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坡地质灾害分析

2024-07-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滑坡地质灾害分析(精选8篇)

滑坡地质灾害分析 篇1

滑坡地质灾害评价方法分析

滑坡等地质灾害评价对制定区域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和地质环境的妥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与风险管理的基础.本文介绍了滑坡地质灾害评价方法的现状,总结了近年来中国在这一领域所开展的工作和所取得的进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现行评价方法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向,从而达到更为有效的.控制和管理滑坡灾害的目的.

作 者:王晓强  作者单位:洛阳理工学院建工系 刊 名:岩土工程界  ISTIC英文刊名: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WORLD 年,卷(期): 10(10) 分类号:P694 关键词:地质灾害评价   滑坡  

滑坡地质灾害分析 篇2

项目背景

该滑坡位于河南省舞钢市寺坡办事处寺坡村小石门自然村西北侧山坡, 该滑坡体在2008年和2010年雨季发生了滑动, 其中2008年的滑坡堆积物掩埋房屋高度达6~7m, 2009年村民在滑坡中部大量取用黏土, 形成陡立边坡;2010年5月强降雨诱发了中部滑坡体的失稳, 滑动部分宽43m, 长58m, 厚度5~10m, 体积约1.9×104m3, 形成高2m左右的滑坡后壁陡坎, 滑动距离5m左右, 由于正前方居民房屋距滑坡15~20m, 故未造成人员伤亡和房屋损害。该滑坡目前整体暂时处于稳定状态, 在持续暴雨条件下, 滑坡体将可能发生失稳下滑, 威胁小石门自然村组13户36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 尽快开展舞钢市小石门滑坡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是非常必要的。

自然地理及地质环境条件

自然地理

地形地貌

舞钢市位于河南省中部, 为平顶山市所辖县级市, 本项目区位于舞钢市寺坡办事处寺坡村小石门自然村西北侧山坡, 地貌类型为丘陵地貌, 海拔标高125~166m, 总体地势为北西高、东南低, 原始山坡坡度一般10~15°, 滑坡体上坡度较大, 为35°左右。

气象水文

舞钢市地处暧温带向北亚热带过渡区, 属大陆性季风气候, 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4.9℃, 年降水量为1000mm左右, 7、8月份降水量最多, 12月份最少。暴雨的特点是强度大, 降雨历程短, 雨量集中, 一般每次暴雨均不超过24h, 从雨量级别看首推1975年8月暴雨, 其次1982年1984年的雨量, 均出现日雨量超过200mm的大暴雨。

舞钢市河流属于淮河流域, 洪汝河水系和沙颖河水系, 属于洪汝河水系的有滚河、淃河、韦河等, 属于沙颖河水系的有甘江河, 均发源于南部和中西部地区, 呈平行状分布, 除甘江河西流经方城县、叶县至舞阳县境内注入澧河外, 其余诸水均向东北出境注入洪河。滑坡治理区域内水系不发育, 仅南部有季节性山间小河沟存在, 旱季无水。周围无地表水系存在, 仅在滑坡体东部100m处有一自然冲沟, 用于排泄大气降水及小石门自然村所产生的废水。

地质环境条件

地层

滑坡体区域内出露的地层有主要为第四系中更新统, 滑坡外缘有上元古界地层零星出露。据钻孔资料, 勘探深度内自上而下可划分为4层。

第 (1) 层粉质黏土 (Qp2pl)

黄褐色, 稍湿, 可塑—硬塑, 切面光滑, 韧性中等-高;含较多铁锰质斑, 局部灰绿色页岩风化残积碎屑成份, 场地内分布普遍, 层顶埋深0~6.0m, 层厚0.40~15.01m, 场地内分布较普遍。

第 (2) 层含黏性土碎石 (Qp2pl)

密实, 分选性差, 细小和粗大颗粒夹在一起, 骨架颗粒含量50%~55%, 直径一般20~100mm, 局部含块石, 块石粒径最大400mm, 棱角状—次棱角状, 碎石主要成份为紫红色石英砂岩, 充填物为黄褐色、硬塑的黏性土, 局部夹硬塑的粉质黏土透镜体。本层土中充填的黏性土与上部 (1) 层粉质黏土性质一致。场地内分布普遍。层顶埋深0.50~4.10m, 层厚1.80~9.00m。

第 (3) 层页岩 (Pt3c)

颜色呈杂色 (浅灰、深灰色, 灰绿色, 棕红色、灰黑色等) , 岩石风化程度属全风化~强风化, 岩石坚硬程度属软岩~极软岩, 局部原岩结构基本消失, 风化成黏性土状;岩心个别呈5~7cm柱状, 岩体完整程度定性分类属较破碎~极破碎, 岩体按结构类型划分属碎块状~散体状结构, 岩层走向北东75°, 倾向165°, 倾角28°。该层未全部揭穿, 场地内分布普遍。

第 (4) 层石英砂岩 (Pt3c)

一般呈灰黄色, 灰白色、暗紫红色, 岩石风化程度属全风化~中风化, 岩石坚硬程度属较硬岩, 岩体完整程度定性分类属较破碎, 岩体按结构类型划分属碎块状结构, 岩层走向北东75°, 倾向28~38°。层顶埋深12.00~22.00m, 揭露厚度1.40~7.20m场地内在东部钻探揭露。

地质构造与区域地壳稳定性

大地构造位置是华南板块与华北板块接壤部位的北缘, 区域构造位于鲁山背孜-舞阳背斜南翼, 基底岩石为中上元古界、寒武系组成, 为向南倾斜的单斜构造, 区内褶皱不发育, 以断裂构造为主, 且以南北向 (张扭平移) 、北西向 (压扭) 断裂规模最大, 延伸最大, 次为近东西向 (压扭断层) 规模较小。

滑坡防治区域面积较小, 内无断层分布

据历史地震记载, 舞钢市历史上未发生过破坏性地震, 小地震也较少发生, 地震活动具有强度弱、频度低的特点。据GB18306~2001《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舞钢市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 地震基本烈度<Ⅵ度。参照原地质矿产部ZBD14002-89《工程地质调查规范》 (1:10万~1:20万) 第8.5.2条规定, 滑坡治理区区域地壳稳定性属于稳定区。

水文地质条件

区内地下水类型主要为松散岩类孔隙水, 第四系中更新统粉质黏土、含黏性土碎石含水微弱, 富水性差。主要接受大气降水, 在滑坡体前缘浅井处地下水位埋深1.90m。项目区地下水排泄方式主要为蒸发和沿基岩面排泄, 径流方向与滑坡体主滑方向基本一致。

