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治理工作责任书

2022-10-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综合治理工作责任书

健全消防工作责任体系 提升消防安全治理能力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消防工作作为社会公共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紧紧围绕改革创新这一主线,健全消防安全责任体系,推进消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既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历史任务,也是深入推进消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的基本要求。

坚持定责问责,用责任链驱动社会化消防工作

牢固树立“大消防”理念,积极倡导“多元消防”,着力健全“党政同责、部门履责、行业落责、监管尽责、单位主责、倒查问责”机制,准确定位政府、部门、单位、公民的消防工作法律责任,实现治理主体之间的良性互动。

健全消防工作“四主”责任机制。立足消防安全现状,全面落实各方责任,建立健全社会化的消防工作网络。明确党委政府“主导”责任。改革创新消防安全责任制度,督促各级政府履行消防工作组织领导、监督管理、设施建设、检查考评等“四项职责”,重点抓好基层消防责任落实。明确职能部门的“主角”责任。发挥县级以上消防安全委员会作用,制定职能部门消防工作职责规范和考评办法,健全消防行政许可前置审批协调、消防安全信息共享、火灾隐患联合整治、灭火救援应急联动等机制,实现社会消防安全齐抓共管。明确消防部门的“主業”责任。发挥消防部门主力军作用,着力推进“双进、三选”工作,即:消防部门各级主官兼任省市县三级政府、公安机关职务,支持官兵参选省市县三级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更好地发挥消防部门在消防工作中的组织、协调、监督、指导、督办等主要责任。明确社会单位的“主体”责任。探索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以及“四个能力”建设的有效途径,建立单位消防安全自我评价制度,消防部门把单位消防安全责任落实情况作为监督抽查的必查内容,定期检查,督促落实。

健全消防工作考核督办机制。健全年度目标考核机制。逐级建立政府消防工作考核机制,将消防工作纳入政府目标责任、社会管理综合治理、文明城市(乡镇、村、社区)创建等考评范围,每年由组织开展消防工作考评,严格兑现奖惩。健全常态督办机制。推动各级政府督查室将消防工作列入日常必查必办内容,纳入各级领导干部任期考评内容,推动各级、各部门履行消防安全“一岗双责”。

健全消防工作倒查问责机制。近几年来,我省不断健全完善“两线”追责制度,首先是强化对政府部门的消防工作问责力度。省消防安全委员会制定了《贵州省消防安全约谈制度》,由省消防安全委员会对工作不力的政府分管领导和有关部门负责人实施约谈,对履职不力的政府及部门进行严肃问责。其次是强化消防部门工作责任倒查机制。凡是发生较大以上及有影响的火灾,均对责任区消防部门主要领导进行约谈;凡连续三年未完成目标任务的,对班子进行调整,对监督执法中的不作为、乱作为等行为进行严肃问责,强化监督执法权力运行公开化、程序化和规范化。

坚持知责履责,用责任链推动火灾防控能力提升

创新是社会进步的力量源泉。不断创新消防管理新模式,以“责任消防”带动“全民消防”,用“责任链”织牢消防网格,健全联勤联战机制,变被动防范为主动跟进。

密织消防管理网格,将触角延伸至最基础单元。以乡镇、街道或社区、行政村为单元,逐级细化“网格”,明确“网格”责任人员,实现消防工作层层有人抓、逐级有人管。在城镇网格管理上,将消防工作纳入政府服务管理或社会综合治理平台,创新网格化社会消防管理工作。创立“社区党委统一领导、物业企业规范管理、业主居民自管自治”的消防工作运行机制,真正实现网格化“分层管理、网状监督、以小治大”格局。在农村网格管理上,针对农村50户以上木质结构连片村寨众多,火灾防控难度大的特点,依托专职消防队或志愿消防队伍和村寨配备的消防协管员,承担消防安全巡查,消防器材设施保管、维护和保养以及鸣锣喊寨等职责;村寨推行由监护人、村干、协管员等组成的“高危”人员监护组织,实施日常监管;探索逐步推进“村选乡聘村用”专职村干部工作,设立村安监员负责村寨消防工作,做到网格责任明确到基层、隐患排除在基层。

深化全警消防,聚力提升消防监督管理水平。建立完善“全警消防”,用责任制明确公安机关部分警种承担的消防工作职责任务,切实加强“全警消防”的统一指挥、联勤联动、分级预警、过程管理;推行合同制消防员派驻警务室工作机制,有力提升基层消防监管效能。我省近年来建立了省市县公安派出所消防监督工作三级考评体系,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落实奖惩规定,传递责任压力,仅2013年就对消防工作成绩突出的113个派出所、50名民警了表彰奖励,省级发放奖金38.4万元;市县两级发放奖励经费360余万元,1名所长因工作实绩突出破格提拔;消防监督工作不力的2个市(州)向省公安厅作出书面检查,21名局长、所长作检讨发言,10名公安派出所所长被免职。

强化联勤联战,提高应急救援快速反应能力。逐步建立“上下贯通、军地协调、全民动员、区域协作”的综合救援指挥和联动机制,依托各级“119”指挥中心健全完善“集中接警、统一指挥、快速反应、综合协同、资源共享、科学处置”的应急救援指挥平台,明确各个联勤单位的责任分工,实现前后方协同处置应对、统筹调度指挥;不断拓宽警力增长渠道,大力发展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形成上下衔接、布局合理的综合应急救援力量体系。在这方面,我省探索出了民兵驻勤消防中队的创新举措,有效缓解警力不足的问题。

坚持守责尽责,用责任链牵引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建设

制定统一的消防规划,通过责任督导、考核奖惩等方式,把公共消防设施建设纳入消防规划和每年消防工作目标责任重点,作为一个阶段或每年消防目标责任“一票否决”的内容,促使公共消防设施与地方经济社会同步发展。

实施“融入式”发展战略。必须主动作为,搞好顶层设计,在城镇建设总体规划中统筹编制消防专项规划,同步推进消防队(站)、消防水源、消防通信等公共消防设施建设;促请政府在老城区改造工程中,不断改善城市消防基础设施,解决中心城区消防站“定点容易、落地难”,消防栓“欠账多、完好率低”,消防通道堵塞等突出问题。我省近5年来大力推进省政府“5个100”工程消防专项规划编制工作,新(改)建消防站63个,是“十一五”期间3.5倍,全省市政消火栓完好率从64.8%提升到92%。

实施“赶超式”发展战略。作为西部经济落后地区,我们必须抢抓机遇,充分借鉴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实现后发赶超。为支持我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国务院专门下发国发2号文件,我省消防部门抢抓这一历史机遇,积极争取中央投资项目,充分整合各类资源,探索出了BT模式、融资租赁等方式,争取美贷、欧贷4120万美元,购置了一大批“高精尖”装备,营房、装备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

实施“集约式”发展战略。推动部队营房装备建设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我们成立了营房装备规划审查办公室,加大对各地营房建设及装备评估论证指导力度,并及时向当地政府反馈,科学制定装备建设规划,购置适合本地区灾害事故特点的消防车辆和器材装备。5年来,全省投入经费10亿元,采购各类消防车456辆,各类装备17万余件(套),同比“十一五”期间,分别增长360%、198.04%和240%,实现装备发展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转变。 (作者系贵州省公安消防总队政委 责任编辑/彭美玉)

作者:吴晏平

第2篇:依法治理环境 落实责任主体 努力开拓全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新局面

内蒙古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副厅长王杰在全区地质环境治理办法培训班的讲话

今天我们举办这次培训班,是在《内蒙古自治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办法》以及自治区国土资源厅与之相配套的《实施细则》、《技术规范》等系列文件刚刚颁布实施后,自治区国土资源厅为全面贯彻实施《治理办法》所采取的重要举措,主要目的是要通过对《治理办法》及配套文件等机关制度的培训,进一步明确工作要求,全面推进自治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对于这次培训班,厅党组高度重视,我们要严格按照自治区人民政府212号主席令的要求,落实政府监管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加强地质环境治理监督检查,要有牢固的环境底线思维,确保地质环境治理不出问题,要运用发展思维,把自治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推向一个新的台阶。

下面,我谈几点意见。

一、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形势

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将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标志着我国开展全面进人生态文明建设时期,国家将会取更加严格的措施,加大生态保护和治理的力度。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把北疆这道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的期望和自治区提出要把内蒙古自治区建成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对自治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自治区地靠华北、东北等重要经济区,还是京津风沙源治理区,区位特殊,资源生态环境保护受到了社会各界和媒体广泛关注,成为焦点问题之一。内蒙古自治区是矿业大省区,矿山地质环境是自治区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国家和自治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如何协调处理好矿业开发与保护生态的关系,落实资源环境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政策,对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

(一)自治区地质环境的基本现状。内蒙古自治区地域辽阔,矿产资源丰富,矿产种类繁多,能源及重要矿产优势明显。随着矿业经济的高速发展,矿山环境问题愈来愈多,恢复治理难度也将越来越大。截至目前,全区采矿权面积6,205平方公里,矿山生产破坏面积1,829平方公里,未治理面积1,322平方公里,固体废弃物累计积存量为151.19x104万吨,其中废石(土)140.99x104万吨,煤矸石为6.91×104万吨,尾矿为3.29×104万吨,造成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破坏地下水均衡面积820km2。全区历史遗留需治理面积450平方公里;中央及自治区财政累计治理174.96平方公里。从矿生产破坏面积与治理面积比较看,据统计,2012-2014年生产矿山破坏面积691平方公里,相应治理面积分别为283平方公里。

(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所做的工作。2008年8月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内蒙古自治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保证金管理办法》的发布实施以来,2013年重新修订了保证金管理办法,今年又以政府令出台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办法,办法的法律地位在不断提升,为自治区新建、生产矿山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对全区矿山地质环境管理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全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取得了明显成效。

在生产矿山环境治理方面。全区绝大多数生产矿山能按有关规定主动缴存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保证金。大部分矿山企业也逐步从构建和谐矿山、绿色矿山的高度出发,积极履行治理与恢复义务,特别是一些大、中型矿山企业基本能够认真履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义务,在排土场边坡治理、地质灾害防治、防尘抑尘、植被恢复等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截至今年第一季度,全区共有生产矿山(有效矿权)4,652家,闭坑矿山686家。已编制评审治理方案的矿山数4,574家,治理方案编制率为98.3%,已编制评审分期治理方案的矿山数1,505家,分期治理方案制率为32.4%,已缴存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保证金的矿山4,590家,缴存率为98.6%,共缴存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保证金额279,741.8161万元,返还保证金矿山数201家,返还保证金额11,351.6633万元,结转保证金矿山数751家,结转保证金额47,515.6202万元,分期治理验收矿山1,248家,累积验收治理面积245.1912km2,累积治理投资金额8.6亿元。

