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历史教学中的反思(已得奖)

2024-09-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新课程下历史教学中的反思(已得奖)(共8篇)

新课程下历史教学中的反思(已得奖) 篇1

四川省泸县第六中学

罗其美

内容提要:

艺体学生由于专业学习的影响,文化学习尤其是历史科学习有一定局限。如何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培养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很关键。教师可以通过提高自身修养来赢得学生的尊重,让学生从内心喜欢上历史;教师还可以通过加强备课,提高业务素质来赢得课堂。当然,学生学习的知识面很广,教师有选择性的传授知识给学生是教师决胜课堂的主渠道。关键词:

艺体 历史学习修养 素质 选择

近年,我主要从事高三艺体类学生历史科的教学工作。教学实践中发现:艺体类学生参与文化学习的主动积极性不高,而且,他们的学习习惯也有其特殊性。比如:他们平时参加专业训练,上课时却总是有迟到、旷课、早退、睡觉、讲话、玩手机、吃东西、不交作业、考试舞弊、抽烟、打架等现象发生。文化课的学习在他们心中往往不如专业课,而且,只有在他们参加完专业高考后剩余的几个月时间内,才相对重视文化学科的学习,因此,新课程下高中艺体学生文化课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是很难组织的。那么,如何有效地组织艺体学生历史科的学习呢?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增强信心,培养兴趣。

参加艺术类专业学习的同学,除个别文化基础较好外,很大一部分的学习成绩较差,他们大多缺乏自信,缺乏学习兴趣。作为一线教师,我们首先应该通过多种形式和多种渠道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实践中,我认为教师的备课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上课讲解要耐心细致,练习要不断重复,从而把课本基础知识和基本题型弄懂吃透,使学生能够初步入门,对所接受的学科感兴趣,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来实现课堂教学兴趣手段的提高,如:表演历史剧、讲历史故事、历史辩论赛、历史相关知识的抢答赛、收集和整理以及展示历史文字图片资料、热点历史问题探究等,努力让学生在课堂40分钟的学习中,一直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比较持久的注意力。我在“造纸术的发明”这个章节的讲解时,发现学生对科技文化课的枯燥表现出了厌倦。我适时介绍了东方朔曾经向汉武帝上奏本,用去3000片竹简,派了两个人吃力地抬进宫去的故事,使课堂气氛马上活跃起来。

当然,高三艺体类学生的考试应该与学校所谓的普高升学班区别开来。普高升学走的是独木桥,高三艺体类学生拓展了成才渠道,我们在评价他们的时候不应该用同一个标准。艺体类学生参加全国高考的分数比例是普高考试成绩的70%左右,我们按同一个尺度考试,按不同的标准评价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为他们的进一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提高修养,赢得尊重。

有人曾经说过,教师的“一碗水”是学生的“一碗饭”。教师修养是学生一生的财富。有一次,一位学生讲话影响了我正常的教学,我对他说:请你不要讲话。可是他却说:“我又没说话,哪个证人?”当时,尽管我非常生气,我还是不断地提醒自己要冷静、再冷静。我用冷处理的形式转移了话题,继续把课讲完,没有在课堂上找这位同学,也没有和他理论谁是谁非。课后,我和他进行了坦诚地交流,与他一起认真分析了当时的情况,使他认识到了他的不足,他也向我认了错。试想,如果我当时在课堂上就和他理论起来,估计就是很多教师遭遇的两种情况:教师被气得走出教室或者教师在课堂上就被尴尬得下不了台。

实践中,我发现:学生内心深处是非常尊重教师的。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有较好的师德修养,而师德修养的第一要素是师生之间彼此互相尊重。在尊重师生彼此的前提下,我们的很多工作会迎刃而解的。

如今,当我遇到学生上课不听讲而讲话时,我不会马上指出来,我会冷静一下自己。如果是偶尔讲话的同学,我去制止,一般会遭到学生的反抗——拒不承认。如果是忘乎所以的讲话,他们一般不会听老师讲课,更不会注意到老师的任何举动,这时的处理方法就很多:我可以一边讲课一边不经意地走到他们旁边,轻轻地敲打桌面提醒他(她),这样做的好处是尊重学生的人格,对学生进行心理暗示。这种方法对多数人有用,因为艺体类学生的各种习惯一旦养成后,家长和教师教育的方式基本上是简单粗暴,忽视了 2 孩子人格的尊重,如果采用这种心理暗示的方法,既可以适时制止学生在课堂上的讲话,把学生找回课堂学习中来,又可以维护学生的人格尊严,教师也会赢得学生的尊重。

当然,教师上课遇到肆无忌惮讲话的学生时也可以立刻把讲课停下来以目视的方式直视讲话的学生,待全班学生都目视他(她)时,他们会发现自己犯了错误而及时改正。这种方法适合于那种上课时对教师有强烈的对抗心理的学生,利用教师和学生们形成的强大心理合力,对讲话的学生施加心理压力,使他(她)回到正常的课堂中来,这么做的好处是教师在管理时不容易和学生产生直接的冲突,也会赢得学生的尊重。

三、加强备课,做好课堂。

凡是曾经上过艺体班的教师都知道,艺体班文化课教学内容多,学生由于专业的学习耽误了上课,能务实有效地听课很不容易。而且,即使教师布置了作业,能完成作业的学生也是寥寥无几。因此,艺体班教师的备课很关键。我在实践中主要考虑的是:高

一、高二培养学生的上课习惯和反复灌输历史主干知识和历史思维习惯,尽量少布置课外作业,作业一律在课堂上边讲边练边完成,这样做既可以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又能够获得学生的好感,不厌恶历史学科。高三阶段,需要不断向学生强调历史学科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对历史学科的重视,保证必要的时间投入,又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并千方百计创造良好的历史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实践中,我采用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从而使学生轻松地掌握了基础知识。如,讲授“战国七雄”时,我指导学生按方位记:东—南—西—北—中—,齐—楚—秦—燕—赵—魏—韩(自上而下),既记住了七雄名称,又记住了中国朝代。

再如,讲授“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时,从学派、代表人物、主张、著作四大方面入手,列成一张表格,它统括了全课的主要内容,简洁而又醒目。我从中获知:繁杂的内容,可以借助简表来表达。在讲授“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况”时,我和学生知道了“地图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四、学会选择,节约时间。

因为高三艺体班文化课教学的时间毕竟有限,因此,我在教学实践中考虑了有选择性的巩固练习。练习不做不行,很多学生对我说,他们听课能听懂,就是自己不会做题,造成这种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生做题太少,甚至根本就不做题。一个学生,无论他智力如何,只要他不做题不训练就不会有什么分析能力。但是,漫无目的地练习也不好。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实际进行选择性练习,放弃那些难偏怪的题,而重点抓基础知识,既节约了教学和学习的时间,又可以跟学生提供更多的自我总结和提高的空间,起到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新课程下历史教学中的反思(已得奖) 篇2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高中历史,教学反思

