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学位同等学力人员

2022-11-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硕士学位同等学力人员

燕山大学在职人员攻读研究生学位质量调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近年来,燕山大学在职攻读博士、硕士学位人员呈快速增长趋势。为保障研究生培养和学位授予质量,全面了解在职人员攻读学位的发展情况,研究生学院组织对燕大大学在职攻读学位情况进行了摸底调查,并形成了相关的报告和意见,对指导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和学位管理工作具有积极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在职人员,研究生培养,学位管理。

[

为保障研究生培养和学位授予质量,全面了解在职人员攻读学位的发展情况,研究并加强在职人员攻读学位工作,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于2007年10月组织全国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高校对在职人员攻读学位情况进行调查。根据国学院学位办通知要求:“本次调查的在职人员攻读学位情况,专指按教育部、国家发改委下达招生计划招收为研究生、毕业时颁发研究生毕业证书、进校不离岗的在职人员攻读博士学位、硕士学位情况”。

近年来,燕山大学在职人员攻读博士、硕士学位人员(双证)也呈快速增长趋势,尤其博士研究生。如何适应生源和需求的多元化,保证在职研究生培养质量,提高在职博士、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水平,成为目前燕山大学研究生培养中愈来愈重要的一个课题。2007年底,研究生学院组织力量对燕山大学在职攻读学位情况进行了摸底调查,并形成了相关的报告和意见,对下一步指导在职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和学位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和指导作用。

1燕山大学在职人员攻读学位的基本情况

截止2007年11月,燕山大学在校博士生总数为440人,其中在职人员(录取类别为委托培养)159人,占在校博士生总数的36%。在校硕士生总数为3672人,其中在职人员(录取类别为委托培养,不含单证硕士)296人,占在校硕士生总数的8.06%(见表1)。由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博士研究生在职人员招生的比例近三年呈快速上升趋势,硕士研究生在职人员数量有稍许增加,所占比例趋于平缓。

2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评价指标

为做好本次在职研究生质量调查工作,研究生学院于2007年底组织了对研究生、导师和研究生教育负责人的调查问卷和访谈。经过对基础和专业知识水平、相关学科知识水平、外语水平、创新能力、组织与协调能力、使命感与责任感、思想道德水平、科研能力、学位论文质量等9个指标的调查问卷分析,认为最能体现研究生质量的是创新能力(占29.18%)、科研能力(占25.83%)和学位论文质量(占21.67%)3个指标。因此,以上3个指标对于在职攻读学位质量的评价尤为重要。

2.1创新能力

培养创新能力是研究生教育的灵魂。创新工作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形成创新性成果(论文、专利、发明等),二是培养出创新性人才(具备创新意识、能力等)。创新是知识、素质、能力、思维甚至世界观、哲学修养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培养创新能力涉及到导师的创新水平、教学改革、教材建设、教学理念和培养方式等方方面面。如何增强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不仅成为培养单位面临的重大时代课题,也是衡量培养质量的核心指标。

2.2科研能力

科研能力包括三个方面的要求:一是知识的要求,比如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学科前沿动态的相关知识;二是能力的要求,也就是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诸多能力中,普遍比较重视研究生的外语水平和能力(认为非常重要和比较重要的占82.20%)。第三是素质的要求,对科学的浓厚兴趣、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顽强作风等无疑是很重要的内容。几乎所有的导师都非常看重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学位的取得主要靠研究生的个体劳动。尽管在研究过程中,导师的指导被视为规定的“职责”,但独立开展某一方面的研究仍然是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基本要求。

2.3学位论文质量

受调查者绝大部分认为,学位论文质量最能体现培养质量。一篇高质量的学位论文反映出作者在本门学科上掌握了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并在相关领域做出创造性的成果。作为研究水平的凝聚和体现,学位论文是大学或学术机构衡量和决定是否授予学位的主要依据。事实表明,建立提高学位论文质量的培养制度和建立科学、客观、公正的学位论文评价体系成为研究生质量控制的“总阀”。

3在职人员攻读学位质量影响因素

3.1在职人员攻读学位的相对劣势

在职人员攻读学位存在的突出矛盾。在职研究生最大的特点是“进校不离岗”,边工作边读书。正因为这一特殊性,造成了在职研究生教育培养中存在诸多问题,其中以下两方面的矛盾比较突出:

1)学习、工作存在冲突时无法兼顾,教学效果相对较差。在职研究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需要完成本职工作。能够考上研究生的学员大部分都是单位的技术或管理骨干,工作任务繁重,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往往因工作脱不开而不能按时到课,从而影响了学习进度和培养质量。此外,还有少数学员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积极性不高,学员主动缺课现象比较普遍;

2)研究条件和时间较难保证,按期毕业存在较多障碍。在职研究生因工作需要,在完成课程学习后,往往回原单位完成学位论文, 在进行学位论文写作时,在职人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劣势:①有些单位无法提供完成学位论文的科研条件;②获取最新信息的途径和渠道有限,所撰写的学术论文得不到最新研究成果的支撑,导致论文缺乏创新性;③由于单位工作繁忙,致使进行论文工作的时间难以保障;④缺少平时与导师的交流,临近答辩才匆匆完稿;⑤部分在职研究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存在混文凭思想,在做学位论文时应付了事,蒙混过关。以上五个方面的障碍,使得在职研究生完成论文的时间往往较全日制研究生要长,延期毕业的现象较多。以燕山大学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为例,由于教学任务繁重、职称评定压力以及来自家庭、社会等的外部压力,使得每年有50%以上的在职人员申请延期答辩。

3.2在职人员攻读学位的相对优势

由于在职研究生有若干年的工作经历,社会实践经验相对丰富,所以与全日制研究生相比较,在职研究生也有一些比较明显的优势:

1)在职研究生的学习目的性强,学习态度较积极。大部分在职人员考取研究生的初衷可以归为以下三类:①在工作中发现了自身知识的不足,需补充相关的专业知识;②所处的工作环境以高层次人才居多(以高校和科研院所较普遍),为避免被淘汰和争取进步,需要不断的更新知识;③工作岗位转变,例如由技术岗位转为管理岗位,需要重新系统的学习相关方面的知识。

基于以上三点,在职研究生的学习目的往往比较明确,在学习中会有所取舍,在亟需的知识方面会更加用心和深入研究,其专业造诣相对全日制研究生普遍较深;

2)在职研究生的实践经验丰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突出。考取研究生需要其克服重重困难和大量的时间、精力,因而对于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在职学员会更加珍惜,其学习态度也较积极。基于工作需要等原因,在职学员在课程学习时会结合工作实际请教问题,与教师紧密联系,甚至与任课教师共同完成单位的攻关课题等。

在学位论文写作中,在职学员一般会联系自身工作实际,论文的实用价值和指导性往往较高。调查数据显示,在职人员攻读学位取得优异成绩的研究生,往往都是在入学前在科研方面就已经取得一定的成绩,厚积薄发,因此在攻读学位期间会有突出成果。另外,在高校和科研院所工作的学员的学位论文往往比全日制研究生的水平更高一筹。

3.3采取针对性的保障措施,保障在职研究生培养 质量

通过以上分析,结合在职研究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燕山大学在在职研究生培养中采取了一些针对性的措施:

1)严进严出,健全机制,实施全过程质量控制。由于在职人员攻读学位会受诸多方面干扰,因此应严格选拔学员和严格毕业要求。通过健全和完善各种制度,对在职人员攻读学位的招生、课程学习、中期考查、开题报告、在校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学位论文写作规范等方面都做出明确规定,在各个培养环节保证在职人员攻读学位的质量;

2)认真审查研究生指导教师资格,控制导师指导的研究生数量。有调查显示,教育部直属高校中每个博导平均要带4.72名博士研究生(2005年数据),硕导平均指导8.01名硕士研究生,而燕山大学目前博士、硕士平均生师比分别为4.58和6.72。相比2005年教育部直属高校平均水平而言,燕山大学的生师比略低。目前,燕山大学各个学院对每位导师所指导研究生数量都做了一定限制,限制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证导师指导研究生的时间和精力。燕山大学机械学院等院系,还实行了导师团队指导研究生的做法;

3)严格论文发表、检索和盲审制度,保证学位论文质量。制定关于博士、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学术论文要求的规定。例如,对于工学和理学学科博士研究生,要求在学期间发表与学位论文内容有关的学术论文应至少有2篇被SCI、EI、SSCI或ISTP收录,并且至少有1篇用外文撰写。对硕士研究生,各二级培养单位也根据各自不同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应的论文发表规定。

建立严格的学位论文评审制度。博士研究生实行论文盲审制,硕士研究生实行论文排序制(排序靠后的论文,学位评定会将重点审查)。以博士生答辩为例,每篇博士论文需聘请七位具有教授职称的专家评阅,其中博士生导师不少于四位,并至少有五位以上是校外专家。随机抽查部分论文,实行双盲评审制度,所有评阅意见应密封寄回研究生学院学位与学科建设办公室,评阅意见全部返回且无否定意见后,才可组织论文答辩。

通过一系列措施,燕山大学在职人员攻读学位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如:在职博士研究生高发明、何巨龙先后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另外,在职博士生发表论文情况也较好,均超过了规定的发表论文数量(见表2)。