在全区历史遗留和无主闭坑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方面。根据十二五矿山环境治理规划的资料,全区累计占用破坏土地面积535.25km2。其中“十二五”期间,计划治理315.87km2。据统计,自2001年以来,中央及自治区财政累计投入31.45亿元(中央财政8.16亿,自治区财政23.29亿),实施各类地质环境项目531个。其中,矿山环境治理项目309个,设计治理面积312.40平方公里,到目前已验收192个,累计治理面积181.20平方公里。通过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的实施,有效解决了治理区内历史遗留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促进矿山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的改善。呼和浩特市、乌兰察布市、呼伦贝尔市等城市周边地区,大雁、宝日希勒、石拐、霍林河、乌海等多年的老矿区以及京藏高速公路、国道110、国道207等主要交通干线两侧可视范围内矿山地质环境的治理,极大改善了公路两侧的生态环境和城市周边的人居环境,使公路真正成为繁荣地方经济发展的“绿色通道”,实现了治理与开发并重,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通过地质遗迹项目安排,也有力地支持了地质公园建设和地方旅游发展。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自治区矿产资源经历了10年的高强度开发期,由此而产生产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需一段时期进行消化,虽然近三年我们加大了矿山地质环境监管力度,所取得了一定成效,每年扣除矿山治理因素纯破坏面积在不断下降,但破坏面积仍然大于治理面积,未形成基本平衡的局面。另外,历史遗留问题未得到根本治理,因违法开采所造成的地质环境破坏问题还不断增加,矿区群众与矿山企业产生的利益矛盾也容易聚焦到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上,自治区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压力十分巨大。主观上有矿权人地质环境治理的意识薄弱,履行谁破坏谁治理法定义务不强,有政府对地质环境治理工作重点程度不够,治理资金投入不足等原因。客观上有当前全国矿业经济下滑严重,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监督管理不到位等方面原因。从全区层面上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随着前几年资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和资源开发力度的不断加大,矿山地质环境问题而逐渐突显,一些矿山企业对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认识不够,“重开发、轻保护,重开采、轻治理”的理念较为严重,由于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需要投入一定的资金,一些矿山企业,特别是中小型矿山企业,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降低生产成本,对造成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不愿意投入资金进行治理,更缺乏治理的主动性。部分生产矿山企业对实行保证金制度认识和理解存在偏差,认为缴了治理保证金后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就是政府的事了,没有认识到,边开采边治理矿山地质环境应是矿山企业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没有严格按照《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方案》进行治理。部分生产矿山首期治理工作不到位,甚至未进行治理。

二是原有保证金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随着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对矿产资源开发力度持续加大,矿业开发过程中,需规范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问题影响程度和范围逐步加深,在原来保证金管理办法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与实际情况不完全适应的问题。如:“部分矿山企业只缴存不治理”“生产矿山治理工程验收程序和标准不具体,可操作性差”“生产矿山环境治理监管力度不大”“边生产、边治理执行不到位”“露天矿山保证金缴存额偏低”“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方案编制、评审、备案相关规定已不适应当前政策”等问题。这些也是这次自治区治理办法重点解决的问题。

三是各地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进展不平衡。从2015年第一季度全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保证金制度实施统计来看,全区各盟市执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保证金情况相差较大。总体上,呼伦贝尔市、通辽市、巴彦淖尔市、锡林郭勒盟、呼和浩特市、乌兰察布市、阿拉善盟、满洲里、二连浩特市执行比较好,特别是推进分期治理进展比较快的有:通辽市、巴彦淖尔市、锡林郭勒盟、呼伦贝尔市、阿拉善盟、鄂尔多斯市。

二、《治理办法》的主要特点

为适应自治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所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解决原有保证金制度存在的不足,全面推进地质环境治理各项工作。在目前缺乏上位法的条件下,通过一年多的时间,调研制定了《内蒙古自治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办法》,并以政府令出台,在全国还是第一家,走到了全国前列。以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令形式出台,是继国土资源部《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出台后,全国第一个省级人民政府规章。不仅提高了保证金制度及矿山环境治理工作的法律地位,而且还以自治区规章的方式将其固定下来,有利于旗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更好地依法履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责任,督促矿山企业有效实施治理。这部办法,从原有的单一的保证管理办法扩展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办法,把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内容拓展为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和矿山土地复垦工作。其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责任主体、监管主体进一步明确,监督手段进一步加强。办法规定了旗县级以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采取年度检查、专项核查、执法监察等形式,对本行政区域内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活动进行监督检查和采取的措施、应当在门户网站履行信息公开义务和电子数据进行档案存储与管理等一系列监督管理措施。

二是将地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方案、土地复垦方案以及地灾评估全面融合在一起,今后凡是自治区、盟市发证的采矿权仅编制一个方案即可。同时提高了露天矿保证金执行标准,即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了一倍。进一步明确了分期治理方案的法律地位和作用,制定了鼓励分期治理的激励机制,有利于督促矿山企业履边开采边治理的义务。

三是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办法最大程度上引用了《土地复垦条例》的相关罚则,执法手段进一步加强。明确规定了矿山企业不编制治理方案、不缴纳保证金、不进行治理等不履行法定义务的处罚。突出规定了采矿权人应当在矿山开采前首先对拟损毁的耕地、林地、牧草地进行表土剥离并单独存放,剥离的表土用于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特别是将未履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义务的矿山企业违法行为纳入社会信用体系,列入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诚信档案黑名单,与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资源共享,确保全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落到实处。

三、几点要求

(一)加大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宣传力度。各盟市、旗县(区)国土资源局要加大《办法》的宣传力度,积极开展对矿权人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培训,提高全社会依法开展矿产资源勘查、开采活动,关心支持并积极参与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意识和能力,通过企业存储保证金的措施,约束矿山企业履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责任,实现开发与保护并重。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要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从落实党的十八报告精神,推动全区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把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摆到突出位置来抓,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成效纳入各级国土资源部门实绩考核体系。

(二)落实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制度,重点推进矿山地质环境分期治理。各盟市、旗县国土资源局要做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办法的落实工作,一是在编制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方案、分期治理方案中,盟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严格方案评审程序,将矿山地质环境分期治理工作当作重点来抓,明确生产矿山每个治理期的治理目标和任务,要及时验收,不留问题,矿山企业不能把本期治理内容滚动到下一期治理,本期的治理内容必须本期完成。二是盟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要与矿山企业签订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责任书,依法缴存保证金,盟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建立相应的保证金缴存台账、保证金往来账和保证金管理制度,并向自治区国土资源厅上报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季度、年度执行情况。三是矿山企业要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列入企业年度生产计划,实施边生产、边恢复治理,采区关闭或矿山闭坑,应及时开展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未按规定实现全面治理的闭坑矿山,采矿权管理机关不予办理采矿许可证注销手续。四是通过建立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监督责任制和年度检查制度,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纳入矿政管理执法检查范围,依法实行矿山企业地质环境治理结果与矿业权、采矿临时用地审批挂钩等相关措施,建立健全监督检查责任机制。

(三)加强对矿山企业的监管。各地要督促矿山企业按规定提取存储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保证金,履行治理义务。要在主动帮助国有重点矿山企业解决历史遗留地质环境问题的基础上,督促他们按要求进行治理和提取保证金。通过签订责任状,明确矿山企业的责任义务,并根据矿山地质环境现状,提出治理计划,监督落实,做到年初有布置、年中有检查、年底有验收。要做到有专职人员、专门部门负责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要像抓安全生产一样抓,促进矿山企业自觉履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社会责任和义务,达到生产矿山在开采期间按时完成每期治理任务。

对拒不履行义务的矿山,要采取相应的强制措施,必要时与采矿许可证延续、变更相挂钩。对在治理周期不能够使矿山地质环境恢复的开采企业,依法责令限期治理。

(四)全力做好矿山地质环境监管工作。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涉及资源开发、生态重建、环境保护、水土保持等众多领域,要认真吸取腾格里污染事件教训,高度重视社会和媒体关注的地质环境问题,对私挖乱采、滥采乱挖等破坏生态环境违法行为,严厉打击,重典整治。一是理清职能范围和权责界线,准确界定国土资源部门的职能职责,对属于国土资源部门职责范围内的,不推不靠,要主动担当。同时,国土资源部门内部也要按照“遵循规律、提高效率、权责一致”的原则,明确任务,落实责任。二是要切实提高矿山年检的组织化程度,增加矿山年检内容,强化矿山年检权威,确保矿山年检效果。各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建立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监督、检查与矿政管理执法监察的衔接机制。三是旗县(区)国土资源部门作为矿山地质环境日常监管部门,今后要重点强化旗县(区)国土资源部门在地质环境监管上的职能和作用,在做好矿山地质环境监管的同时,还要做好地质遗迹资源保护、地质灾害防治等地质环境工作,要做到矿产资源开发全过程监管。四是要强化地质环境重大项目实施,推进与盟市项目、资金挂钩,实行以奖代投、以奖代补以及加强两权价款投入等措施,加大治理力度,全年要实现全口径投入治理资金15亿元,治理面积不低于140平方公里的目标,逐步实现破坏与治理相平衡。

(五)落实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率指标体系。今年,自治区常委组织部已经把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率作为一项重要指标纳入各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领导班子考核体系,希望你们高度重视这项工作,认真做好各项基础工作,严格按照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办法的要求,加强监督管理,尽职尽责,同时抓好生产矿山和历史遗留无主矿山治理工作,努力提高本地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治理率,使本地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有根本性改善。

(六)高度重视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汛期已到,各地要针对以往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检查存在的问题,认真落实汛期各项责任措施。一是要拟订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这作为一项政治任务,要强化地质灾害防治是生命线。针对重要的地灾隐患,提出防范措施提供给政府或有关部门,由政府来组织实施。二是汛期要开展地质灾害隐患汛前排查、汛期巡查、汛后复查,主要是排查、巡查地质灾害易发区内公路、铁路、旅游点、学校、村庄人口密集区内地质灾害隐患,并加强预警。地灾防治要严防死守,要避免群死群伤,地灾造成伤亡的是有责任的,所以务请大家高度重视,全力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三是要进一步完善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各地都要有地质灾害防治预案,每五年根据地质灾害隐患点变化情况修改完善,每年要排好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值班,每月要及时上报地质灾害报表。四是建设工程需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

目前备案虽然取消了,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的审查没有取,各地是要加强这方面的工作,从严审查地下开采矿山的地质环境治理方案,要求企业对采空区产生的地质灾害提出明确的监测与治理方案,完善突发地质灾害的应急预案。加大矿山企业采空区治理工作的监管力度,明确责任人并建立矿山档案,全面落实采空区治理工作,切实提高地质灾害综合防治水平。

《治理办法》已于5月1日执行,厅里配套的实施细则和技术标准已经印发实施。在座的是自治区矿山地质环境管理的中坚力量,是具体的执行者和监督者,我们请的主讲老师都是主笔办法及配套文件的起草者,具有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希望大家认真参加培训和相互交流互动,真正学习领会到办法的精髓和具体操作办法,回去后向单位的主要领导汇报有关情况,并在工作中不折不扣的落实。

