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现代文阅读技巧

2022-06-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语文现代文阅读技巧

初中语文中考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分析

【摘要】阅读在初中语文试卷中占有较大的分值,尤其是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也成为初中语文考试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是初中学生必须认真学习的内容。初中学生要想在语文考试中取得较好的成绩,就必须熟练掌握现代文阅读的做题技巧,在解答过程中正确运用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然后,进行准确答题,抓准得分要点,从而实现学生语文成绩的提高。

【关键词】初中语文;中考;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分析

中考是每个学生在学习与成长阶段都必须经历的,也是所有学生在学习与成长过程中极其重要的一个阶段。学生在中考中取得的成绩,将会直接影响学生以后的学习,会决定学生以后在一个什么样的学校继续学习,甚至会影响学生未来的高考,决定学生以后的人生发展方向。因此,在中学阶段学校和语文教师一定要注重语文中考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的学习与运用,不断提高学生运用中考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的能力,提高学生现代文阅读解答的综合能力。中考现代文阅读不但考查学生的阅读语感,还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学生的阅读情感。除此之外,学生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的掌握,以及学生对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的运用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要在学习中不断地加强练习,从而,推动学生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的掌握,让学生对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可以入脑入心。

一、学生加强对初中语文中考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的必要性分析

(一)学生为了应对中考的客观要求

初中生学习的直接目标就是为了让自己在三年后的中考中能够取得好成绩,因此,中考考什么,学生就必须要学什么。其中语文是中考科目中极其重要的一门科目,并且也是学生必须要好好学习的科目。初中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必须要根据中考语文的要求,然后,有针对性地学习语文,明白中考语文的考试要点,然后,多开展相关知识点的学习与运用,不断地提高自己运用知识点的能力,提高学生解题能力,让学生能够在考试中获得一个更好的成绩。现代文阅读是中学语文必考题型,并且,在整个中学语文试卷中占有较大的分值,因此,学生必须认真学习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提高解决现代文阅读题的能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一定要做好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的教学,让学生在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的学习中明白现代文阅读考什么、怎么考以及如何答,不断加深学生对现代文阅读的了解,让学生在作答现代文阅读问题中能够更加得心应手。为了让学生在中考语文中能够取得一个好成绩,中学语文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做好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的传授与讲解,要让学生深刻了解现代文阅读的考查,让学生能够更加熟悉现代文阅读的考查内容,能够准确分析出现代文阅读考查的知识点,学生能够迅速抓住知识要点,正确回答出问题。

(二)初中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阅读一直是学生学习的重点,更何况是初中学生。阅读是学生学习中的考查要点,因此,教师要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要不断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语感,让学生能够准确把握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在初中语文教学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重学生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要加强对学生现代文阅读解题技巧的锻炼,要不断地提高学生现代文阅读的解题能力。现代文阅读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重要的一部分,并且现代文阅读是贯穿学生语文学习的每一个阶段,因此,学生必须自觉主动地学习现代文阅读,要坚持学习现代文阅读,要提高自己现代文阅读的语感,要提高自己现代文阅读解题的能力。学生自觉主动地加强对现代文的阅读与学习,提高学生自身对现代文阅读与学习的能力,还有助于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还能够为学生以后的成长与发展奠定基础。现代文阅读是学生必须要学好的,学生要自觉增大现代文的阅读量,要自觉熟悉现代文阅读考查的知识点,要自觉提高自身现代文阅读解题能力。

二、初中语文中考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分析

(一)要先通读现代文阅读的文章

初中学生在进行现代文阅读时,首先是通读全文,了解整篇文章的大意。在进行现代文阅读时,不需要一字一句地阅读,要快速阅读整篇文章,要整体感知文章的主旨大意,尤其是要关注每一段的开头与结尾,还要认真揣摩文章的标题,通过文章标题以及文章每一段的开头句、结尾句,有利于正确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准确判斷文体。在对文章进行通读时,要明确作者的写作思路,将文章具体内容与文章题目相对照,准确找出文章的关键语。学生在对文章进行通读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文章中表明作者立场的句子,还有那些能够彰显文章深层次内容的句子,以及一些独立成段的句子。在进行文章通读的过程中,最好结合现代文阅读题目,根据提问内容,然后,有目的地去通读文章。在阅读的过程中也可以给每一段标上序号,找答案时才更有针对性。学生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一定要围绕文章题目,认真把握整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在答题过程中才不会偏离文章主题。

(二)读懂问题,明确答案范围

在现代文阅读的过程中,学生要提高做题的准确性,必须明白现代文阅读问题的具体内容,知道考什么,才能够准确地、有针对性地解答。因此,学生在进行现代文阅读问题解答的过程中,一定要认真阅读题目,要彻底读懂题目,要明白问题的关键,要找准问题的切入点,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准确解题。在认真读题的过程中,要认真回忆整篇文章内容,能够圈定每一个问题需要从文章的哪几个方面来回答,要圈定每一个问题答案的大概范围。只有在圈定答案范围的基础上,才能够精准、正确地概括答案,才可以加快解题的速度和提高解题效率。在进行现代文阅读题目解读时,要圈定出每个问题的关键词,要明白每个问题的实质,然后根据问题的实质以及关键词,定位文章的具体段落。在明确答案范围的基础上,根据课文的描述,进行合理的概述,这样就能够从文章中找到学生的答案依据,以此来提高答案的说服力,而不是靠自己生编硬造的语言来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样也有利于教师在改卷时找得分点。一般来说,现代文阅读题目的解答,必须有依有据,答案来源于文章本身,找准关键词是基本,围绕关键词,结合文章的阐述,从词到句,完整、准确地阐述答案。而且根据关键词的位置,参照就近原则,能够很快就找到归纳答案的范围。学生在进行答案定位的过程中,一定要对现代文全文进行系统把握,尤其是要注重过渡段、关联词,以及每一个章节段落的开头与结尾,只有这样才能够精确地定位答案范围。学生再确定答案范围,然后,条理清晰、分点作答,这样能够提高答案的逻辑性与条理性,最终,学生的解答才能更加有效。学生在进行现代文阅读答题的过程中,一定不能贪图速度,胡乱作答,也不能够在没有看懂文章的前提下,进行创造,这样解题是不科学的。

(三)明白答题的要点,细致全面作答

初中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传授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的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明白细致全面作答的重要性,只有细致全面地作答,才能确保答案的完整性。为了让学生在进行答案总结的过程中,能够做到细致全面,那就必须要让学生准确找到答题的要点。为了确保能够全面细致作答,学生一定要在文章阅读与题目解答中,把所有的答题要点找出来,在明确所有答题要点的基础上,再对所有的答题要点进行合逻辑的分析与论述,只有这样,学生的答案才能够更加完整、更加细致,才能更符合题目的要求。学生在答案的总结过程中,需要借鉴原文的表述,但是也不能够原封不动地照搬照抄,这样也是不对的,不能形成完美的、科学的答案。初中语文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根据文章中概括出来的关键词,运用更加科学合理的语言、关联词,把这些关键词组成系统的一句话,这样的答案才是高水平的。在进行答案的总结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按照提取、剪辑、概括、重组、归纳这几个步骤。第一步是提取问题中的关键词,提取关键词就是要明白这个题目问的是什么。第二步是要把与关键词相关的所有语句、片段都剪辑在一起。第三步是要对所有与关键词相关联的语句、片段进行科学合理的概括,要让答案变得更加科学、合理。第四步是要把关键词涉及的语句、片段按照逻辑进行重新排序。第五步是要对总结的所有要点进行完整的归纳。

三、学生初中语文中考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学习的建议

(一)教师思想上要重视初中语文中考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初三语文教师一定要明白语文现代文阅读的重要性,在教学活动中注重现代文阅读技巧的教授、训练。初中语文教师要理性看待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在语文试卷中的地位,认识到学生在初中语文学习中必须要注重现代文的阅读,同时,也要切实做好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的传授工作。要开展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学习与训练专题,针对现代文阅读这一个题型的训练,加深学生对现代文阅读的了解,明确现代文阅读中的考点,明白现代文阅读中的答题技巧,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对现代文阅读有清楚的把握。初中语文教师还要注重学生现代文阅读答题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在平时的语文练习中要增加现代文阅读题的数量,让学生在多练中形成现代文阅读题答题能力。教师也要不断地提高自身授课技能,要把现代文阅读解题技巧的传授课上得更加灵活、更加有趣,这样才能够提高学生对现代文阅读课程的学习兴趣。初中语文教师要积极创新现代文阅读解题答题技巧的传授方法,要充分发挥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作用,要增加课堂开展的趣味性,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融入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传授课堂。

(二)學生要培养良好的现代文阅读习惯

良好的语文阅读习惯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关键。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必须注重阅读,尤其是要有针对性地多阅读现代文。学生在广泛的阅读中,能够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也能够在不断的阅读训练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还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阅读情感。通过阅读,学生能够更好地熟悉、了解现代文,明白现代文的基本特征,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在考场上迅速地适应考试内容。然后,根据自己平时阅读现代文的经验,能够快速地通读全文,把握好现代文的主题思想,了解这篇文章的整体架构、思路设计以及相关主题。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快速地熟练现代文阅读解题技巧,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现代文阅读解题能力。学生在进行现代文阅读时,要不断地总结、积累,要自己去摸索现代文的特点,要明确现代文一般的结构思路,要去总结现代文阅读题目设置的一般规律,明白出题者的套路,这样就能够帮助学生更加高效地解题。

(三)学校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图书资源

学校在发展的过程中,硬件设施必须要不断完善,尤其是图书资源一定要不断丰富,这样才能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充分的图书资源。学生长期在学校很难出去,为了确保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多的图书资源,学校一定要加强图书馆建设,不断增加图书馆图书的数量,丰富图书馆图书的种类。图书馆还要为学生借阅图书提供便利,要为学生提供完善的图书借阅服务。学校还要每周给学生安排一次阅览课,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开展课外阅读。初中语文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推荐一些较为经典的现代文书目、篇章,鼓励学生多阅读经典,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文化底蕴的丰富。

四、结语

初中生面临着中考的压力,多阅读,学生可得到一定的调节。现代文阅读成了中考语文的重要内容,初三语文教师一定要理性看待现代文阅读考题。针对现在中考语文对现代文阅读考查的重点与要求,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现代文阅读解题技巧的讲解服务,增进学生对现代文阅读技巧的了解与运用,提高学生现代文阅读做题能力。

参考文献

[1] 唐佳梓. 谈初中语文中考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分析[J].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20(20).

[2] 吴劲萍. 初中语文现代文中考阅读题的答题技巧探究[J].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20(6).

[3] 于凌俊. 初中语文中考现代文阅读题答题技巧[J].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17(37).

[4] 付长晔. 浅谈初中语文现代文中考阅读题的答题技巧[J]. 科教导刊·电子版(下旬),2017(10).

[5] 林宇华. 试论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题的解题意识[J]. 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0(5).

[6] 杨进祥. 浅谈如何做好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的复习[J]. 中国校外教育(上旬刊),2020(11).