4对于加强在职人员攻读学位管理的建议

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是我国拓宽高层次人才培养途径的重要举措,也是构建在职人员终身学习的重要平台,对我国建设创新型社会、培养人才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深远影响。根据《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报告(2002~2010)》:到2010 年我国在学的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规模达到硕士研究生120 万,博士研究生15 万人。一般来讲,国际上非全日制研究生占研究生总量规模的比例一般在20 %至50 %之间,按最低比例20 %测算,我国至2010 年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规模将达到27万。所以,重视和加强在职人员攻读学位的管理工作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通过本次调查,对于在职研究生的管理笔者提出如下三条建议。

4.1适当改革在职研究生学制,尝试采用弹性学制、 注册制和完全学分制

可以参考英美等教育发达国家的做法,在职研究生的年学分值和每年在校时间相对少于全日制研究生,总学分值与全日制研究生相同。鉴于在职人员攻读学位的特点,建议非全日制研究生实行弹性学制(比在目前规定的修业年限范围更大)、注册制和完全学分制。以每年选择所修的学分值区分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如:英国和美国以年修业学分为12学分为限,对于非全日制研究生要求每年修业学分为3~12学分,研究生高于12学分则转为全日制研究生,同样全日制研究生低于12学分则转为非全日制研究生。

弹性学制和学分制的实施可以促使在职人员攻读学位时量力而行,保证在职人员的学习时间,从而尽量避免急于求成的现象,有利于提高在职人员的学位质量。我国现行硕士学制一般为2.5年,博士学制一般只有3~4年,最短3年可以毕业,最长为6年。而在美国,一个博士生从入学到获得学位,少则6~7年,多则10年甚至更长。学制过短带来的结果是浅尝辄止、急于毕业、学风浮躁等问题,这是导师(尤其是博士生导师)的共识。

结合我国的国情和高等教育现状,普遍认为,在职硕士在学时间一般应保证至少2.5年,在职博士最短在学时间应该延长至4年,尤其是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由于受到诸多因素影响,更应该保证在学时间,以利于论文质量的提高。

4.2培养方案、培养目标和评价标准多元化

随着在职研究生的规模增长,建议高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结合在职人员的特点,为在职学员制定符合其实际需求的培养方案,在课程设置和授课模式方面进行大胆改革和创新。

培养目标单一化已不符合目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现状,因此各高校应考虑实行培养目标多元化,并制定出相应标准。由于培养目标多元化,因此学位论文的评价标准应该有所区别,如何建立一套客观的、符合实际的评价标准是做好在职研究生培养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需将其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进行研究和逐步完善。

4.3尝试采取在职单位与学校共同管理研究生的双 重管理模式

建议在职研究生所在单位将在职研究生的培养作为本单位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来抓。工作单位在培养经费、学习时间、培养条件等方面对在职研究生给予大力支持,注意减轻他们在学习期间的工作负担,同时将学员的学习情况纳入单位对其的考核指标,促使其重视学业。在职研究生回单位边自学边工作期间,单位应尽可能为在职研究生的学习和学位论文研究工作提供必要条件。学校应加强与在职研究生所在单位的沟通,取得在职单位的广泛理解和支持,与在职单位共同努力,切实保证和提高在职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 周青,杨妙霞,杨辉祥.伦敦大学教育学院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体系及启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5,(10):50-53.

2 罗文标,彭汉,施亚玲.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中亟待解决的若干问题及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3,(10):43-46.

3 谢仁业,张敏.借鉴国际经验发展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01,(19):35-37.

4李莉,徐君.提高在职博士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J].高教高职研究,2007,(6):13-14.

作者:刘华奇 肖 宏 漆汉宏 王加春

第2篇:权势因素与同等关系

摘 要: 本文结合布朗(Roger Brown)与吉尔曼(Albert Gilman)的“权势”和“同等”理论,以中美师生之间的称呼语为考察对象,通过对比分析讨论了中美师生之间在第二人称代词和姓名称谓运用上的差异。结果显示,汉语的称谓系统也遵循“权势”和“同等”原则。“权势”因素支配和影响中国师生之间的称呼语,而美国师生对称呼语的运用体现得更多的是同等关系。

关键词: 权势因素 同等关系 社会语言学视角 中美师生称呼语

一、引言

称呼是当面招呼用的表明彼此关系的名称。从社会语言学的观点来看,称呼具有极其丰富的社会和文化内涵,是否称呼对方及如何称呼反映了人与人之间微妙的社会关系,并直接映射出双方之间的权势和同等关系,而具体的称呼方式又取决于双方社会、文化、教育、年龄和性别等诸多因素,即称呼语是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在言语行为上的体现,是人际关系的晴雨表。

二、与权势因素、同等关系和称呼语有关的研究

布朗和吉尔曼(Brown,Roger & Gilman,Albert,1960)在有关第二人称代词T(单数)和V(复数)用于单数的研究中提出了“权势”(Power)和“同等”(Solidarity)理论。所谓“权势”,指的是如果一个人能控制另一个人的行动,他/她对后者就具有权势,这是一种非相互的关系。“同等”指的是双方有共同点,是一种相互的关系。拉丁文中有两个第二人称代词,分别是单数“tu”(T)和复数“vos”(V),复数V表示敬称。权势高者对权势低者使用T,反之称V;而当同等因素被强调时,无论权势强弱,有共同点就称T,无共同点则称V。布朗和吉尔曼在对法语、德语、意大利语的研究中发现,到20世纪中叶“同等”逐渐成为替代“权势”的主要因素,人们倾向于用T相互称呼,而权势高的人是促进这一转变的主要力量。

根据布朗和吉尔曼的研究成果即“权势关系”与“同等关系”的模式,社会语言学家把称呼语分为两种范畴:对等式称呼(reciprocal)和非对等式称呼(nonreciprocal)。前者指交际双方使用相同的称呼语,例如双方用相互直呼其名的方法称呼对方,目的是要建立“同等性”关系;非对等式称呼则指交际双方使用不同的称呼语,例如交际双方的一方直呼对方的名字,而另一方则用头衔加姓氏的呼语。这种差异反映出交际双方的社会地位关系,即一定的权势关系。从呼语策略中可以看出交际双方的权势、平等、熟悉程度及职业甚至性别等。布朗和福特的研究发现,美国英语是以姓名称呼选择为主,包括直呼其名(FN:First Name)和以“头衔+姓”(TLN:Title+Last Name)称呼(Fasold,2000)前者的使用意义类似于代词T,代表同等;后者则与V相似,传达权势与差别。

三、中美师生称呼语对比分析

称呼对交际双方的社会关系、社会地位及亲疏程度起到标示作用,是言语层面最先也是最明确体现人际距离的方式。中国文化与美国文化在称谓上的最大区别在于汉语称谓的不对等性和美国英语称谓的对等性。在中国文化中,等级因素仍然发挥主导作用,这表现在姓名称谓与称呼代词使用上的不对称性:拥有相对权势者更倾向于接受彰显自己地位、等级、尊严的姓名称谓和称呼代词的尊称形式“您”,相对权势低者倾向于使用尊称形式“您”和接受非尊称形式“你”的称呼。美国人在交往过程中选择称呼时不看重双方的地位、等级、阶层差别,而主要是看双方的熟悉程度和信任程度。代词称呼和姓名称谓两类称呼方式在中美师生言语交际中都被广泛应用,下文将从师生关系的两个维度加以分析。

(一)代词称呼

1.老师称呼学生

在指代第二人称方面,汉语里有“你”(平称)和“您”(敬称)的区分,这与欧洲语言中T/V的区分相似,其使用方式基本遵循“权势”和“同等”原则。中国教师被“尊敬师长”的传统赋予的优势社会地位和师生之间教育层次差别构成了老师对学生拥有的权势。“你”和“你们”是教师对学生最常用的称呼方式。美国英语中没有平称和敬称之分。“you”既可以表示“你”,也可以表示“你们”,常被教师用来称呼学生,显示了双方之间关系的同等。

2.学生称呼老师

在使用代词称呼老师方面,中国学生往往会采用“您”这一尊称来表现对教师的尊敬,尤其是在正式场合对那些不太熟识、年事较高且学术声望较高的老师更倾向于用此称呼。可见,在中国文化中年龄和学术地位是两个很重要的“权势”因素。但有时也会出现中国学生对那些年龄相仿的教师使用“你”称呼,这可能是因为学生自身感觉与年轻教师的心理距离和社会距离较小的缘故。

(二)姓名称呼

1.老师称呼学生

①姓+名VS First Name+Last Name

“姓+名”是中国课堂上教师对学生最常用的称呼方式,如“张鹏”、“李晓”等。即使在有些课堂上学生的年龄甚至比教师都大,教师也可以连名带姓直称学生。作为最普遍的称呼方式,“姓+名”称呼肯定了教师的权势地位,同时也弱化了师生间的同等关系。而“First Name+Last Name”的称呼形式由于过于正式在美国课堂上很少被采用。

②直呼其名

在美国课堂上教师对学生最常用的称呼就是直呼其名,如“Mary”、“John”等。之所以如此,是教师把学生当成与自己平等的个体,这也是对学生坦诚友好的体现。而中国教师很少对学生直呼其名,不带其姓。主要原因是中国老师觉得直呼其名显得较为随意,与课堂教学这样的正式语境显得格格不入。不过也有老师为了缩小师生之间的距离对学生直呼其名,以此来增强师生之间的亲近感,但这种称呼并不会从根本上改变双方的身份意识。

