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活动总结与反思

2024-05-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教研活动总结与反思(推荐11篇)

教研活动总结与反思 篇1

麻阳寨小学

本期教研活动主题为:有效课堂,现对此次活动做一总结反思:

1、组织上,采用教研组承办的形式,使得每一位老师都参与到教研活动的组织中来。既让每位老师 “体验参与”了活动组织的整个过程,做到了超前学习、专项研究、提升自我,同时增强了老师们的团队意味与合作能力,又为我们的教研提供了示范、典型,使老师们学有目标,专心思考与研究教学。一举多得,效果较好。

2、形式上,采用“体验参与式”教研,不只听、看,还要思、说,更要尝试、体验。改变了传统教研老师被动参与、积极性不高、效率不高的现状,变教研既成为老师研究、进修、成长的平台,又成为老师放松心情、排除压力的调节器。

3、内容上,采用“主题目标式”教研,如本期活动我们确定了以有效课堂为目标,就是必须让每位老师理解、体验并学会运用我们确定的主题策略,如果策略模糊或操作性不强或不能立即应用,那就说明我们的教研活动目标没达成或失败了。

应该说,本期教研活动达到甚至超过了我们的预期效果,老师们、特别是老教师们的参与热情与态度很高。从教研的一句话反思上也看出活动效果令人满意。活动也为每位老师发挥特长、展示自我提供了舞台。

4、问题不足及下一步思路:细节工作不到位,困难预设不足。下一步:总结整理活动组织经验,为下一次教研活动提供借鉴,逐步形成教研活动组织承办的具体制度办法。

教研活动总结与反思 篇2

其一是教师们的教研意识淡泊。部分老师认为教学工作本身很累, 没有时间和精力参加教研活动, 也认为教研活动的开展没有多大实质性的意义。集体备课、师徒结对、赛课活动、听公开课、学科讲座等都是形式, 教研活动参不参加无所为, 对自己的教学工作没有多大的影响。作为农村中小学的教师队伍, 由于工作环境的特殊性, 加之缺乏专家的引领, 师资的整体水平偏低, 教师们的教研意识淡泊, 教研水平不高, 这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其二是学校对教研工作的开展没有健全的管理制度。对考勤制度、考评制度、奖励制度等执行不严, 对于教研活动, 一些老师想参加就参加, 不想参加给教研组长打个电话就行, 反正组长不愿得罪老师, 不会记考勤, 学校也不会扣工资。再加上学校对教研活动的开展缺乏激励机制, 诸多的因素导致教研组长无法正常开展教研工作, 辞职是组长们最好的选择。

尽管是在这种不怎么愉快的氛围下, 总结会还是按活动议程进行完毕的, 会议结束了, 作为主抓教研工作的我认真反思本期教研活动开展的情况。

本期校本教研工作主要是结合片区教研和全县优质课比赛活动来开展的。各教研组除了利用两周一次的教研活动时间自行开展教研工作外, 同时涉及的教研组还积极参加学校或片区组织的教研活动。本期学校在语、数、外三个教研组分别于第五周、第八周、第十一周举行了三次同课异构的赛课活动, 每组参加赛课的教师4人, 涉及的学科教师全程参与听、评课, 在此类活动的开展中, 各教研组都很重视, 授课教师积极准备, 认真备课、授课, 课后认真反思, 参加听课的老师认真做好听课记录, 评课时积极发言。不同的教师、不同的构思、不同的教学设计、不同的教学风格和艺术, 不同教师从不同角度的评课, 使参加活动的教师们达到了相互交流学习的目的, 多数老师反映这种教研活动形式效果还是不错的。

本期片区的教研活动也主要以同课异构活动和赛课形式为主, 涉及的教研组或是教师个人, 在参加片区教研和全县优质课比赛活动中, 一部分老师既看到了自己的优势, 同时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 教师们参加活动后, 不仅达到相互交流学习的目的, 也感觉到了乡镇学校的老师们正在努力快速地成长, 从而更加有一种紧迫感, 会增强学习的意识。但活动过后, 在与教研组长或老师们交流的过程中, 常会听说一些老师不乐意参加教研活动, 也听一些老师们说教研活动的开展是形式, 很多活动的开展都是在应付。我仔细琢磨老师们说的话, 影响教研活动开展有效性的因素究竟有哪些, 个人肤浅地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领导对教研工作的开展关注程度不够

在很多学校, 教研工作都是由教务处牵头, 由教研员、教研组长主抓, 由于部分老师的教研意识淡泊, 对自己的专业成长并不在意, 也不会把教研工作当回事。教研组长们在开展教研工作过程中很头疼, 每项活动的开展组长在安排时全凭人际关系, 教研组长平时在本组混得不错, 工作安排会容易些, 如果是比较坚持原则一点的组长, 时间长了工作根本就开展不下去。一些老师认为教研活动的开展与自己无关, 可参加可不参加。学校对教研活动的考勤制度执行不严, 各教研组活动开展与否, 开展好坏, 学校虽然每学期都在对教研组工作进行考核, 但对各教研组开展工作的情况基本无奖惩, 缺乏激励机制。这样长时间下去, 各教研组都会消极对待教研工作, 到后来确实各项活动的开展都会流于形式, 随便应付就行。学校领导是引领学校发展的核心人物, 在新课程改革发展的今天, 领导更应该加强学习, 更新教育理念, 积极探索新型的校本教研模式, 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谈到, 要当一名好校长不仅只具备一些特殊的行政工作能力就行, 首先得成为一个好老师, 一个教育家, 尤其是成为学校教师的老师, 你才能成为真正的领导者, 才能受到你的教师们的信任和拥戴。校长的工作虽然很忙, 但是参加教研活动是校长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 学校领导也只有深入课堂, 研究课堂, 使课堂教学得到不断的改进, 学校教育的整体水平才能得到提高。领导们能深入一线, 积极参加教研活动, 一方面对教研工作有引领作用, 也对教研工作的开展起到监督的作用, 可以确保教研制度的严格执行, 若领导有事不能参加, 同样实行请假制度, 带头严格执行教研考勤制度, 同时老师们也会感受到领导对教研工作的重视。其实我们学校每学期都实行领导挂包教研组, 领导们有时也在参加教研活动, 也许是力度还不够, 也是导致老师们消极对待教研工作, 导致教研活动低效的因素。

