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范地质灾害的制度

2022-10-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在充满活力和日益开放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场合需要使用制度。制度是维护公平和公正的有效手段,也是我们工作的底线要求。什么样的制度是有效的?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防范地质灾害的制度》,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1篇:防范地质灾害的制度

浅谈地质灾害的防范及治理

【摘 要】地质灾害在现实社会中,逐渐被世人所认识,被各级政府部门所重视,并根据“加强地质灾害防治,服务和谐社会”的要求,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防范措施,有效地得到治理和防范,减少了灾害的发生,促进了区域经济的较快发展。

【关键词】地质灾害;防范;治理

引言

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它为人类生存繁衍提供了适宜的居住环境和丰富的物质资源,也在制造着各种各样无情的地质灾害。目前,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和经济的迅速发展,特别是人类工程,使地质环境不断发生剧烈变化,导致地质灾害频繁发生,已成为影响和制约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人类社会与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建设、工程活动的加剧,决定了人类所面对灾害事件概率的增加。

一、地质灾害的影响及分析

地质灾害具有隐蔽性、突发性、破坏性强等特点,地质灾害特征地质灾害,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与地质作用有关且造成的人员伤亡或直接经济损失的灾害。地质灾害的发生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它的发生或多或少地伴随着一些前兆,掌握这些前兆对有效地预防地质灾害具有一定的意义。

(1)滑坡发生的前兆

滑坡发生的前兆有:泉水复活、土体上隆、岩石开裂或被剪切挤压的音响、坍塌和松弛、变形发生突变、裂缝急剧扩张、动物异常惊恐、植物正常生长发生变化。

(2)地面塌陷的前兆

地面塌陷的前兆有:泉井的异常变化、地面变形、建筑物倾斜开裂;地面积水冒气泡、植物变态、动物惊恐等。在地面塌陷的同时或地面塌陷之后往往会产生地裂缝。

(3)泥石流的识别

泥石流实质上是滑坡和崩塌的次生灾害。它的识别特征是:中游沟身长不对称,参差不齐;沟槽中构成跌水;形成多级阶地等。

二、地质灾害治理措施

1、地质灾害治理的意义

在人类对地质损伤和地质灾害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对造成地质损伤的因素的经常性控制以减少灾害发生或者采取措施使地质损伤减少到不致发生地质灾害的程度,这个过程叫灾害治理。由于地质灾害的发生会对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在实际治理工作中就应该采取措施避免这种损失或者把損失降到最低的程度。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人类对地质损伤的认识是微乎其微,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又往往局限于天灾人祸的范围之内――视之为“洪水猛兽”,表现为在地质灾害面前的束手无策,对地质灾害的治理更是处于自发的状态。直到自然科学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在人与自然相互影响的过程中人逐渐占据主导的位置,人类对地质灾害治理才赋予了自觉的内容。

2、 滑坡的治理

滑坡是一种严重的地质灾害,由于它经常中断交通,堵塞河道、摧毁厂矿、破坏村庄和农田、造成人员伤亡和重大经济损失而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近二十年来,特别是“国际减灾十年活动”开展以来,国际上研究和防治滑坡灾害空前活跃,各项研究进一步扩展深入,防治工程措施也在完善已有措施的基础上向轻型化、小型化方向发展。滑坡崩塌发生多为5~8月份的雨季或台风暴雨季节。

滑坡灾害实例证明,短时间对浅含水层的过量补给,在岩层陡峭地区是形成滑坡的主要因素。根据滑坡灾害的成因、成灾情况,结合防治工程客观条件及经济因素,滑坡治理的主要工程措施如下:

(1)引、排水工程,是治理滑坡中首先应考虑的措施,包括地下和地表引、排水工程,其中地下排水有平孔排水和虹吸排水等类型。

(2)减重和反压工程 ,减重和反压工程师经济有效的防治滑坡措施,已得到广泛的应用,特别对厚度大的主滑坡和牵引段滑面较陡的滑坡效果更明显,但对其合理应用则需先行准确判定主滑、牵引和抗滑段落,在前者部位减重,在后者部位反压。

(3)地层的固化、改良,通过压碱、压化学物质,压浆等方法可以达到固化地层、提高滑带土的强度、增加自身抗滑力的目的,遇到深层裂缝,用压浆技术可充填裂缝。

(4)压脚加载工程,在工程环境许可的情况下,通过在坡脚加载方法达到锚固目的

(5)支撑工程,为防止滑体或岩坡滑动,在探明滑动面的深度、基岩岩情地前提下,常采用一些支撑工程。支撑工程是滑坡治理的主要手段,主要技术措施有锚杆+喷射砼、锚索、挡土墙、锚索抗滑栓、锚索+地梁(或框架梁)等等,辅助措施有梁间的CAP、CW等防护技术。

3、泥石流的治理

泥石流是我国山区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它常发生在山区小溪沟,是各种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泥石流引起形成过程复杂,爆发突然、来势凶猛、历时短暂、破坏力大、因而成为山区经济建设的一大灾害。据不安全统计,全国山区铁路沿线已发现泥石流1010处。从分析泥石流基本特征出发,分析泥石流物质成分、来源入手,调查其流域环境、流态、形成规律,用钻探勘察了地下水文、工程地质条件(含水层深度、厚度、浸烛基准面变化、基岩性质等),探明泥石流形成机制,进行砾石、砂、水的分类、排队,提出了以此为基础的治理工程技术措施――挡、导、储、护措施,施工挡坝顺序为(自下而上): (基础注浆)网结+打基桩封堵坝(中间加水泥板墙,下留排水孔道)+排水(用沟孔排水,实现砂、石、水分治)+基桩顶端加水泥盖板(补强坝体)+石加载+生物治理(种速生多根树、草)