第3篇:全球治理转型与中国责任

摘要 全球治理转型是一个宏大的概念,本文通过对全球治理概念进行解构,明确了全球治理的六个要素,并提取其中三个要素即治理主体、治理规则、治理理念作为转型指标,建构了分析全球治理转型的框架思路。从规范研究的角度讲,全球治理转型属于“元治理”概念的范畴,目标是实现全球善治。进而,全球治理转型应着力调和当前全球治理中存在的治理主体缺位、治理规则滞后、治理理念陈旧三个困境,体现全球善治的合法性、有效性和包容性。面对全球治理转型,一个负责任的中国必然要做出自己的思考和回应。中国应该在推动全球治理权力和平转移、治理规则公平革新、治理理念渐进更新上发挥积极作用。

关键词 全球治理转型 治理主体 治理规则 治理理念 中国责任

从上世纪90年代被提出以来,全球治理(global governance)一直是学术界和政策界讨论的一个热门话题。全球治理是顺应全球化(globalization)趋势而出现的一个概念,是治理(governance)在全球层面的拓展和运用,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其概念内涵也不断丰富,成为人们理解全球变革的一个重要而有益的视角。进入21世纪,恐怖主义、金融危机、防止核扩散、气候变化、人道主义干预等全球性治理议题不断拓展和相互交织,使得全球性公共产品的供应和需求之间的矛盾更加突显,全球治理陷入困境,全球治理转型(the transformation of global governance)受到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面对全球治理转型,一个负责任的中国必然要做出自己的思考和回应。2015年10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全球治理格局和全球治理体制进行第二十七次集体学习,明确了“全球治理体制变革正处在历史转折点上”,“要审时度势,努力抓住机遇,妥善应对挑战,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推动全球治理体制向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为我国发展和世界和平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推动全球治理体制更加公正更加合理 为我国发展和世界和平创造有利条件》,资料来源:http://www.gov.cn/xinwen/2015-10/13/content_2946293.htm。。这为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转型指明了方向。但是,全球治理理论产生于西方,全球治理实践当前也以西方为主。基于中国和西方国家各自不同的发展阶段、国际地位和历史文化传统的考虑,中国参与全球治理必须从中国视角出发,贡献中国的治理智慧,提出中国的治理方案,提升中国在全球治理制度性安排中的地位和作用,推动全球治理转型。

一、全球治理及其转型:概念的解构与再建构

20世纪90年代以来,“治理”一词在西方十分流行,不仅引起了学者的关注,也为政治家和国际组织所关注,各方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治理、善治和全球治理展开论述。1992年,在社会党国际前主席、德国前总理勃兰特(Willy Brandt)的倡议下,28位国际知名人士发起成立了“全球治理委员会”(Commission on Global Governance),并由英瓦尔·卡尔松(Ingvar Carlsson)和什里达特·兰法尔(Shridath Ramphal)任主席。该委员会于1995年发表了《天涯成比邻》(Our Global Neighborhood)的研究报告,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全球治理的概念、价值以及全球治理同全球安全、经济全球化、改革联合國和加强全世界法治的关系。“全球治理委员会”对治理的定义是:“治理是个人和机构或公共和私人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协调并且采取合作行动的一个持续的过程。它既包括有权迫使人们服从的正式机构和机制,也包括个人和机构或者同意或者认为符合其利益的各种非正式安排”Commission on Global Governance, Our Global Neighborhood, http://www.gdrc.org/u-gov/global-neighbourhood/chap1.htm.。全球治理理论的主要创始人之一詹姆斯·罗西瑙(James N.Rosenau)通过比较治理与统治(government)来界定治理,他指出:“与统治相比,治理是一种内涵更为丰富的现象。它既包括政府机制,同时也包括非正式、非政府的机制,随着治理范围的扩大,各色人等和各类组织得以借助这些机制满足各自的需要并实现各自的愿望”[美]詹姆斯·罗西瑙主编,张胜军、刘小林等译:《没有政府的治理——世界政治中的秩序与变革》,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5页。。此外,还有其他的中西方学者对治理或全球治理做出概念界定参见:R.A.W. Rhodes, “The New Governance: Governing without Government,” Political Studies,Vol. 44 Issue 4, 1996, p. 652-667; Lawrence S. Finkelstein, “What Is Global Governance?” Global Governance, Vol.1, No.3, 1995, p. 367-372; Gerry Stoker, “Governance as Theory: Five Propositions,” 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Journal, Vol. 50 Issue 155, 1998, pp. 17-26; Jean-Pierre Gaudin, “Modern Governance, Yesterday and Today: Some Clarifications to Be Gained from French Government Policies,” 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Journal, Vol. 50 Issue 155, 1998, pp. 47–56; Francois-Xavier Merrien, “Governance and Modern Welfare States,” 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Journal, Vol. 50 Issue 155, 1998, pp. 57–67; Marie-Claude Smouts, “The proper use of governance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Journal, Vol. 50 Issue 155, 1998, pp. 81–89; 唐贤兴:《全球治理:一个脆弱的概念》,载《国际观察》,1999年第6期,第21-24页;陈绍峰,李永辉:《全球治理及其限度》,载《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1年第6期,第57-61页;俞可平:《全球治理引论》,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年第1期,第20-32页;蔡拓:《全球治理的中国视角与实践》,载《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第94-106页,等等。。梳理这些定义,可以看出,相对于统治以及管理(management)而言,治理的主体、方式和权威来源是多元的,各种公共和私人的机构只要得到公众的认可,都可以成为各个不同层面上的治理中心。进而,这也意味着在为社会经济问题寻求解决方案的过程中,公私治理主体之间治理界限和治理责任的模糊性。

全球治理是治理在全球层面的拓展和运用,所以,两者在基本精神和核心内涵上是相同或相通的。如上所述,全球治理并没有统一的、明确的定义。本文也无意提出一个新的关于全球治理的定义,而是在上述定义的基础上,重点探讨对全球治理概念的解构。中国学者俞可平认为,全球治理的要素包括五个方面:全球治理的价值、规制(regimes)、主体或单元、对象或客体以及全球治理的结果其中,全球治理价值是全球治理所要达到的理想目标,是超越国家、种族、民族、宗教、意识形态、经济发展水平之上的全人类的普遍价值;全球治理规制是维护国际社会正常秩序,实现人类普遍价值的规則体系,包括用以调节国际关系和规范国际秩序的所有跨国性的原则、规范、标准等;全球治理主体是制定和实施全球规制的组织机构,主要有三类: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全球公民社会组织;全球治理对象是已经影响或者将要影响全人类的、很难依靠单个国家得以解决的跨国性问题;全球治理效果涉及对全球治理绩效的评估,集中体现为国际规制的有效性。参见俞可平:《全球治理引论》,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年第1期,第25-27页。。一些学者把这五个核心要素转化成五个问题:即为什么治理、如何治理、谁治理、治理什么、治理得怎样。笔者认为,在全球治理的要素中,治理主体是首要的,治理规制或规则(rules)是关键的。这主要是基于如下考虑:治理规则是由治理主体制定的,治理对象是客观的(在一些情况下,全球性问题的出现是由于治理主体的缺位和治理规则的陈旧,如全球金融危机),治理价值的实现(治理结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治理主体的治理意愿和能力以及治理规则的合法性和有效性。那么,在这五个要素的基础上还可以增加“治理理念”(concept of governance)作为全球治理的要素。应该说,治理理念是治理主体的世界观在治理问题上的反映,也即治理主体的治理观。治理理念在治理活动中居于统摄和核心地位,治理主体如何设定治理价值、如何看待(接受抑或排斥)其他治理主体、如何制定治理规则、如何设置治理绩效的评估依据等都要受到治理理念的影响;反过来说,治理活动本身也带有治理主体的治理理念的烙印。这样,通过对全球治理概念的解构,本文明确了全球治理的六大要素,笔者进而将治理主体、治理规则和治理理念作为探讨全球治理转型的三个着力点,以此建构起全球治理转型的概念及分析框架(见下图)。

二、全球治理转型:治理主体、治理规则、

治理理念三个视角的解读全球治理面临的困境主要表现为,随着全球性议题的增多,全球性公共产品供应不足,甚至在国际关系理论和国际战略层面时不时出现权力政治、国家中心论和民族主义的回潮秦亚青:《国际关系理论发展的现状》,载《国际观察》,2016年第1期,第1页。,导致治理在全球层面失去效力,有学者将其称为“全球治理失灵”(global governance failure)秦亚青:《全球治理失灵与秩序理念的重建》,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13年第4期,第5页。,以区别于单位层次和局部层面的政府失灵(government failure)和市场失灵(market failure)。由此,学者们又提出了“元治理”(meta-governance)的概念参见:Bob Jessop, “The Rise of Governance and the Risks of Failure: the Cas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Journal, Vol. 50 Issue 155, 1998, pp. 29–45; Jan Kooiman and Svein Jentoft, “Meta-governance: Value, Norms and Principles, and the Making of Hard Choices,” Public Administration, Vol. 87, No. 4, 2009, pp. 818-836; [英]鲍勃·杰索普著,程浩译:《治理与元治理:必要的反思性、必要的多样性和必要的反讽性》,载《国外理论动态》,2014年第5期,第14-22页。,以克服治理的失效和失灵。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全球治理转型可以被视作是对全球治理的“治理”(the governing of global governance),进而可以被纳入“元治理”概念的范畴。从规范研究的角度来看,通过对全球治理的“治理”,全球治理转型所要实现的目标是全球“善治”(good governance)。根据前述全球治理转型的分析框架,笔者认为,全球治理转型应着力调和当前全球治理中存在的三个困境:治理主体缺位、治理规则滞后、治理理念陈旧,体现全球善治的合法性、有效性和包容性。

(一)全球治理转型要反映治理主体结构的变化

后冷战时代,与全球化进程相伴而随的是多极化趋势。在强权政治盛行的传统国际政治实践中,多极的存在往往是一种暂时的力量均衡,呈现十分不稳定的状态。但在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多极化进程显然具有不同以往的新趋势王毅:《全球化背景下的多极化进程——试论政治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的相互联系》,载《国际问题研究》,2000年第6期,第2页。。具体来说,就是全球的权力分布呈现由集中到流散的态势,即权力转移。这种权力转移可以通过两个维度来考察:一是从国家行为体向非国家行为体(non-state actor)转移。近代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建立以后,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国家是世界舞台上的主角,世界政治的主要内容就是国家间(interstate)政治。二战结束后,非国家行为体大量涌现造成了国家主权的弱化,除了政府间国际组织(IGOs)的影响力大大增强外,全球市民社会迅速兴起,非政府组织(NGOs)在全球事务中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二是从传统的西方大国向新兴大国转移。冷战后,国际格局经历了短暂的“单极时刻”(Unipolar Moment)Charles Krauthammer, “The Unipolar Moment,” Foreign Affairs, Vol. 70, No. 1, 1990/1991, pp. 23-33.,随后呈现出“一超多强”的态势,随着以金砖国家(BRICS)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群体性崛起,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全球权力格局中的份额相对减小。

