萝卜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2024-06-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萝卜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共12篇)

萝卜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篇1

差不多每天晌午,老栓都要去菜地看看。地里的白菜很规整,成排挨着。萝卜长得有些凌乱,但长得很好,它们半截插在土里,半截露在外边,顶着绿缨。吹风的时候,绿缨就摇来晃去。这会儿,老栓正背着手往菜地走,看见有个陌生人手上使着劲,从地里拔出一个萝卜。老栓听到萝卜断裂的那种脆响,他皱着眉头说,哎。

老栓猜测陌生人长得尖嘴猴腮,其实没有。那个陌生人抬起头,侧过一张白净的脸。老栓说,这是我家的地。陌生人说,噢,你家的?老栓说,当然是我家的。陌生人甩着手上的泥土说,我有点口渴。老栓说,我家地里没人。陌生人说,我就拔个萝卜。老栓说,你没打招呼,你拔得倒热乎。

要是陌生人顶嘴,他们也许会发生点什么。但陌生人从地里走出来,和蔼地说,我给你钱。这时候,老栓才发现陌生人的肩膀上挂着两个黑乎乎的东西。老栓知道那是两个照相机。老栓看到陌生人用萝卜叶擦掉手上的泥巴,然后摸出一张皱巴巴的钞票。

老栓说,我不要钱,我家不缺这几块钱。陌生人提着萝卜,有点尴尬。老栓说,你们这些城里人,做事没个道理。陌生人递来一根烟,讨好说,老伯,你抽根烟。老栓没接烟,嘀咕说,你们这号闲人,时常背着相机往这边跑。陌生人说,我想去阳关山,你知道怎么走吧?老栓说,顺着湖边走,绕过去就是。

陌生人抹着额头上的汗水说,我去那边拍黑颈鹤。老栓说,我就晓得。陌生人拿着萝卜往石头上砸,把萝卜砸成两截后,张嘴就咬,看起来,他确实渴坏了。老栓说,你们闲得没事做。陌生人说,噢,这叫摄影。老栓说,城里人就是名堂多。

陌生人把萝卜嚼得咯噌响,他边嚼边说,我就喜欢这种安静的地方。老栓说,鬼才喜欢安静!这样说的时候,老栓发现他长着一对斗鸡眼,他的眼珠,就像两只蝌蚪,使劲往中间挤。

陌生人说,水灵灵的,这萝卜可真甜。老栓得意地说,当然嘛,西海的萝卜。陌生人说,你们这里适合种蔬菜。老栓说,不瞒你说,收成确实不错。陌生人说,一年种几茬?老栓说,两茬。陌生人说,其他地方顶多种一茬。

老栓觉得这个人其实不怎么讨厌,他盘腿坐在地边,说,这边地肥,气候也好。陌生人歪着嘴啃萝卜,他啃得满嘴冒汁。老栓从地里抓起一把泥土说,你看,多黑,多酥。陌生人说,听说这些地方以前全是水。

老栓的眼睛陡然明亮起来,兴奋地说,就是,听说民国时,有个县官骑马环游草海,连走三天,硬是没能走完。陌生人说,现在也是个大湖泊。老栓说,比以前小多了,以前呀,啧啧。陌生人说,你见过?老栓说,我当然见过,我以前在里面打鱼哩。我可是个打鱼的好手,隔着水面,我也能看到鱼群。

陌生人瞪着两粒斗鸡眼,集中火力看着老栓说,隔着水你能看到鱼?老栓说,鱼在水底经常聚在一块,隔多远都能看到水面微微鼓起来。陌生人攥着半截萝卜,听得来劲。老栓说,咦,你怎么不吃萝卜?陌生人说,好像有点辣。老栓说,我给你再拔出一个?陌生人说,老实说,我确实想再吃一个。老栓跑到地里拔萝卜。那些蔬菜挤在一起,不动声色。

顶上传来几只鸟叫,他们抬起头,只看到天上划过几粒黑点,看不清是什么鸟。陌生人说,我还赶着去拍相片。老栓说,我看你应该再吃一个萝卜。陌生人赶忙说,我实在吃不下去了。老栓说,阳关山不远,没几步路。以后你就吃不到这么好的萝卜了。

陌生人抹着嘴角说,怎么吃不到了?老栓说,听说要大力发展旅游,以后这些菜地不让种了。陌生人总算把萝卜啃完,他感到有些庆幸,他说,我忙着去阳关山。老栓说,我再给你拔个萝卜。陌生人慌忙把他拽住,说,我真的不能再吃了。老栓说,那我给你带路。陌生人紧紧攥着他的胳膊说,我自己能找到。陌生人提着照相机,仓皇走了。

老栓蹲在地埂上,看着绿油油的蔬菜。

萝卜长得有些凌乱,它们半截长在土里,半截露在外边。这里以前是湖泊,湖水把泥土滋养得无比肥沃,萝卜挤在里面,就像大白虫子那样拼命往上拱。老栓似乎想起什么,突然窜进菜地。他从地里提出两条萝卜,然后像只惊惶的鹅,笨拙地朝那个人追去。

(摘自《人民日报》12月23日)

7、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4分)

A.小说结构紧凑,开头与结尾对菜地的描写,结构上首尾呼应,主题上前后照应,而且得到深化,作者对人生的思考也得到升华。

B.小说以一段草海湖萝卜地里的偶遇、一场偶然发生的对话,写出主人公的迷茫、时代环境与围绕草海湖生活的人们面对的变化。

C.小说注重从细微处表现人的心灵变化,文中三处画线句子写出了老栓对陌生人的认识变化,也很有效地刻画了老栓的性格特点。

D.小说擅长在简易的描写中融入作者的感情倾向,如“那些蔬菜挤在一起,不动声色”,寥寥数语,含蓄地表达了对老栓的讥讽。

E.小说用词准确,如“脆响”“水灵灵”“满嘴冒汁”等词语,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萝卜的脆、多汁,侧面烘托了老栓的精心护育。

8、小说在刻画老栓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那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4分)

9、小说结尾说“老栓似乎想起什么”,老栓想起了什么?作者如此结尾,有何用意?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案:

7、(1)答B得3分,答C得2分,答E得1分;答A、D不得分。(E说“侧面烘托了老栓的精心护育”有些牵强,应该是烘托了草海湖的肥沃;A开头与结尾并没有揭示小说的主题,也就不存在主题上前后照应等,小说的主题蕴含在全文中;D没有讥讽之意,更多的是营造了一种安静的氛围)

8、①朴实善良。老栓每天都会去菜地看菜,看见陌生人拔他萝卜没有为难对方。②简单热情。当陌生人谈到老栓感兴趣的话题时,老栓很高兴,一再劝他吃萝卜。③恋旧斥新。留恋昔日生活,很看不惯城里人的生活习惯。(每点2分)

9、老栓想起“以后这些菜地不让种了”,以后吃不到这么好的萝卜了,(2分)作者如此结尾,含蓄地写出了老栓对草海湖的不舍,对即将到来的变化的迷茫,(2分)也表达了作者自己对时代环境的变化的思考,(2分)同时也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增强了小说的艺术张力。(2分)(从内容、主题、作者意图、艺术作用四个方面作答)

萝卜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篇2

一篇看似简单的现代文为什么让学生连连失分呢考生在中考语文阅读题解答上要注意些什么问题呢现从解题的思路和技巧方面来谈一谈学生解答现代文阅读题时要注意的三个问题。

一忌:跟着感觉走。考生由于年龄因素, 逻辑思辨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都不强, 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常常犯“跟着感觉走”到错误, 草草看看阅读题的题干, 在还没有完全读懂文章的情况下, 就凭着对文章的初步理解去完成答案, 这就是造成答案不完善和答非所问的原因。

二忌: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考生在答题的时候, 粗枝大叶, 看见语段中有题干要求的部分答案, 就马上写在答题纸上, 孰不知, 有部分考学生归纳能力的题目, 答案往往需要有一定的概括性, 必须要关照本段全段或者相邻的几段甚至全篇才可以做出完整的答案。这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答题方式是考生在做阅读题是常常犯的一个错误。

三忌:走马观花。骑在马上看花当然看不仔细, 考生在分析题干时常常犯这样的错误。我们知道, 出卷老师在命题的时候, 为了使答案尽可能单一, 往往要在题干上设置很多的修饰限定语句, 这样也有助于指引考生明确答题的方向, 所以我们可以充分的利用题干上的这些语句, 来做出尽可能符合出卷者意图的答案。

中考现代文阅读复习容量大, 耗时长, 但考试结果却常常不理想。明确了答卷三忌, 那么怎样进行复习才能做出正确而又完整的答案呢

首先把握阅读文章的一般规律。一般是由语言形式到文章内容 (因文解道) , 再由文章内容到语言形式 (因道解文) , 循环往复, 逐步加深理解。

具体的过程及目标包括这样三个层次:

一是整体感知课文, 要求用较快速度阅读课文, 能明确文章写的主要内容, 各段之间的联系, 以及文章的体裁、中心。不过多顾及细节。“词不离句, 句不离篇”是文章阅读的一个重要的原则。任何语言片断都是有特定的语言环境的;任何问题都是有语言背景的。

二是细部研读课文, 要逐句逐段的精读, 理清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内在联系, 分层分段, 运用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 对段意进行归纳概括。由段到篇, 理清句、段、篇的关系, 从各段之间的联系中, 体会作者的思路。

三是总体把握课文, 达到理清全文结构, 了解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中心, 以及文章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即怎么写的, 为什么这样写。一定要彻底读懂文章。从阅读行为看, 经过对各部分的感知、辨认、理解, 才有可能理解各部分在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 以致更完整、深刻地理解文章全貌。

