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矿产论文

2024-07-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地质矿产论文(共9篇)

地质矿产论文 篇1

考试大纲

总则

本专业的考试涉及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地层学、古生物学、矿物学、矿床学、找矿勘探、构造地质学、区域构造学、数学地质、煤田地质与勘探、同位素地质学、岩相古地理等方面的必备知识和地勘行业新技术新方法的运用,以及与地质调查和矿产勘查等相关领域知识的掌握与运用。同时也涉及到现行的地质勘查规范、规程的掌握、运用等。

本考试大纲按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规范规程、新技术新方法等四部分编写,四部分权重分别为基础知识30%,专业知识30%,规范规程20%,新技术新方法20%,为了便于考试人员的复习,本大纲分别用“掌握”、“熟悉”、“了解”来界定各条目的考试要求。“掌握”是指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熟悉”是指能熟练运用的知识,“了解”是指一般具备的概念知识。

第一部分 基础知识

1、掌握地球的圈层结构、年龄与演化。熟悉地球的物理性质;熟悉组成地壳的主要化学元素。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熟悉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的基础知识与研究方法;熟悉新构造运动特征。了解各种地貌单元特征与相应堆积物特征;了解地貌图的编制;了解岩相古地理有关知识。

3、了解同位素地质学有关知识;了解同位素地质年龄的测定方法。

4、掌握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等三大岩的分类、命名、结构、构造特征以及常见的各类岩石的判定。熟悉岩浆作用及岩浆的成分与性质;熟悉沉积岩的成分与形成过程;熟悉变质作用类型;熟悉各类岩石构造组合。了解变质岩的形成及变质作用。

5、掌握矿物的分类及重要矿物特征。熟悉矿物的物理性质。了解矿物的化学成分、内部结构和外形,了解矿物的利用。

6、掌握矿床有关基础的知识;掌握各种成矿作用。熟悉成矿专属性知识。

7、掌握找矿工作的一般规律。熟悉矿床勘探技术手段;熟悉工程体系的布设以及各类勘探工程的施工顺序。

8、熟悉各地质年代的典型古生物特征及分布。了解古生物与环

境关系。

9、掌握构造地质学的基本知识,如褶曲、断裂、节理、劈理等有关知识;掌握现代构造地质学理论;掌握构造地质学的研究方法与技术。熟悉地壳构造运动的基本形式。了解大地构造学说。

10、熟悉现在流行的大地构造学理论,如板块构造,地质力学,槽台学,地洼学等,并能运用相关理论指导找矿;熟悉中国大地构造轮廓。了解中国大地构造演化历史。

11、熟悉伸展构造,推覆构造,走向滑动断层,韧性剪切带,活断层等知识及研究方法。

12、熟悉物化探的基本概念与常用工作方法。了解物化探数据处理及推断解释。

13、熟悉遥感地质的应用。

14、了解湖南省区域地质概况。

第二部分 专业知识

1、掌握区域地质调查的工作方法。熟悉典型地质剖面的地层组合。

2、熟悉岩矿鉴定有关知识,掌握常见的造岩矿物的鉴定。熟悉非透明矿物的鉴定。

3、掌握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等三大岩的野外产出特征及岩石的演化规律。了解现代岩浆运动、变质理论、沉积理论。

4、掌握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等三大岩与成矿之间关系的规律。熟悉三大岩的成矿规律以及成矿专属性;熟悉三大岩的找矿标志。

5、掌握矿床(体)的基本概念;掌握矿体的形态产状及与围岩、母岩的关系。熟悉矿产的概念及分类;熟悉矿体变化性质与程度,以及控制矿体变化的因素。了解矿床学及其主要研究内容,如了解矿床与地质背景相关性,矿产共生性,矿床(体)的分带性,矿产分布的不均一性,矿化的不均一性。

6、掌握矿石的概念和类型;掌握矿石矿物、脉石矿物、夹石、可采厚度、矿石品位与品级、矿石质量等的概念及相互关系;掌握矿石中矿物组份、含量、共生组合及分布特征。熟悉矿石组构及嵌布特征;熟悉矿石中有用与有害组份含量、赋存状态、分布规律。了解矿石物理性质、工艺性质及矿石影响矿床工业价值的因素。

4、掌握元素的共生与综合利用。熟悉不同成矿作用的成矿方式。了解内生成矿作用、外生成矿作用、变质成矿作用、叠生成矿作用的概念和特征;了解地壳元素丰度与成矿。

5、掌握矿床的成因类型;掌握岩浆矿床、热液矿床、风化矿床、沉积矿床、变质矿床(层控矿床)的概念、特征及主要矿床类型。熟悉主要矿床的工业类型。了解矿床的工业类型的概念和分类。

6、掌握煤田地质学的概念和内容;掌握我国煤炭分类及煤炭质量分级的特点。熟悉含煤地层、成煤环境的特征。了解聚煤规律及我国(尤其是湖南)主要成煤期的特点。

7、掌握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的概念和内容。熟悉成矿预测的基本理论、预测层次、预测方法。了解地层、构造、岩浆岩、含矿流体、地球化学背景及其与成矿关系;了解成矿系列(统)的概念和特征;了解成矿模式的概念和内容。

8、掌握矿产勘查的概念、原则和勘查阶段的划分;掌握预查、普查、详查、勘探等矿产勘查的基本工序。熟悉勘查项目确定与论证;熟悉勘查设计的编制与审批;熟悉勘查报告的编制与审批。了解矿产勘查因地制宜原则、循序渐进的原则、全面研究的原则、综合评价原则、经济合理的原则;了解矿产勘查阶段划分的目的、意义及原则。

9、掌握矿床勘探类型的概念;掌握勘探类型及划分依据。熟悉影响勘查技术方法选择的主要因素:勘查阶段、成矿条件、矿床特征、自然地理条件;熟悉地质测量法、重砂测量法、地球化学测量法、地球物理测量法、探矿工程法、遥感地质法及其它相关勘查技术手段和相关专业的资料成果在地质找矿中的运用。了解勘查方法的最佳组合及综合应用意义;了解地质观测法、勘查统计法、勘查模型法、技术经济评价法等矿产勘查研究方法。

10、掌握勘探线、勘探网、水平勘探等基本概念,以及在实际工作中的灵活运用;掌握勘探工程设计与施工;掌握勘探工程的地质编录(包括钻孔弯曲测量及校正)。熟悉勘探工程总体布置形式。了解类比法、加密法、稀空法、探采资料对比分析法对勘探网勘查工程间距的确定。

11、熟悉矿石取样方法,样品的加工,样品的鉴定、分析、测试、试验。了解品位统计分析,品位空间变化分析,元素相关特征分析等。

12、掌握各类地质资料整理以及地质报告的编写;掌握综合地质图件的编制;掌握矿床技术经济评价相关知识。了解与矿山地质有关的水文、工程、环境地质知识;了解矿产采、选、冶等加工利用知识。

13、掌握矿产资源/储量概念、分类。熟悉国内外资源/储量分类对比及我国新旧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与套改。熟悉储量单位与工业指标、储量边界线的圈定和储量计算图纸;熟悉储量计算参数的确定与计算;熟悉储量计算方法;熟悉储量误差与精度估算。

14、熟悉矿产经济评价和勘探工作的经济效果。

第三部分 规范规程

1、掌握《固体矿产地质勘探规范总则》(GB/T 13908—2002)。

2、掌握《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T 17766—1999)。

3、掌握《固体矿产勘查/矿山闭坑地质报告编写规范》(DZ/T 003

3—2002)。

4、掌握1∶5万、1∶25万区域性地质调查的有关规范规程。

5、熟悉《铀矿地质勘探规范》(DZ/T 0199—2002)。

6、熟悉《铁、锰、铬矿地质勘探规范》(DZ/T 0200—2002)。

7、熟悉《钨、锡、汞、锑矿地质勘探规范》(DZ/T 0201—2002)。

8、熟悉《铝土矿、冶镁菱镁矿地质勘探规范》(DZ/T 0202—2002)。

9、熟悉《稀有金属矿产地质勘探规范》(DZ/T 0203—2002)。

10、熟悉《稀土矿产地质勘探规范》(DZ/T 0204—2002)。

11、熟悉《岩金矿地质勘探规范》(DZ/T 0205—2002)。

12、熟悉《高岭土、澎润土、耐火粘土矿产地质勘探规范》(DZ/T 0206—2002)。

13、熟悉《玻璃硅质原料、饰面石材、石膏、温石棉、硅灰石、滑石、石墨矿产地质勘探规范》(DZ/T 0207—2002)。

14、熟悉《砂矿(金属矿产)地质勘探规范》(DZ/T 0208—2002)。

15、熟悉《磷矿地质勘探规范》(DZ/T 0209—2002)。

16、熟悉《硫铁矿地质勘探规范》(DZ/T 0210—2002)。

17、熟悉《重晶石、毒重石、萤石、硼矿地质勘探规范》(DZ/T 0211—2002)。

18、熟悉《盐湖和盐类矿产地质勘探规范》(DZ/T 0212—2002)。

19、熟悉《冶金、化工石灰石及白云岩、水泥原料矿产地质勘探规范》(DZ/T 0213—2002)。

20、熟悉《铜、铅、锌、银、镍、钼矿地质勘探规范》(DZ/T 0214—2002)。

21、熟悉《煤、泥炭地质勘探规范》(DZ/T 0215—2002)。

22、熟悉《煤层气资源/储量规范》(DZ/T 0216—2002)。

23、熟悉《煤田地质填图规程(1∶50000,1∶25000,1∶10000,1∶5000)》(DZ/T 0175—1997)。

24、熟悉《中国煤炭分类》(GB 5751—86)。

25、熟悉《煤炭质量分级》(GB/T 15224.1—94,GB/T 15224.2—94,GB/T 15224.3—94)。

26、熟悉《含煤岩系钻探岩心描述标准》(DT/T 0002.1—91,DT/T 0002.2—91,DT/T 0002.3—1997)。

27、了解《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管理办法(试行)》中的与地质调查和矿产勘查相关的有关要求。

28、了解《固体矿产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和经工程验证的预测资源量估算技术要求》(DD2002-01)。