在高中课程改革中, 确实有很多东西需要我们去学习、去了解、去掌握。在新形势下继续深化教育改革, 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那如何打造好自己的历史教学以适应新课程改革呢?我谈谈自己的看法, 以求专家斧正。

一、构建先进科学的教学模式, 加强学生自主性学习

在传统历史教学中教师的主体地位是雷打不动的, 而新课改要求我们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知识建构的主体, 教师只是知识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所以, 我们要更新教学观念、构建先进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如何做呢?我认为:首先, 在教学内容上, 应该呈现出多样化和科学化的特点。多样化即改变传统教学中的“嘴+粉笔”的模式, 而是充分发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 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如在讲到中国古代手工业经济时, 可以在网络上搜索“瓷器”, 找到陶瓷业的发展情况、各阶段代表作品, 然后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进行总结、分析。所谓科学化, 就是不再单纯地让学生记忆并储存历史结论, 而是结论与形成结论的过程并重。现行版的历史教材中其实有很多很好的案例, 如“辛亥革命”这一节, 新版教材对“辛亥革命是否成功”不写, 而通过课后“史学争鸣”把这个问题提出来。教师不能仅仅把答案报给学生记下来完事, 而是应该和学生一起, 通过对教学过程、对历史史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来得出历史的结论, 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其次, 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 将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等认知活动凸显出来, 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二、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那如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我认为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第一,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要达此目标, 首先, 教师要有创造性的品质以示榜样作用, 这样在无形之中就会激发和促进学生的创造力。比如对历史观点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不唯书、不畏权威;能设计一些创新情境, 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 等等。其次, 要打破传统历史教学的“一言堂”, 营造一个民主、平等的教学环境和新型的师生关系。最后, 要鼓励学生向传统观点甚或是权威观点挑战。学生在学习中只要能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和唯物主义观点, 提出自己的不同观点和看法, 就应当给予鼓励。在教学实践中, 有一件事给我触动很大, 当我在给高三学生进行二轮专题复习, 讲到世界民主化进程时, 有一位同学和我探讨了一个关于人类社会形态划分的问题。他不同意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长期以来我们都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五种社会形态划分) , 认为其实人类社会是向民主方向发展的, 按照人与人的关系, 可以把人类进程分为三个阶段:原始社会、专制社会、民主社会, 然后列出了他的一系列论据。对这种创新观点, 我们应多表扬、多鼓励, 允许他们“标新立异”, 并给予适时的引导, 千万不能按“常理”一棍子打死。所谓教学相长, 我觉得这类观点很值得老师思考。

第二, 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式上由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课外的空间资源及灵活性特点是课堂教学无法比的。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 专题辩论。老师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一个能引起学生广泛兴趣而又能引发争鸣的辩论题目, 然后帮助同学们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收集相关的史料和论文, 选出不同观点的代表并指导他们辩论前的准备工作。双方辩论结果的输赢并不重要, 关键是在整个过程中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式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2) 专题讲座。中学历史由于教材篇幅和教学任务的限制, 对很多问题讲的不够透彻, 且多以结论式文字出现, 这样不利于学生整体思维的发展。而开设专题讲座的主要目的就在于开阔学生的视野, 启迪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摆脱“一家之言”的束缚。 (3) 撰写小论文。在实际教学中, 会有很多同学们感兴趣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老师可以从中确定一个题目或学生自拟题目, 让同学们在课外广泛收集相关史料, 写一篇篇幅不长的历史小论文,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当然, 我们在强调课外教学作用时, 并不是说课堂教学不重要, 相反, 课堂教学仍然是学习的主战场, 但它不是唯一的战场, 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 课外教学应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补充。

三、以人为本, 变“教书”为“铸魂”

传统的历史教学同其他学科一样以“教书”为主要目的,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 新《历史课程标准》已把思想教育目标修订为较为具体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中可以明显看到, 它突破了以往单纯政治教育的层面, 注重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 把历史教育的社会教育功能与人的发展教育功能结合起来, 目标更明确, 且更具有实际操作性。

所以我认为在历史实际教学中, 应以人为本, 关注学生身心的成长、人格的提升, 服务于人的全面健康发展, 变“教书”为“铸魂”。譬如:在讲到唐诗宋词及历代著名书法、绘画艺术时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在讲到古代河道的治理、近代的工业革命时可帮助学生形成环保意识、公民意识和道德意识;在讲到欧洲启蒙运动、《人权宣言》时可培养学生的民主和法制意识;在讲到抗日战争时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在讲到经济全球一体化、中国加入WTO时可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世界意识, 等等。总之, 让学生认识生活中的历史, 让学生历史地认识生活。从“知识本位”转向“育人为本”, 通过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 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实现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 实现育人的功效。

“以学生发展为本, 基于学生发展, 关注学生发展, 为了学生的发展”, 这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高中历史老师应尽快确立新的课程观, 并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采取相应的措施, 争取实现一系列教学行为的转变, 共同迎接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到来, 推动我们的教育更快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旭远编著.新课程新理念.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3.

[2]张行涛, 郭东岐.新世纪教师素养.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6.

[3]严先元编著.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3.3.

新课程下历史教学中的反思(已得奖) 篇3

关键词:新课程;选修模块;问题;对策建议

G633.51

新课程实施以来,高中历史学科的课程教学打破了传统的通史教学模式实行中外历史内容整编交叉通过专题史的形式来展现教学的模式。学生可以在学完必修模块政治史、经济史和文化史的基础上从六大选修模块中挑选两到三个模块来进行学习。从理论上来说,选修模块的设置是为了打破长久以来必修课程“独霸课堂”的局面。有着相对独立,方式灵活、题材新颖、内容庞大等优点。也是逐渐从教师主导课堂过渡到师生共同经营的良好途径,选修课程的施行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和兴趣的提高,同时也为学科内容实现知识整合提供了帮助。教学工作者对选修模块教学的开设都无一例外持肯定欢迎的态度。高中历史选修课程在必修课程的基础上设置了六大模块内容包括《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與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以及《世界文化遗产荟萃》,这些内容的选择编排打破了过去必修课程一枝独秀的局面,开始以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展现在学生面前,无疑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历史视野,突出学生主体地位都有很重要的推动作用。

尽管选修模块的教学无论是在实际教学中还是理论层面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选修模块教学却显得十分的尴尬,现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简单的概述。

