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形设计论文

2022-03-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评职称或毕业的时候,都会遇到论文的烦恼,为此精选了《体形设计论文(精选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主持人的话上海设计一直被赋予“工具”和“价值”的使命。前者是指其不断被作为提升产业能级的手段,具体地表现为在整合全球先进技术、造就合理设计的过程中持续地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后者是指通过设计,进一步增加了设计成果的附加值,从而产生了明显提升大众生活品质、摧生上海品牌的效应。

第一篇:体形设计论文

试论建筑平面体形设计中的节能问题

【摘 要】我国建筑行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所需的能源问题成为当今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如何在搞好建筑的同时做好节能工作,成为了人们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几年,国家和地方相继出台了部分的法规政策,对于节能问题有了明确的要求,既为当前的建筑节能设计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又对设计的标准提出了新的要求,指明了设计工作的发展新方向。本文从建筑平面设计入手,重点阐述了建筑工程中的节能问题。

【关键词】建筑节能;体形设计;体形控制

现代社会,各种建筑形式不断涌现,其对于能源的消耗量也越来越大,这就造成了不断发展的生产力和不断减少的资源之间的矛盾,而这一矛盾的出现将直接破坏世界经济发展的局势。在这种情况下,合理的利用资源,进行节能工作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做好这部分工作才能够保证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而在节能和建筑行业的衔接上,建筑设计是其中的重要环节,一个建筑是否成功主要取决于建筑的水平,因此建筑设计师现代化工程建筑的核心,只有搞好了建筑的平面设计工程,才能在以后的工作中有了方向和重点,才能够在根本上杜绝资源的浪费现象。

1、什么是建筑节能

1.1建筑节能的概念

所谓建筑节能,就是在建筑的过程中合理利用资源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等各个方面,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部分,而且对于国际建筑局势的发展也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我国的建筑节能设计还是采取了比较传统的模式,就是在工作的设计方案中采用了节能型的材料,在建筑的设计上尽可能的达到国家标准的建筑模式,以节能的主导思想为基础,合理的遵循工作流程,使得每一个方案和每一位施工者都有节能的概念,这是全面进行建筑设计的主要目的,也是整个建筑方案的重点,是严格遵照我国可持续发展规划的,尤其是在对于建筑的平面设计方面,更是严格遵循了节能环保的原则。

1.2建筑平面设计体形分析

建筑的体形是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建筑实体的美观有着直接的影响,做好建筑平面设计体型工程,可以保证建筑物的整体感观,给人们留下深刻的第一映像。通常,在建筑体型的设计中,主要包括建筑空间和建筑功能两个部分的设计,这是建筑物主要的结构形式。目前,在我国的一些建筑结构的施工中,都十分重视建筑的体型设计,尽可能的满足其美观得体、功能齐全、个性化等特点,甚至有些地方宗教对于建筑体型也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在建筑师的整体设计中,需要给体型融入更多的内涵,这是现在大部分设计师工程的重点。

然而,值得一提的是,在我国建筑设计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特别是在于设计的整体性还存在弊端。很多人对于国家的规定视若无睹,不遵循节能的原则,而且对于不同的建筑采用同一种方式,没有个性化的设计和整体的优化处理,这些都给建筑的体型带来了不好的影响。

2、体形系数的控制

想要做好建筑体形的设计的工作,需要提前做好规划,特别是对于建筑空间结构的设计,这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在施工的过程中尽可能的较少错误,才能够营造最好的视觉效果,当然建设能源的消耗还是建筑体型的重点。通常情况下,在目前的建筑工程项目中,要想加强设计管理工作的定量化和理论化研究,就必须从建筑结构设计工作入手,以建筑物自身发展要求以及与周围环境协调关系为平台,结合时代发展趋势制定出一个综合、完善的建筑施工方案,为工程施工建设奠定扎实的基础。在目前的设计工作中,我们除了注意这些事项之外,同时更要强调和注重建筑结构给环境带来的影响,强调工作的定量与系数控制,从而建立完善的建筑评估标准和管理策略。

经过多年的工程实践总结,我们发现,体形系数的控制对建筑设计工作的影响最围为深刻,其所展现出来的规律是当今建筑体型方案选择的基础条件之一,因此在设计工作中应当尽可能的将建筑结构定位在节能意识上,从而实现设计的节能要求。在通常情况下,一个建筑工程的体型系数越大,那么其房间内部的空间面积和空间体积也必然越大,能量损耗途径越多,造成的建筑内部能耗和材料损耗也就越多。因此,我们必须要体形系数控制环节入手,在工作中做好建筑平面体型的多元性和交叉性工作,从而满足体型系数的最佳控制要求,这也是新世纪建筑设计对环境、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尊重。在建筑设计中,合理的体型系数控制为平面设计中存在的材料损耗现象提供了基础动力和依据,使得平面目标实现了节能目标模式。

2.1体形系数分析

在现阶段的建筑工程项目中,我国有关规范对工程管理模式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并对其管理指标进行了系统的描述。体形系数作为目前建筑结构中常用的体型控制指标之一,其在管理控制中是通过以现有比值FO/VO进行描述。就其物理方面而言主要指的是建筑物室内单位体积以及建筑物所需要维护结构面积之比;从节能建筑原理分析,在工作中能够采用尽量小的建筑外表面积来实现最大范围的建筑内部面积围合。经过分析得出,在工作中FO/VO越小,则意味着外墙面积越小,也就是说在建筑工程中造成的能量流失途径少,节能优势高。

当前,我国大多数地区都对建筑体形系数进行了科学的限定,使得建筑或者类似于以FO/VO=0.3为界限,当FO/VO<0.3时体形对节能带来帮助,能为今后建筑实施节能目标提供有利条件。至于FO/VO在节能建筑设计中的变化规律和应用、在操作过程中的价值讨论甚少,使建师对FO/VO了解不多,重视不够。

2.2节能的设计原则

在建筑工程设计工作中,节能方面的控制是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其主要可以从整体原则和组合原则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具体要求如下:

(1)建筑体形整体原则

建筑体型整体原则作为蕴含建筑节能意识的基础,在工作中具备着鲜明的整体性特点。就建筑结构外形设计而言,其本身是一个整体特征明显、平面变化多端、线条复杂繁琐的设计环节,为此在工作中应当满足主体结构设计标准化,辅助结构适当个性化的原则,从而创世造出一个具备良好视觉效果的建筑物。在建筑平面设计工作中,要尽可能的避免不必要的浪费,避免墙体结构的凹凸不齐,做到外墙结构的单一和整齐,进而确定节能建筑的立意地位。

(2)建筑体形组合原则

建筑体形组合原则建筑平面做到各单元的有机结合,尽量使外墙面重叠,以此减少外墙面积,尤其对住宅区规划设计,应在满足消防、景观等要求的前提下,对住宅单元进行有序、有致的组合,并且注意西山墙面积在工作中进行有效的控制,以减少由于太阳暴晒而引起的建筑结构损伤。

