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评论

2024-05-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随笔评论(精选10篇)

随笔评论 篇1

就好像今晚,我这一片集体停电将近一小时,而我手机刚好又没电了。我立刻拿着充电器就出了门,在路上的时候,我祈求附近就有地方可以充电,但是我平常都很少打交道啊,我还在想,他们不会拒绝我吧,如果是这样,我多没面子啊。

最后看到手机接近自动停机了,我还是鼓起了勇气走进附近的一家药店。我一进门就大声说:美女,我那一块停电了,能在你这里充一下电吗?她很热情的说:可以啊,刚好我们店里还有插座,你就在这边充就可以啦。

我忐忑不安的心听到她这样说,我开心的笑了。我不断地说着感谢的话,原本我以为她会拒绝呢,毕竟她也不认识我啊。

这世界上好人还是特别多的,所以当我需要帮助的时候,他们没有拒绝我。他们迎着我的笑脸,把友好传递给了我,还给我倒水,还让我别着急,让我慢慢等手机充好电……

内心真的特别特别的温暖,如果可以,我也愿意把友好传递给身边的每一个人。

诗的评论 评论的诗 篇2

《与诗邂逅的早晨——读莫非的〈燃烧天堂〉》写道:“诗一开头,作者以故作平淡的写实笔触叙说:‘早晨,我在巷子口看到你、曾经让我挂念的孤影,表面读来似乎是一种不期然而遇的口吻,然而背后蕴藏的却是一份日日‘苦寻的澎湃深切之情。”在这里,诗人与作者心有灵犀一点通,她穿透表面,探幽抉微,发现作者文字背后隐藏的日日苦寻的澎湃深切之情。由此可见诗人较一般读者是别具慧眼。而我们读者,凭借着这样的诗评,也就可以对诗歌感觉得更多,理会得更深。

平凡之作,人云亦云。高明之作,匠心独运。感觉敏锐的诗评家,能发现创作者的独特之处,琹川就是这样的诗评家。她在《我在深沉的呼吸里——读屠岸的〈呼吸〉》一文中指出:

一般人常旁观地看待呼吸,而作者却以第一人称“我”的立场来写呼吸,我就是呼吸,呼吸就是我,化被动为主动,这是很特别的一种经验与观察角度。

美就是发现。屠岸的独特之处,被琹川的慧眼发现了。她能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她是一个高明的诗评家。

琹川的诗评运用了多种批评方法。在《诗的沙滩上珍贵的宝石——读林焕彰的〈我在风里〉》一文中,她指出:“诗人诚诚恳恳的努力生活与写诗,因此能有如此浑然天成的神来之笔,我以为应来自于他谦敬朴直的性情,亦即美好的‘诗质。”这里运用的是我国传统的知人论世的方法。论周梦蝶时引诗印诗的互注法,亦属传统的评诗方法。对于西方的批评方法,琹川也运用娴熟。她在论阳荷的《落叶》时,把英国女诗人克利斯丁娜的《挽歌》拿来做比较,指出《落叶》与《挽歌》有异曲同工之妙,克利斯丁娜可以“出生入死”潇洒来去,对于深情如阳荷者却必须陷入“我执”情感泥沼。在评论叶慈的《当你年老时》一诗时,诗人又把其模仿对象法国诗人龙萨拿来比较。指出两人处境虽有相似之处,只是龙萨的口气显得高傲自负,仿作的叶慈则委婉深情、真挚高雅,流露出淡淡的哀伤。再如将罗思容与美国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作比较,将蓉子与利玉芳以及淡莹作比较,都表明琹川对19世纪后半期形成于西欧的比较文学研究方法,能够运用自如。

傅东华翻译的硫威松《近世文学批评》一书,介绍了德国人刻耳文学评论应有艺术性的观点:“我相信唯有那种本身便是一件艺术作品的批评才有价值。”就是说评论文字不能写得冷冰冰的、干巴巴的,而是应该写得充满情感,生动形象。我国诗圣杜甫的《戏为六绝句》,开了以诗歌形式评论诗歌的先河。自此以降,一千多年来,把诗歌评论写得情感横溢、形象鲜明的,大有人在。琹川也是继承了这一优良传统的诗评家。

琹川是位诗人,她把诗意贯注进诗评中,使她的诗评几乎成了散文诗。

先看标题。从第一篇《与诗邂逅的早晨》开始,到最后一篇《在岁月的雪笺上笔歌墨舞》结束,这31篇诗评的标题都充满了诗的情趣。像《化作新泥还护花》《缘起缘灭皆是情》,这不就是七言诗中的句子吗?这样的标题曲折生动地传达出诗人的观感,留给读者无尽的遐想。

再看正文。请看《青春的岛屿爱的乡愁——读郑愁予〈小小的岛〉》的首段:

所有的青春都在树梢点燃,化成一支支红艳的蝴蝶飞向青天;所有的梦想都藏在吉他的流浪里,天涯海角总有浪漫的音符相随;而所有的爱情都在双轮车篮里美丽着,一朵朵纯真的野菊迎风,沿着河畔的小路迤逦成一首清新的小诗。

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象,和谐的音节,读来琅琅上口,这不是散文诗么?还有《飞越时代风雨的缪斯——读郑玲的〈风暴蝴蝶〉》首段的排比,不规则的对句,整句和散句的交错,不也像散文诗么?最后,我们来欣赏《缘起缘灭皆是情——读涂静怡〈季节的叹息〉》一文的首段:

如果生命的旅程是一条长河,潺潺的水声中,看云聚云散,花开花谢,四季的风掀起了波浪,又消失无踪,这人生的际会啊!缘起缘灭,终究是无常。当热情燃尽,灿烂的笑语渐远,顿时来到了一片起风的秋林,踽踽独行 前尘往事缤纷如落叶,心野一片荒凉,眼下只余一声深深的叹息,自萧瑟的大地幽幽地升起——

除了形象生动、音调铿锵外,琹川对评论对象充满感情,她把自己的人格和性情揉进了文字中。那淡淡的忧伤,那深深的叹息,不是强烈地感染了我们吗?把这样的文字称为散文诗,又有什么不恰当的呢?!

