评论红旗渠精神(精选8篇)
《守望精神家园的太行人——红旗渠精神当代传奇》这篇由新华社在2011年刊发的长 篇通讯获得了2012年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特别奖。它分为五个部分,《太行之梦--一个永不坠落的理想》、《太行之气--一派正大沛然的气概》、《太行之力——一种滴水穿石的坚韧》、《太行之爱--一首奉献当代的颂歌》、《太行之魂--一曲民族精神的咏叹》,讲述了改革开放以来,林州人民以自己的理想、奋斗、坚韧、奉献,成就了当代红旗渠精神--难而不惧,富而不惑,自强不已,奋斗不息。
“采访深入,布局谋篇精致,文字细腻饱满,回应时代对民族精神的召唤,彰显中华民族精神力量”是评委会给它的颁奖辞,这段概括性极强的评论很贴合的给了这篇文章极高的评价。初次读到这篇通讯是在一位朋友的博客里面,从开始读的那一刻即被文章简洁有力的语言,清晰而独特的结构,更被其传达的难而不惧,富而不惑,自强不已,奋斗不息的当代红旗渠精神所感染和震动。文中那一个个鲜活的形象郑中华、杨贵、许存山、张福根、郭变花、李广元、桑中生、万福生等更是给了我深刻的印象,也使我对当代红旗渠精神有更具体更清楚的认识。
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对这篇通讯做个简单的评价
一、层次清晰的结构
文章由《太行之梦--一个永不坠落的理想》、《太行之气--一派正大沛然的气概》、《太行之力——一种滴水穿石的坚韧》、《太行之爱--一首奉献当代的颂歌》、《太行之魂--一曲民族精神的咏叹》这五个部分组成,分别以林州人的梦想、勇气、坚韧、奉献为主题,在各个主题中又选取不同的代表人物和事件,深入具体地描写了林州人的精神,层层递进,为最后阐述红旗渠精神打下了基础。
此外,文章在开始写到了半个世纪前林州人修建红旗渠的壮阔景象和不屈精神,并在文章中不断提及,大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如在文章开头作者写到“半个世纪前,中国林州的十万开山者,历时十年,绝壁穿石,挖渠千里,把中华民族的一面精神之旗,插在了太行之巅。今天,无数的太行儿女在拓荒创业,执著地守望着自己的精神家园,书写更为壮丽的当代传奇。”在文章最后作者又写到“每个林州人心中都有一条精神之渠,那是红旗渠的儿女们说不完、道不尽的红旗渠故事„„”
二、语言平静丰富独特
作者在每部分的开头分别用“精卫填海”、“盘古开天”、“夸父逐日”、“女娲补天”、“愚公移山”五段带有浓烈的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神话故事做纲领,并以神话的解读来展开具体故事的叙述,显示了作者在文学上的修养。
通过对文章通篇的阅读可以发现,本文的语言风格连贯安静但却充满力量。如“人类不能没有理想,就像不能没有太阳。一旦胸怀理想,每一个人都会成为太阳。”“这条在悬崖绝壁上“抠”出来的水渠,是在共和国最困难的时候,林州人勒紧裤带创造的奇迹。那是一部昔日太行人的英雄史诗!”“世界上从未有一个民族像中华民族这样,历经五千年,无论浸泡在怎样的苦难当中,始终不绝这口绵绵之气。”“总是有一些英雄没有来得及戴上红花,就悄然隐退到历史的幕后。”等。
还有作者文风独特,描写细致。如“但红脸蛋的岩石这次碰到的是黑脸蛋的许存山。”、“林州人脾气犟,就像太行山上的那枝“虎口椿”,挤在虎口般的岩石间,有一点薄土,就倔强地吐出一簇新绿。”、“远近闻名的特产——旱”、“干干干干干”等显出了作者那独特的文风,而“电通上了,老汉们抱怨说,灯什么都好,就是点不着袋烟”、“你上渠!渠里不来水,你别回家!”、“林州好人”、“一口水的故事”等又表现了作者采访和语言的细致。
三、写作方法独特
本文的书写一气呵成,连贯性很好,红旗渠精神流淌在字里行间,低调但充满力量。如文章对五部分的主题描写,从小处落笔,写的是我们身边人、身边事,使我们与这种精神没有距离感,可以感觉到自己心中的这股精神。文章从当代一个个生动鲜活的红旗渠人事迹写起,小中见大塑造形像,展现了林州人民的理想、奋斗、坚韧和奉献精神。在叙述了“精卫填海”、“夸父逐日”、“愚公移山”和红军的长征精神后,以红旗渠的修建和维护为纽带正式点出了“难而不惧,富而不惑,自强不已,奋斗不息”的红旗渠精神。又从红旗渠精神、民族精神对当代社会的时代精神进行探寻和挖掘,“这更是我们时代的精神,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更是深化了文章的主题,提升了文章内涵,使本文既有史诗的辽阔,又具新闻的真实。
四、寓意深刻
正如文章所说的那样“太行山,富有传奇色彩的山峦,这里产生许多动人的远古神话:盘古开天、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几千年来,这些神话以其永恒的魅力昭示着后人,续写着感天动地的新篇章。半个世纪前,中国林州的十万开山者,历时十年,绝壁穿石,挖渠千里,把中华民族的一面精神之旗,插在了太行之巅。”
红旗渠精神,没有随着时间流逝而变得过时,在当今时代愈发显得可贵。新华社在报道中呼吁继续传承这一精神“火把”,呼吁守望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恰逢其时为红话旗渠精神赋予了时代精神。红旗渠精神带给大家无穷无尽的精神动力,这是任何有形的物质财富无法比拟的。社会物质高度发达后,精神的动力更加重要。因此,“无论我们将来多么富有,多么强大”,红旗渠精神,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都是千万不能忘记的。
