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人文素质心得体会

2024-09-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医学人文素质心得体会(精选8篇)

医学人文素质心得体会 篇1

新世纪的医学生应该成为既有科学技术,又有人文精神的高级医学人才,而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则是培养医学生健康职业人格的核心,也是促使医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的前提。

目前国内人文素质教育存在不足,首先医学院校医学人文素质课程的设置、安排不够合理,缺乏学科整体性规划;并且我国医学人文教育师资力量较薄弱,从事人文教育的教师知识结构欠佳, 缺乏医学知识,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再者,受当今社会“一技之长”以及“商业化”的影响,部分学生人生观与价值观发生改变,有的学生缺乏起码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缺乏同情心和责任心。因此,应该加强临床人文素质教育,使学生在临床实习期间不但医学知识得以巩固,同时临床人文素质得以提高,为日后成为具有良好医德医风的医务工作者奠定基础。

1 强化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

1.1 重视在医学生的见习、实习教学过程中融入人文素质教育

目前医学生在进入临床前的入科培训多集中在临床技能操作方面,而忽视了人文素质教育,如医德医风、法律法规、人际沟通能力等非技术层面的培养。鉴于当前较为复杂的社会医疗环境,更凸显了临床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增设与临床紧密结合的入科前人文教育课程,使学生初步建立起对临床人文素质的一种理性认识,初步形成全心全意为人服务、不为名利、刻苦钻研、献身医学的理念;结合具体病例,现场教学,让学生从一开始进入临床首先就有一个认真的态度,从查体的系统、病案文书书写的规范、查房及记录的严谨,始终保持科学态度,使医学生认识到医疗与法律的关系,在实践中强化学生的法律意识;注重环境熏陶,经常开展专题讲座、科技竞赛、文化节等,营造浓厚的人文素质教育的氛围,邀请知名专家及教授座谈、讲课,结合他们精湛的医术与崇高的医德,使学生亲身感受真正的医者所应有的风范,在临床教学过程中培养医学生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以济世救人为荣,以索要红包为耻;以服务患者为荣,以欺骗患者为耻;以博学精业为荣,以愚昧无为为耻;在医院人文文化环境建设中,体现出医学特色、医学文化,如:摆放历代医学名人的雕像,修建雕刻着历代医家医德格言、历代名医医疗活动及医学生誓言的文化碑廊;在尊重、理解患者的基础上,进行诊疗活动,并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如:冬日天寒,查体前将手或查体工具稍事暖一下、做完治疗后给患者盖好被子,这一小小动作不仅温暖患者的心,拉近医患关系,也是良好人文素质的一个缩影。

1.2 注重在医疗实践中言传身教

老师要在医疗实践中以高尚的人格魅力感动学生,通过潜移默化向学生传授与患者交往的技巧,培养与患者沟通的能力。其次,临床教学中要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精心准备教学案例,而不是单纯针对疾病本身;要增加伦理、社会、法制的教学内容,特别是某些争议大的检查、手术和技术,引导学生做出合理的.伦理选择;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人际交往技能。第三,临床实习期的人文素质评估应该更多地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结合个人评价、同学互评与教师评价等方法全面评估学生。

1.3 积极开展医疗社会实践活动

带领学生到基层、贫困地区,走访各级医疗机构(县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并深入到农户中进行调查研究,进行健康普及教育,赠送药品和医疗器具,送健康到基层,使医学生的个人价值在为社会服务中得以充分实现;鼓励学生参加社区医疗实践与健康调查,让医学生能运用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方法,探讨与医学有关的若干问题,引导他们尊重生命及其发展规律,正确认识生命与健康的价值,同时尊重人和人的权利,正确认识和处理医患关系,培养其服务意识、提高社会责任感。

2 加强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构建合理的临床教学模式

一是在医学教育过程中必须加强文、理、医相互渗透和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根据学生年级不同,所掌握的知识结构及深度不同,有针对性的安排,分阶段渐进,文、理、医贯穿医学生入学到毕业全过程,使医学生在校期间不仅学会知识,还要学会做事、做人和与他人相处。并结合临床实习、论文答辩、毕业教育,在临床实践中理论联系实践,注重心理、社会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融人文素质培养于医学实践之中,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二是加强教学实验实习环节,强化基本技能训练,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全面培养医学生的独立思考、创新思维和临床操作能力。三是强化高等医学教育的服务性。医学院校的教育、科研和医疗卫生服务职能是相辅相成的,在教育中要注重教师在服务中教,学生在服务中学的形式,以培养学生服务意识、奉献意识,并力争在服务中完成由医学生向医生的角色转变过程。四是坚持对临床教师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人文素质培训,鼓励教师参加各种高层次学术活动,拓宽教师的知识视野。年终考核对教师既要考核其教学科研能力,还要考核其人文素质水平及对学生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绩效。

在临床中进行人文教育,涉及诸多教育教学环节,这些环节相互影响和联系,构成一个系统。搞好人文教育,要动员社会各方面的资源来支持和配合,把这个系统设计和运作好,以发挥医学生和带教医生的主体作用,并要求当今社会的医学生只有加强人文修养,方能在日后艰巨的医疗实践中有所作为。

参考文献:

[1]何松,陈姝.对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J].现代医药卫生,,24(5):738.

[2]邓传祥,张万仙.医学创新人才的内涵初探[J].川北医学院学报,,22 (1):85-86.

