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考现代文阅读练习

2024-07-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上海高考现代文阅读练习(共11篇)

上海高考现代文阅读练习 篇1

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看,散文曾多次出现,从长远看,文学作品的考查也当会以散文为主。因此,掌握一些散文的阅读技巧,对广大学生是有好处的。

1、整体入手,理清文章脉络。材料丰富,思路灵活是散文的主要特点之一,阅读时一定要着眼于文章的的整体,注意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从宏观上驾驭文章,体察作者寄寓其中的意,倾注其中的情。如《长城》(2000年)一文,从深秋晚景写起,引入对历史的回顾和反思,再从历史回到现实,在历史与现实的对比中深化主旨,卒章显志,含蓄而又深沉。在这种整体阅读的基础上,再来回答题目,就会洞若观火,游刃有余。

2、了解背景,透视创作历程。作品是社会的折射,内容是背景的产物。有不少散文的创作,往往受环境的影响。因此,了解文章的相关背景,是阅读鉴赏散文的一把钥匙。阅读《兽·人·鬼》(2000年 春季),就必须认真阅读注释,分析背景材料。抗战胜利后,国统区人民掀起了反内战运动,国民党当局却大行不义,倒行逆施,制造了臭名昭著的“一二·一”惨 案。闻一多先生十悲愤,坚决主张声援学生的爱国运动,对个别教授畏首畏尾,保全小我的做法极为不满,于是写了这篇文章。透视创作历程,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和思想感情,再对照原文,试卷中的问题就不难找到答案。

3、借助想象,体察作者情感。散文属于文学范畴,阅读散文必须发挥联想和想象,结合个人生活体验,和作者情感发生强烈共鸣。读《长城》,如果能联想到余秋雨在 《都江堰》一文中对“长城”的议论,能想象到长城上狼烟四起,民族斗争的惨烈,想象到中华民族的屈辱历程,就不难触摸到作者那颗希望中华民族走出封闭与落 后,走向繁荣与强大的赤诚滚烫的心。

4、辨识手法,找准突破口。托物言志是散文常用的主要表现手法之一,托物言志类散文也多次出现在高考试题中。如《报秋》(1998年,这是一篇章法严谨而又情文并茂的散文,深含着生活的哲理。作者通过玉馨花这个载体,提醒人们要多表惜光阴,抓住现在,抓住人生的每时每刻,有所作为,不能虚度年华。这就是“玉馨花精神”。抓住这个“精神”,也就等于找准了阅读的突破口。

5、明确技巧,提高答题效率。阅读散文,掌握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可以提高阅读效率,提高答题的正确率。常见有的:①比喻。如“兽”“鬼”各指什么(《兽·人·鬼》);②反衬。如《报秋》中用太阳花反衬玉簪花生命力之强;③对比;如《青菜》(1993年)中,“高高翘起的狗尾巴草”,“自我炫耀的灯笼草”,“凌空悬挂的黄瓜”,与紧紧依靠大地,朴素沉着的青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④象征。如《门》(2001年)中的“门”;⑤排比。如“领取秋,领取冬,领取四季,领取生活”(《报秋》),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主旨起到了强化作用;⑥变换人称。用“我”增强文章的真实性,用“你”便于抒情,便于对话,拉近与读者的距离,用“它”或“她”只是写了不同人的感受。

6、瞻前顾后,分析句段关系。阅读散文时还要瞻前顾后,注意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是的前后勾连。如《话说知音》(2002年),为什么说“知音的传说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理清前四段之间的关系,第一段写自从有了关于知音的传说后,人们对知音的 神往和渴求;第二、三、四段写了关于知音的传说在历代典籍中的记载。综合这两部分,就回答了以上问题。二者缺其一,都不是完整的回答。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阅读散文还需注意文体特点。叙事散文讲求以小见大,形与神的关系是重点,写景散文注意情景交融,情与景的契合是关键;咏物散文托物言,尽可能体味象征手法。但有一点更重要,那就是,阅读鉴赏散文要用自己的“心”去发现“散文的心”用自己的人生体验和智慧去解读“作者心灵弹奏的乐章”。

阅读一篇陌生散文注意以下要领:

一、寻找“情物”

“情物”在散文中用来表示理念、传达情感的人物、事物、景物、器物等等。这个“物”被注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后,就不再是普通的“物”了。《白杨礼赞》一文中,“白杨”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通过白杨,作者抒发了对华北抗日军民正直、质朴、团结、进取,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精神品质的赞美之情,可以说,找到了一篇文章的“情物”,也就基本领悟了作品的基 调,掌握了整篇文章的精髓。

二、探究“情缘”

“情缘”就是情感的缘起。比如鲍昌的《长城》作者 采用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借“长城”抒发了对中华民族命运的关注之情。作者为什么如此关注中华民族的命运?我们只要沿着作者的写作思绪就不难找 到答案。三个排比段,追昔抚今,含蓄地表达了对闭关锁国的否定,对中华民族未来的期望。

三、体悟“情义”

“情义”就是文本的意旨。一篇文学作品总要传达一 点什么或表现一点什么,比如《报秋》一文,文章从始至终,无不紧扣标题“报秋”立意,文末“领取秋,领取冬,领取四委,领取生活罢”,由此便可以断定本文 的意旨——时不待我。体会作品意旨要避免望文生义、避免主观臆断、避免无中生有、避免断章取义、避免以偏概全,避免节外生枝。

四、品味“语言”

散文的生命力在于它的“自然美”,实质上是强调散 文语言的真情、真心、真语、不矫情,不做作。在散文阅读中,一要注意捕捉贮满作者感情的重要语句。对那些喜悦、或悲伤、或愤怒、或忧思、或景仰的句子要特 别关注。如《荷塘月色》一文中,点活了月光和雾气的“泻”、“浮”二字;把量词活用为形容词的“一丝”、“一带”、“一道”、“一二点”等等,也生动地起 了丰富、润饰、强化形象的作用。

上海高考现代文阅读练习 篇2

一、审析题干, 坐标定位

高考现代文主观阅读试题的题干设置, 限定了考生答题的内容, 明示着思维的方向。我们在解答现代文阅读试题时就要仔细地审析题干, 弄清题目要求, 然后以要求为坐标来定位, 根据上下文的意脉, 寻找答题的信息, 这样才能有的放矢解答试题。例如, 解答2002年高考第19题, “俞伯牙遇到钟子期这个知音, 为什么会‘万分地兴奋和感激?’”要准确地解答这道题就必须仔细地审析题干要求, 并以其为坐标定位。俞伯牙与钟子期成为知音的内容叙述在文章的第二段, 文中就有“春秋时期的俞伯牙, 他在停泊的小舟中专心致志地鼓琴, 樵夫钟子期竟会听得出神入化。”钟子期对俞伯牙“变幻无穷和神秘莫测的琴声”, “感应得如此丝毫不差, 竟犹如从自己心弦上盘旋着飞翔出来的”, “如此神奇地领悟和熟稔伯牙弹奏出来的袅袅情思, 真像是变成了他的化身一般, 这怎么能不让伯牙分地兴奋和感激?”等句子。通过以上的分析, 这道题的答案就水到渠成地出现在我们的眼前。

二、整体阅读, 搜索提取

高考现代文主观阅读试题, 不单单考查对段落和某些主旨句、关键句、关键词的理解阐释, 还要考查对整个全文内容的总体把握。例如, 2002年高考第20题, “知音的传说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根据文意, 分两点对此概括说明”。要正确解答这道题, 就必须整体阅读全文, 根据命题要求, 在全文中去搜索提取信息。放眼全文, 文中的第一段就有“两千多年前的关于知音的传说, 已经深深地珍藏在无数华夏子孙的心坎里”, “神往和渴求充满崇高友谊的知音, 是一种多么纯洁而神圣的情操”等句子。文章的第三段也有“我偶或在黝黑的深夜里浏览着《吕氏春秋·本味》和《列子·汤问》, 思忖着知音这两个字的分量……”“我曾在《乐府解题》里看到过这样的记载”等句子。这些语句就从两个方面说明“知音”已经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三、理清文脉, 举纲张目

高考现代文阅读主观试题, 在强调整体阅读的同时, 必须紧紧把握文章的主旨, 抓住文章的线索、理清文章脉络。只有把握了文章主旨, 理清了文章的脉络, 才能举纲张目。例如, 2002年高考北京试题第22题“通观《一片树叶》) 全文, 回答以下问题”。

(1) 作者是按怎样的季节顺序描述树叶的?