29、了解《战略性矿产远景调查技术要求(试行)》(DD2004-04)。

30、了解《固体矿产预查暂行规定》(DD2000-01)。

31、了解《固体矿产普查暂行规定》(DD2000-02)。

32、了解与地质勘查工作有关的法律法规,地质勘查管理工作程序及相关规定。

第四部分 新技术新方法

1、了解本行业的国内外现状及发展趋势,了解相关专业与找矿勘探有关的新技术新方法。

2、熟悉计算机技术在地质领域的应用,如地质数据在计算机的存储、信息处理、计算机成图、计算机地质模形分析、计算机成矿环境分析等。

3、了解数理统计在地质调查与矿床勘查的运用;了解聚类分析、回归分析等找矿模型。

4、了解矿产资源GIS评价系统。

主要参考书目:

1、路凤香、桑隆康主编,岩石学,地质出版社,2004.4第二次印刷。(或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分类的正规出版大学教材)

2、朱志澄主编,构造地质学,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4.2第四次印刷。

3、杜运生、童金南主编,古生物地史学概论,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4.8第三次印刷。

4、肖克炎等编着,矿产资源GIS评价系统,地质出版社,2000.3。

5、龙昱着,矿体定位预测的地质标与方法,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2.7第四次印刷。

6、杨森楠、杨魏然主编,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地质出版社,1985.3第一次印刷。

7、曹伯勋主编,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3.6第4次印刷。

8、申浩澈编,同位素地质学,长春地质学院,1986.4印刷。

9、侯德义主编,找矿勘探地质学,地质出版社,1984.11第一次印刷。

10、袁见齐等主编,矿床学,地质出版社,1985.5第一次印刷。

11、湖南省地质矿产局,湖南省区域地质志,地质出版社,1988.12第一次印刷。

12、赵鹏大、胡旺亮、李紫金编着,矿床统计预测,地质出版社,1994.6第三次印刷。

13、蒋敬业主编,应用地球化学,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2001.5。

地质矿产论文 篇2

关键词:地质,矿产资源,勘查,资源消耗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我国矿产资源的勘查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物质资源。但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快速发展, 资源的快速消耗, 目前探明地质矿产资源的储备已满足不了长期快速的经济发展, 因此需要更多的矿产资源被找到作为储备, 虽然我国的地质矿产资源勘查技术已经比较高了, 但仍会在勘查和技术发展过程中遇到一些困难, 需要不断的去克服和解决。本文分析当前地质矿产勘查中遇到的一些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处理建议及操作方法。

1 地质矿产勘查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 矿产资源的快速消耗, 原有探明资源不能满足进步需要, 地质矿产勘查的重要意义及困境越发的明显了起来, 以下为主要问题:

1.1 勘查体制还不完善

勘查体制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期, 并没有随着社会发展进行大方向上的改进, 采取的还是国家组织勘查, 出资和收益都归属于国家, 并没有竞争机制的引入, 适应不了现行市场经济体制, 同时抑制了勘查技术的进步, 没有竞争也缺乏了开拓创新的动力。其技术发展和抗风险的能力并不能实现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

1.2 未注重地质矿产勘查人才的培养

随着体制、机制的不完善, 造成地质矿产勘查方面由盛转衰, 人才外流。甚至一些矿产、石油院校因行业发展问题停止了相应的招生, 造成了人才培养的断流, 后续力量不足, 影响地质矿产勘查专业的发展。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 矿产资源的需求量增大, 款产勘查行业才逐渐又被重视起来, 但重视程度远远赶不上资源的需求程度, 造成人才缺失, 不能满足地质矿产勘查工作的需要。

1.3 地质矿产勘查的技术需要提升

(1) 我国早期的矿产勘查重点主要为浅层矿和露天矿, 但随着矿产不断开采、矿山老化、资源不断枯竭, 还有过度开采所造成相应环境问题和坍塌风险等, 都为矿产开采部门带来难题。浅层资源的缩减就为地质矿产勘查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需要进行勘探技术转型。

(2) 由于地质矿产勘查体系的机制不完善, 导致地方和中央管理不明, 在经费投资方面经常出现不投入、不及时、不明确等问题, 缺乏明确、直接、完善的管理及指导政策, 因缺乏竞争机制以及国家和地方的忽视, 外部融资更难以实现, 经常造成科研经费不足甚至是短缺现象, 更打压了科研工作着的工作积极性。

(4) 设备和信息更新不及时, 在信息发达和共享的当今时代, 并不能及时对国外先进信息进行掌握, 设备和技术一直沿用旧的、落后的, 对矿产勘查工作的发展造成的严重的阻碍。

2 针对主要问题的相应建议

2.1 健全完善地质矿产勘查的管理体制

根据当前社会的经济发展需求, 打开地质矿产勘查的市场大门, 让勘查工作不局限于国家部门, 而是建立相应的优惠政策, 鼓励市场上有能力的单位同时进行, 形成良性的竞争关系、优胜劣汰。采取这种形式会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功能, 激发各款产勘探公司的潜能, 有利于新技术、新设备、新方式的引入和应用, 让地质矿产勘查工作能够得到快速的发展。同时在提供便利政策的同时要完善相应的法律体系, 明确开采和勘探的关系, 并做好职责和职能的划分, 通过政策管控实现地质矿产勘查行业的良性发展。

2.2 重视人才培养

在政策机制的保障下还需要注重人才的供给, 与专业的教育机构及著名大学进行合作, 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理论和知识, 保证后续人才能够掌握最为前沿的技术, 同时还有创新的思维。同时地质矿产勘查单位可以与学校或机构进行合作实习, 让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能够在实际岗位上进行应用。甚至可以组织学生到国外的知名学府或企业进行外派学习, 为人才储备创造条件。

2.3 正确对待勘查工作的转型期

由浅层矿向深层矿勘查转变, 同时要保护好现有矿产资源, 防止破坏行开采所造成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同时加大经费的投入, 通过合理的融资, 建立完善的长效机制, 并实现政策支持和法律保护。同时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设备, 甚至可以进行人才引进, 利用先进的知识和技术来实现地质矿产勘查的平稳、快速、顺利转型。

3 结语

现阶段我国地质矿产勘查专业正处于转型期, 实现协调、完善、健康和稳步发展是当前面临的主要课题。只有国家的政策引导、管理机制的健全完善、科技设备的实时更新、人才培养的不断重视以及经济投入的及时落实, 才能实现和满足地质矿产勘查的顺利跨出困境。希望本文能够为我们地质矿产勘查的学者们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张润丽.中国地质调查科学发展途径与战略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博士论文, 2014.

地质矿产勘查技术探析 篇3

关键词:地质矿产

1地质矿产勘查技术内容、原则及方法

1.1地质矿产勘查内容。狭义上来说,物化探技术、遥感技术以及信息化技术等是我国主要的地质矿产勘查技术,这些技术的应用极大的促进了我国地质矿产勘查事业的发展,解决了很多在勘查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从广义上来讲,地质矿产勘查技术分为三点,第一点是缩小找矿范围。利用物化探等技术,对需要勘查的资源进行准确的定位,再制定详细的工作;第二点是找矿信息的运用。利用地质勘查工作的结果,明白矿床类型,建立全面的矿产资源信息资料库,进而对地质的相关内容进行详细、全面的分析:第三点是勘探工程的建立。随着矿产勘查工作的进行,利用资料提供详细的相关信息,建立健全勘探工程体系。

1.2地质矿产勘查技术的原则。遵循规律,合理布局。根据我国的矿产地质实际情况,依据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多个相关部门对商业性的地质勘查工作进行合理有序的开展:突出重点,拓宽领域。立足于我国地质条件、资源基础、环境基础、工程基础,突出重要矿种和重点成矿区带的勘查工作,努力创造有宏观影响的大成果,不断提高地质勘查的精度、深度和广度。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积极拓宽地质勘查工作的服务与应用领域:创新科技,增强能力。加大对矿产地质勘查工作的投入,积极引进先进的科技设备,实施。科技兴地”战略,促进矿产地质勘查工作不断的进行现代化。大力推进成矿理论和地质勘查技术发展,创建地质科技创新体系。推动科研与勘查的有机结合,加强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注重创新基地建设。

1.3地质矿产的找矿方法。地质填图法是运用地质理论和有关方法,全面系统地进行综合的地质矿产调查和研究,查明工作区内的地层、岩石、构造与矿产的基本地质特征,研究成矿规律和各种找矿信息进行找矿;砾石找矿法是根据矿体露头被风化后所产生的矿砾(或与矿化有关的岩石砾岩),在重力、水流、冰川的搬运下,其散布的范围大于矿床的范围,利用这种原理,沿山坡、水系或冰川活动地带研究和追索矿砾,进而寻找矿床的方法;重砂找礦方法是以各种疏松沉积物中的自然重砂矿物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实现追索寻找砂矿和原生矿为主要目的的一种地质找矿方法。

2地质矿产勘查面临的问题

2.1地质勘查经费不足。在地质勘查工作中,经费一直以来都是非常困扰的问题。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地质勘查工作的投入虽然有所增多,但是与社会发展对于矿产资源的需求来说,投入仍旧有所不足。这是因为政府没有建立合理完善的相关投入体系,使矿产地质勘查工作缺乏长期有效的支持,缺乏完善的商业性地质矿产勘查市场,相应的投资环境也比较差,没有形成对固体矿产勘查的多元化资金投入模式。因此,在进行勘查找矿工作时,相关部门要进行改革,加强建立完善合理的投入体系,加大对矿产勘查工作的经费投入,支持矿产勘查工作的开展,进而满足社会发展以及工业化进程的需要。

2.2新勘查技术应用的不足。目前地质勘查的技术主要有:卫星遥感、深部钻探、信息技术及计算机处理。随着各种勘查技术的发展,各种新式的勘查设备也更新得很快,地质勘查人员对于新设备的熟悉情况对地质勘查的顺利开展有很大的影响。部分勘查单位依然采取一些相对传统的勘查技术,针对卫星遥感、地球化学勘探等新技术的应用,还没有熟练掌握,很难实际运用到勘查工作当中,进而也就影响了勘查工作的全面展开。

2.3现行的地质勘查制度限制。我国现有的勘探单位大部分是在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建立的.当时地质勘查的出资人和受益人均是国家。在现在的市场经济体制下,这种模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政府开始退位到公益性的地质勘查,大多数的投资主体与受益主体都在市场中,而原来的勘查单位在资产、设备、人员、制度,尤其是独立融资能力以及抗风险能力都与市场主体有着一定的差距,进而限制了地质矿产勘查工作的有效开展。另外,矿产地质勘查的相关权益的体系不够完善制约了我国矿产业的发展。由于我国的有勘查的政策法规相对滞后,存在着不透明性和不稳定性,投资存在着一定的风险,使得矿产勘察市场发育不良。

