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现代文阅读方法

2024-07-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考现代文阅读方法(精选8篇)

高考现代文阅读方法 篇1

首先,克服盲目作题的作题方法,要对题干有一个理性的把握。在平时的复习中要作到“三读”。

第一遍“通读”,在这一遍中先通读全文,划出不认识的字和不懂的句子以及你感觉表情达意重要的语言,章法和有特色的句子。这样做的目的是获取对文章的一个整体感觉,并且将这个感觉写出来。这样就对文章有了一个整体把握。

第二遍“逐段阅读”,在这一遍中要理清层次主体,对每一段都可以提炼出一个意思,将段意概括出来,提炼出主题的感情基调。现在同学们不能作好这道题的一个很大的原因是对阅读没有耐心,总是针对题目找答案,找可以回答的语言点,这样做是无法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把握的,所以也就很容易出错。必须抓住前两读是解答阅读题的关键,但事实上,前两读常常被同学们忽略。

在结合前两读的基础上“三读”,这一遍中,因为在前两读中已经对文章有了整体的把握,所以考题都在你能够理解的范围之内,只有个别的题目稍加分析即可得出准确答案。阅读方法是在平时训练中培养一种语感,严格遵守这种训练方法,在经过不到10份卷子训练后,就可以使考生有一种解答这类题目的.思路和语感,形成一种习惯。当然针对程度不同得同学可以有针对性得变化调整。

其次,做阅读一定要仔细审题,切忌“看一题,答一题”,要懂得全篇审题,探究题与题之间得暗示。语文的学习和数学不同,数学需要通过已知条件来推出未知条件,可阅读是建立在对整个文章的理解和感受的基础上的,不读完原文是无法得到这种对文章的整体把握的。现在同学们做阅读题喜欢不看文章就直接看题目,然后针对题目来在文章中找答案,这样做由于没有对文章的整体感情基调,作者意图有一个宏观的把握,使同学们的作答往往是片面的,文章中的很多暗示根本就看不到,这也是大家失分的根源。

再次,就是在做阅读题时,要对文章的大方向有把握。

很多的同学在作题时有种求异思想,作答案时喜欢钻牛角尖。

正确的作题方法应该是:对于在文章中有原句的可以套用原句作答,答案尽量简洁明了;需要自己分析概括的内容,应该建立在对整篇文章主基调上,不能跳出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写作背景;在作答时要让答案有观点性,作到“有观点,有支撑,简洁明了”,答案要短,不要写的太多,要针对观点作答。不要把文段想的太生涩,要从作者的写作年代和作者当时的写作情景作为自己考虑问题的角度,而不要将自己的思想强加到作者的头上,要真正的“读”作品。很多同学迷信“语文没有标准答案”的说法,其实这样想是不对的,也许对答案的界定不同,可作为考查的方式,就一定需要一个相对统一的标准,这样考查才有意义。

其实阅读并不可怕,只要有正确的方法,同学们在阅读上一定会有大的突破。

高考现代文阅读方法 篇2

1.联系上下文, 说说“可主人说这只是一棵藤时, 我吃惊了”, “我”为什么“吃惊”?

2.联系全文说说作者对“这棵意象万千的古藤”做了怎样的“品读”?

3.文章叙述了何仙姑与吕洞宾的传说和年老女人生子的故事, 有什么作用?

4.本文主要采用了什么写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根据这篇散文特点和设题要求, 从以下几方面解读:

一、抓脉络, 理思路

抓文章脉络, 理文章思路, 是快速阅读散文的前提。《古藤》开篇写古藤的形态, 展现了“万般花样”、“不知多少轮回”的生命。由此看1题的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二、找主旨, 明态度

散文的基本特点是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或者对现实生活的态度, 因此只有在理解文章主旨的基础上, 答题才不会离题太远。要抓主旨, 必须抓关键词句。如统领句、过渡句、总结句、疑问句等。在《古藤》中, “人其实如同古藤一样”, “只要一息尚存, 就以藤的个性, 滋生、蔓延、上升、翻腾”就是中心句, 把握了这样的句子, 2题就不难回答了。

三、明手法, 细评价

鉴赏散文离不开表达技巧。首先要搞清用了哪些方法。修辞手法有比喻、夸张、拟人、对偶、排比、设问等;写作手法有铺垫、渲染、衬托、类比、对比、象征、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托物言志、以小见大等;谋篇布局角度有过渡、照应、详略、主次、点面结合等;表达方式上有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其次是弄清这些表现方法在文章中的作用, 并作具体分析。

《古藤》运用了托物言志、拟人、设问等方法, 还用何仙姑与吕洞宾的神话传说和老年女子生子的故事增加了文章的神秘色彩。

高考现代文阅读的训练方法 篇3

【关键词】高考;现代文阅读;训练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针对目前考生在现代文阅读上出现的问题像文章理解浮于表面、解题思路不清晰、专业名次不了解、答题不规范等,我们要对症下药,进行有效训练。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从解题方法、基础知识、系统总结以及思维发展方面入手,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提高解题正确率。

一、注重方法传授,培养解题能力

现代文阅读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以及概括能力,能够细致全面地把握文章,对作者的写作意图有一定的了解。学生这些能力的形成不仅需要定期定量的训练,还需要有方法技巧的辅助,为要求高、竞争大的高考做好准备。

所谓阅读的技巧就是引导学生学会精读文章,对于高考的阅读理解,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语言表达、中心思想都是值得推敲揣摩的,学生粗略地看一遍不可能理解文章,回答问题只会绕来绕去,浮于表面。所以,我们要给学生灌输一个道理:精读就是读懂。先要纵观全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然后从局部出发,针对有特殊含义的字、词、句子细细斟酌,从小处突破把握中心意思。需要注意的是不能过分执着一个细节,不顾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关系,断章取义片面理解文章的主旨,要引导学生从表面到内里,从表达到中心,从细节到主旨,借助文章的暗示步步深入。比如,在做2014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安娜之死》阅读时,我就让学生对这篇文章反复阅读三遍,再做题目。第一遍读的时候要关注题目,尝试了解文章表达的整体意思,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清楚主人公安娜发生的一些事。读第二遍的时候要注意把握任人物所处的环境、形象特征、心理情况以及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然后去阅读题目,借助题目得到一些启示,抓住中心题开始第三遍阅读。读的时候就要勾勾画画,不断地去验证自己的理解,为解题找到依据。

二、强化基础掌握,提高解题效率

想在语文考试中表现出色,语文阅读是关键。想要得到语文阅读的高分,不注重平时基础知识的积累,靠偶尔考试时的竭尽全力,就算取得了一点成绩,那也是偶然的。所以,在日常的学习中要坚持积累基础知识,不断强化,为综合性高、难度大的问题做好准备。

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强化,我们可以借助日常的训练,在对文章的分析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记忆、内化积累。比如,我会在剖析文章的时候帮助学生学习做一些系统的总结,将一些零碎的知识整合起来,在实战训练中具体地运用,不仅限于名词术语的记录,只会纸上谈兵。比如,对于文章中的人称问题是常考的点,学生都知道有两种,可是对作用还不清楚。比如,1993年有套卷子中有一篇《青菜》的阅读文章,上面两道题目,针对人称的问题,我就拎出来重点讲解。其中问题是:1.文章使用第几人称进行描述的?2.这样的写法对文章内容表达上有什么好处,请具体举例分析。第一问比较简单,主要是第二问,我们就能帮助学生总结第二人称的作用在于方便作者与读者情感上的交流,帮助抒情,在文章中起到拟人化的作用,突出主题。还有一些小知识需要归纳总结,在考试的时候进行迁移运用,像文章结构顺序的分类和方法,学生都很熟悉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的文章,这类的他们做得比较多,难度较小。对于心理顺序和逻辑顺序就是他们学习的重难点,在理解把握的时候难度大,我就会借助典型的文章指导练习,促进理解。另外,对于文章的结构布局学生也要有一个基础的了解,像由总到分、由分到总、从表面到内里等。最后,我们要在训练课上对一些细化的知识进行总结,像各种文体的特点、要素、修辞方法、写作技巧、答题格式等,最好能让学生书面总结,自主回顾,然后交上来我们查漏补缺,完善学生的基础知识结构,让其在高考时提高解题效率。

三、重视思维发展,提升阅读能力

基础知识的有效掌握是做好阅读的前提,灵活多变有深度的思维才是理解、战胜阅读的法宝。在阅读训练中,我们更多的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借助文章思维的外在表现———语言,引导学生去触摸抽象的思维,培养强化认知,整合分析,具体概括,对比分析等能力。