综上所述,我得出结论,琹川的《诗在旅途中》可称之为:“诗的评论,评论的诗”。

经典广告语评论 经典广告语评论 篇3

最让人放心的广告:乐百氏纯净水

绿色食品越来越成为时尚所在,以前风行过的黑五类好像有点落伍了。在所有绿色食品中,纯净水是一种特殊的大军,娃哈哈、农夫山泉、乐百氏等比着劲儿阐述喝纯净水的好处,当然前提是必须饮用他们的品牌。那一句“乐百氏纯净水,27层过滤”便足以让无数人开怀畅饮一回了,这种广告主体的诉求深刻、透明,一如它过滤过的水源,让人产生一见忘不了的感受。更为重要的是喝着放心。就像白猫洗洁净广告上那位老大娘说的“这么多年用白猫,放心”。

最让人起鸡皮疙瘩的广告:美的空调之巩俐篇

古代人说什么“一笑倾城,再笑倾国”,如果与巩俐相比,便是小巫见大巫了。在巩俐为美的空调所做的广告中,她的这一笑是失败的,虽然她已是雍容华贵炙手可热的国际巨星,虽然也露出了那对可爱的小虎牙,但那一笑令许多观众在今天想起人仍觉得汗毛上竖,浑身起鸡皮疙瘩。其实想想巩俐拍过的几个广告片好像没有一个是有创意诱人的,几乎都是些垃圾广告,一样令人难以接受。

最煽情的广告:西门子之陈美篇

广告多煽情,但煽的方式和力度多有差异,煽得最猛的当属西门子用陈美做的这条广告。这个华裔女孩凭着一把小提琴将世界玩转,当她拉着小提琴扮疯狂扮痴情扮激扬地在屏幕上为西门子煽情时,给人的感觉是够酷、够浪漫、够煽情。于是人们理所当然地记住了创造煽情的西门子。

新飞冰箱:新飞广告做的好,不如新飞冰箱好

这个广告曾经引起争议,语言学术界、广告评论界、竞争对手都加入了讨论的行列,褒也好,贬也好,反正新飞是没事偷着乐,毕竟广告能引起如此广泛的关注就是成功,新飞的`知名度不知又提升了多少。

孔府家酒:孔府家酒,叫人想家

1995年最引人注目的就是王姬为孔府家酒拍的广告,孔府家酒巧妙地把《北京人在纽约》的火爆嫁接到自己的广告中来,而一炮成名的王姬和“千万次的问”成为最大的记忆点,不过人们也记住了“孔府家酒,叫人想家”这句充满中国人伦理亲情的广告语。

润迅通讯:一呼天下应

润迅是通讯行业里比较注重品牌形象塑造的企业,他们的广告总是大制作、大手笔,“烽火戏诸侯”篇就是润迅的代表作,反映了企业雄伟的气魄。

上海别克:当代精神,当代车

直到通用别克轿车进入中国,才结束中国只能引进国外过时车型的历史,通用别克是第一个引进的当代车型,无论车型还是广告形象都体现了当代车的风范,不含一滴水分也许就是别克轿车当代精神的折射。

奥妮洗发水:黑头发,中国货

当洗发水市场上的民族品牌一个接一个被吞噬的时候,只有重庆奥妮还屹立不倒,而且还大有向国际品牌发难的气势,“黑头发,中国货”就是对国货的自信和信心。

春都火腿肠:春都进万家,宾朋满天下

实事评论 篇4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闭幕式10月31日晚在上海举行。随着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宣布上海世博会闭幕,为期184天的上海世博会10月31日圆满落下帷幕。

中国国务院副总理、2010年上海世博会组委会主任委员王岐山在闭幕式致辞。他表示,上海世博会汇聚了人类文明创新的成果,24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共同走过了一段成功、精彩、难忘的世博之旅。

国际展览局主席蓝峰在闭幕式上评价本届世博会时说,上海世博会是一个巨大的成功,同时也是世博会事业的成功。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将在世博会闭幕后流传下去。

上海世博会组织方代表向2015年下一届世博会组织方意大利米兰的代表移交了国际展览局的旗帜。上海世博会是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举行的世博会。自从5月1日开幕以来,世博会吸引了7308.44万中外游客入园参观,24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汇聚其中,展示了创意绝伦的展馆、先进科技发展成果、丰富多彩的文化演出,并着重展示了各国在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先进理念。

在闭幕式上,中国众多知名艺术家和演出团体与各国参展方代表们为人们上演了一场精彩的演出。《上海宣言》倡设世界城市日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高峰论坛“城市创新与可持续发展”昨日下午闭幕,闭幕大会上宣读了《上海宣言》。

《上海宣言》提出倡议,将10月31日上海世博会闭幕之日定为世界城市日,让上海世博会的理念与实践得以永续,激励人类为城市创新与和谐发展而不懈追求与奋斗!

据介绍,《上海宣言》是一份意愿性宣言,它是对世博会展览展示、文化活动和系列论坛思想成果的总结。在宣言初稿形成后,主办方充分听取和吸收了各参展方的建议,并对内容进行了适当调整。温家宝:一日观世博,胜读十年书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高峰论坛10月31日上午在上海世博中心开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出席开幕式并发表了题为《让世博精神发扬光大》的主旨演讲。温家宝在演讲中说道,上海世博会对于中国人民来说是一次向世界学习的良好机会,一日观世博,胜读十年书。走进世博的场馆,不仅饱览了各国的美丽景观和奇珍异宝,也领略了各国的灿烂文化和风土人情,这种身临其境的现场感受和震撼是电视和书本都无法比拟的。

闭园日30万游客入园

上海世博会的最后一天,各个入口处依然滚动着“欢迎您参观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大红字符,留给世界一个“曲终人难散”的美妙意境。数十万名游客仍久久地沉浸在世博园的欢乐海洋里,各场馆歌舞升平,众游客意犹未尽。

截至10月31日12点,石油馆排队12小时;截至15点,通用汽车馆排队7小时;截至17点,当日入园游客29.36万人,入园游客总数7307.38万人。在世博大道上,昨天照常巡游,所不同的是,在巡游车的车尾,贴着醒目标语:“记住世博,留恋上海,感谢世界,难说再见”。

上海世博破多项纪录

“参加规模之最”——中国的盛情诚邀得到了国际社会积极响应,最终有189个国家、57个国际组织参展,轻而易举打破2000年德国汉诺威世博会保持的177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的纪录,改写了历届世博会国际参展方数量的历史。