医学人文素质心得体会 篇2

1 合理设置人文课程

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理论修养、道德修养, 就是教学生如何做人。开展人文素质教育不仅有着突出的现实意义, 而且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它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提高教育质量, 培养全面发展的跨世纪人才的重大举措。目前, 我国医学高职高专教育两年的理论学习, 包括人文课程、医学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三大块。其中人文课程相对于医学基础和专业课程, 所占比例偏小, 必修的人文课程以政治理论和外语等为主。因此, 首先要调整专业课程体系, 合理调配人文课程比重, 在保证人文核心课程教学的前提下安排适当的辅修课,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和空间。其次要结合学生生活和思想状况, 改革教学思路, 更新教学内容, 采用新的教学手段, 使人文素质教育成为所有课程教学及教师都应承担的工作。

2 提高教师队伍的人文素质

教师的育人功能决定其必须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 并在教学过程中直接或间接地外化为教学态度、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等, 对学生价值观、道德观和人生观的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如果教师没有良好的人文素质, 就无法以自己的热情去激发学生的热情, 在教学方法上缺乏创新, 讲授内容上缺乏深度和新意, 传授的知识信息量也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因为人文知识只有经过理解、内化、实践, 才能转化为人文素质, 而教师正是帮助学生把人文知识转化为人文素质的引导者。所以, 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就必须重视教师人文素质的培养。教师不但要在课堂上使学科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相融通, 而且在课外也要以良好的师德师风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

鉴于三年制医学高职高专学生只有两年时间进行医学基础和专业课程的理论学习, 时间紧、学习任务重, 如果增加人文课程的比例, 只能减少医学基础和专业课程的教学时数, 这样可能会出现本末倒置的情况, 最终导致医学基础和专业知识学习得不到保障。要解决人文课程课时数严重不足这一问题, 除配备一定比例的人文课程专职教师外, 还要把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到医学基础和专业知识教育中, 提高师资队伍的人文知识水平。 (1) 对于年轻的专业教师, 通过多种途径 (如采取有计划的培训学习、由资深教师带教、多听多上公开课等方式) 使他们尽快转变角色, 成长为专业知识过硬、人文知识丰富的优秀教师; (2) 对于有一定教龄的教师, 应通过继续教育的方式使其学习新的教学手段, 不断丰富教学内容, 做到知识常学常新; (3) 经常邀请教学名师到学校讲学, 发挥榜样的作用; (4) 加强本系 (部) 教师的交流学习, 在交流中提高。

3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1]

无形的文化氛围是一种巨大的力量, 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如积极创建优美的校园、学习、生活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等校园文化活动, 引导学生投身社会实践和科技创新活动中;指导学生会、学生社团组织开展健康有益的课外科技、文化、艺术、体育和志愿服务等活动, 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达到促进学生人文素质全面提高的目的。

(1) 校园文化建设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充分利用学校的人才资源优势, 开展多形式、高品位、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教学不能只重视学科的系统性, 忽视人的完整性以及人性、人格的培养, 要做到教书和育人的有机结合。要从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出发, 让学生自己设计校园文化活动, 活动要小型化、多样化、经常化, 充分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需要。通过参与校园文化活动, 学生既能增长知识, 又能陶冶情操;既能丰富校园生活, 又能达到育人目的, 从而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和谐发展。

(2) 提高专业教师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要建设以科研、学术为中心内容的高层次的校园文化, 就必须做到教师主动指导、学生积极参与, 可结合专业知识与教师的科研课题, 开展富于创新的校园文化活动。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专长自由参加活动, 开阔视野, 拓宽知识面, 提高学习兴趣, 培养创新精神, 促使良好学风的形成, 促进教学改革, 带动科研发展。

4 加强临床实习阶段的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课程通常在医学教育的前期开设, 同时也开设医学基础课程;而进入专业课学习和临床实习期后, 便不再单独开设人文课程, 临床实习阶段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各教学医院责无旁贷。当前, 医患关系紧张、医疗矛盾突出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这些现象的背后具有深厚的社会原因, 从医生收受“红包”“吃请”成为一种常态到“医闹”成为一种职业, 这些现象让涉世未深的医学生感到不解和迷茫。实习生身临其境, 甚至置身其中, 在目睹一些不正之风缺失监管, “潜规则”横行而无法有效制止的情况下, 部分学生开始迷失自我, 并逐渐适应和接受这些“潜规则”。因此, 为防止学生未出校门就出现道德上的滑坡和沉沦, 加强实习阶段的人文素质教育刻不容缓。临床实习阶段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实施者不是学校的教师, 而是实习医院的全体医护人员;教育方式不是课堂教学, 而侧重于言传身教、现身说法。 (1) 加强与实习医院的联系、沟通, 让实习医院的医护人员在教会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 加强自身人文修养, 全面展示良好的医德医风和人文风范。通过示范作用, 如对病人的关爱、高度负责的态度等影响学生, 使他们学会关心病人、尊重病人、爱护病人, 养成严谨的工作作风、乐观的生活态度等。有条件的实习医院也可以通过组织医德医风竞赛、邀请专家或院内德高望重者给学生作专题报告或以演讲比赛等形式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 (2) 学校除定期巡视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外, 还要收集一些资料, 如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的事迹, 不良现象、风气等资料, 寄给实习医院, 指导实习组长组织学生学习讨论, 并要求学生写学习心得, 定期寄回学校, 以便学校随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向, 适时实施教育。

总之, 要不断探索医学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最佳的结合点, 推进医学高职高专院校人文素质教育。

摘要:现代医学模式和医患关系的转变, 要求医护人员具备较高的人文素质。在保证专业知识和人文知识的学习相得益彰的基础上, 整合医学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 将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到医学教育全程,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关键词:人文素质教育,医学教育,医学高职高专院校

参考文献

谈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篇3

关键词:医学生;人文素质;不容乐观

一、医学生人文素质内涵

医学的本质在于对人的关怀,不仅要求医者具有广博的自然医学知识,还必须要从生理、心理、社会、经济等方面把患者视为一个整体,对患者做到尊重、诚信、同情和耐心。因此,对医学生的人文教育是不可或缺的。

医学是与人打交道的“人学”,这就要求医学院校在培养医学生时,更加注重人文素养教育。我们所说的人文素养,主要是指专业技能和理论之外的其他文化涵养和素质,“既要有对人的医疗权利、生命价值、健康利益、人生需求和人格尊严的关怀,又要培养医学生的爱国主义、民族认同感、职业品格、道德情操和创新精神”。

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是一种多层面、全方位的综合教育,这种教育不是单一地增设某一类课程就能解决的,它应当是一种文化、精神的渗透,是一种由外而内潜移默化式的浸润教育。检验这种教育的效果,不是看学分高低,而是看医学生修养、人格的提高和升华与否,是看医学生的嘉言懿行是否由内而外地自然流露。

