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昌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共10篇)
为确保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正常、有效的进行,特制定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值班制度。
一、值班时间:每年4月15日至10月15日汛期期间,特别在台风、大暴雨、连续三天以上(含三天)降雨期间及其以后三天内或者上级通知要求值班期间,每日24小时不间断。
二、值班人员安排及要求:
1、值班人员:由各乡镇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单位自行安排内部人员值班,每班2人以上。
2、各乡镇、有关部门单位应设立值班室和联系电话,保持通讯联络24小时畅通。
3、各乡镇、有关部门单位应将地质灾害值班电话,在管辖范围内公布并上报县政府和县国土资源局备案。
三、值班工作职责:
1、及时、准确地接收并认真记录好上级机关、部门有关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指示、命令、通知等,并及时向值班领导或主要领导汇报。
2、接到发生地质灾害灾情或险情报告时,应立即向值班领导或主要领导报告,并做好记录。
3、保持与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人员的联系,随时掌握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情况。
4、认真做好交接班工作。要把已发生的情况、正在进行中的工作和可能发生的情况交接清楚,使每个值班人员情况明、反映灵、上报准、处理稳。
四、值班纪律:
1、值班人员因事或休假,需经批准,并由领导统一安排人员顶班后方可离岗。
一、现状分析
长治市是我国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之一, 地处山西省东南部, 与河南、河北两省接壤, 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也是资源型老工业城市。现已探明的矿藏有煤、铁、硅、大理石等40余种, 具有开采价值的20余种, 其中煤炭已探明储量274亿吨, 占全省已探明储量的12%。长治市的工业门类比较齐全, 形成了煤焦、冶金、电力、机械制造等为主的产业体系。
岭上、龙塘分别隶属长治市屯留县上村镇、长子县慈林镇。岭上村处于潞安集团王庄煤矿的煤田之上, 占压煤炭500万吨;龙塘村处于龙塘煤矿的煤田之上, 占压煤炭200万吨。岭上、龙塘两村的人口均不超两千, 村民主要从事种植业、养殖业, 并有部分外出务工, 村庄内基础设施简陋, 生活环境差。岭上村经济总收入主要来源于种植业、养殖业, 村集体经济比较薄弱, 然而村民收入较高;而龙塘村经济总收入主要依靠采矿业, 目前正在逐步完善产业结构, 鼓励和壮大第一、第三产业的比例, 村集体经济实力较好, 村民收入比较高。
岭上村域范围内所有村庄用地均占压煤田, 由于开采已到达村庄, 部分村民住宅出现不同程度的裂缝, 已经严重威胁到居住安全, 用地出现不同程度的地陷, 村庄搬迁问题亟待解决。龙塘村位于山麓, 煤田处于山区, 村域内有能够调整的用地, 并且村民搬迁的意愿比较强烈。
二、村庄搬迁治理的方法和措施
(一) 规划先行
村庄搬迁治理的前提必须根据规划村庄的性质和产业发展方向, 因地制宜地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水等资源, 保护好生态环境, 协调好发展与生产的问题, 促进村庄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增加村民的收入。规划同时应重点解决村庄安全建设, 防止山洪、地质塌陷等危及村庄安全的问题, 继续完善村庄的基础设施, 特别是做好村庄的污水、垃圾治理工作。本着节约的原则, 充分立足村民的实际情况进行房屋和设施建设, 通过规划的编制以及实施, 扎实有效地推进村庄迁址治理的进程。
(二) 土地治理实施方案
依据已经审批的村庄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长治市政府的有关规定, 搬迁村庄必须编制土地整理实施方案, 并且严格控制用地指标, 要求旧村土地复垦与新村建设挂钩, 新村建设用地不得超过拆迁旧村面积的70%, 旧村复垦土地的质量、数量和时间必须达到验收的标准和要求, 异地占用土地的必须签署相关协议文件。
岭上村由于村域范围内已经不适宜建设, 为避免出现新的地质灾害, 需要异地搬迁。其搬迁占地选址涉及到中华村、呈寺村的土地, 经过县、镇两级政府的协调, 三个村庄达成共同意向, 占地25.47hm2, 人均150m2。
龙塘村的搬迁选址就在其村域内, 根据具体指标进行建设, 占地12.43hm2, 人均145.38m2。
(三) 建设工程管理
村庄建设涉及民心, 项目建设过程必须严格把关, 避免出现质量问题和安全事故。建设项目必须设置项目管理机构, 从项目的招标、材料的选择、质量的监督等方面严格把关。建设项目确定后要选择资质等级高, 技术过硬的施工单位建设, 项目管理机构对项目进行全面的检查和监督, 项目管理机构要建立健全工程质量安全巡查等制度, 确保建设项目安全、节约。
三、村庄建设规划
(一) 岭上村建设规划
1. 社会经济发展
针对长治市、屯留县提出的产业结构调整战略部署, 岭上村积极调整农业产业内部结构, 着力建设经济作物种植基地, 积极推广生态农业、节水农业技术, 逐步建立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发展机制。
岭上新村利用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条件 (紧临新208国道) , 积极发展农业观光旅游促进增收, 从过去单纯向土地要粮食变为开展多种经营, 增加致富奔小康的新路子。积极发展采摘、观赏、娱乐为一体的休闲旅游业, 促进农民收入的快速增加。
2. 新村总体布局结构
新村选址在新、旧208国道之间, 长邯高速公路北侧, 同时新、旧208国道预留50米宽的防护绿地, 长邯高速公路预留100米宽的防护绿地。整个新村格局为方格网状, 东西向、南北向各有一条主干路, 形成了整个小区的大“十”字型结构。规划两个出入口, 西侧出入口位于新208国道, 为主出入口, 东侧出入口位于旧208国道, 为次出入口。新村的公共设施分布于东西向主干路上, 包括村委、小学、文化活动站、舞台、小超市。集中绿地位于东西向主干道上, 同时, 每个居住组团中也分布相应的绿地, 散布在整个新村之中。
3. 住宅建设规划
村民的住宅分为两种, 即二层住宅和六层住宅, 以二层住宅为主。二层住宅建筑面积分为140m2、180m2、240m2三种, 宅基地为180m2, 南北长18m, 东西宽10m;六层住宅建筑面积分为100m2、120m2、140m2三种, 在用地北侧布置六层单元楼两栋。住宅建设以提高村民生活水平为核心, 同时调整住宅建设结构, 体现住宅的多样化和可选择性, 满足各阶层居民的需要。
(二) 龙塘村建设规划
1. 农村经济发展
当前龙塘村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采煤业, 本次规划将龙塘村整体搬迁是为了满足村内煤炭资源进一步开采的需要, 在今后一段时间第二产业仍然是龙塘村主要的经济增长点。但在未来的村庄经济发展中仍然将主要依靠农业的发展, 因此调整农副产品加工业的结构将是未来村庄发展经济的主要方式。
在优先发展煤炭开采业的基础上, 龙塘村以不断完善第一产业的结构类型, 尤其是尽可能创造更多的机会来扶持第一产业的发展, 使得村民的经济收益更加多样化, 从而繁荣农村经济。
龙塘村现状产业主要是包括种植业和养殖业在内的第一产业和以煤炭开采业为主的第二产业, 而煤炭开采业又是其中的重中之重。所以根据产业的分布又将村域范围内的用地分为主要的四部分, 即耕地 (647亩) 、工业用地、林地和村民居住地。
2. 农村社会发展规划
在新村的北部规划了龙塘村公共设施, 满足农村的风俗习惯, 同时布置了文化活动广场, 方便村民看戏以及进行各种活动;在新村的中部规划了文化活动站, 同时在其内部布置了幼儿园。
3. 村庄建设布局规划
根据现状地形和用地情况, 新村规划总体布局呈“两轴、一心、一带、四片区”的结构。
两轴:即新村东西和南北两条主要道路形成的轴线, 其中东西轴线为村庄的一条景观轴线, 南北道路形成的轴线主要是起到连接村庄南北交通的作用。同时在两条轴线的交点设计了环形交叉口。
一心:在南北向交通轴线的北端规划了村庄的公共设施, 通过轴线将人们的视野集中到北部的行政中心。
一带:即为东西向景观轴线两侧形成的绿化带, 公共绿地和文化活动站及幼儿园结合布置, 美化村庄环境、改善村庄景观。
四片区:两条“十”字轴线形成的四个居住片区, 住宅均设计为两层独立院落的联排式住宅。
“两轴、一心、一带、四片区”共同构成了龙塘新村的空间格局, 两条轴线将村庄的各个部分有效的连接起来, 使得全村紧凑有致。
本次规划新村的建设用地规模为13.02hm2, 严格按照新建村庄占用的土地面积不超过旧村面积70%的政策执行;由于新村所占用的土地为村庄现状的耕地, 所以要对现状村庄居住地的用地进行复垦, 复垦的耕地面积不得少于规划新村所占用的土地面积。
(1) 居住用地规划
本次居住用地规划住宅为两层独立院落的联排式住宅, 在规划过程中注重住宅的协调配合, 充分利用龙塘村的居住用地, 用地为8.63hm2, 占总用地的66.28%。
(2) 公共设施规划
结合龙塘村的现状, 公共设施集中布置在村的北部, 包括了村委、舞台等设施, 占地面积0.64hm2;在村的中部规划了文化活动站, 占地面积为0.17hm2, 布置了老年活动用房、青少年活动室、幼儿园等设施, 公共设施用地占总用地的6.22%。
(3) 绿地景观规划
绿地景观规划采用“点、线、面”相结合的布置方式, 以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主导, 形成多层次、多功能的绿化系统, 为村民提供休憩娱乐场所。
在住宅的四周以及村庄内部主、次干路的两侧均规划了绿色景观带;公共绿地包括有景观轴线两侧的绿地和村庄北面的公共绿地空间, 它们很好地将绿色渗透到住宅院落中。公共绿地总占地面积为1.37hm2, 占总用地面积的10.53%。
(4) 道路交通规划
道路规划系统采用的是棋盘式的路网系统, 村庄干道将整个路网有机地联系起来, 形成高效、便捷的道路网系统。
规划将道路分为干路、支路和巷路三级。干路红线为15米, 道路断面形式为3m (人行道) -9m (车行道) -3m (人行道) ;支路为7米;巷路路面宽度为5米。
四、结语