③姓名+同学VS头衔+姓

在特定情况下,为了表示特殊的意义,中国老师和美国老师会分别用姓名加身份词和“头衔+姓”的方式称呼学生,如称学生为“李小鹏同学”、“王萍同学”和“Mr. White”、“Miss Smith”等。这些特定情况多是教师表扬或责备某个学生时,并伴随着一定的语调。

2.学生称呼老师

①姓+老师VS Title+Last Name

“对人的尊敬只有通过采用以示尊敬的语言形式来表达”(Levinson,1983)。“姓+老师”是中国学生对老师最常用的称呼形式,如“张老师”、“李老师”等。呼出教师的“姓”是为了区分,而“老师”作为一种头衔和职业身份标识在称呼语中的出现恰当地传递了学生对教师及其职业的尊敬。这种称呼方式体现了学生相对老师的晚辈身份和师生之间的社会距离,但师生之间的同等关系却没有显示。

美国学生通常以TLN的形式来称呼教师,即Mr./Mrs./Miss/Ms.+Last Name。这种情况通常出现在师生之间相互不熟悉或老师学术地位较高且备受尊重时。TLN形式的称呼代表的不是师生之间的等级和权势关系,而是学生对老师的一种敬意、庄重感和距离感。

③姓+学术头衔/职衔VS学术头衔/职衔+Last Name

中美学生都会根据老师的学术头衔选择对其的称呼。如:“王教授”、“顾博士”、“Professor Smith”和“Dr. Brown”等。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称谓方式通常只把高级职称和学位如Professor(教授)和Doctor(博士)等用作称呼语来表达对被称呼者的敬重。而相对较低的职称如讲师、助教或较低学位如硕士、学士等都没有被两国学生用作称呼语。值得注意的是,在美国,如果一位老师既有博士头衔又有行政职务,他会向学生强调他的学位而非行政职务。中国学生更倾向于根据老师的行政职务来称呼,这足以说明学术地位在英语文化中备受重视,而行政权力在中国文化中更为人所强调。

⑤老师VS Sir/Madam

交际中常把那些处于职业系统较高层级的、受人尊敬的职业作为称呼语凸显出来(刘楚群,2003)。在中国“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传统文化背景下,“老师”作为“读书人”从事的职业往往受人尊重,所以在师生交际中“老师”常被学生作为称呼语凸显出来。直呼“老师”这一职业头衔而省略其姓,在表示对教师亲近感的同时也暗含了师生之间的权势关系。在美语中却没有直呼老师“teacher”的现象,这是因为teacher只是一个称谓名词,表示的仅仅是一种职业,“绝不可作称呼语,也不是尊称”(胡文仲,1982)。在美国南部一些地方,sir和madam常被学生作为敬称用来表示对老师的敬意和与老师保持的距离。

四、讨论

通过上文对中美师生之间的称呼语对比,我们可以看出:

(一)和美国师生之间较为随意的称呼相比,中国师生称呼语显得严格而正式,且中国学生有多种称呼老师的方式。

(二)在代词称呼方面,中国师生之间是非对等式称呼语。学生一般采用尊称“您”来表示对教师的敬意,类似于欧洲语言中的V称呼。而教师对学生采用的是“你”称呼,与T称呼相近。美国师生之间是对等式称呼语,双方均采用T称呼。

(三)在姓名称呼方面,中国教师对学生采用的是“姓+名”结构的称呼方式。学生在称呼老师时通常带上“老师”这一标明教师职业身份和头衔的标识词来表达对老师的尊敬。同时,对老师绝不能用姓名称呼(英语课堂例外)。这一非对等的称呼形式表明了中国师生之间礼仪化的权势关系:教师处于明显的权势优势地位,而学生处于相对应的弱势地位。彼此间的称呼体现不出师生的同等关系。美国师生均可接受FN模式的称呼,老师对学生是舍其姓而直呼名,学生通常也可以较为随意地直呼教师名字,从他们的称呼语中可以看到较多的师生同等。

五、结语

本文结合布朗和吉尔曼提出的“权势”和“同等”理论探讨了中美师生之间称呼语使用情况。通过对比分析发现,中国师生之间的称呼语体现的是师生之间的“权势关系”,而美国师生称呼语体现的更多是师生同等。这两类称呼语的不同显示了两种文化的不同:中国是一个高权势距离的国家,“权势”比“同等”更有优先权。由于受差序格局的社会因素的影响,中国人较习惯于非对等式的称呼,师生之间更是如此。美国文化相对注重个人主义,强调个性、独立和相互平等,是低权势的,“同等”理念是人们言语交际的价值导向,因此T称呼,主要为不带姓的名的运用有着日渐上升的趋势,很大程度上代替了传统理论上的V称呼。美国师生称呼语的运用反映的就是这一种同等关系。

参考文献:

[1]Brown,Roger and Gilman,Albert.The Pronouns of Power and Solidarity[A].InT.A.Sebeok.Style in Language[C].Cambridge:M.I.T.Press,1960.

[2]Fasold,R.The Sociolinguistics of Language[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3]Hudson,R.A.Sociolinguis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4]Levinson,Stephen.Pragmatic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

[5]刘楚群.人际接纳与汉语称呼语[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3).

[6]高慧芬.称呼形式与社交距离[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科版),1997,(2).

[7]朱永生.权势因素与同等关系在称呼语中的表现[J].外国语,1990,(2).

[8]张林玲.权势与同等:师生称呼语的社会语言学研究[J].外语艺术教育研究,2007,(1).

作者:王琪

第3篇:学力形态论概述

【摘要】从生态学看,学力是学习者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上具有不同的学力形态,每种学力形态都具有结构性和系统性。生存学力、课业学力、专业学力等学力形态构成了我们的终身学力,通过对不同学力形态的探讨,可以为学习者各阶段的教育教学活动提供科学的定位策略,充实并深化终身学习的理论内涵与实践操作。

【关键词】学力形态 阶段 教育 终身学力

从“学”的角度看,学习者的学力发展过程具有生态性,具体表现为:学力是一种学习性动能力量,是学习者认知、创造和完善自我的重要原因;学力是一种生长性力量,具有机能性、环境性、阶段性和终身性等特征;学力是一种有关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实力,它是个体学习者机体动能、心理动力、操作能力、认知结构力、习惯潜力和环境支持力等的全面聚合。运用生态学方法来研究学习者的学力,即是把学力的发展过程视为一种有机生长过程,着重考察学习者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上所呈现的不同学力形态,将每个学力形态视为一个整体。

生存学力

以生理性和社会性生存为主要学习内容的学力,简称为生存学力。生存学力的本质特征是机能性。在学前阶段,个体生长的主要使命是发展并提升自己的身心机能,一切培育活动都必须围绕这个核心目标来展开。生存学力具有具象性,它寓于多种生理现象和心理现象之中。因此,发展个体的生存学力就是要高度重视个体的身心健康,把握个体的身心状态,设计并开展一系列的操作活动,及时诊治并消除那些来自环境和个体自身的各种阻碍。①

生存学力的生长过程具有阶段性,在6岁前主要分为胎儿、婴儿和幼儿三个阶段,对此笔者已建立了相关的学力模型。在6岁之后,生存学力主要趋向于社会化和自我化生长,从小学至高中期间呈现出跳跃式生长,在大学及大学后稳定持续发展,在成人期间形成定型化,并始终作为课业学力、专业学力和实践学力的孕床与支撑发挥着巨大的潜在作用。因此,在6岁之后,要继续维护并促进个体的身心健康,不断提高身心健康水平,清除阻碍,防止损害,尤其防止来自学习与社会生活的“正当理由”而损害个体身心健康的做法。在实践中,由于社会、家长和学校的种种原因,我国学龄儿童的课业任务十分繁重,普及学力发展规律,更新家长、教师和整个社会的学力观念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课业学力

以课程为主要学习内容的学力,简称为课业学力。课业学力的本质特征是心智性,主要表现为学习活动以心智操作为前提,结构认知为核心。

与早期的生存学力相比较,课业学力不再是一种身体机能的具象学力,而是一种内隐的心智性学力,是一种心理机能的抽象学力。因此,对入学儿童来说,课业学力是一种完全陌生和深奥的学力形态,他们需要在老师与家长的引导下重新学习。

在教学理论上,以感知—理解—识记—思考—练习—运用为主要程式的掌握学习思潮源远流长,这种思潮注重把知识的系统掌握程度和灵活运用程度作为衡量个体学力的主要标准,吸纳知识并成为百科全书式的专家人才被视为理想的学力目标。随着知识的暴增和心理学的人本化、个性化发展,近20年来出现的建构学习思潮日渐兴盛,这种思潮注重了知识的主观性、生成性、境脉性和分布性,主张通过情境与经验、自主与协作、资源与媒体来生成个性化的心理结构。与认知主义不同,建构主义的认知结构不仅是一种知识结构,而且包括大量的非结构化的情境经验,包括相对稳定的个性心理品质,在某些时候建构主义的认知结构就相当于我们所谓的心理结构,甚至把学习与知识的主观性推到了极致。②建构主义普遍强调知识的主观生成性,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经验性和建构性,为个体学习者的心智操作开辟了更加广阔的空间,把个体的生态学力推上了个性化和开放化的发展轨道,从而增强了课业学力在信息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适应性。