(2) 从一片树叶中作者获得了哪些感悟?请用自己的话概述。

要准确地回答这道题, 我们就必须把握住文章的主旨, 本文以小见大, 以充满感情的描写诗化了人与自然的联系, 自然界中蕴含了丰富的启示, 即使一叶坠地, 也隐含着深刻的哲理;同时也要抓住文章的线索。本文在观察自然时是以时间为线索。原文第三段中就有“我注视着院子里的树木, 更准确地说, 是在凝望枝头的一片树叶。“那是去年冬, 就在这片新叶尚未吐露的地方, 吊着一片干枯的黄叶”, 第五段中有“春天终于来了, 万木高高兴兴地吐翠”, 第六段中有“你迅速长成一片嫩叶, 在初夏的太阳下浮绿泛金”, 第七段中有“我预测着你的未来。等一场台风袭过, 天气也随之凉爽起来……你的绿意, 不知不觉黯然失色了, 终于变成了一片黄叶在冷雨里垂挂着。夜来, 秋风敲窗, 第二天早晨起来, 树枝上已消失你的踪影”等句子就较好地体现了作者描写树叶的季节顺序, 回答问题的第一小题也就水到渠成了。回答第二小题, 就要把握文章的主旨。原文第八段中有“一叶坠地, 决不是毫无意义的。正是这片片黄叶, 换来了整个大树的盎然生机。这一片树叶的诞生和消亡, 正标志着生命在四季里的不停变化”;第九段中有“同样, 一个人的死关系着整个人类的生。死, 固然是人人所不欢迎的, 但是, 只要你珍爱自己的生命, 同时也珍视他人的生命, 那么, 当你生命渐尽, 行将回归大地的时候, 你应该感到安宁。这就是我观察庭院里的一片树叶所得到的启示”等句子, 这些句子, 很好地回答了第二小题。

四、优化整合, 准确答题

高考现代文主观阅读试题的答题, 必须扣紧文本, 优化整合, 方能准确高效。为达此目的, 特提出如下几种方法以飨莘莘学子:

1.中心主旨句移用法

高考现代文阅读主观试题的答题, 难度大, 要求高, 往往事倍功半, 或者废力不讨好, 是高考语文中最为棘手的问题。如果我们运用中心主旨句移用就能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例如, 解答2002年高考第21题就可以移用原文中的中心句来回答:知音越多越好, 俞伯牙应在失去钟子期之后去寻找更多的新知音;千辛万苦学得的技艺不应轻易放弃, 艺术的追求必须不懈地坚持下去。

2.关键语句、中心词组合法

高考现代文阅读能力的考查, 既要求能够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 还要求能够归纳内容要点, 概括中心思想。归纳、概括能力是一种较高的能力。要答好这类高考题, 如果运用关键语句、中心词组合法, 就可以恢恢乎游刃有余地也, 而再也不会茶壶煮饺子, 有货倒不出了。例如, 回答2002年北京高考试题第22题第2小题, 可以运用原文第九、十段中的关键句、关键词组合, 答案可为: (1) 当你生命将尽, 行将回归大地的时候, 你应该感到安宁。 (2) 一片树叶的诞生和消亡, 正标志着生命在四季里的不停转化。

3.综合分析, 条分缕述法

现代文阅读练习 篇3

①一个小男孩儿()着1美元硬币,沿街一家商店一家商店地询问:"请问您这儿有上帝卖吗?"店主要么说没有,要么嫌他在捣乱,不由分说就把他撵出了门。

②天快黑时,第29家商店的店主热情地接待了男孩儿。老板是个六十多岁的老头儿,满头银发,慈眉善目。他笑眯眯地问男孩儿:"告诉我,孩子,你买上帝干吗?"男孩儿流着泪告诉老头儿,他叫邦迪,父母很早就去世了,他是被叔叔帕特鲁普抚养大的。叔叔是个建筑工人,前不久从脚手架上摔下来,至今昏迷不醒。医生说,只有上帝才能救他。邦迪想,上帝一定是一种非常奇妙的东西,我把上帝买回来,让叔叔吃了,伤就会好。

③老头儿眼圈湿润了,问:"你有多少钱?""1美元。""孩子,眼下上帝的价格是1美元。"老头儿接过硬币,从货架上拿了瓶"上帝之吻"牌饮料说:"拿去吧,孩子,你叔叔喝了这瓶'上帝'就没事了。"

④邦迪喜出望外,将饮料抱在怀里,兴冲冲地回到了医院。一进病房,他就开心地嚷道:"叔叔,我把上帝买了回来,你很快就会好起来!"

④几天后,一个由世界上顶尖医学专家组成的医疗小组来到医院,为帕特鲁普进行会诊。他们采用世界上最先进的医疗技术,终于治好了帕特鲁普的伤。

⑤帕特鲁普出院时,看到医疗费账单上那个天文数字,差点吓昏过去。可院方告诉他,有个老头儿帮他把钱付清了。那个老头儿是个亿万富翁,从一家跨国公司董事长的位置上退下来后,隐居在本市,开了家杂货店打发时光。那个医疗小组就是老头儿花重金聘来的。

⑥帕特鲁普激动不已,他立即和邦迪去感谢老头儿。可老头儿已经把杂货店卖掉,出国旅游去了。

⑦后来,帕特鲁普接到一封信,是那老头儿写来的,信中说:年轻人,你能有邦迪这个侄子,实在是太幸运了。为了救您,他拿1美元到处购买上帝……感谢上帝,是他挽救了您的生命。但您一定要永远记住,真正的上帝,是人们的爱心!

1.第①段括号中的动词是什么?恰当的一项是()

A.拿B.捏C.抓D.握

2.本文中,几个人物对"上帝"有不同的理解,试说出它们的不同。

小男孩儿:医生:老头儿:

3.第②段中加线的句子能否改成"天快黑时,有一家商店的店主热情地接待了男孩儿",为什么?

4.第③段中老头儿为什么"眼圈湿润了"?试结合小说情节,发挥想像,把当时老头儿的内心想法写出来。

5.邦迪的叔叔帕特鲁普的生命是医生挽救的,但老头儿却说是小男孩儿挽救的,怎样理解?

6.读完本文后,你会想起你熟悉的哪些歌词?

(江苏大丰市第三中学 冯余广/设计)

《归途》阅读

天空,总是滞留着一层黏重的云。铅灰色的天幕下,灰蒙蒙的楼群如大片大片枯死的树林。有谁能想到,这儿几年前还是我树木丛生山花灿烂的家园,而今我和我的孩子们只能沦为城市永恒的流浪者。

失去了家,也就到处是家了。垃圾箱旁,塔楼上,到处都是我们的A(藏身 栖身 躲藏)之所。想家的时候,我们就蜷缩在人家的屋檐下去寻找一点家的感觉,家的蔚藉。我们在垃圾里,找寻着人们掉落的面包屑,抑或是变质的食物。久了,漂亮的羽毛沾满了B洗涤 洗刷 洗濯不掉的尘埃油污——我们就像一群衣衫褴褛的乞丐。

昨晚,我又梦见了久已逝去的家园,又回到了阳光照耀下的鲜花绿树中间。醒来,我讲给孩子们听。孩子们忧伤地说:"妈妈,您老了,您真的老了!"惟有小女儿带着稚嫩的童音哆哆嗦嗦地问我:"妈妈,那……地方……在哪儿?快,快带我……们……去吧。我要……冻死了。"

雪仍是一阵紧似一阵。孩子们蜷缩在屋檐下,不停地瑟缩着,哀号着,已经有三天没吃东西了。孩子们一声声的哀号,像皮鞭抽打着我的心。忽然,我的目光被一个绝妙的风景抓住了:青青的山冈,长满了茂盛的树林,一条蜿蜒的小河,打山前流过,岸边开着深的浅的黄的红的一丛丛一簇簇不知名的野花……我觉得有一股暖暖的气流扑面而来。可是,当我定睛一看,我的目光又黯淡了。

黄昏终于来了。雪更狂了。我不能再犹豫了。与其这样痛苦地冻死饿死,倒不如怀着希望死去。哪怕,哪怕是一种虚妄的希望。

"孩子们,你们看,那儿就是我说的老家,那里有温暖的阳光,有肥嫩的小虫,快去吧!"

孩子们一阵欢叫,风卷而去。在我的眼前,刹那间升起一团红雾。我的胸口一阵热,心呕出了喉咙。

第二天,在本市的晚报上,出现了这样的一则消息:

"昨日,几十只灰雀死于一副壁画前。据鸟类专家分析,这群灰雀误把画当成真山真水了!据悉,此画系我市画家……"

1.在文中横线上应填的词语是:A——————B——————

2.在下面括号中改正文中的两个错别字。

()()

3."我"已经知道"绝妙的风景"不是家,为什么还要鼓励孩子们"风卷而去"?(用文中句子回答。)

4.对文末引用消息的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叙述人称的变化,影响了文章的整体风格。

B.高度赞扬了画家绘画技艺的高超。

C.进一步揭示了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引人深思。

D.用消息的真实性证实灰雀死得悲壮。

5.这篇以"环保"为主题的文章和以往你读过的同类文章有哪些显著不同?试着说一说。

(河南项城市第二实验中学 张俊超/设计)

《新型的农村副业》阅读

"嘟,嘟,嘟——"

开汽车的人谨慎地以每小时20公里的速度,沿着农村公路行驶,注意着那些靠路边的农舍。他放慢速度,响了三次喇叭,立刻一阵蜂拥,有几百只母鸡从门口跑出来,它们跟在鸭子后面,刚巧来到汽车路上。赶快急刹车,但已经来不及了,车子滑过去,无法停住,已经在蜂拥的鸡群中冲出一条血路——鸭子停住,又逃回去了,轧死了几只母鸡。开车人心里很不安,把车开到路边,然后下了车。一个非常愤怒的老人从农舍里跑出来,后面跟着一个傻乎乎的大约14岁的少年。老人看到:两只鸡死了躺在路上,还有一只轧坏了翅膀躺在尘埃里。

"一个人该这样闯过别人家的门口吗?"他吼道。他穿过马路,拾起那只被轧坏翅膀的母鸡,气冲冲地一把拧断了它的脖子,然后转身冲着那个谋杀者,好像要再找几个脖子来拧断似的。

"为什么你不鸣响喇叭?"他质问。

"我做了,"开车人低声地说,"响了三次。"老人回过头来问傻小子:"你听到了吗?"那个男孩摇摇头,好像因为有人竟能轧死了鸡还来扯谎,而感到很难过似的。

"我要问你的姓名和地址,"老人继续说,"到警察局去,我们绝不罢休……"

"你听我说,"开车人说,"这些轧死的鸡,我愿意赔偿。"

"每只鸡不能少于三镑!"老人宣称。

"可是一只鸡一般价格还不到一镑。"开车人说。

老人大发雷霆:"你自己看看,这是什么样的鸡?"他吼道:"方圆多少公里也找不到这样好的鸡!你真走运,我的妻子不在家,不然的话,她会告诉你这样一些情况。我告诉你,这里的鸡她只只都叫得出名来,在伦敦的街上,能有这样好的鸡吗?"车主人只好被迫说是没有。

"那么三只鸡赔我九镑。"老人说。

"五镑吧。"开车人说着,看了一下他的表,到家还要行驶几百公里路呢!