滑坡特征

滑坡形态结构特征

滑坡形态特征

该滑坡体平面上形态呈似圈椅状, 地形上北西高东南低, 坡向126°, 坡度24~35°。近南东-北西向展布, 宽92m, 纵长80 m, 主滑方向126°, 滑坡体平均厚度5~10 m, 面积约6720m2, 体积约4×104m3, 属小型土层滑坡。

该滑坡体北侧、西侧以及后缘附近有滑动形成的拉张裂缝, 该裂缝走向近南北向, 倾向东南。该裂缝宽30cm, 深度30cm, 当地村民已经进行填实处理。根据调查走访, 该滑坡体在2008年和2010年雨季发生了滑动, 其中2008年的滑坡堆积物掩埋房屋高度达6~7m, 至今仍能见到当时滑坡堆积清理后的痕迹;2010年5月强降雨诱发了中部滑坡体的失稳, 形成高2m左右的滑坡后壁陡坎。滑坡前缘为当地政府应急修建的挡土墙, 挡土墙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支挡作用。

滑坡结构特征

(1) 滑坡体物质组成:主要为粉质黏土及含黏性土碎石, 在滑坡区域内其厚度变化较大, 在滑坡体前缘北东侧陡坎处, 覆盖层厚度约10m;在滑坡西南部, 厚度多小于2m, 滑坡前缘局部基岩出露。杂色页岩呈全风化状态, 组织结构己完全破坏, 呈松散状。

(2) 滑带位于含黏性土碎石与风化页岩接触带, 滑动带前缘出露于村民房屋后和已建挡墙后, 后缘出露于已建挡墙北西92m处, 出露面较粗糙, 可见滑动形成的拉张裂缝;滑动面主要产生于含黏性土碎石和全风化页岩接触带内, 呈折线型。

(3) 滑床为下伏全~强风化页岩, 全~强风化页岩颜色呈杂色 (浅灰、深灰色, 灰绿色, 棕红色、灰黑色等) , 岩石坚硬程度属软岩~极软岩, 局部原岩结构已基本消失, 风化成黏性土状;岩心个别呈5~7cm柱状, 岩体完整程度定性分类属较破碎~极破碎, 岩体按结构类型划分属碎块状~散体状结构, 岩层走向北东75°, 倾向165°, 倾角28°, 场地内分布普遍。

滑坡成因机制分析

(1) 在滑坡区域内, 先后进行了多次建房切坡、开挖取土等工程活动, 改变了坡体的自然形态, 在前缘形成高陡边坡, 这种坡度远大于坡体岩土体本身强度所能保持的坡度, 破坏了坡体的自然平衡条件。坡体开挖后, 使坡体应力在坡脚相对集中, 同时坡体的卸荷使岩土体内软弱结构面体系产生应力松弛, 改变了地下水的渗流条件, 加速了风化速度, 为滑坡的形成创造了有利条件, 是滑坡形成的主要诱发因素。

(2) 滑坡区域自然坡度较缓, 有利于降雨的入渗, 加大了坡体的重量, 同时, 降雨在岩、土分界以及卸荷影响区域底部这些相对隔水位置聚集, 使这里的物质软化、泥化, 强度降低, 形成滑带, 降雨是形成滑坡的重要诱发因素。

滑坡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

根据勘查成果, 考虑暴雨情况下地表水渗透地下, 因受浸润、软化作用, 滑坡体重度取饱和状态下粉质黏土γ=20k N/m3含黏性土碎石γ=30.1k N/m3;滑带取饱和状态下c=25k Paφ=9.7o。

滑坡的稳定性分析及推力计算

计算剖面及工况确定

计算模型主要根据工程地质剖面钻孔的地层分布, 结合地质环境条件和滑坡特征确定滑面。在滑坡体上选取2~2’剖面 (图1) 为典型剖面进行稳定性计算和推力计算。确定该滑坡稳定性分析计算的工况为两种, 即工况一:自重;工况二:自重+暴雨。

稳定性分析

根据《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 (DZ/T0219-2006) , 主剖面在不同工况组合下稳定系数计算结果如表1和表2。

通过稳定性计算, 该滑坡2~2’剖面在工况一下稳定性系数为Fs=1.41, 稳定;工况二条件下稳定性系数为Fs=0.90, 不稳定。

根据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和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 结合剖面稳定性计算结果可知:基本工况条件下, 稳定状态为稳定;暴雨或淫雨工况条件下, 稳定状态为不稳定。如遭受人类工程活动等外在因素影响, 滑坡稳定性将会更差, 必须采取有效的工程措施控制滑坡的发展。

滑坡防治工程

设计标准

根据《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 (DZ/T0219-2006) , 确定舞钢市小石门滑坡防治工程设计等级为Ⅲ级。

防治工程措施

对滑坡采用削方减载、抗滑桩及桩间梁、地表截排水的工程措施加以综合治理。

抗滑桩及桩间连接梁

(1) 考虑到滑坡体前缘有民房, 搬迁难度大, 滑坡前缘地方政府已修简易挡墙, 因此本次设计抗滑桩布设于滑坡体前缘稍靠上部位, 平面形状呈弧形布置, 抗滑桩采用圆形抗滑桩, 桩截面直径133mmm, 设计抗滑桩为双排桩, 两排桩中心线间距300mm, 同一排桩中心间距500mm, 相邻桩呈等腰三角形布置。设计桩长为6.01~18.52m, 共设计钢管桩数量242根, 总长3586.38m;具体桩长以施工时钻机成孔时现场控制的实际深度 (入较完整基岩3m) 为准。在结构分析和内力分析及计算的基础上, 根据桩体不同深度内力大小, 按圆形截面受弯构件进行构造设计, 抗滑桩采用现浇水泥钢管桩, 钢管连接时采用满焊或者丝扣连接, 钢管为国标无缝钢管, 直径127mm, 壁厚4.5mm, 1:0.5水泥浆浇筑, 桩顶部与地面齐平。

(2) 桩间连接梁

为增加抗滑桩的整体性和抗滑能力, 以及预防滑体土从桩间挤出, 将抗滑桩上部设计连接梁, 梁高1.0m, 宽0.72m, 桩全部成桩后, 将桩上部开挖, 开挖深度为0.8m, 开挖宽度以梁中心线为中线两边各0.36m, 底部浇筑10cm厚的C25混凝土垫层, 上部采用钢筋焊接连接钢管桩, 混凝土浇筑连接梁, 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5, 桩连接梁保护层厚度两侧为147mm, 上部保护层厚度200mm;桩连接梁纵筋采用国标螺纹钢直径为25mm, 横向箍筋采用国标圆钢直径为10mm, 箍筋尺寸为477mm×600mm, 箍筋间距250mm。

