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南县地质灾害避灾移民搬迁规划(精选3篇)
(2011-2012年)
省政府决定,为从根本上消除地质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威胁,从今年开始,在全省开展地质灾害避灾移民搬迁工作。根据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在全省开展地质灾害避灾移民搬迁工作的通知》(赣府厅字【2011】92号)和赣扶移字【2011】33号《关于印发江西省地质灾害避灾移民搬迁实施方案的通知》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龙南县地质灾害基本情况
龙南县位于江西省最南端,是江西的“南大门”。全县国土面积1641平方米,辖15个乡(镇、场)、2个管委会,总人口31万。龙南县地处山区,地质环境条件中等—复杂,受地质条件和人类工程活动影响,地质灾害时有发生。近期经专业技术人员调查,发现全县有171处地质灾害和斜坡隐患点,其中地质灾害点161处,不稳定斜坡(崩塌、滑坡隐患)点10处。主要危及5285名群众生命安全,危及房屋约6.9万平米,学校2处,境内105国道6处、省道横黄线1处,可导致直接财产损失4429万元。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主动避灾。坚持群众自愿、政府主导、阳光操作原则,以“整体搬得出,长期稳得住,逐步富得起”为目标,通过避灾搬迁,提高灾区人民的抗灾水平和能力,确保灾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改善灾区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二)基本原则
1、自愿搬迁原则。居住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需要搬迁的移民,必须在自愿的基础上,由本人申请搬迁。县市区政府要做好宣传、动员工作,确保在自愿的基础上,实现搬迁。
2、政府主导原则。避灾搬迁移民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必须由政府主导,组织各方面力量参与实施。
3、整体搬迁原则。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对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工程治理难度大或工程治理效益差,且具备避灾搬迁条件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实施整体搬迁移民,主动避让地质灾害,最大限度地保障地质灾害易发区人民的生命与财产安全。
三、规划目标
从今年起,对居住在危害程度高、治理难度大的隐患点的群众,在自愿的基础上,实施整体移民搬迁,逐步完善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必要的社会公益设施,帮助移民实现生产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转变,调动移民自力更生、自建家园的积极性,并通过有效扶持提高移民的综合发展能力,使他们搬迁后的抗灾能力显著增强、居住安全环境和条件明显改善、生产生活水平有所提高,最终实现“整体搬得出、长期稳得住、逐步富得起”的目标。全县目前地质灾害威胁人口5285人,2011-2012规划搬迁4300人。
四、搬迁范围、对象和安置模式
(一)搬迁范围、对象
实施避灾移民搬迁的范围为居住在国土部门认定的危害程度高、治理难度大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群众。具体的移民对象认定工作必须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实行全过程“阳光操作”,坚持“户申请,村推荐,乡审查,县批准”的程序核实确定对象。首先由自愿搬迁的农户提出申请,填写《移民扶贫搬迁申请书》。然后由村委会核实有关情况,召开村民大会或村委会讨论通过,确定拟搬迁移民对象,并在全村范围内张榜公示移民搬迁名单。再后,由乡(镇)政府审查并确定拟搬迁对象,报县扶贫和移民部门批准。最后,由县扶贫和移民办审查确定移民农户名单,并在移民迁出地行政村张榜公布。无异议后,组织移民填写《移民搬迁审批表》,农户、村委会、乡镇政府、县移民办分别签署意见、并加盖公章。
