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体育锻炼

2024-09-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终身体育锻炼(共11篇)

终身体育锻炼 篇1

一、高校体育教学对终身体育的意义

高校的体育教学并不是作为一项短期的体育锻炼教学而产生的,它是作为学生由学校的体育学习转为一项自己长期的体育锻炼的一种掌握体育技能的途径。因此,作为高校的体育教学我们不应该遵循小学或者初中的学习方法,我们应该对体育教学进行思考使得学生掌握它的体育内涵,灵活运用体育锻炼的实质,使得学生掌握体育锻炼的内在的系统的理论知识,使得我们的体育锻炼不会作为一项短暂的学习功课去对待,因此我们在高校逐渐养成良好的终身体育锻炼意识就成为我们高校体育老师教学的最终目的。

二、高校体育教学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需要

我国的教育部门早就对于我国高校的体育锻炼进行了规定,明确要求学生要每天进行体育锻炼,但是目前我国的高校对于体育课程的安排基本上都是每周仅2学时。可以说面对如此之少的体育教学,学生很难达到锻炼身体的目标,如果学生没有在课外进行体育锻炼的话,学生的身体素质很难达到国家有关部门的规定,学生的体育素质就不能达到社会的要求,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我们加强我们的体育锻炼的思想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自身的身体素质达到我国社会的需要,因此,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和习惯、树立终身体育观念具有重要意义。

培养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是目前我国的体育教学内容改革的主要内容,因此我们要想增强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首先就是我们必须要对我们的学生进行体育的理论知识教育,改变过去的旧的传统的知识,形成一套系统的理论性强的体育锻炼知识体系,对此就要我们加大对于学生的体育锻炼的观念的转变,使得学生自主地学习体育锻炼的知识。其次就是我们要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体育项目对学生进行指导教授,同时注意学生的自身的体育锻炼细胞,在选择教学内容时我们一定要选着使用的、具有指导性的教学内容,要以科学锻炼身体、增强学生身心健康、结合终身受益为主要内容。同时我们要设计合理的体育考试,必要时加入学生的成绩考核之中,以此来增强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意识。

三、高校体育教学是终身体育实践过程的需要

首先,高校的体育教学基本作为学生时代的最后一个具有教学任务的学习课程,它的学习内容与目的基本上与我们在小学、初高中的学习目标一样,它仅仅是作为我们的成绩的一部分,我们的学生基本上很少有人懂得开设体育课的内涵,这样的体育学习心态就很难达到高校体育锻炼的目标。其次,我们现在的高校体育教育过于重视学生的短暂的身体素质,他们只会进行短暂的具有突击性质的体育锻炼,使得学生在看待体育教育上存在很大的误区,这样的结果也会造成老师在进行体育教育时忽视了正确的体育教育的方法,我们忽视了体育锻炼的最终目的,在这样的不良的体育教育之下,我们的体育意识就会随着我们的离校而逐渐淡漠,甚至随着我们工作的压力以及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导致我们不能锻炼身体,不能体会到进行体育锻炼的乐趣,由此可见,作为高校体育教学我们要及时地根据学生的各种心理特点以及外部因素,及时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及时地增强他们的身体素质,同时还要有针对性地对高校学生进行专门的体育锻炼教育,使他们充分地认识到体育锻炼对于人生的发展具有很好的推动作用,使得他们自觉地认识到终身体育锻炼的好处。总之,我们的高校老师要把指导学生提高体育锻炼意识放在首位而不是让他们被动地进行体育锻炼。

四、高校体育教学是实现终身体育锻炼的前提

高效体育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加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他们的心理素质以及身体素质,以此来使得他们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中有足够的精力。在高校体育教育中,我们要首先教会学生如何锻炼,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锻炼的自觉性,充分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运动兴趣,促进学生锻炼的积极性、自觉性。尤其是我们在体育过程中充分享受到快乐与兴趣,这样会促使我们加强对于体育的爱好,从而就会把体育当做我们生活中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以此在充满愉悦和谐的气氛中达到强身健体、调节心理、陶冶情操的目的。尤其是在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许多人的心理高度紧张,体能下降,类似的现代文明综合症不断出现,人们渴望通过某些轻松高雅、经济实效的体育运动调节身心、克服心理障碍和身体的疲劳,因而我们高校体育教学的内容就会被选择和接受。

总而言之,体育锻炼对于人的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仅对于我们在校期间具有好处,还对于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因为我们的身体是一切活动的前提,因此我们要把终身体育锻炼纳入到我们的整体人生规划中,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参考文献

[1]贡娟.试论构建高校体育教学创新体系[J].体育科学, 2000, (3) .

[2]周莹, 等.中韩日大学生体质比较研究[J].体育科学, 2001, (6) .

[3]王子朴.中俄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大纲特点的比较研究[J].体育科学, 2001, (6) .

[4]李卫国.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对策[J].体育学刊, 2002, (2) .

终身体育锻炼 篇2

[关键词]高校体育 终身体育 锻炼

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进行体育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随着终身教育思潮的出现,学校教育成为终身教育的一环,并为其奠定基础,而作为学校教育组成部分之一的学校体育课,更要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向终身化方向发展。终身体育是一个人从生到死的连续体育教育过程。它改变了过去常规体育教育只集中在青少年时代,而人生大部分时间都致力于工作的传统模式,并把循环式的体育教育纳入到生命模式之中,以使每个人在人生的各阶段均有机会进行体育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

一、从我国社会情况看终身体育锻炼的必要性

1.从高校体育课的设置来看,目前除了少数条件较好的学校外,绝大多数学校只在一、二年级开设体育课,普遍为每周一次(二学时),或每周二次课(每次一学时),而要获得身体的全面发展,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必须进行经常的全面的体育锻炼,仅靠体育课这几十分钟锻炼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2.从目前在校学生体育锻炼情况来看,除了少数有特长的体育爱好者外,能坚持常年锻炼的人并不多。特别是进入大学三、四年级以后体育课已结束,学生不受体育成绩的约束,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明显少于一、二年级。高年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人自我感觉身体不如一、二年级时强。