最后妥协:七镑。

两分钟以后,车和它的主人从山那边消失了。

老人把钱塞进腰包,把死鸡交给傻小子。"把这交给女主人,杰克,"他说,"告诉她,我已经等不及要吃饭了,在你吃饭之前,把鸡喂一下。"

傻小子进去,不久又出来,一只手拿着一盆谷粒,另一只手里是一只旧的汽车喇叭。他把盆子里的谷粒,倒在公路中央,于是吹响喇叭,又长又响。

母鸡跟着鸭子奔涌而出。

1.本文语言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恰当的一项是()

A.平实B.生动C.简洁D.幽默

2.故事开头"嘟,嘟,嘟——"的喇叭声响后,为什么一群鸡鸭蜂拥而出?

3.老人的"新型农村副业"是什么?读完全文后请用简洁的文字概括。

4.老人一出场就"一把拧断了"那只受伤的鸡的脖子,并向开车人强调那个叫得出每只鸡的名字的"女主人",请你揣摩老人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5.这个故事以集中的笔墨描写了老人的形象,请你结合文中内容,分析老人的性格特点。

6.结尾部分,傻小子"把盆子里的谷粒,倒在公路中央,于是吹响喇叭,又长又响","母鸡跟着鸭子奔涌而出",与前面哪处相照应?

(湖北黄冈市浠水实验中学 周旺平/设计)

参考答案:

《购买上帝的男孩儿》阅读: l.B 2.一种东西 命运(或神) 人们的爱心 3.不能,去掉"第29家",就不能显示出小男孩儿跑过了很多商店,就不能表现出小男孩儿救人的执著和急切。 4.小男孩儿的爱心打动了他。这个小男孩儿多么可怜啊,他惟一的亲人竟遭此厄运;这小男孩儿又是多么坚强、富有爱心啊,一定要帮助医生治好叔叔的伤。(大意对即可。) 5.因为是小男孩儿的爱心打动了老头儿,老头儿才花重金请来医疗小组治好了他叔叔的伤。 6.例:"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爱的奉献》) "让世界人们,把爱织成网,让生命之花傲视冰霜!"(《有爱就有希望》)

《归途》阅读: 1.栖身 洗濯 2.蔚(慰) 副(幅) 3.与其这样痛苦地冻死饿死,倒不如怀着希望死去。哪怕,哪怕是一种虚妄的希望。 4.C 5.本文以童话的手法,描述了一只灰雀临死前的内心独白,以一群生命的毁灭,来警醒人们,给人心灵带来了更为长久的震撼。(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篇4

(1)又是柳叶儿抽芽的季节了。

(2)每当看到那一片片打着细卷儿,在暖和的阳光里慢慢舒展的柳叶儿时,我总忍不住要伸手去摘一片来,放在嘴里嚼着,慢慢品尝一番那苦中略带些涩的滋味儿。

(3)柳叶儿救过我的命。

(4)那一年春天,地里的野菜吃光了,前一年的干地瓜秧吃光了,榆树皮吃光了,大家又抢柳叶儿……那一年,我八岁。

(5)柳叶,自然在嫩的时候最好吃,老了,便又苦又硬,难以下咽。柳叶儿一长出来,便长得风快,能够吃的日子,只有那么七八天,至多十几天。

(6)那些天,全家最乐的是我。

(7)柳叶儿,是要抢的。低处的,几天就被大人们抢光了。他们在长杆上绑一把镰刀,咔嚓咔嚓把树枝全割下来,-抱一抱运回家去,柳叶儿捋下来吃,树枝儿烧火。高处的,大人没办法,这正好有了我的用武之地。

(8)我的淘气,本来就是出了名的。从小就喜欢上树爬高来逞能。谁说这树太高,没人能爬上去,我就两脚一甩,鞋飞出去,猴一样噌噌地一直爬到最高点,爬到底下人越是不让上、越是嚷着危险的那根枝上去,抱住树枝,哗哗地摇,摇得我自己的身子随着树枝弹过来,摆过去,摇得底下人一个劲地喊叫,一片惊慌,才得意洋洋地溜下树来。便是家里人知道,挨一顿骂,或是挨一巴掌,嘴里哇哇地哭,心里却是美滋滋的。

(9)我和三叔每天都是在太阳出来之前,露珠儿还在树叶儿上的时候,就去抢树叶儿的。近处的抢完了,就往远处。

(10)天蒙蒙亮,眼睛还没有睁开,早春的空气里是一片湿润润的( )。我和三叔一高一矮;一前一后,踩着村边的小道,一直走到村南那飘着一团淡淡晨雾的小河边。河水缓缓地流着,平静得连一个泡沫都没有,只有远处的小石桥下,偶尔传来一两声“哗啦哗啦”的水响。三叔先找到一棵树,大概认为值得上吧,就叫我过去。我走过去仰头看看,一下甩脱了鞋。脚丫子猛地踩到( )的硬地上,牙齿都咯嘣嘣响。我赶紧把裤带勒紧,手上吐口唾沫,抱住树干,缓一缓劲,便飕飕地爬上去。衣服扣子开了,肚皮蹭着了树干,凉飕飕的。树上的露珠滴进脖子,滚下去,通身又是一阵( )。

(11)我从上而折了树枝往下扔,三叔仰着头在下边捡,一会儿便折下来一大抱。这时候,太阳出来了,老远老远淡青色的天边上,兀地跳出半轮鲜红,那红光便立刻远远地罩过来,像要把人化了进去。我看痴了,三叔便仰头问我:“你看什么?”我说:“一个大樱桃,鲜红鲜红,全是肉做的。”

(12)柳枝儿抱回家来,奶奶便把柳叶儿捋进盒里、筐里,然后烧一锅开水煮,煮好之后,又捞进凉水里泡。往往要泡一两天,换三五次水,再攥干了剁碎,放上葱花、盐,做菜糊糊粥吃,有时候还会抓上一小把黑豆,喝儿口粥,吃到一个豆儿,满心里香得不行。

(13)最好吃的当然是用它来包菜包子,里面还要再放-勺油。做这样的饭,全家便只允许我一个放开了吃。于是我拼了命直吃到肚子圆鼓溜溜的,薄薄的一层肚皮几乎撑得透明。每当这时,奶奶便不放我出去乱跑,她担心我一个跟头摔倒,那纸-般的肚皮被弄破,里面的肠子会淌出来。

(14)多亏了那些树叶,吃光了一茬,长山来-茬,再吃光了一茬,再长出来-茬……那年月,有多少老百姓都是靠着这些树叶活下来的!

(15)对于柳,人们又是吟诗,又是作画,又是感叹它的多情,又是赞赏它的多姿。我却总忍不住要摘一片下来嚼嚼。而且,我想告诉人们,它味苦,微涩,但能救人,如果你没东西吃,它能够让你活下去。

21、依次填入第(10)段括号内的词语应是 (3分)

A.冰凉 清凉 阴凉 B.清凉 冰凉 阴凉

C.清凉 阴凉 凄凉 D.凄凉 冰凉 清凉

22、第(4)段画线句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其表达效果是 (3分)

23、第(6)段写“那些天,全家最乐的是我。”联系下文看,“我”的“乐”主要体现在:

(1) (2) 。(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24、第(10)段画线句属 描写,下列对其作用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4分)

A.交代了“我”和三叔抢柳叶儿的时间与地点。

B.描绘出早春农村的清晨湿润、清凉、朦胧、宁静的特点。

C.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写“我”抢柳叶儿作铺垫。

D.烘托小小年纪的“我”“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心理。

25、最后一段文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 (4分)

26、文末写道“对于柳,人们又是吟诗,又是作画,又是感叹它的多情,又是赞赏它的多姿”,请用你的生花妙笔,描绘出柳的“多情”、“多姿”。(80字左右)(8分)

参考答案:

21.B(3分)

22.排比(1分)突出强调了当时饥荒的严重,人们的饥饿程度。(2分)

23.(1)抢柳叶儿正好可以显示我上树爬高的本领。(3分)

(2)吃柳叶儿能让我享受到吃饱肚子的满足感。(3分)

24.环境(景物)(1分) C(3分)

25.再次抒发作者对柳叶儿的特殊情感(2分),并且照应文章的开头,使文章结构严谨。(2分)

26.要求:运用描写的表达方式,表现出柳的多情、多姿。

例文:瞧,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万条垂下的绿丝绦分明就是新娘美丽的秀发。

桃园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篇5

王老大只有一个女孩儿,叫阿毛,一十三岁,病了差不多半个月了。王老大一向以种桃为业, 住的地方就叫做桃园。

桃因的篱墙的一边又给城墙做了,但这时常惹得王老大发牢骚,成上的游人可以随手摘他的桃子吃。他的阿毛倒不大在乎,她还替城墙栽了一些牵牛花,花开的时候,许多女孩子跑来玩, 兜了花回去。

秋深的黄昏,阿毛病了也坐在门槛上玩,望着爸爸取水。桃园里面有一口井,桃树,长大了的不算又栽了小桃,阿毛真是爱极了。爸爸担着水桶林子里穿来穿去,不是把背弓了一弓就要挨到树叶子。阿毛用了她的小手摸过这许多的树,不,这一棵一棵的树是阿毛-手抱大的! 一一是爸爸拿水浇得这么大吗?她记起城外山上满山的坟,她的妈妈也有一个,一一妈妈的坟就在这园里不好吗?爸爸为什么同妈妈打架呢?有一田一箩桃子都踢翻了,阿毛一个一个的朝箩里拣! 阿毛看见天上的半个月亮了.地不相信天是要黑下去,一一黑了岂不连苔也看不见?一一她的桃园倘若是种橘子才好,苔还不如福子的叶子是真绿!她曾经在一个人家的院子旁边走过,一 棵大橘露到院子外,一_檷树的浓荫俨然就遮映了阿毛了!