一、红旗渠精神的本质内容
红旗渠的成功修建, 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 改变了林县人民的生存状况, 提高了生活水平, 促进了经济巨大发展, 而且还形成了伟大的精神财富——红旗渠精神。红旗渠精神具有丰富的内容, 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扬。
1. 自力更生。
1960年初, 正值我国国民经济暂时困难时期, 红旗渠上马。由于工程规模大, 物资供应、资金和运输都很紧张。林县广大干部群众立足本地条件, 土法上马, 土洋结合。没有水泥, 自办水泥厂;缺少炸药自己造;没有石灰, 就地取材烧制。从1960年2月到1966年4月的6年间, “红旗渠总干渠和3条干渠共用水泥6705吨, 其中自己制造5170吨, 占总用量的77.1%;共用炸药2740吨, 自己制造1215吨, 占总用量的44.3%, 节约投资145.8万元;共用石灰14.5万吨, 全由工地民工自己烧制, 节约投资232万元。”[2]
2. 艰苦创业。
在修渠过程中, 干部、工程技术人员和民工们的物质生活都很艰苦, 但是, 吃糠咽菜也要干。修渠社员轮班干活, 白天休息的人就上山剜野菜, 凡是能吃的东西都要, 弥补粮食的不足。有的连队采取做重活吃好一点, 做轻活吃差一点, 雨天休息喝稀一点。歇班的喝稀的, 上班的吃稠的, 饭量小的支援饭量大的, 女社员支援男社员。吃饭问题基本上得到解决。干部以身作则, 带头参加劳动, 与群众实行“五同” (即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同商量) 。大家一起夜以继日地奋战在第一线, 抡锤打钎, 装药放炮。
3. 团结协作。
红旗渠是一项跨省域的水利工程, 是几万大军分段施工的成果。修建红旗渠, 充分体现了团结合作意识。首先, 红旗渠的总干渠位于山西省平顺县, 中共山西省委和平顺县各级党委和政府纷纷提供援助, 平顺县渠道沿线的干部群众也给予大力支持, 他们腾出房子、让出近千亩耕地、迁移祖坟、毁掉大批果木等, 尽最大可能支援林县。林县各行各业都把支援红旗渠建设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 在县委统一领导下, 组织了支援修渠大军, 全县“一盘棋”, 前方有求, 后方必应。干部们和民工们也打成一片, 党群团结、干群团结处处体现。
4. 无私奉献。
在红旗渠建设中, 中共林县广大干群临危不惧, 愿意奉献出自己的一切, 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为红旗渠建设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修建红旗渠的英雄, 80%是共产党员, 他们用汗水和血肉创造了伟大业绩和不朽精神。民工们也发扬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在红旗渠建设中, 有81名干部和民工献出生命。其中在总干渠建设中 (含加高加固) 献身的有73名, 三条干渠建设中献身的有8名[3]212。
二、红旗渠精神的实质
从实质上讲, 红旗渠精神是时代的产物, 它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精神, 体现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规范。
1. 红旗渠精神是新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产物。
新中国成立后, 经过农业合作化, 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政治和经济制度, 1956年春, 加入合作社的农户占农户总数的99.87%[4]90。1958年, 农业合作社进一步升级, 人民公社形成, 农民的组织程度大大提高。这就冲破了小农经济的束缚, 在制度上与组织上为红旗渠的修建提供了根本保证。新中国的指导思想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 林县县委强调要以毛泽东思想武装广大干部和群众, 干群掀起学习毛泽东著作的热潮, 干劲倍增。对此, 1974年美联社称:“红旗渠的人工修建是毛泽东意志在红色中国的突出体现。”[5]88
2. 红旗渠精神是民族精神在当代的具体展现。
自古以来, 中华民族就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克己奉公”的廉洁作风,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社会责任感, “自强不息”的坚强斗志, 以及勤劳勇敢、吃苦耐劳、奋斗和奉献等优秀品质, 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的不竭源泉。林县人民在修建红旗渠过程中表现的自强不息、无私奉献、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 正是中华民族精神在当今时代的具体展现。
3. 红旗渠精神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规范。