4、崩塌的治理

崩塌是一种极为普遍和直观的地质灾害现象。陡峻边坡崩塌主要受控于节理裂隙和结构面的组合,其活跃程度取决于卸荷裂隙的扩张与扩展。崩塌防治的理论依据就是加固已经形成的危岩体,阻止危岩体脱落,并且阻止或减缓卸荷裂隙的扩张和卸荷裂隙区的扩展,保持边坡的相对稳定性。我们对崩塌的防治总是有目的的,因此必须对形成边坡崩塌的具体条件,如岩石结构面和各类节理裂隙面进行充分调查研究,并分析崩塌的形成机制和扩展趋势,再结合具 体防治目的,才能有针对性地对边坡崩塌采取有效防治措施。下面列举几类常用的防治方法。

(1)锚固与挂网喷护

在裂隙较为密集的卸荷裂隙区和危岩区,在清除部分危岩体的基础上,用锚杆加拣网喷护锚固危岩体,以达到减缓卸荷裂隙的产生和卸荷裂隙的扩展,以及加固已经形成的危岩体的目的。这是防治崩塌最常用的方法,也是适用性最普遍的方法。在设计加固工程时,要充分考虑边坡岩体的结构与裂隙面特征和卸荷裂隙的扩展特征。将卸荷裂隙扩展的牵引带作为重点加固区布置镂圈工程。牵引区加固后可以阻止或减缓扩展区卸荷裂隙的扩张以及卸荷裂隙区的扩展。

(2)支撑加固

对较完整的悬挑危岩体可以采用支撑的方法加固,以保持危岩体的稳定性。这是临时性的防治。

(3)遮挡避让

对直接加固困难,或加固成本裔的高陡危岩边坡,可以采用遮挡避设的方法防治崩塌危害。这是针对如铁路和公路等线路工程经过峡谷区,采用的对边夹坡崩塌的防治方法之一。

三、结束语

根据“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综合防治、因地制宜、加强管理、注重效益”的方针,在开展地质环境专项调查及岩土工程地质勘察的基础上,采取植物措施与工程措施以及主动防护与被动防护相结合的综合流治理方案,可有效防治地质灾害。

参考文献:

[1] 王芳太,黄云龙. 浅谈地质灾害控制因素与安全对策[J].安全与环境工程,2001,8(4)

[2] 地质环境管理与地质灾害防治知识问答[J].湖北地矿,2001,15(3)

[3] 张卫东.浅议地质环境及其管理[J].中国地质矿产经济.2002,15(3):31-36

作者简介:

张健 (1979--),男,贵州人,工程师,专业:勘探技术与工程。

作者:张健

第2篇: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成因分析与防范

【摘 要】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类型较多,产生的危害巨大,各种地质灾害采取的防治措施有所差异,要想保证岩土工程的施工效率和施工质量,就要加强地质勘探,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建设现代化的监测预警体系,同时开展防治工程设计,对地质灾害加以严格的控制,从而为岩土工程保质保量的开展并取得理想的收益奠定坚实的基础。本文对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成因与防治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岩土工程;地质灾害;成因;防治措施

引言

岩土工程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发展过程当中也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针对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发生,我们应该不断分析各项灾害的成因,从而制定出更加有效地防治措施,融合新的技术方法提高防治水平。

1. 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类型及成因

1.1滑坡及成因

地质结构、地貌地形、岩石类型、大气降水、人类开采等原因导致滑坡灾害的发生。其中地质结构对滑坡灾害发生的原因是最为重要。其主要的表现为常发生在活动性较为频繁的断裂带内,滑坡发生的构造面与滑动的方向大致相同,这就证明断层或岩层面向边坡内倾斜,由此可以推断边坡的稳定性越好,而當出现情况相反时说明稳定性就越差。在新构造活动剧烈的区域也时常发生滑坡现象。

1.2地面塌陷及成因

地面塌陷现象十分常见,造成地面崩陷的成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过度抽取地下水,从而导致地面发生沉降。第二,由于地下岩溶活动十分频繁,造成地质不稳。第三,则是由于过度开采地下资源。

1.3泥石流及成因

泥石流是指坡体或沟谷地带因强降雨或融雪形成洪流,其中伴随着大量的石块、泥沙等固体物质,使洪流变成固液混合的高浓度颗粒流。造成泥石流的原因主要有:人类的乱砍乱伐,严重破坏坡体的植被;坡体的开垦开挖不合理;渣、石、土的不合理弃置或堆放。

1.4地下水位变化

矿山建设开采过程中,有很大的机会与地下(暗河、蓄水溶洞)接触,导致地下水、泥沙涌进巷道。若矿井出现裂缝或者出现透水断层现象,促使地表径流的水流夹杂泥沙等沉积物进入到巷道并导致堵塞,不但会损坏开采作业的各种机器设备,还会严重威胁到开采人员的生命安全,最终引发矿山发掘系统发生瘫痪,影响开采工作的顺利开展。由于这种灾害破坏性极大且无任何可预测性,导致的后果不可估量。