“阿毛,进去,到屋子里去,外面风很凉“爸爸,你还要上街去一趟不呢? ” 今天太晚了,不去,一一起来王老大歇了水柄伸手挽他的阿毛。

“瓶子的酒我看见都喝完了。”“喝完了我就不喝。”

爸爸实在是好,阿毛可要哭了!一一当初为什么同妈妈打架呢?半夜三更还要上街去!家里喝了不算还要到酒馆里去喝!但妈妈明知道爸爸在外面没有回也不应该老早就把门关起来!妈妈 现在也要可怜爸爸罢!

“爸爸,我们来年也买一些橘子来栽一栽。”

“买一些橘子来栽一栽!你晓得你爸爸活得几年?等橘子结起橘子来爸爸进了棺材!”

王老大向他的阿毛这样说吗?问他他自己也不答应哩.但阿毛的福子连根拔掉了。 王老大这样的人,大概要喝了一肚子酒才不是醉汉。

这时月亮才真个明起来,就在桃树之上,屋子里也铺了一地.王老大坐下板鱟脱草鞋,一一 阿毛伏在桌上睡哩。”

“阿毛,到床上去睡“我睡不着“你想橘子吃吗? ” “不。”

阿毛虽然说栽橘子,其实她不是想到摘子树上长槁,一棵橘树罢了。地还没有吃过橘子。

“阿毛,不说话一睡就睡着了。”王老大就闭了眼睛去睡。但还要一句一一 “要什么东西吃明天我上街去买。”

“桃子好吃。”

阿毛并不是说话说给爸爸听,但这是一声霹雳,爸爸的眼睛简直呆住了。如果不是夜里,夜里睡在床上,阿毛要害怕她说了一句什么叫爸爸这样!桃子一一王老大为得桃子同人吵过架,成千成万的桃子逃不了他的巴掌,他一口也嚼得一个,但今天才听见这两个字!

“现在那里有桃子卖呢? ” 一听声音话是没有说完.慢慢却是一一“不要说话,一睡就睡着了。”

睡不着的是王老大。

窗孔里射进来月光.王老大不知怎的又是不平!月光居然会移动,他的酒瓶放在一角,居然会亮了起来!王老大怒目而视.阿毛说过,酒都喝完了。瓶子比白天还来得大,王老大恨不得翻 起来一脚踢破了它!世界就只是这一个瓶子一一踢破了什么也完了似的!

王老大挟了酒瓶走在街上。

“十五,明天就是十五,我要引我的阿毛上庙去烧香低头丧气的这么说。

自然,王老大是上街来打酒的。

“桃子好吃阿毛的这句话突然在他的心头闪起来了,一一不,王老大是站住了,街旁歇着一挑桃子,鲜红夺目得厉害。

“你这是桃子吗! ? ”王老大横了眼睛走上前问。

“桃子拿玻域瓶子来换。”

王老大又是一句:“你这是桃子吗! ?”同时对桃子半鞠了躬,要伸手下去。

桃子的主人不是城里人,看了王老大的样子一手捏得桃子破,也伸下手来保护桃子,拦住王老大的手一一“拿瓶子来换。”

换桃子的收下了王老大的瓶子,王老大捧了桃子一一他居然晓得朝回头的路上走!桃子一连三个,每一个一大片绿叶,王老大真是不敢抬头了。

“王老大,你这桃子好!”路上的人问.王老大只是笑,一一他还同谁去讲话呢?

围拢来四五个孩子,王老大道:“我替我阿毛买来的.我阿毛病了要桃子。”

“这桃子又吃不得嚷是的,这桃子吃不得,--王老大似乎也知道!但他又低头看桃子 一看,想叫桃子吃得!王老大的欢喜确乎走脱不少,然而还是笑一一 “我拿给我阿毛看一看……”

乒乓!

“哈哈哈,桃子玻璃做的!” “哈哈哈,玻璃做的桃子! ”

孩子们并不都是笑,一一桃子是一个孩子撞跌了的,他,他的小小的心儿没有声响的碎了,同王老大双眼对双眼。

1927年9月

14.王老大父女以种桃为生,阿毛也很喜欢桃树,她为什么又想种橘子树?(4分)

15.分析文中划线处的描写手法及其作用。(4分)

16.文中多次写到月光,这样写在供托小说诗意氛围上有什么作用?(6分)

17.探究“桃”在文.中的寓意。(6分)

答案:

14.第一点答成“家庭的温馨”可得2分,第二点答成“旺盛的生命”可得2分,若仅答“叶子很绿”可得 1分。

15.第一点瓶“动作描写”可得1分,第三点答成“王老大对女儿的爱之深”,或答成“表现王老大渴望得桃子的西宁的迫切”亦可得1分,第四点若答成“铺垫”不得分。

16.第三点答成“将人物内心纯洁、善良、美好和桃园胶洁温馨的环境融为-体”可得2分。

17.原答案可简化为:1. “桃”是美好事物的象征,代表着阿毛对美好事物(生活)的追求.2. “玻璃桃的破碎”预示着底层不幸的人们努力挣扎而屡屡失败的悲惨命运。3. “桃园”代表着理想的生活状态, 顚的麵反衬现实生活的悲凉。(每点2分)

《庆捷》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篇6

胡文斋拖垃着鞋,有点儿跟不上他们的步伐,兴奋的红晕依然在瘦刀条脸上荡漾着,问两个部下要把他弄到哪里去。胖胖的赵主任说,上午来省厅时你答应过的,事办成,就把你穿了八年的皮鞋换掉。

个矮的王助理说,堂堂局长,一言九鼎。你脚上这双鞋,甭说我们看不下眼,连警卫都嫌有碍观瞻。你别忘了,这是在省城,不比我们嘉通那疙瘩。

胡文斋站定说,怪不得警卫瞅我那眼光有点特别,敢情是看人下菜碟啊!甭说他了,连主管厅长看我这鞋时都皱眉了。我说今天咋这么顺利,大笔一挥就过了呢?原来还有鞋的功劳啊!言罢大笑。

三人来自嘉通县农业局,项目立项一年有余,省城跑了数十回,还是见不到阳光。胡文斋上次到省城索性就放挺了,在一家小旅馆住下,打起了持久战,终于惊动了陈厅长。把胡文斋邀去一谈,陈厅长激动了,拉着胡文斋的手说,老百姓有你这样的父母官是福份啊!之后一应手续办得快马加鞭。这次再到省城,因为胡文斋鳄鱼嘴一样的鞋,差点儿被警卫拦在门外,办不成事情。

转了几个来回,胡文斋拉两人的衣袖说,这里的东西太贵了!王主任瞪眼,一分钱一分货!别总想买东西就去咱那破百货。告诉你,现在我们俩说了算,让你穿啥就穿啥!

前后试穿了几双鞋,两人商定,买下其中一双三百多元的。胡文斋心疼得直咧嘴,太贵了,我穿这样的鞋咋下乡啊?咋和农民……

两人明确表态,给胡文斋换鞋是全嘉通人的心愿,一会儿他请他们吃饭好了。胡文斋红了眼圈,默默点头,穿鞋走了几步,红着脸努力适应。两人在一旁拍手窃笑。

胡文斋不肯扔掉旧鞋,把它小心包起来,装进了鞋盒里,两人无柰,只得随他。三人找了一圈饭店,最后胡文斋拍板,干脆,我请你们吃自助餐得了。三十八元一位,还大酬宾,肯定能吃饱。三人又戗戗一番,走进一家装潢考究的自助餐馆。

胡文斋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左打听,右探问,才算把心放肚里了。

菜肴很丰盛,三人有说有笑夹菜。赵主任和王助理眼放光,夹完奶油泡芙、深海清鱼,又夹生菜番茄沙律、火鸡烩粟子,直咽唾沫。

赵主任突然想起什么,问胡文斋这次来省城,是否去看看他读大学的女儿。胡文斋边夹菜边乐着说,她和同学去云南见习了,说是增加经验。这孩子懂事,勤工俭学,办了个什么网上培训,已能挣一些钱了。上次我来,她特意请我吃了牛排。

真的?孩子真是有出息了,他爹虽然当着局长,可也不常吃牛排吧?赵主任乐得眼睛眯成一条缝儿。

王助理不忘幽默,此言差矣,我们局长啊,天天摸爬滚打在乡下,和乡亲们混得熟,谁家宰牛杀羊不请吃一顿?红烧、清蒸,不是想怎么吃就怎么吃?甭说牛排羊排,就是鸡排也早吃腻了。

胡文斋笑,你小子,嘴上给我留点德。说老实话,我一次牛排也没吃过,当时还埋怨姑娘干嘛花那么贵的钱吃牛排骨?三十多元啊!可后来我发现自己错了,牛排不仅有骨头,也有很多肉呢!