3、体形形态节能控制

体形形态是指建筑物平面所构成的形状特征。它取决于多项因素:城市景观、功能要求、技术条件、设计灵感等。建筑体形形态控制就是研究平面形状对建筑节能的影响。虽然建筑围护结构材料、构造相同,但是由于平面形状不同,建筑受太阳影响程度和建筑室内外通过外墙表面的热交换情况均有所差异。通过各种分析,研究体形形态与建筑节能的关系和规律,对千姿百态的平面形状进行优化和对比,使建筑师在进行设计构思和选择方案过程中,对不同的平面形状有正确的节能评价,使建筑成为节能建筑。

4、结语

总而言之,我国的建筑设计一直本着可持续发展的路子进行,而对于目前的建筑设计来说,节能环保是其应该遵循的重要原则,节能的结果就是资源的节约以及合理利用,这在建筑设计中依旧存在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在建筑设计中,要求设计师要从节能环保的角度出发,充分认识節能的重要意义,才能够为以后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秦晓宇.建筑给排水节能设计[J].内江科技.2010(09)

[2]才越.关于建筑电气施工中节能设计措施的探讨[J].价值工程.2011(03)

[3]梁明松.探讨建筑工程照明节能设计[J].科学之友.2011(08)

作者:丁玺丰

第二篇:试论建筑平面体形设计中的节能问题

摘 要:近年来,我国建筑事业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同时也引发了许多社会新问题,其中以能源问题表现得最为突出,已成为影响人们的主要原因。在当前建筑工程项目中,能源已成为整个业界人士研究的焦点,如何在做好建筑施工的同时搞好节能工作已成为建筑施工的重中之重。本文从建筑节能的概念入手,深入分析了建筑平面设计中的节能问题,旨在为我国建筑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提出指导。

关键词:建筑节能;建筑设计;节能;体形

近年来,随着我国生产技术的提高,高效、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生产对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大,由此引发了能源供需矛盾,也促使了节能工作在世界范围的全面展开。今天,节约能源、降低污染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各行业共同追求的目标,建筑业作为社会经济的支柱产业当然也不例外。节能建筑方案已成为目前建筑设计工作重点,成为整个建筑事业中最受重视和欢迎的内容之一,其独特的概念和原理受到人们的关心,成为整个研究的重要内容,为整个设计工作开展指明了发展新方向。

1、建筑节能概述

近年来,实现节能建筑已成为建筑业内人士共同追求的目标,只有做好这类工作才能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而节能和建筑行业的对接,建筑设计是最为重要的环节,是衡量一个建筑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环节,只有搞好各方面的设计内容,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才能有效的杜绝和减少资源浪费。

1.1建筑节能的概念

所谓的建筑节能主要指的是建筑过程中充分、合理利用现代化资源的过程,这个过程包含了环境保护、生态平衡、资源节约等内容,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对我国在国际上的建筑局势有着非比寻常的发展意义。我国建筑节能设计中都采取了一个比较传统的工作模式,就整个工作设计方案而言都采用了节能、综合的发展。在建筑设计上,我们要极可能的达到国家标准规定,以节能、环保为主导,合理的遵循国家预计工作流程,使得每一个设计内容都同施工节能关联,从而进行建筑设计主要目的,也是整个建筑设计方案的重点,是严格遵循我国可持续发展规划的要求,是严格遵循节能环保原则主要途径。

1.2建筑平面设计体形分析

建筑体形设计和建筑平面设计是一个极为关键的内容,对于建筑实体美观、结构功能、结构特性有着密切的影响,我们要想做好平面设计、平面体型工作就必须要从建筑整体观念入手,给住户从外观上留下美好的第一映像。通常来说,建筑体型设计中,主要包含了建筑空间、建筑功能两个不同的组成部分,这主要表现在建筑结构形式上。近几年来,我国建筑设计需要尽可能的满足美观性、功能性要求,并且对于地方文化和宗教也要给予重视。因此,在建筑设计师的整体设计中,要充分的将地方文化、建筑整体设计相机和,需要从多个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这是目前设计工作中必须要重视的内容,且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在建筑设计中还需要对其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整体设计性能还存在着弊端,这也是目前大部分设计人员高度重视的重点内容。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在我国建筑设计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特别是在于设计的整体性还存在弊端。很多人对于国家的规定视若无睹,不遵循节能的原则,而且对于不同的建筑采用同一种方式,没有个性化的设计和整体的优化处理,这些都给建筑的体型带来了不好的影响。

2、体形系数的控制

想要做好建筑体形的设计的工作,需要提前做好规划,特别是对于建筑空间结构的设计,这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在施工的过程中尽可能的较少错误,才能够营造最好的视觉效果,当然建设能源的消耗还是建筑体型的重点。通常情况下,在目前的建筑工程项目中,要想加强设计管理工作的定量化和理论化研究,就必须从建筑结构设计工作入手,以建筑物自身发展要求以及与周围环境协调关系为平台,结合时代发展趋势制定出一个综合、完善的建筑施工方案,为工程施工建设奠定扎实的基础。在目前的设计工作中,我们除了注意这些事项之外,同时更要强调和注重建筑结构给环境带来的影响,强调工作的定量与系数控制,从而建立完善的建筑评估标准和管理策略。

2.1体形系数分析

在现阶段的建筑工程项目中,我国有关规范对工程管理模式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并对其管理指标进行了系统的描述。体形系数作为目前建筑结构中常用的体型控制指标之一,其在管理控制中是通过以现有比值FO/VO进行描述。就其物理方面而言主要指的是建筑物室内单位体积以及建筑物所需要维护结构面积之比;从节能建筑原理分析,在工作中能够采用尽量小的建筑外表面积来实现最大范围的建筑内部面积围合。经过分析得出,在工作中FO/VO越小,则意味着外墙面积越小,也就是说在建筑工程中造成的能量流失途径少,节能优势高。

2.2节能的设计原则

在建筑工程设计工作中,节能方面的控制是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其主要可以从整体原则和组合原则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具体要求如下: (1)建筑体形整体原则

建筑体型整体原则作为蕴含建筑节能意识的基础,在工作中具备着鲜明的整体性特点。就建筑结构外形设计而言,其本身是一个整体特征明显、平面变化多端、线条复杂繁琐的设计环节,为此在工作中应当满足主体结构设计标准化,辅助结构适当个性化的原则,从而创世造出一个具备良好视觉效果的建筑物。在建筑平面设计工作中,要尽可能的避免不必要的浪费,避免墙体结构的凹凸不齐,做到外墙结构的单一和整齐,进而确定节能建筑的立意地位。

(2)建筑体形组合原则

建筑体形组合原则建筑平面做到各单元的有机结合,尽量使外墙面重叠,以此减少外墙面积,尤其对住宅区规划设计,应在满足消防、景观等要求的前提下,对住宅单元进行有序、有致的组合,并且注意西山墙面积在工作中进行有效的控制,以减少由于太阳暴晒而引起的建筑结构损伤。

3、体形形态节能控制

体形形态是指建筑物平面所构成的形状特征。它取决于多项因素:城市景观、功能要求、技术条件、设计灵感等。建筑体形形态控制就是研究平面形状对建筑节能的影响。虽然建筑围护结构材料、构造相同,但是由于平面形状不同,建筑受太阳影响程度和建筑室内外通过外墙表面的热交换情况均有所差异。通过各种分析,研究体形形态与建筑节能的关系和规律,对千姿百态的平面形状进行优化和对比,使建筑师在进行设计构思和选择方案过程中,对不同的平面形状有正确的节能评价,使建筑成为节能建筑。

