锻炼与心理健康

2022-05-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锻炼与心理健康

身体锻炼与中学生心理健康理论

摘 要 心理健康运动最早起源于美国,第三届世界国际卫生大会(1946)认为,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不相矛盾的范围内。《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对心理健康的定义是:“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本身及环境许可的范围内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但不是指十全十美的绝对状态(季浏,2006)。”心理健康是以较高的主客观认知水平、乐观而稳定的情绪为核心,以具备良好的心理调适功能,充分发挥内在潜能与动力,在各种行为反应中能够积极而适度表现的健全的心理状态。

关键词 锻炼 中学生 心理健康

一、我国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现状

我国当代中学生具有众多优良的个性品质,如思维敏捷、接受事物能力强、知识面较广、获取信息能力强等,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还比较严重,且呈上升趋势,其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1995年,上海市中小学心理辅导协会的抽样调查表明,中学生心理障碍检出率为15.4%。教育部重点课题“学校体育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项目研究成果显示:存在轻度心理问题的中学生比例是28.8%,存在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中学生比例是5.6%。我国中学生不良心理现象主要表现在:独立意识欠缺、依附性心理强、群体意识较差、环境适应能力较弱、调控自我与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缺乏必要的自我责任感。

二、我国中学生体育锻炼研究现状

范立仁、王小宁(范立仁,王小宁,2005)等人对全国不同经济水平的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周一至周五参加体育锻炼中,小学生活动5次以上者占该群体的33%;中学生和大学生则以2次活动为多,分别占各自群体的23%和21%。星期六、星期日两天中35%的人活动1次,27%的人活动2次,8%的人活动3次,7%的人活动4次,23%的人两天中从不参加体育活动。常桂秋,孔庆兰(常桂秋,孔庆兰,2006)等人对江苏省青少年体育活动的调查结果表明,有82.9%的学生没有做到每天运动1小时以上,有58.5%的学生一周内每天运动1小时以上不足3天,这些现象都是女生高于男生。可以看出,当前我国中学生体育锻炼明显不足。这也是造成我国中学生体质健康逐年下降的主要原因。

三、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现状

自20世纪60—7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生活的不断发展,国内外心理学界越来越关注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关系的问题。迄今为止,已有许多学者研究了体育锻炼与情绪、认知过程、人际关系等心理健康指标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有氧练习、力量、灵活性练习均可改善。

(一)体育锻炼对于中学生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影响

这一课题有较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应用价值,应当引起我国学者的足够重视。我们应在研究过程中针对国外研究经验与不足,完善实验设计和方法选择,使这一领域的研究在广度和深度上得到开拓和发展。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综合性理论能有令人信服的科学依据说明两者之间的关系。因此,继续探讨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关系是大众锻炼健身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之一。

(二)体育锻炼是改善心理状态的重要手段之一

目前,心理学界的许多研究均从某些层面揭示了体育锻炼对人的心理健康不同效应,使人们对体育锻炼的多元价值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发现身体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中,虽取得了一些成果,但还存在一些问题急待解决。如关于情绪内涵与外延的界定;合理全面研究设计的采用;身体锻炼促进心理健康的内在机制等问题还需深入探讨。

当前我国青少年锻炼心理学的研究中,应着重开展心理健康发展标准方面的研究,应着重心理健康标准有一个明确的界定。如:身体锻炼对个性、情感、自尊、创造力、的影响等。这对于年轻一代的成长,尤其在少年儿童在进行身体锻炼时会受到多种变量因素的影响,随着少年儿童年龄的增长及对自己性别认知的加深,身体锻炼产生的心理效益也将会发生改变。此外,独生子女现象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独生子女所产生的一些特征与身体锻炼的参与效应有很大的关系。以上这些因素都影响着青少年对身体锻炼心理健康的评估和研究。因此,运用多视角的动态观对青少年锻炼心理学进行研究,是今后需要努力的方向之一。

(三)体育锻炼不是增进心理健康和治疗心理疾病的唯一方式

对认知变化的作用目前还不清楚。目前的研究表明,无氧锻炼对某些心理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也同样具有重要作用。在这个领域中,大量的研究还存在明显的方法学问题,只有克服这些问题,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身体锻炼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目前我国心理健康的理论框架和研究工具多来自于西方,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导致了西方理论和研究工具在中国社会的契合性程度问题。要做好符合我国国情的心理健康研究,势必要对已有的西方理论和心理研究工具进行本土化改造。扩大研究对象,加强从“常态”和“发展”的角度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 朱敬先.健康心理学[M].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2.

[2] 季浏.体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98.

[3] 兰自力.学校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10):8.

[4] 朱凤菊.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成因及对策研究[J].山东教育科研.2000.12:62-63.

[5] 兰自力.学校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10):12.

作者:王敏

第2篇:刍议高中生的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

摘 要:高中阶段作为一个学生身心发育的黄金时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保持更是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长期体育锻炼能够提高个人对情绪的调控能力,对自我有更为清楚的认知;心理健康是确保学生能够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也是促进学生和外界良好沟通的桥梁。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体育锻炼可以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心理健康能够更好地促进体育锻炼活动的开展。

关键词:高中生 体育锻炼 心理健康

高中時期不仅是学生学习期间最为重要的一个阶段,更是其身心发展最为特殊的时期。这个阶段的学生普遍受到各方面的压力较大,最为突出的就是高考。学生的心理发展模式尚未形成完整的系统体系,在学习和生活方面遇到了难题如若无法得到及时的纠正就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消极影响。

1 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体育锻炼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很大的积极影响,它不仅是其他素质教育的前提和保证,同样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动力。现如今社会需要的是可塑造型人才,因此个人素质的全面发展也不可或缺,增加学生的体育锻炼不但提升了全面的身体素质,也为学习的开展提供了重要的保证。

1.1 通过体育锻炼来提高学生调控情绪、陶冶情操的能力

人的所有社会行为无时不刻都包含着情绪,良好的情绪能够帮助我们做事取得良好的效果,提高效率;不良情绪也会对人产生多方面的消极影响,严重的更会对身心健康造成损害。因此保持一个好的心态和情绪对高中生而言至关重要。高中阶段的学生要面对沉重的学业,心理和精神上有很大的压力,往往表现的紧张、焦虑等。体育教师应该做到心中有数,更具针对性地开展相关教学活动,对于积极表达内心想法的同学提出表扬,让学生们感受到在课上敞开心扉、分享心情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这样才会让学习变得更加轻松高效。

1.2 通过体育锻炼来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

体育锻炼能够帮助高中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在体育锻炼过程中不轻言放弃、不到终点不停歇的意志品质可以催人奋进,感受成功带来的愉悦;但失败也会与之存在,同样失败也是对高中生的一次历练。例如,体育教师可以适当增加学生800m、1500m等中长跑测验项目,通过计时的方式增加学生们的时间感,增强学生在运动过程中的感情体验,给予口头上的鼓励,让学生们内心始终保持一种努力感不断向前,对于取得进步的同学及时给予表扬,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进而还可以让学生们更加奋发上进。