通过对地质灾害村庄的规划搬迁, 笔者认为村庄搬迁应由县级 (市、区) 人民政府统一领导, 镇 (乡) 人民政府组织实施, 以行政村为单位进行规划, 逐步搬迁。村庄搬迁费用应由利益相关单位承担, 村民仅承担部分住房费用, 绝对不能增加村民的负担。规划、建设、土地、农业等相关部门参与规划的审查, 同时应广泛征求村民的意见, 因地制宜编制规划, 突出村庄的地域特色。
关键字:地质灾害;土地利用;土地规划
地质灾害发生受到地质构造、地形地貌以及气候和人口分布等自然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在不同的地域,其发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地域特性。所以,加强地质灾害分区及其土地利用规划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下面将对该课题开展详细的论述。
一、地质灾害防治现状与形势
(一)地质灾害现状
湖北省地质灾害发生的地区中,恩施市灾情极为严重,通过对以往发生的严重灾情的调查得出,恩施市内地质灾害点共有471处,分别包括土质滑坡、岩质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沉降以及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
恩施市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有很多方面,主要在于复杂的地质条件,由于区内不断开展的城镇、道路、矿山建设及居民建房等人类经济工程活动,虽然对全市经济和和市民的生活水平提高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不当大量的建设活动,导致上述多种地质灾害灾情严重,在很大程度上给恩施市的国民经济建设及社会安定造成危害和影响。
因此,相关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的重视,相关的地质工作人员要科学合理的规划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适当减少工程建设,同时在工程建设中保护原生地质环境,合理利用和保护地质环境资源,给充分考虑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减轻地质灾害的发生率,全面提升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和决策水平,从而促进和保证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地质灾害发展趋势预测
随着恩施市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的不断完善,城镇建设、交通建设以及矿山工程建设等各方面大型的建设计划项目的进行,如果不进行合理的控制规划,新的地质灾害将不可避免的出现,而已经产生的严重地质灾害也严重的影响到了工程建设的实施,给施工人员和周边居住人群的安全造成威胁。
二、常见地质灾害分析方法
通过以上对地质灾害产生原因和发展趋势的研究,我们将采用定性分析和点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地质灾害发生区进行划分。
(一)定性分析法
结合地质灾害的调查结果,以及区内地理环境、地形地貌、气候、植被、地质灾害发育现状和人类活动等,将地质灾害发生区划分为地质灾害低发区、中发区、高发区[2]。其中,低发区分布在离城区较远,人口密度较小,且植被覆盖率较好的的偏远山区;高发区则主要分布于人类工程活动频繁、人口密度大的地区。
(二)定量分析法
1.点线分层矢量法
在进行点线分层矢量化之前,要引入MAPGIS制图软件作为平台。利用“MAPGIS输入编辑”系统,根据图像所表现的内容进行跟踪分层矢量化。具体包括地理内容(如水系、交通、居民点等)、地质内容(如地形地貌等)等。矢量化过程根据不同点、线,录入相同的参数,并进行分层处理。在跟踪的过程中,将图像放大30倍以上,以确保矢量线划处在栅格线划中心。然后进行矢量化误差校正。校正要注意以下几点[3]:第一,确定图形的控制点,控制点的选取尽量能覆盖全图,且分布均匀对称。第二,对于编制“思茅区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的成果图,要至少16个以上的控制点,确保控制精准度。第三,正确区分图形中控制点的实际值和理论值。
2.GIS空间分析技术法
GIS技术在实践中的应用已经逐渐推广开来,其在地质灾害分区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主要是可以使地质灾害分区的评价结果图形化,能直接根据影像图对地质灾害危险区进行规划。该技术能在一个统一空间的参照系统条件下,将空间图叠加,计算图形运算和属性运算,得到新的空间图形[3]。
三、地质灾害分区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意义和作用
其应用主要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建设用地空间规划布局。建设用地分为适宜建设区、限制建设区、禁止建设区。各分区划分依据、土地利用条件及地质环境特征如下。适宜建设区:城市发展优先选择的地区,是工程地质条件、区域稳定性较区好的区域,地基承载力较高,适合建设用地发展的需求,对提高土地利用率、节约建设成本、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作用。但要科学合理的开发。限制建设区:地质条件较差、地理环境较为严重,应科学合理地引导开发建设行为,城建用地应尽量避让。它与城镇建设区重叠的区域,应按照相关的保护要求提出具体建设限制标准,严格实施相应的保护措施。禁止建设区:工程地质条件较差,不宜作为建设用地的地区,以及生态环境较为脆弱,作为生态培育生态建设的地区。
2.农用地空间布局。目前,我国将生态农业区和农林牧综合区划分为农用地,各分区划分依据,都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土地利用现状和地质环境的特征,进行规划。其中生态农业区主要位于地质比较好,地表植被丰富,泥石流和沙化灾害发生较少的区域。农林牧综合发展区则主要在地表植被少,明显沙漠化,生态环境破坏,急需加強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不利于作物生长的区域。所以,要针对具体情况,合理对农业用地进行布局和利用。
结语:
通过分析地质灾害分区来研究其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有利于合理的分配和利用土地资源。对我国土地资源的规划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提出的基于地质灾害分区的建设用地和农用地规划方案,对土地利用及其管理具有更强的实践性,可进一步提高规划对未来区域土地利用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恩施市2013——2020年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2]马玲玲.MAPGIS软件在县(市)级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制图中的应用.华北国土资源,2012,(4);108-111
[3]刘明冲.浅析卧龙自然保护区地质灾害的危害[J]. 四川林勘设计. 2011 (04) 125-126
(2011-2012年)
省政府决定,为从根本上消除地质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威胁,从今年开始,在全省开展地质灾害避灾移民搬迁工作。根据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在全省开展地质灾害避灾移民搬迁工作的通知》(赣府厅字【2011】92号)和赣扶移字【2011】33号《关于印发江西省地质灾害避灾移民搬迁实施方案的通知》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龙南县地质灾害基本情况
龙南县位于江西省最南端,是江西的“南大门”。全县国土面积1641平方米,辖15个乡(镇、场)、2个管委会,总人口31万。龙南县地处山区,地质环境条件中等—复杂,受地质条件和人类工程活动影响,地质灾害时有发生。近期经专业技术人员调查,发现全县有171处地质灾害和斜坡隐患点,其中地质灾害点161处,不稳定斜坡(崩塌、滑坡隐患)点10处。主要危及5285名群众生命安全,危及房屋约6.9万平米,学校2处,境内105国道6处、省道横黄线1处,可导致直接财产损失4429万元。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主动避灾。坚持群众自愿、政府主导、阳光操作原则,以“整体搬得出,长期稳得住,逐步富得起”为目标,通过避灾搬迁,提高灾区人民的抗灾水平和能力,确保灾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改善灾区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二)基本原则
1、自愿搬迁原则。居住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需要搬迁的移民,必须在自愿的基础上,由本人申请搬迁。县市区政府要做好宣传、动员工作,确保在自愿的基础上,实现搬迁。
2、政府主导原则。避灾搬迁移民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必须由政府主导,组织各方面力量参与实施。
3、整体搬迁原则。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对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工程治理难度大或工程治理效益差,且具备避灾搬迁条件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实施整体搬迁移民,主动避让地质灾害,最大限度地保障地质灾害易发区人民的生命与财产安全。
三、规划目标