二、学校主抓领导、教研员、教研组长教研能力不强、学习力度不够

教研工作应如何开展, 什么样的教研活动形式更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什么样的教研活动形式才是老师们需要的, 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学校主抓领导、教研员、教研组长是核心人物, 核心人物的理念、工作思路直接影响这项工作开展的有效性。所以作为学校主抓领导应加强学习, 增强研究意识, 养成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的习惯, 不断提高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只有自己的教研能力提高了, 才能对教研员、教研组长们开展的教研活动提出指导性、建设性的意见。如果领导对这项工作的开展都是茫然的, 缺乏指导性, 导致此项工作的开展低效也是很正常的。当然教研员、教研组长是实施教改和教学研究的组织者和带头人, 在教研活动中要由指导者、鉴定者变为教师成长的促进者, 就更应该加强教研业务方面的学习。作为直接主抓这项工作的人, 对教研活动时间的安排, 内容和形式的构思, 活动的针对性、实效性、理论指导等, 都将直接影响教研活动的有效性, 只有不断加强学习, 提高自己的教研能力, 在活动开展中, 才能尽量避免教研活动开展的低效性和无效性。

三、教师的理论学习和思想认识不够

当前校本教研活动中存在一系列低效的问题, 严重制约着教研活动的有效开展和教师专业发展。教研活动走形式, 教研氛围不浓厚, 各教研组在开展工作时更多的是听学校的布置, 执行具体事务, 与其核心工作“教学研究”相比, “管”的色彩似乎偏浓, “教而不研”或“教而少研”是常见的现象。

教研形式比较单一, 通常以开展听评说课活动为主。这种“聚集课堂”的教研形式能够让教师自身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创设一个真实情境, 对教学实践活动进行具体的研究, 该形式本身是很好的。但由于老师们不重视, 上公开课往往是少数几个老师的事, 评课常常是一言堂, 教研组长、权威教师说了算, 其余教师处于被动附和的地位, 没有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研究局面。就这类公开课活动的开展, 由于部分教师研究意识不浓, 对这种研究活动存有戒备心理, 怕同事对自己“挑刺”伤面子, 不乐意别人听自己的课, 尽量想法回避讲课。几乎从不承担公开课教学, 而自己在参加评课时蜻蜓点水, 言不由衷, 或只唱赞歌不谈问题, 或避重就轻, 或者根本就谈不到要点上, 或者教师们在议课时, 往往关注的是执教老师的教, 探讨的是如何通过教师的讲, 让学生很好地学到该学的知识, 如何交给学生更好的应试的技能, 以便使学生在升学考试中拿到高分, 让更多的学生升入条件好一点的高一级学校。而对教师自身的知识与能力结构, 师生关系, 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兴趣、态度、价值观, 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开发等缺乏必要的研究, 很少关注学生的学情, 很少研究如何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其实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 课堂教学评价的重心应该逐步由“教”转向“学”, 教师就应当认真思考自己在这种课堂上必须具备的教学能力。新课程背景下, 我们对课堂的关注, 集中体现为学生在课堂上究竟做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想了些什么、学会了什么、感受了什么、领悟了什么等方面。一堂好课应当是一堂学生“学”得好的课。也许在这种课上, 教师的口头表达并非完美, 板书并不漂亮, 而是给予了学生充分自主学习、探究的机会, 学生在课堂上获得了充分的发展, 那么这依然是好课。由于教师们平时不加强学习, 如何识别一堂课是否精采, 缺乏理论依据, 时间长了, 开展听评说课活动收效低, 难免也沦为形式。

活动总结、反思文章 篇3

□ 校长:孙宝华

在学校团队精品课集中展示结束后,紧接着分语文、数学、综合三组进行了评课活动。其中,语文组的评课活动是这样进行的:首先按照从低到高年级的顺序由上课教师进行说课,代表五个备课组上课的五位老师结合自己的课例阐释了课堂设计思路和意图,并简单的点出了上课后的感想和不足。按照活动事先通知,在五位老师说课后,由每个备课组的组长进行评课,每位组长都根据年段语文学科特点,结合课堂具体情境一一指出了本组所展示课例的优点,并蜻蜓点水、不疼不痒的说了一点本组所展示课例的遗憾。

参加完语文组的集体评课,我心中有一种失落的感觉,总感觉这样的活动少了一种气息。程序化的发言多,个性化的发言少;唱高调的发言多,有异议的发言少;结论性的发言多,讨论争议的发言少。教研活动应该是基于问题研讨的平台,应该是智慧碰撞和思想启迪的摇篮。活动后,我同主持语文组评课活动的陈主任进行了交流和反思,并吸取了主持数学组活动刘主任的经验,围绕学校即将开展的“课外阅读指导课研讨会”,我们一起和分管主持这项活动的崔燕主任进行了研究和设计,旨在改变教研活动中出现的问题,逐步靠近教研活动的真谛,触摸教研活动的灵魂,营造浓郁的教研文化。

我们一起憧憬着理想的教研文化,期盼和等待着有思想有灵魂的教研活动。 “课外阅读指导课研讨会”随着崔燕老师的一节《城南旧事》拉开了序幕。那天,阶梯电化室里座无虚席,除了全校30位语文教师及没课的数学、英语等学科老师外,还有县教研室教研员和来自乡镇观摩的同仁。低、中、高年级三节课外阅读指导课,飘着浓浓的书香呈现在每一位参与活动的师生面前。三位上课老师,三位读书引领人,指引着我们一起走进书的世界,童话的世界,心灵的世界。

课例的展示只是活动的一部分,重头戏应该是依托三节课例所引发的交流研讨。初冬的夜晚让路上的行人裹紧了外套,但学校四楼阅览室里却是灯火通明,正在进行的研讨会让每一位参与其中的老师心里暖暖的。在崔燕主任发表简短的主持词后,第一位发言的是上课的陈老师。陈老师结合课例讲述了开学以来在引导学生课外阅读以来的收获和思考,同时提出了在行动中的困惑和问题。陈老师的发言引起了身边许多同事的认同,尤其是同段老师的思考。崔主任没有让下一位上课老师接着进行说课,而是接过陈老师的话题,将讨论之“球”传给了参与活动的老师。在简短的思考后,崔主任随机点名两位同段的老师发言,以打破可能出现的发言沉默。每一位老师都有自己的个性实践和思考,当你给了他机会时,他不会让你失望,毕竟他们都是作为全县最好的老师走进实验小学的。因为是基于问题的发言,因为是基于经验的交流,因为没有评价的羁绊,让每一位发言的老师无所顾及,因而,他们的发言是积极的,是真诚的,是自由的。随着活动的推进,研讨会的气氛由平淡转入热烈,发言之“球”开始在老师们中争相传递。如何使用课外阅读读本?如何吸引家长参与到读书活动中来?如何保持孩子的阅读兴趣?如何更好的使用读书卡?课外阅读课是否应该有基本的模式?……老师们结合三节课例提出了自己在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中所遇到的问题,又围绕以上问题进行着经验的分享和深入地思考。当每位老师作为其中的一员参与到教研活动中时,他们似乎都成了活动的主角,每一个人的发言都是精彩的。积极的研讨让老师们一时难以从活动的氛围中走出,当两个小时的活动结束后,离开会场的老师们还三三两两的讨论着未完的话题。