3提高地质矿产勘察质量的措施

3.1加强地质勘查工作人员的薪资与福利待遇。目前我国对于地质勘查工作的经费投入不足,导致相关工作人员的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众所周知,地质勘查工作比较辛苦,而且也有着很大的风险。如果相关工作人员的待遇薪资不足,一方面是对相关工作人员的不公平,打消了工作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可能会导致相关人才的流失。针对这一问题,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员工的实际生活,结合工作中遇到的难处,给予一定的帮助,为其生活提供可靠的保障。

3.2规范地质勘查市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内大部分的地质勘查队伍已经逐渐的进入到了商业化的轨道中。但是在不少勘查单位中,在资金使用以及市场竞争等方面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因此,为了使现存的问题得到合理有效的解决,相关政府部门要大家对地质勘查工作的支持,明确所有部门的职责,对地质勘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加大对地质勘查资金的投入力度。此外,国家还需要加强对公益型地质勘查工作的管理,以此降低商业型地质勘查的风险。

结束语:总之,随着矿产资源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矿产勘查工作的压力也越大,突显的问题也越多,就需要我们不断的对技术进行研究和创新,不断的来提高地质勘查和找矿技术的水平,加强自身的业务水平,有效的解决问题,促进地质矿产勘查工作的发展。

地质矿产类个人简历 篇4

 基本信息地质矿产类个人简历范文 个人相片
姓 名:大学生个人简历网性 别:
民 族:年 龄:31 岁
籍 贯:云南大理婚姻状况:已婚
身 高:172 CM体 重:65 KG
政治面貌:其他学 历:中专
 
 求职意向 
求职类型:不限
要求月薪:5000 元/月
希望职业:地质矿产类 - 工程师类
希望职位:化验室主任
希望地区:云南大理不限
 
 教育情况 
 
时间所在学校专业学历
1999 - 2002大理学院电子技术应用中专
专业描述
(信息来源于大学生个 人简历网(hTtp://)转载请注明)
 
 
 工作经历 
 
时间公司名称公司性质
2002-07 - 至今鸿骏矿业有限公司民营企业
所属行业所在部门职位名称离职原因
地质矿产类质检中心副主任有更好的,离家更近的可以考虑一下
工作描述
至进鸿骏公司以来,先后在其下的四个子公司质检部工作,分别在大理剑川鸿骏锌业,镇康鸿骏矿业开发有限公司,镇康县东鸿锌业有限公司,大理宾川东风矿业开发有限公司质检中心工作,在宾川独自筹建化验室,担任主任。其它几个地方都是任副主任,现在任着东鸿锌业化检部副部长。先后在矿山、冶炼厂质检中心任职。熟悉矿山探、采、选、生产、销售等样品的取制样、化验等全过程和冶炼厂的(电锌厂和硫酸厂)取制样,化验流程等。能够熟练操作各种化验分析仪器。
 
 
 联系方式

地质矿产论文 篇5

固体矿产矿山闭坑地质报告编写提纲

C.1 第一章 概况

C.1.1 矿山交通位置、自然地理概况、所处区域构造位置简述。

C.1.2 矿山地质勘查简述:历次地质勘查、生产勘探工作的时间、勘查单位、主要工作量、资源/储量估算方法、获得的资源/储量类别和数量、勘查报告评审认定情况。

C.1.3 矿山开采简述:矿山设计时间、设计单位、生产规模、服务年限、生产管理、总采出矿量。

C.1.4 闭坑(停办)原因。C.2 第二章 矿山地质简述

C.2.1 简述矿体地质特征:矿体分布、空间位置、规模、形态、产状等。

C.2.2 简述矿石质量特征:矿石结构构造、矿物成分、化学成分、有用、有益、有害组分含量、矿石类型、品位。划分氧化带、原生带的,应分带叙述。对于以物理机械性能为主要评价指标的,应论述这方面内容。

C.2.3 简述矿床开采技术条件:评述矿床主要充水因素、矿坑排水的主要来源、历年排水变化情况、主要灾害性水害发生原因及其对矿床开采的影响;采区岩体的物理力学性质及其稳定性、主要工程地质问题产生的部位、原因及其对矿床开采的影响;地震、地温、放射性及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的情况及其对矿床开采的影响。C.2.4 简述矿石选冶技术条件。

C.2.5 矿山地质测量工作及其质量评述:生产勘探的方法、网度、生产探矿工程和采矿工程的地质编录、取样、测量、资源/储量估算等工作及其质量。

C.2.6 矿山生产过程中累计探明新增(或减少)资源/储量及其品位情况 C.3 第三章 矿山开采和资源利用

C.3.1 设计利用的资源储量、开采方式、开拓系统、采矿方法、选矿流程、历年采掘工作量、历年采出矿量、采矿回收率、选矿回收率等的述评。

C.3.2 损失矿量(包括正常和非正常损失)、损失率、贫化率,批准非正常损失矿量的机构、批准理由等情况的述评。

C.3.3 工业指标实际运用情况及合理性评述。

C.3.4 资源/储量注销概况。剩余资源/储量及剩余原因的述评。C.3.5 对共生、伴生矿产的综合开采、利用情况及矿石加工工艺的评述。

C.3.6 通过矿山生产地质工作对地质情况的新认识、新发现,影响矿山开采的主要地质问题。

C.4 第四章 探采对比

C.4.1 探采对比:矿体形态变化、厚度变化、顶板及底板位移、品位变化、资源/储量对比(对比条件、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构造变化的对比以及开采技术条件变化的对比。C.4.2 对勘查方法、手段、勘查工程间距、勘探类型及其确定的合理性的评述。C.4.3 对资源/储量估算方法的评述。C.5 第五章 环境影响评估

C.5.1 地下水疏干范围、水位及其恢复程度等情况的评述。

C.5.2 采区地质环境变化,包括:采空区矿层顶板冒裂带高度、地面开裂、沉降、山体滑坡、坍塌等变形破坏范围及程度、露天采场及其边坡崩落范围等情况的评述。C.5.3 水体污染及其自净情况的评述。C.5.4 废弃物堆放情况与处理。C.6 第六章 结 语

C.6.1 简要评述矿山生产的经济、社会、资源效益。

C.6.2 矿山闭坑资源/储量的核销结论及能否作为闭坑的依据。

C.6.3 剩余资源/储量的处理建议、废矿坑利用建议、环境及地质灾害治理建议。C.7 附图

C.7.1矿山交通位置图;

C.7.2矿区地质图(含地层柱状图、剖面图及矿体分布); C.7.3矿山总平面布置图; C.7.4中段平面图;

C.7.5资源/储量估算图(平面、剖面、投影图); C.7.6探采矿体对比图;

C.7.7矿山闭坑范围及其周边环境地质图; C.7.8其他图件 C.8 附表

C.8.1资源/储量总表(包括历次地质勘查、生产勘探的资源/储量增减);

C.8.2历年采出矿量、损失(包括正常和非正常损失)矿量、采矿回收率、损失率、贫化率统计表; C.8.3探采矿体形态误差对比表;

C.8.4探采矿体顶板、底板位移误差对比表; C.8.5探采矿体厚度误差对比表; C.8.6探采矿体品位误差对比表;

C.8.7矿体地质勘查资源/储量与采准(或备采)矿量对比及其误差表; C.8.8历年矿山排水量基本情况表;

C.8.9矿山主要水害、工程及环境地质危害的基本情况统计表 C.9 附件

C.9.1采矿许可证(复印件);

C.9.2矿山投资人或上级主管部门对报告的审核意见;

地质矿产勘查V8技术研究 篇6

1 勘查技术的演变

依据勘查方式的不同特点, 找矿勘查可分为三个阶段:①1900-1940年, 勘查以直接观察为主, 专业人员的个人经验对勘查结果起着决定性作用。发现的多为露地表和有明显的地表标志的矿床。如1902年Roan Antelope等人发现的赞比亚的铜矿床。②1940-1965年, 间接观察法, 特别是地球物理方法得到很大的推广。如1964年Kidd Creek等人在受过冰川作用的加拿大地盾地区发现铜-锌-银矿床等多种新矿床。③1965年至今, 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等先进方法和设备广泛应用。对运用地质理论解决勘查实际问题必要性的认识也日益加深, 利用矿床模型找矿逐步完善。期间发现了大量铜矿、铅-锌矿、金矿和铀矿, 如1981年, 发现的智利埃斯康迪达 (Escondida) 铜矿等[1]。也有学者认为, 1950年标志着现代矿产勘查事业的起步, 自1950年起, 又可分为两个阶段:首先, 以勘查钻进逐渐增加为特征第一阶段。其次, 以普查逐渐减少、高科技应用和间接勘查不断增多、发现成本逐渐增加为特征第二阶段[2]。

2 矿产勘查理论、技术及其新发展

2.1 地球物理勘探

地球物理勘探主要有电磁法勘探, 地震勘探及重力勘探、磁法勘探, 和放射性测井等:

(1) 电磁法勘探:

①高密度电阻率法 (high density resistivity method) :其是集探测和剖面法于一体的一种多装置, 多极距的组合方法, 它具有一次布极即可进行的装置数据采集以及通过求取比值参数而能突出异常信息, 信息多并且观察精度高, 速度快, 探测深度灵活等特点。

②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 (CSAMT) ;CSAMT法针对大地电磁法带随机性且信号微弱的特点, 改用可以控制的人工场源, 故称可控源, 又因使用的是音频段频率, 所以把它称作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此法分辨能力高, 能穿透高阻屏蔽层, 且各向异性影响小, 同时可用于观测的参数较多, 便于综合分析;相较其他方法来说劳动强度更轻, 效率更高[3]。

③矿山地质雷达:其是指脉冲雷达系统用于井下掘进前方超前探测或用于井巷探测的一种新型的矿井物探方法。地质雷达亦可用于地表探测地下水位、古河床位置、冻土带厚度和寻找地下埋设物、空洞等方面的浅层勘探工作, 并已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

(2) 地震勘探:

该方法利用地下深部物质对地震波反射的差异, 查明深部控矿构造, 可圈定容矿岩石甚至直接寻找深部盲矿体。随着数据测量、处理和解释技术的完善, 金属地震方法在寻找深部隐伏矿体应用中的有效性逐步加强[4]。主要包括反射波法和折射波法等。

