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小说》优秀教案(共9篇)
(一)小说阅读 ——高考现代文阅读复习
教学目标
通过小说阅读的指导,明确此类文体阅读技巧以提高叙述类文学作品的阅读能力
通过适当的训练,以形成此类阅读文章的答题模式 教学重点
此类阅读文章答题模式的形成 教学方法
指导法 练习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高考相关资料 教学时数
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二课时
教学过程 要点:知识传授 一,具体操作
(一)小说文体常识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有三个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
(二)小说阅读三步曲 第一步:写什么?
1、情节: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
2、主题
第二步:怎么写?
小说的写作技艺:怎样塑造人物?怎样设置情节?怎样描写环境? 第三步:写得怎样? 阅读要有独特的感受。
(三)鉴赏:题目
以主要内容或主要事件拟题。比较适合内容或事件具体且单一的文章。如《祝福》
以贯穿全文的线索拟题。比较适合以实物为线索的文章。如:《药》 以有象征意义又暗含中心的的实物为题。《雁阵》 以主要人物为题。如《侯银匠》 以特定环境为题,如:《荷花淀》
一、人物
设题:
1、是一个怎样的人(形象)?
【答题:他是一个„„(形象特点)的XXX(身份定位)】
2、这一形象具有怎样的特点?
3、塑造这一形象有何作用? 【答题:(1)衬托主要人物(2)突出主题】
4、刻画这一形象主要运用了什么方法(或运用了哪些方法)? 【答题:概括介绍(全景式描写)、肖像(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细节描写(对人物形象特征、语言、动作、服饰等细致而富有表现力的细节作特写式的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他人的言行心理评价、衬托(正衬、反衬)】 从四个方面揣摩
①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②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③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④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一)从描写手法入手分析形象
如:文中表现了“驼爷”哪些优秀思想品质?(结合具体描写,分点说明)(6分
①忠于职守(如“五年前倒下的松林,至今还在他的心头滴血”、“呐,我又栽上了”等)
②面对威胁不退缩(如“眯起眼,驼爷读狗娃脸上的那道月牙疤”等)③坦荡、自信(如“驼爷仿佛什么也没听见一样,款款地卷好一支烟,款款地抽”等)
④关心他人(如“你就忍心不回家看看爹娘?这几年,他们想你快想疯了”等)⑤对像狗娃这样犯过罪的人也并不丧失信心(如“狗娃不是人?狗娃一点人味也没有?我不信”、“说罢,驼爷又哑哑地笑,竟一脸的灿烂”等。(二)从情节入手分析人物形象
如:结合作品简要分析白生这一人物形象。(《一片苍茫》)
白生是一个爱民如子的好官。
①白生临行前拜见恩师多举,示其不敢忘恩,可见其有情有义。
②白生到任第二天即投入问案等事中,并微服私访,示其想有所所作为,可见其胸有志向。
③白生挨家挨户走访民情,示其能够体恤下情,可见其对百姓的一颗爱心。④白生能用自己的方式使百姓摆脱“梨灾”,可见其处事有智谋。
⑤白生为了百姓的利益敢于冒犯龙颜,蹈死不顾,可见其有舍生取义的大勇。石丁这一形象主要有什么特点?小说塑造石丁这一形象主要有哪些方面的作用?(6分)
(1)画艺高,为人精明,戒备心重。(2分)
(2)①衬托了胡笛的坦诚相待和不卑不亢(与胡笛的坦诚相待和不卑不亢形成对照),突出胡笛的率直和坦诚。②突出了主题,通过写石丁在画中作”暗记,表现出对胡笛的不信任,批评了社会上存在的“信任”缺失现象。
小说刻画胡笛这一形象运用了哪些方法?试举例并略加分析。(6分)【参考答案】①概括介绍。原文第四段概括介绍了胡笛的人品和画艺。②语言描写。如:“石先生,裱画界虽有个别心术不正的人,但毕竟不能以偏概全。暗记者,因对人不信任而设,我着力去之,一是为了不玷污先生的艺术,二是为了我们彼此坦诚相待。谢谢。我走了。”这一段文字表现了胡笛的正直与坦诚。③神态描写(或:肖像描写)。如“胡笛安闲地坐在画案一侧,眼睛微闭”“胡笛猛地睁开了眼睛,笑着说”“胡笛说完,很从容地走出了画室”。通过这些描写表现出胡笛的正直、镇定和问心无愧。④侧面描写。主要通过石丁的猜疑来反衬胡笛的正直无私。
二、鉴赏小说的情节
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中心的。小说的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时为了介绍人物和背景在开头加上“序幕”,为了深化升华主题在结尾加上“尾声”。故事情节都是虚构的。故事来源于生活,但它通过整理、提炼和安排,就比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真事更集中,更完整,更具有代表性。设题角度
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②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③概括小说的内容(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微型小说情节的典型特点:一波三折;曲折离奇、出人意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情节
1、这一情节安排是否合理?
【答题:(1)符合情节发展、生活真实
(2)符合、强化 /丰富人物性格
(3)符合、突出 / 深化主题】
2、这一情节的好处/作用是什么? 【答题:
(1)情节:丰富情节、增加波澜、照应、铺垫、巧设(揭示)悬念、激发读者兴趣
(2)人物:充分揭示人物性格、使人物更为丰满立体(3)主题:揭示或升华、深化主题】 从三个方面揣摩
①理清小说的结构;②寻找线索;③抓住场面。注意两点:
①情节的发展变化是矛盾冲突发展的体现,分析小说的情节时必须抓住主要的矛盾冲突;
②分析情节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段,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小说主题服务的。
1、请简要概括赛艾姆“认识自我”的过程。(4分)
从开始的自我怀疑到产生决心重新认识自我的念头,然后在与名人外貌特征、生活习惯的比较中寻找自我,最终获得信心、认定自我。
你认为小说中胡笛改掉石丁画作中的暗记这个情节的安排合理吗?请结合全文简要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6分)
答案:这一情节的安排是合理和巧妙的。达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1分)首先,它符合和突出了小说的主题:社会上普遍的“信任”缺失导致人与人之间缺乏互信,因而讲诚信者;坦诚待人者十分难得和可贵;(2分)其次,它符合小说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性格,强化了人物性格:胡笛是国画专业毕业的,山水画有名气,所以改掉暗记石丁看不出;他性格犟直(看不惯艺术招生中的错规则,跟领导闹矛盾),才敢改掉别人画中的暗记。
三、鉴赏小说的环境描写 设题角度
①在文中准确地找出描写环境的句子 ②就指定的环境描写说出其作用
③依据文章内容发挥想象续写一段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的作用 从五方面进行思考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 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③揭示人物心理,衬托人物性格; ④揭示深化主题;
⑤推动情节的发展,为刻画人物作铺垫,打基础。
对自然环境的描写在这篇小说中起着怎样的作用?试作简要分析。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渲染阴冷的气氛:故事发生在一个风暴肆虐、又黑又冷的夜晚。②推动情节的发展:渔夫打鱼迟迟不归和最后一无所获,冉娜担心外出察看天气,女邻居悲惨死去,都与风暴有关。
③衬托人物形象:恶劣的天气加剧了渔民夫妇生活的艰难,却没有改变他们善良的心灵,美好的行为。
四、鉴赏小说的主题
作品或文章所显示的总的思想意义,也就是作者在塑造人物反映生活现象时,通过全文内容所表达出来的总的意图。
选文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做到了对学生成长的关怀与道德修养的指引。有的材料关注生命与环境,有的剖析生命的价值,有的颂扬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有的培养健全的人格,有的揭示生活的哲理,闪耀着灿烂的人文思想火花。如何把握小说的主题呢?