但审视全球治理格局,西方发达国家在治理事务上拥有绝对主导权和话语权,非国家行为体与非西方国家则处于治理的边缘。这是因为,第一,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下的国际制度和国际规则设计主要反映的是国家作为国际社会主导行为体的事实,这种规则主导下的治理就是“国际治理”(international governance),非国家行为体并没有被纳入现行治理规则之中;第二,“即使在全球化时代,任何关于全球治理的令人信服的解释都不会忽视国家间权力不平等的核心所在。权力等级制度塑造了全球治理的结构、根本目的和优先权”[英]托尼·麦克格鲁,陈家刚编译:《走向真正的全球治理》,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年第1期,第39页。,因此,根据自身在全球权力等级体系中的位置,非西方国家在参与全球治理時将受到更多的局限,而西方大国则更有能力利用全球化带来的机会,这种不平等体现的就是“西方治理”(Western governance)。善治的基本要素之一是合法性,即社会秩序和权威被自觉认可和服从的性质和状态,换言之,获取和增加合法性的主要途径是增加公民的共识和政治认同感,这也就表明合法性内在地包含代表性和公平性。但现行全球治理中出现的“国际治理”(此处侧重指忽视非国家行为体作为治理主体的存在)和“西方治理”偏见并无代表性和公平性可言,这无疑是对善治合法性的冲击。治理主体缺位所导致的合法性不足不仅在价值上不符合善治的要求,而且使得国际社会在面对全球性治理难题时并无有效应对之策,例如全球反恐呈现“越反越恐”的形势以及ISIS的兴起绝不能只从大国的反恐不力上找原因,考虑到恐怖主义滋生的环境和传播的途径,私营部门(private sector)完全可以在反恐上发挥积极作用Jessica Stern, “Obama and Terrorism——Like It or Not, the War Goes On,” Foreign Affairs, Vol.94, No.5, Sep./Oct. 2015, p. 70.,关键是国家尤其大国是否认可并予以推动。所以,全球治理转型首先要反映治理主体结构和权力消长的变化,改变大国支配世界的现状,赋予非国家行为体和新兴大国更多的治理权力,让它们分担治理责任和义务,提升全球治理的合法性。

(二)全球治理转型要推动治理规则的革新

全球治理是建立在规则基础上的(rule-based)治理,规则是全球治理的关键要素。作为全球性公共产品的治理规则不能有效应对全球性挑战,主要在于“规则滞后”。首先,治理规则滞后于治理主体结构的变化。在全球化推动下,如果说潜在的参与治理事务的主体在全球舞台上日益活跃代表的是行为体治理意愿增强的话,治理规则的滞后则限制了相关行为体的治理空间。比如,美国国会迟迟不能批准2010年确定的向新兴经济体重新分配IMF投票权的决定,事实上阻碍了新兴经济体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进程。其次,治理规则滞后于治理议题的不断扩展。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全球治理议题不断扩展,如全球经济体系中的贸易、金融和投资体系的改革问题,安全领域的恐怖主义和核扩散问题,发展领域的气候变化和千年发展议程的落实问题,以及其他全球公共政策问题等十分突出。在全球相互依存的不断加深的大背景下,各种治理议题相互叠加,形成议题网络,一个国家或地区内部的问题可能会演化成全球性问题,一个领域的问题也可能会外溢(spill over)到其他领域,导致治理难度不断加大。

全球治理规则的供应不足,既与前述的治理主体缺位有关,也是民族主义高涨、保护主义上升的结果,是典型的“集体行动困境”(collective action dilemma)。在当前的形势下,由于权力的分散和转移,新一轮民族主义意识形态的上位,美国霸权地位的相对衰落,以及作为战后国际秩序思想基础的新自由主义(Neoliberalism)的式微,二战后那种以正式治理规则形态出现的大范围国际合作和国际规则因功能、效率下降而面临革新。由于竞争的现实与合作的需求同时存在,许多问题单个国家难以解决,国际竞争加剧又需要朋友和伙伴,因此,新形势下的国际合作或者规则形态开始发生深刻的变化,“意愿者联盟”、非正式制度安排、公私伙伴关系(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PPPs)等不断发展参见朱立群等主编:《全球治理:挑战与趋势之序言》,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3-5页。。这些非正式制度安排虽然因具有灵活性和软约束性特征,在实践中易于推行,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全球多边主义规则治理的困境,但也出现了治理机制复杂化的问题,从而加剧了全球治理的碎片化(fragmentization)。这种碎片化包含了无等级秩序下嵌套的、部分重叠的以及平行的机制,但缺乏总体的结构安排,使全球治理规则改革面临有效性的更大挑战与考验某些西方观察家“唱衰”中国倡导成立的亚投行(AIIB)就是出于这种考虑。参见Paola Subacchi.“The AIIB Is a Threat to Global Economic Governance,” http://foreignpolicy.com/2015/03/31/the-aiib-is-a-threat-to-global-economic-governance-china/.。所以,全球治理转型也要推动治理规则的改革与创新,真正融合新旧治理主体两种力量,将现行的非正式制度安排和公私伙伴关系纳入全球治理架构中,改善全球治理的碎片化现状,提升治理规则的有效性。

(三)全球治理转型要实现治理理念的更新

治理理念是全球治理的深层次要素,如果治理观念得不到更新,治理主体结构的变化和治理规则的革新都难以反映在全球治理转型中。当今的全球治理中,西方发达国家处于中心和主导地位,新兴治理主体则处于边缘和从属地位,因而,治理规则的制定以最大化维护西方大国的利益为标准,在更深层次上反映了西方的治理理念。西方治理理念主要表现为一元论逻辑延伸基础上形成的二元对立思维方式,实质是基于人性恶基础上的冲突型治理观高奇琦教授梳理了西方主流秩序观,包括霸权秩序论、均势秩序论、世界体系论、文明冲突论、民主和平论,总结指出西方的秩序观继承了基督教的一元论逻辑(即认为只有基督教或世俗世界的自由民主才是正确的,其他都是错误的甚至邪恶的)和使命精神(即认为对于异教和异教徒,只有消灭才是正道),是基于人性恶假设的冲突秩序观。参见高奇琦:《全球共治:中西方世界秩序观的差异及其调和》,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15年第4期,第68-73页;秦亚青教授认为现在的治理理念是与现代性思维相关的,其中三种尤为明显:一元主义治理观(即认为只有规则治理才是基本的或正确的方式)、工具理性和二元对立思维方式。参见秦亚青:《全球治理失灵与秩序理念的重建》,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13年第4期,第9-12页。本文在两位学者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西方的治理理念。。一元论逻辑体现在治理的各个要素中:在治理价值上信守“西方价值”(自由、民主),在治理主体上坚持“西方治理”,在治理方式上主张“规则治理”,在治理绩效的评估上坚持“西方标准”。这种一元论逻辑很自然就延伸为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黑格尔的冲突辩证法是二元对立思维方式的理论概括,认为在任何一种结构中,正题与反题是两极,二者之间的关系是矛盾、对立、冲突的。任何两种力量、结构或是过程之间以冲突为基本取向,以消灭对方为发展前提秦亚青:《全球治理失灵与秩序理念的重建》,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13年第4期,第11页。。这种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在西方近代政治哲学上可以找到渊源,从托马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到卡尔·施密特(Carl Schimtt)的政治思想家都以人性恶为前提,在冲突的意义上认知世界政治,冲突因此具有了本体意义,甚至被内化为一种客观存在,成为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

全球化时代造就了以新兴大国和非政府组织为代表的新兴治理主体的兴起,与以西方大国为代表的既有治理主体共存于全球治理格局中,这种力量对比态势很容易被置于冲突辩证法的二元对立的认知框架之中,被解构为“既有”和“反面”。既有治理主体从维护自身治理地位和治理利益的角度考虑,将新兴治理主体视为现行治理规则的破坏者,对其进行压制;而新兴治理主体从争取自身治理地位和治理利益的角度,将既有治理主体视为旧秩序的维护者,努力摆脱现行治理体制施加的束缚。在这样一种思维定势导致的认知框架中,各方很难就全球性议题达成一致。所以,全球治理转型也要实现治理理念的更新。但这种理念深植于西方政治思想史和政治实践中,一时半刻难以有根本性变化,现实的做法还是新兴治理主体提出更富有包容性和建设性的治理理念,以此与西方的二元对立思维方式形成互补并逐渐影响甚至取代它,这当然是一个艰巨而漫长的过程,但唯有此,各方才能构建起真正的全球身份认同。

三、全球治理转型中的中国责任

探讨中国在推动全球治理转型中的责任,首先需要考虑的是中国对待全球治理的态度。应该说,当前的全球治理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依托现行的国际体系,中国对现行国际体系的态度经历了从游离、革命到认可、接受的过程。随着中国加入国际体系和融入全球化的进程加快,国际体系与全球化之间的功能性矛盾不断凸显,中国认识到了全球治理的合理性,从而加大了参与国际事务并与国际规则接轨的自觉性。但基于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双重身份定位,以及在国际社会中受到的诸多不公正待遇,中国又深感全球治理转型的必要性。与此同时,中国对西方发达国家强调和关注的非领土政治、全球公民社会有较多保留,对突破联合国和多边主义框架,由全球公民社会倡导和推动的全球层面与跨国层面的活动和机制的建立持慎重态度蔡拓:《全球治理的中国视角与实践》,载《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第99页。。另外需要指出的是,从广义的角度说,一国的国内治理属于全球治理的组成部分,每个国家的良好治理是实现全球善治的基础,进而中国要参与并推动全球治理转型必须以良好的国内治理为前提。本文重点探讨中国在全球治理转型中的责任,但并不否认中国国内实现良治的必要性。根据前述全球治理转型的分析框架,笔者认为,中国应该在推动全球治理权力和平转移、治理规则公平革新、治理理念渐进更新上发挥积极作用。