(二)安置模式
坚持集中安置与分散安置相结合,安置方式由移民自主选择决定。(1)集中安置。选择条件较好的地点建设移民集中安置点。就地集中安置时,移民耕种原有的耕地,经营原有的山林、河流;异地集中安置时,可通过转让、出售、租借、联合承包等多种方式,流转原有的耕地、山林和河流的使用权,取得新的耕地、山林和河流的使用权。(2)分散安置。选择县城、圩镇和条件相对较好的村庄进行分散安置。通过选购新、旧房,建造新房等方法,确保安居乐业。(3)敬老院安置。将符合“五保”条件的孤寡老人安置在敬老院。安置点选择要尊重移民意愿,由移民自主选择。
五、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完成4300人避灾移民搬迁,估算总投资12900万元,人均3万元,其中移民建房专项补助资金投入1720万元,人均4000元;群众自筹6880万元,人均16000元;争取上级部门专项资金和县财政配套资金4300万元,人均10000元。移民自筹部分主要用于自己的安置房建设,争取的上级拨款主要用于安置点基础设施建设,龙南县财政投资用于土地征用等工程建设其他费。项目所需资金在建设工期内全部投入,上级拨款及龙南县财政资金实行专户管理,专款专用,县财政部门、县审计部门定期对项目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应及时向施工单位给付款项,以确保项目施工进度和质量。
六、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避灾移民搬迁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各部门、各单位要高度重视,坚持以人为本,治本为策,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全县的避灾移民搬迁工作,由县移民搬迁工作领导小组领导,领导小组组长由县政府县长担任,副组长由县政府分管副县长担任,成员单位由政府办、扶贫和移民办、国土局、矿管局、城乡建设局、房产局、发改委、林业局、审计局、农工部、交通运输局、水利局、财政局、民政局、农粮局、教体局、卫生局、林业局、公安局、供电公司、电信分公司、广电网络公司等部门组成,日常组织实施工作由县扶贫和移民办牵头负责,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扶贫和移民办,由张淑芳同志任办公室主任,工作人员从成员单位中抽调,县财政安排必要的工作经费。县、乡、村三级要层层签订责任状,采取分片包干、责任到人的方法,落实责任,确保该项工作按时顺利完成。
各乡(镇、场、管委会)作为实施地质灾害避灾移民搬迁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成立由党委书记任组长的地质灾害避灾移民搬迁工作领导小组,并明确分管领导和专职工作人员,安排专门经费确保此项工作按时完成。
(二)部门密切配合。
避灾搬迁工作涉及方方面面,各相关部门要在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加强协调,密切配合。县扶贫和移民部门负责日常的组织和协调、计划和资金的协调、移民搬迁工程的业务指导和监督;县矿管局负责地质灾害隐患核查移民搬迁摸底调查、搬迁安置新址评估、避灾业务指导;县国土局负责安置用地的保障;县城乡建设局负责集中安置点的规划设计和户型的选择;县委农工部争取将避灾移民搬迁安置点纳入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县交通运输局负责安置点的公路建设;县水利局负责安置点的饮用水工程和防洪排涝设施建设;县供电公司负责安置点的用电建设;县广电网络公司负责为移民安置点免费布设好有线广播电视的主干线、接通广播有线电视信号等工作,移民户安装分级按城镇低保户的优惠标准收取初装费;县电信公司负责将程控电话主线免费安装到移民安置点;其他相关部门也要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有关工作。