作者简介:仲永虎,1968年生,甘肃兰州人,本科,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中学语文教学。

作者:仲永虎

第2篇: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探究题解题技巧分析

【摘 要】高考语文中,现代文阅读的探究题对于广大高考生来说具有一定的解题难度。刚刚结束的2017年高考将文学与实用两大文本类型都列入考查范围,探究题更是重中之重。文学类的文本阅读中,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要求考生具备对中外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对小说等体裁的作品特征和表现手法有所了解。笔者结合了高考相关例题对考生的答题情况进行探究,试论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探究题的解题技巧。

【关键词】高考语文 现代文阅读 探究题 技巧

一、学生答题情况及问题探究

以李雄州的《哑父》为例。笔者现对不同语文水平的四位同學的答案进行了分析,他们之间存在共性问题。在李雄州的《哑父》中,答案甲:1.“父爱如海,博大深厚。”他辛勤劳动,从而怨言,日复一日,只为支撑这个家;2.“父爱如火,炽热燃烧。”父亲为我强行学会了骑摩托车,满足我的一切需求,我要的小水枪他也买给我;3.“父爱如山,高大巍峨。”父亲年近花甲的人仍出去转赚钱,却不舍得花在自己身上,一辈子始终为我着想。答案乙:1.父爱深沉、博大而坚定,它没有母爱的温暖、细腻却也无声滋润我;2.哑父为了给孩子更好的生活,在年纪很大的情况下仍以闲不住为由外出打工;3.父爱深沉无私,撑起我们头顶的一片天地。答案丙:1.父亲的爱对我们来说是博大又深厚的,时刻会给你无私的关怀,父亲尽管很节省却带我出去买了一把手枪;2.父亲的爱一刻都不会停息,发现我的不开心后,就千辛万苦地学会了骑摩托车;3.父亲的爱是伟大的,父亲为了给我还房贷,放弃了村里组织的旅游活动;4.父亲的爱是对你的支持与鼓励。答案丁:父爱在这个世界上是最伟大的爱,文章中体现的父爱就像深沉的大海。我们可以通过生活中的许多消逝发现父爱的存在。上周父亲因事回家,在离开之前帮我安顿好了一切。放学我回家看到房顶上漏风的地方补起来了,桌上放了两百元钱,还有一张便条,写到:“按时吃饭。”

上述答案可以看出考生的答题水平存在差异,通过以上答案以及出现率较高普遍问题,笔者总结出高考考生在语文现代文阅读中存在的大致问题:一是书写水平较低。二是所答非所问。三是序号的标注问题。四是答题思路混乱,答案缺少条理性。五是答案内容缺乏扩展,不够充实。

二、解题技巧探究

针对考生在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探究题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笔者现结合探究题的实例,试对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探究题的解题技巧进行总结。

1.全面准确理解《高考大纲》和《考试说明》

要注重试前对考纲的理解,区别文学文本和实用文本这两大文本类型的答题异同。比如对于小说的探究,就可以对人物、情节,环境等进行研读;实用类文本的阅读就要偏重于对考点的解读,“从多种角度和不同层面所蕴含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深入研究作者的写作背景及意图”,就是要求考生不再局限于文本的本身,去结合写作背景和意图、文章内涵等去答题,同时注意答案的深刻性和条理性。联系相关考题来说,题目如下:在第②段和第③段中,“我”都看见了残荷,感受有什么不同之处?你认为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是什么?这显然出自一个文学文本,而非实用文本。我们就要用“陈述对象+文本观点+展开性陈述”这种答题基本模式进行作答,当然这只是主体部分,对于考生来说,找到文本观点是关键,即第②段中作者的留恋之情和第③段中作者年幼尚无太多感受。

2.熟悉考试题型并将题型涉及的相关知识加以掌握

综合往年的高考题型,我们可以根据高考试题的题型设计来灵活运用多种答题方法。以徐百柯的《民国那些人——黄远生:从末代进士到开山记者》为例,总结文本内容:具有末代进士和民初知名记者双重身份的黄远生,在当时具有巨大的社会影响力,但是护逐渐少有人知了,作者对这样的状况深表遗憾。在本篇文章的结构要点上,文章首尾呼应,文章开头“他的一生,则是一段被淹没的传奇”,文章结尾“非等闲之辈,但却从未听说过“当日风云人物”。还有“这个人的死是一个谜”,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从文章的表达效果来说,是文中内容更加充实、丰富,激发读者阅读兴趣,是文章具有趣味性和可读性。以上都是源于文本分析。根据以上答题思路,我们可以总结出在答题中,评论——引用——分析——结论的答题模式。简单来说,就是评论文章中的问题,概括作者观点,引用文章相关文本内容佐证观点,分析过后进行总结。

3.精确答题角度

在答题过程中要注意答题层次,并加以相应的序号进行排列,注重顺序排列时的思维逻辑关系,让阅卷老师能够一目了然。

4.树立全局观念

这里所说的全局观念就是指在考生答题过程中,要分别进行观点的横向或纵向议论,有时候是二者的结合使用,多角度探究文本。例如徐百柯的《民国那些人——黄远生:从末代进士到开山记者》,题目要求考生回答文章最后引用网上一段故事的必要性,考生就要从文章的内容、结构和主旨以及表达效果等多个方面进行议论,这属于横向议论范畴;纵向议论就是对议论的深度的考虑。在《哑父》中,哑父对于儿子父爱的如海火如山,下文对于上述总结的深入探讨和佐证就属于纵向议论方式,作者结合事例通过对父爱具体特征的展开式探究,加深了其观点的深度。

三、结语

总的来说,文本自身所蕴含的民族心理以及人文精神是高考现代文阅读探究题的主旨所在,通过对个人人生价值、时代精神等的探讨,发现其中隐藏的矛盾,提出质疑或者给出答案。由此来看,高考考生在语文现代文阅读中要注重对于知识的储备和探究能力的培养,教师更应当发挥指导作用,引导学生联系知识,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学生在考场上的胜算率。

参考文献

[1]戴箔.现代文阅读试题改革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1

[2]杨学为.中国考试改革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作者:张青云

第3篇:基于以人为本的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技巧探索发现

摘要:现代文阅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不仅是重点内容,而且还是难点内容,因为现代文阅读需要学生拥有良好的阅读理解能力。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由于大部分初中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有所欠缺,所以在学习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的时候就会感觉无法理解文章的中心内容,这种情况直接影响了学生在考试过程中的发挥,降低了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本文以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技巧为中心,对基于以人为本的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技巧进行探索。

关键词:以人为本;初中语文;现代文

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是传统课堂迈入现代化教学的一个标志。在传统课堂中,教师往往是以自我为中心对学生展开教学,这种教学方式会忽略学生的感受,学生在学习中必须适应教师的教学节奏,这就会导致部分学生完全无法掌握教师所教授的知识内容。而以人为本则是需要教师在课堂中以学生为中心展开教学,这种教学方式与语文现代文教学结合在一起可以帮助学生快速掌握现代文阅读技巧。

一、以人为本在教学中的意义

以人为本的本质就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身上,这样的课堂就会逐渐脱离原有的教师教学方式,进而改成学生主动学习的模式。从概念来看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这两者差距不大,但是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后者往往是基于学生自主学习之上的,这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实际的课堂学习中,学生也可以体会到学习的快乐,进而在课堂中保证注意力,以此有效提高了教师教学的综合质量。故此,以人为本在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1]。

二、以人为本在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中的优势

现代文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在学习现代文阅读的时候,学生必须要拥有良好的阅读理解能力,否则就没有办法通透理解现代文中的内容,这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有着很大影响。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以人为本的教学优势就逐渐凸显出来。

1.加强学生自主理解

以人为本的教学方式并不是单纯让学生自主学习,因为初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限,所以以人为的教学模式是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进行的,而与传统教学方式不同的是,以人为本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了学生的自主理解能力,在课堂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作为一个引导者,为学生进行正确的思路指导,这样就可以加强学生自主理解,促进初中学生掌握现代文阅读技巧[2]。

2.帮助教师精准定位学生的阅读缺陷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中心展开的,在以教师为中心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往往无法了解学生的缺陷,即便部分学生对现代文阅读技巧掌握得不够熟练,教师也不会展开针对性教学。而以人为本的教学方式就可以帮助教师精准定位学生的阅读缺陷,使教师在定位之后就可以对学生展开针对性教学,以此提高学生的现代文阅读理解能力。

三、现阶段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

1.学生缺乏现代文阅读的兴趣

学生想要掌握现代文阅读技巧,首先就需要对现代文产生阅读兴趣,但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现代文阅读缺乏兴趣,这种情况就导致了学生在阅读现代文的时候,无法了解作者的思想,进而产生理解偏差,无法掌握文章内涵,直接影响了学生语文成绩的提升。此外,缺乏阅读兴趣还会限制学生的知识来源,对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产生了一定局限。

2.阅读量小,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困难

在初中现代文阅读教学中,想要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那就需要学生增加自己的阅读量,并且不断积累素材。但是由于部分初中生缺乏主动阅读意识,在生活中很少阅读文章,这直接导致了初中生缺乏素材积累,从整体上限制了初中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初中生就会出现难以掌握现代文阅读技巧的情况[3]。

3.阅读代入感差,无法理解现代文中心思想

想要更好地理解现代文,那就需要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将自己的情绪代入到文章中,这样学生才能感知到作者的思想。然而,在现阶段的语文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并不注重引导学生将情绪代入到现代文阅读中,只是基于文章的表面内容对学生进行讲解,这种情况必然导致学生在面对现代文阅读相关问题的时候就会出现无从下手的感觉,学生在这样的阅读状态下根本无法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4.无法深度阅读,缺乏现代文分析能力

深度阅读是一种阅读状态,进入深度阅读之后,学生可以运用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深层次地分析文章内容。通过这样的分析,初中学生就可以很好地理解现代文。但是由于部分学生缺乏深度阅读习惯,在阅读的时候过于浮躁,这就限制了学生对文章的分析。因而,学生在这样的情况下进行阅读,就会对文章产生一种割裂感,并且在阅读的时候很容易被外界因素所影響,这就直接限制了初中学生现代文阅读成绩的提升。

四、基于以人为本的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技巧

想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帮助学生掌握现代文阅读技巧,那就需要教师以人为本的课堂为基础,融合现代化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培养出良好的阅读习惯,并在良好的阅读习惯驱动下,让学生可以快速掌握现代文的阅读技巧。

1.引入故事,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在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对现代文阅读缺乏兴趣的情况经常出现,甚至部分学生反感现代文阅读,这就导致了教师无法有效将现代文技巧教授给学生,学生也会因此无法掌握现代文阅读技巧,从而出现影响学生语文学习成绩的情况。在面对这种情况的时候,教师就需要在现代文阅读教学中引入故事,以精彩的故事引导学生进行现代文阅读,这样就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开展现代文阅读的兴趣[4]。

在学习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藤野先生》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通过《藤野先生》引出鲁迅先生的另一些作品,如《故事新编》《呐喊》《彷徨》等,通过阅读这些带有故事性的文集时,学生会很容易对现代文阅读产生兴趣。而且鲁迅先生的文集往往与当时的社会现状结合,其中深度融合了鲁迅先生的思想,故此,在阅读这些文章的时候,初中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就会逐渐提高,不仅如此,结合文章中的时代背景与鲁迅先生的思想,学生就可以深入了解《藤野先生》这篇文章的内涵,进而帮助学生更深一步掌握课文内容,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就会对现代文阅读产生兴趣。

2.群文阅读,有效提升文章阅读量

初中学生的现代文阅读量一般较小,这是因为大部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注重课文内容的学习,这样的学习态度就会忽略课外阅读。一旦学生缺少课外素材的积累就会出现现代文阅读能力下降的情况,这种情况对学生掌握现代文阅读技巧有着很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想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需要利用群文阅读展开现代文阅读教学。这样,学生就会在教师的引导下拓展自己的视野,在大量的阅读中积累素材,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群文阅读是一种语文阅读教学中经常使用的阅读教学方法,这个教学方法是以人为本的教学模式的体现。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对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学生会根据这个问题进行资料搜集并阅读;接着,通过掌握这些资料学生再对问题进行探讨与分析;最后,教师再根据分析的结论对学生进行引导。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利用群文阅读对学生进行教学,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最后一次讲演》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针对闻一多先生的生平展开群文阅读,题目可以为“闻一多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样学生就会搜集与闻一多先生相关的资料,并在搜集这些资料的时候,学生就能深入地了解闻一多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像这样搜集阅读资料的过程就是学生积累素材的过程。此外,在群文阅读的最后,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分析进行补充,完善闻一多先生在学生心中的形象,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现代文阅读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3.情境创设,提高学生阅读代入感