削方减载

根据现场实际情况, 将2010年发生滑动的滑坡体中下部和东北部坡度较陡部分进行削方减载, 削方减载区域面积3348m2, 以现有挡土墙内侧至抗滑桩设计位置 (马道) 为第一边坡, 设计边坡坡度按1:1.25~1:1.5, 抗滑桩部位设计2.5m宽马道, 以马道至勘查钻孔ZK6位置为第二级边坡, 设计边坡坡度按1:1.25~1:1.5。现有挡土墙的东北侧陡坎削方设计坡度为1:1.25~1:1.5。

截 (排) 水工程设计

稳定性计算分析表明, 降雨对滑坡的稳定性起很重要的诱发作用, 因此为防止大气降雨汇入滑坡体, 需在滑坡体周边和马道上设计截 (排) 水沟。

根据滑坡防治工程标准级别, 设计暴雨重现期取50年一遇。依据防治工程现场实际地形, 排水系统共设置两道截 (排) 水沟, 截 (排) 水沟全部采用浆砌石结构, M10砂浆抹面, 厚度20m。

周边排水沟为浆砌块石修筑, 断面形式为梯形, 截面净尺寸为0.4m×0.5m×0.6m, 厚为0.2m, 砂浆标号为M10, 为防止不均匀沉降, 排水沟每间隔20m设置沉降缝, 纵坡变化较大、岩土体变化较大的地段缝距适当减小, 分缝形式采用平头对接缝, 缝宽3cm, 缝中设沥青木板止水, 迎水面沥青填缝。

马道排水沟截面为矩形, 净尺寸为0.3m×0.3m, 厚度0.2m, 砂浆标号为M10。

绿化工程

为美化环境, 在削坡减载完成后, 将两级坡面进行植树绿化, 绿化树种选用侧柏, 胸径2~5cm, 树高1~1.5m, 植树间距为3×3m。

结束语

滑坡地质灾害分析 篇3

关键词:滑坡地质;灾害勘查;建议

一、工作概况与质量评述

1勘查范围确定及工作量布置

本次勘查主要对象为林建远等户屋后边坡滑坡,同时兼顾西侧道路边坡,根据合同及场地实际,确定本次勘查工作范围:以分水岭或场地适当外扩为界,地理坐标为:东经120°23′39.0″~120°23′44.5″,北纬28°02′13.7″~28°02′19.1″,勘查区面积约0.0175km2。

本次勘查对勘查区进行了1:500地形测量,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野外调查,开展了1:500地质与工程地质测绘、专项环境地质、地质灾害测绘。

2完成的工作量

我队接受委托任务后,于11月份,测绘人员开始并完成1:500的地形测量工作,在此期间,有关技术人员先后多次进入现场开展野外调查工作,至11月8日,野外工作全部結束,完成的实物工作量见表1-1所示。

3工作质量评述

本次勘察质量检查严格按照三级质量检查制度严格进行,即项目组互检、院专检以及总工办抽检,整套野外和室内作业实行了野外验收、报告初审及成果审查程序。

二、变形破坏迹象及成因分析

受2013年第23号台风“菲特”所带来的强降雨的影响,道路边坡出现滑坡(编号HP1),2012年3月7日受连续降雨的影响,边坡发生滑坡(编号HP2),下面对其特征及成因进行分析:

1 HP1滑坡特征

1.1滑坡形态特征

HP1滑坡属道路边坡浅表滑塌,平面形态呈圆弧状,滑体主要物质组成为残坡积及全风化层,沿斜坡坡表下滑,呈锥形堆积于坡脚,几乎全部堆积于道路上,仅少量冲出路面,长约10m,宽约3m,最高约5m,总体方量约50m3,主滑方向约205°。

1.2结构特征

滑坡后缘:边坡上部的斜坡未见裂缝,滑坡后缘即为现状边坡上部的坡面。

剪出口:位于全强风化交界位置或全风化岩内。

滑体、滑面及滑床:该滑坡为土质滑坡,边坡顶部浅表松散层(残坡积及全风化)沿层内错动带滑动,沿边坡表下滑堆积于坡脚。

1.3成因

边坡存在滑坡成因如下:

(1)人类活动。修路切坡形成高陡边坡,边坡最大高度4~5m,坡度70~80°,自稳能力较差。

(2)岩土体结构。边坡坡体主要为残坡积和全风化层组成,抗剪强度较低。

(3)暴雨作用。在强降雨的条件下,其弱化土体力学性质,内摩擦角和粘聚力减小,土体抗滑能力降低,易发生失稳。

2 HP2滑坡特征

2.1滑坡形态特征

HP2滑坡属边坡浅层滑塌,平面形态呈“┓”,滑体主要物质组成为全强风化岩,残坡积次之,滑体主要堆积于边坡下方,最远至南侧建筑的前缘,总体长约30m,宽约25m,厚约3~4m,总体方量约2000m3,主滑方向约205°。

2.2结构特征

滑坡后缘:边坡上部的斜坡未见裂缝,滑坡后缘即为现状边坡坡面。

剪出口:位于边坡坡脚附近。

滑体、滑面及滑床:该滑坡为土质滑坡,边坡顶部浅表松散层(残坡积及全风化)沿层内错动带滑动,带动下方性质较差的强风化岩,沿剪出口破坏滑动。

2.3成因

边坡存在滑坡成因如下:

(1)人类活动。据悉,为了翻建建筑,村民对边坡进行了开挖,形成高陡边坡,又因遇到连绵降雨未能及时支护边坡,边坡自稳能力较差,为边坡失稳提供了地形条件。

此外,为从沟道内引水,在边坡顶部开挖一条小土沟,此沟内长期有水,水入渗也会使岩土体力学性质下降,水沟局部已垮塌,两边采用PVC管相连。

(2)岩土体结构。边坡坡体主要为残坡积和全风化层组成,下伏的强风化层也极为破碎,抗剪强度较低。

(3)连绵降雨。在滑坡发生之前发生了较长时间的连绵阴雨,不但使支护工作未能及时完成,雨水的浸润至饱和,弱化土体力学性质,内摩擦角和粘聚力减小,土体抗滑能力降低,易发生失稳。

3 CD边坡

CD边坡分为三级边坡,从下往上,一级边坡高约3m,二级边坡高约2m,平台宽约1~1.5m,边坡均采用干砌石挡墙支护,坡度近直立,厚度不详,基础不详,从表面分析现状基本稳定~欠稳定状态,三级边坡高约4m,未支护,边坡局部可见滑塌现象,边坡顶部边缘1m内,可见岩土体下挫等变形迹象,但现场未见裂缝。