(3) 古地磁方法;古地磁方法对岩芯进行测量, 分解出岩石样品中由现代地磁场引起的剩磁分量, 依其方向与现代地磁场一致的原则, 对岩芯进行定向, 恢复岩石样品的空间方位和产状, 进行隐伏矿体的预测[5,6]。同时, 古地磁方法还可确定古地极位置, 并根据标本产地的古地磁场方向来推算古纬度、探讨古地理和古气候的问题, 进一步预测沉积矿产可能的时间和空间分布。

(4) 重力勘探、磁法勘探和放射性测井

①重力勘探:

其利用地壳内部各种岩石的密度不同及其在地表引起的重力变化来研究地质构造与矿产分布等问题, 它的主要内容就是研究重力变化与地质因素的关系。

②磁法勘探:

其以地壳中岩, 款式的磁性差异为基础, 地表由于这种差异的存在, 形成有一定特点的局部磁场, 叠加在地球磁场之上, 形成磁异常, 通过测定和分析这些磁异常来研究它和地质因素的关系, 从而做出关于地下地质构造与矿产分布的有关结论。

2.2 新技术

此外, 利用遥感和全球定位等新技术, 将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等资料通过计算机模拟成矿过程, 可实现成矿过程可视化, 目前已初步实现地质勘查中地表地形信息与地下地质体信息的三维可视化与信息分析, 这可消除地质工作者在某些新技术新方法方面的知识瓶颈, 加深理解与掌握, 推动新技术新方法在基层普及, 为地质信息的进一步定量分析、探索与利用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从而揭示矿体、矿化带的空间延伸和变化规律, 将有助于隐伏矿体的寻找和定位[7]。

3 应用实例

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某矿区煤矿普查系国家资源补偿费勘查项目, 通过对原有勘查报告资料的分析, 对比, 结合区域地质最新资料, 认为在火山岩下可能有煤系地层存在及矿化的可能, 但矿区地表覆盖严重, 故先期采用V8网络化多功能电法仪, 本区进行的是普查找煤工作, 工作面积不大, 针对矿区实际布设了两条测线进行电法勘探, 电法测线与勘探线重合, 线距1000米, 点距MN为40米。采集频率选择为7680~0.125Hz, 48个频点 (见V8系统采集频率一览表) , 采用自动采集方式, 发射和接收采用GPS时钟对时达到时间上的严格一致。

AB偶极布设根据测区剖面的长度和实地考察情况, 确定为1930米, 收发距为7~8km, 位置位于永安市槐南乡境内, 方位110°, 与10线、14线平行, 其中距10线7公里, 距14线8公里, 使两条测线均落在AB电极中间张角60°范围内;AB接地电阻为110Ω~130Ω, 发射电流为6A。

物探勘查初步确定勘查区的地层的电性特征, 大致了解勘查区构造形态;而且在矿区10线发现了一片低阻区, 通过分析对比, 此异常区可能由煤系地层或其地层与火成岩接触矿化带引起, 故在原设计在矿区6线东段, 靠近矿区边界设计ZK6-2钻孔, 设计孔深1100米, 经钻探施工在749~759米发现煤系地层与火成岩接触带形成的含铜多金属矿产;同时通过分析对比和钻探施工, 确认其下的低阻异常区是由煤系地层引起。

此成果显示了V8系统的先进性, 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节省了资金和工期, 也为今后在火山岩 (高阻地层) 下寻找矿化带 (低阻层) 及煤系地层 (相对低阻层) 提供了一个成功的案例。

4 对矿产勘查理论与方法发展的展望

上述的理论和方法在矿产普查与勘探工作中应用前景广阔。由此可以说明, 矿产普查与勘探的新理论、新方法要在实际工作中取得丰硕成果, 必须重视基础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现代测试技术、计算机技术等研究, 结合常规物化探和其它方法综合勘查才是隐伏矿勘查最有效的途径。

参考文献

[1]董耀松, 范继璋.矿产勘查新理论与新方法综述[J].吉林地质, 2005, 3 (24) :39-43.

[2]David Lowell.How orebedies are found[J], Engineering Geolo-gy, 2000, 5:23-25.

[3]王宏志, 山科社.CSAMT测量在昭苏盆地砂岩型铀矿勘查中的应用[J].地质与勘探, 2005, 10 (41) :38-41.

[4]吴其斌, 王军恒, 崔林沛.勘查隐伏金属矿的新方法[J].地质与勘探, 1999, 35 (6) :44-47.

[5]卢作祥, 范永香, 刘辅臣.成矿规律和成矿预测学[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1989.

[6]陈柏林, 董法先.用古地磁方法确定隐伏岩层产状的尝试[J].地质与勘探, 2000, 36 (4) :48-51.

浅析地质矿产勘查及找矿技术 篇7

关键词:地质勘查;找矿技术

1对于加强地质矿产勘察与找矿技术的必要性探讨

矿产资源对我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确保矿产资源开发量,是保证我国人民正常生活以及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前提。但是,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进程中,所需的矿产资源量也越来越大,这越发的给矿产勘察带来了巨大挑战。目前,国内矿产资源在很多大型企业在的需求上明显表现不足,另外许多矿产资源又处于一些偏于地区,给开发带来很大难度。在对我国地质勘查工作而言,在寻找矿产资源的有效方法上,一些找矿技术还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尚存在很大的距离,这些严重影响着矿产勘探工作的开展。如何面对我国目前的地质找矿工作,真正发现地质现象后面的矿产本质,寻求先进的找矿资理论与方法,這对于当前的地质矿产勘察工作时非常重要的。

2如何提高地质矿产勘查及找矿技术的措施

2.1地形及工程测量。对于地形测量以及工程测量而言,应当将最新的高程基准点与通用的坐标系统很好的应用其中,在一些位置比较偏远的一些小矿,如果其周围不具备联测得通用坐标系统基准点,这时就可利用GPS卫星定位系统为其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进行独立坐标系统测图的建立。而且还要将定位仪的型号,以及所定位的时间、精度与程序进行详细说明,按照县官规范来实施测量工作,确保其精度。

2.2地质填图。对于地质填图而言,不管选用何种比例尺,都必须将建立在地质观察为前提上,利用同比例尺的地质测量规范对其精度进行要求。对于大比例尺的地质填图来说,通常是以服务矿山设计以及矿产勘察为对象的,在进行比例尺选择时一定要依照矿床矿体的规模和形态上存在的不同差异,以及不同勘察阶段所需要达到的目的来进行选择。进行地址点的布设时,应当选择具有特殊意义的位置以及设置在界限上。通过仪器法绘制成图。在一些具有特殊意义以及薄矿体、标志层上可以进行表示的适当扩大化。

2.3水文地质工作。必须根据相关规范要求,以及不同勘察阶段的目的,进行不同比例尺的(环境地质、工程地质、水文地质)调查工作,必须在相关要求与规范下,实施岩矿石物理学性质测定样的测试与专门的水文地质工作,确保勘察结果的准确性。

2.4探矿工程。浅部矿体覆盖层在3m以内的可以利用探槽或浅坑,如果超过3m的可以利用浅井。在钻探规程的要求范围内进行钻探,矿芯及顶、底板3~5m范围内的岩石及标志层和全孔岩芯采取率一定要在相关设计与规程范围与要求内进行。若遇到厚大的矿体出现5m未及规范要求时,应当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补救。应当对钻孔在进入矿体时的方位角以及顶角进行测量.而且还要对孔深进行丈量。对于钻孔真实出矿点偏离设计出矿点的垂直勘探线距离,这就必须根据矿床实际情况来定,对于砂钻一定要严格避免超套管采样,进行开孔、穿矿、终孔必须对钻头的内径进行测量。对于坑探工程而言,也必须依照相关规范要求来进行实施。

2.5采样。一定要在相关规范要求下进行,避免出现混样或错号,以及选择性采样。对于不能进行识别的矿石以及存在矿化的区域,就必须进行分别采样。在进行煤质采样时,要依照煤的类型或者根据煤的工业用途,还有煤质重要指标的变化进行确定。砂矿样的淘洗、称重必须在相关规范下进行。在对金属、非金属矿产样品进行加工时,必须在切乔特公式下进行。进行样品加工时损失的重量应当小于5%以内。进行样品分析与测试,必须有国家资质的相关化验单位,按照规范要求进行实施。内检样品一定要经送检单位编密码.并送原分析单位进行确认。外检也是如此,并且将原先的分析方法进行附上,在特定的化验室进行相关化验。

2.6遵循矿产分布规律,沿着有利成矿区带找矿。依照矿产分布规律来进行,在有利的成矿区域实施作业,针对目标范围内的地质构造以及一些大的断裂进行全面深层次的开展研究工作,对其区域内地质构造与区域成矿存在的联系进深入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对管制矿田矿床分布的次级断裂构造的特征进行综合系统的分析,促进找矿工作的开展。

2.7深入研究找矿的信息。勘查、找矿工作获得的信息,最为有利的是通过找矿信息来实现的。所以必须要重视找矿信息尤其是矿化信息。全面的综合这些有利信息,才能更加的充分的为找矿工作提供参考。研究找矿信息时,必须要在其他找矿信息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评价,这样一来收到的效果将会更加明显。并且应当针对找矿信息的产出特点还有其空间展布、在分带上存在的规律进行全面分析,这对于需找一些共生矿产以及与之关系密切的矿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且能够将矿区的进行矿化的不同产出进行很好的区分,圈定其边界。

3地质勘查技术遵循的原则

3.1合理规划,适度超前。进行地质勘查工作必须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在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下,进行科学谋划,将(商业性、公益性、矿产、环境)等地质调查工作很好的加以统筹,在中央与地方地质勘查相统筹的基础上,针对规划区地质工作进行有效统筹,统筹国内地勘事业发展与地勘领域对外开放,将地质勘查基础先行作用进行充分发挥,以适度超前为原则,科学进行规划。

3.2合理布局勘查工作。遵循矿产分布规律,合理布局勘查工作是有效勘查矿产资源的重要保障,在实际工作中,勘查部门一定要充分结合我国的地形地质情况,并对我国资源的分布特点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以此为依据来合理布局勘查工作。不仅如此,在实际勘查、找矿的过程中还要充分结合人口分布、国土利用、基础设施建设和城镇化格局,统筹地质勘查工作区域布局,引导商业性地质勘查工作的有序发展。