3.有关调查资料表明,我国大学生毕业后仍能坚持体育锻炼(每周4次以上)的男性仅占12.6%,女性仅占7.34%。据抽样调查,我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中年人仅占中年人总数的13.9%,北京、天津市职工闲暇时间中,平均每天用于体育锻炼的时间仅为6分钟和3分钟。据对1000名具有高中以上学历各行业人员调查,90%以上被调查者认为自己缺乏应有的体育基本知识和必要的体育意识;另据对我国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从事脑力劳动人员的调查发现,90%以上出现亚健康状态,60%以上的人患上其他各种疾病,但这些疾病都是可以通过身体锻炼得以控制的。从这些可体现出我国社会体育开展现状并不乐观,尤其是成年人的体育活动更令人忧虑。

二、高校体育如何灌输终身体育锻炼的观念

1.加强体育理论知识的教学,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教师要传授给学生发展身体素质理论,健身原理,身体锻炼作用、方法,评定与监督,体育运动基本规律,生命科学,体育的价值及功能,常见运动损伤及基本规律等;要调动其主观因素,使他们认识到锻炼是社会和个人的需要,使之产生积极从事锻炼的兴趣;要培养学生运用体育理论知识指导体育实践的能力,掌握实践项目基本规律,认识到锻炼效果是一个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过程。锻炼是终身的需要,是形成满足对学生未来需求为主体内容的体育理论知识体系。

2.启迪学生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是培养终身体育锻炼的前提。学生有了正确强烈的学习动机,才能有浓厚持久的学习兴趣,才能激发他以后自觉学习的积极性,以达到终身锻炼的目的。所以在体育教学中,在传授技术、技能的同时,教师要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其兴趣,如多开展些教学比赛,观看些有关体育的电视录像,多组织一些小型、多样、丰富多彩的集体性活动。同时教师要提高示范动作的标准性、优美性,要多表扬,多鼓励,树立学生参加运动的信心,克服害怕运动的恐惧心理;还要正确引导他们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尊重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与爱好及个性发展。

3.体育内容和项目要适合成年期的特点,具有较高的锻炼身体价值。在学校开展体育运动尽可能从促进大众健康角度考虑,多传授一些难度不大、易于开展、单独或少数几个人即可进行的、适合于成年人的、对终身增强体质实用性大的运动项目,如武术、气功、太极拳、健身操、中长跑、游泳、爬山、网球等,把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与建立课外自觉独立锻炼身体的行为模式这一重点置于掌握系统的运动技能之上。在教学形式上,则应根据成人学生的特点,开设选修课,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体质需要的项目,教师从中加以指导,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4.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培养终身锻炼理念。生理条件是锻炼能力发展的物质基础。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年龄特征、心理特征、身体素质、身体发育、认识能力、体育基础、兴趣爱好程度及营养状况等等一系列情况,以便能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在教学途径、练习方法、诱导手段上,进行不同形式和采用适合其个性特点的教学措施,因材施教。要对学生进行独立锻炼能力的培养,使他们明白什么是适合自己的锻炼方法和运动负荷,以及如何去掌握它、控制它。教师要在教学中既要立足于学生当前能力培养,又要着眼于其以后的终身锻炼。这样就能使学生终身受益,使教学内容向多元化、快乐化、兴趣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终身体育下的高校体育探析论文 篇3

一、对于这些问题,高校需要在终身体育观的理念下对体育教学进行改革

(一)树立终身体育观,改变教学的观念高校需坚持终身体育教育的思想,即在指定阶段的体育教学工作中,培养学生自我发现,自我认知,自我发展的能力,使学生不仅在学校学习期间,而且在以后的生活中,都能独立自主地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发展体能,为终身受益于体育获得丰富的能力储备,以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此外,高校还应该把终身体育的思想作为指导思想,给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体育的作用和重要性,努力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并让学生把体育运动当做一种生活习惯。

(二)坚持身心健康教育统一的原则体育教学的核心目标就是让学生通过体育教育获得健康,即通过体育运动强化学生的体质,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在教学工作中,不仅注重对学生身体的锻炼,还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把生理和心理的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如在体育的理论教育中,除了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体育知识,还要着重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教给学生一些自我调节的方法,以便在以后的生活中遇到问题后,能对自己进行调控和节制;而在体育的实践教育中,主要给学生传输体育锻炼过程中的一些技巧知识和注意事项,让学生的身体得到正确和充分的锻炼。这样保证学生的身心朝着一个健康的方向发展,使得学生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能更加的乐观和自信,从而更好地融入社会和群体。

(三)在体育的教学思想上明确以自主快乐为中心从思想上明确快乐体育的教学思想。体育实践课应该以身体练习为主,而不是单纯的为了竞技考试。在身体锻炼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得到实际的锻炼效果,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体育给自己带来的快乐。因此,教师要合理安排运动量,使学生体会到运动后全身舒畅的感觉,同时达到放松心情、调整情绪的目的,使学生体会到体育的独特魅力。

(四)让学生主动融入到体育运动中来,成为体育活动中的主人体育锻炼的基本手段是运动,而运动的主体是学生本人。因此,体育活动的进行应该建立在学生积极主动的基础上。老师要学会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现代社会的体育活动日新月异,传统的体育活动过于陈旧,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课下老师需要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分析能吸引学生的各项活动,并根据调查结果来调整课堂的内容和设计新的活动形式。此外,体育课要改变以前老师与学生之间一对多的课堂模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杜绝教师填鸭式的教育,消除学生在传统教育下形成的惰性思想,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与创新能力,以此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同时,要学会理解学生、多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比如对于某些学生大胆组织的创新型体育活动,老师应该对他们组织的活动内容进行肯定,乐于尝试学生组织的活动,鼓励学生创造更多的新的活动方式,从而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使得师生之间真正成为一个学习共同体。

(五)因材施教,坚持把体育的教学与学生自身的个性和能力结合在一起每位同学大多来自不同的地域,以前接受过不同的体育教育,拥有不同的体育能力和体育偏好。因此如果忽略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采取相同的活动项目。不仅会使学生丧失兴趣,还会使学生在自己擅长或喜欢的体育项目中得不到发展。因此,在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把学生的个性特点结合起来,对于不同的人制定不同的体育活动,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体育项目。

(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对于有些比较简单,学生容易理解的体育理论知识的讲解,不一定要采用传统的理论课形式。因为现在的大学生接触的知识面广,理解接受能力较强,因此可采取学生自学为主,教师侧面突击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教材、辅导资料及网上查询等途径来学习。在自学过程中,对于一些重难点的问题,教师可以定期集中解答。这样可以节约讲课的时间和提高讲课的效率,让真正需要重点讲解的内容有足够的时间,让教学做到主次分明,重点突出。