其次培养自己良好的临场阅读习惯, 拿到一篇文章注意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 从宏观上居高临下地驾驭文章, 领会文章的主旨内涵。也就是说要“整体阅读”, 大体浏览一二遍, 了解文章的话题是什么, 写作的对象是什么, 这是十分关键的环节, 也是容易忽略的环节。在这一步, 要善于“借助”, 也就是要借助文段的题目和出处, 还要看文章的作者、写作时间和文后的注释等, 特别要浏览一下后面问了哪些问题, 从题目的选项中揣测文章的主旨, 明确作者的主要写作意图, 这样解题就心中有数了。同时, 要善于借助文段的首括句、小结句、过渡句、关键句, 借助经常出现的词语, 借助重要的关联词。尤其要注意把观点和材料分开, 看看哪里是作者运用的材料, 把这些材料放到一旁, 观点就水落石出了, 抓住这些观点, 就抓住了文段内容的核心。良好的阅读素质不仅体现在对文章的整体把握上, 还体现在对局部的确认。阅读文章要抓住问题进行, 没有问题的阅读在考场上是不存在的, 阅读时, 先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 确定对应的语句, 再仔细分析这一段里每一句话的意思, 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 了解行文思路。同时要善于抓住命题者的命题意图, 也就抓住了阅读的要害。阅读题一般是从选文里有可能被学生忽略且又不一定真懂的地方抽出来编成各种形式的问题, 用来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接触到具体题目时, 要注意题目涉及的范围, 有的是局部题, 有的则涉及文段的整体。涉及局部的题, 要善于准确找到有效搜索区域, 适当在文中做一点标记, 也有的局部题涉及的区域可能需要在文段中远距离搜索, 考生要加强这个意识。

第三要善于掌握答题技巧和方法, 善于在考场上抓网 (系统) 找点 (准确) 连线 (关联) 。中考现代文阅读的考查, 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1) 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包括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比喻义、引申义、临时意义, 以及特点的关键词语。 (2) 在具体的语境中分析句子的含义和作用。分析句子的深层含义, 领会句子的弦外之意, 理解句子的表达作用, 把握文中的关键句, 句式的修辞作用等。把握文中的关键语句和内容丰富、含义深刻的语句 (段) 阅读材料, 首先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 关键语句可以是概括段落中拟的句子, 提示文章主旨的语句, 或结构上承上启下, 或含义深刻表现力丰富的语句。不论是一段文章, 还是整篇文章, 常常有直接表达中心的语句, 善于把握这样的语句, 是一种阅读能力, 要在阅读实践培养这种能力。 (3) 把握段内、句间的层次关系, 理清全文结构, 归纳文段要点, 综合文段的内容等。通过理清段内的层次关系, 特别是内容复杂的段落。关系理清楚了, 文章的脉络也清楚了, 通过合并同类项归纳文章内容要点。经过对文章各部分的感知、辨认、理解, 才有可能理解各部分在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 以及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同时, 我们从各部分在文中的作用, 则更完整、深刻地理解整体, 从而达到整体把握文章中心。 (4) 对文章的思想内容进行分析、概括, 会提取主要信息, 对表达技巧进行评价等。如文章的选材立意、布局谋篇、结构安排、语言的运用和锤炼、表现手法等。

当然现代文中阅读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不同文体特点的文章, 要结合文体特征的阅读难点进行训练。说明类的文章应该把握说明的对象和特征, 应用筛选要点的方法;记叙类的文章应当把握叙事、写人、状物的目的、抒发的感情, 即写作的意图来归纳;议论类的文章应把握住中心论体即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等方面来概括。抓主旨句段, 提全文之纲, 抓语言脉络, 挈各段之领。归纳要点, 确立中心。对于客观性较强的题目, 往往提示性和干扰性都很强, 我们要善于排除干扰, 利用提示。怎样排除干扰呢平时训练中应注意总结主要的干扰源。例如“偷换概念”“混淆概念间的关系”“以偏概全”“扩大范围”“张冠李戴”“无中生有”“答非所问”'对之提高防范意识。要善于比较, 特别要注意内容的对应点和选项之间的比较。现在的趋势是现代文阅读的主观题目增多, 答案更具灵活性、多样性, 可能不惟一, 只要意思对就可以, 我们应该更重视作答的表述。准确根据题意概括出思维的结果, 表述要准确、全面、简洁。特别要注意范围程度等方面的准确表达。

现代文阅读练习 篇3

①一个小男孩儿()着1美元硬币,沿街一家商店一家商店地询问:"请问您这儿有上帝卖吗?"店主要么说没有,要么嫌他在捣乱,不由分说就把他撵出了门。

②天快黑时,第29家商店的店主热情地接待了男孩儿。老板是个六十多岁的老头儿,满头银发,慈眉善目。他笑眯眯地问男孩儿:"告诉我,孩子,你买上帝干吗?"男孩儿流着泪告诉老头儿,他叫邦迪,父母很早就去世了,他是被叔叔帕特鲁普抚养大的。叔叔是个建筑工人,前不久从脚手架上摔下来,至今昏迷不醒。医生说,只有上帝才能救他。邦迪想,上帝一定是一种非常奇妙的东西,我把上帝买回来,让叔叔吃了,伤就会好。

③老头儿眼圈湿润了,问:"你有多少钱?""1美元。""孩子,眼下上帝的价格是1美元。"老头儿接过硬币,从货架上拿了瓶"上帝之吻"牌饮料说:"拿去吧,孩子,你叔叔喝了这瓶'上帝'就没事了。"

④邦迪喜出望外,将饮料抱在怀里,兴冲冲地回到了医院。一进病房,他就开心地嚷道:"叔叔,我把上帝买了回来,你很快就会好起来!"

④几天后,一个由世界上顶尖医学专家组成的医疗小组来到医院,为帕特鲁普进行会诊。他们采用世界上最先进的医疗技术,终于治好了帕特鲁普的伤。

⑤帕特鲁普出院时,看到医疗费账单上那个天文数字,差点吓昏过去。可院方告诉他,有个老头儿帮他把钱付清了。那个老头儿是个亿万富翁,从一家跨国公司董事长的位置上退下来后,隐居在本市,开了家杂货店打发时光。那个医疗小组就是老头儿花重金聘来的。

⑥帕特鲁普激动不已,他立即和邦迪去感谢老头儿。可老头儿已经把杂货店卖掉,出国旅游去了。

⑦后来,帕特鲁普接到一封信,是那老头儿写来的,信中说:年轻人,你能有邦迪这个侄子,实在是太幸运了。为了救您,他拿1美元到处购买上帝……感谢上帝,是他挽救了您的生命。但您一定要永远记住,真正的上帝,是人们的爱心!

1.第①段括号中的动词是什么?恰当的一项是()

A.拿B.捏C.抓D.握

2.本文中,几个人物对"上帝"有不同的理解,试说出它们的不同。

小男孩儿:医生:老头儿:

3.第②段中加线的句子能否改成"天快黑时,有一家商店的店主热情地接待了男孩儿",为什么?

4.第③段中老头儿为什么"眼圈湿润了"?试结合小说情节,发挥想像,把当时老头儿的内心想法写出来。

5.邦迪的叔叔帕特鲁普的生命是医生挽救的,但老头儿却说是小男孩儿挽救的,怎样理解?

6.读完本文后,你会想起你熟悉的哪些歌词?

(江苏大丰市第三中学 冯余广/设计)

《归途》阅读

天空,总是滞留着一层黏重的云。铅灰色的天幕下,灰蒙蒙的楼群如大片大片枯死的树林。有谁能想到,这儿几年前还是我树木丛生山花灿烂的家园,而今我和我的孩子们只能沦为城市永恒的流浪者。

失去了家,也就到处是家了。垃圾箱旁,塔楼上,到处都是我们的A(藏身 栖身 躲藏)之所。想家的时候,我们就蜷缩在人家的屋檐下去寻找一点家的感觉,家的蔚藉。我们在垃圾里,找寻着人们掉落的面包屑,抑或是变质的食物。久了,漂亮的羽毛沾满了B洗涤 洗刷 洗濯不掉的尘埃油污——我们就像一群衣衫褴褛的乞丐。

昨晚,我又梦见了久已逝去的家园,又回到了阳光照耀下的鲜花绿树中间。醒来,我讲给孩子们听。孩子们忧伤地说:"妈妈,您老了,您真的老了!"惟有小女儿带着稚嫩的童音哆哆嗦嗦地问我:"妈妈,那……地方……在哪儿?快,快带我……们……去吧。我要……冻死了。"

雪仍是一阵紧似一阵。孩子们蜷缩在屋檐下,不停地瑟缩着,哀号着,已经有三天没吃东西了。孩子们一声声的哀号,像皮鞭抽打着我的心。忽然,我的目光被一个绝妙的风景抓住了:青青的山冈,长满了茂盛的树林,一条蜿蜒的小河,打山前流过,岸边开着深的浅的黄的红的一丛丛一簇簇不知名的野花……我觉得有一股暖暖的气流扑面而来。可是,当我定睛一看,我的目光又黯淡了。

黄昏终于来了。雪更狂了。我不能再犹豫了。与其这样痛苦地冻死饿死,倒不如怀着希望死去。哪怕,哪怕是一种虚妄的希望。

"孩子们,你们看,那儿就是我说的老家,那里有温暖的阳光,有肥嫩的小虫,快去吧!"