建国以来, 我国形成了完整的社会主义道德。2001年10月, 党中央提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标准, “要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6]1983年林县干群修建红旗渠的目的, 就是为了使林县人民永远摆脱恶劣的环境, 免受干旱缺水之苦, 过上幸福的生活。在此过程中, 表现了为人民服务、集体主义、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公民的道德规范, 成为社会主义道德的组成部分。
三、弘扬红旗渠精神的必要性
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中, 红旗渠精神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 具有超越时代的恒久的精神品质, 不仅具有河南省的地方特色, 而且还具有普遍意义, 需要大力弘扬。
1. 弘扬红旗渠精神, 是确保完成经济
建设任务的需要, 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现今已经进入21世纪, 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幅度上升。但是, 我们必须看到, 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教育、科学、文化都相对落后, 我们面临的任务繁重而艰巨;从全球来看, 我们同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差距仍然很大, 而且, 这种局面还将长期存在下去。江泽民同志指出:“实现党的崇高理想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奋斗, 广大党员和干部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永不停步地前进。”[7]242因此, 为了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基本实现现代化, 我们仍然需要坚持艰苦创业, 居安思危, 始终不渝地将红旗渠精神作为我们的立业之本。
2. 弘扬红旗渠精神, 有利于保持实事求是的作风。
1959年底, 林县县委决定红旗渠上马。此时正是“大跃进”运动时期, 各地的“浮夸风”十分严重。但是林县的领导干部尊重客观实际, 团结实干。广大干部群众也兢兢业业, 一步一个脚印地干。红旗渠精神体现着真抓实干、实事求是的作风。
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 广大党员干部能够做到真抓实干, 但在一部分人中还存在很多不良风气, 如搞形象工程、追名逐利、腐化堕落、贪污受贿等。如果听之任之, 必然会妨碍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弘扬红旗渠精神, 对于保持实事求是的作风,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信念, 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3. 弘扬红旗渠精神, 有利于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可以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然而, 在市场经济体制运行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例如有些人唯利是图、权钱交易、投机取巧, 甚至损人利己, 不顾及社会整体利益, 急需加强管理和整顿。就其本质而言, 团结协作、奉献精神不仅不与市场经济原则相矛盾, 而且恰恰是一个企业中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当劳动者确定工作岗位后, 仍然需要发扬红旗渠精神, 干好本职工作。林县人民把个人的利益融于集体和人民的事业之中, 服从分配、精益求精。无论何时何地, 林县人民的这种实干精神都是大受欢迎的。在当代, 弘扬团结协作、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使人们明确自身的责任和义务, 有利于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个人的全面发展。因此, 仍然需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红旗渠精神。
参考文献
[1]开封师范学院地理系红旗渠编写组.红旗渠[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6.
[2]林州市档案馆藏红旗渠工程专题文件.红旗渠几项基本数字[Z].全宗号:1;卷宗号;421.
[3]河南省林州市红旗渠志编纂委员会.红旗渠志[M].北京:三联书店, 1995.
[4]李露亮.中国红旗渠资源背景与制度安排[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4.
