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王国里的故事

2022-06-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森林王国里的故事

科学室里的故事

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因为讲故事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莫言

陶行知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生活教育理论,不是凭空想出来的,而是与他把自己的一生奉献于中国乡村教育事业,与他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等工作经历分不开的。到现在,我们都还能清晰地记得他的许多经典的教育故事,如拜人民为师的故事,稿费的故事,“新安旅行团”的故事,四颗糖的故事等。这些故事现在仍然带给我们许多深刻启示。

在组织青年教师开展教学和教研时,我们发现一个倾向,即教学和教研不平衡,一重一轻、一硬一软、一实一虚。这也不难理解:打了上课铃,就要进教室;布置了作业,就要批改;考完了试,分数就出来了,所谓的“好坏”就一目了然——这就是重、这就是硬、这就是实。至于教学研究,什么案例啊、论文啊、课题啊,不急,也不是眼前的事,这也成了他们的一个短板、一个弱项。虽说现在的青年教师都是本科生、研究生或者还是博士生,但怎么样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教育教学实践有效地紧密结合在一起,他们并不在行,他们急需找到连接二者的“脚手架”。几经周折,我们找到了一个突破口——写科学室里的故事。

一、写好科学室里的故事:找到鼓楼区科学教师专业发展的蹊径

小学的科学课深受学生喜爱,科学室里总会发生许多这样那样的故事。科学室里的故事,与教师的教育教学生活紧密相关,关注的是教师日常教育生活的点滴感受,渗透在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

撰写科学室里的故事对老师来说难度相对不大,更容易被他们所接受。早在几年前,我们鼓楼区就组织老师们参加“发生在科学室里的故事”征文比赛,促使老师们细观察、多动脑、勤动笔——对某个教学环节有了深入的思考,写下故事;组织了一次学生喜爱的科学活动,写下故事;参加了一次很有意义的教研,深受启发,写下故事;拖着疲惫的身子,伏在案前,想想充实的一天,不吐不快,写下故事……

这些故事与课例研究、专题研讨比,有鲜明的特色:

真实性。科学室里的故事,是已经发生的或者正在发生的教育事件,这些事件是真实发生的,有情节、有意义的相对完整的事件。这是最真实、最生动、最朴素的第一手资料,能为后续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主动性。在写故事的过程中,教师既是叙述故事的人,也是故事的参与者,与事件紧密相关且素材丰富,有着写故事的热情。

思考性。通过写故事,可以把教师带入发现、反思的生活中去,故事内容来源于教育生活,让教育回归生活本身,有利于教师对科学室内外发生的故事进行反思,积累教育策略,领悟教育力量,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促进教育科研能力的提高。

二、写好科学室里的故事:做到“三个关注”,力争“三个回到”

写科学室里的故事,就是想请老师们用手中的笔,把最动人、最美妙、印象最深刻的一个瞬间记录下来,与更多人分享。

1.关注现场,回到田野

科学室往小了说,首先是一个场所,是上科学课的地方,是师生一起学科学的地方;科学室往大了说,是科学发生的地方,是学生与科学相遇的地方。写科学室里发生的故事,其实是引导教师关注科学学习现场,回到儿童学习科学的活泼田野中,保持一颗科学的心。

宋蔷老师的《泡泡“大作战”》一文,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在课堂以外仍满怀爱心、关注学生的科学老师。一场关于泡泡形状的争吵,一次有趣的探究活动,孩子们自己主持、分工、汇报、展示,有模有样,最终揭开了立体“泡泡”的秘密。宋老师把科学的学习置于课堂以外更广阔的空间中,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呵护他们的探究欲,引导孩子用惊奇的眼睛去探索丰富多彩的世界,懂得我们生活在奇妙的大自然里,科学就在自己的身边。

贾文萍老师的《“家庭实验室”社团成长记》,向我们讲述了她开设“家庭实验室”社团的成长历程。她从上课内容到组织管理,从实验材料到奖励方式,一点点改进,一寸寸积累,让孩子们感受到了科学探究的魅力。她将“家庭实验室”不断“升级”,让孩子们走出课堂,走出校门,走向社会,不断丰富孩子们的眼界和科学素养。这个过程中,老师调动了孩子们的热情,也收获了满满的幸福。

2.关注学生,回到儿童

回到现场本身并不是目的,更重要的是为了关注现场中的人——学生。每个科学老师都知道关注学生的重要性,但是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难。当我们鼓励教师认真地撰写科学室里的故事时,其实是给老师一个走近学生、关注学生的机会,根本上是为了回到儿童。

张晨老师写的《送给孩子们的礼物》,真实地记录了她为孩子们准备科学学科礼物的点点滴滴。时代不同了,当下的教育,应当是基于儿童的学,了解儿童的学,为儿童设计更喜爱的接受方式。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充满灵性与生命的儿童。学会从儿童的视角来反思我们的教学,这会给教师带来更多发展的空间与机会。

杨一林老师的《我家阳台上的“鸟邻居”》,记录了一只乌鸫鸟在阳台上筑巢及与杨老师的难得邂逅。杨老师是一名科学老师,对学科的敏感使他开始观察、记录乌鸫的生活。同时,他也把这不同寻常的经历,变成了科学课上特别的教学素材。在课堂上,杨老师引导学生从自己的兴趣入手,提出关于小鸟的问题,再通过杨老师的记录,给学生提供照片和视频,让学生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再也沒有比这更鲜活的实例和经验了。杨老师和“鸟邻居”的故事,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尊重。当孩子们热爱自己的生活、尊重自然界的生命时,他们自然就会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并且想要探寻生活中的奥秘。这样的发现和探索才是有意义的,这种热爱和尊重正是科学教学想要传递给孩子们的。

詹垚老师的《一粒种子》,文章虽然不长,但字里行间无不透着老师对孩子、对科学教育的无与伦比的爱。我把这篇文章发到网上,引来老师们无数的跟帖。

3.关注自身,回到初心

人们常说,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但是,繁复的教学生活,悄然袭来的职业倦怠,让我们慢慢忘记了自己的初心。而通过写科学室里的故事,给了我们一个与自己对话的机会,让我们能够直面内心,回到初心。

回龙桥小学的王菲老师,积极响应江苏省政府关于“千名骨干教师送教下乡,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号召,积极投身到“千校万师支援农村教育”的活动中。当读着王菲老师发来的《我在盱眙支教的日子》时,我一次次地被感动了。我感动于她挑战自我,积极参加盱眙县赛课活动那一波三折还有点传奇色彩的经历;我感动于她和乡村教师结下的那一份份真情;我感动于她发自内心的那一份对农村孩子的真爱;我感动于她坚持用手中的笔,记录下的这一篇篇内容生动翔实、夹叙夹议、充满真情实感的手记。

罗玛丽老师的《先成就一个小目标》,真感人啊。一开始,她的小目标就是想当一个科学专职教师,领导却不同意,要她教语文并且当班主任(当然也说明她干得好,领导省心,不舍得放她转学科),想上一节区级的公开课,专职老师都不容易有机会,不要说你是兼职的了……可她坚持下来了,实现并且超额完成了自己定下的一个又一个小目标。她认为:人生中确实要给自己多设定一些踮起脚就能够着的小目标,这样会让自己越来越高,回头再去看当初的自己,才觉得奋斗的青春最精彩。而不同时期的每一个小目标,也会让自己不懈怠,不止步,使自己的职业生涯更上一层楼。

三、写好科学室里的故事:收获成长,守望幸福,期待精彩

科学室里的故事题材广泛,有成长故事、教育故事、教学故事、比赛故事、社团故事、支教故事、课改故事,等等。

撰写科学室里的故事,就像一架架摄像机,如实地记录了教师的教学活动、教研经历、教后感想,甚至是教育理想等。成长中的那些故事,因为经历过,才字字珠玑;因为努力过,才饱含深情;因为真实,才能打动别人。

如果说学生的成长记录袋,真实有效地记录、积累了学生成长的点点滴滴,那么,科学室里的故事就是鼓楼区科学教师专业成长的记录袋。它里面的每一个故事,都是真实鲜活的;它里面的每一个故事,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一个个故事,都将为老师们的专业成长,积累丰富的素材,奠定坚实的基础。

鼓楼的科学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们,撰写科学室里故事的积极性非常高,他们经常聚在一起,在“奋斗的青春最精彩”的理念下分享故事;在征文大赛中,升华自己的故事;在各种科研评比中,运用自己的故事……在故事写作中,他们反思每一个教学环节,教学能力提升了;他们斟酌谋篇布局与字词句章,写作水平提升了;他们跟进每一个主题,课题研究有了抓手;他们畅想每一种可能的未来,教育情怀变广了。

撰写科学室里的故事,使一群在故事中成长的教师脱颖而出,一篇篇精彩的故事,给我们许多启迪。几年来,教师们撰写的“科学室里的故事”,先后发表在《科学课》《江苏教育》《人民教育》等杂志上;以故事为素材的案例、论文、课题屡获省市大奖;先后有多人被评为市区学科带头人、优秀青年教师……鼓楼的科学教师扎根课堂内外,刻苦钻研教育教学的故事,正激勵着一批又一批的鼓楼科学教育新人勤于思考,努力向研究型教师迈进。

现在,我们把这些故事,与更多的科学老师分享,也邀请更多的科学老师分享自己的科学室里的故事。

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

教师发展中心(210009)

作者:余建文

第2篇:汉字里的中国故事

最近,一档名叫《见字如面》的节目走红,收获好评如潮。和“快节奏”、“浅思考”为特点的综艺节目不同,《见字如面》淳朴淡雅。明星在讲台上缓缓读一封封泛黄的书信,嘉宾简单解说,带你穿越历史烟云。人们对于书信的美好情愫就这样被激活。和《我在故宫修文物》一样,《见字如面》有筋骨、有温度、有力量,它以最朴素真诚的方式,展示了中国文化、中国汉字、中国故事本来的魅力。

如果你还在嗟叹“身体走太快,灵魂跟不上”,如果你还在感慨过于肤浅的“颜即正义”,如果还在纳闷粗鄙咋成“时尚”,如果你还在调侃“感觉身体被掏空”,那你不妨慢下来,有意识地慢下来,认真读完这篇文章,品味古老厚重的中原文化、中國文化,用文化来浸润人心、丰盈生命,从古老的汉字中汲取智慧,培厚当代的“精神土层”。