孩子们一阵欢叫,风卷而去。在我的眼前,刹那间升起一团红雾。我的胸口一阵热,心呕出了喉咙。

第二天,在本市的晚报上,出现了这样的一则消息:

"昨日,几十只灰雀死于一副壁画前。据鸟类专家分析,这群灰雀误把画当成真山真水了!据悉,此画系我市画家……"

1.在文中横线上应填的词语是:A——————B——————

2.在下面括号中改正文中的两个错别字。

()()

3."我"已经知道"绝妙的风景"不是家,为什么还要鼓励孩子们"风卷而去"?(用文中句子回答。)

4.对文末引用消息的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叙述人称的变化,影响了文章的整体风格。

B.高度赞扬了画家绘画技艺的高超。

C.进一步揭示了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引人深思。

D.用消息的真实性证实灰雀死得悲壮。

5.这篇以"环保"为主题的文章和以往你读过的同类文章有哪些显著不同?试着说一说。

(河南项城市第二实验中学 张俊超/设计)

《新型的农村副业》阅读

"嘟,嘟,嘟——"

开汽车的人谨慎地以每小时20公里的速度,沿着农村公路行驶,注意着那些靠路边的农舍。他放慢速度,响了三次喇叭,立刻一阵蜂拥,有几百只母鸡从门口跑出来,它们跟在鸭子后面,刚巧来到汽车路上。赶快急刹车,但已经来不及了,车子滑过去,无法停住,已经在蜂拥的鸡群中冲出一条血路——鸭子停住,又逃回去了,轧死了几只母鸡。开车人心里很不安,把车开到路边,然后下了车。一个非常愤怒的老人从农舍里跑出来,后面跟着一个傻乎乎的大约14岁的少年。老人看到:两只鸡死了躺在路上,还有一只轧坏了翅膀躺在尘埃里。

"一个人该这样闯过别人家的门口吗?"他吼道。他穿过马路,拾起那只被轧坏翅膀的母鸡,气冲冲地一把拧断了它的脖子,然后转身冲着那个谋杀者,好像要再找几个脖子来拧断似的。

"为什么你不鸣响喇叭?"他质问。

"我做了,"开车人低声地说,"响了三次。"老人回过头来问傻小子:"你听到了吗?"那个男孩摇摇头,好像因为有人竟能轧死了鸡还来扯谎,而感到很难过似的。

"我要问你的姓名和地址,"老人继续说,"到警察局去,我们绝不罢休……"

"你听我说,"开车人说,"这些轧死的鸡,我愿意赔偿。"

"每只鸡不能少于三镑!"老人宣称。

"可是一只鸡一般价格还不到一镑。"开车人说。

老人大发雷霆:"你自己看看,这是什么样的鸡?"他吼道:"方圆多少公里也找不到这样好的鸡!你真走运,我的妻子不在家,不然的话,她会告诉你这样一些情况。我告诉你,这里的鸡她只只都叫得出名来,在伦敦的街上,能有这样好的鸡吗?"车主人只好被迫说是没有。

"那么三只鸡赔我九镑。"老人说。

"五镑吧。"开车人说着,看了一下他的表,到家还要行驶几百公里路呢!

最后妥协:七镑。

两分钟以后,车和它的主人从山那边消失了。

老人把钱塞进腰包,把死鸡交给傻小子。"把这交给女主人,杰克,"他说,"告诉她,我已经等不及要吃饭了,在你吃饭之前,把鸡喂一下。"

傻小子进去,不久又出来,一只手拿着一盆谷粒,另一只手里是一只旧的汽车喇叭。他把盆子里的谷粒,倒在公路中央,于是吹响喇叭,又长又响。

母鸡跟着鸭子奔涌而出。

1.本文语言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恰当的一项是()

A.平实B.生动C.简洁D.幽默

2.故事开头"嘟,嘟,嘟——"的喇叭声响后,为什么一群鸡鸭蜂拥而出?

3.老人的"新型农村副业"是什么?读完全文后请用简洁的文字概括。

4.老人一出场就"一把拧断了"那只受伤的鸡的脖子,并向开车人强调那个叫得出每只鸡的名字的"女主人",请你揣摩老人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5.这个故事以集中的笔墨描写了老人的形象,请你结合文中内容,分析老人的性格特点。

6.结尾部分,傻小子"把盆子里的谷粒,倒在公路中央,于是吹响喇叭,又长又响","母鸡跟着鸭子奔涌而出",与前面哪处相照应?

(湖北黄冈市浠水实验中学 周旺平/设计)

参考答案:

《购买上帝的男孩儿》阅读: l.B 2.一种东西 命运(或神) 人们的爱心 3.不能,去掉"第29家",就不能显示出小男孩儿跑过了很多商店,就不能表现出小男孩儿救人的执著和急切。 4.小男孩儿的爱心打动了他。这个小男孩儿多么可怜啊,他惟一的亲人竟遭此厄运;这小男孩儿又是多么坚强、富有爱心啊,一定要帮助医生治好叔叔的伤。(大意对即可。) 5.因为是小男孩儿的爱心打动了老头儿,老头儿才花重金请来医疗小组治好了他叔叔的伤。 6.例:"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爱的奉献》) "让世界人们,把爱织成网,让生命之花傲视冰霜!"(《有爱就有希望》)

《归途》阅读: 1.栖身 洗濯 2.蔚(慰) 副(幅) 3.与其这样痛苦地冻死饿死,倒不如怀着希望死去。哪怕,哪怕是一种虚妄的希望。 4.C 5.本文以童话的手法,描述了一只灰雀临死前的内心独白,以一群生命的毁灭,来警醒人们,给人心灵带来了更为长久的震撼。(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清名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篇4

子诚是我以前的学生,关系近好。今年清明后,约我去他老家西南某山区的茶村玩。 斯时茶村,远近山廓,美仑多姿。树、竹、茶垅,浑然而不失层次,绿如滴翠。

翌日傍晚,我见到了徐阿婆。

那会儿茶农们都背着竹篓或拎着塑料袋子前往茶站交茶。一路皆五六十岁男女,络绎不绝。子诚与一老妪驻足交谈。我见那老妪,近一米七的个子,腰板挺直,满头白发,不矜而庄。

老妪离去,我问子诚她的岁数。

“八十三了。”

“八十三还采茶!”

我不禁向那老妪背影望去,钦佩之。

子诚告诉我--解放前,老人家是出了名的美人儿,嫁给了镇上一名小学教师。后来,丈夫因为成分问题,回村务农。每年清明前,换长衫游走各村“说春”。 “说春”就是按照黄历的记载,预告一些节气与所谓凶吉日的关系而已。她丈夫以唱代说,出口成章。使人们开心之余,自己也获得一碗小米。不久农村开展“破除迷信”运动,丈夫进了学习班。“说春人娘子”一急之下,将他们的家卖到了仅剩自已穿着的一身衣服的地步,买了两袋小米,用竹篓背着,挨家挨户一碗碗地还。乡亲们过意不去,说她太过认真。她却说--我丈夫是“学知人”,我是“学知人”的妻子。对我们,清名最重要。理解我的,就请将小米收回了吧!……”

我问:“现在她家状况如何?为什么还让八十三岁的老人家采茶卖茶呢?”

子诚说:“阿婆得子晚,六十几岁时,儿子病故,媳妇带着孙子改嫁。从那以后,她一直一个人过活。”

“这么大岁数,又是孤独一人,可怎么活呢?”

“县里有政策,要求县镇两级领导班子的干部,每人认养一位农村的鳏寡高龄老人……”

我不禁感慨:“多好的举措……”

“办法是很好,但阿婆的命太不好,偏偏认养她的那位副县长,明面是爱民的典范,背地里贪污受贿,五毒俱全,三年前被判了重刑……

“阿婆知道后,如同自己的名誉也受了玷污似的,一下子病倒了。病好后,开始替人家采茶,一天也就挣个五六元钱。她一心想要用自己挣的钱,把那副县长助济她的钱给退还清了……”

“啊!”我一时失语。

“今年年初,老人家患了癌症。不过,她装作自己一点也不知道的样子,仍然省吃俭用,早出晚归地采大叶茶。”

听了子诚的诉说,我沉吟良久。那天晚上,我要求子诚转告老人家,有人愿意替她“退还”尚未“还”清的一千二三百元钱。

第二天,还是傍晚时,我站在村道旁,望着子诚和老人家说话。才一两分钟后,二人的谈话便结束了。老人背着竹篓,尽量,不,是竭力挺直身板,从我眼前默默走过。

子诚也沮丧地走到了我跟前,嗫嚅道:“我就料到根本没用的嘛……”

“我要听的是她的原话!”

“她说,谢了。还说,人的一生,好比流水。可以干,不可以浊……”

我不禁再次失语,竟至于,羞愧极了。

以后几日的傍晚,我一再看见徐阿婆往返于卖茶路上,背着编补过的竹篓,竭力挺直单薄的身板。然而其步态,毕竟那么蹒跚,使我联想到衰老又顽强的朝圣者,去向我所不晓得的什么圣地。那曾经的草根族群中的美女,那八十三岁的,身患癌症的,竭力挺直身板的茶村老妪,又使我联想到古代赴往生命末端的独行侠……

似乎,我倾听到了那老妪的心声:清名、清名……

不久前,子诚打来电话,告诉我徐阿婆死了。

“她,那个……我的意思是……明白我在问什么吗?……”我这个一向要求学生对人说话起码表意明白的教师,那一时刻语无伦次。

“听家里人说,.她死前几天还清了那笔钱……老人家认真到极点,还央求村支书为她从县里请去了一名公证员……现在,有关方面都因为那一笔钱而尴尬……”

想到我和子诚口中,都分明地说过“还”这个字,顿觉对那看重自己清名的老人家,无疑已构成人格的侮辱。

清名、清名……

这一旦在乎反而累人自讨苦吃的东西呀,难怪今人都避得远远地,唯恐沾上了它!

