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研组长教学反思

2022-06-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历史教研组长教学反思

高中历史教研组长发言稿

印江民族中学 历史教研组长 吴运江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上午好!

今天,我很高兴与大家一起交流和学习,共同谋划历史教研组的发展。 感谢大家对我上学期教研工作的支持、帮助,希望您们本学期一如既往的帮助我。其实,我知道在座的各位无论是在教学上,还是在组织管理上都比我有更丰富的经验。希望在工作中大家多向我提建议,我一定会虚心接受。我相信在大家的团结合作、共同努力之下我们历史教研组,在新的学期里一定会扬帆远航。

今天,召开教研活动主要有以下几个议题:

第一,介绍新老教师(欢迎你加入历史组的大家庭)。 第二,有新的省级课题,如果要申请课题与刘主任联系。

第三,我们的地级课题今年要申请结题,请您们把今年获奖的证书和获奖的论文复印后交给我。

第四,关于青蓝工程,邹圣洪校长指导郭善勇老师,刘爱蓉主任指导林贵霞和王露蓉老师,尹显禹老师指导赵胜选老师,徐海燕老师指导陈吉民,开学写好师徒结对计划,学期结束写好总结和心得体会交相应科室。

第五,请各位老师写好相应计划,交相应科室以免年终扣绩效。 第六,教研活动排序表,如遇特殊情况情况顺延,没有轮到的下学期接着进行教研活动。

第七,我提议每人凑100元作为教研活动费,每次教研活动后聚餐交流感情。

最后,谢谢大家!

2015年9月9日

第2篇:谈教研组长的教研反思

近年来,市、区在不同层面上对“园本教研”的层层推进,不仅将教研活动作为研究与开展教研园本化的载体,更将教研组长推到了风口浪尖。新时期赋予了教研组长更重的职责、更新的任务,对教研组长预设教研活动方案的能力、教研现场灵活调控应答的能力、教研之后反思性调整的能力都提出了更大的挑战。于是,组长自主发展意识的加强,组长专业能力的提升,以及教研组自主建设等问题就成了园本教研活动中最直接、最前沿的问题。

“教研反思”立足教研现场,追随组长执行教研预案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影响教研质量的因素展开反思,凸显组长与教研问题的对话(即组长以自己设计并组织开展的教研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或者教师在教研活动中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审视分析),注重探索和调整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为下一次的教研做充分的准备。“教研反思”对组长的专业化成长来说,犹如强劲的“助推器”,强调了技术层面和意识层面的双重提升,契合了园本教研对组长提出的新要求。

一、“教研反思”在园本教研活动中的价值

1、教研反思是激发组长自主发展意识、提升组长专业能力的有效途径。

随着园本教研的深入实施,教研组长作为教研组的“当家人”,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在实际的教研活动中,教研组长的实然角色与应然角色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常常会出现以下问题:

(1) 引领尴尬——面对组内能说会道,具有一定教学经验的老师,组长无法给予经验和技术层面的归纳提升

(2) 应答尴尬——对于教研活动中动态生成、出乎教研预设之外的问题,组长一时无法给予灵活的正确的应答

(3) 协调尴尬——当预设中的教研内容并不能引起教师们研讨的兴趣,出现冷场时;组员中有教师过于主观引起教研争执;或组员间碰撞过于激烈引起纠缠不休等等,组长有时会无法及时沟通协调,影响教研效果

(4) 落差尴尬——有时组长们精心预设了教研活动方案,可实际教研效果却与教研目标有很大落差

……一次次的教研落差,一次次的教研尴尬,不断地激发组长自主发展的意识;不断地呼唤组长在发现问题、诊断问题、改进问题中自主提高专业能力,从而积累应付各种尴尬的经验,寻找到教研规律,提升教研活动的质量。

著名教育家叶澜曾经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这句话说得很实在,其用意是在鼓励教师们重视反思,让经验+反思=教师的成长。这句话对教研组长也非常适用。即“一个教研组长开展无数个教研活动不一定成为优秀的组长;但是如果经常进行教研反思就可能成为优秀的组长,就可能产生无数个精彩的有效的教研活动。因此,越来越多的组长开始自觉主动地、扎扎实实地把教研反思纳入教研活动的常规工作中,逐步形成自主发展的意识。

2、教研反思是开展教研组自主建设、实现教师们在互动中共同成长的重要渠道。

教学反思和教研反思的最大区别在于:教学反思更多的是促进教师个人教学能力的发展,教学质量的提高;而教研反思则立足于整个教研组的自主建设,立足于组内教师的共同成长。

教研反思中,组长把教研问题直接指向本组教师的共性问题、而非“个别的问题”;直接指向“真实的问题”而非“假想的问题”;直接指向本组教师“当下急待解决的问题”而非无关痛痒的问题。当组长的教研反思越来越能关注到组内教师共同需要时,教研的目标就会更契合教师的需求,更体现园本性和人本性;就更有利于教研组的自主建设。

教研反思中,组长更多的把教研问题直接指向教研现场的同伴互助情况。教研当下的氛围是否和谐、开放、民主?是否每个组员都积极参与,敢说乐说能说?教研过程是否充满同伴间的思想上的交锋智慧上的碰撞?组员们是否都有一定程度上的感悟和启发?怎样才能更好地挖掘同伴资源,提高教研互助的质量?通过反思,组长努力创设和谐、开放、民主的教研氛围;努力挖掘组内外教师的优质资源;努力调动各种同伴互助的方法和策略,积极应对教研现场各种问题,有助于实现“同伴互助,共同成长”的园本教研目标。

3、教研反思是促进教研持续性发展、深入解决教研问题不可缺少的桥梁。

由于园本教研活动的内容来自于教师实践过程中产生的重要的问题,而一个重要的问题的解决,往往不是通过一次教研活动就能解决的,往往需要多次深入研究——实践——再研究才能解决,因此,园本教研内容就具有了“延续性”的特征。

组长可以通过对上一次教研活动中问题解决情况的反思,制定下一次教研活动的目标,同时调整教研的形式与方法,从而使下一次的教研活动更具有针对性、有效性。通过一次又一次 “问题——设计——执行——反思”环环相扣的教研活动,我们的教研活动越来越向纵深发展,有利于对问题解决的过程和方式作更为深入的探讨,避免一次性的消费,形成持续性的生长。我们的教师也在始终围绕某一教研问题行动、反思的过程中逐渐积累了相关的教学经验,较好地把握了相关的教学策略,从而有效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教研反思越来越成为深入解决教研问题、促进教研持续发展、教师专业发展不可缺少的桥梁。

二、组长“教研反思”的内容及其运用

(一)关注落差,反思目标达成度

组长开展教研反思的目标包括扬优和弃劣两个方面。比较、辨别、改进是实现“扬优弃劣,去粗取精”需要经历的三个基本过程。教研组长进行教研反思时首先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将教研现场解决问题的实际效果、教师发展的实际状况与教研准备时预期想要达到的教研目标进行对比,发现二者之间的差异和差距,探明其涉及的条件与成因,重新认识、设计解决问题的策略,以求优质高效地达成预设的目标。