4、结语

总而言之,我国的建筑设计一直本着可持续发展的路子进行,而对于目前的建筑设计来说,节能环保是其应该遵循的重要原则,节能的结果就是资源的节约以及合理利用,这在建筑设计中依旧存在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在建筑设计中,要求设计师要从节能环保的角度出发,充分认识节能的重要意义,才能够为以后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秦晓宇.建筑给排水节能设计[J].内江科技.2010(09)

[2]才越.关于建筑电气施工中节能设计措施的探讨[J].价值工程.2011(03)

[3]梁明松.探讨建筑工程照明节能设计[J].科学之友.2011(08)

作者:焦安娟

第三篇:设计创新、设计立国——邹其昌教授漫谈设计学

主持人的话

上海设计一直被赋予“工具”和“价值”的使命。前者是指其不断被作为提升产业能级的手段,具体地表现为在整合全球先进技术、造就合理设计的过程中持续地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后者是指通过设计,进一步增加了设计成果的附加值,从而产生了明显提升大众生活品质、摧生上海品牌的效应。

认识上海设计的特性首先必须关注影响上海设计发展的各种要素,从宏观层面梳理其逻辑结构,探究其意义,因此我们特别选择邹其昌教授的研究成果作为本版块首篇论文,以期为我们提供一个思考上海设计的基本框架。

特别可贵的是几位青年学者,他们并没有止步于对上海设计的一般研究,而是聚焦若干个热点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切入,进行了更具“微观”特征的研究,展现了不同时代、不同侧面对上海设计的思考,由于研究范式的改变,给我们带来了关于“设计自觉”、“设计振兴传统品牌”、“概念设计”、“设计策略”的再思考,在叙述上海设计实践的同时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指示点。

“伟大的城市应该有伟大的设计事业”,这已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及行业的共识,可以认为研究上海设计的意义是期待一次自我的超越。上海设计在当下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在互联网+时代,在工业化与信息化两化融合过程中,上海设计必将成为驱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四新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

邹教授长期从事中国美学与艺术学研究,在近十多年,则主要以设计学研究为主,且侧重于中国传统设计思想的挖掘与研究。本次有幸邀请到邹其昌教授为我们从设计、设计学、设计之都、国家身份以及设计教育与创新人才等方面,谈谈他本人对近年来设计学科的所思所想以及展望(图1)。

一、何谓设计?

设计应该分为三个层面:一是作为人类的生产方式,这是设计的产生(图2);二是人类智慧的设计,这是设计的文明;三是作为人类的竞争手段,这是设计的消费问题。我们要知道在人口众多、资源稀缺的今天,如果没有设计,国家就很难发展。所以邹教授认为我们国家要以“设计立国”。

设计的三大板块:1、原创设计。原创设计主要是指具有原创性或版权性质的设计理论、关键技术和设计作品,它是设计文化及其产业的生命线和原动力。这种原创设计一般具有版权性质,比如八卦图和十字架。2、再造设计。再造设计是指对人类经典设计作品和理论传承与保护的设计。当前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就属于再造设计,这是设计文化及其产业生存文脉,如当代数字内容设计产业就是以数字信息化的方式传承和保护传统文化(如传统手工艺等)的重要手段,换言之,这也是所谓的任何传统文化都属于当代文化理论的时代诠释。3、整合设计。整合设计包括原创设计和再造设计。它是当代数字设计文化与产业整体风貌,其中整合性是当今数字内容产业或微设计的基本特征。在整合设计中,设计师、运营者、消费者已经融为一体。

设计的意义:1、设计是人类与生俱来、真正意义上的实践活动。广义上说,所有的人类活动都属于设计。从石器时代一直到今天,设计无处不在,高新技术更是设计施展的大舞台。2、设计是当今时代真正的艺术形态。当今的其他艺术门类(尤其是传统艺术)只有通过设计的参与或重新设计才能真正成为喜闻乐见的艺术,现代的数字影像艺术就是设计艺术的成果,“苹果”就是当今设计艺术的典范。 3、设计是交叉性、多维度性、多层次性的人类实践活动。它包括技术设计、工程设计、艺术设计、人生设计以及人类未来设计。技术设计解决设计物的内在结构;工程设计解决设计物的相互关系;艺术设计解决设计物的人性化问题,同时还要思考人类未来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如“生态设计”“绿色设计”等。4、设计是创新的内在驱动力,设计是唯一的竞争武器。人类要想创新,首先得有设计。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是“设计立国”、“设计立市”。没有设计,就没有创新,就没有自主品牌,就没有国际竞争力。韩国被称之为“三星帝国”,三星十三年的发展历程见证了“设计”的永恒魅力。5、设计是当代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中国人口众多,资源匮乏,只有靠设计,才能强国。设计不只是上海发展的内在需要(设计成就了近百年的老上海——“设计之都”美誉的来源,新上海更需要设计来打造自主品牌以增强国际竞争力,目前上海地位缺失的根源就在于没有设计),更是中国当代实现伟大复兴的唯一推手。6、设计也是人类实现梦想的推手、也是当今世界发展必须遵循的理念。工业革命以来,设计为人类实现了诸多梦想,也在不断规训着人类的错误行为,设计理论家们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绿色设计”、“生态设计、“为人的设计”等观念。而这些观念亦成为了当今人类发展必须遵循的基本理念或策略。

二、设计学与设计学研究

设计和设计学是两回事,设计学是一个学科,是由诺贝尔奖获得者西蒙创立的。国内的设计学在2011年被定为一级学科,设计学学科带头人是中国工程院党委副书记潘云鹤。

(一)设计学的基本框架

设计学的基本框架,或称之为五大建构,主要包括设计学基础理论(设计史论)、设计学门类(设计实践)、设计管理(设计产业)、设计服务以及设计类型。五大建构又可进一步概括为设计学“三大核心”(设计理论、设计实践、设计产业)。在三大核心里,设计产业既不仅是设计学科的核心之一,也是当代设计理论体系建构的核心之一。例如对于绘画而言,能否售卖对于作品本身没有影响。但对于设计作品而言,如果不能进入终端亦即产业部分,它就只能算作工艺品,也就不能完成设计作品的最终使命。我之所以将产业纳入整个设计理论体系的建构之中进行讨论,就是为了突出设计学科之于其他艺术学科的特殊性。因为我们知道整个设计行业都需要产业部分。

五大构建沟通政府、学界和政府三大部门,并形成政、产、学、研之间的互动关系。然而三大部门如何真正实现协同创新,至今仍是一个亟待攻克的重大课题,也是难题。借鉴国际上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我们极力倡导“理论先导、政策跟进、产业繁荣”协同创新发展逻辑。这也是美国等设计理论发达国家所具有的经验。该理论的基本程序是:理论家提出和论证某一设计理论,作为咨询报告提交给政府(如《从摇篮到摇篮》的作者是克林顿总统的咨询顾问,他们提出了可持续化绿色设计,《更新换代》也是提供给克林顿总统的政府咨询报告),政府再作为政策或法规进行推广与实施,进而引导和规范设计产业和市场,提升设计产业竞争力,改变人类观念和推动社会的发展。如“绿色设计”(图3)、“为人民的设计”、“用户体验设计”等理论都是以这种方式发展起来的。对于设计产业部分而言,如果没有理论的指导、政府的监督,设计产业就无法完成良性循环。比如去年上海地区关于本科生就业的问题出现了工业设计专业的黄牌警告。我们要知道关于工业设计的本科生就业率低的现状是不正常的,在我看来这可能与我们的相关政策、其他相关产业的不完善也有很大的关系。