二、我国医学人文教育现状

我国医学生是从参加全国统一考试的高中毕业生中直接录取的,人文素养教育比较薄弱。我国现行的医学教育中大多专注于医学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训,而对那些与医学相关的执业能力普遍重视不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医务工作者医学人文知识的浅薄。由于人文文化不能直接产生成果,一段时间以来不被人们所重视。有人认为科学技术才是实学,而人文社会科学只是“空头理论”。正是由于这种观念的误导,致使一部分医学生排斥人文素质教育,忽视人文素质的提高。中国医学协会有一项调查显示:90%以上的医疗纠纷是由于医患沟通不当或不够所引发的,提示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刻不容缓。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医学教育者已逐渐认识到开展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国内一些高校建立了医学人文研究所,对医学课程体系整合也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在医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护士规范化培训及医学继续教育中也逐渐渗入了医学人文教育的内容。但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受重视程度、教育的系统性和规范性等,还存在明显的不足。为此,医学院校教育者们提出了从树立意识、改革课程体系、探索专业课程中的人文教育,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途径来培养和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

三、提升医学教育新理念,将人文与医学精神并重

人文素质的形成是可以通过后天培养的,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最直接的目的是培养、塑造和弘扬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精神。探索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是时代赋予医学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交融。人文素质教育对医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医学教育要塑造医学生的科学精神,更要塑造医学生的人文精神。重视人文教育,培育医学生的人文精神,成为越来越紧迫的工作。从事医学工作的人在具备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的同时,还要具备人文精神和人文态度;医学教育在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对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是个系统工程,应贯穿于学习的始终,融入各门课程之中,深入到各个教学环节之中。

在传授知识中注意渗透医学人文教育,注重课堂中的人文互动。医学生在进入临床课程后,实践课和见习课增多,可充分利用和病人沟通采集病历的同时,引导学生尊重患者,关爱患者。同时进行医德教育,在讲授的基础上采用病历讨论法、情景模拟教学等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基于问题的学习(BPL)”等先进教学方法,把教学的主体——学生放在主要地位,让学生与教师探讨在临床中如何与患者沟通,在最大限度地保证临床诊断和治疗需求的前提下,为患者做出伤害和经济负担最小的临床决策,这种方式的人文教育可以让学生在脑海中留下深刻的记忆。在教学实践与见习课中,带领学生对患者诊断、治疗和护理的同时进行分析和讨论,实事求是地让学生感悟医学人文相关的临床决策,在教与学中渗透医学人文教育。

四、加强医学生人文教育的对策

1.营造浓郁的校园人文环境

良好的校园环境和校园文化氛围是实现医学生人文素质启迪和引导的重要形式。学校的校容校貌和人文环境,都能带给学生美的熏陶,是提升医学生素养的生动教材。正所谓“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蓬生麻中,不扶自直”,优良的校园文化可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变学生的价值取向、思维特点和行为方式,振奋其精神,完善其人格。我校作为一所少数民族地区的医学院校,秉承“大医精诚”的校训,有自己独特的办学理念、校风、学风、校训等。刚入校的大学生就要进行医学生誓言的宣誓,通过学校的校园网、宣传栏、广播电视等,加上丰富多彩的文化广场、人文讲座、职业道德讲堂、文化艺术节、志愿者服务等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多样的学生社团组织,打造一个高雅、快乐的校园。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2.提高医学生培养自己人文素质的意识

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校园的文化与教师的讲授是帮助医学生提高人文素质的推动力,只有自身增强学习,提高人文素质方面的意识,才能通过课堂上的学习,增加对人文知识的了解,主动弥补自己人文方面的不足,树立起关怀人、尊重人的意识和高尚的职业道德。

3.纳入学校的教育的课程体系

加强人文教育,首先要将其纳入学校教育的相关课程体系。从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战略高度出发,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的素质课程教育体系,让学生接受比较完善的人文素质教育。例如,开设《艺术鉴赏》、《人际沟通》等人文修养与医护礼仪课程,引导学生思想升华,培养真善美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

4.在专业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

《礼记》中说到“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要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不仅需要一支优秀的人文社科类教师队伍,还需要提高医学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师的人文素质,这对医学生有重大影响。作为一名医学院校的教师,首先应加强自身的人文素养,充分认识和挖掘自己所授专业课程中潜在的人文内容和人文精神。教师不仅要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还要兼备浑厚的医学素养和人文素质,在医学课程中有意识地把人文知识有机地融入教学内容中;提倡终身学习的观念,加强自身的继续教育。

5.开展读书活动

每年的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近年来,我校每年都进行相关的活动,今年为增强我校师生员工的学习能力,提高大家的综合素质和医学人文素养,结合当前开展的“中华经典诵读”和“我的中国梦”两项主题教育活动,举办以“传统书香润杏林,中国梦圆塑大医”为主题的“读书活动周”活动;举行了“中华经典诵读比赛”、“当医者变成患者”的读书征文比赛和师生座谈会;组织开展“中国梦——梦圆右医”的征文摄影大赛、主题宣讲活动、主题班会等系列活动。采取了新闻报道、横幅、板报等多种形式,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倡议全院师生多读书、读好书,引导师生与书为友,同大师对话,同历史对话,去了解优秀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并从中接受心灵的洗礼,获取前进的动力,汲取人生的智慧。

6.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大学生深入社会、深入生活。通过一系列的社会实践,让学生感受真的力量,体验善的高尚,领略美的魅力,把对人文知识体验内化,升华为人文精神。

7.培养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探索科学活动的灵魂和生命,医学要发展,就需要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医学生通过接受医学人文教育,了解和感受张仲景、华佗、孙思邈等医学先驱身上所体现的创新精神,激励他们不断进取,培养善于创新的能力。我们应该紧密联系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和医学生的特点,以人文素质培养为基础,职业道德教育为核心,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传统,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优秀成果。以人文素质教育为支持,促进医学生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协调发展,引导学生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科学与人文高度结合才能造就一名优秀的医学生,并使其日后成为一名合格的医务工作者。

总之,只有加强以人为本,尊重生命的医学理念,注重医学院校人文教育和专业教育的相通相融,才能培养出“懂医术、修人文、有道德、能创新”的优秀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黄伦峰.论医学院校优化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系列研究(一)[J].语文学刊,2013(2).

[2]殷大奎.人文医学精神与医师职业责任[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9,22(2):3-6.