课业学力不只是知识的掌握问题,还应包括心智能力和认知结构力的提升问题,而要解决这两个方面的问题,就得诉诸于显性的行为操作活动。在建构主义泛滥的今天,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儿童生态学力所受到的威胁不仅来自摈弃儿童经验的客观主义教学方式,而且也来自一味强调儿童经验的主观主义教学方式。课业学力的生长分为起步期、初步发展期、全面发展期和深化发展期,教学范式应当尊重这个发展规律,综合应用掌握学习与建构学习的多种方法,并根据中国文化和中国学生的特点,在掌握学习与建构学习之间坚持采取渐变策略,如阶段式、叠进式、交混式和完全式等渐变策略。

专业学力

以专业的相关学科群为学习内容的学力,简称为专业学力。与课业学力相比较,专业学力不仅具有心智性特征,而且具有定向化的系统特征,即个体沿着某个专业方向系统地建构相应的学力结构,因此,专业学力的显著特征是系统性。

专业学力的系统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心理动力的系统性,既包括个体的人生观、价值观、个性倾向等,也包括个体围绕专业所形成的需要、兴趣等,个人心理与专业心理融合起来,进而形成稳定的心理动力模式;二是操作能力的系统性,即与专业化要求相适应的心智操作、行为操作和元操作协调发展;三是认知结构力的系统性。

从终身学力的发展看,专业学力介于课业学力与实践学力之间,它前承课业学力的心智性和知识性,后继实践学力的情境性和创新性。因而,专业学力的培养既要重视知识建构的操作历练,又要加强专业实践,努力增加学习者的情境经验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给专业学力注入活性智慧,并为专业学力向实践学力的发展做好必要的准备。在实践中,我国高等教育普遍重视对大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偏重专业化的学术知识教学,习惯采用传授式教学,相对忽视个性心理的引导,忽视专业操作能力的培养和个性化经验策略的培育,因而所培养的毕业人才大部分仍然以知识型人才为主,这些人才的学力结构存在欠缺,表现为动力不足、能力不强、创造力不高。

实践学力

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的学力,简称为实践学力。实践学力是将课业学力、专业学力运用于实际问题情境之中,以创造性解决问题为目标的一种学力。因此,实践学力具有情境性、运用性、实效性和创新性。

情境性是指角色所面临的多重环境和多种问题情境。成人是一个角色丛,他必须同时面临家庭环境、工作环境、人际环境和区域性社会环境,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必然面对多种问题,如果这些问题既无法回避且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就会迫使他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由此可见,制约实践学力的因素主要有:问题的效价性,即问题的价值性与实效性;情境的适切性,即情境贴近个体的心理需要与能力,并具有可解决的条件性因素;已有的课业学力或专业学力;继续学习,更新并提升自己的认知结构和相应的操作能力;有探索的动力、热忱和毅力。在这五个因素中,除去第三个因素是既成的之外,其余四个因素都与成人的环境和问题情境相关联,是处于变动之中的。因此,促进实践学力发展的关键在于环境的优化与变革,只要给成人一个充满激励性、探索性、合作性和再学习性的工作环境,成人的实践学力将发挥出不可限量的创造性。

趣味学力

以趣味学习为主的学力,简称为趣味学力。晚年是人生的休闲期,再也没有工作与发展的重任,再也没有功利的诱惑,这个时期的学习是乐在其中,天性使然。活到老,学到老,是现代老人的高尚境界,是乐观向上、保持生命活力、消除晚年寂寞与空虚的重要法宝。

从终身学力看,趣味学力是早年的生存学力、课业学力、专业学力和实践学力的沉淀与淳化。人到晚年,尽管机能在不可避免地全面衰退,但早年的学力痕迹仍在发挥重要作用,其中,早年的认知结构力和习惯潜力将在趣味学习活动中发挥长效作用。因此,促进趣味学力的主要措施在于:学习与健身相结合;学习以早年学力为基础;学习以轻松愉悦、自娱自乐为目的;在自发性学习组织中交流互勉;保持或完善良好的学习习惯;面向社会,奉献所学,保持开阔胸襟。

以上五种形态学力构成了我们所谓的终身学力。考察表明,终身学力不是一句空话,而是有着实在的阶段性形态,这就为终身学习与教育提供了理论导向,也为各种教育形式提供了科学的定位策略。这个策略即是:明确各自的任务,摆正各自的位置,找到各自的方式,把握各自的着力点。这个道理很简单,但由于普遍缺乏终身学力和生态学力观念,我国各级学校教育教学却出现了不少错位现象,这些当然有社会的原因、国情的原因、家长的原因和行政管理的原因,但也有缺乏学力观念的原因,教育界在社会、家长和各级政府面前说不清自己的理性追求,坚持不了正确的教育原则,教育之痛正不断吞噬着广大教育者的良心。(作者为攀枝花学院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副教授)

注释

①胡志金:《0~9岁孩子怎样教——学力培养与查评》,沈阳出版社,2008年,第2~8页。

② 张建伟,陈琦:“从认知主义到建构主义”,《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4期。

作者:苏兴仁

第4篇:2007 年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

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

法学试卷

一、名词解释

1.建筑物区分所有权2.西周五刑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4.危险犯5.法律责任

二、简答题

1.西周礼与刑的关系。

2.法对社会正义的促进作用。 3.香港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权。 4.举权的普遍性。 5.法律概念及其种类

三、论述题

1.犯罪中止的种类及处罚原则2..知识产权特征 2007 年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法学学位学科 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试题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答:建筑物区分所有权,是由专有部分所有权、共有部分的权利以及因共同关系而形成的成员权 组成的复合性的权利。包括建筑物区分所有人对专有部分、共有部分的所有权;建筑物区分所有人对 共有部分的共同使用权与专有使用权;以及建筑物区分所有人的成员权等。

2.答:西周五刑即奴隶制五刑,是指在中国早期社会中经常使用的五种刑罚,即墨刑、劓刑、刖刑、 宫刑、大辟五种刑罚。这五种刑罚由轻至重,构成了中国早期比较完备的刑罚体系。

3.答: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华人民 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 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国家 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 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

4.答:危险犯是指行为人实施的危害行为造成法律规定的危险状态作为既遂标志的犯罪。这类犯罪 不是以造成物质性的和有形的犯罪结果为标准,而以法定的客观危险状态的具备为标志。例如,破坏 交通工具罪、破坏交通设施罪,都是以行为人的破坏行为造成足以使火车、汽车、船只、航空器发生 倾覆、毁坏危险,作为犯罪既遂的标准,而不以造成实际的损害为标志。

5.答:法律责任是由特定法律事实所引起的对损害予以赔偿、补偿或接受惩罚的特殊义务,亦即由 于违反第一性法律义务而引起的第二性法律义务。就其性质而言,法律关系可以分为法律上的功利关 系和法律上的道义关系,与此相适应,法律责任方式也可以分为补偿性方式和制裁性方式。

二、简答题

1.答:“礼”,是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存在的、旨在维护宗法血缘关系和宗法等级制度的一系列精神原 则和言行规范的总称。

(1)作为一种言行规范,“礼”最早源于氏族时代的祭祀风俗。在阶级明显分化、国家形成以后,一 部分反映等级差别和专制要求的精神原则逐渐从具体的礼仪形式中被抽象、概括出来,形成了一系列 指导阶级社会生活的原则和规范,即“礼”的抽象原则,而那些带有象征意义的各种礼仪,则仍保留 在制度层面发挥作用。

(2)一般而言,“礼”大体上包括抽象的精神原则和具体的礼仪形式两个层面的内容。在西周时期, 周礼在实际上对全社会起着一种法律的调节作用,完全具备法的性质。即使用现代社会关于“法”的 构成要素——规范性、国家意志性、国家强制性等要件来分析,周礼也完全符合作为“法”的基本条件。周礼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对西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起着积极而广泛的调节作用。从周礼的表现形式、在实际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及周礼本身的内容和性质等方面观察,周礼是西周社会不成文法 律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礼”与“刑”的关系,从宏观上看两者都是当时维护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重要社会规则。 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表里,共同构成了西周社会完整的法律体系。其中,“礼”是积极、主动的规范, 是禁恶于未然的预防;“刑”是消极的处罚,是惩恶于已然的制裁。也就是说,“礼”总是从正面主动 地提出要求、对人们的言行作出正面的“指导”,明确地要求人们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可以 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礼”的功能,重在“教化”。“刑”则相对处于被动状态,对于一切违背“礼” 的行为,进行刑罚处罚。凡是“礼”所禁止的行为,亦必然为“刑”所不容,即所谓“礼之所去,刑 之所取”,“出礼则入刑”。“刑”的功能,重在制裁。

2.答:法是实现正义的手段,法律价值在于实现正义。具体表现为:

(1)促进和保障分配的正义。表现为把指导分配的正义原则法律化、制度化,并具体化为权利和义 务,实现对资源、社会合作的利益和负担进行权威性地、公正地分配。

(2)促进和保障诉讼的正义。为了保障冲突和纠纷的公正解决,法律所提供的规则和程序主要有: 司法独立、回避制度、当事人权利平等、判决的内容应当有法的根据和事实的根据,并为公认的正义 观所支持;案件的审理应当及时高效,不得迟误;应有上诉和审诉制度,容许对初审判决不服的当事 人把初审法院的法官置于“被告”的地位,由上级法院审查下级法院判决的公正性和合法性;律师自 由等。