从今年起,对居住在危害程度高、治理难度大的隐患点的群众,在自愿的基础上,实施整体移民搬迁,逐步完善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必要的社会公益设施,帮助移民实现生产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转变,调动移民自力更生、自建家园的积极性,并通过有效扶持提高移民的综合发展能力,使他们搬迁后的抗灾能力显著增强、居住安全环境和条件明显改善、生产生活水平有所提高,最终实现“整体搬得出、长期稳得住、逐步富得起”的目标。全县目前地质灾害威胁人口5285人,2011-2012规划搬迁4300人。
四、搬迁范围、对象和安置模式
(一)搬迁范围、对象
实施避灾移民搬迁的范围为居住在国土部门认定的危害程度高、治理难度大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群众。具体的移民对象认定工作必须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实行全过程“阳光操作”,坚持“户申请,村推荐,乡审查,县批准”的程序核实确定对象。首先由自愿搬迁的农户提出申请,填写《移民扶贫搬迁申请书》。然后由村委会核实有关情况,召开村民大会或村委会讨论通过,确定拟搬迁移民对象,并在全村范围内张榜公示移民搬迁名单。再后,由乡(镇)政府审查并确定拟搬迁对象,报县扶贫和移民部门批准。最后,由县扶贫和移民办审查确定移民农户名单,并在移民迁出地行政村张榜公布。无异议后,组织移民填写《移民搬迁审批表》,农户、村委会、乡镇政府、县移民办分别签署意见、并加盖公章。
(二)安置模式
坚持集中安置与分散安置相结合,安置方式由移民自主选择决定。(1)集中安置。选择条件较好的地点建设移民集中安置点。就地集中安置时,移民耕种原有的耕地,经营原有的山林、河流;异地集中安置时,可通过转让、出售、租借、联合承包等多种方式,流转原有的耕地、山林和河流的使用权,取得新的耕地、山林和河流的使用权。(2)分散安置。选择县城、圩镇和条件相对较好的村庄进行分散安置。通过选购新、旧房,建造新房等方法,确保安居乐业。(3)敬老院安置。将符合“五保”条件的孤寡老人安置在敬老院。安置点选择要尊重移民意愿,由移民自主选择。
五、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完成4300人避灾移民搬迁,估算总投资12900万元,人均3万元,其中移民建房专项补助资金投入1720万元,人均4000元;群众自筹6880万元,人均16000元;争取上级部门专项资金和县财政配套资金4300万元,人均10000元。移民自筹部分主要用于自己的安置房建设,争取的上级拨款主要用于安置点基础设施建设,龙南县财政投资用于土地征用等工程建设其他费。项目所需资金在建设工期内全部投入,上级拨款及龙南县财政资金实行专户管理,专款专用,县财政部门、县审计部门定期对项目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应及时向施工单位给付款项,以确保项目施工进度和质量。
六、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避灾移民搬迁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各部门、各单位要高度重视,坚持以人为本,治本为策,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全县的避灾移民搬迁工作,由县移民搬迁工作领导小组领导,领导小组组长由县政府县长担任,副组长由县政府分管副县长担任,成员单位由政府办、扶贫和移民办、国土局、矿管局、城乡建设局、房产局、发改委、林业局、审计局、农工部、交通运输局、水利局、财政局、民政局、农粮局、教体局、卫生局、林业局、公安局、供电公司、电信分公司、广电网络公司等部门组成,日常组织实施工作由县扶贫和移民办牵头负责,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扶贫和移民办,由张淑芳同志任办公室主任,工作人员从成员单位中抽调,县财政安排必要的工作经费。县、乡、村三级要层层签订责任状,采取分片包干、责任到人的方法,落实责任,确保该项工作按时顺利完成。
各乡(镇、场、管委会)作为实施地质灾害避灾移民搬迁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成立由党委书记任组长的地质灾害避灾移民搬迁工作领导小组,并明确分管领导和专职工作人员,安排专门经费确保此项工作按时完成。
(二)部门密切配合。
避灾搬迁工作涉及方方面面,各相关部门要在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加强协调,密切配合。县扶贫和移民部门负责日常的组织和协调、计划和资金的协调、移民搬迁工程的业务指导和监督;县矿管局负责地质灾害隐患核查移民搬迁摸底调查、搬迁安置新址评估、避灾业务指导;县国土局负责安置用地的保障;县城乡建设局负责集中安置点的规划设计和户型的选择;县委农工部争取将避灾移民搬迁安置点纳入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县交通运输局负责安置点的公路建设;县水利局负责安置点的饮用水工程和防洪排涝设施建设;县供电公司负责安置点的用电建设;县广电网络公司负责为移民安置点免费布设好有线广播电视的主干线、接通广播有线电视信号等工作,移民户安装分级按城镇低保户的优惠标准收取初装费;县电信公司负责将程控电话主线免费安装到移民安置点;其他相关部门也要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有关工作。
(三)严格规范操作。
避灾移民搬迁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各乡(镇、场、管委会)地要坚持“政府主导、群众自愿、阳光操作”,以“整体搬得出、长期稳得住、逐步富得起”为目标,严格规划操作,切实将此民生工程建设成为民心工程,确保移民安居乐业,确保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1、移民对象的认定。对象的认定必须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实行全过程“阳光操作”。避灾移民搬迁的对象是居住在矿管局认定的危害程度高、治理难度大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群众。在操作过程中,要坚持“户申请,村推荐,乡审查,县批准”的程序。首先由自愿搬迁的农户提出申请,填写《移民扶贫搬迁申请书》。然后由村委会核实有关情况,召开村民大会或村委会讨论通过,确定拟搬迁移民对象,并在全村范围内张榜公示移民搬迁名单。再后,由乡(镇、场、管委会)审查并确定拟搬迁对象,报县扶贫和移民办批准。最后,由县扶贫和移民办审查确定移民农户名单,并在移民迁出地行政村张榜公布。无异议后,组织移民填写《移民搬迁审批表》,农户、村委会、乡(镇、场、管委会)政府、县扶贫和移民办分别签署意见、并加盖公章。
2、安置方式的选择。安置方式由移民自主选择决定。通常采取以下几种安置模式:(1)集中安置。选择条件较好的地点建设移民集中安置点。就地集中安置时,移民耕种原有的耕地,经营原有的山林、河流。(2)分散安置。选择县城、圩镇和条件相对较好的村庄进行分散安置。通过选购新旧房,建造新房等方法,确保安居乐业。(3)敬老院安置。将符合“五保”条件的孤寡老人安置在敬老院。集中安置点的选址要与小城镇建设规划和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科学规划,慎重选择。尽量做到“六近”,即近路、近水、近电、近田、近校、近医院。必须做到“一高两避”,即高于洪水线,避开地质灾害威胁,避开泥石流灾害威胁。集中安置户均安排宅基地40~140平方米。分散安置要尽量选择县城、圩镇和靠近镇政府、村委会、学校、卫生院或公路沿线基础设施条件较好的地方。安置点选择要尊重移民意愿,由移民自主选择。
3、集中安置点建设。移民集中安置点建设坚持“五统一分”。即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基础设施建设、统一资金管理、统一竣工验收和分户自主建房。每个集中安置点的移民必须达到10户以上。移民新村均要在进村路口等明显地段因地制宜建立永久性标示牌。标示“江西省避灾移民搬迁新村”字样。
4、补助资金的管理。移民建房补助资金由扶贫移民资金、农村危房改造资金、地质灾害治理专项资金、财政资金等整合构成,各项资金分别执行各自的现行管理规定。移民个人建房补助款实行专户储存,专款专用,封闭运行,用“一卡通”直接发放到移民户。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根据资金来源,实行项目管理和报账制管理。
(四)加大政策扶持。
避灾搬迁移民享受《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扶贫和移民办关于完善库区深山区移民搬迁扶贫有关政策意见的通知》(赣府厅发[2010]32号)中关于扶贫搬迁移民的所有优惠政策。安置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所需资金,按照“渠道不乱、管理不变、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由移民扶贫、地质灾害防治、新农村建设以及交通、电力、水利等相关资金整合筹措。扶贫和移民部门要坚持“解危”优于“济困”,将避灾搬迁移民作为扶贫搬迁移民的特殊对象,优先予以搬迁。国土资源部门要根据省政府办公厅的要求将集中安置点的用地予以重点保障。
(五)强化督查调度。
为确保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目标任务,决定建立工作调度制度,县移民搬迁工作领导小组每半月进行一次调度,通报工作进展,总结工作成绩和经验,研究和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有关问题。并将避灾移民搬迁工作列入全县农村基础设施重点项目,安排县领导挂点督办,由县政府督查室适时开展督查,将督查结果在全县范围内通报。
龙南县扶贫和移民办公室
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校管理的进一步规范和办学特色的形成,使我镇教育继续处于全县领先地位,根据《隆昌县第四轮办学水平综合评估方案》要求,结合学校实际,特制订如下发展性规划。
一、基础状况分析:
我校获得了第三轮督导评估办学水平优秀级,通过评估推动我校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学校获得内江市教改示范学校、教育质量优秀学校等。但评估组对我校的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学校发展面临新的考验,首先是教师队伍出现分化的现象:一批敬业精神强的老教师纷纷退休,一部分较为成熟的优秀中年教师相继调进城,因而“敬业、业精”主导力量有所减弱;而近年补充的新教师,思想和业务上均不能适应要求。部分教师在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训练不够扎实,在村小工作得到的培训又有限,加之是因拆并村小调整而来,到了完小、中心校有一一种“船到站”的思想;所以如何打造一支骨干教师,辐射引领整个教师队伍的成长,成为一支敬业、业精、质优的教师队伍是急待解决的问题;其次,学校办学经费严重不足,学校办学条件虽逐年改善,但实验、电教、图书等方面的配置很低,难以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特别是难以支撑学校艺术特色教育的持续发展;另外,学校在管理上面临新的课题,学校布局结构调整、岗位设置、绩效工资实施等,凸现出诸多矛盾和问题,学校的和谐、稳定工作上出现新情况,工作难度大,学校管理改革和创新任务重。需要在规范(办学行为)、精细(制度管理)、队伍建 1
设(精专)上下功夫,真正把学校建设成为高质量、现代化特色鲜明的一流中心校。
二、学校自主发展规划设计:
(一)指导思想:以有关教育方针、政策、法规为据,依法办学、开拓创新,自主发展、提高质量,实现我镇各校发展各有侧重,各具特色,同时互相促进,均衡协调整体发展。
(二)发展方向:
1、中心校:保持艺术教育特色,以创建市级现代教育示范学校为载体,形成新的现代教育技术整合教育特色;
2、付家小学:以劳动实践教育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综合实践教育特色;
3、以“青少年健康成长工程”项目依托的德育教育特色。
(三)发展要求:
丰富校园文化新内涵;引领教师成长新理念;
拓展特色教育新成果;展示现代教育新风貌。
(四)发展机制:教育督导和绩效推动
三、实现发展性目标的主要措施:
(一)夯实发展基础,通过严格的目标管理,按照评估“基础性”指标要求,在依法办学、队伍建设、办学条件、管理水平、教学和科研、办学质量方面,一一对照,高质量完成指令性指标要求。
(二)充分发挥中心校的管理职能,运用“教育督导和绩效考核”两大抓手,指导和推动各校自主发展,形成特色。
(三)发挥中心校的骨干作用,引领全镇发展性规划的实施。中心
校拟围绕以下三个方面的具体目标实施“五项工程”。
1、、打造一支示范、引领作用强的骨干教师队伍,建成一支敬业、业专、质优的综合素质强的教师队伍
(1)实施“教师成长工程”。以教育科研为龙头,以课堂实践为主阵地,以校本研修为主的全员培训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2)创新骨干教师的培训机制:任务驱动+学习展示+目标考核
(3)建立“行政联系”+“骨干引领”+“校际结对”+“校刊沙龙”立体交叉学习模式。
2、深化艺术教育特色教育,形成科技艺体一体综合协调发展的校园文化氛围
(1)实施“校园文化工程”。各校建设有特色的主题“文化走廊”或窗口;
(2)实施“素质培训工程”。以艺术教育为突破口,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深化特色教育方面:
A、拓展范围;实现全镇全面性互动;
B、增加项目:朗诵、主持、艺术体操、武术、声乐等;
C、组织活动:坚持全镇大型艺体节间年一次。小型或单项活动每期一项。
在突破薄弱方面:加强科技、体育教育培训,在科技体育上实现突破。
3、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整合教学和管理的优质资源,实现管
理的科学高效。
(1)实施“教育技术工程”。,学校拟建成综合楼,实施校园网络系统、广播系统的全面升级,同时加强对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的全面提升培训,以实现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促进学科整合,逐步实现教育的现代化。
(2)实施“课程开发工程”。立足农村实际和学校发展特色,开发课程资源,如: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资源、学校艺术活动资源、乡风民俗地方文化活动资源等。
胡家镇中心学校
根据市局安排,我局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作为局里的一项重要工作,积极开展地质灾害隐患点巡查,重点检查重要灾害点有无变异,各乡镇防治责任及监测责任落实情况、信息网络畅通情况,特别是集中性强降雨时期,更是集中力量加强防灾工作,做到领导带班日夜值班,信息畅通,确保灾害点万无一失,为避免和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尽最大努力。通过近阶段的努力工作,我县截止目前为止未增加新的灾害点,原有地质灾害隐患点也基本平稳。现将我局2008年1—4月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情况作如下汇报:
一、我县地质灾害基本情况。
我县地质灾害类型发育比较齐全,主要有崩塌、滑坡、变形斜坡(潜在崩塌或潜在滑坡),泥石流和地面塌陷等;县内发现地质灾害点545处,其中崩塌(包括潜在崩塌)和滑坡(包括潜在滑坡)分别有309处和204处,占所调查灾害点总数的56.6%和37.4%,为本县主要地质灾害类型,经调查发现有隐患点491处,按规模等级分:有大型(泥石流)隐患点2处,小型隐患点489处(小一型崩滑点15处,小二型崩滑点467处,小型泥石流3处,小型地面塌陷点4处),其中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55处,近年来,经过整治和搬迁,已有5个重要隐患点消除,另有赤兴、马步等5个重要隐患点的村民已搬迁13户,大大减少了受威胁对象,为我县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起到了示范作用。
二、工作措施。(1)做好宣传
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介,广泛宣传,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目的、意义和要求。我们围绕“善待地球,珍惜资源,持续发展”的主题,采取电视字幕、宣传车、现场咨询等方式进行宣传,做到家喻户哓,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要做到人人明白。(2)、加强领导
每年编制了《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并报县政府发布,《2008年汛期地质灾害防灾预案》已报县政府发布。在“应急预案”中明确成立了XX县地质灾害防灾指挥部,总指挥由县人民政府分管地质矿产工作的副县长担任;县地矿局局长、县人民政府分管地矿工作的副主任担任副总指挥;指挥部成员由各相关单位负责人担任。统筹规范和指导全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为对突发性地质灾害防灾救灾工作责任落实到位,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应急分队等工作机构。由于工作和人员的不定期变动,我们及时调整、充实各级地质灾害防治应急指挥机构,配齐人员,各负其责,切实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的重要工作日程。(3)、完善制度
完善了《地质灾害巡查制度》等相关制度建设。经常到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检查,要求地质灾害隐患点防预区建立相关制度、监测记录;地质灾害危险处建立了警示标志,做好群测群防,使地质灾害防患于未然。
(4)、责任到位 安排专人负责此项工作。并把宣传工作做到灾害隐患点农户,把灾害隐患点农户组织起来让他们随时监测各自隐患点险情变化情况,做到有情况变化及时上报,责任到人,发挥群防体系功能。针对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威胁对象发放“二卡”1000多份,制定了地质防灾避险措施等,以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5)、加大检查力度
在4月初对全县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了一次全面清查,对地质灾害点是否转移,是否消失做了全面的调查了解,并整理备案,每个地质灾害隐患点我们都指定专人负责。(6)、加强山区宅基地地灾评估工作
山区宅基地地灾评估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这项工作开展与否,直接影响灾害点增减,所以我局拟定和土管一起在审批建房用地时,先要进行地灾评估,确保新建房屋不受地质灾害的威胁;另外严格控制山区农户切坡建房,以免地质灾害隐患点新增。(7)、加强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治理
积极向上级争取资金,对我县滑坡等地质灾害点采取削坡减载、做挡土墙、建排水沟等;针对大型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受灾户实行集体搬迁,重建灾民新村,更好的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xx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今年以来,我局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围绕年初制定的“一个中心”、“两项活动”、“三项工程”等工作重心,不断深化税收征管改革,坚持依法治税,优化纳税服务,规范税收征管,强化队伍建设,落实党廉措施,各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现将主要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坚持“一个中心”,依法组织收入