[3]罗海欧,晋献春,崔烨等.浅析西医院校《中医学基础》教学中医学人文渗透[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14):61-62.

[4]丁素娇,赵欣.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调查[J].教育与职业,2011(13):36-37.

(作者单位 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右江民族医学院内科护理教研室)

《医学人文概论》心得体会 篇4

学习《医学人文概论》这门课程,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医学。医学不仅仅是一门自然科学,也不单单是一门社会科学或者人文科学,医学是三者相结合的一门综合性学科,是一门以人作为对象,以人作为根本的学科。医学以人为根本主要体现在对人无微不至的关怀上,照顾病人,治愈病人,医学所做的不仅是救治病人,更重要的是抚慰病人被病痛摧残折磨的内心。而医学人文即是在治病救人的过程中所集中体现的“以人为本”,重视、尊重、关心、爱护病人的一种仁爱精神。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商品经济迅猛发展,社会上种种不良风气诸如金钱至上的拜金主义道德观念,索贿受贿损害患者的违法行为,对医学院校学生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医学院校在平时的授课中应当更加注重医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把良好的医学人文素养,高尚的医德医风传承下去。作为一名未来的医务工作者,不仅要求我们拥有高超的技术,而且需要我们保持一颗博爱之心,面对人世的疾苦,我们必须能正视它,必须去治愈它,必须帮助那些饱受病痛折磨的人们。也许我们不能做到起死回生,也许我们不能做到妙手回春,但是我们能保持一颗关心病人,爱护病人的仁心,只有拥有的这样的一颗仁心我们才能展现我们的仁术。所以,现在我们接受医学人文的洗礼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现在的医学人文教育,就是在为我们将来怀有一颗仁心打基础。

记得老师在开课后不久给我们介绍过《大医精诚》这本医学著作,回来之后特地在网上查阅了一下,这是唐代名医孙思邈所著之书,此书是论述医德的一篇重要的文献,作为一名医学生,必读此书。《大医精诚》论述了有关医德的连个问题:第一是精,即要求医者拥有精湛的艺术,认为习医之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第二是诚,即要求医者拥有高尚的德行,以“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感同身受之心,策发“大慈恻隐之心”,进而发愿立誓“普救含灵之苦”,且不得“恃己所长,经略财物”。总结起来就是说行医治病救人的人,不仅要技艺精湛,还要能站在病人的角度,替病人着想,诚心救人而不是用贫富来衡量病人。看了这篇文章我受益匪浅,文中关于为医的一些观点十分值得我们医学生学习,比如文中提到,凡是品德医术兼具的医生,在治病时一定无欲无求,心无杂念,首先表现出一种同情的心情,救治时也不会管他贫富贵贱,老幼美丑,对待病人像是对待自己的亲人,看到病人烦恼就好像是自己烦恼一样,全心全意地救助病人,像这样的一名医者才是百姓心目中的好医生啊。

才不近仙者不得为医,德不近佛者不得为医,为医者唯有德才兼备,方能济天下,也唯有德才兼备者,方可承大医之名。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中,出现了一代又一代的医学大家:扁鹊济世救人敢于直言;华佗广施人道不分贵贱;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以拯救天枉为己任;李时珍遍尝百草,为后人留下《本草纲目》这部医药圣典,像这样的名医还有很多,他们以德修身养性,用行动诠释了他们毕生恪守的信念。千年前的古人们用行动告诉了后代子孙何谓德,千年后的今今天,当代军医华益慰用一份执著、满腔热枕实践着医乃仁术,无

德不立的观点;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三餐温饱、四大皆空的裘法祖也用实践告诉着我们医德的重要性。

然而现实总是很残忍,如今许多医生都在利益的驱动下,忘记了当初举起紧拽着右手许下的希波克拉底誓言,忘记了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重负,忘记了医生不仅仅是一项职业,更是一种责任。他们看到的,只是病人身上器官,甚至只是金钱,唯一关心的只有病人能给自己带来多大的好处,而忽略了病人也是人,病人需要的是一种关怀,一种尊重,而大部分的医务工作者缺少这种抚慰病人,关心病人的心灵,导致了很多医疗纠纷的发生。在这方面,我们一定要吸取教训,尽心尽力照顾每一位病人,注意保护病人的隐私,多替病人着想。

医学人文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篇5

医学与人文,两者的关系可谓息息相关,源远流长。早在1979年,美国学者佩里格利诺(EdmundD.Pellegrino)曾指出:“医学居于科学与人文之间,并且非二者中的任何一方,而是包含了双方的许多特性。医学是最人文的科学,最经验的艺术,并且是最科学的人文”。由此可见,医学是一门运用科学知识和专业技能来护理和服务人类的学科。纵览古今中外几千年的历史,医学一直被视为治病救人的“仁术”。西医之父希波克拉底曾写下医者的誓言:“无论到了什么地方,也无论需诊治的患者是男是女、是自由民还是奴婢,对他们我一视同仁,为他们谋幸福是我惟一的目的。我要检点自己的行为举止,不做各种害人的劣行”。”这些充满人文关怀的医德箴言,至今还影响和规范着医疗行为。当代名医大家林巧稚、吴孟超、顾玉东身体力行,让世人看到——作为一名医生,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两者缺一不可。这也印证了古代先贤所言:“医乃生死所寄,责任重大,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确实,医学要预防、发现、诊断和治疗疾病,关系到每个人的生命和全人类的健康福祉。这一医学本质决定了它必须是充满人性关怀和人道主义的。