1.3 通过体育锻炼来促进学生心理适应习惯的养成

心理适应最为重要的表现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体育课恰好给学生们搭建了一个可以彼此沟通和交流的平台和机会,各种运动项目都可以在无形中增进同学间的友谊,形成与他人能够好好相处、互相尊重、理解的良好人际关系。在实际教学中,体育教师可以组织集体性的比赛,例如排球、跳长绳等比赛来提高学生的课上参与度,提升班级凝聚力,给予学生和他人沟通交流和竞技的机会,以此来增强学生们的集体荣誉感。

1.4 通过体育锻炼帮助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形成

高中生对待事物也有自己的主见,内心变得丰富且敏感。体育教师要增加课上和学生们聊天交心的频率,去获知学生们内心的想法。通过举行形式多样的活动,为学生们打造一个轻松欢快的现场氛围,在玩的过程中实现既能锻炼身体又能提高心理素质的目的。体育教师要多与学生互动,只有在了解了学生真正需求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开展教育工作,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形成。

唯物辩证法提到世界上的任何个体具有多样性,部分群体有着自信、乐观的良好品质,与之对应的就有孤僻、消极的群体存在。体育教师可以开展多样化的体育活动来帮助学生逐步改善和克服缺陷,通过慢跑来增强学生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通过参与到集体活动中同学们之间同力合作达到目标来慢慢改变学生孤僻的性格特点,体育锻炼可以有效地改善学生的情绪,降低学生不良情绪的反应,使其心情愉悦;体育教师也要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在上课期间中不仅要善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更要注重观察学生前后的情感变化,让学生们清楚感地受到来自体育教师的关爱与理解,从而实现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2 开展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及举措

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健康的身心是一切学习和工作的必要前提,其要求我们应做到用健康的身心和高尚的品德来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高中生作为身心发展尚未成熟的群体,对心理健康的意义与现实性认知明显不足,因此使其逐步了解并对心理健康有更为清晰认知的工作也十分重要。

2.1 开展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国家一直都在宣传“德育”,但是就目前社会环境上看,信息流通速度之快,信息性质的褒贬不一以及观念的多元化无时不刻都在冲击着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而高中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阶段,这一阶段不仅是学生接收来自多方面信息的敏感时期,还面临着高考升学的压力,每次考试后都要进行排名等情况,使得高中生长期处在压抑的氛围中,承受了相当大的压力;人们都说父母的一言一行都直接影响着下一代,部分有心理疾病的学生多少都与生活的家庭相关:离婚率增高、不能采取适当的管教方式对待孩子等都会对其心理健康产生不小的伤害。可想而知,开展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是迫在眉睫。

2.2 开展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举措

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全社会应给予足够的重视,要敢于面对学生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及时转变观念,让学生本身存在的心理问题得以显现并解决,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学校也应重视就学生提出的问题和疑惑进行一对一的心理辅导,给学生们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还可以邀请专业的教师让学生们通过交流、宣泄等方式缓解压力来提高心理素质;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和形成还与家庭息息相关,因此家长要和学校做好及时的沟通,对孩子在学校的表现给予随时的关注,正确对待孩子出现不当的地方,做到正确地引导孩子;而作为高中生一定要学会调控好自己的情绪,善于及时解压,出现问题要及时寻求他人帮助,用心发现自身优势和不足,积极发挥自身长处,正视不足努力改正。

心理健康是实现社会稳定、学校高效运作、学生和家庭幸福的重要保障,当发现学生存在问题时要及时沟通疏导,让学生们在学习中始终保持昂扬的心态,这样才能使学生们在品德和修养等方面不断提高。

3 结语

眼观当下,高中生是处于最不稳定时期的典型代表之一,寻衅滋事、聚众斗殴等现象已屡见不鲜。高中生群体是我们祖国未来发展的新希望,因此关注高中生群体教育工作已是迫在眉睫,针对不同情况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措施来加以沟通和引导,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要重视对高中生身心健康方面的建设,强化学生价值取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凸显主流的社会价值观念。

参考文献

[1] 刁庆阳.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及其教育启示[J].当代体育科技,2019,9(30):221,223.

[2] 裴丽萍.试论西部农村高中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田径,2019(5):38-39.

[3] 李钦珠.农村高中学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分析[J].基础教育参考,2018(7):77-78.

作者:许尔忠

第3篇:高校学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问题的探析

摘 要: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才竞争日趋激烈,人们所承受压力越来越大。大学生作为高素质、高层次的人才队伍,在面临更多机遇和挑战的同时,也承受着更大的心理压力与冲突。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存在诸多的问题,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因此,关注和重视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问题,加强大学生体育锻炼,增强大学生体质,全面提高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是十分重要而迫切的问题。

关键词: 大学生 体育锻炼 心理健康

大学生作为一个高素质、高层次的人才队伍,未来社会的主力军,社会对大学生的整体素质也必然提出新的要求,他们整体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未来社会发展的水平和进程。然而,面对瞬息万变的社会改革、快节奏的现代生活、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以及来自学习、专业、就业等等诸多方面的压力,大学生所要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对心理健康的关注也显得越来越重要。在南京召开的21世纪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学术研讨会上,有专家指出,我国大学生中,有心理障碍者的比例,80年代中期为23.25%,90年代上升到25%,近年来己达30%,而且正以每年5%的速度递增。以上情况表明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心理问题不容忽视,他们的心理健康必然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

一、体育锻炼的概念

体育起源于劳动,它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和发展。目前,体育锻炼概念没有一个统一明确的定义。Caspersen等(1985)认为体育锻炼包含2个要素:1.由骨骼肌产生的身体唯一,2.引起能量由低到高变化的消耗,体育锻炼是以保持和提高体质为目的的有计划、有内容地安排和重复从事的身体运动。在我国,体育(身体)锻炼是指以健身、医疗卫生、娱乐休息为目的的身体活动。它是实现体育目的和任务的基本途径之一,不仅是群众体育的基本活動形式和方法,也是学校体育、竞技体育的活动形式和方法。总的来说,体育锻炼能改善和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提高机体工作能力,消除疲劳,调节情感,使人精神愉快,对预防与治疗某些疾病有重要意义。

二、心理健康的概念

健康(Health)一词在古代英语中有强壮、结实、完整之意。最早人们对健康问题的认识是单纯从生物性的角度出发的,认为健康就是没有缺陷和疾病。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也发生了改变,越来越认识到没病即健康这种观点的极端性、片面性。健康应不仅包括身体的健康,还包括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良好状态。”因此,对健康的理解不应仅仅局限于身体方面,而是一个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健康三方面内容的全新概念。

当代中国对于心理健康主要有以下一些观点。李蔚将心理健康定义为:所谓心理健康并不是消极地维持正常状态,治疗、矫正和预防心理疾病或心理障碍的一门科学,而是有意识控制自己,正确了解自己,立足于现在,面向未来,渴望在生活中挑战新的奋斗目标,从而推动自我成长的最佳心理状态。林增学认为:广义的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狭义的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知、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我国《心理学百科全书》指出:心理健康又称心理卫生,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指心理健康状态,个体处于这种状态时,不仅自我情况良好,而且与社会契合和谐;二指维持心理健康减少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的原则和措施。比较普遍的对心理健康的诠释是:狭义的心理健康,主要目的在于预防心理障碍或行为问题;广义的心理健康,则是以促进人们心理调节、发展更大的心理效能为目标,也即是人们在环境中健康地生活,保持并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更有效地为社会和人类做出贡献。