(一)推动全球治理权力和平转移

全球治理转型的现实依据之一是治理主体的增加,治理结构需要将其纳入其中,这也就意味着治理权力的分享和转移。前述权力转移的两个维度都体现了新兴治理主体要求“分权”(power decentralization)与既有治理主体力图“护权”(power maintenance)的博弈。从国际政治的角度看,权力转移博弈是一个极具风险的过程。纵观国际关系史,近代以来的大国崛起和权力转移,基本是通过体系战争才得以实现的。有鉴于此,对于全球治理转型中权力转移的风险不可不察。中国是新兴治理主体中的重要一员,被西方一些持悲观现实主义态度的观察家视为充满“变数”(modification)的国家,但考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国家身份的再定义、对战略文化的再建构、对安全利益的再思考,中国表现出负责任的体系内大国、合作型战略文化和重视相互安全等重要特征秦亚青:《国家身份、战略文化和安全利益——关于中国与国际社会关系的三个假设》,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第1期,第10-15页。,这表明中国与国际社会的关系是正向互动。当前,中国提出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以合作取代对抗,以共赢取代独占,不搞零和博弈和赢者通吃那一套王毅:《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载《国际问题研究》,2015年第3期,第2页。,为国际关系和全球治理注入了正能量。社会建构主义认为,行为体之间的互动形成了共有观念,由此形成的观念结构形塑了行为体的身份和利益,并决定了行为体的行为Alexander Wendt, “The Agent-structure Problem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ume. 41, Issue. 03, June 1987, pp. 335-370.。那么,在全球治理实践中,中国在与外部世界互动中,主动营建合作共赢的治理环境,降低治理权力转移过程中的风险,本身就是对全球治理的一大贡献。

如果说坚持和平“分权”和倡导新型国际关系有可能被视为“一厢情愿”的话,那么,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治理主体完全可以抓住全球化时代世界局势变革中出现的一些机会,迫使既有治理主体无法“护权”而不得不“分权”。例如,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被认为是西方治理全球经济尤其是治理非西方的发展中国家经济的主要国际组织之一。随着金融危机以及欧债危机的相继爆发,新兴大国通过IMF和G20集团开始介入危机,西方国家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IMF要在全球经济治理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就不得不接受非西方成员尤其是新兴大国提出的改革,以适应世界经济的新变化。G20介入解决欧债危机,更是体现了非西方新兴大国通过国际经济合作论坛介入西方事务的新尝试。从过去西方通过多边制度治理“非西方世界”到现在新兴大国利用多边制度介入西方事务,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转变,也为新兴治理主体参与全球治理带来新的启示。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行为体,完全可以用好自身的经济实力和政治影响力,抓住全球化进程中出现的治理契机,推动新旧治理主体在一些全球性治理议题上的合作,增進各方的战略互信,从而实现全球治理权力的和平转移。

(二)推动全球治理规则公平革新

对于中国来说,参与推动全球治理转型的首要条件和基本参照是其能否在全球治理的规则制定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新兴大国,建国之后相当一段时间内发展重心放在国内事务上,参与并制定全球治理规则的意愿和能力不足,尚未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规则制定者(rule maker)。随着国家利益的拓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开始更多地参与全球治理。针对全球治理中存在的“治理失灵”和规则偏见,中国逐步有了修订乃至制定全球治理规则的自觉性。这是中国提升软实力(soft power)和实现大国崛起的必经阶段。早在2005年9月,时任美国常务副国务卿的佐立克(Robert B. Zoellick)就提出,要求中国做现存国际体系中“负责的利益攸关方”(responsible stakeholder),要求中国在国际上“按规则办事”(play by rule)Robert B. Zoellick, “Whither China: From Membership to Responsibility?” http://2001-2009.state.gov/s/d/former/zoellick/rem/53682.htm.。但美国闭口不谈到底要中国遵守“什么规则”“谁制定的规则”这类问题。因为在美国看来,现行“国际规则”不言而喻都是在美国主导下建立的。美国以及其他西方国家不断要求中国“按照国际规则办事”,好像中国从来“不按照国际规则办事”一样,但事实上,到目前为止,中国加入了几乎所有的政府间国际组织和有约束力的国际公约。所以,在推动全球治理规则革新上,中国关注的重点不应是笼统含糊的规则,而是“谁来制定规则”“制定什么规则”“为什么制定规则”和“如何制定规则”等问题,在与西方对话时,要通过这些问题找到西方利用规则约束中国的逻辑。

其实,让中国“按照(现存西方主导下的)国际规则办事”就是全球治理(“治理”作为动词)中国,而全球治理的转型为中国从被全球治理到参加全球治理、在全球治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提供了机会庞中英:《全球治理转型——从世界治理中国到中国治理世界?》,载《国外理论动态》,2012年第10期,第14-15页。。那么,中国要在推动全球治理转型中发挥作用,必须理顺中国与全球治理的关系,逐步变“全球治理中国”为“中国治理全球”。在这里,“中国治理全球”不能理解为中国在参与全球事务上要表现出咄咄逼人(aggressive)的姿态,而是要理解为中国看待外部世界的心态和视角的转变,更加强调中国作为一个全球重要治理主体的能动作用。在此基础上,中国可以基于自身实力和实际需求(实际需求即指中国的需求,也指世界的需求),稳健地提出一些关涉全球治理议题的宏观设想和规划倡议,在前期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逐步予以推进和实施。同时,中国在创建新规则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面临治理机制碎片化的问题。可以说,全球治理机制碎片化的出现是对单一治理机制失灵的一种必要和适时的反应王明国:《机制碎片化及其对全球治理的影响》,载《太平洋学报》,2014年第1期,第11页。。例如,众多双边和小多边自由贸易协定的诞生正是世界贸易组织框架下的多哈回合谈判陷入僵局的产物。对于新兴治理主体来说,治理机制碎片化既提供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在倡导新治理机制同时也要考虑如何整合既有机制,提升治理机制的公平性和有效性。对中国来说,这既是一种道义要求(morality),也是一种能力(ability)体现。

(三)推动全球治理理念渐进更新

当今世界是一个多元多维的世界,西方的治理理念只是基于西方现代化过程的治理实践而提出来的,不完全符合全球化时代的要求和新兴治理主体的期望。但治理理念的更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足够的时间与推力。即便如此,新兴治理主体也要为之努力。现实和可行的思路是新兴治理主体提出反映全球治理转型趋势的新的治理理念,丰富现有的治理理念,实现治理理念的“多元”并存,以此淡化甚至取代西方带有冲突性质的二元对立思维方式。在倡导新的治理理念方面,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应该做出应有的贡献。中国官方提出的“和谐世界观”就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全球治理理念,它传承了中国传统的“和而不同”“天人合一”等思想精髓,在 “一”与“多”的辩论上持包容立场,反映了中国哲学观中讲求关系建构的认知,顺应了全球化背景下行为体间关系多元化和复杂化的发展趋势。进而,中国学者秦亚青提出了“关系治理”(Relation-based Governance)的概念,将全球治理视为一种对相互之间关系的塑造、协调和管理过程,将塑造关系身份视为治理的要素,将协商过程视为治理的根本所在,以区别于西方坚持的“规则治理”(Rule-based Governance)。规则治理是基于工具理性(instrument rationality)的一元主义治理观,而基于价值理性(value rationality)的关系治理涉及的行为体至少是两个(在常态下是多个),并注重行为体间良性互动关系的建构,体现的是多元主义的治理观,在治理价值上更富有包容性,也更契合当今的全球治理实践。

在建构一种理念的时候,人们往往不自觉地陷入自我局限的思维窘境中,即在概括自己与对立面的不同中突出自己的特色,这种持续的“找不同”使得理念缺乏舒展的气质和向外延伸的勇气。所以需要另外一种“找共通”的思维,在看似不同的事物之前寻找彼此的共通性和联系性,将理念的包容边界扩大开来“找不同”与“找共通”的思维借鉴了苏长和教授的观点。参见苏长和:《从关系到共生——中国大国外交理论的文化和制度阐释》,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16年第1期,第5-25页。。所以,关系治理和规则治理不应该被置于对立面,而应该被看作是互补的:通过关系治理,可以在遵循治理规则的行为个体之间构建起一种真正的伙伴关系,进一步促进整体治理效度的提升,最终形成一种既有规则可循、又有和谐关系的信任社会。那么,紧接着的一个问题就是治理理念的传播和认同问题。中国一贯以多边场合(如国际组织、国际会议、国际论坛等平台)为舞台,阐述中国提出的外交理念,这对于传播中国的全球治理理念完全适用。同时,中国可以充分利用公共外交、民间外交,与官方外交形成紧密的配合,以柔性范式传播中国理念,民间力量通过外交作为而发展壮大也是中国国内治理与全球治理实现良好互动的一大特色。对于理念的认同问题,除了正面的引导和推进,中国为代表的新兴治理主体还可以在一些有把握的治理议题上积极作为,如应对金融危机,所谓“实践出真知”,理念之争最终还是要通過问题的解决来检验,新兴治理主体完全可以通过治理能力的提升来为治理理念的传播拓展空间。

四、 结语

同全球治理一样,全球治理转型是个宏大的概念,如何能够在错综复杂的全球事务中分离、提取、归并全球治理及其转型的基本要素,并构造出分析全球治理转型的相对可行的框架,本文提供了一种研究路径。治理主体的首要地位主要体现在主体的能动作用上,具体指主体对于治理权力转移过程中的风险进行考察和防范,并推动治理规则和治理理念的演进。治理规则的关键作用表现为当今的全球治理主要是基于规则的治理,治理主体的治理主张和治理理念的价值规范都要通过治理规则来彰显。治理理念的核心地位源于其内含在治理结构中的本源性和基础性,治理主体的变化和治理规则的革新以及整体上全球治理转型的收效都依赖于治理理念的与时俱进。所以,全球治理转型要在治理主体、治理规则和治理理念三个要素的变革上有所作为,同时,三者之间的相互关联也使得它们在推动全球治理转型上具有内在一致性。人类历史发展方向是走向共和共通的世界。在当今全球化进程中,中西方文化应该进一步加强沟通、了解和协作。而且,在世界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中国文化应该扮演一个非常重要的、融合的、创造新文明的角色成中英:《全球化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与交融》,载《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第27-32页。。有鉴于此,中国在推动全球治理权力和平转移、治理规则公平革新、治理理念渐进更新上责无旁贷。这是中国在综合国力提升的背景下展示文化自信的重要平台,也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在未来砥砺前行、更加有为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詹姆斯·罗西瑙主编,张胜军、刘小林等译.没有政府的治理——世界政治中的秩序与变革[M].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2]俞可平主编.全球化:全球治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3]朱立群等主编.全球治理:挑战与趋势之序言[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4]秦亚青.关系与过程: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文化建构[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5]秦亚青.权力·制度·文化——国际关系理论与方法研究文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6]唐贤兴.全球治理:一个脆弱的概念[J].国际观察.1999(6).

[7]陈绍峰,李永辉.全球治理及其限度[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1(6).

[8]俞可平.全球治理引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1).

[9]蔡拓.全球治理的中国视角与实践[J].中国社会科学.2004(1).

[10]秦亚青.国际关系理论发展的现状[J].国际观察.2016(1).

[11]秦亚青.全球治理失灵与秩序理念的重建[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3(4).

[12]鲍勃·杰索普著.治理与元治理:必要的反思性、必要的多样性和必要的反讽性[J].程浩译.国外理论动态.2014(5).

[13] 王毅.全球化背景下的多极化进程——试论政治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的相互联系[J].国际问题研究.2000(6).