1.5矿体内含有的易燃物质

在很多矿体内含有甲烷等物质,这些物质具有易燃性,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如地热等),导致硫的含也因此而增加,这样的开采环境通风条件差、易燃气体累计到一定的程度之后就会引发爆炸事故,现实生活中各种易燃气体引发的爆炸事故经常有报道。但该类事故具有可预测性,只要加强预防,提高安全意识,并加强日常的安全管理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在最大限度上降低灾害发生率。

2. 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2.1滑坡防治措施

(1)提高山体斜坡岩土力学的强度。通过提高山体斜坡上的岩土力学,提升坡体的承载能力,从而降低山体的滑动力,已达到防治滑坡的目的。在众多的提高斜坡岩土力学强度的方法中,削坡度减载重量与边坡加固是最有效的防治滑坡的方法。(2)在滑坡的自然灾害形成中,水是造成滑坡的最大因素,许多滑坡的形成都与水有关。因此,我们要是能有效的从根源上解决地下水的问题,那么对于防治滑坡就能得心应手了。具体解决地下水的措施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①根据边坡周围所处的水文特征以及周边的地质条件,采用相对应的方法进行山体滑坡范围内地下水的排除,比较常见的方法有水平钻孔疏干、支撑盲沟、垂直孔排水等;②在坡体上进行修建排水沟,以用来排除滑坡周围内的地表水,避免大量涌出的地表水对边坡周围造成威胁;③在坡体边界位置修建截水沟,以阻止地表水流入滑坡范围内。

2.2地表塌陷防治措施

强击法。强击法是指采用强锤强实土体,用来提升土体的强度,这样做的目的是防治地表塌陷。而在我们实际工程的建设中,可以利用强击法将洞软弱区夯实;这样不仅可以夯实土体,又可以夯实松软泥土。填堵法。填堵法的适用范围仅适用于在地表中深度较为浅的坑洞中处理,它实施的主要步骤分为以下几点:清理掉坑洞内的较为松软的土体。用块坚实石头和一些碎石来进行填实坑洞,以达到放滤的目的,用粘土进行地表的覆盖,利用夯锤夯实。灌浆法。灌浆法主要的作用是通过灌浆的方法对岩土进行加固,在已经调制好浆液中对岩土体的孔洞内进行灌注,或者在岩土体内进行人工钻孔,再灌注浆体,从而达到强化岩土的目的。

2.3生物措施

所谓的生物防治形式主要指的是通过植树造林、种草护坡等的形式,来恢复已破坏的地表植被,发挥地表植被的蓄水固土作用,减少水土流失。这种防治形式的防治作用持续的时间长,需要在经过一段时间后才可以发挥作用。对于泥石流灾害较为频发的地区,要采取封山育林的措施,并辅以退耕还林,保持水土的稳固,扩大森林资源的覆盖率,进而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

2.4避让措施

(1)雨天避让措施。对灾害隐患点和变形斜坡,采取雨天临时避让措施,各镇在防灾预案的基础上编制安全转移预案,雨天对受威胁户一一作转移地点安排。应根据就近原则、转移地(接受户)不受地质灾害或其它灾害威胁的原则进行操作。(2)搬迁避让。对于一些危害严重、危险性较大的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费用通常会超过搬迁费用,且重新建房依旧会受到岩土地质灾害带来的威胁,此时就应选择搬迁避让措施。

2.5崩塌防治措施

对于岩土地区的崩塌现象,可以采用的有效防治措施主要有:对崩塌的支挡、拦截以及具体护坡护墙的设置等等。以上所说都是处理岩土工程崩塌现象的较为传统的技术。而对于施工中具体措施的合理选择,主要是依据岩土工程照崩塌的原因来确定。除此之外,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现在已经有了一些处理岩土工程崩塌的新型技术,也就是SNS柔性拦石网。SNS柔性拦石网技术在实际工作中,对于落石能量较高、斜坡坡度较陡的条件下防治效果较好,现在已被广泛应用于我国岩土工程之中。

2.6泥石流防治措施

泥石流灾害的发生,由于其受到的外界自然因素的影响较大以及其突发性的特点。如果从防治其发生的角度来讲存在较大的困难,因此可以选择避绕的方式。在无法避开的情况下,就要采取阻挡、引排的方法进行防治。阻挡可以对泥石流高发地区的沟渠修筑拦沙坝,有效地拦截泥石流中的沙石等固体物质,这将有效降低泥石流带来的灾害。另外,通过引排的方式也可以起到很好的防治作用,在泥石流流经的区域修筑沟渠将泥石流进行改道。

2.7重视监测

绝大多数自然灾害发生前都会出现一定的预兆。例如滑坡事故发生前,地面往往会出现许多的裂缝和位移。只要精准把握与时刻观察这些前兆,就可以制定有效、科学的预警对策,扼杀自然灾害,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各种损失。此外还要不断完善技术,提高对现代检测技术的应用。比如充分整合遥感技术与全球定位系统,利用二者的结合准确、充分定位施工区域地层,时刻观察每一个阶段的地质板块情况。此外还可以用遥感系统充分调查气候、地形条件,整合各种数据,精准统计地质灾害发生频率、危害程度,制定系统、科学应对举措、预防措施。

综上所述,由于地质灾害的成因复杂,危害性一般较大,我们必须正确的认识和了解地质灾害。另外针对不同的地质灾害我们还需要正确的选择防治技术对症下药才能达到防治地质灾害的效果。