(七)延长体育课时,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体育锻炼我国高校统一教学大纲规定的理论教学课时所占比例偏低,这与终身体育教育的理念不符。对此,学校可以适当地把体育课时做一些调整,比如在每日安排一节体育课,这样既满足体育锻炼长期性的要求,又不会占用学生太多的学习时间。另外,为了使体育理论课的教学时数得以充分利用,也可采取布置课外预习,课外作业,有些内容可安排自习或进行问题解答等,使有限的理论课时间得到充分利用,满足部分学生对某些知识了解的需求。

(八)积极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利用课外时间举办有关体育的比赛项目,比如每个学期可以在学校举行篮球比赛或者运动会等群体活动,这不仅满足了学生身体活动的需要,增强体质,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群体意识、人际交往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培养,同时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自我锻炼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为终身体育奠定了基础。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举办有关体育知识的竞赛活动,促进学生对体育知识的渴望和了解,使大学生活更加富有活力。

(九)采取新颖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新鲜的元素体育理论教法的新颖与否,直接影响学生的兴趣,因此,在讲课时适当地采用一些高科技的手段。比如老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通过电影、录像、幻灯片等技术手段的运用,对知识更为形象生动的讲解,使得学生更感兴趣,也更容易理解接受。对学生感兴趣的项目、问题可以采取学生之间相互讨论的方式,在课堂上探讨,这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得每个学生都融入到课堂中来,又增进了相互之间的交流,提高了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

(十)提高教师知识水平,让学生学到最新的体育知识提高教师的体育知识水平,体现了终身体育观理念与与时俱进思想的完美结合。因为知识是在不断更新的,老师掌握的知识也是有限的。而教师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学工作的深入程度和学生对体育知识的掌握程度。因此,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知识结构也必须做出相应改变。学校应该为教师进修,学习提供平台,积极开展体育教学研究。同时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观,树立敬业的精神,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从而更好地开展体育教育工作。

(十一)建立完整的评教体系目前的高校体育教育评教体系存在目标不明确,评教方式单一等问题。终身体育教育理念下,对评教体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对学生的考核:以学生为主,结合学生对自己的评价和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同时以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对体育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等对学生全面,综合的进行评价。2.对老师的评教:结合学生对老师的评价,以体育知识和技能讲解的精细程度,和讲课方法等对老师的授课进行评教,老师需在第一时间对教学存在的不足,提出改进措施,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结语

浅谈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论文 篇4

【内容提要】

本文明确提出了终身体育和学校体育的关系以及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依据和目标。论述了学校体育不仅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也是终身体育非常重要的关键环节,必须强化学校体育,充分发挥其所具有的多种功能,使学校体育在终身体育中承担更多更重要的责任和作用。

【关键词】

学校体育 终身体育 体育教学 体育兴趣

实现全民健身计划,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和发展战略规划的重要内容,为实现全民健身计划的目的除动员和引导广大群众积极投身健身活动外,学校体育将是实施全民健身的重要阵地。因此,改革我国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必须以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传授体育健身的理论知识、方法和手段,使学生建立终身锻炼的意识习惯,使之终身从事体育锻炼。

据调查,现在社会上经常参与体育锻炼的人群主要有两类:一类是退休以后的老人,由于在家无事可做,为了消除孤独、与人交往、延年益寿,而坚持体育锻炼;另一类是身患疾病或体质虚弱者,为了增强体能、提高免疫力、恢复健康,而经常进行锻炼。绝大多数人很少或根本不参与体育锻炼。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与我们的体育教学未能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使学生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有密切的关系。

从目前我国民众的状况来看,人民的健康状况还不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其最主要最令人担忧的是青少年和知识分子的体质和健康问题,尤其是青少年的健康问题。因此,提高青少年的健康水平,无论是从提高全民族健康水平的近期需要还是远期目标来说,都应是全民健身要解决的首要问题。而提高青少年健康水平的关键环节,正如李铁映同志曾经指出的那样“全民体育主要是青少年体育,青少年体育主要是学校体育,实施全民健身,必须以学校体育为基础和重点”。学校体育是我国体育事业的重点,是终身体育的基础,它既直接关系到青少年一代的体质与健康,又会对他们今后的几十年的身体健康产生重要影响。当前社会上反映强烈的学生体质不佳和中年知识分子英年早逝等现象,不管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毕竟与学校体育有一定的关系。

长期以来,学校的体育教育一直受传统的教师主导教育思想的束缚,学校的体育教育以教师为中心,重知识传统、轻能力培养,重教轻学,重统一步调,轻个性发展,因而出现了填鸭式,注入式的教育方式,在当今知识膨胀,信息畅通的时代,这种教育思想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

而目前我国的学校体育教学中无论在教学思想、组织形式还是教学方法等方面,都还没有冲破传统的、封闭式体育课模式的束缚,这种教学就是以教师为主,根据学生的身体条件,以及学期、季节等因素安排学习内容,学生按规定的模式进行活动,或者单纯追求练习顺序、练习方式,这种教学虽然通过了许多种运动,给予学生运动刺激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增强体质,掌握运动技术,但由于受某种模式和规定的局限,甚至有些带有强制性的运动项目和运动方法,对追求运动的持续性和长远性是极为不利的,更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人才发展的需要。举例来说,在体育教学中的铅球和标枪项目,它们作为一种锻炼身体的方法手段,在过去的体育教学中起了一定的锻炼身体的作用。但对现在的学生来说,这种项目已引不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只是在有运动会的时候,一部分学生才会勉为其难的去练习,运动会之后他们很快就把其抛之脑后,再说,这样的项目也不可能成为他们终身体育锻炼的手段,谁会为了增强体质去投掷铅球,而又到哪里去找一个大又方便的场地进行练习?因此,在我们的体育教学中,改革传统教学,开拓新的教学方式,搞创新教育,是现代素质教育提出的新型课题,这就要求体育工作者们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立足于处理好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双边关系,使教学相长,不仅让学生在学校体育中得到身体锻炼,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锻炼的目标。