①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②分析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③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
五、鉴赏小说的艺术特色:
(一)、表现手法:以小见大、因事说理、欲扬先抑、托物言志(象征)、卒章显志、设置悬念、伏笔铺垫、讽刺、正、侧面描写结合、联想想象、对比、衬托(正衬、反衬)、细节描写、各类修辞(比喻、比拟、对比、夸张、排比、借代、双关、对偶、设问、反问„„)
(二)、表达方式:叙述
描写
议论
抒情
说明
(三)、语言风格:平白
质朴
清新
绮丽
简洁
明快
洗炼
含蓄蕴藉„„
例举:鉴赏小说艺术特色(1)鉴赏一:题目
以主要内容或主要事件拟题。比较适合内容或事件具体且单一的文章。如《祝福》
以贯穿全文的线索拟题。比较适合以实物为线索的文章。如:《药》 以有象征意义又暗含中心的的实物为题。《雁阵》 以主要人物为题。如《侯银匠》 以特定环境为题,如:《荷花淀》(2)鉴赏二:人称
人称 在行文中起到的效果
第一人称 :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第二人称: 便于面对面地交流.便于抒情,加强感染力,有呼告的效果。第三人称 :不受时间、空间、生理、心理的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事物。(3)鉴赏三:结构
文章或段落开头: 引起下文,揭示文章中心,突出强调,为后文作铺垫.。文章或段落中间: 承上启下,转换话题,线索连接,过渡.。
文章或段落结尾 :总结上文,揭示文章中心,照应文章开头,升华主题。(4)鉴赏四:表现手法
象征具有暗示的作用。运用象征能够引起读者联想,加深读者对文章情感和哲理的理解.。
铺垫的作用是引出后文,曲径通幽。呼应能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衬托或烘托 可以突现正面或反面事物,增强语气,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深化文章的中心思想.。
抑扬 突出强调作者肯定(先抑后扬)或否定(先扬后抑)的态度。(5)鉴赏五:情节 曲折跌宕,情节发展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制造悬念,借以引起读者的兴趣,加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6)鉴赏六:描写方法
见塑造人物的方法分析(7)鉴赏七:语言特色
朴素,华丽,幽默,机智,讽刺凝练隽永,委婉含蓄
第一步:仔细阅读, 纵观全文, 整体感知
首先, 要培养自己良好的阅读习惯。拿到一篇 (段) 阅读材料, 首先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 理清文章的思路。古人说得好:“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一般来说, 在答题前至少要通读两遍文章。第一遍快速浏览全文, 迅速捕捉信息。这一次一般最好不带题目, 在自由状态下获得基本信息, 诸如内容、思路、观点、态度、情感、方法等。建议拿到一篇文章时先读题目和首、尾段, 弄清楚作者告诉了我们什么。第二遍精读文章。要善于找寻、读懂文章中关键的词句, 特别是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较丰富、形象生动的词句, 重点注意文章的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抒情议论句。通过找重要的词句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思路, 结构层次。只有理清思维发展的过程, 才能认识文章的全貌, 准确领会文章的真实本质。另外, 理清思路也必须和文体特征结合。记叙文应着重研究事件的起因、经过、结局;议论文应着重研究论证过程;说明文应着重研究说明顺序。
第二步, 认真审题, 定向扫描, 把握规律
学生阅读理解文章, 一个必须完成的任务是结合所要完成的题目有目的性地筛选文章的信息, 精挑细选, 最终形成自己的答案。要想提高准确率, 审题是关键。抓住了审题这个关键, 就找到了答题的诀窍。现代文阅读的审题, 就是要仔细分析题干, 把握题目要求, 即把握题干中包含的与答案相关的各种信息。这是答题的第一步, 也是最关键的一步。题干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 一是文章作者的话, 一是命题者的话。设置题干的目的, 主要是限定答题内容;同时, 命题者为了使考生不至于茫然无绪, 往往又会在题干中提示答题内容在文中的位置, 甚至限定了在哪一段或哪个句子中。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题干的提示, 找出每一道题的出题点, 锁定答题区间, 具体到段、句、词。只要找准了原文中的相关区域, 认真揣摩上下文的文意, 准确抓住关键词句, 准确地把握住答案的有关信息, 大多数题目的答案是能够在原文中找到的。
任何一个知识点的思维方式总有点规律可循的, 我们可以依据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明确答题要领。例如对词语的考查, 不管是词语还是成语, 要回答的不是基本义, 都是在本文语境下的具体含义, 要查找上下文的相关信息字样, 结合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来答出比喻义、引申义或深刻义。近称指示代词“这”的答案肯定到前面去找, 中、远称指示代词“那”或“其”的答案一般要参看前后句子的具体语境内容整合信息来作答。阅读题中还有一些开放性题目, 根据文章内容有关方面加以拓展延伸, 往往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体会和认识, 谈自己的看法。这样的阅读题灵活性较大, 难度不高, 往往言之有理即可。
除了一定的规律, 还有两个小窍门也可以帮助学生减少失分。一是把握命题者的思路。命题者拟题是从整体上来设计的, 几道题由浅入深, 题与题之间既彼此独立又互相联系。一般地说, 应从第一题入手, 循序渐进地答题。但有时也可前后参照, 从题目之间的关联性上得到启发, 从而更快捷地找到答案或验证答案。二是看配分。一道题配多少分, 是给考生如何答题的一个重要的暗示。比如某道题配给2分, 若要求考生概括作答, 则只要答出概括内容 (概括中的词语必须紧扣原文) 即可;若要求用原文来作答, 则是在原文中寻找两处恰当的语句 (将原文稍作压缩) 作答 (每答对一处给1分) , 这叫做对位配分法。还有一种叫错位配分法, 即“答对一个不给分, 答对两个给1分, 答对三个给满分”的配分法。如果在阅读文章时, 能很好地结合题目的配分及答题要求, 就能很容易地理解文章, 规范表达。
第三步:筛选信息, 合理组合, 规范表达
现代文阅读的考查目的在于把握并理解文中所要传达的信息, 有时并不是直接摘抄, 而要进行筛选。可以以文章中的词或句为基础略作改写或整合相关信息, 把自己消化吸收的结果表达出来。回答问题时力求规范。学生在解题时往往追求简单化, 答案不成句子。或表述混乱, 言不达意。这在语文答题时是一大忌。一般题目要用准确、具体、完整、通畅的语句来表述答案。如答比喻的作用不要只答“生动形象”四个字, 而要解释比喻的本体、喻体和相似点, 以及该比喻句蕴涵的思想感情, 然后再答“生动、形象使读者容易理解, 增强了感染力, 能引起共鸣”。再如现在主观表述题的“评判标准”不求唯一答案, “符合题意即可”。不管同意还是反对都必须写出充足理由, 理由要从两个以上角度回答, 回答的字数不能太少, 以使答案丰满。
关键词:小说类现代文;阅读理解;高考试题
近几年高考中,小说类现代文阅读理解题的地位越来越高,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正视这样一个事实:它恰恰又是考生失分率最高的题型。
大量研究表明:阅读理解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和思维过程,它既有认知的参加,也有情感的参加,更伴随着紧张的思维活动。良好的思维品质应包括思维的自觉性、条理性、严密性、整体性、创造性等方面。从这个角度看,小说类现代文阅读理解的重中之重就是提升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
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是一个十分抽象的概念,那么我们如何才能通过具体的可操作的方法来提升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呢?
一、“胸有成竹”的审题策略
学生在现代文阅读题的答题过程中经常会犯这样的毛病:要么重文句轻篇章、重局部轻整体,缺少统览全篇、整体把握的思维方法;要么没有把材料各组成部分的情况合在一起,没有进行整体性的研究,没法领会其通篇的内容,最终无法得出整体性的结论。所以说,要使文字信息的传输发挥有效的整体作用,一定要帮助学生纠正这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片面性思维方式,帮助学生在落笔之前做到胸有成竹。
现代阅读教学论研究者刘守立先生说:“阅读心理的发展是一个整体认识的心理活动过程。”这话很好地说明了小说类现代文阅读的特点。学生答题时应该胸中有丘壑,把对问题的解读还原到文本之中,这样才能全面、精准地把握答题方向,实现规范答题的目标。如2015年浙江卷小说类现代文阅读题《捡烂纸的老头》,其中的第四小题是:
本文开头两段不避其繁,结尾两段不避其简,作者为什么作这样的结构安排?[参考答案:①开头以繁笔设置故事场景,营造出浓厚的市井氛围,为“老头“的出场作了铺垫。②结尾交代“老头”死后留下巨款的情节,以简笔收束全文,留下悬念与想象空间。③开头与结尾繁简反差巨大,突破了常规写法;繁笔舒缓,简笔急促,结构奇峻峭拔,令人惊奇。]