(三)严格规范操作。
避灾移民搬迁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各乡(镇、场、管委会)地要坚持“政府主导、群众自愿、阳光操作”,以“整体搬得出、长期稳得住、逐步富得起”为目标,严格规划操作,切实将此民生工程建设成为民心工程,确保移民安居乐业,确保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1、移民对象的认定。对象的认定必须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实行全过程“阳光操作”。避灾移民搬迁的对象是居住在矿管局认定的危害程度高、治理难度大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群众。在操作过程中,要坚持“户申请,村推荐,乡审查,县批准”的程序。首先由自愿搬迁的农户提出申请,填写《移民扶贫搬迁申请书》。然后由村委会核实有关情况,召开村民大会或村委会讨论通过,确定拟搬迁移民对象,并在全村范围内张榜公示移民搬迁名单。再后,由乡(镇、场、管委会)审查并确定拟搬迁对象,报县扶贫和移民办批准。最后,由县扶贫和移民办审查确定移民农户名单,并在移民迁出地行政村张榜公布。无异议后,组织移民填写《移民搬迁审批表》,农户、村委会、乡(镇、场、管委会)政府、县扶贫和移民办分别签署意见、并加盖公章。
2、安置方式的选择。安置方式由移民自主选择决定。通常采取以下几种安置模式:(1)集中安置。选择条件较好的地点建设移民集中安置点。就地集中安置时,移民耕种原有的耕地,经营原有的山林、河流。(2)分散安置。选择县城、圩镇和条件相对较好的村庄进行分散安置。通过选购新旧房,建造新房等方法,确保安居乐业。(3)敬老院安置。将符合“五保”条件的孤寡老人安置在敬老院。集中安置点的选址要与小城镇建设规划和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科学规划,慎重选择。尽量做到“六近”,即近路、近水、近电、近田、近校、近医院。必须做到“一高两避”,即高于洪水线,避开地质灾害威胁,避开泥石流灾害威胁。集中安置户均安排宅基地40~140平方米。分散安置要尽量选择县城、圩镇和靠近镇政府、村委会、学校、卫生院或公路沿线基础设施条件较好的地方。安置点选择要尊重移民意愿,由移民自主选择。
3、集中安置点建设。移民集中安置点建设坚持“五统一分”。即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基础设施建设、统一资金管理、统一竣工验收和分户自主建房。每个集中安置点的移民必须达到10户以上。移民新村均要在进村路口等明显地段因地制宜建立永久性标示牌。标示“江西省避灾移民搬迁新村”字样。
4、补助资金的管理。移民建房补助资金由扶贫移民资金、农村危房改造资金、地质灾害治理专项资金、财政资金等整合构成,各项资金分别执行各自的现行管理规定。移民个人建房补助款实行专户储存,专款专用,封闭运行,用“一卡通”直接发放到移民户。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根据资金来源,实行项目管理和报账制管理。
(四)加大政策扶持。
避灾搬迁移民享受《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扶贫和移民办关于完善库区深山区移民搬迁扶贫有关政策意见的通知》(赣府厅发[2010]32号)中关于扶贫搬迁移民的所有优惠政策。安置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所需资金,按照“渠道不乱、管理不变、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由移民扶贫、地质灾害防治、新农村建设以及交通、电力、水利等相关资金整合筹措。扶贫和移民部门要坚持“解危”优于“济困”,将避灾搬迁移民作为扶贫搬迁移民的特殊对象,优先予以搬迁。国土资源部门要根据省政府办公厅的要求将集中安置点的用地予以重点保障。
(五)强化督查调度。