国家教委体育司曲宗湖就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提出:“学校体育要促进学生身体发展,增加学生体育意识,培养学生体育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使学生终身受益。”著名法国教育家保尔・朗格朗在他的代表作《终身教育引论》中提到“如果将学校体育的作用看成是无足轻重的事,不重视学校体育,那么,学生进入成年阶段后,体育活动就不存在了。如果把体育只看成是学校这一段的事,那么,体育在教育中就变成了“插曲”。这就明确提出了终身体育和学校体育的关系以及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依据和目标。那么,到底何谓终身体育?我国体育理论专家认为:“所谓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进行体育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即要在人的一生中实施体育。”依据终身体育的观点,体育将持续人的一生,它将是学前体育、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等体育教育层次构成终身体育的教育全过程。因此,学校体育将成为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阶段。

学校体育是一个长达十几年的教育过程,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不同阶段的学校体育具有各自的目标、任务和特点。相对于其它学科而言,学校体育更具有其特殊“使命”。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也是终身体育非常重要的关键环节。无论学生在进入学校时的体质状况如何,当他走出学校时,理应达到丰富的知识和强壮的体魄的完美的结合,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德、智、体全面发展。不仅如此,学校体育的教育对象是学生,培养的是国家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所需的专业人才,与其他体力劳动者相比,他们更需要体育,更应成为终身体育的对象,而这部分人的体育素质与学校体育有直接关系。因此,必须强化学校体育,充分发挥其所具有的多种功能,使学校体育在终身体育中承担更多更重要的责任和作用。

学校体育是终生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及奠定终生体育的基础。

一、转变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习惯

要使学生走上社会后能自觉进行体育锻炼和坚持从事体育锻炼,最关键的是使学生接受体育教育过程中养成体育兴趣和习惯。体育是一种有趣的、有意的、有效的健身活动,体育活动的过程给人的欢愉的体验是强烈的,很多内容都是学生感兴趣的。为此,学校体育教育必须改变现有的重身体素质练习,轻运动技术教学,教学模式单一,教学过程公式化、训练对象成人化的现状。在教学中教师应把教材分类,以喜闻乐见的形式介绍给大家,使学生能认识和接触到更多的体育项目,为以后的分组练习做好准备。在教材中多安排游戏,尽量把一些枯燥的练习以游戏的形式来进行教学,如耐久跑的教学,用“网鱼”的游戏来代替枯燥的跑,既能提高兴趣又能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中教师统一命题,提出教学目标,把主动权交给学生,以学生的兴趣分类,把学生分成多组,每组都由学生自己组织体育活动,自己设计体育项目和学习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坚持精讲多练的原则,引导学生创造性的学习,创造性的思考,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这样既营造了良好的民主气氛,又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己来对某些项目进行考评,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同时在学习中让学生自己运用保健知识进行自我医务监督和处理突发事件,让学生自我调节运动强和运动量等等,这样就全面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性,同时培养了学生对体育的浓厚兴趣,体验从事体育运动的乐趣,使学生自发、自主、积极的从事体育锻炼。

二、改变体育教学中重视近期效益,忽视远期效益倾向

目前,在不少学校中,把教学重点都放在身体素质练习和体育锻炼达标率,忽视了学生心理、学习方法、创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对体育产生了应付心理。对毕业走向社会后如何从事体育锻炼不能产生积极影响。

新的体育教育思想应适应经济、社会和学生自身发展为需要,挖掘和发挥学生身心发展的潜能,弘扬主体性和主动性。把只强调学生在校期间阶段效益跃升为追求以阶段效益为基础的长远效益,把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和习惯放到首要位置。

三、重视学生终生体育能力的培养

终身体育是贯穿人的一生的生活内容,学生从学校毕业走向社会后几十年,仍能自觉地从事体育锻炼,首先应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的习惯。其次应加强对学生体育能力培养,使学生在校期间掌握一定的体育理论知识,一两项有专长技能的锻炼方法和身体娱乐的方法,能自主合理的进行体育锻炼。心理学证明成功的体验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意志品质的添加剂。在青少年时期成功体验最激发他们的热情。在学校体育新课程改革教与学的过程中,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要求选择不同的难度练习或不同类型的练习,自己可以自由选择参与练习的组别。这种多元化的途径,平衡了学生间的某种差别,为大部分学生在某一方面获得成功创造了机会。同时,不同难度、不同类型的练习,还能让他们体验到通过自身意志努力而达到目标的成功感。这些成功的情感体验会使学生在视觉上、心理上产生良好的感觉,这时体育就成为成就上、交往上、认识上、调节身心上等的需要,使体育成为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行为,进而养成一种终身体育习惯。让学校体育在学生跨出校门踏上社会后,仍然自觉地进行体育锻炼,直到贯穿其生命的全过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终身体育不仅是人们个体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全民族体质的需要,更是全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需要。终身体育思想指导下的学校体育,不仅对学校体育作用、目的以及对教师产生深刻的影响,同时也将对学校体育课程、体育教材产生深刻的影响。我们只有认真研究与探讨终身体育教育观下学校体育教育内容的更新,树立终身体育教育观,才能使学校体育成为实施终身体育教育全过程中的基础阶段。

参考文献

1、季浏、胡增荤:《体育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2月。

2、季浏:《体育健康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8月。

终身体育锻炼 篇5

3.1高中学生的体育意志力普遍较弱。体育意志力是指学生主动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主动性,是在体育锻炼中形成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观意识。当下我国高中生的体育意志力普遍较差,是因为高中时期学习压力较大,严重缩短高中生体育锻炼的时间,没有体育锻炼的习惯。长期缺乏体育锻炼,导致高中生体育意志力异常薄弱,例如缺乏体育锻炼的兴趣,体育考试科目不达标,日常体育锻炼时坚持时间短等,成为培养高中生终身体育意识的难题。

3.2高中时期学生处于生理发育的特殊时期,降低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高中阶段是学生心理和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身体发育的逐渐成熟强化男生和女生之间的差异,增多高中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思想顾忌,如:男女生一起参加体育锻炼时,他们会极其担心自己做体育锻炼时的形态,担心自己出丑;一部分女同学因为性特征发育较明显,导致参加体育锻炼时较笨拙。由于以上原因,使学生对于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大打折扣,降低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3.3高中生缺乏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作指导。学生从小到大深受各种各样的学习压力,以及教师和家长对考试成绩的重视,使学生从小养成重视文化课,忽视体育锻炼的习惯,同时也忽视对自己的身体素质的关注。因此学生除去在体育课堂的锻炼时间以外,没有其他锻炼时间,加之体育场地不足等因素制约,使学生难以坚持长期的体育锻炼,无法形成终身体育意识。

