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医学生人文精神培育指向的《医学总论》课程改革研究

2023-01-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医学总论”是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临床医学专业整个本科教育的引导环节,目的是早期引导医学生认识医学和医学的责任,在医学生被培养成为医生的在校教育和终身职业教育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1]。该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都是基于传统的生物医学体系确立的。伴随当代生命科学的发展、医学院校课程体系的改革以及整个医教协同与创新体系的逐步形成,高等医学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成为当代高等医学教育的发展方向,医学人文要素作为这一体系的内在要素,如何在这种变革中完成向生命科学和临床医学的回归,成为《医学总论》课程所面临的课程和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一、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确立教学目标

当前医学院校《医学总论》课程教学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医学生综合人文素养以及医师职业精神有待提高;教材的内容与医学生的实际需求与一定差距;缺少符合医学生实际需求的、具有专业特色的《医学总论》教材或辅助教材;原有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对学生启发性不足,缺乏对学生医学人文素养及创新能力等的训练。

(二)更新教学理念

原有的教学理念与现代医学走向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的融合趋势有所脱节,因此这门课程教育理念的变革成为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因此教研室多次组织专门的讨论和论证,并与国内多所医学院校的相关专业的专家学者进行广泛交流,包括参加国际、国内相关学术会议,在改革教育理念上形成了共识,从而确立了整个教改的思想和观念基础。

(三)形成教学模式

在多年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教研室逐渐形成了《医学总论》课程“1+4”的教学模式。即:以一门课程的课堂教学为中心(抓三点),课堂采取四种活动(提高三率)。

“1”就是以总论课程的课堂教学为中心(抓三点)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即抓重点、难点、热点。授课教师根据课程大纲的要求,选择重点教学内容进行切入;通过教研活动和多年的授课经验抓住“难点”,寻找总论课程的突破口;密切与医学的发展和学生的实际需求相联系,抓住学生关注的“热点”,提高总论课程额吸引力。“4”就是课上开展四种活动,即:一次学生“风采课堂”展示、每次课上的“医学小讲堂”、一次影视赏析(或现场采访)、一篇论文四项活动作为支撑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的改革以“提高三率”为最终目标,即提高学生的到课率、抬头率、点头率。

二、教学程序的运行

(一)挖掘并依托优质的医药文化资源,确立新的教学理念

新的教学观念全面调整该课程以往以知识讲解和传授为主的教学理念,着力向医学生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培育转向。注重医学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在讲授过程中的融通,引导学生对“医学究竟是什么”问题上的文化认知和哲学解读。新的教学观念是将“医学人文”全面、系统地纳入“医学总论”课程体系和教学过程,把知识传授与精神培育有机结合起来,以“医学人文”为媒介和桥梁,推动《医学总论》真正融入到医学教育改革过程和课程体系,力求在整个高等医学教育体系的转型中承担相应的责任、体现自身的价值和发挥应有的作用。将医学“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的融合充分体现于课程内容和教学过程中,在传达医学与医学教育相关知识的同时,注重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和科学精神的养成。

(二)调整课程的教学内容,提高总论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教研室经过多方面的调研和对全校学生的问卷调查,对课程中所涉及的主要问题、核心问题和重点问题深入研究和反复讨论,修订教材的原有内容(重新编写教材)、确定新的教学大纲、形成全新的教案。深度发掘和系统整合本课程的教育教学资源,以医学人文内容为核心, 重新定位课程的教育目的与教学内容。最大限度地拓宽课程的教学视野,在生物与人文、科学与文化、理论与实践、世界与中国、历史与现实、当代与未来的结合上选择教学内容。《医学总论》原有课程体系的建构,是基于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和医学教育体系完成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医学生总体上对医学专业的基本框架有所把握和对医学教育体制有所认识,课程对医学作为人类社会活动这一本质的阐释、对生物医学发展规律的揭示、对现代医学发展趋势的探索、对医学人文性的挖掘都有所忽视。为此我们在全面调整教学内容上下功夫,教研室多次组织专门的研讨活动,对课程内容逐章、逐节进行反复讨论,对课程中的主要问题、核心问题和重点问题分别研讨,将问题分工到每位教师,要求提出对这些问题认识的新理念,设计针对这些问题的基本教学内容和方法,在教研室进行示范讲授,然后提出修改意见再做修改。在此基础上,我们对教材的原有内容作了全面的修订,并逐步在课程讲授中全面铺开。新的教学内容的调整,主要体现在对“医学究竟是什么”问题的认识以及对现代医学目的的重新审视上。《医学总论》原有将医学主要看作是“理论与技术体系”的观点,拓展为医学是人类健康实践活动的观点。把对现代医学的认识纳入整个社会系统,其中包括对疾病、诊疗、生命、健康、衰老、死亡等具体生命科学相关问题的再认识。站在医学人文、健康人文的立场上,重新对医学目的做出价值判断。

(三)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与创新

教研室基于《医学总论》近40年雄厚的研究基础,以当代生物医学发展的微观(基因)、中观(医疗大数据)和宏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三个层面相互叠加、互为条件、相互作用的时代特点为背景,对《医学总论》课程如何适应当代医学的发展、符合我校医学教育改革的方向进行了深入探索和有效实践,逐步形成了以医学生人文素养培育和医学科学精神培养为教学目的和价值指向的改革路径,教学效果显著。为顺利推进教学改革,从课程和教学的实际出发,全面创新教学方法和授课方式,建构了“1+4”的新教学模式,培养医学生人文意识、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1+4”教学模式是以课程的课堂教学为中心,开展一次学生“风采课堂”展示、每次课上的“医学小讲堂”、一次影视赏析(或现场采访)、一篇论文四项活动作为支撑的教学模式。这四项活动的具体做法如下:

1. 一次学生“风采课堂”展示

学生围绕教师布置的主题搜集各种资料,以辩论赛、新闻采访、小品、微电影、相声、说课、诗朗诵等多种形式上讲台展示。具体做法:教师在前三周给学生布置要准备的大体主题范围,各小班的同学自愿组成几个小组,分工合作,一周后学委将各个小组要展示的题目上报给老师,老师对同学们准备的各个主题进行修改指导,每学期基本是在教学第八周作为学生“风采课堂”展示周,多年来我们积累了大量的文字、影视频资料,例如有学生自编自演的关于医学人文内容的小品和微电影,有学生制作的各种医学科普知识的PPT、如何成为一名好医生的主题演讲、关于中医PK西医的辩论赛等,这种形式受到了同学们的好评和认可,不但鼓舞了同学们对本门课程的参与热情,也培养了同学们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2. 每次课上的“医学小讲堂”

根据下一次课的内容教师提前布置任务,每次课上选出1—2名同学,准备医学前沿的知识领域内容,大约共占用十分钟左右的时间上台讲授。例如第三章医学的体系结构——预防医学的三级任务这一部分内容,同学准备了艾滋病的三级预防知识上台与大家分享,这种模式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打破了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的授课模式,受到了学生们的热烈欢迎,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 一次影视赏析(或新闻采访)

即根据课堂教学内容为学生播放典型、生动的视频,(既包括展示高尚人文素质的案例,也包括医护质量、医德医风等方面的反面教材视频)观影后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并结合课程的学习就影片谈谈自己的体会和感想。

4. 一篇论文

近几年一改以往闭卷考试的形式,在全部课程结束后要求每位同学撰写一篇论文。2016年本教研室在“一篇论文”模式上做了很大的变动,不再限制章节内容,只要与本门课程相关的都可以作为论文的内容,鼓励同学们按照标准格式写论文并且附中英文摘要, 大一的同学完全没有经过科研训练,做到这些有一定的困难, 但是通过任课教师和同学们多次沟通并给予指导,同学们最终的论文都基本符合了要求,最终“一篇论文”模式受到了同学们的认可和接受,并普遍表示为他们今后从事科研工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每年教研室的几位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阅读和筛选学生的论文,选择大约一百篇左右质量较高的文章,出版学生优秀论文集。

总之,“1+4”的教学模式在医学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提高了学生的到课率、抬头率、点头率。一是将“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的融合体现于课程内容和授课过程中,注重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和科学精神的养成。二是以多种形式在课堂上与学生对话和交流,突破了以课堂传授为基本形式的单一授课模式,注重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和课堂互动。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形成了我要学的主动学习动机。三是促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查阅资料,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等,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对学生访谈以及问卷调查,学生普遍感觉,经过课程的学习,改变原有对医学的片面认识,即仅仅把医学作为纯粹的自然科学技术,而忽视医学的人文内核。大多数学生认为课程的开设虽然不能带给他们实用的医学科学技术,但却能给予他们心灵上的触动和价值观的改变。

(四)优化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教研室改变了期末考试闭卷的考试形式,构建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教学评价体系。[2]主要通过“风采课堂展示”“医学小讲堂”的课上参与和表现,撰写“影视赏析”课的心得体会以及课堂讨论的表现等形成性评价环节,对学生实施全过程评定;同时将传统期末的闭卷笔试考核改革为学生根据课上所学知识及人文医学的前沿问题写一篇论文,全面评价学生的知识、技能、行为、态度和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应变能力、获取知识能力及人际沟通能力。

三、课程创新点

教研室对于《医学总论》课程的改革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手段、评价方式等方面均有创新。

(一)教学理念创新

以本科生的《医学总论》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为起点,强化教育理念上的“人文医学”转向;教学内容上的医学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融合;教学方法上的参与型、互动型和主动型教学模式。并将该模式推广到教研室的其他课程的教学中。

(二)教学方法上的创新

构建“1+4”的教学模式,即以一本门课程的课堂教学为中心,开展一次学生“风采课堂”展示、每次课上的“医学小讲堂”、一次影视赏析(或现场采访)、一篇论文四项活动作为支撑的教学模式。

(三)评价体系创新

在河北省内开展深层次的院校以及医院合作,建立校内实践检验以及校外实践检验的评价体系。该模式在河北省六所医学相关院校(河北医科大学、河北中医学院、河北大学医学部、北方学院医学部、华北理工大学医学部、河北工程大学医学部)医学人文系列课程中推广实施,并对河北医科大学几家附属医院在相关方面进行理论指导,针对各高校和医院的反馈信息,对教学模式以及教学内容等进行调整。

总之,本文通过对河北医科大学《医学总论》40余年教学实践的总结,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相关教育理论研究,力求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模式及实践途径。

摘要:河北医科大学于20世纪80年代开设《医学总论》课程, 通过总结40余年的教学实践经验, 分别从改革课程的教学理念、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考核评价机制、创新点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等方面加以总结, 探讨《医学总论》课程以医学生人文精神培育指向的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关键词:医学人文精神,医学总论,改革与实践

参考文献

[1] 孙宝志.把早期临床教育作为教学改革的突破口——编写《临床医学总论》的体会[J].中国大学教学, 2000 (2) :27-29.

[2] 眭建, 胡维, 张伟, 等.强化医学总论课程对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作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4 (8) :90-91.

[3] 高电萨, 叶琳, 吴宁, 等.《临床医学总论》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考试改革[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 2015, 14 (1) :64-67.

[4] 孙荣, 吴宁, 朱丹, 等.“医教协同”和“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双重背景下《临床医学总论》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J].继续医学教育, 2017 (3) :13-15.

上一篇: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人工智能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中的应用下一篇:浅谈碳纤维在桥梁加固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