为确保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目标任务,决定建立工作调度制度,县移民搬迁工作领导小组每半月进行一次调度,通报工作进展,总结工作成绩和经验,研究和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有关问题。并将避灾移民搬迁工作列入全县农村基础设施重点项目,安排县领导挂点督办,由县政府督查室适时开展督查,将督查结果在全县范围内通报。
龙南县扶贫和移民办公室
一、领导重视,高位推动
地质灾害避灾移民搬迁工作是一项责任极其重大的政治工程、生命工程、民心工程,我县对此高度重视。一是成立了高规格的工作领导小组。由县长任组长,县政协主席任常务副组长,县委常委、统战部长为副组长,县扶贫和移民办、矿业资源管理局、国土资源局、财政局、城乡建设局等19个单位为成员单位,统一组织,统一指挥,统一步调,高位推进。二是建立了两套责任体系。一套是县、乡、村下级对上级负责的责任体系。主要是落实好对象、落实好安置地点、落实好宅基地、落实好建房进度和质量,确保按时搬得出。今年有搬迁任务的27个乡镇与县委、县政府签订了责任状,明确乡镇长为第一责任人,负责本辖区的避灾移民搬迁工作。另一套是县直部门分工负责集中安置小区的基础设施和配套项目建设的责任体系。动员全县上下,协调方方面面,齐心协力抓好避灾移民搬迁工作。有关部门把集中安置点配套建设当作“份内之事”,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实行“一把手”负责制,积极争取项目资金,落实优惠政策和帮扶措施。
二、广泛宣传,核准对象我们充分利用广播、电视、
报纸等新闻媒体,反复宣传地质灾害对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的威胁,反复宣传省委、省政府对地质灾害区群众的亲切关怀,反复宣传避灾移民搬迁的有关政策,反复宣传移民与接受地群众共同致富的典型事例,力争使其家喻户晓,老少皆知,确保群众自愿搬迁,力求隐患点整体搬迁。不少灾区群众说:“大家都想搬,就是没指标。”同时,我们还组织扶贫和移民办、矿管局、规划局、建设局等部门,就避灾移民开展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基本掌握了地质灾害区群众的分布情况和思想动态。这些人群分布在全县34个乡镇193个行政村。在此基础上,编制了《修水县地质灾害避灾移民搬迁规划》,制订了《2011年避灾移民搬迁工作方案》。在审定移民对象时,严格执行逐级申报审查制度,即先由群众自愿申请,村组张榜评议,乡镇审查把关,再由县领导小组审核批准。今年避灾移民核定为379户1715人,他们分布在27个乡镇84个行政村,主要集中在白岭、全丰、黄坳、漫江等重灾区。目前,移民户与迁出地乡镇政府签订了搬迁协议,分户建立了台档,确定了安置方式和去向。
三、因地制宜,妥善安置
根据农村实际和群众意愿,我县采取5种安置模式,破解了“人往哪里去”的难题。对经济条件较好、有生活来源的农户,引导到县城或集镇实行“务工经商,城镇安置”;对在一个行政村内隐患点较多、人口规模较大的农户,引导到中心村实行“统一选点,集中安置”;对零星分散、户数较少的村庄,实行“村内调剂,就近安置”;对特困农户,采取购置当地村民旧房,实行“投亲靠友,分散安置”;对符合五保条件的老弱病残者,实行“五保老人,敬老院安置”。不管采取哪种安置方式,群众乐意就行;不管搬到哪里,群众自愿就行;不管新房旧房,适于生活就行。对集中安置点做到“四个结合”、“四个不准”。“四个结合”,即避灾移民安置与城镇建设、深山移民扶贫、农村危房改造、灾后倒房重建相结合。如白岭镇、漫江乡在乡镇政府所在地建立安大了集镇规模。黄坳乡龙峰村将8户地质灾害搬迁户、9户农村危房改造户、3户倒房重建户统一规划集中建立灾民安置点,既节约了土地资源,又降低了基础建设成本。“四个不准”,即不准在山体滑坡、崩塌、泥石流和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区建房,不准在行洪道周边和靠近河道建房,不准切坡建房,不准在易发洪涝的低洼地建房。所有安置点都经过矿业部门的地质灾害评估。今年初步确定11个集中安置点,目前4个安置点已开始启动建房,4个点完成“三通一平”,3个安置点正在规划设计。移民建房实行“五统一分”,即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基础设施建设、统一资金管理、统一竣工验收和分户自主建房。
四、把握政策,规范操作