从参考答案看,由繁简二字引出对整篇文章谋篇布局的考量,没有“胸有成竹”的意识是万万不行的。
二、“旁观者清”的解题角度
学生在答小说类现代文阅读题时往往会犯这样一个毛病:一头扎进去之后就出不来了。这就好比是下棋,当局者之所以“迷”,是因为他的视角被自己限制住了,跳不出整个棋局来审视。因此,教师在讲解现代文阅读题答题技巧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帮助学生树立“上帝俯瞰”的方式。
“上帝俯瞰”这一词语原本出自小说的叙述视角,而事实上,叙述视角是相对于作者而言的,而阅读视角则是相对于读者而言的。因此,这两个视角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阅读的时候,不应朝着一个方向研究、分析,得出一个结论,而要朝着几个不同的方向去思考问题,这样获得的答案才会更全面、更准确。对阅读训练中关于内容和写法的思考,常常需要运用这一思维去作出多元而准确的理解。如《捡烂纸的老头》第三题,要求赏析文中画横线的部分,参考答案是:
①运用神态、动作和语言等多种描写手法,揭示了“老头”从愠怒失意到自我宽慰的情绪变化,描写细腻生动,富有戏剧效果。②交代“打架”事件的结局;“老头”的行为、情绪、言语恢复故态,与之前的叫阵形成对照,也与前文的惯常言行呼应,强化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如果不能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就无法在宏观把握整个文本的基础上理清文本的结构脉络,也就无法把握“交代打架事件的结局”“与之前的叫阵对照”“与前文的惯常言行呼应”这些采分点。因此,拥有“上帝俯瞰”式的阅读方式是全面理解文本和答好题目的前提和基础。
三、“议论文格式”的答题思路
在全面准确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学生仍然无法获取足够理想的成绩,究其原因,“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的无意识答题方式制约了成绩的提升。
什么样的题型采用什么样的答题格式,相信每一位有高考经验的教师都会给学生以专门指导。在这里,笔者想要补充的是,一定要让学生在回答题目时树立议论文的意识。
众所周知,在所有文体中,议论文的最大特点就是观点明确,论证充分。而高考中包括诗歌鉴赏在内的主观题的回答最需要的就是这一特点。观点明确了,理由充足了,题目的采分点也就获得了。仔细分析历年高考真题就会发现,每一个题目的答案都像一篇小型的议论文:有开头,有主题,有结尾;有论点,有论据。议论文意识甚至可以延展到整张高考试卷的解答上,所有的主观题包括作文在内,都可借助这一意识提升对题目思考的严谨性。如2009年浙江卷第15题(阅读材料为《魔盒》):
有人建议把标题“魔盒”改为“贝格斯太太”,你认为哪一个合适,谈谈你的看法。
一看这题,我们就应该联想到议论文的结构:论点、论据和论证过程。所选择的“魔盒”或“贝格斯太太”就是论点,无论选择哪个,一旦选择,论点就有了;然后就该用能让人信服的论据来证明……换个角度看,或许其中的每个论据,都是阅卷者的采分点。整个表述过程又恰好符合议论文“总—分”或“总—分—总”的行文格式,这样的表述方式既是这一题型的规范答题模式,也是为阅卷者所喜闻乐见的格式。
四、“名句填空”的做题方法
我们都知道,高考中的名句填空题往往让考生任选3小题,每小题2个空格,分值是6分。换言之,就是总共6个空格,每空1分,折合成字数,如果每空7个字的话,总共42个字,答对答全这42个字可得6分。如果抛开题型单看其形式的话,这一答题模式跟小说类现代文阅读题的答题模式如出一辙,我们不是经常在现代文阅读中看到分值是6分而答题形式则是3个或6个采分点的问题设置吗?所以,我们要懂得,在回答此类问题的时候,采分点要明确,答题时要“平均用力”,照顾周全,就像名句填空一般,每一句都是六七个字,才能答案完满,切忌“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在高考复习的过程中,把小说类现代文阅读的复习指导放在高三初期,效果会远远好于放在后期。这样安排的好处在于,其后的每一次月考,都可以成为学生实战演练的机会,在月考分析时,教师可以把有针对性的解读和规范的答题方式再次传递给学生,以便在一次一次的月考中,学生的答题思路得以规范,答题能力得以提升。
【2016·福建省厦门卷】
六、阅读《断头树也有春天》一文,完成13--16题(19分)
断头树也有春天 【英】珍•古德
①写下这段文字时,我正坐在英格兰伯恩茅斯的家中,抬头就能 望见窗外的几棵树。其中一棵山毛榉树是我的最爱。小时候,它的树枝便是我最好的椅背,倚着它,我读完了《人猿泰山》,幻想着自己有一天也能生活在森林里。②山毛榉树是我最好的玩伴,我常常在树上一待就是几个小时。我每天都会轻唤着它的名字,把自己的一些小秘密说给它听。夏日午后,当微风穿过枝丫,我仿佛听到了它的呢喃低语。A叶儿轻轻摆着,边歌边舞,那是它为我精心设计的演出。刮大风的时候,我搂紧它的臂膀,随它一起在风中摇晃。
③每当我徘徊在一棵大树下时,我总是惊叹于树里 隐藏了多少岁月的故事,那展臂迎风的树枝经受了多少载的风雨,还有那多到无法数清的树叶,有多少歌儿要吟唱。我们所能看到的地面上的部分,只是树的一部分,在那深不可及的地下,埋藏着它最深沉的心事和渴望。B也许是与树接触久了,我似乎读懂了树的语言,理解了与人类密不可分的另一个世界。④“幸存者”是一棵在“9•11”恐怖袭击事件中幸存的豆梨树。20世纪70年代起,它就被栽植在世贸中心5号楼附近,年年用绽放的白色小花,为水泥世界里的人们送来春的讯息。与同伴一样,它也被埋在了倒塌的双子塔下。
⑤一个月后,清理残骸的工人发现了它。彼时,树已经被“肢解”——水泥碎块砸得它“身首异处”,剩下的树干被烧焦,树根严重受损。人们把它送入纽约公园的苗圃。⑥苗圃的管理人员告诉我,第一次看见这棵断头树时,他觉得根本不可能有任何方法让这棵树起死回生,他没想到去掉表层烧焦部分的“幸存者”,竟在苗圃的优质土壤里生根了。⑦“幸存者”注定拥有不平凡的生命。2010年春天,一场可怕的风暴以每小时160公里的速度席卷了“幸存者”所在的区域。风暴过后,“幸存者”已有部分树根裸露在外,苗圃管理人员给“幸存者”又做了一次大手术。
⑧起初他们不敢有太大的动作,只是把树枝抬起来一些,让树干跟地面依然保持一定角度。在根部堆上覆盖物和肥料。他们甚至不敢直接给树浇水,而是每天轻轻为它洒水。几周后,“幸存者”再一次起死回生。
⑨2010年12月,“幸存者”被移回发现它的地方。“9•11”纪念馆的设计负责人说最初一些人反对将“幸存者”移回来,认为原址上种满了新树,而“幸存者”作为唯一的豆梨树,会破坏园林景观的对称性。事实上,作为世贸中心遗址上唯一幸存的生命,人们纷纷来与它合影,将象征着感恩、鼓励、关爱的蓝丝带系在它的树枝上。⑩四月的一个清冷的早晨,金色的阳光包围在它的四周,我看到的是一位戴着光环的精神领袖。站在为保护它而设立的护栏外,眼泪模糊了我的视线。它的花期已过,枝头略显寂寥。但就在我站了很久,准备离去时,惊喜出现了:我突然看见三朵小小的白花挤在一起,藏在枝叶深处。它仿佛在告诉人们:“不要伤感,只要还有希望,哪怕受尽伤害,哪怕春已远离。” 13.文章①②两段详细写了山毛榉树,而全文的主角却是“幸存者”。请结合全文,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简述第①②段的作用。(4分)答:
14.品析文中画线的句子。(5分)(1)请结合第②段品析A句。(3分)
叶儿轻轻摆着,边歌边舞,那是它为我精心设计的演出。答:
(2)请结合全文内容说说第③段B句中“树的语言”具体指什么?请用原文句子回答。(2分)
答:
15.通读全文,谈谈你对标题“断头树也有春天”含义的理解。(4分)答:
16.请结合本文和链接,以“生命的不平凡”为主题写一段话。(不少于80字)(6分)链接: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冰心《谈生命》 大自然每一次剧烈的运动,总要破坏和毁灭一些什么,但也总有一些顽强的生命,不会屈服,绝不屈服啊!——张抗抗《地下森林断想》 答: 【答案】:
13.(4分)要点与评分:按要点得分,大意相同即可得分。
参考答案:内容上:①②两段写我小时候和树的亲密关系(1分)。正因为如此,作者才能“惊叹”于树里隐藏的故事,才能“读懂”树的语言,才能“理解”树的世界(1分)。结构上:为下文重点写豆梨树做铺垫,埋下伏笔(1分)。正因为有与山毛榉树的亲密接触,才读懂了树的语言,理解了豆梨树的世界。(1分)
14.品析文中画线的句子。(5分)(1)(3分)要点与评分: 答出修辞手法得1分,结合文章内容,言之成理2分。参考答案:这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树和我的亲密关系(2分)。(2)(2分)要点与评分: 正确书写得满分,两个错别字扣1分,超过两个错别字不给分。答案:不要伤感,只要还有希望,哪怕受尽伤害,哪怕春已远离。
15.(4分)要点与评分: 答出“本义”2分,“引申义”2分。参考要点:(1)第一层本义:断头树两度起死回生,终于迎来春天。(2分)(2)第二层引申义:断头树顽强的生命意志使它上升为“一位戴着光环的精神领袖”,成为人们传达感恩、鼓励、关爱的象征。(2分)
16.(6分)要点与评分:能够联系本文中断头树的几次起死回生,终于迎来春天,体现生命的不平凡得2分,能够联系链接,写出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写出不屈服于生命中的“破坏和毁灭”,才会诞生不平凡的生命得2分。表达2分。【2016·福建省泉州卷】
(三)阅读下文,完成12-16题(26分)
纪念 张惠雯
①一个人如果曾有个非人类的朋友,如果他曾在某个瞬间真诚而平等地注视他那朋友的眼睛,他就会经由这双眼窥见另一种生命那纯净的灵魂,走到另一个世界的秘密中去。这样的人是幸运的。给予我此种幸运的是点点,它是一条斑点狗,在我家生活了十四年。对于我来说,这不是平常的十四年,而是人生中最美好的十四年,我从二十二岁走到三十六岁。在这段时光里,如果每次还乡在记忆里最终剩下了一些画面,那么几乎每个画面里都留有点点的影迹。