三、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现状

姚丽琴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普遍认为参加体育锻炼缺少场地器材,其中男生集中认为是缺少器材,女生认为缺少场地。曾吉对普通高校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研究结果显示,约有16%的大学生从来不参加任何课外体育活动,84%的大学生能不同程度地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但强度和时间明显不足;90%的大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抱有明确的动机,身体健康、娱乐身心、达标是我国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动机;没时间、无器材、无场地、无兴趣是影响我国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障碍因素。李秀梅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四个年级大学生大多数参加体育锻炼达到周次2—4次,其中二、三年级学生的活动次数达到最高值,但仍然存在一部分学生偏少的现象,特别是四年级学生;大学生在对体育锻炼项目的选择上,男女生存在较大的差异性,男生以足、篮球等球类项目为主,女生以排球、乒乓球、健美操等项目为主。董玉福研究结果显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中有74.13%的学生存在程度不等的心理问题,其中有明显心理问题的学生占18.14%;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中有95.11%的学生存在程度不等的心理问题,其中有明显心理问题的学生占30.17%,经常锻炼者各项因子的症状均明显低于不经常锻炼者。

四、加强体育锻炼,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一)构建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高校应促进校园的精神文化建设,做好体育与健康文化宣传、指导工作,如开设体育与健康专题讲座、体育与健康知识竞赛等。同时,要加强各种体育活动的组织和开展工作,增加体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因此学校要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建设,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心理素质健康发展的环境和氛围。

(二)体育教学的改革

原来的体育教学是停留在规定操场上,限制了学生的自由,同时也让学生的兴趣受到了打击,所以对学生的心理影响强度比较弱。因此,我们应该根据学校的实际条件及校园的地理特点,有计划地在原来的体育内容的基础上开展一些拓展项目,如定向越野、远足等等户外运动,通过学生亲身的体验来挖掘自己的潜能,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促进学生团结合作、顽强拼搏的精神。体育活动在使学生增进相互交往、克服孤独感、培养心理适应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注重体育教师的培养,优化体育师资结构。

目前,大部分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依然强调以运动技术为中心,注重体育实践,缺乏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指导,这与其自身知识和健康教学经验、方法的不足有关。高校要注重体育教师的进修和培训,使他们具备更合理、全面的知识结构,建立起自身心理健康、掌握教育心理学专业知识以及心理辅导技巧和方法的体育教师队伍,使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切实有效地贯穿于课堂教学、体育锻炼等各个方面。这是高校体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方法和手段。

结论

总之,参加体育锻炼能够协调好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扩大社会交往,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从而克服孤独感。在体育锻炼中可以消除学生紧张、抑郁、焦虑等心理紊乱的现象,减少情绪上的负担,同时也减少情绪障碍。在体育锻炼中应该循序渐进、持之以恒,这样才能达到健身及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董玉福.不同选项课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健康教育,2005,03.

[2]李蔚.心理健康的定义和特点[J].教育研究,2003,10.

[3]李维等.心理学百科全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

[4]李秀梅.浙江省高校课外体育现状调查与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03.

[5]林增学.心理结构维度的研究概述及理论构想[J].心理科学,2001,03.

[6]钱建龙.体育运动和身心健康[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1.

[7]任未多.身体活动与运动锻炼的心理效应「J].体育科学,1997,03.

作者:杨 伟 吴 亮

第4篇: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

第一节心理健康概述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日趋激烈,个体的情绪处于较为紧张的状态,因此,心理健康问题日益成为现代人关注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传统社会中,人们认为健康主要是指身体的健康、生理的健康,因而采取各种措施,增强生理机能水平,提高适应自然、抵御疾病的能力。由于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精神世界的冲突与纷争。那种“无病即健康”的生物学健康观已经过时,而发展成为生物、心理和社会三维健康观。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健康是指在精神、身体和社会上的保持健全的状态,精神健康的标准是:(1)具备自我控制能力;(2)能正确对待外界影响;(3)内心世界处于相对平衡状态。世界卫生组织还指出,健康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和道德健康。

人类对健康内涵的认识不断丰富和深化的同时,个体的心理健康日益得到现代社会的广泛重视。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及标准 (the concept and standard about mental wellness)

(一) 心理健康的定义

 对于心理健康的认识许多学者有不同的观点,如《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对心理健康的定义是: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的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而不是指绝对的十全十美的状态。日本的松田岩男指出:心理健康是指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全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认可的形式来适应,即个体遇到任何障碍和困难问题,心理都不会失调等。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认为,心理健康是指在躯体上、智能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

 综合各种认识,可以认为,心理健康是个体的一种持续的积极的内部状态,个体表现出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并充分发挥其身心的各种潜能,在应付各种问题和环境时更多表现出积极的倾向。

(二) 心理健康的标准

 心理健康的标准至今说法不一,综合各种国内外各种观点,心理健康应符合以下条件:

(1) 智力正常:智力是个体从事一切社会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是其了解、认识外部世界的十分必要的条件。只有智力正常的人才能正确的评价自己,并具有情绪体验能力,从而自我效能感增强,而智力落后者经常遭遇失败,伴随烦恼、痛苦的体验,产生自卑感。

(2) 适当的情绪调节能力:由于社会环境的影响,个体在生活中总会遇到挫折和困难,如果不能正确处理,个体就会被消极情绪所困扰,而这些消极情绪得不到有效宣泄的话,就可能使自己产生心理疾病,并可能对生理健康造成损害,患上身心疾病。同时,不良情绪的发泄方式必须考虑道德及社会的评价。

(3) 自我评价恰当:心理健康者能充分了解自己,既看到自己的长处,又看到自己的不足,以便扬长避短,在学习、工作上获得成功,在生活中同他人和谐相处。心理不健康者,往往将失败归因于机遇和任务难度,整日怨天尤人,或将自己看得一无是处。

(4) 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心理健康者乐于与他人交往,建立了较为和谐的积极的人际关系,反之,就会离群索居,对他人不信任,给自己带来巨大的烦恼和痛苦。

第二节体育锻炼对个体心理健康的促进

 (the effects of mental wellness upon physical exercise)

保持积极的情绪状态,正确对待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困难和挫折,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对个体的一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但如何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呢?参加体育活动就是调节个体的情绪状态、促进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体育锻炼有助于发展智力 (physical exercise is useful to intelligence)

 智力是个体圆满完成工作、学习任务的基础条件。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使个体的注意、记忆、观察、思维和想象等能力得到充分发展,提高活动效率,还可以使其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乐观自信、精神振奋、精力更加充沛,从而对人的智力功能具有促进作用。

 研究表明,由于体育锻炼能有效地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使大脑获取更多的氧气,给大脑的记忆和思维能力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能够提高脑力劳动的效率。另一方面,体育活动不仅能使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过程更加有效,使其对各种刺激的反应更加迅速、准确,为智力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而且还可以提高人的视觉、听觉、本体感觉、神经传导速度、神经过程的均衡性和灵活性,促进神经系统功能的增强。

 人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大脑皮层的相关区域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并随着学习时间的延长而产生疲劳感,导致学习效率下降。而体育活动的参与,有助于大脑皮层的相关区域形成兴奋与抑制合理交替的机制,降低疲劳感,提高文化学习的效率,此外个体的体质增强,身体机能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充分地挖掘与开发学习的潜力。