终身体育锻炼 篇6

一、高校体育教育中对大学生终身体育思想培养的内容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加强对大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培养可以保证大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的习惯, 促进他们身心的健康全面发展。高校体育教学中对大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培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加强培养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是社会发展对人才要求的需要, 也是增强大学生自身竞争优势的重要方式。在高校体育教学中, 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 加强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让学生从根本上认识到从事终身体育锻炼不仅可以为自身的健康生活和发展提供保障, 还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促进他们自身竞争力的增强。

2. 加强培养大学生的终身体育兴趣

兴趣是人们从事学习活动的前提和基础, 体育兴趣的培养可以增强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热情, 激发他们更积极地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去。在高校体育教育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培养, 就要不断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的热情, 培养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让学生在运动中体会到体育锻炼的乐趣, 从而促使他们自觉地进行体育锻炼。

3. 加强培养大学生的终身体育习惯

终身体育习惯的培养是指学生在终身体育意识的影响下形成的一种自发的终身体育锻炼的动机。大学生终身体育习惯的培养是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 教师在教学中要采取积极的手段加强对大学生终身体育习惯的培养, 促进大学生终身体育习惯的早日养成。

4. 加强培养大学生的终身体育能力

在高校的体育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注重对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兴趣和习惯的培养, 还要加强对他们终身体育能力的培养。教师要通过对学生体育技能知识的传授来让学生掌握科学体育锻炼的方法, 促进他们各种体能锻炼能力的开发, 使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不断增强体魄, 从而真正实现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目的。

二、高校体育教学中加强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的路径

高校体育教育中对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主要可以从学习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兴趣、提高学生锻炼能力和学生个性的发展等方面进行, 具体的方法和措施有:

1. 加强大学生对体育课程中理论知识的学习

体育教学中理论知识的学习是大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意识培养的基础。在当前的高校体育教学中, 许多教师存在着重视学生体育锻炼而轻视理论知识学习的现象, 这种教学态度会严重影响学生对体育课程学习的全面认识, 不利于他们很好地进行体育技能的锻炼。因此,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师要不断转变教学观念, 加强对学生理论知识的讲解和传授, 为学生更好地进行体育锻炼奠定基础。

2. 积极培养大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 增强他们体育锻炼的热情

体育兴趣的培养可以增强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热情, 激发他们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兴趣特点, 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增强他们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同时, 教师要在体育课堂上多与学生进行交流, 通过语言或其它形式来加强对学生的鼓励, 提高他们参与体育运动的动机。教师可以通过为学生布置有趣的教学任务来促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增强他们进行体育活动的自信与兴趣, 从而激发他们更主动地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去。

3. 提高学生进行自主体育锻炼的能力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在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自主锻炼能力的培养。由于心智发展还不成熟, 大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常常缺乏持之以恒的精神, 对体育运动也会产生时而激情高涨, 时而消沉颓废的心理状态, 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状态的引导, 对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加强对他们运动能力的培养, 为他们进行自主的体育锻炼做好准备。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持之以恒精神的培养, 加强对学生体育锻炼的科学指导, 通过为他们制定长期的锻炼计划来让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 从而促使他们更好地进行自主体育锻炼, 为他们的终身体育锻炼提供保障。

4. 加强学生体育创新能力的培养, 促进他们自身个性的发展

现代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以保证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 促使他们更全面的发展。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 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来开展个性化的体育教学, 促进学生自身个性的发展。在实际的体育教学中, 教师要通过开展积极有效的体育活动来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由于身体素质和个人习惯的不同, 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常常会表现出不同的喜好和个性特征, 这就要求教师通过对学生个性特点的分析来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优势特征, 激发他们的体育创新能力和自身个性的发展。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 健康问题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重视, 加强对大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培养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也是促进学生保持健康的体格和心理状态的重要途径。因此, 在高校的体育教育中教师要加强自身教育观念的转变, 以优秀的教学技能来对学生的体育锻炼进行科学的指导, 注重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让学生在自身的全面发展中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张贺.学校体育中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D].吉林体育学院, 2012 (6) .

[2]郭步前, 白劲松, 郑永成.浅谈高校体育教育与终身体育锻炼[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 (4) .

终身体育锻炼 篇7

1995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在全国正式颁布实施了。纲要中明确提出:“青少年和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昌盛,要发动全社会关心他们的体质和健康。各级各类学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做好学校体育工作。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的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与习惯。”现就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谈几点看法。

一、树立终身体育观

从中学体育教学的角度来讲,学生能否在这一阶段树立终身体育意识,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是关系学生今后一生健康的大事,自当受到高度重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健康教育课程,按照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界定的健康标准,从生理、心理、社会多个角度向学生阐明健康问题的重要性;健康对学生今后学习、生活、工作带来的影响;体育锻炼与健康的关系等,要让学生逐步认识到体育锻炼是自身成长的需要,让学生明白体育锻炼对我们身体的影响。同时,还要让学生明白健康是不能储存的,必须坚持锻炼才能保证一生健康,从思想上为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打下基础。

二、重视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

(一)从教育入手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

对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应从教育引导入手,一是加强知识学习,使学生体会到参加锻炼的价值,加入到锻炼的行列;二是树立正确的目标,对已形成兴趣的学生进一步明确方向,保持稳固的兴趣。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体育兴趣的培养,需要通过实际锻炼加以维持和巩固,没有实践活动,任何兴趣都难以产生。在持之以恒的锻练中,才能看到锻炼的作用与效果,才能对体育及其方法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形成稳固的体育兴趣。

三、注重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技术教学外,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使学生真正懂得体育锻炼的意义、作用和有关的体育知识,充分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运动兴趣,促进学生锻炼的积极性、自觉性。同时,在体育教学中要特别培养学生能在独立锻炼过程中,对练习的次数、运动时间、运动强度、动作的自我纠正等有较好的自我调控能力,主动积极的锻炼,从而使学生自我锻炼成为自己的自主活动,身心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发展,这对以后学生的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学生终生受益。