1、无落差——精彩回顾

当组长们在制定教研预案时能够关注教师经验准备教研问题,关注教研氛围准备“心灵鸡汤”,关注教研过程准备恰当的教研方法;当组长们能够在教研现场运用顺水推舟、欲擒故纵等策略积极有效应答时,我们教研活动的目标达成度可能会日渐提高,教研现场取得的教研效果与预期目标之间的落差可能会日渐缩小,甚至会产生一些预料之外的精彩互动,教研收获。

这时,组长可以将教研活动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教研目的、引起教研共振效应的做法;现场教研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教研板书;某些教研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教研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等,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研时参考使用,并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提升教研活动的质量。

组长教研反思案例:“送货员”

背景:在幼儿园“分众多向联动”的园本教研模式下,我们将教龄1——5年的青年教师组成了“青年研习小组”,专门开展以“提高教师基本教学能力”为目标的教研活动。“送货员”是中班“周围的人”主题背景下的一个集体学习活动。在教研活动之前,我们先邀请老教师(幼儿园骨干教师)为青年教师们现场展示这一教学活动,然后又一起观摩了由青年研习小组成员之一——芸芸老师执教的“送货员”活动。

预期目标:

通过对新老教师执教的同一个教学活动中相关教学片段的对照比较,提升青年教师对问题的敏感性,能在比较中发现问题,获得一些最基本的提问、回应、追问的方法,提高青年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基本能力。

现场效果:

在围绕“回应”、“追问”“目标”等关键词,对新老教师执教的“送货员“活动中的教学片段进行对照比较的时候,青年教师们不停的发出感慨:“啊,原来我们的回应有这么多问题”;“原来我们可以这样追问”“原来追问和小结都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一个个本来还未认识到的问题被清晰呈现;一个个教学小策略被反复演练,教师们获得了从无到有的技术支撑。

组长反思:

从教研活动结束时每一个组员交流的教研感悟中,从现场观摩我们教研活动的客人老师的反馈意见中,我们都可以感受到本次教研活动目标的达成度相当高,那么到底什么原因让教研取得了意料之中的效果呢?

1、达成度高,源自于有效地教研方法——对照比较

新教师小邢在教研感悟中说道:如果光看老教师执教的“送货员”,我能感觉到这个活动是很好的,但是我说不出究竟好在什么地方;如果光看芸芸老师执教的“送货员”,我也认为活动比较成功,因为环节很流畅,互动比较热闹。但是通过细节上的对照比较,我就看到了问题,找到了差距,也了解到具体该怎么做。

看来,对照比较确实能够呈现问题,放大问题,让青年教师清晰地发现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从而有意识地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提升基本的教学能力。

2、达成度高,源自于有效的捕捉关键词

今天的教研活动中,我一共截取了3组教学录像片段供青年教师们进行对照比较。在每一次的比较之前,我都通过板书的方式,为她们提供了一个关键词:如送快递——看回应;送水工——看追问;送货员——看小结。事实证明,关键词的提供,非常有利于组员在对照比较时聚焦关键问题;也非常有利于组员在交流发言时,围绕中心展开,不偏离话题,从而将问题引向深入。

如:在对照比较“送水工”这一段前,我提出了关键词“追问”。两段看完之后,教师们马上都有自己的发现:芸芸老师总是反复用“你确定吗”来进行追问;而李老师运用的是“你怎么会想到是运动员的呢?”“你是怎么知道的呢”“不是她,那么又会是谁呢?”“有可能是他,还有可能是谁呢”。不同追问的背后带来的是幼儿不同的反应、不同的发展。芸芸的追问,让孩子怀疑自己的答案,不敢确定;而李老师则让孩子的观察、分析推理判断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让孩子已有的经验信息得到大量的呈现。

发现追问的价值后,大家对这些追问的技巧很感兴趣,当场学说了几遍,而且大家纷纷表示很实用,回去马上就运用。至此,组员们发现了问题,获得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小策略,乐意在自己的实践中改进问题,运用老教师经验,教研取得了实质性的效果。

感悟:教学片段的截取,关键词的推出,都是组长制定教研预案前率先做深做透的功课。看来,想要教研活动达到预期的教研效果,精心的预设是有利的保障。

2、有落差——刨根究底

实际上,在开展教研活动的过程中,有很多时候,尽管组长做了精心的准备,但是现场的教研氛围和实际的教研效果并不都会像预期的那样尽如人意。教研结果和教研目标之间常常存在着落差,而落差就是教研组长进行教研反思时必须重点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教研反思就是为解决教研问题,缩小教研目标与教研效果之间的落差服务的。组长可以遵循“目标→内容→形式→方法→结果”这一反思的路径,按照“层层推进,步步深入”的原则对教研落差问题计进行有序的思考,在刨根问底中找到产生落差的原因,思考解决的办法,从而提高教研的有效性。

产生教研落差的原因可能会有很多,组长在反思的过程中可能需要经历“抽丝剥茧”的痛苦,但是一旦找到影响教研目标达成度的原因,我们就可能会在下次的教研活动中避免一次错误,得到一丝启迪。

(二)关注互动,反思过程有效性

华爱华教授认为:是否有效的园本教研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否平等对话;二是否有思想上的交锋;三是否有归纳和提升。也就是说:教研过程中同伴互动的情况直接影响着教研的有效性。

然而,在目前的教研活动过程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况:

1、组长激情主持,组员倾听接受

2、骨干慷慨陈词,群众积极复合

3、组员之间相互认同,观点比较趋同

4、组员各有主见,问题不能够聚焦……

这些都不是真正有意义的同伴互动,不是现代园本教研所追求的。真正有意义的同伴互动是组长与组员一起围绕共同关心的教研问题,人人充分调动自身经验进行交流沟通、分享协商、交锋碰撞的过程。这样做,不只是在解决教学的技术性问题,而且是在更高的水平上产生合作学习,共同建构的意义。

因此,作为教研组长,当我们的教研过程中出现这样一些情况时,就应该努力反思产生这些情况的原因,思考该如何搭建构筑对话的平台,如何运用方法与策略,引发教师思想上的交锋、智慧上的碰撞,铲除这些因素,提升教研的有效性。

如果组长能在反思中找到一个个影响有效互动的原因,并且努力运用“去权威”“破平衡”、“无事生非”“欲擒故纵”等策略引发组员思想上的碰撞;努力提升自己的归纳总结能力、评价分析能力,相信教研过程会因互动而精彩,会因互动而更具有生命力。

(三)关注引领,反思组长的行为

教研组长作为贯彻学校领导教育教学策略的执行者、园本教研活动的组织者、教师专业发展的引领者,其引领能力与引领作用直接影响着教研活动的质量。缺少了引领教研活动,往往会出现散、平、浅等教研问题,教师们教研活动前的经验与教研活动过后的经验相差无几,教研就显得可有可无。因此,每一次教研活动过后,组长就自己在整个教研活动过程中的引领行为进行反思,是非常有必要的。

1、 反思成功的引领行为——我今天在哪个环节哪个问题的处理上成功地起到了引领的作用?我当时是怎样引领的?教师们的反应是什么?我怎样引领更好?