二、体育锻炼有助于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 (physical exercise for good feeling)

情绪状态的调控能力是衡量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最主要的指标。个体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常常会产生紧张、压抑、忧虑等不良情绪反应,体育锻炼可以使个体从烦恼和痛苦中摆脱出来,降低应激水平,使处理应激情境的能力增强。麦克曼(mclman)等人的研究表明,经常参加身体锻炼者的状态焦虑、抑郁、紧张和心理紊乱等消极的心理变量水平明显低于不参加身体锻炼者,而愉快等积极的心理变量水平则明显要高一些。

 体育锻炼之所以能够调节情绪,是因为体育锻炼的参与者能体验到运动带来的愉快感觉。心理学家认为,适度负荷的体育锻炼能够促进人体释放一种多肽物质——内啡肽,它能使人们获得愉快、兴奋的情绪体验。因此参加体育锻炼,尤其是参加那些自己喜爱和擅长的体育锻炼,可以使人从中得到乐趣,振奋精神,从而产生良好的情绪状态。

三、体育锻炼有助于良好的意志品质的形成 (physical exercise for good will)

意志品质指一个人的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和自制力,以及勇敢顽强和独立主动的精神,是一个人行为特点的稳定因素的总和。意志品质需要在克服困难的实践过程中培养。体育锻炼本身就要不断克服困难(气候条件的变化、动作的难度或外部障碍等)和主观困难(如胆怯和畏惧心理、疲劳和运动损伤等),才能取得成功。体育锻炼的参与者努力克服主、客观方面的困难,培养自身良好的意志品质。任务越困难,对个体的意志锻炼的作用越大,而良好的意志品质对于人的活动(尤其是体育锻炼)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体育锻炼使自我概念更为清晰 (physical exercise makes me clearer)

 自我概念是个体主观上对自己的身体、思想和情感等的整体评价,它是由许许多多的自我认识所组成的,例如我是什么人、我主张什么、我喜欢什么、我不喜欢什么等等,包括社会方面的自我概念和身体方面的自我概念等。其中,身体方面的自我概念包括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身体表象是指头脑中形成的身体图像。身体自尊则主要包括一个人对自己运动能力的评价、对自己身体外貌(吸引力)的评价以及对自己身体的抵抗能力和健康状况的评价。

 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障碍在正常人群中是普遍存在的,据报告,54%的大学生对他们的体重不甚满意。与男性相比,女性倾向于高估身高和低估体重,而且,身体肥胖的个体更可能有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方面的障碍。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与整体自我概念有关,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对身体表象的不满意会使其身体自尊变低,并产生不安全感和抑郁症状。

 坚持体育锻炼可使体格强壮、精力充沛,因而,体育锻炼对于改善人的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至关重要。研究表明:锻炼者比非锻炼者具有更积极的总体自我概念;体能强的人比体能弱的人倾向于具有更高水平的自我概念和更高的身体概念;肌肉力量与身体自尊、情绪稳定性、外向性格和自信心呈正相关,并且加强力量训练会使个体的自我概念显著增强。因此,更积极的自尊心,更高水平的身体概念和自我概念与高水平的体能状况相关。

五、体育锻炼有助于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physical exercise for good public relations)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使人们越来越趋向封闭的状态,从而造成人与人之间感情交流缺乏,人际关系疏远。体育锻炼则打破了这种封闭,让不同职业、年龄、性别、文化素质的人相聚在运动场上,进行平等、友好、和谐的交往,使人们互相之间产生信任感,有效进行情感和信息的交流,互相之间产生一种默契和交融。研究表明,增加与社会的联系会给个体带来心理上的益处。马塞(massie)等人1971年的调查发现,外向性格者比内向性格者的社会需要更强烈,这种社会需要可以通过跳舞、球类、做操等集体性活动来得到满足。

 由此可见,人们可以通过体育锻炼来认识更多的朋友,大家和睦相处、友爱互助,这种良好的人际关系将令人心情舒畅、精神振奋。

六、体育锻炼有助于消除心理疾患 (physical exercise for decrease mental disease)

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和生活压力的加大可能会使许多人产生悲观、失望的情绪,进而导致忧郁、孤独、焦虑等各种心理障碍的产生。人们参加某个项目运动并坚持锻炼,他的生理技能、身体素质将会得到改善,也会相应掌握并发展一些运动的技能和技巧。由此,个体会以自我锻炼反馈的方式传递其成就信息与大脑,从而获得自我成就的认知和情感体验,产生愉快、振奋和幸福感。因此,适宜的体育锻炼能使有心理障碍的个体获得心理满足,产生积极的成就感,从而增强自信心,摆脱压抑、悲观等消极情绪,并消除心理障碍。

 许多国家已将体育锻炼作为心理治疗的手段之一。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1750名心理医生中,80%的人认为体育

第5篇: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

华中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课程作业

院(系)名称:

专 业 名称:

年级:

学 生 姓名:

学号:

课 程 老师:

体育学院体育教育09级王明瑞2009212360完成时间:2012年12月31日

体育锻炼对高中毕业班学生的心理影响探究

——赤壁一中高三学生心理健康与体育锻炼的关系探究

作者姓名:王明瑞作者学号:2009212360

摘要:

通过观察法和访谈法,对当前赤壁一中高三毕业班学生心理健康与体育锻炼关系问题进行研究。结果发现经常参与体育锻炼的学生,他们的心理健康指数相对于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学生的心理健康指数要高。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并且能够释放毕业班过重的心理负担和学习压力,只有真正做到了劳逸结合,才会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毕业班高中体育锻炼心理健康赤壁一中

一、引言

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健康是指在精神、身体和社会上的保持健全的状态,精神健康的标准是:(1)具备自我控制能力;(2)能正确对待外界影响;(3)内心世界处于相对平衡状态。世界卫生组织还指出,健康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和道德健康。而对于心理健康的认识许多学者有不同的观点,如《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对心理健康的定义是: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的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而不是指绝对的十全十美的状态。日本的松田岩男指出:心理健康是指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全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认可的形式来适应,即个体遇到任何障碍和困难问题,心理都不会失调等。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认为,心理健康是指在躯体上、智能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

综合各种认识,可以认为,心理健康是个体的一种持续的积极的内部状态,个体表现出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并充分发挥其身心的各种潜能,在应付各种问题和环境时更多表现出积极的倾向[1]。有关运动和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普遍认为,长期的体育锻炼有助于心理健康[2]。

二、研究方法

(一) 文献资料法。通过对中国学术期刊网优秀硕博论文万方数据库以及郑州大学和郑州大学体育学院图书馆的检索查阅近 年国内外的相关资料了解已有研究成果及背景知识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二)观察法和访谈法,通过两个月的观察和对学生的抽样访查来进行研究。赤壁一中共有30个毕业班(包括复读班),共2000人左右,对其中5个班(300人左右)的学生进行了交谈。

三、主要结果

(一)在进行谈话的学生中,有70%以上的学生认为,参加一定的体育锻炼可以增加幸福感,保持积极的心境,能够产生良好的身体体验,以及降低焦虑和抑郁水平,但是在比较重的抑郁作用并不是很明显。