四、勇于实践,锐意创新,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体育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要勇于创新,大胆让学生自练、自娱、自己组织竞赛、自己担任裁判,在各项活动中自己管理自己,教师在旁指点。如足球赛、排球赛、篮球赛、接力赛、乒乓球赛等等,各项比赛中由学生自己组织、自己裁判、自己总结。还可采用激励性教育法,如:当学习某一新教材通过教师讲解、示范,学生大脑皮层初步建立动作表象后,可让其进行尝试练习,教师及时予以评价、指点,纠正错误动作,尽快使学生建立初步的动力定型。这时总会有几个较早地掌握动作的学生,对这些学生可安排其进行与本次课教材无关的一些新颖的练习。通过这些手段与措施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使他们掌握科学的自我锻炼方法和独立参与体育锻炼的能力。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

校园体育文化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应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体育活动。比如:利用广播、黑板报、海报等宣传媒介,加强渲染、烘托气氛,动员全校师生都来关心体育活动;组织各种项目的课外训练与运动竞赛、比赛的形式多种多样,以达到全体行动、人人参与的目的;以“体育为健康”“积极生活”为主题,有计划地开展体育节和体育文化活动。采用教育部门、学校、教师、学生多边互动的方式,形成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体育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在校的时间,积极培养和发展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能力和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有一技之长,养成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和意识,让学生认识到体育的价值。

随着体育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我们应善于总结原有模式的教学经验,勇于创新体育教学模式,建立适合素质教育体系的教学样式,使我们体育教学的发展能够更加完善。作为体育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自我锻炼的积极性,尽职尽责地为学生的自我锻炼创造条件,营造气氛,把课堂教学任务有效地转化为学生课内外自觉积极的行为,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浅谈对终身体育的认识 篇8

1、终身体育的含义

终身体育,是指人们在一生中所受的体育教育与培养的总和,是指人们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并贯穿一生的参与体育学习与锻炼的过程。主要包含两个内容:一是人从生命开始至结束的一生中,都不断的学习、参加体育锻炼和健身活动,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使终身体育锻炼有明确的目的性,使体育成为人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二是在终身体育的健身思想指导下,以体育体系化、整体化、科学化为目标和手段,为人生不同时期,不同生活领域中,提供参加体育活动机会的实践过程[1]。人与社会的需要和发展,是终身体育的基本出发点;体育锻炼的经常化、整体化、系统化与科学化,是终身体育的基本要求。

2、终身体育与学校体育的关系

终身体育是当代体育发展的重要方向,其理论和实践的最终目的是培养终生健身者。我国学校体育的目的是:增强学生的体质,增进身心健康,传授体育知识,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成为德才兼备、体魄健壮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接班人。学校体育是贯彻终身体育的中间环节,对终身体育的实施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就学校体育本身而言,它可以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的素质:

2.1培养学生的坚持性,主要表现在能持久地保持充沛的精力,有始有终地不懈工作,能以坚韧的毅力,勇往直前地去克服困难,不为所处环境内外的干扰因素所动摇。

2.2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主要表现在对学习有明确的目的性,没有踟蹰疑虑、优柔寡断的现象,对学习中出现的各种困难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并自信能克服。

2.3培养学生的自制力,主要表现在善于控制自己的感情,能够抑制感情冲动,和善地与人合作共事,与同学之间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善于在各种情形下理性地处理问题,能够遇事不急不燥,能委曲求全等。

终身体育锻炼 篇9

“应试教育”与“锦标主义”仍占较大的比重,某些学校只注重抓尖子运动选手和业余运动竞赛训练,部分领导也简单地把体育竞赛和体育高考成绩作为评价学校体育工作的指标,而忽视对全体学生身体和心理素质的培养,使得学校体育工作片面畸形地发展。尽管从1986年颁布的中学《体育教学大纲》中就提出了终身体育的教育主张,但这种教育观念在学校体育实践中尚未得到根本的转化和贯彻,学生在中学阶段也没有打好终身体育的认识和技术基础。

(2) 教学内容

目前中学体育教学内容单一,项目重复严重,竞技类运动项目仍然占主要地位,单调、机械、枯燥的技术动作成为体育课教学的主要内容。一些学生喜爱的、新兴时尚的现代体育项目、闲暇娱乐等运动项目由于各种原因及条件局限,难以进入课堂,造成中学生所学内容与步入社会的严重脱节。

(3)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受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影响,教学方法和手段毫无新意,存在简单的“一刀切”及单纯的“填鸭式”教育,“放羊式”教学在一些基层中学的课堂仍然普遍存在,大部分教师只注重将单纯的体育技术传授给学生,围绕考试达标来实施教与学,强调学生共性,忽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因材施教,制约学生特长及创造性潜力的发展,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体育的长远目标设置了无形的障碍。

(4) 体育课程评价

终身体育锻炼 篇10

关键词:终身体育;兵兵球;教学;意识

一、引言

当人类社会迈入21世纪的时候,我国大学体育的目标出现了多元化的倾向,从以往片面关注增强体质的生物性机能改善,到全面关注大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协调发展;从以往仅仅关注大学阶段的短期效益,到兼顾终身体育能力培养的长远效益。大学体育内容的选择,比以往更加强调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大学体育的形式比以往更加灵活多样,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

终生体育是指人在整个生命历程中都要持续不断地参与体育活动,使體育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通过体育活动提髙生活质量。大学体育是一个人接受学校体育教育的最终阶段,对大学生体育意识、兴趣和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

二、从终身体育角度探讨高职院校兵兵球课教学

(一)精讲理论课程内容,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体育意识的形成与个人的体育经历,特别是靑少年时期的体育经历有着直接的关系。良性的情感体验也有助于体育意识的养成。如果一个人在体育活动中经常能体验成功的快乐,无疑会激发他参加体育活动的内在动力。大学体育有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体育对个人健康和幸福生活的积极作用,自觉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养成终生体育锻炼的意识。

参照教育部统一制定的教学指导纲要,在终身体育思想的指导下并结合兵兵球球运动的教学特点,要从大纲、教学计划及教材内容各个方面,重视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作为高校兵兵球球选项课程,在发展身体素质的同时,首先应重视兵兵球球的基本知识、技能的教学,引导学生短时间内尽快入门。只有系统掌握兵兵球球运动基本技能,才能合理运用它有效地锻炼身体,养成运动习惯,进而培养终身体育意识。

教师在教学中除了技术教学外,还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运动兴趣,促进学生自我锻炼的积极性。如讲解基本理论时结合兵兵球运动项目本身速度快,变化多,锻炼视力以及健脑等特点。