3.答:特别行政区实行高度自治,享有广泛的自治权。其所享有的高度自治权主要包括: (1)行政管理权。在行政管理方面,中央人民政府负责特别行政区的外交、防务,特别行政区政府

可自行制定有关政策,处理特别行政区政务,维护社会治安。

(2)立法权。在立法权方面,除有关外交、防务和关于国家统

一、主权的法律等必须由全国人大及 其常委会制定以外,特别行政区享有制定和修改民事、刑事、商事、诉讼程序等法律的权力。

(3)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在司法权方面,特别行政区法院除对国防、外交等国家行为无管辖权

外,对区内所有案件都可审理,并具有终审权。

(4)自行处理有关对外事务的权力。在经济方面,特别行政区拥有自己单独的财税制度、货币发行 体系和金融政策决定权。特别行政区收入自行支配,不上缴中央政府,中央政府也不在特别行政区征 税。

(5)在对外事务方面,特别行政区依法可以自己的名义在经济、贸易、金融、航运、通讯旅游、文化、体育等领域单独同世界各国、有关国际组织保持和发展联系,签订和履行有关协议。

4.答:选举权的普遍性是指享有选举权的主体的广泛程度,是指除国籍、年龄、无精神病以及未经依法剥夺政治权利外,不另设其他资格限制而普遍享有选举权的原则。 (1)从理论渊源来说,选举权的普遍性原则是人民主权原则的具体运用,既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国家的一切权力都属于人民,那么人民自然有权挑选行使国家和社会管理权力的人员。

(2)我国《选举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 l8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 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和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依照法律被剥夺政 治权利的人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一规定表明,我国公民享有选举权的基本条件有三个:具有 中国国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年满 l8 周岁;依法享有政治权利。

5.答:法律概念是对各种法律现象或法律事实加以描述、概括的概念。依照法律概念所涉及的法律 事实要素的类别,可以把法律概念分为下列三大类:

(1)涉人概念。涉人概念是用于界定和区分法律关系的主体,如公民、法人、代理人、权力机关、 行政机关等。

(2)涉事概念。涉事概念是用于界定和区分法律事件和法律行为的性质及类别,包括法律关系主体 的各种权利、义务和法律责任,如所有权、人身自由、违约、故意、侵权、刑事责任等。

(3)涉物概念。涉物概念泛指具有法律意义的无人格现象,包括标的、证券、不动产、著作等法律 关系客体和其他具有法律意义的无人格现象,如程序、管辖、时效、居所地等等。

三、论述题

1.答:犯罪中止,是指在犯罪过程中,行为人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而未完成犯罪的一种犯罪停止形态。

(2)根据不同的标准,犯罪中止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 ①根据发生的时空范围不同,可将犯罪中止分为预备中止、实行未终了中止和实行终了中止三类: 预备中止,是指发生在犯罪预备阶段的中止,其时空范围起始于犯罪预备活动的实施,终止于犯罪实 行行为着手前。 实行未终了中止,是指发生在犯罪实行行为尚未终了时的中止,其时空范围始于犯罪实行行为的着手, 止于犯罪实行行为终了前。 实行终了中止,是指发生在犯罪实行行为实施终了后的中止,其时空范围始于实行行为终了以后,出 于本意而以积极的行为阻止了既遂之犯罪结果的发生。

②根据对中止行为不同的要求,犯罪中止可以分为消极中止和积极中止。 消极中止,也称自动放弃犯罪的犯罪中止,是指犯罪人仅需自动放弃犯罪行为的继续便可成立的犯罪 中止。行为人方式仅需不作为即可。 积极中止,也称自动有效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犯罪中止,是指需要作为形式才能构成的中止,即犯罪 人不但需要自动放弃犯罪的继续实施,而且还需要以积极的作为去防止既遂的犯罪结果发生的犯罪中止。 (3)我国刑法对中止犯的处罚原则

根据《刑法》第 24 条第 2 款规定,对于中止犯采取必减主义,并区分两种情况予以不同处理:

①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 ②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2.答:知识产权是指民事主体对于智力创造所产生的知识性成果所享有的专有专用权利。其特征为:

(1)知识产权是无形财产权。知识产权的权利客体是无形财产,与有形财产相比较,具有如下特性:

①具有一定的知识内容和表现形式;

②具有可分享性(可扩散性、可复制性); ③具有永存性。 (2)知识产权是专有权。一项知识产品可以大量复制,广泛传播,但却只能设置一项知识产权。例 如,同一种发明成果只能授予一个专利权。

(3)知识产权是复合性权利。知识产权通常包含有多种权利内容。如专利权、商标权和著作权都包 括了多种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

(4)知识产权是有期财产权(时间性)。知识产权都有法定存续期限。也就是说,智力成果在它的知 识产权保护期限届满后,即进入社会公有领域。

(5)知识产权是域内法权(地域性)。知识产权的取得和保护以国内法为基本依据。专利权、商标权 通常是由国内政府或其他专门机构授予的。一国授予的知识产权,只有在国际公约或双边条约的基础上,依据对等原则,才能获得他国的国内法保护。

第5篇: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规定及流程

一、申请硕士学位基本条件

申请人必须已获得学士学位,并在获得学士学位后工作三年以上,在心理学专业或相近专业做出一定的成绩。

二、申请学位步骤与要求

(一)、资格审查

申请人持下列材料到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生部办理申请手续,并交纳资格审查费200元:

以下材料全部交复印件一式两份。

1、《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同等学力人员学位申请书》一式2份;

2、单位人事部门介绍信;以及申请人所在单位提供的申请人的简历、思想政治表现、工作成绩、科研成果、业务能力、理论基础、专业知识和外语程度等方面情况的材料(加印密封)。

3、本人身份证原件和复印件一式2份(原件用完后退还本人);

4、本科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原件及复印件一式2份(原件用完后退还本人);

5、本科课程学习成绩单一式2份(复印件),由所在单位人事部门确认加盖公章;

6、已发表论文或出版的与申请学位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专著或其他成果原件并附复印件一式2份;

7、近期二寸免冠彩色照片1张;

8、心理所硕士课程进修班考试合格成绩单(从入学开始计算,四年内完成)

9、在结束心理所硕士课程进修班考试并合格,方可参加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外国语(英语)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及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并提供考试合格证明一式二份(建议读硕士课程班阶段同期准备CSCD论文发表工作)。

10、申请同等学力硕士学位者应于近5年内在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收录的、与申请学位的学科领域相关的刊物上至少公开发表(含已有刊物接收函)一篇与学位论文有关的研究性学术论文(论文必须为全文,不能是论文摘要,本人为第一作者,第一作者单位为“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和“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以上材料经研究生部审查无误后,可进行以下工作。

(二)学位论文和发表文章准备工作

1、申请人在通过研究生部资格审查合格后,可自行协商联系导师或由研究生部帮助联系导师。

2、在通过研究生院资格审查后半年内完成答辩并提交硕士学位论文。

3、论文要求:申请人提交的硕士学位论文对所研究的课题应有独到的见解,表明作者具有从事科学研究、管理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4、申请人需交纳申请学位的各项费用共计16000元。

5、论文撰写要求见《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位论文撰写要求》(http://学位学科)

三、学位论文评阅

1.论文评阅在论文答辩前两个月进行。评阅人由不少于3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组成(其中我所以外的专家不少于1人)。申请人的导师不能做为评阅人。

2.论文评阅过程中若有1位评阅人持否定意见,则再增聘2位评阅人;若总计有两位评阅人持否定意见,本次学位申请无效。

四、学位论文答辩

1.提交论文后半年内完成论文答辩。答辩委员会由不少于5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本学科和相关学科专家组成,其中至少3人是研究生导师、1人是我所和申请人所在单位以外的专家。论文答辩委员会的组成人选必须由我所学位委员会批准。申请人的导师不能做为答辩委员会成员。

2.论文答辩委员会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进行,获全体成员2/3票以上(含2/3)通过方可作出建议授予学位。论文答辩未通过,本次申请无效。论文答辩未通过,但论文答辩委员会建议修改论文后再重新答辩者,可在半年后至一年内重新答辩一次(费用另算),第二次答辩仍未通过者,本次申请无效。

五、学位审批

答辩通过后,交研究生部硕士学位论文全文(7份),论文摘要单行件一份。我所学位评定委员会对学位申请人进行初审,根据论文质量以无记名投票方式经全体学位委员会成员半数以上通过,方可作出拟授予硕士学位的决定并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审核通过者,研究生院将发文公布,颁发硕士学位证书。

六、材料归档

1.学位审批通过后,全套材料由研究生部整理后与在读研究生一同归档。

2.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审批材料寄申请人所在单位人事部门存入个人档案。

七、其他注意事项

1.申请人不得在向我单位提出申请的同时,用同一篇论文,又向其他学位授予单位提 申请。

2.以下情况发生时,本次申请无效,所提交的材料和交纳的费用,一律不予退还:

(1)申请人提交的论文,经评阅不合格,不举行论文答辩;

(2)论文经答辩未获通过;

(3)答辩虽获通过,我所学位评定委员会或研究生院学位评定委员会未通过授予硕士学位。

3.申请人在京期间食宿及往返旅费均由本人自理。

4.申请人必须在四年内完成我所硕士研究生的全部课程考试和国家组织的水平考试,且成绩合格。四年内未通过课程考试和国家组织的水平考试者,本次申请无效。

5.本指南根据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位办有关文件和我所培养研究生相关规定制定,如研究生院对同等学力申请学位有新规定,或我所对在读研究生培养有新要求,则申请人在申请学位时,必须按新规定办理。

