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阅读文的答题方法(共8篇)
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
【易混术语区分】
(一)“方式、手法”的区分
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
①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②表现手法 :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
③修辞 :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反语、反复。
(二)“情”、“景”关系区别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三)描写的角度
一、记叙文常见题型及解答
1.概括主要内容。阅读材料后, 抓住主要人物、主要事件, 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回答清楚“谁, 做什么事, 结果怎么样”。
2.分析标题含义。文章的标题常常概括主要内容或揭示中心, 分析标题含义的方法是“运用……修辞手法, 作用是……, 写了……内容, 表达作者……思想感情”。如《失根的兰花》第16题:全文没有直接写兰花, 作者为什么还要以“失根的兰花”为题目?答案:运用比喻手法, 生动形象地概括了游子离开祖国的痛苦, 抒发了远离故乡游子的思家念国之情。
3.赏析文章语言。有的题目指定赏析某句话, 句子常常使用比喻、拟人、对比、衬托等修辞手法;有的题目则由考生自由选择语句进行赏析。考生应考虑选择运用修辞手法并且容易理解的语句, 这样才便于赏析。这种题型可套用以下方法, 既方便又准确:“运用……修辞手法 (表现手法) , 作用是……, 写了……内容, 表达……思想感情”。《失根的兰花》第15题:第⑥自然段“而今这童年的色彩版画, 成了我一生中不朽的绘画”, 这句话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正确答案:运用比喻, 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赞美和刻骨铭心的记忆。
4.语句在文中的作用。首先判断句子在文中的位置, 句子在文章开头作用是开篇点题, 设置悬念, 引出下文, 为下文作铺垫 (埋伏笔) ;在文章中间作用是承上启下, 总结上文, 引出下文;在文章结尾作用是照应开头 (题目) , 总结全文, 点明中心, 深化主题。方法是:先确定句子的作用, 再联系内容或主旨作分析。
5.理解文章内容, 理清结构层次。先在材料中找到题目指定的句子, 然后往前找、往后找, 答案往往就在这句话的前面或后面。有时答案的跨度比较大, 涉及后面几段内容, 但答案往往处于明显位置, 一般是段首句。答题时, 根据题目要求, 有针对性地选择答案内容。
6.谈感想、启示、体会。这道题目一般是记叙文、议论文阅读的最后一题。答题时先归纳文章中心, 然后联系自己的经历、感悟来谈感想、启示、体会, 一定要围绕文章中心, 考生不能只凭个人经历、感悟, 想到什么就写什么, 这样可能偏离文章主题, 答非所问。
二、说明文常见题型及解答
1.给词语下定义。先从材料中找出说明这个词本质特征的语句, 然后用下面的方法答题:“……是……”。如《星系爆炸之王》第19题:请用准确、简洁的语言给“星系爆炸之王”下一个定义。答案:星系爆炸之王是一颗距离地球2.4亿光年, 体积是太阳的150倍, 爆炸后的峰值亮度超过500亿颗太阳发出的光线的亮度的超新星。
2.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答题方法:使用……说明方法, 作用是……, 说明 (介绍) 对象的……特点。如《节约, 有奇招》第22题:文中画线句子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请说说它们各有什么表达作用?答案:使用作比较、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这两种说明方法准确具体直观地说明了利用地热良好的节能效果, 使读者易于理解。
3.说明顺序。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考生不能只凭材料中出现的时间、空间词语就下结论, 必须根据材料的内容来确定。按时间的先后介绍, 应是时间顺序;按方位的变化介绍, 应是空间顺序;说明原因、结构作用、生活习性, 应是逻辑顺序。如果排除了时间顺序、空间顺序, 肯定就是逻辑顺序了。也可以根据文章内容先判断文章是事物说明文, 还是事理说明文, 事物说明文常用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 事理说明文常用逻辑顺序。
4.体会说明语言准确的特点。体现说明语言准确的语言常有:大约、大概、少数、主要、只有、……的 (地) 、数字等。答题方法:这个词起……作用, 说明 (介绍) 对象的……特点, 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注意:“大约”“大概”表示推测、猜测, “……的 (地) ”起修饰限制的作用, 数字起准确的作用。
三、议论文常见题型及解答
1.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一看标题, 二看开头。有的议论文开头第一段就直接点明中心论点, 有的第一段先举例子, 第二段才点明中心论点。三看结尾, 作者在文章的结尾部分, 常常对全文论述的内容加以归纳, 揭示中心。
2.指出论证方法及其作用。查找论证方法, 按照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顺序逐一进行筛选, 就能快速找到正确答案。论证方法及其作用:①举例论证:运用具体事例, 有力地论证了……的论点;②道理论证:引用名言, 具有权威性, 有力地论证了……的论点;③比喻论证:通俗易懂, 生动形象地证明了……的论点;④对比论证:通过对比, 鲜明地论证了……的论点。
一、现代文阅读中与修辞有关的题型一般有以下几种提问方式:
1、请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的角度赏析该段文字。
2、这段文字好在哪里?
3、请分析这句话的表达特色。
4、这段文字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有什么好处?
