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小教研月活动方案

2024-06-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实小教研月活动方案(精选7篇)

实小教研月活动方案 篇1

2013秋小学教学教研月活动方案

一、活动宗旨

为落实阳新县教研室教学教研月活动的安排,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授予新进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技能。

二、活动方式

本期教学教研月活动采用“一份教案、一堂课”形式。分语文、数学两组进行。

“一份教案”:指定同一个课题,每个教师上交一份教案,进行优质评审,选出最优秀的教案。

“一堂课”:指定同一个课题,每个教师根据各自年级、各自学段的特点、教学要求及目标,指导学生完成一节课堂教学课。

三、领导小组

组长:赵英亮郭邦富

副组长:潘龙珠

成员:虞晓娟、刘红

四、活动安排

1、各科目课题由各教研组长负责拟定。

2、教案上交时间为2013年10月13日星期六前。

3、课堂教学日期自2013年10月14日星期一至2013年11月1日星期五,各教师具体授课日期由各教研组长安排。

4、优秀评审日期为2013年11月8日星期五前,由教研组长组织评审,2013年11月11日星期一公布优秀者名单。

五、奖罚

1、一份教案、一堂课每个学科均设立二个奖,一等奖奖金50元,二等奖奖金30元。

2、根据小学教师管理量化管理要求,教师应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各教师讲课、听课、评课均实行计分,不参与不计分,无教研活动津贴。女性50岁以下、男性55岁以下者必须参与,不参与者按不服从学校安排处理。

宝塔学校教务处

实小教研月活动方案 篇2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 我们利用网络的便捷和自由, 吸纳一些志同道合的同行, 开展网上教研, 进行真正“重过程”的教研活动。

今年5月至6月, 历时整整一个月, 我和在网上结识的远在海宁的幽兰老师完成了一次远程的“同课异构”教研活动。

●聚焦《夸父追日》, 以读者的身份解读文本

5月, 我要参加区里的一个赛课活动, 选定了神话主题的课文《夸父追日》。恰巧, 海宁的幽兰老师也正在研究《阅读课中的主线索》这一课题, 将《夸父追日》作为了她的汇报课。五一长假, 我们各自在家里进行了文本的研读。

有一位教师说过:一个语文教师拿到文本, 首先是以“读者”的身份去读, 让文本打动自己;而后是以“教师”的身份读, 发现文本的“精华区”;最后是以“学生”的身份去读, 预设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

我和幽兰老师都认同这一观点, 于是我们有了各自的文本解读, 首先从人文内涵上同步接近了文本。

5月8日, 我在教育博客上上传了自己的文本解读──《追寻追日的夸父》:

“夸父与日逐走, 入日, 渴欲得饮, 饮于河、渭, 河、渭不足, 北饮大泽, 未至, 道渴而死, 弃其杖, 化为邓林。”

这是《山海经·海外北经》里的夸父。

与之相提并论的是精卫。“又北二百里, 曰发鸠之山, 其上多枯木, 有鸟焉, 其状如乌, 文首, 白喙, 赤足, 名曰‘精卫’, 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 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 溺而不返, 故为精卫, 常衔西山之木石, 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 东流注于河。”

《山海经》编于战国到东汉年间, 大概是由多个人编写, 朝代考证有点困难, 但终究, 这些故事形成于上古, 伴随着我们上下几千年。夸父与精卫, 就这样一直在中华民族的血脉里流淌, 像一个隐性的基因, 在平日看到的都是平和稳重、从容淡然的人, 但总有那么些人身上, 总有那么个瞬间, 普通的一个人也会像夸父一样执着和坚韧, 甚至是疯狂。

……

其实, 做夸父, 一点都不悲, 最悲哀的是, 人活着不知道自己该追什么。

5月12日, 幽兰上传了与文本有关的多维阅读材料。

这个阶段, 我们都以普通读者的身份, 用自己的阅历、情感和智慧解读文本, 都被夸父的执着所震撼。有人会说, 这与教研有关系吗?没有技巧, 没有理念!但我觉得如果一个文本没有打动你, 你又如何让学生被文本打动?教师没有先和文本对话, 又怎么指引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

●解构《夸父追日》, 以教师的视角预设课堂

两千多字的《寻找“夸父追日”的阅读主线索》是幽兰老师的惊人之作, 5月中旬上传于博客之后点击甚众, 我想那么多同行阅读和评论, 主要是因为幽兰老师把做课“过程”坦诚直观地展示出来, 无论是值得学习的地方, 还是值得商榷的地方, 都一览无遗:

《夸父追日》一课, 翻了一遍又一遍, 可是至今都难以确定阅读的主线索, 是不是又要在茫然与忙碌中错过思索呢?无奈, 逼迫自己, 就这么一边打着文字, 一边寻找了。

思考《夸父追日》的人文内涵

看到这个神话, 你会为夸父伟大的精神所感染。他有理想, 希望大地永远充满光明;他勇敢, 敢于尝试前人都不曾有过的伟大创举─追赶太阳……

尤其是他为理想执着追求的精神深深打动了我, 他的形象多么威武, 插图上的夸父浓眉大眼……那么, 学习这一课该如何把握夸父的精神, 如何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人文内涵呢?

……

品味《夸父追日》的语言韵味

从头读到尾, 课文没有明显的句式、词性方面的规律可以挖掘, 一下子也似乎失去了语言训练点。但是每篇课文肯定都有它独特的语言价值, 这一课的价值在哪里呢?