2、 捕捉失去的引领契机——有哪些需要我引领的地方我却没有引领?是当时没发现还是引领不来回避引领?如果以后碰到这样的情况我可以运用何种办法来引领?

3、 关注失败的引领行为——有哪些地方我努力去引领了,却是错误的引领、失败的引领或者不到位的引领?怎么会产生这样的情况的?假如再给我一次机会,我的引领会是怎样的呢?

组长教研反思案例:剪影解读(来自另一位教研组长)

教研现场回顾:

今天我采用了剪影解读方式,去引领组员们提高解读儿童的专业化水平。从活动现场效果来看,剪影解读的方法极大地调动了组员们参与研究的兴趣,同时也开辟了一种教研现场研读孩子的新视角。在教研过程中,组员们思想集中、情绪高涨。不断地互相提问,反对、碰撞,猜测。“有趣、紧张、深思、期待”的情绪紧紧围绕着大家,许多组员甚至到教研活动结束后仍意犹未尽。每个人在猜测、推理、验证、反思的循环过程中,不断深入问题核心,不断从表面现象关注到本质问题,不断从儿童学习的方式来反思教师的行为。教师们从第一张照片猜测性解谜开始,逐渐深入到多角度解谜,多因素联系、分析,推理。在此过程中老师们收获多多。既拓展了观察孩子的视角,又提高了自身正确及全面的解读能力,此方法受到大家一致推崇。

引领成功地背后:

“剪影解读”教研方法的运用,让教师们从关注表面现象解读孩子行为,到逐渐将孩子臵于环境中、臵于关系中来看孩子,理解孩子行为,也让我成功地实现了引领作用。

引领的成功来自于组长的预先剪影。这个过程对组长来说,是一次引领能力的专业性挑战。剪什么?剪几张?怎么剪?都关系到组员对如何“解读孩子行为”的理解。于是我尝试有目的的筛选镜头,将视角放大到与儿童学习相关的各种因素。包括环境、材料、同伴及自身等。例如剪影中有解读孩子第一次玩新游戏的建构过程的;有解读孩子在合作游戏中协调与互助的镜头;有解读环境规则对孩子的影响等等。通过组长有计划地剪辑照片,逐一呈现的方式,让组员们逐渐依据自己对孩子经验背景,年龄特点、学习方式的经验去判断,解答在此过程中组长也在探寻教师原有经验与新经验的联系点。这种剪接方式既代表着组长对教师专业解读方向的一种引导和期待,也代表着组长的隐性引领和推动。因此借助素材,运用剪影解读的方式引领也是园本研修过程中组长们值得一试的策略。

引领尚需改进:

今天的活动现场让我关注到这样一个问题:单一的、一张张的剪影呈现方式的确能看到组员们猜测、推理的思维轨迹,但也让我看到它的局限性和单一性。试想如果将不同的剪影经过组合,采用不一样的呈现方式,势必会更高效、更凸显矛盾,更直击要害,引发组员对问题举一反三,迁移经验的能力。例如将一些具有共性特征的剪影进行打包处理,利用组合形式,同时呈现。这样的剪影镜头势必会放大问题,引发教师对共性问题的共鸣,寻找到共性的解决策略。又如将相同材料或相同幼儿在不同环境下的游戏状态进行剪接,并比较式呈现,可以拓展教师横向比较,纵向比较,多角度比较观察的视角。又如从小到大从局部关注周围等素材的剪影等,可以帮助教师对物到对人,到全面周围一切因素的综合考量等。如果能尝试这样细致的研究,我想,对组长的专业化能力,对组内的研究水平都将是一个飞跃的进步。

从上面的组长教研反思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组长的成功引领会带给组员在某一教学观念、某一教学行为或某一教育经验上的显著变化;及时发现、总结引领成功背后的原因,能让组长们摸索到某些教研规律,看到某些教研方法的实施价值,自觉主动地运用与发挥;深入分析、思考引领过程中尚需改进的引领行为,能让组长们把教研方法运用得更加贴近教师,更好的解决教研问题,也更能把自己的引领作用体现得淋漓尽致。

三、组长“教研反思”体会与收获

伴随着每一次教研活动之后的“痛苦”反思,组长也开始收获点点滴滴教研成功的快乐,并在享受快乐的过程中对教研反思有了更深的体会:

(一)教研反思的过程是组长解读教师,关注同伴成长的过程。

教研反思时,组长除了与自己对话,更要与教师“对话”——即解读教师的教研心路历程、教研经验成长历程。教师是教研活动的主体,“教师对教研问题、方法、形式是否感兴趣?是否乐意敞开心扉、说疑解疑、资源共享?是否在教研活动中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是否产生新的问题漏出新的疑惑和不解?哪些教师可以较好得解答实践这些问题?哪些教师还需要帮助……”这些都是教研组长在反思中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个阶段的实践证明:当组长在教研反思中日益关注同伴教研成长的所需所想所悟所能的时候,教师们的教研热情日益高涨,教研能力日渐提升,教研的氛围也日趋和谐向上。而且,组长的亲和力与教研威信也会日益剧增。

(二)教研反思的过程,是组长不断积累教研经验的过程。

“经验+反思=成长”这个公式,在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进程中,越来越被推崇。每一个优秀教研组长的成长都离不开教研反思。教研反思能使教研中无意的、偶然的经验得到积累;能使众多的零星的经验经过提炼、升华,变成规律性的教研经验,并内化为自己的教研理念和教研素养,从而在教研实践中有意地运用。教研反思让组长逐步成为一个“反思型”“研究型”的教研组长。

对此,青年研习小组的组长有着强烈地体会:当组长精心预设教研方案,利用“现身说法”等形式让组员一起研讨“如何有效吸引孩子注意力”这一教研问题时,组员们在教研现场获得了十几种的能够吸引孩子注意力的方法,了解了近十个可能会引起幼儿注意力分散的因素。但是,在紧接着的教学现场,青年教师们面对孩子注意力分散的问题,还是熟视无睹或无力为之。面对教研与实践的落差,组长在反思找到了问题的症结:原来组长一味重视了对青年教师“技术层面”的引领而忽略了“意识”层面的关注。其实,“意识层面”的指导比“技术层面”的支持更为重要,即让青年教师了解“维持幼儿注意力的重要性”比研究“维持幼儿注意力的策略”更为重要。从此以后,青年研习小组的组长在开展每一次教研活动的过程中,都不忘记对青年教师进行“技术层面”指导的同时加强“意识层面”的指导,让教研越来越具有实效性。