二、学生要掌握的基本概念
1、基本特性:准确、鲜明、 生动、形象……
2、语言风格:平实、华丽、含蓄、辛辣、幽默……
3、修辞:基本八种,还有几种常见的,如双关、层递、引用等。
4、人物个性化语言。
三、常见修辞的作用
比喻:生动形象,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化繁冗为简洁。
夸张:突出特征,强化感情;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拟人:化物为人,亲切自然;生动活泼,具体形象。
对偶:结构对称,形式整齐;节奏鲜明,章节和谐;高度概括,富有表现力。
排比:结构紧凑,文章贯通;增强文章的气势,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反复:突出内容,强化感情,增强感染力。
借代:生动活泼,使评议形象鲜明,有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设问: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
反问:加强语气,加重语势;激发感情,加深印象。
引用:增添文句意蕴,丰富文章内容,增强说服力。
双关:表达含蓄,语意丰富。
层递:突出特点。
四、答题思路
1、指出所用的一种或几种修辞手法,在把握这种手法的前提下分析其在文中的具体作用及效果。
如:例一2007年安徽题《乡村的风》
每次从城里回到老家豆村,第一个迎接我的便是风。我们虽然好多年没见面了,但它一点儿也不生分,先是用顽皮的小手,把我服服帖帖的头发拨弄乱,再在我干净的皮鞋和西服上,随意撒些尘土与细碎的草屑。要是春天,风就像一只摇头摆尾的小花狗,当我刚从汽车上走下来,视觉还没来得及舒展开,它就从我的身上嗅出了豆村的气味,亲亲热热地扑过来,伸出温软的小舌头,一下一下舔我的手与脚踝,你赶也赶不走。如果是秋天,风里便有了果实发酵的味道,那幽微的醇意,好像一个去镇上打酒的孩子,不小心把酒洒了一路,惹人隐隐地有些陶醉。
乡村里的许多事物,小至一片浮萍,一株草,大到一棵树,一座山,都与风息息相关。春风归来遍地绿,它们不得不绿;秋风君临千叶黄,它们不得不黄。在这回黄转绿的变幻之中,永远不老的似乎只有土地,只有风。一拨又一拨的风,吹了几千年,几万年,它吹走了许多东西,又吹来了许多东西。庄稼在风中拔节,驴马在风中友情,鸟雀在风中飞翔,蟋蟀在风中浅唱低吟……
无形的风在文中被描绘得可见可感。试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在第二、五两个自然段中分别举出一例加以赏析。 (6分)
答案:
第二自然段:“用顽皮的小手……”句,运用拟人,写出风的轻柔,让“我”感受到故乡的温馨、亲切。(要举出原句如“摇头摆尾的小花狗……”或“好像一个去镇上打酒的孩子……”等,并指出所用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再进行赏析,指出其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第五自然段:“庄稼在风中拔节……”句,运用排比,描绘风中动人景象,使读者感受到风中的勃勃生机。(举出“春风归来遍地绿……”句,并指出对偶的修辞手法,进行赏析,也可。)
2、贴近原文,分析修辞的作用,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1)刻画了什么内容(人、物、景);
(2)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作者的或所描写物的;
(3)在形式上的作用。
如: 例二2007年福建题《落叶是疲倦的蝴蝶》
请指出“我看到母亲那对干瘪的乳房,像两只残缺不整的讨饭的碗,却为我们讨来了一生的盛宴”这句话的修辞方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6分)
答案:
(1)用了比喻(指出修辞)。
(2)把母亲耗尽生活为孩子创造幸福的内涵形象生动化了,凸显母亲一生的辛劳,强调她为了孩子费尽心血(联系比喻的修辞作用,突出喻体形象)。
(3)表达了作者对母爱的深深感激(表达的情感)。
解析:依据句中“像”一词,根据比喻修辞的特点可找到本、喻体,判断本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分析表达效果从两方面来分析,一是分析突出“母亲”这一形象的意义,二是抓住“却”一词,分析出我对母亲的情感,母亲为子女的一生幸福付出了毕生的心血。
如:例三2006年江西《秋光里的黄金树》
这时的每一棵树,都是一棵站在秋光里的黄金树,在如仪的告别式上端庄肃立。它们与落日和谐,与朝阳也和谐;他们站立的姿势高雅优美,你若细细端详,便可发现那是一种人类无法模仿的高贵站姿,令人惊羡。它们此时正丰富灿烂到恰到好处,浑身披满了待落的美羽就像一群缤纷的伞兵等待跳伞,商量、耳语,很快就将行动……大树,小树,团团的树,形态偏颇的树,都处在这种辉煌的时刻,丰满成熟的极限,自我完美的巅峰,很快,这一刻就会消失,剩下一个骨架支楞的荒野者。
但是树有过忧伤么?
但是树有过拒绝落叶的离开么?
请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两方面对第一段加以赏析。(6分)
答案:
(1)作者运用拟人、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指出修辞,1分)。
(2)从形、声、色等角度描写了秋光里的黄金树在告别仪式上端庄的表情、高雅的姿势、辉煌灿烂的景象(写的内容,2分)。
(3)表达了作者对秋光里的“黄金树”由衷的赞美(表达的感情,2分)。
(4)为文意的转折做铺垫。(从形式上看作用,1分)
3、指出局部所具有的比喻义、双关义、引申义、象征义、叠词等有表现力的词语,指出所描写景物、事物的角度,如形、声、色等。
如:例四2007年浙江《泰山之思》
目之所及,只有路边影影憧憧的古树,只有不远处岩岩叠叠的山石,只有石壁上道劲古朴的石刻。至于远处的山峰,则全部迷于苍茫的雾中,我只能对着游览图上的提示,来想象它们的风采了。那雾中的楼台,因雾气轻薄的恰到好处,虚实变幻,顿生雅韵。而泰山的雾太粘稠,仿佛要遮掩一切似的,压得人几乎抬不动睫毛。(5分)
分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表达技巧。
答案:
(1)通过排比、对比、夸张的使用(指出修辞),突出了泰山雾气的浓重(写的内容),表达了作者对浓雾笼罩泰山的遗憾之情(表达的感情)。
(2)通过叠字的使用,突出了雾中古树、山石的特点(用词特点)。
解析:几个“只有”组成一组排比句,雾中楼台和泰山雾形成对比,“压得人几乎抬不动睫毛”属于夸张,叠字的使用就更明显了。解答此题必须逐一分析每个句子,结合句子的表述特点和作者在文中表露的思想感情作出全面的概括。
如:例五2007年江苏《麦天》
“一路上都是鲜红的收割机,突突突地吼个不停,所过之处,留下一地黄亮亮金灿灿的麦茬,散发着湿润的麦秸香。”这句话描写关中麦收情景,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
答案:
(1)选取了麦天代表性事物(1分);
(2)从视觉、听觉、嗅觉多角度描写(描写角度2分);
(3)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语言表达富有韵味(修辞手法及效果,1分)。
说明:意思对即可。第一点,如果直接用代表性的事物,如收割机、麦茬等,亦可;第二点,直接用色彩、声音等来表现视觉、听觉亦可;第三点,强调用比拟(拟人、拟物都可以),“吼个不停”运用比拟的手法,生动形象,富有情趣。
我们一直在寻找 通向语文的神秘之门 发现会阅读的孩子语文差不了
而最好的方法就是 批注式阅读
一、批注式阅读的意义
1.会读:让阅读变得省时而高效。2.会写:快速拉升阅读和写作水平。3.会理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4.会考试:提高语文考试成绩。
二、批注式阅读的准备
1.心理准备:一切从零开始,学会学懂。
2.工具准备:准备三种颜色的笔:黑色笔用来写具体内容,红色笔用来画框,荧光笔用来涂画重点。
三、批注式阅读的范围
1.文学作品(包括散文、小说等)2.文言文 3.古诗词 4.现代诗歌
四、批注式阅读的流程
1.一次批注:学生自我阅读,按照阅读批注的十点内容,独立完成批注。一般用时40分钟。(黑色笔)
2.二次批注:学生分成4人小组,两两交换课本,进行知识的补充和交流。一般用时15分钟。(红色笔)
3.三次批注:教师课堂开讲,就前两次批注遗漏的问题进行补充,或就文章的主旨进行延伸拓展。一般用时30分钟。(彩色笔)
五、批注阅读的各种符号
1.描写精彩的句子或片断:~~~~ 2.关键段落:—————
3.表示要着重理解的字词句:………… 4.表示有疑问或暂时不理解之处的:? 5.表示应熟记和背诵的:★★★
6.表示需要摘选的词语:○○○
六、批注式阅读的方法 1.批标题
(1)标题在文中的作用:概括内容、表达中心、线索、点明时间地点感情。(2)你存在的疑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例如:《散步》:
1、概括了本文的主要事件;
2、跟谁一起散步?在哪里散步?散步发生了什么事? 《羚羊木雕》:
1、交待了文章的线索;
2、关于木雕的故事是怎样的?文章主要想表达什么?】
2.批词语
(1)选词。至少挑选5个,寻找课文中有价值、有品位的词语5个。例如成语、形容词、动词等;可以注音、解释、造句、赏析。
(2)写句。最好的方法是先摘抄5个,选择其中的3个词语写话,训练学生的片断写作能力。
【例如:《秋天的怀念》摘选:憔悴、翻来覆去、烂漫、暴怒无常、絮絮叨叨
写作片断:北方的天气暴怒无常,冬雪一片接着一片,天空也日渐憔悴了。唯有庭院里,一树的梅花傲然绽放,烂漫得一塌糊涂。】
3.批内容(20字左右)
(1)答题格式:什么人做什么事。(2)表达尽量准确。
【例如:《散步》本文通过一家人在田野散步的生活场景,生动展现了一家人互敬互爱、和睦共处的深厚感情,体现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4.批结构
(1)不管文章多长,尽量分为3——4个部分。划分不要过细,标准不要过于统一,只要有道理即可。
(2)内容概括用词要准确。一般10字左右,太长过于啰嗦,太短概括不清楚。【例如:《荷叶母亲》
第一部分(1——3):由两缸莲花引起对故乡园院内莲花的回忆。
第二部分(4——7):写雨打红莲、荷叶护莲的感人情景。第三部分(8——9):直接抒情,讴歌伟大而无私的母爱。】
5.批情感
(1)注意多角度梳理人物的情感。
(2)用词要准确。例如:愤怒、憎恶、怨恨、热爱、敬佩等。
【例如:《羚羊木雕》表达我对好朋友的愧疚与自责;表达对父母的埋怨和不满;表达追回羚羊木雕之后的后悔。】
6.批写法
2(1)认识常见的写作手法。(象征、对比、衬托、借景抒情、借物喻人、以小见大、先抑后扬、先扬后抑)
(2)学会判断文章最主要的写作手法。
【例如:《阿长与山海经》运用先抑后扬的写法;《爱莲说》运用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法。】
7.批句子
(1)学会判断和挑选文中的重要句子。
A、修辞句。(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偶等)
B、哲理句。(内涵深刻的句子,大多是出现在文末的议论句)C、关键句。(中心句、过渡句、总起句、总结句)D、描写句。(景物描写、人物描写)
(2)一般选择3种句子进行批注,但赏析时要注意表达的顺序和层次。
【例如: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赏析:(1)这句话运用景物描写,并采用排比的手法;(2)写出了北海的花种类繁多,颜色各异;(3)表达作者看到北海的花,引发对母亲的怀念。】
8.批段落
(1)开头段。(点题、总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渲染人物心情)(2)过渡段。(过渡或承上启下)
(3)总结段。(总结全文、提升中心、照应开头)
【例如:《秋天的怀念》最后一段。总结全文内容,照应题目。与第二段内容形成鲜明对比,通过绚丽多彩、五彩缤纷的菊花展现秋天美丽的一面。也象征作者对生命的渴望和眷恋,对母亲的歌颂与赞美。】
9.批感悟
(1)对文章主题的理解。(2)对生活的感悟。(3)对自我的反思。【例如《金色花》读后感:
A、写法及主题:本文用充满童真的想象,细腻刻画了孩子天真可爱又稍带顽皮的心理,含蓄巧妙的表达了他与妈妈难分难舍的感情,表现了家庭之爱以及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B、生活感悟:生活就是一首诗,妈妈我要变成一朵云,当你在烈日下收割小麦的时候,我就飘在你的头顶,送你一份阴凉,你走到哪里,我就会飘到哪里。
C、自我反思:童年一去不回,和妈妈撒娇的日子越走越远。多渴望一份温暖,但母亲对学业的唠叨与责怪,充斥了我生活的全部。但愿有一座心桥,能走向母亲的心灵,回到往日的美好时光。】
10.自我出题
(1)题目有价值。(2)自设的题目要有答案。
【例如:读完《秋天的怀念》,出两道题目。
1、文中说“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这句话是插叙,补充说明了母亲的病情之重,并为下文的母亲突然去世做铺垫。
2、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答:本文歌颂伟大而无私的母爱,表达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怀念。】
1.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2.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二问、叙述方式
1.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2.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4.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5.平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三问、描写
总体来说,描写有以下一些作用:
①再现自然风光。
②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
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2.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3.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4.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5.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四问、修辞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
7.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8.引用:丰富内容,提升文采,增加文章历史厚重感或神秘色彩,增加文章可读性。
9.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
10.反问: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
五问、 线索
记叙文常以时间推移、空间转换、情景变化、思维逻辑顺序等来安排层次。
散文构思的线索,一般常见的有如下几种:以情为线索;以理为线索;以物为线索;以空间位置为线索。
六问、结构
1、首句——统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埋下伏笔;
2、尾句——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前后呼应,言有尽而意无穷,回味深长。
3、转承句——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4、中心句——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5、点睛句——点明全文中心,统领全文;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
6、情感句——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
7、矛盾句——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
七问、语言
1、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
2、具有怎样独特的语言风格(幽默、辛辣、平实、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等);
3、运用了什么独特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等)。
八问、论证方法
1、比喻论证,其作用是将抽象的道理寓于具体的形象之中,使道理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容易被人接受。
2、类比论证,通过讲故事、打比方的办法将相类似的两件事进行比较,从而由此及彼,自然地得出新结论的论证方法。它以浅寓深,以近比远,形象鲜明,有很强的说服力。
3、举例论证,用确凿典型的事实来证明论点,事实胜于雄辩,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4、对比论证,运用正反两方面的事例或道理进行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鲜明的对比,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给人印象深刻。