……

寻找《夸父追日》的主线索

文字、插图, 语言、方法、精神, 都细细分析了, 那么究竟以什么作为学生阅读的主线索呢, 似乎还是茫然。解铃还须系铃人, 学生阅读自然得回归学生的实际, 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 询问其他教师的感受, 有意识地调查个别学生的兴趣, 最后发现学生感兴趣的是它的“神奇”, 他们喜欢这个神奇的故事, 对夸父这个神奇的人物感到好奇。

……

因此, 这一课的阅读主线索是不是可以这样定位:在夸张神奇的语言文字读写中, 感受神话的神奇生动, 感悟夸父的神奇伟大。

没有一次教研活动, 执教者能这么详尽地将自己从解读文本到设计教案的思考过程展示出来, 更没有人会写出来。而我觉得, 这个过程, 反而更能让教师受益, 因为这是一个修炼内功的过程, 而不是外在的一招一式, 这个过程, 更能从教学的方法和理念上引起教师同伴的震撼和共鸣, 即使不上课, 也能学到一些, 让参与教研的每个人受益。

事实也是如此, 在这个博文后面, 有很多跟帖:

宁夏老师:说到神奇, 忍不住想到昨天, 和李进老师交流时, 他说的那些精到的话语:“要通过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学习达到对文本人文内涵的感悟, 达到人文和工具性的统一;要让学生在一次次的学习成功中喜欢上语文……”

木讷老师:“解读”二字, 不是表面的说教, 更不是人云亦云的表现, 而是用心读懂教材, 把教材中包含的人文精神和语言用心挖掘出来, 用一条明晰的思路串联起来, 用自己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 领悟到……

蓝老师 (笔者) :两千多的文字, 却只为一条清晰的线索, 或者说只为一堂有着自己思想的有效的语文课, 真是让人感叹:人不疯魔不成活!唯有痴迷其中, 才能如此以苦当乐。上下求索, 惊喜却在蓦然回首处。总觉得“神奇”足可以支撑起整堂课, “说神奇故事—品神奇语言—展神奇想象—感神奇精神”。删繁就简三秋树, 作为一课时的略读课文, 简洁明了, 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教师引领为辅。

网络是虚拟的空间, 但教研的交互却实实在在, 敲打文字的指尖同样也飞扬着各自的思绪, 灵动的智慧一样在屏幕上呈现。

●执教《夸父追日》, 以学生的收获评判课堂

5月中旬和下旬, 我和幽兰老师分别在萧山和海宁进行了课堂实践。课后, 教研员邬老师和师傅茹国弘老师对我中段年级学习目标的把握给予了肯定, 并且认为在“大语文教学观”的指导下, 进行资料拓展和古文引进, 是可行的。对本文抓住“神奇”进行研读和写话予以表扬。

虽然因为路途遥远没有亲历幽兰老师的课堂现场, 但是从一些教师的帖子上依旧可以想象当时的场景:

木讷老师:老师的激情带动了学生的情绪, 给课堂注入了活力。潜心解读, 精心预设, 引导学生在朗读与感悟中找到了神话突显的精神, 而且使这种精神贯穿始终。尤其是在解读中, 学生自主感悟非常深刻, 有些孩子的思考已经超出了我们的思路。

卓儿老师:似夸父一样执着……

今天的课题研讨活动第一节就是她的《夸父追日》, 她给的教学设计估计至少是第四版了吧!……

在如今强调“以训练为阵地”的背景下, 幽兰老师的课堂给我们以启迪。我们该如何借助语言文字训练把文本蕴含的思想内容落到实处呢?

●反思《夸父追日》, 以研究的态度盘点收获

历时一个月, 连结两个城市, 牵动很多同行的这场远程“同课异构”到了落幕的时候。从确定教材开始, 我们就利用网络技术, “演绎”了独特的《夸父追日》。当然, 这项活动还有很多缺陷, 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听到幽兰老师的课, 但也有一些收获。

◇执教者的收获

幽兰老师:实在难为情, 钻研了那么长时间, 还是没有领悟透彻, 对于略读课文的教学把握还不够到位, 也许该再舍去些, 就可以再深入些。

蓝老师 (笔者) :教学忌“全”, 在本次设计中, 一心求全, 课外拓展资料太多, 反而冲淡了学习语文的气氛, 要学会取舍。

◇听课者的收获

木讷老师:从解读教材到设计教案, 直到上课, 我只能感叹幽兰老师执着的钻研精神, 课堂上的睿智与投入, 着实让我们敬佩。什么叫教研?让我们投入地思考, 用心地解读, 用情地感悟……

卓儿老师:教者教会我, 教材教会我, 对教学要有执着追求的精神!

结果很重要, 过程与方法, 我想更重要。在这次远程教研活动中, 虽然没有行政命令, 也不是官方行为, 但我还是认为这是一次很有效的教研活动, 它以一种新形式, 给了我们很多启发。

1.注重了过程

在这次教研活动中, 最大的收益莫过于感受了名师 (幽兰老师是海宁名师) 的“做课”过程。为什么我们有时模仿名师的名课而成了“东施效颦”呢?我想那往往是因为我们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仅仅只是学了表面的技巧, 而不理解其真正的用意。从解读到预设再到最后的课堂实战, 整个过程清晰展现, 这不正像“庖丁解牛”一样完整和流畅吗?

2.解放了形式

网络, 博客, 天涯成咫尺。只要愿意, 我们就可以和最顶级的高手过招;只要愿意, 我们就可以和名师面对面。对象自由了, 时间自由了, 地点也自由了。即使是拎个手提电脑去咖啡馆小坐, 你依旧可以参与热火朝天的教研。不用调课, 不用等人, 再没有比这样的教研更让人感觉到享受和惬意了。

3.组成了团队

物以类聚, 人以群分。因这次活动, 我们组成了一个志同道合的团队。或许见面未必相识, 但我们并没有生疏, 因为我们都醉心语文教学。这是信念, 也是教研活动的共识, 有了这个前提, 我们之间的交流是没有阻碍的。

依托网络进行教研, 这也许是一个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新方式。不管最后的结果如何, 我想我会继续享受这个美丽的过程。

所有引文都选摘自以下四位教师的博客:

幽兰老师的博客:且听风吟http://blog.zjhnedu.com/user/148/index.html

木讷老师的博客:生活的回响http://blog.zjhnedu.com/user/143/index.html

卓儿老师的博客:卓儿小语http://blog.zjhnedu.com/user/296/index.html

实小教研月活动方案 篇3

1.经历阅读、思考、解答并与同事交流关于整数乘法概念教学研究的相关资料与问题的过程。

2.能够明确整数乘法概念的定义以及小学数学中乘法概念的直观描述。

3.能够对整数乘法概念教学的不同片段进行比较与分析,明确整数乘法概念教学的重点。提升整数乘法概念教学的能力。

二、活动内容、形式与时间

1.数学组教师独立解答关于整数乘法概念教学的相关问题,并与同事交流;独立解答时间约2小时,交流时间约1小时。

2.教研组确定一位教师上一节“乘法初步认识”的教研课,数学组其他教师听课后评课。听课时间约40分钟,评课与交流时间约1小时。

可以根据学校教研活动的时间和教研组教师的情况,选择下面“活动前准备”中的一些问题进行解答与交流。

三、活动前准备

解答下面的问题,并准备交流。(说明:本文中所指的乘法均指正整数乘法。带“*”的题目表示有一定难度)

1.你觉得什么叫乘法?写一写。阅读下面的文章,并回答问题。

在1984年出版的中等师范学校数学课本《小学数学基础理论与教法》(第一册)中,关于乘法给出了以下的定义:

b(大于1的整数)个相同加数a的和c叫做a与b的积。就是:c=a+a+…+a(b个a相加)。求两个数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法。

记作:a×b=c。

读作:“a乘以b等于c”或“b乘a等于c”。

数a叫做被乘数,数b叫做乘数,被乘数与乘数也叫做积的因数。

补充定义:

(1)当乘数是1时,a×1=a。

(2)当乘数是0时,a×0=0。

在2001年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有这样的注释:“关于乘法:3个5,可以写作3×5,也可以写作5×3。3×5读作3乘5,3和5都是乘数(也可以叫因数)。”

在2011年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有一个整数乘法意义的例题与说明:“例5 教室里有6行座位,每行7个,教室里一共有多少个座位?[说明]这个例子可以引导学生理解教室中的座位数是6个7的和,可以写成:6×7或7×6。”

请回答下面的问题:

(1)在上文的数学课本中,有一个补充定义,你认为给出这样的补充定义有什么意义?

(2)从上文中可以看到,无论是中等师范学校的数学课本,还是两个课标的注释或说明都是在阐述乘法的意义。你觉得这三个说法有什么相同与不同的地方?

(3)*有老师(戎松魁,2004)认为,2001年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中的注释存在三个问题:①“3个5”的意义不明确,应改为“3个5相加”;②“3个5,可以写作3×5,也可以写作5×3”的规定不合理;③“乘数”也可以叫“因数”的说法不妥当。

你觉得戎松魁老师指出的这三个问题是否有道理?为什么?在2011年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的例5与说明中,这三个问题是否同样存在着?

(4)*有老师(戎松魁,2012)认为,按照2011年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例5中的规定,乘法交换律将不复存在。理由是:按照规定,“6个7的和”可以写成6×7或7×6”,由此可知,“b个a的和就可以写成b×a或a×b”。由于“a×b”和“b×a”都表示“b个a的和”,于是a×b=b×a这个等式是由规定得到的,并没有经过概括、推理或证明,因而不能叫做“乘法交换律”。

你觉得这样的说法有道理吗?为什么?

2.你觉得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应该怎样描述乘法的意义?写一写。阅读下面的文章并回答问题。

以前的教材在乘法的初步认识中,常常写着“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1982年出版的人民教育出版社五年制第二册教材第62页)这样直观描述乘法意义的语言。而根据课程标准实验稿编写的教材,对于乘法意义的描述有了变化。以下是三个版本的教材结合同数连加的情境给出的描述。

人教社教材:“用乘法算式表示真简便。”

北师大教材:“用乘法表示就简单了。”

浙教版教材:“求几个相同加数和可以用乘法计算。”“用乘法表示比较简便。”

你觉得以前的表述与现在的表述有什么相同与不同的地方?这种变化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3.如果我们用“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计算叫乘法”作为乘法含义的描述,那么,你认为在教学时,应该强调“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还是应该强调“简便”?还是两者都十分重要?为什么?

4.如果你教学“乘法初步认识”这节课,那你会设计怎样的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与感受“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以及“简便”?简要地写一写你的设计。

5.下面有两个教学片段,你觉得这两个片段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你更喜欢哪一个教学片段?为什么?

【教学片段一】

上课开始,教师出示游乐园的情境图,让学生观察,并写出连加算式。

学生观察后写出了:

坐着看的人数:3+2+4+3。

坐小火车人数:2+2+2+2。

玩转盘的人数:4+4+4+4+4。

气球的个数:5+5+5+5+5+3;10+10+8。

玩三轮车人数:3+3+3。

黄花的朵数:2+3+3。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加法算式,并对它们进行分类。

【教学片段二】

上课开始,教师出示下面的这些加法算式,让学生观察并进行分类。

3+2+4+3; 2+2+2+2 ; 4+4+4+4+4;

5+5+5+5+5+3; 10+10+8; 3+3+3; 2+3+3。

6.下面是一位教师(蔡宏圣,2004)在教学乘法初步认识时的一个教学片段,你认为这样的教学有什么特点?

教师用图片的形式出示“电脑教室里,每张电脑桌放2台电脑,9张电脑桌一共有多少台电脑?”要求用加法算式解决问题。

师:×× ,老师刚才注意到,你在写9个2相加的算式时,怎么一边写算式一边在数数?

生:算式太长了,不数就不知道写了几个2。

师:这个经验很好,哪个同学还有写9个2相加的成功经验?