比较有名的理论先导的理论家是《为真实世界而设计》的作者帕帕奈克,他的很多理念已经作为很多国家甚至是全人类生存方式的指南。正确的理论推广之后,可以引导市场,规范市场,这样的话也能提高产业竞争力,改变人们的观念,推动社会发展,如绿色设计、为人民设计、用户体验设计都是理论家提出来的,且影响人类发展趋势。

(二)设计学研究框架

设计学研究就是对设计学三大板块的研究,即设计理论研究、设计实践研究或设计门类研究、设计管理研究。

1、设计理论研究:设计学基本理论问题研究、设计史研究(中外)、专题设计理论问题研究(如设计人类学、设计心理学、设计美学、设计文化学、设计经济学、设计伦理学、设计生态学、设计技术学、设计社会学、设计批评学、设计诠释学、设计符号学、设计哲学,等等)。

2、设计实践(门类)研究:环境设计(图4)研究、工业设计(图5)研究、视觉传达设计(图6)研究、数码设计研究、信息与交互设计研究、传统手工艺设计研究、动漫设计研究、会展设计研究、陶瓷设计研究、漆艺设计研究、首饰设计研究、服饰设计研究等,还包括大量门类设计史研究。

3、设计管理研究:设计教育研究、设计方法研究、设计工程学研究、设计批评研究、设计管理工程研究、设计评估体系研究、设计社会价值系统研究等等。

三大板块的逻辑关系是“设计理论”侧重“理论研究”、学术性;“设计实践”或“设计门类”重在“设计技术操作”学习与研究;“设计管理”则在于对“设计理论”和“设计实践”两者的整合、应用与创新。

此外,设计学研究还包括人类知识学系统、技术学系统、材料系统、传播系统、生态学系统等。

三、“设计立国”有助于国家身份的确立

目前,中国设计缺少国家身份,这种身份的确立就在于设计创新。我们要知道在人口众多、资源稀缺的今天,谈发展,设计就会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我认为我们国家要以“设计立国”。设计立国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设计立国可以构建大众创新、创业发展战略,提升全民设计创新意识。所以国家应大力倡导设计驱动创新,尊重设计、尊重设计知识产权。上海2015年1号文件与设计创新密切相关,突出文创产业与设计产业的“融合发展”。我们应知道由“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中国设计”,坚持“设计立国”才是发展的出路,也是确立国家身份的出路。

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是“设计立国”、“设计立市”,没有设计,就没有创新,就没有自主品牌,也就没有国际竞争力。三星的发展最初是由两个美国设计师的努力,经历了十三年的发展,才有了世界著名的三星品牌,也才有了韩国这个国家的“三星”帝国之称。可见设计的魅力以及对于国家形象建设的重要性。而美国更是“设计立国”的典范。我们应该反思,上海乃至中国为什么没有“三星”呢?在我看来,产生这个问题的根源就是缺少设计。

目前这一类项目在国内做的较好的要数木马创始人丁伟先生所做的“设计立县”。丁伟认为“设计立县”应该是一个商业模式,它将上海的优秀设计与县城特色制造产业结合,打通设计、制造和销售的诸多环节,将创新的力量向下渗透,创意产品的转换同时也会得到支撑。在这里设计的概念将会转向,对象不仅是产品,更是产业。这即是“设计立县”的优秀案例。

四、“设计之都”有利于国家高品质建设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成立于2004年10月,是推动各城市间经济、文化和社会合作交流的全球平台,致力于发挥全球创意产业对经济和社会的推动作用,促进世界各城市之间在创意产业发展、专业知识培训、知识共享和建立创意产品国际销售渠道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创意城市网络”分为设计、文学、音乐、民间艺术、电影、媒体艺术、烹饪美食七个主题。经批准加入该网络的城市被称为“创意城市”,目前已有69个城市加入了该网络。上海于2010年2月成功加入全球“创意城市网络”,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设计之都”的称号(图7)。

上海作为中国的设计之都,也是人类设计发展的代表性的地方(月份牌是上海设计的早期代表)。“设计之都”,意味着创意、设计、智慧、引领。设计是一切创新驱动的源泉,是“设计之都”的内核。中国尤其是上海真正缺少的就是设计。设计之都,应该是设计之源、创新之都;设计之都,设计应该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设计成为第一需要,真正实现“设计无处不在”;设计之都,应该有设计为主导的高情感、充满活力和谐气象的社会环境;设计之都,追求的是一种高品质社会生活。上海作为中国的设计之都,应该充分重视设计的力量,所谓“设计立市,设计立国”,应该将上海设计做成一个品牌,这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设计之都。

五、设计教育与创新人才

美国哈佛大学校长在清华大学讲过一段话:“高校应该做高校应做的事,高校该做的不是职业培训。”我们现在的大学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学,只是一种职业培训,现在的设计教育,从某种层度上来说是一种职业培训的教育。我们不能将设计笼统地看作是做一个项目,我们在教育学生时,应该将每个学科的相关理念传授给学生,不能只是简单的教育。

对于研究机构来说,教师就是对设计进行学理上的探讨,并将其传教给学生。做出符合国家身份的当代设计理论体系。如果在一定的时间内,能够做出来,中国的设计就有力量了。创立现代设计教育体系,对创立国家身份尤其重要。那么如何建构当代中国设计理论体系呢?在我看来要重视两大核心领域:关键设计技术和重大设计理论。设计教育应该得到相当的重视,为设计高端人才培养营造良好的环境。

中国当代设计教育现状不容乐观,上海设计教育与上海设计之都建设要求差距很大。上海急需设计高端人才培养的基地,因此有必要组建中国设计大学、上海设计大学,培养高端复合型设计人才。复合型人才才是一切创新之本。我们目前缺乏高端复合型人才,还应该从理论教育开始进行培养。设计学研究基地是造就高端型设计的创意理论研发、关键技术创造、文化管理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我们要全面推进和迎接中国设计大国地位的确立,为中国文化的伟大复兴服务。

六、结语

设计在人类的进化发展史中有着特殊的贡献,在今天这个“设计立国”、“设计立市”的时代,我们更应该充分认识设计的关键价值和作用,充分重视创新设计的力量,把握好中国设计发展的大好机遇,用设计提升生活品质、改变人类观念、创造美好未来。设计理论理应走在前列,并指导设计更好地服务于人,而我国设计理论滞后于实践、滞后于其他西方国家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为了扭转这一局面,构建中国当代设计理论体系。邹教授潜心研究,深入挖掘以《营造法式》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技术理论系统,并为中国当代设计(包括整个文化体系)理论体系的建构服务(这也是习近平主席的观点,做出真正有中国气派的当代理论体系,深度挖掘中华传统资源)。邹教授认为应在立足本国经典设计文献研究的前提下,放眼西方国家,以一种兼收并蓄,虚心学习的心态,融合中西,融贯古今,邹教授也身体力行,几十年如一日地致力于中国当代设计理论体系的构建和设计理论的研究,为上海设计、中国设计乃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邹其昌