分析学生的训练情况,在各种能力中,他们欠缺明显的是抽象概括的能力,学生知道要从文章中找语句来回答,可是因为中心理解不到位出现概括不全面、不精准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我就选取文章具体分析:阅读文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纸币出现的两个条件。“纸币首先出现在北宋……于是纸币应运而生。”分析文字后,可以清楚地看出第一句和第二句是总的说明,紧接着后面分两层说明必然的原因:一个是北宋具备了成熟的造纸术和印刷术,二是北宋的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钱币。这是在文章原句的基础上分析概括的,还不够简洁,可以进一步抽象概括为技术条件和经济发展。学生面对这样的问题一般会直接对原文缩句,回答成:一是造纸术和印刷術;二是经济的发展。这样的回答还是比较具体完善的。有一部分学生没有深入理解分析,在回答上出现方向错误,认为就是造纸术和印刷术,直接忽略了经济发展。高考不会只对学生的某一能力进行考查,更多的是综合能力的检测,在日常训练中我们要经常找典型题进行分析,帮助学生学习应用。比如,某年高考语文第26题:认真观察文章第二段,参考第三段关于“第二点错误认识”的表述,概括说明第一点的错误认知是什么,请具体分析。我就要先带领学生对文章每一段进行简要的内容概括,然后找出矛盾错误,针对问题具体回答。这种问题是考查学生综合能力的,没有捷径,只能实打实地阅读、理解、概括、分析,得出答案。

总之,现代文阅读是高考能力考查的主要对象,我们必须要重视并且借助有效的训练不断地提升,为万变的高考做好充分的准备。训练时,要打破传统教学中题海战术强化模式,通过技巧的传授、典型文章的练习以及思维的启发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在高考中出色发挥,突破自我,收获成功。

高考现代文阅读4 篇4

○3结构层次

由于平时人们常把“结构”和“层次”连在一起说成“结构层次”,便有人误解分析结构就是分析层次。其实结构包括下列要素:

A层次和段落

层次是指文章思想内容的表现次序。它是事物发展的阶段性、客观矛盾的各个侧面、人们认识问题的思维进程在文章中的反应。段落和层次有时是一对一关系,有时是多对一关系。

换一句话说,层次是文章思路发展变化的阶段,是结构的内容之一。文章结构就是文章思路的具体展现。文章的结构和作者的写作思路是密不可分的,所以在阅读能力的要求上往往是两者并提的,这就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合为一个考点的原因所在。

B过渡和照应

为使文章脉络清晰,文路畅通,写文章总要运用过渡和照应。过渡,是指上下文之间的衔接转换,照应是指前后文的关照呼应。照应有文章内容与标题照应,各部分之间的照应,某些词语的前后照应等形式。

C开头和结尾

开头和结尾是文章结构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阅读的角度看,抓住开头和结尾,不仅有助于把握文章的思路和结构,而且有助于把握文章主旨,有助于对某些表达技巧的分析评价。

此外,还有线索等。

这样看来,分析文章结构就包含着对上述要素的分析。

○4文章结构层次的三种表现形式

即三种层次关系:第一种是相承,它包括承接关系和递进关系;第二种是相并,它包括并列关系和对照关系;第三种是相属,它包括总分关系和分总关系。

○5分析:

分析是把整体分解成几个部分的信息体,从复杂到简单,将事物分解为若干部分,找出这些部分的本质属性,弄清彼此间的差异,是以事物的整体为前提对局部进行认识。

(分析和归纳:是两种不同的能力,分析是把整体分解成几个部分的信息体,而归纳就是对这几个信息体进行综合、概括。分析与概括是两个相对应的思维方式。分析是从复杂到简单,将事物分解为若干部分,找出这些部分的本质属性,弄清彼此间的差异;概括是从简单到复杂,将若干事物依据其共同特征归结在一起,以体现彼此间的关系,实现对整体的认知。它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对立而统一:在思维过程中,综合实际上是分析的逆过程,分析是以事物的整体为前提对局部进行认识,综合是在分析的基础上形成对事物的整体认识。分析之后有综合,综合之前必须分析,两者相互配合达到对事物整体的、深层次的`本质认识。)

(2)分析文章的结构

○1含义

分析文章的结构,实际是要求分析文章各部分之间的组合关系,并进行合理的归纳整理。就全文的层次分析而言,是以对各自然段内容的准确概括为基础的,也就是把内容一致的段归在一起为一层。就段内层次分析而言,是以对各句的内容准确概括为依据的,也就是把内容一致的句子合在一起为一层,余者以此类推。

○2《考试说明》要求:“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重点考查把握段落之间相互联系,以及把握文段内部层次的能力。分析层次,就是分析文章各部分之间的组合关系。

(3)不同文体的文章结构特点

分析文章结构有三个方面的要求:①能够分析段内的结构层次;②能够分析全篇的结构层次;③能够在把握结构层次的基础上,根据要求进行归纳整理。

划分层次就是进行分类,把相同的内容合为一层,把不同的内容分开来。不同文体的文章结构特点是不同的。

○1记叙文(包括散文)的结构特点

A抓住时空变化划分。时间、地点是记叙文的主要因素,许多记叙文都是按时空的变化组织材料的。

B抓住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划分。

C按照记叙内容的变化来划分。

D按逻辑关系划分。

E还可按描述角度的变化、事情发展的阶段方式来划分。

○2议论文的结构特点

A按逻辑思维划分,包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或绪论、本论、结论三部分。

B按篇章结构划分,常见的结构有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和总分式。

○3说明文的结构特点

说明文要按一定的顺序对事物、事理进行说明,故说明的结构受说明的内容、说明的顺序限定。

A以时空变化为顺序的说明文,一般按层进式的结构来行文。

B说明事理和事物结构的说明文,一般按人们的认识规律和观察顺序安排结构。

C揭示事物发展过程的说明文,必须按照事物发展的进程来安排结构。

D有的说明文采用分类说明的方式,故其结构层次往往是并列式的。

(4) 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可采用以下方法:

○1整篇文章(全文的层次、分成几个部分):一是辨明关系,即辨明各部分之间是承递关系、并列关系,还是总分关系等等;二是分出逻辑结构中的等次,与多重复句的分析在原理和要求上是一致的。

○2语段(段内层次、小层次):段内层次分析的途径主要是辨类型、归意群、找标志。

A分辨段的类型

段的类型从表达方式上说,分为叙述段、描写段、说明段和议论段这四类。强调分辨段的类型,是因为段的类型不同,其写作思路,结构特点也不相同。一般说来,说明段、议论段往往有中心句,主体句则围绕中心句展开,有时还有小结句。叙述段、描写段往往没有中心句,各句围绕客观存在的中心意思按时空或逻辑顺序展开。懂得这一点,有助于段内层次分析。

B归纳意群

层次分析是着眼于内容的分析。所谓归纳意群,就是以句为单位,把句意密切相关的句子按意义归纳在一起,并以此为根据来划分段内层次。一个意群,就是一个层次。

C寻找标志

一般说来,段内意群之间往往有标志性词语或句子,如标先后顺序的词语,表递进或转折的句子,或者提示性、小结性的词语等等。找出这些标志性语句,有助于准确归纳意群分清层次、概括层意。

○2.摸清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这里所说的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具体是指开头和结尾的关系,它们与主体部分的关系,以及前后照应的关系。摸清这种关系,既是分析结构的需要,也是弄清写作思路的需要。

(5) 分析文章结构的步骤

○1粗渎全文

粗渎全文,看这篇文章主要谈的是什么问题,或者说了件什么事情,这一步的作用是把握文章全貌。

不同的文章,思路不同,理清思路的方法和途径自然也不同。阅读科技文,首先要明确说明的对象是什么,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价值,有什么作用,对社会有什么意义等。阅读社科文,应从议论说理的角度入手,弄清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有无分论点,用什么材料来证明观点,论证结构有什么特点等。阅读文学作品,首先要弄清作品的体裁特点,然后弄清作品写了什么人(事),如何安排情节与线索,表达了什么感情,用了什么手法等。

○2概括各段大意

以段为单位仔细读,然后用简明的一两句话把段意标示出来,这一步的作用是把几百上千字的文章浓缩成几句话,显露出文章的脉络。

○3划分文章层次

分析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划分文章层次,这一步的作用是理清脉络,把握全文的思路。

1、逐段细读,标示段意,常见的有以下三种方法。

①、寻找中心句。②、根据关键词语归纳。③、如果既没有中心句,也没有关键词语.那就要调动已学过的知识自己概括。

2、分析文章的结构和把握文章思路时,要善于借助作者对思路展开轨迹的提示。

①.借助过渡段。②.借助承递性词语。③.借助重复出现的关键词语。④.借助文章标题。

分析与概括的要求和途径

分决问题的最基本的方法。不过因试题的不同,有时侧重于分析,有时侧重于概括,有时两种方法同时使用。一般地说,现代文阅读题目中,对词语句子的理解,对文章结构、思路的认识,对信息的筛选,多用分析的方法;而对信息的提取,对文章内容主旨的归纳,对作者的观点、态度的把握和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想象,则需综合运用分析与概括的方法。那么,怎样提高分析与概括的能力呢