②很难用“宠物”这个词来描述点点,它是条极有灵性的忠犬,理解人、信赖人,它是我的朋友,一个忠诚、温厚、沉默的朋友。它表达爱的方式是忠诚地守在你身边,离你近一点、更近一点,直至偎依着你。它和你一起散步,总是走在你旁边,即使因为什么新奇事物稍微跑到前面几步,它也会立即意识到,然后停下来回头凝望着你-它是在等着你。有时候,你 到家附近的小店去买东西,出门时并没有带着它,但很快你会发现它来找你了,找到你,就欢喜地和你一起回家。
③前一个冬天,我有种莫名的忧虑。有一次,我和母亲打电话,我说,北方的冬天寒冷,如果点点能熬过这个冬天,它就能多活一年,那么我下次回家时也许还能见到它。母亲叫我不要担心。过后,我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回到家,家里显得格外荒凉,似乎人都出去了。于是,我想到点点,我想至少它应该在家。我到它住的杂物储藏间里找它,里面铺着干草,仿佛废弃已久,我里里外外地喊它、寻找它,突然,我想到,难道它已经不在了?因为这个梦太不祥,我不愿对别人提起。两三天后,我给家里打电话,问起点点,我母亲说它正在外面卧着晒太阳呢。后来,每次打电话问起它,母亲都说它很好。
④就在几天前,我又梦见了点点。我梦见终于回家了,我走进往家去的那条小胡同,突然,点点迎面朝我跑过来,就像过去很多次我回家时一样,它是来迎接我的。不过,这次它显得更欢喜,看起来就像一两岁时那样年轻。我记得它的表情像是在笑。这是个温暖的梦,但醒来的我却十分悲伤,因为我觉得它太过温暖,倒像是种告别。这一次,我打电话给三姐,她告诉了我实情:点点已经在三个月前去世了,家里人一直瞒着我。现在想来,它大约在我做那个不祥的梦之后不久就去世了。⑤点点似乎精心地选择了自己的死期。也许为了让我这个和它聚少离多、不在场的好朋友记住它,它是在我三十六岁生日后的第二天离去的,而这一天刚好是星期天,是全家人团聚的日期,姐姐们都带着孩子回来了,它因此能在临走前和大家告别。之前的三天它已经滴水不进,它一直待在它那间小屋里,卧在母亲冬天特地给它铺的厚毯子上。三天里,它再也没能站起来,姐姐试图喂它一些葡萄糖水,但它无法下咽。不知道是什么毅力让它撑到了那个星期天的中午,它一直等着,等所有人都到了以后。当时,大家聚在它的小屋里,它来回地看着他们中的每一个。大人都落泪了,狗也流泪了,孩子们抚摸着它,已经泣不成声。它就这样呼出最后一口气,平静地闭上了眼睛。后来,大家就在后面的小菜园里埋葬了它。它死时有众人的陪伴,而不是在某个寒冷的夜里孤独地离开,它也没有长期瘫痪而后痛苦而屈辱地离开,这对我来说是最大的安慰。⑥我不相信人或动物死后仍有灵魂,但我相信它们活着时有灵魂,这灵魂就是一颗心灵能走进另一颗心灵的桥,就是我从它那双眼睛里看到的令我感动的东西。尽管如此,我想当我再回到家,我还是会去埋葬它的地方陪伴它一会儿,就像它过去无数个时候曾静静地陪伴我。那时,我们两个顺着门前那条南北大街来回地走着,常常是在夏日的晚风中,或是冬日上午温暖的阳光里。有时,我骑着自行车,它跟在旁边。最初,年轻健壮的它四蹄飞奔;再后来,它跑得慢了;终于,它老得几乎跑不动了,我得骑得很慢,还要不时停下来等它。两年前最后一次回家,点点的两条后腿骨质老化,它有时高兴地站起来想朝我走来,却会突然摔一跤。我最喜欢带它去父母在房后开辟的那个小菜园里,站在石榴树或柿子树下,吹着风,就那么安静地站一会儿,我感到我们同样在体会着世间的某种美好,那种温暖的欣欣的生意,感受着极其祥和的相伴的快乐…… ⑦我们的亲戚、朋友都说点点是有福气的狗,这无非是指我们给了它足够的食物和一个栖身之所。可是,和它给予我们的信任、爱,和它带给我们的快乐相比,我们给它的多么微不足道!作为它的朋友,我的心此时充满悲伤和愧疚。在来美国以后的这几年里,我难得陪陪它。即使在短暂的回国假期里,我也要抽空去旅游,待在家里的时间并不多,加之在家时亲友应酬频繁,我每天匆匆忙忙、来来往往,竟忽略了这位老去的、忠诚的朋友。如今,一切补偿都已不可能。它的死令我意识到我已经太久没有回家了,它也提醒我,当一个人还能够给予爱的时候就尽力给予爱,不要寄望于不可知的未来。
⑧点点是一条被我们人类视为卑微的狗,但它却让我体会到仁慈、悲悯的更博大的意义。人的大部分生命都浪费在那些自认为重要的事务中了,但最后发现真正赋予这生命温度的却是 那些短暂的美好、瞬间的感动,在记忆里,这瞬间成为了永恒。
⑨人生就像一个旅途,失去了这位挚爱的朋友,我擦干眼泪后仍得继续前行。而除了更加尊重、善待其他生命,我想不出更好的、纪念它的方式。12.根据提示梳理情节。(6分)
“描述”点点→___________→又梦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愧念点点
13.如果不用“宠物”这个词来描述点点,应该用文中哪个词语来描述,为什么?(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品析语言。(9分)
(1)如果点点能熬过这个冬天。(加点词角度)(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最初,年轻健壮的它四蹄飞奔;再后来,它跑得慢了;终于,它老得几乎跑不动了,我得骑得很慢,还要不时停下来等它。(从动作描写角度)(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大人都落泪了,狗也流泪了,孩子们抚摸着它,已经泣不成声。”中“落泪”、“流泪”、“泣不成声”能否互换?为什么?(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第④⑤段为什么要用倒叙的记叙顺序?(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下面这段文字是《2015年散文随笔选粹》给本文的推荐语。请结合全文,谈谈有哪些“更多的隐秘情感”。(答出两点即可)(4分)
“这条陪伴她(作者)十多年的狗,既是她的朋友,也是她的镜子。也是在对它的回忆中,作者品味到更多的隐秘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2.(6分)梦见点点 泪别点点 回忆点点13.(3分)朋友 因为它是极具灵性,理解人、信赖人。(答“给予我信任,爱和快乐”或“ 给予我人生的启迪”也可)14.(9分)(1)(3分)“熬”表示艰难忍受的程度,既暗含点点的年老,又饱含“我”对点点能否平安度过寒冬的深切担忧。(2)(3分)“飞奔”“跑得慢”“跑不动”写出点点不同阶段的奔跑状态,有序地浓缩点点从年轻到衰老的变化过程,表现了点点一生与我相伴的深厚情感。(3)(3分)不能,三个词语扣紧各自身份,将诀别时人人难过却极力抑制,狗眷恋主人的自然流露,孩子们十分悲伤却不会掩饰的情感准确传神地表达出来。15.(4分)先衔接上文,集中叙写了“我”的两个梦(将两个不同类型的梦集中对比),更能突出对点点的关切和思念。再写点点之死,引出下文的“回忆”并为结尾的议论蓄势。16.(4分)“窥见另一种生命那纯净灵魂”的幸运 世间某种美好和温暖生意的感受 及时尽力给予爱的领悟 仁慈、悲悯的博大意义的体会 尊重、善待其他生命的认知(答出两点即可)【2016·福建省龙岩卷】
(三)阅读下文,完成15~18题。(24分)
舍 得
①父亲去世10年后,在我的“软硬兼施”下,母亲终于同意来郑州跟着我——她最小的女儿一起生活。一天,母亲对先生说,星期天喊你那些朋友回家来吃饭吧,我都来了大半个月了,没见他们来过呢。妈,他们经常在外面聚呢。我替先生解释,母亲摇头,态度坚决地让先生在周末把他们带回家来聚一聚。
②周末一整天,母亲都在厨房忙碌。我将母亲做好的饭菜一一端出,那几个事业有成、几乎 天天在饭店应酬的哥们,立刻被几盘小菜和面食小点吸引过去。其中一个忍不住伸手捏起一个菜饺,喃喃说,小时候最爱吃母亲做的菜饺了。母亲便把整盘菜饺端到他面前,说,喜欢就多吃,以后常来家里吃,我给你们做。那个男人点着头,眼圈忽然就红了,他的母亲已经去世多年,他已经很久没回过家乡了。
③一个周末的下午,有人敲门,是住在对面的女人,端着一盆洗干净的大樱桃。女人有点儿不好意思地说,送给大娘尝尝。我诧异不已,当初搬过来时,因为装修走线的问题,我们和她家闹了点儿矛盾。现在她冷不丁送来刚刚上市的新鲜樱桃,我摸不着头脑,一时竟不知该说什么好。她的脸就那样红着,有点儿语无伦次:大娘做的点心,孩子可爱吃呢……
④有一次,得知先生一个同事的孩子患了白血病,母亲要我们送些钱过去。因为是来往并不密切的同事,我们只想象征性地表示一下,母亲却坚决不答应,说,人这辈子,谁都可能会碰到难事,要舍得好人一生平安。我们听了母亲的。
⑤母亲过来半年后,先生竟然意外升职了,在单位的推荐选票上,他的票数遥遥领先。先生回来笑着说,这是妈的功劳呢,我这票是妈给拉来的。我们才发现,最近我们的人际关系竟然空前好起来,那种好,明显地少了客套多了真诚。
⑥这几天天气出奇的煦暖,我很想带母亲到处走走。可母亲因为天生晕车,坐次车如生场大病,于是一概拒绝出门。那个周末,我灵机一动,妈,我骑车带你去。母亲笑着同意了。⑦小心地骑到路口,是红灯,我轻轻下车,还未站稳,一个警察从人流中穿过来,走到我面前说,不许带人你不知道吗?还在前面带。说完,埋头便开罚单。母亲愣了一下,攥着我的胳膊要下来,我赶忙扶稳她,跟那个年轻的警察说了声对不起,解释说,我母亲晕车,年纪大了,不能坐车,我想带她去动物园看看…… 警察愣了一下,这才看清我带的是一位老人,还不等他说什么,母亲责备我,你怎么不告诉我城里骑车不让带人呢?便急着要下来。我正不知所措,那个警察伸手一把搀住了母亲,大娘,对不起,是我没有看清楚!,城里只是不让骑车带孩子----您坐好。他忽然抬起胳膊,向母亲庄重地敬了个礼。然后转身,举旗,以我从未见过的飒爽英姿打起标准的手势:杂乱的人群霎时腾出一个空间,两边前行车辆魔法般定住。年轻英俊的警察用还未脱去稚嫩的笑脸看着我,招手示意我通过。我带着母亲,缓缓地行走在熙攘的人群中劈开的一条人行道上。车辆静止,行人驻足,世界突然安静,空气里流动着一种久违的温情——我带着母亲在众人的目光里骄傲前行。⑧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受到如此特殊,如此温情,如此厚重的礼遇。⑨母亲是在跟我第三年查出肺癌的。那天,母亲对我说,你爸他想我了。妈,可是我舍不得。梅,这次,你得舍得。她笑起来,拍着我的手。但是这一次,母亲,我舍不得。我说不出来,心就那么疼啊,疼得碎掉了。⑩母亲走的那天,送葬的队伍浩浩荡荡,从村头排到村尾,除了亲戚,还有我和先生的同学、朋友、同事,以及我们社区前后左右的邻居们……很多很多人,有些是我见过但不熟悉的,有些是我根本就不认识的,大家神情肃穆,流露出哀伤和不舍。一位老奶奶跟我说,闺女啊,你娘前世积的什么德哟,我这辈子可从来没见过这么大的场面啊!(本文有删改)15.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A.文中的警察是一个善良、有爱心,既恪守职责,又人文执法的好警察。