我之羞愧,因亦如此……

(选自作者同题文章,有删改)

7.下列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因为学生子诚的原因,“我”得以到达风光旖旎的西南茶庄,见到了年迈的徐阿婆,听到了有关阿婆的一些事情,对阿婆遭遇表达了发自内心的同情和感伤。

B.小说以细腻的笔触,形象地描写了徐阿婆的肖像、动作及语言,塑造了一位真实可感的农村老妪的形象。

C.小说以“清名”为题,一方面是对徐阿婆两次清名情节的高度概括,另一方面也起到了凸显主题的作用,一个“清”字贯穿全篇。

D.文中写“有关方面都因为那一笔钱而尴尬”一句蕴涵有关方面对认真的徐阿婆的钦佩之情,暗含作者对社会现状深深的思考。

E.阿婆的丈夫靠“说春”换得小米,却被认定搞迷信活动。本属冤屈之事,但阿婆坚持变卖家产还米,她看中清名的性格让人敬佩。

8.文中多次写到“我失语”,“说不出话来”等,这样写的作用有哪些?请简要分析。(3分)

9.联系文章内容,试分析“我”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4分)

答案:

7【答案】CE【解析】 A项“表达了同情和感伤”不完全对,还有钦佩、羞愧;B项“细腻的笔触”有错;D项语句理解有误,“蕴涵有关方面对认真的徐阿婆的钦服之情”没有依据;

8.(3分)【答案】①表现“我”对徐阿婆的同情、钦佩与敬重;

②以“我”的反应,衬托徐阿婆遭际之不幸、个性之顽强及对清名之重视;

③“我”的反应渐次强烈,反映徐阿婆随境遇之蹙迫,其志弥坚,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答出一点给1分,意思答对即可)

9.(4分)【答案】“我”是一个善良的、有同情心的、正直的、善于反省的知识分子形象。

①善良、有同情心。“我”听说徐阿婆的故事后,主动提出帮她还剩下的钱,可以看出“我”是一个善良而富有同情心的人。

②善于反省。当“我”听到徐阿婆说人的一生如流水“可以干,不可以浊”时,羞愧了。结尾处也有“我之羞愧,因亦如此”,这些地方都表明“我”是一个善于反省的人。

③正直。当“我”听到副县长的所作所为时,一时无语,可见“我”对他的做法持否定态度,所以说,“我”是一个正直的人。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参考答案 篇5

事件人物品质参观养鸡场,回来后改吃素。悲悯善良 关爱动物 酷爱大自然将“份子钱”捐给非洲儿童。

16.读第⑧段划线句子,说说坎蒂德收藏那张空卡的原因是什么。(2分)

17.题目“别丢了坎蒂德”有怎样的含义?(4分)

参考答案:

16.那张空卡凝聚着他与同事的友谊;能使他能想起做善事的快乐(评分:2分。每点1分)

剃头张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篇6

邵孤城

小鬼子还没从野猫口登陆虞城的时候,剃头张担着剃头挑子天天十里八乡地赶场,生意十分红火。别人请他剃头图的就是他招牌上挂的六个字:“干净、好看、舒服。”“干净”说的是他剃过的头不会在身上沾一根头发,“好看”换句时髦的话说就是他剃的头有型有款,这真工夫还在“舒服”上,刮脸修面掏耳朵,老一辈剃头匠人传下的本事剃头张一样也不丢,还外加了拿捏的功夫,经他的手在你肩膀上一搭,能酥到骨头里去。

剃头张还有一手“八音刀”的绝活,轻易不肯出手,就连得了他真传的小剃头张也没能学到皮毛。小剃头张是剃头张的儿子,子承父业,先是跟着剃头张,手艺到家后就自立门户,自己担着挑子揽生意去了。小剃头张人活络,常常往城里去,朋友面广,剃头张也不去管他,妻子过世后,剃头张很宠溺这个独苗苗。手艺压身,剃头张不愁儿子将来没饭吃。

这天,剃头张刚把王铁匠的头清理干净,中村就带着他的部队从野猫口开进了小王庄。中村看着剃头张给一脸肥皂沫的王铁匠修面,摸摸自己几天没刮的胡子,直剌剌跑过去,一把把王铁匠从椅子上拉了下来,自己一屁股坐了上去。

剃头张也不说话,“啪”一甩围裙给中村围好,剃头剪子利索地在中村头上活动开来,一簇簇头发纷纷落到地上,也就片刻工夫,中村前后就像换了个人。剃头张取来一面镜子,中村满意地点点头,正要站起来,剃头张的一双手就搭到肩膀上,乍一使劲,疼得中村“哎哟”一声,刚想发怒,又忽觉从脚底下冒上来一股酸酸的.麻麻的感觉,只觉得浑身说不出的爽。这一路的舟车劳顿顿时烟消云散,中村情不自禁闭上了眼睛,正享受着的时候,只听“啪”一声,剃头张什么时候已经解下围裙,正看着一脸不舍的中村,示意他已经好了。中村这才意犹未尽站起身准备开路,剃头张一把把他拉住,伸出手来。

“八格!”一名荷枪实弹的鬼子兵把枪瞄准了剃头张。

“你的,哟西!”中村从口袋里掏出一块大洋放到剃头张手里。

剃头张从鬼子身上讨到一块大洋的新闻转眼就从村头传到了村尾,都传他好胆量的时候,他却把招牌挂到家门口,再也不出门揽生意了。这样过了一个月,地保找上了门,趁剃头张给拿捏的时候,地保悄悄说,“老张,人家中村长官看上你的手艺了啊!他托我给你传个话,问你愿不愿意到他那里当差?这可是份美差啊!”

剃头张顿时停了下来:“你代我谢过中村长官的美意,我给乡野粗人剃惯了头,怕是服侍不了中村长官啊!”说完,自顾自收拾起剃具来。小剃头张不知从哪里冒了出来,他热络地一把勾住了正不知怎么下台的地保,一边就拉着他往外走。

剃头张惴惴不安地过了几天,鬼子那边却没一点动静。奇了怪了,剃头张正暗暗思量,一个熟客进门就嚷嚷起来:“老张,你儿子现在可不得了,成小鬼子身边的红人了啊!”剃头张一头雾水地问:“怎么回事?”一边就给客人围好围裙。“你还不知道?鬼子这两天清乡,你儿子立下大功了,游击队那几个据点全给抄了。好在游击队机敏,好像预先也得到了消息,提前就撤离了。小鬼子扑了个空啊!”剃头张这才恍然大悟。送走客人,剃头张匆匆下了门板提前打了烊。

清乡越来越猖獗,风声越来越紧,外面都在传,游击队已经被包围进了芦苇荡里了,鬼子兵即将要展开对芦苇荡的大搜捕。剃头张托地保给小剃头张捎个话,让他务必回家一趟。

穿着日本军装的小剃头张回家了,剃头张怎么看怎么也不像是自己的儿子。他冷冷打量着小剃头张:“你这一向可好?”

“好啊,挺好啊!”小剃头张打着哈哈。

剃头张叹了口气:“你不是一直想学八音刀吗?我今天就传了你吧!”

剃头张找出一把锈迹斑斑的剃刀,在荡刀片上细细打磨着。“这就是八音刀?”小剃头张好奇地问。

“八音刀不是一把刀,是一种刀功!你坐下,我演示给你看!”话说着,剃刀已经在小剃头张耳廓上着落,化作“沙”一声响,“这是雨声!”刀尖到了耳坠,稍停片刻--“唰”一声,“这是风声!”刀刃循循向上,带出一轮“悉”声,“这是穿衣声!”突然飞刀至耳丁,左右连刮发出“吱、呀”声,“这是开门声!”刀尖猛翻入内耳轮,旋、旋、又旋--“哐、碰、嗡”三声盘旋而过,“这是鸡飞狗跳声!”……小剃头张听着耳边八音响过,抑扬顿挫,一气呵成,人不由一震,顿时通体舒泰。

“你知道吗,八音刀又叫送别刀,那是专门给临终的人用的刀功,让那些即将离世的人再次回味人生那些最平凡的况味。这些年,为了给其他的剃头匠人留口饭吃,我立下规矩不再剃送终头,三十年了啊,这还是第一次!”还没等小剃头张会过意来,剃头张手中的剃刀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抹向小剃头张的喉间……

小剃头张三魂已散,六魄未去,他死死握紧了剃头张的手:“父亲,快去告诉开茶馆的阿庆嫂,就说鬼子今晚要扫荡……!”(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作家邵孤城善于吸纳传统营养,锻造人文精神。小说情节一波三折,结局出人意料,目的是让人咀嚼隐晦岁月的苦涩。

B.小说开篇运用细节描写,表现剃头张高超的技艺,既能引起读者阅读兴趣,又为下文故事情节展开做了铺垫。

C.剃头张为中村剃头并从他那讨到一块大洋,说明他对敌人的侵略还没有深刻的认识,与后文形成对比。

D.剃头张为了祖国的利益而误杀了自己的儿子,反映了普通人民的爱国不屈的精神和保卫祖国抵抗外来侵略者的坚强意志。

E.小说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复杂性和残酷性。剃头张误杀了给地下党传递情报的儿子,这一悲剧的情节,深深震撼了人们。

(2)简要分析剃头张这一人物形象。(6分)

答:

(3)小说的结局出人意料,但由于伏笔的运用又在情理之中,请结合小说具体分析用了哪些伏笔。(6分)

答:

(4)这篇小说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八音刀”,你更喜欢哪个篇名?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由。(8分)

答:

答案:

(1)DE [A项对小说目的的概括不全面,塑造人物以及表现战争的复杂残酷也是小说创作的目的。B项开篇没有细节描写。C项说明他在日本人面前表现出了中国人的尊严,有民族尊严和民族气节。]

(2)①剃头张是一个技艺精湛且具有爱国思想的剃头匠,勤劳能干,手艺高超;②为了不抢别的剃头匠的生意,不随便展示八音刀,说明他善良,为别人着想;③地保请他去给中村剃头,优厚的待遇没有让剃头张动心,说明他坚贞爱国,有气节,有不为利益所动的浩然正气;④知道自己儿子“背叛”国家之后想要了结儿子说明他热爱国家,崇尚正义,敢于为国家牺牲自己的利益,爱憎分明。

(3)①小说介绍小剃头张人活络,朋友广,这是给地下党传递情报的条件。②在父亲拒绝为中村剃头时,主动承担这个工作,为获得情报提供可能性。③敌人扫荡游击队据点,游击队提前得到消息的情节,暗示了小剃头张为游击队提供了情报。

(4)(示例一)“剃头张”

①“剃头张”点出小说主人公及主人公身份。②小说情节全都围绕“剃头张”展开。③“剃头张”身上表现出的朴素的爱国情怀是小说的主旨。④以小见大,通过一个普通百姓的视角来揭示主题。

(示例二)八音刀

美丽乡村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篇7

那天早上,他刚进办公室,电视台的总导演就找到他。说,电视台准备拍一部关于乡村记忆的纪录片。地点选在你老家的那个村子,你得给我们帮帮忙。

他的老家距县城有七十多里,是一个三面环山一面傍水的小山村。村子里的房子、门楼、院墙以及鸡舍、猪圈、牛栏清一色都是用青石板砌成。虽然没有街道,但户连户、舍连舍勾连成一片,错落有致,看起来特别美。他虽然离开村子多年,每年总会回去转上几次。这些年,他在城里盖起了一栋栋大楼,心里却总是割舍不了那些石板房。那里每个角落都有他美好的记忆。

一听说在他老家拍电视片,他一下子就来了兴趣。

总导演说,是这样的,我们已到你老家那个村子踩过几次景了,一切都满意,唯一缺的就是人了。

缺人?他有些不明白。

是的。你的老家你知道。这几年村子里的人外出的外出,搬走的搬走。那天我们去村子里踩景时才发现,偌大的一个村子只有四五户人家,而且都是老人。问题是,我们拍纪录片,不能拍个空村子吧,那么好的景致,没有人,拍出来又有什么意思呢?

他明白了总导演的意思,可这比出钱的难度还大。

别给我说难。我知道你的能耐,凭你在村里的威信,这事对你来说就不算个事。

送走总导演,他就开始给村子里在外的人打电话。

一开始,大家听说要在老家的村子里拍电视,都兴奋得不得了。其实,每个人的心里还都装着那个村子。可一说到具体的事情上,问题就来了,有的说生意忙走不开,有的说小孩要上学得照看,推三挡四找各种理由。

尽管难度大,最终他还是做通了全村人的工作。事情总算定了下来。竟然还有一个意外之喜。村子里一户准备给孩子结婚的人家,也被他说动,决定将婚礼搬回村子里办。

在摄制组开拍的前两天,他和村里的人相约着,拖家带口地回到了村子里。

那时孩子们刚好放寒假。为了还原生活,他还特意买来了红辣椒、玉米棒子,将它们穿起来,挂在各家各户的山墙上。石板墙红辣椒,一下子将所有人的记忆拉回到过去的岁月。

生活其实是不用导演的。大人们平时难得有这样的机会聚在一起,火塘里生起火,围在一起,就有说不完的话。小孩子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像自由的小鸟一样,在村子里追来跑去。偶尔响起一声两声狗叫,村子就一下子活起来了。

电视开拍的第二天,那户给孩子结婚的人家,门上贴上红红的对联,场院里摆起了酒席,全村的人都来喝喜酒。主家还请来响器班子,吹吹打打地热闹了起来。大家几乎都忘了拍电视的事。

电视片拍得是异常顺利。杀青那天,总导演握着他的手说,多么好的乡村生活呀。唯一遗憾的是,没有下雪,要是下一场雪,孩子们再在村子里打雪仗,堆上雪人就更有意思了。

送走摄制组的那天晚上,他让老婆将炕烧热,美美地睡了一觉,这些年他在外打拼还真的没有好好睡过一次安稳觉。“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日子真是好呀。

早上起床,他一打开门,外面竟然下起了雪。转过墙角,他却发现,村子里好多人正将他们带回来的行李往公路上搬。那里停着他们开回来的车。有些手脚麻利的,已经将车发动了起来。

怎么就不能在村子里过一个年呢?他回过头往村子看去,此时,整个村庄一下子又安静了下来。雪越下越大,那纷纷扬扬的大雪似乎要将整个村子掩埋掉。

(选自第23期《小小说选刊》)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第二自然段文字属于倒叙,既交代“他”老家的地理位置和村子的概貌,又呼应标题与开头,自然引出下文的故事。

B.“他”和村民听说电视台要到自己家乡拍摄一部关于乡村记忆的纪录片,都很兴奋,相约着拖家带口地回到村子。

C.“他”家乡村民的艺术素质都较高,不要导演的任何指导就使得电视片拍得异常顺利,赢得总导演的啧啧称赞。

D.作品有意模糊美丽乡村的具体特点,淡化讲故事的技巧,模糊人物身份、肖像和姓名,旨在突出故事的典型性。

5.小说三处写到“雪”(见文中画线句),各自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5分)

6.“美丽乡村”的村民为何“不能在村里过一个年”?这一现象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案:

4.D(A.第二自然段文字应为插叙。B.村民起初不大乐意举家返乡,“有的说生意忙走不开,有的说小孩要上学得照看,推三挡四找各种理由”,最终是他“做通了全村人的工作”。C.曲解文意,原文是说“生活其实是不用导演的”,村民们按照各自本来的习惯生活,一切都很自然,无需人为地“导演”,并未说“村民的艺术素质都较高”。)

5.①第一处,雪景以及雪中孩子嬉闹的场景,更能表现出乡村生活的美好。②第二处,表现了人物内心的惊喜和遗憾,推动故事发展,突出人们离乡的迫切心情。③第三处,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失落与迷茫的心情,暗示作品主题。(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两点给4分,答对三点给5分。)

6.示例:因为村民们不是要到外面做生意,就是已经搬迁到城镇居住,虽然对于依山傍水的美丽乡村有着美好记忆和诸多不舍,但终究抵不住城市生活的诱惑。(2分)这便反映了一个问题,即现代社会中如何消除城乡差别、建设美丽乡村,如何实现“看得见青山绿水,留得住缕缕乡愁”。(2分)另外,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人们的思想、习俗等也发生了潜移默化的变化,对于年俗文化的传承也成了一个令国人尴尬而心痛的话题。重拾传统文化,建设美丽乡村,已经迫在眉睫,值得大家深思。(2分)(大意如此,言之成理即可。)

萝卜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篇8

这时,摊主拿起一只又圆又大的橘子递到他手上,那只橘子是摊子上最为鲜亮的一只。摊主笑笑说:忘记带钱了吧?以后记住,男人出门,口袋可不能空。吃吧,吃吧,自家树上结的。

他说了声谢谢,拿着橘子离开了。

两天后,他又一次出现在那个卖橘子的小摊前。没等他开口,摊主就拿起橘子塞给他,不是一只,而是四只。他张张嘴,想对摊主说些什么的,可他欲言又止,终于什么也没说,把一份折叠起来的报纸放到大堆的橘子旁,走了。晚上摊主收摊,发现了那份报纸,打开一看,摊主惊呆了,上面有一则公安部门的悬赏通缉令,照片上那个通缉犯,竟是他!自己竟两次送橘子给他吃!几经犹豫之后,摊主还是拨通了报警电话。

公安部门调集警力,在小摊周围设伏,静等着逃犯的再次出现。三天后的中午,逃犯果然出现了。他没有马上进入警方的埋伏圈,而是远远站着,朝四周张望一阵之后,做出了一连串令人费解的动作:他先从裤袋里掏出一把尖刀,举得高高的,在空中晃动几下,然后五指一松,尖刀在阳光下划出一缕寒光,哐当一声落到地上。随即,他举起双手,走进警察的埋伏圈。警察一拥而上,给他戴上手铐,推向远处的警车。他说,请等一下,能让我和卖橘子的老板说句话吗?带队的警长犹豫片刻答应了,两个警察架着他,来到卖橘子的摊主面前。他对摊主说:那张报纸是我故意放在你这里的。说完,逃犯如释重负地吐出一口长气,跟着警察上了警车。

摊主连忙找出那份报纸,发现背面有几行用铅笔写下的小字:长期以来,我像一只被猎人追赶的兔子,东躲西藏,白天钻进不见天日的密林,晚上睡在阴暗潮湿的山洞,吃没吃的,喝没喝的,我都快疯了……当我为选择怎样结束自己的生命犹豫不决时,你送给我橘子吃,还对我微笑。老实说,是你的善良感动了我。对你,我无以为报,举报不是有2万元的赏金吗?权作是我对你善良的报答吧。

公安部门按照通缉令的承诺,第三天便把2万元赏金送给摊主。摊主接过钱,颤抖着打了一张收条,把钱掖进内衣口袋。

8年之后,劳改农场的储油仓库发生火灾,危急关头,他冲进火海,搬出了8桶汽油,避免了一次灾难性的事故发生,又因一辆失控的卡车冲向一个狱友的时候,他及时推开狱友,却永远失去了左腿。