生:先写几个2相加,停下来数一数还缺几个2,再写。

师:写9个2相加的算式都这样麻烦,那如果电脑教室里有20张、30张电脑桌,写20个、30个2相加的算式,那不更麻烦吗?看来我们有必要创造一种新写法,把9个2相加写得简便些。(接着教师让学生创造新的写法)

生:2+2……

生:2+2+ ?+ ?+ ?+

生:2+2等等。

师:大家真了不起,虽然这些新写法数学书上都找不到,但就像科学家们的创造一样,刚创造出来的新东西,往往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下面,把我们的新写法和原来的9个2相加的算式比一比,看看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学生逐渐体会到写法虽然简便了,但没有把有9个2相加表示出来。)

师:好,那我们在第一阶段创造的基础上再来创造既能够简便又能表示9个2相加的写法。

生:2+2+2+2+2……9。

生:2+2 多9。

生:2+2。

在鼓励学生创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思考:既然新写法中出现了9,就表示“9个2相加”,那是不是还有必要在新写法中写2个2、3个2?学生进行了进一步的创造:

生1:2+9

生2:2?9

生3:2 9

师:太了不起了。但老师有个问题想请教大家,这三种写法中都写了“2”和“9”,能不能把2和9改成8、10或其他数?为什么?能不能把9写在其他位置上?

(通过上面的提问,教师引导学生反思,更加清晰地把握住新写法的关键,并着重让生2和生3讲讲为什么这样写,促使学生认识到:为保证新写法不至于像生1的写法那样引起混淆,应该在“2”和“9”之间加个符号。)

师:除了像生2那样在2和9之间加个“点”,或者像生3那样把“2”和“9”隔开些以外,你们还想加个什么符号把“2”和“9”联系起来?

生:我喜欢★ ,我想加个★。

生:我想加个△。

师:小朋友们想出了这么多有意思的符号。那你们知道数学家们想到了什么符号吗?

教师用多媒体出示:由于相同加数的加法是特殊的加法,所以,三百多年前,一位数学家想到把“+”转过来变成“×”,用“×”把“2”和“9”联系了起来。

随后教师引入乘法算式的读法以及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7.在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中,一般的教师都会先创设一个情境,然后让学生认识几个几,再从加法到乘法。下面有两个教学片段,你觉得这两个教学过程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你更喜欢哪个教学过程?为什么?

【教学片段一】

上课开始,教师出示一个情境图:图中有房子、草地、河流、小桥,还有两种小动物,一种是兔子,2只2只站在一起,共有6只;一种是鸡,3只3只站在一起,共有12只。教师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主题图,说一说,图上有什么?学生说完后,出现了下面的师生对话。

师:图上有几只兔子?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有6只兔子,我是一只一只数出来的。

师:很好。一只一只可以数出6只。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我是一眼就看出有6只兔子的。

师:你能力很强,一眼就能看出6只。

生:我也是一眼就看出有6只兔子的。

师:你的能力也很强。还有用其他方法的吗?

生:我是2只、2只数出来的,2只、4只、6只。

师:这种方法很棒!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我是用2乘3乘出来的,2乘3是6。

师:你很能干,乘法也知道了。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我是用加法加出来的,2+2+2=6(只)。

师:你的方法也很好,可以加出来。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我是先一眼看出4只,然后再加上2只,一共是6只。

师:你分两部分也很好,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我是一眼先看出5只,然后再加上1只,一共也是6只。

师:你能这样看也很好。小朋友们能够用这么多的方法知道图上有6只兔子,真了不起!刚才有的小朋友是2只、2只数出来的,下面我们一起来看有几个2呢?

【教学片段二】

上课开始,教师出示了一个情境图,情境图的内容与上面教学片段一的相同。学生说出情境图中有什么后,出现下面这段师生对话。

师:小朋友们刚才说了图上有很多东西,现在大家来注意看图上的兔子,兔子是几只几只站在一起的?

生:兔子是2只、2只站在一起的。

师:如果让你数一数,一共有几只兔子,你会几个几个数呢?

生:我会2个、2个数,一共6只。

生:我会1个2只、2个2只、3个2只这样数,一共是6只。

师:如果要列出一个加法算式,算出一共有几只,你会怎么列式计算呢?请每一个小朋友在草稿纸上写一写算式,并计算出结果。

……

如果你更喜欢教学片段二,认为教学片段一有一些不妥,那么,你会从哪几个方面去分析与阐述?如果说,从整节课的教学内容、结构和时间上去分析,教学片段一从内容上看,教学重点不突出;从结构上看,过渡不紧凑;从时间上看,安排不科学。你觉得这样的观点有道理吗?为什么?

8.请你先将下面的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再想一想,写一写,你是怎么解决这类改写问题的,解决这类问题可以分成哪几步来完成?

2+2+2+2+2= 5+5+5+5=

8+8+8= 12+12+12+12+12=

下面是对解决这一类问题思维过程的概括,你觉得这样的概括对教学有什么帮助?

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一看:看相同加数是几;

二数:数出相同加数的个数;

三写:写出乘法算式,可以把相同加数写在乘号前面,也可以把相同加数的个数写在乘号前面。

想一想,写一写,把一个乘法算式(如4×3)改写成同数连加的算式(4+4+4或3+3+3+3)的思维过程是怎样的?

9.想一想,写一写,你认为以下的练习有什么价值?

给出一个乘法算式,比如3×4,要求学生:(1)写出加法算式表示它的意思;(2)画一个图表示它的意思;(3)做动作表示它的意思;(4)用语言说一说它的意思;(5)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说明它的意思。

10.问题:看一看下面的哪些加法算式可以改写成乘法算式,并尝试把乘法算式写出来。

8+8+8+8 6+6+6+6+6+5 2+2+2+2+1 7+7+7

(1)请你解决上面的问题。

(2)有一个学生在解决上面的问题时,把“2+2+2+

2+1”改写成了“2×4+1”。把“6+6+6+6+6+5”改写成了两种形式“6×5+5”和“6×6-1”。你认为这个学生的做法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如果在课堂教学中遇到这样的情况,你会如何进行反馈与评价?