B.先生意外升职是因为母亲请他的朋友吃饭、给邻居送点心和给同事的孩子捐钱。C.我想带母亲出去走走,母亲因晕车拒绝出门。我提议用自行车带她,母亲欣然同意。D.母亲得了重症,预感时日不多,但她坦然面对死亡,并教育我要懂得舍得。16.下面句中加点词表现力强,请品析。(8分)(1)现在她冷不丁送来刚刚上市的新鲜樱桃。答:
(2)我带着母亲在众人的目光里骄傲前行。答:
17.文章结尾处铺陈了母亲葬礼的“大场面”,其用意何在?(6分)答:
18.根据文意,谈谈母亲的“舍”与“得”给人的启示。(6分)答: 【答案】:
(三)(24分)15.(4分)B16.(8分)(1)“冷不丁”一词表示突然、意料之外(1分),写出了我对邻居突然的友好行为表示惊讶(1分),侧面烘托(1分)了母亲善良、热情的优秀品质(1分)。(2)①表达了自己的孝心被大家肯定和赞许的自豪感、满足感;②写出了自己再忙也带母亲出去玩,尽了一份孝心而感到自豪、幸福;③为自己有一个善解人意,体贴别人的母亲感到自豪。(答对任意一点2分,共4分)17.(6分)①呼应标题,深化主旨;②这里的大场面是母亲真诚的“舍”带来的;③彰显了母亲的人格魅力和影响力;④表达了人们对母亲的感恩和怀念;⑤表达了弘扬社会正能量,构建和谐社会的愿望。(意思答对即可,答对一点2分,共6分)18.(6分)①只有真诚、大方的“舍”,才能得到别人的肯定和尊敬;②“舍”往往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③只有每个人都力所能及地献出自己的一份爱,社会才能和谐、美满;④要坦然、豁达、坚强面对生死;⑤要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体谅他人。(意思答对即可,答对一点2分,共6分)【2016·福建省莆田卷】
(三)阅读下文,完成9-13题。(22分)
给燕子留个门 干亚群
当河里最后一块冰被我们捣碎后,叮叮咚咚的水流声从村东一直响到村西。也就这么几天里,村里又多了一份热闹,门前的枣树上开始有叽叽喳喳的声音。老人便把门开得大大的。我们感到不解。老人说,燕子回来了,它们要筑巢,如果关着门,燕子会觉得主人不欢迎它们。敞开的门,有春风灌进来。春风仿佛在铺一条无形的路,是空中温暖的路。燕子顺着赶过来。春风把沿途的树都弄绿了。于是,有一天,我们听见燕子的叫声,看见燕子的身影——像黑色的闪电。
老屋横梁上的那只燕子窝,跟我们玩的那种烂泥炮形状差不多,上宽下窄,不过看起来有点疙里疙瘩。我们也不知道哪一年筑的,每年的春天总能看到两只燕子飞进飞出,然后孵出一窝小燕子。去年的燕子窝在守候今年的燕子。
村里的房屋多是平房,有些还是茅草房。燕子似乎并不嫌弃,只要人们开着门,有一处可容它们筑巢的地方,它们就会把巢安在那儿。老人们说,家有燕子窝,那是一家人的福气,说明这家风水好。所以家里有老人的,每到春天总是盼望着门前喃呢的声音。我们那儿并不重视喜鹊,而把燕子看成喜鹊的化身。村里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如果身体不适,他们就把能不能熬过冬天作为给自己的一个命数。二月初燕子准时飞回来,那些躺了一冬的老人不管可不可以下床,都要起来在门口坐一坐,听听燕子的喃呢,看看燕子忙碌地衔草加固巢,心里觉得有一种踏实。
我们不知道鸳鸯是怎么一回事,却知道家里的燕子是双飞双宿的。大清早,等门一开燕子马上飞去了,当它回来的时候嘴里肯定衔着草什么的,有时独自回来,有时两只一块儿。你一口草我一口泥,共筑着它们的窝。到了傍晚,如果另一只还没有回来,那只先回来的燕子肯定停在门前的树上或屋檐下,歪着头一动不动,直到另一只回来,然后轻轻几声叽叽,便飞进窝里再也看不到它们的影子。村里小夫妻哪天吵架了,做妻子的就会责备自己的男人,怎么连燕子都不如,它们还懂得温情。刚才还气呼呼的男人,此时默不作声,一个人提了只筐出去了。等他回来的时候筐里准有妻子爱吃的水果。燕子等窝筑好后开始产卵,大约一个月后窝里便会伸出几张黄黄的小嘴。此时是燕子最最忙碌的时候,两只燕子飞进飞出,喂养着它们的小宝宝。老人说,燕子一顿烟的工夫要飞出三次,一天下来将近要飞一百多次,直到小燕子能独立觅食为止。而小燕子长大的那阵子,家里是颇为热闹的。一会儿叽叽喳喳,一会儿唧唧啾啾,尤其当燕子爸爸与燕子妈妈从外面觅食回来的时候,横梁上是一片喧闹。只只张大着黄口,争先恐后地要食吃。等老燕子飞走了,它们才个个缩回窝里安静下来。再过一段时间,小燕子开始学飞,扑棱棱地从窝里飞到窝外,再由屋檐下飞到树枝上,这样一路地飞远。如果还不到迁徙的时候,小燕子们绝不会飞走,到了晚上还是会飞到自己的窝里。
我们家约定俗成,最晚进门的人,总会看一看燕子是不是到齐了,然后关门——这是晚上最后一道仪式。就像大人牵挂会玩的孩子迟归那样,我也会提醒家里人:给燕子留着门。村里开始有人建房,原来居住的老房子得拆掉。上了年纪的人遵循一个原则,五黄六月是不可以动土木的。所以村里很多人建房子多选择在秋天,这时候燕子已准备南飞了。那些拆了老房子的人家,把拆下来的燕子窝整个地端下来,然后放在树杈上,希望明年燕子归来的时候还能发现这个标记。然而,那些建了新房子的人家第二年再也不会有燕子进出。整天锁着的大门和平整的天花板,让燕子越飞越远了。
当村里最后一栋楼立起来的时候,村子变得寂寞起来。年复一年,燕子只是在记忆里呢喃,又渐渐消隐。以至回忆燕子确确实实的叫声,却模糊了。村民习惯了关门。
(选自浙江文艺出版社《给燕子留个门》,略有删改)
9.村里人的哪些行为表现了对燕子的重视和喜爱?请简要概述。(6分)答:
10.请结合语境,分析“这是晚上最后一道仪式”中“仪式”一词的妙处。(3分)答:
11.“年复一年,燕子只是在记忆里呢喃,又渐渐消隐。”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4分)
12.请分析文中划横线句子的表达作用。(5分)
到了傍晚,如果另一只还没有回来,那只先回来的燕子肯定停在门前的树上或屋檐下,歪着头一动不动,直到另一只回来,然后轻轻几声叽叽,便飞进窝里再也看不到它们的影子。答:
13.“村民习惯了关门”,你赞同村民的这种做法吗?请说说你的理由。(4分)答: 【答案】:
(三)(22分)9.(6 分)① 春天,开门欢迎燕子归来。② 村里的老人看燕子,听燕子的呢喃。③ 晚上给燕子留着门。④ 把拆下来的燕子窝放在树杈上。(答出三点即可得满分,每点2分,若答到“村里小夫妻吵架,拿燕子作比。”和“ 建房多选择在秋天。”各得1分,意思对即可)
10.(3分)“仪式”一词用在比较神圣的典礼上,在文中大词小用,写出晚上做最后一件事的庄重和认真,体现了燕子在“我们”心中的位置(体现“我们”对燕子的喜爱)。(意思对即可)
11.(4分)岁月流走,当村里迎来一座座新楼后,燕子却在慢慢离去,人和燕子和谐共处,如一家人一般生活的热闹场景只能成为美好的回忆。(能从“燕子离去”和“人与燕子共处的场景成为回忆”两个点上进行回答即可,每点2分)
12.(5 分)通过对燕子的神态、声音、动作等细节的描写,写出了燕子双飞双宿的生活习性,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燕子间的温情,也表达了“我”对燕子的赞美与喜爱之情,与下评议写人类夫妻相处的情景相映衬。(意思对即可)13.(4分)示例— :不赞同。门犹如一道屏障,隔离了人和燕子,门又像一把锁,封闭了人心的善与爱,村民的这种习惯,是对燕子的拒绝,是人性的自私,在村民一次次的关门中,人类和鸟儿和谐共处的画面在一点点消逝,人类善良友爱的心灵也在慢慢硬化。
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体味和推敲重要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2.借助常用修辞知识体会文中重要词语的表达效果。3.能体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4.能理解文章词句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过程与方法】
课前准备——课堂合作探究——教师点拨归纳——实践练兵 【情感、态度与价值】
1.培养学生感悟作品语言美的能力;
2.让学生学会用美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探究答题思路,归纳解题方法。2.选准切入角度,灵活运用方法。3.学会举一反三,形成赏析思维。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散文很美,很有味道。曾经有文学评论家说过:“散文就是一种味道,一种精神的味道,以及文字的味道。散文就是通过自己独有的语言方式把它的味道传达出来。”因此,学会品味散文的语言,走进散文语言的审美世界,才是真正走进了散文。
散文的语言赏析也是中考现代文阅读的一大考点。这节课,我们就这方面做一些探讨。
(二)回顾最近三年江西中考语言赏析的相关题型。
(三)语言赏析要遵循的总原则:
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篇不离中心。
(四)语言赏析第一步:字斟词酌细推敲——赏析词语
技法探究:
先请同学们交流赏析词语的一些常用的方法,在些基础上归纳: 1.结合语境法。
例:(2013江西中考)第17题:结合语境,理解“他的笑容让我感到一种天真的亲切,很干净透明的那种感觉”中“干净透明”的含义。
(结合语境,得知“干净透明”是指男孩子内心纯洁,待人真挚。)2.抓住主旨法。
例:《我的第一本书》一课的题目应如何理解?它仅仅是指那半本国语课本吗?