6.本指南的解释权归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生部。

联系人:徐跃玲,电话:64888628

八、申请日期

每年4月1日至4月30日以前;10月1日至10月30日以前。

第6篇:在职人员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程序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在职人员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程序 在职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按如下程序进行:

1、 生结业证、全国外语统一考试合格证、学院政治统一考试合格成绩到研究生部进行资格审查。

2、 以上审查合格者,在研究生处领取交费单并于财务处交纳答辩费。

3、 缴费后将发票复印件交研究生处1份,填写一式两份。

4、 由各院(系)指定或申请人员自找导师指导论文,申请人员开始撰写论文。并

将预计答辩时间报到相应院(系),以便各院(系)安排答辩日程。如需变更答辩时间者须在答辩前两个月报相应院(系)。

5、答辩时间安排一年两次:分别是5月15日始至6月10日止;12月2日始至

12月20日止。学位授予时间为每年7月份。

6、 硕士论文撰写与装订依照《硕士论文撰写与印制要求》。

7、请各学位点安排学生在论文装订前到研究生处领取论文封皮。

8、 申请人员须交论文一式10份{三位评阅人各1份、五位答辩人员各1份、导师

1份、系留1份、学生1份、交研究生部1份、交图书馆1份并1份电子版(电子版需从网上提交,具体办法请登录我院图书馆网站查阅)}。各院(系)于答辩前一个月将论文按前述要求分别交到相应的教师(评阅人)或部门。

9、 申请人于答辩前下载、、、表、聘函等材料,完成后交予该学位点。

10、各学位点于答辩前以系为单位统一到研究生部领取表决票等材料。

11、各学位点以系为单位于答辩前一个月将答辩委员会的组成及答辩安排(请各学位

点到网上下载答辩安排表)报研究生部。答辩安排内容包括:答辩时间、地点、

答辩委员会主席及成员、评阅人姓名及单位、记录员等(外校人员需注明身份证号)。

12、 6月10日到6月15日(12月15日到12月20日)为各学位点审核汇总答

辩材料时间。各学位点务必按要求签字盖章。

13、 6月15日(12月20日)前各学位点务必将答辩材料的原件及硕士论文(一份)

以系为单位报研究生处,各学位点保留一份答辩材料的复印件以备案。

14、6月15日到6月20日(12月20日到12月25日)研究生处审核学位材料。

15、6月20日到6月25日(12月25日到1月5日)院学位委员会审核。

16、6月25日到6月底(1月5日到放假前)研究生处将学位材料整理归档。

17、7月初毕业典礼。(12月份答辩通过者,其学位授予时间在第二年的7月)

研究生处

第7篇:北京师范大学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指南

北京师范大学

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指南

授予同等学力人员硕士学位是国家为在职人员开辟的获得学位的渠道。申请人在通过我校及国家组织的全部考试,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后,经审查达到了硕士学位学术水平的,可以获得硕士学位。

1、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分为两类,旁听我校硕士研究生课程(以下简称旁听)或参加我校研究生院批准举办的研究生课程进修班(以下简称课程班)。

旁听:旁听我校硕士研究生课程的申请人必须按照入学时所填《北京师范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课程计划情况表》,依据所修专业培养方案的规定制定课程计划,与我校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同堂上课、同卷考试,考试成绩合格,并修满32学分。关于课程计划的制定与各学期的课程安排请咨询相关院(系、所)主管教师。

课程班:申请学位的课程班学员应按课程班的规定交纳学习费用并参加全部课程的学习、考试,取得合格成绩。课程班结业后,学员还需参加研究生院培养处负责组织的学位课程抽查考试,并按规定交纳考试费(共抽查7门,每门课程250元,共1750元),抽考内容为两门政治理论课及五门主要学位基础课、专业课,抽考课程成绩必须全部合格。

2、全国统考

申请人自注册之日起,必须在四年之内通过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外国语水平全国统一考试(非外语类专业的第一外语和外语类专业的第二外语)和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

全国统一考试每年举行一次,申请人一般应在北京地区参加报名及考试。如有特殊情况,需申请在工作单位所在地参加报名考试,必须经我校学位办和其工作单位所在省级主管部门同意,方可报名考试。

按照国务院学位办的要求,考生报名前,必须在我校进行考试资格审查,即填写《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全国统一考试资格审查表》一式两份(必须亲笔填写,不得打印或找他人代填),各贴近期同底片二寸免冠照片一张,到我校学位办公室加盖公章(照片处必须盖章)。《资格审查表》下载地址详见当年通知。审查合格方可参加报名及考试。

每年2-3月进行考前资格审查,3月报名,先进行网上报名(http://enroll.cmr.com.cn),后现场摄像;5月考试,具体考试规定与报名办法请及时在我校研究生院网站(http://graduate.bnu.edu.cn)查阅当年通知。

考试成绩一般在考试后两个月下达,申请人在网上查询考试成绩,并打印查询结果。免费查询考试成绩的网址为http:///tlcjcx.html。

3、学习期限

申请人在开始课程学习前,必须登陆我校“研究生层次培训注册信息系统”,办理注册手续。对于注册系统开通前开班的课程班学员,应在开班后半年内办理注册手续。申请人自注册之日起,必须在四年之内通过我校相关专业规定的全部课程考试与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外国语水平全国统一考试(非外语类专业的第一外语和外语类专业的第二外语)和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四年内未通过者,本次申请无效;四年内修满32学分、通过全国统考的学员必须立即办理进入第二阶段的手续,并在一年内完成学位论文的开题、撰写和答辩;第

一、第二两阶段的学习期限不超过五年半。逾期本次申请学位无效。

4、办理第二阶段手续

申请人通过全部考试后,应及时办理第二阶段(撰写学位论文、论文答辩阶段)手续。每年3月或9月(具体同第一阶段报名时间),到校学位办公室交验培养处审核盖章的学位课程成绩单、统考成绩网上查询结果、本科学位证书原件及复印件一份、最后学历证书原件及复印件一份、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一份,同时提交公开发表的与申请学位专业相关的论文(至少1篇),或专著(原件),或其他成果,并按规定一次缴清论文指导、答辩费8000元(课程班学员缴纳8200元,含审查费200元。)

申请人网上填报的信息及提交的学历证书、学位证书、论文、专著等必须真实有效。凡弄虚作假者,一经查实,立即取消申请资格,所缴纳费用不予退还。

5、撰写学位论文

申请人办理第二阶段手续后,凭已交费发票及时到有关院(系、所)备案,由院(系、所)为申请人安排具有硕士生导师资格的指导教师,对其进行学位论文开题、写作等指导。申请人必须在全部考试合格后一年内完成学位论文开题、撰写和答辩。同等学力人员论文开题,应撰写开题报告并经三位与论文选题相关的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或研究生导师资格的专家评审通过。论文完成后,应向院(系、所)所提出论文答辩申请,并到院(系、所)领取论文封皮及答辩材料。答辩通过后需向院(系、所)主管教师提交二寸正面单一蓝背景免冠彩照两张(照片背面注明姓名、学号、身份证号)及其电子版(照片应与当年获学位全日制研究生同时采集,详见当年相关通知),供期末制证时使用。

申请人不得在向我校提出申请学位的同时,用同一篇论文向其他单位申请学位。或用已在其他单位申情学位的论文,向我校提出学位申请。

学位论文必须遵照《北京师范大学学位论文编写规则》排版、打印,以供收藏、查阅,详细规则请查阅研究生院网站(http://graduate.bnu.edu.cn)。

6、学位论文答辩

各学位评定分委员会聘请三位与论文选题相关的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或研究生导师资格的专家评审论文,其中至少一人为校外且非申请人所在单位的专

家,评阅意见须密封传递。答辩委员会由五位具有副教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研究生指导教师资格的专家组成,申请人的导师不参加答辩委员会。

硕士学位论文答辩未通过者,经论文答辩委员会同意,可在一年内修改论文,申请重新答辩。重新答辩需按规定另交论文指导费及答辩费。

7、学位授予

申请人学位论文答辩通过后,经学位评定分委员会表决通过,报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备案,授予硕士学位,颁发硕士学位证书。

一般情况下,我校每年召开两次(两个学期末)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会议,审议学位授予事宜,申请人可在学期末领取学位证书。具体时间安排请于每学期初在研究生院网站查阅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

第8篇:广西师范学院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须知

一、申请人资格

参加我院区内地方性计划研究生班学习的人员,符合以下条件的,可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

1、申请人必须已获得学士学位,并在获得学士学位后工作三年以上,在申请学位的专业或相近专业做出成绩。

2、申请人必须已修完我院区内地方性计划研究生班规定的全部课程,每门课程成绩均在70分以上。

3、通过国家组织的水平考试

(1)申请人须通过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外国语水平全国统一考试,达到教育部规定的合格分数,成绩5年内有效。其他任何等级和形式的外语考试,均不可替代该考试。

(2)申请人须通过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达到教育部规定的合格分数,成绩5年内有效。

4、在研究生学习期间,至少以第一作者身份或导师为第一作者、本人为第二作者,在公开刊物上发表论文1篇,或成果获得地厅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及以上(如为合作成果,其排名应在前五名)。