(一)选修模块的课程开设现状并不理想,流于形式

笔者曾就选修模块的相关问题走访调查过一些学生,居然有些学生开口问“什么是选修课程?”可见选修模块的教学理念并没有得到良好的落实。当向学生解释清楚什么是选修课程时才了解清楚,在学完必修课程之后也开设了选修课程,但选修课程的开设并不是理想中的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课程,而是学校统一安排课程和教学任务,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而教师在选修模块教学时也并没有刻意提醒学生该课程内容为选修模块内容,学习和教学方式一如必修模块,选修课也成了必选课,难怪学生对选修课程不明所以。

(二)选修模块的教学过程难度较大,对学生和教师带来了新的考验

由于高中历史选修课程侧重于某一特定领域的相关内容,专业性较强,同时也吸收了一些最新的史学研究成果,其内容不仅对学生,对教师本身也是一个新的领域。要上好高中历史选修模块,教师必须要有相关的历史知识储备。教师在在史料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对史料资源进行阅读、分析和概括,能够快速突破重难点。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面对选修模块中一些相对陌生和不熟悉的内容,最直接的做法就是广泛收集相关资源,将各种渠道收集来的原始史料,图片,视频等等资料展现在学生面前,用史实教学。有一些教师干脆把选修课上成了纯学术性的专题讲座,加深了学习难度,同时也违背了高中历史学科学习的基本目标和特点。选修模块教学在这时候却成为了学生学习的一种负担,同时也影响了教学进度。

结合笔者实践调查经验和新课程的认识,考虑从以下几方面采取措施:

(一)各级教育教学主管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和多方面的支持,为教学工作的实施创造良好环境

学科课程的开设离不开上级教育管理部门的调控和支持。一方面,选修模块的教学在实际教学中得不到切实有效地落实,选修课也只能当必修课上,反映了在课程开设方面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笔者建议在学校课程教学中应该设立独立的选修模块管理机构,完善选修模块教学的管理制度。安排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来审议、监督、落实选修模块教学工作的实施情况,确保选修课程的有序运行。而另一方面,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调查发现,很多历史教师对选修模块的教学理念其实很赞同,但实际操作时却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究其原因发现历史选修模块的实施需要一定的物力、财力支持,物质基础和财政基础无法落实到位,教育教学工作无法顺利展开。因此建议教学主管机构考虑为选修模块的教学提供必要的财力和政策支持,不定期的对教师进行职业技能和教学理念的培训,调动学校和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因地制宜,因校制宜,放心大胆的对选修模块教学推陈出新,发挥选修模块学习的独特功能。

(二)加强同学生的沟通,为学生选修课程的学习提供指导意见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尺有所长,寸有所短”学生作为学习个体存在本身就有着鲜明的个性,选修模块的学习正是为学生个性的发挥提供了最佳途径,如果不让学生本人根据自身特点和需要选择课程,新课程的要求和目标无法真正意义上得到落实。本着关爱每一个学生,为学生的未来成长负责任的态度,考虑到结合选修模块的特性在学校应该对学生采取灵活的教学管理机制。如作为学校可以制定相应的选修模块学习指导手册,包括详细介绍选修模块的内容和选修实施意见,供学生清楚地了解选修模块的内容和操作。同时加强同学生本身以及家庭的联系,了解学生的特长、兴趣、爱好、学习情况和相关条件,能够为学生选修课的选择提供合理的建议,真正从人格和学业上关心学生,将素质教育的理念落到实处。

(三)适当的对选修模块的教学测评进行改革

基于上述问题,笔者建议历史学科的教学测评可以尝试从以下方面进行改革。(1)高中教学中推广学分制管理制度。长期以来学分制是高等教育测评中的经常采取的一种措施。笔者建议可以将学分制引入高中教学。在学习完必修课程后一定要有相应的选修模块的学分,而这些学分也应该等比例的兑换成分数,计入高考升学成绩中。同时要统一测试和管理办法,制定出一条公平、公正、公开的测评机制。根据测试,对学生进行学习过程性评价,真正打破一次高考分数决定一切的局面。

试着从内容上改变高考题型。高考题型虽然一直以来都在变化,但就历史学科而言始终很难摆脱题型封闭,学生无法发挥主观思想,评价制度过于单一的局面。这里可以试着进行突破,多增加一些开放性的试题,在阅卷时采取SOLO分类评价法,通过了解学生的思维结构处于何种层次,较好的拉开学生差距。

新课程下历史教学中的反思(已得奖) 篇4

数学教学中的一些体会和反思 ——渑池县第三小学 杨红芳

我认真学习新的课程标准,努力钻研新的教材,虚心向老教师们请教,广泛听取他们对我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同时我有意识对课堂教学进行一系列的尝试和创新,在探索新型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努力思考着,并且努力实践着自己的思考。现在把自己的体会和反思进行整理和归纳,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认真学习新课标,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转变教育教学观念首先应该关注什么?我想用六个字来概括:一是“学生”,心里有学生;二是“发展”,学生的发展,也包括教师自身的发展;三是“过程”,即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老师引导学习的过程。这三个方面的核心是关注学生的发展,要处理好教师、学生和教材的关系。按照建构主义的理论,教材只是教师教学活动的一条线索,并非教学活动的圣经。教师要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对教材进行科学合理的处理和调整,符合学生具体情况的我们可以参考,不符合的我们可以完善或者改组教材,甚至自己重新进行设计,这就是参与课程设计,这是很重要的。大家经常说,“课 本、课本,教学之本”,实际上学生才真正是“教学之本”。数学教学不再是过去老师讲,学生听;老师板书,学生模仿;老师出考卷考学生,学生被动地进行简单的评价。我们希望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能通过在课堂上师生之间富有情趣的教学互动过程中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学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都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大力倡导“课前自主学习,课堂有效学习,课后互助学习”。

二、教学中的新尝试——课前自主学习,课堂有效学习,课后互助学习

1、引导学生课前自主学习

首先让学生明白作为21世纪公民所必需具备的一个的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所以要从初中开始就必须要学会摆脱对老师的依赖、盲从的心理,努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在老师的指导之下进行有效的学习,从而真正地解放学生的心灵。为此我的设想是分三步走:第一步、争取在四年级这一年的强化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学会听课,学会做笔记,学会规范地书写作业,同时进行简单的课前自学训练,让学生初步形成一些必备的学习能力。因为我们知道学生自学的自觉性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起来的。我在每上完一堂新课之后就会布置一项自学作业,具体的要求是:(1)、通读课本内容,仔细思考例题的解题步骤和方法。(2)、用铅笔直接完成书本中的“想一想”,“做一做”及“随堂练习”部分,在做习题中完成对新知识点的初步理解。(3)、随时记录自己看不明白的地方,做个记号或者是把自己的一些想法写在课本边上。让学生带着问题来上课或者是让学生对老师要讲授的知识先形成一些简单的认识,这对于课堂上师生间的交流起着很关键的作用。第二步、进入五年级以后,学生的层次已经基本形成了,所以可以争取在初二这一年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指导,对自学内容以单元形式进行,给他们比较大的空间,让他们尝试自己对自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安排。第三步、在六年级这个学年中,对自学的要求更加宽松,老师不再对学习的内容进行硬性的规定,同时允许学生超前进行自学,争取让部分较优秀的学生尝试成为课堂的小老师。