1、如何分析,在方法上没有一定之规。但是要分析得恰当准确,首先应明确分析的对象是什么,对象确定了,找出构成对象的具体因素,这个过程就是分析。能不能进行恰当分析,有的是方法问题,有的是认识问题,因此学生在平时训练中,应注意综合对某些问题的认识,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

2、如何概括,在方法上也多种多样。可把文中的关键信息整合在一起,形成答案;可在阅读中仔细体会、推敲领会句段的含义,结合作者意图对内容进行提炼加工;有时需要概括的内容包含了多层意思,要依据试题的要求进行取舍,注意概括的周全。

高考现代文阅读的技巧 篇5

高考现代文阅读的技巧

一.最大原则:遵循原文。

现代文阅读中的题目中,除了很明显的让考生发挥的题外。绝大部分题目都是可以在原文中找到答案的。尤其是选择题、解释词语的特定含义等题型。同学们答题时切勿天马行空。先在原文找到对应处,增删修改即可得到对应答案。

而对科技文阅读来说,这一个原则更是至高无上的。所有的选项都应该在文中找到支撑。所有问题都能在原文中找到答案。

二.选择题的原则:

部分省市的现代文阅读中会有一道多选题。这道题可能放在前面,也可能放在后面。给同学们的建议是阅读完文章后,先做这道选择题。这样可以利用客观题的文字描述去回答其它的主观题。此为答题技巧。

答选择题时同学们要记住三点

1。答案都在文中,一定可找到对应处。

2。答案为积极、正面的,和作者观点一致的。(但不一定为褒义的)。如06北京卷中的选择题,即使对原文没有太深的把握,也容易判断出选项B和D均为负面意义的,即为错误判断。

3.一定要看清题目,是要选正确的还是错误的(要拿笔把题目要求划出,切记)。每年都有同学在此因失误而选了相反的选项,懊恼不已。

三.积极向上原则这在语文和英语阅读中是通用的,由于高考具有社会导向型,因此积极向上不难理解。无论是选择题还是主观题,同学们都应注意,积极向上的基调不能变。这个原则可用来在选择题中排除选项和为答案把关。

四.阅读中常常会碰到要归纳段落主旨大意的题。

此时一定要注意,开头结尾是重点。该段开头的前两句和结尾的倒数两句都是归纳的重点。同学们常常可利用其的描述归纳出段落大意。

五.理解文中所运用的表达技巧及其效果(作用)的题,注意答题的套路。基本套路是

1.用了什么方法。要辨明本语句所运用的是哪一种修辞或表现手法

2.表达了什么内容。分析这种修辞或表现手法在文句中是要表现什么内容,并结合具体语句说明此种修辞或表现手法的一般表达效果。

3.分析语句或段落在内容或结构上的作用。六.答题建议:

1.同学们拿到题后,先通读全文,标好段落

2.先做选择题(往往落足在对全文思想的把握上),对全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后再做其余的题。

3.尽量在原文中找到答案。

4.如遇发挥题和概括题请注意分析题干及分值设置,推断得分点。找到原文中出处,前后兼顾,整体把握。

5.字迹工整,写满为止。

七.复习建议:

现在同学们在练习现代文阅读的过程中,要精选精炼。做一个阅读题,就做透一个。如果只是做一篇文章,对答案后弃之不顾,绝对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请同学们精选几篇历年的高考阅读真题。独立并且完整地作出。做时一定不要养成看答案的习惯。一切模拟考试进行。答到无能为力为止。独立体验从看到文字到得到正确答案的全过程,不能只讲答案,不讲思考过程,自己糊弄自己。做完后对答案时要思考,这道题正确答案是怎么描述的?如果我错了,是错在哪里?是定位错了吗?答案为什么要这样概括?原文给提示了吗?练习时要着重体会答案在原文中这一原则。相信如能养成这一习惯,考场上再答现代文阅读题时同学们必会波澜不惊,胸有成竹。

高考语文阅读怎么做

这两部分的内容考查,一般采用单项选择的形式,共设四个小题。做好这四道题,要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思考的严密、周详。

2.务必找到与试题选项对应的词、句、段,反复对照理解,仔细判断选项正误;依据原句进行推理要合理,否则成为“无中生有”。

3.了解设置干扰项的几种情况: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无中生有,扩大或缩小概念的范围,缺乏依据,因果颠倒,先后错乱,张冠李戴等。

4.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有时选文可能枯燥,要保持大脑清醒。静下心仔细阅读,力求准确理解。

答题技巧:

一是锁定题目的阅读区间,在第几段第几行,特别是涉及到第一、第二自然段的词语、句子的理解题。

二是一般第1、2题比较容易,可以直接找到原文中的位置,根据题干指向。表述一般与原文一致的,大都正确。

三是第3、4题的设题难度稍微大一点。设题的错误项大都与原文有些偏差。细微处要搞清楚。

高考语文文言文怎么做

1.要学会圈圈点点,因为第I卷使用答题卡,圈点是可以的。把人物、主要事件划一划。

2.要先读文言文的最后一题,即内容的概括分析题。这个题实质上可称为“文言文的白话译文”,它对人物、对全文内容、对事件的分析都十分清楚明了。所以先读了此文。就相当于读了译文之后。再去看原文。事半而功倍。

3.要借助原文推断词义。不要想当然,要调动自己头脑中的知识储备。

4.文言文的翻译,要先看此句前面的文字含意。因为上下文是最好的提示。前面的句子理解了,后面的句子自然会水到渠成。

5.除了常见的文言实词以外(大纲规定的120个),还要在考前看一看课本中注释的其他文言实词,只看注释即可。

6.文言虚词要在“而、与、乃、其、所、为、焉、以、因、于、则、之”等常用词语上,再复习一下。

高考语文选择题怎么做

1.看清题干要求。选的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项,有没有其他可供答题参考的信息等,务必看仔细,看清楚。

高考现代文阅读-散文(完美版) 篇6

散文鉴赏的基本常识

一、散文鉴赏的基本要求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分析散文的基本 江苏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关于散文鉴赏的要求: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2)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欣赏作品的形象,鉴赏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3)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以及内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探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二、散文的基本特征

散文的构思特征是“形散神不散”,就是散文的材料零碎、大跨度;所谓“神不散”就。所谓“形散”是文章有一个明确的中心。

选材特点:典型、新颖、真实。

表达方式的特点:灵活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

线索:散文的线索常常就是文章的中心,散文的凌乱材料就是被一根中心线,或者思想线索,或者情感线索,或者时间线空间线牢牢地牵引着。找出线索,就容易理清文章的构思和中心。

三、散文的类型

(一)抒情散文(《荷塘月色》 《春》)《白杨礼赞》

抒情散文是通过形象来表达情感的散文样式。表现手法主要有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象征)。抒情散文类型主要有写景类散文和状物类散文。

(1)写景散文是把自然山水、人工场景、民俗风貌当作主要描写对象,写形写声写色味、情态,以描写为主,辅之以记叙、抒情、议论、说明等手段来抒发感情,采用的手法,或是借景抒情,或是寓情于景。写景散文一般都能抓住景物的特征,按照时间、空间的转换为顺序,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对景物加以生动的描绘,可以起到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更好地表现主题的作用。

(2)状物散文是以某一种物件作为表现主体,通过对物件的描摹、刻画来为物件写貌传神,从而达到托物寄意的写作目的,表现手法多托物言志、象征、人格化手法。这类散文的特点是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具有强烈的抒情性。有的自然景物,被作者赋予深刻的社会内容和思想感情。

(二)叙事散文(《背影》《金岳霖先生》《纪念刘和珍君》)叙事散文是一种记叙人、事为主要内容的散文样式。这类散文以对人和事物的具体叙述和描绘为突出特色,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也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叙事散文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情的本质,或从一个角度选取题材,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叙事散文具有一定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记叙事件常往往只是选取生活中的某一侧面或片断;描述人物,只选择最突出性格的某一方面。以记叙、描写为主,也有议论、抒情,情感多含蓄,通过场景渲染、环境烘托、人物描写流露出来。

(三)哲理散文(《人是思想的苇草》)哲理散文是以议论为主的散文样式,主要包括杂文和小品文。文笔自由灵活。它通过刻画某种具体形象,将作者要表达的哲理寓言于形象之中,以形象来启发读者,让读者明白其中寓含的抽象哲理的一种散文。一般采用象征手法。

三、散文表达技巧的基本常识

(一)表达方式 1.记叙 顺叙:按照时间或空间顺序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倒叙:从结尾或情节中的某一段写起,造成悬念,引人人胜。