[5]程增泉.红旗渠故事[M].河南大学出版社, 1999.
[6]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下) ,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3.
一、红旗渠是一个“大”奇迹
20世纪70年代,周恩来总理曾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红旗渠确实是一个“大”奇迹,是由众多奇迹构成的“大”奇迹:
首先,它是一个物质上的奇迹,一个建筑奇迹、施工奇迹,被誉为“人工天河”“水长城”。红旗渠还是一个管理的奇迹:十万人的分工协作,长达十年的工程,无数款物,没有一例贪污腐败,相反,却有许多廉洁奉公的佳话,这既是一个行政管理的奇迹,也是一个经济管理的奇迹。
其次,它是一个精神上的奇迹。红旗渠建设中出现了许多先进组织和个人,他们中有战斗的英雄,有救人的英雄,有领导,有群众,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英雄群体,如此数量和质量的英雄模范,在林县乃至全国都极为少见。
再次,它是一个精神变物质的奇迹。红旗渠是在极端艰苦的自然环境和极为困难的社会环境下建设的,体现了精神变物质的奇迹:重新安排林县河山。
最后,它是一个精神变精神的奇迹。一个工程,而且主要是一个县级组织建设的工程,在建设完成以后,不仅受到周恩来总理的肯定,而且还受到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总书记的赞誉,成为全国乃至世界学习的榜样。为此,国家拍摄了纪录片,还被编为戏曲和电影,红旗渠不仅成为意识形态教育的基地,而且成为学术研究的对象,人们从红旗渠的建设中学习哲学,学习管理、建筑、施工、规划、环保等经验,这确实是又一个奇迹!
二、红旗渠精神的时代价值
红旗渠这个“大”奇迹的来源是什么?红旗渠精神。如前所述,主要是红旗渠精神创造了红旗渠奇迹。1998年10月15日,原林县(现林州)县委书记杨贵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红旗渠精神的思考》,将红旗渠精神概括为:“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敢想敢干,实事求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无私奉献。”并认为:“红旗渠精神有党的宗旨,又有群众路线;有解放思想,又有实事求是;有思想方法,又有工作方法;有物质文明,也有精神文明。改革开放离不开它,党和群众丢不掉它,就是到了共产主义也别忘了它。”以此为基础,本文从三个不同的层次研究红旗渠精神的时代价值:党性、理性和人性。
(一)红旗渠精神体现党性原则
一切为了人民。林州市原名林县,历史上困扰林县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缺水,祖祖辈辈,历经无数年都无法有效解决。新中国的成立,为解决林县百姓缺水问题带来了新的机遇。1957年,中共林县二届二次党代会作出了《全党动手,全民动员,苦战五年,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决议,党代表郑重宣誓:“头可断,血可流,不建设好林县不罢休。”林县县委还把党代表的誓言刻成纪念章,奖给党员干部和水利模范,以此向林县百姓表明林县县委解决干旱缺水问题的决心。实际上,当时林县根本不具备建设红旗渠这样巨大工程的能力,无论是技术能力,还是物质能力,都不具备。根据以前修渠的经验,在这种条件下修建红旗渠将面临难以想象的困难,需要林县县委一班人付出巨大的努力,且要承担巨大的政治风险,但是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解决好林县的干旱缺水问题,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林县县委毅然决定开始修建红旗渠。“领导一心为人民,赢得万众一条心。”在红旗渠建设中,全县各级党组织模范执行党的群众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真心诚意依靠人民群众,从而创造出人间奇迹,形成了宝贵的红旗渠精神。
(二)红旗渠精神体现实践理性
人类理性有两种功能,一是认识功能,二是意志功能,康德称前者为理论理性,称后者为实践理性。实践理性是道德哲学和政治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与我们的行动和选择有关的理性,也即人们运用理性决定在特定情势下如何行动才算正当,是面向实践的理性,也可以说是实事求是。