阅读代入感对初中学生现代文的阅读非常重要,学生在阅读的时候拥有良好的代入感就可以从文章中深入了解到作者的思想。然而,在现实教学中,部分学生在阅读时缺乏代入感,这就对学生的现代文学习带来了一定阻碍。那么,怎样才能提升学生阅读现代文时候的代入感呢?这就需要采用情境创设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现代文学习进行引导,这样就可以有效加强学生的代入感,帮助学生走入文章中。

情境创设是一种通过还原文章场景来加强学生代入感的教学方式。在情境还原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清晰感受到文字中所表达的情绪,这就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内容。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社戏》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对《社戏》进行情境还原。这样,学生在课文学习中就可以理解作者当时的心绪,并通过角色扮演就可以深刻代入到文章中。在这样的学习状态下,学生理解这篇文章就比较容易,并在理解文章内容之后更容易掌握现代文的阅读技巧。

4.思维导图,引导学生主运分析

在学习现代文阅读技巧的时候,不只是需要学生对现代文进行阅读,更重要的是对文章进行分析。然而,部分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只是注重文章表面的含义,不注重深度阅读,这样就会导致学生理解文章的時候出现偏差,进而造成学生无法掌握现代文的阅读技巧,学生的语文成绩也会因此受到影响。因此,想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就需要使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剖析文章,让学生在阅读文章的时候进入深度阅读状态,并在阅读中学会对文章进行分析,从而真正掌握文章内容。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苏州园林》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通过思维导图将这篇文章进行拆分,学生通过观看思维导图就会对这篇文章有一个大概了解,这样学生会带着问题对文章进行深度阅读,阅读时学生就会对自己心中的疑问进行分析,这样学生就可以轻松掌握这篇文章,进而把握住现代文阅读的技巧。

综上所述,以人为本的教学方式是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教师在课程中应注重利用现代化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展开教学,尤其是在帮助初中学生掌握现代文阅读技巧的时候,教师只有以人为本,在课程中正确利用现代化教学方法,才能帮助学生掌握现代文阅读技巧,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1]杨云萍.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21(24):33-34.

[2]李志贵.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探讨[J].甘肃教育,2019(22):164.

[3]李月凤.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解题的方法与技巧[J].课程教育研究,2019(14):104.

[4]邓岑.归纳法和演绎法在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中的探索和应用[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8.

(作者单位:广东省清远市清城区清城中学,广东 清远 511500)

作者:陈慧洁

第4篇: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技巧

1.标题作用:

(1)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发展

(2)总结文章内容,点名主旨(突出主题)

(3)形式新颖,吸引读者

(4)反映人物情感变化

2.动词理解:

XX生动表现了人(事)物XX的特点(情状)(或描绘出一幅……的场景),反映了人物……的心情

3.句子分析:

(1)分析句子里词语的表达效果

(2)分析:修辞+修辞作用

XX比喻XX,表现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了(人物)……的特点

XX拟人化(或赋予人的情感),生动形象的表现了……的特点(或描绘出……的画面,写出了事物……的特点)

……,突出了(事物)……的特点

……,以强烈的语气表达了(人物)……的感情“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文中或结尾出现,其作用通常为“引起了对……的问题的关注(或引人深思),给人以启迪,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XX代XX,使被借代的更加具体,生动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特点引用诗句,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文学气息,使文章语言更优美(或引用诗句是为了说明……)”

“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

4.文章运用表现手法作用:

(1)对比,作用:XX和XX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人(事)物XX的特点

(2)象征,作用:使文章立意深远,含蕴深刻

(3)伏笔,作用:对将要出现的XX事物作暗示,为情节发展作铺垫

(4)照应,作用:使文章结构严谨,使文章主题更加鲜明,使文章更加严密

(5)烘托、渲染,作用:表现环境,营造氛围,抒发情感,突出主题

5.某段起什么作用:

(1)开头,作用:

A、引起下文

B、点名所要描写的对象

C、照应文章标题

D、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E、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2)此段在文中,作用:

A、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B、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推动情节发展

(3)结尾,作用:

A、总结全文

B、揭示文章主旨

C、照应前文

D、照应题目

E、引人深思

6.文中画线句、段运用何种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1)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心里、神态、正面、侧面描写

(2)坏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作用:

(1)人物:表现人物XX的特点,突出人物XX的性格(品质、思想)

(2)环境:烘托一种XX的气氛,表达一种XX的思想感情

7.用简洁的言语概括文章(或文段)内容:谁+干什么+结果怎么样

8.本文(某段)运用什么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

9.简要概括文中事物特点:

首先分析文章的结构,注意文中的连接词(首先、其次、还、然后、也、最后、

此外……),这些词语外面的句子往往就是事物的特点。

来点小技巧——初中语文答题

(一) 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

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

(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二) 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6、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三) 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

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联系上下文,围绕主题,挖掘出

句子深层含义,再整理一下自己的语言就可以了。

(四) 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

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 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

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

相扣,不能互换。

(六) 段意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语文答题公式及常见修辞方法

一﹑修辞格与体会文章表达。

1﹑读出佳句在文章中的位置及地位。

2﹑公式:①比喻:……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地描写了……,表现了作者

对……的感情,形象生动。②拟人:……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赋与

人的情感与性格来写,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十分形象,生动(或栩栩如生,

逼真)。③夸张:……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联想奇特,富于形象感。④反问:……采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用反

问的句式把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语气更强烈,表达的思想也更强烈。⑤

排比:……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了……的情景,集中地表达了作者……

的感情,节奏明快,增强了语言的气势。⑥对偶:……采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

描写了……,抒发了作者对……的感情,节奏明快,富于音乐美。

二、插叙的作用。

1、读出插叙的语段的位置及和全文的联系。

2、公式:……采用了插叙的写法,既对文章……的内容加以补充,又突出了文章的……的主题(或丰富了主人公……的性格)。

三、归纳文章的中心。

公式:①写人为主:记叙了……赞扬了……表达了……②记事为主:记叙了……(批评了)歌颂了……表现了……③写景状物:采用了……手法,借助……描写,赞扬了……抒发了……④游记:描写了……表达了……感情⑤议论文:文章论述了……阐明了……

四、记叙的要素的作用。

公式:①时间:以……的时间为序(或线索)来写,使记叙的过程更清楚。②地点:以……的转换为序来写,为人物提供活动环境。③事件:以……的事件来写,突出人物形象,使人物有血有肉,丰富鲜明。④人物:以……的活动来写,推进故事情节向前发展。

五、描写手法的作用。

1、读出描写手法在语段中的位置及目的。

2、明确描写类型及相关知识:①外貌(肖像)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②语言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表露人物感情,提示了人物内心世界③动作(细节)描的主要作用就是显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可使人物具有活力,栩栩如生④心理(神态)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展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尤其是复杂的心理主刻画,更能提示人物的精神世界

3、公式:

外貌:描写了……的样子,表现了……

语言:……的语言,生动、传神地展示了……内心,表现了……

动作:用运……的词语,生动、准确地刻画了……

心理:……等词语写出了……,表现了……

六、环境描写的作用。

1、找出文段开头或中间及末尾的环境描写语句。

2、公式:①……的景物描写,写出了……的景色(或环境),烘托了人物……的性格和品质。②……的景物描写,结合人物心理活动,表现人物……的性格和精神。

3……的景物描写,反映了……的情景,为全文定下了……的感情基调。

七、论证方法 的作用。

1、在文段中找出相关的论证方法。

2、明确知识:①例证法主要是增强说服力,通过一两个典型事例,可以使阐述的道理令人信服。②引证法的主要作用是充实内容,增强说服的权威性,极具力度和信度。③正反对比论证法的主要作用是使论证更为深刻。④比喻论证法的主要作用是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使论证更为具体生动形象。

3、公式:

例证法:采用了举例的方法,以……来说明……的观点,列举详实,说服力强。 引证法:采用了引证法,以……的名言来说理,增强说服的权威性,极具力度和信度。

正反对比论证法:采用了正反对比论证法,以……来论述,深刻。

比喻论证法:采用了比喻论证法,以……的比喻形象地阐明了……

八、仿写句子。

公式:

1、数清例句的字数。②弄清例句所采用的修辞手法(没有修辞手法的除外)。③读懂例句与所要仿写的句子在概念和现象上的联系。

九、对对联。

公式:①名对名,形对形,动对动;②山对川,日对月,天对地;③注意上下联语意的相关、相融。

十、读图题。

公式:①分析画面构成要素。看清上中下或左中右各有什么,画面的主题词或标题是什么,画面中的人物语言有什么。②给漫画写题目的公式:题目+内容+启发。③结合画面含义,说自己的看法或得到的启示及提出自己的意见,要分要点来写(写成

1、

2、3)④给画面定标题,要不能离开画面含义或寓意。⑤说画面的寓意,也就是看到A联想到B,A、B具有共性。

十一、探究题。

公式:①分析所给的语段从中得出的结论。②分析所给的图表数据变化情况,得出结论。③用一句话来概括你的结论,但最好分

1、

2、3来表达。④提出你的看法或建议时,要具体写明

1、

2、3点。

十二、概括题。

公式:①分析所给的语言材料要找出几则材料的共性,然后用一句话表达。②分析所给的语言材料,找出每则材料所讲现象的重点,然后用一句话综合表达。当然也可以写成“我的发现是

1、

2、3点”。③分析所给的名著阅读选段内容,然后从中找出关键情节或人物语言,动作,再用一句语言来概括人物的性格。? 公式:

1、要能写出1一6册名著导读内容相关章节里的人物特征性的语言。②写出人物的性格特点。③写出相关章节的故事情节。④写出主人公姓名及著作名称。⑤如果要求用精炼的语言从作品内容、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写作手法中选择一个方面对文学名著进行评点,最好考虑人物形象上下手答题。

十三、名著阅读。

公式:

1、要能写出1一6册名著导读内容相关章节里的人物特征性的语言。②写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③写出相关章节的故事情节。④写出主人公姓名及著作名称。

⑤如果要求用精炼的语言从作品内容、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写作手法中选择一个方面对文学名著进行评点,最好考虑人物形象上下手答题。

十四、写信。

公式:①注意书信格式(开头称谓顶格写,“此致”、“敬礼”的位置,写信人的署名,写清年月日)。②用简明的文字写明材料的事实。③表示祝愿、希望等的内容放在书信内容最后面。

十五、编短信。

公式:①用“沪”一类的字简写地名。②材料事实编写在卷面上也要抓句段主干内容来写。

十六、诗文佳句赏欣。

公式:①推敲词语运用,注意用“生动”、“形象”、“逼真”等词语。格式为:……用运的好,描写了(或刻画了)……,十分形象、生动、传神。②从修辞格来赏欣,见前面修辞格。③从诗文整句的思想性来赏欣,要从诗文所具有的意境(思想境界,包含的哲理)上来写,类似于解释诗句。

十七、说明文学家(或文学作品)风格。

公式:①写明作者所生活的年代。②写明作者作品的特征。②结合作者具体作品中的“诗文句”来说明特点。

十八、文言句子划分停顿。

公式:

1、带有“故”、“是以”等标志的句子,在这些词语之后画斜线。

2、名词作状语的,在这个词语之前划。

3、“可以”类实际是两个词语,在“可”后划。

4、主语和谓语之间划。

5、谓语与宾语之间划。

十九、结合语境说加点词语在文中的特殊含义。

公式:

1、先解释这个词的本义。

2、……描写了(或刻画了)……

3、……意思是……

十、前后照应。

公式:

1、在文章开头、中间、结尾找出关键词。

2、……与……相互照应,表现了……

二十一、巧设悬念。

公式:

1、在文章开头找出作者所设的悬念(关键词)。

2、……,使文章情节曲折、跌宕起伏。

二十二、文章开头写景语段的作用。

公式:

1、分析所写景物的特色。

2、……描写了……,为下文写……打下了伏笔。

二十三、记叙线索。

公式:

1、分析线索种类:

1、以“物”为线索;

2、以“事”;

3、以“人”;

4、以“时间”;

5、以“感情”。

2、以……为线索,串连事例,塑造人物形象,集中表现了主题。

二十四、称谓变化。

公式:

1、找出人物称谓的变化词语。

2、采用第一人称,亲切、真实。

3、称谓变化也反映了、 刘就杰

情感的变化。

Biao^_^

第5篇:语文现代文阅读鉴赏答题技巧

现代文阅读鉴赏答题模式及解法

一、有关语言修辞的题型:

描绘类

提问方式: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或: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或: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答题示例:山间林密,泉隐其中,有时,泉水在林木疏朗处闪过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寻,已不可得。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时,常常绕我膝下的爱女。每见我伸手欲揽其近前,她必远远地跑开,仰起笑脸逗我;待我佯作冷淡而不顾,她却又悄悄跑近,偎我腰间。好一个调皮的孩子!(节选自谢大光《鼎湖山听泉》)

问:“好一个调皮的孩子”,为什么不说成“真是可爱的孩子”?

答:因为“好一个”比“真是”感情更强烈,“调皮”比“可爱”更切合爱女的性格特征。

结构类

提问方式: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

答题示例:“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往往占不到便宜!”父亲指着碗里的荷包蛋告诫儿子„„“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可能要吃亏!”父亲指着蛋教训儿子说„„“不想占便宜的人,生活也不会让他吃亏!”父亲意味深长的对儿子说。(节选自《荷包蛋》)

问:文中的“告诫”“教训”“意味深长”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文中这三个词语是递进关系,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

修辞类

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7.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8.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答题格式:强调了„„突出了„„ 9.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10.反问: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答题格式:强调,加强语气等;

答题示例1:两千多年前的这个关于知音的传说,已经深深地珍藏在无数华夏子孙的心坎里,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神往和渴求充满了崇高友谊的知音,是一种多么纯洁而神圣的情操。(节选自2002年全国卷《话说知音》)

问:怎样理解这一段中“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的表达作用?答:此处运用了比喻、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达了知音的传说带给人们的美感和鞭策作用。

答题示例2:(2004年高考题)文章最后一段关于喝酒的描述和议论,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运用了类比(比喻)的手法,将参加社会活动类比(比喻)为喝酒,将过分热衷社会活动而不再创作类比(比喻)为酗酒。少喝有眼健康(有益创作),多喝则无益,酗酒则造成“快乐的死亡”(没有作品发表)。通俗易懂,极富讽刺意味,起到生动形象的批评作用。

二、有关布局谋篇的题型:

提问方式: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题思路:

1)确认指定段落(句子)在行文中的位置

1.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 2. 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

3. 文末: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照应上文,前后呼应;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

2)明确段落的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入手)

答题示例1:我怕我父亲,他打我是真打。看着他瞪圆了眼,一步一步逼近,还不敢躲,绷紧了肌肉等着,于是一巴掌扇过来,于是脑袋嗡的一声„„(节选自韩羽《父子之间的怯意》)问:请简析第一自然段(即上文)在作品中的作用。

答:(1)为下文写父亲对“我”的爱作反衬;(2)为文末写父亲对“我”的怯意作铺垫;(3)照应了“父子之间的怯意”这个题目。

答题示例2:(2004年高考题)从全文看,第六段“朋友打来电话”这件事,在内容和结构上分别起了什么作用?——① 内容上,这件事启示人们要热爱生命,感悟生活,诗意地看待生活。② 结构上,起过渡作用,深化了作者的思考,引发了议论。

答题示例3:(2004年高考题)本文以怀表为线索,可以分三个层次,请分析这样安排的作用和好处。

①作用:第一层写修表的经过,为下文介绍表的来历作铺垫;第二层写表的来历凸显父亲的精神;第三层写表的传承突出作者对父亲精神的感悟。②好处:由表及人,层次分明;环环相扣,严密紧凑。 补充:

1.线索:记叙文常以时间推移、空间转换、情景变化、思维逻辑顺序等来安排层次。散文构思的线索,一般常见的有如下几种:以情为线索;以理为线索;以物为线索;以空间位置为线索。

2. 段意的归纳

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3.矛盾句。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

三、有关表现手法的题型(象征、联想、想象、对比、衬托、渲染、抑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人称等): 艺术类

提问方式: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 答题模式:使用的方法+内容+效果(或作用)

答题示例1: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各有其截然不同的背景、色彩和内涵,不可一概而论,却都是时代浮沉的侧影,历史浩荡前进中飞溅的浪花。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我们第一代的华侨,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儿育女,却世代翘首神州,不忘桑梓之情,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做了慷慨的奉献。香港蕞尔一岛,从普通居民到各业主王、绅士爵士、翰苑名流,对大陆踊跃捐助,表示休戚相关、风雨同舟的情谊,是近在眼前的动人事例。(节选自2003全国卷《乡土情结》)

问:本文第四段(即上文)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答: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深化了乡土情结的涵义。具体说明了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既照应了开头,也使本文的主题得到深化。

答题示例2:(2004年高考题)(1)这篇文章写到了哪些方面的对比?

——①昔日茅屋与今日杜甫草堂公园的对比 ②杜甫生前困顿落寞与身后巨大声誉的对比 ③杜甫的苦寒人生与辉煌创作成就的对比 ④杜甫的宏图大志与现实遭遇的对比 ⑤杜甫人生低谷与创作高峰的对比 ⑥杜甫不计个人遭际与心忧天下的对比(2)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

——通过多方面的对比,层层深入,使“文章憎命达”的内涵更加丰富,内容表现更加集中。

答题示例3:(2004年高考题)作者在痛哭和珍时,也写到自己。她是怎样写自己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作者写了自己的渺小,写自己“早已丢失了吓跑了”。以自己的渺小衬托出和珍的伟大,以自己的胆怯衬托出和珍的英勇无畏。

人称类

提问方式: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

答题模式:

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自由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呼告抒情更强烈感人,便于对话(感情交流),增强文章的抒情感和亲切感,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

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答题示例:但幻想毕竟是幻想,封闭终不能封闭。几多和番公主的幽魂,带着环佩的响声在月夜中归来了。几多寒霜冻硬的弓弦,射出了断喉的利箭。蓟门被踏平,燕台被摧垮,呼啸着风声的宝剑,掀翻了太液秋波。由是人们发现:边墙不再是屏障,紫塞(注:指长城)不再是嵚奇。它变得可笑,仿佛受尽了时间与空间的嘲弄。在风沙剥蚀下,它过早地衰老了。

所以我说,你是一个文化愚钝的标志,长城!(节选自2000年全国卷《长城》)

问:这篇散文中,⑴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⑵第六段的结尾改用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么?

答:⑴将长城拟人化:A. 便于与长城对话,B. 便于抒发感情。⑵因为这句话承接“由是人们发现”而来,写的是“人们”的感受,而不是作者直接向长城抒怀。

四、表达方式类

1)明确五种表达方式中具体分类及作用,以便答题时明确方向。 2)确认所指定语段运用何种表达方式,结合文章具体分析

叙述方式

1.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2.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波澜起伏。

3.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4.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5.平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描写

总体来说,描写有以下一些作用:①再现自然风光。②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以形传神;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语言描写,言为心声;心理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都可以表现人物性格特点,推动情节发展, 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2.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奠定感情基调,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

3.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4.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5.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6、白描: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 工笔细描:精雕细刻,纤毫毕见,具体生动

7、写景技巧:动静结合、明暗结合、点面结合、声色结合、绘声绘色、虚实结合、远近高低;仰视、俯视、平视;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

抒情、议论

1、 叙后议论:画龙点睛,点明题旨,升华主题;比喻论证: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2、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淋漓尽致

间接抒情:寓情于景,物,事,含蓄 蕴藉。

表达方式入手分析句意:

1、记叙文中的议论往往起画龙点睛、揭示记叙目的和意义的作用;

2、议论文中的记叙往往起到例证的作用;

3、说明文中描写、文艺性笔调起到点染作品使之更加生动形象的作用。

4、夹叙夹议,记叙与议论交叉运用的写法,使文章在轻松活泼之中,阐发议论,读来饶有兴味,深受教益,文章中的记叙是为议论服务的,而议论又以记叙为基础,叙为议提供了事实依据,使立论有根有据,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答题示例:(2004年高考题)本文切入点与其他写读书的文章有什么不同?作者又怎样把本文写得情趣盎然?——第一问,一般谈读书的文章,大多从书的内容切入,谈读书的心得、感受和方法等;而本文则以书的外形为切入点,谈有关书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第二问,丰富而飘逸的联想与想像;充满诗意的形象化描写;化用典故,使文章饱含深厚的文化底蕴;比喻的运用和形、声、色的生动描写。

四、有关归纳内容要点的题型:

提问方式:请概括某一段(或全文)的内容要点。

答题模式:分三步走,第一步划分本段的层次,第二步提取要点词语,第三步整合答案。

答题示例:母亲爱花,我也跟着爱起花来。家住在石门乡间,前后有两个小小的院子,于是,也种了不少杂七杂八的植物,按着季节,也会开出不少好看的花。有时候在廊前一坐,桂花送来淡淡的清香,觉得自己好像也安静古雅了起来。夏天的傍晚,茉莉会不停地开,摘下两三朵放在手心里,所有青春的记忆都会随着它的香气出现在我眼前。我想,我爱的也许并不是花,而是所有逝去的时光,在每一朵花后面,都有着我珍惜的记忆。(节选自席慕容《花的世界》)

问:本段写我爱花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三点,请概括写出。

分析:四句话中很显然前两句各是一层,后两句是一层。再提取每层的要点词“母亲的爱花”“安静古雅”“珍惜的记忆”,最后整合答案。

答:(1)受母亲的爱花的影响 (2)花让自己变得安静古雅 (3)花里有自己珍惜的记忆。

五、有关鉴赏人物形象的题型:

提问方式:请简要分析文中的主人公的形象

答题模式:按总分(分总)来回答。先用一句话从整体上对该人物作出一个定性分析,然后再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也可以先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然后再用一句话作定性式的总括。

答题示例:女主人很快发现了我的反常行为,她嗅到了屋子里的油烟味。即刻提出了质疑。那时我正站在厨房里陶醉地听着三兄弟的叫声,我已经能够准确地分清他们声音中的微小差异了,有一个不叫我就会心事重重。女主人说,傻瓜蛋,有吸油烟机不用,你有神经病啊?我刚给她干活时,她对我的称呼是四个字——文学青年。这四个字用她地道的北京话发出来,显得无比的恶毒。雇用我三个月后,她叫我的就是这三个字——傻瓜蛋,她说之所以没有解雇我,是因为我看上去不像别的人一样吓她一跳。