他获准减刑4年。出狱那天,他没有回家去见妻子儿子,而是拄着双拐去了那个小镇,去找送他橘子的摊主。摊主的妻子红着双眼告诉他,丈夫已经在两年前去世了。说着,她递给他一个沉甸甸的纸包,对他说,临死前让我把这包东西交给你,说你用得着。他让你也摆个水果摊,挣钱虽然不多,可那是自己挣的,花着踏实。他打开纸包,里面是那2万元钱的赏金,分文未动。包钱的报纸,也是他当年留给摊主的那张。

几年时间,纸张已经发黄,通缉令上的照片也已有点模糊不清。

(选自《小小说精选》)

7.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写到的“他”的衣着、神情、动作、心理等,都暗示出“他”是个逃亡在外的罪犯,并为下文“他”接受橘子,报恩等情节做了铺垫。

B.摊主两次送给“他”橘子,一方面显示出摊主对“他”的同情,一方面也有摊主对“他”畏惧,因为摊主拨打报警电话前,有过一番心理博弈。

C.“摊主接过钱,颤抖着打了一张收条,把钱掖进内衣口袋。”其中“颤抖”一词含义丰富,既有得到两万块钱的激动,也有对“他”报恩的感动。

D.小说叙事紧凑而不散乱,语言细腻而生动,作者匠心独运,通过对摊主这样的普通人善良品质的歌颂,让人们体会到社会风气的转变。

8.文中的“他”三次来到水果摊,试简要分析“他”来水果摊的目的。(5分)

9.小说结尾出乎意料,试结合全文,分析这样结尾的好处。(6分)

答案:

7.A(B“一方面也有摊主对‘他’畏惧”理解错误;C“有得到两万块钱的的激动”理解错误;D“让人们体会到社会风气的转变”无中生有)

8. (5分)

①第一次来是因为饥饿难耐想抢橘子。小说中写到他“又渴又饿”“他最后又犹豫着把手伸向鼓鼓的裤袋……”

②第二次来是为了报恩。“把一份折叠起来的报纸放到大堆的橘子旁”想让摊主发现他是罪犯并报案领奖金。

③第三来是为了自首。即让摊主领了奖金,也想结束自己的逃亡生活。

(1点1分,2点3分,3点5分,意思对即可)

9. (6分)

①情节(艺术效果)上,结尾虽在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使小说的情节曲折,增强了阅读的兴趣。

②人物形象上,使摊主的形象更加丰满。他善良、不贪、踏实做人。

③主旨上,深化了小说的主旨。从一个单纯的感恩主题,深化为踏实做人,本分做事。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萝卜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篇9

从窗前我看见她又出现在楼门口,我决定推迟下楼,我得避开她。

近来我怕碰见她,甚至有点像老鼠害怕猫一样躲着她,可是有时“冤家路窄”,越想躲越躲不开。大前天我一出楼门,她正提着一桶水从水管子那里走过来,问我电话打了没有,我应着一定打,一定打,慌忙脱身;昨天我刚下楼梯,她又攥着笤帚幽灵似的从楼道后转出来,还是问打电话的事,我早把这事忘在脑后了,支支吾吾,贼也似的溜走。

她是新来的清洁工,半个月前才接替了她的前任小刘。与她的前任明显不同的是,她特爱说话,远远地就跟你打招呼,嘘寒问暖,又是长又是短说个没完。那天我在楼梯上头一回见到她,她就问我在哪个部门上班,孩子学习好不好,又对我说她的孩子大学毕业了,还没找到工作,在家闷着,动不动就发脾气,爷爷一样地难伺候。她就说自己家在南面六里路外的疙瘩李村,人家都有大厦檐砖房她还没有,就得想法出来挣钱。她每天早晨骑着车子来,晚上回去。下雪那天在路上滑倒,从车子上摔下来,现在腿还疼。我问她能拿多少工钱,她前后指了指说,这6座楼12个楼道的卫生都是她打扫,一天下来腿发胀,一个月才500块钱。我说太少了。她说是少,可你不干还有人抢着干,都是托人来的,人家都有关系,她老担心被辞退。说到这里她朝我跟前凑过来,说:“你给俺公司打个电话行不?”我问:“打电话干什么?”“你就说我在这里干得挺好,你们很满意。”她又说,“你不知道,我以前在东区干,大伙儿都夸我干得好,你们不愿意用刘庄的小刘,才把我调过来的,你放心,我保证好好干。”我不假思索地说:“好,我打。”她追着我喊:“我叫李玉梅。”

不打这个电话恐怕我就摆脱不了她的纠缠,可是打吧,虽然她来后楼道的卫生状况好像比以前好了,但这才是个开头,现在就下结论是不是为时尚早?而且我打这个电话应该征得全楼住家的同意啊。不过,我自己打个也没有多大关系,她不就是为了保住这个差使吗?这个要求也够可怜的,为她说几句好话也没什么不应该?于是我从桌子上的书堆里翻出她告诉我的那两个号码,抓起电话拨通一个。电话那端的声音很冷漠,我详细说明了情况,为引起他的重视,甚至适当作了艺术夸张,可那苍老的声音只无所谓地“哦哦”了两声,就挂断了。我不甘心,又拨另一个号码,还没等我把话说完,对方就笑起来:“这个李玉梅又来这一套了!”我急了,很严肃地说:“是真的,她真的干得不错!”对方没再说什么,“哈哈”的笑声却更大了。我感到很泄气。我能把这个结果告诉李玉梅吗?

转眼春节到了,春节在国人心目中是压倒一切的大节日,放长假,什么活儿都撂下,痛痛快快地玩、闹,沉浸在浓似酒的欢乐气氛中。到除夕夜,燃放大雷子、钻天猴、彩筒的阵势简直就像当年辽沈战役发起总攻,轰轰隆隆,地动山摇,下半夜才归于沉寂,像这场战役取得了最后胜利。早晨我起床后,走到阳台向外面一望,下雪了!晶莹透亮的雪花正粉蝶似的纷纷扬扬地飞舞着,站在窗前似乎能听见蚕食桑叶似的沙沙声。楼外的空地、花池,铺了厚厚的一层雪,丛丛花木变为了琼簇。我家阳台视野开阔,可以望到很远的地方。①正在我出神眺望时,忽然发现一豆红粒儿在洁白的雪野上浮动,仿佛丹青妙手的彩笔在一张阔大的宣纸上滴了一点红,又仿佛千树万树梨花中竟有一枝红梅孑然地绽开花瓣,那么鲜艳、动人。它的出现立刻使茫茫玉宇生动无比,这是一首意趣盎然、境界壮丽的诗。渐渐地,这点红在拉长,原来是个红衣女人。红衣女人正朝我们楼走来,近了看清恰是李玉梅。大年初一不在家过年来做什么?我怀着好奇心出来看。

李玉梅已经从楼道后的“仓库”里取出扫帚,刷刷地扫楼门前的雪。我受到感动,也拿了一张锨,一边“帮”她干,一边问她为什么今天还来。她说雪得趁早打扫,结了冰就不好扫了,鞭炮皮也得扫掉,要不会刮得到处都是。

我问她:“步行走这么远全身不冻透了?”

她说骑车子怕再摔倒。

扫完我们楼前,她还要到别处去扫。②临走,她又央求我:“你能不能给他们打个电话啊?”

(选自《名家精品微型小说排行榜》)

19.简析第一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

20.阅读文中画线部分,完成下面题目。(4分)

(1)解释画线①处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2分)

(2)分析画线②处的含意(2分) 。

21、小说以“打一个电话”为关节点连接人物、安排情节。这样处理有何好处?请简要分析。(4分)

22、小说写的是关于弱势群体生存状况的民生大事,却用“打一个电话”这样一个小题目,你认为这样处理合适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6分)

答案:

19.答案: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②写“我”推迟下楼躲避她,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兴趣。③引发读者探究“我”躲避的原因。④引出下文关于清洁工李玉梅的故事。(每点一分)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 鉴赏评价D

20.答案:(1)比喻和环境烘托。用“豆粒”和“红梅”来比喻李玉梅生动形象地表现她春节一大早来扫雪,穿着漂亮。 “在洁白的雪野上”和“一张阔大的宣纸上” 用寒冷的环境来烘托李玉梅大雪天来打扫卫生,表达了对她恪尽职守、勤劳的赞美。(手法和解释1分,情感1分)

考查对句子表达技巧的运用 鉴赏评价D

(2)这句看似不合常理,背后却蕴含着李玉梅难以言说的艰辛和焦虑,说明她的动机是纯朴的。表现底层百姓的卑微和作者对弱者的同情。(这句话的含义艰辛和焦虑1分,情感1分)

考查学生对文句的理解能力。 理解B

21.答案:①用打一个电话作为小说的线索,贯穿全文,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情节因为打一个电话的要求得以层层展开(2分)②有助于凸显人物性格,女主人公勤劳、尽职尽责的性格在“打一个电话”的多次要求中逐渐鲜明丰满。也表现了“我”通过打一个电话对女主人公从猜疑、知情、帮助到为之呼吁的心路历程,从而表达了作者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和关注。(2分)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 鉴赏评价D

22.答案:①以小见大的手法。 “打一个电话”做题目画龙点睛,文中看似没有正面描写社会群体,但其实处处是在写弱势群体,以小见大,切口很小,主题挖掘深邃。

②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女主人公是为了保住收入菲薄的工作,养家糊口,才寻觅可以信赖的人打一个好评的电话,使故事情节层层推进。

③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通过打电话来表现她既勤劳又担忧,既防备又坦诚的形象,使她的形象丰满立体。

④在主旨上,打一个电话是一个含有公正评价、深切同情的行为,在弱势群体面前,无论多大地付出,得到一个公平的评价多么难。揭露世俗社会人性冷漠的现状,表达作者希望全社会要关注弱势群体的愿望。深化了小说主旨。