(明确:不仅指那半本国语课本,还指我人生的第一课(主旨)。3.联系形象、情感法
例:“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说说在这句话中,“标致”一词的具体含义。
(明确:反语,指清国留学生附庸风雅、不学无术的丑陋,表达作者对他们的厌恶之情。)
4.明确指代法。
例:2012江西中考第17题:文中多次提及的“俗愿”,实为作者追求的平凡而淡泊的生活,试用简洁语句归纳其具体所指。
(明确:“俗愿”一词,文中有明确的指代:逛书店、观书画展、听音乐会、买鲜花、研究化妆、学烹饪术。)
5.巧析修辞法
例:老屋离我愈远了;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那西瓜地上的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鲁迅《故乡》
文中划线的词“看不见的高墙”的含义是什么?(明确:比喻人与人之间的隔膜。)
(五)赏析语言第二步:片言只语总关情——赏析句子
1.请同学们分享这方面的经验。2.向同学们推荐一种方法。
四步法:找角度——品效果——析特征——扣情感
第一步: 找角度(如修辞、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语言风格等角度)
第二步:品效果(如:生动形象、准确传神、意味深长、直抒胸臆、含蓄委婉等)
第三步:析特征(表现了所写对象的什么特征。)
第四步:扣情感(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或给读者怎样的感受。)3.请同学们选择角度试着赏析语句。
例1.(江西2012年中考试题)第18题:简要赏析文中画线的语句。(3分)那样清脆和圆润的笑声,真有点像荷叶上的露珠,风吹过来时就滑来滑去,圆滚滚的、晶亮亮的,一直不肯安静下来。
(明确:这段文字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孩子的笑声比作圆滚滚、晶亮亮的露珠,生动形象地突出了孩子笑声的清脆和圆润,表达了作者心头的喜悦和爱意。——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 1)从修辞角度分析 不同的修辞有不同的效果: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对比、夸张、反复——强调突出、鲜明 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等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反语——增强幽默或讽刺意味 对偶——句式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 双关——蕴含着深层含义
例2:赏析语句:我很贪婪地啃着瓜果,母亲在一旁心满意足地笑着。(明确:2)从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角度赏析
运用“贪婪”和动词“啃”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大口大口吃瓜果时的情状,表达了“我”对家乡瓜果的喜爱之情。“心满意足”准确地写出了母亲当时看我吃瓜果时的欣慰,表达了母亲对“我”的爱)
3)从句子的表达方式角度赏析
议论句,揭示哲理或文章的主旨,起到统领全篇,画龙点睛的效果; 抒情句,直接或间接抒情,可以使文章具有感染力; 描写句,可使人、景、物栩栩如生,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人物描写:
类型: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描写、正面、侧面、细节描写。作用:反映人物的心理,表现了人物的性格、品质。
例3:(2013江西中考)第16题:试从人物描写的角度(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任选其中两种)对文中画线句子进行具体分析。(4分)
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帮助塑造人物性格、增强艺术感染力。例4.(2012年江西中考)
(一)阅读席慕容《槭树下的家》,完成第15—18题(17分)
16、一年四季槭各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花这么多笔墨来描写槭树?
(明确:这一段使用了正面衬托的写作手法,用槭树一年四季的美映衬了槭树下家的温馨和美,表达了作者对家的美好情感。)
教师归纳:4)从句子的表现手法角度赏析:
常见的表现手法有:象征、衬托、托物言志、以小见大、欲扬先抑、对比、照应、渲染、铺垫、情景交融等
例5.(2011年江西中考)现代文阅读:琦君《方寸田园》
20.琦君的散文语文质朴自然,清新雅洁,灵活生动。试赏析下面的语句,体会其特色。(4分)
(1)整天里不必看时钟,散步累了就坐在瓜棚下看书,手倦抛书,就可以睡一大半天。
(2)山水使人明智清明,友情使人心灵温厚。名山胜迹,总愿与好友同游;美景良辰,亦望与好友共享。
(明确:第一句语言自然流畅,通俗朴实,清新气息扑面而来。
第二句句式整齐(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语言典雅有韵味,读来朗朗上口。
归纳:5)从语言风格角度赏析句子
常见的语言风格有:清新优美、通俗朴实、简洁凝练、诙谐幽默、准确严密、精辟深刻等。
4.提醒同学们做语言赏析题时的两个注意:
理解分析时注意:明确赏析的角度、抓住关键的词语、结合上下文语境、联系文章的中心,结合作者的情感。
答题表述时注意:结合具体语句表达,语言简明准确到位。5.牛刀小试:
阅读查一路的《在冬夜里歌唱的鱼》,选择合适的角度,赏析你最喜欢的句子。
6.布置作业: 阅读查一路的《在冬夜里歌唱的鱼》,回答问题。
1、从全文来看,题目中的“歌唱”指的是什么? 题目表达了哪些感情?