二、医学人文教育的发展

1.医学人文教育在美国的发展

20世纪60年代,美国大力提倡科学技术为人类谋福祉,医学的科学性在无形中被夸大,致使很多医生只钻研医学专业和临床技术,忽略了对自身人文素养的提升。他们在行医的过程中往往忽略了对患者的关怀,一味追求“看病”而不是在“治人”。一旦科学技术成了医学的主体,科学会在一定程度上对人文造成漠视和侵害,致使医学与人文渐行渐远。慢慢的,广大患者群体对于医学乃至医生产生了对立不满情绪,普通民众对医疗健康保障的诉求变得越来越多。为了缓解社会矛盾,宾州州立大学和南伊利诺大学最早开始成立医学人文系,而美国内科医学委员会也开始强制在住院医师的临床培训中增加对医学人文方面的考核。从20世纪70年代起,美国众多高等医学院校纷纷增设人文艺术课程。1982年,美国医学会医学教育委员会发布《医学教育未来方向》的报告,其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和重视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对于医学人才的培养要从经院型转变为多元型,即富于应变、善于学习和应用的人。此后,医学人文学科快速发展,开展人文课程的医学院校数量急速上升。到了1999年,医学人文课程在美国75%的高等医学院校得到开设。很多权威医学杂志也开始关注医学人文的话题。例如,1995年起创刊发行的AcademicMedicine开设专栏发表医学人文主题文章;随后,一批顶级医学杂志(JAMA、Lancet等)开始增设人文话题版面。人文教育的大力推广对于美国医疗卫生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以美国著名的耶鲁-纽黑文医院(Yale-NewHavenHospital)为例,“以人文本”的理念体现在医院管理的方方面面:医院给行动不便的患者免费提供小推车;为需要进行外科手术的患者开设等候室,在其中提供电视、沙发、杂志以便消磨时间;为需要进行手术的儿童提供玩具安抚情绪,母亲可以陪伴孩子进入手术室,并由母亲实施涂有果糖香味的面罩吸入麻醉药物。此外,耶鲁-纽黑文医院的门诊部、住院部、科研楼、儿童医院和医学院大楼均通过长廊连在一起,患者、家属和医院工作人员均可免受日晒雨淋之苦。于是在美国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普林斯顿董事掌权、哈佛校长当家、耶鲁教授做主”。

2.医学人文教育在中国的发展

我国医学人文教育的形成和发展不过是近30年间的事。在这期间,我国从传统保守走向改革开放,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经历了巨大的社会体制改革。早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效仿前苏联的教育模式,实行人文教育和科技教育分离的政策,人文医学教育难有立足之地 。而后我国经历了“”十年浩劫,科学技术和文教卫生事业遭到严重破坏。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医学人文学科的概念仍模糊不清。北京医学院的阮芳赋教授提出了一个初步的建设框架,其中包括20余门人文学科。至此之后,我国各大高等医学院校开始逐步开设人文艺术课程。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国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取得的进展有目共睹,但就全国总体情况来看,依然面临着十分严峻的问题。比如,开设人文课程的科目局限,所占课时少,人文课程与医学专业课程比例严重失衡;医学人文课程的展现方式单一;医学院校人文学科教师的知识结构较为薄弱。可喜的是,国内多所高等医学院校建立了医学人文学系和研究所。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意识到现代生命科学和医学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可能造成严重的危害;医学能否得到积极长远的发展取决于医学与人文能否和谐相处、良性互动。

三、对我国医学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笔者认为,要想从根本上改变医疗卫生事业缺乏人道主义、医学教育缺少人文精神的现状,必须从关注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质的培养上入手。鉴于当今国内各大高等医学院校的人文课程开设还极其有限,作为医学英语的教研人员必须利用有限的时间和资源最大化的充实医学生的人文素养。

1.在医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人文

提到加强人文教育,可能很多医学院校的管理者会想到的是增加人文课程。但是,“学业繁重而时间紧迫”从来就是医学教育中的最大问题。如果只是一味地增加新课,医学生恐怕只能在重压下敷衍了事,医学人文教育根本无法落到实处。因此,医学院校的领导者和教育者都必须认清新形势下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现状,明确社会发展对医学人才的根本要求,抛弃“重医学专业知识,轻人文知识”的陈旧观念,优化医学专业英语的教学内容,有效开展医学英语教育。医学院校与其增加人文课程,不如优化现有的医学英语课程,让医学生有机会涉猎除英语专业知识以外的文化和艺术鉴赏,增加人文修养,有利于他们形成全面、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医学专业英语对于医学生来说不仅是一个简单的交流工具,更是一双翅膀——通过在医学专业英语教学中融入人文精神,医学生们必定可以如虎添翼,成为复合型医学人才。

2.增进医学英语教学的效果

针对不同的主题,教师在医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变换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启发式、讨论式、实践式等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上,注意体现四个“有利于”原则,即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利于学生个性潜能的发展。打破传统讲授式的医学英语教学模式,效仿美国医学院的人文教育理念,多层次、多角度展开医学英语教学,全方面培养英语交际技能。在美国,人文学科的教师经常组织小组研讨和临床带教等互动方式来开展教学,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自由、开放的学习氛围,有助于他们发散性思维的形成,并且可以更加轻松自在地加入讨论。国内医学院校完全可以效仿这种教学方法,例如在开展《医学英语文献阅读》的教学中,借助纽约大学文学、艺术与医学素材库的资源开展一周一次的“书友会”活动,引导学生在扩大医学英语阅读量的同时学会用英语写简单的书评,并把自己的成果与大家分享。这些博大精深的医学文献可以帮助医学生们理解患者的疾苦;精读文学作品也有助于训练未来的医生们形成解析临床案例的基本能力;对于医学英语术语的仔细揣摩也有助于医生们更好地认识专业词汇。

3.提高医学英语教师的人文素质

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师是关键。在美国医学院校讲授人文课程的教师都是复合型人才,同时具备广博的医学知识和很高的人文修养。而在我国高等医学院校中医学英语专业的教师与英语专业教师的平均比为1:25。这表明各医学院校普遍缺乏既懂医学专业又擅长英语语言的人才。这种专业英语教师匮乏的现象,成为了制约医学英语教学发展的“瓶颈”。加强医学英语师资队伍建设势在必行。一方面英语教师跨专业学习一些基本的医学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医学专业教师通过参加人文学术讲座和读书沙龙,提升其文化艺术修养。总之,双方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力争打造出一批既具有医学科学技术知识又具有较高英语技能和人文素养的精英教师队伍。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医学人文教育不同于医学知识能力的培养。很大程度上来讲,校园文化氛围对医学生人文素质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无形的激励作用。因此,创建浓厚的人文环境在医学院医学英语教育中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医学院可以定期开展医学英语交流活动,如邀请有海外工作经历的医学专家跟医学生分享在海外的工作和学习心得;或是组织医学生观看医学主题的英语电影;再有开展医学英语角,邀请医学生和医生中的英语爱好者一起参加。另外,还应鼓励和支持学生创建各类学生社团,如诗词社、音乐团等,积极营造校园的人文氛围。此外,要通过校风、学风等校园精神,图书馆、教学大楼的设施环境,板报宣传、校园绿化共同构造和谐的校园人文环境,给学生以无声的熏陶。