设计学博士后,

上海大学数码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设计上海”2015:全球优秀设计品牌展

由英国Media 10公司主办的“设计上海”2015于今年3月27日在上海展览中心举办。该展览是上海作为“设计之都”发起的2015年上海设计周春季板块的首个设计活动。这次展览由300个国际品牌、1000多件设计新品、40位国际大事、24场设计论坛组成。

“设计上海”2015包括限量设计馆、当代设计馆和古典设计馆以及以转型与变革”为主题的设计论坛,其中Swarovski的新版装置艺术雕塑作品“Prologue”、巴利(Bally)亚洲首展由Jean Prouvé设计的6*9流动组合屋完整修复作品以及Anomaly推出的沉浸式多媒体出版物是该次展览的一大亮点。

限量设计馆主要展现全球设计领域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作品和限量单品,如设计师、发明家John C. Taylor博士代表性作品“时间吞噬者”,Paul Kelley用亚克力、黄铜和钢制成的家具,Louise Alexander Gallery展出艺术家和设计师Arik Levy的经典的岩石系列作品、灯光雕塑、装置以及其他作品。

当代设计馆汇聚国际高端设计品牌及优秀独立设计师作品。一些全球顶级国际设计师和制造商如Fritz Hansen,Bo Concept,HAY和Vitra等与新晋工作室和设计师联袂展览。另外,意大利设计品牌Moroso也首次展示了Nendo、Patricia Urquiola、Ron Arad、Tord Boontje和Front等设计师的设计作品。

古典设计馆将西方设计品牌与传统工艺带到中国。伦敦顶级设计师Richard Brendon首次推出为有眼力的消费者提供专属的定制服务。Elizabeth Ashard Ltd展示了使用西藏羊毛配有丝绸特色的手工定制地毯。另外,包括WallVision、Angus Ross和Miele等许多顶尖设计品牌也在古典设计馆内联袂展览。

此次展览中,本土设计品牌也不乏亮点,主要展示了Neri&Hu(如恩设计),Blue Shanghai White(海上青花), X+Q(稀奇), Design MVW(明合文吉)等已经享有国际声誉的中国设计品牌。

“设计上海”会展总监、Media 10的联合创始人Mike Dynan表示:“在中国,创意设计业的爆炸式增长有别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地区。‘设计上海’重在推出全球首发新品,以及专门为中国市场设计的限量设计品。展览还将在聚焦中国当代新锐设计人才的同时,展出一些精美的中国传统设计作品。‘设计上海’2015不仅有望成为全球重要展览之一,并可向世人展现中国创意产业的整体实力。”

第四篇:视觉传达设计中的“视觉设计”与“信息设计”

摘要:随着信息科技的快速发展,视觉传达设计的核心逐渐从视觉形式的创意设计转向为清晰有效的信息传达,这与人们生活节奏、信息获取渠道、审美方式等因素都有直接的关系,此项转变更有利于设计理念和内容的传播,宣传效果更理想,本文为对视觉传达设计的核心转变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针对视觉传达设计的基本特征、视觉设计和信息设计的区别与联系两方面展开研究。

关键词:视觉传达设计;视觉设计;信息设计

前言:19世纪中期视觉传达设计在欧洲出现并得到较迅速的推广,推动了印刷技术的发展,上个世纪中期电视媒体的出现和普及,使视觉传达设计由静态展示向动态媒体形势转变,而随着计算机技术及相关信息技术的出现和推广,视觉传达设计逐渐由可视化向体验化转变,其核心也开始由视觉设计向信息设计深化。

一、视觉传达设计的基本特征

(二)视觉传达设计。

现阶段国际上并未对视觉传达设计形成统一的界定,例如《设计概论》中将其界定为“利用设计符号实现信息传达的设计”;日本《辞典》中将其界定为“提供给别人看,起到告知作用的設计”等,随着媒体的发展,视觉传达设计的传播媒介、展示方式等发生着不断的变化,但其都以符号、媒介和传达三种要素构成,所以现代人普遍认为视觉传达设计是利用视觉符号和视觉媒介实现信息传递的设计。由此可见视觉传达设计以人类的视觉语言作为交流的主要途径,人类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通过视觉感知设计符号,进而由人脑加工获得设计信息,而视觉传达设计就是将图形、图像、文字、色彩、格式、空间等视觉符号进行组织、搭配、创意的过程,以便其能够完成有效的信息传达的过程,这是不同时期视觉传达设计的共性[1]。过去人们在进行视觉传达设计的各环节中都强调视觉设计的创意,如设计策划、信息概念等环节;而现阶段为了适应媒介特征以及现代人信息获取的方式等,其逐渐以信息传达为核心。

(二)视觉设计。

视觉设计即在视觉传达设计的过程中试图利用设计效果对受众视觉的吸引力和冲击力,调动受众“看”的兴趣,进而实现信息的传达和作用,如广告、印刷海报、品牌标志等都属于视觉设计,可见其强调信息的视觉化创意和表达,但图示语言在信息表达的准确性方面存在先天的缺陷,受众通常只能获取概念化的信息,所以其在实用的过程中,虽然可以发挥引导受众行为发生的信息传达作用,但其并不是产品或服务的终端设计效果。

(三)信息设计。

信息设计现阶段国际上也未形成统一的界定,但通常情况下,信息设计会通过信息处理手段使复杂的数据转化为二维视觉效果,例如网站网页、软件的界面、电子地图等都属于信息设计,可见视觉传达设计中的信息设计强调对复杂的信息进行有效的整理、架构、创造视觉化的创意表现,使信息在传达的过程中更容易被受众接受和理解,其属于面向产品或服务终端的设计,其并未完全脱离视觉设计,但更强调信息传达过程中是否真正实现受众体验,满足受众对信息资源的实际需求。

二、视觉设计和信息设计的区别与联系

(一)视觉设计和信息设计的区别。

1.信息载体。通过上文阐述可以发现视觉设计的信息载体主要是图形和图像符号以及必要的文字,其在设计的过程中强调整体信息概念,所以信息传达模糊特征明显;而信息设计以图表、图标和文字作为主要的信息载体,其在设计的过程中除强调信息的准确性外,对架构设计也予以高度重视[2]。

2.设计权利。信息传达设计通常会涉及信息发布者、信息媒介、信息受众三方面主体关系,而受众作为信息传达的接收者和反馈者,决定了信息传达的意义,所以其地位最为重要,视觉设计中,通常将信息发布者视为信息传达的主导,而信息受众通常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被忽视,成为信息发布的被动接受主体;而在信息设计中,通常以信息受众的信息回馈作为信息发布的主要依据,设计要以满足信息受众的需求为目标,其更突出受众的权利。