2、不断尝试课堂的有效学习方式

现在提倡的另一种学习是探索性的、自主的、研究性的学习,它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心理学。我为什么要大力倡导有效学习呢?因为国外大部分研究表明:不同的学习过程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比如说让某个学生写某个数学定义100遍,就会产生负面影响,使学生不喜欢数学甚至厌倦学 数学。当然并不是说数学学习不需要练习,有效学习更重要的是要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

对于课堂教学我的体会是,课堂教学应当灵活多变,千万不能认为有什么教学模式很好,我就照搬照抄,其实这是很失败的。因为我们所面对的学生是每天都在变化着的,同时社会环境也是在不断发生巨大的变迁,且不要说“十年河东,十年河西”,就单是一年前与一年后,我们就感觉到教学的变化之快,新的教育理念、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教材 „„ 像汹涌的潮水一样向我们涌来。所以对于课堂的教学,我认为应当怀有“做勇敢的实践者”的精神,不断思考,不断的实践,不断总结,怀有这样的理想认真地教学也许才会在我们创造的课堂中真正体会到劳动的快乐。

我在教学中特别注重要尽可能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动起来,让他们提出各自解决问题的办法,并能在与他人的交流中比较、选择合适的解决策略,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从而提高思维的水平。例如“有趣的七巧板”、“美丽的图案设计”、“制作一个尽可能大的无盖长方体”„„这些活动课都是学生们很喜欢的课,他们在这些课上都表现的很踊跃,很积极主动,热情高涨,学习兴趣倍增。多“关照”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我经常鼓励他们主动参加数学学习活动。“大众化” 的数学就必须要求让人人都动起来,这样才有可能学起来。及时肯定后进生的点滴进步,对其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引导他们进行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激励学生课后进行互助学习

我告诉学生在我的眼中没有好生和差生,而是有四种不同角色的同学,即追赶者、跟随者、奔跑者和飞翔者,请学生自己给自己定位,并且请飞翔者或奔跑者担任数学学习小组的领头雁与援助者。学生们都很惊讶,然后又很开心地开始组队了。

在民主、开放的教育环境中,学生所焕发的潜能和展现的差异,令人吃惊,无论潜能还是差异,我深切地体会到,它们都是有待开发利用的教育资源。我这样做的目的是:由于每个数学学习小组中都有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后通过组长帮助,督促组内暂时落后的同学通过适当的练习巩固掌握课内知识,做到“课课清”,延续了课堂教学的时间,保证了学习的效果,组长通过对别人的指导巩固了知识,锻炼了能力,达到了共同提高的目的。通过这一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归属感,不再感到孤立无助,加强了学生间的交流,让他们获得学习知识过程同时也获得了同学之间美好的情感 体验。

三、新课堂教学实践产生的效果 1、新型的师生关系

我们常说:“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可是在实施新课程改革之后,我认为这句话还可以这么说:“信其道而更亲其师。”主要体现在:

(1)师生间更加平等,更加民主:“您的课堂是一个生动活泼的课堂,我们人人都有机会,这会使我们感到公平,让我们在竞争中成长,获取知识,这是十分快乐的。”(卢婷婷同学)“我非常喜欢上您的数学课,您总是把知识点讲得那么透彻、生动,一点儿也不枯燥乏味,还经常带动我们积极发言,使得课堂上的气氛十分活跃。„„平时,您对我们也非常关心,总会面带微笑地解答同学们不懂的问题,耐心地纠正同学们的错误,„„老师,您不愧是我们的好老师,文明的传播者!”(陈宝同学)“我是何娇,我觉得老师您非常幽默,总能让死死的教室变成活活的森林,希望老师能在课堂上多给我一些机会,让我起来发言。”„„

(2)师生间更多理解,更多信任:“是您引领着我们告别了小学的轻松日子,走向忙碌的初中生活。大家都说功课很多,很累,但是我觉得最辛苦的还是老师们,你们每天都 要工作到很晚,要批改作业、备课 „„ 老师,您辛苦了!”(钱万里同学)“我是一个胆小的人,在课堂上不敢举手发言,总是您让我鼓起勇气地站起来。以前生怕站起来说错了会被同学笑,可是现在我不怕了,站起来说错了,在以后的考试中就不会出错了。”(洪海玉同学)“一个讲台映着您可敬可亲的身影,三尺教鞭指向理想道路的迷泽,七彩粉笔画出知识王国的地图。”(杨华同学)“在老师的教导下,我渐渐地喜欢上了数学这一科,我希望在课堂上老师您能更严格地对我,下课后我们能成为好朋友。”(张银玲同学)„„

2、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积极性高涨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教材在兴趣上大做文章,从而也给我们老师提供了施展自己创造力的空间。一学期来,我通过对新的教材进行一些有效的整合,大胆地进行一系列有效学习的教学尝试,并且引入“小组竞争”和“分值卡累加大行动”等等一些竞争机制,力使我们的40分钟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富有挑战性和趣味性,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新鲜感,从而大大地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积极性,保证了数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3、学生获得了三维发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和谐发展 通过课堂教学对新课程的改革,我们可喜地看到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学习面貌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逐步地走进了初中数学的课堂,慢慢地学会了自己自学一些新的知识,在课堂上能很自信地告诉别人我的答案是什么,在数学小分队里感受着同学们之间互帮互助的友谊,体验着数学学习过程的快乐 „„ 当他们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交流,学会争辩的时候,我们作为数学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该有多么高兴和自豪呀!