(3)有人认为,在解决上面这个问题时,无论是把“2+2+2+2+1”改写成了“2×4+1”,还是把“6+6+6+6+6+5”改写成了两种形式“6×5+5”和“6×6-1”,都是错误的。理由是:题目要求我们改写成乘法算式,而像“6×5+5”和“6×6-1”这样的算式是一个既有乘法又有加法的混合算式,它不符合题目的要求。你认为这种说法是否有道理?如果没有,请说明理由;如果有,对这个学生的做法,如何进行反馈与评价?写一写你的反馈评价语言。

(4)有一个应用问题:如果买一双袜子是5元钱,那么买这样的袜子10双一共要多少钱?有学生认为,可能是50元、49元、48元等等,因为买10双已经比较多了,可以打折。如果你课堂上遇到这样的情况,你会如何反馈评价?有人认为,这个学生的做法是绝对错误的!理由是随意改变题目中的条件。题目改变为:如果买一双袜子是5元钱,买多了可以打折,那么买这样的袜子10双一共要多少钱?那么这个学生的做法才是正确的。你同意这样的观点吗?为什么?通过上面的问题(3)与(4)的解决,你有什么感受?

(以上活动方案中问题的相应参考答案略)

实小教研月活动方案 篇4

活动主题:庆祝六一 快乐成长

活动形式:表彰大会

参与对象:全体少先队员、全体教师、家长代表

活动时间:20XX年5月30日上午8:15——8:50

活动地点:学校操场(学生不带板凳,按划分区域围坐在操场)

活动流程:

1、校长致辞

2、学生代表发言(“十佳校园之星”代表)

3、教师代表发言(“红领巾之友”代表)

4、家长代表发言(“十佳家长”代表)

5、校长室宣读吕叔湘奖学金、校园十佳表彰决定并颁奖

(王校——吕叔湘奖学金;郑校——十佳校园之星;张校——红领巾之友;陆校——十佳家长)

活动准备(负责行政、老师):

1、标语横幅、主席台(总务处zz)——8:00前在操场东边布置好主席台:10张条桌,18张椅子(分两排放),台面等。

2、场地安排划分(体育组z,上午8:00之前划定好各班位置)

3、音响、摄影(电教处z,两只话筒、立式话筒架)

4、宣传报道(办公室z)

5、活动安排、证书、奖品(德育处z)

6、学生活动秩序管理(低:z;中:z;高:z)

理科教研组教研月活动总结 篇5

(2009—2010学第二学期)

理科教研组

王锋

在学校教学教研、课改工作取得可喜成绩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提高我组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紫坊初中的社会声誉和社会地位。在新学期中,我们要振奋精神,蓄意进取,强化素质教育观念,以教育科研为先导,贯彻落实“科研兴教”、“科研兴校”战略思想,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主线,深化教学改革,促进教育教学工作向着科学化方向快速发展。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思想,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认真学习十七大精神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积极推进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树立质量为先的观念,深入科学地开展教研活动,做到在工作中主动监控、及时督促辅导、工作程序细致的要求,切实提高教研活动的质量。以培养学生自主发展为目的,落实《课程标准》要求。以“一条龙”活动为主要形式开展教研活动,求精、求实、求活、求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力于学校特色内涵的发展,努力提高教学教研水平,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教师专业成长、学生全面发展和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提高。

二、工作思路

四月份,我组工作的基本思路是:听课定位,互帮互助,全面提 高我组成员的课堂教学水平。既给年青教师学习讲课搭建了平台,又给我们教师展现自我风采提供了机会。因此,教研组特意安排了两节示范课,新教师的亮相课,部分教师的公开课。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对学校教育质量提出了更新的要求和挑战,对师资队伍提出了更高的目标。

青年教师的素质高低,专业成长的快慢决定了学校发展和壮大的速度。教师队伍的不断优化是提高一所学校质量的保证。必须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才能保证学校目标的顺利完成。同时,我们也把这种认识传递给教师们,青年教师只有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才能为当今社会所接纳。

目前,理科组有15名成员,其中大多数是青年教师,青年教师多数工作阅历浅薄,教学经验不足,但只要经过传帮带、扶持和培养,定能成为可用之才。为此根据学校教务处安排,对理科组的教师实行全面听课、评课、并打分定位。具体做法是5—9周听课,每周听3—4名教师的课。除授课教师外,其他组内成员必须按时听课并在《课堂教学评价表》上准确打分,每天及时评课并交打分表,组织组员对当天或者昨天的听课进行认真的评课。

三、开展情况

从4月1日开始至4月30日结束,理科组对白能玲等13名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了全组观摩打分,经过理科组全体成员进行打分评定。

本次“教研月”理科组课堂教学个人得分情况为: 第一名

黄林95分,第二名

齐连虎94.9分,第三名

白能玲94.2分,第四名

徐晓宇94分,第五名

李英杰93.2分,第六名

王锋92.7分,第七名

张利东92.6分,第八名

史宗宝91.6分,第九名

金虎91.2分,第十名

赵冲90分,第十一名

高磊89.7分,第十二名 杨丽88.4分,第十三名 张奎勇86分。(详见理科组课堂教学评价表)。

四、情况分析:

(一)经验成果

1、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在百忙之中,学校张校长、白校长自始自终都关心着这项活动,经常亲自参加理科组教研课的听课、评课,对每一节都提出宝贵的建议。

2、全组教师积极参与。在这次活动中,每位老师积极参与听课、评课,尤其是上公开课的老师,精心准备,展示了各自的风采。

3、上课教师认真负责。他们准备充分,教学各环节设计合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要求精神;驾御课堂的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教学效果较满意。

4、大多数师生教与学使用普通话。课堂里,老师和学生都使用普通话,在课后讨论的时候,每位老师也都能坚持用普通话。使教研气氛更加的浓烈。

5、各部门大力配合支持。尤其是在公开课展示活动中,各学科老师积极配合调课。其他老师也主动为上课的老师提供可用信息„„

6、通过听课发现所有理组成员的课堂教学都能做到教学环节齐 全,借鉴新课程的理念和思想,采用小组合作交流,探究思考,归纳总结的方式进行教学,理化生三科能大胆开展实验教学,数学科能做到精讲精练,讲练结合。