(三)教研反思的过程是教研组自主评价、自主发展的过程。

不管是关注落差,反思教研达成度;或是关注互动,反思过程有效性;还是关注引领,反思组长自身的行为;其实都是在进行教研的自主评价。

自主评价是教研组自主发展的主要成分和主要标志,是践行以教研组为主体园本教研理念的重要体现。所谓“自主评价意识”,即指建立在自觉、主动地基础上,组长对自己和同伴的教研行为进行积极主动的评价的情感意识和能力,从而促进自己和同伴的共同发展。

经常性地开展教研反思,自主地进行评价,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了教研组建设过程中的优势与不足,努力寻求能够克服不足的方法与策略,积极地实现教研组的自主发展。如我园“思辨教研组”在积极研究“创新学习活动方案”的设计;“青年研习小组”在积极建构“维持幼儿注意力”的策略等等。每个教研组在自主评价的基础上开展教研活动,进行教研反思,加强教研组建设,大大提高了教研组的功能,实现了教研组的自主发展。

当教研反思日渐成为组长自觉的行为;当组员们参与教研的热情、开展教研的能力日渐提高;当同伴互助的氛围日趋浓郁,园本教研也就越来越体现“研”的本质,其质量也就获得了一定的提升:

总之,教研反思是一个痛苦着并快乐着的过程。这个过程让组长以教研问题为中心,以内省为基础,注重批判性与建设性的结合,促使教研问题的认识与解决不断向前推进。自觉并有效的教研反思不仅有助于组长在反思中成长、在反思中发展,达到“成事中成人”的境界;也有助于同伴在教研中成长,在互助中发展;更有助于推进教研组的自主建设,提升整个园本教研的质量。

第3篇:数学教研组长反思

担任数学教研组长已经第三年了,在学校各级领导的关怀指导下,特别是在王校长的帮助下,使我成长了很多,数学教研组长反思。也在全体数学教师的积极配合下,大家同心同德,认认真真,扎扎实实地完成了各项教研教学工作。工作有如下总结:存在的问题、反思、措施、打算

$1__VE_ITEM__

1、教研形式单一,这一直是存在的大问题,常规教研有备课、上课、说课、评课、写反思、教学设计等工作,常规工作反思如下:

备课:备课本来是要集体备课,但是基本没有,只有轮到哪个教师上课时才会集体研究讨论这节课如何完善,这个学期每个年级都有备课组长,希望各备课组要起到集体备课的作用,最起码在每个单$2教授之前,全备课组一起把该章的知识一起讨论一下如何上课,所以在教研时我也会随时查各个年级备课组的记录情况,纳入常规检查中。

上课:教学成绩跟上课肯定起着重大的影响,上课的效果、上课的把握等,可能有些教师不认真备课上课,上课的技能不认真去钻研等等,导致成绩有点差别。所以多引导一些教师多去学习老教师的课堂,研究他们的课堂,取长补短,老教师也多指导指导我们,达到课堂的最大效率。

说课:每次教研,教师都会先自己说课,但基本是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和教学过程为主,很少说教法、学法、设计意图和目的,还有说课模式不会,则老师们可以到网上去看看别人的说课稿,看看别人如何说课,学会说课对自己以后的教学生涯是很有用的。

评课:该组只有几位教师评课比较精准到位,如谢林生、王校长、谢主任,而很多教师基本是没意见,上的很好或重复别人的,或基本套话,以后评课套话不说,每人最少说到三方面,采用学校的2+1模式评课,每人说的要详细记录,也可以纳入常规检查中,教学反思《数学教研组长反思》。

写反思:每人在上课完后都要反思,可以简单反思,也可以书写反思,每次公开课要认真反思,但发现很少是自己认真反思,基本流于应对任务。所以以后的反思在教研中每个人都看一遍,说出该反思到位的地方有哪些,下次在课堂上是否真的把反思中的问题去纠正了没有。

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每个人都会写,但在每个问题中如何设计问题,如何设计题型等等,可能好少教师会去钻研,数学在设计问题和概念如何讲透,设计题型是课堂的关键。所以这些可以在备课组中一起探讨,多请教老教师。

$1__VE_ITEM__

2、教学常规情况较差。每次常规数学组都是问题较多,不过这个学期有所进步,基本可以完成,以前有这些问题,栏目、反思、计划时常没有或不全,听课记录也比较简单,作业情况批改较差,学生订正较少,用试卷和报纸充当课时没有写分析,这些重点问题继续认真检查,多给指出问题如何改进。

$1__VE_ITEM__

3、学生活动少,这个是我的失职,没有计划好学生活动。这个学期重点加强,所以这个学期开展两个活动,一数独游戏、二计算和证明,活动竟可能覆盖全体学生。还有学困生关注较少,则使每个年级的差生面较大,计算能力也差等等问题,初一初二重点抓基础,不能让学生失去对学习数学的兴趣,所以平时课堂和课后多和这些学生的心理和课外辅导。

$1__VE_ITEM__

4、教师学术上的交流和学习比较少,现在是同年级同学科在一个办公室,可以经常交流,经常探讨教学,也可以多向老教师请教交流,还可以多上网查阅一些理论知识,以后我也多印刷一些比较好的学习材料给大家分享,也可以开展一次全数学组的学术交流会,充实充实理论学习。

$1__VE_ITEM__

5、本组其他毛病还是好多,不能准时教研,材料上交较慢,互相帮助较少等等,望以后改正。

以上存在的问题,我会认真去思考,认真去对待,认真去落实,争取把这些问题减少至最小,各环节严格督查,不流于形式,要抓到实处,在以后的工作中,望大家多提提意见,谢谢大家。

第4篇:语文教研组长教学工作总结

四年级教研组工作总结

狮滩小学 费建芳

一、 主要工作: 两点努力:

1、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成绩。

1、)努力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为此,我们想了很多的办法,比如在教室一角设立竞争表扬榜,即时表扬在各方面有进步的学生,比如朗读、书写、珍惜时间等,做到每周更换,形成竞争的学习风气;我们将学习优秀的学生与暂差生组成小组,有进步的学生同时都给与物质和精神奖励;我们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总结一个阶段以来,班级的学习情况,有优点同时也指出不足,争取家长的配合和支持。

2、)教师树立严谨治学的精神风貌。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认真批改作业。严格要求,不断总结反思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3、)教研组老师能够及时沟通教学上的得与失,将好的经验和做法相互交流。

4、)坚持不懈的抓好后进生的帮教工作,为了这些学生费了大量的心血。

2、 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

1、)抓好朗读的训练。为了提高学生朗读的水平,我们除了课堂上严格标准,严格训练外,还采用了一些别的方法。每篇课文朗读时抽号,并与作业联系;开展朗读比赛,全班用送自制礼物的方法评选最佳的选手;将自己读的最好的课文录音的方式交流;抓好每篇课文的过关要求,必须要一字不错;同时课外要求每周不少于三次的,大声朗读报纸活动。