4孤石堆

GS1孤石堆位于DE边坡上方不远处,总体方量约20m3,块石与块石、块石与土体之间咬合胶结较好,GS1孤石堆基本稳定,不易启动失稳,但GS1孤石堆距离DE边坡较近,若DE边坡持续失稳,则GS1孤石堆可能随某次滑坡一同滑移;GS2孤石堆位于斜坡中部,总体方量可达100m3左右,孤石堆由几块大块石组成,相互之间如简单堆砌,看起来稳定性较差,在极端不利条件下可能失稳,其失稳后的运动轨迹难以把握,其失稳后堆积于下方梯田或沿斜坡滚动而危害下方建构筑物。

5自然斜坡

本次调查发现,自然斜坡中上部残坡积厚度较薄,全风化层缺失为主,岩体以强~中风化为主,斜坡下部风化加强,风化不均,局部可见全风化层发育。本次调查发现出现滑塌的主要为未支护的高陡边坡,斜坡未见明显变形迹象,斜坡整体基本稳定,沟道内未见泥石流堆积迹象。

三、地质灾害发展趋势及防治工程建议

1地质灾害发展趋势

1.1根据前面分析,斜坡整体无变形破坏现象,整体稳定。

1.2HP1滑坡在强降雨等不利条件下可能再次失稳,对下方道路及道路下方的村委会可能构成危害。

1.3HP2滑坡、CD边坡在强降雨等不利条件下可能再次失稳,危及下方已遭受其破坏的建筑,最不利可能危及西南侧的建筑,目前此建筑内有一位老人常住。

1.4GS1孤石堆距离DE边坡较近,可能随着DE边坡不断失稳而位移;GS2孤石堆,在极端不利条件下可能失稳,其失稳后堆积于下方梯田或沿斜坡滚动而危害下方建构筑物。

2防治工程方案建议

根据该处边坡地质环境条件及地质灾害隐患特征,建议采取以下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1.AB道路边坡采取浆砌石挡墙支护;

2.CD边坡原分为三级挡墙,但一级、二级挡墙高度均不是很大,合并修建一道浆砌石挡墙,三级边坡则适当削坡。

3.DE边坡高度较大,支护费用高,可考虑清除滑体后,对DE边坡上方适当削坡,同时沿CD延伸至E点,修建一道DE防冲墙,墙后与边坡之间形成一定库容,当DE边坡发生滑坡时,滑体堆积于其内,及时清理;EF边坡可在坡脚修建一道挡墙,墙顶适当削坡。

四、结论和建议

1结论

(1)勘查区地貌单元属浙东南构造—侵蚀低山地貌,最高点海拔高程约553.1m,勘查区最低点约400m,相对高差约153m,勘查区东侧为一条呈内弧状的山脊,斜坡坡度较陡,一般约32°左右。

勘查区人类工程活动较强烈,形成多段梯田边坡、道路边坡或房前屋后边坡,并由此引发HP1、HP2滑坡。

通过工程地质测绘、野外调查和地质勘探方法,基本查明了边坡(斜坡)地形地貌、岩土体工程特性、水文地质条件和构造条件,提出的合理的治理建议。

(2)根據调查及浅井揭露,勘查区岩土体根据成因可分为3个工程地质层分别为①滑坡堆积,②残坡积,③上侏罗统西山头组,其中③上侏罗统西山头组又可分为③-1全风化岩,③-2强风化岩2个亚层。

(3)勘查区斜坡整体基本稳定;根据定性和定量分析,勘查区HP1滑坡、HP2滑坡及其西侧屋后边坡、在不利条件下存在失稳隐患,危及道路、村委办公楼、民宅等,需采取工程治理措施,予以加固。斜坡中部的GS2孤石堆,在自然条件下失稳可能性小,但一旦失稳,将对下方的建筑构成巨大威胁。

2建议

(1)设立警示标志,专人巡查监测,遇有险情发生,应立即报告相关部门。

定期巡查(平时一月一次,汛期一周一次,强降雨或持续降雨期应天天巡查),注意观察收集边坡顶附近的变形破坏情况,做到有灾先预报。

(2)避让。治理前遇台风暴雨或长时间降雨时,村委办公楼及HP2滑坡西南侧建筑内人员应采取避让措施。

(3)设计参数建议

各层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建议取值以及各风化岩层与锚固体间的粘结强度计算采取值如下:

①残坡积土:

重度:18.6kN/m3,抗剪强度:粘聚力C=10.5KPa,内摩擦角Ф=21.8?;

地基承载特征值:150~180KPa。

②全风化:

滑坡地质灾害分析 篇4

湖南省滑坡地质灾害现状、发育特征、成生因素及防治对策研究

摘要:湖南省是我国地质灾害比较严重的省份之一,属地质灾害高易发区.灾害类型繁多.分布广泛,灾情严重.本文重点分析湖南省滑坡地质灾害的现状、发育特征、成生因素及防治对策,对今后滑坡地质灾害的研究和防灾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作 者:姚鹏 Yao Peng 作者单位:湖南省国土资源规划院,湖南长沙,410007期 刊:科学之友 Journal:FRIEND OF SCIENCE AMATEURS年,卷(期):,(9)分类号:X141关键词:滑坡 地质灾害 发育特征 高易发区

云龙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分析 篇5

摘要:地质灾害涉及面广,危害性大,及时做好地质灾害的预测评估及防治预防工作才能避免灾害的发生。本文以云龙县为例,对其进行相应调查并探讨。

关键字:云龙、地质灾害、区域、防治措施、影响

一、地理位置:

云龙县位于云南省西部,地处横断山南端澜沧江纵谷区,东经98°52′~99°46′,北纬25°28~26°23′之间,是大理州、保山地区、怒江州3个地州的结合部。东与洱源县和漾濞县接壤,南与永平县、保山市相交,西与怒江州沪水县毗邻,北与剑川县、怒江州兰坪县交界。东西最大横距91.8公里,南北最大纵距1109公里,总面积4400.95平方公里,基本地势是东西高,中部低,从北往南逐渐降低。属山区地形,从西到东依次呈南北向排列有崇山山脉、盘山山脉、清水朗山脉,占全县总面积的90%以上。

二、气候概况:

云龙属大陆性副热带高原季风气候。怒江在西面绕边境而过 , 澜沧江、沘江由北向南流经县境 , 怒山山脉、云岭支脉由北向南延伸。山川东西并列,河床深切,形成高山、峡谷相间地貌形态。天池自然保护区位于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域,低纬高原季风气候和山地立体气候十分显著。夏秋季节主要受西南暖湿气流控制,降水丰富,气温高,雨热同期;冬春季节主要受西风南支急流,其次是沿横断山脉峡谷南侵的冷锋天气系统的控制,天气晴朗,日照充足,气温较高,降水稀少,风速大,湿度小,偶见雨雪、霜冻和低温天气。山体较大的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差致使保护区及附近地区气候垂直分异显著,从澜沧江河谷到龙马山山顶,依次出现南亚热带(海拔1400m以下)、中亚热带(海拔1400~1700m)、北亚热带(海拔1700~2000m)、暖温带(海拔2000~2400m)、中温带(海拔2400~3000m)、寒温带(海拔3000~3638.9m)6个垂直气候带。