5、引用论证,具有权威性,论证有力。
6、引申论证,通过对事理原因或结果的周密分析,层层剖析,从而证明论点的正确性、合理性,精彩深刻。
九问、表达技巧
1、重表述:表述可采用三段式:技巧、内容、效果。也就是运用了什么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效果。
2、多角度:条分缕析。有些文段所显示的表达技巧不只一个,所起的作用(效果)也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尽的,而且高考题已取消了字数的限制,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我们完全可以从多个角度出发,条分缕析,答得更全面更详尽一些。特别是在答赋分较高的概括性题目时,一定要设①②③等序号回答,这样清晰明白,显示了答题的深度和广度,也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
3、用术语:
一要熟记一些使用频率较高的表达技巧的名称,如动静相衬、以小见大、虚实结合、欲扬先抑、托物言志、承上启下、卒章显志、直抒胸臆、烘托渲染、对比、象征、反衬等等;二要了解一些常用技巧的作用,比如比喻的作用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排比的作用是节奏鲜明,增强气势,便于抒情;第一人称真实,第二人称亲切,第三人称客观;
三要了解一些常用程式,如体现了什么,强调了什么,强化了什么,营造了什么,表现了什么,还有深化了主题,点明了题旨等等。
一、故事情节
(一)情节概括问答模式
1、【常见题型】
(1)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2)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3)这篇小说的情节是如何展开的?请概括回答。
(4)概括小说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2、【常见回答】
(1)一句话概括情节式
答案主要用概括性的语句表述小说的主要情节:什么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了什么事情。如有必要,可再加上该事情的结果和产生的影响。如:(2009安徽高考《董师傅游湖》)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是什么? 参考答案:董师傅领小翠游湖。(2)分点概括情节式
如:(2010广东,沃尔夫冈•博歇尔特 《面包》)请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答:①妻子发现丈夫偷拿面包。
②丈夫撒谎掩饰。
③妻子替丈夫圆谎。
④第二天晚餐,妻子多分了面包给丈夫。(解析:仔细梳理整个事件,便可发现整个事件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这里不好用一句话来概括主要情节,就可采用针对每个阶段进行概括的方式。)
(二)、情节作用问答模式
1、【常见题型】
(1)小说叙写某一情节,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2)简要分析小说情节的特点及作用。
(3)作者反复写某一情节,有什么作用?作者写某一段,对展开情节有什么作用?
2、【常见回答】
从结构上:设置悬念、为后面的情节发展做铺垫或埋伏笔、照应前文、推动情节发展或转折、线索,贯穿全文。
从内容上:点明人物活动的环境、表现了人物性格、表现主旨或深化了主题。
(三)小说开头作用(1)开头是设疑法或悬念法(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才回答疑问),其作用是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并引起读者的思考,吸引读者把小说读下去。答题角度为:①引起读者的思考。②引出下文的情节。③突出人物形象。④揭示小说的主题。
(2)小说的开头如果是写景法,答题角度为: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四)小说结尾作用
(1)小说的结局如果如果出人意料,(欧亨利式结尾)
答题角度为: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③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2)小说的结局如果是令人伤感的悲剧,答题角度为: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②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 地塑造人物性格。③ 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3)小说的结局如果是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答题角度为: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②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超越了战争,反映出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
(4)小说的结局如果是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答题角度为:留下了 “空白”给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能更好地深化主题。【知识储备】
(1)情节的作用
①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场所。
②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③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④照应前文。⑤线索或推动其他情节发展。
⑥刻画人物性格。
⑦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⑧使小说内容丰富、结构波澜曲折富艺术性。(2)情节安排的特点(结构安排评价)
①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②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圆合。
③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如《祝福》,先写祥林嫂的死,然后再写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逼向死亡之地的。作用是制造悬念。
④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作用是给读者充分的想象与联想、引申思考的空间,意蕴深远、耐人寻味。丰富了小说的内涵,有助于扩大外延意义。⑤此外,还有出人意料式、悲剧式、喜剧式等。一般作用是强化效果,深化主旨。(3)情节安排的基本技巧
①顺叙: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②倒叙:不按时间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的一种方法,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③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④补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补充叙述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照应上下文。⑤平叙: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4)贯穿情节的线索
小说的线索:就是通过什么把小说中的故事、人物串在一起的那个“什么”,也就是小说情节发展围绕的中心。
可作线索的有:人、物、事、情、时间、空间,有单条线索(单线型结构),也有多条线索(复线型结构),如《药》中的“人血馒头”,即明暗两条线索的交集物,贯穿整篇小说纵横意义的线索。
二、概括小说人物形象
(一)、常见命题方式:
① 小说的主人公是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小说的具体内容分析。②某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分析其性格特点。③ 试析某某人物的形象。