2、)抓好书写的训练。我们将这种书写的训练渗透到平日的教学工作中。 四个转变:

1、教师课堂教学形式的转变。

上学期,在新的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课堂教学已经开始注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本学期,在此基础上,我们更加注意课堂的有效性,换言之,就是学生在一节40分钟的课堂里三个纬度目标的体现情况。为了让学生认识祖国语言文字的丰厚博大,为了使语文课堂更加具有人文性,更富有情感性,我们想了很多的办法。比如,老师会经常的使用各种电化教具、网络资源辅助教学,VCD、动画片、教育网站等深受学生的喜欢;我们会采用聊天、欣赏音乐等很多轻松的形式引入当天的课题;我们更加注重小组合作过程的指导性和有效性,教给他们合作的方法;我们会用每天分类闯关的形式进行我们的复习课;我们会让学生做出复习的方案,让他们成为复习的主角等等。

2、学生作业设置的转变。

1)除了保留原来就有的作业,本学期根据要求我们设立了语言积累本,还有练笔本。规定每星期摘记的量并且注意引导学生摘记的内容,使之能够为促进学生语言文字的积累和发展起到作用。

2)除了一些传统的作业模式,我们注意了作业模式和内容的革新。比如,根据课文内容自己编绘连环画;给古诗配画;根据古诗词的格式填写新词;搜集和课文内容有关的好词佳句;给文中的主人公写封信,写碑文;根据课文内容写一段导游词;查找本册书中自己喜欢的词句;每天给父母大声朗读当天的报纸等等。这样做的目的是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能力和创造浅能。

3、作业批改形式的改变。除了以往的优秀等级评价外,我们还使用了一些自己手绘的简笔画作为评价方式。比如认真仔细的孩子,奖励一副山水画,或者是画一头老黄牛,或者是画一个微笑的脸谱,旁边注明:老师很感动。如果作业不认真,老师会画一个哭脸同时注明:没有吃饱,希望下次记得认真等,这种批改作业的形式幽默诙谐,学生很喜欢也从情感上易于接受。

4、学生成绩的评价采用过程性评价。我们设计了一份表格,记录学生的学习成绩,这里既有最终的期末成绩,也有平日的五项作业本的情况,以及课堂参与学习的情况,既有分数又有等级。一目了然,基本反映学生的语文学习情况。

二、 两点收获:

1、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有所提高。从学生平日的作业书写、朗读效果、作文、课堂表达能力等方面可以看见一学期的训练已经受到一定的成效,同时学生的语文成绩也有所提高。

2、老师也在辛勤地耕耘中,提高了自己的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丰富了自身的经验。

三、 存在的三点不足:

1、老师的教学能力和管理水平,学习意识和反思能力等,还有很多不足,如何在工作中不断提高教学的水平,实现自身的岗位价值,仍旧还需要努力。

2、对于优等和有潜力的学生,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仍旧有待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还要在进一步挖掘培养和,整体的语文成绩还需在上台阶。

3、差生的问题一直是困绕我们级部的难点问题,他们的成绩仍旧不尽人意。努力提高他们的及格率,是我们下一年的奋斗目标。

四、 下一步工作的四点措施:

1、教师是教育的关键,我们要从自身找原因,不怨天尤人,不抱怨环境,努力加强学习,提高工作的责任心和工作的艺术性,开展教研组之间更进一步地交流沟通,努力提高我们组老师的专业技术水平。

2、严格抓好平日的教学常规工作,从上课、批改作业、能力训练入手,严格要求学生,牢记古语“教不严,师之惰”,以此相互勉励。

3、从学生的角度来讲,我们将以树立学习的自信心,树立竞争的学习风气为主,注重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的培养,扩大阅读量和作文量,进行有序地专门训练,提高他们的综合水平。

4、 尽力做好后进生的工作,想各种办法,常抓不懈,努力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第5篇:与教研组长、备课组长谈教学研究

和大家一起做研究

——与教研组长、备课组长谈教学研究

有写管理随笔的习惯,这是新学期的第一篇,昨天的教研组长、备课组长会时间有限,言尤未尽,整理下来,与大家交流。

1个教学分管校长+4个教务主任+10位教研组长+30位备课组长组成了一个共同体——学校教学管理的共同体,共同承担着学校教学管理的重担,一起交流新学期学校教学工作计划,达成共同的目标:常规守底线,教研蕴内涵,课程显特色,质量促发展。

好学校的一个重要品质是有学术氛围,有文化气息。从哪里来?从教学研究中来。教学研究可以促进质量的提升;可以促进老师间的合作,增强凝聚力;可以让老师们感到教学不再琐碎,不再枯燥,而乐此不疲。雨中发展很快,雨中持续发展的着力点在内涵,在教师,而教师发展的生长点在研究,在教学中研究,用研究的方式教学。

暑期做了一份教师队伍的现状分析,一些数据让人深思。学校教师获得的荣誉称号不少,但是学术称号(如学科带头人)较少,尤其是市级以上的;教师发表论文较小,尤其是中老教师。这些理应产生于我们这些教学成熟的组长,因为我们的组长均是学科教学的优秀教师。究其原因瓶颈还是在教学研究。新的学期、新的五年,我们一起做研究,实现自身发展与学校发展的双赢。

怎样做研究?

创新周六研训。以论文交流会、读书交流会、质量分析会、课例分析会等形式,精心策划,用心准备,积累反思,在活动中有人人有收获。

做实推磨听课等听课活动。用课堂观察的技术,用同题异构的形式,重在评课与议课,重在交流碰撞中提升。

做好小课题研究。把自身教学中问题,把学科教学中共性的问题转化为课题,用研究的方式解决问题,用专业写作来总结提炼研究成果。

教研组长、备课组长是学校的学术管理团队,我们要增强角色意识,担当责任。在此与各位交流我的理解。

我们应该是学科质量的把关人。我们要了解学科质量,如语数外每届高考的均分、选修学科的达B率,必修学科的达A率和不合格率;我们要有提升质量的办法。

我们应该是教学研究的带头人。首先我们自己要带头做课题,南京市小课题研究已有四年了,我们每个人都应申报,其次,我们要带领学科组开展课题研究,我们有市课题《生命化课堂的实践研究》。

我们应该是青年教师的指导者。首先从听课中了解教师,了解他们的教学法背景、个性特点、教学优势、师生关系、专业发展的内需等,其次,要进行专业指导,提要求,搭平台。

我们应该是学科文化的建设者。从教师层面,通过各类教研活动形成合而不同的教研文化;从学生层面,通过学科讲座、读书节、英语节、艺术节等活动形成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

再给组长们提一个要求,在一学年里,读一本书,写一篇读书笔记,或申报一项课题,或写一篇论文。组长们可能会感到一些压力,我的体会是没压力就没有进步,给老师们布置任务就是给自己压力,要求别人做到的,首先自己要做到,就是在这个过程中逼着自己进步的。暑假如果没有布置初中部组长们读一本教学理论书,写一篇教学论文,我自己决不可能逼着自己读完崔允漷的《有效教学》。我想,我们不妨学着自己逼自己。

说了很多,每一句都是真话,是我真实的想法,以此共勉,愿与组长们真诚交流与沟通,共同进步!