四、结语

现阶段我国的医学事业发展已逐步与国际接轨,国内的医学研究也渐渐获得了全世界的关注与认可。大批的教学和科研人员正为了医学与人文的良性互动而努力。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自明。目前医学人文教育的开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医学英语教学的开展。限于篇幅,本文仅粗略讨论了医学与人文的关系以及美国与我国医学人文教育的情况。但通过这些有限的介绍,我们不难发现医学人文教育是一项塑造人性、更新观念、改进思维、充实内涵的系统工程,还有许多问题亟待研究和解决。但只要我们认准“医学人文教育势在必行”的目标,在医学英语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前进,就一定能培养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医生。

人文素质与社会生活心得体会 篇6

我们处在一个人文精神凸显的时代,作为一名大学生,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增强自己的人文精神。这不但与每个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人格建构息息相关,也关系到国家与民族的昌盛、富强。大一下学期,我们开展了《人文素质与社会生活》这门课,虽然只有短短4个星期的时间,却让我们受益匪浅。

在第一次上课的时候,老师首先布臵给我们一个任务,就是设计一条旅游线路,这个任务是通过团队合作完成的,我们小组共8人,路线主题是:“海上花园,温馨厦门”,当谈到在一个团队里的收获,首当其冲的便是对于团队工作流程的切身体会、亲力亲为。讨论旅游地点、查找资料、图片、整理资料、写策划文案、作PPT等每一个环节都倾注了我们的心血,每一道工序都是我们经过反复讨论之后得出的共识,每一步都走得很艰难。

这次的团队合作有喜有悲,让我们明白了许多,首先,团队合作要“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每一个人作为团队的一份子,有义务将自己的想法、意见表达出来,有义务为了团队的利益而放弃一些属于自己的东西,有义务多为团队做贡献。一个自私自立的人不可能在团队里长久的生存。我们应该有一说一,有一做一,为了团队目标的达成而共同努力。这是一个人能够在团队里生存的基础,这也是团队能够团结一致向前走的基础。

其次,团队合作要处理好队员与队员之间的关系。既然是团队,就必须保证团队队员之间的同心协力,共同进退。团队不仅仅是把几个有共同目标的人凑到一起做事情,还会在团队存续期间乃至以后的生活中持续发挥影响。无论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都必须保证队员之间的良好沟通。无论是人还是事,都不应该抱怨。想办法解决问题才是我们应该做的,抱怨只会让事情更加糟糕,让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日深。

最后,团队合作一定要讲求效率。做好工作日程安排,并严格地按照日程安排进行工作。这一方面是因为团队目标的完成需要效率的支撑,另一方面还因为“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要想保证团队的同心协力,就必须摒弃拖拖拉拉的工作作风。对于紧促型的团队,这方面的问题相对较少。对于松散型团队,比如经济学系毕业生调查团队,就必须高度重视这类问题。作为队员,有时候无法改变团队的做事风格,自己应该合理安排时间,做好自己的事情,不至于因为团队的事情而耽误了自己的事情。

其次,我们先来谈谈人文素质与社会生活这一块,在上课之前,老师也跟我们谈及到为什么要开展《人文素质与社会生活》这门课。目前,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部分大学生人文素质欠佳。首先,文化素养不高,知识结构单一,缺乏民族精神。不少大学生爱好广泛,知识面较宽,但也有一些大学生文史知识欠缺,文化底蕴浅薄。所谓的知识结构单一,表现为有专业知识,而普遍缺乏必备的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科学和其他社会科学方面的素养,缺乏对自己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精华的基本了解,缺乏深厚的民族文化素养。其次,大学生的道德水准不高,社会公德失范。道德作为社会规范,具有历史的延续性,它确保社会稳定,人际关系和睦,社会和个人共同发展,大学生理应成为社会秩序井然和平稳发展的忠实卫士,但一些大学生文明素质低下,遵守社会公德的自觉意识不强。比如,有的人对个人卫生非常讲究,对宿舍脏乱却习以为常;有的人不爱护公物,不注意爱护图书,将课桌乱刻乱画;有的人满口脏话,不文明举止时有所见等。再次,现在的大学生对人生主体价值观不明朗,在价值选择上缺乏社会责任感。当代大学生是务实的一代,表现出务实化、个人化和功利化的总趋势。许多大学生把社会本位转向个人本位,把追求理想转向注重实惠,把英雄崇拜转向功利主义。在物质和精神追求上,片面追求物质利益,缺乏社会理想。在道德的责任意识方面,对社会的终极关怀表现淡漠。