(二)65%的学生认为,体育锻炼有益于智力的发展,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使个体的注意、记忆、观察、思维和想象等能力得到充分发展,提高活动效率,还可以使其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乐观自信、精神振奋、精力更加充沛,从而对人的智力功能具有促进作用。

(三)75%的学生认为体育锻炼是获得良好情绪的体验,在进行谈话的学生中多数会说当心情不好的时候就去参加体育锻炼,之后心情便会感到舒畅,压力也会随之减轻。

研究表明,体育锻炼之所以能够调节情绪,是因为体育锻炼的参与者能体验到运动带来的愉快感觉。心理学家认为,适度负荷的体育锻炼能够促进人体释放一种多肽物质——内啡肽,它能使人们获得愉快、兴奋的情绪体验。因此参加体育锻炼,尤其是参加那些自己喜爱和擅长的体育锻炼,可以使人从中得到乐趣,振奋精神,从而产生良好的情绪状态。

(四)60%的学生认为参加体育锻炼有助于良好意志品质的形成,比如参加中长跑项目可以培养学生坚持到底的意志品质,参与太极拳的练习能够培养学生的耐性和耐心,是学生心境平和,从容应对生活中的困难。

意志品质指一个人的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和自制力,以及勇敢顽强和独立主动的精神,是一个人行为特点的稳定因素的总和。意志品质需要在克服困难的实践过程中培养。体育锻炼本身就要不断克服困难(气候条件的变化、动作的难度或外部障碍等)和主观困难(如胆怯和畏惧心理、疲劳和运动损伤等),才能取得成功。体育锻炼的参与者努力克服主、客观方面的困难,培养自身良好的意志品质。任务越艰难,对个体的意志锻炼的作用越大,而良好的意志品质对于人的体育锻炼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五)通过观察和相处发现,体育锻炼有助于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physical exercise for good public relations)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使人们越来越趋向封闭的状态,从而造成人与人之间感情交流缺乏,人际关系疏远。体育锻炼则打破了这种封闭,让不同职业、年龄、性别、文化素质的人相聚在运动场上,进行平等、友好、和谐的交往,使人们互相之间产生信

任感,有效进行情感和信息的交流,互相之间产生一种默契和交融。研究表明,增加与社会的联系会给个体带来心理上的益处。马塞(Massie)等人1971年的调查发现,外向性格者比内向性格者的社会需要更强烈,这种社会需要可以通过跳舞、球类、做操等集体性活动来得到满足。

自身的感受告诉自己,经常参与体育锻炼的学生更容易沟通,善于调节人际关系,赤壁一中高中同毕业班的学生中的那些参加学校体育训练队的学生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已经跟实习的我们成为了很好的朋友,通过谈话知道他们与各科老师的关系以及与同班同学的关系也是很融洽的,很少会跟同学以及老师之间发生矛盾。

当然不能否认的是体育锻炼亦是有助于身体的健康的,现代社会中的各种健身房以及各种运动处方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坐车了巨大的贡献。

四、存在的问题

在观察和谈话中,也可以看到体育锻炼的发展还是存在很多问题的,比如多数学生认为学校不是很重视体育学科的开展和发展,虽然实施了新课标改革,但是对体育学科的重视还是没有提到一个足够高的角度。造成了体育老师工作积极性不高,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等消极的影响,在当今社会里的中学生从小学开始就背负了巨大的学业压力和精神压力,如果失去了体育锻炼,学生的心理疾病的发病率将会大幅度上升。

五、建议和意见

(一)教育部应提倡把体育纳入高考的评分体系中,通过强制性来提高老师,家长和学生重视体育锻炼,从而发挥出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学校形成相应的组织,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课间活动和课外体育活动,努力做到科学有组织有目的地进行体育锻炼。

(三)作为新一代的体育教师,要以积极的态度投身体育教育事业,为体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做好家长和其他学科老师的工作,让他们从理论和实际方面认识到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巨大作用。

六、 结论

人是生理与心理的统一体,身与心的健康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高中阶段是一个人的世

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一个人的心智渐趋成熟的时期,这个时期学生 形成的品格将影响他们的一生。及时的了解和调节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对于培养真正意义上的国家栋梁具有非常现实的指导意义[3]。通过对赤壁一中毕业班的研究发现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存在一种相互促进的作用,体育锻炼有助于心理健康的形成和发展,同时健康的心理也能使学生一积极的心态对待体育锻炼,能使学生合理的安排学习与锻炼的时间,同时学生也能够深刻体会到体育锻炼对学习乃至今后生活工作的巨大促进作用。

七、参考文献:

[1];

[2]李慧娜,王光,健美操对高中生情绪影响的研究现状与分析,体音美教学,2008;

[3]倪 刚 ,体育锻炼与高中生心理健康关系研究,今日南国,2008年6月(总第94期);

[4]肖 洁,浅谈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促进,贵州体育科技,2 008年9月,第3 期 ( 总第92 期 );

[5]尹春刚,刍议高中生的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年10月;

[6]李富健,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3月,第17卷第13期;

[7]赵红伟,孙丽华,白世新,高校不同专业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现代远程教育,2009

年3月,第7卷第3期;

[8]刘 洋,郭玉江,身体自尊在职业女性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间的中介模型检验,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年9月,第22卷;

第6篇: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健康就是指身体好,不得病,只重视生理上的健康而忽略了心理上的健康,其实,人的健康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因为人是心理和生理的统一体,身与心的健康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据美国某综合医院门诊部对前来就诊的病人不加选择地抽样调查,发现65%的病人的疾病与社会逆境有关,35%的病人在很大程度上是情绪不好而引起的。随着人类精神生活的不断丰富和提高,怎样才能保持心理健康,预防心理疾病,会越来越成为人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于生理健康,这一点大家都很清楚,就是指没有疾病和病症,身体状况良好,有充沛的精神投入学习和工作。那么,怎样才是心理健康呢?

健康不仅仅是生理上没有疾病,而是一个人在心理、精神上处在社会生活中完全安宁的状态。心理不健康的危害很大,因此我们每个人在平时的学习和工作中,要学会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控制自己的情绪,对于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是十分重要的。人的一生总会遇到许多困难与挫折,这就要求我们要保持豁朗的情怀,再大的问题也能迎刃而解,而郁闷最容易造成心理障碍。一个人每时每刻都保持心境的恬静和愉悦是不可能的,从来不忧伤、不生气的人在世界上是罕见的。然而,用理智的力量来控制自己的情绪,用适当的方法采转移和调整自己的情绪,这是能做到的。在工作之余多参加一些体育锻炼,也对身心健康大有益处,经常在户外运动而又运动得当的人,总是精神充沛,情绪乐观。。

1、体育锻炼可调节情绪

体育锻炼中,对心理健康影响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情绪,通过体育锻炼可使情绪得到调控。在当今的快节奏、高效率、强竞争的时代,在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时间坚持体育锻炼,可使紧张、焦虑、不安的情绪状态得到改善,心理承受能力得到提高,适应能力得到增强。

2、体育锻炼能协调人际关系

我国著名心理学教授丁瓒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主要的就是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人际关系是影响人的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体育锻炼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它总是与人群发生着交往和联系,人们在运动中能较好地克服孤僻,忘却烦恼和痛苦,协调人际关系,扩大社会交往,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3、体育锻炼能消除疲劳