地质矿产论文 篇8

地球作为人类共同生存的朋友圈,它在每一个角落都富含着有色金属矿产资源,这些矿产资源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高低的重要指标,它们在如今的很多军事活动和经济纠纷中都会有所涉及,也可以用来做很多设备的结构材料。由此可见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而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的勘查工作也是同等重要的。目前,我国在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的勘查技术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在一些实际的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勘查工作上仍然出现了问题,因而需要大家共同想办法去克服难题。

1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勘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关于矿产资源地质工作的制度不完善

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的勘查工作是一项既具有危险性又十分复杂的工作,它不但要求技术人员具备非常丰富的地质勘查技术,还需要技术工作人员具备过硬的心里素质和身体素质。在进行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的勘查工作的时候,经常会出现意料之外的危险,因而必须要有完善的矿产资源地质工作制度的保障来保证进行地质勘查工作人员的各个方面的安全。但是如今在国内关于矿产资源地质勘查工作的制度不够完善,没有确切的制度对勘查工作人员进行相关支持与保障,无法保证勘查工作人员的安全问题。另外出现了安全事故之后没有相关责任人出来对事故进行担保和赔偿等善后处理工作,正因为缺乏了这些制度对勘探技术人员的相关保障,致使他们在进行高危勘查工作的时候无法坚决和冷静,这些种种问题的出现都与矿产资源地质勘查工作的制度不够完善息息相关,因此我们需要解决制度不完善的问题。

1.2矿产资源地质勘查技术不够先进

我国现如今对于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的勘查开采工作都是采用相关技术人员进行实地考察的工作方式,并且勘查工作人员所携带的勘查设备是非常简单老旧的,很难对矿点进行实地勘查工作,另外技术人员使用设备在实地勘查后所采集的数据具有很大的误差,这对于后期矿点的开采增加了非常大的难度。而相比之下作为发达国家的美国则具有非常先进的矿点勘查设备,他们所采用的勘查技术非常先进,不但能够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和时间,并且他们的勘查精度也是非常高的。我国现如今面临的难题之一就是对于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勘查技术比较落后,不够先进。而克服这一个难题也是相关技术工作人员近期需要考虑和解决的首要问题。

1.3矿产资源勘探时遭遇人身安全危险

工作人员在勘查的时候首要的威胁就是粉尘危害,在矿点附近会经常出现扬尘的天气,一旦工作人员吸入就会危害勘查工作人员的健康。另外,工作人员在下矿进行勘查工作的时候也会遇上危险,矿井坍塌是一项非常严重的安全事故,由于矿洞结构的不够稳固,在一些环境干扰过后就极易产生震动导致矿洞的坍塌事故,直接会威胁勘查工作人员的性命。每当发生矿洞坍塌重大安全事故的时候都会一起社会的极度重视,它的救援工作力度也是非常巨大的。因此,对于我国有色金属勘查工作而言,勘查人员的安全问题是勘查中最具有威胁性的难题。矿产勘查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必须做到有所保障、有所保证,让勘查工作能够持续安全圆满地完成。

2解决有色金属勘查工作存在的难题

2.1尽快完善地质勘查制度

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很多工程之所以能够圆满成功,那是因为有很多相关制度的支持与保障。在我国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的勘查工作层面上必须要有相关制度的保障才会让勘查工作能够长久进行。相关部门必须要拟定并出台相关制度对勘查工作人员的各个方面进行支持和保障,比如必须完善勘查的责任制度,必须要将责任制度予以完善,让矿产资源勘查的工作人员可以安心、放心地进行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的勘查工作。另外,制度不是一纸之书,它需要严格地被执行,需要相关工作人员严格遵守,也只有这样才可解决矿产资源勘查工作制度缺乏难题。

2.2改革创新勘查技术

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勘查技术的革新,它对于我国矿产勘查技术的提高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我们可以组建科学技术团队,给予他们相应的基础设施需求,让他们研发更加便捷、更加高效的进矿勘查携带设备,其必须要求有一定的精度,保证所采集的数据有一定的准确性,比如可以研发微型仿生机器人,让其对矿点周围的各项环境数据进行详细收集。除了研发智能勘探机器人外,我们还可以将无人机用到勘查工作上,让无人机作为先头部队为勘查团队提供精确的方位数据和矿点的地质情况,我们还可以优化勘查团队所携带的勘查设备和生活必需品,争取效率最大化,让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的勘查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此改革创新勘查技术必定可以让我国的矿产资源勘查技术上升到更高的境界。

2.3对矿点进行严格勘探以降低风险

我们对于矿点的勘查工作必须要严格谨慎,因为稍有不慎就会造成不可挽回的重大安全事故。勘查人员在下矿勘查的时候必须对矿点的土质结构、天气状态进行详细的分析,然后对矿点构建安全框架之后方可下矿勘查,在进行勘查工作的时候必须穿戴专业的防护设备以保障人身安全。另外必须要有相关工作人员对下矿勘查人员的状况进行实时报道和传达,对矿外的环境必须建立封锁线,以保证勘查工作的进行。

3结语

地质矿产论文 篇9

DZ

DZ/T 0033-2002

代替DZ/T 0033-1992

固体矿产勘查/矿山闭坑

地质报告编写规范

Specifications for compilation of geological report of solid-mineral exploration/mine-closing

2002-12-17发布 2003-03-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 发 布

DZ/T 0033—2002

目 次

前言 1 范围 规范性引用文件 固体矿产地质勘查报告和固体矿产矿山闭坑地质报告的性质和用途 4 固体矿产地质勘查报告编写基本准则 5 固体矿产地质勘查报告编写要求 固体矿产矿山闭坑地质报告编写基本准则 7 固体矿产矿山闭坑地质报告编写要求

附录A(规范性附录)固体矿产地质勘查报告编写提纲 A.1 绪论

A.2 区域地质

A.3 矿区(床)地质 A.4 矿体(层)地质 A.5 矿石加工技术性能 A.6 矿床开采技术条件

A.7 勘查工作及其质量评述 A.8 资源/储量估算

A.9 矿床开发经济意义概略研究 A.10 结论 A.11 附图 A.12 附表 A.13 附件

附录B(规范性附录)运用地质统计学方法估算资源/储量的固体矿产地质勘查报告中储量估算部分的编写提纲

B.1 资源/储量估算数据、信息可靠性评述 B.2 工业指标 B.3 区域化变量

B.4 变异函数及结构分析

B.5 克里格方法资源/储量估算 B.6 资源/储量估算及误差(精度)B.7 相关附图 B.8 相关附表

附录C(规范性附录)固体矿产矿山闭坑地质报告编写提纲 C.1 第一章 概况

C.2 第二章 矿山地质简述

C.3 第三章 矿山开采和资源利用 C.4 第四章 探采对比

C.5 第五章 环境影响评估 C.6 第五章 结语 C.7 附图 C.8 附表 C.9 附件

前 言

本标准规定了固体矿产的地质勘查报告和矿山闭坑地质报告的性质、用途、编写基本准则和编写要求,是DZ/T 0033—1992《固体矿产勘查报告编写规定》的修订版。本版与前版技术内容的重要改变如下:

标准名称更改为《固体矿产勘查/矿山闭坑地质报告编写规范》。

固体矿产地质勘查报告性质、用途、编写准则和要求的内容作了修改。增加了固体矿产矿山闭坑地质报告性质、用途、编写准则和要求的内容。

将前版中附录A、附录B、附录C所分别规定的普查、详查、勘探三个勘查阶段的报告编写提纲合并为一个地质勘查报告编写提纲,提纲内容的修改以勘探报告编写提纲为基础;提纲中删除了矿床技术经济评价部分,增加了可行性评价的概略研究部分。

增加了运用地质统计学方法估算资源储量的固体矿产地质勘查报告中储量估算部分的编写提纲。

增加了固体矿产矿山闭坑地质报告编写提纲。

本标准自实施之日起,同时代替DZ/T 0033—1992《固体矿产勘查报告编写规定》。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为规范性附录。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地质矿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矿产资源储量评审中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矿产资源储量司、北京有色冶金设计研究总院、国土资源标准化研究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邓善德、卫红星、李茵、宾德智、程世洪、倪春晓、张幼勋。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负责解释。

DZ/T 0033—2002

固体矿产勘查/矿山闭坑地质报告编写规范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固体矿产的地质勘查报告和矿山闭坑地质报告的性质和用途、编写基本准则和编写要求,适用于固体矿产的地质勘查报告和矿山闭坑地质报告的编写。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12719—1991 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 GB/T 13908—2002 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 GB/T 17766—1999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

DZ/T 0078—1993 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定

DZ/T 0079—1993 固体矿产勘查地质资料综合整理综合研究规定 3 固体矿产地质勘查报告和固体矿产矿山闭坑地质报告的性质和用途

3.1 固体矿产地质勘查报告(以下简称地质勘查报告)是综合描述矿产资源/储量的空间分布、质量、数量,论述其控制程度和可靠程度,并评价其经济意义的说明文字和图表资料,是对勘查对象调查研究的成果总结。地质勘查报告可作为矿山建设设计或对矿区进一步勘查的依据,也可作为以矿产勘查开发项目公开发行股票及其他方式筹资或融资时,以及探矿权或采矿权转让时有关资源储量评审认定的依据。

3.2 固体矿产矿山闭坑地质报告(以下简称闭坑地质报告)是综合反映矿区(矿井、采区)内的矿山地质、设计、开采及综合利用、探采对比、地质环境变化、矿产资源/储量结算的文字和图表资料,是通过开采对矿区(矿井、采区)的地质和矿产资源/储量的调查研究的总结成果。闭坑地质报告可作为矿区(矿井、采区)闭坑的地质依据。

3.3 上述报告也是政府部门矿产资源管理工作和有关单位科研、教学的重要技术资料。4 固体矿产地质勘查报告编写基本准则

4.1 固体矿产勘查分为预查、普查、详查、勘探四个阶段,每一勘查阶段工作结束,应编写相应阶段的地质勘查报告。勘查投资人确定各阶段连续工作,不编写中间报告的,应在该勘查项目结束时以全部勘查资料编写报告。勘查期间所放弃的勘查区块,应以放弃区块内已取得的资料为基础编写该放弃区块的报告。因项目中途撤销而停止地质勘查工作的,应在已取得资料的基础上编写地质勘查报告。