两次教研活动,两方不同天地。在反思中改进,在尝试中提高。我们认为:

1.问题是教研活动的主题教研活动因问题而研,没有问题的教研活动是形式的,是浮浅的,是零散的。上述第一次教研活动没有形成互动的氛围,吸引广大老师的积极参与,主要是说课者和组织者没有通过课例提出典型的问题和困惑,而第二次教研活动的成功开展,前提是在学校下发的通知中明确指出了活动的主题“课外阅读指导课”,讲课者同时借助典型课例提出了自己在日常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为老师们思考和讨论提供了载体。因而,在每一次开展设计教研活动前,组织者应当首先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所研讨的主题,最好提前将活动的主题和研讨的问题放给参加活动的老师,让每一位老师带着思考的成果、探索的经验和行动的困惑参与到教研活动中来。

2.让教师成为教研活动的主角上述第一次教研活动中,发言的教师学校已提前通知,因而绝大多数老师不需思考只带着两只耳朵听就行了,而第二次教研活动中,我们鼓励每一位老师带着对活动主题的思考来参与,并要求人人发言。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合起来我们就有两个思想。教研活动应该是教师经验共享、智慧碰撞、思想激荡的平台和摇篮。我们应该鼓励老师们带着思考的成果参与到活动中来,而不是仅仅充当活动的倾听者,当我们把研讨发言的机会放给老师时,相信每一位老师都不会让我们失望,那时,老师们就不会再望“研”兴叹,而是积极期待着每一次教研活动的举行。

3.主持人是教研过程的调控师教研活动的开展虽然是可以预设的,但在具体进行时,有时会出现发言的冷场,发言的霸权,或者发言离题等情况,影响整个活动的有效进行。因而,主持人要提前针对活动的主题和问题进行调研和思考,根据现场情景,努力做好活动的调控,既能将讨论之“球”及时抛给参与活动的老师,又能随时准确地接过发言老师抛过来的“球”,同时艺术的随机的处理教师发言中的“歪球”。

4.变“秧苗式”为“圆桌式”排座细节决定活动的成败,教师参与活动时的排座情况也影响着交流和讨论的质量和效果。第一次教研活动我们采取传统的“秧苗式”坐法,不利于教师们之间的讨论和交流,而第二次教研活动,我们按照“圆桌式”落座,让老师们面对面的进行交流和讨论,从而将挡在主持人、老师们之间的一面无形的“墙”拆除。

5.淡化对教研活动的评价因为第一场“团队精品课展示活动”纳入学校教研组评价和教师教研教改中,所以评课时,不论是上课教师,还是评课教师,都不想自我指出本组精品课的问题,更不想明显地点出其他教研组精品课的缺点,因此,出现了活动中优点多多、问题不疼不痒的发言。而第二场“课外阅读指导课研讨会”的举行,没有评价的功利色彩,只是本着经验交流和问题研讨的目的,因而老师们发言时的心情是放松的,是自由的,活动所呈现出的气氛是热烈的、是和谐的。

水波平静的教研之水是难以触动老师们心灵的,只有涟漪荡漾的教研活水才能洗礼老师们的思想,激荡老师们的智慧,激发老师们的研究热情,那时,教研活动才会走进老师们心灵,他们才会寄予教研活动以美丽的期望和幸福的等待,教研活动才真正成为助推教师自觉成长和专业发展的平台和摇篮。

(孙宝华,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第一验小学校长。)

六一活动总结与反思 篇4

在整个庆六一活动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很多工作中的失误和不足,其一,活动的准备工作还做的不是很到位,显得有些仓促,一些细枝末节还考虑的不成熟,以至于在活动过程就会出现过多的差错。其二,教师之间的衔接配合做的不够,责任工作过于分明,缺乏团结的凝聚力。

当然也不完全没有成功之处,活动的过程中家长的心态是比较积极的,非常乐意主动地参与到我们的活动中来。同时我们也积累到了一些组织活动的经验,学会看到了我们的不足和我们的弱点,但我们不视它为缺憾,而把它看成我们走向成功的阶梯。

教研活动总结与反思 篇5

在**县教育局党组的关怀重视下,在濮阳县中小学教研室、教师进修学校、师训股的统一筹划组织下,5月16日上午,濮阳县“研训赛”启动仪式在濮阳县教师进修学校隆重举行,经过各乡镇中心校、县直各中学经过层层选拔,92名优秀青年语文教师参加了中学语文学科“研训赛”活动,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中学语文学科“研训赛”阶段性活动圆满结束。下面我从以下四个方面对本次“研训赛”活动进行总结:

一、组织管理方面

纵观本次活动,由于领导重视,组织严密,活动过程稳而有序。报名参加初中语文学科“研训赛”活动的教师共83人,其中80名参赛教师按照要求准时签到,充满热情地参与学习研讨,显示了参赛教师良好的素质。

二、活动开展情况

1、培训情况

5月16日下午,我们组织语文学科的参赛教师到濮阳县城关镇三中进行课堂教学模式培训,我们语文学科首先学习了“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模式所遵循的原则以及模式的价值体现,接着介绍了这种教学模式的教学流程以及各个环节中应该注意的问题还有教案的编写,最后播放了一节课堂教学实录。5月17日,我们邀请濮阳市中小学教研室的曹洪彪老师、濮阳市四中的周慧春老师为参赛教师作现场指导,又请我县优秀教师王莹、董晓凤作两节展示课之后,所有参赛教师对这两节课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大家一致认为这种教学模式比较适合语文课堂教学,他们都畅谈了自己的收获和感受,不但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和改进意见,而且都及时认真进行总结,写出了自己的心得体会。参与本次活动的中学语文教师经过教研员为期两周的统一培训,对新课程理念、新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进行系统而深入的学习,他们已经基本掌握了模式教学流程和遵循的原则并充分运用到课堂当中。在此基础上参赛教师将进行说课,赛课,下乡巡回作课活动。