“参观游客之最”——184天的展期吸引海内外超7000万人次参观,刷新了大阪世博会累计入园6421.8770万人次的世界纪录,上海世博会成为历史上参观人数最多的一届世博会,将以最广泛的国际参与度载入世博会史册。

“举办活动之最”——上海世博会排定的国家馆馆日和国际组织荣誉日的规模均创世博历史新高。此外,本届世博会文化演艺活动突破2万场次,平均每天演出100场,创下历史之最。

此外,上海世博会首度将“城市”作为展品,城市最佳实践区和网上世博会堪称世博会历史上两大创举。所以2010的中国上海世博会向世界呈现什么呢?毫无疑问中国人民呈现出一个成功,壮观而难忘的展览会。

我们中国人在世博中宣扬出了创新互动呈现出宏伟。

2010年世博会是将21世纪的城市生活的潜力完全开发以及城市进展重要阶段的一项盛事。预计在2010年将有50%的世界人口会居住在城市。未来的城市生活,是全球关注的话题,与世界各国,开发或欠发达国家和人民。城市在作为第一个世界博览会的主题,在2010博览会将吸引政府和人民,世界各国的关注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其184天,参加各国将全力显示其在新世纪的城市文明程度,充分交流城市发展的经验、传播先进城市发展概念和城市人居环境探索新思路、生活和工作条件。他们将会学习如何创造一个生态社会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计划。

2010世博会的核心是创新和互动。创新是灵魂,而文化交流也是世博会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新纪元,2010世博会将致力于以人为本的发展,科技创新,文化差异以及双赢的未来合作,因此在新世纪高度的创新和互动将会是组成这一主旋律的重要音符。

2010年世博会也是一个宏伟的国际集会。一方面,我们要努力吸引大约20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和7千万国内外的参观者来参加世博会,以确保是史上最盛大的世博会。另一方面,我们要以全球视野来看世博会,尽力让更多的人参与,获得各国人民的支持和理解;为了使2010世博会成为全球各地人民的欢乐地大聚会。

影视评论 篇5

开始是困难的,分手是痛苦的,何不只要中间最快乐的时光。——假装情侣

女主角是个干净的女子,素衣淡妆,眼睛纯净而哀伤。是一个内心有着潮湿,深深掩埋伤痛的灵魂。他与她的邂逅,是戏剧而又荒诞的。也许缘分本身就是荒唐的存在。面对情感如此强烈的女子,过着朝九晚五的生活的他,又如何逃离这宿命的枷锁。近似疯狂地互相伤害,让人想起从前一部小说的主角用刀片割开自己的手臂,看着鲜血从身体流出,一种病态的欢愉,终于,疼痛证实了虚妄的存在。

这仅仅是一个游戏,她,如风般不可琢磨,来去无影,他,仿佛只是游戏中的一件道具。或许,他们本该没有结局,宛若电影谢幕,人去楼空。他,如此平凡,怎能抓住像她这样的女子?后来我却发觉,我错了。斑驳的大雨,拍打着汽车的挡风玻璃,她对他说,游戏结束。他无言以对,她,泣不成声。原来,她只是个受伤的孩子。那强烈的情感,只是为了掩饰内心无法愈合的伤口。这一开始便不是一场游戏。她,将这场游戏当成灵魂的慰藉,所以她为此付出,是真是假,是现实还是虚幻已经不重要。感情的世界,覆水难收。那宿命的孽债,犹如因果循环,冥冥中已经注定。

他任由大雨拍打自己的身躯,眼前是一望无垠的大海,朦胧中,他渺小的身躯渐渐庞大。他敲开她的窗,一切过往都不重要,他爱她,仅此而已。如此纯粹,如此易碎。她埋头痛哭,她给不了他未来,她一直是没有未来的。他追赶着她的车,直到远去,消失......此时的他,已经不再平凡,因为那份执着,因为爱情中的人本身就是不平凡的。

冰天雪地中,他在一间小屋中找到她。终于明白他要找到她,这便是爱情,简单的令人不可置信。人们一直期待童话般的爱情,却将一切推卸于残酷的现实。人们却忘了没有相信童话的心,没有那份纯粹的执着,又如何得到童话般的她!

“为什么不给我打电话?”“你不是不让我打给你么。”

傻傻的回答,刺痛了她的内心,她知道,他会是她的未来。

评论成就精彩人生 篇6

多年来,起草《人民日报》社论和重要文章近百篇,发表了400多万字的各种言论作品和约50多万字的业务论文,先后五次获中国新闻特别奖和一等奖。与人合作的论文获“五个一工程奖”,还有近百篇文章获各种奖项。

与米博华老师交往,你会觉得特别放得开。他热情坦诚,亲切谦逊。他说自己特别喜欢与年轻人交往,喜欢走进大学校园的感觉。只是现在年龄有点大了,又当了领导,年轻人往往对他敬而远之了,多了一些尊重与恭敬,少了几许自然与随意。但当我与米博华老师联系,并要求采访他时,他的温和与热情深深感动了我;采访完他时,他的气度与风骨深深感染了我,也时刻激励着我。在这个充满喜气与祥和的年代,每个人都向往播种时节的春天。但,处于收获时节的米博华的精彩人生或许能给这个“春天”留下更深刻的注解……

一、从工人到新闻记者

1970年,从天津一中毕业的米博华被分到天津重型电机厂、河北电机厂当工人。5年后,被调到石家庄地区革委会当干部,1977年又被调入共青团河北省委。

1978年,《中国青年报》复刊,他被派往北京中青报总部学习,但却是以通讯干事的身份。也就是在这一年,他写了第一篇言论,谈日本电影《望乡》。“那时年轻,敢写,2000多字,写好了,直接贴到报社评报栏里。社长佘世光看了,说,好!改了改,就在报上发表了。”

随后,由于成绩突出,便被《中国青年报》留用,先后担任记者、编辑。1983年,调入该报评论部,从此开始了漫长的职业评论生涯。

在《中国青年报》的11年,是米博华尝试着写言论练基本功的阶段。在谈到那段经历时,他说:“《中国青年报》给了我一片土壤,让我破土而出,一直走到今天,成为一个专业新闻评论工作者。”