体育活动具有降低紧张情绪的作用,体育活动可以锻炼人们的意志,增加人的心理坚韧性,自觉、积极的体育锻炼能加快疲劳的消除,常说的“疲劳”是一综合性症状,与人的心理和生理因素有关,若活动时情绪消极,会很快产生疲劳,若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和保持中等强度活动量,就能减轻疲劳,且通过体育锻炼能提高诸如最大吸氧量和最大肌肉力量等生理功能,从而减少了疲劳的出现。

4、体育锻炼能治疗心理疾病

大量研究表明,体育锻炼能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此外,体育锻炼对于培养勇敢、果断、顽强等意志品质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培养奋发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等都有重大意义,这也是心理健康所必须的。

第7篇:锻炼计划与身体健康

《锻炼计划与身体健康》课后感

通过对本学期《锻炼计划与身体健康》课程的学习,使我对身体健康有了更深的认识,深深体会到锻炼计划的重要性。老师幽默的讲解和有趣实用的视频展示,不仅大大提高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而且丰富了课程内容。下面就浅谈一下我对这门课学习的总结。

一,身体健康

健康是金,是事业的前提,生命的基础。

健康是乐,没有健康就没有生活的乐趣。

健康是智,智力的发挥是以健康作为后盾,居里夫人说:健康的身体是科学的基础。健康是财,是人生最大财富。

健康是福,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和权利,充分享受这一权利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健康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和潜在动力;是物质文明建设的保证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体现;是人类最重要的素质和最为关注的问题;

身体健康素质包括身体成分、心血管系统的功能、肌肉的力量、耐力和柔韧性等,它们与身体健康关系密切。通过体育锻炼、调整饮食结构、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是可以改善身体使身体更加健康的有效方法。

体能也叫体适能(Physical Fitness),主要通过体育锻炼而获得。保持良好的体能可以使我们的身体更健康、精力更旺盛、生活更美好、寿命更能延长、生命更有价值。

每个人要获得健康都需要有一定的体能,但每个人所需的体能水平不尽相同,一个人良好的体能与其年龄、性别、体形、职业和生理上的缺陷(如糖尿病、哮喘病等等〕等因素有关。一般来说,个体对体能的要求与其活动的目的有关,例如,运动员必须不懈地花大力、流大汗去提高力量、耐力、柔韧和速度等体能,才能提高运动成绩;而普通人只需用一般性的身体活动来维持这些方面的体能,就可以增进健康。另外,即使对同一个人而言,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环境所需的体能水平也迥然不一。

良好体能的保持与长期的锻炼密不可分,如果一个人的锻炼半途而废,那么,他的体能水平就不能保持,甚至还会下降。

身体锻炼是提高体能水平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但需注意的是,良好的体能并不是完全靠身体锻炼就可以达到的,还与科学的饮食方法、良好的口腔卫生、足够时间的休息和放松等方面有关。

体能可分为两类:与健康有关的体能和与动作技能有关的体能。前者包括心肺耐力、柔韧性、肌肉力量、肌肉耐力、身体成分等,后者是指从事运动所需的速度、力量、灵敏性、协调

体能与身体健康密不可分,通过各种游戏活动、运动练习可发展学生的各种体能,而良好的体能是提高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水平以及运动技能的作重要物质基础。发展体能可以说是身体健康学习领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

适宜的营养对于增强体能和保持健康状态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促进学生的生长发育和修复机体组织,还可以满足学生每日身体活动所需要的能量。营养吸收太少会削弱体能和引起疾病,因此,保持足够的营养很有必要。

然而,营养吸收又不能过分,暴饮或暴食会导致肥胖症,肥胖症可引起心脏病、糖尿病等等。人与周围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作为人体活动的体育锻炼当然与环境紧密相联。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人会明白环境因素影响体育锻炼的效果,例如,热环境、空气污染等能导致体育锻炼时心率加快、呼吸急促、耐力下降等。因此,了解环境因素如何影响体育锻炼的效果,对于从事体育锻炼的人来说非常必要。懂得环境对健康的影响和运动对环境卫生的要求,旨在使这些学生在今后的体育锻炼时注意这一问题,同时增加环保意识。

二,锻炼计划

科学锻炼计划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确定目标与选择内容。

2.选择内容、合理搭配。

3.锻炼次数与时间安排。

体育活动对身体健康的作用。

1、积极作用:

促进人脑清醒、思维敏捷

促进血液循环,提高心脏功能

改善呼吸系统功能

促进骨骼肌肉的生长发育

调节心理,使人朝气蓬勃,充满活力

提高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增强机体免疫能力

2、消极作用:

过多过量的运动对身体也容易造成损伤。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在于动也。人体也一样,“生命在于运动”,无论是从事体育运动,还是脑力劳动,或者是进行有针对性的体育锻炼,或是做家务劳动,均有利于健康长寿,但其运动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运动方法不正确、不科学,不仅不能强身,还会有损身体。所以,在开始运动前,应先了解正确的、科学的运动锻炼方法。“天下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运动也同样,人不可忽视自己的状况而一味追求从众,也许很多人的运动方式并不适合你自己。但是该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锻炼方式,这只有结合自己的习惯及爱好,以及自己某些方面的缺点来进行针对性的练习。

如果你的体重过重,体育锻炼的最佳方式应选择走、游泳、骑自行车等持续的周期性运动。随着体重的减轻,再选择其他的运动方式。并且保证每周的锻炼次数。锻炼的次数越多,则消耗的热量也就越多,反之则达不到降低体重的目的。对于体重过重的人来说,每天早晨和下午各锻炼一次,比每天只进行一次较长时间锻炼所消耗的热量更多。下午4~5点钟,大多数人身体的基础代谢都处于较低的水平,这时是最好的锻炼时机,这时锻炼不但能够多消耗身体热量,同时还可以提高身体20分钟至数小时的基础代谢率,使热量得到进一步地消耗,所以降低体重的效果会更好。锻炼的强度是决定降体重计划能否实现的关键。

在刚开始锻炼时,应以小强度长时间的锻炼方式为宜。在体重有所下降,体重健康水平得到一定程度提高后,再逐步增加运动强度,如从慢走开始─—快走——走跑交替——持续慢跑——持续中速跑等。持续运动的时间对降低体重最为重要。尤其重要的是让锻炼和控制饮食相结合。

要降低体重,不仅要运动自己的腿,还要管好自己的嘴。要做到这一点并不是轻而易举的,除了自己应具有坚强的控制力和毅力之外,家长的参与、监督和配合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而如果你的体重太轻,则要相应的改善自己的锻炼方式,要想增重体重,只有让你在平时摄取的能量要大于你平时所消耗的能量。如果你在身高标准体重的评价中被评为过轻,想增加体重,当然是要增加肌肉而非脂肪,你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去医院检查是否是自己身体患有能使人体重减轻的疾病,例如蛔虫病、慢性消耗性疾病,如结核病、慢性腹泻、内分泌疾病等,都会出现体重增长缓慢或下降的现象。