两人大笑,笑胡文斋的老土,笑声引来就餐者的侧目,这才惊觉,他们的旁若无人早引得人们皱眉了。三人急忙噤了声。

胡文斋悄声问赵主任,这地方咋净是年轻人啊?夹那么大一盘菜,吃得了吗?赵主任乐了,人家吃不吃得了你管得着吗?真是乡下见识。

胡文斋兀自摇头,又下意识打量餐馆里的人,但见窃窃私语者有,朗声说笑者有,多半吃一点东西,再用手触一下手机屏幕,或把手机举至耳边,和什么人通话。面前大多放着可乐、雪碧什么的饮料,以及咖啡。

三人把食品端至桌上,赵主任和王助理各夹了很多生蚝,唯有胡文斋未夹。赵主任问,胡局,你不爱吃生蚝?

胡文斋惊诧,这东西叫生蚝?咋个吃法呀?没吃过……

王助理瞪圆眼睛,堂堂大局长,怎么会没吃过生蚝?太不真实了吧?

胡文斋脸红了,我没说谎,这东西甭说吃,见也没见过,刚才夹菜时我看到它,心里还想这是什么东西?样子不太好看,不知好不好吃?你们别笑话我,自小农村长大的,哪见过这些稀奇八怪的东西。

两人这才发现,胡文斋的餐盘里夹的是玉米、瓜片什么的,肉食只有肉串和猪耳朵之类。两人把生蚝悉数往胡文斋的餐盘里拨,红了眼圈说,胡局,你尝尝……你今天必须尝尝!

(选自《百花园》作者,田洪波)

1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胡文斋的皮鞋穿了八年,因为穷舍不得换,但幸亏没有扔,正是因为这双鞋他的审批手续才拿到手,这告诉我们节俭终究是好的。

B.胡文斋的女儿虽是小说中的次要人物,但贯穿了文章始终,正是她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主人公的优秀品质才得以展现开来。

C.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多样化,运用了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使得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D.“胡文斋兀自摇头”是因为饭馆里的年轻人夹的菜太多,胡文斋对他们的浪费行为很是不满,这也反应了作者对现代年轻人的批判。

E.“庆捷”是小说的线索,揭示了买皮鞋、吃自助餐等主要情节与内容,以“庆捷”为题还有利于作品主题的凸显。

15.第五自然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16.有人说,小说对胡文斋买鞋和吃饭中的一些描述,显得有些虚假,在现实中是不可能有的。你对这种说法有什么看法?请结合文本和现实说出你的理由。(5分)

答案:

14.【答案】CE 【解析】(答对一项2分,两项5分)A项,审批手续是因为鞋子才获得的说法不对,那只是胡文斋的玩笑话罢了;另外由此“节俭终究是好”也是偏离了小说旨意。B项,胡文斋的女儿只是在吃牛排部分情节中出现了,并没有贯穿文章始终,;D项,“很是不满”不恰切,胡文斋并没表现如此强烈的情绪;“这也反应了作者对现代年轻人的批判”不对。

15.【答案】⑴补叙交代了买鞋这件事的原委,使故事更完整清晰;⑵刻画了胡文斋生活朴素的形象,使其更真实;⑶照应前文,且承上启下,使结构更加自然。

【解析】(一点2分,两点3分,三点4分)分析某段的作用,一般可以从结构、内容和艺术手法三方面切入。就本题来说,分析第五自然段的作用,应该从其与上下文的联系入手。从该段的内容看,它交代了胡文斋为了项目的审批而在小旅馆住下,打起持久战,这表明他的一心为民;还交代了胡文斋的鞋子带来的影响,这一内容不仅表明胡文斋生活朴素,也与下文买新鞋有联系。

16.【答案】示例1:①我认为并不是虚假,这是小说作为文艺作品可有的合理虚构。(1分)②小说反复写到胡文斋不愿买鞋和吃自助餐似的节俭,正是为了更好地突出“为官当以造福一方为己任”的主题。(2分)③虽然在现实中一位局长不可能真如此寒酸,但这反应的正是人们对廉吏的期盼,既然是期盼,那合理夸张自然是可以的。(2分)

示例2:①我认为有些虚假,虽说文学可以高于生活,但虚构过度就显得虚假了。②一双皮鞋穿了八年,还舍不得扔,一位局长连自助餐等普通百姓都相当熟悉的事物都如此陌生,未免太不真实了。③现实中人们盼望廉吏出现,但也不会要求为官者连一双鞋也买不起,吃个饭也不会点餐,所以有点不可信。

【解析】表明看法1分;结合文本,2分,联系现实,2分。理由合理,条理清晰即可,不要求和答案完全一致。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篇7

从高考命题面上分析,还是着重于理解能力:①理解文中的重要词语的含义②理解并解释文中的重要句子;分析综合能力:①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②理清文章结构,归纳段与中心思想③分析概括作者态度和观点,并能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想象;鉴赏评价能力:包括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艺和文章思想内容、作者态度观点。

一、

理解能力。①理解文中的重要词语的含义。如2005年浙江卷《越来越接近精神的天空》题:孔子、庄子、释迦牟尼、帕斯卡尔、李白、爱因斯坦在作者眼中是“似乎远离人群的人”,你如何理解文中“似乎”一词的含义?文章例举这些人物有何作用?2001年北京春季高考试题《黄土》题:这篇散文题为《黄土》,请结合阅读材料,简要分析“黄土”的象征义。这类题考查的都是重要词语的理解。我们阅读回答时,一定要结合文章整体,紧扣文章主旨,结合语境,注意这些词语的隐喻义、象征义、拟人义等,并且要分析这类词语所含的褒义、贬义、中性义,来探究作者的感情倾向、观点、态度,还要考虑其与文章主旨之间的关系。②理解并解释文中的重要句子。句子的基本义不难理解,高考重在考查重复出现的有概括意义的句子,或者运用了拟人、比喻、象征等手法的有特殊含义的句子,或者结构上起承转合,主题上画龙点睛的句子,或者内涵丰富,有深刻哲理的句子。如2006年天津卷《造心》题:文中说“我们的心,是长久地不知不觉地以自己的双手,塑造而成”,又说“当以我手塑我心的时候,一定要找好样板,郑重设计,万不可草率行事”,你如何理解这两种说法的异同?结合主题是呼吁人类要塑造美好的心灵,因为美好的心灵可以使人直面困难,承受挫折,永葆生命的活力。题目所选的实际是文章的两个分论点,理清次序,自可完成答案。2005年辽宁卷《切梦刀》题:以“理想和人情”为“弼辅”的“梦”,在文中具体指哪些内容?请分条列述。本题中的句子在文中是一个内涵丰富的句子,主要代表了作者的感情和对梦的理解和希望,为下文解释“切梦刀”作了伏笔。还有2004年北京卷题:普希金“独有的一种绘画状态”是怎样的状态?这种题目回答时应该结合信息的筛选和整合。实际上它结合了文章关键句、重要句的理解和信息筛选、归纳的考查。如2007年浙江卷《泰山之思》题:作者为什么说“在我的心中,泰山早已成为一个巍峨博大的文化符号”?请从文中找出“早已成为”的依据。此句内容上其实总结了前文,所以信息要在前文中归纳寻找。在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题目中,对文章的中心句我们要注意句子本身的修饰语,也要抓住文中对这个句子的解释说明句或论据来探究其真正的含义;对象征、隐喻的句子,我们要通过分析征体和本体、喻体和本体之间的相似点,探究作者的真实观点和态度,如2001年全国卷《门》题:“开门和关门是生命之严峻流动的一部分”。你应懂得分析象征体“开门”和“关门”至少象征着生命的开始和结束,根据文意还可象征人生每一个重要阶段的开始和结束,再分析“生命之严峻流动的一部分”的意思,就能得到“一个个重要阶段的开始和结束构成了人生”这个答案。

二、

分析综合能力①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主要是能搜寻信息,注意文章层次和结构,理出关键段、中心句、标题句,辨清文章表达对象的主次,处理信息,做到去粗存精,去次留主。②理清文章结构,归纳段与中心思想。文章结构指文章内容的构造,包括线索、顺序、层次段落、过渡照应、开头结尾。分析文章结构,我们要结合文章体裁,如散文关注“形散而神不散”的“神”,议论文关注四种结构方式,记叙文关注顺叙、倒叙、平叙、插叙等多种叙述技艺等,抒情散文抓住作者感情脉络等,当然我们还要注意到文章的详略对主题的作用。俗说“纲举目张”,掌握文章布局,能使我们快速地抓住文章主旨。在分析文章结构的前提下,我们再归纳段与中心,会比较全面、准确,能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能更好地体会到作者的感情倾向。如2005年广东卷《壶口的黄河》题:文章开头从“中国的水”写到“壶口的黄河”,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此题的答案有两个得分点,一为“对比和层递”,一为“壶口的黄河最有‘中国味’”,或“凸显主题,总领全文”。实际上这两个答案一是段落的结构,一是主题上结构或主题上结构的作用。2006年全国卷Ⅱ《绵绵土》题:除了以“沙漠——绵绵土——沙漠”这思路安排文章结构,本文还另有一个隐喻性的表达结构,请写出体现这一线索的三个关键词语。此题就考查读者对作者思路的把握,对文章深层次的把握。表面看作者在写沙漠,实际作者抒情的对象是与“母体”、“故乡”有关的绵绵土,是通过写绵绵土来抒发对母体、故乡的眷恋。③分析概括作者态度和观点,并能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想象。高考对此考点有两个层面,一是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一是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如2005年重庆卷《阳台上的遗憾》题:根据全文,分析作者对旧式宅院和高楼大厦的态度,并就文末“遗憾是历史的进步身后寂寞的影子”所蕴含的作者观点作出简要评价。此题一如2007年浙江卷《泰山之思》题:联系全文,就我看不清来路,更找不到去路”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此两题其实已属鉴赏评价能力范畴。能力层次达E级。重庆卷的题目是评价,要分析题干句子含义,再肯定作者辩证的态度、与时俱进的目光和其深刻的反思,也可反面批评。而浙江卷题,是赏析,就要顾及重要句子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句子联系主旨体现的含义、句子本身结构作用和表现手法。如参考答案:①照应全文,表现泰山之雾之浓密;递进句式的运用,表达出思想探索的艰难。②既是实写,也是虚写,虚实结合,令人回味。③突出泰山文化的博大、精深,并进而对民族文化、民族命运作更深层次的思考。