1989年,他被调入《人民日报》评论部任副主任、主任,现任分管评论部等部门的副总编辑。

对于两份报纸的评论岗位,米博华最深刻的感觉就是:一个是青年阶段,一个是成年阶段。 “作为成年人,必须承担更大的政治和社会责任,需要更加清醒、成熟和稳健。由于《人民日报》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特殊地位,在这里是为党工作、为国家工作,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撰稿者。”他的评论写作与从前有了很大不同……

24年的新闻评论生涯,就这样成就了米博华的精彩人生。

“现在社会节奏加快了,人们整天工作生活忙啊忙,青年人一定要规划好自己的生活和事业。干新闻的黄金时段不算长。从大学毕业到干出一点名堂,也就十五六年左右的时间,这个时期把握得好咬咬牙就上去了,这应当说是人生的冲刺阶段。

米博华的事业也就如他的评论一样把握得非常稳健:由工厂至共青团河北省委,再到调入《中国青年报》,最后主持《人民日报》评论部;写作由杂文开始,然后涉足新闻评论,到撰写《人民日报》社论和重要文章。所有这些,很像一篇小切口大布局的新闻评论。

米博华说,“一篇好的社论,需要非常深厚的功底,需要十几年、几十年的积累才能够顶上去。”何止是作文,他的做人又何尝不是这样。

二、党报选择了我是我的幸运

米博华认为,新闻评论是对时事政策的解读,对方针政策的阐述,对社会现象的评说,对人生道路的探寻。

作为新闻的一个体裁,评论的功能到底是什么呢?米博华认为,新闻消息是告诉人们发生什么,评论则是告诉人们为什么发生这样的事情,它意味着什么。一般来说,报道是客观的,评论则是评论人对客观事件的看法。

在米博华看来,时评和新闻评论在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略微的差别就在于时评是对某一新闻事件发表意见,要有适当的新闻由头。

谈到当前评论的不足时,米博华直言:评论的影响力还可以更大,感染力还可以更强,形式还可以更生动、活泼……

虽然米博华对评论有深厚的感情和深刻的理解,但他却谦逊地说:“我喜欢评论,但不是任何事都可以作出选择,党报选择了我是我的幸运。”

《人民日报》的评论,是随着国家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如果把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日报》社论排开来一看,国家的发展轨迹非常清晰。他说,“在国家平稳发展时期,你可能看不出它的重要,但一旦到了关键时刻,《人民日报》的社论的作用和影响是别的报纸所不能比拟的。”

谈到《人民日报》社论,米博华认为,从为读者服务的角度看,我们的社论确实应该写得更活泼、更好看一些。这样做有利于提高党的宣传工作的实效性。他给了《人民日报》评论一个基本定位:权威性——重大新闻、重大事件、重大活动,中央指定《人民日报》是重要发言人;公信性——《人民日报》重要评论不是个人意见和看法,而是反映党和政府的观点和立场;规格性——社论、评论员、署名评论等,通常也被看作是一种规格,配写评论通常表示对某一事件、某一活动的高度重视。

三,要说服别人先要说服自己

即使当上了副总编辑,但他对评论仍然十分关注和重视,也没有放下手中的笔。除了写“夜班手记”等文章外,他还坚持审阅或修改评论文章。24年,一直不离评论岗位,这在中国新闻界是很少见的。然而,米博华就这样在评论岗位上坚守。他说,党报评论是一个默默无闻而又鲜为人知的工作。默默无闻,是说有的同志在这个岗位上工作了一辈子,未见有人知晓;鲜为人知,是说即使是新闻界同行,大多也并不了解评论工作非同一般的辛苦。

这些经历也深刻地告诉他:做一个好记者不容易,做一个好评论员尤其难。那么,24年的评论人生对米博华产生了什么影响呢?米博华笑言:“党报评论岗位收获多多”。他说,首先是养成关心时事的习惯,其次是锻炼了从全局考虑问题的眼光,再次是形成了一种缜密的分析问题的能力,第四则是养成一种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

也正是因为这些影响,“我更喜欢用文字的形式代替口头的方式来传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米博华直言,好的评论员必须具有这种潜质:有话要表达、要发议论;时刻关注社会,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同时,还要具有敏感和敏锐的素质。“敏感,是对客观世界细微的变化都能够强烈地感知;敏锐,是对社会生活中任何一种变化的方向都有深切的体悟,见微知著或居安思危。”

每一个评论者在评论中都会反映出自己的政治立场,观察问题的视角,解决问题的思路。但是,米博华认为:“评论者的本质是在讲道理,能说服别人的道理更能说服自己,并引导自己做出正确的选择。”

四,工作的责任与个人的功名利禄不能等量齐观

《人民日报》一般评论既要有党的主张,也应该有民众意见,而党报社论、评论员的文章不一定都是百姓关心的话题,但绝对是引领工作性的话题。因此,社论具有唯一性,权威性。相对于社论、评论员文章而言,时评也具有自身的优势和特点:时评追求快,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拘一格;时评选题面广,形式活泼;时评数量急剧增加,影响力会逐步增大,等等。

米博华说,当前的时评也有一些不足之处,比如文章粗糙,道理不够充分等。总体来说,当前时评量大但质量有待提高。

“只要经手的稿子一定会抠来抠去,只要发表的文章一定会改来改去,只要理不清的头绪一定会想来想去,只要整不明的道理一定会问来问去。我一定是在脑子非常清楚时才写,心里清澈见底时才写。写之前,所有的自然段都划分完毕,稿子酝酿在胸。”这是米博华写评论时的精神状态。

他说:“《人民日报》的社论,是代表党和国家的声音,片言只语,马虎不得,轻率不得,这是一种责任。”

“作为《人民日报》评论,获得成绩不是了不起的事情,但一旦出现失误,将会造成很严重后果。”这一直是米博华鞭策自己不断前行的动力之源。他认为,工作的责任和性质决定了他不能过多考虑自己的事情,并且,工作责任的重要性与人的功名利禄是不能等量齐观的,相对前者,后者甚至可以忽略不计。

五,辛勤耕耘才能有收获

米博华是中国新闻界的得奖大户,已5次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和特别奖,并获得了中国新闻界的最高奖——范长江新闻奖。

米博华说,获奖不能看成是他个人的荣誉,同行和评委看中的是《人民日报》的重要性,这主要得益于《人民日报》社论的特殊地位,荣誉属于报社,不能归功于个人。在《人民日报》评论部这个重要岗位上,取得成绩是理所当然的,如果不取得成绩、不获得奖励,那才是失职。