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可起到补充、丰富、深化原叙述的作用。

2.描写

(1)肖像描写:描写相貌、神情、打扮,以形传神,揭示身份个性,传达内心世界,甚至还可以暗示人物际遇。

(2)动作描写:描写人物的行为举止,表现人物心理,刻画人物性格。(3)语言描写:描写人物之间的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特点。

(4)心理描写:描写人物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与性格。

(5)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①生动再现景物特征,②渲染一种气氛(氛围),③烘托人物的心理和思想情感,④为议论、抒情作铺垫,⑤具有某种象征意义。

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主要有以下作用:①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②为人物活动提供环境(如《孔乙己》中开头对鲁镇酒店的格局的描写);③烘托或强化人物性格;④表现主题(如《祝福》开头和结尾部分的鲁镇祝福场景)。

(6)细节描写:描写小举动,小事情,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可以生动传神地表现人物个性特点。既可精雕细刻,具体传神,纤毫毕现;也可用白描,勾勒轮廓,简洁传神(白描手法)。

(7)白描手法:不用语言修饰,寥寥几笔勾勒出形象或环境,效果是简洁传神。(8)描写角度:①动景与静景,②远景与近景,③仰望、平视、俯看,④整体(面)与局部(点),⑤视觉、听觉、味觉与触觉。

3.抒情

(1)直接抒情:直接表明自己的情感态度,所谓直抒胸臆,具有强烈性、震撼性的效果。

(2)间接抒情:①借景抒情,②叙事抒情,③托物抒情,好处是含蓄深沉。4.议论

(1)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类散文中的议论,其作用:①表明作者的思想情感,即点明中心,又称 “画龙点睛” ;②揭示事件的意义,发人深省;③结构上,总结上文,领起下文。

(2)议论类散文,按照思想或者情感的线索,形成明确的基本观点。

(二)叙述人称

1.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能自由自在地表达思想感情,能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第一人称在结构上有线索作用。(鲁迅《藤野先生》《纪念刘和珍君》)2.第二人称:①拉近距离,形成对话,②便于作者直接抒发抒情,③有时运用人格化手法,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朱自清《绿》)3.第三人称:能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可以灵活自由地反映生活。

(三)散文的基本结构

(1)总领—分述—总结。(总-分-总)

(2)纵式,即文章层次主要以纵向形式展开。①以时间为序; ②以作者情感发展脉络为序; ③逐层深入。(3)横式,即文章层次主要以横向形式展开。

①以空间为序 ; ②以题材性质的分类划分层次。

(四)常见的表现手法

1.联想和想像:由此及彼,延伸写作的范围,可以使文章的内容更丰富多彩,使主题更深刻;使形象更丰满生动,增强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2.虚实结合 :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实”是指客观存在的实象、事实、实境。虚”包括三种类型:①虚幻世界和梦境,②回忆往事、历史。③想象、设想之境。作用:丰富文章内容,为读者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有时能形成强烈的对比效果,有时能形成渲染烘托的作用,从而突出文章的中心。

3.对比:用一事物与另一事物进行比较,从而鲜明形象地表现事物的某一特点,形成反差,突出作者对这一事物的某种感情。

4.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可分为正衬和反衬。用相似的作陪衬叫“正衬”,用相反的作陪衬叫“反衬”。衬托有主次之分,对比没有主次之分。

5.正面与侧面相结合:正面描写也称直接描写,直接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或写肖像,或写语言,或写动作,或写心理。侧面描写:也称间接描写,侧面描写是着意写对象的周围事物,或以物衬物,或以景与物烘托人物,或以次要人物烘托主要人物,使所描绘的对象更为鲜明,更为突出。侧面描写往往与正面描写结合起来。法国作家小仲马在《茶花女》中这样写玛格丽特的美貌的:“这天晚上她真是惊人的美„„当她出现 ”的时候,一个个脑袋此起彼伏,连舞台上的演员也对着她望,她仅仅一露面就使观众这样骚动。《口技》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6.铺垫:在写主要人物前,先写一些相关的材料,作用是蓄势,蓄情,突出主要人物。比如《背影》,在写车站送别前,文中写了祖母去世,家道衰落,父亲失业,典当家产一些列不幸事件,这些描写就是为了铺垫后文的父亲车站送别。

7.借景抒情:以景衬情,融情入景。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8.象征: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如《白杨礼赞》 《海燕》等。

9.托物言志(托物抒情):借助某个事物形象含蓄而形象生动地表达思想情感,如《爱莲说》。

10.人格化手法:将动物、植物及非生物赋予人的特征使其具有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为了突出事物的形象和特点,抒发作者感情,从而突出文章中心思想;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抒情意味。如朱自清散文《春》等。

11.以小见大:就是以小切口、小侧面、小题材等反映大主题。以小见大”构思法的特点是紧凑集中,内涵深刻,它适用于散文、记叙文、小说等文体。有托物言志,例如《爱莲说》 ;有以物喻人,例如《海燕》抓住看似平凡细小的事情,以此体现重大的主题,深刻的思想。

12.引用: ①引用神话传说故事:增强文章的神秘性,丰富文章的内容;②引用诗词:丰富文章内容,可增强文章的文学(文化)色彩,使文章语言典雅,有诗意。③引用名言:证明作者的观点,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

13.设置悬念:设置某种疑端或矛盾冲突,可以吸引阅读兴趣,引人入胜。

14.扬抑:欲扬先抑,或者欲抑先扬,以前面为铺垫,效果是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 象形成反差,给读者强烈印象,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15.动静结合:效果是:以动衬静,或者以静衬动;动静结合,使画面富有动感和生机。16.点面结合:概括交代是面,写具体事件是点;叙述事件全过程是面,抓住具体情节是点。点面结合可以反映出事物的全貌,又能突出重点,表达事物的普遍意义和特殊意义。17.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18.借古讽今:借鉴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方面的经验教训,作为现实社会某些方面的鉴戒。借评论古代的人和事来影射讽刺现实或表现作家的思想情怀。

(五)语言表达

1.修辞手法:

(1)比喻:借助相似点以彼物比此物,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通感是一种特殊的比喻)。

(2)夸张:夸大、缩小或超前;使感情更强烈,增强文字感染力;创设氛围,引人入胜;揭示本质,给人启示。

(3)拟人(比拟):物被赋予人的神情、动作、感情,富有情趣,充满生机。

(4)借代:借助于某种关系以彼物此代物,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和趣味性。(5)对偶:句式整齐,意义丰富,有节奏感,便于吟诵,易于记忆。

(6)排比:节奏鲜明,加强语势,丰富内容,加重感情。

(7)反复:起强调突出作用,语势紧凑连贯,给人以深刻印象,写景抒情感染力强。

(8)设问:提出问题,自问自答,引发思考,吸引读者。

(9)反问:加强语气,突出观点,语气强烈,增强感情。

2.词语运用:就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在用字遣词时进行精细的锤炼推敲和创造性的搭配,使所用的字词获得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

3.句式运用:

(1)长句短句结合:①长句:字数多、结构复杂的句子。长句的特点是结构复杂,节奏舒缓,表意严密、精确。一般用于书面语。②短句:字数少、结构简单的句子。短句的特点是结构简明,节奏紧凑,表意简洁、明快、有力。一般用于日常谈话、演讲、文学作品和一般记叙文。

(2)整句散句结合:①整句:结构相同或相近,字数相等或相近的句子,主要是排比句和对偶句。整句的表达功能是气势贯通,形式整齐,音节和谐。②散句:结构不整齐,形式错落的句子。整句以外的句子均可称为散句。整句的表达功能是灵活自然,能加强表达的亲切意味。整句与散句结合得好,整齐中有变化,参差中见匀称,能使文章语言生动活泼而又连贯畅达。

4.语言风格特点:

(1)语言风格的常用术语: ①平实(朴素),形象生动,华丽多彩;②简洁凝练,浓笔重彩;③精辟深刻、富有哲理、含蓄委婉,通俗浅近,幽默诙谐;④清新优美、行云流水(自然流畅)、清新雅致等。

(2)关于叙事作品中的人物语言:一般口语化,有个性化,符合人物身份,符合人物性格。

四、常见题型

高考现代文阅读解题规律例说 篇7

一是分类欠缺, 整合能力不强。如2012年佛山一模语文卷题16:“请联系全文, 简要概述百合花的特点 (4分) ”。 (“2012年佛山一模语文卷”请上http://www.baidu.com网查询, 本文从略) 考生答:“ (1) 它身上拥有美丽纯洁, 脱俗、清馨的气质; (2) 花无异色, 含露低垂, 清新脱俗, 散发淡淡的清香; (3) 不附庸风雅, 矜持含蓄; (4) 顽强, 坚持, 自持, 一成不变。 (得2分) ”。 (1) (2) 答点既写“外形”又答“内质”, (3) (4) 答点同属“内质”, 答点紊乱, 也漏答“启示”答点。可见考生不懂得按“外在特征→内在特征→给人思想启示”进行分类整合而丢了2分。