3.检验标准。视觉设计以设计对信息发布媒体的适应性、创意和表现效果的视觉感染力和设计对受众价值观和消费行为的影响作为检验的标准,可见其标准自身具有较强烈的模糊性;而信息设计以仪器设备对信息终端产品技术测试结果、受众体验结果、受众满意度调查为检验标准,可获取明确的信息,指向性更突出。

4.专业技能。视觉设计主要要求设计师准确的了解市场需求、全面完成受众分析、了解印刷技术,具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和能以思维能力,艺术表现能力优越;而信息设计只要求设计者具备独立完成项目的能力,而项目涉及的专业技能较多,所以其通常以团队的形式完成,例如通常信息设计团队中要包含工业设计、人机工学、认知心理学、数字技术、工艺等各方面的设计工程师,而且在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各种研究工具,实现通过信息设计与目标受众的有效沟通。

(二)视觉设计和信息设计的联系。

视觉设计和信息设计在视觉传达设计中会存在较多的交叉部分,例如在设计产品包装的过程中,包装的外立面要通过视觉设计,使其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和吸引力,而内部说明书要通过信息设计,使其能够准确的传达产品功能和售后信息等,所以在实践中并不能完全的将两种设计分离对待,而是要结合设计项目的具体情况和设定的设计目标等,有意识的将两者结合,以此最大程度的发挥视觉传达设计的作用[1]。

结论: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随着技术的发展,视觉传达设计的展示方式、设计核心等都发生着潜移默化的改变,这是其顺应时代发展的体现,所以在视觉传达设计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应正确、全面的认识“视觉设计”向“信息设计”的转变,并有意识的推动其继续稳定的深化发展。

参考文献:

[1]何蕾.视觉传达设计中的“视觉设计”与“信息设计”[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1,04:31-33.

[2]詹伟锋.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多媒体艺术表现形式研究[J].设计艺术研究,2012,03:27-31+84.

[3]董鳘靓.浅谈视觉传达设计中的“视觉设计”与“信息设计”[J].中国包装工业,2015,06:38.

作者:邵楠 李迪 张铭阳

第五篇:设计观念与设计思维对工业设计教育之意义

引言

工业设计是一个涉及复杂而具体门类的设计专业,面对不同的专业方向与对于综合性设计能力的日益要求,如何培养具备符合未来设计人员专业素质的学生成为工业设计专业教育教学所当认真思考的课题。自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至今,国际工业设计学会联合会就工业设计前后给出了四次概念,这其后的变化不仅是信息时代对于工业设计的要求,同时更是国际工业设计前沿人士对于工业设计认知的根本性变化。而产生于美国的设计思维教育教学,如斯坦福设计学院的设计思维过程模式课程在其开办的四十年后仍风靡欧美设计专业以及与设计甚至并没有直接关联的工商企业。设计创新的主要结构可以通过“设计思维”来奠定设计的价值逻辑和社会价值主张。面对工业设计在新的时代以及国际工业设计教育的发展而言,设计观念与设计思维在专业课程而尤其是设计理论与方法课程中的教学,对于学生专业精神与设计能力的培养、引导与形成更是具有重要意义。

一、工业设计概念的变化与发展

(一)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前的工业设计

纵观工业设计史,伴随工艺美术运动、芝加哥学派、新艺术运动、德意志制造同盟、斯堪的纳维亚设计、艺术装饰运动直至理性主义、波普与绿色设计等运动与流派的出现与更替,设计观念也在与时俱进地不断发生变化与革新。在手工艺时代,即使某一制品精美异常如中国清代斗彩瓷器,然其制作者的观念与今天所讨论的设计观念完全不可同日而语。而即使是在工业社会早期如维多利亚时代的水晶宫世界博览会,在展示大规模工业生产的巨大成就同时,也暴露出设计观念陈旧与设计品质低下的严重问题。这一时期,对于“物”的设计关注度尚明显缺失,更别说对于作为“人”的消费者的需求的关注。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与观念的提升,今天的设计师已经充分认识到人与环境、自然以及社会之间互相依存与应和谐共生的发展关系。

1919年,包豪斯在德国魏玛成立。自包豪斯成立开始,工业设计便以在高等教育中的专业实践而日益成为现代设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同年,美国设计师西奈尔开设了自己的设计事务所,西奈尔在信封上印上了工业设计一词,从此工业设计逐渐成为现代社会行业中的重要一员。此后,美国设计师厄尔、提革、盖茨、德雷夫斯与罗维等人成为世界上著名的工业设计师。同时,美国设计师研究会、工业设计师学会成立、工业设计教育协会与国际工业设计学会联合会等一系列的工业设计组织成立。而随着二战的结束与欧美各国的战后重建开始,工业设计更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取得了相当成功的工业设计师们关于工业设计的书籍也相继出版。作为现代设计与现代设计教育的起点,包豪斯在设计史与设计教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然而,包豪斯的绝对功能性而缺失人性化的风格倾向也在其后遭遇批评。在格罗皮乌斯前往美国定居后,包豪斯设计理念在美国非但没有取得曾经的影响力,反而持续减弱。而凡德罗的西格拉姆大厦虽然为他赢得了声誉,不过其此前的范斯沃斯住宅设计却因无视客户的需求而为人诟病。工业设计前行者的作为与经历都在提示与警醒我们,什么样的设计观念与理念才能促发真正为人而设计的应有作为?(图1)

(二)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至今工业设计概念的变化

二战之后,世界文化与经济中心从欧洲转移到美国。工业设计与工业设计教育虽然发端于德国,然而其发展却是在美国。然而,工业设计无论作为专业、职业还是行业,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前一直没有形成具有广泛共识的相对统一的概念。

自上个世纪至今,世界权威的工业设计界组织对于工业设计一词曾做有四次定义。1957年,国际工业设计学会联合会(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Societies of Industrial Design)在英国大会上对工业设计做下了第一次定义:“工业设计是通过训练、技术知识、经验和视觉感受性,他显示出决定批量工业加工再生产出来的物品的材料、结构、形态、色彩、表面加工和装饰的能力,在不同的时候,工业设计师可以从事一件工业加工物品的全部或者仅仅其中某些方面的工作,当此类问题的解决需要视觉鉴赏以及技术知识和经验时,工业设计师也可参与解决包装、广告、展示和市场营销诸问题。”1970年,国际工业设计学会联合会把工业设计的概念调整为:“工业设计是一种根据产业状况以决定制作物品之适应特质的创造活动。适应物品特质,不单指物品的结构,而是兼顾使用者和生产者双方的观点,使抽象的概念系统化,完成统一而具体化的物品形象,意即着眼于根本的结构与机能间的相互关系,其根据工业生产的条件扩大了人类环境的局面。”1980年,在国际工业设计学会联合会法国大会上,工业设计的概念又被确定为:“就批量生产的工业产品而言,凭借训练、技术知识、经验及视觉感受,而赋予材料、结构、构造、形态、色彩、表面加工、装饰以新的品质和规格叫作工业设计。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工业设计师应当在上述工业产品全部侧面或其中几个方面进行工作,而且,当需要工业设计师对包装、宣传、展示、市场开发等问题的解决付出自己的技术知识和经验以及视觉评价能力时,这也属于工业设计的范畴。”2015年,在韩国大会上,国际工业设计学会联合会再一次对工业设计概念做了重新改定:“工业设计是驱动创新、成就商业成功的战略性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创新性的产品、系统、服务和体验创造更美好的生活品质。”(图2)