红旗渠的修建历时近十年,参加人数有十万之众,建设中遇到了很多困难,但林县人不怕困难,而且在解决一个又一个困难中展现了无穷的智慧。他们始终保持理性的态度,尊重科学、尊重规律,没有因为取得了一些成绩而骄傲自满,顽强但不轻狂、不愚昧,他们是“智叟”,不是“愚公”,没有出现红旗渠建设时在全国风行的“大跃进”式的冒进和蛮干,如他们将红旗渠分段施工就是极其智慧而理性的做法,这样做有利于将前面工程总结的经验应用于后面的工程,当然,分段施工决策本身就是总结经验的结果;有助于避免工程建设半途而废的风险,如因为经济困难要求工程下马的风险;分段施工,分段通水,也有助于逐步增强信心,有了信心,群众才会更有积极性;有助于形成利益激励,百姓因修渠获得了实实在在的物质利益,这产生了无法替代的激励作用。这种有所为,有所不为,知其能,还知其不能的做法和观念充分体现了实事求是的态度,体现了实践理性的精神。
(三)红旗渠精神体现人性光辉
艰难和困苦并没有磨灭林县人民的人性,相反,在不幸和困难面前更加显示出林县人民人性的光辉。在修建红旗渠中,最为悲壮的故事就是吴祖太及其妻子和朋友的事迹。作为主要的施工技术人员,为了修建红旗渠,吴祖太把婚期一拖再拖,1959年的大年初一,吴祖太举行了婚礼,大年初五,吴祖太就又赶回林县红旗渠工地。有一天他突然接到一个通知,要求他马上到地委去开会,汇报红旗渠的情况,上车之后得到消息,他新婚不久的妻子为了抢救一个过铁路的小学生牺牲了。吴祖太守着妻子的尸体,整整坐了一天一夜,但这个重大灾难没有打倒他,他办理完妻子的丧事以后仍然一如既往地忙碌在红旗渠建设的工地上。1960年3月28日,山西省境内王家庄隧洞开工后不久的一个晚上,吴祖太刚刚盛了一碗饭,有一个工友回来告诉他,发现隧洞的顶部出现裂缝,吴祖太立即放下饭碗前去查看,进洞刚刚10分钟,塌方发生了,吴祖太不幸遇难。为了他人的安全,他将危险留给了自己。吴祖太的姐夫在公安部门工作,1958年因公殉职,现在吴祖太又牺牲了,该如何向他的父母交代?吴祖太的生前好友刘合锁承担了这个任务,他不仅妥善地处理了吴祖太的后事,而且当时就认吴祖太的父母为干爹、干娘,以后数年像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直到他们去世。另外,还有李改云舍己救人的故事等等,所有这些故事,无论是在当时还是现在,都是一曲曲生命的赞歌,放射出人性的光辉。
三、红旗渠精神永不过时
本文所谓红旗渠精神是指在红旗渠建设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要精神,所以称其为红旗渠精神。虽然对红旗渠精神的具体内容存在争议,但目前就其主要内容还是有一个比较一致的说法: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甚至还有人总结出“新红旗渠精神”,即在红旗渠建设完成后,人们学习、发扬红旗渠精神所形成的新精神,或者稱为“后红旗渠精神”:难而不惧,富而不惑,自强不息,奋斗不止。
殷都区财政局
王清
近期,我局学习了新华社长篇通讯《守望精神家园的太行人——红旗渠精神当代传奇》。
红旗渠精神是20万林县民工在半个世纪前克服种种困难在太行山上劈山开石,架起157个渡槽,打通211个隧道,终于修成宽8米,高6米,全长71公里的总干渠,林县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创造了这个奇迹,就算以今天的眼光来看,也堪称为人力、人智、人气的绝笔。不要说在当时那样的条件,就以现在的科技水平,也是相当因难的。红旗渠蜿蜒于太行山区崇山峻岭之中的悬崖峭壁上,如同“人工天河”纵贯林县全境。它的建成,结束了林县“水贵如油”的历史,大大改变了林县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还创造了闻名中外的一大观景。红旗渠精神就是身先士卒、无私奉献的精神。红旗渠精神是我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改善生存环境、追求美好生活的集中反映,折射出了中华民族排除万难、勇往直前、锲而不舍、敢于胜利的理想、信念和追求。
红旗渠精神是我们伟大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前进的不竭动力。
结合我们财政局的具体工作,我们必须也要做到求真、务实、苦干这几点:
一:求真
求真,也就是寻求真理。作为财政局的一员,我们首先要不断进取,不断学习有关业务知识,只有真正的了解了学会了它们才能更好的为大家服务。在业务学习上,要学习修建红旗渠那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坚信自己没有做不到的。
二:务实