其实,部分大学生人文素质较低有其复杂的社会及历史原因。比如说,现代的大学教育中只注重人文教育,而忽视了科学教育,造成了大学人文教育的失落。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人类社会和历史进程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当前,科技被强调为第一生产力,其在经济、国防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和突出,这使得科技教育在现代大学教育中的地位日重,成为现代大学教育的最主要的内容。这就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以接受科技教育作为自己接受教育的重心,进人大学学习理工科,就成为优秀中学生升人大学的首选目标。对科技教育的过分强调,导致了人们对人文教育的轻视和排斥。而大学的人文教育自身,也在科技教育的强烈形响下,出现了知识化的倾向,只重视人文知识的传授和研究,而忽视了对人的培养和完善。其次,市场经济的负而效应造成大学生人文精神失落。市场经济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也正在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但市场经济往往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看重工具层而忽视价值层面,看重现实追求而忽视理想追求。市场经济强调物质利益,追求利润最大化,在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也滋生了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在重利思想侵蚀下,使本来就缺乏独立判断能力的大学生在价值选择上急功近利。21世纪的大学生要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不仅要有较高的科学素养,也应具备相应的人文素质,要从各个方面不断丰富自己的人文知识,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首先,要努力学习人文科学知识。包括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科学技术史以及伦理学等在内的人文科学知识是形成人文素质的基础。作为高层次人才预备军的大学生,如果不了解中国的文化、历史,又如何能对国家、对民族有感情、有责任心呢?又如何谈为国家、为民族服务和献身呢?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杨叔子院士曾要求他的博士毕业生在论文答辩前,必须能背诵《论语》和《老子》,否则就不能参加博士论文答辩。杨院士认为,博士生作为国家高层次的人才,不能不了解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事实上,许多著名科学家都有很高的文学、艺术造诣,例如爱因斯坦既是伟大的物理学家,又能熟练地演奏小提琴;我国地质学家李四光是地质力学的创始人,但他同时又是我国第一首小提琴曲《行路难》的创作者。其次,塑造理想的人格。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对人类、对祖国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了解社会,了解自己,了解自己对社会的责任,才会做到爱祖国、爱人民、爱集体,才能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祖国之间的关系。再次,塑造自己的精神家园。大学生要具备高尚的人格精神、品格情调、情趣操守、气质风度等内在潜质和外在形象。从一切非文明的、低级情趣的影响中摆脱出来,确立具有历史合理性的价值取向和理想追求,批判、抛弃错误的价值取向,建立体现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价值观。使自己不至于在依靠知识和技能获得了物质世界的“家”之后,反因价值迷失、思想茫然而找不到精神世界的“家”,成为物质世界的富有者和精神世界的流浪者。最后,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要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锻炼自己。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能培养自己的社会服务能力,更主要的是能培养自己的社会服务意识,体会社会角色的意义,接受来自劳动人民群众中的人文、道德教育,养成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他人的品质。人文精神作为人类文化创造的价值和理想,作为人的现实文化生活的内在灵魂,它在人全面发展的素质结构中占据着核心地位。缺乏人文精神的大学生是浅薄的,没有厚重感的。新世纪的大学生只有努力增强自己的人文精神,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才能在实践中有效地发挥作用,真正成为一名既具有科学精神又具有人文底蕴的为社会所需的合格人才。

——10国商(中澳)

组长:张伟

浅析军队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篇7

1 军队医学生人文素质的现状分析

军队院校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除了要学习相关的医学基础知识外,近年来,人文素质教育备受关注,但长期以来,医学生的教育模式存在一定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知识方面:军队院校医学生,人文的知识面偏窄,结构不合理,缺乏必要的文、史、哲、法律、伦理和艺术知识的熏陶,医学生科学文化知识基础不牢,艺术知识匮乏,历史知识知之甚少,中国古代哲学知识几近空白,法律观念薄弱、伦理界限不清,大多数医学生热衷于英语、计算机及各种实用技术学科,人文经典几乎无人问津,不关心政治,不知晓党和国家大事;少数医学生在校期间放弃了自己的兴趣与爱好,仅专注于医学课程而不愿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是很多军队医学生的现状。

能力方面:军队院校医学生理论知识强,动手操作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协调能力、人际关系能力等较差,在综合素质上适应不了实际工作的需求。

修养方面:由于军队院校医学生人文素质不够高,抵御各种错误思想文化的侵蚀能力较差,易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思想的影响,进而出现政治意识淡漠、道德意识欠缺,人生价值观扭曲等[3]。有的学生迷恋游戏,有的迷恋逛街购物;有的爱情观混乱,甚至有为情自杀等现象,重名利、轻理想和重个人轻集体,凡事以自己为核心,已经成为自身发展的障碍。

2 加强军队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军队医学生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人文素质教育是医务工作者不可缺失的重要内容,政治是灵魂,没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将一事无成,作为军队院校的学员,更应把学习政治,关心党和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只有这样才能明确自身发展方向。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促进军队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人文素质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一个民族的生存、发展和繁荣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培养军队医学生崇尚真理的价值观、热爱民族的自豪感,建设祖国、救死扶伤,为医学事业献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显得十分重要,应当通过各种渠道,拓展视野,使学生受到更加深刻的教育。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需要。科学教育以求真为主题,而人文教育以求善为根本,科学是立世之基,人文则是为人之本[3]。科学精神包涵人文精神,人文精神中也包涵着科学精神[4]。人文素质的不足会形成人才素质培养失衡,使其缺乏竞争力和发展潜力。一个处理不好周边关系,不知感恩,不会做人的人,一定做不好任何事情。培养良好的人文素质使军队医学生的知识结构得到全面发展,以良好的世界观,促进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培养军队大学生进行创新思维,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

3 加强军队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

加强思想道德理论指导, 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等重要思想作为政治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 坚持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树立正确的理想和志向, 端正军队医学生为人民服务的态度,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近期胡总书记签署的军队院校教学改革的方案一定会为院校的改革指明方向,认真学习和贯彻将有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丰富人文素质教育内容。医学不同于其他学科,面临的是人,医师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将会使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目前军队医学院校中已适当增加了一些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但这些还不能满足人文素质教育的要求。近年来,医患关系紧张,病人的法律意识增强,医患纠纷越来越多,如处理不当,可造成严重后果,因此,加强医患沟通,将医学相关法律、法规的内容作为必修课或选修课,丰富人文素质教育内容。

提升教师人文精神。由于军队院校的大部分教师毕业于医科院校,同样缺乏相应的人文学科熏陶,特别是临床带教教师的医德医风,可能会直接影响学生们的价值取向[5]。所以教师应该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以自己高尚的品德,通过课堂内外的渗入,去影响和感染学生。

充分发挥信息化教学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可以用电影、电视、电脑等不断拓展学习的空间,它们包含的人文知识,传递的人文情怀是最直观、最丰富多彩的,因此要提高军队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它们可能是最佳选择,不仅有利于降低军队医学生文化素质培养中的外部认知负荷,并且还可以使学生学习到的人文知识更容易保存到长时记忆中,从根本上改变军队医学生的人文知识结构,真正达到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的作用[6]。信息化的学习,形象生动,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良好的效果。

加强校园人文氛围的营造。校园文化建设要大力开展以培养人文素质为中心的校园文化活动,学校要有组织地举办各类科技节与文化节,各种人文讲座、演讲、辩论会、合唱等比赛活动,并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活动,通过校园文化活动的形式让军队医学生了解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成果,使军队医学生在理想、信仰等方面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培养学生的人文底蕴,热爱国家,热爱医学事业,热爱集体、热爱国防卫生事业,从而引导军队院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4 结语

医学是一个特殊的实践性强的服务行业,服务对象是多变的人体,其个体差异大,随着人们的健康观念的变化,以及新技术的日新月异,再加上目前医患纠纷时常发生,致使医生的生理、心理压力增大,所以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对解决军队医学生如何从学生过渡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如何与患者沟通,如何处理医患纠纷,如何献身于医学事业等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何松.对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J].现代医药卫生,2008,24(5):783-784.