什么叫“字”?许慎的定义是“形声相益谓之‘字’”。《说文》里面说,“‘字’乳也,从子。”本意为乳,引申为抚,再引申为文字。汉字的“字”,上面是个“宀”,这个“宀”过去是个山,三面环山,下面是个子。什么意思?幼子稚弱,三面用山呵护起来,才能让幼子安全地成长。这个“宀”也是个屋子,幼子在“宀”(屋)下成长,母乳方可怙养,故本义是乳。幼子不能开口说话,需要用文字作为载体。汉字,就如同母乳,滋养了一代代的中国人。

记得在初中课本上读过法国作家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那时年幼不懂事,现在明白了,学习本民族语言文字,不仅仅是学知识,更是寻找文化基因。汉字的意义远远超过汉字本身,因为汉字就是我们文化的根,是中华民族传统之脉。

好多人认字不识字,这是个问题。日常手写字太少,电脑用得太多,导致“失写症”。现在很多人只是把写字当成一种技能,并不了解汉字的文化之美。故领略汉字之美,做心灵的达人,激活汉字的历史意义与文化价值,让汉字在当代艺术语境中获得新的生命力,我们责无旁贷。

今天,我们更应该从富、强、德、信、仁、礼、和……这些汉字中,深刻体悟天、地、人和谐统一的道理,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让我们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并使之传承传播下去,而这种传承传播,需要一件件的小事叠加。

——题记

综艺节目《见字如面》蒋勤勤现场读信。蒋勤勤作为《见字如面》中为数不多的女性朗读人之一,清丽温婉的造型和温柔深情的声音表现力可圈可点。当她读到林徽因写给徐志摩的分手信时,能让我们感受到她当时内心的纠结选择;在朗读邓丽君写给词作家庄奴先生的信中,我们可以明显发现到蒋勤勤的言语活泼畅快不少,亦可感受到邓丽君对于庄老才华的佩服肯定。而对于蒋勤勤极具魅力的表演,有观众留言称:“蒋勤勤的演绎就像是一场飨宴过后的水果,化解你这一顿大餐中所有的肥腻,她能让观众静下心来聆听和感受,而这需要的是读信人不露圭角的功力!”“蒋勤勤平实自然的表达,虽然没有肆意挥洒技能和情感,不能让人激动得起立鼓掌,但却最能够让人打心底动容。”

1. 诗人余光中在《听听那冷雨》中说:“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磁石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

这篇长文,我其实断断续续地写了10年。零零星星地写下来的文字,早就够一本书的分量了。只是,我感觉自己在文字学方面不过是个初入门者,甚至还没有入门,所以,一直没有胆量拿出来发表、成书。前段时间,看有关黄侃的文章,黄侃那学问,比他的老师章太炎都厉害。大家都劝他出本书,他总是说到50岁以后再写吧。结果,还没来得及动笔,人走了。

念此及,索性斗胆拿出来发表。

印度前总理尼赫鲁曾说:“世界上有一个伟大的国家,她的每个字,都是一首优美的诗,一幅美丽的画。这个国家就是中国。”

古代科举考试,要看字写得漂不漂亮。中国古代文人的修身,尤其在精神层面上很多是通过书写进行的。

汉字的特点,不能光看,光看的话它没有亲和力。艺术性方面,要靠写才能更好地感觉。你像“荦(luò)”字,比如说“荦荦大端”这个成语,看到了也就看到了,但你要是动手写,就感觉它很有亲和力,能触摸到其中的文化传承。再比方说,今天我们常说幸福这个词,什么叫幸福呢?《说文解字》云:“幸,吉而免凶也。福,佑也。”人在生存中能逢凶化吉,并遇上好年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就是幸福。

大家看我们的古老汉字对幸福的解释,多么符合天道啊。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是指天。如果用于人,那就是一个人能够独立守神,气脉畅通,吃嘛嘛香,就是幸福。啥叫吃饭?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那不叫吃饭。真正的吃饭,就是吃五谷,尤其是金黄色的小米,煮的米粥,那个香啊,有时候你不用吃菜就很香。吃饭绝对不是天天海鲜,大鱼大肉。天天吃那些东西,你那个脾胃能消化吸收了那么多好东西么?你可能会说,生命在于运动。消化不了,我就去跑步,去健身。没错,你是“动”了,可是你“运”了么?如果你的身体器官“运”不了那么多东西,又怎么能化得了呢?不能消化,吃了那么多,那你的身体能不出现“实”症么?

孔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个“朋”是“友”么?不是,至少比一般的“友”要亲得多,程度不同。我们常说朋友,聚会也喜欢唱一曲《朋友》。其实,在古代“朋”和“友”的意思不一样。“朋”是两个“月”组成,“月”是肉,有肌肤之亲的“友”才叫“朋”,用今天的话来说,那是一起光屁股长大的小伙伴,是发小,是闺蜜。所以,一个男子,如果和女“友”分手了,不一定有多痛苦,但是如果是和女“朋”分手了,那一定很伤心。

现代人的问题是,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却不少。什么叫“实”,不该有的东西有了,比方说,肿瘤不该有,有了。血糖指数不该那么高,高了。思想境界没提高,血压却高了。这就是“实”。什么叫“虚”?该有的东西没有,这就是虚。比方说,肾的功能本该藏精,你没有藏好,漏多了,于是,早早就头发斑白,整个人没有精神,脸色发黑等等。现在人爱说味道,啥叫味道?就是味觉里面就有道。你有没有感觉,有,就好,就是敦敏。就怕没感觉。你看《黄帝内经》开篇是这样描写黄帝的:“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你知道不知道,知道。啥叫道?《说文解字》里说:“道,路也,一达谓之道。”

2014年2月12日《人民日报》向社会公布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上个学期的期末考试,我给同学出的第一道题就是让各位写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个字,很遗憾,全部答对的同学并不多。

这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第一个汉字就是“富”字。

有人说,某某现在富贵了。这个要琢磨的话,你得问问,他到底是“富”,还是“贵”。你看那个“富”字,上面是个屋顶,两竖像墙壁,下面是田地,意思就是有田有地有恒产。“田”,早在甲骨文时代“田”字就有了固定的字形,但同时也有其他写法。其中一个甲骨文被分成六块田,非常像汉墓出土的一个小型雕刻上的田野。

按照段玉裁的说法,有堂有室,是为深屋。屋的边叫什么?叫宇。什么叫家?就是居住的地方。什么叫宅?寄托身躯的地方。宅和土有关系。什么叫室?止息的地方,得有人。什么叫定?就是安定。安了才能定。什么叫安?得有女人,“室家之内,女所安也”。瑞典学者林西莉的解释是:“安:一个女人坐在屋顶下。安字表现了一个人的安宁感受,就像一个女人在自己家里一样。家:屋顶下有一头猪。人们在那里有住房和家畜。”(《汉字王国》,北京三联书店,2010年)

那么,什么叫富呢?就是备的意思,完备。还有一种解释,就是多、厚。你看古字富的里面,像不像又高又厚的形状?高富帅三样,就占了两样。

从古人对“富”字写法,可以看出什么呢?就是说,你得有备才能无患。想富吗?先要有备。机会不会留给毫无准备的人。有积累,有准备,把握机遇,才能富。富,不仅仅是财富多,还得厚,这才是真的富。最近就流行一句话:没有钱,你拿什么维持你的亲情,稳固你的爱情,联络你的友情?靠嘴吗?别闹了,大家都挺忙的。这话说得有点过了,有点偏激了,但你不能不承认,它戳中了人心。

到了一定层次,有田有地已经不行了,小富即安,饱食终日,没出息。你自己可能生活无忧了,但并不代表别人会尊敬你。那最多只是“富”的层面,富人未必有水平,因为他不一定“贵”。到了受人尊敬这个境界,才接近“贵”。你看那个“贵”字,上面是中,下面是贝壳的贝。收藏贝壳,有闲情了,不是整天只是为吃饭赚钱而活着了。有追求,有水平了。《圣经》里说:“人不能只靠面包生活”。“贝壳”比金钱更高级,它涉及到诗、情怀和远方。因为,“贝壳”这东西并不是生活的必需品。意味着,这个人有文化和责任感了,意味着这个人已经脱离了马斯洛说的低层级的生理性需求,转而开始追求更高层级的精神方面的满足。现代人爱说动静。动和静一样么?不一样。明代文人王如锡在《东坡养生集》中讲了一个故事:北宋改革家王安石一天晚上询问门生们如何理解“动静”二字。门生们的回答没有一个让王安石满意。第二天苏轼造访,王安石问了同樣的问题,苏轼应声答道:“精出于动,守神为静,动静就是精神。”王安石点头。苏轼所言颇合医理。中医学认为,神气易动而难静,动则耗气,故此认为养神的关键在于清静,即心神宁静。“静以养神”,并非绝对的无思无念,关键是要专一、驱除过多的杂念。学会真正爱自己。你听听歌曲《心跳》:“第一眼,你的脸,一点一点让我沦陷,总是让我迷乱晕眩,莫名的心跳不知疲倦,整个世界都能听得见……”可遇不可求的爱情固然让人怦然心动。心跳如同音乐节拍,但是,“心儿乱跳”以至于“抢拍子”,让人无法心安,那就不是爱情,而是心脏早搏了。早搏与房颤、室颤一样,都是心律失常。心律失常可“不好惹”,如果不好好护心,就有猝死的可能。

所以说,汉字呀,真的越琢磨越美好。比方说,忐忑,心悬在上面下不来,叫忐;心掉下来上不去,叫忑。老百姓形容这种忐忑的心情,这样说,心悬到嗓子眼了。感觉心脏要从喉咙里跳出来似的。说的正是这种吉凶未卜、内心紧张不安的心情。多形象啊。最近,一张手术台上的握手照片走红网络。故事发生在某大医院的手术室,一位局麻女患者躺在手术台上,听着手术器械发出的碰撞声,身体不由自主地颤抖。对于麻醉后躺在手术台上患者,那种恐惧和无助,岂止是忐忑啊,简直有一种“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感觉。这时,一只手伸过来,轻轻打开女患者攥紧的拳头,握住了她的手。而她也像抓住了救命稻草,本能地紧紧相握。女患者忍不住问:“这是谁的手?”医生答:“这是护士的手。”术后,患者专门向那位护士致谢,两只手再次紧紧相握。那一握手的温柔,对一个忐忑的患者来说,比什么安慰剂都有效。因为,那手中有一种神奇的力量,有指尖的温度。这位护士不只关注“人的病”,还关注“病的人”。忐忑没了,医患关系拉近了。手暖了,心就暖了。