二是要点不全, 概括能力不强。如上例问题, 参考答案是“ (1) 美丽、芬芳、妩媚; (2) 清纯高雅 (超凡脱俗、不附庸风雅、天然淡泊) 、矜持含蓄; (3) 羸弱轻柔却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激进的灵魂”。考生除了缺乏分类而将 (1) (2) 混答外, 第 (3) 答点因概括不出而漏答。

三是随意作答, 转换能力不强。如题目问“科普文的语言除准确严谨外, 还具有不同于一般说明文的语言特色。请对文中加点的两处词语 (“合唱团”“竞选”) 作简要赏析 (4分) ”。考生答“这两处词语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更生动, 富有生机, 更说明了树蛙的声音特点;‘合唱团’突显了群体的庞大, 更具说服力。‘竞选’一词更能表现黑顶山雀的能力, 更具吸引人, 引人入胜, 更具科学性、准确性” (得1分) 。这个答案与参考答案“ (1) ‘合唱团’运用比喻的修辞, 形象地写出了聚集在一起鸣叫的大群雄性树蛙。 (2) ‘竞选’运用拟人的修辞, 生动地写出了黑顶山雀为争夺等级地位鸣叫的变化”差别很大, 失分严重, 主要原因在于考生缺乏转换能力。

四是字数超多, 答题不合规范。考生往往不分点作答, 思路混乱, 而字数又写得特别多, 使表达未能做到“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丢分颇多。

有鉴于上述四种情况, 我们在阅读复习阶段务必要落实“整合、概括、转换、规范”文本阅读四环节, 提升应考能力。

一.先说整合, 略谈两类

㈠首先整合高考必考论述文阅读题型及解题规律 (五类热点题型整合, 限于篇幅, 解题规律介绍从略)

1.含义理解型题题例:广东高考2011年13、14两题, 2009年13题, 2008年13题, 2007年13题。 (题略, 下同)

2.信息筛选型题题例:广东高考2011年12题, 2010年12题, 2009年12题, 2008年12题, 2007年12题。

3.文意归纳型题题例:广东高考2010年12题, 2009年12、15题, 2008年15题。

4.文脉梳理型题题例:广东高考2008年15题, 2007年14题。

5.观点评判型题题例:广东高考2011年15题, 2010年15题, 2009年14题, 2008年14题, 2007年15题。

㈡其次整合高考选考类 (所有文体) 阅读题型及解题规律 (八类热点题型整合, 限于篇幅, 解题规律介绍从略)

1.理解词语句子含义的题[语句含义 (效果) 题]题例:广东高考2011年14题、21题, 2010年17题, 2009年16题, 2008年19题。

2.分析语言特色的题[语句写作技巧 (手法) 题]题例:广东高考2011年19题, 2010年19题, 2008年20题。

3.分析材料、手法、语句作用的题[行文表达作用题]题例:广东高考2011年16题, 2010年20题, 2007年16题。

4.提取要点的题[信息筛选 (概括) 题]题例:广东高考2011年17题、20题, 2010年16题、18题、21题, 2009年17题、19题, 2008年17题, 2007年19题。

5.分析写作意图的题题例:广东高考2009年18题、21题。

6.评价观点类题题例:广东高考2009年20题, 2997年20题。

7.归因探究类题题例:广东高考2011年18题, 2008年16题、21题, 2007年17题。

8.文本内探究类题题例:广东高考2008年18题, 2007年18题、21题。

二.次说概括, 谈六点

文本阅读概括表述题信息取舍规律约有六种:

1.举例处, 取概述舍例子。行文常常离不开举例。举例是围绕文段前后的概述性文字列举事实的, 因此概述部分是主要内容所在。

2.人景处, 取人舍景。文段中既写人又写景时, 写人处自然是文段的中心所在。

3.映衬处, 取主舍次。为了使描绘的对象特点更为鲜明, 使行文的内容更为厚实, 作者常常借“彼物 (人) ”以衬“此物 (人) ”, 而“此物 (人) ”必然是文段的中心所在。

4.转折处, 取后舍前。遇到有“却”“不过”等表示转折关系的词语的语段时, 一般说来, 转折后的内容往往是作者的主要意思。

5.正反处, 取正舍反。阐述事理时, 为了使所阐述的事理更为鲜明, 常常在正面说理之余辅以反面说理, 以彰显作者的观点。此时, 正面说理处才是文章的中心所在。

6.比喻处, 取本舍喻。比喻的目的是帮助描写、说理, 所以在喻体与本体之间, 本体才是段落的中心所在。

解题示例1:

2010广东题16.请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突然醒来。……厨房里有人碰了一下椅子。……她用手摸了一下身边的床, 发现是空的。……在厨房两人相遇了。…… (注:省略号是小说举例的文字)

“我还以为这里出什么事了。”他说, 并环视一下厨房四周。 (说明做贼心虚)

概括规律:

⑴举例处, 取概述舍例子

⑵人景处, 取人舍景

⑶映衬处, 取主舍次

⑷转折处, 取后舍前

⑸正反处, 取正舍反

将三段留取的句子整理并概括:

突然醒来。……厨房里有人碰了一下椅子。……她用手摸了一下身边的床, 发现是空的。……在厨房两人相遇了。……

她知道, 他切过了面包。……小刀还放在盘子旁边。桌布上留下了面包屑。……然而现在桌布上有面包屑, 而且小刀还在那里。

……他说, 并环视一下厨房四周。

可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为: (1) 妻子发现丈夫偷拿面包。 (答案 (2) (3) (4) 点概括从略)

解题示例2:

2009广东题17.简述作者从哪些方面写出了托尔斯泰的一生是“与土地须臾不可分离”的。题16.画线部分“踩出了深深的凹痕”有何寓意?

……

……

概括规律:

⑵人景处, 取人舍景

⑹比喻处, 取本舍喻

核心句“他转过身, 脚下那双粗大的皮靴踩在地上, 踩出深深的凹痕……”寄寓了贵族“扎根大地” (扎根农民) 的意思。整理出答案:17.⑵:从日常生活方面, 写托翁虽身为贵族, 却离不开土地, 离不开田园, 离不开日常劳动。 (答案⑴⑶点概括从略) 16.寄寓贵族“扎根大地”之意。

三.再说转换, 谈七点

文本阅读题表达转换规律约有七种:

1.原点换元, 从原词句特点思考以替换同义词句。

2.同义互换, 即不同的语句在说大体相同的意思, 这些语句之间自然就有一种互相解释的关系。

3.宾主互解, 比喻、衬托、对比等手法的运用, 常用以阐释或强调它的主旨句, 并与主旨句构成主宾关系。要理解主旨句, 可以依据对这些“宾句”的解读, 要理解这些“宾句”, 可以依据对主旨句的解读。

4.因果互解, 段与段之间、句与句之间, 有时存在着或隐或显的因果关系。在阅读中就要善于据因索果, 或就果求因。

5.虚实互解, “虚”和“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 无者为虚;有据为实, 假托为虚;客观为实, 主观为虚;具体为实, 抽象为虚;显者为实, 隐者为虚;当前为实, 未来为虚;已知为实, 未知为虚……写文章的人常常以实证虚或以虚证实, 乃至以虚代实, 因而也就构成了“虚实互解”的关系。

6.连义互解, 文章的语义上下连贯, 相递相承。梳理上下文的语脉, 从上下文的逻辑联系中推断其内容, 这是“连义互解”。

7.对义互解, 即语义相反相对的语句之间有一种互相解释的关系。

我们可以利用这些互换规律深入解读文章, 转换表达, 求取准确答案。具体以2012年高考广东佛山一模语文16~21题为例进行例说:

1.原点换元, 具体有6小点:

⑴题目关键词换元

题16.请联系全文, 简要概述百合花的特点。物的“特点”可换成:形、质、旨。按这三点去“联系全文”, 就不会失分。

⑵文本标题换元

题21.作者以“你能听到我吗”为题有何作用?标题“你能听到我吗”有三点可换元。你:第二人称, 拉近距离, 亲切;听到:环境安静无噪音方可“听到” (因果联系) ;吗:询问语气, 引起关注、兴趣。 (三角度三点答案)

⑶题目赋分换元

题21.“作者以“你能听到我吗”为题有何作用? (6分) ”, 6分:起码答三个要点, 分 (1) (2) (3) 点答。

⑷题目问题换元

题20.“你认为动物的鸣叫声与哪些因素有关? (5分) ”“与哪些因素有关?”可换成:为什么会鸣叫?“哪些”“5分”转换为要点多。 (答案求因求全:求偶/群体大小/对象/好奇/争食/环境噪声)