[2]李碧元,洪先本,牛强,等.构建“五位一体”的素质教育工程提高军医大学本科生教学[J].重庆医学,2005,34(3):465-466.

[3]向丽娟.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弱化及其改进思路[J].教育管理,2010(4):87-88.

[4]仪垂杰.当代大学人文精神的反思与重建[N].光明日报,2006-7-2(11-12).

[5]莫碧珍.加强和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J].职场管理,2007,17(12):12-13.

医学人文素质心得体会 篇8

一、问题提出

1.《走出半个人的教育》的启发

《大学频道》2005年第4期刊登了由姚蕾、程艳林两人合写的篇名为《走出半个人的教育》的论文,文章篇幅不长,但引经据典,哲理性强,提出了一个现实教育中耐人寻味的问题,即,科技与人文分离导致两种畸形人——只懂技术而灵魂苍白的空心人和不懂技术而奢谈人文的边缘人的极端后果,并指出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对于造就合格人才的意义、价值,尤其强调了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人文精神缺失带来的社会危机,同时,该文本着人的全面发展理念出发,提出了“走出半个人的教育”误区的具体措施。这篇文章切中了现代社会专业院校教育体制中过分注重科技技术,淡化人文的要害,引起了笔者的强烈共鸣。笔者工作于医学院校,从教18年,亲历现代医学教育体制的演化,对现代医学生人文素质不足深感遗憾,故此,进行了一次主题为“高职医学生人文素质现状”的调查,结合所见、所想,并查阅相关资料形成此文,旨在总结高职医学生人文素质现状,讨论分析“走出半个人的教育”的建议和设想。

2.2001年教育部和卫生部联合发布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了医学教育培养人的艰巨任务

医学研究与服务的对象是人,在医学教育发展过程中必须加强文、理、医渗透和多学科交叉、融合,把医德、医技的培养结合起来,加强对医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这表明在医学科学发展的今天,培养塑造医学生人文素质是我国医学教育的根本任务之一。

二、高职医学生人文素质现状的调查

1.材料和方法

本次调查对象是我校2002级、2004级高职大专包括护理、健康理疗、眼视光、医学检验、医学影象、医疗保险等8个专业300名大学生。调查内容包括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和自身人文素质评价两个方面。自制调查问卷,统一时间,学生集中,不记名方式填写,统一收集。现场收回296份,有效291份。

2.调查结果和讨论

第一,医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的认识:结果表明,学生们普遍认为学校实施人文素质教育,使自己全面发展是非常重要的。58%的学生认为自己从高中的理科基础教育中走出,人文教育不足使自己的人文知识严重匮乏,迫切需要高等教育开发自己的人文潜质,以补充自己的不足,适应医学科学发展的需要;72%的学生认为诊断、救治病人过程中除必备的医学知识外,心理问寻和良好沟通能力同样是不可缺少的能力,因此,希望学校能够多途径的开展人文素质教育。

第二,高职医学生对人文素质内涵的认识:大多数学生认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与其职业特点不可分割,必须关注医学以人为本的核心,具体包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仁心仁术的医德、稳定的心理素质、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必备的法律知识、良好的人文修养、工作中的协作精神、公平的竞争意识等等,从中不难看出,医学生对人文素质有质朴的理解,这是非常可贵的财富,如何将其实质内涵深化为学生的具体收获是高职医学教育急待解决的问题。

第三,高职医学生人文素质现状:26%的学生对“非典”时期的钟南山、张积惠表示敬佩、崇拜,希望成为他们那样的人;40%的学生认为我校医学生的人文素质状况一般,招生生源为理科,学生的人文基础知识严重不足;12%的学生认为学生人文素质较差,表现为重医学,轻人文,多数学生对学校开展的校园活动无动于衷; 10%的学生认为医术是生存根本,赚钱是目标,人文无所谓等等。

第四,高职医学生对待人生态度:12%的学生认为医学生的人生态度是救死扶伤的信念;64%的学生选择获得快乐为人生态度;14%的学生认为人生多变,金钱的意义不可低估;15%的学生对选择 医学并不认可。这些表明:医学生中有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但是更多的人还没有明确人生的态度,选择含混。有的甚至存在人生态度与职业道德观上的矛盾,因此,必要的人文教育和驯化将有助于开拓其内心世界,使之在厚重的人文精神积淀下,真实感悟人生目的、意义,端正人生态度。

第五,对自己人文知识结构的认识:40%的学生认为高中时期选择理科是由于自己对人文没有兴趣,进入高校后医学课程繁重,更没有时间和精力补充人文知识的欠缺;31%的学生认为哲学枯燥,自己对法律茫然,遇事容易冲动、怨恨、偏激心理较重;23%的学生认为自己天生就没有欣赏音乐、美术的资质,25%的学生不清楚扁鹊、华佗、张仲景、李时珍的生存年代。这表明医学生的知识结构极端不合理,“半个人的教育”结果已经在他们身上显现。

三、思考与措施

1.思考

人文素质属于人如何处理与自然、社会、他人关系以及人自身理性、情感、意志等社会属性方面的问题,通过医学生的观念意识、品德情操、价值修养、人文知识等多方面再现出来,具体分为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两个方面。其中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核心。对现代医学生而言,其人文素质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即医疗救治与乐于合作同等重要,帮助病人修复身心同等重要;其二以人为本的高尚医德,即用强烈的爱心焕发持久的责任心,履行自己的神圣职责;其三高雅的谈吐、举止,积极配合医生及病人的实际要求,营造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其四身心和谐会自我排除不健康因素对心理的影响,自觉运用心理调适疏导病人的不快;其五发现美、创造美的素质,按照美的规律为病人解除痛苦,为患者建造美好的治疗环境、精神世界。

2.措施

上一篇:学做鸡蛋日记300字下一篇:线的魅力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