可见,汉字里面不仅有历史,有文化,有哲学,还有耳濡目染的温情。台北当代艺术馆前任馆长谢素贞说得好,“六书中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指的是汉字的造字方法,然而更深层的,它们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想象力”。

古人懂得炼字,在字的推敲上舍得下功夫,造句则多半蹈袭前人。白话入书面语,理应开出炼句的时代,句子的口吻、语气、结构、音律、平仄、长短,意义的显隐、明暗、正反、庄谐、褒贬,总之被称作修辞的一切手法,皆是造句家的能事。正如木心所言:“长文显气度,短句见骨子,不长不短逞风韵”,可惜百年来有几人精通此道。

诗人余光中在《听听那冷雨》中说:“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磁石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

2. 河南文化厚重。河南舞阳贾湖甲骨契刻符号,属于史前书,那是人类所知最早的文字雏形。它距今八千年前,早于殷墟的甲骨文卜辞四千多年,领先于素称世界最早的古埃及纸草书。

动笔写这篇文章之前,我看了一部长达3个小时的美国电影《云图》。电影开头第一个镜头就是茫茫黑夜,满天星星。一个孤独的老人,在无边的旷野中烤火,然后独语:孤独的夜,婴儿嚎啕,寒风刺骨,风中,满是声音,那是祖先向你吼叫,叙说着他们的故事。所有的人话语合成一个声音。有个声音不一样。这个声音在那里低语,从黑暗处窥探,那个满口毒牙的恶魔,正是老乔治……现在仔细听了,我来给你们讲讲我们初次面对面的情形……

这个开场白,这个独语,就是从远古而来。看到这里,我想到的,不是约公元前2350年的古埃及人、苏美尔人,而是公元前13世纪到公元前11世纪之间的殷墟甲骨文。

1899年的一个夏日,《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到北京达仁堂中药店为患虐疾而发烧住院的朋友王懿荣买药。这副药里包含一种几个世纪以来就有的普通成分“龙骨”。刘鹗站在那里,看着把“龙骨”捣碎。他惊奇地发现,骨上有类似汉字的文字!

王懿荣的烧一退,两位先生就进城把北京各家药店的每一块骨头都买了下来。在这些骨头上一共刻有1580个奇怪的古老文字,比当时人们了解的任何文学都古老。

我上面引用的这段文字来自瑞典汉学家、教授林西莉女士的《汉字王国》(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2010年4月,P7)

这种古老文字就是殷商时期的文字——甲骨文。按照林西莉女士的说法,北京中药店里的“龙骨”第一次直接触及古代文学的起源。因此,当1903年刘鹗以《铁云藏龟》的书名发表自己的甲骨文著作时引起轰动也就不足为奇了。

商朝的存在时间大约在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 约在公元前1100年(一说公元前1027年),商朝灭亡。商朝的所有档案和建筑全部被埋在地下,成了废墟。在河南安阳市西北小屯村附近有一个大土堆,后来,贫苦的农民在那里挖“龙骨”,拿到城里的中药店去卖。从公元500年以来他们一直那样做,但是人们自始至终没有注意上面的文字。可能因为当时的农民不识字,他们经常磨去上面的字,以便使骨头更光滑,更容易卖。

然而,林西莉女士这个说法不尽准确。

刘鹗在甲骨学史上有开创之功,这个是事实,但他并不是发现甲骨文的第一人。综合学界多数人的结论:清代的国子监祭酒王懿荣,是发现甲骨文的第一人。因此,王懿荣被后人尊为“甲骨文之父”。

王懿荣这个人学识渊博,在文物鉴定和文字考释方面造诣很深,在社会上有很高的知名度。1899年,山东潍县一个名叫范维卿的古董商,拿着有几百片有字甲骨进京,请王懿荣鉴定。王懿荣是行家呀,便花高价从范维卿手中买得三百多片,准备回到书房好好研究。不幸,大清危在旦夕,八国联军进北京了。王懿荣当时的身份是办理京城团练大臣,见国家已经如此,无力回天,羞愧自杀。王懿荣殉国了。

王懿荣的家人将龟版卖给了《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刘鹗得知有字甲骨的来源后,又从范维卿手中买了一些,编成《铁云藏龟》一书,影印出版。之后,研究甲骨文的中外学者不断增多。河南省安阳市西北小屯村出土甲骨文,那是商朝的最后一个国都,被专家称为殷墟,是殷代首都的遗址。小屯村位于殷都的中心,当时,各路文化商人们嗅觉敏锐,纷纷到小屯村,蠢蠢欲动,想大发一笔。

所谓殷商甲骨文,即纸张出现以前,中华民族的祖先发明的文字。具体说来,是距今3千多年以前,殷、周时代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记载占卜、祭祀等活动的文字,又称为龟甲文、卜辞、贞卜文字、契文、殷契等。这些古老文字的出现,标志着人类从野蛮时期进入文明社会。

3千多年的古人通常从上到下,或者从右向左书写。这直接影响了后来的古典竖排书写习惯。

本来,中华民族有一个从文明时代以前一直传承至今的信史知识体系,但是疑古派学者比如顾颉刚,偏偏否定这个体系,力主殷前无古史,说“夏史之皆虚无,无不由神话传说辗转演变”。甲骨文及殷墟的发现,不但对我国先秦文献有重要的史料研究价值,对顾颉刚等派学者的观点,也是一个非常有力的反驳。1925年,王国维用“二重证据法”证明了地上的典籍和地下出土的殷墟卜辞记事一致。

甲骨上出现不同形体的文字。迄今为止出土的甲骨文文字数量大约有5千个左右,已被认识的约1800字,其中相当多的字是按照形声规则构成的。这说明商代末期,汉字作为一种书写语言,已相当成熟。大家知道古代社会具有静态特征,由此可以推断,汉字的最初发明时间应该远远早于商代。

商周甲骨文不属于史前书。为什么呢?因为对于“史前”这一概念,东西方表述各有自己的表述:西方指耶稣诞生日之前,即公元元年之前;中国则指成熟国家形态形成之前的原始社会。

按照这个表述,咱们河南舞阳贾湖甲骨契刻符号,属于史前书,那是人类所知最早的文字雏形。它距今8千年前,早于殷墟的甲骨文卜辞4千多年,领先于素称世界最早的古埃及纸草书。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符号,颇有文字的感觉,和商代甲骨文字相近,也属于史前书。它距今4千年前,属于龙山文化,陶器符

3. 豫为河南省的简称,因古为豫州地,产象而得名。《说文》中说,“象之大者”称豫。这个说法也在甲骨卜辞记载中得以证实。

中国文化充满玄机。比方说,人体有361个穴位,围棋有361颗子(19道)。有個运动服的品牌就取名叫“361度”。再比方说,一年有24节气,人体恰好有24节肋骨。

炎黄子孙吃饭,一日三餐都要用筷子夹取食物。据说,早在殷商时期,我国就出现了筷子。迄今为止,每当新年来临,我国都有添换筷子的传统习俗,寓意“添福添寿”。

筷子,古代叫“箸”。因 “箸”同“住”是谐音,有停止、不吉利的意思,古人十分忌讳,故用反义字改“箸”为“筷”(快)。这就是“筷子”这个名称的由来。

没有文字,就谈不上文明。木心说得好,“哲学有它的可悲性,一定要靠文字语言。文字、语言,能够达意吗?如果文字语言不能达,哲学的‘意’就比文字语言更深刻吗?我以为,有时王懿荣的家人将龟版卖给了《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刘鹗得知有字甲骨的来源后,又从范维卿手中买了一些,编成《铁云藏龟》一书,影印出版。之后,研究甲骨文的中外学者不断增多。河南省安阳市西北小屯村出土甲骨文,那是商朝的最后一个国都,被专家称为殷墟,是殷代首都的遗址。小屯村位于殷都的中心,当时,各路文化商人们嗅觉敏锐,纷纷到小屯村,蠢蠢欲动,想大发一笔。

所谓殷商甲骨文,即纸张出现以前,中华民族的祖先发明的文字。具体说来,是距今3千多年以前,殷、周时代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记载占卜、祭祀等活动的文字,又称为龟甲文、卜辞、贞卜文字、契文、殷契等。这些古老文字的出现,标志着人类从野蛮时期进入文明社会。

3千多年的古人通常从上到下,或者从右向左书写。这直接影响了后来的古典竖排书写习惯。

本来,中华民族有一个从文明时代以前一直传承至今的信史知识体系,但是疑古派学者比如顾颉刚,偏偏否定这个体系,力主殷前无古史,说“夏史之皆虚无,无不由神话传说辗转演变”。甲骨文及殷墟的发现,不但对我国先秦文献有重要的史料研究价值,对顾颉刚等派学者的观点,也是一个非常有力的反驳。1925年,王国维用“二重证据法”证明了地上的典籍和地下出土的殷墟卜辞记事一致。

甲骨上出现不同形体的文字。迄今为止出土的甲骨文文字数量大约有5千个左右,已被认识的约1800字,其中相当多的字是按照形声规则构成的。这说明商代末期,汉字作为一种书写语言,已相当成熟。大家知道古代社会具有静态特征,由此可以推断,汉字的最初发明时间应该远远早于商代。

商周甲骨文不属于史前书。为什么呢?因为对于“史前”这一概念,东西方表述各有自己的表述:西方指耶稣诞生日之前,即公元元年之前;中国则指成熟国家形态形成之前的原始社会。

按照这个表述,咱们河南舞阳贾湖甲骨契刻符号,属于史前书,那是人类所知最早的文字雏形。它距今8千年前,早于殷墟的甲骨文卜辞4千多年,领先于素称世界最早的古埃及纸草书。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符号,颇有文字的感觉,和商代甲骨文字相近,也属于史前书。它距今4千年前,属于龙山文化,陶器符号大都刻在大尊和卷沿盆的内口缘上,皆各自独立成形。

3. 豫为河南省的简称,因古为豫州地,产象而得名。《说文》中说,“象之大者”称豫。这个说法也在甲骨卜辞记载中得以证实。

中国文化充满玄机。比方说,人体有361个穴位,围棋有361颗子(19道)。有个运动服的品牌就取名叫“361度”。再比方说,一年有24节气,人体恰好有24节肋骨。

炎黄子孙吃饭,一日三餐都要用筷子夹取食物。据说,早在殷商时期,我国就出现了筷子。迄今为止,每当新年来临,我国都有添换筷子的传统习俗,寓意“添福添寿”。

筷子,古代叫“箸”。因 “箸”同“住”是谐音,有停止、不吉利的意思,古人十分忌讳,故用反义字改“箸”为“筷”(快)。这就是“筷子”这个名称的由来。

没有文字,就谈不上文明。木心说得好,“哲学有它的可悲性,一定要靠文字语言。文字、语言,能够达意吗?如果文字语言不能达,哲学的‘意’就比文字语言更深刻吗?我以为,有时候文字语言高于意义”。