今年XX县局收入形势依然严峻,税源不确定因素增加,重点税源增长缓慢,以双赢、鸿路、伊利为代表的重点企业税收有所下降。为此,我局加大了税收征管力度,中小税源取得一定增长,实现了税收总量平稳。1-10月份,我局共组织收入10.5亿元,同比增收9000万元,增长9.4%。其中增值税入库7.08亿元,同比增收2000万元,增长2.9%;企业所得税入库3.17亿元,同比增加6900万元,增长27.7%;车购税、消费税、个人利息所得税等有增有减,影响不大。累计完成出口退税1475万元、减免退税3038万元,免抵调累计达743万元。
主要做法是:一是加强税收预测分析。构建以收入核算、税源管理、其它相关部门的预测网络,运用市局重点税源预测平台、分局qq群,分层对145户重点企业和960多户中小企业进行测报,做到胸中有数。同时加强月度、季度分析,为征管选定主攻方向。二是强化稽查评估等手段。重点对金融、房地产业的税收稽查,1-10月份共查实入库1641万元。为切实加强纳税评估,针对近两年来基础税源管理薄弱的问题,我们筛选60户企业分批下达评估计划,评估追溯至2012年。三是开展序时考核、督促。从3月份起,将2014年收入总盘子分解到各相关部门,明确到各乡镇,并按序时进度进行考核。同时加强与地方党委政府的协调合作,县财政部门、各乡镇党委政府也都主动配合,发挥综合治税平台机制,开展辖区税户调查,解决漏征漏管等具体问题。
(二)开展“两项活动”,促进作风转变 1.有序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按照省、市局和地方党委要求,按部就班、切合实际抓好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一是细化工作措施。结合实际,制定教育实践活动实施方案,编排工作计划安排表,明确工作任务41项,参与活动党员78名,并将活动内容细化落实到每个周,统筹安排,有序推进。二是扎实开展学习。将集中组织学与分散分头学相结合,研读所有必学篇目。其中党组中心组集中学习五天,开展集中研讨;普通党员集中时间,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做到了入心入脑、学深悟透、融会贯通。学习笔记本、学习记录和心得体会等内容详实,学习签到、讨论发言记录等齐全,市局督导组全程参加县局党组中心组专题学习会,领导班子成员和各科室负责人作讨论发言并留存书面发言提纲,党组书记、局长许建国还做了专题党课。三是广泛征求意见。结合工作实际,按照既定的征求意见工作方案,采用不同方式,面向纳税人、基层一线干部、地方党政部门、社会各界征求意见建议。县局通过不同方式征求意见建议86条,并坚持把学习教育与查摆问题与解决问题结合起来,边学边查,边查边改80条。2.扎实开展基层建设年活动。
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是踏上税收现代化新征程的起步年,也是加强基层建设的启动年。为此,XX县局开展了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按照市局深化征管改革要求,结合长丰实际,实行工作人员岗位双向选择,充分调动了广大干部职工工作积极性。二是加强组织体系建设。结合机关党委换届,根据征管改革需要,对所属支部进行调整组合,优化了党的基层组织,选优配强了支部负责人,强化了基层组织建设。三是加强业务基础建设。根据教育培训工作安排,有序组织开展业务培训,开展每周一考、每季一赛等活动,在XX市国防教育基地举办的所得税业务知识培训班取得了丰硕成果。四是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在机关党委及基层党支部换届中,结合群教活动,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开展广泛的谈心谈话活动,推动领导班子建设。
(三)实施“三项工程”,推动效能建设
1.实施“扎根工程”。一是开展“意见大走访”:县局班子成员深入企业、乡镇,通过召开座谈会、调研走访等多种形式,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建议。同时广发征求意见表等,对收集上来的意见建议认真梳理,深入分析,及时反馈给责任单位。二是开展“换位大体验”:注重角色转变,局领导亲自深入办税服务厅受理涉税事项,税务干部们主动进行角色互换,切身体验纳税人的感受,查找工作中的不足。三是开展“落实大检查”:县局分管领导高度重视,组织各部门对上级部署的检查项目进行细化分解,列出检查清单,对发现的问题全部整改到位,并积极抓好建章立制。四是开展“作风大扫除”:在全系统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题,全面排查税务人员在行政执法、办事效率、服务态度、廉政建设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破“四风之害”,立为民之制,固服务之基。2.实施“绩效工程”。一是成立组织,加强领导。成立县局主要负责人为组长、其他班子成员为副组长、各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绩效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下设了绩效办,分管领导兼任绩效办主任,办公室、人事教育科、政策法规和征收管理科、监察室、纳税服务科、机关党办负责人及相关人员为绩效办成员。二是学习文件,吃透精神。安排各部门认真组织学习总局和省市局关于绩效管理的相关文件,使全体干部职工理解绩效管理的意义、内容和精神实质,增强支持和参与绩效管理工作地主动性。三是草拟方案,制订计划。县局活动办对照上级文件要求,结合县局工作实际,着手草拟县局绩效管理工作实施方案,制订2014年绩效管理工作计划,明确绩效管理工作的任务和目标。四是分解任务,落实指标。领导小组和活动办召开会议,讨论研究如何进一步细化分解市局下发的绩效考核指标,明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员,确保任务分解到位,指标落到实处。
3.实施“通电工程”。按照总局王军局长全国税务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上关于“纪律是高压线,关键要通电”的要求,实施“通电工程”,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一方面结合廉政文化进机关工作,进一步加强廉政教育。把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纳入2014年县局宣传教育总体规划,更新宣教展板,组织参观警示教育基地,依托群教活动,巩固廉政教育成果;另一方面不折不扣完成税收执法考核、四个专项执法督察以及“红包风、吃喝风”专项整治等阶段性工作任务。通过抽调人员集中精力开展注销税务登记、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发票代开和委托代征税款四个专项执法督察,全面自查,积极整改,规范管理,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同时,机关效能建设和纠风工作也得以加强。上半年通过各级明察暗访,机关效能进一步巩固和提升;12345热线办理回复率100%,“执法回访”和“涉企检查备案”等工作均规范到位。
(四)推行“春风行动”,提高服务质量
按照“便民办税春风行动”实施方案要求,结合群众路线实践活动,加强组织领导,细化落地方案,优化便民举措,建立长效机制,确保各项便民办税措施落地生效。一是加强组织领导。高度重视,统一领导、周密部署,以办税服务厅为活动开展主要阵地,各税源部门密切配合,确保了“春风行动”有序开展,扎实推进。同时,积极开展宣传,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动员干部职工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马上行动,增强做好便民办税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给纳税人送去更好、更优质的服务。二是细化落地方案。坚持“便民办税春风行动”与群众路线教育相结合,牢固树立“最大限度便利纳税人、最大限度规范税务人”的工作理念,将推进征管改革与优化纳税服务相结合,有针对性地解决行政审批、办税效率、税收执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建立紧密的工作落实内控机制和持续改进长效机制,使制度安排更加优化,办税流程更加简化,服务方式不断拓展,服务平台更加完善,确保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春风行动深入开展。三是优化便民举措。结合市局“便民办税春风行动”方案,深入基层调研,统筹谋划,优化业务流程,进一步明确岗责体系和业务规程,全面整理公开“行政审批、执法权力、当场办结业务、涉税业务资料、纳税人信用状况、纳税服务渠道”等六个清单,落实首问责任,加强办税服务厅管理,切实保障纳税人权益。四是建立长效机制。将“便民办税春风行动”各项措施纳入绩效管理,同时加大督导检查和监督落实,并及时反馈纳税人的满意度调查,根据纳税人意见建议不断加强工作改进。通过定期督查,建立便民办税长效机制,确保了“便民办税春风行动”取得实效。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回顾今年工作,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内控制度需要完善。群教活动征求意见阶段发现的问题还需进一步整改落实,对应部门职能、岗位职责的风险防控机制还需改进和完善。二是征管基础有待加强。干部队伍结构不合理,人少事多,征管力量不足,纳税服务与税收征管等环节的衔接还不够紧密,对征管改革的认识还需进一步深化。个别人员工作的主动性不强,有待提高。三是组织收入任务艰巨。税源匮乏的矛盾在一定时期内仍很突出,部分重点税源企业的大幅减收对整体税收收入影响较大,新增税源难以弥补减收缺口。
三、2015年重点工作安排
一是狠抓组织收入。抓紧、抓实组织收入工作,重点是加强税收调研,统筹任务分配,严格进度考核,确保计划顺利完成。二是优化纳税服务。以便民办税春风行动为契机,完善服务考核标准,梳理优化服务流程,提升纳税服务质量。加大网上办税一体化平台推广力度,扩大网上办税覆盖面,开展个性化纳税服务,推广纳税服务qq群建设,帮助企业做大做强,构建和谐征纳关系。
三是加强后续管理。在做好纳税服务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强后续管理,提升征管水平,堵塞管理漏洞,尽力挖潜增收,充分运用信息管理,不断夯实税源基础,确保税收收入与经济发展协调稳定持续增长。四是严格执法行为。依托税收执法考核和执法管理辅助系统、税收执法督查等,全面落实税收执法责任制,严肃责任追究,规范税务人员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水平和质量。加强税收法制宣传,营造诚信纳税良好社会氛围,构建公平、公正税收市场秩序。