现在年轻记者面临的诱惑太多,因此想成名成家的愿望特别强烈。对此,米博华表示很理解。但他说:“浮躁情绪要不得,要先努力提高自己,等学识、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机就会有的。有的记者说你得的奖很多。其实我已经耕耘二十多年了,而他们才刚开始播种就想收割,这是不可能的。”

近几年,米博华表示,愿意把更多机会留给年轻人,但是许多事并非他自己所能左右。“其实他们最大的资本就是年轻,如果可能我愿用我的所有换取美丽的青春。现在的我不能犯一点错误了,年轻人即使错了也还可以从新开始。”

米博华还说,奖励只是表面的,奖励背后付出的是艰辛劳动和经验教训。因此,对于一个人而言,不到收获的季节,急也没有用。在追求成功方面,他认为一个人的成功不能跃过一个艰辛奋斗的过程,当然,这过程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实力去缩短,换句话说,可以少走弯路,但绝对跨越不了。

在获得第五届范长江新闻奖后,他写了一篇获奖感言,总结了二十多年来为人为文的经验“三实”——《扎实、踏实、老实》。文中写道:“扎实最可贵;踏实最可靠;老实最可敬。人的一生注定要在艰难中跋涉,面对诱惑、面对困难、面对挫折,坦坦荡荡、磊磊落落、堂堂正正,就不会被别的什么东西所绊倒。”

米博华在专业上虽然取得巨大的辉煌,但他的心态更是豁达、乐观。他相信一代更比一代强。他说,一个有实力、有价值的人最终会体现实力、展现价值。在学习、生活、工作中,拿出行动来最重要。对于那些渴望成功的年轻人,米博华建议,可以推销自我,但不要吹嘘,要相信别人能看出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在工作生活中,他常常鼓励年轻人:“我相信会有更多后来者比我们做得好!”

六,评论员应具应备的5种核心素质

米博华的日常职务除了《人民日报》副总编辑外,他还有一个头衔,那就是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因此,他对新闻评论教育有比较深刻的理解。他认为,新闻评论的教育应该有两个不可或缺。

第一,新闻评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必须通过实战演练才能得到提高。评论教育要做好,就应该先写作业,再讲评分析,因为评论文章的选题、结构等各元素必须在写作中完成,光靠讲是讲不通的。

第二,评论只是一种文体,一个人可以把握评论文体的一般规律,但很难把握评论的灵魂——思想、观点及对某一方面情况的深刻理解。评论的最高境界就是对现实生活的准确把握,对某一方面情况的全面了解。因此,对评论而言,文体只是一个架子,观点才是最重要的,提高思想能力和思想水平是最难的。

米博华认为,政论家不是纯粹的文人,他需要有学者的知识,政治家的眼光,新闻记者的敏感,既要能写,又要知道其中的道理。

一篇好社论的标准是什么?米博华总结道:一定要站得高,展得开。对政治理论的阐述,一定要准确鲜明,字正腔圆,不能跑调;文气饱满,收放自如,气要接上,不能松,必须是一口气往上推、推……当然,站得高,不是居高临下的训导,不是大而不当的空论,而是一种拨雾见天的透彻,一种准确清醒的判断,一种峰回路转的开悟,一种高屋建瓴的预言。

为此,米博华说,作为从事新闻评论的专职评论员要具备以下核心素质:1,政治素质,即发自内心地爱党、国家和社会;2,理想抱负,即以微薄之力奉献社会的精神;3,宽广的眼光,即能关注大事小情宽大的胸怀;4,丰富的知识和阅历;5,持续不断的写作积累。

七、不断改革创新是我们惟一的选择

米搏华常说,我们以往对评论的认识大多是只要符合党的方针政策,就算完成任务,很少留心“读者是否接受了,宣传是否有效果。”

对于论论工作的改革创新,他指出:一,在办报理念上,应进一步强化读者意识,在服务读者过程中争取更多的读者;二,在精神状态上,应变被动应付为主动工作,强化阵地意识,始终占据舆论制高点;三、在工作机制上,应更加注重按新闻工作的客观规律办事,该报的就要报,该评的就要评;四,在内容和形式上要有所创新,贴近生活实际,改变呆板面孔,倡导清新文风,打造评论品牌;五,培养评论人才,重视评论人才,营造评论人才成长环境,提高评论人才的社会地位,使我们的新闻界涌现出更多的有广泛社会影响的评论家。

八、用手中的笔为社会进步尽微薄之力

“从二十多年前写第一条简讯到起草社论,眼睛花了,头发落了,始有所悟:偷懒耍滑,骗不了别人,骗的是自己;算计取巧,得不到便宜,吃亏的是自己;自命清高,长得了脾气,长不了本事;牢骚抱怨,无损于人,伤害的是自己。踏踏实实工作,认认真真干活,比什么都重要。”米博华在回忆二十多年的评论人生时感言。

今年,经历了评论人生24年的米博华有很多的“想法”要整理,也有很多事情要做。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为人生做小结”。他说近期主要有两件事情:一是把本职工作做好;二是利用业余时间把多年评论工作体会总结总结。一方面是对自己评论人生的回顾,另一方面是对评论写作规律的探索。

在谈及感想时,他对后辈的年轻评论人提出几条忠告:

第一,评论工作是一件很吃苦的事,一个年轻人若为了谋生去谋这个苦事,意义不大。年轻评论人应该努力利用手中笔杆为社会尽一份微薄之力,这样才能更有价值。

第二,人人都想成功,但不要急躁,相信功到自然成。

第三,遇到困难挫折,永远都不要怕,站直了,别趴下。

第四,要有理想和抱负,一个人活在世上不是为了吃好、喝好,而是能够担当对国家、民族应尽的重任。

“伟大的力量在于召唤,伟大的精神在于鼓舞”,这一直是米博华担当重任、面对困难时的精神动力。

在讲话、讲座、座谈等各种场合,他反复强调: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责任心远比才华更为宝贵,做一个记者、评论员或许很容易,但要想做一名优秀的记者、评论员很难很难。一名优秀的记者、评论员必须有对国家的责任感,对社会的责任感,对人民的责任感,对工作的责任感……