我们今天说的“文明”一词怎么来的?在《尚书·舜典》中有云:“濬哲文明,温恭允塞”。孔颖达疏: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

“经天纬地”怎么理解?“经”和“纬”同一偏旁,由此可以看出,“经”和“纬”和纺织物有关。我小时候,村里还有织布机。那时候织布,都是先定了经线,然后再织横线。经线是主干线,决定了布的整个形态;“纬”是横线。可见,在远古时代,那个“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时代,先民对于在上的苍天是非常敬畏的,他们相信苍天是有神灵的。3千多年前,商王就坚信不移,他还坚信自己已故祖先的神灵在天上,就围绕在苍天神灵的周围。因此,每遇大事,比如天灾、打仗、祭祀、建筑等等,他都想问自己的祖先。怎么问?就通过甲骨占卜。当时的甲骨占卜就像今天无线通话的手机,这个手机可以直接联系祖先的灵魂。

什么是甲骨?甲骨就是牛的肩胛骨,或者龟的腹甲。巫师在问卜的时候,要大声向上天喊着商王的问题,同时,在甲骨上挖出很多排深槽,然后再把一根烧红的铜棒放在深槽里。這一烫,甲骨会开裂,发出清脆的响声,仿佛听到了商王的祖先通过甲骨在“说话”。巫师就从这裂纹中读出祖先对王的回答。按照过去迷信的说法,巫师是那个时代的诗人,可以“通灵”,可以穿越滚滚红尘,抵达那个梵天圣境,直接和神灵说话。

为了研究埋在地下的古代中国历史,1928年,考古人员对小屯村进行了科学性挖掘。人们发现了丰富的兽骨和龟甲,统称为甲骨。

据学者们考证,出土的甲骨文献都是殷商第二十个国君盘庚迁殷以后的王室资料,绝大部分是殷王室的占卜记录,涉及的范围相当广,包括宗教、战争、农业、天文、气象、田猎等各方面。今天一提研究甲骨文的学者,首先会想到罗振玉、王国维,其实,孙诒让才是第一人,他最先撰写专著《契文举例》,考释研究甲骨文。罗振玉、王国维(二人曾为姻亲)、董作宾和郭沫若,是甲骨文研究的四位大学者。唐兰对此有四句名评:“雪堂(罗振玉)导夫先路,观堂(王国维)继以考史,彦堂(董作宾)区其时代,鼎堂(郭沫若)发其辞例。”因四位大学者名字之后的“号”或“字”都有一个“堂”字,被尊为“甲骨四堂”。

关于甲骨文研究,有一本书名叫《甲骨文中的殷前古史——盘古王母三皇夏王朝新证》(李元星/著,济南出版社,2010年9月),值得推荐。作者李元星在旅顺博物馆工作,1990年,将50年研究成果结集成书。毕生仅有这一本专著。该书1953年立说,1963年成稿,后来失稿,1968年凭记忆重现略稿。1981年又另起此稿第十一稿。2010年得以出版。可谓历经坎坷。

李元星和甲骨文的结缘特别有意思。1937年,李元星从日本中学辍学回家,决心念中国书。经同学介绍,认识了罗振玉的重孙罗成祖。罗成祖对李元星伸出援助之手,不但让他吃住在罗家,还让他看了罗振玉的大量藏书,以及甲骨文片、拓片、铜器,更难得的是,罗成祖还赠送了李元星部分罗振玉手稿与影印书底本,奠定了他日后研究甲骨文的专业基础。

殷墟甲骨文的发现,是20世纪以来中国考古学最重要的发现之一。大家都知道豫为河南省的简称,因古为豫州地,产象而得名。《说文》中说,“象之大者”称豫。这个说法也在甲骨卜辞记载中得以证实。

2006年7月1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0届世界遗产大会,将中国殷墟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的第33处世界遗产。

4. 甲骨文和金文共同构成了古汉字世界。我们的今天的文明正是古老黄河流域文明的延续。殷人以干支记日,这影响了中华民族几千年,一直沿用到今天。干支记日“是世界上最早的记有日期(干支)的文字记录”。

殷商甲骨文多涉祭祀鬼神。殷墟甲骨文,真实地记载了殷商社会文化生活,是中国文化史的无价之宝。殷墟甲骨文与古埃及人、苏美尔人的象形文字、楔形文字一起,被公认为世界三大文字。虽然“两河流域”(现今伊拉克的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的河谷地区)是世界上出现最古老文字的地方,早在公元前6千年前就已经出现,但是,这些文明如今已经消失。今天已经没有人认识和使用古埃及人的象形文字、苏美尔人楔形文字。殷商出土的龟甲上的占卜文字却不一样。我们今天交流使用的汉字,正是在这些文字的基础上出现的。只要对甲骨文稍做解释,大家就能够听明白。比方说,甲骨文中的“笔”字,“像手持笔形,当为会意字”。

词语是一条流动的河流。随着岁月的变迁,一些词汇的内涵和外延也在发生着变化,比方说,“学霸”一词,原指把持学术话语权的人,现在嘛,则指专注于学习、分数很高的学生。又比方说,“她”这个字,就是在“五四”后才创造出来的一个字。汉字中有一些字,必须与其他字组合在一起才能表意,比如“喇”,它必须和“叭”、“嘛”组合在一起才能表示意思,所以《现代汉语词典》在收录这个字时只能以“见下”来作为释文,再在下面给出“喇叭”、“喇嘛”的词并对这些词作出释义。只有传承字才能得到承认,似乎于理无据,收入字表的8千多个汉字,它们产生的时间并不是整齐划一的,如果以是否具有传承性为标准,那么其中有很多字由于古文献中没有,像“她”这样的字也就失去了“合法性”。

再比方说,现在说“黎民百姓”,大家都知道指的是平民百姓。可在古代,“百姓”一词指的是奴隶主,或是有钱有权有势的贵族。“百姓”一词,最早出现在《尚书·尧典》中:“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九族既睦,这是怎么回事?原来,大约5千年前的上古时代,生活在黄河流域的黄帝族、炎帝族、夷族和九黎族等几个部落连年征战,最后,黄帝族、炎帝族和夷族联盟,打败了九黎族。黄帝族、炎帝族、夷族等形成的部落联盟大约有1百个氏族,每个氏族以地名或封号作为自己的姓,故称“百姓”;那些被抓获的九黎族俘虏,则被称作黎民。古代“百姓”和“黎民”是两个概念。

随着时间的推移,“百姓”一词的含义也在不断地变化着。到了春秋末年,宗族世袭制被打破,出现了土地私有制,特别是到了战国以后,封建制彻底取代了奴隶制,“百姓”的地位逐渐降低,他们中的大部分人也降到了黎民中来,这时候黎民和百姓统一称谓了。

我们今天的文明正是古老黄河流域文明的延续。殷人以干支记日,这影响了中华民族几千年,一直沿用到今天。干支记日“是世界上最早的记有日期(干支)的文字记录”。而且,中医中的阴阳这个核心的思维,正是起源于商代。因为,商代的历法就是阴阳合历,欧洲文明发源地的希腊历则是阴历。

这大约与殷人对日食与月食的观察有关,因为凡日食的发生,必在阴历的初一;月食的发生,必在阴历的十五。甲骨文中已有对日食与月食的记载。

《礼记·王制》记载,殷代已设置“右学”(大学)、“左学”(小学)。通过对甲骨文的研究发现,殷代先民已经开始在殷墟建学校,足见华夏学校历史多么悠久。

1928年至1937年在安阳郊外的发掘,本来是为了寻找殷王室为了占卜而用的甲骨文,却在意想不到中发现了大量的青铜器。这些精美的商周青铜器,是当时的人们为了祭祀祖先的神灵而铸造的食器、烹饪器、酒器,上面有铭文。铭文经常只铸候文字语言高于意义”。

我们今天说的“文明”一词怎么来的?在《尚书·舜典》中有云:“濬哲文明,温恭允塞”。孔颖达疏: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

“经天纬地”怎么理解?“经”和“纬”同一偏旁,由此可以看出,“经”和“纬”和纺织物有关。我小时候,村里还有织布机。那时候织布,都是先定了经线,然后再织横线。经线是主干线,决定了布的整个形态;“纬”是横线。可见,在远古时代,那个“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时代,先民对于在上的苍天是非常敬畏的,他们相信苍天是有神灵的。3千多年前,商王就坚信不移,他还坚信自己已故祖先的神灵在天上,就围绕在苍天神灵的周围。因此,每遇大事,比如天灾、打仗、祭祀、建筑等等,他都想问自己的祖先。怎么问?就通过甲骨占卜。当时的甲骨占卜就像今天无线通话的手机,这个手机可以直接联系祖先的灵魂。

什么是甲骨?甲骨就是牛的肩胛骨,或者龟的腹甲。巫师在问卜的时候,要大声向上天喊着商王的问题,同时,在甲骨上挖出很多排深槽,然后再把一根烧红的铜棒放在深槽里。这一烫,甲骨会开裂,发出清脆的响声,仿佛听到了商王的祖先通过甲骨在“说话”。巫师就从这裂纹中读出祖先对王的回答。按照过去迷信的说法,巫师是那个时代的诗人,可以“通灵”,可以穿越滚滚红尘,抵达那个梵天圣境,直接和神灵说话。

为了研究埋在地下的古代中国历史,1928年,考古人员对小屯村进行了科学性挖掘。人们发现了丰富的兽骨和龟甲,统称为甲骨。

据学者们考证,出土的甲骨文献都是殷商第二十个国君盘庚迁殷以后的王室资料,绝大部分是殷王室的占卜记录,涉及的范围相当广,包括宗教、战争、农业、天文、气象、田猎等各方面。今天一提研究甲骨文的学者,首先会想到罗振玉、王国维,其实,孙诒让才是第一人,他最先撰写专著《契文举例》,考释研究甲骨文。罗振玉、王国维(二人曾为姻亲)、董作宾和郭沫若,是甲骨文研究的四位大学者。唐兰对此有四句名評:“雪堂(罗振玉)导夫先路,观堂(王国维)继以考史,彦堂(董作宾)区其时代,鼎堂(郭沫若)发其辞例。”因四位大学者名字之后的“号”或“字”都有一个“堂”字,被尊为“甲骨四堂”。