我示意她小声一点,低声说,烟囱里有一窝小麻雀,他们是我的兄弟。女主人上上下下地看了我一遍(好像我是个什么怪物),扭身走出了厨房,在门口她从牙缝里挤出了两个字——农民。我喜欢这个称呼,虽然它同样恶毒,但我确实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我认为做个农民并不可耻。(节选自安勇《烟囱里的兄弟》)

问:文中的“女主人”是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用一句话加以概括,并举一例说明。

答:是一个鄙视进城打工农民的城里人形象。如:从牙缝里挤出了两个字——农民。(或无比的恶毒地将“我”称为“文学青年”“傻瓜蛋”等)

文学作品阅读答题技巧 【考场现代文阅读步骤】

1、揣摩题干,有备而读。研读题干,看看命题人问了哪些方面的问题,在大脑里要形成“问题锁链”。

2、品读题目,缘文驰想。文章题目往往最先告诉人们作品要歌颂什么,反对什么,宣扬什么,控诉什么。

3、浏览首句,略知梗概。把各段的首句抽调出来进行整合性联读,就会发现作者写作的思路。

4、默读全文,圈点勾画。有两点提示:一是思考问题要瞻前顾后;一是准确圈定答题区域。

5、深思熟虑,精确表达。在表达时,一要整合筛选重要信息;二要剔除可有可无的字句;三要用词雅致精确。

【答题基本知识】

1、阅读:

①注意整体阅读。

②注意抓三个方面:

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

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

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

2、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

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 审题时注意:

◆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 ◆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

◆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 ◆ 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 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

如问:“为什么对作者来说这是一次短暂而愉快的旅行?”则: ①题眼(答题重点)是:短暂而愉快;

②要点(回答的内容)应包括:“短暂”和“愉快”两点; ③设问的角度:以“这”作陈述对象,而不是“作者”; ④句式应为:两个句子,且构成并列关系。

3、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

①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

②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③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 【题型分析】

一、开头(结尾)有什么作用答题程式。

【解题思路】散文(小说)开头,形式不拘一格,作用也多种多样:或开门见山,点题明目;或宕笔引题,铺垫后文;或总括全文,点题明旨;或描写景物,渲染氛围。结尾是一篇文章的总收束,好的结尾能给人深刻的印象,或如“豹尾”“撞钟”,引人振奋;或如“临去秋波”,含蓄隽永,耐人回味。

无论开头还是结尾,都可以从“内容”“形式”两方面分析其作用。 【备选术语】

开头语段的作用:开篇点题,统领全文;引出下文,或为下文作铺垫;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结尾语段的作用:总结全文,归结主旨;呼应开头,首尾圆润,使文章浑然一体;卒章显志,点明题旨;强化作者情感,深化或升华主旨;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等等。

二、文中内容有什么作用答题程式。 【解题思路】

首先确认指定内容在文本中的位置,然后分析它的语言表达方式是议论、叙述还是描写,使答案更有针对性,如属议论文体中举例论证,答题思路则可概括为“论点+作用”,具体事例一般有“丰富内容,突出中心,增强说服力的作用”。

最后根据指定内容的位置,联系上下文,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思考作答。过渡语段的作用主要是承上启下,做题时要具体回答怎样承上、如何启下。

有时,对文章上下文内容的检索要认真仔细,弄清楚承上启下的具体内容。如果中间段描述的次要物象与选文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或情感上一致,那么在表达上的作用一般是衬托(或烘托、铺垫)。如果中间段描述的次要物象与选文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或情感上不一致,其表达作用就是反衬。

【备选术语】

承上启下 过渡 总领后文 照应前文 引出全文关键词 衬托 烘托 铺垫蓄势 反衬 详略结合 充实内容 埋下伏笔

三、修辞手法作用题答题程式 【解题思路】

首先要确认所用的修辞手法。常用的修辞手法包括排比、比喻、拟人、对偶、夸张、反语、设问、反问(或反诘)、借代、层递、反复等。

其次,结合语句分析其具体作用。

一般来说,比喻的作用就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增强文章的趣味性、生动性;拟人的作用是赋予人的感情,便于抒发情感;对比有突出或反衬的作用;反复能起强调、突出重点,升华主题的作用等。 【备选术语】 一般说来:

描绘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使描写对象生动形象。主要有比喻、拟人、夸张;

结构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突出强调,主要有对偶、排比、反复;

表达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增强语气,主要有反问和设问。 具体如下:

比喻——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化无形为有形。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具体形象生动地突出本体的什么特点,从而增强文章的趣味性、生动性。

拟人——使物具有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比拟: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如果在人称上将物说成“你”等,不仅具有使物具有人的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而且有显得亲切自然的表达效果。

排比——强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增强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突出强调。议论文往往增加语势,起到了强化论证观点的作用。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淋漓尽致。 夸张——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表达感情更强烈,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放大观点感情,强调爱憎是非,美丑更加鲜明。

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设问——无疑而问,明知故问,引人注意,启发思考,突出效果。引起读者兴趣,引起读者思考。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反问——以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表达鲜明,目的是加强语气,起强调、强化作用。

反复——紧凑、有气势、表达效果强烈。

借代——生动活泼、使语言形象鲜明、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引用——增添文句意蕴,丰富文章内容,增中表达效果,增强说服力。 (附: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

双关——表达含蓄,语意丰富。一方面可使语言幽默,另一方面能适应某种特殊语境的需要,使表达含蓄、曲折,生动活泼,以增强文章表现力。

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对比中有正比,就是平常说的衬托,术语有侧面烘托衬托(烘托);有反比,就是平常说的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四、表现手法作用题答题程式 【解题思路】

明确常见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常用的表现手法有类比、象征、联想、想象、托物言志、铺垫、比兴、烘托、白描等。

衬托的作用是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特点;渲染的作用是为行文设置铺垫,营造氛围等。

在此基础上明确所用表现手法并结合文句内容作答。

解题步骤:手法+分析(举例)+作用,分析时要注意结合文段内容,切合手法的特点,表述作用时要符合作者写作的动机及主旨。 【备选术语】

白描 象征 反讽 类比 联想 想象 托物言志 铺垫 比兴

象征——引申事理,含蓄形象鲜明,使抽象事物具体化,激发联想,感染力强。

抑扬——有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其作用可使文章曲折有波澜,突出喜欢、赞美或批评、讽刺的感情。 对比——使形象鲜明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突出作者对这一事物或者道理的某种感情。运用对比,或使对立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或使对比事物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深刻印象,使形象更鲜明,特点更显著,道理更深刻,矛盾更尖锐。和衬托相比,对比没有主次。

衬托——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持点,强化思想感情。有主次之分。 渲染——为行文设置铺垫,营造氛围。 类比——以浅寓深,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以小见大——表现人、事。

反语(反讽)——有2种作用:表示人与人之间的亲昵感情和揭露批判。辛辣讽刺,幽默有趣,使文章富有战斗性。

托物言志、象征、虚实结合——使表达更加含蓄,有意在言外之妙,而且能使文章内涵丰富,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

动静结合,化静为动——使表达更加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举例或列举——具体实在,易于被读者接受,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

五、表达方式作用题答题程式 【解题思路】

首先要确认指定语段所用的具体的表达方式。

其次要明确五种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说明)中具体分类及作用,以便答题时明确方向。

第三要结合文章具体分析。 【备选术语】 ◆描写

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2、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3、白描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工笔细描精雕细刻,纤毫毕见,具体生动 。

4、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5、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6、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7、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8、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虚实结合、点面结合、声色结合。

9、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细节描写 ◆记叙

1、插叙:丰富内容,深化主题,曲折有致。

2、倒叙:设置悬念,吸引兴趣,波澜起伏。

3、叙后议论:画龙点晴,点明题旨。 ◆议论

1、议论文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2、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作用:具体实在,读者易于接受,增强说明力)、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作用: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抒情

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淋漓尽致。

2、间接抒情:寓情于景,物事含蓄。

◆说明 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注意:

1、记叙性语段的表达方式往往是:描写了何对象的什么缺点或者何对象怎么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议论性语段的表达方式往往是:论证了什么观点或通过批驳,确立了什么观点。

3、说明性语段的表达方式往往是:说明(介绍)了什么对象的什么特征(特点)。

六、不同人称作用题答题程式

1、了解每一种人称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

2、确认人称的运用或变化,结合内容分析其具体作用。 【备选术语】

第一人称:叙述较为亲切自然,便于直接、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感;

第二人称:拉近距离,便于直接对话,利于交流思想情感,增强亲切感,同时使抒情更加强烈感人; 第三人称:能够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空限制,具有全知全能的特点,反映现实较为灵活自如。

七、词语理解型

1、理解词语的比喻义就要搞清其比喻的对象,寻找它的本体;

2、理解词语的象征义,就要寻找词语的象征对象;理解词语的反语义、就要将褒贬互换;

3、理解词语的双关义就要注意它是谐音双关还是语意双关;

4、理解代词的词义就要在上句或下句寻找释义。

5、当然,理解词语的含义,还必须联系词语的具体语境,结合作者观点、文章主题,从所在的句、段、上下文中去找对应的阐释。

6、“六比较”:比较范围的大小、比较词义的轻重、比较搭配习惯、比较构成成分、比较词性功能、比较感情色彩与语体色彩。

八、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和表现力

1、语句的含义题:

还原修辞句的本义;揭示警策句的哲理;转化深奥含蓄句的意思;揭示句子的双关意

2、语句的作用题: 要回答该句子在文章结构与内容主题两个方面起的作用。

九、整理文章思路并归纳文章的内容

本题重在弄清文章是怎么写的和写了什么:文章各段说的是什么内容,是从哪些角度说的;段与段之间是什么关系(相并,相承,相属),它们之间是如何照应的,又是如何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各段与中心的关系)。只要你把作者起承转合的行文思路看出来了,把文章的领起段、过渡段、中心段、归旨段、结语段分辨清楚了,文章的脉络层次与主要内容就在你眼前了。

▲叙述性文体的线索:看时间的变化,看空间的变化,看情感的变化,看故事情节的变化,看事物发展阶段的变化。

▲论述性文体的结构: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总分式。 ▲说明性文体的顺序: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

十、筛选整合型 常见的命题形式:

1、文中刻画的人、事、物或景象具有怎样的特点;

2、文章分几个方面、几个阶段来写的,其变化过程是怎样的,要求概括说明。 【答题方略】

1、筛选整合是一个化繁为简的过程。

2、回答此类问题,要关注重要句子,如:主旨句、中心句、关键句、过渡句、感叹句、议论句等,尤其要关注文中段首的总起句、段末的总结句和段中的过渡句,这些句子往往是文章的关键所在。

3、整合的题型一般不宜机械地摘录原文的句子。而应该紧扣题干要求,将提取的关键语句、中心词进行改造、组合、变换,使之成为全面、凝炼、流畅、符合要求的答案。

4、另外,要总揽全局,总体把握,防止因答案要点不全而丢分。 十

一、词语能否置换

1、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描写出了„„

2、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3、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十

二、词序能否调换 不能。因为:

①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②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③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十

三、题目的作用及好处

概括内容,揭示主题,提示线索,紧扣文章内容,简洁新颖。 十

四、环境景物描写的作用

环境景物描写的作用: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①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景中藏情〉(此主要为散文中的描写);

②小说中的描写主要作用有衬托人物的心情,交代故事发生背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最后的景物描写一般都有象征意义,注意结合具体的题目。

③此外有渲染(烘托)气氛、衬托情感或主旨、表现人物品质、预示人物命运、揭示社会本质,揭示人物心理、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的作用。 十