[14]托尼·麦克格鲁.走向真正的全球治理[J].陈家刚编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1).

[15]高奇琦.全球共治:中西方世界秩序观的差异及其调和[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5(4).

[16]秦亚青.国家身份、战略文化和安全利益——关于中国与国际社会关系的三个假设[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1).

[17]王毅.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J].国际问题研究.2015(3).

[18]庞中英.全球治理转型——从世界治理中国到中国治理世界[J].国外理论动态.2012(10).

[19]王明国.机制碎片化及其对全球治理的影响[J].太平洋学报.2014(1).

[20]苏长和.从关系到共生——中国大国外交理论的文化和制度阐释[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6(1).

[21]成中英.全球化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与交融[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

[22]R A W Rhodes.The New Governance: Governing without Government[J]. Political Studies,1996(4).

[23]Lawrence S Finkelstein.What Is Global Governance? [J].Global Governance, 1995(3).

[24]Gerry Stoker.Governance as Theory: Five Propositions[J].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Journal, 1998(155).

[25]Jean-Pierre Gaudin.Modern Governance, Yesterday and Today: Some Clarifications to Be Gained from French Government Policies[J].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Journal, 1998(155).

[26]Franois-Xavier Merrien.Governance and Modern Welfare States[J].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Journal, 1998(155).

[27]Marie-Claude Smouts.The proper use of governance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J].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Journal, 1998(155).

[28]Bob Jessop.The Rise of Governance and the Risks of Failure: the Cas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Journal, 1998(155).

[29]Jan Kooiman and Svein Jentoft.Meta-governance: Value, Norms and Principles, and the Making of Hard Choices[J].Public Administration, 2009(4).

[30]Charles Krauthammer.The Unipolar Moment[J].Foreign Affairs, 1990/1991(1).

[31]Jessica Stern.Obama and Terrorism——Like It or Not, the War Goes On[J].Foreign Affairs, 201(5).

[32]Alexander Wendt.The Agent-structure Problem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J].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1987(3).

(責任编辑:崔建树)

作者:毕海东 钮维敢

第4篇:综合治理工作责任书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社会治安的决定》、《吉林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条例》和市、县综治委的工作要求及本校实际,为切实做好学校的安全保卫工作,有效落实校园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特制定本责任书。

一、各位教师都是学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责任人,负责本班、本责任区的治安工作,实行校园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目标责任制,层层签定责任书,层层签约,责任到人,并把校园“综治”工作实绩列入评先评优的内容,自觉接受学校“综治”领导小组的督查。

二、加强对学生的法制与安全教育,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减少伤亡事故。

⒈各班每学期要举行两次以上的法制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制意识。 ⒉安全教育活动要配合学校,每个月突出一个主题。 ⒊各班每学期出一版有关法制和安全教育的板报,并有板报存底。 ⒋各教师要努力做好差生帮教工作,要有帮教计划和帮教记录。 ⒌做到有教育计划,有开展活动的记载,努力提高学生的自防、自卫、自救的自我保护能力,减少非正常的伤亡事故。

⒍切实加强家校联系,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家访,防患未然,杜绝违法和犯罪事故发生。

三、加强政治思想教育,揭批李洪志的法轮功,坚决抵制邪教进校园,积极落实人防、物防、技防措施,值班要有记录,班级设立信息员、安全员,定期检查,消除不安全隐患。

四、坚持报告制度,保证信息畅通。学校一旦发生重大伤亡事故,发现者和责任人应立即上报校领导及属地派出所,隐瞒不报者要追究责任。

五、各教师要教育学生爱护学校所有的公共财产,爱护学校的花草树木。各班门窗、桌椅、黑板、讲台桌等公物自签定责任书之日起不能再有损坏。

六、要履行各自职责,坚守岗位,认真完成值日值宿和护校工作。 本责任书一式两份,教师和学校各执一份。

新农乡中心校(章)

教师签字(章)

年 月

第5篇:小学综合治理工作责任书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扎实做好教育系统治安综合治理及平时建设工作,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履行好综合治理的各项职责,有效维护教育系统的安全与稳定,确保我校有一个良好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特制定本责任书。

一、提高认识,加强管理。把学校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贯彻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作为学校考核教师、班级,教师考查学生的重要内容,做到学校工作分工细致,责任到人,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班级工作由班主任负责具体抓,科任教师协助抓,期初有计划、过程有记录、期末有总结,共同做好学校校园治安综合治理工作。

二、结合实际,落实治安目标管理责任制。坚持“谁当班,谁负责;哪个部门出事,哪个部门负责”的责任制,形成一个“校园治安齐抓共管,校园治安人人有责”的氛围,把综合治理责任落实到每一位教师、每一位学生身上。

三、切实加强教师职工遵纪守法教育和违法青少年儿童的帮教工作。各位教师应该严格要求自己,规范自己的言行,洁身自好,绝对不参加赌博等违法乱纪活动,不参加罢工、罢课和越级上访,遵纪守法;在平时要结合学校的工作布署,适时地、经常性地、深入地开展对学生的普法教育活动和强化纪律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促使全体学生能遵纪守法,做一个守纪律、懂法律的好儿童。

四、坚持依法治教,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做好未成年人的保护工作。各位教师要遵照师德规范,组织学生认贯彻落实中小学生行为规范,强化法纪教育和特殊生教育管理,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严格按照收费标准进行收费,杜绝教师私自收费、私自要求学生购买读物。各班要加强对班级内饮水的卫生管理工作,经常教育学生不乱吃零食,做好防疾病传染、防食物中毒和防交通事故工作。严格控制学生参加赌博、进入营业性的“三厅两室一吧”,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建立良好的班集体。

五、做好学校的安全保卫工作和防火、防盗、防灾害、防毒品侵害工作,认真贯彻落实, 在学校的领导下深入开展创建安全学校活动,整顿校园秩序,完善安全保卫制度,师生跨乡(镇)外出活动应事先审批。及时打击滋扰校园、侵害师生安全的违法犯罪活动,稳定校园秩序,努力实现无刑事案件、无治安案件、无灾害事故。

六、加强校舍安全管理工作。各位教师对自己所管辖范围内的安全应该负起安全检查、安全监督的责任,经常检查教室、办公室里的门窗、走廊、栏杆、用电设备等安全设施情况,及时发现,及早报告,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平时经常性地教育学生不到学校周围的危房、学校后山上、河边等不安全的地方活动,值日老师应切实负好当日学生管理,密切监管学生行为,防止安全事故发生。

七、总结经验,及时反馈情况。对本年段、班级发生的重大问题和突发事件要及时向有关领导汇报,做到有事及时报,平常坚持“周查、月检”制度,每周一报,做好记录,认真总结,及时推广典型经验。坚持实行校园治安“一票否决”制,对未能完成责任目标的教师,一律不得参与评先评优和职称晋升。

八、本责任书自签订之日起生效。

分管校长签字:____

班级责任人签字:____

第6篇: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责任书

为明确工作责任,加强治安管理,经甲、乙双方协商,特签订本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责任书。

一、工作目标

1、乙方受甲方委托为***的治安综合治理责任人,承担******的治安综合治理管理责任。

2、甲方支持乙方的管理并为乙方提供必需的工作条件。

3、凡在管理责任区域内所发生的治安、安全事故乙方必须向甲方汇报,及时处理并承担相应责任,保证全年无治安、安全事故发生。

4、甲方负责组织指导,乙方认真做好责任区域里的防盗、防暴等安全保卫工作及禁黄、禁赌等治安管理工作,并接受主管部门及其它相关部门的检查,均达到合格要求。

5、乙方负责落实责任区域内所有重点部位的人防、物防、技防工作(按照要求,覆盖率分别达到100%);负责加强内保人员管理,抓好法制、安全和保密教育,帮助员工提高守法意识和对综合治理的参入意识。

6、乙方负责责任区域内资产场地、设施对外出租的安全管理工作,代理甲方与责任区域内承租户签订《安全责任书》,并保证《安全责任书》签订率100%。

7、乙方在责任区域内所有维修、大修项目的工程施工,必须与施工方签订施工合同(不论金额多少)及安全责任书,否则除按******的有关条款处罚外,乙方还必须承担一切经济和法律责任。

8、乙方负责与责任区域所在地的公安、消防等部门的协调与沟通工作。

二、奖惩办法

1、本责任书作为公司考核乙方工作绩效的主要依据。

2、乙方全年完成责任目标,公司给予一定的精神或物质奖励。

3、有下列情况之一,对乙方予以相应处罚(处罚办法见《****公司用工管理规定》:

① 经主管部门或其它相关部门考核治安、安全工作不合格;

② 管理期间发生火灾和大小案件、事故;

③ 对不安定因素或内部矛盾疏导化解不及时,处理不当,以致发生群体上访,非法游行、聚众闹事等;

④ 因检查整改不力,发生重大治安案件和灾害事故,使国家、公司财产和员工及他人生命遭受损失,给公司声誉带来一定损害;

⑤ 因未签订施工合同,安全责任书(或安全条款)而造成安全责任事故; ⑥ 因治安安全工作协调不及时或工作失职,造成承租户抵制管理,拖欠租金。

三、本责任书如责任人(乙方)发生变化,由接任人继续履行。

四、本责任书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

五、本责任书有效期从年月日起至年月日止。本责任书期满,新的责任书签订之前,甲、乙双方仍承担相应责任。

甲方:

乙方:

二0一年月日

第7篇:小码小学综合治理工作责任书

一、指导思想

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紧紧围绕创建“构建和谐校园”的目标,全面贯彻落实《辽宁省安全生产责任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深入开展道路交通安全、食品卫生安全、学生假期安全、教育教学安全、消防安全等专项整治活动,进一步强化安全工作责任追究制,大力拓展安全知识宣传教育面,建立健全安全管理长效机制,为全体师生创设良好的校园安全环境,努力保障学校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二、责任目标

坚决杜绝重特大伤亡事故,尽力控制一般事故,确保在校学生安全,力争实现“零死亡”、“零事故”、“零犯罪”目标,争取教育局安全工作目标考核季度考核和年终考核都名列前茅,确保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声誉的提高。

三、主要工作

(一)大力加强安全法制教育,进一步增强广大师生的安全防护意识。充分发挥法制副校长和科任教师的作用,广泛开展安全法制教育,帮助学生牢固树立安全法制意识,把学法、知法、守法、用法化作学生的自觉行动。计划于9月下旬请法制副校长唐满昌到校进行一次遵纪守法、交通安全、消防安全等重点主题的安全常识教育。帮助学生初步树立安全观念,了解安全基本常识,熟悉报警、求助电话的使用,

具备对危险的初步判断能力,掌握躲避危险和自救的简易方法。

(二)大力加强安全工作组织制度建设,努力把校园安全及综治工作纳入正规化轨道。

1、加强工作责任制度。层层签订安全工作责任书,进一步明确和强化安全工作职责。建立一支专职或兼职的学校安全及综治工作队伍,动员和组织师生积极参与,群防群治,共同做好学校安全和综治工作。