(二)解题思路分四步走: ①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②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性的语句。
③看用了什么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④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三)答案组织模式:
①一个总括句(人物身份)+分述性格特点型
如:(09年安徽高考)《董师傅游湖》概括小说中董师傅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答案:董师傅是一位普通木工。(总括身份)他技艺精湛,质朴善良,乐于助人,有平常心,有生活情趣。(分述性格特点)②单句下定义型
如:(2007年宁夏、海南卷《林冲见差拨》)差拨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刻画这个人物?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1)差拨是个利用职权诈取钱财的势利小人。(2分)(2)对比法。主要表现在对林冲先骂后夸的语言描写上:如先是骂林冲为“贼配军”、“贱骨头”,后来夸林冲为“好男子”、“久后必然发迹”。(4分)③分点概括型(答案尽量使用概括性短语)如:小说中鲍勃具有什么样的性格?(6分)(08海南,欧•亨利《二十年以后》)答案:①重视友情,信守诺言。②乐观开朗,心直口快。③企图逃避法律。
三、小说人物形象类作用分析题
(一)、【常见题型】
1.小说中的人物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塑造这一人物对小说主题的作用。2.小说中的细节描写、对话描写、肖像描写等有怎样的作用? 3.你认为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有怎样的社会意义?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4.请简要分析某一人物形象的艺术价值。
(二)、【思路引导】
①人物类考题:往往要考虑情节的推进和主题的体现两个方面。
②分析细节描写、对话描写、肖像描写等描写手法的作用,首先要总结这些描写的内容,分析它们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然后依次考虑对情节、对主题的作用。③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首先要结合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典型性,然后结合社会现实深切理解人物对当代社会的思想指导等方面的作用。
④分析人物形象的艺术价值,主要是结合社会现实,分析人物形象折射的社会现象及给人们带来的某种启示。
如:
1、作者写老太太“一双混浊的眼睛”“花白的头发和满是皱纹的脸”有何用意?(5分)
2、你认为作者塑造的“林雄”形象有怎样的社会意义?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6分)(《想起母亲》)【答题思路】:
(1)第1题考查的是肖像描写的作用。应先分析这一描写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接着依次分析对情节发展及对主题的作用。答案示例: ①肖像描写,塑造了一位饱经沧桑,至今仍辛勤劳作的老母亲的形象。(1分)(指向本身)②这个形象触动了林雄内心深处的情感,为下文情节、情感的发展做了铺垫。(2分)(指向情节)③用老母亲贫弱的形象与小司机的“横”形成反差,促使林雄情 感爆发,深化小说的主题。(2分)(指向主题)(2)第2题考查的是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即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应在人物个性分析中透出其典型性,并由此折射社会存在的某些方面的问题,然后分析其对社会的积极的作用。答案示例: ①林雄请胡局长钓鱼,希望了结拖欠的工程款,反映了他的不正之风;(1分)但面对小车司机喝斥老太太时,林雄表现出了他的正直、善良(人性可贵的一面)。(1分)(结合情节分析人物)②小说通过这样一位具有多面性格的形象,教育人们不要为利忘义,(1分)要有正直、善良的心灵;(1分)呼吁社会良心和正义。(2分)(言之有理即可。答“要孝敬老人”也对)(结合人物分析意义)
四、小说主题
(一)主题概括类型 【知识储备】
1.主题的常见表现形式:
①以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道德风貌、品格等揭示人性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恶。②用故事的形式针砭时弊。
③通过寓言,寄寓人生哲理。④虚构生活经历,反映人物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2.主题的概括常用基本术语:
①歌颂、赞扬、张扬什么。
②讽刺、批判、揭露、谴责什么。③揭示什么人生道理。
④对什么现象的反思。⑤表达了什么情感。3.概括小说主题的技法
对主题的挖掘一般可从以下几方面:从作品背景看、从人物特征看、从情节发展看、从语言情感色彩看、从整体倾向看。【常见模式】
①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
②读了全文后,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一点体会); ③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某一个问题)的理解或看法。【思路导航】
①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
②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③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
④组织语言表达:小说通过描绘„故事情节,暗示了„刻画了„抒发了„
五、小说题目分析类型
【常见模式】
①XX标题有什么含义。
②XX作为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③这篇小说的题目改成“XX”好不好,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④小说题为“XX”,但写别的文字多,结合全文探究作者安排的理由。
⑤这篇小说以“XX”为题,有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结构、题材选择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思路导航】
小说标题的一般作用由标题类型而定,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作用: ①交代主要的人物形象,如《我的叔叔于勒》。②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如《故乡》《边城》等。
③概括小说主要事件,如《林黛玉进贾府》、《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④设悬念,引起阅读的兴趣。如海明威的《丧钟为谁而鸣》。
⑤贯穿全文起线索作用,如《项链》、《药》等。(指向情节结构)
⑥具有象征意义,揭示小说主题,画龙点睛,如《红与黑》等。(指向主题)⑦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如《变色龙》(指向人物形象)
六、表达技巧
【常见题型】
(1)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细节描写、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悬念、巧合等)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
(2)文中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
(3)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例如:语言精练、句式整齐而有节奏感、用词准确而形象、词语丰富而多样),给读者提供哪些艺术审美情趣。【思路导航】
就是运用了什么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效果。【知识储备】 考察的表达技巧,一是表达方式,二是修辞手法,三是表现手法,四是布局谋篇。表达方式:叙述