4.2 地质勘查报告必须客观、真实、准确地反映勘查工作所取得的各项资料和成果。其编写的基础是:地质勘查工作符合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有关矿种地质勘查规范及其他有关规范的技术要求;已取全、取准第一性资料,并经过了综合研究。

4.3 地质勘查工作与项目可行性评价应紧密结合,地质勘查报告中应包括地质勘查和可行性评价工作。可行性评价分为概略研究、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三个阶段。评价程度为概略研究的,由勘查单位直接编入报告;评价程度为预可行性研究或可行性研究的,应在勘查报告中引述该项目预可行性研究报告或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主要结论。

4.4 地质勘查报告的内容要有针对性、实用性和科学性。原始数据资料准确无误,研究分析简明扼要,结论依据可靠。要力求做到图表化、数据化。资源/储量的估算应采用计算机技术,提倡针对勘查工作的实际和适用条件,采用成熟的并经审定的新估算方法。提倡采用计算机技术编写报告。

4.5 地质勘查工作应按照有关地质勘查规范对各勘查阶段的要求(或勘查合同的约定)部署工作,并取得相应阶段的各项勘查数据资料。本标准所附固体矿产地质勘查报告编写提纲适用于勘探阶段,在勘查程度达不到勘探阶段的情况下使用该编写提纲时,可根据实际需要对所列项目进行增减、取舍,但所取得的勘查数据资料及有关文件必须全部进入报告,不应遗漏。5 固体矿产地质勘查报告编写要求

5.1 地质勘查野外工作结束前,应按照有关规范和勘查设计的要求,由勘查投资人或勘查单位上级主管部门组织,对勘查工作区的工作程度和第一性资料的质量进行野外检查验收。检查验收中发现的重大问题,应责成勘查单位在报告编写前解决。未经野外验收,不应进行报告编写。

5.2 在地质勘查报告编写前,报告编写技术负责人应结合矿种特点、勘查工作区实际情况以及勘查投资人的具体要求(供矿山建设设计的报告还应听取矿山设计单位意见),以本标准附录A为基础进行增减、取舍,拟定切合实际的报告编写提纲,送勘查投资人批准。批准后的报告提纲在使用中如须作重大变动,应将变动后的提纲送勘查投资人审核同意。

5.3 报告编写技术负责人根据批准的报告编写提纲组织编写工作,应制定出工作计划,并在执行过程中随时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保证报告编写按时完成。报告编写中,应定期进行质量检查,对需研究的各类问题,应及时组织讨论,统一认识,将结果准确客观地反映在报告中,但属于学术上的不同观点不需在报告中论述。

5.4 地质勘查报告应由报告正文、附图、附表、附件组成。矿业权人为保守商业秘密或适应政府的地质资料汇交管理的需要,可酌情将正文内容合理分册编写,每册单独装订。地质勘查报告名称统一为××省(市、自治区)××县(市、旗或矿田、煤田)××矿区(矿段、井田)××矿(指矿种名称)××(勘查阶段名称)报告。报告附图的图式、图例、比例尺等按照有关技术标准执行。

5.6 勘查工作中形成的原始资料,由报告编写技术负责人组织,按照有关技术标准的要求立卷归档。地质勘查报告按照政府有关矿产资源储量评审认定的规定,经初审后送交评审认定,并由报告编写技术负责人按照评审中提出的修改意见组织对报告的修改。评审认定后复制的报告,按照政府有关地质资料汇交的规定进行汇交。

5.7 地质勘查报告经评审认定后,应将评审认定文件作为附件附于报告中。6 固体矿产矿山闭坑地质报告编写基本准则

6.1 矿井、采区范围内探明的可采储量即将回采完毕,或者虽然尚未采完,但由于开采技术条件的原因,剩余矿石在技术上或经济上已不能回采,需要闭坑时,应编写闭坑地质报告。矿山停办时也应编写闭坑地质报告。

6.2 闭坑地质报告编写所需的资料,应在矿山基建和开采过程中及时、全面地收集、整理。矿山地质工作应符合有关规范的要求,在指导生产过程中,积累客观、真实的资料,并进行综合研究,为报告编写做好准备。

6.3 闭坑地质报告的内容要有针对性、实用性和科学性。原始数据资料准确无误,对比分析简明扼要,结论依据可靠。要力求做到图表化、数据化。提倡采用计算机技术编写报告。7 固体矿产矿山闭坑地质报告编写要求

7.1 闭坑地质报告编写前,报告编写技术负责人应结合具体情况,以本标准附录C为基础进行增减、取舍,制定切合实际的编写提纲,送采矿投资人或上级主管部门批准。

7.2 闭坑地质报告由报告编写技术负责人按照批准的编写提纲组织编写。闭坑地质报告名称统一为××省(市、自治区)××县(市、旗或矿田、煤田)××矿区(矿段、井田)××矿(指闭坑的具体中段、坑口、采场等名称)闭坑地质报告。报告附图的图式、图例、比例尺等按照有关技术标准执行。

7.3 闭坑地质报告编写完成,按照政府有关矿产资源储量评审认定的规定初审后,送交评审认定,并由报告编写技术负责人负责按照评审中提出的修改意见组织对报告的修改。评审认定后复制的报告,按照政府有关地质资料汇交的规定进行汇交。

7.4 闭坑地质报告经评审认定后,应将评审认定文件作为附件附于报告中。

DZ/T 0033—2002

附 录 A(规范性附录)

固体矿产地质勘查报告编写提纲

A.1 绪论

A.1.1 勘查目的和任务

简述勘查目的和投资人、矿山设计单位对勘查工作的具体要求。A.1.2 勘查工作区位置、交通

说明勘查工作区的区块编号、勘查范围和拐点经纬度、矿区位于所在县级城市的方位、直距、矿区边界和面积,经过矿区或邻近的(现有的或拟建的)铁路、公路、水路等重要交通线以及矿区距最近的车站、码头、机场的里程(直距、运距)。A.1.3 勘查工作区自然地理、经济状况

概述矿区地形地貌的主要特征、类型、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主要河流的最低侵蚀基准面、丰(枯)水期流量及最高洪水位等。根据有代表性的气象资料,说明矿区的气候特征、气温变化、降雨量、暴雨强度、蒸发量、相对湿度、风力、风向、雷电情况、雨季和冰冻期、冻土层深度等。说明区内的地震烈度,概述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情况。

简述区内经济概况,包括燃料、电力、供水水源、建筑材料、工业、农业、牧业、人口等。应说明供水水源地、电网名称、矿区距水源地、电网距离及供水、供电满足程度。A.1.4 以往工作评述

简述矿床的发现,从发现至本次勘查所进行的地质、物探、化探等各项工作,按时间先后简述其工作情况、投入主要工作量、取得的主要地质成果等,并对其成果质量和勘查、研究程度进行评述。如属已开采的勘查矿区,应阐明矿山生产建设的规模、生产概况、累计采出矿量及已消耗的资源/储量。

A.1.5 本次工作情况

说明工作的起讫年月、简要经过、完成的各项实物工作量(插表)、投入资金总额、取得的主要地质成果、矿床类型及简要地质特征、总计资源/储量、首采区范围、开发前景。按不同的类型列出资源/储量表,并列出其平均品位(按国家规定应保密的矿种不必列出本表)。A.2 区域地质

以l∶50 000比例尺的区域地质调查资料(1∶50 000比例尺未做地区,可用l∶200 000比例尺区调资料)为基础,简明扼要地说明矿床在区域构造中的位置,区域内对矿田(床)成因有影响的主要地层及岩浆岩种类、特征及分布、主要构造的特征及分布。A.3 矿区(床)地质

详细说明矿区(床)所在范围内,对成矿作用有影响和对矿体有破坏作用的地层、构造、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围岩蚀变;赋矿层位及矿化等特征。A.4 矿体(层)地质 A.4.1 矿体(层)特征

综合叙述矿体(层)的总数目、总厚度、含矿率、空间分布范围、分布规律及相互关系等。分别说明主要工业矿体(层)的赋矿岩石、空间位置、形态、产状、长度、宽度(延深)、厚度、沿走向和倾向的变化规律、连接对比的依据和可靠程度、成矿后断层对矿体连接的影响。矿体(层)多时,小矿体特征可列插表说明。A.4.2 矿石质量

按矿石性质分带(氧化带、混合带、原生带),分别说明矿石的结构、构造、矿物成分、有用矿物的含量、有用矿物的粒度、晶粒形态、嵌布方式、结晶世代、矿物生成顺序和共生关系;说明矿石的化学成分,主要有用组分和伴生有用、有益、有害组分的含量、赋存状态和变化规律等。对于以物理机械性能为主要评价指标的矿产,则应对其物理机械性能进行详细论述。

A.4.3 矿石类型和品级

阐述矿体氧化带、混合带、原生带的分布范围。说明矿石的自然类型、工业类型、工业品级种类以及划分的原则和依据。对选冶性能有明显差异的各类矿石,应详细说明其所占比例和空间分布规律。A.4.4 矿体(层)围岩和夹石

说明主要矿体(层)上下盘围岩的种类,近矿围岩的矿物成分、有用、有益和有害组分的大致含量、蚀变情况及其与矿体(层)的接触关系;说明矿体(层)内夹石(层)的岩性种类、分布规律、数量、有用、有益和有害组分的大致含量、夹石(层)对矿体完整性的影响程度。A.4.5 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

简述矿床成因、成矿控制因素、矿化富集规律和找矿标志,指出矿区远景及找矿方向。A.4.6 矿区(床)内共(伴)生矿产综合评价

对于在勘查主矿体的同时综合勘查的共生矿产、伴生矿产,应进行综合评价,说明其综合勘查的程度、规模、分布规律、矿石质量特征等。A.5 矿石加工技术性能

A.5.1 采样种类、方法及其代表性

说明各种类型矿石加工试验样品的采样目的、要求(包括投资人、矿山设计单位对试验种类和数量的要求)、采样种类、采样方法、采样的工程种类及编号、样点的数目,并从矿石类型、样品空间分布、品位等方面评述样品的代表性。A.5.2 试验种类、方法及结果

说明各种类型矿石加工技术试验种类,采用的加工、选矿方法及试验流程,并叙述所取得的各项试验成果。

A.5.3 矿石工业利用性能评价

根据矿石加工技术试验结果,做出矿石可选(冶)性能和工业利用性能的评价,说明矿石中有用组分回收利用和有害杂质处理的可能性,提出共(伴)生组分综合利用的途径。

对于矿石类型简单、或属于已开发矿床的深部(或走向)延伸部分矿体的勘查,矿石类型和已开发部分一致或相似,不需进行选冶试验,仅与邻近同类型生产矿山进行矿石类型、结构构造、物质成分等实际资料进行对比的,应对其矿石可选(冶)性、综合回收利用情况进行说明。