2、落实定期检查制度。要严格按照“及时排查、各负其责、工作在前、预防为主”的十六字方针,把检查作为做好安全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校每周和重大节假日前必查的基础上,查重点、重点查、查反复、反复查,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疏不漏,不留死角。

3、结合上级精神制定学校《安全责任书》、《学校安全问题应急预案》等加强群防群治,共建平安校园。

4、健全资料档案制度。要将上级的安全工作指示、计划总结、日常管理检查、月报通报等工作台帐系统整理,及时归类建档,为领导决策、工作研究、检查指导、工作讲评、考评和保障校园合法权益提供第一手资料,使安全工作更具预见性、规范性和针对性。

5、强化安全预案制度。以自然灾害、暴力犯罪、重大伤亡、食物中毒、重大疫情为设想条件,结合单位实际,认真制定各类事故应急预案,完善保障措施,健全处置机制。

(三)大力加强校园内部安全管理,努力营造安宁详和的校园环境。

1、加强门卫安全管理。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严格落实门卫工

作制度,把好校园入口关。一是加强门卫工作人员思想道德教育和业务能力的培训,配备必要的防范器材,使其不仅能防偷防盗,还具备一定的防暴抗暴能力。二是严格门卫询问登记制度,非本校学生和工作人员必须有完备的登记手续和正当的理由方可进入校园,对不能说明情况的人员应责令其离开学校,对形迹可疑的人员应通报公安部门及时处置。三是严格学生请假出校登记制度。

2、加强交通安全管理。教师摩托车出入校园,应避开学生上下学和人多情况复杂时段,限道、慢速行驶,学校结合门口新修水泥路等特殊情况设立相关警示标志和安排学生干部在学生放学出校时进行值班指挥,防止意外交通事故发生。不组织与教育教学无关的活动,不组织学生参加没有安全保障的社会活动,不组织学生参加抢险救灾等有危险的活动。

3、加强校园饮食卫生及防病安全管理。学校要根据卫生部门的要求做好疾病防治工作,按国家统一规划方案和指导原则,组织学生群体性预防用药。突出对高致病性禽流感及冬春季传染病预防知识的宣传教育,要教育和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报告妥善处置。

4、加强校园防盗安全管理。要加强对重点部位的管理,做到制度齐全,措施到位。会计室不超标准存放现金,严防盗窃事件发生。严格落实教职工值班和领导干部带班制度,值班人员应按时到岗,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得擅离职守。值班人员要熟知报警装置和报警方法,做好值班记录。学校领导在重大节假日期间要保持通信工具畅通,保

证紧急情况下领导到位,组织到位,措施到位。

5、加强校园消防安全管理。加强校园内消防设施建设,加强维护管理,确保消防安全。学校应组织师生定期开展消防演练,保证紧急情况下能遏制和消除火情,有序组织师生撤离火灾现场。

6、加强校园用电安全管理。学校应严格遵守行业规定,加强校园用电设备和线路规范化建设,电气设备工作性能正常,动力与民用线路分路使用,无超负荷或缺相工作现象出现。

7、加强校舍安全管理。学校定期进行校舍勘验检查,发现险情应立即处理。学校对防止拥挤踩踏事故,从实际出发,在学生出操、集合、放学,均由任课教师组织学生在阳台列队有序下楼,或适当错开时间,分年级、分班级逐次下楼。要定期检查楼道、楼梯的各项设施和照明设备,准备在各楼道处安装应急照明灯数个,坚决消除管理安全隐患。

8、加强体育安全管理。切实加强体育课、课间活动的组织管理,认真做好技术要领、运动准备、整理活动等方面的指导与安全保护,防止发生意外事故。体育教学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教学内容应符合教学大纲要求,符合学生年龄、性别特点。

校长签字:________责任人签字:_________

小码小学

2010年9月

社会综合治理工作责任书

小 码 小 学

2010年9月

第8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平安创建”工作责任书

为了认真贯彻中共中央、省、市关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法制建设有关文件精神,严格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和目标管理责任制,扎实推进平安亭湖建设的深入开展,进一步增强全区党政干部保一方平安的政治责任,根据上级有关规定,结合我区实际,特制定亭湖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平安建设和法治建设工作责任书。

一、组织领导与保障

(一)各镇、区各有关部门要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建设工作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规划和工作计划,定期听取情况汇报,切实解决实际问题。党政“一把手”为本单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建设的第一责任人。把领导干部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实绩作为干部考核、晋职晋级和奖惩的重要依据。严格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部门责任制、单位责任制以及警示制、一票否决制和领导责任查究制。

(二)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亭湖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执法队伍。不发生执法人员作恶性案件或充当黑恶势力“保护伞”犯罪案件。

(三)综治委成员单位积极参与综合治理和平安建设工作,充分发挥职能作用,落实创建责任。

(四)各镇综治和平安建设工作领导机构健全。党委记

任综治领导小组负责人,各村配备综合治理的专职人员,定期研究综治工作。

(五)加强各镇综治办(创建办)建设。综治办的专职人员不得少于1人,相对应的创建办(含综治办人员)人员分别达到综治办人员的2倍。加强对综治专职工作人员的政治业务培训。加强综治办的规范化建设,建立健全有效的综合治理工作机制。

(六)加强公安派出所、司法所等基层政法组织建设,机构设臵和人员配备达到上级要求。

(七)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组织网络。镇及大中型企业调解室的建成率达100%,并配备专职调解员。村民小组以及有一定规模的事业单位建立调解站,建立健全行业调解组织,广泛建立调解信息员队伍,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组织网络。

(八)加强以党委为核心的镇委会以及民调、治保组织建设。年底之前,所有的镇建立治安联防、矛盾纠纷调处、外来人口管理、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刑释解教人员安臵帮教、社区矫正、禁毒以及情报信息收集等多项职能于一体的综治办,人员配备、办公用房、装备建设达到上级要求。

(九)努力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建设提供有力的经费保障。村综治办工作人员的报酬待遇落实到位。

二、责任目标

(十)认真落实维护稳定的各项措施,有效预防和处臵影响社会稳定的群体性事件。不发生围堵公路、冲击党政机

关和要害部位,教师集体罢课以及聚集人数在500人以上的严重影响生产生活秩序的群体性事件,不发生赴京集访和敏感时期重点控制对象进京上访事件,不发生因矛盾激化赴京、省、市或在当地造成重大影响的自杀、自焚、自残或以极端方式报复社会的事件,赴京上访批次和来省、市集访批次低于上年。一旦发生重大集访和群体性事件能依法果断处理,不造成较大影响和严重后果。各镇、区各有关部门要对本地散居社会境外人员有关数据资料要每年定期更新上报,情况力争做到详实、准确;明确专人,制定切实的防范措施,不发生严重危害国家安全的重大案件或事件。

(十一)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机制健全。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人民调解机制。严格落实矛盾纠纷定期排查制度,对各类矛盾纠纷做到发现、疏导、化解及时。加强对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的检查督导,对重大矛盾纠纷及时报告并妥善处臵。民间纠纷调处率达98%,调处成功率达95%以上,“民转刑”案件得到有效控制。

(十二)严厉打击各类严重刑事犯罪,适时组织开展专项斗争。刑事案件破案率达到全市平均水平。治安重点地区和突出治安问题排查整治机制健全、效果明显。公众安全感调查中,满意和基本满意度达90%以上。

(十三)深入推进平安亭湖建设。切实加强对平安建设的组织领导,广泛发动群众,强化工作措施,加大保障力度,严格检查督办。深入开展平安村、无毒村、平安企业、平安学校(零犯罪校园)、平安医院、平安场所、平安大道、无

邪教村以及平安家庭等各种形式的基层平安创建活动,建立健全考核奖惩机制。继续坚持和推行党员干部义务巡防、契约化保险式联防、校园警务室建设,巩固、发展创建成果。辖区范围内平安建设覆盖率达100%。

(十四)大力加强社会治安防范工作,进一步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大力加强治安防范工作,积极探索治安防范工作新路子。按照科技防范建设标准与要求,在完善和规范技防镇的基础上,新建一批技防镇、技防单位和技防户。按照平安创建考评标准要求,配齐专职保安联防队伍。刑事案件和八类主要刑事案件发案得到有效遏制,不发生50万元以上的盗抢案件。不发生在全省乃至全国有重大影响的特大恶性刑事-案件。

(十五)公共复杂场所秩序良好,健康文明,黄、赌、毒、娼等社会丑恶现象得到有力的查禁打击。不发生在盐城乃至全省有影响的突出治安问题。

(十六)加强消防安全监督管理,农村和社区消防工作得到切实加强,公共消防安全指标达到年均进度要求,火灾形势平稳,不发生一次死亡三人以上或经济损失一千万以上的火灾事故;加强危险物品管理,不发生危害公共安全的巨毒、爆炸、放射等危险物品丢失、被盗或致人伤亡的刑事案件或事故。

(十七)认真做好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建立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和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工作机制。中小学校全部配备法制副

校长或辅导员并充分发挥作用。发动社会各方面力量,落实对轻微违法犯罪青少年的帮教措施。学校人防、物防、技防措施落实,周边环境得到有效整治,未成年人犯罪得到有效遏制,不发生在盐城乃至全省有重大影响的在校学生违法犯罪案件。

(十八)加强外来流动人口管理。暂住人口登记率达90以上,发证率达95以上,登记输机率达100。加强对房屋中介以及私房出租户的管理,治安责任书签订率达100,旅馆住宿人员登记验证率达100,暂住人口、房屋出租户、职业、房屋中介、建筑工地、市场以及旅馆住宿人员等流动人口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的建成率达90以上。

(十九)刑释解教人员安臵帮教组织健全,措施落实。不发生脱管、漏管和失控现象。多渠道、多形式安臵就业,帮教率达95以上,重新犯罪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二十)开展平安社区创建活动,平安社区创建工作机制健全、人员到位、经费落实。

(二十一)各镇、区各有关部门禁毒领导机构健全,禁种、铲毒工作要列入综治责任书。无毒村(单位)、无毒学校创建覆盖率达100%。

(二十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建设宣传工作纳入宣传计划。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制教育,全面推进依法治理工作。

(二十三)认真贯彻落实省、市有关维护社会稳定的重大工作部署,完成市综治办布臵的各项工作任务及交办的有

关事项。

(二十四)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积极探索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建设工作的新途径、新机制、新办法,为指导和推动全区各地、各部门的工作提供经验。

(二十五)推进依法治镇、建设法治盐城、创建合格村,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各村(单位)要把这一活动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和执政为民的实事,纳入本单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统一规划部署,明确目标要求,确保工作落实。