三、

鉴赏评价能力:包括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艺和文章思想内容、作者态度观点。散文中鉴赏作品形象与分析小说人物形象不同,小说人物着重在其性格、思想、精神风貌上,而散文重在信息的整合、归纳。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一般具有清新、白描、明快、含蓄、简洁等特点。表达技艺: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这样五种,其中抒情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而间接抒情中的借景抒情,融情入景是重要考点;表现手法有:烘托、联想、呼应、象征、伏笔、曲笔、用典、虚实相生、欲扬先抑等。修辞:特别注意比喻,比喻一定要弄清喻体、本体、及彼此间的相似点,比拟、夸张、反复、排比等。如2006年江西卷《秋光里的黄金树》题:请从修辞和表达效果两方面对文章画线段落加以赏析。这样就要全面思考此段主要的表达方式,有无特殊修辞等。2006年广东卷《夕阳透入书房》题:文中加点的词语形象地描写了夕照的动态,请从中任选两个予以赏析。表面看此题是考查词语的理解,实际此题是考查了对动词表现力的鉴赏,是一种对散文语言准确、鲜明、生动的鉴赏。考虑语境,结合文章中作者的思想组织答案。如参考答案:投射:射向,写阳光恍如有生命力的东西一样,主动把光芒照到代表着思想和精神的书籍上,写出了阳光对书籍的热爱。2007年浙江卷《泰山之思》题:分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表达技巧。也要在综合考虑语言风格、修辞、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来组织答案。答案是:①通过排比、对比、夸张的使用,突出了泰山雾气的浓重,表达了作者对浓雾笼罩泰山的遗憾之情。②通过叠词的使用,突出雾中古树、山石的特点。

正确把握高考现代文阅读 篇8

第一,要把握高考命题在选文方面的整体发展趋向。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语文现代文试题的选文,大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精品,题干设计也逐渐申先前的认读为主发展到鉴赏品评为主。1998年宗璞的《报秋》、1999年陶行知的《创造宣言》、2000年鲍昌的《长城》、2001年的哲理散文《门》,唯美倾向日渐突出,文学意味日渐浓厚。但应该注意的是,现代文阅读的选文从整体上看不会向更“文学化”的方向发展。这是因为,作为文学样式的小说、诗歌、戏剧其张力过大,信息的不确定性不适合作为全国标准化的试题,这其中也包括艺术化过强的散文。另外,从作者角度看,那些颇多争议的大家,尤其是健在的名流作家的作品,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制约,也不适合做高考阅读题的选文。

第二,要树立文体意识。文章是信息的载体,它总要以某种体式呈现在读者面前。整体阅读首先要关注的就是文体的形式。因为任何一种文体都有其自身的外在特征和内在的成文规律,而文体一旦确定,就有了解题的基本思路。记叙文,要把握记叙的顺序和所用的表现手法;议论文要找准论点,理清论证的思路,注意论证的方法;说明文要明确说明的对象及特征和所用的说明方法;散文要注意把握“文眼”,捕捉“神”之所在。抓住这些最基本的要领,解起题来就会得心应手。

例如1998年考题《报秋》第27题:

作者在第一自然段写到看见玉簪花开,“先是一惊,随即帐然”。

(1)作者为什么吃惊?

(2)联系全文看,作者为什么怅然?

此题分两个小题。第(1)题,主要是考查考生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能力,即要求考生根据上下文意图揭示语句的准确含义和具体所指,答出作者“吃惊”的直接原因。由于题干作了明确的界定: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中写到看见玉簪花开,“先是一惊,随即怅然”,答案应该在第一自然段中寻找。文章一开头便把“时间匆匆”作了最简洁明了而且形象具体的描述:“似乎刚过完春节……已是长夏天气……夏衣未打点好,猛然却见玉簪花……探出头来。”在这里“长夏天气”、“夏衣未打点好”都说明季节已悄然变换,秋之将至。而玉簪花便是“报秋的使者”。“这花一开”中的代词“这”就是指玉管花,所以对于作者为什么吃惊这

一问题的认定,便是很容易的事情了。

第(2)题则要联系全文,用整体阅读的方法来加以解读,回答作者为什么怅然。首先,《报秋》是一篇富有哲理的抒情性散文,作者借“花”言志,借“花”抒怀,表达了自己的生活追求和精神情趣。那么作者为什么见玉簪花开便怅然呢?作者怅然的是什么呢?根据散文创作的特点,“怅然”二字便是散文的“文眼”,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散文的心,散文的神。我们可以根据平时所学的文体知识以及散文名篇的赏析实践来看《报秋》一文,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的赏析品评。其次,我们再根据散文的结构特点来分析《报秋》的特点,借物抒情,卒章显志。开篇见玉簪花开就“怅然”,结尾处表明作者的情怀,前后照应做出判断,怅然的原因便找出来了。但由于部分考生整体阅读意识淡薄,只会“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围绕题干打转转,跟着语句找答案,因此难免失分。

第三,要有全局观念,注意信息的关联性。高考阅读试题的选材是以完整的段落或篇章作为基本单位的,具有较强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题干与题干之间互为联系,构成一个整体,要真正领会文章的要旨,必须通过这些相互关联的内容来实现。因此,阅读时不可只抓住片言只语,断章取义,不可眼睛只盯着题目而不致女于读通读懂原文,更不可不读完全文就匆匆地在原文中找信息写答案。答题时要注意瞻前顾后,从整体上悟透文章的观点态度,揣摩命题人的意图。

例如,2001年考题《门》,选材是一篇哲理散文。读文章时,要力争悟透其中的哲理,追索“门”的象征意义。从文章第一句开始就应该在心中确认一点:表面写“门”,实际在写人生。以此为切人点,来完成题干的要求。

21.作者开头说:“开门和关门是人生中含义最深的动作。”请根据文意写出“开门”和“关门”的含意。

做这道题时,首先必须明确一点:“开门”与“关门”两者是相对而言而又紧密联系的。如果所写答案互不相关,则至少有一个是不妥当的。其中,“关门”在文中能找到相应的话,即第三段中“每一扇门的关闭就意味着一个结束”一句。如果能捕捉到这一点,根据前面提到的相对又相关的关系,那么“开门”就应当是“意味着一个开始”,再联系第三段的第一句话,稍作概括,便可得出“开门”“意味着一个新的开始,新的发现”。

整体阅读强调信息的连贯性、综合性。文章的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不能截然分开,阅读时尤其要注意段首语与中心句在文章中的关联作用,要学会提纲挈领,把握全篇,而不要去肢解文章,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捕捉到文章中的信息。

青草寂静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篇9

①早上,山坡上的青草刚刚醒来,张着晶莹的眼睛向四外望。山下的小河拐弯流过去,好像故意不肯走一条直路。我外甥阿斯汗小时候,如果在路边发现一个坑,大喜,一定从坑上纵身跨越才称心如意,小河跟儿童差不多。早上的河水连一丝波纹也没有,白云在河心庄重地移动,河岸的青草纷纷探过头来观看云影。

②在微风没有吹来之前,青草上的露珠是它们的眼睛。山坡上,常有鸟儿飞过来,像抢什么东西,不到一秒钟又飞走。鸟儿落下时,翅膀向前兜拢。如放出降落伞增加阻力,像小扇子一样打开的翅羽精巧分明。

③青草像站队,又像散开;像漫步,又像等待。看到青草,我想到的另一个词是寂静。没有河水流动,没有树叶喧哗,草的一生处于寂静中。或者说,没有哪一种生物像青草这样度过寂静的一生。它们出生不叫喊,死亡也不叫喊,在缄默中保持着青草的秘密。没有什么地方没有青草。在一个开窗又不住人的房间,地板的缝隙都会长出青草。楼顶上,隆隆驶开火车的铁轨的中间,都有青草的身影。草是最会串门的人。只可惜书页里长不出青草,我最喜欢的三部诗集--惠特曼《草叶集》、杜甫诗选、希梅内斯《小银和我》也没长出青草,这些诗集的每一页,实说都应长出青草,开放戒指大小的鲜花,像豆芽那样从书页里钻出。

④说到花儿,青草的花儿像青草一样朴素。把小黄花送到鼻子底下,闻到一股苦味。牵牛花不分瓣,它们的花不仅像喇叭,还像裙子穿倒了。或者说穿粉裙子、紫裙子的精灵一头栽进花里。

⑤青草让山坡的线条柔和,山的所有的坡度都被青草包裹的如在眼前,从山顶背后露出的云团像是从青草里冒出来的,而野花如奔跑。在我记忆中,穿裙子的小女孩儿都喜欢奔跑,裙子上的花太漂亮,不跑腿不得劲。野花的花瓣在风中俯仰摇摆,像笑得直不起腰。而青草静穆地看野花笑。

⑥葡萄牙诗人Ramos Rosa,我译之为罗萨。他有诗云“我所认识的天使伫立在青草和寂静之中”。这个诗好,更有趣在他说“我所认识的天使”,可见每个人认识的天使都不一样。