谈谈教科研 周三学校举办了第十一届教师读书报告会,夏晏娟老师提出了“如何做科研?”的问题。问题提得好,应是教师们共同的问题,李华青老师答得也好。 “做”科研有三种境界。当时,有发言的冲动,也许就像肖老师说的“在线,有点紧张”,也就作罢了。

今天早晨醒来,又想到这个问题。很想与老师们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从7年教科室主任的经历,从一个教科研受益者的角度,我想谈谈四点想法。

首先,是要走出误区。教科研不仅仅是读几本理论书,写几篇论文。教科研需要读书,读理论书,因为做研究需要源头活水。写论文是科研成果的表达,是教学经验的总结,是实践性理论的形成。教科研还应具有发现自己的问题,解决自己的问题的过程。

其次,教学要“尊道”,教学研究就是“寻道”。学生的学习是认知规律的,不同学科的教学也有其规律。教学应尊重规律。教师“做研究”就是探寻规律。这种规律是针对动态变化的学生而言的,是针对不同学科而言的,也是针对不断变化着的自我而言的,与理论书上的一般规律有别的,是“我的实践性理论”。

再次,教科研对青年教师不是“将来式”,对中老年教师不是“完成式”,对每一位教师都应是“正式进行式”。“做研究”是青年教师专业素养快速提升的最佳途经,是中老年教师克服职业倦怠的一味“良方”。不同阶段,不同年龄的教师都有研究的内容与方向。

我最想说的是,即使我们开始做研究是因为职称、评优“不得而为之”、“不知而为之”,你也要认真地、规范地、“像模像样”地做。在做的过程中,一定会发现做研究是有用的,也是有乐趣的。接下来便会“乐而为之”,进而“乐此不疲”了。李老师谦虚,说自己还在第一种境界,我想他至少是第二种境界了。

最后,我想引用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话:“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件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这句话不做作,很朴素,只有深入其中,才能自得其乐。

另附获得“首届南京市教学研究人物提名奖”的获奖感言与大家共勉。 感受教学研究的魅力

教师的职业生命在课堂中度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源于教学研究。

善于观察——教学研究的眼睛。用心留意每天直接面对的每一个教学细节,发现问题。让问题成为课题。

广泛阅读——教学研究的源泉。教学是科学,需要先进的教学理论来指导,需要广博得教学思想来引领,需要丰厚的教学经验来借鉴,阅读是教学研究的源头活水。

自觉反思——教学研究的镜子。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要揣摩、琢磨、体验、回味自己的教学生活,也要关注、研究、 审别人的教学经验。

真诚交流——教学研究的阶梯。同伴是知音,同伴之间才具有真正的专业对话;同伴是益友,真诚的交流所导致的思想碰撞和交锋,会使我们对问题的认识更加全面和深入。

勤于写作——教学研究的载体。写作会帮助我们整理零碎肤浅的思维碎片;写作会使我们更加用心捕捉教学中的细节;写作能帮组我们积累自己的教学智慧和学生的思维亮点。

教学研究让教师提升智慧、教学研究让教师体验成功,教学研究让教师感受到教学的无穷魅力,从而对教学始终充满激情。

追寻真正的教育质量

——写在2010年末

2010年,有两件大事值得在共和国的教育史上留下重重一笔: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以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的颁布。

在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这两件大事,表明了党和政府优先发展教育的坚强决心。

我们还记得,2008年温家宝总理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过:“一个国家的财政史是惊心动魄的。如果你读它,会从中看到不仅是经济的发展,而且是社会的结构和公平正义。在这5年,我要下决心推进财政体制改革,让人民的钱更好地为人民谋利益。”

两年之后的今天,《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到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将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4%。各级政府提供公共教育服务的职责将进一步明确,各级教育经费投入机制也将进一步完善。

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十年,作为社会公平基石的教育事业,将在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之下,迎来又一个改革和发展的春天!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在沐浴阳光的同时,须时刻谨记: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任务,是提高质量。而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

唯有如此,我们才会认真反思自己的每一个教育教学行为——这样做,是让我们离真正的教育质量更近了,还是更远了?

真正的质量源于何处

曾有这样的一所中学:

学生早6点起床,7:30早餐;上午4节课,下午2节课;下午3:30以后,教室锁门,学生一律从事课外活动,去图书馆、上操场、唱歌跳舞„„晚6点晚餐,7点到9点晚自习,9:30熄灯。每周上5天半课,其余时间全由学生自主支配。①

这就是张伯苓先生创办的南开中学,从不加班加点、不加重学生负担,却创造了教育史上高质量的奇迹!他们先后培养出两任共和国总理:周恩来,温家宝;两位院长:周光召(中科院),朱光亚(工程院);数十位两院院士及一批著名科学家;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等一批教育家;曹禺等一批知名文化界人士,等等。

这个高质量的奇迹,是如何创造出来的呢?

2009年底,88岁的李世珷老人撰写文章,回忆他70多年前就读的南开中学,为我们揭开了这个教育奇迹的一角面纱。

当时的南开,有这样几个特点:

一为优秀师资。教师多为“国内大学校长、名教授推荐的品学兼优的毕业生”,如北大、清华、北洋、交大、金陵等校。“教师没有铁饭碗,持续地择优劣汰”。

二为开放型的图书馆。“无禁区、无禁书,凡举在古今中外名著中言之成理、有创见的著作均行收藏借阅,容许百家争鸣、各领风骚,以利学生博览群书、广为涉猎、开阔视野、兼收并蓄”。如《大公报》、《申报》等国内各大日报,《泰晤士报》、《纽约时报》等英文报纸,《朝日新闻》等日文报纸。

三为周会聘请名人演讲。张伯苓亲自邀请“不同职业领域、学术领域的知名人士到校发表演讲,以扩大师生的知识和视野”。如周恩来、冯玉祥、李烛尘(实业家)、马寅初(经济学家)、王世杰(外交家)、胡焕庸(地理学家)、于斌(宗教界人士)、王云五(出版界巨子)、胡政之(大公报社长)、华莱士 (美国副总统),等等。

四为丰富多彩的课外生活。“南开自建校伊始就重视体育”,篮球“五虎将”“曾多次获全国冠军”,“田径项目可与清华、北师大抗衡”。“话剧亦在国内居领先地位,此外还有绘画、音乐、摄影、演讲、无线电等方面的活动”。“各班均有壁报。同学可自由发表对国事、校事、世界大事的见解、议论。也可进行学术探讨”。学生“参加各种活动,全凭个人爱好”。

这样的教育方式,确实做到了让学生“以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最大的自由发展和高质量的学习效果,成为社会有用之才”!②

70多年过去,再回望这段历史,我们仍不由得肃然起敬,心向往之。

再看时下那些为了分数和升学率而不惜让学生加班加点、疲于奔命的教育方式,纵使校长和老师们再劳累辛苦、呕心沥血,却在事实上南辕北辙,离真正的质量越来越远了!