他说,即使一个人的工作岗位很平凡,但人生并不一定是虚度。如果一个人的存在会给别人带来喜悦、鼓励和鼓舞,这样的人生就是有意义的人生。

他希望新一代的新闻工作者能够“担当责任,脚踏实地,懂得敬畏,常思感恩”。

哈佛商业评论 篇7

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在美国和很多资本主义国家中,一生只从事一份工作的人几乎已经不存在了,大部分的人一生都会转换好几份工作。这是一种趋势,也是一种现实。但是,千万不要误以为频繁的转换工作就是值得提倡的。因为很多人频繁的转换工作是因为做了错误的职业生涯规划,没有正确的找到自己的定位。但是有一种比频繁的换工作意义更加重大的是转变职业,这些转变职业的人就是像作者所说的,找到自己的需求,明辨自己的能力、跳进不同的轨道、让策略浮现。体验不同的生活,不断的挑战自己,实现自己的不同价值。就像文章中提到的作者、Martin Crampon和Liz Brown一生换了很多的职业,在不同的领域实现自己的价值,在不断的探索中,找到自己的正确定位,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位置。其实,我们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如果发现现在的职业也许不是真正适合自己的,那么就应该及时的找出自己的问题,及时果断的转变自己的职业,这是对自己负责任的表现,这样才能更好的贡献自己的价值。就像以前看过一篇文章,是关于美国前国务卿赖斯。她的一生转变几次职业。她说,“我坚信,人不应沉湎于过去。无论你以前当过什么,都不要老想着回到以前的那个自己。转变也许你会发现一个全新的,更加完美的自己。”

那么,如何转变呢?首先,必须确定志向,志向是事业成功的基本前提,没有志向,事业的成功也就无从谈起。俗话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立志是人生的起跑点,反映著一个人的理想、胸怀、情趣和价值观,影响著一个人的奋斗目标及成就的大小。所以,在制定生涯规划时,首先要确立志向,这是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关键,也是你的职业生涯规划中最重要的一点。其次,必须进行自我评估,你必须自己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水平能力,知道自己的兴趣所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能做好自己的工作,转变职业生涯也要以好好工作,实现自己的价值为基础。只有进行自我评估,才能对自己的职业做出正确的选择,才能选定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生涯规划路线,才能对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作出最佳选择。第三,职业选择是十分重要的,可能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还有其他许多的因素,你会有很多的职业选择,但是,这个时候你就必须做出选择。职业选择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人生事业的成功与失败。据统计,在选错职业的人当中,有80%的人在事业上是失败者。正如人们所说的“女怕嫁错郎,男怕选错行”。由此可见,职业选择对人生事业发展是何等重要。第四,必须有强大的内心力量,有足够的信心和勇气,因为转换职业生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要面临风险。因为,你毕竟不知道前行的路上到底是什么在等着你,你可能会成功,但失败的风险也是很大的。所以,强大的内心是必要的。其实,赖斯的经历也能给我们一些的启示,在她转变职业生涯时,她说,“我基本上是一个充满信心的人。这种信心源于充足的准备,一流的实力。我的信心还跟我小时候就总是身处必须表现自己的场合有关。钢琴比赛、钢琴独奏、滑冰,这些我原本都做得不大好,但我还是尽力尝试。还有一点可能也非常重要,我在事情还没有结束前不会去想失败的事,到事情结束后,我才会想,哎呀,这件事本可能会是怎样的一个糟糕结

微课评论 篇8

近日,教务处组织各系院部分教师参加了由中国高等教育教师发展研究会主办的“高等院校慕课、微课教学开发与应用骨干教师”培训会,这次大会主要请来了一些教育技术研究前沿的学者为参会者作相关演讲,围绕着微课、慕课教学法及微课混合式学习等议题而开展,充分体现网络技术正变革着学习,说明我们的教育已经进入到一个开放的世界当中。

据美国教育部经过10多年的研究发现,单纯的面对面教学是低效的,在线与面对面教学混合式的学习模式则是最有效的。面对这个结论,我们不得不重视微课、慕课这些在线教学载体,我们必须正面面对这些新的教学形式,积极参与其中,成为其创作者,并加以利用,以实现翻转课堂、颠倒教室的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效率。翻转课堂,颠倒教室,即让学生在家里观看微课等教学视频,按照自己的步调开展学习,而教师随时在线与同学互动;在课堂上,学生完成作业、练习,教师巡回指导或作个别辅导,并对重点难点进行讲解。

关于这种教学模式的愿望是美好的,如能顺利开展,的确可以实现个性化的学习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但同时,我们也要重视几个问题。

首先,注重智能技术的更新和应用。据调查,2013-2014最具有前景的教育技术包括慕课、移动学习、微课等,我们必须要强化我们的信息化建设,而在应用智能技术创作微课、慕课等在线教学视频时,还要多动脑筋,思考如何把学生即用户留在我们的网站内。

其次,促使学生实现学习的自我跟踪。高职高专的学生普遍来说学习积极性不算强,如何促使学生在一个更为自由的学习环境中量化自我、自我跟踪,这是一个必须重视的问题。量化自我,即通过各种简单仪器测试、量化和记录个人状况及各项指标,我们如何把这种量化自我的测量应用到学生检验学习效果中,促使学生进行自我监督、自我跟踪,这是我们在推进微课慕课发展的同时必须思考的问题。

再次,重新定位教师的角色。微课和慕课的风行,会更快推动教师角色的转变,我们必须尽早适应,重新确定教师在混合式学习中的角色。一方面,对微课、慕课等新生教学载体多研究、多创作、多探讨,用合适的媒体和方式向学生展示学科知识;另一方面,必须更熟练掌握我们本专业的学科知识,对学生因材施教,多考虑学生的个性、学习风格及学习进度。

发展与变革是永恒的,把握变革的时机则是明智的,我们应善用智能技术,积极探索开展微课、慕课等在线学习与面对面学习的混合式教学,让微课、慕课成为支持我们课堂教学的有力工具。

外语与商贸系

黄怡

音乐评论“初啼”开声 篇9

什么是音乐评论“真正的”衡量标准?在这个多极多元的时代,应当允许音乐评论个性化与类型化兼容共存。在理论上,评判只有“基本标准”而无“惟一标准”。如果音乐评论只有一种声音、只有一个标准,形成音乐评论界一种新的“话语霸权”和“学术霸权”,无法真正融入大众音乐生活与社会文化生活,那才是中国音乐评论真正的悲哀。