⑦有钱人认识的天使在银行,官员认识的天使是大官。实话说,我没见过长翅膀从天空飞下的天使,以后也许会见到。但如果把“天使”这个词稍微泛化一些,天使太多了。我家房后有一家房子五颜六色的托儿所。9点钟,刚会走路的幼儿出来做操,他们手拉着前面小朋友的衣襟,齐步走、向左转、神态宛然。我视为天使下凡。这些天使会跌跌跌撞撞,会摔倒哭鼻子,会马上又笑,会太兴奋、太胆怯,会向栅栏外围观的人群投来哀怜一瞥。我不止一次在心里感叹,在这里工作的阿姨们会青春永驻,会长生不老。单是摸摸这些孩子的小手,我心里就感到幸福。小鸟儿也是天使,从这个树杈飞到另一个树杈,距离虽不远,也并非人类所能企及。齐白石画的小鸡雏怒气冲冲地抢蚯蚓,也是天使所为。齐白石的晚年,心里住满了天使。天使说到底,就是美嘛。白石最爱美,他说“坏东西不能在我笔下活着”。他觉得他泄露了造化的秘密,既得意,又恐折寿。他说“故夺鬼神之工”,喜欢被人称为夺山翁,又自称借山翁。山即是天工鬼神造化,齐白石坚决相信“丹青胜天工”。他说“画荷,雨气从十指出”,又说“大家作画,胸中先有所见之物,下笔有神;匠家作画,专事前人纸本,所画非所见”。如今的画家,有几个见过自己所画的东西?对照片画的都是少数,更多的人在对别人的画作摹写,画虎啊、山啊、松之类,得不到天工之助,心里也住不下天使。白石说,他观察鸡的时间比画鸡多百倍。

⑧罗萨所认识的天使在青草与寂静之中。寂静中的大自然千变万化,每一个细节都不会重复。日本的临终关怀护士大津秀一记录了1000例患者的临终遗憾,述说自己一生没做并为之后悔的事情,包括没去过想去的地方旅行,没看到孩子结婚,做过对不起良心的事却没忏悔等等。大津秀一归纳总结的事情一共25项,都在自己与人际关系范围,而没涉及大自然。我以为,没和大自然亲近是人生至为遗憾的事,相当于三分之一的生命虚度了。大自然有美、有爱,有和谐的秩序,还有罗曼斯罗萨所说的天使。我过去在文章中引用过一句话,在这里再引用一下--爱大自然的人都是幸福的人。(有删节)

10.第六段引用葡萄牙诗人罗萨的诗句“我所认识的天使伫立在青草和寂静之中”,从结构上看有什么作用?(4分)【原创】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对文章布局谋篇方式的分析,考查文段中某段文字内容的作用。能力C级。预估难度:0.70

11. 解释“得不到天工之助,心里也住不下天使”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4分)【原创】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能力,要求筛选文中信息,概括出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C级。预估难度:0.65

12.赏析第三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6分)【原创】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赏析文中精彩语言表现力的能力,在答题时要求条理清晰,答题点明确。能力D级。预估难度:0.65

13. 作者用了较大篇幅来写“天使”,请结合文章谈谈这样写的用意。(6分)【原创】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探讨文学作品意蕴以及对作品的个性化阅读。能力E级。预估难度0.65

答案:

10.(4分)承上启下过渡作用(1分),承接上文对寂静青草的描写(1分),引出下文对“天使”的议论(1分)并引发对自然与美的思考(1分)。

11.(4分)指多数的艺术创作者只会临摹别人的画作(2分),不观察亲近自然,缺乏对自然美的感悟(2分)。

12.(6分)①拟人、对比(2分),将青草的沉默而安静的姿态形象的展现在读者眼前,反映出作者对青草的喜爱和赞赏(1分)②多采用整句(对偶)(1分),富有音韵美(1分)

13.(6分)①“天使”在文中代表了美与自然。(1分)②列举幼儿、小鸟、齐白石画的雏鸡来正面展示纯朴、不加雕饰的美发生在我们周围,(1分)③批评当下人们的美的漠视,鼓励人们亲近自然,追求美,深化主题。(2分)④用较多笔墨来写天使,充实天使的内涵,丰富文章内容(2分)

失忆人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篇10

那天的事有些怪。

上午九点左右,我从单位出来沿着一条街匆匆往前走,走到下一个路口时,不由停下步子,拿不准是继续往前走呢,还是应该拐个弯儿。我问自己,你准备去做什么呢?

这还不是最奇怪的。最奇怪的是接下来,我连自己是谁都记不起来了。我从一块橱窗的玻璃里照见了自己,里面映着一个约莫三十岁的神情沮丧的男人。我问,这男人是谁呀?橱窗当然不会回答,于是我转过头问身边的一个行人:“喂,我是谁?”那人打量我一眼,突然撒腿就跑。我望了一眼头顶的太阳,想,难道我是突然降临到地球上的一个外星人吗?

这时一名警察出现在我面前,先前被我吓跑的那位行人指着我对警察说:“就是他!他是个疯子!”

警察将我带到了派出所,他们翻遍我全身的口袋,也没找出任何能证明我身份的东西。

这时我才真正害怕起来。我意识到自己同这个社会的所有联系被割裂了,沦为世界的一个孤儿,这是一种巨大的恐怖。

这时从旁边办公桌走过来一个年轻的警察,对着我的脸端详了好久,又让我站起来看了看身高,对其他警察说:“他可能是苏老板的儿子,一星期之前苏老板已报过案,他儿子苏威想买辆法拉利跑车,结果苏老板只买给他一辆帕萨特,苏威一生气将车砸了,然后跑得无影无踪。苏威平时有吸毒的行为,有时脑子会不太清醒。说不定就是他。”别的警察就说:“那就快给苏老板打电话吧。”

我一听原来自己是一个如此有钱的人,不禁非常得意。

不一会儿,苏老板的电话接通了,说,他儿子的尸体已经找到了,不必麻烦警察了。

我的心情非常失落。

办公室里进来一位少妇,她用轻柔动听的声音问:“听说你们这里有一位找不到家的男人是吗?我老公爱喝酒,喝多了酒就不记事儿,昨晚跑出去至今没影儿,我想是不是他?”

警察朝我一指:“就他。自己看吧。”

那位少妇丰腴而妩媚,娇艳欲滴。她带着一股香气朝我走过来。我高兴得眼睛放光。

但她还没到我跟前就扭身走开了。

我心里难过极了。惆怅万分。

一位居委会大妈来办公室办事,看到了我,好奇地瞧了又瞧,嘴里不住嘟囔:“这个人看起来好面熟呀!上个星期,我们小区大白天招了小偷,被看车棚的老李发现了,两人扭打了一阵,老李打不过他,让他跑掉了,我听到吵嚷赶过去时,远远看了小偷一眼,和这个人非常像!”

办公室的警察们全都警惕地盯着我,眼神儿一下全变了。一个警察掏出手铐,将我铐在椅背上,然后对居委会大妈说:“你快去叫来管车棚的老李辨认一下,看是不是小偷?”

我吓得从椅子上瘫下来,想,哪怕是个民工也好呀,怎么偏偏是个小偷呢?实在命苦!这不是自投罗网吗?

不大会儿,居委会大妈和一个老头儿进来了。大妈喘着粗气,说:“老李,你看这人是不是前几天跟你打架的那个小偷?”

老李的目光如刀子一样恶狠狠地朝我戳了过来。然而那目光碰到我后马上变得柔软起来,他笑眯眯地说:“这不是张小鱼吗?你怎么在这儿?”

大妈:“原来你们认识呀?”

老李:“岂止认识!我跟他爸是战友。经常到他家里喝酒,他是我看着长大的。”

一个警察赶忙过来帮我打开手铐。

我听到自己并非小偷,心情放松了些,但仍记不起老李这个人,望着他不住地摇头。

老李显得比我还急,掏出手机摁了一串号码。

打完电话,高兴地对我说:“通知你爸了,你爸说你媳妇一会儿就来接你。”

我不由对张小鱼这个人起了兴趣,问:“张小鱼是干什么的?是个怎样的人?”

老李:“是个办公室小职员,心眼不坏,但也没多大本事,普普通通一个人儿。”

半小时后,进来一个几乎可以忽略性别的瘦小平淡的女人。老李说:“你媳妇接你来了。”

我傻愣着,认不出她是谁。

那女人很生气,突然冲上来,照着我的脸响亮地掴了一巴掌:“我让你跟我装蒜!”别看瘦小,手劲可不小。

这一巴掌让我眼冒金星。

等金星消散以后,我突然记起她叫王金萍,是我的老婆,同时也是一位内科医生。

王金萍打完我后抹了几把泪,对其他人说:“他这是暂时性失忆症,可能是工作压力太大造成的。”

我跟在王金萍后头走出派出所的时候,突然想起不知从什么书上看过的一句话说,人生从来不像臆想中那么好,也不像臆想中那么坏。我虽不是有钱人,无权无势,也没有一个漂亮的老婆,但我也不是一个小偷。这样,老天就算很照顾我了。很好。

(选自《微型小说月报》,有删改)

7.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我”连自己是谁都记不起来了,只好向身边的行人询问。行人被“我”的怪异行为吓跑并报警,“我”被行人和警察认定是个疯子。

B.妻子王金萍“突然冲上来,照着我的脸响亮地掴了一巴掌” “ 打完我后抹了几把泪”,表明妻子已对“我”失望之极。

C.“我”向往自己是富人的儿子,希望自己的妻子是丰腴而妩媚的少妇,认为自己哪怕是个民工也行,坚决不愿意自己是一个小偷。

D.小说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例如“我”被怀疑为小偷前后警察的不同态度,看车棚老李前后神情的变化……这些对比手法的运用,使小说人物形象丰满,情节跌宕,主题鲜明。