A.6 矿床开采技术条件 A.6.1 水文地质

A.6.1.1 简述矿区所处水文地质单元的位置;矿区地形地貌、水文气象特征;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矿床最低侵蚀基准面和矿井最低排泄面标高。

A.6.1.2 论述矿床开采疏干排水影响范围内各含(隔)水层的岩性、厚度、分布、岩溶裂隙发育程度;主要充(含)水层的富水性、导水性、水头高度、水质、水量、水温、补给条件及其与相邻含水层和地表水体的水力联系程度;构造破碎带、风化裂隙带及岩溶的发育程度、分布、含(导)水性及其对矿床充水的影响;地表水、老窿水对矿床充水的影响程度。

A.6.1.3 预测矿坑涌水量。确定矿床的充水因素及其水文地质边界,建立水文地质模型,选择合理的

计算方法及水文地质参数,计算矿坑第一开拓水平的正常和最大涌水量,估算矿坑最低开拓水平的涌水量,并对水量可靠性进行评述,推荐作为矿山开采设计的矿坑涌水量。

A.6.1.4 矿区供水水源评价。对矿坑水的排供结合与综合利用的可能性及矿区内可作为供水水源的地表水、地下水、地热水、矿泉水的水质、水量进行初步评价。如矿区内不存在可作为供水的水源地,则应指出供水方向,并提出进一步工作的意见。对盐类矿床上、下可能存在的卤水资源也应进行评价。A.6.2 工程地质

A.6.2.1 论述矿体(层)围岩的岩性特征、结构类型、风化蚀变程度、物理力学性质及各种软弱夹层的岩性、厚度、分布及其物理力学和水理性质;统计各类岩石的RQD值(岩石质量指标),评述岩体的质量;论述矿床范围内,特别是对矿床开采、工业场地布置有影响的断裂(破碎带)的规模、性质及分布、充填物的性质和胶结程度,坑内开采的矿床应论述矿体及其近矿围岩的节理的规模、产状、充填物的性质、节理密度、各类结构面(层面、节理裂隙面、断裂面、软弱层面)的组合关系,评述岩体的稳定性;论述风化带深度和岩溶发育带的发育深度,矿区内各类不良自然现象及工程地质问题。A.6.2.2 结合矿床(可能)的开拓方案,对矿体及其顶底板岩石的稳固性、露天采场边坡的稳定性以及矿床的工程地质条件做出综合评价,预测可能出现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提出防治意见。

A.6.3 环境地质

A.6.3.1 阐明矿区及其附近地震活动历史、地震烈度、地形地貌条件及新构造特征,对矿区的稳定性做出评价;评述矿区目前存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和环境污染问题。A.6.3.2 依据各种自然地质作用和采矿活动对地质环境可能造成的破坏和影响程度,评述矿区地质环境质量。

A.6.3.3 对矿床开采中可能引起的区域地下水位下降、山体开裂、滑坡、泥石流、地表沉降和塌陷、地表水及地下水的污染、放射性及其他有害物质的污染等环境地质问题进行预测评价,提出防治意见。

A.6.3.4 煤矿应叙述井内瓦斯、煤尘和煤的自燃等方面的基本测试结果,结合井田地质条件和井田内邻近生产矿井的有关资料,分析其变化规律,评述其对未来矿井的建设、生产可能产生的影响。

A.6.3.5 深埋矿床和地温异常矿床,应叙述井田、矿床的地温状况,恒温带深度、温度、地温梯度及变化;高温区的分布范围与分级、地温背景、热源。

A.6.3.6 放射性本底值较高的矿床,应对放射性背景值及其变化规律进行论述,划出对人体有危害的高背景值区。A.7 勘查工作及其质量评述 A.7.1 勘查方法及工程布置

说明勘查类型、勘查手段、方法的选择、勘查工程布置原则、工程间距的确定及依据。对矿体(层)的厚度、矿石品位、矿产资源/储量等进行数值和变化系数的计算,或进行地质统计学方法的分析,说明使用的勘查工程间距对矿体(层)的控制程度,以及所采用的工程间距的合理性。

A.7.2 勘查工程质量评述

说明钻孔结构、岩矿心直径及其合理性;钻孔孔斜和方位角测定所采用的仪器及测量方法和质量评述;孔深校正、岩矿心采取的质量评述;钻孔封孔方法、封孔质量检查及评述;孔口立桩标记及钻探班报表质量、岩矿心管理工作评述;简易水文观测及其质量评述;水文地质孔的止水、抽水试验质量评述;地下水动态长期观测工作质量评述。

说明槽、井、坑探工程规格、质量,评述其取得的地质效果。

对质量存在问题,但又参与资源/储量估算的工程,应逐一进行质量评述。A.7.3 地形测量、地质勘查工程测量及其质量评述

简述控制测量的等级和实测精度;采用的平面坐标和高程系统;地形测量的成图方法及质量。简述地质勘查工程的测量方法及质量。A.7.4 地质填图工作及其质量评述

说明矿区地质图和地质剖面的测制方法及其精度。A.7.5 物探、化探工作及其质量评述

简述地面物探、化探的工作方法、工作量、资料处理和地质解释方法、主要成果并做出质量评述。

说明测井的工作方法、工作量、地质解释方法、主要成果并做出质量评述。A.7.6 采样、化验和岩矿鉴定工作及其质量评述

说明光谱分析、全分析、基本分析、组合分析、物相分析等样品的采集方法、规格及其确定的依据;采样工作质量及样品的代表性;采样工作的检查结果。样品加工及K值(缩分系数)选择的依据。

各种化验分析内检、外检情况及质量评述。岩矿鉴定工作质量评述

自然重砂、人工重砂、单矿物、同位素年龄及稳定同位素(包括硫、铅、锶等)组成样、精矿样品等的加工、分析、鉴定工作质量的评述。

水样、岩矿物理力学性质测试样的采样、测试及其质量评述。A.8 资源/储量估算

A.8.1 资源/储量估算的工业指标

说明有关工业指标的文件、文号,引述工业指标的内容。A.8.2 资源/储量估算方法的选择及其依据

从矿体的形态、产状及勘查工程的布置方式等方面论述所选择的资源/储量估算方法的合理性及其依据,并阐述该方法的主要计算公式。A.8.3 资源/储量估算参数的确定

论述参与资源/储量估算的面积、体积质量(体重)、单工程平均品位、块段平均品位、矿床平均品位、特高品位、矿体平均厚度等参数的测定、计算和处理方法。A.8.4 矿体(层)圈定的原则

说明根据矿床地质特征、成矿控制因素及矿化规律等所确定的矿体圈定和连接、内外推的原则。

A.8.5 资源/储量的分类

根据矿体的勘查控制程度、地质可靠程度、可行性评价结果,对勘查工作所获得的资源/储量分类,说明各类型资源/储量的具体划分条件及其在地质空间的分布。A.8.6 资源/储量估算结果

说明各种类型资源/储量估算结果、总资源/储量,各类型资源/储量所占矿床总资源/储量的比例。资源/储量估算结果可用附(插)表说明。A.8.7 资源/储量估算的可靠性

抽取一定数量的块段用其他方法进行验算,根据验算结果来评述资源/储量估算的可靠程度。

A.8.8 共(伴)生矿产的资源/储量估算方法及结果

分别说明各种共(伴)生矿产的取样方法、基本分析或组合样数目,块段平均品位、矿床平均品位的计算方法、资源/储量估算方法及结果。资源/储量估算结果可用插表说明。A.8.9 资源/储量估算中需要说明的问题 A.9 矿床开发经济意义概略研究

A.9.1 论述国内、外资源状况,市场供求、市场价格及产品竞争能力。A.9.2 概述矿床的资源储量、矿石加工技术性能及矿床开采技术条件。

A.9.3 概述供水、供电、交通运输、原料及燃料供应、建筑材料来源及其他外部条件的概况。A.9.4 简要说明未来矿山生产规模、服务年限及产品方案。

A.9.5 简要说明预计的开采方式、开拓方式、采矿方法、选矿方法、选矿流程等。A.9.6 论述评价方法的选择及技术经济指标(类似企业的经验指标或扩大指标)的选取。A.9.7 经济效益计算(附有关表格)及敏感性分析。

A.9.8 简要说明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环境保护问题。

A.9.9 对建设项目进行综合评价,确定矿床开发有无投资机会、是否需要进一步勘查、是否制定长远规划或工程建设规划。A.10 结论

A.10.1 对矿床勘查控制程度、地质报告资料的完备程度及其质量等做出概括的、结论性的评述。

A.10.2 总结矿床成矿基本规律,做出远景评价。A.10.3 评价开采技术条件和地质环境问题。A.10.4 指出矿床开采的经济效果。

A.10.5 总结地质工作中的主要经验教训及存在问题。A.10.6 提出对今后生产地质勘查和矿山开采的建议。

注:结论之后附照片图版,照片图版也可单独成册。

A.11 附图

A.11.1 勘查工作区交通位置图(也可作报告正文绪论部分的插图)A.11.2 矿区勘查工作程度图(绘出前人历次区调、勘查的范围并注明工作年限和勘查阶段)A.11.3 区域地质图

A.11.4 矿区地形地质图(包括图切地质剖面图、地层综合柱状图、探矿工程分布位置)A.11.5 矿区实际材料图

A.11.6 矿区测量控制点分布图

A.11.7 物探、化探数据图、成果图 A.11.8 采样平面图

A.11.9 含矿地层及矿层对比图

A.11.10 勘探线剖面图(有时可与资源/储量估算剖面图合并)A.11.11 矿体(层)纵剖面图

A.11.12 砂矿和缓倾斜矿体(层)顶底板等高线和矿层等厚线图 A.11.13 矿体(层)水平断面图或中段平面图

A.11.14 构造控制程度图(附主要矿层底板等高线图)A.11.15 资源/储量估算水平投影或垂直纵投影图 A.11.16 钻孔柱状图(全部钻孔)A.11.17 槽探、浅井、坑道工程素描图(全部工程)A.11.18 老硐(窿)分布图和新老坑道联系图 A.11.19 地貌和第四纪地质图 A.11.20 区域水文地质图 A.11.21 矿区水文地质图 A.11.22 矿区工程地质图 A.11.23 矿区环境地质图