学生们的真挚的话语一次次鼓励着我沿着新课程改革的道路一步一步向前走,边走边思索,边走边总结。我想只要我们师生双方能站在平等的地位,以合作与进取的精神,进行智慧与心灵的交流,表现自己的聪明才智,就能使教学化“难”为 “易”,变“单调”为“多彩”。

新课程下历史教学中的反思(已得奖) 篇5

一、新课程下中学历史教学与自信教育的关系

如果你能熟悉世界历史或经常跟西方国家的人员相接触, 就能很明显地感受到中西方文化最大的差异就是在人生价值观方面。当前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冲击下我们许多青少年由于一直处在家长的呵护下, 不能科学地对待成功与失败之间的辩证关系, 面对失败往往垂头丧气不能自拔, 这既跟我国的传统思想密不可分, 也跟我们以前的教育体系有很大的关系。我们的中学历史教育教学也是如此,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绝大部分历史教师未能正确处理传道、授业和解惑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教学仅仅局限于强迫学生尽可能多地接受具体知识, 以期待着考试考高分上名校, 往往忽略了对学生的人格的养成教育和自信养成教育!这种方式不仅忽略了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更影响了历史教学质量的提高。历史学科是人文学科的核心课程, 它既向我们展现了广阔的历史视野, 蕴含了丰富的人文素材, 更沉淀了我们人类千万年来所积累起来的丰富生产生活经验。所以我们中学历史教育教学工作者, 特别是身在一线教学的历史教师, 在我们日常历史教学过程中, 要充分挖掘历史教材中所蕴含的积极意义的教育素材, 不断地熏陶和激励学生的意志力, 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自信教育, 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目的。

二、中学历史教育教学中的自信教育初探

中学历史教学是当前素质教育中的有机体, 历史教学是学生自信教育的有力依托, 这种以培养自信为目标的素质教育是我们当前中学历史教学中所不可或缺的人文内核, 两者互相依托相得益彰。因而历史教学在让学生感受人类历史发展历程的同时, 更让学生吸收世界最优秀的文化智慧, 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那到底怎样才能将历史教学与学生的自信教育相结合得水乳交融、浑然天成呢?

(一) 教师在思想上首先要转变观念, 脱胎换骨

由于应试教育长期影响和束缚着教师的手脚, 使我们教师长久以来都是“向分看齐”的, 如果这种传统的教育观念不在我教师队伍的思想中彻底清除的话, 后果是严重的!也只有先从思想上转变, 我们教师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才会像呵护幼嫩的花朵一般地呵护我们的学生。我们中学历史教师更要好好利用我们这一人文核心学科———历史课程的独特作用来感染学生, 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人格魅力。这样学生作为人的权利、人格的尊严得到了充分的保护和尊重, 他们的自信心在无形中就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中学历史教材中的大量积极教育元素, 为教师针对学生进行自信教育提供了客观依据, 而教师自身的素养和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才是对学生进行自信教育的关键。历史教育功能的体现要求历史教师既要是人类历史文明的传播者, 又要是学生学会如何做人的引路者, 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这就要求中学历史教师不仅要具备渊博的专业知识, 还要有高尚的道德素养, 言传身教, 用自己的心灵去塑造学生的灵魂。所以我们历史老师时刻都要严格要求自己, 规划自己的言行, 起着为人师表的典范作用, 使自己身上的积极向上的乐观自信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

(二) 寻找自信教育的基点, 自然引申, 启发渗透

逆境中不失自信, 古今中外屡见不鲜:张海迪幼年因病高位截瘫, 她自信努力, 成为作家、翻译家;被誉为科技“铁人”的高士其, 在病情不断恶化、从半身瘫痪到全身瘫痪、失去讲话能力的情况下, 还创作了六十多万字的科学小品和科普论文, 创作了两千多行诗歌, 著述新书十几本;屈原被流放写成《离骚》;孙膑受刖型后著《孙膑兵法》;司马迁遭宫型写《史记》;贝多芬耳聋后谱出《英雄交响乐》;奥斯特洛夫斯基在失明瘫痪中写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些积极元素都可以在我们中学历史教材中体现出来, 在教学过程中不可能面面俱到, 但也不能仅停留于浅显的认知与空洞的道德说教上, 而必须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自然引申、启发渗透, 使学生情不自禁地震撼于古今中外历史所蕴蓄的文化精髓。

在当今这个喧嚣浮躁的社会, 我们的青少年大都是独身子女, 从小就是在父母的百般呵护下长大, 在面对挫折方面极其脆弱, 要在平时的日常教学中引起学生对历史的意蕴产生共鸣绝非易事, 但也绝非不能。我认为关键还是在于我们一线的历史老师能否找准基点, 先以学生的眼光去分析历史现象, 然后再结合学生的实际来挖掘历史教材中有利于提升学生自信心的积极元素, 选准自信教育的切入点, 如在讲《史记》的时候, 就可以将司马迁在写《史记》时的艰辛和决心给学生引申开来, 那么这时自信教育的切入点就是“不屈不挠, 永不放弃”的教育。

(三) 拉近师生距离, 强化情感交流

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平时注重个别沟通和指导不仅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而且也是指导学生构建优良人格的一条重要途径。我们搞教育的工作者在解读历史过程中不能脱离或忽视学生的内心感受, 教师和学生各有各的视野。所以, 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教师先让自己“闲下来”, 创设一个宽松、和谐以及平等的教学氛围, 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去与历史人物对话, 鼓励学生勇于说出自己的困惑和另类的想法。只有引导学生的思维与历史人物的思维发生碰撞之后, 学生才会真正受到历史所蕴含的精神力量的感召。

我们教师也都是从学生时期过来的, 应该是很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的。只要我们历史教师能够谨记:和蔼可亲, 遵纪守时, 严谨求实和善学善思, 用我们的优良人格去影响感染学生;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不断完善自己的人身观, 自信心就会自然而然地建立起来, 这将是影响其一生的优良品质。

总之, 在新课程下, 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 只要我们教师能够潜心研究, 充分挖掘历史教材中的积极元素, 能够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 开展多种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那么学生的自信心就会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建立起来, “自尊、自信、自强”的精神就会油然而生, 这才是我们当前素质教育的精髓所在。

摘要:在新课程下, 我们中学历史教育对学生的素质教育要求要更加严谨, 这就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我们的学生大都是在“温室里”长大的独生子女, 面对挫折往往不知所措, 此时我们教师对其自信教育则迫在眉睫。那如何在中学历史课程中进行自信教育则是个缓慢渗透的过程, 只要我们教师能够坚持下去, 利用科学的方法, 就肯定能达到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

关键词:历史教育,自信教育,启发渗透

参考文献

[1].叶澜.学校教育研究方法.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2].赵亚夫.历史教育与课程改革.中学历史教学与参考, 2005, (3) .