E.失忆人的经历固然令人同情,但工作压力只是病症的诱因,真正的根源在于个人的欲望。小说就是要告诉我们,直面现实,脚踏实地,方能幸福生活。

8.“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分)

9.小说结尾说:“人生从来不像臆想中那么好,也不像臆想中那么坏。”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深刻内涵的?请结合小说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与感悟。(6分)

答案:

7.AB (选对其中一项得2分,两项都选对得5分。A项,“‘我’被行人和警察认定是个疯子”的说法不准确,行人说我是疯子,仅是怀疑和推测,警察并没有认定我是疯子;B项,作者为妻子设计的那一系列行为主要是为了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并无表明妻子已对我极度失望的作用)

8.①“我”因工作压力大而失去记忆,是个生活在社会基层而值得同情的人。②“我”羡慕富贵,追求享受,欲望不切实际,是个想要逃避现实的可怜的人。③“我”身处基层向往富贵却瞧不起民工,是个令人鄙夷的人。④“我”虽身处困境却不愿堕落为小偷,是个坚守人生底线的人。(任答3点即得4分)

如何应对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 篇11

有道是:“学得好不如考得好。”高考各科有各自的答题技巧和策略,考生如何才能在考场上把平时的积累薄发在区区几页卷面上,发挥出自己应有的水平,甚至是超水平发挥呢?在高考日益临近的现在,以下这些方法或许对你有所裨益。

高考语文试题共分七大板块,每一板块内容都很重要,其中的现代文阅读部分在整张试卷中占据很大比例。要想获取语文科的理想成绩,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和角度去应对现代文阅读题目呢?下面就如何应对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的方法做一些有益的探究。

一、注意心理调节

高中生理应具备一定的心理调节和心理暗示的能力。在高考过程中,我们难免会碰到一些生僻或艰涩的问题,这个时候,不能烦躁,更不能放弃不理。合理的方式应该是冷静自己,调节情绪,努力回想所学知识,进入到试题所要求的语言环境中去,认真思考,仔细答题。我们经常见到有的考生一走出考场就后悔不迭。有些自己本来会做的试题,正是因为临场的慌乱导致无谓的丢分。

一定的心理暗示,同样适用于考试过程中。碰到现代文阅读方面的障碍,内心要鼓励自己,诸如:“一定要挺住。”“努力些,我可以的。”“再想想,自己是可以做出来的。”等等。只要是能够舒缓自己情绪的办法, 都是好办法。

二、踏实阅读,读懂文章中的每一句话

无论多好的方法和措施,无论多高深的谋略和哲理,都要经过实践这一关。现代文阅读也是如此。一般说来,高考语文湖北卷中所出现的现代文阅读文章多为散文(如季羡林的《雾》、都德的《从阿尔卑斯山归来》)和小说(如杨闻宇的《日月行色》)。怎么读?如何进入文本?进入之后又要干什么?诸如此类的问题还可以问很多,但最基本的是要读得进去。2008年湖北卷中设置了这样的一个问题:“本文以雾为线索展开,请具体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就题目而言,正是我们所要求的能读得进去,读得懂,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

三、正确运用一定的阅读方法

1.注意文本标题的高度概括和浓缩作用。

从题目的指向上,一般可以窥测到作者的部分写作意图。如2005年语文卷中韩少功的《土地》,我们可以联系生活,进而理解土地在人们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呼唤人们重视土地,尊重土地,这样就容易回答第18题了;2006年的卷中都德的《从阿尔卑斯山归来》,我们可以想象那幅开阔壮丽的场景,而标题就预示了本文是一篇介绍沿途风光和物产,介绍一路艰辛和跋涉的散文,第16、17题就考查到了有关的内容。

2.精读语句,把握语句的深层含义。

语言是构成文本的基本要素,顺利地通读语句是能深入理解文章内涵的基本要求。对语句的考查,同样出现在历次考试的试卷中。2005年高考语文卷第19题问“深刻内涵”,2008年的卷中第18题问“作者这样说的理由”,都是通过语句来考查考生的语文基本素养和语言领悟水平。我们在作答类似问题的时候,不能“就句论句”,而应具有全盘的观点和一体化的考量。如2005年语文卷的第19题考核“深刻内涵”,要想到这里的土地不仅仅是现实中的土地,还应展开联想和想象,复原“远离土地上的过程”,从而得出“与自然的生命交流越来越少;劳动创造的精神愉悦越来越少”的结论。

3.有意识地概括文段和语段的大意。

考试过程中,时间紧任务重,为了更有效地利用好时间,我们在进行初次阅读的时候,就应该有意识地进行语段内容的总结和概括,用极少的几个字或一句话(有时就是文段上的某句中心语)来记录语段内容。这样读下来,一方面可以窥见文章的写作线索和脉络,另一方面还可以通盘理解文章的写作方法。在进行散文篇章阅读时,我们借用“形散神聚”的特点,可以提炼出文眼;在进行小说篇目阅读时,我们借用“小说三要素”的分析,可以归纳出不同要素所代表的具体内涵。

4.针对不同文体样式,有选择性地采用不同答题方法。

正如上文所说,对散文和小说篇目的阅读有不同的方法。散文阅读如2005年卷的第20题,考查叙述人称和修辞方法,这是散文鉴赏中常出现的问题。小说类如2007年卷的第18、19题,要求举例分析“人物语言”和简要概括“本文女主人公的形象特点与文章主旨”,这是小说学习中常出现的对三要素的考核。考生在平日的学习中,要注意老师的分析和讲授方法,解决类似问题就不难了。

5.注重对语文术语的理解、记忆和运用。

语文答题术语有很多,最常见的为以下几种:描写方法,尤其是人物描写中常见的概括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表达方式涵盖叙述(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五大类;常见的八种修辞方法是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表现手法常见的有象征、想象、联想、照应、渲染、衬托、虚实结合等;写作手法常见的有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衬托对比、伏笔照应、托物言志、白描细描、铺垫悬念。如2006年的第19题考查“哪两种表现手法描写羊群归家后的情景”。

这一点,常常是我们考生答题中的难点和困惑点,不易得分。我们在复习的时候,就应该认真分析、辨别和识记不同术语的表达,切实做到真切理解涵义,准确掌握用途,稳定拿到分数的目的。

6.注重分析,有条理地作答。

高考语文试题强调考生能主观能动发挥,如2007年语文卷的第17题“请作具体说明,并分析其作用”;2008年语文卷的第19题“请具体分析”。分析的过程,就是展现自己对文本理解的深度和广度的过程。注重分析,然后有条理地进行作答和阐释,围绕答题要点进行扼要的说明。只有这样作答,才能够涵盖尽可能广泛的内容,才有可能接近于答案所指。

四、作答语言要流利并有逻辑性

作答问题,不仅要意思到位,还要涵盖尽可能广泛的内容。许多考生答题时,常常因为语句涵义不到位而被扣分,这看似一个理解和综合的问题,实则是一个逻辑思维缺陷的问题。同一类型的话语反复地去表达,不经意中忽略了另一个角度上的问题。如2008年的第16题,对雾的主要特点的概述。很多考生注意到了雾本身具有的模糊性特点,但却遗忘了原文第二段中对“遮蔽性”的描述。大量的文字重复表达雾的模糊性,却没涉及遮蔽性的相关介绍。

五、注重文本,从文本中寻找答案

高考中不少试题,尤其是阅读文段,题目所要求作答的内容,往往在文本中可以寻找到相应的答案。这就是我们经常强调的注意“上下文”。如2006年的第17题“结合上下文,说说这句话的含义”;2007年的第18题“请分别举例分析”。这样的问题,都是要求考生回归文本,从所给的文本中寻找试题的答案。2008年第18题 “根据第⑥自然段的内容,谈谈作者这样说的理由”。题干就好比一个指南针,指出了答题的方向,剩下的就看考生如何归纳和概述了。

六、挖掘文本精神,从深层次来理解文本涵义

高考现代文阅读所选文本是作者在经历了一定的顿悟后的创造产物。一篇有价值的文本,除了文字本身的力量外,还具有一定的情感冲击和精神建树。如2005年的第18题对“生命根基——精神家园”一浅一深要点的考核,2006年的第18题以狗作代表写到动物与人的关系,使文章的内涵逐步深化。诸如此类的设问和作答,在历年来的试题中还有很多。这一方面是为了突出语文“人文性”的特点,另一方面是为了发挥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使学生的学习更为深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挖掘文本的精神,实际就是在建造自己的精神家园。

七、注意细节,不忽视任何一个可能导致错误的地方

语文试卷在标准化的环境中,除了考查能力的高低之外,还有对细节的考查。细心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读清文本是为了更准确地理解文本,而读清试题就是为了更有效地进行作答。在规定的区域内作答,在规定的范围内作答,在规定的时间内作答,并尽可能地多答。如2005年的第19题要求答案“不超过40个字”,2008年的第17题要求“不超过20字”。很多考生临场或慌乱或马虎,看得不仔细也不认真,白白丢掉了分数。还有诸如版面设计,字迹书写等细节,考生在答题的时候也要注意。

总之,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涵盖面广,难度较大,思想较深,要想取得好成绩,并非一日之功,正所谓“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苹果的味道要自己尝一尝才知道,现代文阅读同样需要考生去踏实实践、琢磨,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答题方法。

上一篇:不甘寂寞浅吟低唱散文下一篇:那年夏天的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