比较国际工业设计学会联合会对工业设计的四次定义,可见国际工业设计界对于工业设计理解与认知的转变,而这一转变经历了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到2015年六十余年的时间。1957年由国际工业设计学会联合会给出的工业设计概念完全集中于设计师的技术与经验以及产品的材料等设计主体与物质属性上,至于如今所通常强调的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则完全没有在这一时期的工业设计概念中得以显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的欧洲与美国虽然战后经济高速发展,社会繁荣,工业制造蒸蒸日上,只是显然这一时期的工业设计概念还是忽略了作为使用者的“人”在设计而尤其是工业设计中的核心位置。而这不仅仅是在理论上的概念定义中的缺失,其实质是当时的工业设计不可避免存在的问题。

在1970年国际工业设计学会联合会对于工业设计所做的第二次定义中,极当注意的是两个新内容被引入其中。第一个是明确指出工业设计是一种“创造活动”,这更强调了工业设计创造性的本质。相较于1957年的定义,创造式活动的界定增加了工业设计师作为设计主体所应该具有的主体性内涵。第二个是“兼顾使用者和生产者双方的观点”被增入,而这一内容则明确了用户作为产品使用者所面对的问题、需求以及他们对于产品的期待是工业设计师所必须了解并予以针对性解决的内容。从1957年工业设计所强调的设计师的经验、感受与技术等单一方面,到1970年对于用户需求强调的双边关系,这是工业设计在十几年时间跨度中的根本性进步之一。

而2015年工业设计新概念的变化特别体现在技术与物质材料方面,之前几次定义中极其行业化与具体化的术语内容被完全去除。而这一变化不仅体现在以简洁的语词替代以往细致而甚至略显琐碎的专业界定此一外在形式,更体现为国际工业设计界在当下的信息与技术时代对于工业设计与本质的深深思考。首先,由国际工业设计学会联合会之前所给出的各概念都是界定于产品上,而新概念则把工业设计领域确定为产品、系统、服务与体验四大内容。如此,不仅超越了工业设计等同于产品设计的认知,还以系统、服务与体验而更广泛地增入了以人为本而为人设计的宏观理念。其次,设计本身就是一项创新性的人类活动,新概念所列出的工业设计三大目标之一“驱动创新”更揭示出以创新激发创新的积极意识与能动效应。而之前历次概念所强调的过于技术性的界定由“促成商业成功”一句得以概括,体现出国际工业设计前沿经关注于技术层面的认知已整合于更为战略性的目标方向之下的视野。而最为根本性的变化提升则是“导向更好品质的生活”这一工业设计根本目标的确定,而这样的表述在之前的工业设计概念中从未被提出。设计必然是当具备创新性与解决问题而满足消费者的使用需求,从而实现企业效益的增长,然而从本质意义而言,包括工业设计在内一切设计的目的是创造更美好的生活。尽管在现实层面,工业设计师或多或少难免不为一些干扰因素所影响,然而工业设计的新概念对于为创造更美好生活而设计的强调确立了一个精神性与理念性的高度,也会凝聚与增强抱持同一理念的设计人的认同。而另一方面,去行业化与专业化的工业设计概念,也体现出国际工业设计界对于未来社会对于工业设计师综合观念、视野与能力要求的回应。(图3)

纵观设计史上著名的设计师,跨专业的设计能力是他们共同的特点之一。如包豪斯的第一任校长格罗皮乌斯既是建筑师而又是产品设计师。作为建筑师,他以法古斯工厂的厂房设计而闻名,而作为产品设计师,他设计了沙发椅等标志性的包豪斯风格家具。同样是德国杰出的设计家贝伦斯不仅为德国赫司特公司设计了建筑史上的经典之作技术行政大楼,还为德国电器公司设计了钟表、电水壶等一系列的产品设计以及企业现象设计。而二战后继承包豪斯传统的乌尔姆设计学院的教学也是倾向强调学生综合性设计能力的培养。在二十一世纪的信息时代,这种素养与能力要求就更是必然。国际工业设计学会联合会六十多年来给出的四次工业设计概念就深刻体现出这种趋势,而这背后不仅是时代的变化,更是国际工业设计组织对于工业设计认知突破技术与物质方面的深刻变化。在这个变化中,对于“人”的重视成为重心内容,而对于综合性思维与能力的要求也有相当的提升。面对时代与工业设计发展的内在要求,反思设计本质和社会作用的新触点成为设计师的重要使命。

二、设计思维

(一)设计思维理论的产生

工业设计概念在六十年来的四次变化,体现了国际工业设计界前沿面对日益发展的时代与社会而对工业设计所做的反思。在概念界定改变的后面,更是观念、理念与认知的深刻变化。观念认知在设计活动中具有重要意义,而思维与观念密不可分,设计思維(Design Thinking)又是设计观念与理念的核心内容,起到极其本质性的决定作用。比较中美的设计教育、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差别,中国高校的设计专业更倾斜向于方法与技术,而美国则更倾向于与观念以及思维训练的融合。作为一门不同于以往的课程门类与思维方式,设计思维发端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由美国斯坦福大学工业设计与机械工程学教授罗尔夫·法斯特首先应用于斯坦福的设计教学中。其后,哈佛大学教授彼得·罗撰写了《设计思维》一书,“设计思维”一词由此得以确定并被设计教育者与研究者所关注。1991年,大卫·凯利成立IDEO设计公司,对设计思维进行具体化的实践运用并积极向社会推广其创造性的成效。大卫·凯利又同时主持斯坦福大学设计学院的教学工作,因此设计思维教学在斯坦福大学设计学院得以进一步拓展。作为设计专业教育的前提方法学,设计思维在美国高校已经成为设计专业学生或选修学生思维培养的重要内容。

罗尔夫·法斯特把设计思维阐述为一种创造性活动的方法论,他的教学理念与设计理念最为核心的认知即是设计不仅仅是关于产品的制造,其本质更是服务于用户而包括用户行为和用户体验的为“人”设计。因此,他身体力行地倡导设计师更要从产品使用者的位置出发而做设计,在设计师的身份之外,同时以用户的角度来看待产品并发现问题。意即关注作为“人”的使用者,而非局限于作为“物”的产品本身。作为设计思维最早的推动者之一,IDEO中国公司的网站上对于“我们如何工作”阐述为:“作为以人为本设计的先行者,我们始终把“人”放在我们工作的核心。这是设计思维的一个关键原则,即使我们的方法已经开始用于应对各种新的和复杂的挑战,我们也始终把人放在解决方案的最中心。”可以说,以人为本的设计活动的本质决定了设计思维是一种以人为本的解决问题的创新方法。