⑸指代词换元

“你能听到我吗”, 我:即文中“动物们的鸣叫声”。

⑹文中关键词换元

题19.请对文中加点的两处词语作简要赏析。

(1) 合唱团:在一起唱歌的大群人群, 有声音有形象。

(2) 竞选:竞选高职, 争夺等级地位等, 有声音有变化。

2.同义互换

如解答题19, “合唱团”与前“它们”“雄性树蛙”同义, “团”与后面“队伍壮大” (大群) 近义, “唱”与前“鸣叫”同义。综合分析得出答案:“合唱团”运用比喻的修辞, 形象地写出了聚集在一起鸣叫的大群雄性树蛙。

3.宾主互解

题17. (5) 段划线句子使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请分析其表达效果 (5分) 。所说的 (5) 段划线句是个比喻句, 目的是为了阐释前后主旨句“……它身上美丽、纯洁、脱俗、清馨的气质……”“清新脱俗的百合花散发淡淡的清香, 就像婀娜多姿的清秀佳人, 如梦似幻, 超然脱俗, 不染纤尘”。喻体与本体宾主互解。

解释宾句要从主句求解:⑴比喻 (博喻) ;⑵连用四个喻体形象写出百合花的美丽, (1) “月下的霜雪”从整体写出花朵颜色的乳白、朦胧优雅 (纯洁) 特点; (2) 用“无瑕疵的白玉”描写花色的纯然无瑕 (纯洁) ;用“像少女的肌肤”写出花的柔嫩 (清馨) ; (3) 用“像水洗的胭脂”写出花的清新妩媚 (脱俗) 。

4.因果互解

题20.根据文章内容, 你认为动物的鸣叫声与哪些因素有关? (5分) (即为什么会鸣叫?“哪些”“5分”:要点多)

“鸣叫声”是“果”, 回答的要点是“因”。一般行文, 先因后果, 变式行文则先果后因。与“鸣叫声”的同义互解词有: (3) 段“招牌叫声”, (4) 段“鸣叫声”, (5) 段“叽叽喳喳”, (6) 段“嗓门……高”, 因此, 据因果互解法可得答案:

动物的鸣叫声与下列因素有关: (1) 求偶; (2) 群体的大小;对象的不同;对陌生世界的好奇;争取食物;环境噪声。

5.虚实互解

题18.请结合全文, 解析文章最后一段话的含义。 (6分)

解析:本文写与百合相关的景物人事为“实”, 写百合的内在品格与给人的启示及感受等为“虚”, 提炼核心句转换。

【参考答案】 (1) 自然事物, 只有融入人的生活, 才更有价值更具魅力。 (2) 本文分别叙写了百合花给我的童年带来幸福:百合优秀品格陶冶了我的性情;给我带来了祥和、安宁和温馨;百合在传统文化中具有“万事随心”“百年好合”等象征意义。 (3) 所以, 百合已由一种简单的存在体走进了人的心田, 走进了文化, 成了经典, 具有了新的生命力和价值, 表达了作者对百合的赞美之情。

6.连义互解

如解答题18和题16, 可用连义互解:文段 (1) (2) (3) (4) 写百合花外表的“美丽旖旎”“芬芳妩媚”转到文段 (5) (6) 写百合花内在的“超然脱俗”“矜持含蓄”, 再转到 (7) (8) (9) (10) 段写百合花给人的思想启示“有顽强的生命力和激进的灵魂”“带来了祥和、安宁和温馨”“一种文化, 一种经典的创造”“变成一种永恒”。进层的词语有段 (5) 的“尤为”, 段 (7) 的“尽管……却……”等。

这样连义互解第16或18题就会准确得多。

7.对义互解, 即语义相反相对的语句之间有一种互相解释的关系。

如“你能听到我吗?为什么?”这个问题的正常回答有:⑴能听到, 因为周围环境很静, 无噪音干扰;⑵不能听到, 因为周围环境很嘈杂, 不安静。

⑴与⑵是相反关系。答题时, 不能忽略从反向思考回答。

四.后说规范, 谈两点

1.规范答题。何谓规范答题?一句话:答案要做到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就是规范答题。实际上, 规范= (或≈) 整合+概括+转换。如果考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整合信息, 概括准确, 转换到位, 那么表达就能做到“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就自然达到答题规范的要求。本文不再展开论述。

2.规范写字。答题还要写规范字, 即字迹工整不潦草不涂改。“字为文章之衣冠”, 答案“外貌”“眉清目秀”, 阅卷老师想不给印象分都难。

高考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 篇8

花象征着喜庆与荣耀,我国古代汉族男子与女子均可簪花,以花为美并不是女子的专利。杜牧有诗“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可知男子簪花在唐代已是一种社会风尚,不会引起非议。簪花在唐代宴会中有没有成为固定礼仪,现存文献没有明确记载,如《韩熙载夜宴图》中就没有看到士人簪花的影子。

宋朝时期,男子簪花的习俗变得更为普遍,并逐步成为宫廷宴会的固定礼仪。太祖、太宗两朝并未见到宴会簪花的记载,簪花之礼正式在宫廷宴会中流行是在宋真宗时期。宋真宗为了淡化澶渊之盟的负面影响,大搞天书封禅,努力营造太平盛世的局面,富有喜庆意味的簪花礼仪大受青睐或许也与此有关。据吴曾《能改斋漫录》载宋真宗曾两次在宴会中“御亲赐带花”,一次是在封禅泰山前亲赐枢密使陈尧叟,一次是亲赐参知政事寇准,“众皆荣之”。天禧四年(1020年),直集贤院祖士衡建议御宴簪花时“群臣班于殿庭,候上升坐,起居谢赐花,再拜升殿”,可知真宗时期簪花已成为宫廷宴会的特定礼仪。

宋真宗以后,御宴簪花开始盛行起来。仁宗时期,司马光因“不喜华靡,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列语之曰:‘君赐,不可违。乃簪一枝”。司马光拒绝簪花被视为违君之举,由此亦可说明御宴簪花的重要性。

南宋时期,御宴簪花依然十分流行。与北宋相比,南宋的御宴簪花发生了两点显著的变化:首先,皇帝在宴会中逐渐不再簪花,如嘉定四年宋宁宗就降旨“遇大朝会、圣节、大宴及恭谢回銮,主上不簪花”,对此南宋人的解释是显示皇恩浩荡,“惟有至尊浑不戴,尽将春色赐群臣”。其次,簪花礼仪进一步细化,绍兴十三年宋高宗明确规定“臣僚花朵各依官序赐之”,亲王和宰臣簪大花一十八朵、栾枝十朵,以下官员按照品级逐步递减,品级最低者仅簪两朵而已。同时规定百官用罗花,禁卫、诸色祗应人(内侍官)只能用绢花,规定可谓不厌其烦。

簪花礼仪,可分为赐花、簪花、谢花三个环节。通常情况下,簪花在御宴进行至一半时进行,这时皇帝宣布赐花,“群臣下殿,然后更衣,更衣后再坐,则群臣班于殿庭”,内侍将事先准备好的宫花捧送于各位官员。皇帝、亲王、重臣由内侍簪戴,其他官员则自己簪花。有时皇帝还会亲自为某位官员簪花,以示恩宠,前文提到的陈尧叟、寇准就曾获得这一殊荣。群臣簪花完毕后要向皇帝谢恩,最初官员在谢恩时不需离开自己的座位,天禧四年后,朝廷采纳直集贤院祖士衡的建议改为在殿庭中间集体跪谢,成为定制。宴会结束后,预宴官员要簪花而归,不戴归私第或由仆从持戴的行为则视为对皇帝不敬,“违者纠举”,并要受到惩罚。

宋代宫廷宴会中所簪之花可分为鲜花与人工花两种。百花之中,宋人最爱牡丹,其中又以千叶牡丹最为珍贵,只有皇帝和大臣才能簪戴。不过,真花在簪戴时极易受损,官员往往不免忙于收拾凋落花瓣,狼狈不堪,因此宋代宫廷宴会中的御花大多是人工制作的布花。南渡以后,由于财政拮据,御花多以普通的罗、绢为主,远不能与“滴粉缕金花”相媲美。

随着簪花成为一种正式的礼仪,它也不可避免地附加了一些政治色彩。例如最初御宴官员在谢花时可以不离开座位,真宗时期改为集体于殿庭中跪谢,意图明显在于强调君恩浩荡。再如高宗对赐花数目的繁琐规定,显然是借此来强化现实权力结构。南宋以后,簪花逐渐淡出宫廷,至明清时期男子已不再簪花,“俗惟妇女簪花”,大致已与今日无异。