五、探究性试题 1.观点式

【题目】小说(贾平凹《遗璞》)最后描写了蛮儿一帮年轻人炸掉了遗璞,并用它去修水渠。作者在结局上的这种处理是否合理?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答题方法】首先明确自已的观点,其次分别列出支持自身观点的事实依据(回归文本,结合具体事例作合情合理的分析)。

【答案示例1】作者在结局上的处理是合理的。①从情节上说,遗璞村人为之自豪的石头被一群年轻人突然炸掉,这样的处理可以产生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②从主题上说,“没有用”的遗璞是一种守旧思想与生活方式的象征,这样的处理有助于小说思想内蕴的表达;③从时代上说,这样的处理符合20世纪8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的精神,有现实意义。

【答案示例2】作者在结局上的处理是不合理的。①从情理上说,遗璞村人世世代代视为宝物的东西,被一群年轻人轻易的炸掉,不合情理,违背了生活的逻辑;②从叙事上看,炸掉遗璞修水渠的必要性并没有在小说中明确的交代出来,缺乏艺术上的逻辑性;③从现实上讲,这种结局也不符合保护文物、合理开发的现代观念。 2.启发式

【题目】文(《寻找教育的曙光》)中说:“陶行知不仅是一位富于想象的浪漫主义的理想家,而且是一位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家,”这句话给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

【答题方法】答案的格式上应做到先观点,后论述。启发式探究试题重在作出自已的判断,前提是由文本而发。无论是感悟还是体验,必须立足自我,见解独到。解答时必须注意限制性条件,围绕限制性的内容指向,联系文本进行分析阐述。

【答案示例1】陶行知献身乡村教育的实干精神值得学习。①激情满怀,永不满足,不断追求新的目标;②乐于接触贫苦群众,善于动员志同道合者加盟;③为实现理想而自我牺牲、呕心沥血。

【答案示例2】陶行知从改造乡村教育入手改造中国的理想在当时是行不通的。①人民群众与三座大山的矛盾是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②他认为“国运盛衰决于一转念间”,显得过于简单化;③他的教育救国的构想过于理想化,脱离社会实际。 3.标题式

【题目】(大卫•洛契弗特《魔盒》)有人建议把标题“魔盒”改为“贝格斯太太”,你认为哪一个合适,谈谈你的看法。

【答题方法】标题式探究试题,答题时可以从以下切入点着手:主题、情感、线索、悬念、双关、简明、形象与生动。

【答案示例1】以“魔盒”为题更合适。理由:①制造悬念,吸引读者;②作为线索,贯穿全文;③形象生动,具有象征意味。

【答案示例2】以“贝格斯太太”为题更合适。理由:①贝格斯太太是全文主人公,以此为题,可突出人物形象;②小说中人物关系单纯,以此为题,更能紧扣中心;③外国经典作品常以人物姓名为题。 4.评价式

【题目】(丰子恺《阿庆》)请结合阿庆这一形象,探究作者提出的“精神生活有时可以代替物质生活”的观点。

【答题方法】评价式题目是个性能力检测的最佳方式,解答时,一要发现解读入口,紧扣评价要求:二要围绕原文,综合分析;三要敢于发散,不求面面俱到,选取关键点,言之成理。

【参考答案】探究要点:①精神生活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②在物质生活的基本要求之外,人们还有精神生活方面的需求。③精神生活给人们带来的乐趣,是物质生活所不能代替的。 5.主题式

【题目】(张笑天《上善若水》)请探究都江堰蕴含了“上善若水”的哪几层深意?

【答题方法】解答主题式题目要知人论世。探索文本的主题要从时代背景、人物形象、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角度切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透析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答案示例】以水比喻“上善”,即都江堰是上善之作;修筑和维护都江堰的李冰及其后任可谓上善之人;由此引申出做人要做上善之人,做事要做上善之事。

6、矛盾式

【题目】(迟子建《泥泞》)最后一段,作者既说“我们也不会刻意制造一种泥泞让它出现在未来的道路上”,又提出“我们是否渴望着在泥泞中跋涉一回呢”,你是如何理解的?

【答题方法】矛盾式的探究题,看似矛盾,实际上相反相成。解答时首先要把握语句的内涵,其次要紧扣文本环境,最后应从领域、层面、时代、地域等不同角度分析探究。

【答案示例】因为泥泞是浑然天成的,无法人为制造,而且泥泞象征着苦难与屈辱,没必要在未来的路上人为地设置逆境和挫折。但是泥泞可以使人警醒,给人力量,可以促使人们重温历史,所以当我们在顺境中茫然和麻木时,我们会渴望在“泥泞’中再跋涉一回。 7.关系式

【题目】(周劼人《寂静钱锺书 》)文章的结尾说:“这个时代再也没有了钱锺书,但,是不是也因为这个时代不再寂静?”请结合全文,探究时代的“寂静”与产生钱锺书这样的大师之间的关系。

【答题方法】解答这一类探究性试题,要理解好环境、人物、情节、主题四者之间的关系,注意彼此的内在联系。

【参考答案】探究要点:①人才的成长与时代有着紧密的关联。②辩证地看待现代社会不再“寂静”对人才的成长和展现的影响。③成为大师的关键在于自身能墨守寂静,恪守完整人格。 8.见解式

【题目】([巴西]若昂·吉马朗埃斯·罗萨《河的第三条岸》)有人说:“河的第三条岸”在现实中并不存在,它象征着“父亲”超越世俗的人生追求,如果这样那么“我”对“父亲”的这种追求持何种态度?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题方法】见解式题型可谓言由己出,有时与观点式、启发式、评价式有重合之处,但单独设题,重在自身的个性见解,并不是简单地亮明自己的观点,说出自己的启发,或做出评价,而应有深入的阐述,有理有据,让人折服。

【答案示例】如果说“河的第三条岸”是“父亲”超越世俗的人生追求,“我”对“父亲”的这种追求既支持,但又害怕、不理解。首先是支持,表现在乐意跟随父亲一起上船;在父亲需要的时候帮他“偷”食物;当全家人都走了我还在默默地守护着父亲,说“无论何时,我会踏上你的船,顶上你的位置。”其次是不甚理解,少年的不理解,只为了追求而去,当父亲接受他的提议后,“我”浑身战栗,害怕极了,甚至“发疯似的逃掉”,把父亲看作是“另一个世界来的人”。

第6篇:高考考试语文技巧现代文阅读

我们知道,在语文的各种考试中,现代文阅读也是必考试的题型之一,在做这方面的题型时需要注意些什么技巧呢?其实方法很简单的。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考考试语文技巧现代文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1. 文章体裁:记叙文,议论文,散文,小说,诗歌等。

2. 记叙文六要素是什么?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3. 概括文章中心思想的方法:

答: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

4. 划分层次(1) 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4)总分总(掐头去尾)

5. 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6.怎样为文章拟标题?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

(1) 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作者情感

7.题目的作用:概括内容,揭示主题,提示线索

8.记叙文第一段的作用: (1).环境描写: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渲染气氛、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2).其他:开篇点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设悬念;总领全文。

9.中间句段的作用: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埋伏笔。

10.结尾议论性句子的作用: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点明中心,深化主题。

11.记叙顺序及作用?

(1) 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 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4)平叙(略)

12.表达方式有: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13.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

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14.记叙文中抒情的作用?

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15.描写的种类及作用?

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种类:按内容分(一)人物描写(1)、概括介绍与具体描写; 肖像(外貌)描写、行为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

(二)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1)社会环境描写: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时代特征,衬托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2)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衬托人物心情、感情);突出、深化主题。

按描写方式分(1)正面描写(直接描写)

(2)侧面烘托(间接描写)

16.散文种类?(1)叙事散文;(2)抒情散文

17.续写小说结尾?

按照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规律续写,要简洁含蓄,富有哲理,引人深思。

18.写作手法及作用

常见的表现手法:联想、想像、以小见大、象征、对比、衬托、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借物喻人、寓理于事、寄情于事、运用典故、先(后)抑后(先)扬、欲扬先抑。

(1) 象征手法: 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2) 对比手法: 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3) 衬托(侧面烘托)手法: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4) 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5) 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6) 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9. 修辞方法及作用 答题格式:它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的语境

(1) 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 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3) 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 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

(5) 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 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

(7) 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 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20.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

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

答:“--”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21.句子含义?

抓住关键词,分析它的特点及含义,联系上下文再解释。

22.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

(1) 承接上文; (2) 开启下文(引出下文) (3) 承上启下(过渡);  (4) 为后文作铺垫

23.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形象生动地描写了——————

词(如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24.一句话中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互换?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1)原文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想一致,符合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有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过程。(2)该词与上文……相对应。(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不能互换。如“接近文学和爱好文学”等

二、议论文阅读技巧

㈠、论点(证明什么):

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表述,在形式上是个完整的句子。论点一般是用判断句的形式表达的。

1.把握文章的论点:中心论点 1个(统帅分论点)

⑴明确:分论点 n个(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

⑵方法 :①从位置上找:Ⅰ标题;Ⅱ开篇;Ⅲ中间;Ⅳ结尾。 ②分析文章的论据。(可用于检验预想的论点是否恰当)③摘录法(只有分论点,而无中心论点)

2.分析论点是怎样提出的

①摆事实讲道理后归结论点; ②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③通过引名言,提出中心论点

④针对生活中存在的现象,提出论题,通过分析论述,归结出中心论点;

⑤叙述作者的一段经历,归结出中心论点;

(6)作者从故事中提出问题,然后一步步分析推论,最后得出结论,提出中心论点。

㈡、论据(用什么证明)

⑴论据的类型:①事实论据(举例后要总结,概述论据要紧扣论点);②道理论据(引用名言要分析)。

⑵论据要真实、可靠,典型(学科、国别、古今等)。

㈢、论证(怎样证明)分析论证过程

① 论点是怎样提出的;

②论点是怎样被证明的(用了哪些道理和事实,是否有正反两面的分析说理);

③联系全文的结构,是否有总结。

(4)、论证的完整性(答:使论证更加全面完整,避免产生误解)

(5)、分析论证的作用:证明该段的论点。

(6)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1.举例论证:所举的能证明论点的具体事例、概括事实、各种现象、统计数据,及作者对此所做的分析,合为举例论证。(摆事实、事例论证)

作用:说理更具体、观点更鲜明,说服力更强。

答题思路:用什么典型事例论证什么论点,论证十分具体,使作者的观点表达得更鲜明,说服力更强。

2.道理论证:作者引用的能证明论点的名人名言、为人们承认的理论,作者针对论点所做的分析等。

作用:观点更鲜明,说服力更强。

答题思路:用什么道理论证什么论点,使作者的观点表达得更鲜明,说服力更强,让人信服。

3.比喻论证法:简称喻证法,用人们熟知的事物来作比喻证明观点。

作用:说理更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答题思路:把什么比喻成什么进行论证,使论证生动形象,更容易让读者接受和理解。

4.对比论证:用正、反两方面的事实或道理论证论点。对比的可以是两个不同的事物,也可以是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对比的双方要属于同一范畴,在某些方面表现出相反或相对的性质。

作用: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给人印象深刻。

答题思路:从什么和什么两个方面进行对比论证,使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突出了作者的什么观点,让读者有了深刻的印象。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公式

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

一、体会文章表达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二)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三)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四)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五)读出插叙的语段的位置及和全文的联系。

公式:……采用了插叙的写法,既对文章……的内容加以补充,又突出了文章的……的主题(或丰富了主人公……的性格等)。

二、修辞的作用

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理解。

①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②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③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④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答题格式:加强语气,强调对+对象+特性的认识。