(二)设计思维过程

以斯坦福所开发的设计思维过程,其被分解为同情、定义、构想、建模与测试五个内容。同情作为第一过程是指设计师通过观察思考与会面访谈等方式而对用户或潜在用户做深入的了解,明确设计所服务的对象群体以及对象群体的需求,无论是物质需求还是精神需求,这也正是图版中所设问的“谁是用户?”与“其所面对的问题是什么?”在这一阶段,设计师既要从设计师的角度出发去思考设计师所应当思考的专业问题,同时又要把自身当作用户而做角色互换,以使自身在设计师的角色之外又能处于用户的位置而了解与体验当下产品存在的问题与用户所面对的问题。一个设计师只有同时兼具设计师与使用者的双重身份,才有可能设计出真正解决问题而满足消费者使用需求的方案与产品。(图4)

定义作为第二过程是建立在第一过程基础之上,在真切掌握与了解使用者在使用产品与服务的过程中所面对的问题,以及现有产品尚待改进与提升的所在之后,从而进一步明确用户的真正需求。此外,在确定用户的实际需求同时,以设计师应有的专业视野明确与概括出需要着手解决的当下产品问题。明确用户需要与产品问题,这是设计思维第二过程定义的核心内容。相比于所谓的创新设计片面强调形式上的创新而实质却忽略了用户的真正需求,在用户调研的基础上确定用户需求的这一设计思维,不仅是斯坦福教学中的重要观念内容,也体现在斯坦福设计学院学生的设计实践中,如他们为非洲初生婴儿所设计的可加热的保暖“襁褓”与同样为非洲民众生活所设计的太阳能灯等。(图5)

第三过程的构思是在了解用户需求与产品现存问题,以及明确设计解决的着眼点后而思考与创意初步的方案。在这一阶段,需要设计师结合用户与产品的实际情况,最大可能地运用创造性的思考方式去催生各种可能的解决方案。而正如图表在第三过程下所做阐释,这个过程通常所采用的构思激发方法便是头脑风暴(Brainstorming)。头脑风暴作为创意思维的概念是由美国创意思维奠基人亚历克斯·奥斯本最早提出,奥斯本因此也被称为“头脑风暴之父”,奥斯本本人又是世界上最知名的广告公司之一BBDO的创始者。BBDO广告公司信奉创意能力是衡量广告公司的唯一标准,而创意在产品设计的思维过程的构思中同样如此。关于头脑风暴的概念较多而并没有标准答案,不过創造性地思维以产生想法是头脑风暴最核心的本质内容。而就设计思维过程构思阶段的头脑风暴法,有几个基本的操作规则。一是如上面图表阐释的在这个阶段,尽最大可能地去积极思维以尽可能多地产生想法,二是在用户的实际需求与目前产品问题的基础上尽可能发挥发散思维而不受条条框框限制。即使有些想法一时没有实际的应用性,不过也一定不要自我否定而影响头脑风暴思维的积极性开发性,因为任何思维方式的阻碍都有可能造成潜在可行方案的流失。而在构思这一阶段中,有意识地促使设计师自身与团队其他成员处于一种充满活力与兴奋的状态中极为必要,这是头脑风暴达成实效的最为理想的前提。只有活跃的心理状态才能激发更富创新性的想法产生,而一个优秀的团队成员可以用他的这种性格特点与专业素养而影响与带动整个团队的创意构思。

在构思初有成效而已经形成初步的方案或想法后,建立原型而把方案草稿或想法表现出来成为一个针对问题的实质性解决方案就成为设计思维中施行前的重要环节。沟通在设计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从一方面而言,在设计思维的第一阶段同情与同理中,设计师需要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去了解与理解用户,获知他们在使用产品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他们切实的需求;而从另一方面而言,沟通在设计思维第四阶段建立原型中仍然发挥着重要的决定作用。好的想法或观念只是以理论性的方式存在,而设计构思必要落实于可操作的基本面才有现实意义,这也是设计与艺术根本不同的特性,意即前者以服务为本质而后者以表达为本质。在设计思维的第四过程中,原型不但要建立以供在施行中检验,更要在施行前被广泛予以讨论与确认。设计师需要以报告等形式把个人的想法与思路清晰表达给团队其他成员或相关人士,以便在交流与探讨中做相应的调整、改进与完善。设计是一个层面而表达又是另一个层面,好的设计师一定是具有沟通能力的人,这样一种能力不仅体现在了解与同理用户上,同样表现在与同仁之间的交流以及理解上。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设计师的原型制作并非就是必然全面而完整的解决方案,因此不片面追求理论化的完美而是因应设计师与团队其他成员持续地改进与提升,才会使得方案得以不断完善。

设计思维的最后一个内容为测试,意即将设计成型的方案在预实施过程中进行检验其实效性。测试的途径主要是设计方检测与用户试用两种,而后者作为产品的终端使用群体在这一阶段过程中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测试对于后者来说应以反馈的方式将结果提交给产品设计开发方,而设计的一方将根据反馈针对性地作相应的设计改进以使产品真正满足于用户的实际需求。测试使产品问题与用户面对的问题得以为设计方所知,而随之而来的设计改进也使得产品能够进一步符合用户期待,从这个层面来说是用户在相当的程度上促成了产品的完善。当然,这一前提是设计师必须成为良好的倾听者与持续的改进者。

通过对于斯坦福大学设计学院设计思维教育教学模式的分析可以看到,所谓设计思维不仅仅是思维这一精神性的活动,它同时也是现实而又具体的设计活动过程。这一模式步骤的设定因为现实性的属性,使得更具有可学习性与可操作性。设计思维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成为斯坦福设计学院的课程以来,经由大学教学与IDEO公司的培训推广产生了强大的影响力,不仅为美国高校的设计专业所开授,同时也成为相关公司对于员工培训的重要内容。而中国的一些院校的设计专业也已积极引入而作为学生设计能力培养的基础理论课程之一。在技术日益发展与社会日益进步的时代,高校的传统设计教育也面对极大的挑战。设计本身即是创新性的活动而需要创新性的思维激发,如何把积极的设计思维与观念、理念注入到设计教育教学中来,以及促进真正的设计能力而非计算机辅助表现能力是当下设计专业教师所面对的重要议题。

结语

国际工业设计学会联合会对于工业设计一词的四次定义,显示了六十多年来工业设计所引发的国际工业设计界的深层思考。而从强调设计师本体与技术以及材料等方面过渡到设计师与使用者的双边关系,再到推动创新与商业而为人的生活品质服务的最终目标的转变,充分显示出对于工业设计本质性的新认知。而斯坦福的设计思维教学通过近五十年的探索,检验了其在培养学生设计观念与设计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设计观念是设计师设计活动的主导精神与思想,不仅对于设计活动过程环节起到关键的作用,对于设计活动本身之所以确定、走向与最终结果更是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确立专业性与创造性的设计观念与思维意义重大,在相当的程度上来说,高校设计专业特别是发展仍有待大幅提升的工业设计专业的教育教学,对于学生设计观念与思维的培养更重要于如软件制图等技术性的传授。在信息技术与网络课程如此发展的今天,软件通过学习甚至自我学习就可以得到相当程度的掌握,然而设计观念与思维只有在设计教育与教学中通过启迪与影响才会逐渐生成。半个世纪以来,国际工业设计界对于工业设计概念的四次调整与斯坦福设计学院的设计思维教学,其本身即是值得关注的现象而应促发我们对于工业设计教育教学的反思。

作者:赵争强

上一篇:劳动教养法论文下一篇:混合式教学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