作者简介:刘小龙生,360732198707212611。

作者:刘小龙生

第3篇:山区农村建房过程中的地质灾害防范研究

摘要:针对农村建房过程中的地质管理现状,对金寨县地质灾害易发区内农村建房引发的地质灾害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结合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分布和危害状况、发生规律和特点,提出农村建房防范地质灾害的对策分析,以期保障农村住房安全,实现新农村建设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双赢。

关键词:山区农村;建房;地质灾害;防范

Key words:Rural mountainous area; House building; Geological disaster; Control

為规范地质灾害易发区农村村民建房管理,避免和减少地质灾害造成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安徽省农村建房防范地质灾害管理规定》于2014年在全国率先出台,也为全省农村建房防范地质灾害管理工作走上规范化、制度化、持久化提供了法律依据和保障。它是安徽省对《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国发[2011]20号)的进一步细化和诠释,将为今后全省农村更好防灾减灾和提高全省美好乡镇建设品味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目前,农村建房引发地质灾害的问题非常严重,山区由于自然条件恶劣,农村建房引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更大。因此,笔者以安徽省大别山区的金寨县为例,通过对该县地质灾害易发区内农村建房引发的地质灾害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结合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分布和危害状况、发生规律和特点,讨论在农村建房以及美好乡村建设中如何防范地质灾害,以期为今后保障农村住房安全,共同构建和谐新农村提供帮助。

1:农村建房过程中地质管理现状

山区农村私人建房一般由当地政府部门审批,审批前基本不会考虑地质灾害防治措施。2004年《地质灾害防治条例》颁布以后,虽然有“谁引发、谁治理”的要求,但主要集中在国家大型工程和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等层面,而山区农村私人建房由于住户分散、经费紧张、重视程度等原因无法真正落实,虽然金寨县一直强化农村地质灾害管理,但限于经费问题,特别是对农村私人建房实行零收费制度后,很难强制要求农民必须进行地质灾害防护工程。

另外,农宅管理主要部门基层国土资源所基本为乡镇管理人员,对地质灾害防治知识了解不够全面,虽然国家对地质灾害防治日益重视,不断加大对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宣传力度,特别是2007年以来开展了地质灾害“万村培训”“五到位培训”“十有县创建”等工作,使大量农村干部和国土人员接受了地质灾害培训,具备了初步的地质灾害防治知识。但是,基层国土管理人员调动频繁,而地质灾害防治与选址专业性太强,基层又无地质灾害防治专业人员和机构,仅靠非专业工作人员难以完全正确帮助村民合理选址。

根据《金寨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10~2020)》划定,全县3 814 km2土地中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域为2 608 km2,易发区域为1 045 km2,只有161 km2为低易发区,加之两大水库的存在,县境除了山,只有田和水。因此,在农村规划较不完善和特殊地形条件限制的情况下,造成了大量的山区切坡建房和沿库河溪边建房情况存在。在2013年7月底完成的该县高切坡、低洼地和邻河建房专项排查中,全县共排查出切坡、高切坡建房3 052户,低洼地、邻河建房130户,总涉及人口13 671人。依安全隐患程度看,其中安全隐患严重的有1 371户,安全隐患中等及以下的有1 681户。从以上数据看,全县切坡引发的隐患依然较为普遍和严重。因此,如何对农村建房进行合理的地质灾害防范管理已成为一项非常必要的工作。

2:农村建房引发地质灾害主要成因

金寨县地处大别山腹地,属大别山古老地质群,地形条件复杂,地质环境脆弱,是全省重点地质灾害易发区和多发区。县内绝大部分为山地,只有东北部为较少的丘陵地。该县地质灾害具有点多面广,隐蔽性、突发性等特点,受特殊地形的影响,极易出现极端暴雨,随时都有可能发生灾情,防治的任务十分繁重。从金寨县农村建房情况看,长期以来农村建房越来越多,样式越来越新,这是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富裕起来的必然趋势。但是,农村建设过程中也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特别突出的是一些地方的新房新村防抗自然灾害能力较弱,防灾设施不够健全,人居环境有待改善。

对金寨县农村切坡建房屋引发地质灾害案例进行调研,发现导致农村建房引发地质灾害的主要原因有四个方面:①地质条件复杂容易发生地质灾害。金寨县地处大别山腹地,地质条件复杂,岩性破碎,风化强烈,坡积、残坡积厚度大,在亚热带季风性气候条件下,极易诱发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②农村建房缺乏安全意识。农民安全意识淡薄,在一些抢建、滥建中,对房屋安全考虑不足,致使许多农村建房多采取后削坡、前填方的办法,依山面谷而建;有的建在河溪边、山塘水库边等灾害易发地段[1]。在农村居民建房资金有限的情况下,普遍存在后坡无引、排、水系统,甚至存在将房屋后墙、柱、梁、板直接架设在人工边坡之上的危险情形建房上。③因政策因素选址受限。由于一些政策的限制,一些可建房地方多为耕地,甚至是基本农田,为少占好田好地,不少地方在农村设置了不少选址条件,致使不得不在山体地质构造条件差的地方建房,成为农村建房致灾的重大隐患。④过度开发改变地质环境。由于一些山地综合开发一味追求经济效益,超坡开发、过度开发,人为破坏了自然植被,改变了地质结构,增强了潜在的致灾危险性。