关于甲骨文研究,有一本书名叫《甲骨文中的殷前古史——盘古王母三皇夏王朝新证》(李元星/著,济南出版社,2010年9月),值得推荐。作者李元星在旅顺博物馆工作,1990年,将50年研究成果结集成书。毕生仅有这一本专著。该书1953年立说,1963年成稿,后来失稿,1968年凭记忆重现略稿。1981年又另起此稿第十一稿。2010年得以出版。可谓历经坎坷。

李元星和甲骨文的结缘特别有意思。1937年,李元星从日本中学辍学回家,决心念中国书。经同学介绍,认识了罗振玉的重孙罗成祖。罗成祖对李元星伸出援助之手,不但让他吃住在罗家,还让他看了罗振玉的大量藏书,以及甲骨文片、拓片、铜器,更难得的是,罗成祖还赠送了李元星部分罗振玉手稿与影印书底本,奠定了他日后研究甲骨文的专业基础。

殷墟甲骨文的发现,是20世纪以来中国考古学最重要的发现之一。大家都知道豫为河南省的简称,因古为豫州地,产象而得名。《说文》中说,“象之大者”称豫。这个说法也在甲骨卜辞记载中得以证实。

2006年7月1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0届世界遗产大会,将中国殷墟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的第33处

4. 甲骨文和金文共同构成了古汉字世界。我们的今天的文明正是古老黄河流域文明的延续。殷人以干支记日,这影响了中华民族几千年,一直沿用到今天。干支记日“是世界上最早的记有日期(干支)的文字记录”。

殷商甲骨文多涉祭祀鬼神。殷墟甲骨文,真实地记载了殷商社会文化生活,是中国文化史的无价之宝。殷墟甲骨文与古埃及人、苏美尔人的象形文字、楔形文字一起,被公认为世界三大文字。虽然“两河流域”(现今伊拉克的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的河谷地区)是世界上出现最古老文字的地方,早在公元前6千年前就已经出现,但是,这些文明如今已经消失。今天已经没有人认识和使用古埃及人的象形文字、苏美尔人楔形文字。殷商出土的龟甲上的占卜文字却不一样。我们今天交流使用的汉字,正是在这些文字的基础上出现的。只要对甲骨文稍做解释,大家就能够听明白。比方说,甲骨文中的“笔”字,“像手持笔形,当为会意字”。

詞语是一条流动的河流。随着岁月的变迁,一些词汇的内涵和外延也在发生着变化,比方说,“学霸”一词,原指把持学术话语权的人,现在嘛,则指专注于学习、分数很高的学生。又比方说,“她”这个字,就是在“五四”后才创造出来的一个字。汉字中有一些字,必须与其他字组合在一起才能表意,比如“喇”,它必须和“叭”、“嘛”组合在一起才能表示意思,所以《现代汉语词典》在收录这个字时只能以“见下”来作为释文,再在下面给出“喇叭”、“喇嘛”的词并对这些词作出释义。只有传承字才能得到承认,似乎于理无据,收入字表的8千多个汉字,它们产生的时间并不是整齐划一的,如果以是否具有传承性为标准,那么其中有很多字由于古文献中没有,像“她”这样的字也就失去了“合法性”。

再比方说,现在说“黎民百姓”,大家都知道指的是平民百姓。可在古代,“百姓”一词指的是奴隶主,或是有钱有权有势的贵族。“百姓”一词,最早出现在《尚书·尧典》中:“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九族既睦,这是怎么回事?原来,大约5千年前的上古时代,生活在黄河流域的黄帝族、炎帝族、夷族和九黎族等几个部落连年征战,最后,黄帝族、炎帝族和夷族联盟,打败了九黎族。黄帝族、炎帝族、夷族等形成的部落联盟大约有1百个氏族,每个氏族以地名或封号作为自己的姓,故称“百姓”;那些被抓获的九黎族俘虏,则被称作黎民。古代“百姓”和“黎民”是两个概念。

随着时间的推移,“百姓”一词的含义也在不断地变化着。到了春秋末年,宗族世袭制被打破,出现了土地私有制,特别是到了战国以后,封建制彻底取代了奴隶制,“百姓”的地位逐渐降低,他们中的大部分人也降到了黎民中来,这时候黎民和百姓统一称谓了。

我们今天的文明正是古老黄河流域文明的延续。殷人以干支记日,这影响了中华民族几千年,一直沿用到今天。干支记日“是世界上最早的记有日期(干支)的文字记录”。而且,中医中的阴阳这个核心的思维,正是起源于商代。因为,商代的历法就是阴阳合历,欧洲文明发源地的希腊历则是阴历。

这大约与殷人对日食与月食的观察有关,因为凡日食的发生,必在阴历的初一;月食的发生,必在阴历的十五。甲骨文中已有对日食与月食的记载。

《礼记·王制》记载,殷代已设置“右学”(大学)、“左学”(小学)。通过对甲骨文的研究发现,殷代先民已经开始在殷墟建学校,足见华夏学校历史多么悠久。

1928年至1937年在安阳郊外的发掘,本来是为了寻找殷王室为了占卜而用的甲骨文,却在意想不到中发现了大量的青铜器。这些精美的商周青铜器,是当时的人们为了祭祀祖先的神灵而铸造的食器、烹饪器、酒器,上面有铭文。铭文经常只铸刻一个两字(也有十几、二三十个字的),文字比甲骨文更有象形性。这些铭文最大的可能性是姓或者族徽。这就是今天所说的金文。青铜器简称“金”,金文即青铜器文字的简称。甲骨文和金文共同构成了古汉字世界。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导方朝晖在《汉字魅力的历史与现实》(见《人民论坛》2013年第29期)一文说:“汉字文明不等于中国文明。今日世界很多民族虽不讲汉语,但是汉字却是其书面语言的最重要来源。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今天的日本。另外,在今天的韩国语和越南语中,仍有大约60%—70%的成份来源于汉字。可以想见,汉语作为书面语言对这些民族的思维方式、世界观、价值观、典章制度、文学艺术等等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因此,如果把日本、朝鲜(包括南北)和越南等国排除出汉字文明之外,显然不合情理。汉字在历史上不仅是中国人自身的语言,而且在长达上千年甚至更长的时期内,成为东亚、北亚乃至南亚最有影响力的国际语言之一。汉字不仅是一些今天活着的民族如朝鲜、越南、日本的书面语言,也曾是许多早已消亡的民族的书面语言或书面语言之一,并为他们长期使用。今天,这些民族或其民族国家已不存在,但不能否认汉语作为书面语言曾经深刻地塑造过其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制度、文化等。因此,汉字决不仅仅是华夏民族文明的历史载体,它同样承载着整个东亚、南亚、北亚许许多多活着的和死去的文明。当我们在契丹人的墓葬里看到用汉字撰写的官方文书时,当我们在考古发掘中看到公元6世纪以前的高句丽王碑时,当我们在朝鲜国王的景福宫里看到朝鲜国王优美的汉字书法时,当我们读到日本学者用美丽动人的古汉语写出的古诗时,我们不能不感叹汉字作为一种古老的书面语言的巨大魅力和卓越历史贡献”。

5. 汉字中蕴藏着丰富的中华文化与艺术,我们不能仅仅把汉字视作表意符号和交流工具。

有一富翁刊登征婚广告,说自己所找的对象“必须认识大部分汉字”。这标准可真不低,怎么着也得好几千个汉字吧。我们汉字常用字少者1千个,多则3500个。

不能不承认,当下许多人患上了“失写症”,提笔忘字成了常态。就连一些常用字、挂在嘴边上的字,都想不起来怎么写。写出来,纵然是正确的,也看着不像。“癞蛤蟆”一词,不是有很多人写错吗?用惯了电脑的我们,书写功能在不知不觉中退化。记得上世纪70年代,我到家乡附近的中心学校上初中(祝口中学),每天步行路过一个哑女的家门口。当时我总喜欢打着手势逗她:你长大想嫁什么样的男人?哑女用手指指上衣口袋,意思是要嫁挂两支钢笔的男人。后来,硬笔书法流行了多年,庞中华这个名字曾经广为人知。现代人谁还在口袋里挂钢笔呢。记忆有一次,约海南师大的耿、文二教授散步,我拿出筆记本读手抄的尼采诗,文教授从包里掏出“苹果”,说你落伍了,现在用这个,方便。我笑称,习惯老土了。用电脑多年,重新拿起笔,仿佛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

一笔一画的汉字,是我们的母语,我们不能不担心,文字的神奇魅力、形体艺术、书法艺术、母语的情感内涵、传承文明的责任,将会越来越淡漠。文字越来越工具化、技术化,再往大了说,就是敬畏之心没了。

键盘时代,只敲键盘忘记笔杆。短短一二十年间,网络的普及就让汉字陷入窘境,而且这一势头愈发严重。因为,键盘输入冲击汉字书写传统。比如说五笔输入法,提到一个字,首先想到的不是具体笔画,而是拇指还是中指。速度快了,方便了,实用主义价值观更有市场了,更现代化了———同时,身心健康也“现代化”了,近视率提高了,腰椎病、颈椎病年轻化了。以前担心字写得不好看,现在发愁不会写。过去素有“一字师”的传统,现在没了。

有网友感叹,“一手好字都让电脑给糟蹋了”。汉字从殷墟文字开始就是刻字,到毛笔书写、钢笔书写,再到如今的电子书写,科技的发展,书写更方便快捷了,与此同时,拼、写分家,只会拼、不会写的现状导致汉字的功能被弱化。

汉字中蕴藏着丰富的中华文化与艺术,我们不能仅仅把汉字视作表意符号和交流工具。断文识字,别以为这是小学的事,在古代可是大学问。

比方说,“衣”这个字,在钱钟书先生那里就是一种审美境界。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讲诗词境界,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中国古典文学追求的理想境界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这种朦胧含蓄正在有我和无我之间,正是中国哲学中的温柔敦厚的中和之境。《中庸》认为:“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我们现实生活中,恰恰缺少这种中和之境。那些年我们一起听惯了的比较空的语言中也可以感受到,比如这句“对待敌人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如果温情脉脉,反而会被别人怀疑右倾”。

用佛家的语言来说,就是欲说还休、似有还无、似无实有,就是“夜静春山空”、“鸟鸣山更幽”。用道家老子的话来说,这叫,“大音稀声”。在老子看来,“道”是恒常的。“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这样的境界,钱钟书先生仅仅用一个字就说明白了:衣。在钱先生看来,衣既有遮盖的功用,又有炫耀的冲动,矛盾又统一。像极了中国人双重性格,对文德的重视又何尝不是这样。一方面想冲淡含蓄,另一方面又想充分暴露,既纠结,又放纵;既保守又自由;既假经,又正经。