该地区年平均气温介于4.9℃~17.7℃之间,随海拔高度增加,气温逐渐降低。保护区气温年变化与云南省内大部分地区相似,最热月出现在7月或6月,最冷月出现在1月,春温高于秋温,气温年较差略偏大。

地区年降水量750.0~1400.0mm。11~5月为干季,降水量仅占全年降水量的15%左右,6~10月为雨季,降水量约占全年的85%左右。降水量随海拔升高而逐渐增加,通常迎风坡明显多于背风坡。

三、地质地貌:

保护区在大地构造上系“唐古拉-昌都-兰坪-思茅褶皱系”内“兰坪-思茅褶皱带”北部的“中排褶皱束”的组成部分,西部是中国著名的澜沧江大断裂,东部是北莽山大断裂。出露的地层比较简单,以白垩系为主,其次是侏罗系、下第三系和第四系。岩石类型以陆相红色碎屑岩为主,是滇西红层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地质构造有断裂和褶皱。重要的断裂有北莽山大断裂、天池断裂、老仁场断裂等。褶皱主要有天子山背斜、龙飞场背斜等。保护区位于云岭山脉向南延伸至云龙县境内的雪盘山中上部,地势起伏大,山高谷深,地表崎岖。最低点海拔2100.0m,最高点3638.9m,相对高差1538.9m。地貌类型主要有构造侵蚀高山、中山、古夷平面、剥蚀面、盆地、峡谷、冲-洪积扇、单面山、断层崖等。区域地貌系深切割的构造侵蚀高山、高中山峡谷,蕴含有独特的地质、地貌景观,例如断陷湖泊、峡谷、地质剖面、断层崖、瀑布等。在云南地貌区划中位于滇西“云岭高山山原亚区”西南部,是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地内高山地貌及其演化的典型地区之一。

四、土壤概况:

受垂直分异显著的自然生态环境(特别是气候和植被)的影响,保护区发育形成了4个土纲、7个土类(红壤、黄棕壤、棕壤、暗棕壤、紫色土、亚高山草甸土、沼泽土),4个土壤垂直带(红壤带、黄棕壤带、棕壤带、暗棕壤带)。该地区高差悬殊大,生物气候条件垂直分异显著,土壤的形成过程、性状特征等均有显著的垂直变化。

五、地质灾害分布区域:

云龙县属山区地形,以山地为主,地质灾害较为频繁,崩塌、滑坡、泥石流均为常见,但以泥石流为主。其境内主要有天池省级自然保护区,该区地处滇西北横断山脉纵谷区和滇西高山峡谷地貌区,澜沧江断裂贯穿南北,无量山、把边江活动断裂发育,软弱岩体分布广泛,滑坡、泥石流数量多,加之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矿产资源、水利资源开发建设活动规模大,雨季极易加剧已有地质灾害活动,诱发新的地质灾害。

六、地质灾害和地质灾害发生的前兆及成因:

崩塌:是指高陡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的作用下完全脱离母体,以滚动、跳跃、坠落等方式运动的过程。这是斜坡破坏的一种形式,它对崖壁下的房屋、道路和其他建筑物,特别是线性工程的危害严重。崩塌发生的前兆有崩塌前掉块、坠落,小崩小塌不断发生,崩塌脚部出现新的破裂形迹等。崩塌的形成与岩性、构造、地形、气候等条件有关。

滑坡:在自然地质作用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下,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软弱面“整体”或局部保持结构而向下滑动的过程和现象,称为滑坡。滑坡发生的前兆是后缘出现裂缝,前缘出现鼓丘,泉水突然消失,有轰鸣声等,房屋倾斜、开裂和出现醉汉林、马刀树等现象,是识别滑坡的重要特征。滑坡形成的条件主要有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和人类活动等因素。

泥石流:是发生在山区的一种挟带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的暂时性急水流,是山区特有的一种突发性的地质灾害。泥石流发的前兆是沟有轰鸣声,主河流水上涨和正常流水突然中断。泥石流形成的自然条件概括起来主要表现为3个方面:有大量的松散固体物质来源、充足的水源条件、特定的地貌条件。

主要成因:自然地质作用和人类活动频繁,造成山体脆弱,连降暴雨从而导致灾害发生。

七、地质灾害的影响及损害程度:

云龙曾经发生多起泥石流,滑坡以及由滑坡引起的堰塞湖,种种地质灾害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例如,2006年7月17日,由于多日的连降暴雨,云龙县旧州镇民主村鲁庄小组,发生特大泥石流,直接经济损失达达1316万元,所幸的事没有人员伤亡。

2011年8月 15日19时20分许,云龙县功果桥镇功果村突发大雨,背后山体开始滑坡,并有形成泥石流之势,相关观测人员及时将此消息通知给这一地区的村民,同时向相关部门报告。使得在泥石流来临前迅速组织该地区75户村民、功果桥水电站部分企业公司员工及外来劳务工人共1000多人向安全地带转移,从而没有造成人员伤亡。据不完全统计,此次泥石流灾害有75户村民及功果桥水电站部分企业公司单位受灾。泥石流冲毁了78间房屋和84间铺面,7户村民无家可归;冲毁了一个山庄、一个农贸市场及建设水电站的部分企业公司单位,冲毁了17辆车子和无数禽畜;毁坏了648亩良田、4920棵经济林果及该地区水、电、路,直接经济损失达3000多万元。

2011年12月17日19点50分,云龙县诺邓镇境内发生山体滑坡,滑坡土石方约135.8万方,造成黄金公路和沘江河道阻断,形成堰塞湖。截止12月18日12点15分,堵塞的沘江河堰塞湖达48.6万方,不断上升的水位严重威胁到下游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事故发生后,云龙县委政府及时成立指挥部,安排专业人员对滑坡体和堰塞湖进行全面监测,组织相关部门及时通知沿线群众做好防范工作,调度县城周边的所有机械设备,同时进行作业。通过近20个小时的艰苦奋战,指挥部于18日15点30分清理出一条长187米、宽6米、平均深度3米的导流渠,疏通了沘江河道,堰塞湖水位逐步下降,有效降低了对下游群众的危胁,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同时,为解决过往群众的交通通行问题,打通了临时人马通行便道,确保群众安全通行。

八、采取措施:

地质灾害的防治, 应贯彻“以防为主, 防治结合”的原则, 以达到保护地质环境, 避免和减少灾害损失的目的。

1、认真贯彻落实地质灾害防治十项重大措施。即进一步加大地质灾害防治投入;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体系;深入开展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全面提高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和水平;切实加强地质灾害隐患动态巡查排查;提高灾害分类治理水平;提高地质灾害应急能力;提升地质灾害防治科技水平;广泛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宣传教育;完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机制。

2、强化地质灾害防治责任机制。

(1)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对本地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负总责,政府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要按照政府领导、部门联动、分级负责、群防群治的原则,建立完善地质灾害防治组织协调机制,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列为各级政府重要工作内容,为防治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2)密切部门配合。充分发挥各有关部门的职能作用,明确各部门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的职责和任务,从职能职责、目标任务、信息报送、联席会商、综合处置等方面建立完善地质灾害防治共同责任机制。及时沟通各方信息,加强部门协调联动,形成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合力。

(3)强化上下联动。加强省、州(市)、县(市、区)、乡(镇)各级间协调配合,形成分级负责、责任明确、上下联动、高效运转的工作机制,将工作职责、目标、任务分解到相关部门和单位,落实到县乡村组,明确到具体责任人员。

3、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体系。

4、深入开展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在已完成县域地质灾害普查工作的基础上,分层次、分重点进一步深入开展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对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重要城镇区、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区和易发生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区域,开展较大比例尺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和风险评价,为防灾减灾、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重要工程布局等提供地质保障。

5、提高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和水平。一是完善地质灾害气象监测和预警预报体系,提高监测和预警预报的及时性、准确性和覆盖范围。二是加强监测预警能力建设,加强对各地地质灾害监测站所和防治监测人员的指导培训,积极引进和应用先进技术和设备,在条件具备的地区开展地质灾害专业监测。三是不断完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体系,切实提高群测群防工作水平。

6、加大地质灾害防治投入。

7、切实做好地质灾害排查、巡查、复查工作。要对城镇地区、山区丘陵区中小学校、旅游景区景点、陡坡下和沟口处居民点,以及水利水电工程、矿山、公路铁路沿线、江河沿岸、重大工程建设区的地质灾害隐患进行逐一排查,做到不留死角。对排查出来的隐患点,要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尽最大努力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8、加快推进地质灾害应急体系建设。健全应急协调机制,完善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加快地质灾害应急平台建设,加强应急救援和抢险队伍能力建设,提高应急保障能力,使我县地质灾害应急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

9、加强对建设项目地质灾害防治的监督管理。各行业主管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分工,组织指导本行业有关部门、单位和项目业主,切实做好地质灾害调查评估、巡查排查、监督预警、工程治理、搬迁避让等防灾减灾工作,不断加强行业内工程施工、生产经营的组织管理,有效减少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负面影响。

10、广泛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宣传教育。科学制定宣传教育培训计划,大力普及地质灾害防治知识,提高全民识灾、防灾、减灾、避害的科学知识和自救技能,增强公众地质灾害防治意识和临灾自救互救、科学应对能力。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正面宣传作用,建立与媒体的沟通协调、良性互动、相互促进工作机制,营造积极向上、健康有序、及时高效的地质灾害防治舆论环境。

九、成效:

云龙县党委政府非常重视地质灾害防范工作,每年汛期来临前,全县都要对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逐一排查,根据排查情况进行分类,并制定出相应的防范预案,制定出应急方案;对重点点位实行重点预防,做到每个点位有专人监管和监测。在受灾害威胁群众中开展“农村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培训行动”,进行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演练。这些有效的群测群防措施,对加强地质防预起到了重要作用。在“8·15”云南云龙特大泥石流中就深有体现,“如果通知不及时,没有在汛期来临前开展防灾知识宣传、教育,没有忠于职守的干部和监测人员,那后果将不堪设想,真是不幸中的万幸”,劫后重生的群众和务工人员深有感触地说。

十、结语:

地质灾害虽然可怕,其造成的后果可能很严重,但它并不是无踪迹、无规律可寻的。只要我们平时多注意,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并举”和“谁诱发、谁治理”的原则,就能有效防御地质灾害的威胁,从而顺利进行生产生活活动。

参考资料:

辽宁省海城市地质灾害成因分析 篇6

辽宁省海城市地质灾害成因分析

辽宁省海城市位于辽宁省辽东半岛东南部,市区位于辽河下游,隶属于鞍山市管辖.地质灾害发育类型受地形地貌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在区内各部位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但总体上共有三种类型的地质灾害,一是人类工程活动主要是采矿引起的`系列矿山地质灾害即崩塌、滑坡、采空塌陷;二是自然条件下引发的地质灾害主要是泥石流;三是地震引发的地质灾害包括地裂缝(砂土液化)、岩溶塌陷.本区以矿山开采引发的矿山地质灾害为主.

作 者:娄新刚  作者单位:辽宁省冶金地质勘查局地质勘查研究院,辽宁鞍山,114000 刊 名:中国科技博览 英文刊名: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VIEW 年,卷(期): “”(9) 分类号:P694 关键词:地质灾害   影响因素   发展特征  

滑坡地质灾害分析 篇7

关键词:兰州地区,滑坡,灾害特征,地质灾害比较

0 引言

兰州是甘肃省省会, 位于中国陆域版图的几何中心, 全市现辖城关、七里河、西固、安宁、红古5个区和永登、榆中、皋兰3个县, 土地面积为13085.6平方公里, 常住人口361.61万人。兰州地区地质灾害比较多发, 在全国的省会城市中是最严重的。据统计, 从1949—2009年, 兰州市已发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260多起, 造成670多人死亡, 累计直接经济损失超过7.76亿元。

兰州地区地质灾害主要有崩塌、滑坡、泥石流 (简称崩滑流) 和地面塌陷四种类型, 据《兰州市地质环境公报 (2009年度) 》统计, 目前兰州市境内发育各类地质灾害点883处, 其中滑坡220处、崩塌110处、不稳定斜坡 (可能会发育成滑坡或者崩塌) 300处、泥石流沟236处、地面塌陷17处。目前受地质灾害威胁的人口约66.7万人, 还有大量人口密集区的建筑物, 受威胁财产达2600多亿元, 尤其是市区南北两山一带, 大型、特大型险情多而集中, 一旦遇挖土、降水、灌溉、冻融或地震等因素引发, 其后果不堪设想。

1 滑坡灾害现状

1949年以前的资料较少, 难以获得;1949—2000年的资料主要记录的是有较大危害的案例, 表1是1949—2000年兰州地区较大危害的滑坡灾害一览表。

2000年以后的资料就比较多了, 每年都有多起滑坡事件被新闻媒体报道, 以下是一些造成较多伤亡的典型事件:

(1) 2001年, 兰州市城关区伏龙坪山坡地段频繁发生了5次小规模滑坡, 造成9人死亡。

(2) 2003年10月28日, 兰州市城关区城关乡红盾山庄后山发生一起重大山体滑坡事故, 5名作业人员当场被埋在黄土里, 造成3人死亡, 2人重伤。

(3) 2007年4月13日凌晨2时, 兰州市永登县红城镇华山村发生山体滑坡, 造成4死1伤的灾害事故。

(4) 2007年11月6日凌晨6时许, 兰州市皋兰县什川镇下泥湾村112号及114号住户院后山体发生滑坡, 造成5人死亡的灾害事故。

(5) 2009年5月16日21时05分左右, 兰州市城关区九州石峡口小区西侧山体发生滑坡灾害, 体积约2.0×104m3的滑坡体整体快速下滑, 摧毁了石峡口小区4号楼5、6两个单元30户居民的住房和锅炉房, 该滑坡导致7人死亡、1人受伤, 堵塞罗锅沟洪道约60m, 并压埋部分九州大道。

(6) 2012年4月20日晚21时25分许, 兰州市榆中县银山乡高家湾村突然发生山体滑坡, 导致4人死亡。

2 滑坡灾害特征

根据兰州地区1949以来的滑坡资料分析, 可以得出兰州地区的滑坡具有以下特征:

(1) 兰州滑坡在地质灾害中最常见和最多发生, 危害大, 1949—2009年60年以来, 兰州地区共发生滑坡200多起, 造成200多人死亡, 造成的伤亡人数仅次于泥石流。

(2) 兰州滑坡分布广、密度高、规模较大、活动性强, 这是和兰州的地形地貌密切相关的, 兰州地区山高谷深, 斜坡坡度平均在30°左右, 坡高平均100到200m, 而且地表黄土覆盖较厚, 很容易发生滑坡。

(3) 兰州滑坡一年四季12个月都有可能发生, 并不只是集中在6—9月的雨季, 这是和南方地区滑坡所不一样的地方, 也是和泥石流灾害不一样的地方, 虽然降水是滑坡的主要诱发因素, 但是人工挖土、春季的冰雪融化、旱季的灌溉和地震也可能诱发滑坡发生。

(4) 从表1的资料可以得出, 兰州滑坡主要诱发因素是挖土、降水和灌溉, 由于人口增加和工程建设, 挖土和灌溉等人类活动越来越多, 导致了很多滑坡的发生。

(5) 兰州地区的滑坡在兰州的五区三县中都有分布, 主要分布于黄河、湟水、庄浪河等大型河谷两侧和黄土梁区, 其中兰州市区黄河南岸一带最为发育, 北部黄土丘陵区和南部基岩山区不太发育。

(6) 从表1的资料可以得出, 兰州地区2000年以前的滑坡资料主要集中在城关区、七里河区和西固区等中心城区, 而其他区县同时期也有较多的滑坡发生, 但是因为其他区县人口密度小, 有一些发生的滑坡没有被我们观察到, 或者是这些滑坡没有对人类生活造成危害, 所以就没有被统计在内。

3 滑坡与其他常见地质灾害的比较

根据资料统计, 兰州1949年以来:泥石流死亡300多人, 滑坡死亡200多人, 按照伤亡人数排名, 顺序是泥石流>滑坡>崩塌>地面塌陷;在各类地质灾害点中, 滑坡有220处、崩塌有110处、不稳定斜坡有300处、泥石流沟有236处、地面塌陷有17处, 而其中不稳定斜坡可能会发育成滑坡或者崩塌, 所以按照地质灾害点数量排名, 顺序是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面塌陷。

根据兰州地区1949年以来的地质灾害情况分析:兰州地区泥石流危害最大, 造成的伤亡情况最严重, 发生时间主要集中在降水量较大的6—9月, 泥石流虽然也是每年都有发生, 但是近些年来危害人类生活的泥石流事件发生的并不多, 有些年份就没有泥石流事件被新闻媒体报道, 造成较大伤亡的泥石流事件主要发生在1980年以前, 分布的范围主要集中在一些泥石流沟, 诱发因素主要是降水量较大的大雨和暴雨;滑坡是最常见和最多发生的, 造成的伤亡人数仅次于泥石流, 分布广, 密度高, 规模较大, 活动性强, 一年四季12个月都有可能发生, 并不只是集中在6—9月的雨季, 滑坡在兰州的五区三县中都有分布, 诱发因素有挖土、降水、灌溉、冻融和地震等;崩塌一般规模较小, 发生面积小, 集中于某一个地点, 不像泥石流发生在一条沟谷的流域范围, 也不像滑坡发生于某一片山坡区域, 发生时间也和滑坡一样, 12个月都有可能发生, 诱发因素和滑坡类似, 也是挖土、降水、灌溉、冻融和地震等;地面塌陷主要发生在有地下采矿和地下工程如防空洞、采砂洞和窑洞的地区, 主要集中在窑街矿区和阿干镇矿区, 分布面积最小, 发生时间12个月都有可能, 发生原因主要是地下采矿和工程开挖地下空间, 造成地表支撑力不够。

4 结论

兰州地区滑坡灾害比较严重, 在常见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地面塌陷四种地质灾害中, 滑坡是最常见和最多发生的, 而且滑坡危害大, 分布广泛, 活动频繁, 规模较大, 一年12个月中均有可能发生, 主要诱发因素是挖土、降水和灌溉。兰州滑坡在兰州的五区三县中都有分布, 主要分布于黄河、湟水、庄浪河等大型河谷两侧和黄土梁区, 其中兰州市区黄河南岸一带最为发育, 北部黄土丘陵区和南部基岩山区不太发育。滑坡和其他三种地质灾害在危害程度、发生时间、发生地点、诱发因素等特征上有相同之处, 也有不同之处。

本文对兰州地区1949以来的滑坡资料进行了分析, 得出了兰州地区滑坡灾害的特征及其与其他常见地质灾害的比较, 对于滑坡的预防和治理工作提供了所需要的资料。

参考文献

[1]兰州市人民政府, 兰州市地方志办公室, 陈茂林.兰州年鉴[M].兰州大学出版社, 2008.

[2]兰州市统计局.兰州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R].2011.

[3]兰州市国土资源局.兰州市地质环境公报:2009年度[R].2010.

[4]梅海, 张纪勋.兰州市地质灾害类型及其分布规律[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2010, 8 (4) :53-57.

[5]丁祖全, 黎志恒.兰州市地质灾害与防治[M].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9.

[6]王伟.兰州地区滑坡泥石流分布及灾害特征[J].甘肃科技纵横, 2007, 35 (6) :56.