(二十六)健全工作机构,切实加强领导。各镇、区各有关部门要健全依法治理组织机构,定期听取情况汇报,研究解决重大问题,确保建设“平安盐城”活动扎实有效开展。

(二十七)开展 “平安盐城” 建设活动,要按照“六个坚持、六个做到”,确保“六个不发生”的基本要求,严格标准,循序推进,务求实效。

(二十八)加强基础建设,严格依法行政、依法管理。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落实单位财务公开、财务公开各项措施。

(二十九)努力构建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要建立镇、单位和各部门整体联动,人民群众参与的工作格局。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加强对本系统推进法治建设工作的检查督促和指导。

(三十)做好对平安盐城建设的宣传报道,将其列入宣传计划,精心筹划,周密部署,形成持久浓厚的舆论氛

围。

(三十一)各村(单位)要确保专项工作经费落实,为创建工作提供有力的物质支持。

三、检查考核

(三十二)本责任书的执行情况,由区综治办会同区纪检、组织等部门按照《亭湖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考核办法(试行)》,组成检查考核小组进行检查考核,并按有关规定实行奖惩。

(三十三)本责任书一式两份,区党委、政府,各村(单位)各执一份。

盐城市亭湖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盖章)

签字:

盐城市公安局亭湖区公安分局

签字:

第9篇:(2015年责任书)综合治理安全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

2015

综合治理安全工作

目 标 管 理 责 任 书

蕲 春 县 教 育 局

蕲春县教育局二0一五 综合治理安全工作目标管理

责 任 书

安全无小事,责任大于天。“办人民满意教育,打造教育强县”必须以学生的安全作保障。为了强化安全管理责任,把安全工作落到实处,特制订本责任书。

一、责任对象

县属学校、中心学校以及各中小学幼儿园(含民办学校)校长是本单位安全工作第一责任人,分管安全工作的副校长是安全工作的直接责任人。其它学校班子成员和各处室负责人以及各科任教师、职工,既要负责好所担负的本职工作,又要负责所属工作范围内安全工作。班主任是班级安全工作具体责任人。

二、责任目标及工作任务

1、认真贯彻落实各级关于综合治理安全工作的方针、政策,认真学习《湖北省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的意见》、《教育部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校车安全管理办法》(国务院令第617号),参加上级组织的各种会议,落实上级布置的各项工作。实行“一岗双责”,全面落实辖区范围内的综合治理安全工作责任制,层层签订综合治理安全工作责任书。

2、切实把学校综合治理安全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其他领导共同抓,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任务明确,责任落实的组织领导体制。要把综合治理安全工作作为综合考评和干部政绩考核重要内容。在本系统内,评先、评优、晋职、晋级、干部任免、校长绩效工资实行综合治理安全工作“一票否决”制度。

3、综合治理安全工作做到机构落实,人员到位,待遇落实,制度健全,分工明确,职责具体。特别要加强门卫建设。千人以下学校配备2人担任门卫工作,每增加500名学生增加门卫工作人员1人。建立门卫室,保卫工作人员24小时着装上岗。配置安防警具(警棍、钢钗、辣椒水)等基本警械器具,加大对不法分子和精神病患

者的防范与控制力度。严格值班值勤,严格出入登记,严把学校出入关。

4、全力推进“平安校园”创建工作,成立“平安校园”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制订《平安校园创建工作实施方案》,真正做到有组织、有计划、有目标、有措施、有督查、有总结、有奖惩。确保做到“九个不发生”, 即不发生“法轮功”等邪教人员聚集练功滋事,不发生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案件,不发生集体越级上访,不发生群体性事件,不发生食品中毒事故,不发生严重的网络舆情群体事件,不发生干部职工重大违纪违法事件,不发生严重刑事犯罪和经济犯罪案件,不发生重大治安灾害事故。

5、制定教职工安全培训计划,通过各种培训途径和方法,使教职工全面掌握学校安全制度和安全救护技能,用以指导学生预防事故、自救、逃生和紧急避险。要把对学生的安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开设课程,开足课时,真正做到安全教育有计划、有课时、有教师、有教材、有教案、有作业、有考试、有演练,做到每周1课时的安全教育课。要强化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每学年(“5〃12”和“11〃9”)开展两次安全疏散逃生演练,注重疏散逃生演练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开学初、放假前,有目的地对学生集中开展安全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救能力。

6、落实学校内保机构,组建护校队、巡逻队、护路队等“三队”,切实履行工作职责。

7、每季度组织召开一次以上综合治理安全工作专题会议,研究综合治理安全工作中存在的重大问题,寻求对策,部署工作;建立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台帐,落实贴签、公示、消号、备案制度;每季度组织对学校安全工作进行全面大排查大检查,谁检查,谁签字,谁负责,跟踪督办,直到隐患全部消除。凡整改不及时,造成安全事故的,按“四不放过”(事故原因不查清不放过,事故责任者得不到处理不放过,整改措施不落实不放过,教训不吸取不放过)要求依法依规严厉追究责任。

8、加强校舍安全及重要设施的维护管理,切实消除安全隐患。经常对校舍使用状况进行检查,彻底解决好学校危房问题。新建、扩建和维修改造校舍,进行校园配套设施建设,必须遵守国家有关

法律法规和建设规范、建设标准,严格按基本建设程序进行,消防设施、防雷设施真正做到“三同时”(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使用),确保建设质量。

9、切实做好消防安全工作。加强消防设施的配备、维护与管理。要配齐配足消防设施,要对应急灯、灭火器、消防栓进行不定期检查,确保使用。做好消防安全三提示:提示公众场所火灾危险性;提示公众场所安全逃生路线、安全出口的具体位置,遇到火灾等紧急情况如何正确逃生、自救;提示公众场所内简易防护面罩、手电筒等逃生设备器材具体放置位置和使用方法。要求人人会使用消防器材。对易燃易爆物品实行专门管理,对老化电路及时整改,积极预防坚决杜绝火灾事故的发生。认真做好师生消防知识教育,让师生真正掌握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即:检查消除火灾隐患能力,组织扑救初起火灾能力,即组织人员疏散逃生能力,消防宣传教育培训能力)。

10、加强防雷设施的配备与管理。学校教学楼、宿舍、远程教育室等重要部位都要安装防雷设施,且定期检测。新建、改造、拆建房屋必须按法律法规进行“三同时”建设,确保使用安全。

11、做好学校卫生防疫与食品卫生安全工作。成立食品卫生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签订工作责任状,将工作责任落实到每一个岗位,每一个人。落实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每季度召开一次专题会议,进行一次食品卫生专项检查。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条例》要求制订应急预案,加强食品来源、水源、食堂、宿舍及厕所等卫生管理。要按照有关传染病防控工作要求认真落实各项卫生防控措施,消除传染病发生的传播隐患。建立学生健康档案,组织学生定期体检,并及时报告学校传染病疫情及其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继续加强预防甲型H1N1流感病毒和手足口病,严格晨检和午检制度,并制订应急预案。

12、校办工厂企业、营业网点、出租门店,要有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厂规店约,后勤服务人员必须持有健康证,锅炉工、电工必须持有锅炉培训合格证和特种行业准可证上岗,并作好锅炉安全运行记录。服务人员要挂牌上岗,接受师生员工的监督。

13、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安全工作的六条措施。积极

配合相关职能部门开展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整治工作,充分发挥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消防安全副校长、消防辅导员、交通安全副校长、交警辅导员的作用,为学校安全工作保驾护航。三个副校长、辅导员相关信息必须在校门口挂牌告示。严厉打击各类危害校园安全的违法犯罪活动,保护师生人身、财产安全。

14、对各种可能引发群体事件的苗头,要予以及时防范和化解,对己发生的群体事件,要在基层就地解决;对突发性事件,要及时上报并果断处理,杜绝集体上访、非法游行、聚众闹事等现象的发生。

15、加强对各项活动的安全管理。要加强体育课、实验课和学生集会的安全管理。校内的各种活动设施和场所,特别是体育设施、实习基地和实验室必须符合国家安全标准,并定期检查设施和场地的安全状况,防止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学校开展的集体外出活动,必须请示局长批准同意。制定预防措施和应急方案,禁止组织中小学生参加超越其年龄、行为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范围以外的各类活动。严禁学生从事接触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等危险品的劳动和其他危险性活动,严禁学校场地出租用作危险品生产和存放,严禁中小学生接触有毒有害教具学具。严禁学生到陌生水域玩水游泳,杜绝溺水事故发生。进一步健全学校各项安全检查制度、安全教育培训制度、集体外出审批制度、重大事故第一时间报告制度、中小学非正常伤亡事故及时报告制度,以及安全工作预案等制度。杜绝安全事故迟报、漏报、瞒报现象。

16、加大学校安全工作投入力度,落实人防、物防、技防。继续加大全县中小学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力度,寄宿制以上的学校都要安装视频监控系统。经公安局相关部门验收方可使用,为安全工作筑起一道技防防线。

17、抓好学生交通安全工作,切实增强师生的交通安全意识。校门口有交通要道的学校要设置明显的警示标志,要安装减速带。要协调、配合公安、交通、海事等部门做好运送师生交通工具的检查检测工作,落实教师护送学生制度,严格落实国务院令第617号《校车安全管理条列》和《蕲春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蕲春县校车安全管理职责的通知》(蕲政办法[2012]134号)精神,进一步规范

校车管理工作,禁止学校租用和学生乘座无证无牌无照等不符合交通安全要求的车辆或其它交通工具。确保学生交通安全。

18、加强校园周边安全综合治理工作,强化措施,上下联动,警校共建安全文明的校园周边环境。紧密配合相关执法部门,加大力度整治校园周边200m内网吧、游戏室、录相厅、歌舞厅、小摊小贩摊点、彩票投注站点等。

19、健全学校安全工作档案,要有安全检查日志,隐患排查台账,家校联系卡等。各班要有点名册,节节点名、夜夜查寝,无论是正课还是晚自习都要有任课教师签名和班主任查巡记载,学生就寝要有查寝记录,学生离校或请假要及时告知家长。学生未按规定时间返校要及时追查原因,防止意外事故发生。切实做到无缝对接管理。做到安全工作档案与安全管理工作同时布置、同时检查、同时总结、同时验收,实现安全工作档案规范化。

20、各责任单位要根据本责任状所规定的责任目标要求,制定出具体的工作方案和措施,并认真地进行责任目标的分解和落实。同时,要加大学校安全工作监督检查力度,及时反馈信息。

三、奖惩措施

县教育局对上述各项责任目标及任务落实情况实行季度考评,半年考核,年末总评结账,对全县中小学前十五名的单位予以表彰和奖励;对发生安全责任事故单位,校长提拔晋级、学校年终考核评先实行“一票否决”;同时,实行责任倒查机制,落实对相关责任人纪律追究,触犯法律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教育局第一责任人签字:

责任单位第一责任人签字:

二0一五年三月十日

上一篇:智慧校园建设应用下一篇:2014年卫生院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