6. 汉字小学,就是汉代的许(慎)郑(玄)以及清代的段玉裁之学,这在古代是很基本的学科,但到近代、现当代,却是艰深的大学问。

“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这是《周礼》的规定。当然,当时能上小学的不是平民百姓子弟,而是贵族的子弟,目的是让他们从小染上贵族气,有教养、知礼节。那时候的小学和我们现代的小学不是一个概念,古人的小学指的是文字学,尤其是汉代之后。说得正经一点叫文字学,口语话一点,就是断文识字。学每一个字都要弄清它的读音(音韵)、历史、来源、演变等等。汉字小学,就是汉代的许(慎)郑(玄)以及清代的段玉裁之学。这在古代是很基本的学科,但到近代、现当代,却是艰深的大学问。我教过中学、大学,出于对汉字的热爱,我一直后悔未能教小学。机缘成熟的话,也许能圆梦。

1908年,章太炎在日本东京讲学,教授内容以小学为主,如《说文解字》,其次则为诸子学、文学、史学等。他的女婿龚宝铨以及后来成为大语言学家的黄侃、钱玄同等,还有鲁迅、周作人等都跑来受教。据钱玄同日记记载,虽然上课时间冲突,但鉴于“请太炎讲小学、文学非易事,以后难再”,机会难得,他们几个人干脆牺牲了若干早稻田大学的学业“正课”,而坚持听章太炎讲授小学课。鲁迅20多年后还能清晰地回忆起老师讲学的音容笑貌,甚至一直保留着听讲时整理的笔记《说文解字札记》。

文字学,汉代称为“字”,或者“文字”并称,亦或者单称为“文”。什么叫“文”? 文,繁体写作彣。《说文》里面说:“‘文’错画也,象交文”。交错刻画,以成花纹。“交错而画之,乃成文也”。说的是物与物之间交错的形象。《易经·系辞》里说:“物相杂故曰‘文’”。《考工记》里说:“青与赤谓之‘文’”。 文,无论在甲骨文还是在金文的写法,都像一个胸前文身的人。后来引申为掩饰,如《论语·子张》:“小人之过也,必文”。这是当动词用的时候。当形容词用的时候,意思是有文采,词藻华丽。如“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又如《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当名词用的时候,意思是文章、文化等。海南有个“文昌”,这个地名起得好。《中庸》里说:“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简而文”就近君子了。

什么叫“字”?许慎的定义是“形声相益谓之‘字’”。《说文》里面说:“‘字’乳也,从子”。本意为乳,引申为抚,再引申为文字。

由此可见,小学非但不小,简直很大。是一门大学问,很大的学问。

什么叫“字”?许慎的定义是“形声相益谓之‘字’”。《说文》里面说:“‘字’乳也,从子”。本意为乳,引申为抚,再引申为文字。

古代文人多是通过书写进行修身。科举考试,要看字写得漂不漂亮。写,能够更好地感觉汉字的魅力。“语文”其实是慢功夫。有人问我,你读那些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哲学书有什么用?的确,我读的很多书不属于任何一种技艺之学,尤其是那些“形而上”的东西、那些所谓的“大道”,我也不好意思说自己心性升华了之类,学问和智慧如何如何了之类,认识世界、洞察社会也不见得就高了,只是爱好、喜欢而已。虽然曾经向往过庙堂,但至今仍习惯隐身蒿莱之中。惟有浸润于古文字之中,方可获得文化上的自信和勇气,仿佛打通了任督二脉,顿感内气充盈。这么说吧,读很多书并不意味着自己就有梁漱溟那种“吾曹不出如苍生何”的责任意识,但能养性。无论日子多潦草,至少能在精神上大快朵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7.汉字守护者杜道生:述而不作 书送有缘人。

学者和学者不同,无论是体质上还是思想上。北大有个著名教授叫马寅初,人家那体质就像松柏,硬朗得很,大冬天坚持冬泳,还活了100多岁。一般人模仿不来。

上海有个著名文艺理论家名叫钱谷融,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研究所所长、《文艺理论研究》主编。1987年获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终身成就奖。钱先生喜欢有人陪他玩。就是这样一个大学者,却反复用“懒惰”和“无能”来形容自己。

据2013年9月11 日《新京报》报道,乐呵呵的钱谷融喜欢下象棋、打桥牌和打麻将,其中最喜欢打麻将,那是他从学生时代一直玩到现在的。而且打麻将要带钱的,“一次顶多输20块”。“打麻将很好玩,刻刻有变化,时时有希望,总是有好牌来。如果毫无希望,活着很难受的,我们就是打发时间是吧。我一生就是玩,从来没有做学问。看东西全凭爱好”。“学生时代只要有人找我玩,我就马上去玩了。我以前在师大教书时,有个人常来跟我下棋,我们一下一整天,有的时候还下到晚上”。

“80年代龙虾260—280元一斤”。这个他记得清清楚楚,但是说到《巴黎圣母院》的作者时,他却要想好一会儿。

最让我钦佩的学者之一,是汉字守护者、已故中国著名文字学、语言学、音韵学和古文学家,四川师范大学著名教授杜道生先生。

杜道生曾经这样说:“我一生都在修养我的仁心,当你把这颗掌管七情六欲的人心锻炼成喜怒哀乐不入于胸的时候,这颗心就是你的本心。”

杜道生享年101岁。“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不改其乐”是老人磨练“仁心”的写照。据2013年9月11日《华西都市报》报道,一次他的学生四川省通俗文艺研究会会长刘永康到他家探望,看到一盆凉水里放着一盅米饭,原来杜道生不用冰箱,就用这种方式存储食物,让刘永康大为意外。

老人醉心于學术,皓首穷经,却有两样嗜好,让家人和学生印象深刻。一样是酒,一样是烟。杜道生喝酒有讲究,每次所饮不多,小酒壶半壶多一点,也就三两杯,不追求价格包装,最爱别人家酿的老白干和包谷酒。后辈学生见他有这嗜好,平常探望也带上一斤两斤,求学之余也让老师解下酒瘾。除了酒,杜道生空暇时也会抽烟。这个烟的讲究,他的家人最为清楚。不抽香烟,单爱叶子烟,而且尤爱市区东大街一家铺面裹的烟叶。

在杜道生老先生生前居住的房间内,一个木制的书架上摆满了他用蝇头小楷写成的著述,有《说文段注义例辑略》《汉文字学常识》《三字经译述》《千字文简注》《四川扬琴唱本》以及许多零篇散章。

“老师说,书送有缘人,这些书是他自己出钱印出来送人的。”学生王旭说,中国有古风,大家的作品都是自己出钱印出来送朋友的,“印这样一本要七八块钱,老师吃一顿饭才1块2毛钱。”

2011年6月,中华书局出版了由杜道生注译的《论语新注新译》。杜道生一生仿效圣人,述而不作,这本《论语新注新译》可以算是他唯一的专著。

76岁的刘永康1956进入四川师范大学学习,是杜老先生第一届学生,在他的眼中,老师一生对古圣先贤有一种敬畏之心,不敢超前一步。

“道生先生主要对前人的研究进行总结,自己发挥的也很多。”王旭也说,老先生始终认为这些东西是需要大家讨论的,不能公开出版。“这也说明了老师治学的严谨态度。”

作为我国著名的文字学、语言学、音韵学和古文学家,杜道生的著述多未公开发表,公开发表且引起广泛关注的,仅1982年发表在香港《大公报》上的《汉字——人类心灵的几何学》一文。

在文中,他明确指出,如果中文文字赶不上科技文化的发展步伐,中华文化就会落伍,甚至断根,因为文化是“文字化育”,而文明则更是“因文而明”。汉字与中华文化密不可分,“若汉字不能传扬,中华文化亦随之而逝”。

杜道生老先生毕生从事汉语言文字教学,熟读经典,能背诵《说文解字》,尤其熟悉段氏《说文解字注》。

《说文解字》的9353个汉字,老先生都能详细讲出造字原理、字形字义、演变源流,并能熟练写出其篆体,还能讲出许多前人所未讲到的汉字中所蕴含的哲学内涵。“学生们都称他为‘活字典’,学界则赞誉他为‘汉字守护人’”。

他的学生刘永康至今仍记得杜道生教给他的“学问三步曲”,第一步读诵抄,第二步笺注释,第三步才是自己做学问。

在杜道生最后几年里,学生们曾收集老师著作手稿,希望结集出版。杜道生坚持以《杜道生待证稿》命名,意为以待后人考证。

杜道生晚年逐渐感到自己体弱,常与家人谈起:“我也就这两年了。”不过从不谈身后事,在他看来自己清贫一生,除了学术外,无更多牵挂。家人谈及这些,也说:“其实他已经对生死看得淡了。”

杜道生生前开过研讨会吗?没有。那不是先生的风格。

社会越浮躁,越需要闹出一点动静来吸引人围观。于是,社会上流行起各种研讨会。有小说研讨会,有诗歌研讨会,有音乐研讨会,还有书法研讨会。请来四方宾朋高谈阔论,会上专家学者极尽溢美之词。主持人在介绍主角时,想方设法把主角说成一个牛人。既然是牛人,还有必要开研讨会吗?也许,也许“牛人”里面也是分级的,超级牛人、一级牛人、大师级牛人等等。王国维先生曾经说:“学无新旧也,无中西也,无有用无用也。凡立此名者,均不学之徒。”

人世间有些事情,你努力地看清,其实是一种失误,看不清倒是一种轻松。有些人说了,我眼里不揉沙子,那么你除了不揉沙子,沙子以外的东西能揉么?有人说我看不惯,有人说我想不通,那么你能想得通什么呢?看得清是困惑、纠结、烦恼,看不清倒是人生的艺术和智慧。

上世纪80年代,在钱钟书先生八十寿辰之际,有关部门要给这位著名学者、作家举行庆祝典礼。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开个研讨会。钱钟书先生什么反映呢?他委婉而坚决地谢绝了,理由是“不愿花不明不白的钱,不愿见不三不四的人,不愿听不痛不痒的话”。

8. 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合称“语文”。 要真正上好“语文”课,还真得学点文字学。既要断文,也要识字。下面,我们就“识”几个字。