有的老师也许会说:面对高考的压力,我们只好采取反复讲解、大量练习的方法,这实在是“无奈之举”啊。

但问题是,当我们把学生的兴趣爱好、身体素质、后续发展通通押上,只为换取分数这块小小的“铜板”时,我们就一定能成功吗?

北师大外文学院院长程晓堂认为,没有证据表明,大量讲解知识、做模拟题确实提高了成绩,只不过这样做了之后,大家都放心了而已。他说,目前高考试题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外语为例,考查的重点不是语言知识,而是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③

而在北大自主招生考试的语文试卷上,也印着这样一句卷首语:“希望同学们抛弃程式化的思维,我们要考查你真实的语文能力。”④

实际上,伴随着高考试题和高校自主招生制度的进步,凭借“苦教苦学”来换取分数和升学率的老办法,已经越来越靠不住了!大家之所以把题海战术作为“现实选择”,只是因为没有掌握“更先进的武器”。

这个“更先进的武器”,究竟是什么呢?其实,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这个“先进武器”永不过时,永远高效,那就是:按教育规律办事。

就如同70年前的南开中学那样,拿出教育者的智慧、勇气、见识和胸怀,创造大量机会和宽阔平台,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健康成长,以获得全面的发展、张扬的个性!

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说:“解放学生,不是不去管他们,让他们去玩,而是给他们留下了解社会的时间,留下思考的时间,留下动手的时间。”

这样培养出的学生,在学业成绩上未必逊色,而更为可贵的是,他们会在历经人生的重重考验之后,为自己、为国家、为社会交付一份真正高质量的答卷。

无论一所学校位置多么偏远,基础多么薄弱,都有相当大的提高质量的空间

1927年,陶行知在南京晓庄创办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在招生广告中的最末一行,具有明显陶氏风格的广告词格外引入注意:“小名士、书呆子、文凭迷,最好不来!”

学校的入学考试别具一格。第一天考试的内容是国文课、演说题,第二天的内容是劳动——垦荒、施肥、修路。在一块山坡荒地上,用白粉线画好一方方区域,考生各持一把锄头,随着哨声劳动开始,陶行知脚穿草鞋、手持锄头,在场地中走动,不停指点。

在开学典礼上,陶行知发表演讲。他说:“本校和别校特异的地方有两点:一无校舍;二无教员„„只在空旷的山麓行开学典礼,要知道我们的校舍上面盖的是青天,下面踏着的是大地,我们的精神要充溢于天地之间!”⑤

这位曾在哥伦比亚大学留学、师从杜威的教育家,脱下西装革履,穿起布衣草鞋举办乡村教育,虽面临艰苦卓绝之境却毫无自卑退缩,这是怎样的气魄!

这气魄,来自坚定的教育理想,来自无私无畏的人格,来自对教育本质的深刻认识,更来自一个教育者面对艰难现实的勇气和自信。

如今,中国农村教育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一些地方,特别在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学校的硬件水平与经费投入,已经与城市学校区别不大,甚至有所反超。

但是,许多农村学校的教育质量,却并不尽如人意。问题出在哪里? 客观来说,师资、生源、地域等原因在一定程度上是存在的。然而,更为根本的原因,却是我们缺乏陶行知式的自信和气魄!

就如同企业的转型升级,往往不需要特别高新尖端的技术,而是仅仅需要转换企业家的心态和价值观,需要他把精力放在品质上,追求产品的完美与独特。比如一颗小小的螺钉,想要它日后不生锈,就要进行盐雾试验,其电镀层就要达到10微米。有了这样的扎实和专一,每个企业都有提升的空间,可以就地进行转型升级。⑥

农村教育何尝不是如此。事实上,无论一所学校位置多么偏远,基础多么薄弱,都有相当大的提高质量的空间。前提是,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最高追求,立足本校实际,办出不自卑、有尊严、有特色、有气魄的教育!

如果我们换一种眼光,会发现农村学校自有农村学校的优势。“上面盖的是青天,下面踏着的是大地”,离自然、离阳光如此之近,这正是令学生健康成长的优势资源。

举一个例子来说吧。在长白山脚下有那么一所小学,推开窗户,就能看到绵延的群山。老师们学历水平不高,却个个熟悉当地的农业和物产。他们从山上挖来各种各样的中草药,在校园里建了一个药材园。他们带领学生在校园里种莱、种木耳、种药材,教学生管理学校的林地„„到秋天收获的时候,学生们怀里抱着自己的果实,仰起晒得黑红的小脸,笑得是那么灿烂!

是啊,他们也许不会打电子游戏,却会种菜、种木耳;他们也许没见过豪华的商场、游乐园,却认识各种药材和树木,熟悉它们的习性。他们对生命的热爱、对耕耘与收获的认识,以及吃苦耐劳的精神,岂是“书呆子”、“文凭迷”所能相比的?而这些,恰恰是支撑一个人未来发展非常宝贵的品质。

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可以站立的土地,都能找到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独特道路。

每一个儿童,无论看上去多么顽劣、愚笨、幼稚,他都在积极主动地发展着

有这样一个学生,他上学前就整天在街道上玩耍打架,上学后仍然是一副好勇斗狠的性格。他曾多次激怒老师,因忘穿校服被赶出课堂,考试时与同学交换字条而被抓“现行”„„他学习成绩一般,只有历史和体育成绩挺优异。六年级时,大院里的居民忍无可忍列举出他的一条条“罪状”,此后,他仿佛一夜长大,变成了规矩懂事的孩子。”⑦

如果我们有这样的学生,会不会感到头疼?为他痛心疾首?可是,多年以后,我们却要为他自豪:他就是俄罗斯前总统、现任总理普京!