(一)叙述人称
1.第一人称:第一人称叙事,是叙事者介入故事,甚至变成故事中的人物。【好处】便于直接抒情,真实,可信。2.第二人称:“你”一进入故事,读者介入情节或陷进故事的程度别别的人称更深入,不需要再经转换。【好处】亲切自然,抒情更强烈动人,作者态度更鲜明。3.第三人称:叙事者全知全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好处】多角度描写,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灵活自由。
(二)叙述方式
1.顺叙: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好处】把叙述内容表述的条理清楚,自然流畅。
2.倒叙:先把叙述时间的结局或事件发生过程中某个突出片段提到前边,然后再按照时间的发生、发展顺序展开叙述。【好处】造成悬念,形成波澜,引人入胜。3.插叙:在叙述的过程中,根据表达内容的需要,暂时中断主线,插入相关的事情或必要地解说。插叙的内容可以使对往事的回忆联想,可以是对某些情况的诠释说明,还可以是对人物、时间、背景的介绍。
【好处】补充丰富了人物、事件及背景,是文章内容更充实,叙述曲折,行文错落有致,结构严密。
4.补叙:是在叙述的过程中读前文涉及的某些事物和情况作必要地补充、交待。对前文所设伏笔作出回应,或对前文中有意留下的接榫出予以弥合。【好处】使内容完整充实,情节结构完整,是叙事周严,不留破绽。
5.平叙:俗称“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好处】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在《水浒传》等传统小说中用得比较多。
(三)叙述角度
1、全知视角。叙事人相当于上帝,对所有的线索、发展和结局都了如指掌,对 每个人物的心理、过去和未来都很清楚。如《红楼梦》等传统小说
2、有限视角。叙事者故意隐藏一些环节,楼给读者自己去推理、判断与评价,完全依赖人物的眼睛来看小说中的世界。
二、描写
(一)关于描写
诗歌中描写以写景为主,小说属于叙事性文学,描写包括环境和人物形象。
1、描写的内容:环境描写、人物描写和场景描写。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人物描写包括描写外貌(肖像、服饰)、神态、语言、行动、心理等。场景描写:环境、人物,事件。
2、描写的方法:白描和细描
白描:又叫粗笔勾勒。用朴素简炼的文字勾勒出人物的精神面貌,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
【好处】形象鲜明,特征突出。(包括外形勾勒,一句一景)细描:对事物的主要特征作细致入微的刻画。(包括细节描写,渲染)
【好处】常运用对比、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文字绚丽,色彩斑斓,有如镂金错彩,绚丽华美。
漫画式描写: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人的外貌、动作或语言等,【好处】突出人物特征。《套中人》中别里科夫。
3、描写的角度
正面和侧面,动态和静态,远景和近景,仰视和俯视,实景和虚景,声音和颜色,视听触嗅、点面结合。
(二)描写作用:
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描绘人物的外貌及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2、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情态,达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3、细节描写:(1)丰富人物形象,突出环境特点。写人则如见其人,写景则如临其境。(2)线索作用(反复出现的细节,如《最后的黄豆》中“爷爷嚼黄豆”)(3)推动情节的发展(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风雪”)。(4)为下文作铺垫(林教头枪不离手的细节为后文手刃仇人铺垫)
4、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如《丹柯》开头,烘托人物形象,为表现丹柯的英雄形象,表达对英雄的赞美的主题奠定昂扬基调。
5、社会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及社会环境,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刻画人物,推动情节的发展,表现主题。
七、修辞手法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7.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如《祝福》中祥林嫂的“我真傻,真的”,强调了祥林嫂内心的痛苦,一次 次的重复表明她已经没这种痛苦折磨的麻木了。
8.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写作的对象没有主次之分。用于一句中或一个片段属于修辞手法,如“失败乃成功之母”;用于整篇属于表现手法。
9、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思考。
10、反问: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
八、表现手法
1、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
【作用】形象生动、思想蕴藉、感情真挚,赋予哲理的深刻性和艺术的感染力,启发读者的思考。使文章“言在此而义在彼”。
2、渲染、衬托和烘托:
渲染,属于正面描写,指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铺陈,集中描写。【好处】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加深主题。如《林黛玉进贾府》中对王熙凤的服饰的描写,突出王熙凤与众不同、精明狡黠、善于逢迎等特点。烘托:属于侧面描写,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事物加以描写,表现想要表现的主要对象,也叫“烘云托月”,常见的以景烘托人物,以甲物烘托乙物(只写云不写月)。如环境描写往往烘托人物形象。《老人与海》中鲨鱼的凶猛烘托老人之刚毅。《丹柯》开头的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勇敢与坚强。
【好处】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衬托:属于侧面描写,又叫映衬,就是为了突出强化主要事物,用另外和它相似或相反的事物从旁陪衬,使主要事物更加鲜明地突出显现出来。按主要事物和陪衬事物之间所表现出来关系上的不同,可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如《林黛玉进贾府》中林黛玉听到王熙凤笑声的心理活动,众人敛声屏气的神情都是对王熙凤形象的衬托。
3、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中心,更有震撼力。
4、扬与抑:先抑后扬(欲抑先扬),【好处】引发好奇,情节曲折。
5、摇摆:摇摆是情节上的特点,是适度偏离,是在叙述中由于不同事件的介入,使得小说呈现曲折有致,摇曳多姿。例如:《清兵卫与葫芦》一文中,教员看到清兵卫在上修身课玩葫芦时,按照正常的情节发展,应该责骂并没收葫芦,然而作者却有意偏离轨道,介绍其武士道和对名伶的爱好,这种摇摆很是巧妙,因为这个内容与主题有联系,而且有揶揄的口吻,与主要事件即相辅,也相成。然后教员家访,没遇到父亲,母亲吓得战战兢兢,这其实是延迟,后来,父亲回来,因为这是同一事件的不同效果。
6、延迟:结构上的特点,尽量拉开我们与终点的距离,拖延到达的时间,使得小说不再平缓的前进,让读者不时的觉得会发生些什么,从而造成因为不顺利而陡增的心里期待。延迟是同一事件的重复,丰富内容,使得小说推进得更有层次 【联系:在情节运行时技巧,其目的就是避免平铺直叙,使文章曲折有致,摇曳多姿】
7、巧合法:人物出乎意料的奇遇或事情的某种巧合,构成曲折的故事表现主题。
8、突转法:在结束处异峰突起,出人意料。使情节顿生波澜,令读者回味无穷。
9、误会法:作品中的人物迷惑于事物的表面现象,从而引起矛盾,推动情节的发展,造成悲剧或喜剧性的冲突。
10、错位法:改换一个人的身份和地位,让他变成与原来完全相反的另外一个人,即角色错位。构思很巧妙。如《变形记》借甲虫之眼看世界。
九、结构安排
(一)布局谋篇的技巧
开头:开门见山、开宗明义、设置悬念(设疑法)、写景法、开篇点题。
正文:(结构)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渡铺垫、双线并行;结构严密、详略得当;欲扬先抑;(情节)曲折有致、一波三折、设置悬念、延迟,摇摆。