(二)改进教学手段,丰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习惯。兵兵球的教学除了体育教学中的分解教学法、完整教学法等常规方法外,根据学生技能形成阶段不同,可以采用控制练习法、自主练习法、指导练习法等方法。另外,在课堂练习中,也可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的采用自己喜欢的练习方法。如,一个人打三个人,三个人一排站立,顺序击球;两个人用一只拍子击球,练习协调与配合。在体育课上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运动能力的大小,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在课堂上不能轻视运动能力差的学生,运动能力差的也要尝试进步中的快乐,使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进步的愉快,成功的快乐,体现体育科学所特有的价值。这些有助于提高大学生体育学习和锻炼的能力,进而能激发体育兴趣,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

(三)精选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能力。在体育课教学中,应始终坚持“精讲多练”的原则,教师精讲各项技术动作的要领,各项技术动作练习的技巧,让学生在“多练”中更具有可操作性,从而使学生既得到了充分的实践锻炼,又学会了正确有效的练习方法,更可以用所学的方法和理论指导身边的同学。为了提高学生对兵兵球运的欣赏能力,可以在乒乓球的基本理论学习以及基本技战术学习中加入历史记录视和精彩实战视频素材,再加上教师的及时点评。大学阶段的体育学习有助于学生进行进一步发展体能,提高运动技能水平,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原理与方法,从而提高体育能力,奠定终身体育的基础。

三、实施终身体育的建议

(一)转变教学观念,以适应终身体育的要求在高职院校兵兵球课教学工作中,要处理好掌握专项知识技能与增强体质的关系。我们应转变教学观念,首先要为增强体质掌握必要的知识技能,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在此基础上尽可能促进体质增强。在工作中,应把掌握知识技能和增强体质有机结合起来,因为体质和运动技能是互为手段、互为目的的,体质增强了可以更好地掌握技能,学好技能的同时也增强了体质。

(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需要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作为一名高校体育教师,必须对各个项目运动技能,以及运动常识都要熟练。如果只对兵兵球、羽毛球了解,而对其它项目不熟悉、不涉及,当学生问及时这就显得难看了,因此,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必须充分地认识到具有较全面的专业知识,才能在教学中得心应手,才会取得学生的信任。

(三)加强高校群众体育工作,为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服务。课堂之外的体育活动与课堂相比,具有趣味性、自由性和丰富多彩等特点,是进行身体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的重要场所。高职院校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层次的竞赛活动,选择具有时代气息、健身性强的项目为活动内容,有组织地层层发动,提高学生参与意识,使课外体育活动成为大学生体育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兴趣。

四、结束语

在高职院校兵兵球课教学中,培养学生进行兵兵球活动的能力和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学会兵兵球基本技能和基本理论,养成把兵兵球运动作为终身进打体育锻炼的习惯和意识,让学生认识到兵兵球运动的锻炼的价值,让兵兵球运动带给他们无穷的乐趣。所以学校体育教育是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的关键,它不仅是为学生终身体育打好体质基础,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习惯和能力。

【参考文献】

[1]杨文轩.《当代大学体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2]卢澎涛.《兵兵球运动与终身体育锻炼价值取向的思考》[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73-76.

[3]李黎萌.《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强化终身体育意识》[J].福建高教研究.2007,(6)93-94.

终身体育锻炼 篇11

关键词:锻炼习惯,终身体育能力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提出: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 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针对体育教学而言,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是现阶段体育教学的重要目标。体育教学关系到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关系到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 这也是人们普遍关心的社会问题。中学阶段进行体育教学的重要目标在于:激发和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与爱好,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因此, 体育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从学生实际出发, 结合体育学科的特点,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形成终身体育意识与能力。对此, 我主要有如下几点体会。

一、切实转变教师教育教学观念

现在的体育教学中, 教师只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与技术、技能的讲授, 而忽视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和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 这是不利于学生终身体育能力的培养与形成的, 是与新课程改革背道而驰的。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与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 提倡教师要切实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由只注重体育练习与体育知识的讲授到注重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和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 以及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如果学生对体育训练没有端正的态度, 没有良好的锻炼习惯和兴趣, 就不可能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更不要说学生终身体育能力的形成。相反, 如果学生对体育学习充满浓厚的学习兴趣, 对体育学习有端正的态度, 养成了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参

刘德春

作文是思想交流和语言表达的重要方式。因此, 作文也就成了考试或者是人才选拨的重要手段。作文如此重要, 但是在现实的课堂中, 下面的现象却屡见不鲜:习作课上学生抓耳挠腮, 无处下笔, 只能挤牙膏式的“挤”一篇文章;搜肠刮肚写出来的文章内容总是程式化的套路, 缺乏真实的内容和鲜活的语言……这些都是现实存在的, 教师只有正视这种现实, 开流拓渠, 扎扎实实训练, 才能引导学生经历作文的喜悦与成功。那么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呢?

朱熹曰:“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叶圣陶老先生亦有生动的比喻:“生活就如泉源, 文章犹如溪水, 泉源丰盈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停。”这两位大家为我们指明了写好文章的具体的道路, 那就是:唯有让学生充实生活内涵, 才能有新鲜内容可写。

在实际工作中, 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走进大自然, 使“文如清泉石上流”

大自然是人类的生命摇篮, 远离大自然的作文就缺乏生机和活力。只有接触真实的自然, 和大千世界一起感受生命的脉动, 学生才会从中得到最真实的感受。因此, 我经常带领学生去大自然寻找写作的灵感。我们一起收集阳光、采撷雨露、聆听虫鸣蛙鼓, 品味鸟语花香。例如, 在学着描写关于春天的文章的时候, 我领着孩子们开展了一次郊游踏青活动, 工具由学生自由准备, 结果有的带了捕昆虫的网和瓶子, 有的带了风筝, 还有的带了放大镜……这次活动学生们玩得非常尽兴, 回来的路上, 他们争先恐后地给我介绍, 从天上的云彩, 田野中的树木, 到脚下的小草, 树皮中的昆虫, 空气中流淌着的清新与纯净。这是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充分的激发, 趁着这个时与到体育学习与训练中来, 自然会收到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速度素质和耐力素质是身体素质的两大基本素质, 但是现在的学生都不喜欢跑步, 更不要说五百米赛跑、一千米赛跑。我将跑步与学生所喜爱的足球比赛或其他活动相结合, 让学生怀着愉悦的心情参与到训练中来。在比赛中, 由于学生身体素质的限制, 使得许多学生快体力下降, 无法继续比赛。此时, 我再强调:速度素质和耐力素质是进行比赛最基本的条件, 经常进行跑步练习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速度素质与耐力素质。这样, 学生为了能够在自己所喜爱的活动中一展身手, 自然会加强跑步训练, 学生跑步的良好习惯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