五是强化队伍建设。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加强基层党支部建设,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加强税务文化建设,增强干部凝聚力和向心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反腐倡廉各项制度措施,坚决杜绝不廉洁行为发生,促进国税事业科学健康发展。
四、对县委、县政府的工作建议
我局全体人员一致表示坚决拥护并全力支持县委、县政府的工作,确保政令的畅通和坚决的贯彻执行。同时,在以后的工作中对领导班子充满信心和期待。本着对党的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我局提出了如下建议:
1、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县各项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证明了县委、县政府制定的方针、政策的正确性,县委、县政府应继续坚持既定方针、政策,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园区建设应从扩大规模向做大、做强优势产业方面转变,凭借我县区位优势、资源优势、政策优势,增强产业集聚程度和发展趋势,形成完善的产业链条,打响长丰品牌,进一步提升我县工业发展在中部地区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1 会昌县庄埠乡中心小学雷灾调查
1.1 学校环境条件及防雷状况
会昌县庄埠乡庄埠中心小学位于庄埠乡圩镇东北面约1.5 km的庄埠村南观岽顶上,三面环田,位置地势较高,地理位置十分突出。该校占地面积近1.27 hm2,海拔高度较圩镇水平面高约35 m,距最近河流距离为1 500 m。校内林木众多且部分树木高度超校舍高度。该校主要有7幢建筑物,其中4幢1层楼高的砖木结构平房(教师宿舍及办公),2幢2层楼高的砖混结构教学楼,此6幢楼房呈2个四合院布局排列而建。南面还有1幢刚投入使用的3层砖混结构学生宿舍楼。该校采取的防雷措施主要有校园内的防直击雷、电源及部分信号线路的防雷电波侵入措施。具体安装情况为:校内所有建筑物均采取了防直击雷措施,其中4幢砖瓦平房和2个四合院内共安装了8根14.2 m高的独立避雷针。校内各类建筑物均安装了二级电源SPD。广播电视接收系统分别安装2个一级信号避雷器,打印室内1台计算机安装了网络信号避雷器。经现场检测和检验,该校防直击雷装置布局与安装较为合理且检测合格。经现场检测,避雷针和地网冲击接地电阻值在5.2~6.8Ω,但靠近西南面的2根避雷针和信号避雷冲击接地电阻值较大,在12.4~17.5Ω。校内教师宿舍内所有电脑及电视线路均未采取信号避雷措施。
1.2 雷击过程
雷击灾害发生时间在2009年11月9日11:50左右。雷击点位于会昌县庄埠乡中心小学校园西南角。雷灾发生日,阴天有阵雨,在11:50左右,天空乌云翻滚,突然天气闪亮,伴随着雷声巨响,雷电击落在校园西南角的一棵大树上。据目击者称,缠挂在大树的有线电视线当即击断,大树中部树皮被击落1块,落地雷闪电自西向东划过6~7 m长。雷声过后,校内供电、网络、通讯、广播有线等线路全部中断。
1.3 雷击灾情
此次雷击灾害,除击损有线电路及1株树木外,还同时造成该校6台彩电、4台计算机、5部调制解调器被击坏,1间教室内的4根荧光灯被击损。同时,该校已安装的避雷设施中,有2处电源避雷装置被击损,有3个网络信号避雷器被击毁。但所幸无人员伤亡,直接经济损失近6万元。
2 雷击灾害原因分析
2.1 地势环境
该校地理位置十分突出,地势较高,虽然校内已采取了多种防雷安全措施,但校园面积较大,四周角落并无设防,校园内各种管线多为架空而入,校内树木较多,特别是校园西南角树木高出校内避雷针,易遭受雷击。
2.2 防雷电波侵入措施不到位
2008年8—9月,防雷安装公司在安装该校避雷设施时,虽然对每幢建筑物采取了防直击雷和二级电源避雷措施,但对该校的2个有线广播电视终端仅分别安装了一级信号避雷装置,对打印室的1台计算机安装了一级信号避雷装置,对1部有线电话安装了一级信号避雷器。为节省资金,未对校内教师宿舍其他有线信号终端设备及计算机网络终端设备安装信号避雷器,致使教师宿舍内其中的4台彩电、4台电脑及5部调制解调器全部被击损。由于信号线路避雷装置设防太少,是此次雷害事故的主要原因。此外,校外架空电线进入室内时未按GB50057-1994第3.4.9条的要求[1]采取相应的防雷电波侵入的措施,也未按照SDJ206-1987《架空配电线路设计技术规程》第58条规定(为防止雷电波沿低压配电线路侵入建筑物,接护线上的绝缘子铁脚直接接地,其接地电阻不宜大于30Ω)的要求进行有效接地,零线也未进行重复接地。这也是造成该校电器及电脑易受雷电波侵入致灾的原因。
2.3 雷电流过大
在雷害现场勘察时发现,校内已安装的电源SPD中有2处电源SPD被损环。已安装了网络信号避雷装置的打印室计算机虽未被击坏,但其前端MODEN被击坏。已安装的2个有线电路信号避雷装置全部被雷击毁,有线信号线芯击断处和终端处可见线芯已被烧焦。从已安装的防雷装置受损情况和有线信号线被烧焦的情况来分析,此次强雷电落雷时,正好击落在悬挂在校内西南角树上的有线信号线路和电话网络线路中,因强雷电波侵入和强雷电感应作用所致,强电流从无过多防雷设防的电视信号线路和网络线路而入,对校内有线电视及计算机等电子器件和设备造成严重危害。由于强雷电流过大,远远超过了避雷装置的抗压和抗电流极值,是此次雷击灾害最主要的原因。
2.4 气候反常
据会昌县气象资料统计,会昌县年平均雷暴日为78 d,最高时可达96 d,属强雷区。但会昌县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在11月还发生如此强雷电,在历史上实属罕见。特别是2009年7月30日至11月8日,会昌县降雨量极少,总降雨量仅59.9 mm,出现了近50年一遇的伏秋季干旱,造成地表水分严重干枯,至11月7日最高气温还达到32.2℃。11月9日,受高空低槽东移、中低层切变以及北方冷空气扩散南下共同气象条件影响,造成大气不稳定能量的连续释放,产生了局部范围的强雷阵雨天气。由于久旱无雨,加之该校地势较高,地表水分缺失,使得已安装的避雷装置地网接地电阻值明显增大。从检测的防雷装置数据结果发现,防雷装置地网冲击接地电阻值比2008年明显偏大4.0~5.0Ω,也远高于接地电阻规范≤4.0Ω标准值,面对突如其来的强雷电,偏大的防雷装置接地电阻值明显制约了其有效发挥防雷泄流的作用。
3 防雷系统在此次雷灾中的作用与缺陷分析
3.1 防雷装置在此次雷灾中的作用
从此次雷灾调查的情况来看,校区内安装的防直击雷和电源、信号线路防雷电波侵入措施,对该校防御雷击灾害发挥了直接有效的防御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该校虽然地处制高点,但防直击雷措施基本覆盖了全校区,强雷电仅落在西南无设防的死角地带,该地主要还是由于树木过高所致。避免了可能发生更大范围内的直击雷灾害事故。二是因多幢教学楼及宿舍楼电源部分都安装了二级电源避雷器,电源系统未造成明显的损失,从仅出现的2个电源避雷器被雷击损和雷电流主要是从无过多防雷设防的电视信号线路而入的情况来看,电源避雷装置起到了明显的保护作用。三是学校唯一安装了信号避雷器的计算机未被击坏,而其前端未设防的MODEN被击坏的现状,充分说明了该计算机上安装信号避雷器的有效防御性。同时,该校唯一安装了信号避雷器的电话也未被雷击损,也充分印证了电话信号避雷装置的有效作用。
3.2 防雷系统存在的缺陷
校内多种防雷设施在此次雷害中虽然发挥了直接有效的作用,但在强大的雷暴面前仍显其不足的一面。一是该校虽多处安装了二级电源避雷器,但从被雷电击损的2个电源避雷器和1间教室内的4根荧光灯被击坏的情况来看,电源避雷器在遇到超出其有效抗压和抗电流极值防御范围内的强雷电时,仍表现出其防御强雷电的局限性。二是二级电源避雷装置也未能完全有效地避免电源系统中的部分电器设备被雷击,说明在防御该校电源系统SPD级别设计上仍存在不足。三是在防雷设计和施工时未充分考虑和重视进入校区内架空传输线路的防雷措施,各种通讯线、天馈线、电源线为雷电过电压波提供了很好的通道。
4 加强学校防雷安全措施的建议
4.1 分区分级防雷,重视传输管线防雷
一是在校园防雷设计和施工时,除了做好防直击雷措施外,应根据防雷分区和分级保护的原则[2,3],加强感应雷、地电位反击、雷电波侵入等防御措施,同时增强各种雷害的抵御能力,方可抵御突如其来的强雷电,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轻雷击损失。二是重视校园内各种传输管线的防雷工作。目前,大部分中小学校的进出管线均是架空而设,使得雷电波极易沿架空电线及信号线路引入,从而造成雷害。学校应对校区进出管线重新布局和整治,尽可能对各种管线采取埋地或暗设[4]。
4.2 加强防雷知识宣传,定期检测和不定期保养防雷装置
尽管学校已采取了多种避雷措施,但学校师生仍不能放松警惕,仍需加强防御雷电知识的宣传,在遇有强雷电天气时应保持冷静,及时采取必要的人为防范措施,如及时采取断电和切断信号线源等,以确保学校师生生命及公共财产的安全。对防雷装置进行定期检测和不定期保养。由于防雷装置有可能因雨水等的侵蚀而发生氧化、腐锈以及因机械损坏等造成损坏、接地线断裂、不同的接地系统之间的等电位连接失效等,当发生雷击后雷电流不能顺利地泄流入地从而易发生雷击事故。因此,每年雷雨季节前,应依法对防雷装置进行安全检测[5,6]。平时加强对防雷装置的保养,对高于校内建筑物或避雷针的树木应进行必要的修剪。
5 结语
中小学校防雷安全关系到学校全体师生的生命安全,近年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中小学校的防雷安全工作,加大了对防雷设施的财政投入,各地学校也逐渐安装了部分防雷设施。通过对此学校发生的雷击灾害事故进行及时的雷击灾害调查与分析,找出雷害原因,对其他学校完善防雷设施和科学防范雷击灾害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摘要:通过对会昌县庄埠乡中心小学发生的一次罕见雷击事故灾害的现场调查,分析该校发生雷击的原因,指出现有防雷装置的作用与缺陷,并提出了加强预防雷击和减少雷害损失的措施。
关键词:雷电灾害,原因,防雷系统,作用,防雷措施,江西会昌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1994[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1.