“语文”包括听说读写诸方面的能力。我们现在学校里上的叫语文课,其实,“语文”一词是叶圣陶始创的。我国传统上确实有“语文学”,但那是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等偏重于从文献角度研究语言文字的学科。

1964年2月1日,叶老在给友人的信中回忆了“语文”的由来:“语文”一名,始用于1949年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选用中小学课本之时。前此中学称“国文”,小学称“国语”,至是乃统而一之。彼时同人之意,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亦见此学科“听”“说”“读”“写”宜并重,诵习课本,练习作文,固为读写之事,而苟忽于听说,不注意训练,则读写之成效亦将减损。原意如是,兹承询及,特以奉告。其后有人释为“语言”“文字”,有人释为“语言”“文学”,皆非立此名之原意。自此,语文学科在中国开始有了确定的学科名称。(《中华读书报》11.27 王本华)

看来,要真正上好“语文”课,还真得学点文字学。既要断文,也要识字。仅仅认字不够,还得识字。

下面,我们就“识”几个字。

“德”的本意为顺从天地阴阳之大德,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境界。在甲骨文里面,“德”字分为两个部分:左边是个“彳”,右边则是个眼睛的象形。

“彳”是什么呢?是人的行为,是自己内心的操守,正如《周礼·地官》注里所说:“德行,内外之称,在心为德,施之为行”;右边这个眼睛的象形中,上下两个直线,意思是,要“直视”,而不是斜视、歪视。下面有一颗“心”,这个“心”不是生理学意义上的属于形而下层面的“心包”,而是形而上层面的“心思”。

中国远古的人的思维,把这个“德”,看成是正心,然后才是诚意。《庄子·田子方》里说:“夫子德配天地,而犹假至言以修心”,就是说,“德”像天地一样至高至大。以“天地”为视野,有“德”之人,可以获得一种来自天地正气的内心强大力量。《论语·里仁》中说“德不孤,必有邻”,孔子这句话,和陈寅恪先生说的“从我之说即是我的学生,否则就不是”一样,言语之间皆充满自信。这种自信来自哪里?来自内心的强大。过去有句话,“书不读秦汉以下”,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篇第一》中有云,“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什么叫“德全不危”?就是说,一个有天地之大德之人,能够像天地一样养育万物、涵容百态,能够像天地一样让万事万物都各安其位、各有其德、各能其能、各有其效,如此“德”全之人,适应能力超强,没有危。马王堆出土的《老子》叫《德道经》,而不是《道德经》,把德放在前边。一个懂得顺应天地之道的人,叫德全。用《黄帝内经》中话来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故能形与神俱备,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德全之人,既健又康。什么叫健?就是阳气足,有力。什么叫康?就是气在身体内的运行比较畅通,不堵。

这样的人才不危。什么叫危?有个成语叫危如累卵,形容形势极其危险,如同摞起来的蛋,随时都有倒下来的可能。一个不知道顺应天地之道的人、甚至逆天地之道的人,叫无德。一个缺失天地之道的人,叫缺德。

孔子是为人师表的典范,也是士君子的典范。所谓“士君子”,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孔子以养成君子为核心的古典主义教育理念。这种教育理念既然“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内在坚韧,又有人格的健全和人性的完善。如果用一个字来表达,那就是德,志于道、据于德。

孔子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足见,孔子对德性的重视程度。什么叫德呢?《中庸》里说:“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简而文,温而理”,达到这个境界,就是君子。

2400多年前,哀公與孔子的弟子有若有一段对话,《论语》里有记载。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

有若对曰:“盍彻乎?”

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

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这段对话的意思是说:鲁哀公问有若,如今国家遭饥荒,国库里的钱不够用,请问,该怎么办?有若回答:大王为什么不实行彻法——只征十分之一的田赋呢?哀公说:十分之一?现在征十分之二都不够用。怎么能实行征税更少的彻法呢?有若回答说:如果百姓手中没有钱,大王的国库又怎么可能有钱呢?如果百姓手里有了足够的钱,你又何必为国库里缺钱而发愁呢?

孔子的这个想法,就叫志于道、据于德。这个道就是至诚至善的道。这就是大德。

乾隆皇帝在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曾撰写过一副楹联,盛赞孔子的大德:“气备四时与天地鬼神日月合其德,教垂万世继尧舜禹汤文武作之师”。 第一句讲的就是孔子的“天人合一”的大德:他能做到其精神之气可与四时相协调,能够与天地鬼神日月合其德。“与天地鬼神日月合其德”,语出《易·乾·文言传》: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

“信”,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这是一个由“人”、“言”会意的单纯表意字,并非是一个形声字。“人言为信”,即说话必须算数,这个成语就来自这个说法。有不少学者不同意许慎这个解释,“人言”怎么可能“为信”?很多人发誓说的话,都不一定可信。现在人不能理解。

比方说,文字学家方国瑜,就不同意这个说法,说:“信为‘从言人声’之形声字甚明。若以人言二字连续成意,而曰‘人言则无不信’,此语与事实不尽相合;盖人之出言,不定为诚信也。”

“言”这个字含义比较复杂。1925年,鲁迅在《立论》一文中就一针见血地说出了“言”的复杂性。鲁迅这样写道——我梦见自己正在小学校的讲堂上预备作文,向老师请教立论的方法。

“难!”老师从眼镜圈外斜射出眼光来,看着我,说:“我告诉你一件事——

一家人家生了一个男孩,合家高兴透顶了,满月的时候,抱出来给客人看,——大概自然是想得一点好兆头。

一个人说:这孩子将来要发财的。他于是得到一番感谢。

一个人说:这孩子将来要做官的。他于是收回几句恭维。

一个人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他于是得到一顿大家合力的痛打。

说要死的必然,说富贵的说谎。但说谎的得好报,说必然的遭打。你……”

“我愿意既不谎人,也不遭打。那么,老师,我得怎么说呢?”

“那么,你得说:‘啊呀!这孩子呵!您瞧!多么……。阿唷!哈哈!’”

“人言为信”,这话现在人难以理解。开口说出来的话,就必须兑现,那太难了。怎么可能?可在春秋时代,诸侯纷争,群雄逐鹿,盟誓之风盛行,“盟所以周信也”,那时真有“人言为信”这样的事。“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不信以幸,不可再也”;“民保于信”……国君一旦开口说话,就必须算数。这是当时主流社会通行的社会规则。在《隐公元年》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郑武公之妻姜氏,生第一个孩子时,难产,差点要命。生小儿子共叔段时,没有经受多少痛苦。姜氏就特别不喜欢第一个孩子,而偏爱小儿子共叔段。这个好不容易生出来的孩子,就是后来的郑庄公。姜氏和小儿子共叔段密谋,要废掉郑庄公,以便让小儿子共叔段取而代之。结果呢,谋反未成,郑庄公很生气,下令将自己的亲生母亲姜氏流放到边远地区,并盟誓说:“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郑庄公这话显然是在气头上说的。毕竟是自己的母亲,气头一过,又思念起母亲来。可是原先说过的话又必须兑现,人言一出,不得随意反悔。他开始后悔自己当初说的话。

有个臣子,名叫颍考叔,终于想出一个匪夷所思的法子,给郑武公出点子说:“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您担心什么呢。“人言为信”,没错。你当初说的不过是不到黄泉就不和你母亲相见,到了黄泉呢,那是可以见的对吧。黄泉是啥?不就是黄土地下面的泉水么?我看这样,您命人挖个隧道,挖出泉水之后,您和母亲不就可以在这隧道中的黄泉边见面了吗?

郑庄公一听,对呀。这么做,我既然没有失言,又可以开开心心地见到母亲。

大家看,春秋时代的颍考叔,就懂得了变通之道。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的文化内涵相当丰富。

“家和万事兴”、“和气致祥”、“和气生财”、“和衷共济”,都是我们经常用的祝福语。大家都知道,北京故宫有个太和殿,“太和”怎么理解?太极图,“太”和“大”不同,“太”是无边无形无限的,是形而上意义上的。“大”,无论大到什么程度,都是有形、有限的,形而下的,具体的。

《易经》有云:“保合大和”。这里的“大和”,要讀作“太和”。这表明,我们中华民族的核心理念是太和。

“和”是一个形声字,从“口”,“禾”声。口是用来吃饭的,禾代表粮食。“和”的本意可以理解为:人人都有饭吃,天下就和平;如果没有饭,天下就乱了。我们说“民以食为天”也是同样的意思。禾与口组成“和”字。当大家都吃饱,家里一片祥和的气氛时,那是一天最美好的时刻。

“和”在甲骨文中为“龢”。龠(yuè)是什么?就是音乐的乐,“乐之竹管,三孔,以和众声也”。古人没有现代的乐器,怎么吹奏呢?就是在秋天收割时节,我们的先民们就地取材,随手拿起禾秸之类的原生态“乐器”,然后在田间野地即兴吹奏。现在那些使用竹管吹奏的笛、箫、笙、簧等,都是从禾秸、树叶等原生态乐器演变而来的。

“和”字,后来演变成了“咊”。“和”,《说文解字》的解释是:相应也。意思是,声音相应和。从“口”,“禾”声。

“口”,《说文解字》的解释是:人所以言食也。象形。凡口之属皆从口。也就是说,口,是人用来说话吃饭的器官。象形。大凡口的部属皆属口。“禾”是禾苗,特指水稻秧苗、庄稼,代表粮食。

“和”作名词用的时候,是古代的一种乐器。《周礼·春宫·小师》中有云:“掌六乐声音之节与其和”。“和”作动词用的时候,是不同,“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里的“和”都是不同的意思。有朋友听了,可能觉得不对,你讲反了吧。“和”是相同吧,诸如“家和万事兴”、“和气致祥”、“和气生财”、“和衷共济”,都是同吧。不对,那叫不排斥不同。男女结婚时祝愿双方“百年好合”,“好合”什么意思?就是有男有女,在不同中寻求同,走向和谐。

“和”与“同”是两个概念。“和”就是不同,或者说就是多样性的统一。“同”是一味地附和乃至结党营私。“谐”才是同,就是在一个频道上共振。两个意思相反的词组合成一个词:和谐。

《国语·郑语》史伯对郑桓公曰:“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万物从哪里来?“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周易·系辞传》曰:“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天地的阴阳交合,五行相生相克,万物才得以化生。因为不同,才能相生相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那是秦朝才有的。到了汉武帝又进一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在春秋战国时期,儒道墨法思想各有所长,各不相同,所以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以做汤为例,“和”按就是在肉里加上不同的花椒葱姜等各种调料,适当调和;而“同”呢,就像水加水,不能调出美好的味道。《诗经》里形容这种美好的肉汤,用的是“和羹”一词。这个“和”就是不“同”。