2、理解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
(1)厨房成了温暖的心脏。
内 容 探 究
主备人:王志炎
一、关注考点:
1.“内容探究”就是对文本的主要内容、深层含义进行挖掘和探究的过程。2.现代文阅读中内容探究题的主要考点有: ①整体理解和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 ②正确分析和把握文章所蕴含的观点态度; ③注重文句的理解与品味; ④注重阅读心得的个性化表达; ⑤抓住感受最深的内容评价文章;
⑥运用探究精神对文章的观点和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 ⑦对文章的各种表达手法与写作技巧进行分析和欣赏。
二、技巧指津
1.常见的内容探究题以开放性的主观题为主;
2.解答内容探究题,主要依靠对语境的深刻了解、对文句之间关系的把握、对文本字里行间蕴意的揣摩以及从显现的文字信息中预测出隐含文字信息的能力;
3.内容探究题的答案一般是不固定的,但必须有道理,有说服力; 4.鉴赏表达技巧。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方法及人称运用等。中考对表达技巧的考查方法,一是要求辨认,二是分析运用某种技巧的作用等。
一.做题时应遵循的原则
1、整体阅读, 宏观把握
每一篇文章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要理清文章结构思路、抓住文章的中心或主题就必须着眼全文, 整体阅读, 宏观把握, 只有这样在做题时才不会断章取义, 以偏概全。
2、详审题目, 明确要求
审对题目要求是做对答案的前提。一般题干本身会或多或少地提示阅读范围、答题思路、角度, 所以审题务必详细认真, 关键之处用笔标出, 以确定好思维角度, 否则就会文不对题, 答非所问。
3、尊重原文, 找准答案
考试题目是从文章中来, 其答案也必定隐藏在文章当中。国家教委考试中心张建华先生曾在全国高中语文教学研讨会上说:“现代文阅读题的答案在原文之中, 不要凭空去想。”事实上, 纵观近几年高考试卷的参考答案, 也多是用文章中的词句来组织的。即使有一些明确要求用自己的话回答的题目, 其答案也是对文章中相关词语、句子的组合。所以解题时要坚持尽量从原文当中找答案, 或者搜寻与答案密切关联的词语、句子进行组合加工。切不可撇开原文, 另起炉灶, 凭空编造。
4、主题在胸, 注意联系
中心或主题是整篇文章的灵魂, 文章的各个部分无不围绕它来组织, 考试题目涉及的材料也不例外。因此答题时心中要装着文章的中心或主题, 时刻注意向它靠拢, 这样做必然就多了几分胜算。
5、据分答题, 宁多毋缺
考试题目赋分的多少是有根据的, 这其中包含着对答题要点个数的要求, 近几年高考试卷显示, 一般2分一个要点, 相对简单的题目则1分一个要点, 因此在做题时要根据赋分来组织答案。同时, 在题目没有字数限制的情况下, 尽可能多的组织答案要点, 宁可多答, 不可缺少, 以增大与参考答案的交集。
二.作答时应运用的方法
1、通读全文, 标出段落, 掌握结构;划出要句, 把握主题
结构是文章的骨架, 是作品重要的表现形式。把握住文章的结构, 是探究文章主旨、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作品思想内容的重要方法。一边阅读一边标出段落序号, 这样做无论从心理上还是实际上都能使自己处于优势地位, 并能很快地掌握文章的结构。
归纳文章的中心和主题是高考的重要内容。体现文章中心和主题的重要句子往往出现在文章的开头、结尾或过渡段中, 有的文章标题就体现主题或者论点。而每一段的中心句或在段落的开头、结尾, 或在过渡句中。再者, 体现文章中心和主题的句子往往是议论性较强或者抒情性较强的句子。第三, 文章题目、作者及文后注释往往也能很好地帮助理解文章主题。一边阅读一边划出这些重要的句子, 就能在短时间内把握住文章的主题。
掌握了文章的结构, 把握了文章的主题, 这就为后面解答题目打下坚实的基础。
2、详审题目, 标出关键;对照原文, 划出区间
通读完全文后, 把所有题目都详细看一遍, 特别是选择题的选项, 它往往能很好地帮助考生理解文章结构与主题。一边审题一边标出提示阅读范围和答题思路、角度的关键词语, 然后对照原文, 划出相应的区间。划区间时务必准确、全面, 这是做好下一步的重要前提。
3、再读提取, 精心组织;三读检验, 修正答案
根据划分的区间, 再次细读原文, 根据题目要求, 提取相关词句, 根据赋分来组织答案要点, 并注意联系文章的中心或主题。如果时间充分可以多组织几个要点, 以增大得分的可能性。
答案要点组织完毕后, 我们需要三读文章, 以检验我们的答案是否漏掉了要点、对文章中心或主题的理解是否与原文矛盾, 如果是, 我们就马上补充, 对矛盾之处仔细斟酌, 以修正答案。
安静的额尔古纳
赵丽华
想当年,成吉思汗肯定在这里蹲下来,掬水喝。面对额尔古纳河,我如是想。于是我也蹲了下来,掬了一捧水,喝下去,清而且凉的水从唇部直接通过喉部,到达腹腔深处。我想成吉思汗真是幸福,能经常喝到这里的水。其实,成吉思汗就是喝这条河的水长大的。而且他还站在这里,对他的几个儿子说:“你们不必并行,天下地面尽阔,叫你们各守封国。”(雷纳·格鲁塞:《蒙古帝国史》。龚钺译,翁独健校,商务印书馆出版。)
“地面尽阔”这句话,只有在呼伦贝尔大草原才可以体会得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纵目远望,好一片开阔视野!在内地局促的城市和乡村无论如何不会、也不可能产生这样的想法。当然了,这句话出自成吉思汗,这个所辖疆域最广、所辖人口最多的、中国最大的干部。也就是他了,除他之外,还有谁有如此的胸襟气度?我甚至想像他在说这句话的时候,语气并不重,只是那么随口说出,聊家常一样,但已足够让我折服了。
我们是沿着额尔古纳河一路向北进发的。从草原、湿地地貌一直到以樟子松林和白桦林为主的原始森林地貌。一路上,地广人稀,好个不为人知的美丽风景!草地是草黄色,翻耕过的土地是黑色,樟子松林是绿色,而白桦林的树干是纯白色,叶子却是最灿烂的黄色和红色!天空是宝石蓝的颜色,夜晚是满天硕大的星斗,与之对应的是曲折委婉的额尔古纳河,无言地穿插在草地森林之间,清澄明澈,泛着微微的光亮。
正因为这个世界闹得很,所以格外喜欢安静的事物。然而这个世界上还有安静的事物吗?在如此日新月异的广告时代,甚至一块石头都在努力地发出声音,以抗拒自己被忽视和被遗忘的命运。只有额尔古纳是安静的?这条不发出任何声音的河流,它世世代代滋养着这里的人、畜及所有的植物。即便它哺育过成吉思汗这样伟大的人物,它也仍然安详的,无一句夸饰的语言,静静地流淌,毫不骄矜与造作。我被大美所撼,不敢夸张地大叫,不敢说话,不敢吐一个简单的“美”字,只有肃穆地睁大眼睛,每个毛孔都张开,张开,以更充分地感受和体味它,满怀崇拜和朝圣的心情,像被爱情所击中。
(选自《散文》2005年第4期)
1.从全文看,文章第一段中提到“地面尽阔”这句话,在内容上和结构上分别起了什么作用?
答:
2.从文中看,“曲折委婉的额尔古纳河,无言地穿插在草地森林之间,清澄明澈,泛着微微的光亮”这句话有什么含意?
答:
3.第三段中主要写了作者沿额尔古纳河北行时所见的哪些景致?这些景致有什么特点?
答: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从成吉思汗的故事入题,并且在文中多次谈到成吉思汗,这样写的目的是用美丽的额尔古纳河来衬托伟大的人物。
B.作者之所以说成吉思汗是幸福的,是因为他认为成吉思汗喝过清凉甘甜的额尔古纳河水,并且喝这条河的水长大。从而侧面赞美了额尔古纳河。
C.文中写“世界闹得很”“广告时代石头都在努力发出声音”,旨在反衬额尔古纳河的安静与恬淡。
D.最后一段“像被爱情击中”一语生动地表达了作者对额尔古纳河的喜爱与崇拜心情。
E.本文是一篇游记,但记游的笔墨花得少,议论的文字却很多,因而缺乏艺术感染力,不免有些遗憾。
二、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5~8题。
河在河的远方
对河来说,自来水只是一些稚嫩的婴儿。不,不能这么说,自来水是怯生生的,是带着消毒气味的城里人。它们从没见过河。
河是什么?用“什么”来问河,什么也得不到。河是对世间美景毫无留恋的智者,什么都不会让河流停下脚步,哪怕是一分钟。河最像时间。这么说,时间穿着水的衣衫从大地走过。这件衣衫里面包裹着鱼、草和泥的秘密,衣领上插着帆,流向了时间。
河流览历深广。它分出一些子孙缔造粮食,看马领着孩子俯身饮水。落日在傍晚把河流烧成通红的铁条。河流走到哪里,空中都有水鸟追随。水鸟以为,河一直走到一个最好的地方。
天下哪有什么好地方,河流到达陌生的远方。你从河水流淌的方向往前看,会觉得那里不值得去,荒蛮、有砂砾,可能寸草不生。河一路走过,甚至没时间解释为什么来到这里。茂林修竹的清幽之地,乱石如斗的僻远之乡,都是河的远方。凡是时间要去的地方都是河流的地方。
河流也会疲倦,在村头歇一歇,看光屁股的顽童捉泥鳅、打水仗。河流在月夜追想往昔,像连续行军几天几夜的士兵,一边走一边睡觉。它伤感自己一路上收留了太多的儿女,鱼虾禽鸟乃至泥沙,也说不好它们走入大海之后的命运。也许到明天,到一处戈壁的故道,河水断流。那是一个无人知晓的地方,河流被埋藏。而河流从一开始便意气决绝,断流之地就是故乡。
河的辞典里只有两个字:远方。远方不一定富庶,不一定安适,不一定雄阔。它只是你要去的地方,是明日到达之处,是下一站,是下一站的远方。
常常地,我们在远方看到河流,河流看到我们之后又去远方。如果告诉别人河的去向,只好说,河在河的远方。
(选自《散文》2005年第5期)
5.文章第一段不写河流而写自来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
6.作者说“河最像时间”,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则说“逝者如斯夫”。请问他们从河流当中各自悟到了什么特点?能带给人怎样的不同感受(启迪)?
答:
7.从文中看,“河的辞典里只有两个字:远方”这句话有什么含意?