结尾:首尾呼应、卒章显志、戛然而止(留白式)、陡转(出人意料式)、感伤悲剧式、大团圆式。【答题模式】(巧妙)设置悬念,制造波澜;(注重)前后照应,严谨完整;(结尾)戛然而止,意味深长;(讲求)起承转合,曲折有致。
【制造波澜的方法】倒叙法《祝福》、对比法《炮兽》、巧合法《山羊兹拉特》、夸张法《牲畜林》、陡转法《在桥边》《牲畜林》、铺垫法《炮兽》、误会法《电影》、抑扬法《丹柯》,摇摆《老人与海》。
(二)小说线索:
小说常以时间推移、空间转换、情景变化、思维逻辑顺序等来安排层次。常见的线索有人物《素芭》、事物《山羊兹拉特》、感情《礼拜二午睡时刻》、事件《炼金术士》(找宝藏)《骑桶者》(借煤)、时间《安东诺夫卡苹果》、空间《林黛玉进贾府》等。
(三)特殊句子(从结构上明确不同位置的句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1、首句——统领全文、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埋下伏笔;开篇点题,照应标题;交代环境,渲染气氛。
2、尾句——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前后呼应,言有尽而意无穷,回味深长。
3、过渡句——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4、中心句——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5、点睛句——点明全文中心,统领全文;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
6、情感句——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
7、议论句——小说中的议论句往往起到画龙点睛,揭示主旨的作用。
8、矛盾句——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
十、语言特色
思考角度:
描述语言:生动形象,准确简练,穷形尽相。关注描写的对象。分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达到了什么样的效果。
人物语言:个性化,彰显人物性格,如见其人、如听其言。着眼于人物形象 叙述语言:简洁传神。立足于全篇。
语言风格:幽默诙谐、辛辣讽刺、平实自然《边城》、夸张变形《套中人》、典雅庄重、含蓄凝练(诗意化)、简练明快、生活化(民俗化、口语化)等。赏析步骤:
关键词:现代文,文言文,教学
文言文教学历来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难点, 而对于中职语文教学来说, 难度更是突显。众所周知, 现在中等职业学校特别是理工类学校的学生文化基础普遍较差, 学习语文课的积极性本就不高, 加上中职教育又越来越强调技能培养, 更在很大程度上助长了学生轻视语文学习的倾向, 别说是文言文不愿学, 就是现代文的学习兴趣也不高。面对这样的窘境, 如何搞好语文教学, 特别是解决文言文教学这个难点, 不能不引起广大中职语文教师的重视和思考。
对于文言文, 传统的教学方法大都会不遗余力地在释字词、断句读、搞翻译上下功夫, 几乎每篇必讲“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固定结构”, 教学时间往往占用大多半, 甚至整个课时都纠缠于字句的讲解上, 很少有时间甚至无暇顾及对文言文艺术特色的解读, 使那些脍炙人口、传颂千古的文章丧失了灵性。虽然教师在字句上斤斤计较, 很是用心, 但是学生往往如坠云雾, 望文言文而生厌。这种像教授古代汉语式的教学方法绝不是文言文教学的正道。其实, 我们可以改变教学方法, 把对文言文字、词、句的注、评、析、译不放在课上进行 (重点和难点可以适当讲解) , 可以提前印制这方面的材料或准备有关的书籍, 让学生自己课下明辨字、词、句的意思, 扫清阅读障碍。教师可以利用课上充裕的时间, 像讲解现代文那样, 着重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 使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不单单停留在对字意、词意、句意的把握上, 真正通过学习获得教益。下面以我讲授《崤之战》为例, 说明这种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崤之战》这篇文章讲授重点是它的艺术特色, 难点是认清这场战争的性质和对文中一些外交辞令的理解。《崤之战》的艺术特色表现在三个方面:一在结构上, 二在人物描写上, 三在语言上。在讲解结构上的特点时, 我先提出一个问题:文章围绕“崤之战”写了哪些故事?然后让学生划分文章的结构, 并概括每个故事的名字。我根据学生的回答并加以修改, 把故事按发生时间的先后写在黑板上。
1.杞子送情报, 秦穆公访蹇叔;
2.蹇叔一谏二哭, 秦师开拔远袭;
3.秦师骄狂无礼, 王孙满论秦师;
4.弦高犒师刺探, 情报飞送郑国;
5.郑穆公侦查客馆, 黄武子驱逐内奸;
6.杞子等逃离郑国, 孟明灭滑班师还;
7.元轸请战截秦师, 襄公发动崤之战;
8.文嬴请求放三帅, 先轸朝廷面斥君;
9.阳处父追捕三帅, 孟明三人返秦国;
10.秦君哭师后悔晚, 蹇叔预见全兑现。
从以上十个故事可以看出, 作者叙述崤之战是从两个方面着手的:一写秦国内部对远袭郑国的两种不同意见, 即第一和第二个故事, 可划为文章的第一结构段;二写秦国外部对秦师远袭郑国的强烈反应, 即第三至第七个故事, 可划为文章的第二结构段;余下的三个故事, 是写崤之战的尾声, 可划为文章的第三结构段。第二结构段是作者叙写的重点, 包含五个故事, 写了崤之战发生前的政治局势, 即秦师劳师远袭郑国不得人心, 机密泄露, 内应奔逃, 必败无疑。作者花了许多笔墨写这些, 目的是为了谴责秦穆公的争霸野心, 这是文章的主旨。文中作者没有描写战场上的残酷厮杀, 因为写这些对突出文章主题并没有多大关系。
再看十个故事的关系:一按时间顺序, 条理清晰, 层次分明;二围绕“秦师必败”这一主线, 故事之间环环相扣, 有伏笔, 有照应, 过渡自然。故事中涉及到秦、晋、郑、滑、宋、齐等六个诸侯国, 出场的人物有秦穆公、蹇叔、王孙满、弦高、孟明、郑穆公、元轸、栾枝、黄武子、晋襄公、文嬴、阳处父等十余人。所有的人和事, 都是紧紧围绕崤之战来写, 故事、人物和国家虽多, 说的都是崤之战这一件事, 讲的都是“秦师必败”的道理。可见, 《崤之战》的结构是严谨的。
关于人物描写, 我让学生把文中描写秦穆公、蹇叔、弦高、先轸的言行找出来, 并分析这些言行反映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征。我根据学生回答补正并板书。
秦穆公:刚愎自用, 一意孤行, 勇于揽过自责。这些性格特征是通过他“访诸蹇叔”、“派人辱骂蹇叔”、“素服较次”的情节表现的。
蹇叔:忠贞耿介, 远见卓识。这些性格特征是通过“一阻谏”、“两哭师”的语言体现的。
弦高:聪明机智, 见义忘利, 热爱国家。这些性格特征是通过“犒师”、“飞送情报”的言行体现的。
原轸:刚毅暴烈, 深谋远虑。这些性格特征是通过“请战”、“斥君”的言行体现的。
由此看出, 作者描写人物是直接借助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的。由于作者善于抓住富有个性化的言行进行描写, 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丰满可感, 令人如见其人、如睹其形, 留下的印象是深刻的。
这篇文章的语言特色, 是善于叙写外交辞令。这一点是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 所以作为本文的一个难点, 外交辞令的鲜明特点可以概括为“含而不露, 内藏深意”。具体看《崤之战》中的外交辞令, 写“黄武子逐客”时, 不直接写明驱逐内奸, 而是以食物不足为借口, 令杞子等人立马离开郑国, 实际上就是对他们下了逐客令;写“阳处父追三帅”时, 不直接写孟明发誓三年以后要来晋国报崤之战失败受辱之仇, 而是用“三年将拜君赐”这种委婉含蓄的语言表达。这类外交语言, 细细咀嚼, 令人回味。
本文的另一难点是如何认识崤之战的性质。秦穆公雄心勃勃, 一心称霸, 劳师远袭郑国灭掉滑国是不仁义的, 而晋国在崤山截击秦师致使其全军覆灭、三帅被擒又是什么性质呢?回答是肯定的, 也是不义之战。这是因为晋国同样也是为了争当霸主才发动“崤之战”的。“春秋无义战”, 整个春秋时代, 充满了浓烈的火药味, 从公元前841年至公元前476年, 长达365年间竟发生了100多次战争, 有时是交战的一方想当霸主, 有时是交战双方都想当霸主。《崤之战》有一定的代表性, 它生动地反映了春秋时代风云际会、诸侯混战、强凌弱、众暴寡的社会现实。
至于崤之战发生的历史背景和《左传》的介绍, 我在具体分析文章前作了提纲式地讲解, 指出有关资料的出处, 让学生利用书籍或网络查阅,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培养其查找资料的能力。