二、指导学生掌握锻炼身体的科学方法

光凭学生的体育热情是无法取得最佳的效果的, 还需要科学的方法来指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如果没有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不仅不会提高身体素质, 反而可能会损害身体, 对学生的身体造成一定的伤害。因此,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还要教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 让学生养成科学合理的锻炼身体的

让活力在笔尖飞扬

———开辟小学作文素材的绿色通道

(江苏省射阳县明达双语小学

机让孩子们真实地记录下来, 一定会有很多的精彩生成。我让学生在路上自己默默打腹稿, 到学校后我们就要开展写作比赛, 把自己认为最美好的东西描述下来。经过一路上的酝酿, 学生们早就憋着一股劲呢, 听我一声令下, 马上动笔哗哗地写起来。很多平常写作有困难的孩子也像是得了生花妙笔, 优美的句子在笔端不断的流淌出来。让我们来看看学生们笔下的春天吧!“露珠儿亲吻着我的脚, 小草儿牵着我的裙”“薄雾像个贪睡的孩子, 懒洋洋地躺在禾苗的床上, 偶尔轻轻地伸个懒腰, 也显得那样轻柔、舒缓”, 这些妙语佳句既出人意料, 又在情理之中的。在大自然中, 学生用心感触而获得了鲜活的素材, 于是心灵便会插上翅膀, 笔尖自然流露真情。

二、丰富校园生活, 使“情如山花春烂漫”

多彩的校园生活, 能为学生的写作注入无限的生机和活力。教师要指导学生多观察、多思考, 随时留意校园生活中的人和事, 也可组织各种有趣活动, 如文体活动、游戏、实验、参观、观察、阅读等, 不断地丰富学生的生活, 让学生在充实中去捕捉精彩的瞬间。

观察只是第一步, 如果只是简单的观察而没有思考, 没有从中得到启发, 那便是不成功的。在我班, 我实验性地采用了这样的方法:我把全班同学分成3个合作小组, 让他们将一周内观察到的他们感觉新鲜的事物记录下来, 每个小组选出最有意义或最有趣的事情, 自己编写成小剧本, 最后用表演的形式展示出来, 3个小组进行比赛, 大家进行讨论, 选出优胜组, 每个学生都要将参与或观看表演的感受写下来。这些素材的收集和感受, 都是学生自己参与的, 写起作文来自然得心应手。

除正常的作文训练外, 我们还可以抓住时机进行小练笔, 如春日的上午, 我们正在上习惯。第一, 要让学生对人体的结构、身体各器官的功能有一定的了解, 掌握一些基本的卫生常识及人体的生理变化规律, 使学生对自己的身体素质及运动机能全面把握, 从而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来选择合适的运运项目及最佳的锻炼方案。第二, 加强学生对于各种运动项目对身体素质的基本要求的认识, 使学生对各种体育项目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尤其是参加活动前的准备活动以及调整生理负荷的最佳方案。这样学生掌握了科学的锻炼身体的方法, 利于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 久而久之, 学生身体素质会不断增强, 会在不知不觉中形成对体育的持久学习兴趣, 形成终身体育意识。

三、教学方法多样化

在体育教学中要尽量避免单一、陈旧的教学方法, 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激起学生的兴趣, 因为只有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持久的动力, 才能真正爱上体育运动, 才能养成习惯, 形成终身体育能力。传统教学法有讲解法、示范法、问题法等等。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 相应的体育教学方法也出现了巨大变革, 如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在具体的体育教学中,

课。一位不速之客———燕子, 闯进了教室, 我本打算视而不见, 继续上课, 但是看的出学生们的心思已经转到燕子身上去了。我本来有点生气, 但是转念一想, 这到是一个课堂生成的好时机。我让学生们放心书本认真地观察燕子。燕子在教室里钻来钻去, 盘旋了五分钟之后由后门飞出去了。我让学生们进行即时写作, 文体不限。有的学生描写了燕子飞翔的状态, 有的以拟人的口吻用第一人称描写了燕子的内心世界, 有的写了同学们的表情变化。

此外当学生有心里话想对同学或老师说时, 我就建议他们用传纸条的方式写下来;如当课堂出现意外情况时, 建议写以“不速之客”“……的风波”为题的故事向老师再现情景;在学习课文故事后, 建议续编或改编故事。

学生有了足够的生活体验, 才会在比较中创造, 在观察中创造, 并在创造中领悟和升华对生活的认识, 对情感的真切感悟, 从而产生表达的冲动, 写出真情四溢的动人篇章来。

三、体验社会生活, 使“悟如花雨沁心田”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走出课堂, 走向社会, 去感受生活, 体验生活, 有了内容的积累, 有了真情的感悟, 作文自然水到渠成。

作文教学中的即兴观察或有意观察, 都是认识生活、获取作文材料的常用方法。平时我们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并有意引导学生去观察周围美好的人和事。如观察乡村、街道的重大建设与细微变化, 留心家庭中一些生活设施的添置……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 激起学生的作文兴趣, 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 陶冶学生的情操。学生有了体会和感受, 有了写的欲望, 才能把所见、所闻、所感, 尤其是受感动的、印象最深的, 在“我想写、我要写”的心境下一吐为快。

我将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如将一系列高难度的动作用多媒体课件来展示, 让学生认真观察, 看到标准而优美的动作示范, 然后再让学生练习, 或者对于一些动作中容易出现的失误尤其是一些会对身体造成伤害的错误动作制作成课件, 让学生观看, 加强注意, 使得学生在运动时最大程度地避免出现此类错误。实践证明, 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的结合运用, 可以让学生有多方位的感性认识, 激发学生参与体育的积极性, 使学生由被动锻炼转变为主动锻炼, 使他们真正爱上体育, 乐于学习, 从而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

上一篇:小学门前五包管理制度下一篇:道路运输安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