3:农村建房防范地质灾害的对策分析

评价农村建房中防范地质灾害效果的好坏,应当以当突发灾害来袭时群众是否可以避免或减少地质灾害威胁,干部是否能够免于过度援灾抗灾之累,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是否安全为标准。因此,在对金寨县农村建房引发地质灾害成因和地灾害管理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笔者提出以下完善山区农村建房防范地质灾害的对策建议。

3.1:科学规划,统筹安排,综合治理

3.1.1:科学规划。从实际情况出发,制定与新农村建设相配套的减灾防灾专项规划,针对不同地区地质灾害的成灾背景和经济发展状况,科学制定近期与长远相结合、建设小康社会与防治地质灾害相结合、功能区划分合理、配套设施完善的规划,用于指导和规范新农村建设的实施。

3.1.2:统筹安排。一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新农村建设没有固定模式,没有统一标准,山区和平原差距较大,因此要在新农村建设规划指导下,根据用地规划、财力资金、群众意愿、轻重缓急以及地质情况,本着节约原则,充分立足现有基础进行房屋和设施改造,把新建和整旧有机结合。二要相对集中。发挥新农村建设区别于农村居民分散建房的集中优势和规模效应,集中解决一家一户建房较难解决的“三通一平”等公共问题,完善基础设施配套,避免简单拆旧翻新,出现“只见新房,不见新村”的现象。三要实施“造福工程”。对不适宜居住、地处地质灾害险区及江河、水塘边兴建的危房,要制定计划尽快动员搬迁,避免因台风、暴雨、天气、险情频出、疲于应付等问题发生。

3.1.3:综合治理。新农村建设中要处理好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关系,在地质灾害危险区、易发区内,在较大坡度的山地和水土流失区,要严格控制垦殖,不能一味向山要路要地。要结合解决现有地质灾害隐患,积极采取“一封二减三搬迁”的防治措施,通过封山、开挖排水沟渠,削载减荷等工程措施进行治理,通过科学规划、逐步搬迁,实施主动避让,双管齐下,消除隐患。

3.2:合理选址,严格地灾评估:

合理选址,严格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是从源头上、根本上预防和减少地质灾害威胁的关键。在新农村建设选址上要合理科学,并严格执行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对拟建工程区有针对性地进行地质灾害调查和可能的危险程度评估,提出防治措施[2]。对实施零星搬迁安置的宅基地,为降低成本,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可采取相对简易的程序。在选址批地阶段,可由县(市)国土资源局相关人员会同有资质的评估单位按批次对宅基地进行地灾危险性初步评估,确认适宜建房后才能批地;若初步评估不能确认,应由有资质的单位进行评估后才确定能否批地。

3.3:科学设计,安全建房:

在建房面积上,严格执行农村居民建房申请宅基地用地標准,使群众不会因建房资金不足而忽视房屋的安全性。在资金使用上,引导群众把有限的建房资金使用在保证生命财产安全第一的项目上,如在房屋基础和构造柱、梁、墙等环节上加大安全系数,省却不必要的门面装饰。在工程设计上,依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提供的技术参数,充分考虑建筑物对地质灾害发生的防抗能力,在不得不进行削坡填谷作为建设用地时,后坡必须留有足够的安全距离、安全坡度、安全台阶,有护坡或挡土墙和畅通的排水系统。在开间设计上,适当改变农村住房居室习惯靠后的布局,减少突发致灾体的危害程度。

3.4:以人为本、优惠政策:

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适当放宽山区农村建房用地选址的政策限制,实行专项建设用地优惠政策,或者按旧宅基地的复垦复绿比例抽取新宅基地,为地质灾害评估提供适当补贴,以减少因无地建房而引起的新的不合理切坡建设现象发生,确保新房新村建设一劳永逸,保百姓长久平安[3]。同时,加快发展中心集镇,吸引更多农民进城入镇转移创业,减少农村建设土地压力。对于一些放弃农村宅基地进城入镇的居民,出台优惠政策,适当给予一次性的购房安置补助以鼓励,使其彻底摆脱地质灾害威胁。

农村建房中的地质灾害预防要充分运用行政、经济和法律手段,加强农村建房中预防地质灾害综合管理,探索将新农村建设与土地置换、地质灾害防治、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改善等有机结合,实现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并通过总结经验,发现典型,以点带面,推动该项工作的健康发展,以实现新农村建设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成果的双赢。

参考文献

[1] 汪日光.农村建房存在的质量问题及控制对策[J].工程与建设,2006(6):709-710.

[2] 陈涛,刘正华,黄铖.农村私人建房地质灾害防范管理方法探讨[J].灾害学,2010(4):48-53.

[3] 陆德忠.农村建房要避开地质灾害隐患[J].中国老区建设,2008(12):43.