[2]苏邦礼.雷电与避雷工程[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6.
[3]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工业部.架空绝缘配电线路设计技术规程DL/T601-1996[S].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1996.
[4]郑家武.浅论农村防雷减灾工作[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2):41.
[5]刘敏.黔南州农村防雷探讨[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9(16):56-57.
如何有效地预防、最大限度地消除地灾隐患,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近年来,株洲市国土资源局坚持民生为重、民生为先,建网络、强预警、重防治,充分履行“组织、协调、指导、督促”的职能,开展了一系列实打实的工作,在“预防、应急、治理”3个环节奏响地质灾害防治“三部曲”。
预防:简易评估,搬迁避让
在株洲市已发生的地质灾害中,切坡建房已成为人为引发的地质灾害的主要原因。按照“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村民无疑要为这一巨大的损失“买单”。
眼睁睁地看着村民辛苦一辈子的成果毁于一旦,甚至无家可归,市国土资源局的工作人员备感焦急。为此,他们有了一个让村民能够“花小钱,办大事”想法,并于2013年在芦淞区、炎陵县试点,免费为村民开展建房简易地灾评估。
自己新房子就要建好了,家住芦淞区五里墩乡新庄村的易英明高兴的同时也多了份踏实,他不用再担心滑坡会对房子造成危害。
2013年7月,易英明选址建房,地质灾害专家对其选址进行了踏勘,结果发现易的新房选址距离边坡太近,而且坡度较陡。
于是,专家建议易英亮放坡时,不能从上往下一刀切,而是要逐级放坡,并在山顶挖排水沟,对坡脚进行支护建挡护墙;同时,将选址往外移至安全距离。最终,易英亮按照专家的建议建采取了措施。“虽然前期投入大点,但以后住得安全、住得放心,值得。”易英亮说。
据悉,以炎陵县为例,全县已查明的167处重大地灾隐患点中,就有35处是由于切坡建房和选址不当造成。市国土资源局负责人介绍,村民建房引发的地质灾害,危害性大,点多面广,且治理难,因此,开展村民建房简易评估非常必要。
2013年的试点工作,共审批村民建房285户,其中采取简易评估的37户,经专家现场踏勘、不适宜建房需另行选址的2户,另有3户专家提出了防治指导意见,有2户按专家意见采取了防治措施,保障了5户27人生命安全,避免约300万元的直接经济损失。
在地质灾害预防方面,国土资源部门还开展了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作。
2011年至今,株洲市对炎陵县鹿原镇炎陵村、水东村、船形乡新生村共70户地灾隐患实施避险搬迁,对茶陵县枣市镇东岭村共55户整体搬迁。
该项工作避免村民经济损失,投资效益比在1∶10以上,经济效益显著;维持了现有的生态平衡,节约集约了土地,改变了农村居住村容村貌,改善了居住环境,有效地保护了生产生活设施。
同时,这项工作也切实消除了受灾害威胁隐患,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保障了受灾害威胁周边群众和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居民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为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为全面摸清株洲市地灾实情,国土资源部门计划投入资金800万元,开展1∶50000地质灾害祥查。目前,茶陵县、炎陵县已完成,预计该项工作将于2015年全面完成。
应急:群测群防,预案周全
地质灾害具有隐蔽性、偶然性、突发性的特点,因此需要不断完善制度,做好应急处理。
2013年4月,因连续降雨,株洲市石峰区石峰头社区石峰头一村4、6栋房屋后出现滑坡。
该滑坡造成安全隐患重大。4、6栋有居民72户,居民约300人。滑坡前缘距4、6栋北墙约3米,且滑坡体坡脚处有煤气管道通过。若滑动面受雨水浸泡,滑坡体随时可能下滑,将造成煤气管道破裂引起煤气泄漏和爆炸,同时,山体滑坡有可能冲垮4、6栋房屋。
滑坡发生后,株洲市国土资源局及时组织专家现场调查并出具了调查报告,制定应急预案。从自有资金中拨出10万元用于应急处置,向居民发放防灾避灾明白卡,在滑坡坡脚堆放沙袋防止滑坡继续下滑,立警示牌和警戒线等,并迅速进行治理。
近年,株洲市不仅规范和完善了地质灾害防治相关制度,制定了应急预案,而且严格落实“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后复查”制度。
据介绍,市、县(市)国土资源部门已相应设立了地环科(股)和地质环境监测站,各级国土资源部门均组建了应急队伍。建成了市—县—乡(镇)—村四级群测群防网络,人员达到500多人,网络建设进一步完善。
还成立了由省、市、县三级100多名专家组成的地质灾害应急专家库,为地质灾害的应急处置提供专业技术支持;构建了组织指挥、群防群测、技术支持三方稳固的组织支撑体系,确保了“隐患早知道、险情早发现、灾害早预防、应急早准备”。
特别是在2013年汛期,市国土资源局形成了排查、巡查、复查常态化,汛期24小时值班,同时会同市气象局发布地灾气象预警会商报告9期,确保了人民群众的财产和生命安全。
治理:拯救空灵寺,保护炎帝陵
地质灾害治理,拯救了千年古刹空灵寺。
空灵寺位于天元区雷打石镇,地处湘江之滨,空灵岸陡壁下,依崖而建,故名空灵寺。古有“观音射箭镇九狮”的传说,故此寺亦称观音岩。空灵寺历经千载,堪称千年古刹。
空灵寺所伴的陡崖,为白垩系砂砾岩,砂砾岩为泥质胶结,抗风化能力弱,经历千年风雨沧桑和风化,岩体裂缝逐渐加大,随时可能造成危岩崩塌等灾害;加上寺内道路修建、寺外挖石填坝等活动,增加了大量人工裂隙和危岩体,随即构成一个大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空灵寺崩塌群体。
该隐患点直接威胁的房屋有3栋,价值4500万元以上,并直接威胁寺内人员、香客、游客的生命安全;如果发生地质灾害,将会造成严重的后果。进行彻底的治理防护,已经刻不容缓。
2012年空灵寺塌群治理工程启动,总投资742万元。克服重重困难,今年该工程全部完工,彻底根治了寺庙内危岩崩塌的问题,确保了整个寺庙的建筑群及游人生命财产安全,对寺庙宗教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创造了条件,对保护名胜古迹和发展名胜旅游作出了贡献。
炎陵县鹿原镇鹿原陂(炎帝陵)滑坡群地质灾害治理项目,保护炎帝陵风景名胜区、水东村和炎陵村48栋居民房屋、市学生实践教育学校的财产、群众生命安全。目前工程完工已两年,运行良好,使日均1500余游客及陵区工作人员的生命财产免受威胁,学生能正常教学,居民能安居乐业,保证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利于社会稳定,社会效益巨大。
据株洲市国土资源局统计,近3年来,株洲市争资立项,共争取上级地灾治理资金3000余万元,市级落实资金1500万元,县(市)区投入3000余万元,治理好地质灾害隐患40余处,搬迁455户、1917人。
目前,已完成的重大工程还有茶陵县枣市镇东岭村、攸县湖南坳乡龙井村滑坡治理项目、醴陵市西山办事处耿塘村不稳定斜坡治理项目、株洲县伏波岭滑坡治理等项目。
关键词:地质灾害;原因;防治策略
引言:
从自然科学界的角度来讲,地质灾害,是指自然地质作用和人类活动造成的恶化地质环境,降低了环境质量,直接或间接危害人类安全,并给社会和经济建设造成损失的地质事件。这些地质事件虽然具有不可预测性的特点,但是只要我们做好了相关的防治工作,就可以将地质事件所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
一、诱发地质灾害的原因
地质灾害都是在一定的动力诱发下发生的。诱发动力有的是天然的,有的是人为的。按照这两种原因可以将地质灾害分为以下两类,即:自然地质灾害和人为地质灾害。自然地质灾害发生的地点、规模和频度,受自然地质条件控制,不以人类历史的发展为转移;人为地质灾害受人类工程开发活动制约,常随社会经济发展而日益增多。
诱发地质灾害的因素主要如下:1、各种工程资源开发中开挖回填不规范,从而引发了采空坍塌、山体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2、在修建公路、修建房屋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开挖边坡等现象,这一现象导致人工高陡边坡,造成滑坡。3、山区水库渗透到渠道,从而增加了软化作用,进而引发滑坡泥石流的发生。4、采石放炮、乱砍滥伐等活动成为引发地质灾害的又一大原因。5、地形地貌、岩土性质、大地构造、大气降水也成为诱发地质灾害的因素。