答:
8.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河是对世间美景毫无留恋的智者”一语让人不由得想起“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古训,令人浮想联翩,感触颇多。
B.“它分出一些子孙缔造粮食”一语是为了说明河流“览历深广”的特性。
C.“凡是时间要去的地方,都是河流的地方”一语意思是说,河流的目标在于远方,它像时间一样“不舍昼夜”。
D.文中写“河流也会疲倦”,也会“追想往昔”,甚至会“伤感”,这与“意气决绝”、勇往直前的智者形象是不相符的,这不能不说是本文的一处败笔。
E.篇末说“如果告诉别人河的去向,只好说,河在河的远方”,是因为“我们在远方看到河流,河流看到我们之后又去远方”,令人不知河到底要流向何方。
[参考答案]
1.①内容上,旨在表现呼伦贝尔大草原的壮阔,同时表现成吉思汗宽广的胸襟和豪迈的气概。②结构上,起过渡作用,深化了作者的思考,引发了议论。
(下转62页)
(上接55页)
2.额尔古纳河世世代代滋养着这里的人、畜及有植物,即便它哺育过成吉思汗这样伟大的人物,它也仍然是安详、宁静和谦逊的,无一句夸饰的语言,静静地流淌,毫不骄矜与造作。这是何等宽广的胸怀和美丽的心灵!(大意如此即可)
3.①草原、湿地、樟子松林、白桦林、蓝天、星斗及额尔古纳河(特别要注意不能遗漏本文的主角——“额尔古纳河”)②特点:五彩缤纷、不为人知、美丽迷人(不可笼统地答“美丽”)
4.AE (A.应是用伟大的人物衬托大美的额尔古纳河,E.“缺乏艺术感染力”错)
5.①衬托:用自来水衬托河流。自来水是稚嫩的婴儿,是带着消毒气味的城里人,而河流是永不止步的智者。②引出下文对河流的叙写,使行文显得舒缓自然。(大意如此即可)
6.作者认为河像时间,它穿着水的衣衫从大地走过,意气决绝,勇往直前,带给人坚毅执着的感觉,具有义无返顾的精神;孔子笔下的河流是时光的象征,它不舍昼夜,一去不复返,带给人日月如梭、光阴似箭的感觉,使人产生珍惜时光的启迪和浪费光阴的愧疚。(能自圆其说即可)
7.在作者看来,河是对世间美景毫无留恋的智者,什么也不能让它停下脚步,它目光远大,勇往直前,不管道路是否曲折艰险,也不管前面是否荒蛮绝路。河是智者的化身,河是勇者的象征,其生命在于运动,其价值在于追求。(意思对即可)
教学方法:归纳法、讲练结合法(以练为主)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强调现代文阅读的重要性(占总分20%)
二、讲授新课
(一)现代文阅读试题考查内容与形式
中学考试中的现代文阅读篇目一般选自课外,记叙类文章是初一阶段的重点,也是中考的重点,命题侧重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积累运用、感知理解、揣摩体味等方面。
(二)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方法
1、基本要领: 整体把握,顺藤摘瓜
2、步骤:(读文章共两遍)
第一遍:先整体粗略阅读全文,大致感知文章大意即可;[宜快] 第二遍:再结合试题(顺藤)找到相关的段、句,深入理解文章,找出或归纳出答案(摘瓜)。[宜慢,并回读检查]
(三)掌握常见题的解题技巧和注意事项:
①“积累运用”部分一般考查字词的注音、解释,成语和名言警句的背记运用,此类题目要求平时要多积累字词和点滴知识,对于确实未见过的陌生词语可结合语境(上下文)揣摩分析。
②问指示代词“这、那”所指内容:多从代词前面文字中找答案。
③问语句、语段的作用:(要从两方面考虑)
一从结构上,常起a承上启下过渡、b总领下文或c总结上文的作用;
二从内容上,常有a开篇点题,b设伏笔、c作铺垫、d深化中心、e点明主旨(画龙点睛)等作用。
④问文章、段落的结构形式:
注意总分式(a总分、b分总、c总分总); 层进式;并列式。
⑤问文章线索:注意那些在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
⑥问文段大意:找中心句,注意段首句、段尾句。
(如无中心句)归纳段意: 本段(概括或具体)写了“谁——干什么”。
(或“什么——怎么样”)
⑦问语句含义:要从文章主旨中心去分析,表述要准确、通顺。
⑧问文章写作特色:可从文章选材、结构布局、语言、立意等角度考虑。
⑨问阅读后的体会见解:要注意观点正确、健康,注意言之有理。
(二)课堂练习:学生训练后,教师评点明确
三、课堂小结
四、作业布置 [附]阅读文章,回答文后问题:
《悟》(摘自《当代日本文集》)
(注:文中的 中村、贵之君、和佳子 为人名)
(1)中村家住在一幢在山腰里的商品小住宅里。家里四个人生活,父亲,母亲,还有念大学一年级的儿子贵之君和中学一年级的女儿和佳子。父亲已经44岁,是一家小公司的课长。(2)父亲近来心事重重。因为儿子贵之君变得很奇怪,他常常以文具费为借口死皮赖脸地要钱,虽然有时觉得他在撒谎,但也不好意思揭穿他,结果就把钱给他了。因为住房的贷款等,所以家庭经济拮据。贵之君的讲话却一天天更粗野起采。(3)可是,父亲知道贵之君是个很有感情的孩子,很喜欢妹妹,所以他仍然非常信赖着儿子。(4)这时,发生了一件事,就是他那长年使用的饭盒出现了一个洞。虽然饭盒太深,用起来极不舒服,可一旦坏了父亲仍非常沮丧。
(5)孩子他妈在附近的超级市场买回了两个饭盒,给贵之君和父亲。贵之君以前是带钱去学校买饭的,现在想尽量让他用饭盒带饭。
(6)可是,父亲不喜欢这饭盒,因为装饭和装菜的夹层是分开的。(7)父亲带的饭菜每天都是大马哈鱼,这在公司里也出名了。炒鱼块直接铺在饭上,盖上盖,父亲吃饭时,把盖翻过采横在边上,接着把饭上的鱼块移到盖上,于是压着鱼块的那部分饭呈浅黄色。那是父亲最爱吃的。不过,时间一长,他也有点吃腻了。(8)那时已是五月,天气和煦,春意阑珊。
(9)父亲结束了上午的工作,像平时。一样习惯地从包里取饭盒,打开盖一看,父亲倒吸了一口气,装菜的夹层里放着酱汁牛肉、炒香肠;还有莴苣。a父亲吃惊地张大嘴愣了老半天。这时有同事在边上走过,他慌忙盖上盖。b他总觉得有些不好意思。
(10)c接着打开装饭盒的夹层,父亲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了。米饭上紧紧地铺着一层黑黑的海苔。
(11)d“难道„„”父亲喃语着,用筷子抠着饭盒角。“果真!”父亲在心中惊叹着,受宠若惊。
(12)这是两层的海苔便饭。父亲想起很早以前已经去世的母亲用薄薄的红棕色的海苔替他制作的海苔便饭。那已经是20多年前的事了。父亲不由感动得热泪盈眶。
(13)这天,父亲一整天都感到心里暖呼呼的,甚至有些神思恍惚;在回家的路上,他还买了四只很贵的甜瓜当作礼物,而且他归心似箭,真想一步跨回到家里。
(14)走到大门边时,传来贵之君在发脾气的声音。父亲的心情阴转睛了,走上前时,能清楚听见贵之君的声音。
(15)“那样的饭能吃吗!”
(16)好像是借口带的饭菜不好在责怪母亲。父亲不由得心头火起。“今天要和贵之君好好谈谈!”他这样想定后推开大门。这时,传来母亲的声音。(17)“你和你爸爸的饭搞错了呀!”
(18)父亲听见了。原来是这样。是孩子他妈搞错了父子的饭菜,父亲顿感兴味索然。(19)“我回来了。”他有气无力地说道,打量着两人的脸。母亲一张总是局促不定的脸,一张总是受贵之君责怪的脸。可是,贵之君不同,是一副带有愧意的表情,而且显得柔和。父亲不由尴尬地把甜瓜放在那里,走上了二楼。
(20)从此,中村家发生了变化。最大的变化是贵之君。他几乎不向家里要钱了。讲话虽然还是很粗野,但能够感受到话音里饱含着的柔情。(21)父亲几次想要对贵之君说:“大马哈鱼也很好吃啊。”但他打消了这样的念头。因为父亲明白,贵之君转变的原因,是那次与父亲换错了饭菜。(22)暖春的阳光如今也洒满在中村先生的家里。
阅读试题
●揣摩·体味 ·感知·理解
1、第(1)段中加点的两个“小”字不能删去,因为它们突出强调的是中村先生
2、第二段:贵之君变得很奇怪”是指①:“ ” ;
② “ ”。
3、第(3)段话不能删去的原因是
4、第(7)段“都„„也”连用,意在突出 也为下文写“父亲”吃到了与儿子换错的饭菜时而感到 和 的心理埋下伏笔。
6、第(10)段“紧紧”的意思是,下文第(12)段与这用法相似的词是“ ”二者在写法上构成了鲜明的,突出了“父亲”“感动得热泪盈眶” 的原因,也表现了“母亲”对贵之君的。
7、联系上文找出第(14)段中用错的一个词组(短语),请圈出后,改正为:
8、(20)段与上文第(2)段都写到“贵之君的变化”,这叫做 的手法。
9、第(22)段是 描写,烘托出中村先生 的家庭氛围。
10、本文以 为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叙述了 的故事,全文正面塑造了“父亲” 的形象,侧面突出了贵之君 的品质。
●积累·运用
11.给文中加点字注音:和煦()阑珊()尴尬()()12.解释第(2)(4)段中加横线词。
①拮据: ② 沮丧: ③尴尬: 13.根据意思写出文中的成语:
①心里盘算的事—桩接一桩。形容思虑很多。()
②形容不顾羞耻地胡搅蛮缠。()
③形容回家心切。()
④形容一点兴趣也没有。()
【《现代文阅读小说》优秀教案】推荐阅读:
课外现代文阅读09-30
春晖现代文阅读答案07-14
高考现代文阅读方法07-15
脸谱阅读答案现代文09-25
现代文阅读细节描写10-09
窗花现代文阅读答案10-17
现代文阅读必修一10-18
上海高考现代文阅读练习07-20
现代文阅读“作用题”探究09-08
现代文阅读学案三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