2、说课情况

5月15日-5月17日,中学语文学科80名初中语文教师和12 名高中语文教师参加了说课,参赛教师赛前抽签确定比赛顺序,由专家、名师、教研员组成的评委团采取现场打分的方法,确保比赛结果公开透明,客观公正。通过本次说课比赛,一批语文教学“新秀”脱颖而出。各参赛教师在赛前都进行了精心的准备,老师们在学习“三疑三探”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大胆创新,融会贯通,从教学理念的运用到说课教案的编写,从时间的把握到教法的运用,都力求做到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他们的语言流畅优美,处理教材得当,教学设计新颖,说课有根有据,教育理论知识丰富、有内涵,并且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本文档由蜗牛阁(http://)整理发布

将课说得生动活泼,充分体现新课程教学理念。说课是教师教学案预设和个人素质的综合展示,但在说课过程中要避免以下六个误区:

1、教材地位不清楚,当成课时与册数

教材地位是指教材所承担的任务,它的知识点、能力点何在,与学生已经学习和将要学习的知识有什么内在的逻辑联系,这是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有不少教师在说课时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没理解透,说我说的这一课是第几册的第几课,这是极肤浅的理解,我们要弄清楚该课的知识点、能力培养点及其前后联系,要说清楚学生在该阶段学习本课的作用和这一课在学生知识链中的作用,绝不是只简单提一提我说的是第几册第几课就草草了事。

2、目标制定走套路,生搬硬套三维住

目标的制定要建立在教材所处的地位和所承担的任务基础之上,建立在对学生学情的正确把握基础之上,只有弄清楚学习本课学生该掌握哪些知识,形成那些技能时,只有明白在该课学习过程中学生应掌握哪些策略、方法、技巧时,也只有在探究教材中人文因素对学生熏陶影响的基础之上,目标的制定才正确的,行之有效的。说课中有不少教师不深入研究教材和学生,就在自己确定的目标上冠以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认为这样就体现三个维度了,这是不对的,教学目标的制定一定要建立在认真钻研教材,深入了解分析学情的基础之上,绝不是简单用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一套了之。

3、重点难点不突出,课堂突破无计谋

教学中重点、难点的确定必须结合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和教材特点,同一篇课文对于不同的学校、不同班级、不同学生而言,教学重点可能略有差异,教学难点就可能差别较大,如何突破重难点更需要精心设计,选择什么样的教学策略,怎样才能循序渐进兼顾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这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内容,也是教学设计精心预设的内容,可以说整个课堂教学活动全部都是围绕它而进行的。

4、教法学法不清楚,凭着感觉往上捂

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适合不同学科,不同老师和不同的学生,因此,教法学法的选择不能犯流行病,不能看到别人用了效果不错就拿来套用,一定要结合学科特点 学生年龄、心理特点和教师自身优势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在说课中,许多教师只跟着感觉走,觉着某种教学方法不错就套用,更有甚者瞎编自造了某某教学法,教育是科学,为什么选用这些教法学法,有什么理论根据和现实意义,来不得半点虚假和编造。

5、理念没有真转变,忽视学生重自教

新课程的核心价值是成就学生,促进学生的发展。课堂上学生是真正的学习者、探究者,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组织、激励、倾听、唤醒,但在说课中,大多数教师多停留在我怎样教这一层面上,而对学生如何学关注不够,说课教师要弄清

本文档由蜗牛阁(http://)整理发布

楚我是为了学生学还是为了展示自我风采,意大利著名历史哲学家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套用他的逻辑格式,上的一切课堂教学都是学生学习。如果心中没有学生,无论教师个人素质多高,说课稿写的再好,都不是成功的说课。

6、教学过程成实录,罗哩罗嗦不清楚

教学流程由课堂教学诸环节组成,由于学科不同、课时不同,个环节的名称可以自己确定。在说课时,不但要说清楚各环节是怎样设计的,关键要说清自己的设计意图,即为什么这样设计,设计的理论根据和现实意义是什么,不能把说课说成课堂实录,更不能将听者当成学生,变成课堂实录的转述和再现。

3、赛课情况

经过说课环节筛选,四十位教师脱颖而出进入讲课环节,5月23日-5月24日,我们又组织参赛教师进行赛课评比活动。虽然每位老师只有短短的30分钟讲课时间,却充分展示了我县初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水平。参赛教师们都能灵活运用“三疑三探”课堂教学模式,有些老师的课很精彩,显示了丰厚的教学功底和高超的教学艺术,确实起到了示范作用。作文切忌平铺直叙,课堂教学也是如此。生动的导语、巧妙的点拨、对对学生智慧的启迪、富有节奏感的设计、层次分明的环节、引人入胜的问题设置,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的减少学生的课上疲劳,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关春丽老师执教的《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教学流程环环相扣,张弛有度,学生的兴奋点被充分的调动起来,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掌握了知识,受到了教育。李翠环老师执教的《走一步再走一步》、张少华老师执教的《孙权劝学》等语文课都可以用精彩来评价,在课堂教学上是全县语文教师的样板,彰显了我们的青年教师的风采,他们知识底蕴丰厚,虚心好学,追求卓越,不愧是濮阳县语文教师队伍的领头雁,排头兵。

但也有个别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模糊,对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理解不到位,某些环节安排不是很完善到位,在模拟讲课中仍出现教师不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能动性,一味自讲自己的预案,简直是目中无学生,这些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是应该坚决杜绝的。

三、活动收获

从培训到赛课,从教师谈看法到他们写的心得体会,我们深深感觉到参赛教师对本次“研训赛”活动的认可,他们都乐意接受和理解了这种教学模式,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改革创新,其实,“三疑三探”既是一种模式,更是一种理念,一种思想。参赛教师们都以南阳市西峡县“三疑三探”教学模式为模板,并活学活用,融会贯通,运用到自己课堂教学中。我衷心希望全县所有的语文教师都能够认真学习“三疑三探”课堂教学模式先进理念,灵活掌握模式的实质和内涵,转变自己的角色,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创新精神,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想学、会学、学好,真切感悟到生命的价值和创新的快乐。阶段性活动结束时,参与“研训赛”活动的孙慧敏老师都发自肺腑