(摘编自杨倩丽《御宴簪花:宋代宫廷宴会的独特礼仪》)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男子簪花在唐代已是一种社会风尚,但并无现存文献记载证明唐代宴会中簪花没有成为一种固定礼仪。

B. 宋朝时期,男子簪花的习俗变得更为普遍。在宫廷宴会中,簪花逐步成为的固定礼仪。宋真宗在宴会中“御亲赐带花”就是明证。

C. 南宋时,皇帝在宴会时逐渐不再簪花以显示皇恩浩荡,惟有至尊浑不戴,尽将春色赐群臣。

D. 在大宴中,皇帝会亲自为某位官员簪花,如陈尧叟、寇准就曾获得宋真宗亲赐簪花这一殊荣。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簪花礼仪大受青睐的原因或许与宋真宗为了淡化澶渊之盟的负面影响,大搞天书封禅,努力营造太平盛世的局面有关。

B. 司马光性格高洁,不喜华靡,宁愿得罪君主,也不在喜宴中戴花。他拒绝簪花被视为违君之举,由此证明御宴簪花的重要性。

C. 簪花规定不厌其烦,官员等级越高,簪花越多,亲王簪大花一十八朵,品级最低者仅簪两朵。罗花、绢花根据身份不能混用。这些繁琐规定,显然是来强化现实权力结构。

D. 只有皇帝和大臣才能簪戴千叶牡丹,除了因为宋人最爱牡丹之外,还由于千叶牡丹最为珍贵。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群臣簪花后要向皇帝谢恩,官员在谢恩时可不需离开自己的座位,但后来朝廷采纳直集贤院祖士衡的建议改为在殿庭中间集体跪谢,成为定制。这一改变明显是强调君恩浩荡。

B. 预宴官员要簪花而归,不戴归私第或由仆从持戴的行为则视为对皇帝不敬,并要受到惩罚。

C. 真花极易受损,官员往往不能免于收拾凋落花瓣,并会因此狼狈不堪,所以宋代宫廷宴会中大多使用人工制作的布花。

D. 簪花逐渐淡出宫廷,至明清时男子已不再簪花,“俗惟妇女簪花”,大致已与今日无异。这是因为簪花的政治色彩减弱。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军马场

李德霞

那年的秋天,秋风萧瑟。

一排排大雁往南飞的时候,父亲从军马场回来。回家的父亲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跟母亲离婚。

父亲是军马场的场长,手下管着几百号人,也管着几千匹上好的军马。军马场离我们村百十多里地,在县城的最北边。听父亲说过,军马场好大,占地几百亩,几千匹军马个个精神抖擞,生龙活虎。六岁的我就盼着有那么一天,父亲带着我去看看军马场,去看看军马。可是,父亲突然要和母亲离婚,他不要这个家了,也不要我了,我的这个愿望就像扎了针的气球,扑地破了。父亲和母亲离婚,其实是因为一个女人,一个上海女知青,军马场的会计。

对这件事反应最激烈的是奶奶。奶奶七十多岁了,她做梦也没想到,父亲会和母亲离婚。她跳着一双小脚,不打父亲,左右开弓,打自己的嘴巴,边打边哭:“羞死人了!我造了什么孽,养了这么个白眼狼!陈世美!”奶奶都不知道该骂父亲什么了。

父亲闷着头,绝情地对母亲说:“该说的,我都说过了。反正,我心里装不下别人,只有上海女知青。你看着办吧。”

母亲寡白着一张脸,咬着嘴唇不让泪水流下来。母亲说:“好,好,我答应离婚。可是咱娘呢?娘咋办?”母亲说的娘是奶奶,也许母亲想用奶奶来拉回父亲的心吧?母亲错了,父亲是铁了心要离婚的。奶奶一把拉住母亲的手说:“玉儿,你要是不嫌弃,咱还是一家人。我就是死,也不会跟他去丢人现眼!”母亲拍拍奶奶的手背:“好,咱还是一家人。”

母亲是奶奶捡回来的。直到现在,母亲也不知道她的娘家在什么地方。冬天来了,母亲上山砍柴,背回的柴一次比一次多;下雪了,母亲在院里劈柴,抡起的砍刀一次比一次狠。奶奶明白母亲的苦楚,对母亲说:“玉儿,别和自己过不去,憋屈的话,就哭出来吧。”

母亲终于忍不住了,伏在奶奶的肩头,痛痛快快哭了个够。

第二年春天,奶奶突然去世。母亲忍着悲痛,连着给父亲捎了几次话,可是,直到奶奶下葬,也不见父亲回来。也就是从那时起,我恨透了父亲,他的心里没有奶奶,没有母亲,压根儿也没有我这个儿子吧!

日子流水般过去。转眼,我八岁了,该上学了。老师问我:“你父亲叫什么名字?”我说:“鲁玉儿。”老师又问:“母亲呢?”我说:“鲁玉儿。”老师一愣:“你父亲和母亲怎么一个名字?”我倔犟地说:“我没有父亲!”

父亲和母亲结婚的照片挂在墙上好多年了,我第一次看着难受。那天,我偷偷摘下来,躲进柴房,我把左边的父亲剪下来,剪成碎片。母亲进来抱柴烧火,呆愣片刻,一把夺过照片,狠狠扇了我一巴掌,那是母亲第一次打我。母亲说:“那是你父亲啊,你怎么能这样!”我犟得像头驴,脖子一梗冲着母亲喊:“我没有父亲!”

我的眼泪吧嗒吧嗒落下来……

那天,一辆吉普车卷着一路黄尘停在我家院门口。车上下来一个四十来岁的男人,自称是军马场的副场长,专程来找母亲的,他对母亲说:“你是老鲁的家属吧?让我好找。”

母亲一愣:“哪个老鲁?”

场长眉头一皱:“你不是鲁志国的家属吗?”母亲看着场长,云里雾里。场长说:“是这样的,老鲁昨天遛马时不小心被军马踢折了一条腿,躺在军马场医务室里,我看着挺可怜的,就来通知你去陪陪他。”

“他不是有个上海女知青吗?她不在?”母亲一脸茫然。

这回轮到场长茫然了:“什么上海女知青?没有哇。我们军马场别说是上海女知青,连个本地女人都没有,全是清一色的爷儿们。”

母亲说:“怎么会没有呢?老鲁就是因为那个上海女知青,两年前才闹着跟我离婚的。”

“让我想想。”场长挠挠头,自言自语道,“两年前,我调到军马场,军马场上下搞运动,老鲁被定为右派,撸了场长一职……”

母亲大瞪着两眼,一下子明白过来,眼泪扑簌簌掉下来。母亲抹把泪,一把拽住我的手说:“儿啊,咱去军马场!”

(选自《小小说大世界》2011年第6期)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父亲突然要和母亲离婚,他不要这个家了,也不要我了,我的这个愿望就像扎了针的气球,扑地破了。”去不成军马场是后来我恨父亲的主要原因。

B. 小说中“奶奶”听到父亲要和母亲离婚反应最激烈,她不打父亲,左右开弓,打自己的嘴巴,是因为她心疼自己的儿子。

C. 母亲在与父亲离婚之后,先压抑自己,后来又痛哭了一场,表现她对父亲的失望,但后来看到我剪父亲的照片,狠狠扇了我一巴掌,说明她还爱着父亲。

D. 小说以“军马场”为题目,并在文中多次提到军马场,军马场不但是父亲工作的场所,也象征了父亲的军人品质。

E. 小说结尾写母亲抹把泪,一把拽住我的手说“儿啊,咱去军马场!”说明母亲彻底原谅了父亲。小说表现了亲情的美好,他们都用自己的方式维护家庭,保护家人。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倾注心血 成就学问

中国经济学发展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且对西方经济学了解越深入,研究中国经济学的马克思主义立场就越坚定。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吴易风就是这样一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现年83岁的他研习经济学已整一甲子。

“我小的时候,亲眼看到日本侵略军在家乡烧杀抢掠,也亲眼看到新四军英勇抗日的场面。这些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一语道出老一辈爱国学者缘何怀有浓厚的报国情怀。

吴易风在私塾接受初级教育,从小诵读传统教学读物,深受中华传统文化熏陶。而在纷繁复杂的形势变化中,他亦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始终以“先忧后乐”的社会责任感贡献着力量。

15岁时,吴易风考取界首乡村师范学校。新中国成立初,苏北行署区创办机关干部学校,培养工农干部,他没从师范学校毕业就当起教员。他说:“这些干部比我年长,身上有很多优秀品质,我既是老师,也是学生。”

1953年,我国执行第一个国民经济建设五年计划。这一年,江苏省转业干部速成中学成立,吴易风又当上了中学老师。“我就是国家建设的一块砖、一颗螺丝钉,哪里需要就去哪里。”