作者:傅义福

第4篇:关于认真做好汛期地质灾害防范工作的通知

方府办发〔2009〕67号

大方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认真做好汛期地质灾害防范工作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政府各工作部门:

进入汛期以来,我县大部分地区由于受强降雨影响,地质灾害隐患点不断增多且不同程度地出现发展趋势。为进一步加强我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切实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经县人民政府研究,特作如下通知:

一、提高认识,落实责任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政府各部门(行业)、各企事业单位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主体,要充分认识地质灾害发生的危险性和防治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规定,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责任制,调动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矿山、公路、水库、学校、电站、社区、居民集中居住区、风景名胜区等作为防治的重点, 1

加强对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巡查和排查,发现地质灾害隐患及时上报并作出处理,对辖区内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明确监测责任人,落实专人负责监测,建立24小时值班制度,设立24小时值班电话并向社会公布。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及相关人员的手机保持24小时开机,同时派专人对危重隐患点上的常住户口进行造册登记,摸清情况;对地质灾害危险区要划定范围,设立警示标志和警示牌,以确保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二、认真组织开展地质灾害隐患排查避险工作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政府各部门(行业)、各企事业单位要结合实际情况,立即组织开展地质灾害隐患巡查排查工作,特别要逐一排查城镇、乡村等人口密集区和江河流域、交通干线、重要设施等重点区域的地质灾害隐患,不留死角死面。对发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要迅速作出危险性判断,逐一制定防灾应急预案,落实监测、预警预报、人员疏散、应急抢险等各项措施。对存在严重威胁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要实行全天候的专人监测,必要时应采取应急避险措施,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三、落实地质灾害防治的各项措施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政府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实际,按照地质灾害防灾预案以及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要求,进一步规范应急管理,提高应急反应能力。

一是要强化地质灾害防治部门的工作职责,各责任部门要按照《大方县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规定和分工,加强责任范围内地质灾害险情巡排查、监测与处置工作。

二是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责任制,落实防

灾责任人、监测人、预警信号、撤离路线。

三是各级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工矿、学校等,要密切关注气象台发布的强降水天气过程预报和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信息,认真分析本地区、本单位地质灾害的发生发展趋势,对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加强加密监测预报,制定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

四是在出现地质灾害前兆,可能造成人员伤亡或重大财产损失的区域,要设置明显警示标志予以公告,禁止在地质灾害危险区内进行工程建设及从事其他可能引发地质灾害的活动,同时采取工程治理或搬迁避让措施,确保地质灾害危险区内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五是要发动群众做好群测群防工作。要组织群众积极广泛参与,不断完善群测群防体系,落实群测群防的各项措施,做好地质灾害监测预报,提高预报精度,加强专业监测分析与群测群防有机结合的预警预报体系建设。

四、严肃查处人为引发地质灾害的行为

县国土资源部门作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机构,要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切实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监督。对因采矿或工程建设项目等造成地质灾害的,一是要立即责令业主停止采矿或施工,委托有资质的专业队伍进行灾害成因分析论证,根据鉴定结论作出相应的处理,以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和企业的有序生产,对情节严重的,可按《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相关规定对业主进行相应处罚。二是要督促业主做好采矿或工程施工场地、周边村寨附近的山体滑坡、崩塌、塌陷、泥石流等灾害的监控,明确专人对灾害

隐患点进行监测,作好监测记录并定期和不定期向当地政府和国土资源部门汇报,随时分析灾害变化情况,以便采取措施进行预防和处理,严防因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事故。三是对因采矿造成村民房屋开裂等影响安全的,要责令矿方进行赔偿和补偿。四是对因工作措施不到位、违反操作规程等人为因素造成地质灾害,导致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的,要严肃查处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二OO九年五月十八日

主题词:国土资源 地质灾害防范 通知

报:毕节地区行署办公室;

抄送:县委办、人大办、政协办、人武部、纪委、法院、检察

院、县委有关部门。

大方县人民政府办公室2009年5月20日 印发

共印82份

第5篇:如何防范地质灾害?

据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专家介绍,防范地质灾害应采取以下办法:

第一,要加强地质灾害调查,把灾害的分布情况摸清楚。国土资源部已对分布在山区、丘陵地区的1640个县进行了地质灾害初步调查,查出了24万个地质灾害隐患点。地质灾害的隐蔽性强,且常处在变化之中。自然的力量就是风化、剥蚀,在重力作用下削高填低,无

时无刻不在变化和运动。

第二,搬迁避让。避开危险区是最好的方法。尤其是泥石流沟口和沟道地区要采取避

让。

第三,工程治理。如在上游修建拦挡坝,将泥石流一级一级拦住。或修建跨越工程,

在泥石流上方跨越通过;修建排导工程、防护工程等。

第四,群测群防。对于大量搬不走、治不了的地质灾害,只能通过加强群测群防来预

防,尽量把损失降到最低。

关于如何防止发生次生灾害,专家说,主要是根据气象部门提供的资料,预测当地的降雨量,提前转移。泥石流灾害的临灾预报是世界性难题,与沟谷的地形地貌、岩石风化程度、降雨的强度和持续时间等都有较大关系。比较稳妥的办法就是在大雨来临之际提前撤离。

在灾害还未完全结束时,千万不能返回取东西或查看损失。

专家说,当务之急是提高民众的防灾意识和自救互救的能力。各级政府应通过落实责任制、群测群防和教育培训等措施,提高全体公民的防灾意识和能力。(半月谈系列刊物时

事资料手册2010年第5期)

第6篇:地质灾害防范告知书

关于切实做好地质灾害监测

防范告知书(存根联)