本文档由蜗牛阁(http://)整理发布

地说:“经历这次研训赛系列活动,仿佛进行了一次灵魂洗礼,视野拓宽了,观念转变了,学以致用了,课堂效率提高了”。

四、今后建议

1、今后开展类似活动,希望留给大家准备的时间更充分些,效果也许会更理想些。

2、赛课时候没有学生,给教师讲课过程中很多环节造成障碍,课堂效果不理想。建议赛课时候能够在有学生的情况下进行。

总之,濮阳县教育局开展这次“研训赛”活动的意义已超越比赛本身,对所有的参与者来说,我们得到的不仅仅是教育教学技能的提升,而是一种回味,一种反思,更是一种动力。我衷心希望多开展几次这种集研、训、赛为一体的教育活动,更希望每一位参与的老师都能获得更大进步,早日成为教学名师!

教研活动总结与反思 篇6

姓名:学号:班级:时间:

1437140115

年12月14日

2016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总结与反思

一、本组基本情况

(一)小组概况

在全班进行分组之后,我成为了第五小组的小老师。本小组有一点特殊所在,即本小组的成员全都是男生。我们小组的第一次讨论是非常不成功的,有三个小组成员在本次讨论之前就闹了矛盾,所以在讨论时还在互相攻击,当时我这个老师说话一点作用都不起,根本拿他们没办法。后来经过很久的“斡旋”之后,组内矛盾才渐渐平息下来。只有组内关系处理好之后,才有可能讨论其他后续的事情。

(二)活动流程

我们组的活动流程大致是这样的:1.发现问题,确定本小组的小主题 2.小组讨论,分析问题3.调查研究,解决问题 4.小组讨论,总结反思 5.交流汇报,成果展示。在整个活动期间,本组遇到了一个很大困难:小组成员积极性不强,几个学生使留守儿童,家里没有电脑和手机,上网十分不方便。

(三)所遇困难及应对措施

在整个活动期间,本组主要遇到了以下困难:小组成员积极性不强;成员有好几个是留守儿童,家里没有电脑和手机,上网十分不方便;我每周甚至每两周去一次小学,工作的连贯性不强。

针对小组成员积极性不强的情况,我采用鼓励、表扬、奖励的方法应对,只要他们有所进步,就给他们以鼓励和表扬,并且用一定的奖励方法激发学生积极性。

针对小组成员上网不方便和工作连贯性不强的问题,我给小组成员留下了我的电话号码,以便他们有困难需要帮助时我可以及时为他们解惑。

二、目标实现情况

我们大组的活动目标即我们小组的活动目标,本组活动目标实现情况分析如下:

(一)通过本次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制作问卷分析问卷的能力以及做ppt,演讲的能力。

由于本小组的调查研究不涉及到问卷调查和做PPT,因此小组成员成员制作问卷、分析问卷、做PPT的能力未得到提高,但最后的汇报交流中,本组的五位同学都得到了机会上台和全班交流、展示成果,在此之前他们都经过了反复的准备和练习,因此他们的演讲能力有所提高。

(二)学生通过此次活动,能够增加对蔬菜的了解程度,改正不爱吃蔬菜,不吃蔬菜的不良习惯,养成饮食均衡的好习惯。

本小组研究的主题是关于大蒜的,研究的问题包括大蒜的营养价值等,再加之汇报交流时听取其他小组的成果,本小组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对蔬菜的了解程度,改正不爱吃蔬菜,不吃蔬菜的不良习惯,养成饮食均衡的好习惯。

(三)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参与实践的热情和能力。

本小组的问题还包括“动物会吃大蒜吗”等问题,这样的问题贴近学生生活,能引起学生的兴趣,问题引领他们观察生活、培养参与实践的热情和能力。

(四)活动中体会到团结合作的力量,培养学生的竞争与合作意识。一个小组有合作、有竞争力,如合作体现在最后的汇报交流和手抄报的制作上,竞争则体现在:我每周都会选出两个进步最大、工作完成最好的学生,提高了他们的竞争意识。

(五)学生在劳动实践中体验劳动的艰辛,懂得珍惜劳动成果,培养勤劳节俭的美德。

学生在调查研究过程中困难重重,但他们不曾放弃,总是会通过各种方法来解决问题,他们体验到了成果的来之不易。

三、我的成长

在此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得到成长的不仅仅是孩子们,我们也得到了很多成长。

我学到了很多关于大蒜的知识。我很意外的是,孩子们竟然会选择大蒜作为研究对象,提出的问题也很“奇葩”,比如:“动物能吃大蒜吗”“为什么大蒜要分瓣”这些问题是我从来不曾接触过的,对其一无所知,我要带领孩子们一起研究,首先我自己就得弄懂它们,必须在孩子们之前查资料,当孩子们问到我不知道的问题是,我也必须立即上网查找答案,再将信息反馈给孩子们,所以,在和孩子们一起研究的时候,我也学到了很多知识。

更重要的是,我学会了耐心地对待孩子们。七个小男孩中有两个内向型的,其余五个都是属于特别调皮的,而且组内矛盾重重。最初的时候,面对孩子们的调皮、不积极、各种吵架斗嘴,我是非常不耐烦的,甚至在忍无可忍的时候凶他们。可是我发现这样做根本没用,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且作为一名老师,对孩子做的应该是引导、鼓励,不应该用“武力”解决问题。后来,我渐渐改变方法,用鼓励、表扬、奖励的方法对待孩子们,孩子们也慢慢地有了进步,越做越好。

开展化学活动课的探索与反思 篇7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 引导学生质疑、探究, 在实践中学习,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掌握和应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 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作为化学学科课程的重要补充, 开展活动课为学生提供了开放性发展的平台和个性实践的土壤, 通过活动课使学生把化学课程在内容上、形式上、目标上互相补充, 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使学生既可以系统的学深, 又可以联系实际学活。

二、开展化学活动课应遵循的原则

1.化学课程和学科课程内容上互补原则

2.多面发展与学生个性培养相结合原则

3.趣味性与多样性原则

4.实践性和因地制宜原则

5.学生创造性和教师的主导性相结合原则

三、开展化学活动课的尝试

依据以上原则, 我们积极开展了化学活动课, 开辟第二课堂, 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