以上是我用讲现代文的方法来讲文言文的一个尝试。除了《崤之战》外, 《师说》、《邹忌讽齐王纳谏》、《廉颇蔺相如列传》等课文, 我也采取了这种方法讲授。据调查, 学生对这种耳目一新的教学方法反响比较好。他们普遍认为这种方法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 有助于他们对文章艺术特色、思想内涵的领会, 并使他们学会了如何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这对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也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Z].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现代文;教学方法
中国分类号:G633.3
我是一名特岗教师,我一直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现学生进入初中后的第一次月考,学生的语文成绩普遍不理想让我深思。就试卷分析发现,现代文阅读失分比较严重。学生尚未形成科学、系统的阅读方法,欠缺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对问题的理解和解答停留在表面上,无法深入探究,挖掘其潜在的深刻内涵,分析归纳概括能力较差。而初中语文新课程提出了“三维目标”,要“促进初中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加强初中课程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学生生活的联系;促进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发展初中生自主获取知识的愿望和能力。”因此,做好初中现代文阅读教学衔接就显得尤为重要,也是我们语文教师所面临的课题之一。
一、因势利导、扬长避短
1.预习指导
预习时要学生注意:读必动手,即要求学生读书时要学会课前预习,找出学习重点和要求,做好旁注或旁批。读必思考,要学会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进而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提出自己的认识和看法,提高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读必加速,初一新生虽已具备一定阅读速度,但新课改后的语文阅读量增大,教材容量和补充资料成倍增多,故需培养学生的阅读速度。我们可以采用发展学生原来擅长的阅读方式,又训练学生默读和扫读,以及学会跳读来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
2.朗诵提高
朗诵是熟记课文的方式,是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朗诵者既要准确地传达出文章的本意,又要融进个人的感情色彩,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再创造。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阅读单元的课文学习,根据语文学习的特点,开展朗诵活动,让学生了解、掌握朗诵的基本方法和常用技巧,在朗诵中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增强对文学作品的感悟,还可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阅读与表达能力。在朗诵设计中,除了设计朗诵古代诗文、现当代诗歌外,还可以设计朗诵散文、新闻播报活动。新闻播报是当今社会信息传递和接收的重要方式,通过这项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真实、准确地传达新闻信息的能力,同时体会与文学朗诵的联系和区别。在比较与感悟中,提高阅读与表达能力。
3.阅读分析能力提高训练
进入初中的学生,已拥有一定的识字量和词汇量,能大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并能根据上下文推断个别字词在文中的基本含义,即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但这点能力要适应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要求还是不够的,还必须对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综合能力加以巩固和提高。按照认识论的规律,现代文阅读分析能力分为四个阶段:认读选择能力;理解概括能力;归纳综合能力;拓展迁移能力。前两种能力学生已基本具备,巩固并提高他们,则是着重培养后两种能力的基础和阶梯。
培养学生的归纳综合能力,主要通过训练学生正确、得体的回答问题,创造性复述课文,筛选有效信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以及供材料作文、一料多作等方法来进行。培养学生的拓展迁移能力,主要通过对文章内容的深刻分析,挖掘其内在意蕴,揭示作者的写作意图来进行。如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后,引导学生认真研读练习中的有关介绍和专家评论,以启发对课文的更深刻的理解,鼓励阅读冰心《繁星春水》,读后在学生中交流,其实每篇课文都有很多可以引发讨论的“点”,教学时应该有意识地给学生创造这样的机会。“注重个性化阅读”“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鼓励学生个性化思考,从而促进学生阅读感悟能力的全面提高。后两种能力培养难度较高,均需利用现代文阅读训练的基础,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力求避免“脱节”现象。
二、拓宽加深、逐步提高
1.讲读课做示范。教师要以讲读课为例,把现代文阅读的方法和步骤教给学生,立足于课内,演绎分析归纳推理过程,让学生适应各种不同文体的不同阅读步骤、方法和要求,让学生在多次反复后形成基本定式或基本思路,并能灵活运用这些方法和步骤学习自读课和解答课外问题,明确“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的考试要求。
2.自读课检验迁移。在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的基础上,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自学这类课文。自学时要求运用在讲读课上学来的学习方法和步骤,促使学生形成自学能力,逐步达到自学目标,从而实现《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确定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将素质教育的理念体现在课程标准之中;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学习的过程与方法”的目的。
3.开设“名著欣赏”“奇妙的对联”等研究性学习活动,培养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改变学生以往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加以综合应用的机会;通过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学会分享与合作。”研究性学习正是使学生从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转向学会自主、探究式学习的一种新的学习方法,它既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满足了学生的阅读欲,又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拓宽了学生阅读视野,使学生在阅读中广博了知识,提高了现代文阅读能力。同时“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教育部出版,2001年6月
【现代阅读文的答题方法】推荐阅读:
高考现代文阅读方法07-15
语文中考现代文阅读复习方法05-28
中考现代文阅读方法指导资料10-21
课外现代文阅读09-30
初中语文阅读答题方法07-12
春晖现代文阅读答案07-14
脸谱阅读答案现代文09-25
现代文阅读细节描写10-09
窗花现代文阅读答案10-17
现代文阅读必修一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