由于近期连续强降雨,造成部分山体土质疏松,极有可能发生地质灾害。请注意加强你处住所及周围山体的动态监测和防范,一旦出现险情,及时报告,并随时做好安全转移的准备。

特此告知。

201年月日

关于切实做好地质灾害监测

防范告知书

由于近期连续强降雨,造成部分山体土质疏松,极有可能发生地质灾害。请注意加强你处住所及周围山体的动态监测和防范,一旦出现险情,及时报告,并随时做好安全转移的准备。

特此告知。

201年月日

第7篇:“地质灾害防范工作计划”政府工作计划

一、汛期地质灾害趋势预测

降水趋势预测。根据市气象局天气预测, 年我市主汛期(4-6月)降水量约为1000mm左右,较常年(多年均值为853.3mm略偏多,由于雨量时空分布不均,有降水相对集中期,局部地区有洪涝与内涝发生。

二、主要防治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地质灾害防治责任

地质灾害防灾工作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各地要依照市政府下达的 年地质灾害防治责任状的要求,健全完善地质灾害防灾责任制,重点防御乡镇要有地质灾害防灾工作领导机构,重要地质灾害危险点要落实责任人。各级国土资源部门是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职能部门,要在同级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依照统一部署、分工负责的要求,与各有关部门加强协作、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二)坚持汛期地质灾害巡查和值班制度

及时发现并解决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对新发生或新发现的地质灾害及隐患点,各级政府要组织有关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地质灾害重点防御区域、地质灾害隐患点和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的城镇、学校、居民点、交通干线、旅游景区、重要工程等进行汛前排查、汛中巡查和汛后复查。要及时组织专家调查,划定危险区、设立警示标志,落实防灾措施。同时,及时向受威胁的群众发放地质灾害防治“明白卡”增强他防灾意识和救灾能力。要建立和完善汛期值班制度。重点防御区域,重点防范期内,遇有灾害性天气或较强降水时,市、县两级国土部门要组织相关人员实行24小时值班,坚持通讯疏通,及时了解和掌握本行政区域内的地质灾害动态变化情况,及时妥善处置突发性险情或灾害。

(三)坚持灾情速报及应急调查制度

要健全完善市、县、乡(镇)村(或矿山企业)和重点危险点的地质灾害信息网络,及时掌握地质灾害信息。要坚持地质灾害速报制度,各地各有关单位对出现的突发性地质灾害或隐患,须在4小时内,向市、县二级国土资源部门和上级政府演讲。市、县两级国土部门在接到突发性地质灾害或隐患演讲后,要及时组织有关专家进行现场调查,提出相关防灾措施,必要时及时启动应急预案、采取应急措施。连续集中降雨达80毫米时,要果断撤离所有受地质灾害隐患威胁的人员。

(四)加强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建设

根据我市地质灾害的分布、规模及危害性等有关情况, 年已将 市 镇 村石塘等22处危害较大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列为市级地质灾害重点防范点进行监测和预防。各县(市、区)要加强地质灾害实地调查,编制外地的 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确定本行政区域内的县级地质灾害重点防范点,对市、县二级地质灾害重点防范点,要切实落实防灾责任单位和监测人员。对一些可能诱发和加重地质灾害的工程活动,要及时制止、纠正,同时要采取有效预防措施;对已经发生并造成危害的要督促责任单位负责治理。

要进一步完善县、乡(镇)村、组、监测员五级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重点防御区域和隐患点,由所在乡(镇)政府负责日常监测工作。各级国土、气象、水利、交通等部门,要充分利用已有的防灾减灾预警系统平台,及时向社会发布灾害性天气及地质灾害的预警信息,为防灾工作提供信息支持。

(五)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

重点培训存在地质灾害隐患的乡(镇)国土资源所长、乡村干部和监测人员,要组织全市乡(镇)国土资源所地质灾害防治“五到位”评估、巡查、预案、宣传和人员五个到位)宣传培训。增强地质灾害监测基本知识和应急处置能力。同时,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板报、宣传手册、培训班等广泛宣传,增强广大群众地质灾害防治知识,提高自我防范能力,把地质灾害损失降到最低。

(六)加大防治经费投入

各级政府要严格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江西省地质灾害防治管理方法》规定,把地质灾害防治经费列入地方财政预算,为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调查、监测、预报、抢险、躲避搬迁、治理以及灾后恢复提供资金保证。依照“谁诱发谁治理”原则,因防汛、水利、交通、城建、矿山等工程建设诱发的地质灾害,由相关责任部门负责地质灾害治理。各地要积极向上级有关部门申请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立项。

【范文网】

第8篇:乌杨街道多道防线筑牢地质灾害防范工作

据有关部门预报,近阶段仍有强降雨,极易引发地质性灾害,地质性灾害防范工作仍不能掉以轻心。根据地质灾害险情的实际,乌杨街道多道防线筑牢地质灾害防范工作。

严格落实地质性灾害防范工作责任。各村、社区要认真落实地质性灾害防范负责制,进一步明确行政责任人、岗位责任人,层层分解任务,险情一旦发生,村、社区领导要第一时间到达一线,现场指挥;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地质性灾害防范抢险预案,加强地质性灾害防范抢险队伍建设,多渠道筹备防洪物资,为地质性灾害防范抢险工作奠定基础;把握重点部位,做到有的放矢,科学防范。街道、村、社区进一步对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排查,确保不留隐患,发现险情及时组织群众转移,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组织人员对水库、重点山塘进行一次全面检查,消除各类影响安全度汛的隐患,并按防指要求备足防汛物资,加强水库巡查值守;落实地质性灾害防范责任制要求,有关人员不准外出,人员在岗在位,保持通讯畅通,实行24小时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度。密切监控地质灾害点,严防灾害发生。