[7]穆鹏, 吴玮江, 杨涛.2009年兰州市九州石峡口滑坡成因及其西侧高边坡稳定性研究[J].西北地震学报, 2010, 32 (4) :343-348.

[8]刘磊, 刘怡麟.山体滑坡一家4口被埋身亡[N].兰州晚报, 2012-4-21 (11) .

滑坡地质灾害分析 篇8

关键词:贵州;滑坡地质灾害;勘察;治理

贵州位于中国西南地区东南部,属热带和亚热带气候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雨热同期。贵州省的地貌结构为高原峡谷型,平均海拔在1100米左右,西部的高原面地形相对平坦,东、南、北的山地峡谷区地势起伏较大,高原山地居多,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贵州的地形特点导致滑坡灾害发生频繁,区内坡体目前仍受着自然因素和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的影响,坡体形态还在不断演变,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危害巨大。因此,加强地质灾害勘察,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对预防滑坡灾害的发生,对减少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滑坡灾害概况

滑坡是斜坡岩土体发生的滑移地质现象,其发生机制是斜坡岩土体受到流水侵蚀、物理化学风化、大气降水、人类过度开垦等因素影响,打破了原有的平衡状态,在重力的作用下,改变了坡度、坡脚、自身重量,加快了斜坡体的破碎速度,使得斜坡岩土体顺坡向下滑动。因此,滑坡的发生是斜坡体在重力作用下产生的必然结果。滑坡按形成原因可分为自然滑坡和工程滑坡;按滑体物质组成可分为堆积层滑坡、粘性土滑坡和岩层滑坡;按滑动面可分为顺层滑坡、切层滑坡和堆积面滑坡。贵州地处喀斯特东亚岩溶区的中心地带,其独特的地质条件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是我国滑坡灾害发生最频发的地区之一。由于发生的次数较多,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与危害。

2滑坡的引发因素

2.1气候特点

贵州地区的气候和水文特点都利于推动或触发滑坡的发生与发展。据统计,贵州大多数滑坡灾害都是在雨季特别是暴雨时发生的。在旱季,物理风化对软质岩石及高收缩性的红粘土的影响较大,使得滑坡灾害不易发生;但到了雨季,各种水的作用促使大量滑坡重新发展,并产生新的滑坡。贵州省位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温年变化量不大,河流众多且落差大,流速大,降水量比较充沛,再加上当地地形破碎,水的溶蚀作用较强,地层受造山运动影响较大,使得贵州地区地质环境比较脆弱。大气降水渗入滑坡体后,不仅增加了滑坡体的重量,使得滑坡向下滑动的推力加剧,同时还软化滑带土,减少了滑坡的抗滑阻力。斜坡岩土体被风化、浸湿软化,或坡体侵蚀等都会推动斜坡的演变,甚至触发滑坡等斜坡破坏的产生。

2.2人为活动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贵州省城市化建设快速增长,频繁的大规模城镇建设等工程活动改变了原有的地表形态、山体的坡度,再加上省内矿种开采的工程建设,不仅破坏了地表形态,甚至还破坏了地下岩层的构造。同时当地频繁的农业活动和地下水开采进一步加剧了土地利用的不合理,严重破坏了地表植被,改变了当地地形地貌和坡体水土状况。近年来贵州矿区过度开采,造成地下大面积采空区,而当地城市的基础设施的修建又需要削坡填平、开挖坡脚,再加上技术限制和防灾意识淡薄,以及降雨、地震等自然因素的综合作用,极易引发滑坡等地质灾害。

3防治措施

3.1预防措施

预防是治理的前提。通过对不同特性的地质灾害体采用不同的预防技术手段,可有效改善滑坡地质灾害的发生。为保护当地地表形态的稳定和生态环境,应建立健全土地利用的相关程序和规章制度,制定土地资源开发整治规划的相关论证,增加相应的资金投入,对潜在发生区进行一定的补救措施;加大监管力度;加大绿化山坡,营造防护林,防止水土流失。通过建立不同行政级别的监测网络和快速、全面的应急系统,对地质灾害体实施水平位移及垂直位移监测,为后续的及时救援和安置工作争取更多的时间。采取有效排水措施,引走地表水,疏干地下水;限制采矿的强度及其它强烈的人为活动,对近期无力防治的地质灾害点应采取避让搬迁措施。通过不同媒介进行地质灾害的宣传教育,提高防灾减灾意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先进的防治手段,不断提高全民防治地质灾害的意识和防灾能力。

3.2治理性措施

通常情况下,对滑坡地质灾害的治理成本和治理难度都很大。为了利用最少的工程和资金进行治理,达到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减轻滑坡造成的灾害的防治目标,对贵州地区滑坡地质灾害的防治应贯彻“综合处理,及时治理”的原则。根据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规模、强度,考虑行政界限,结合全省整体的规划布局,对该区的地质灾害进行系统的分区防治。根据各区域的不同,进行地质灾害的专项防治规划。对于规模较大,避让难度较大,投入少量工程可以挽救经济损失的灾害点,可以通过抗滑支档、崩塌治理、拦档、清除危岩体、防护网等滑坡治理工程措施。通过以往的经验,采用排水或支挡或排水、减重与支挡三结合的综合治理措施,都取得了成功。对特大型成群分布的滑坡区原则上以避开为主,对不易避开者则摸清病害性质和原因,针对主要病因采取防治措施,对中小型滑坡予以一次根治,不留后患。对于治理工程浩大,避让难度非常大,短期内又不会造成严重危害者,采取分散治理的办法;对于无法避让的灾害点,应采取整体搬迁避让的措施。

4结束语

综上所述,贵州省地处我国西南腹地,是我国西南的资源、能源大省,随着近年来人类活动的影响,加上独特的气候和地形情况,导致的滑坡灾害的发生频率、规模逐年增加,已经严重影响和制约了该区的经济发展,因此,通过采取预防及治理措施,对该区滑坡灾害的处理是非常必要的。由于这些处理措施种类很多,各有优缺点和适用条件,每一类又可细分为十几种具体防治措施,因此在实际防治滑坡灾害的过程中,可因地、因工程制宜地选用,达到最优的治理效果。

参考文献:

[1]刘林.贵州山区两种常见地质灾害识别(崩塌、滑坡)与防治[J].低碳世界,2014,09期:119-120.

[2]孙全福,葛霖. 喀斯特高原区滑坡崩塌地质灾害治理[J].农业工程,2015,01期:44-47.

[3]孫善济,高午. 贵州省煤矿开采引发的地质灾害特征及致灾模式研究[J]. 中国煤炭地质, 2013, 06期:51-53.

上一篇:高考高分生的复习技巧,高考理科生的复习方法下一篇:学校反腐倡廉教育月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