这一月,和谐而愉快;这一月,辛苦付出愉悦收获;为了能够有更好的下一个月,我们将这一个月存在的问题加以整理,促进我们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

1、部分教师只顾自己的教,对学生的学法指导重视不够;个别教师过多地使用接受式教法,学生活动单一,甚至忽略;部分教师注

重知识的传授,忽略对学生的情感、道德、价值观等人文精神的培

养。

2、部分教师有时间把握不好、拖堂现象,甚至重点不能把握难点不能突破的现象。

五、今后设想

根据我校理科组成员中青年教师多,而且青年教师多数是工作阅历浅薄,教学经验不足的现状,为了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与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进一步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帮助青年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给青年教师铺路子,压担子,激励青年教师尽快成长,脱颖而出,进而促使更多的青年教师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的骨干力量。同时,通过同伴互助,实现骨干教师、老教师自身的不断提高,整体优化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打造一支结构层次化,实践专业化,发展可持续化的教师队伍。

1、努力提高我们的业务素质;

2、积极学习新课程理念;

3、努力提高自身的课堂艺术水平;

4、积极开展教研组集体备课活动;

5、继续进行青蓝结对帮扶活动。

六、教研组对组员的一点希望

1、希望我们理组教师要有危机感和紧迫感。仅按常规进行教学,教师不擅于思考和学习,是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和形势的需要的,将来完全有可能被形势所淘汰。

2、希望我们理组教师要加快成长步伐。刻苦努力,不断学习,不断反思,提高教学水平。

3、强化我们理组教师的自我发展意识,走专业化发展的道路,决不是一句口号,我们每个教师都必须高度重视。自我发展的途径,除学校统一行动外,主要靠我们每个老师自己,增强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避免诱因弱化。教研月虽然结束了,但每一个老师积极向上,超越自我的意识仍要不停留。

总之,我校本期4月份为“教研月”活动月。在这一个月里,理科组进行了听课定位。目的是通过互帮互助的方式,全面提高理组成员的课堂教学水平。今后理科组将围绕“教育教学质量”这一永恒的主题,从备课、课堂教学、课后反思、教研活动、教师教学、集体研究、教学常规、教学管理逐一抓细抓实。通过“教研月”,引导教师牢固树立质量意识,增强新课程理念,用好实验教材,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教学质量 的全面提高。

“教研月”活动汇报材料 篇6

为了进一步强化校本教研,深入开展校本革命,全面贯彻县教研室“2011年教研月活动”有关精神,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以“健全校本教研,推进校本革命,建设高效课堂”为主题的“教研月”活动,围绕县教育局2011年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以课堂教学为阵地,以教师队伍建设为根本,以教学常规为规范,在继承以往活动优势的基础上,创新教研活动形式,我们力求通过富有个性特色、富有实效的校本教研形式,充分利用、挖掘学校的教学资源,让每一位师生都能发展、都有发展。现对本学期校本教研月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构建了完善“教研月”活动安排体系

1、成立了校长挂帅的领导机构

2、明确了活动主题及时间

本次活动以以“健全校本教研,推进校本革命,建设高效课堂”为主题,以校本教研为载体,引导广大教师积极探究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建设具有我校特色的高效课堂,实实在在的提高了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校本教研水平,努力实践了“校本革命”对我们提出的新要求。

活动时间:从2011年4月8日至4月30日

二、落实了《实施方案》中制定的活动内容,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宣传动员,有效组织

于4月8日下午业务学习会上召开了全体教师动员大会,宣传本次人“教研月” 活动主题及内容,布置我校“教研月”活动的工作安排。

(二)紧抓教与学两条线不放松,使教师活动起来,学生动起来

1、教师方面:

本月我校紧紧抓住教师教学常规、课例研讨不放松,对教师进行了全方位的考查,进行了如下几方面的活动:

(1)分别于4月28、29日,对全体教师教案、作业辅导进行专项检查,按照评分准则,进行了公平公正的评价,记入本月考核。

(2)教导处成员分组到日、包日到人,进行日常教学视导,对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进行考查,并记入档案,纳入了绩效工资及年终考核。(其中:周一,张志国主任;周二,吴红霞主任;周三,秦德梅主任;周四,赵风民主任;周五,申丽霞主任,石坤主任负总责。)

(3)在3月份以学科教研组为单位进行的呼评课基础上,每组择优推出2-3名教师参加学校举行的“邯郸县第五中学高效课堂示范性公开课活动”,并对各组推荐教师进行了相应的表彰。通过活动,初步构建了具有五中特色的“高效课堂模式”。

(4)

七、八年级各班进行了教师互换班级授课、学生互换班级听课活动,形成我校又一亮点。

1)互换授课的初衷

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增进教师间的合作意识,打破班级之间的独立模式。

2)“伙伴班级”内涵解读

“伙伴班级”的内涵是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班级与班级之间的良好伙伴关系,即学生与学生平等合作、分享快乐,学生与教师、教师与教师良性互动、共生共荣,班级与班级共享共赢、和谐发展。

3)互换授课的组织保障

总负责:张进兴(主管校长)

年级负责人:七年级——申丽霞;八年级——吴红霞(年级组长);

总协调:石坤(教导处主任)

4)、互换授课的具体安排

①、建立“伙伴班级”

八年级:(152班)吴红霞老师——(155班)裴玉芳老师、(153班)高利晓老师——(156班)王富香、(154班)李博涛老师——(157班)任涛老师、七年级:(158班)吴亲燕老师——(161班)房丽芳老师、(159班)王莲叶老师——(162班)徐素敏老师、(160班)吴晓燕老师——(163班)李少鹏老师