23岁那年,吴易风考取中国人民大学政治经济学专业本科,27岁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半个多世纪里,从助教、讲师、副教授到教授,他一直活跃在教学一线。

在江西余江“五七”干校,他白天参加重体力劳动,晚上坚持读书学习,通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自学外语,还读了《资治通鉴》。第二次下放,他到北师大农场劳动,利用清晨和夜晚写作,在劳动之余完成了35万字的《空想社会主义》一书的初稿。这部专著总印数3万多册,获得社会广泛好评。

吴易风说,“在学术领域不能想到哪里说到哪里,不能未经缜密思考就轻易作出论断。无论提出自己的观点还是否定他人的观点,都应是仔细研究和深入思考的结果。”

他在专著《英国古典经济理论》中提出了一系列不同于一般经济学说史著作的见解,逐一论证,澄清了一些模糊概念。这本书获得“全国高等学校首届人文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他与人合著的《马克思经济学数学模型研究》,推动政治经济学研究方法由过去偏重定性分析转向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使正确的经济理论更有说服力、应用效果更好。该书入选2011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文库,又于2013年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第四届“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出版工程。

他与高鸿业合作编写的《现代西方经济学》(上下册),是国内出版较早、影响较大的一部西方经济学教材,入选国家教委高等学校文科教材。从1988年到1998年印刷11次。谈到这部教材,吴易风说,“我们编的西方经济学不是照搬西方的,而是在原原本本介绍西方经济学之后,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加以评析。”后来,吴易风担任马克思主义研究和建设工程西方经济学课题组首席专家,同样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与课题组合作编写了《西方经济学》(上下册)教材,被很多高校采用。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两大理论体系,将二者研究通透、融会贯通,并结合我国经济建设实际做出扎实、务实、实用的研究成果,实属不易。人们尊称吴易风是“三通经济学家”——通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通西方经济学、通外国经济思想史。

当谈到学术界存在的道德失范和学风浮躁问题时,他说,“做学问不是为了任何个人私利,而是为了祖国和人民,所以要用心血做学问、用生命写文章。”他还说,“做学问就是长期坐冷板凳,没有一蹴而就的事。”

据人大一位校友回忆,改革开放初期,在学术思想领域,西方经济学属于半禁区。是从吴易风老师那里,他们得以知道凯恩斯、萨缪尔森等经济学家,知道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和政策主张。这位校友说,“他的课座无虚席,来晚的同学就站着。他讲课不用讲稿,各种西方经济思想流派一一道来。”在那个时代,吴易风开阔了学生们的眼界,引导他们认识西方、了解世界。

在吴易风与他指导的博士生合影上,他和老伴被四五十名学生簇拥着,有的学生已过不惑之年,成为工作岗位上的中坚力量;有的学生朝气蓬勃,在相关领域崭露头角。每个学生都得益于吴易风的熏陶和指导,并不囿于学术领域,而是关乎整个人生……

(节选自《 人民日报 》2015年04月29日 06 版 作者 吴撼地)

(1)下列对文本材料的分析与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 吴易风教授是一位坚持中国经济学发展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且对西方经济学了解越深入,研究中国经济学的马克思主义立场就越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

B. 吴易风没从师范学校毕业就当起苏北行署区创办机关干部学校教员,教比他还年长的学生,说明他在校成绩优异,品质优秀。

C. 1953年,我国执行第一个国民经济建设五年计划。这一年,江苏省转业干部速成中学成立,吴易风又当上了中学老师。这就是他爱国的一个具体表现。

D. 材料用吴易风教授两次下放的经历,又一次有力证明了逆境出人才这一观点的正确性。告诉我们任何人成就的取得不可能一帆风顺。

E. 材料以时间为顺序,综合运用记叙议论的表达方式,多处使用引用手法,采用总分总的结构,让我们认识并了解了吴易风教授的优秀品质和出色成就。

(2)吴易风教授的“学问”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作出具体分析概括。(6分)

(3)吴易风教授为什么能成为一个立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请结合材料作简要回答。(6分)

(4)哪些因素成就了吴易风教授的学问,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8分)

参考答案

一、1. 选D原文表述在第五段“有时皇帝还会亲自为某位官员簪花,以示恩宠,前文提到的陈尧叟、寇准就曾获得这一殊荣”,选项缺少了限制词“有时”。

2. 选B无中生有,原文第三段“司马光因‘不喜华靡,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列语之曰:“君赐,不可违。”乃簪一枝。司马光拒绝簪花被视为违君之举,由此亦可说明御宴簪花的重要性”,并没有表明司马光的性格和宁愿得罪君主。

3. 选D,强加因果,文并没有说明簪花逐渐淡出宫廷的原因。最后一段“南宋以后,簪花逐渐淡出宫廷,至明清时期男子已不再簪花,‘俗惟妇女簪花,大致已与今日无异”。

二、(1)选E3分、D2分、C1分,选A、B不得分。A项“去不成军马场是后来我恨父亲的主要原因”错误。B“是因为她心疼自己的儿子”表述错误。

(2)①“我”是小说矛盾的见证者和叙述者,贯穿了小说的整个情节,是小说的线索。②“我”作为小说的主要人物之一,有自己的形象特点,倔强纯朴,丰富了小说的内容,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③“我”衬托了小说主人公父亲形象的高大,“撕父亲照片”“恨透了父亲”,“我”对父亲的不理解更能衬托出父亲的坚忍,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3)①勇敢果断。军马场搞运动,父亲主动和母亲离婚,自己承担后果,丝毫不拖泥带水。②内敛坚忍。母亲痛哭,父亲没有回应;奶奶去世,父亲没有回家尽孝,甚至摔伤了腿也不愿通知家人。所有苦都埋在自己心里,不倾诉也不解释。③热爱家庭。为了使家人不受牵连,在打成右派时和家人断绝关系,用自己的方式保护家人。④工作认真。作为军马场场长,管着几千匹军马,个个精神抖擞,生龙活虎。

(4)①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线索清晰,便于读者把握故事情节。②小说前后照应,结构安排巧妙。小说题目为军马场,以“父亲从军马场回来”开头,以“儿啊,咱去军马场”结尾,多处进行前后呼应,情节紧凑。③巧妙运用衬托手法。小说中写到母亲对父亲的怨,奶奶对父亲的恨,家人的态度衬托出了父亲的形象鲜明。④结尾既在意料之中,又在情理之中,展示了人性美好的一面,卒章显志,突出了小说的主题。

三、(1)(选A 得3分,选C 得2分,选B得1分,选D、E不得分)

(2) ①有专注与合著多部,专著如获得广泛好评的《空想社会主义》,获得“全国高等学校首届人文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的《英国古典经济理论》;合著有推动政治经济学研究方法由过去偏重定性分析转向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马克思经济学数学模型研究》,与课题组合作编写被很多高校采用作为教材的《西方经济学》(上下册)等。②融会贯通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两大理论体系并结合我国经济建设实际做出扎实、务实、实用的研究成果,被人们尊称为“三通经济学家”。③学识渊博,讲课不用讲稿,座无虚席,开阔了学生们的眼界,引导他们认识西方、了解世界。(评分标准:每点2分)

(3)答:①有浓厚的爱国情怀。②在纷繁复杂的形势变化中,他亦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始终有“先忧后乐”的社会责任感。③对西方经济学研究深入通透。

(评分标准:每点2分)

(4)答:①谦虚的求学作风。比如,他说:“这些干部比我年长,身上有很多优秀品质,我既是老师,也是学生。”这显示了他的谦虚好学。②勤奋的精神品质。比如,在江西余江“五七”干校,他白天参加重体力劳动,晚上坚持读书学习,通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自学外语,还读了《资治通鉴》。第二次下放,他到北师大农场劳动,利用清晨和夜晚写作,突出了他的勤奋刻苦。③严谨的治学态度。比如他说,“在学术领域不能想到哪里说到哪里,不能未经缜密思考就轻易作出论断。无论提出自己的观点还是否定他人的观点,都应是仔细研究和深入思考的结果”。不妄下结论,可见治学的严谨态度。④独立思考,不随波逐流的创新意识。他在专著《英国古典经济理论》中提出了一系列不同于一般经济学说史著作的见解,逐一论证,澄清了一些模糊概念。他与人合著的《马克思经济学数学模型研究》,推动政治经济学研究方法由过去偏重定性分析转向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说明他敢于独辟蹊径,有自己的思考。⑤潜心钻研、摒弃浮躁的研究精神。比如他说,“做学问不是为了任何个人私利,而是为了祖国和人民,所以要用心血做学问、用生命写文章”。他还说,“做学问就是长期坐冷板凳,没有一蹴而就的事”。他自己研习经济学已整一甲子。(评分标准,以上5点写出4点即可得满分。)

上一篇:关于绿色环保低碳生活励志名言下一篇:幼儿教师学习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