二、地质灾害的防治策略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不仅影响着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还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和谐。所以各个地区要成立预防地质灾害的小组,不断健全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体系以及监测预报网络,积极落实地质灾害责任制,将责任真正落实到每个人身上。与此同时还要确定第一责任人,该责任人要带领其他人员执行防治地质灾害的措施,带领群众从地质灾害的地区迅速撤离出来。
(二)广泛宣传,提高全民防灾意识
为了能够增强群众的防灾意识,这就要充分利用宣传栏、公开栏等来做好宣传工作。通过借助这些宣传方式来将地质灾害的防治知识教授给群众,以此来慢慢提高群众的自救能力以及互救能力。
(三)加强动态监测和险情巡查,做好预警预报
汛前,相关人员要认真检查管辖区内的地质灾害点,并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第一,成立预防地质灾害的小组,做好预防地质灾害、宣传防治地质灾害等工作。第二,将责任落实到地质灾害点监测人员的身上。同时要对社区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预案进行完善,以便每一位居民都可以准确的了解到地质灾害所带来的危害、当发生地质灾害的时候如何撤离以及防治地质灾害的一些措施。第三,各个地区要引导当地居民、基层单位来监测地质灾害点,特别是在汛期来临之前,要时刻关注地质灾害的情况,并且要做好记录工作。在此期间,如果发现了一些异常情况,那么要将该情况及时汇报给上级领导,然后组织当地居民转移。第四,做好巡查地质灾害点的工作。为了能够有效的预防地质灾害,那么在汛前要安排相关人员来值班。第五,构建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机制。当相关部门发现天气会发生较大变化时,要将该信息发布出去,以便于相关人员做好防治地质灾害的工作。虽然地质灾害的发生具有突发性,但是根据一些天气的变化情况,相关工作人员还是可以预测出地质灾害的发生时间。
(四)严格汛期值班和灾情速报制度
地质灾害具有明显的特点,那就是突发性。因此为了能够减少地质灾害所帶来的人员伤亡,这必须要做好应急抢险救灾工作。各个地区要落实值班报告制度,当地质灾害发生的时候,值班人员要立即向上级汇报情况。同时值班人员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即:当地质灾害发生的时候,其应该协调相关单位做好救灾工作,尽可能将地质灾害所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
(五)确定简易监测方法
所谓地质简易监测指的是依据简单的测量工具、测量方法和仪器装置来对灾害体、房屋裂缝位移变化进行监测的一种方法。经常用到的监测方法如下:1、埋桩法。该方法被用于观测崩塌、滑坡体上所发生的裂缝。在斜坡上横跨两侧埋桩,借助钢卷尺来测量桩与桩之间的距离,从而可以对滑坡变形的滑动过程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于土体裂缝,埋桩应该离裂缝远一点。2、埋钉法。在建筑物裂缝两侧安装一颗钉子,通过对两侧两颗钉子的距离变化进行测量来准确把握滑坡的变形滑动。在灾害发生前,此种方法判断得较为准确。3、上漆法。在建筑物裂缝的两侧用油漆各画上一道标记,与埋钉法的原理是一致的。通过对两侧标记的距离进行测量,以此来准确判断裂缝是否呈现扩大的趋势。
三、总结
地质灾害的发生往往具有突发性,这会让当地的居民措手不及。为了能够让居民灵活的应对地质灾害,就要加大对居民的教育,告诉居民当地质灾害发生时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保护自己。在防治地质灾害的时候,一般要采取行政、工程这两种措施。其中行政措施是指借助相关的法律法规来规范人们的活动,防止地质灾害的发生。其中工程措施是指在施工过程中,要通过加固、稳定变形地质体等来避免地质灾害的发生。
1 根腐病
该病主要危害瓜根和茎基部, 很少危害茎蔓[2]。定植后即可开始发病, 初呈水渍状, 后呈浅褐至深褐色腐烂, 病部不缢缩, 其维管束变褐色, 但不向上扩展, 可与枯萎病相区别, 后期病部往往变糟, 组织破碎, 仅留下丝状维管束。受害茎蔓初期蔓尖微卷上翘, 生长缓慢, 以后全株叶片中午萎蔫, 早晚恢复, 逐渐枯死。主要危害幼根和幼茎, 造成萎蔫死苗。除应抓好田间开沟排水外, 前期主要采取种子、土壤处理法加以预防。苗期药剂防治, 应在发病初期进行。可选用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 或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或80%代森锰锌1 000倍液喷雾防治, 间隔10 d喷1次, 连续防治2~3次。
2 炭疽病
该病主要危害叶片, 也可危害茎蔓、叶柄和果实。幼苗受害子叶边缘出现圆形或半圆形褐色或黑褐色病斑, 外围常有黑褐色晕圈, 其病斑上常散生黑色小粒点或淡红色黏状物[3]。近地面茎部受害, 其茎基部变成黑褐色且缢缩变细猝倒。瓜蔓或叶柄染病, 初为水浸状黄褐色长圆形斑点, 稍凹陷, 后变黑褐色, 病斑环绕茎一周后, 全株枯死。叶片染病, 初为圆形或不规则形水渍状斑点, 有时出现轮纹, 干燥时病斑易破碎穿孔。潮湿时病斑上产生粉红色黏稠物。果实染病初为水浸状凹陷形褐色圆斑或长圆形斑, 常龟裂, 湿度大时斑上产生粉红色黏状物。可选用80%代森锰锌1 000倍液, 或7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 或10%世高4 000倍液喷雾防治。
3 枯萎病
西瓜枯萎病发病初期, 病株茎蔓上的叶片自基部向前逐渐萎蔫, 似缺水状, 中午更明显, 最初1~2 d, 早晚尚能恢复正常;数日后, 植株萎蔫不再恢复, 慢慢枯死, 多数情况全株发病, 也有的病株仅部分茎蔓发病, 其余茎蔓正常。发病植株茎蔓基部稍缢缩, 病部纵裂, 有淡红色 (琥珀色) 胶状液溢出, 根部腐烂变色, 纵切根颈, 其维管束部分变褐色。西瓜枯萎病是一种土传真菌病害。在做好轮作换茬、土壤消毒的基础上, 主要采用嫁接育苗避害。当枯萎病发生初期, 可选用40%瓜枯宁600倍液, 或20%龙克菌500倍液, 或75%治萎灵1 000倍液灌根, 每株应灌药液500 m L, 连续灌根2~3次[4]。
4 黄守瓜
黄守瓜属金花虫科, 鞘翅目。成虫体长7~8 mm。全体橙黄或橙红色, 有时略带棕色。上唇栗黑色。复眼、后胸和腹部腹面均呈黑色。触角丝状, 约为体长的1/2, 触角间隆起似脊。前胸背板宽约为长的2倍, 中央有一弯曲深横沟。鞘翅中部之后略膨阔, 刻点细密, 雌虫尾节臀板向后延伸, 呈三角形突出, 露在鞘翅外, 尾节腹片末端呈角状凹缺;雄虫触角基节膨大如锥形, 腹端较钝, 尾节腹片中叶长方形, 背面为一大深洼。可用2%甲维盐4 000倍液, 或1.8%阿维菌素3 000倍液, 或48%乐斯本1 500倍液喷雾防治。
5 蚜虫
蚜虫属半翅目, 体长1.5~4.9 mm, 多数约2 mm。有时被蜡粉, 但缺蜡片。触角6节, 少数5节, 罕见4节, 感觉圆圈形, 罕见椭圆形, 末节端部常长于基部。眼大, 多小眼面, 常有突出的3个小眼面眼瘤。喙末节短钝至长尖。腹部大于头部与胸部之和。前胸与腹部各节常有缘瘤。腹管通常管状, 长常大于宽, 基部粗, 向端部渐细, 中部或端部有时膨大, 顶端常有缘突, 表面光滑或有瓦纹或端部有网纹, 罕见生有或少或多的毛, 罕见腹管环状或缺。尾片圆椎形、指形、剑形、三角形、五角形、盔形至半月形。尾板末端圆。表皮光滑、有网纹或皱纹或由微刺或颗粒组成的斑纹。体毛尖锐或顶端膨大为头状或扇状。有翅蚜触角通常6节, 第3或第3~4或第3~5节有次生感觉圈。前翅中脉通常分为3支, 少数分为2支。后翅通常有肘脉2支, 罕见后翅变小, 翅脉退化。翅脉有时镶黑边。采用10%吡虫啉2 000倍液, 或3%啶虫脒3 000倍液, 或2.5%功夫4 000倍液喷雾防治。
参考文献
[1]贾崇敬.当前棚室西瓜病害的诊断与防治[J].现代农业, 2009 (6) :38-39.
[2]张振林.西瓜主要病害的防治[J].农村科学实验, 2009 (6) :22
[3]顾广群, 顾可俊, 沈士恩.西瓜病害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与应用[J].现代农业科技, 2007 (10) :90-91.
【新昌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推荐阅读:
新昌县交通运输系统安全隐患大排查11-07
写我的家乡新昌小学生作文10-16
会昌县职业技术学校10-14
孝昌县住房公积金提取指南06-18
会昌县学校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办法07-01
平昌县云台小学教师评价制度09-13
南昌县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问答07-09
平昌县云台小学安全办公室消防人员职责07-07
永昌县职业中学教育教学工作总结汇报材料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