②、确定授课时间

各分段负责人征求了本段教师意向,确定好上课时间,并制定了本段教师互换授课安排表。

③、教师互换授课

该班语文、数学、英语教师到相对应的“伙伴班级”授课一次。并写出了反思。

④、学生互换听课

伙伴班级选排10名学生到相应班级互换听课,并写出了感受。

⑤、互换授课的效果评价

通过活动,互换教师普遍反映,这种教研活动,年段教师相对集中,其他跨年段教师相对灵活,可以便于交流和讨论,促进教师、班级之间的了解。从而提高了教师专业水平,增进了教师间的合作意识,打破班级之间的独立模式,也形成了我校校本教研的又一项特色。

(5)根据以往经验,结合教研室3月份的教学评估情况,我校教研组活动继续实行领导包组形式,通过专业引领,进行了行之有效的对教师授课的课例研讨。由于领导直接参于,保证了各项制度、活动的毁实落实,使活动得以有声有色的开展。

2、学生方面:

认真组织了高三、九年级的邯郸市模拟考试和七八年级月考和考试评析工

作。指导教师、学生认真分析总结了前一阶段的教学工作,为进一步搞好复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加强了督办措施,保证了各项计划落到实处

1、由郭校长、张校长及教导处成员包组深入一线听课、评课。

2、教研组长认真做好听评课记录,并及时通报了听评课情况,纳入教师绩效工资及年终考核。

3、活动结束后,学校分教研组进行了专项检查,内容包括:听课、主题教研、常规教学、互换反思等。

四、认真做好教研月活动的总结表彰工作

1、于5月6日下午第三节课,召开教研月活动表彰大会。

实小教研月活动方案 篇7

1.经历阅读、思考、解答与同伴交流关于分数教学相关问题的过程。

2.明确如何进行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分数的再认识的教学。

二、活动时间

建议60分钟。教研组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 调整活动的时间。

三、活动前准备

请每一位教师独立解决以下问题, 并准备交流。

1.查阅《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对分数的认识教学提出了哪些要求。

2.一般教材都按照《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的要求, 分两个学段编排分数意义的教学, 即分成“分数的初步认识” (第一学段) 与“分数的再认识”或称“分数的意义” (第二学段) 进行教学。想一想, 写一写, “分数的初步认识”中的“初步”是什么意思?“初步”是通过哪几个方面的要求来体现的?以下哪几个方面的要求体现了“初步”, 哪几个方面的要求体现了“再认识”?

(1) 单位“1”只有一个物体组成;

(2) 认识的分数都是真分数, 且不出现真分数的概念;

(3) 认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4) 不出现分数的定义;

(5) 认识真分数与假分数;

(6) 明确分数的定义: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 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分数;

(7) 认识由若干个物体组成的单位“1”;

(8) 认识的分数的分母都比较小, 一般都不超过10;

(9) 认识分数单位, 要求学生能够说出一个分数由多少个分数单位组成。

3.一般的教材都在三年级安排了“分数的初步认识”的教学, 想一想, 写一写, 在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时, 学生原有的哪些知识与技能将比较直接的与分数的初步认识有关?

4.在学生初步认识分数时, 你认为哪一个分数可以作为学生认识的第一个分数?简要阐述你的理由。可以通过不同版本的教材或者不同的教学设计来了解。

5.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 一般会让学生在情境中开始分数的学习, 以下是三套教材创设的情境, 请你看一看这三个不同的情境, 说一说各有什么特点?你喜欢哪一个情境?理由是什么?

(1) 人教版教材在引入第一个分数时, 创设了以下分月饼的情境:

(2) 浙教版教材让学生认识第一个分数时, 创设了果园的情境, 进而要求说说“一半”的意思, “一半”用什么数表示。再出现

(3) 苏教版教材创设了两人分食品的情境:

6.下面有关“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的两个不同教学设计, 请你读一读这两个设计的主要教学过程, 想一想, 写一写, 这两个不同的设计各有什么特点?你更喜欢哪一个教学设计?为什么?

[教学设计甲]

(一) 从自然数过渡到分数, 引出课题

教学开始, 教师手里拿着两个大小有明显差异的苹果, 问学生两个苹果用什么数表示;学生回答后, 教师把其中的一个苹果分给前排的两个同学, 手里还有一个苹果, 继续让学生用数表示;教师把手上的这个苹果又分给另外两个学生, 手里已没有苹果, 这时再让学生用数表示。教师指着有一个苹果的那两个学生说, 如果这两个同学都想吃这个苹果, 那么怎样分比较合理?进而复习平均分, 教师把两个苹果都对中切开, 使每一个苹果都变成两块半个苹果后, 让学生用数表示。引出分数, 提示课题。

(二) 着力弄清的意义, 为迁移做准备

1. 结合图形初步理解的含义。

结合下图, 使学生理解阴影部分和空白部分都可用表示, 逐步使学生感到只要是“半个”都可用表示, 让学生举例说明。

(1) 引导学生掌握的读法, 并理解“2” (分母) 与“1” (分子) 的含义;

(2) 引导学生理解的含义, 逐步使学生懂得是一个数, 它表示把一个东西平均分成两份, 表示这样1份的数。

2. 结合具体实物, 揭示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教师手里拿着两块半个苹果 (因为原来两个苹果有明显大小, 所以这里的两块半个也有明显大小) , 问学生它们都用表示, 为什么有大小?让学生根据原来苹果的大小推断半个苹果的大小。再让学生反过来思考, 教师问学生:如果小明和小红都从自己家里拿来半个西瓜, 拿到教室后大家发现, 小红的半个比小明的大, 想一想, 原来的西瓜谁的大?让学生根据一个物体二分之一的大小来推断原来物体的大小。

(三) 认识其他分数, 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1. 听写

2. 先想一想的含义, 再四人小组交流与讨论。

3. 动手折纸, 并用阴影表示出纸的

4. 从四分之一逐步推广到四分之几, 引导学生理解分数。

(四) 课堂练习

分别用分数表示阴影部分和空白部分。

上面的这些题目, 一个一个地出现, 先出现从上往下数的第二个题, 即让学生用分数表示只有一格是阴影的这个图形。然后依次向下出现, 直到出现最下面的一道题。填写分数后, 让学生从上往下, 看一看有什么规律。再从下往上看, 有什么规律, 并出现最上面这一题, 再让学生填写相应的分数。

(五) 反例巩固, 归纳解题的思维过程

下面图形的阴影部分都用表示对不对, 为什么?