第二, 打破旧的代谢平衡。“吃多少都不长肉”是瘦人们的共同体会。这

是因为人体一旦习惯于某种生活模式,每天的入(进食)与出(消耗)基本保持平衡。在这种情况下,单靠多吃不起作用,要打破旧的平衡,首先要增加活动量,给身体一个需要增加能量摄入的信号,这样多吃的食物才会被消化和吸收。第三,增加营养。蛋白质在摄入的总热量中只占20%;糖类(米饭、馒头等

主食)是补充肌糖原的主要来源,粮食制品和蔬菜水果应占55~60%;脂肪是高热量的食物组成部分,应占25~30%。

第四,尽量少食用咖啡、茶、可口可乐等含咖啡因的饮料和食物以其它导致

基础代谢增加的药物。因为这些物质都可以使人体的基础代谢增加,消耗体内的热量,使体重降低。

第五,保证休息,精神放松。人在睡眠时会分泌“生长激素”,新陈代谢也处于最低水平,消耗最小,充足的睡眠是你生长的重要保证。

大多人都认为节食是降低体重的有效方法,对于那些饮食过量的人来讲,节食是减轻体重的必须手段,但是对大多数饮食正常的人来说,仅仅是通过节食来达到降低体重是不合适的。因为节食会导致肌肉萎缩,而肌肉是“燃烧”身体内多余脂肪有效的“火炉”。足够强健的肌肉是大量消耗脂肪的基本前提,只有在肌肉工作时,脂肪才有可能被大量消耗掉。节食的结果是肌肉和脂肪一起消耗。而通过运动降低体重,在消耗脂肪的同时,肌肉组织却能够得到明显的增加。其实,导致超重或肥胖的第一位因素就是缺少运动,其次才是饮食过度,经常的从事体育活动不仅能使身体更加健康,还是治疗肥胖的绝佳良方。

由于人们的体质健康状况不同、日常学习和生活的安排也不同,而且学习和生活环境、体育锻炼的条件和设备都有所差异,因此每个人锻炼计划中的锻炼项目、练习次数、练习时间、运动强度等都必须根据自己身体状况、兴趣、生活、环境和条件的具体情况来决定,在遵循体育锻炼的基本监控原则的前提下,制定自己的锻炼计划,科学安排计划中的各个因素。运动处方是根据个体的健康、体力状况以及心血管系统功能状态,用处方的形式规定适当的运动种类和运动负荷,并指出运动中的注意事项。它是指导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科学锻炼的一种方法。科学的运动才有助于健康。

第8篇:体育锻炼与健康主题班会

体育锻炼与健康

-----关于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的主题班会教案

【教育目标】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体会到,怎样加强体育锻炼,正确认识到体育锻炼与自身身体素质的提高的密切关系,以良好的体质度过充实而美好大学生活。

【问题生成】

怎样使大学生正确认识到体育锻炼与自身身体素质的提高的密切关系的关系?怎样加强体育锻炼?

【互动探究】

一、提高认识,重视平日的体育课

体育课是体育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主要使学生掌握体育与保健基础知识,基本技术、技能,实现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体育课是学校生活的一项合理规定,是根据学生健康和学习的需要而安排的。学生正在长身体、长知识,大脑发育还不完全,学习效率有一定的界限,超过了界限就会产生头昏、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所以,在学习记忆活动时,应该增加一些适当时间的体育课,以锻炼同学们的身体,增强同学们的体质。

二、德、智、体三育关系

德、智、体全面发展并不意味是简单的组合,而是三者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辅相成地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德育是政治方向,是灵魂;智是知识力量,是中心,是关键;体育是基础,是德育和智育的保证。如果把学校比做生产人才的特殊工厂,那么,德育搞不好要出危险品。智育搞不好要出次品,体育搞不好要出废品。

三、体育活动对学习的作用

无论在中小学还是在大学,我们都要注重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让班级形成一个富有凝聚力的班集体。而体育活动能磨练学生刻苦顽强的意志,勇敢坚毅的性格,诱发美的情感,激发爱国热情,遵守纪律,团结合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勇于拼搏、勇往直前的品格。

四、左脑右脑

荣获1981年度美国医学、生物学奖的斯佩里博士做过一个有名的实验;切断患者位于左右脑连接部的脑梁,然后挡住其左视野,在其右视野放上画或图形给患者看,患者可以使用语言说明图形或画上的东西是什么。可是,如果在左视野显示数据字、文字、实物,哪怕是读法很简单,他也不能用语言说出它们的名称。

科学实验结果表明,右视野同左脑相连,左视野同右脑相连。同样的理论,右手同左脑相连,左手同右脑相连。因为语言中枢在左脑,所以左脑主要完成语言的、逻辑的、分析的、代数的思考认识和行为。而右脑则主要负责直观的、综合的几何的、绘图的思考认识和行为。

令人遗憾的是,在现实生活中,95%以上的人仅仅使用自己一半的大脑,即左脑(5%用右脑)。这一方面是由于人体自然生理属性。如人主要通过右手使用各种工具,左脑每天都受不同程度的刺激,加上语言中枢、逻辑分析、数字处理、记忆等,都由左脑处理,所造成人体的大脑左脑满负荷运作。另一方面是由于传统应试教育和“填鸭式”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加重了左脑负担,人们一向把读书、写字、计算的能力当作智力的全部,整个教育机器为之而运转,几乎所有的家长为之而全力以赴,而这只不过是刺激和训练了大脑的左半球罢了。传统教育

培养了一大批只会循规蹈矩,缺乏应变能力,创造力的左脑型人群,而对右脑型孩子往往不重视。右脑型的孩子的大脑右半球发展较早、较强。他们爱好音乐、双手灵巧和喜欢幻想,但往往因为读、写、算的能力不如其它孩子,被教师、家长视

为“笨蛋”而吃尽苦头,遭尽白眼。现代人的大脑两半球的不均衡,对于智力是一种巨大的损失。如果我们对两半球中的“弱者”予以刺激,鼓励他们去同强得那一半积极配合,将会大大提高我们大脑的总能力。人们以为,一个半球+一个半球=1个半球的脑能力,但是他们错了。实验结果表明,大脑并不按照常规数学的模式进行工作。当一个半球“加”到另一个半球上时,大脑的总能力将是原来的五倍。也就是“1+1=5”。

如果你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对某件困惑已久的事情突然有所感悟,或者突然豁然开朗,其实这都是右脑潜能发挥作用的结果。

右脑能够把头脑中那些被认为毫无关系的情报信息联结、联系起来,这实际上就是现代社会强烈要求的创新能力或者说创造力.

想聪明,锻炼你的四肢吧

大量的人体生理学和运动医学研究成果表明,智慧在于运动。

五、运动战胜大脑"氧饥饿"

伏案工作时间较长,四肢,特别是下肢几没有活动,使得腿部肌肉收缩强度不够,不利于把下静脉中的血液泵回到心脏中.心脏得不到足够血液回流,则不利于把下肢静脉中的血液泵回到心脏中。心脏得不到足够的血液回流,则不能正常向大脑供血供氧。大脑重量虽仅占全身体重的1/50,但其耗氧量却占全身的1/4,所以脑细胞必须不间断地从血液中获得氧,否则它就要受”氧饥饿”之苦,而累及智力功能。脑流血图研究表明,一般的智力活动脑血流量需求增加8%,逻辑推理时增加10%,数学思维、记忆搜索和抽象思维时增加12% 。缓解”氧饥饿”的有效方法是加强四肢运动,最好是进行5分钟以上的慢跑。

六、运动克服大脑”信息饥饿”

人的智力更大程度上取决于脑细胞之间建立的复杂联系。美国加州大学研究人员新近发现,人的脑细胞在一生中的大部分时期都不会绝对停止生长。即使到了老年,只要坚持适当的体育运动,智力功能仍然可保持较高水平。

人体在运动时,四肢肌肉的收缩作为外周性刺激,通过神经反馈给脑组织,成为一种信息源,不

七、运动手指可以强身健脑吗?