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层级为F

易水不寒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篇10

①在漂泊与寻找之间,我总会有意或无意地感到岁月就像一条河。尽管河的左岸是难以释怀的记忆,右岸是充满玄奥的无穷未知,但河里飞快流逝的,绝对是人的鲜活生命。

②对于易水河的膜拜,源自一位名叫荆轲的英雄。世间孤胆锄暴的好汉多得很,然荆轲明知有去无回,仍临河高歌,绝尘远行。慷慨悲壮,不但成就了英雄,也成就了易水。

③那时,平静的燕国,大地常绿,燕山常青。冬日里,雪花大如席,漫天落下,给茫茫山岭笼罩厚重冰盖。然后,春夏之季,慢慢溶化。条条涓流融入易水河道,汇成清澈透明的涟漪,抚慰鲜活的水草游鱼,抚慰多姿的大地生灵……

④人生不过是一场漂泊,并无意义可言。而寻找精彩的漂泊方法,给灵魂一个好的归属,或许便是做人的意义所在。

⑤英雄去了远方,那里是另一个世界,谁也无法知道那边是个啥模样。不过,英雄和筑而歌,仰面痛饮,登车壮行的易水仍在,仍是千秋万代子孙们感受英雄精神的场所。物欲盛宴下的人群,没有人文精神壮骨活血,往往迷失自我。

⑥没错,面前的易水河,枯草杂存,乱石遍地,更像平缓沟渠。它非但无水,反倒让人燥热难奈。如此沧桑,或许是在证明,伴随时间河流消失的,更有自然河流。如同一个小小的“!”号,我再怎么疲惫不堪地为她奔波,也注定只会留下慨叹。使劲揉搓眼睛,擦拭满脸汗泥后,便想,这黄沙漫天,黄尘遍地的世界,真的是英雄所要拼却宝贵生命捍卫的家园吗?历史长风,蔓延一沟惆怅。既然眼睛看不到水,就用脚去看吧。尽管步履沉重,我仍打起精神,奢求收获易水对我的哪怕点滴馈赠。顺缓坡而下,我将苍凉枯槁沙地踩出大串印痕,它也在我裤腿留下道道黄泥标志。有砂粒相继入鞋硌人,有顽石偶尔绊人跌撞。但生活路上的磕绊再怎么复杂多变,我们也不能因之忘却既定目标。我屏息直奔河的中心地带……不远处哄地飞出一只小鸟,吓一跳。原来,水是有的。密集枯苇菖蒲,裹挟一线时断时续的浊流,浮些黑不溜湫的塑料泡沫,猛一下还难看清水的模样。原来,似无却有的水,蜿蜒于沟心草丛,时不时蜷个凼①,积成汪。

⑦我轻轻提起裤管,悄悄蹲下身去,生怕一不小心,扰乱这脆弱的宁静。慢慢拨开漂浮物,但见水底融着厚厚的黑色汁液,仔细瞧,怎么也看不清凼的底部是个啥模样。这简直就是中国历史的翻版--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把底牌给藏着掖着……可我依稀看见,水中有个秃秃的圆球,悬浮不定。人或许是生着一双什么样的眼睛,看到的事物就会是什么模样;也或许是身处什么样的环境,就会看到什么样的事物。醒过神来,才知那是自己的脑袋。世界真是越来越莫名其妙,对照浊流看自己,原来连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是谁。

⑧正感慨着,右脖颈生生地酸痒起来。抬头,满天沙尘纠结菖絮和杨絮,如城市噪音,一阵紧接一阵疯狂扑来。我将眼睛眯成一条缝,它们却魔鬼般钻进衣里,某处发痒,浑身难奈。这世间呀,人有什么样的追求,就会出现什么样的家园。所有追求,都直接影响人格发育。且人们让河流沧桑不堪,成了河不河鬼不鬼的样子;河流便让人们痛苦不堪,活得有话说却无处诉说地憋屈。于今的燕山系脉,恰似难于收拾的乱石堆;而纤毫般的易水,更像它的一行辛酸浊泪。

⑨我站在干枯的河床上,完全是在亲近易水河的残骸。

⑩一条以水承载人文精神的河流,于今连水都没有了,这失去的又岂止是蓬勃生机,它更是全部的精华和荣光啊。

在华北平原的广袤背景里,易水显然不够小鸟们饮用。游人满怀肃穆接踵而至,满目苍凉,易水不寒,心寒。

适有老汉路过,见我一身狼藉,面露哂容。遂问,这是易水河吗?答,那是荆轲塔,不是易水河是啥。这河三十年前还清水滔滔,断流也就近些年的事哩!顺老汉手指方向,山坡一座灰不溜湫的塔儿,孤立尘暴之中,情形酷似荆轲他老人家伫立云层,默默静观华夏众生茫无头绪地折腾时光。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在岁月长河里,这次生命实在过于短暂,寻找生命作为的机会便更加宝贵。舍个人生命,挽民族大厦于将倾也好,照亮他人行程也罢,给予他人福祉也行……生命的漂泊,原是个实践过程,只有及时而认真进行把握,才能找到真正意义的价值归属之地。

(有删节)

【注】①凼,Dàng,塘,水坑。

19.文章第③段写易水河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20.理解文中画线句的含义(4分)

(1)尽管河的左岸是难以释怀的记忆,右岸是充满玄奥的无穷未知,但河里飞快流逝的,绝对是人的鲜活生命。(2分)

(2)物欲盛宴下的人群,没有人文精神壮骨活血,往往迷失自我。(2分)

21.在文章第段里作者为什么说“易水不寒,心寒”?请结合文意简要概括。(4分)

22.作者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9.①表现古代易水河水清澈透明、富有生机的特点,突出其养育“大地生灵”的作用。②与后文易水“断流”“沧桑不堪”的现状形成鲜明对比,引发作者的思考。(每点2分)

20.(1)过去的岁月不会令人忘记,未来的岁月神秘永恒无穷,唯独个人的生命易逝。(2分)

(2)如果人们只追求物质利益,不吸取历史上留下来的人文精神做生命的支撑,可能找不到人生方向。(2分)

21.①易水如今枯草杂存,乱石遍地,满目苍凉,不似英雄时代的易水(2分)。②易水河床干枯,只存纤毫,失去了所承载的人文精神(2分)。

22.①对荆轲明知有去无回,仍绝尘远行,成为英雄,为后世留下人文精神的赞美。②对易水因污染断流而失去蓬勃生机和人文精神的荣光的惋惜。③对找寻人生精彩的漂泊方法,并认真把握,给灵魂一个好的归属的呼唤。(每点2分)

老人与牛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篇11

一大早,老人就出门了。有人见老人出门,问着说:“去哪里?”

“牵牛。”老人说。

“牵牛做什么?”人家问。

“耕地。”老人说。

问的人听了,一脸诧异,跟老人说:“还用牛耕地做什么,村里有的是耕机,你那一亩多地,几分钟就耕好了。”

老人笑笑说:“可我还是喜欢用牛耕。”

老人说着,走开了。但没走多远,儿子追了上来,儿子说:“去哪里?”

“牵牛。”老人说。

儿子说:“还牵牛做什么,几分钟我就会把你那一点地耕好。”

老人说:“我自己用牛耕,不要你耕。”

说着,老人固执地走了,但这一路走着,老人都生着儿子的气。几个月前,老人还有耕牛,但有一天老人去赶集,儿子竟把老人的牛卖了。儿子说家里买了耕机,牛没用了,又说养一头牛很脏。老人把儿子骂了一顿,赌气住到女儿家去了。

女儿家有牛,这牛,其实也是老人买给女儿的。那还是一两年前,老人买了一头小牛犊给女儿。把牛牵到女儿家时,老人说:“乡下人家,没有一头牛,怎么像个人家。”儿子把老人的牛卖了后,老人有两个月都住在女儿家。老人天天出去放牛,老人走在牛后面,老人总跟牛说:“我们都快没用了。”牛好像听懂了,哞地叫一声。现在,老人就是要去女儿家里把这头牛牵来。

一路上,老人还碰到一些熟人,他们也问:“去哪里?”

“牵牛。”

“牵牛做什么?”

“耕地。”

又有人笑老人说:“你儿子有耕机,你还用牛耕什么地?”

老人只当没听到,走他的路。

吃早饭的时候,老人到女儿家了。女儿不在,大概下地或者到河边洗衣服去了。老人不是来找她,是来牵牛,老人牵了牛就走。

女儿村里也有人认得老人,也问道:“牵牛去哪里?”

“耕地。”

“你那里还用牛耕地?”

“我喜欢用牛耕地。”

从自己村里到女儿村有二十多里,老人去的时候花了两个小时,回来花的时间更长些,因为牛走得慢。等老人回到村里,已经快中午了。老人的田就在村口,老人还没进村,就看见自己那一亩地被耕好了。耕得平平坦坦,像镜子样。老人就牵着牛站在地边发呆。呆了一会儿,老人把牛绑在树上。然后,老人回去取耙。

老人还要把地耙一遍。但在家里老人找不到耙,儿子把犁呀耙呀全处理了。老人找不到耙,只得怏怏地走回到牛身边,又呆着。

牛也呆着。

呆着时老人说:“我们真没用了。”

牛又哞地叫一声。

在牛叫着时,老人牵着牛走起来,往来的路上走。儿子见老人又走,追出来,儿子说:“爸,你还没吃饭呀?”