学生先讨论, 再师生一起共同归纳:第 (1) 题不等分;第 (2) 题不是4等分 (分母错) ;第 (3) 题阴影部分不是1份 (分子错) 。师生一起归纳出解这类题的思维过程: (1) 要等份; (2) 共分几份; (3) 表示几份。

(六) 师生共同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我们懂得了什么?我们是怎样学习分数的?你还有什么问题?

[教学设计乙]

(一) 课前谈话, 回顾以前学过的计算方法

引导学生回顾进学校以来学习过的加、减、乘、除四则计算的方法。

(二) 利用运算的封闭性引入并研究的含义

1. 利用四则计算的封闭性, 引发认知矛盾与冲突。

出问题:1×2和2×1这两个算式都是用1和2组成的乘法算式。请你用1和2这两个数, 组成尽可能多的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算式, 并计算出结果。

学生独立解决后反馈:

加法:1+2=3, 2+1=3。

减法:2-1=1。

乘法:2×1=2, 1×2=2。

除法:2÷1=2。

师:在这四种运算中, 留下两个地方不太“舒服”。一个是1-2=?我们没有很好的研究。还有就是1÷2=?这个算式对我们来说有点陌生。今天我们不研究1-2=?要研究1÷2=?

2. 用除法意义迁移, 引出分数。

根据除法的意义, 安静地想一想:1÷2=?是什么意思?

师出示课件:被除数÷除数=商, 让学生集体读一遍。

接着出算式:4÷2=2和2÷2=1, 说一说它们的含义, 引导学生说出等分除与包含除两种含义。

引导学生用等分与包含的角度说出1÷2=?这个算式, 它表示的含义。进而规定:

被除数÷除数=商

教学读法与写法。

(三) 动手折纸, 初步理解分数的含义

教师拿出一张白纸, 折出, 在每一份上写出。摸一下其中一块的大小。

教师连续出下面的问题:1÷4=?

(1) 想一想:商是多少?

(2) 动手折纸, 并在每一份上写上分数。

(3) 摸一摸, 每一份的大小。

学生完成后, 继续做1÷8=?和1÷16=?

(四) 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出示:

介绍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并与左边的算式对照, 得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五) 运用图形直观的方法, 进行分数加法、分数减法、分数乘整数、分数除以分数的运算, 初步理解分数运算的意义

1.师生对话, 利用图形的直观性, 进行分数的运算。

出示上图, 并要求回答问题:在上面的图中, 实质上出现了两个不同的分数, 一个是1, 另一个是你看谁大?

学生回答:师:如果去摸一下的话, 那块大, 那块小。你看, 几个加起来就是呢?

根据回答出示:也可以写成

观察图形, 想一想:

2.学生独立思考, 利用图形的直观性, 进行分数的运算。

学生独立练习:根据下图, 比较分数的大小, 并用分数写出一些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算式。

(六) 回顾与总结 (略)

上面的两个教学设计中, 哪些环节你觉得比较好?理由是什么?如果你去上这节课, 你会怎样设计, 请写出你的主要教学过程 (或课堂教学结构) 。

7. 在上面的教学设计乙中, 让学生根据下面的图写分数算式时, 你觉得学生可能会写出哪一些算式?下面是一个学生写出的算式, 请你分析这个学生能够写出这些算式的原因?

8. 在“分数再认识”的教学中, “‘单位1’也可以由多个物体组成”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想一想, 写一写, 你有什么办法能够让学生正确理解“由若干个物体组成的‘单位1’”的概念?下面是两种方法, 你觉得哪一种方法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单位1”?为什么?

(1) 从“单位1”是由一个图形组成过渡到由多个图形组成。

从左往右依次出现下面的图, 让学生写出分数表示图中的阴影部分, 说一说, 每个图中的“整体”“单位1”指的是什么, 各图表示的“单位1”有什么异同点。

(2)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 引导出“单位1”可以由多个物体组成。

在学生的生活中, 存在着许多由若干个物体组成一个整体的现象, 教师引导学生开展活动:大家来说“多”和“1”或者“1”和“多”。让学生说一说类似于下面的一些语言:4个人组成1个小组;40个人组成1个班级;48个班级组成1个学校……1箱苹果有30个;1盒杯子是9只;1套家具有12件……这样1个小组、1个班级、1个学校、1箱苹果、1盒杯子、1套家具……对于每一个整体, 我们都可以称它们是一个整体1, 称它们是单位1。

四、活动过程

交流与讨论上面的8个大问题。过程与上一期中的方案一类似。

五、活动设计说明

分数概念是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要很好地进行分数概念 (意义) 的教学, 教师自己首先要能够十分清楚什么叫分数。本刊第9期方案一主要侧重于教师自身数学知识与能力的提高, 也就是侧重于数学本体性知识的学习与研究。而方案二主要侧重于对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分数再认识的教学研究。通过方案二的活动教师应该清楚: (1) 课程标准对分数的认识提出了什么要求; (2) 一般教材分两段进行分数教学, 各段的重点是什么; (3) 对如何进行“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再认识”的教学有了设计思路。总体上说, 通过两个活动既要提升自己的数学知识, 又要使分数意义教学设计的能力有所提高。

(以上活动方案中问题的相应参考答案略)

【相关链接】

1.《小学数学基础理论和教法》 (第一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2.

2.翟连林等.小学数学疑难回答.地质出版社, 1981.

3.朱乐平.“分数的初步认识”课堂教学案例的比较研究 (上) (下) .小学教学设计, 2006 (11) 、 (12) .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基础理论和教法》 (第一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2.

[2].翟连林等.小学数学疑难回答.地质出版社, 1981.

上一篇:间接融资的特点下一篇:五年级上册写字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