我们要从基础工作做起,从点滴做起。从每一笔手续的完备、严谨做起,做到日清月结、帐实相符。配合好各个部门做好工作,要像修建红旗渠的全林县人民那样齐心协力,只有全体人员团结一致才能相互进步。
三:苦干
我们要转变工作作风,从不起眼的小事做起。不能有利就上,有难就让,有任务就推。我们要像林县人民一样直面困难,求真务实,埋头苦干。有了这样一股劲头,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干不成的事业。我们还要像全体林县人民那样发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满腔热情的投入到工作中去。
另外我们还要不断的创新,在发现问题的情况下,要不拘一格的想办法更有效的来解决它。就像林县人民那样敢于想别人不敢想,做别人不敢做。坚信自己,在求真的基础上一定会有所突破。
——上地医院组织党员进行红色教育
(通讯员邹京伟)为进一步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工作精神,把建设海淀文明区的工作落在实处,北京市上地医院党总支委员会开展了“感受红旗渠精神”红色教育活动,组织全体党员、医院的老职工以及对口支援单位密云太师屯的党务工作者共赴红旗渠进行学习。
“宁可苦干,不可苦熬”,原林县县委书记杨贵就是凭借着这样的信念,带领30万林县人民风餐露宿,开山劈路,跨壑架桥,凭着自己的双手,靠那一锤一钎,历经十年寒暑,硬是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开凿出一条举世闻名的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人工天河—红旗渠”。通过实地参观和讲解员的讲解,40年前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仿佛又浮现眼前,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理解了红旗渠精神的真正内涵。
红旗渠是20世纪60年代,林县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从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工程,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人称之为“人工天河”。
红旗渠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特定的环境中、特定的时代建成的,被林州人称为“生命渠”,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民族精神的体现。林县历史上是个“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穷山区。自明朝正统元年起,到1949年全国解放这514年中,在林县这一小块土地上,曾发生过自然灾害100多次,因大旱绝收就有30多次,其中发生人吃人的惨境,就有5次。
六十年代的林县吃水难,难于上青天,那时的林县人风行一句话:一辈子咱只洗三次脸,生下来洗次脸,娶亲时洗次脸,死时最后洗次脸。世代的穷苦,工程的艰巨,使林县人根本没有奢望每天都吃上水、用上水。我是一个在农村出生的孩子,所以一直觉得对百姓的贫苦感同身受,但是听到在缺水的林县一辈子只洗三次脸这种事情还是非常震撼。
培训的时候,老师还给我们讲了这么一个故事。民国初年,任村桑耳庄有位叫桑林茂的老汉,为了全家能在大年三十的晚上吃上一顿饺子,天不亮就到离家十几里的黄崖去担水,由于人多、泉水小,等了一天才接满一担水。而在腊月才刚娶进家门的新媳妇,在家等着老公公担水回来煮饺子,左等右等不回来。等到天黑才终于在半路迎到了挑满水回家的老公公,天黑山路不好走,小脚一滑,一桶水全洒在了地上。大年初一的早上,人们发现了上吊自杀的新媳妇„„这一桶水摧毁了这一家人对于生活的全部勇气和希望。
正是在这么严峻的背景下,才让林县人坚定信念,让时任林县县委书记的杨贵,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不顾个人安危,担着被撤销职受处分的风险,排除万难,下定决心要修建红旗渠。