二、资格审查

1、申请人在通过全部课程考试后可向研究生处提出学位申请。申请时间为定于每年9月10日-10月20日。

2、申请人应在规定的时间内,向我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学位办,设在研究生处)提供以下材料:

(1)《广西师范学院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资格审查表》;

(2)本人身份证原件和复印件;

(3)本科学历证书、学士学位证书原件和复印件;

(4)区内地方性计划研究生班班毕业证书;

(5)研究生课程成绩单;

所有复印件均须与原件核对。所有上交材料应一式两份,《广西师范学院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资格审查表》还须提交电子版。

以上材料先交到申请学科专业所在系(院、部)进行资格初审,各单位在每年10月将本单位通过资格初审的申请人全部材料报院学位办审批。

3、研究生处根据申请人提供的材料,对申请人进行全面审核。学院根据审核情况,决定是否接受其申请。

三、指导教师

申请人资格审查合格后,有关的系(院、部)根据需要,可在课程学习期间或提交学位论文初稿后指定我院硕士生导师为其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应认真、负责地对申请人的学位论文进行全面审查和必要指导。

四、学位论文评阅与答辩

1、申请人应在提出学位申请后的一年内提交学位论文,论文要求与全日制研究生硕士论文要求相同。一年内无法提交学位论文者,此次申请失效,可于第二年重新申请,费用自理。

2、论文评阅

学位论文评阅由研究生处统一组织。硕士论文评阅人为2名,由教授、副教授或相当

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担任。申请人的导师不得聘请为论文评阅人。

学位论文应在答辩日期二个星期前送交论文评阅人。论文评阅人应根据学位论文要求对论文是否达到硕士学位论文水平进行认真、细致的评阅,提出评阅意见及对论文的修改要求。如有1名评阅人认为未达到学位要求水平,需补聘1名评阅人。如两位评阅人认为未达到学位要求水平时,不能组织答辩。

学位论文评阅、送审由各系(院、部)组织,费用由申请人自理。

3、答辩申请

由系(院、部)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初审学位论文答辩资格。申请人在申请学位论文答辩时,应向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提交如下材料:

(1) 硕士学位论文2本;

(2)广西师范学院同等学力人员硕士学位信息表;

(3)《广西师范学院硕士学位申请书》;

(4)学位论文评阅书;

4、学位论文答辩

学位论文答辩由各研究生培养单位组织,与全日制研究生答辩同时进行。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不少于5人,由教授、副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担任,其中至少有3名研究生导师、2名院外专家,答辩委员会主席由具有高级职称的院外专家担任。答辩程序按全日制硕士研究生论文答辩程序进行。答辩委员会采取无记名投票方式,评出答辩结果。通过论文答辩,须经三分之二以上成员同意。

答辩委员会如认为申请人的论文未达到硕士学位论文水平,经表决同意,可允许申请人修改论文后在1年内重新答辩l次。若再不能通过,则本次申请无效。

通过答辩后须上交的材料与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相同,答辩所需费用由申请人自理。

五、学位授予

申请人通过同等学力水平认定,经系(院)、部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批通过后,报院学位评定委员会批准,授予硕士学位并颁发学位证书。

六、重新申请

申请无效或没获得学位的,如再次申请,均按以上规定重新办理,相关费用自理。

广西师范学院研究生处

二○○七年九月十三日

第9篇:2006年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经济学科真题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产权制度:产权制度是指既定产权关系和产权规则结合而成的且能对产权关系实现有效的组合、调节和保护的制度安排。

2、公共产品:公共产品与私人物品相对应,指私人不愿供给或供给不足的社会需要的产品或劳务。公共物品通常不具备排他性或竞争性。所谓商品的排他性是指,商品的生产者或者购买者可以很容易地把他人排斥在获得该商品带来的利益之外。商品的竞争性是指消费商品的数量与生产这一数量的成本有关。在理论分析中,经济学家关注商品的非排他性,并把那些一旦生产出来就不可能把某些人排除在外的商品称为(纯)公共物品。

3、战略政策贸易理论:该理论是各国在国际贸易中实行贸易干涉与干预的基础,一国可以通过各种政策的干预(如税收、补贴、经济合作等),在对本国至关重要的生产领域中创造出比较优势,而这些生产领域具有很强的各种前后向的联系,不仅可以带动经济发展,而且具有广泛的外部经济效益。该理论常常与产业政策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是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中,通过贸易获取利益,促进经济的增长与发展。

4、总需求曲线:总需求是指经济社会中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在没有政府的封闭经济中,总需求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构成。总需求函数被定义为总需求量与价格水平之间的对应关系,总需求函数的几何表示即为总需求曲线。总需求量与价格总水平之间成反方向变动,也即总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5、收入指数化:收入指数化是政府采取的,针对成本推动的通胀的一种措施,是以条文规定的形式把工资和某种物价指数联系起来,当物价上升时,工资也随之上升。政府通常规定,收入的增长率等于通胀率加经济增长率。收入指数化可降低工资对通胀的推动力,更可降低通胀在分配上的影响。

二、简答题

1、简述渐进式改革方式的特点。

中国的渐进式改革是自上而下的改革,其特征如下:

一是利用已有的组织资源推进改革,即改革的推动者与组织者是由一个权力中心和层层隶属的行政系列构成的,权力中心根据下级包括企业传递上来的改革需求形成改革方案,然后通过各级党政系统贯彻实施。

二是增量改革,即在基本不触动原来的既得利益格局的前提下,在经济的增量部分率先引入市场机制。

三是先试点后推广,即先在试点单位形成改革经验,然后再在其他单位推广试点经验,以便在改革的不可逆转性与改革的稳定性之间找到平衡点。

2、简述经济政策目标可能冲突的区域。

在经济政策目标系统中,因政策工具的运用而引起的冲突主要发生在以下区域。

(1)经济增长与物价稳定之间的交替关系。

增加投资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为了提高投资者的预期利润率,就需要维持较低的利息率水平,或者使实际工资率下降。前者会引起货币供应量增加,后者需要刺激物价上涨。在供给变动缓慢的条件下,经济增长又会刺激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进而带动物价上涨。为了控制物价,就要抽紧银根,这又会使经济滑坡。因此,在充分就业的条件下,经济增长目标与稳定物价目标之间存在着相互排斥的关系。

(2)充分就业与物价稳定之间的交替关系。

为了实现充分就业目标,必须刺激总需求,扩大就业量,这一般要实施扩张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由此就会引起物价总水平上升;为了抑制通货膨胀,就必须紧缩货币供应量,缩小投资规模,由此又会引起失业率的上升。

(3)平等与效率之间的交替关系。

效率原则要求对提供和创造不同效率的人们给予有差别的报酬;平等原则要求缩小收入差距。强调效率的结果会拉大收入差别,但收入均等化又会因缺乏足够的刺激或动力而影响效率。

(4)国内均衡与国际均衡之间的交替关系。

这里的国内均衡是指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而国际均衡是指国际收支平衡。为了实现国内均衡,就可能降低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从而不利于国际收支平衡;为了实现国际收支平衡,又可能不利于实现充分就业和稳定物价的目标。

3、简述倾销的界定,并说明倾销对出口国和进口国的影响。

倾销是指在正常贸易过程中进口产品以低于其正常价值的出口价格进入市场。它往往与政府对出口的奖励制度相联系。

倾销的构成要件有以下三个:产品以低于正常价值或公平价值的价格销售;这种低价销售的行为给进口国国内产业造成损害,包括实质性损害、实质性威胁和实质性阻碍;损害是由低价销售造成的,二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倾销一般可以分为两种:持续性倾销和掠夺性倾销。持续性倾销是指这种倾销的存在是无限期的,厂商采取这种行为的目的在于追求利润最大化。掠夺性倾销是指为了排除市场上的竞争对手,出口商暂时以较低的价格向国外市场销售商品,一旦达到目的、获取垄断地位后,企业又会重新提高价格,以获取垄断性的超额利润。

对于出口国来说,倾销有以下影响:(1)挤占出口国其他企业的海外市场份额,并且由于倾销商大多在其本国处于支配或垄断的地位,致使出口国其他相关企业尤其是下游企业不得不承受倾销商转嫁的高价。(2)损害出口国消费者的利益。倾销厂商为了弥补在海外市场低价策略的损失,使本国消费者长期处于垄断高价之下,无法享受合理的消费权利。(3)扰乱出口国市场秩序。由于倾销往往会造成一种虚假的竞争优势,引发国内其他生产厂商的过度竞争。这种过度竞争会使生产厂商过分关注产品价格而忽略非价格因素对质量与销售的影响,造成资源的浪费和扭曲,影响效率。

对于进口国来说,倾销有以下影响:(1)对进口国同类产品的国内工业形成挑战,阻碍进口国相应产业的发展。在外国产品的大幅倾销下,进口国同类或相似产品生产经营者往往被迫大幅降价或转产,甚至被吞并。(2)扭曲进口国市场秩序误导进口国相关产品生产者的经营决策,从而浪费资源。(3)威胁和抑制进口国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兴产业的建立。发达国家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的方面已经率先完成。它们这些新兴产业生产的产品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倾销,将直接威胁发展中国家相应新兴产业的发展,阻碍甚至摧毁这些国家对建立新兴产业和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而进行的努力。(4)对进口国消费者的利益可能形成伤害。因为倾销的动机往往是将进口国的竞争者挤垮后,再利用垄断地位抬高价格,因此最终受害者还是广大消费者。