A.11.24 井巷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图 A.11.25 钻孔抽水试验综合成果图 A.11.26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剖面图

A.11.27 地下水、地表水、矿坑水动态与降水量关系曲线图 A.11.28 矿坑涌水量计算图

A.11.29 矿床主要充水含水层地下水等水位(水压)图 A.11.30 矿体直接顶(底)板隔水层等厚线图 A.11.31 工程地质钻孔综合柱状图 A.11.32 岩石强风化带厚度等值线图 A.11.33 中段岩体稳定性预测图

A.11.34 露天采场边坡稳定性分区图

A.11.35 外剥离量计算及剥离比等值线图 A.11.36 等温线图 A.12 附表

A.12.1 测量成果表(包括三角点测量成果、各种勘查工程包括勘探线端点测量成果)A.12.2 钻探工程质量一览表、煤层综合成果表、封孔情况一览表

A.12.3 采样及样品分析结果表(全部的基本分析、组合分析、内和外部检查分析、光谱分析、全分析、物相分析、单矿物分析等);岩矿鉴定结果表、重砂分析结果表 A.12.4 煤质化验成果表(可选性、煤岩、一般分析)A.12.5 矿石、岩石物理性能测定结果表;岩石力学试验成果表; A.12.6 各工程、各剖面、各块段的矿体平均品位、平均厚度计算表 A.12.7 矿石体重、湿度测定结果表 A.12.8 资源/储量估算综合表

A.12.9 块段资源/储量表、矿体资源/储量表、矿床总资源/储量表 A.12.10 主要含水层钻孔静止水位一览表 A.12.11 钻孔抽水试验成果汇总表

A.12.12 钻孔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综合编录一览表 A.12.13 地下水、地表水、矿坑水动态观测成果表 A.12.14 气象资料综合表

A.12.15 风化带、构造破碎带及含水层厚度统计表 A.12.16 矿坑涌水量计算表

A.12.17 井、泉、生产矿井和老窿调查资料综合表 A.12.18 水质分析成果表

A.12.19 土样分析试验结果汇总表 A.12.20 瓦斯测量结果表 A.12.21 地温测量结果表

A.12.22 矿区环境地质调查资料汇总表 A.13 附件

A.13.1 矿石加工技术性能试验报告。

A.13.2 可行性研究或预可行性研究报告。A.13.3 工业指标推荐报告。

A.13.4 有关确定工业指标的文件。

A.13.5 勘查许可证或采矿许可证(复印件)。

A.13.6 探矿权人或采矿权人对报告中资料真实性的书面承诺。A.13.7 投资人或上级主管部门初审意见。

A.13.8 投资人的委托勘查合同书(或上级主管部门的项目任务书)、委托(预)可行性研究合同书、委托监理合同书。

A.13.9 勘查监理单位和监理人资格证书(复印件)、项目监理报告。

A.13.10 矿产资源储量主管部门对资源/储量的评审认定文件(本文件在报告评审认定之后补入)。

A.13.11 记录有矿床全部钻孔孔口坐标、测斜资料、样品化验分析数据的软盘或光盘;记录有矿床全部探槽、浅井、坑道工程测量数据和全部样品化验分析数据的软盘或光盘;记录有主要图件的软件光盘。

DZ/T 0033—2002

附 录 B(规范性附录)运用地质统计学方法估算资源/储量的固体矿产地质勘查报告中

储量估算部分的编写提纲

B.1 资源/储量估算数据、信息可靠性评述 B.1.1 组分样品的正确性 B.1.2 样品的分布

B.1.3 数据库的建立

基础数据库名称、数目及其结构内容。B.2 工业指标 B.3 区域化变量 B.3.1 区域化变量的选择

B.3.2 区域化变量组合样的统计分布特征

对每一区域化变量从均值、估计方差、离散方差方面进行研究,并附区域化变量统计直方图。

B.3.3 区域化变量结论 B.4 变异函数及结构分析

B.4.1 试验变异函数和计算及理论曲线的拟合 B.4.1.1 不同方向的变异函数研究 B.4.1.2 变异函数的确定

B.4.1.3 区域化变量变异函数的理论模型的确定 B.4.2 结构分析

B.4.2.1 区域化变量变异函数的解释及结构特征

B.4.2.2 结构模型验证方法的选择及估值参数(块金效应、基台值、变程)的确定 B.4.2.3 验证结果

B.5 克里格方法资源/储量估算

B.5.1 资源/储量估算参数的选择与确定(面积、厚度、品位、密度)B.5.2 工业指标评述(边际品位及其确定)B.5.3 矿体边界的圈定及边界数学模型 B.5.4 估值三维空间的确定

B.5.5 资源/储量估计资源模型(块状模型、栅格模型等)B.5.6 待估块段和估计邻域的选择 B.6 资源/储量估计及误差(精度)B.6.1 资源/储量估计(结果)B.6.2 方差与误差分析 B.6.3 有关问题的说明

主要从矿体边界、工业指标、各级品位的矿体分布、特异值等方面进行说明。B.7 相关附图

B.7.1 区域化变量统计分布类型图(直方图、正态分布图、对数正态分布图)B.7.2 沿钻孔孔迹、矿体走向和矿体倾向经验变异函数曲线图

B.7.3 矿体变异函数套合结构模式图

B.7.4 中段克里格估计图

B.7.5 吨位/品位曲线图

B.7.6 方差与误差分布图

B.8 相关附表

B.8.1 计算变异函数的原始数据表

B.8.2 代表性中段或块段克里格估计中间结果表

B.8.3 克里格估值计算结果表

DZ/T 0033—2002

附 录 C(规范性附录)

固体矿产矿山闭坑地质报告编写提纲

C.1 第一章

概况

C.1.1 矿山交通位置、自然地理概况、所处区域构造位置简述。

C.1.2 矿山地质勘查简述:历次地质勘查、生产勘探工作的时间、勘查单位、主要工作量、储量估算方法、获得的资源/储量类别和数量、勘查报告评审认定情况。

C.1.3 矿山开采简述:矿山设计时间、设计单位、生产规模、服务年限、生产管理、总采出矿量。

C.1.4 闭坑(停办)原因。C.2 第二章

矿山地质简述

C.2.1 简述矿体地质特征:矿体分布、空间位置、规模、形态、产状等。

C.2.2 简述矿石质量特征:矿石结构构造、矿物成分、化学成分、有用、有益、有害组分含量、矿石类型、品位。划分氧化带、原生带的,应分带叙述。对于以物理机械性能为主要评价指标的,应论述这方面内容。

C.2.3 简述矿床开采技术条件:评述矿床主要充水因素、矿坑排水的主要来源、历年排水变化情况、主要灾害性水害发生原因及其对矿床开采的影响;采区岩体的物理力学性质及其稳定性、主要工程地质问题产生的部位、原因及其对矿床开采的影响;地震、地温、放射性及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的情况及其对矿床开采的影响。C.2.4 简述矿石选冶技术条件。

C.2.5 矿山地质测量工作及其质量评述:生产勘探的方法、网度、生产探矿工程和采矿工程的地质编录、取样、测量、储量估算等工作及其质量。

C.2.6 矿山生产过程中累计探明新增(或减少)资源/储量及其品位情况。C.3 第三章

矿山开采和资源利用

C.3.1 设计利用的资源储量、开采方式、开拓系统、采矿方法、选矿流程、历年采掘工作量、历年采出矿量、采矿回收率、选矿回收率等的述评。

C.3.2 损失矿量(包括正常和非正常损失)、损失率、贫化率,批准非正常损失矿量的机构、批准理由等情况的述评。

C.3.3 工业指标实际运用情况及合理性评述。

C.3.4 资源/储量注销概况。剩余资源/储量及剩余原因的述评。

C.3.5 对共生、伴生矿产的综合开采、利用情况及矿石加工工艺的评述。C.3.6 通过矿山生产地质工作对地质情况的新认识、新发现,影响矿山开采的主要地质问题。C.4 第四章

探采对比

C.4.1 探采对比:矿体形态变化、厚度变化、顶板及底板位移、品位变化、资源/储量对比(对比条件、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构造变化的对比以及开采技术条件变化的对比。C.4.2 对勘查方法、手段、勘查工程间距、勘探类型及其确定的合理性的评述。C.4.3 对资源/储量估算方法的评述。C.5 第五章

环境影响评估

C.5.1 地下水疏干范围、水位及其恢复程度等情况的评述。C.5.2 采区地质环境变化,包括:采空区矿层顶板冒裂带高度、地面开裂、沉降、山体滑坡、坍塌等变形破坏范围及程度、露天采场及其边坡崩落范围等情况的评述。C.5.3 水体污染及其自净情况的评述。C.5.4 废弃物堆放情况与处理。C.6 第六章

结语

C.6.1 简要评述矿山生产的经济、社会、资源效益。

C.6.2 矿山闭坑资源/储量的核销结论及能否作为闭坑的依据。

C.6.3 剩余资源/储量的处理建议、废矿坑利用建议、环境及地质灾害治理建议。C.7 附图

C.7.1 矿山交通位置图。

C.7.2 矿区地质图(含地层柱状图、剖面图及矿体分布)。C.7.3 矿山总平面布置图。C.7.4 中段平面图。

C.7.5 资源/储量估算图(平面、剖面、投影图)。C.7.6 探采矿体对比图。

C.7.7 矿山闭坑范围及其周边环境地质图。C.7.8 其他图件。C.8 附表

C.8.1 资源/储量总表(包括历次地质勘查、生产勘探的资源/储量增减)。

C.8.2 历年采出矿量、损失(包括正常和非正常损失)矿量、采矿回收率、损失率、贫化率统计表。

C.8.3 探采矿体形态误差对比表。

C.8.4 探采矿体顶板、底板位移误差对比表。C.8.5 探采矿体厚度误差对比表。C.8.6 探采矿体品位误差对比表。

C.8.7 矿体地质勘查资源/储量与采准(或备采)矿量对比及其误差表。C.8.8 历年矿山排水量基本情况表。

C.8.9 矿山主要水害、工程及环境地质危害的基本情况统计表。C.9 附件

C.9.1 采矿许可证(复印件)。

C.9.2 矿山投资人或上级主管部门对报告的审核意见。

上一篇:运动会的感触作文下一篇:送同学的毕业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