1.成立化学课外活动小组, 由1~2名化学教师担任指导老师, 每2周活动1次, 活动内容多选取一些趣味性较强、联系生活实际的易操作实验, 如:制作“叶脉书签”、“自制肥皂”……这些活动的开展, 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加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加深了对有关知识的理解。

2.做好家庭小实验

利用化学知识与生活密切联系的特点, 引导学生去完成现行教材上那些有趣的家庭小实验, 激励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探究精神。

3.举办化学展览会

把基本实验操作制成光盘, 放给各年级学生观看。

4.举行知识讲座

针对各年级学生知识层次的不同, 分别在各年级举办化学专题讲座, 帮助学生获取新知识, 扩大知识面, 提高解题的速度与技巧。

5.举行化学竞赛, 选拔化学学科人才

在各年级举行化学竞赛, 对成绩突出、有潜力的同学, 挑选出来, 请有经验的老师进行单独的辅导, 为每年9月举行的全国化学奥林匹克竞赛作准备。

6.利用研究性学习, 开展社会实践调查

在我校研究性学习开展的课题中, 引入了化学科目的几个课题, 如:水的硬度的测定, 农村沼气的使用情况调查, 水泥厂、糖厂、砖瓦厂化工生产的调查, 盘龙河水质调查等。各组同学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 纷纷通过查阅资料, 实地走访, 请工厂技术人员讲解等途径, 学到了很多书本上无法学到的知识, 在参观调查结束后, 各组同学都谈了收获和体会, 写出了调查报告。

四、反思

教研案例中的反思与收获 篇8

所谓策略是指根据对情境的判断而灵活运用的各种方式,不是简单的方法堆积。“教”的策略始动者只有一个人,就是教师,但“学”的策略因主体、环节、练习时间的不同而各异。学习对象可能是教师、个别幼儿或是动作已经熟练的部分幼儿。“教”与“学”的策略是相辅相成、融合使用的。只有“教”,技能不能被幼儿内化;只有“学”,过程失去引导,就不能保证动作的准确。现对中班体育活动“过河”方案中的“教”与“学”策略的使用进行详细地分析。

一、“教”与“学”中的游戏化策略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总则中明确规定: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所谓教学游戏化,是在教学活动中利用游戏的特点,通过各种途径让孩子在这类活动中也有游戏般的体验,从而促使他们能自主参与、主动建构,在轻松中达到一定的预定教学目标。因此,教学游戏化实质上就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的孩子主动学习的过程,是一种教师把外在要求转化为幼儿内在需要的活动,是一种孩子在活动中感到愉悦、感到好玩,而又是一种教学目标非常清晰的活动。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把教育目标隐蔽起来,物化在材料中,通过提供材料把外在的教学要求转变为孩子的内在需要。如在中班体育活动《过河》中,教师的预设目标非常清楚:学习助跑跨跳的动作技能,发展肢体动作的灵活性和协调性;能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跨跳的宽度,感受成功的喜悦。活动的开始部分,教师和幼儿一起伴随着朗朗上口的儿歌“小蝌蚪,游啊游。圆圆脑袋黑黝黝,细细尾巴扭呀扭,伸伸腿,蹬一蹬,长出前腿划一划,小河里面练本领,变成青蛙呱呱跳”在美丽的“池塘”里游玩嬉戏。在重点部分,教师提供了可以自由拼搭组合的KT板做田埂和收放自由的大绳子做小沟,以游戏过田埂,跃小沟的方式组织活动,孩子们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不同宽度的田埂和小沟学习助跑跨跳的动作技能。就这样,孩子根据自己的不同能力水平进行选择,尽可能地保证了每个孩子的活动处在最近发展区内。

二、“教”与“学”中的师幼互动策略

维果茨基曾提示我们:教育作为一种交际之间的文化传送活动,实际上就是在成人和儿童之间发生的“社会共享”的认知。单独的学习并不能构成教育,一厢情愿的灌输也构不成教育。教育首先是一种关系,一种相互交流的可能性空间。因此,幼儿的学习就要在幼儿和教师之间建立一种积极有效的互动,让幼儿和教师在互动中沟通、促进,使幼儿健康成长。如果离开了互动,教育将是一件难以想象的事情。

“师幼互动”同样应渗透在幼儿的体育活动中,教师时时都要保持这样一种教育理念:尊重幼儿、理解幼儿、关注幼儿,把视线保持在和幼儿统一的水平上。要让幼儿随时看见教师的眼睛,在这种心灵的交汇、情感的互动中,让幼儿积极表现自己的长处,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形成一定的进取心和责任感。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少扮演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而要退居成活动环境的创设者、活动过程的观察者和活动进展的支持者,尽量让教学活动在师幼、幼幼多向交流中流畅的展开。如,在中班体育活动《过河》中,教师事先没有进行跨跳的示范,而是以游戏青蛙跳田埂来引导幼儿做出目标动作。再让幼儿尝试跳宽窄不同的田埂,并说出自己是怎样跳的。最后,教师根据幼儿所说的,提炼动作要领。这个教学活动就在这种有价值的师幼互动、幼幼互动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活动中孩子兴趣也非常大,自始至终每个孩子都非常专注投入。

三、“教”与“学”中的角色变换策略

随着教育观念的更新,教师的角色转变已成为建构适宜师幼关系、提高教育有效性的重要手段。而在体育活动中,教师的角色变换,因体育活动的特点有了新的特质和内涵,它不仅要求教师根据教学活动需要经常变换自己扮演的角色,如扮演情境中的某个角色,或充当幼儿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指挥者、领导者、督促者、合作者、反馈者、评论者等,还需要教师从教师或扮演的非教师角色中退出来,包括心理上和空间上的退出。

角色退出是幼儿园体育教学活动中弱化对幼儿支持的一种有效策略,是发展幼儿自我教育及相互学习意识和能力,创造幼儿自由实践与表达机会的重要手段。教师的退出一方面体现在与幼儿的接近程度方面,越小越弱的幼儿需教师离他越近,随着幼儿能力的增强和对某个活动熟悉程度的增加,教师可逐步退到离幼儿较远的空间位置上去。