对于第三国来说,第三国产品进入进口国市场参与公平竞争的机会被倾销商剥夺了。

4、简述政府采购制度对提高财政支出效益的意义。

政府采购制度从三个层次上有利于财政支出效益的提高:第一个层次是从财政部门自身的角度来看,政府采购制度有利于政府部门强化支出管理,硬化预算约束,在公开、公正、公平的竞争环境下,降低交易费用,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第二个层次是从政府部门的代理人角度来看,通过招标竞价方式,优中选优,具体的采购实体将尽可能地节约资金,提高所购买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质量,提高政府采购制度的实施效率。第三个层次是从财政部门代理人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角度来看,由于政府采购制度引入了招标、投标的竞争机制,使得采购实体与供应商之间的“合谋”型博弈转化为“囚徒困境”型博弈,大大减少它们之间的共谋和腐败现象,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供应商(厂商)和采购实体是最大利益者而国家

是最大损失者问题。

5、使用拉弗曲线简要说明税率与税收收入之间的关系。

(1)拉弗曲线的含义

拉弗曲线说明的是税率和税收收入之间的函数关系,是美国供给学派代表人物阿瑟拉弗提出的一种思想。

(2)拉弗曲线说明的关系

拉弗曲线对说明税率与税收以及经济增长之间的一般关系,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第一,该曲线说明高税率不一定取得高收入,高税收不一定是高效率。因为高税率会挫伤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积极性,削弱经济主体的活力,导致生产的停滞或下降;高税率还往往存在过多的减免扣除优惠,造成税制不公平;第二,该曲线还说明,基于上面同样的理由,取得同样多的税收,可以采取两种不同的税率。适度的低税率,从当前看可能减少收入,但从长远看却可以促进生产,扩大税基,反而有利于收入的增长;第三,税率与税收以及经济增长之间的最有组合虽然在实践中是少见的,但曲线从理论上证明了这是可能的,它是税制设计的理想目标模式,亦即最佳税率。

三、论述及计算

1、单一要素合理投入区如何确定?其间平均产量、边际产量各有什么特点?如果企业生产函数为Y=16L-L2-25(其中L为雇佣工人数),求企业劳动投入的合理区域。

根据总产量曲线、平均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之间的关系,可以把单一要素的投入区间划分为三个阶段。由平均产量最大到边际产量为零为第二阶段,在这个阶段,边际产量、平均产量都处于递减状态,而且要素的边际产量小于平均产量,但随着要素投入的增加,总产量仍然增加,厂商在该阶段会继续生产,因此,第二阶段也被称为合理投入区域。

由给定生产函数Y=16L-L2-25可知,平均产量APL=Y/L=16-L-25/L,当L=5时,APL取得最大值;边际产量MPL=16-2L,MPL=0时,L=8。因此,企业劳动投入的合理区域为5到8之间。

2、试述西方汇率理论发展的历史脉络。

西方汇率理论主要是汇率决定理论,即揭示汇率的决定和影响因素的理论。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性理论的发展:

(1)罗道尔波斯的“公共评价理论”。它是由15世纪佛罗伦萨的学者罗道尔波斯提出的,他认为汇率决定于两国货币供求的变动,而货币供求的变动取决于人们对两国货币的公共评价,人们的公共评价又取决于两国货币所含的贵金属成分的纯度、重量及市场价值。罗道尔波斯的理论核心实际上是论述货币对于汇率的决定性影响,故人们又将他的理论称为“供求理论”。

(2)戈森的“国际借贷说”。该理论出现和盛行于金币本位制时期,由英国学者戈森于1861年提出;①该理论贡献:一是将国际借贷分为固定借贷和流动借贷,并指出只有立即清偿的各种到期收付差额,才能引起汇率的变动;二是从动态角度分析了汇率变动的原因;三是在金本位盛行时期,各国货币间都有铸币平价,汇率仅在黄金输出输入点上下限之间波动,其波动的原因主要就是受外汇供求的影响。②该理论的明显不足表现在:首先忽视了对汇率决定基础的论证;其次,它假定国际收支为一固定数额,国际收支本身完全独立于汇率,这是不符合实际的;三是仅注意了实体经济因素与汇率之间的因果关系;四是仅解释了金本位制汇率变动的主要原因,随着金本位制的瓦解,该理论的不足和局限性就更加明显。

(3)卡塞尔的“购买力平价说”。① 背景:第一次大战的爆发标志着金本位制全盛时期结束和纸币本位制的开始。② “购买力平价说”用来解释汇率决定基础。认为两国货币的购买力(或两国物价水平)可以决定两国货币汇率,实际是从货币所代表的价值量这个层次上去分析汇率决定的。同时认为汇率的变动也取决于两国货币购买力的变动。③合理性或

有效性:首先,卡塞尔认为两国货币的购买力(或两国物价水平)可以决定两国货币汇率。其次,作为一种换算工具,通过购买力平价可以将一国的国民经济主要指标进行国际间的经济比较,比用现行实际汇率换算更为科学和可靠。再次,购买力平价决定汇率的长期趋势。最后,购买力平价把物价指数、汇率水平相联系,对讨论一国汇率政策与发展出口贸易的关系具有参考意义。④缺陷:该学说的缺陷是自由贸易的假设前提与现实存在较大差距,忽视了资本流动因素对汇率决定的影响。

(4)阿夫塔里昂的“汇兑心理说”。“汇兑心理说”试图用纯心理因素来解释汇率的决定及其变化。贡献:在浮动汇率制度下,心理预期对汇率变动的影响会很大。该理论所具有的其他理论无法替代的意义就在于它促使人们开始重视心理预期因素对汇率的影响。缺陷:只重视心理因素忽略了决定汇率的基础因素的分析。

(5)利息平价说。①背景: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之后,受凯恩斯经济学影响,产生了“均衡汇率理论”。着重分析在一定经济结构下,综合考虑影响汇率的各种因素,研究如何通过实施一定的汇率政策来达到理想的均衡汇率水平。②主要观点概括如下:a.决定远期汇率的最重要因素是货币短期存款利率之间的差额,以年百分比表示的远期汇率等于两个金融中心之间的利差;b.在不兑换纸币的条件下,银行利率的变化直接影响着远期汇率的重新调整;c.远期汇率趋于围绕它的利率平价上下波动;d.不论远期汇率与它的利率平价偏离多大程度,能获得足够利润的机会将使套利者把资金转到更有利的金融中心;e.如果外汇交易被少数集团控制,或者主要交易人之间达成有关汇率的协议,挂牌汇率可能会与它的利率平价发生偏离;f.套利资金的有限性将使远期汇率的调整往往不能达到利率平价水平;g.如果一国发生政治金融动荡,便不能发生任何远期外汇交易。③利息平价理论把汇率决定因素扩展到了货币资本领域,从而填补了传统购买力平价说衰落后的汇率决定理论的空白,反映了20世纪70年代以后货币资产因素在国际金融领域内的作用日益重要的趋势。④利息平价说的缺陷:远期汇率不只取决于利差一个因素,还受国际经济交往预期通货膨胀率、购买力等多种因素影响,单纯从利差角度讨论汇率决定是无法为错综复杂的远期汇率决定因素提供完美答案的。因此,利息平价说与购买力平价说及其他汇率理论不是完全替代关系而是互补关系。

(6)货币主义汇率理论:① 主要内容和贡献:建立在现代货币数量论基础上的汇率决定理论的最大贡献在于把汇率研究的注意力从经常项目转移到资本项目,并提出了汇率决定的存量分析结构,对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以后的汇率研究产生了持续的影响。具体说:一是突出了货币因素在汇率决定中的作用;二是正确指出一国货币供给状况及其货币政策同该国的汇率走势有着直接关系;三是将汇率决定引入与货币政策协调的问题上来;四是随着外汇市场业务的创新和汇率制度的演变,以及国际资本流动的日益频繁,汇率理论逐步转向货币学派的资本市场分析、短期分析和动态分析,是符合规律的。② 货币主义汇率决定理论的局限性:一是其假定两国货币之间始终保持两国购买力平价是难以成立的;二是忽视了由于经济社会中的结构性变动而引起的汇率行为的扰动。

(7)资产组合理论:① 背景:资产组合理论是在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由美国经济学家布兰森、多恩布什等经济学家创立并发展起来的。该理论是对货币主义汇率理论的进一步发展。② 主要内容和贡献:这一理论认为汇率是资产的价格,他的决定取决于资产存量市场的变动和均衡;二是同时强调了货币因素以及资本项目交易的变动和实体因素对汇率的作用;三是某些假设比更合理、更现实。③ 资产组合理论的局限性:一是假设资本可自由流动,这意味着既无外汇管制,也无资本流动障碍;二是假定人们的预期完全一致,并且做出同样选择,是不符和现实的;三是由于资产市场、汇率变化的影响因素的复杂性,资产组合模型中的参数不易确定,使该理论在实际研究中遇到较大困难。

以上对于汇率理论产生和发展的回顾中可以看出,汇率理论研究的深入和拓展是与经济

的发展变化密切相关的,是对现实商品货币经济发展的一种反映。

上一篇:专业状况调查报告下一篇:国家公务员考试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