新课程下历史教学中的反思(已得奖) 篇6

一、“历史与社会”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必要性

2011年,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颁布,提出了一系列新观念,如作为必修课和基础课的“历史与社会”从本质上说是人文素养课;过程与方法是“历史与社会”的教学目标之一;“历史与社会”课程应采取以主动、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学方式等。这些新观念引起了广大教师的深刻反思,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的制定要在重视认知目标的同时,也重视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目标的制定,并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予以落实。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利用网络、媒体、探究合作等手段,促使学生建构知识网络,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在当前的“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大部分教师仍然沿袭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活动随着教师教学任务的完成和学生考试成绩的合格而结束。一方面,教师很少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投入、思维发展、个性发挥和自主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满足于被动地接受知识,很少主动思考应该如何学习,对老师所讲的东西毫无保留地接受,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不少学生依然认为“历史与社会”只是应付考试的科目。所以想要扭转这种现状,提高“历史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水平,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加大专业知识和经验知识的储备,并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教学反思。

笔者在设计八年级上册“帝国新政”教学计划时,就曾几次修改方案。这节课的内容相对来说比较简单,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唐太宗的统治为例,从君民关系、国家政体、科举制度等方面分析唐初盛世局面出现的基础;了解唐太宗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明确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最繁荣的国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最初的想法是把唐太宗“贞观之治”时期的措施作为切入点,探究当时的军民关系、民族关系和政治体制。后来仔细一想,觉得这样做有点过分拘泥于教材,似乎是为了学习历史而学习历史,对学生的发展没有太大的帮助。笔者就想到是否可以把电视剧《宰相刘罗锅》的主题曲《天地之间有杆秤》与这一历史时期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天平”为线索。“天地之间有杆秤,‘江山’放在左盘,‘老百姓’则是秤砣放在右盘,而定盘的是‘你’,即皇帝,就是天平的指针。国家长治久安,繁荣富强,其实就是让天平处于平衡状态。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每一个朝代都是一个天平,同学们想想,中国这么多朝代,哪一个天平是相对平衡的呢?”将生活中的音乐与历史紧密地结合起来,很好地解决了学生、教材和生活的关系。通过这个案例,我们不难发现,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身教学工作的检查与评价,是教师整理课堂教学、反馈信息、适时总结经验教训、找出教学中的成功与不足的重要过程。而“历史与社会”教学反思就是一种以追求“历史与社会”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为目的,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发现、思考、解决问题,对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证的过程。

二、“历史与社会”教学反思与教师的专业发展的关系

1.反思教学中的成功与失败之处有助于我们在新课程改革中更加深入地研究教学

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使人满足,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激起人进一步求得成功的欲望。一节课总有成功的地方,例如:教师精彩的点拨,适宜的情境创设,教材深浅的把握,学生兴趣的培养,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效的课堂组织等。认真回顾总结,不仅能够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丰富自身的文化底蕴,还可以将教学经验推广给同行,达到资源共享,多人受益的目的。

在八年级下册“屈辱的岁月”中探讨“落后就要挨打”时,笔者提出“落后是不是一定要挨打?请用史实证明你的观点”。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结果出现了以下观点:1.落后必挨打,证据是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2.落后不一定挨打,证明是当代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没有挨打;3.落后也能打先进,证明是辽、夏、金打北宋,金、元打南宋;4.落后抗击先进,最终打败先进,证明是中国的抗日战争;5.落后与先进和平共处,平等往来,证明是唐朝同吐蕃、南昭、回纥等少数民族政权的交往等。部分学生的回答令我意外,但意外是一种难得的教学资源。在总结时,我除了充分肯定学生的积极参与、提出的可贵观点之外,重点帮助学生分析了19世纪中期,西方殖民者四处扩张,掠夺资源的背景下,中国的落后必将挨打的道理,提醒学生在分析问题时应注意历史背景这一重要因素。这节课尽管没有完成预定的教学计划,但收获颇丰,正确对待、评价一些课堂中的意外,是教师教学机智的体现。合理巧妙地解决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于学习“历史与社会”的兴趣。所以教师要积极地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反思性思考,不断充实、更新和提高自我。

课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课程标准》指出:错误是课程的再生资源。教学中的疏漏和失误在所难免,关键是要怎样对待。如,教学内容安排是否合适,教学重点是否突出,教学理念是否先进,教学手段是否恰当等一系列问题都需要及时进行反思,寻找问题的出现是主观所为,还是客观所限,并积极地解决问题,最终达到解决问题之目的。

一位老教师在七年级上册“辽阔的疆域”的公开课教学中,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出与中国陆上相邻的15个国家,可学生找来找去只找到14个陆上邻国,老师便说在尼泊尔和不丹之间有个国家叫锡金,并说锡金太小,地图上就没有标出来,还请学生在地图上补充上去。当时听课的教师就议论纷纷,因为中国曾是世界上唯一承认锡金的国家。锡金,作为一个国家,在2003年10月以后出版的中国地图中就没有了,成为印度的一个邦——锡金邦。2005年6月第2版的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已更正了2002年6月第一版教科书和图册中的相关地图对该问题的解释,并在教科书第41页明确指出“找出与中国陆上相邻的14个国家”。但开课老师仍采用过时的观念,难免误人子弟。这反映了该教师既没有认真、仔细地备课,平时也没有关注与地理有关的新闻。课前进行充分的准备,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只有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多读新书、好书,才能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发现自己的不足,进而不断改变自我,提高自我。

2.反思教学中重难点的突破有助于我们在新课程改革下彰显教学智慧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树立“以促进学生终身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材内容的实践者。学生在对教材的学习过程中,常会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好见解。将学生的见解及时地记录下来,可打破教师的思维定势,拓宽教学思路,还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与价值观,做到教学相长。

在教学七年级上册综合探究二“从地球仪上看世界”一课中的“经线和纬线”这部分内容时,我拿出地球仪,开始讲南极、北极、经线、纬线……这堂课内容比较抽象,同学们不容易懂,怎样讲解,学生都很难理解。这时我发现每个学生的课桌里都有一个实心球(因为实心球是体育技能考试的科目之一,学生每人准备了一个用于练习),这不正可以作为学生用的地球仪吗?我让学生把实心球拿到桌面上来,在球的上面定出北极和南极,画出经线和纬线,分辨出东、西、南、北半球等,学生这样一“动”,就来了精神,对经线和纬线这一抽象知识,理解得非常深刻。在这个案例中,通过反思可以获得这样一些认识:(1)课堂也是一种资源,教师要发挥教学机智,巧妙地加以利用,使课堂成为教师充分展示教学智慧的平台;(2)教学生活化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我们要随时把课堂与生活结合起来。

三、教学反思的方法

1.典型课的自我系统反思法

教师在某一时间段对自己教学中最成功或最失败的课例进行系统反思,这种反思比较全面、复杂,对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很大帮助。

当然,这种系统的反思法不可能适用于每节课,也不适宜于常态化,但由于其对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所以年轻教师尤其要认真对待。要积极参与教学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在行动和研究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反思水平,做一个“反思型”“研究型”的教师。