当红旗渠上马的时候,正值国家三年困难时期,以杨贵为首的林县县委一班人面临着资金缺乏,物资、粮食紧张和险恶施工条件等重重困难,面临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压力、误解、指责,甚至丢官罢职的严峻考验。不少人说,在这崇山峻岭中修渠,简直是异想天开。有人甚至对杨贵说,这个渠要是通不了水,你可就成了千古罪人。对此,杨贵没有退缩,他团结和带领全县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挖山开渠不止。在建设红旗渠的过程中,杨贵和县委一班人不但迎难而上,负重前行,做出了一个又一个改变林县历史的重大决策,而且“干”字当头,身先士卒,在工地与民工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克时艰,真正同群众风雨同舟,血肉相连。难能可贵的是,县委一班人带领林县人修渠10年,动用了大量的资金和物资,但从没有发生过一宗请客送礼、挥霍浪费的情况,也没有一个干部贪污挪用一丝一毫的钱粮物资。
红旗渠精神虽然是在20世纪60年代形成的,但它的那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和奉献精神,仍然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是红旗渠精神的核心,也是共产党员先进性的体现。红旗渠精神渊源于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同时突出地体现了共产党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作风和品格。红旗渠精神既充满了中华民族的豪情壮志,又倡导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既继承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又体现了当今中国人民的理想、信念和追求。
红旗渠精神是身先士卒、无私奉献的精神。60年过去了,中国人民走过了艰苦的岁月。在现实的繁荣和富庶之中,回望那渠清水,招展的红旗和沸腾的人群,不由感慨万分,似乎有一种精神力量吸引着我们,凝聚着我们,感召着我们。红旗渠精神以其雄浑博大、荡气回肠的魅力,融入我们的民族精神,也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
创业时期需要艰苦奋斗的精神,生活条件好了同样需要艰苦奋斗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艰苦奋斗在不同历史阶段有不同的内容和要求。我们并不是要把艰苦奋斗与改善物质文化生活对立起来,也不是要把艰苦奋斗与贫穷落后等同起来,而是提倡积极向上,坚持与时俱进。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十分艰巨。实现振兴中华的伟大目标,需要我们继续做好长期艰苦创业的准备,需要各级领导干部吃苦在前,享受在后,需要教育我们的后代不懈奋斗。
红旗渠精神是一面永恒的旗帜,红旗渠精神折服了一代又一代人。一个民族需要有民族精神,一个时代需要有时代精神。新的历史时期,虽然条件好了,但前进道路上还有高山险阻,还有激流险滩。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的建设任务还很繁重,实现现代化的理想,还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的艰苦奋斗。新世纪新阶段,我们仍需呼唤红旗渠精神,弘扬红旗渠精神,赋予红旗渠精神以新的时代内涵,让红旗渠精神化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巨大力量。
大概是曾经拥有十年写诗的经历以及深厚的传统文化基础, 谢宏早期的小说非常讲究意象与诗化语言的营造。而随着时间的推移, 作家内心的变化与成熟, 最近他的小说已不再刻意追求语言的表达及意象的经营所呈现出来的那种诗意, 而是巧妙截取素材、深入思考生活, 使整个作品体现出一种含蓄、内敛的哲理。我们在阅读他的《花与果》《飞翔或行走》等作品中, 已经能感受到浸入文本字里行间中的诗意。他就这样在诗意与哲理之中穿行, 在现代这个喧闹的都市中构建了一片清凉而舒爽的精神绿荫。他小说中所蕴含的这一宏大审美指向, 主要经由以下几种方式来实现:
一、对现代都市精神病态的深刻表现
当代都市人的物质生活虽然愈来愈殷实, 但同时其心灵世界也变得十分贫乏与空虚, 他们心中的精神家园也逐渐地迷失。而身处城市一角的谢宏通过敏锐的观察与冷静的思考, 将这些阴影的残片捡拾起, 利用别具一格的艺术方式将它们进行拼贴、还原及重组, 最终提炼出现代都市人的精神病态图。
当今都市人精神面貌所呈现出来最主要的形式就是孤独, 它是现实生活对个体生命施加压力的产物。例如在《远和近》中, 那个“对面房间的女人”不停地暴露自己的隐私, 可是当邻居直接向她询问打听时, 她却丝毫不愿将自己的个人信息透露出来。她这种大相径庭的行为正好说明了都市人的一些精神病态——一种因过于封闭及孤独而导致的非常态行为。