全国首届音乐评论学会奖应征作品100篇,评委必须面对的问题:什么是“真正的”音乐评论?有些文章内容分明属于其他领域的研究心得与学术成果,而非音乐评论范畴。

中国音乐评论学会会长王次炤任首届“学会奖“评委会主席;金湘、张弦、居其宏、杨燕迪等9名评委经过现场8轮签名投票,最终排定奖次公布作者:一等奖空缺;河南艺术学院杨善武《敦煌乐谱研究的新突破》、中央音乐学院和云峰《质疑“原生态音乐”》两篇二等奖,《人民音乐》编辑部于庆新《歌坛又见“语录歌”》、中央音乐学院杨民康《建立音乐学术道德规范的关键在于综合治理相关学术环境》、南艺音乐学院范晓峰《音乐价值判断的“经度”与“纬度”》3篇三等奖;《谭盾有什么好》等6篇优秀奖。

为严明戒律杜绝失范,保证评选结果的学术权威性,本次获奖文章从即日起张挂中国音乐评论网公示15日。这在音乐界评奖活动中首开先例。但是,此次评奖暴露出来一个薄弱环节不容忽视,现场乐评、独立乐评相对数量少、水准低,针对音乐本体精准剖析的好文章,有说服力的批评性文章更是难能可贵。有的作者将“现场乐评”与“作品分析”混为一谈。这种音乐评论,大多偏重技术层面的分析以及资料性、概念化的内容讲解,较少涉及“现场感”的表演质量,如关于指挥、演奏、演唱“现场表现”的评价意见。从而弱化了评论的功能,夸大了介绍的作用。如何甄别“理论”与“评论”?严格规范的学术界定,尚待准确细致的理论依据。

新闻评论写作 篇10

一、新闻评论

概念:新闻评论属于议论文的范畴,议论说理,直接发表意见的文体。政论性的新闻体裁,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

新闻评论在新闻宣传中的地位: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是新闻宣传的两种基本手段。新闻报道是主体、基础,新闻评论是旗帜、灵魂。新闻报道主要传播信息、提供事实,而新闻评论通过说理的方式,对新闻事实进行实事求是的具体分析。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相互配合,可以鲜明地强调报道的主题思想,所以和新闻报道相比,新闻评论更全面。

特点:

①、新闻性(包括现实的针对性,立论有的放矢,针对当前值得评论的新闻事件和问题发表意见,以及强烈的时效性,对现实作出及时的反应)

②、政治性(鲜明的政治立场和态度,注重选题的政治意义,着重从思想、政治、理论的高度分析和论述问题)

③、群众性(面向广大受众,关心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反映群众的要求和呼声,说理论述符合群众的特点和需要,吸引和鼓励广大群众关心并参与评论工作)

功能:新闻评论是社会舆论的集中反映,又反过来有力地引导社会舆论。

作用:

①、引导的作用(旗帜鲜明地分清正确和错误,明确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进行舆论引导)②、监督的作用(弘扬先进的思想和精神,对不良现象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实现有效地监督)

③、表态的作用(代表新闻媒介表明对重要事件的态度,对国内重大事件,全国性的新闻媒介可以通过新闻评论表明党和政府的态度)

④、深化的作用(新闻评论和新闻报道配合发表,可以深化报道的主题)

二、新闻评论的选题和理论

选题和立论的重要性:对新闻评论来说,选题就是确定论题,主要是指它提出的是什么问题,是针对什么问题发言的。首先,选题和立论是评论写作过程的第一道程序,也是关键性程序,直接关系到评论的成败。其次,一篇新闻评论优劣的最重要标准就是选题立论是否有针对性和迫切性。就写作思维而言,论题选择得好,立论又有独到之处,评论写作就有了明确的目标。

立论的基本要求:

①、针对性(针对不良风气和矛盾)

②、新颖性(论题的新颖,见解的独到,新的由头或论据,新的理论角度)③、准确性(论点、论据、引语准确,力戒浮夸和武断)

④、前瞻性(及时洞察矛盾和预测将要出现的矛盾)

选题和立论的前提:调查研究(掌握政策和法律,了解实际情况,形成正确的认识,发现、分析、解决问题,了解群众的思想),要坚持实事求是,收集材料和分析研究

三、新闻评论的标题

新闻报道与新闻评论标题的区别:

①、制作目的不同(报道标题以提示主要的新闻事实和相关的重要信息为主,评论的标题以提示论题或坐着的见解为目的)

②、表现手法不同(报道标题多采用客观叙述或描写的手法,评论标题往往直接表达作者立

场)

③、结构方式不同(报道标题常为复合型结构,评论标题多为单一型结构)

④、写作要求不同(报道标题重在对新闻事实的恰当概括,评论标题较为抽象)评论标题的主要功能:

①、概括论题范围②、昭示主要论点③、表明作者态度④、吸引受众注意

评论标题的要求:

①、题文一致

②、意象鲜明(应有较为鲜明的是非判断或价值判断)

③、言简意赅(句式简洁,文字精炼,题义深刻耐读)

④、生动引人(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是标题生动形象)

四、新闻评论的说理论述

说理论述的基本要求:

①、论据和论点的结合②、虚和实的结合③、破和立的结合④、严肃和生动的结合 说理论述的操作方法:

①、据事议理(依托式配合法、输入式融合法、夹叙夹议式糅合法)

②、比较分析(纵横比较法、对比法、类比法)

③、论辩交锋(思想交锋、辩证的方法、批驳的方法)

④、算账说理(统计算账、推演算账、折合算账)

五、新闻评论的结构

评论的结构原则:从评论的具体内容出发,从受众的实际情况出发,从不同的体裁要求和坐着特点出发

评论的结构要求:

①、布局合理②、层次清晰③、逻辑顺畅

结构方式:

①、归纳式结构(从材料到观点,先分论后总论的结构方式)

②、演绎式结构(从观点到材料,先结论后分论的结构方式)

③、并列式结构(将总论分为两个以上的分论点,然后分别进行论证的结构方式)④、递进式结构(对论题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逐层分析的结构方式)