⑤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⑥反复:强调了……

1、读出佳句在文章中的位置及地位

2、公式:

①比喻:……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地描写了……,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形象生动。

②拟人:……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赋与人的情感与性格来写,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十分形象,生动(或栩栩如生,逼真)。

③夸张:……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联想奇特,富于形象感。

④反问:……采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用反问的句式把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语气更强烈,表达的思想也更强烈。

⑤排比:……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了……的情景,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节奏明快,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⑥对偶:……采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抒发了作者对……的感情,节奏明快,富于音乐美。

三、概括段意和归纳中心

(一)归纳段意

段意的概括归纳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二)归纳中心

公式:

①写人为主:记叙了……赞扬了……表达了……

②记事为主:记叙了……(批评了)歌颂了……表现了……

③写景状物:采用了……手法,借助……描写,赞扬了……抒发了……

④游记:描写了……表达了……感情

⑤议论文:文章论述了……阐明了……

四、记叙的要素的作用

公式:

①时间:以……的时间为序(或线索)来写,使记叙的过程更清楚。

②地点:以……的转换为序来写,为人物提供活动环境。

③事件:以……的事件来写,突出人物形象,使人物有血有肉,丰富鲜明。

④人物:以……的活动来写,推进故事情节向前发展。

五、描写手法的作用

1、读出描写手法(外貌、语言、动作、心理)在语段中的位置及目的。

2、明确描写类型及相关知识:

①外貌(肖像)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②语言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表露人物感情,提示了人物内心世界。

③动作(细节)描的主要作用就是显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可使人物具有活力,栩栩如生。

④心理(神态)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展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尤其是复杂的心理主刻画,更能提示人物的精神世界

3、公式:

外貌:描写了……的样子,表现了……

语言:……的语言,生动、传神地展示了……内心,表现了……

动作:用运……的词语,生动、准确地刻画了……

心理:……等词语写出了……,表现了……

六、环境描写的作用

1、找出文段开头或中间及末尾的环境描写语句。

2、公式:

①……的景物描写,写出了……的景色(或环境),烘托了人物……的性格和品质。

②……的景物描写,结合人物心理活动,表现人物……的性格和精神。

3……的景物描写,反映了……的情景,为全文定下了……的感情基调。

七、论证方法的作用

1、在文段中找出相关的论证方法。

2、明确知识:

①例证法主要是增强说服力,通过一两个典型事例,可以使阐述的道理令人信服。 ②引证法的主要作用是充实内容,增强说服的权威性,极具力度和信度。

③正反对比论证法的主要作用是使论证更为深刻。

④比喻论证法的主要作用是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使论证更为具体生动形象。

3、公式:

例证法:采用了举例的方法,以……来说明……的观点,列举详实,说服力强。引证法:采用了引证法,以……的名言来说理,增强说服的权威性,极具力度和信度。

正反对比论证法:采用了正反对比论证法,以……来论述,深刻。

比喻论证法:采用了比喻论证法,以……的比喻形象地阐明了……

第7篇:2012重庆南开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技巧资料

记叙文阅读方法:用心读懂全文→提炼中心大意(人、事、情、理)→认真读题干,明确思路→答题扣词题干中的关键词→要点要尽量齐全(分值)

1、五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2、一些描写方法:动作、语言、心理、外貌、神态,细节描写。

3、三种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是插叙的一种)。

插叙作用三种:A插叙了……内容,揭示了人物……的思想成因B与……形成对比,突出人物形象或中心

C交待时间缘由,为后文作铺垫。

4、记叙人称:第一人称(我)、第二人称(你)、第三人称(他、她、它)。

5、记叙线索:A以物件为线索(看题目)、B以感情或感情变化为线索(找文中感情变化鲜明的词语,)

C 以事件为线索(反复出现的词语或句子)。

6、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含义:A双层含义[表层和深层](表层:表面指……)(深层:实际指……:象征……:联系文章中心)

B一语双关。

作用:A:作为线索,贯穿全文,推动情节发展,使文章结构严谨。

B: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突出文章的主题。

C:设置了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D:含蓄新颖、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指题目中运用比喻、拟人、象征手法的)

7、开头作用:

A:设置了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往往使用倒叙手法)

B:渲染气氛,衬托人物心情,为下文情节发展埋下伏笔。(运用景物描写)

8、结尾作用:

A:(有议论、抒情)点明主旨,深化中心,升华感情。

B:含蓄隽永,发人深省,引人深思。

C:照应开头(首尾相呼应),使文章结构更严谨。

9、概括人物的性格和精神品质 :(四种方法)

A摘文中词语;

B看具体描写;

C看所写事件;

D从不同角度全面概括。

10、概括事件:人(主人公)+事(起因+经过+结果)

总结中心:本文通过记叙(描写)……事(物、景),揭示了……的道理,歌颂(鞭挞)了……的品质(现象),表现了我……之情。

11、心情或心理:因……(语境概括)而……(心情概括)的心情或心理。

12、详略作用:详写……,略写……,使文章详略得当,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13、修辞句或描写句有什么作用:(赏析题多见,注意选择赏析的句子)

比喻句: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的心理(性格、品质、形象)等。

拟人句:把……拟人化,生动活泼地表现了它……的特点。

排比句:增强气势,使语言酣畅淋漓,使感情更加强烈。

对偶句:使语句形式整齐,音韵和谐、铿锵悦耳。

描写句: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的心理(性格、品质、形象)等。

哲理句:点明中心,深化主旨,升华感情,揭示了……的哲理,给人启迪或教育。

14、写作手法:对比,衬托,照应,铺垫,象征,欲扬先抑,借物抒情,以小见大。

对比:通过……与……什么对比,鲜明地突出了……的形象。

衬托:用……衬托……,鲜明地突出了它……的形象。

照应:相似性照应;对比性照应;因果性照应。

15、语言风格:

A生动形象,优美清新;

B朴实真挚,通俗易懂;

C幽默诙谐,富有趣味;

D语言犀利,讽刺性强;

E深邃含蓄,哲理性强;

F大气磅礴,气势如虹。

16、环境描写作用:

A:渲染气氛:衬托…的心情

B: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做铺垫

C:衬托人物……的性格

D暗示人物命运走向或推动情节发展E突出了文章的主题F交待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和场景

17、重点词语的品析:

A:①词的含义:具体分析该词的意思,判断用修辞否,若用,按赏析题回答。②没用修辞,一般揣测这个词的施事者性格、原因、感情……等。

B:某词是否能换成另外一词,:一般不能换,要结合语境分析原因词的表达效果如何好,而换后不能达到这一效果。

C前后两词是否矛盾:一般不矛盾,两个词语从不同角度而言针对不同内容(分别说出什么角度什么内容。)