或许有人会认为谢宏所表现的这些内容太过于灰暗, 但近年来日益增多的心理诊所, 新闻媒体不断曝光的因心理变态而造成的社会暴力事件等, 这些已经充分说明了作者笔下精神病态的真实性。当然, 呈现出来的这些形形色色的心灵病态无法根治社会问题的痼疾, 但却能有力地提醒我们:找出自己心灵角落里的精神隐患, 为我们日益干枯的精神沙漠养育一片小小的绿洲。
二、体现都市爱情的丰富内涵
由于众多文艺作品的渲染, 使得外界误认为深圳人的感情世界是一种“妖魔化”的权色交易。但是在谢宏的笔下世界里, 我们看不到被物质化的爱情, 不存在金钱交易的婚嫁, 男女双方都是凭着感觉与缘分寻找着另一半, 从而还原了一个丰富多彩、理想美好的深圳人的感情世界, 塑造了一批批具有鲜明个性的痴男怨女, 表现了他们纯洁真挚的爱情形态, 该形态其中主要有两种模式:
(一) 若即若离式
在《爱情病例》中, 原本是真心相爱的两个人, 却难以相互包容, 展开了一段若即若离的爱情马拉松, 最后终于在犹豫、猜疑、试探过程中无奈地走向了爱情绝路。
(二) 可望而不可即式
在《温柔与狂暴》中, 懵懵懂懂的少年喜欢上了美丽善良的阿英姐, 但毕竟他只是一个年幼无知的少年, 所以那份痴情只能是镜花水月, 可望而不可及。
三、阐明都市日常生活的哲理
谢宏的小说不仅展示了生活表象, 还揭示了各种经作家自身感悟到的、捕捉到的生活哲理。例如在《温柔与狂暴》中, 将女性的柔美与男性的狂暴相得益彰地结合起来, 代表了现实生活中相互纠缠的两种力量。还有其他部分作品也表现了这种哲理。
这些思辩色彩较为浓厚的故事使我们发现, 在我们平时枯燥平淡的生活中竟然也富含哲理, 需要我们学会如何观察审视自身及自身所处的时代。
总体来讲, 谢宏小说中的叙事都是将都市小人物的灰色人生及其苦涩情感作为主题的。它们虽然是反映个体存在的作品, 但只要升华到人类精神状态的层面, 就会产生非常深远的社会意义, 具体还要看读者的领悟程度。
在当前, 畅销读物等快餐文化充斥于图书市场, 而谢宏的这种纯文学就相对受到了冷落。因为在今天文化沙漠的背景下, 纯文学不可避免注定了是曲高和寡的艺术。可是我们也会惊喜地发现, 谢宏的这种纯文学自有它纯粹而独特的魅力所在与深刻意义。我们可以说谢宏生不逢时, 但谢宏作品的前景我们还是可以有所期望的, 这是基于富有内涵的纯文学相比“花瓶式”的快餐文化体现得更多的审美意义, 也是由于都市人的精神世界逐渐荒芜, 渴求甘霖的文化事实, 更是因为长久以来生生不息的文明人的理性诉求。
参考文献
[1]谢宏。关于小说的闲话 (创作谈) [J].山花
[2]谢宏。凤凰亮翅[J].南方文坛
“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在《体育颂》中曾写道:啊,体育,你就是和平!你在各民族间建立愉快的联系。尽管距今已百年,但这依然被看成是体育精神的最佳诠释。不可否认,在很多人的记忆中,“更快、更高、更强”被认为是体育精神的全部,但事实上它的内容还有“相互理解、友谊长久、团结一致、公平竞争”。因为在体育竞技比赛很多项目中,有许多是需要队友团结协作、共同拼搏,才能取得最终胜利。这与维护民族团结、创造和谐稳定社会局面需要各民族共同努力的道理一样。
新疆的体育健儿们通过体育运动和自身行动,来告诉大家团结的重要性。例如新疆广汇男篮,向全国观众展示出的是一个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形象,在比赛中少数民族队员和汉族队员之间的默契配合,生活中的相互关照,都体现出了民族大团结。只有各民族运动员紧密团结,新疆的体育运动才能够取得更好的佳绩。
团结进取不仅是体育精神之重,更是民族和睦的基石。自古以来,新疆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历史告诉我们,哪个时代各民族和睦相处,这片土地就繁荣昌盛;哪个时代出现分崩离析,这片土地便黯淡无光。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更是新疆发展的生命线。然而,一些丧尽天良的暴恐分子,宣扬宗教极端思想,刻意在民族之间制造裂痕,这种企图绝对不可能得逞。因为各族人民群众深深知道,要想过上幸福生活,要想社会不断进步,惟有各民族相扶相携,亲如一家。维护民族团结,这是各族人民的人心所向。各族同胞都应该坚定政治立场,不被宗教极端思想左右,用实际行动维护来之不易的团结局面。
【评论红旗渠精神】推荐阅读:
发扬红旗渠精神征文11-13
以红旗渠精神为镜07-18
弘扬红旗渠精神与实现中国梦06-20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系列评论11-20
随笔评论05-28
文学评论 《活着》07-07
评论部09-20
实事评论范文09-22
股市评论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