评论的开头:要求开门见山、引人入胜,摆出结论、提出问题、亮出靶子、交代意图、借事入题的形式

评论的结尾:要求简短有力、不落俗套,呼应开头、作出结论、提出呼吁、引发思考、举一反三的形式

六、新闻评论的文采

①、深入浅出(深入是浅出的前提,要对所评论的事物和所阐述的道理有充分的研究和深刻的理解;了解群众的特点和要求,掌握群众的认知规律和理解能力;运用群众的语言,群众的语言表现实际生活,通俗而生动,反对艰深晦涩,故作斯文,避免空话)

②、形象说理(善于运用比喻,说理的逻辑性和形象性结合,论据和由头的形象性;形象化的语言,深入观察生活,选取恰当的形象;巧用诗文典故)

③、以情动人(有感而发;寓感情于形象;修辞手段的活用)

④、要言不烦(道理实在,言之有物;论题集中,篇幅适度;字斟句酌,语言规范)

七、新闻评论工作者的修养

①、加强思想政治修养(提高政治觉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②、提高理论政策水平(掌握基本理论,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理论联系实际;加强政策观念,加强法律观念和纪律观念)

③、打好知识和业务根底(重视知识积累;提高业务水平)

④、培养深入朴素的作风(深入调查研究;作风艰苦朴素)

八、社论、评论员文章

社论的重要地位:社论是表明新闻媒体政治面目的旗帜,党报社论具有权威性,源于它是党和人民的重要喉舌,社论内容的特殊重要性,党的领导干部具有亲自写作并审阅党报社论的传统

社论、评论员文章的类型:

①、阐述型

②、启迪型(形式有以虚为主和以实为主,虚实结合是写作启迪型社论的原则和要求)③、评介型

④、论辩型

⑤、礼仪、纪念型

社论、评论员文章写作的基本要求:

①、精心写作、精心修改②、面向广大的读者对象③、文字表达庄重、通俗、平易

九、短评

特点:

①、短小精悍(篇幅短小,内容集中,结构简单,文字精炼)

②、新鲜独到(选题新鲜,见解独到,角度多样,讲求时效)

③、生动灵活(说理生动,文字活泼,形式多样,运用便捷)

④、重在分析(就实务虚,缘事议理,依托个别,指导一般)

短评写作的基本要求:

①、论题具体,一事一议(抓住新闻报道中最值得议论之处,评其一点,分析精当)②、长话短说,议在实处(精心开头,简化结构,紧扣报道,理从事出)

③、源于报道,高于报道(由点及面,提炼升华,补充深化,借题发挥)

十、编者按语

按语的性质:

①、说明性按语②、政论性按语③、注释性按语

按语的功能:

①、提示说明②、评价表态③、提醒建议④、补充强调

编者按语的形式及特点:

①、文前按语(提纲挚领;片言居要;直接表态;不必署名与拟制标题)

②、文中按语(与新闻报道既配合又融合;随时评点,易读易懂;主要在报纸上使用)③、编后(注重分析、引申与生发;形式自由,手法灵活;可以加标题,也可以署名)按语写作的基本要求:

①、立足依托,有所超脱

②、配合及时,运用灵活

③、文字精粹,点到即止

④、态度鲜明,讲求分寸

十一、专栏评论

特点:

①、稳定性(栏目固定,体式相近;版面位置、篇幅大小大体稳定)

②、时代感(密切配合党的中心工作;弘扬时代的主旋律)

③、小型化(篇幅短小;选材侧重于即小见大的事例;立论角度精巧、新颖)

类型:

按规格和内容来分:

①、专栏小言论(特性:群言型、微型化、新闻性、形象感。小言论的选材立论要求从大局着眼,“小处”入手,小言论选材立论的视野要宽些,深些,新些,主流之中见支流,洞察矛盾的苗头,多从侧面探求)

②、论坛评论(特点介乎评论员文章与专栏小言论之间的一种文体。可以采取第一人称的叙议方法,便于输入新闻性事实材料作为由头和论据,有助于强化议论的理论色彩,便于就不同的见解展开探讨和商榷)

③、经济漫谈(贴近经济生活,有一点前瞻性见解,虚实结合,深入浅出)

按作者组成分:

①、群言型专栏评论

②、集体式专栏评论

③、个人专栏评论

专栏评论的表述方式及其写作:

①、赞誉式专栏评论的写作

②、针砭式专栏评论的写作

③、论辩式专栏评论的写作

④、随感式专栏评论的写作

十二、述评

特点:

①、评述结合,以评为本②、述中有评,评中有述③、由述而评,以评驭述

类型:

①、工作述评②、形势述评③、事件述评 ④、思想述评

写作基本要求:

①、论题新颖,选材精当②、即事明理,注重分析③、夹叙夹议,事理交融

十三、杂文(杂感、随笔)

特点:

①、文艺性的政论(杂文兼有政论和文艺的因素,专栏评论的一种类型)

②、强烈的战斗性(及时灵活地反映现实,有感而发,对现实生活作出敏锐的反应;爱憎分明的态度,旗帜鲜明地提倡什么或反对什么,立场坚定,立足于正确的舆论导向)

③、生动泼辣(逻辑性和形象性的统一,针对社会生活中典型的事件和问题进行形象说理;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④、简洁精辟(言之有物,画龙点睛;简短而有骨力)

写作基本要求:

①、选材广泛,思想深刻(在广阔的领域严格选材,深刻挖掘主题,思想深刻;大处着眼,小处落笔,着眼于有代表性的问题或倾向)

②、形象说理,巧喻善比(借助形象说理,选择典型、鲜明的形象;由实见虚,由此及彼)③、突出重点,全面分析(着眼重点,想到全局,既不面面俱到,又避免片面性;实事求是,辩证分析,切中时弊,讲究分寸)

④、主题严肃,笔法灵活(严肃深刻的主题,灵活幽默的论述;杂文的形象性、知识性、趣味性)

十四、广播评论

广播评论个性发展的制约因素:

①、广播的传播方式

②、听众的基本状况

③、新闻评论政论性特点的两重性

④、广播评论个性的发展方向

特点:

①、短小精悍②、浅显明快 ③、平易近人④、上口动听

独特形式:

①、广播谈话②、口头评论③、录音评论

十五、电视评论

电视评论与电视传播方式:

①、双符号②、双通道③、线性传播

特点:

①、声画兼备②、视听结合③、双线互补

常用形式:

上一篇:五项措施加强机关作风建设下一篇:我和大自然交朋友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