教师的退出还体现在教师权威性参与程度方面,幼儿越小越弱,对活动越不熟悉,教师的权威性参与程度就应越高,而且还要做到按观察到的幼儿表现情况灵活掌握退出的时机和程度。如在体育活动《过河》中,教师可这样处理角色退出:先以蝌蚪的角色带幼儿做动作(热身运动)——再以青蛙的角色和幼儿练习立定跳、跨跳和助跑跨跳的动作——最后,教师适时扮演大蛇,从小沟里来回的游,适当地增加高度来提高幼儿游戏的难度。但在活动中教师应该时常停下来观察幼儿的反应,有帮助地使用“小老师”,及时隐退,大胆放权,偶尔用语音、体态进行暗示性帮助,再次退出成为旁观者,或退到和幼儿一样普通参与者的位置。教师这一连串随幼儿能力不断提高和掌握熟练程度的增加而进行的角色变换,使教师成为积极有效师幼互动的调控者,游刃有余地控制着教学活动的走向,有效推动着幼儿在活动中的发展进程。

四、“教”与“学”中的语言提示策略

幼儿学习体育动作,一般来说有两种途径:从观察和模仿出发、从对教师语言讲解的理解出发。前者适用于小班年龄段幼儿,后者适用于中大班年龄段幼儿。

对于年龄较小的幼儿,模仿是最直接的学习通道;而中大班的幼儿已经具备了语言的理解能力,从语言出发的学习策略利于幼儿思维能力和语言理解能力的发展。但是从语言讲解出发的学习,并非意味着抛开教师的示范,而是指动作示范可以在幼儿尝试新动作之后出现。如在体育活动《过河》中,教师提炼幼儿的动作要领,用表扬、鼓励的语言激发幼儿继续练习“我们要双臂摆动快速跑到田埂前,一只脚用力一蹬就跨过去了。这个本领真棒!小青蛙们,让我们用新学的本领再去试一试吧!(幼儿自由尝试)”“现在的田埂变得更宽了(教师边说边布置场地)我请一只小青蛙来试试,用刚才的方法还能跳过田埂吗?”“你们都过不去,你们猜猜老师能越过这宽宽的田埂吗?我会用什么办法呢?”(师跳,引导幼儿观察动作)“刚才老师用的是什么方法?老师和刚才一样,也是双臂摆动快快跑,身子往上提一提,一只小脚跨一跨,两脚并拢落地跳。在落地时,要又轻又稳。你们看仔细了吗?”对于这样的动作和语言的相互译解策略,中大班幼儿可以尝试,根据老师的言语指令,初步理解老师所描述的动作,并且用自己的动作表现老师的讲解,学习的效果很好。

幼儿园中秋节活动总结与反思 篇9

丹桂飘香,秋风送爽,又是一年金秋好时节。为迎接中秋节的到来,营造浓郁的中秋传统节日氛围,帮助幼儿了解中秋佳节的习俗,培养孩子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小朋友对灯笼的认知能力,我们幼儿园中班开展了庆“中秋”的主题活动。

活动开始了,老师通过播放幻灯片向幼儿介绍了灯笼的来历及相关传说。随后,活动进入第二个环节:赏花灯。老师将不同款式的灯笼展示在小朋友面前,让他们看一看,说一说摆放在眼前的灯笼的特点。在这一环节中,小朋友又了解到“赏花灯”是xx人过中秋节的习俗之一,当中凝聚了xx人民的聪明才智,体现xx人的风土人情,洋溢着人们欢庆中秋的喜悦。紧接着,小朋友在老师带领下动手制作起了花灯。瞧,他们一双双稚嫩的小手显得格外灵活,一会儿画一画,一会儿剪一剪,一会儿粘一粘。忙得不亦乐乎。

我们十分注重对幼儿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熏陶,让幼儿在学习与生活过程中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本次活动,幼儿既了解xx中秋佳节的传统习俗,对xx文化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同时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幼儿在操作的过程中获得真知,体验自己动手操作的快乐。

教研活动总结与反思 篇10

一、考试总体情况分析(好的方面、不够的方面及教学反思):

读拼音写词语、在括号里填入合适的词语、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这三小题得分较高。

不理想的地方:

1.“特别乖巧”,这个“乖”字的字意选择错得较多,以后的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在选择词意时,一定联系词语之意。如乖巧有灵敏之意,那“乖”字之意,自然与灵敏较接近。

2.仿照例句学习写话,这一大题比去年的期末大考时进步多了。大多数同学的写话都能扣住要求,而且写得较流畅。但缺乏新度,仿写的内容较为老土。

4.本次考试,最不理想的便整理句子(排序),第四句与第五句前后没辨清。分析原因:一、孩子没有读清题目。二、学生的逻辑性思维还有待加强。

5.补充诗句和按课文内容填空,失分较多。尤其是那个“说得对”。以后,对于学生的默写还应加强过关力度。

6.阅读题对学生来说,问题还是很大,答题思路的模糊,答案的不通顺,添字漏字,都让学生失分很多。其中“发扬风格”是指?很多学生没有答到“为了把学习机会让给别的兄妹”,而“天方夜谭”是指?很多学生没有注意到“文中的`”,只答:不可能办到的事情。也因此而失分了。在“第一次滴下了眼泪”和“第二次哭了”的回答上,有的孩子过于肤浅,没有考虑到第一次滴下眼泪是因为感动和辛酸,第二次是因为激动和高兴。至于阅读题中概括三个贫穷的方面,失分刚更加严重了。最后一题阅读题,仿写句子,很多孩子没有看清例句,没有写成排比句。

7.机械的识记对六年级孩子来说比较简单,不是学习特困难的孩子都不会错;写一件事,写出一件事带给自己的感悟收获,这样的作文写得较多,大部分孩子在审题上问题也不大,所以优秀作文较多。

对后阶段教学的思考:

1、对读题,审题,耐心做题的指导要加强。孩子们还是习惯于脑子里有的东西在试卷上再现,不习惯于在做题时的生成。要指导孩子把答题的过程看成是解决问题的过程。

2.加强课外阅读和写作的训练。

教研活动总结与反思 篇11

关爱他人是幼儿身心发展的良好品质。《指南》指出:要引导幼儿尊重、关心长辈和身边的人,能生活自理或参与家务劳动。在此背景下,尝试以“家务小达人”为主线,以运动为载体,结合中班幼儿对家务劳动的认知和身心发展特点,让幼儿在为爸爸妈妈做家务的情境中,通过擦玻璃、打水、擦地板等家务劳动,锻炼肢体的平衡和协调,并从中体验劳动的快乐和关爱家人的情感。