18、重点词的深刻含义:

~~~~~~~~~~~~~~

A:抓关键词,解释词的含义,若是比喻句,写出本体。

B:把关键词替换成理解的含义,再重新连句组成完整句意。(相当于用自己的话替换原文话;还要结合语境联系中心)

19:补充类试题:

A:补充过渡性语句(倒叙与顺叙的交接处;场景转换处等)

B:补充开头或结尾(注意首尾照应和点题;注意考虑首尾作用;注意中心需要)

C: E:题目(结尾处重点词:线索)(一般联系中心)补充人物话语(称呼、礼貌语;结合语境要说的内容)

D:补充描写(动作神态心理等)(注意要符合语境,注意人称使用和叙述的立场)

20、原因类题型

要注意结合语境(上下文)搜索或概括(一般联系中心)。

21、写作特点:

A:写作方法

B构思技巧

C语言特点

D描写人物方法

E:结构

说明文

1、整体阅读,获取信息

①概括某一段或全文的说明内容

a.找中心句或过渡句 b.说明对象+特征 c.各段内容叠加

②文章从那几方面说明白?[先将文章分成几部分然后再加以概括]

2、说明方法及作用

提示:①说明方法有几种就写几种且字要正确②说明内容可找方法句的前一句或该段中心句

A、列数字:准确具体地说明了…内容

B、举例子:具体形象地说明了………内容

C、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内容

D、作比较:通过…和…比较,突出地说明了…内容

E、下定义:科学准确地说明了…内容

F、分别类:条理清晰地说明了………内容

3、给事物下定义

名词+是+特点(从原文中找)+中心语

如: 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

4、①语言风格a准确平实

b生动形象(如果使用了大量描写句、修辞句、神话传说等)

②加点词语能否去掉?(词语如:大约、左右、最、几乎、仅仅等)

要点:a.不能 b.加点词语起修饰、限制、强调作用 c.结合说明内容讲明理由

d.如果去掉,则…… e.加点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③‚据科学家分析‛‚据资料表明‛‚据统计‛一类词句的作用。

要点:表明信息的来源,增强说明内容的可信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准确性

④句中的‚两个词语能否调换‛一类的问题

要点:a.不能 b.结合内容分别解释两个词的意思 c.分析出不能调换的理由 d.准确性

⑤品析说明文词语或句子的表达作用。

a.词语作用:结合内容分析词语的意思+准确性(或生动、形象)

b.句子的表达作用:找准句子的说明方法+此种说明方法的作用

5、说明文开头的作用: 要点如下

①引出说明对象②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③(开头有描写性语言生动形象地引出将要说明的事物(事理)

6、说明文结尾的作用

要点:①总结全文,点明写作目的 ②表明希望,提出号召 ③想像远大前景(补充结尾是可参考)

7、描写在说明文中的作用?(从内容和语言的两个角度分析)

要点:描写了………内容,突出了………;语言上生动形象,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8、说明文中引用古诗、传说、俗语、故事等的作用

要点:为文章增添文学色彩,读来耐人寻味;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吸引读者)

9、文中两个段落不能调换的原因或为什么先说…….后说……

要点:①先概括两段内容 ②再说明不能调换的原因(如上下段是递进关系、主次关系;由现象到本质等,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

10、补充题

①补过渡句(要承上启下)②补某段中心句(要能总结本段内容)③补充结尾

11、说明文中开放性试题、类型及答题要点

①提建议、方法、措施类 要具体尽量符合实际情况

②拟广告语、设计标语等 a.要切题 b.语言简练、凝练、生动、有感染力 c.有创意/有提示作用

③探究题,提取信息、获取信息类 要参考全文,概括文章内容

④读了全文,谈认识类 要结合原文,具体谈看法、谈认识

12、说明文标题类型 ①以说明对象为题目

②特征+对象

③设问句形式

④比喻形式

13、说明对象分类 ⑴实物 ⑵事理 判断依据:①看标题 ②看开头 ③看各段说明内容

14、说明对象的特征

①先看题目,从题目中找 ②总写段 ③中心句或过渡句 ④自己概括(各段特点叠加)

15、说明顺序

①时间顺序(发展史) 标志:时间推移的词语

②空间顺序(建筑物) 标志:表示地点转移的词语

③逻辑顺序(事理说明文) 标志:由现象到本质,由主要到次要(‚首先‛‚其次‛‚再次‛等词语,由结果到原因、由概括到具体、有整体到部分、有一般到个别)

16、结构方式:①总分总 ②总分 ③分总(提示:每次做说明文前必须理清文章层次结构)

17、代词指代什么内容

①瞻前顾后法(往前找、往后找) ②自己概括、检验法(代入法或置换法 )

温馨提示:说明文最简单,答案大多在文中,读完后先理清层次,找出每段说明了什么内容。

议论文

一、议论文的标题类型议论文

①论点型:如《节约是一种美德》、《给人生加个意义》 、《善于舍弃》、《让孩子们从小学会感恩》等

作用: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②论题型:《单纯》、《谈骨气》 作用:提出本文的论题(议论文的问题)

二、论点:

1、论点的类型: ①中心论点 ②分论点

2、中心论点的位置:

①标题 ②开头 ③结尾 ④中间 ⑤文中未明确,结合全文概括

如何判断:

①是一个完整的表义明确的陈述句

②是针对论题论述

③针对全文的,文中论据能够证明该内容,该内容则为论点(分论点除外)

3、论点的提出方式:

①通过事例或生活现象、或名言俗语、诗句,引出论点

②开门见山直接提出中心论点

③层次论证,最后总结中心论点

1、论据类型: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

2、补充论据题(注意): 首先审清题干,分清是那种类型的论据,还要明确为什么观点而补充。

如:请你在该文段中补充一个体现节约的例子,使论据更充足。

(知识点)事实论据:必须是名人的事例,而且是众所周知、真实、、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例

道理论据:必须是名人名言。重在平时积累。

四、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1、举例论证:作事实论据,证明……观点,使论证更加具体,真实可信,增强说服力。

2、道理论证:作道理论据,证明……观点,使论证深刻透彻,增强说服力。

3、对比论证:通过…与…对比,鲜明地论证了……观点,使论证严密,增强说服力。

4、比喻论证:把…比作…,生动形象地论证了…观点,使论证通俗易懂,增强说服力。

五、议论文的一般结构: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六、论证思路:(或‚简述论证过程‛或‚……是怎样论证的‛?)

1、恰当使用‚首先、然后、接着、最后‛表示次序的词语

2、完整的形式:表示次序的词语+论证方法+论证内容

七、议论文开头的作用:(论证的方式有:立论、驳论、立驳相结合三种)

三种立论方式:①通过……事例(自然现象)引出并证明中心论点或引出论题。

②通过……名言引出并证明中心论点或引出论题

③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总领全文。

驳论:①通过错误言论引出中心论点或引出论题

②摆出错误言论,树立批驳的靶子,为下文批驳作准备

八、议论文结尾的作用

①结构上: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严谨。

②总结全文:深化总结论点,发出号召。

九、论据能否去掉一个?

一般不能去掉。原因:作者从古今(中外、正反、不同身份等)角度论证的,去掉后不全面,缺乏代表性,使论证不充分严密。

论据能否互换?一般不能。

原因:⑴结构上:与前文某些词句依次照应或有古今中外顺序,互换后结构不严谨。⑵内容上:此论据是为了证明……的小观点,不能证明另外一段的观点。

议论文阅读中的开放性试题例举。

(1)

补写类:如‚请你补充一个事例证明‘威武不能屈’这个观点。‛‚作者说,家长对孩子从小就要进行‘明礼’教育,使之养成良好的习惯。这属于正面说理。请你接着写一两句话,从反面说理,以进一步强调‘从娃娃抓起(2)

体验类:如‚请你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怎样在‘美的起点’上走向‘优胜’。‛ (3)

思辨类:如:‚思考作者的观点,请说说你真切的感受或与之不同的见解。‛ ‚你以为本文的论述与孟子主张的‘生于忧患’有何异同?请说说你的看法。‛(4)

积累类:如‚读了上文,请你写一句与思考有关的名言警句。‚选文中提到的英国著名作家笛福,其代表作品是《鲁滨逊飘流记》。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这部小说的内容提要(100字左右)‛。(5)

仿写类:如‚请根据乙文划线句在文中的作用和句式特点,再仿写一句。‛

(6) 献策类:如‚结合上下文,根据你的见解,给学校图书馆提三条建议

第8篇: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型复习方法及解题技巧

中学语文中考高考资源网 全部资料免费下载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型复习方法及解题技巧

知识梳理

阅读与写作是语文能力的最重要体现。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输出。面对一篇作品,要读懂它,必须从题目入手,从词语入手,进而扩大到句子,再到篇章,将其思想实际与感情核心拽住。高考在此设考点有: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意思,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评价作者在文中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重要词语包括指代词、比喻词、含义深刻的词语等,有时就是全文所陈述的对象词(如转基因作物、沙尘暴等);重要句子包括比喻句(如暴发户造谱牒等)、议论句、抒情句、含义深刻的句子等,有时就是全文主旨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就是按一定标准找到相关语句,并按要求将其整理合并以符合答题材要求的句子;[常见题型]分客观题与主观题两种。客观题设四小题12分,一般是从词语、句子、信息和对根据文本所列信息所作的推断评判四个方面命题。主观题侧重对文意的理解,对信息的筛选归纳整合,对表达手法的分析评价,对作品形象的鉴赏,对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等。客观题注重于对文意的理解,主观题偏重于对文意把握之后的表达。

复习方法主要是读,带问题去读,有意识去读,可以将泛读与精读结合起来,可以在认真研读了一两篇文章的解题思路之后有意识地去尝试读。

解题方法

步骤与方法,第一步是初读全文,整体把握,这一步要细读,要清楚到每一段讲什么,命题中所指在哪一段要立马能找到的程度;第二步是边读边试命题,考生要有意识地按照高考试题格式对文章的重要词语、重要句子、信息筛选与梳理、语言、形象、表达技巧等方面试着命题,这样看完文章后,再按题索答就轻松多了;第三步要将“一块块”读成“一条线”,就是先抓住全文所述对象,然后将此对象的特点用自己的话归纳成一句话;第四步是认真读懂所设问题的本质,它到底要问什么,我该答什么,问题的关键词是什么,等等。有人说,作现代文阅读要找准三点,我认为是颇有道理的。第一点是找准命题点,就是要明确命题所指大致范围,是指词、句、信息筛选还是鉴赏评价,是在文题、文首、文尾还是文中哪几段;第二是找准相关点,在上述基础上,明确与命题相关的哪些部位;第三是找准选择点,就是进一步落实命题要求答案的相关语句。这三点范围上有一个从大到小,思路上有一个由粗到精的过程,是一个渐进答案

中学语文中考高考资源网 全部资料免费下载

的过程。组织答题语言的方法有两个,一是充分利用原文词句,二是用自己的话概括。

下面是一位老师总结的关于现代文阅读高考复习时的方法,我试了以后也有较大收获。现附于此,供大家参考现代文阅读复习的教与学

一、现代文阅读教学,我也尝试过一些方法,先公布如下,旨在抛砖引玉:

1 学生读千字文,谈整体感受,只读,不做题——一周时间;

2 学生读文章,看题,对答案,想明白答案的理由——一周时间;

3 学生看题,读文章,作题,教师讲答案——一周时间;

4 学生看题,读文章,作题,学生讲答案——一周时间。

自己觉得挺有成效的,虽然用了一个月的时间,但收效显著。

二、怎样引导学生组织语言并完整、准确、简洁、规范地“写”出答案,我是这样做的:

1、先看题目要求,从题目的指令中找到启发点和感受点;

2、按答题要求切分文段为若干个表意单位,区分主要信息和非主要信息;

3、筛选主要信息,概括主要信息(即缩写),用自己的俗语来说;

4、设计适合题目要求的表达句式,修改3中的句子。

组织语言的整体原则:

1、文中有原句决不自己造;

2、文中无原句先搞文中词语的组合;

3、实在什么相关的信息找不到,就只有自己按上面四步走。

三、题中没有特别要求的,尽量用原文语句回答。

题中要求“用自己的话”,可以用原文的词或短语组织语句回答。原文没有可用词或短语时也应有原

文语句作依据来组织语句回答。

题中要求用原文回答的,不用说,一定要一丝不苟哦

第9篇:现代文阅读技巧归纳

分析文章的表现手法。

记叙文常用的表现手法有:对比烘托法、

欲扬先抑法、象征手法、借物喻人、情景交融等。 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

记叙文在语言的运用上有两种类型,一是朴实无华,二是优美生动。分析时应把握不同类型的语言特色,还要结合作者的感情和态度。可从下列语句中选择:朴实无华、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注: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描写分为哪几种?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借他人之口对对象进行描写)。

环境描写、场面描写、细节描写(对某些细小的举止、行为或细微的事件、细小的景物片断作仔细的描绘)

人物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 某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

结构方面:总领全文、总结上文、为下文作铺垫、引起下文、承上启下、线索、照应前文。 内容方面:点明中心、深化主题。(需结合具体内容来讲) 怎样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和感情?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1、分析文章的题目。

2、分析文章的开头

3、分析文章的结尾

4、分析文章的抒情议论段落 。

5、分析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 写作手法及作用? (1)拟人手法

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

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

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

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手法

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具体)。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

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讽刺手法

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欲扬先抑

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散文的一般知识:

1、形散神不散是散文最主要的特色。“形散”是指散文选材广泛,结构灵活,内容丰富。“神不散”是指散文自始自终紧扣一个中心,有鲜明的主题,材料组织井然有序。

2、如何分析抒情散文的中心?(可按第十问的前四个方法。)

3、如何概括抒情散文的中心?主要内容+思想感情

(1)借景抒情的散文:运用“描写了……抒发了……”格式 (2)借物喻人的散文:运用“描写了……赞美了……”格式 (3)托物言志的散文:运用“描写了……启示了……”格式

4、艺术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动静结合的手法、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5、散文经常运用:想象(无中生有)、联想(由此及彼,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象征(托义于物)、衬托(以他体陪衬本体的方法)、对比。 表现手法(写作方法)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动静结合的手法、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以小见大、铺垫、烘托、衬托、对比、象征、人称,虚实结合、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卒章显志、联想、想象、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直接抒情、间接抒情、照应、巧设悬念、夸张、比喻、拟人、叙述、描写、抒情、讽刺等等。 答案应特别注意的几点:

一、题型一——是什么

问“是什么”这类考题目的在于检验考生是否知道文章写了什么内容,词语及句子如何理解。要求考生选择文章的语句或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其中涉及概念术语的,要仔细辨别,涉及概括的,要把握语脉。

二、题型二——为什么

问“为什么”这类考题目的在于检测考生是否知其所以然。解答这类释疑解因的题目,离不开背景语境,要善于从语境中寻找答案。要注意所问语句在文段中所处的地位,善于利用句群知识来分析文段,找出答案。答案必须保证原因的真实性、充足性,要揭示因果关系的必然联系。

三、题型三——怎么样

问“怎么样”这类题目目的在于检测考生对文章的鉴赏评价能力。解答这类题目,必须思考表达技巧的内涵,凡属文章写作中所涉及的技巧问题都可叫做表达技巧。评价选材、剪裁,主要看其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特色,能否以一当十地表现主题;评价结构主要看其是否完整匀称、上下连贯、曲折有致;评价表达方式主要看其是否有利于表现主题,是否合情合理,起到鲜明、生动、突出的效果;评价语言主要看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自然得体,上下连贯、丰富多彩。对表达文章内容、主旨起什么作用。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四、答案要求:

1、不能用描写或比喻、拟人化的句子作答。

2、综合分析回答不要太抽象,要点明其手法或作用。

如果问题不是明确要求学生只答抽象的要点,必须紧扣题旨,予以适当的解释,以表述其来源和依据,使答案准确具体,更加圆满。

3、概括几个要点时,要尽量分条作答,多多益善。

①不能遗偏题目要求中的要点。有些题目看似简单,但赋分却很高,不仅要揣摩得分点的分配,而且要对应题旨,这样才能准确表达,拿全分数。

②不能遗漏对应材料的要点。

4、由于本考题有三题为简答题,所以动笔之前一定要组织好语言,如字数要求等,应在草稿纸上斟酌好后再往试卷上抄写。 现代文阅读:解题方法归类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十

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十

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十

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

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十

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二十

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修辞手法的作用: ⑴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6、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段意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上一篇:保安培训管理规定下一篇:巾帼志愿者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