2.公开课的交流对比反思法

我们每学期每个教师都会开设公开课,或者参加公开课的观摩与研讨。公开课的交流对比反思法是指通过开展听课交流、教学论坛等活动来反思自己的教学,在研究别人的长处、研究专家型教师以及优秀教师的成功案例中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交流既可以是同伴间的交流,也可以是与专家的交流和对话,还可以是与学生的反馈交流。对比可以是同时期教师,也可以是同学年、同一学科、不同教法等的比较反思,还可以是对自己的现在与过去的对比反思。通过交流比较反思,找出自己在教学理念上的差异,找出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的差距、教学效果上的差别,及时进行自我提升。

3.借助媒体的自我反思法

前几年,临海市教育局电教科来我们学校给笔者拍摄了一节“辉煌历史伟大成就”的初三复习课,并上传到临海市教育网上。通过课后反思和分析,使教师能重新听到和看到自己在教学中的行为具有哪些明显的特点,注意纠正语病和习惯性动作。这也是教学反思最主要的研究视角,可以使我们对自己的教学理念、行为等进行深刻审视。另外,还可以与其他人一起对话交流,共同探讨。这种方法有助于发展教师的自我评估能力和观察能力,改变自己在教学中的行为,提高教学设计的针对性。

4.撰写教学后记法

教学反思贵在及时,贵在坚持,贵在执着。教师要敏于思,勤于笔,积累教育教学研究的素材。撰写反思日记,即教学后记。这是教师课堂教学反思的一种好办法,要求教师对每节课的教学流程作书面的记录与反馈,有条理地对课程的主要特征、有意义的教学环节进行记录。只有这样,才能切实体会到教而再研则深,研而又教则实的道理,才能扬长避短,言之有物,始终站在课改的前沿,真正与新课程同行,与时代共发展。

新课程要求教师会反思,常反思,善反思。教师要做到一课一反思,记录课堂发生的事件,捕捉教学的细微之处。通过课堂实践,我们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历史与社会”新课程中的教学反思对课堂教学的反馈指导,对教师成长的重要性。所以一个教师要成长,就必须要坚持写教学反思。如果说精心的备课能保证上好一堂课,那么常写教学反思就能帮助我们一辈子上好课。所以“历史与社会”新课程中的教学反思就是教师成长的源泉。

新课程下历史教学中的反思(已得奖) 篇7

关键词:历史教育 自信教育 启发渗透

古今中外我还没有听说过那个国家的基础教育中没有开设历史课的。开设历史课到底有哪些作用,为什么要学习历史?用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赵亚夫曾指出:“人们为什么要学历史?就是为了学做人。”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21世纪,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有健康的体魄、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而且还要有自信的心理、不断进取的奋斗精神和踏实的工作作风、稳重的行为以及敢于抗挫善于自控的意志品格等等。在知识经济初见倪端的今天,激烈的竞争时代一个人自信又是重中之重。有人就很精辟地总结出:习惯影响一生,而自信成就未來!有了自信,人才会冷静地面对挫折困难;有了自信,人才有足够的勇气克服障碍,克服胆怯;有了自信,人才会虚心讨教、诚恳学习、扬长避短;有了自信,人才会从胜利走向胜利,从成功走向成功。自信如此重要,而在我们中学阶段的各学科教学中,自信教育要在历史教学的整个过程中逐渐渗,透从而为今后的人生成就其未来。这里我将从中学历史教育教学这一侧面再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和研究的体会,初步探讨一下自信教育在中学历史教育教学中渗透的重要性。

一、新课程下中学历史教学与自信教育的关系

如果你能熟悉世界历史或经常跟西方国家的人员相接触,就能很明显地感受到中西方文化最大的差异就是在人生价值观方面。当前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冲击下我们许多青少年由于一直处在家长的呵护下,不能科学地对待成功与失败之间的辩证关系,面对失败往往垂头丧气不能自拔,这既跟我国的传统思想密不可分,也跟我们以前的教育体系有很大的关系。我们的中学历史教育教学也是如此,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绝大部分历史教师未能正确处理传道、授业和解惑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教学仅仅局限于强迫学生尽可能多地接受具体知识,以期待着考试考高分上名校,往往忽略了对学生的人格的养成教育和自信养成教育!这种方式不仅忽略了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更影响了历史教学质量的提高。历史学科是人文学科的核心课程,它既向我们展现了广阔的历史视野,蕴含了丰富的人文素材,更沉淀了我们人类千万年来所积累起来的丰富生产生活经验。所以我们中学历史教育教学工作者,特别是身在一线教学的历史教师,在我们日常历史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挖掘历史教材中所蕴含的积极意义的教育素材,不断地熏陶和激励学生的意志力,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自信教育,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目的。

二、中学历史教育教学中的自信教育初探

中学历史教学是当前素质教育中的有机体,历史教学是学生自信教育的有力依托,这种以培养自信为目标的素质教育是我们当前中学历史教学中所不可或缺的人文内核,两者互相依托相得益彰。因而历史教学在让学生感受人类历史发展历程的同时,更让学生吸收世界最优秀的文化智慧,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那到底怎样才能将历史教学与学生的自信教育相结合得水乳交融、浑然天成呢?

(一)教师在思想上首先要转变观念,脱胎换骨

由于应试教育长期影响和束缚着教师的手脚,使我们教师长久以来都是“向分看齐”的,如果这种传统的教育观念不在我教师队伍的思想中彻底清除的话,后果是严重的!也只有先从思想上转变,我们教师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才会像呵护幼嫩的花朵一般地呵护我们的学生。我们中学历史教师更要好好利用我们这一人文核心学科——历史课程的独特作用来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人格魅力。这样学生作为人的权利、人格的尊严得到了充分的保护和尊重,他们的自信心在无形中就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中学历史教材中的大量积极教育元素,为教师针对学生进行自信教育提供了客观依据,而教师自身的素养和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才是对学生进行自信教育的关键。历史教育功能的体现要求历史教师既要是人类历史文明的传播者,又要是学生学会如何做人的引路者,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这就要求中学历史教师不仅要具备渊博的专业知识,还要有高尚的道德素养,言传身教,用自己的心灵去塑造学生的灵魂。所以我们历史老师时刻都要严格要求自己,规划自己的言行,起着为人师表的典范作用,使自己身上的积极向上的乐观自信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