运动两条腿,有原始人类的遗痕;运动两只手,将是人类步入高度智力社会的阶梯。科学研究发现,“一个大拇指在大脑所占的运动区,相当于一条大腿的十倍”。前苏联现代教育家M.M.科尔佐娃教授认为,大脑语言区的成熟受来自手指刺激的影响,并建议在婴儿6—7个月时开始进行“手指训练”,做屈伸活动,然后逐步从手指活动玩具,过渡到用手指活动进行游戏等待。日本医学博士首腾龙在对手指、脑的关系上作了多年研究之后也认为:手指的活动可用于课堂也可用于课外、课间,它不受场地、器材、时间、空间和气候的影响,具有较高的观赏性。孩子们的小手挥舞起来,其速度和灵巧,真是可爱无比。

【拓展延伸】

体育与健康是息息相关的,作为当代大学生我应该在日常的学习中加强体育

锻炼,增强体质,增强抵抗力,为学习和以后的工作打好身体基础,因为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可是如何处理体育锻炼和学习的关系是值得同学们深思的。运动的好处.

1、驱除忧虑,焕发精神。烦恼的最佳“解毒剂”就是运动,当您烦恼时多用肌肉,少用脑筋,其结果将会令您惊讶不已。没有人能在健身房或爬山作激烈运动的时候,还对刚才发生的不快之事耿耿于怀。不管是什么人,体育运动都能使您的精神为之一振。一个人身体越健康(包括心理的健康),抵抗疾病和工作、家庭压力的能力越强。

2、减肥健美,改善胰岛素抵抗。肥胖常常伴随着高血压、2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都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被称为胰岛素抵抗综合征或X综合征。美国的一项研究证实,身体能量是消耗与发生2型糖尿病之间呈反比,每天用敏捷活泼的步伐行走1小时可使2型糖尿病的发生降低一半,危险最低的是采用有氧运动及健美操练习者。

3、促进心肌灌注,降低男性卒中发病危险。日本京都大学对有医疗保险的心肌梗死、心绞痛、心脏手术后、有冠心病危险因素的67例患者采用了集体运动疗法,运动处方视患者个人状态而定,运动项目包括慢跑、步行、伸展运动、乒乓球、微型网球、郊游、滑雪等,以需氧运动为主。平均随访70个月,经科学测定确认54.8%的患者心肌灌注改善,患者抑郁倾向明显减少。美国哈佛大学Lee的一项新研究也表明,不活动是一个与吸烟或高血压同等重要的卒中危险因素,中等量的运动可使男性卒中发病危险几乎减半。

4、增强骨承受负荷,减缓骨质疏松。1999年第三届国际骨质疏松研讨会上,美国骨科教授Frost介绍了骨质疏松的新概念——在神经系统调控下的肌肉质量(肌肉容积和力量)是决定骨强度(包括骨量及骨结构)的重要因素。澳大利亚的另一研究发现,股四头肌越弱,骨质丢失越多。可见,运动在保持肌肉强度的同时也减缓了骨质脱钙、疏松。

2、运动的好处

消耗热量,增加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血糖,有利于糖尿病的控制。通过改进体循环降低心脏病的风险度。

控制体重,降低血胆固醇浓度

防止骨质疏松

有利于降低血压

消除紧张力

改善入睡能力,提高睡眠质量

抵抗焦虑和压抑感,增加积极性和乐观感

可推迟和防止慢性病及与老龄有关的疾病,提高自己能力

改善自我形象

第9篇:小学体育与健康《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小学

五、六年级第九章《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教案

一、【课前准备】电脑一台,投影仪一台,课件若干,乒乓球十只,渔夫道具一套。

二、体育常识教学(20´)

(一)教学内容: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

(二)教学要求:

1.使学生知道锻炼身体要注意的事项; 2.使学生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

3.提高学生正确锻炼身体的自觉意识,以逐步养成习惯。

(三)教学重点: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 教学难点:养成正确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直观演示导入课题“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电教手段)(板书:

一、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

2.传授新知

(1)教学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之一:全面锻炼,突出重点。

1 直观演示让学生初步了解全面锻炼身体的必要性。(电教手段)(板书:全面锻炼) 2 直观演示启发学生思考针对不3 同4 季节、各人不5 同6 情况在选择锻炼项目上应有所侧重。(板书:突出重点)

(2)教学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之二: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 ①直观演示违反这一科学方法出现的情况。(电教手段)

②讨论得出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之二是“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板书:2、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

(3)教学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之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1)听故事思考问题。(电教手段)

2)讨论得出只有坚持经常锻炼才能收到好的效果。(板书:

3、坚持不3 懈,4持之以恒)

(4)教学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之四:注意安全,预防事故。 1 直观演示启发学生发现锻炼中的不2 安全现象。(电教手段)

3 学生讨论得出科学锻炼身体要“注意安全,4 预防事故”。(板书:

4、注意安全,

5预防事故)

3.巩固运用

(1)集体朗诵科学锻炼身体的四种方法。(板书提示) (2)是非辨析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电教手段)

三、游戏教学(11´)

(一)教学内容:摸“田螺”

(二)教学要求:

1.使学生知道摸“田螺”的游戏方法,学会身背后手递手传递“田螺”的方法。 2.提高反应速度和观察、分析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组织纪律性。

(三)教学重点:手递手传递“田螺”。

教学难点:不断变换传递路线。

(四)游戏方法:

1.大家并肩坐成圆圈,双手置于背后。选一人做“摸田螺人”站在圆心。

2.用一个乒乓球充作“田螺”,并做假动作迷惑“摸田螺人”。1分钟后,“渔夫”喊停,猜乒乓球在谁手中。

(五)游戏规则:

1.任何人不得有意指示“田螺”在哪儿,否则判犯规,停止游戏一次。 2.“摸田螺人”只准站在圆中观察,不得随便走动。 3.“摸田螺人”没有猜中时,由自己或请他人表演一个节目。

(六)游戏的场地设计(如图):

(七)教法:

1.教师讲解示范游戏方法、规则(多媒体演示)。 2.布置场地(多媒体演示)。 3.正式游戏3-4次(电教手段)。 4教师小结。

四、素质练习(9´)

(一)练习内容:

1.凳面支撑 10秒×2-3次 2.走上走下 20秒×2-3次

(二)要求:

1.发展学生的上、下肢力量; 2.注意安全。

(三)组织队形:八路纵队。

(四)教法:

1.韵律准备活动一套(音伴);

2.直观演示动作方法并讲解要求(电教手段); 3.组织练习(电教手段); 4放松小舞蹈(音伴); 5小结。

上一篇:奇妙的数王国的故事下一篇:印花税应税凭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