“不吃。”老人说。

儿子看着老人,老人牵着牛慢慢走着。开始,老人和牛在儿子眼里还清清楚楚,但随着他们渐行渐远,老人和牛便变成了一个点。再后,消失不见了。

(选自中国戏剧出版社《月亮船》)

4、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一项是( )(3分)

A.老人一生勤俭节约,可生的儿女却不懂得过日子,儿子买了耕机就卖了耕牛和犁耙,女儿家一头牛也没有,不像一个家。

B.老人明知耕机耕地又快又好,可还是喜欢用牛耕地,用耙耙地,坚守农民的本色,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

C.小说选取了当下农村生活的一个剪影,生动地表现了如今农村的生活面貌,从一个侧面反映新旧耕作形式的更替变化,给读者留下无尽的思考。

D.小说善于使用白描、反复与对比的创作手法,叙述、描写简洁明快,语言运用朴实自然,如话家常,如品清茗。

5、 小说中老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5分)

6、作品以“老人与牛渐行渐远……消失不见”为结尾,这样写有什么样的好处?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案:

4、A(A项,“一生勤俭节约”于文无据,“儿女却不懂得过日子”的判断也有失武断。)

5、要点:老人是一位固守传统耕作方式,不愿接受时代变化的朴实落寞的农民形象。(2分)他思想比较保守,觉得有牛才像个家,只喜欢用耕牛耕地;他性格偏于固执,不愿接受新生事物,面对耕机耕地的髙效方便,他发呆,他不解,他不甘;他不愿接受新生事物,也不被他人理解,因此他孤独落寞。(3分)(意思对即可)

6、要点:这篇小说结尾是从儿子的视角审视老人与牛,写老人与牛渐行渐远以至消失不见,以无声地淡出画面表达作者对新时代农村生活的深沉思考,含蓄蕴藉,耐人寻味。(2分)同时,这一结尾有着呼应开头、照应标题,使作品浑然一体的结构上的功效(作品从老人牵牛始,又以老人牵牛终,首尾照应,自然吻合)。(2分)另外,这一结尾还有着某种象征的意味:“老人牵着牛慢慢走着”,表明他们的确有着不能适应快节奏、高效率的新时代的地方;(2分)“他们渐行渐远……变成了一个点……消失不见了”则预示着他们终将远离人们的视野,从现实生活中消逝。(2分)(言之有理即可)答对3点得满分

萝卜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篇12

熊召政

①五祖寺在黄梅东山上,虽然其规制比之省城归元寺、当阳玉泉寺,略欠恢宏。但其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地位,不要说放在鄂省,就是放诸全国来考量,也是不可替代的。

②大家都知道,佛教传自印度。但自从禅宗产生后,佛教才算实现了中国本土化。这个过程经历了数百年,尽管曲折,但最终找到了出路。这种皈依是双向的,因此也是有趣的。

③禅僧们依汉土的文化习惯,称自家门派的开创者为祖。依其传承的谱系,则初祖达摩来自西土印度,而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则都是大别山人。前二位在山北,后二位在山南。我的家乡在大别山主峰之下,我每以此为骄傲。但人们往往只知道大别山是红色革命根据地,是一支英雄的山。却不了解它同时也是一座拈花示笑,见鸟忘机的佛国禅峰,不但产生了四位禅宗领袖,而且还培植了个性鲜明的中国式的宗教智慧与情怀。

④慧可、僧璨、道信与弘忍,四位禅宗的道场分别在太湖的司空山、潜山的天柱山、黄梅的双峰山与东山。这大别山中的四座峰头我都专程拜谒过。观其风树从容、丹青开于空际的景象;听其泉流嗽石、钟磬飞而远闻的韵致,我的心难免不生出淡淡的出尘之思。

⑤老实说,这四处祖庭,东山的风景不算最好。禅是静谧的、安宁的,它的生机如枝头开放的鲜花,虽然灿烂,却无声无息。东山喧闹了一些,过多的俗声,使满月莲花境界稍受影响,也侵扰了诸佛的庄严。但是,专程前来拜谒的旅人,若有参透了般若智慧的禅风禅骨,一定能够剔去嚣杂,在寺中曲折的廊庑间以及生着青苔的石阶上,听到一千三百多年前那个舂米的和尚吟诵的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⑥这个舂米的和尚释名慧能,他目不识丁,曾被五祖弘忍称作“����”,这含了一点点贬损的意思。慧能千里迢迢到五祖寺来,本意是探究佛法,但他只能到厨下做苦力。三年后,他却因这首偈,得到了弘忍的完全肯定,把象征着禅宗正脉的袈裟传给了他。

⑦在湖北这片土地上,有两件事在历史中都具有典型的意义。一是刘备看中二十七岁的诸葛亮,拔擢为“军师”;二是弘忍看中慧能,让其成为接班人。若按各自当时的情况看,刘备麾下,不但有关羽、张飞与赵云,还有大谋士徐庶。诸葛亮寸功未建,只凭一个《隆中对》就立即受到重用,用现在的话说,他只是一个回乡知识青年,连城市户口都没有。而慧能呢,只是一个厨房里的杂役,弘忍门下,一千多个弟子,可谓众星灿烂,特别以神秀为首的十大弟子,个个都是“博士后”,与他们比,慧能只能算是一个“农民工”了。但仅凭二十字偈,他就成了禅宗的第六代领袖。尽管事后看,诸葛亮与慧能的选拔都是正确的,但在当时,这种选拔难免遭到世人的非议。中国用人,历来论资排辈。若刘备与弘忍两人,不敢打破常规,独具慧眼起用新人,则诸葛亮与慧能,恐怕就会混迹于众生,终老江湖了。

⑧基于此,无论是用世间法还是用山中法看待五祖寺,都会感受到它的卓尔不群。

⑨我个人认为,政治领域中诸葛亮的`《隆中对》,佛教领域中慧能的《菩提偈》,都具有石破天惊的意义。慧能之前的五祖,规定了禅宗的方向,但尚未让禅宗走向民间。让佛教走向大众,用智慧启迪人心,慧能是第一人。

⑩凡是智慧的,必是大众愉悦的;凡是众生愉悦的,必是简便的。有《六祖坛经》传世的慧能,早成了令人景仰的智慧大师。弘忍毕生做了很多功德,然而他最大的功德,莫过于发现了慧能。

⑾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多次到五祖寺参谒。前不久,我再次去到那里。在五祖传衣钵处,新盖了一座祖师殿。殿角有一棵参天古树。导游小姐说那是菩提树。一位年轻的游客茫然地问:“不是说‘菩提本无树’吗?怎么会有这么大的树呢?”

⑿导游小姐不知如何回答,只是微笑着。我看到这一幕,忖道:若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这样的对话,便是禅家活泼泼的机锋了。

(有删改)

【选材意图】近三年浙江卷对文学类文本的选材来看,似有散文与小说交叉轮考的趋势。12、连续两年考查了散文,14、连续考查了小说。考的是散文,如此看来,考查散文的可能性较大,但规律毕竟不是必然,尽管本选材为散文,但在所命的题目和所拟的答案中,又可见小说题的解题影子。

10.简要赏析文章第④段划线句子。(4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重要句段的品评和赏析,赏析文中精彩语言表现力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预估难度系数0.68。

11.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这种皈依是双向的,因此也是有趣的。(2分)

(2)无论是用世间法还是用山中法看待五祖寺,都会感受到它的卓尔不群。(2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句子、精彩词语深刻含义的理解,能力层级为D。预估难度系数0.64。

12.简析第七自然段写刘备请诸葛亮和弘忍看中慧能的作用。(6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对文章布局谋篇作用的分析,属评析题型。预估难度系数0.68。

13.有人认为文章最后两个自然段可以删去,这样使文章更简洁,你赞同吗?请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6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探讨文学作品主旨和意蕴以及对作品的个性化阅读。预估难度系数0.62。

答案:

10、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2分)描写了大别山中的四座峰的秀美的风景和独特的风貌,(1分)表达了作者无限向往之情。(1分)

【解题思路】解答本题可以从修辞方法、词语运用、分析句子、理解文章几个方面考虑,“观”是视觉,“听”则是听觉,从试听两个角度分别描写峰头秀美的风景和独特的风貌。“我的心难免不生出淡淡的出尘之思”表达作者的向往之情、喜爱之情。

11、(1)禅宗既包含了印度文化,又包含了中国本土文化,值得研究。(2分)

(2)无论是从世俗看还是从佛教看,五祖寺都有非凡的意义。(2分)

【解题思路】由第2段“大家都知道,佛教传自印度。但自从禅宗产生之后,佛教才算实现了中国本土化”可知,“这种皈依是双向的”是指禅宗既包含了印度文化,又包含了中国本土文化;“因此也是有趣的”是值得研究。“五祖寺”在山中“世间”和“山中”各代指世俗人间和佛教,“卓尔不群”意为优秀卓越。

12、刘备请诸葛亮出山和弘忍看中慧能都是敢打破常规、独具慧眼识别人才的典型,具有历史意义又对现实具有启发意义,丰富了文章的内涵;(4分)引出下文对五祖寺的赞美,为下文的议论作了铺垫。(2分)

【解题思路】解答这类问题应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回答。内容:刘备请诸葛亮出山和弘忍看中慧能都是敢打破常规、独具慧眼识别人才,具有历史意义。结构:引起下文,为下文议论做铺垫,丰富了文章的内涵。

13、不赞同。(1分)理由:①文末两段内容深化了文章主题,导游小姐和一个年轻人的对话充满禅意,给人启示,收到了言有尽意无穷的效果;(2分)②文末两段写作者游五祖寺时看到的菩提树,回到现实,照应标题,使全文结构完整、严谨。(3分)

上一篇:树德幼儿园教师绩效考评实施方案下一篇:交通文明小天使先进事迹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