(二)寻找自信教育的基点,自然引申,启发渗透

逆境中不失自信,古今中外屡见不鲜:张海迪幼年因病高位截瘫,她自信努力,成为作家、翻译家;被誉为科技“铁人”的高士其,在病情不断恶化、从半身瘫痪到全身瘫痪、失去讲话能力的情况下,还创作了六十多万字的科学小品和科普论文,创作了两千多行诗歌,著述新书十几本;屈原被流放写成《离骚》;孙膑受刖型后著《孙膑兵法》;司马迁遭宫型写《史记》;贝多芬耳聋后谱出《英雄交响乐》;奥斯特洛夫斯基在失明瘫痪中写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些积极元素都可以在我们中学历史教材中体现出来,在教学过程中不可能面面俱到,但也不能仅停留于浅显的认知与空洞的道德说教上,而必须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自然引申、启发渗透,使学生情不自禁地震撼于古今中外历史所蕴蓄的文化精髓。

在当今这个喧嚣浮躁的社会,我们的青少年大都是独身子女,从小就是在父母的百般呵护下长大,在面对挫折方面极其脆弱,要在平时的日常教学中引起学生对历史的意蕴产生共鸣绝非易事,但也绝非不能。我认为关键还是在于我们一线的历史老师能否找准基点,先以学生的眼光去分析历史现象,然后再结合学生的实际来挖掘历史教材中有利于提升学生自信心的积极元素,选准自信教育的切入点,如在讲《史记》的时候,就可以将司马迁在写《史记》时的艰辛和决心给学生引申开来,那么这时自信教育的切入点就是“不屈不挠,永不放弃”的教育。

(三)拉近师生距离,强化情感交流

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平时注重个别沟通和指导不仅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而且也是指导学生构建优良人格的一条重要途径。我们搞教育的工作者在解读历史过程中不能脱离或忽视学生的内心感受,教师和学生各有各的视野。所以,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教师先让自己“闲下来”,创设一个宽松、和谐以及平等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去与历史人物对话,鼓励学生勇于说出自己的困惑和另类的想法。只有引导学生的思维与历史人物的思维发生碰撞之后,学生才会真正受到历史所蕴含的精神力量的感召。

我们教师也都是从学生时期过来的,应该是很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的。只要我们历史教师能够谨记:和蔼可亲,遵纪守时,严谨求实和善学善思,用我们的优良人格去影响感染学生;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完善自己的人身观,自信心就会自然而然地建立起来,这将是影响其一生的优良品质。

总之,在新课程下,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教师能够潜心研究,充分挖掘历史教材中的积极元素,能够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开展多种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那么学生的自信心就会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建立起来,“自尊、自信、自强”的精神就会油然而生,这才是我们当前素质教育的精髓所在。

参考文献:

1.叶澜.学校教育研究方法.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赵亚夫.历史教育与课程改革.中学历史教学与参考,2005,(3).

高中历史新课程的特点及教学反思 篇8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新课程教育理念认为,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发展。历史新课程又有自己的特殊性,不仅是对教材内容的整合,而且对历史老师也提出了新的能力要求,即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课程功能“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高中历史新课程的第一线教师,我现就教学上的点滴心得写出,与同行们共同探讨。

一、高中历史新课程的特点

新的高中历史课程突破了以往历史课程内容的编排体系,依据“贯通古今、中外关联”的原则,以专题形式构建了历史教学的新体系,归纳起来有如下特点:

第一、课程目标的创新

第二、课程结构的变化

第三、课程标准的创新:

第四、注重学生体验和知识更新

第五、课程的实施:

第六、学习方法的变革

第七、课程评价的改变

第八、课程管理的创新

总之,新课程注重以“人”为本,突出人文素养,具有强烈的亲切感,为促进人的生命整体和谐发展这一终极目的服务,努力实现学生养成学会生存、生活和发展的经验,培养学生根据历史的经验思考和认识现实问题,营造和谐氛围,以激发探究的兴趣。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较强的知识整合能力,树立宏观的历史观念,即所谓的“大历史观”。

二、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反思

随着新课改的展开和新课程的实施,原先的教育教学理念、方法、范围和过程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的课堂教学的要求和实施也必然随之发生改变。通过培训、学习和进行教学实践,我对在新课程教学中面临的新问题有了初步的认识。

1、初高中历史教育现状和知识的衔接问题。

新课程的编写采用了专题的形式。而这应建立在学生掌握通史的基础之上。但初中历史由于中考不考或只考政、史合卷,课时安排少,没有正规的教学、学习和训练环节。这就决定了众多学生既对初中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不理想,无法成为学习高中历史课程的必要的知识基础;又缺乏必要的学习能力和方法的培养。而在激烈的高考竞争和沉重的升学压力下,学校又非常自然地将语、数、英三门高考必考科视为“宠儿”,客观上理科专业在数量和“质量”上的优越性,主观上重理轻文观念的沉淀,必然导致重理轻文的教学管理机制,数、理、化便也成为“嫡系”学科,而包括历史在内的其他学科便当然沦为“庶族”,在这样的氛围中,有学文科意向的学生和属于历史学科的课时,以及学生予以历史学科的重视、时间和精力便都属于“少数派”。因此学生初中基础薄弱已成为高中新课程推行的一大障碍,而高中课时紧任务重,新课程不得不负重前行,这可能是新课程实施者所始料未及的。

2、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问题。

新课标在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理念有三:

(1)新课标要求教学的知识应注重实用性。

(2)教学过程中以学为主,真正做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3)讲究把教学延伸到课外。

3、知识的整体性、系统性问题。

因为新课程采用专题的形式编写教材,所以专题内知识的完整性和本专题知识与其他专题的联系问题,都很难把握。而知识的系统性不强,要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知识并培养能力就不得不进行必要的补充,课时就显得严重不足。

4、课时的安排和教学的深度、难度问题。

新课改后高一历史课时将有所减少,在升学压力下,在语、数、英等各科大量作业的重压下,在对历史学习不重视的情况下,学生极少利用课堂以外的时间来学习历史。在这种情况下,教学的深度和难度确实很难把握。

5、高考方案问题:

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现在常说高考从高一抓起。课程的难度、讲解的深度以及上课的具体过程受高考方式的影响极大,但目前高考方案及其细节不明,如何把握?新课程一方面主张实行学分制,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地要求学生在高考中以成绩论成败,这无异于“以己之矛攻己之盾”。只要有高考压力的存在,探究、创新、自主精神等等不在成绩中明确反映的内容是不会被重视的,实施新课程的理想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实现。

但是,即使面对的难题如此之多,我们也必须迎难而上。

1、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以及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教会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2、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念。

新课程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

3、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面对新课程,历史教师要以“博”、“精”作为自己提高自身素质,适应历史教学改革和当今新形势的基本要求和目标。一要拥有广博的知识,二要掌握一定的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手段的选择上不能片面追求形式,而应该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在大力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同时继续挖掘和发挥传统教学方法的积极作用,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的交互渗透和互相补充。

上一篇:听大自然学生作文下一篇:《望月亮》的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