一是制订了资金管理办法。严格执行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在全省开展地质灾害避灾移民搬迁工作的通知》(赣府厅字[2011]92号)精神,加强资金管理,实行专户储存、专款专用、专人管理、封闭运行。对人均4000元补助资金,集中建房户确保人均3500元直接打入移民个人账户,分散建房户和分散购房户人均4000元全部打入移民个人账户。严明财经纪律,确保做到“四个不”,即不吃一顿饭,不饮一杯酒,不吸一支烟,不挪一分钱。二是对地质灾害隐患点采取“三不两走一平”措施。“三不”,即不再安排基础建设项目,不再审批建房用地手续,不准再新迁入人口。“两走”,即移民搬迁后,必须户口迁走,财产搬走。“一平”,即原有旧房拆平。为彻底消除地质灾害区的安全隐患,我们把拆除旧房工作作为一个关键环节来抓,先签订拆旧承诺书,再确定移民指标。
五、精心组织,强化督查
为有序推进避灾移民搬迁工作,我们严把工程进度、督促检查两道关,一步一步地抓好落实,一着不让地跟踪问效。一是倒排工期,抓进度到位。这项工作一开始,我们就制订了工作时间表,要求7月25日前完成核定搬迁对象,8月10日前签订好搬迁协议,8月25日前落实安置去向,8月底启动移民建房,9月建好一层,10月完成主体工程,1 1月完成装修、搞好基础设施建设,12月完成档案收集、组织有序搬迁,2012年汛期前完成旧房拆除。同时,每个月制订具体的工作安排表,要求各乡镇、各单位对照安排表,倒排工时,逐日落实。二是定期督查,抓质量到位。移民安置质量的好坏,关系到移民今后的生存和发展。为此,我们始终把建房质量作为重点定期督促检查,做到每周一检查,半月一通报,一月一调度。同时,建立现场办公会制度,根据督促检查中发现的困难和问题,由县领导小组主要领导牵头组织相关部门负责人深入有关乡镇现场办公,协调解决。
全面完成8月27日,正值泉坝赶场天,泉堡村支部书记冉素蓉带领3位村民代表在热闹的炮竹声中给泉坝乡党委、政府送来了一面“为民排忧,替民解难”的锦旗。冉素蓉支书高兴的对笔者说“村民终于领到自己的宅基地了,党委政府替我们把场坪做的这么好,我一定动员村民马上动工建造房屋,绝不辜负党委政府对我们的恩情”。
原来是该乡泉堡村移民搬迁户已全部得到了自己的搬迁点宅基地。据悉该乡在8月24日,召开乡党委扩大会议研究成立了泉堡村移民搬迁宅基地划分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详细的《泉堡村移民搬迁宅基地划分工作实施方案》、《泉堡村移民搬迁宅基地划分应急预案》。8月25日,通过召开全乡干部职工动员会,对全乡干部职工详细解释了划分工作的各个详细步骤。8月26日,组织所有搬迁户进行抽签分配宅基地。至此,泉坝乡泉堡村地质灾害移民搬迁户已全部抽取了自己的宅基地。而这一切离不开乡党委、政府的周密部署筹划,离不开上级部门的精心指导。
一、前期积极宣传,通知到位。
为了保证宅基地划分工作顺利开展,宅基地划分工作组的同志利用晚上的时间,逐户调查,宣传政策,宣
传抽签办法,通知搬迁户准时参加抽签会议,了解搬迁户的所思所想。
二、抽签活动精心组织,过程严密。
8月26日,在乡党委政府的精心组织下,泉堡村移民搬迁宅基地划分会议在乡政府大会议室举行,138户搬迁户除去22家单户,剩余需要抽签的116家搬迁户的户主齐集大会议室。郭永飞乡长在宣读完划分方案后,全体搬迁户举手表决,全票通过该划分方案。根据实施方案,整个抽签过程分五个步骤:
1、检查身份,确认是搬迁户户主(或户主代表)后进入抽签会场;
2、通过抽签抽选顺序号;
3、根据顺序号抽取搬迁户所在的小区;
4、小区内抽取顺序号;
5、根据顺序号抽取落户地基。为确保公平公正,搬迁户推选了3名代表全程监督抽签过程。
三、积极督促,加快房屋建设工作步伐。
落实搬迁户的宅基地后,迅速组织村干部积极动员,发动群众建设热情,营造良好的“追、赶、超”氛围,加快房屋建设步伐,确保在11月底完成房屋建设工作,12月份搬迁完成。
【龙南县地质灾害避灾移民搬迁规划】推荐阅读:
商南县中医医院康复科发展规划06-09
校安工程总结(南县)06-12
苍南县教育局局长01-09
沂南县人民政府办公室07-13
南县建设洞庭湖生态经济区07-25
灌南县全民健身月活动方案09-10
莒南县小学必背古诗文06-30
广南县2011年度新农合宣传政策11-08
灌南县五队中学学生交通安全警告12-13
洛南县“企业服务年”活动实施方案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