再来看爱因斯坦,上小学时他学习成绩很差,老师的评语是:“生性孤僻,智力迟钝。”他因此差一点退学。16岁时,他因成绩差没有被大学录取。但就是这个“差生”,却创立了相对论,在42岁那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奖,成为现代物理学的奠基人。

由此可见,人的成长,远远不是“三岁看大,七岁看老”那么简单,其中蕴含着无限复杂的可能。每一个儿童,无论看上去多么顽劣、愚笨、幼稚,他都在积极主动地发展着。他是探索者、游戏者、梦想者、“哲学家”、“艺术家”„„表面来看,儿童只是在好奇、探索、涂鸦、幻想、游戏、哼哼唱唱、蹦蹦跳跳,实际上在这段“理性休眠期” 里,他却在悄悄地忙碌地做着构建生命的重要工作。⑧

一旦他从这段“休眠期”中醒来,就如同破茧而出的蝴蝶,“一夜长大”,带给我们无限的惊喜和骄傲。

由此我们可以说,教育的作用是有限的,因为学生总要在经历了他应当经历的事情之后,才能逐渐成熟;同时,教育的作用又是非常巨大的,因为多少次点点滴滴的指导和点拨积累起来,才能最终促成他“一夜长大”! 所以,对于教育者来说,应当拥有这样的胸怀:“我不赞成你这样做,但我能理解这是你在成长中所必须经历的。”这样的胸怀,会让我们对学生的“磕磕碰碰”给予足够的宽容,时刻保持对他的信心,时刻不放弃对他的引导。

即使我们的学生不能取得伟人式的成功,只要他能够在平凡的人生中获得健康成长,能够发挥出自己的潜能,取得与其天赋和才能相匹配的业绩,那就足够了!如果每一个学生都能如此,则高质量的教育可期。

今天,我们面临着一个边破边立、波澜壮阔的伟大时代。

正如著名作家张承志在一次演讲中所言:“一段激烈的分化与重建、富裕和危机的历史,一段可能决定中华大国于一瞬的历史。它的内容与蕴含,今日尚不能知。”⑨

教育作为社会之基石,其对时代的推动力之巨,亦无可估量。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责任重大。唯有努力追寻高质量的教育,才能不负时代的重托。

注释:

①②李世珷:《七十午前的几 4-4~,1面——我所就读的南开中学》,《教育参考》,2009年第12期。

③程晓堂:《教师要寻找更加智慧的战术》,《中国教育报》,2010年10月15日。 ④万玉凤:《高校自主招生灵活多元选人才》,《中国教育报》,2009年1月13日。 ⑤柯小卫:《陈鹤琴传》,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4月版。 ⑥笑蜀:《中国经济要转型,企业家得先升级》,《南方周末》,2010年6月17日。 ⑦陈雪莲:《从童年起,他们就和你不一样》,《国际先驱导报》,2009年11月9日。 ⑧刘晓东:《重新认识童年阶段的理性休眠期》,《中国教育报》,2009年10月8日。 ⑨张承志:《向常识的求知》,《天涯》,2010年第5期

第6篇:高中历史教学反思 高三历史教学反思

湖南省湘西花垣县民族中学高中历史教学反思 高三历史教学反思

提起近几年的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不少教师会发出这样的感叹:现在的书太难教了,讲了那么多,做了不少题,可最后拿到试卷一看,真是“失之千里,差若毫厘”。尽管每年都有相同的感叹,但我们广大历史教师还是要进行一轮一轮的复习,就是尽可能让学生多学点知识、多考点分。

分析了近3年的历史高考题后,我对高三的教学局限性与与后期复习谈几点自己看法。

一、过份局限于课本知识和复习资料,陷于“本本主义”

我们许多老师认为,教材内容就是教学内容,强调教师的教学要“源于教材”、“忠于教材”,不能“脱离教材”、“超越教材”,这种把教学内容绝对教材化的观念,陷入了“本本主义”的泥潭。现实中往往把几本教科书奉为万能,认为只要把课本知识全部掌握了,高考没有什么对付不了的;实在不行还有一本复习资料可以做参考。殊不知,现在的复习资料大多是相互抄袭,自主创新的太少。

二、过份局限于课堂,教师一味地“满堂灌”

在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教师重视对学生集中思维的训练,却忽视发散思维的培养。基本上采用“以讲为主”的教学方式。有人认为,历史知识的过去性特点,决定了这门学科只能采取这种教学方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用主要精力和时间来讲述历史知识,即使一讲到底也无可非议。长期以来历史课堂教学方式,可以说就是单一的以讲述为主的方式。现在时代变了,教材也换新的,但我们许多老师还在满堂灌,结果导许多致学生不愿意上历史课,学习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三、过份局限于校内,忽视了社会大课堂

传统历史教学的时空基本上被限定在课内校内,加之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课外学习几乎是空白。课堂教学是主要渠道,但不是惟一渠道。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都是课外学习历史的好场所,特别是大量的历史遗迹,为学生课外学习提供了物化、真实、形象、丰富的历史材料,更是历史课外学习独具的优势。因此,历史学习应将视野拓展至整个社会,社会才是学习历史的大课堂。但现实生活中基于种种困难,我们教师特别是高三教师绝不可能带领学生到社会大课堂中去学习。2012年江西历史高考就考了生活中的历史知识——交通灯的发展变化。以学生生活中的事物或现象为切入点考历史。培养学生关注身边的历史,关注社会生活中的问题(交通问题)。这种考题不仅角度新,又与生活相关。

四、后期的复习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整合教材,夯实历史主干知识。现在高考使用新教材,新教材按照专题形式来组织的,跨度大、难度高、跳跃性强,历史知识的系统性在直观上很大程度地被削弱了,容易给学生造成记忆困难甚至混乱。因此,在第一轮复习中,应适时加入通史部分的复习。第二轮复习时,应以通史体例辅之以热点问题进行,学生只有对某一阶段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特征有了全面地认识,才能“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初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2、依据教学指导意见,优化三维目标的达成。

3、平时多注意新题型的收集与训练。新课改意识将更加开放,新题型很可能出现,平时须多注意收集与训练,如情境类,文史常识类、研究性学习类、辩证认识类等题目。

4、注重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提取有效的信息,两类材料的阅读迷惘,一类是文言文,另一类是外交辞令,平时复习与训练时应加大阅读的力度,提取有效信息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提取选择题的有效信息,关键是抓住题目中的时间、地点、人物这三个要素(特别是时间要素),另一类是提取主观题的有效信息,关键是要明确题目“考什么和怎么考”的问题。

5、关于训练与讲评问题。训练题目要遵循考查内容上不超出考纲范围,设计风格符合考纲示例,以不偏不怪为原则,以提升学生应试能力与技巧为目的。具体方法是从课改地区高考模拟试题和各大历史教学网站上收集整理,应加强考生应试能力与技巧的培养,如字迹是否工整,是否在规定范围内答题,语言表达是否概括精练,心理压力是否过于紧张等问题。在讲评时,尤其不能拘泥于参考答案,应多鼓励学生按合理的思路来组织答案,答案要专业化、规范化、精练化,多研究高考方向,总结命题规律,总结做题技巧和要求。

8、这个世界并不是掌握在那些嘲笑者的手中,而恰恰掌握在能够经受得住嘲笑与批忍不断往前走的人手中。

9、障碍与失败,是通往成功最稳靠的踏脚石,肯研究、利用它们,便能从失败中培养出成功。

10、在真实的生命里,每桩伟业都由信心开始,并由信心跨出第一步。

上一篇:情系职工关爱职工下一篇:森林王国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