第9篇:地质灾害普查制度

六枝特区郎岱镇青菜塘煤矿

地质灾害普查制度

矿 长:

总工程师:

安全矿长:

生产矿长:

机电矿长:

青菜塘煤矿 2017年3月8日

地质灾害普查制度

为了全面、准确掌握地质灾害易发区、隐患点的发展变化情况,完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体系,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基础资料,以上级关于生态建设、防灾减灾决策部署和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会议精神为依托,进一步提高我矿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巩固地质灾害防治基础,为充分掌握井田内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分布、发生、发展规律,切实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各项工作,编制地质灾害普查制度。

一、目的

以上级关于生态建设、防灾减灾决策部署和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会议精神为依托,着眼普及地灾防治法规常识,传授科学防灾理念,推广先进经验做法,动员全矿力量,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宣传培训活动,进一步提高我矿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巩固地质灾害防治基础。

二、工作目标

为充分掌握井田内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分布、发生、发展规律,切实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各项工作,为编制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提供准确依据,根据全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需要,特制定本制度。

本制度所称地质灾害调查排查,是指职能管理部门在上一排查的基础上,对辖区内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分布、类型、规模、特征、威胁范围和对象、稳定性和危害性及防治措施落实情况等进行全面调查排查分析,为编制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提供依据。

- 123

1、要建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做到机构建全、人员落实;

2、要组织编制和及时发布辖区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3、落实领导责任制,做到层层负责,分级管理;

4、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经费纳入计建立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用于对因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调查、监测和防治;

5、制定重要隐患点防灾预案;

6、组织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增强职工的地质灾害防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有条件时要组织开展突发性地质灾害事件应急演练;

7、组织相关部门开展地质灾害的检查,切实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落到实处。

(二)强化协调配合。各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组织开展地质灾害险情巡查、排查、检查;积极协助办公室做好人为活动引发地质灾害治理责任认定和责任事故的调查与处理。存在地质灾害隐患的建筑物、设施、场地等落实防灾措施,确保人员生命财产安全。

(三)落实预防措施。一是建立群测群防网络体系,每处灾害点必须逐级落实具体责任人及监测人,按规定要求做好监测预报工作。二是加强监测预报。要密切关注气象台发布的强降水天气过程预报和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信息,认真分析本矿区地质灾害的发生发展趋势,对地质灾害隐患点加强监测预报,制定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三是落实防灾措施。

1、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和汇报制度,做好值班记录。

2、保证地面河道等排水系统的畅通,对已有排水设施河道等进行清理、疏通,保证雨季排水设施完好、畅通。

3、组织全矿开展汛期险情和地质灾害方面的知识学习,提高职工的对汛期险情和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事故的了解和认识,掌握山体滑坡、泥石流、塌方等地质灾害的形成、特征和预防的基本知识,提高预防抢险救援的基本技能。

4、强化防汛管理,制定各项汛期管理考核制度,对失职或不落实者进行处罚或追究责任。

5、对本矿及周边矿井的采空区、塌陷区进行彻底清查,疏通排水涵洞,回填低凹处。灌浆堵塞各种裂隙,对受水害威胁的地点进行分级分区式监控,对各要害场所的排水设备和供电设备定期检查,做到全部完好,管、阀、引水装置等设施齐全完善,供电保护系统和各种电缆、防避雷装置可靠有效,确保安全生产。

6、对行政福利区、工业场地、采坑出入口要进行逐一排查,对有可能导入洪水的上缘相关地带挖凿截洪沟,防止汛期洪水淹井事故发生。

7、对矿区内的破旧房屋进行排查。对墙体破裂、有被淹坍塌危险的房屋进行拆除、封闭,防止汛期人员进入发生事故。

8、特别抓好水泵检修、供电线路检修、保护预防性整定试验等工作,确保排水顺畅和供电设备完好、系统可靠,备用能力充足。对排水系统能力进行认真测定,合理匹配水泵管路,保证系统排水能力达到规定要求,确保高质量完成水泵的联合试运转;努力抓好防治水工作,确保实现雨季安全生产。

9、严格各项管理制度,因制度不落实或失职行为造成事故的,根据情节严重程度,严格追究责任。

10、开展地质灾害险情巡查、排查、检查,切实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落到实处。在出现地质灾害前兆、可能造成人员伤亡或重大财产损失的地质灾害危险区,要设臵明显警示标志,予以公告,在地质灾害危险区内禁止进行工程建设及从事其他可能引发地质灾害的活动,并采取工程应急治理或者搬迁避让措施,保证地质灾害危险区内人员的生命及财产安全。四是开展危险性评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是贯彻落实预防为主,从源头上遏制地质灾害发生的重要举措。

(四)加大地质灾害防治宣传力度。制定地质灾害防治宣传计划,充分采取各种形式,开展地质灾害的性质、危害以及防御的基本措施向职工宣传到位,增强职工的地质灾害防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五)突出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重点。汛期是我矿地质灾害的高发期,也是全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点防范期。

(六)认真开展抢险救灾工作。一旦发生险情,要及时组织力量、筹集资金,采取有力措施,排除险情。一方面要按照地质灾害报告制度的要求,及时将灾情险情向当地人民政府主管部门、和上级公司报告;

- 78 -

上一篇:高校毕业生就业登记表下一篇:安全协议书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