活动目标:

1.在做家务的游戏情境中,尝试采用膝盖悬空、手脚着地爬行及负重行走等方式,锻炼肢体的平衡和协调。

2.大胆探索多种擦地方法,发展创新、合作能力,充分体验关爱家人的情感。

活动准备:

小椅子四张、毡布人手一块、标记物四个、音乐、哨子。

活动过程:

一、热身运动——趣味忍者“嗨”翻天

1.情境创设:你们在家帮爸爸妈妈做家务吗?会做什么?今天给爸爸妈妈一个惊喜,不能让他们提前发现哦。

2.热身操:幼儿在音乐伴奏与教师示范带领下,一起做《忍者》律动操。

【设计思考:抓住幼儿爱模仿的特点,在情境中变身忍者,激发幼儿的运动热情。】

二、情境运动——家务达人有“妙”招

规划家务流程:这么多家务,我们一起来规划一下家务顺序。

1.家务一:全方位擦玻璃

情境创设:第一项家务活——擦玻璃。来!把袖子卷起来,干活要有干活的样子。

游戏方式:听口令上下左右擦玻璃,并通过延长时间、延展距离的方式,使动作停顿。

【设计思考:让幼儿挑战肢体舒展的最大幅度,为下面大负荷运动量的家务劳动做好铺垫。】

2.家务二:团队接力打水

情境创设:玻璃擦干净了,接下来擦地板。擦地板前我们需要做什么准备?小椅子就是我们的水桶。为了不让水翻掉,我们应该怎么搬?

教师小结:水桶一定要放平,这样水就不会翻出来。

游戏方式:

(1)幼儿分成四队,竖排站立。

(2)当听到教师口令后,第一位小朋友搬起一桶水(小椅子)行进至折返点,并绕过标记物返回至起始点,将小椅子交给下一位幼儿,以此类推进行接力。

(3)在搬运过程中,引入“爸爸妈妈在午休、爸爸妈妈回来了、爸爸妈妈离开了”等情境,提醒幼儿停止行动。

【设计思考:活动中引入“XX回来了”“XX离开了”等情境,提醒幼儿停止行动,不仅可以促进身体控制能力,同时也可以避免游戏中可能发生的碰撞,增强游戏的安全性。】

3.家务三:花式擦地板

情境创设:水已经准备就绪,现在开始擦地板喽。

(1)自主探索:尝试用身体不同部位擦地、合作擦地等。

(2)依次尝试:分成四队,竖排站立,尝试用膝盖悬空、手脚着地爬行的方式擦地板。

(3)加速练习:分成四队,竖排站立,以鱼贯方式快速练习膝盖悬空、手脚着地爬行的方式擦地板。

【设计思考:中班幼儿的小胳膊越来越有劲,脊柱的支撑作用有了很大的提高,这种膝盖悬空、手脚着地爬行的动作能进一步促进平衡性、协调性的增强。三次擦地环节,运动密度适宜,同时也为幼儿提供了自主探索的空间。】

4.家务四:全民大扫除

情境创设:接下来全民大扫除喽,用你喜欢的方法,把边边角角也擦干净。

游戏方式:

(1)全体幼儿一起从一个方向出发开始擦地。

(2)在行进擦地中,教师发出“换动作”的口令,提示幼儿用不同的身体部位、不同的方法擦地;教师发出“洗洗布、XX回来了”等口令,提示幼儿模仿清洗抹布和收藏抹布。

【设计思考:本环节是对多种擦地方法的再次练习和巩固,运动强度大。在游戏中加入“换动作”“洗洗布”“收起来”等口令一方面增加游戏的趣味性,提高幼儿的反应能力,另一方面也是一种动静交替。本环节教师也参与其中,对幼儿是一种隐性的引导和启发。】

三、放松运动——按摩时刻见真“爱”

情境创设:大家帮爸爸妈妈做了这么多家务活,心里感到怎么样?爸爸妈妈回来后发现这么干净,也非常高兴。我们一起相互按摩一下吧。

左手给右臂:敲一敲、捏一捏;右手给左臂:敲一敲、捏一捏;敲敲腿、捏捏腿。

【设计思考:本次活动属于大负荷运动,放松运动有助缓减幼儿在活动后出现的肌肉酸痛等症状。师幼间的交流,使幼儿体会到了帮助爸妈做家务的喜悦,回归到关爱家人的精神主线。】

教学前说课:

在活动环节的设计上,第一个环节:热身运动。在热身运动环节突出“嗨”,抓住幼儿爱模仿的特点,在故事情景中变身忍者,迅速激起幼儿的热情;在情境运动环节突出“变”,给予幼儿充分的自我探索空间。

家务活任务一:擦玻璃,通过上下左右擦的动作来挑战肢体幅度的最大化。家务活任务二:团队接力打水,创设了“妈妈在午休、爸爸回来了”等游戏情境,提醒幼儿停止运水,在提高幼儿身体控制能力的同时,还避免了游戏中可能发生的碰撞,增强了游戏的安全性。家务活任务三:花式擦地板是活动的重点。在自主探索中,幼儿创造出了扭一扭、蹭一蹭、推一推等许多擦地方式,有单人擦的,还有合作擦的。家务活任务四:全民大扫除,本环节是对不同身体部位、不同擦地方法的再次练习和巩固。运动量、运动强度和密度在有起有伏、有慢有快、有动有静的家务劳动的情境中自然而然地渗透和递进。最后,放松运动环节突出“爱”,同伴间互相按摩放松,体会帮助爸妈做家务的喜悦,回归到关爱家人的精神主线。

教学后反思:

在这次活动我有三大收获:顺应幼儿、游戏追随、迸发活力。

顺应幼儿:幼儿的经验来源于生活,活动内容在幼儿已有经验基础上回归到幼儿的真实生活中,赋予了教学内容以游戏的“生命”。

游戏追随:我们抓住游戏中的元素(材料、空间、情节、伙伴),幼儿“置身”在“帮爸爸妈妈做家务”具体生动的情境中,运用情境性的语言,不断推进情节发展,赋予了运动游戏强劲的“生命力”。

迸发活力:在整个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孩子们以参与体验、互动合作的方式,充分调动了他们已有的运动经验,最大限度地表现出自己的创造力,迸发出最强劲的动力和最丰富的动能。

上一篇:机票协议书下一篇:抓管理 促落实 提高教学质量经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