《左传·昭公二十年》记载了齐景公和晏婴的一段对话,即著名的“和同之辨”。齐景公曰:“和与同异乎?”晏子对曰:“异!和如羹焉,水火醯醢(xī hǎi)盐梅,以烹鱼肉,燀(chǎn)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君臣亦然。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清浊、小大、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

在这段对话里,晏婴说的正是“和”就是不“同”之意。《论语·子路》里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也是这个意思。因为有不“同”,所以才和谐。没有不同,讲“和”就没有意义了。有不同怎么办?孔子說用礼可以达到和谐,“礼之用,和为贵”,这是儒家的观点。道家呢,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万物背负阴而拥抱阳,冲气以为和。就是说,应天顺人,和合化生。孟子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和”和“中”“谦”,组合成中和、谦和,就平衡了,具备了和谐的人格。老子说:“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老子》第10章)、“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老子》第56章)就是说,具有和谐的人格,就能“消除个我的固蔽,化除一切的封闭隔阂,超越于世俗偏狭的人伦关系局限,以开豁的心胸与无所偏的心境去看待一切人物”(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介》,中华书局1984年,第283页)。

《周易·兑卦》的初九爻辞为:“和兑,吉”。“兑”是什么意思?“兑”是个会意字,由人、口、八三个字组合而成。人笑的时候,张开口,喜悦的意思。当形容词的时候,是直,通达。当名词的时候,是孔穴。比方说,《老子》第52章有云:“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就是气脉不畅通了。人的皮肤是会呼吸的,有毛孔,所以穿衣服一定要透气,否则周身不舒服。“和兑,吉”,就是说,毛孔在通达的时候,感觉很舒服、愉悦,吉祥。

《周易·中孚卦》中也有“和”字,用得非常具有诗情画意:“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你看古人多么有诗意呀,一只野鹤在山阴鸣叫,它的孩子应声唱和;我这里有好酒,来吧,我和你一起把盏畅聊。“和”字在这里就是“唱和”“和声”之意。《说文解字》讲“声音相和”,后来有了“和声”一词。

《周易》哪里只是算命书,这句爻辞多么优美多么诗意呀。

那么,“和”和“合”有什么区别呢?现代男女相亲,感觉称自己的心,又如父母的意,那就叫合适。合适,谐音“合十”,意思也接近。双手十指相合,就叫合十。合十的本意为天地合十之数:双手左右合上了,天地之数也一一合上了,天地相合,阴阳相合,男女相合,刚柔相合,这个就叫合十。《易经》上说:“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 这个就是天地之数“合十”的自然规律,“合十”就是合适,符合天地之道,为人处事,合适就好。与自然规律相适应,故曰:适者生存。你看《西游记》开篇第一句话说的就是“盖闻天地之数”。“天地之数”就是天地合十之数。

合,亼下面一个口。亼也是一个倒写的口字。《说文解字》中这样说:“合,合口也。”二口相合,就是说,众人吹奏音乐,音声相和(hè)。“和,调也。”就是说,众人吹奏(弹奏)的音调(diào)和谐一致、没有杂音。那音调(tiáo)到和,就是“合”了。“合”又分为大和和太和。

张继的《枫桥夜泊》,读书人都知道。姑苏城外寒山寺,也不知道是寒山寺成就了张继,还是张继让寒山寺成名了,这个已经不重要,因为我们要说的两位唐代高僧寒山和拾得。他们二人在清代雍正十一年被皇帝正式封为“和合二圣”。

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呀,寒山和尚曾隐居在天台山寒岩,因名寒山,以诗闻名,加上寒山不拘小节,常穿着草鞋破衣服,颇有些癫狂之风,成了当时的“网红”。 另一个“网红”拾得和尚,在国清寺做厨子,和寒山是至交。两个“网红”一起当国清寺的厨僧,朝夕相处,吟诗答对,共同探讨佛学、文学,“终成正果”。后人曾将他们的诗汇编成《寒山子集》三卷。这两位唐代高僧,于唐代贞观年间由天台山至苏州妙利普明塔院任主持,此院遂改名为寒山寺。

禮(礼)字,从示从豊。示,《说文解字》中这样说:“示,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从二。三垂,日月星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示,神事也。”“示”的字形,上面个 “二”(天)。下面的三垂笔,分别代表日、月、星辰。儒家把“礼”看成一种文明的形式。比方说,喝生水不是“礼”,那叫自然状态,喝开水是“礼”,开水里面放点茶,就是“礼”。

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也是从这儿延伸出来的。故“示”的本义,与天有关,是朝天祭拜、祈通天意的意思。豊,在甲骨文中,就像豆形器皿里装满玉串,表示用最美好的物品敬拜神灵。

由此可见,“礼”的本义,是“天地之大德曰生”,所以要敬奉天地之道,上天有好生之德,人则有恻隐之心、不忍之情。老子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以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老子》第77章)老子还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25章)庄子也提倡“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庄子·齐物论》),就是说要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孔子也主张以“仁”待人,也以“仁”待物,即所谓“推己及人”,“成物成己”。孔子说:“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论语·述而》)意思是可以用鱼竿钓鱼,不用大挂网拦河捕鱼,并反对射猎夜宿之鸟。《中庸》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就是“天人合一”的境界。“天人合一”这四个字是宋代张载在《正蒙》中首先使用的。张载提出了“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理念。

礼者,履也,人要保持谦卑,希贤、希圣、希天,“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践履天理人情,持敬功夫,久久涵养。这种情怀,在儒家称之为“仁”。有了“仁”,才能滋养其本性之真,从而“乐山、乐水”,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土地上。正如《论语》第二章所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仁”是什么?“仁”就是阴阳。台湾曾仕强教授认为,左边的单人旁是阳,右边的两横是阴。一阴一阳就叫仁,就叫中,就叫太极。一个果仁,埋进土里以后,它就会发芽,会长出一棵茂盛的树来,就靠那个“仁”。仁是最核心的东西,天地万物都有仁。最古老的仁字是一竖两横,就是一阴一阳。左边是阳,右边是阴。很多字,都和阴阳有关系,把阴(女)写到左边来,把阳(男)写到右边去,就是个“好”字。代表男女好合。两性和合就叫仁。(《易经的奥秘》,曾仕强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礼之用,和为贵。孔子说:“立于礼”才能自然纯熟,明白忠恕之道,修身为本,推己及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从而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士”。“礼者,天地之序”,“不学礼、无以立”。荀子也说:“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三者偏亡,焉无安人。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

在北京孔庙大成殿内悬挂的御制匾额中,有一方是乾隆皇帝于乾隆二年(1737年)御笔题书,曰“与天地参”。“与天地参”语出《中庸》: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木心说:“我养我浩然之气,这股气要用在艺术上,不可败泄在生活、人际关系上。”现代人的失败,就在于不肯牺牲:“来美国十一年半,我眼睁睁看了许多人跌下去——就是不肯牺牲世俗的虚荣心和生活的实利心。既虚荣入骨,又实利成癖,算盘打得太精:高雅、低俗两不误,艺术、人生双丰收。生活没有这么便宜的。”这也是一种仁。

强,在《说文》里面为虫部。从虫,弘声。异体字为強,形状像只虫子。弓有力为强。少年强则国强,梁启超这话大家都非常熟悉了。《荀子·劝学》里面说:“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水浒传》里面把老虎称为大虫。称女汉子为母老虎,就是母大虫了。蛇也是虫的一种。老子说的水、弱、柔,只是一种姿态,其实是一种强和尼采的强力意志、超人,是殊途同归。

我在上课时,对学生说,在这个大数据时代,你们这些“90后”的孩子,就是时代的强者。因为,你们这一代,是互联网世界里的原住民。

苹果的英文怎么说?apple?那你是“60后”。“90后”翻译成iphone。“小苹果”英文怎么说? small iphone。“大苹果”英文怎么说?big iphone?不对,那叫iPad。

你们中的很多人都崇拜鹿晗。为什么崇拜鹿晗?一是因为他和你们是同代人,都是“90后”,是一个很典型的“90后”男生。二,他是2014年个人品牌数字资产高居第一的男星。有一年CCTV春晚開始前的“黄金时刻”,他代言了一条30秒的百度地图广告。

我引用“吴晓波频道”上吴晓波的话:“鹿晗是一个原住于互联网时代的明星。互联网的新星造型模式就是:演艺产品——粉丝经营——反向引爆。他有意无意地瞄准了社交媒体中最精准的小众粉丝,再反向轰炸了大众媒体”。

鹿晗18岁留学韩国,20岁被星探发现,经过整整两年严苛的训练才正式出道。因学习和工作,曾经6年没和家人一起过春节。为了梦想义无反顾,又勇敢地决定单飞。这种努力,很珍贵。他的微博名是M鹿M,M代表他死忠的曼联队。他酷爱足球,踢前锋,曾率领自己的球队夺冠。而他转发评论的一条足球微博,也因为单条评论过1316万而破了吉尼斯纪录。这种热血,很珍贵。

比鹿晗还强的,是马云。马云是很多人的偶像。

世界上最大的电子商务公司是哪家?有的人可能会说是亚马逊或者eBay,错,是中国的阿里巴巴。

马云说,我们需要学会习惯被拒绝,即使是现在。我在找工作的时候被拒绝了30多次。去肯德基应聘,24个人收下了23个,我是唯一一个被拒绝的。我去考警察,5个人招4个,我又是唯一一个被拒绝的。后来我申请哈佛,被拒绝了10次。

马云的经历真的不算复杂:出生在杭州,父母都是评弹演员,有一个姐姐有一个妹妹。他的父亲脾气暴躁,非常暴躁,经常对马云拳脚相加。马云小时候就喜欢打架,曾经因为打架受到学校处分,最严重的时候,被送去医院,缝了3针。“我小时候很瘦小,当时很喜欢打架。”这是马云的自我评价。

马云很小就喜欢英语,10岁的时候就经常骑单车,找机会到杭州各大酒店找游客练习口语,少年时期马云的英语水平在当地就小有名气了,他已经可以给外国人当导游了。经常挨父亲打也让他对学习英语产生了优越感。他说:“父亲骂我,我就用英语还口,他听不懂,挺过瘾,就学上了,越学越带劲。”但是,苦逼的是,除了英语,他其他科的成绩都不好,非常不好。中考就考了两次,一次数学31分,一次数学21分。结果上了三四流的高中。马云说,自己数学得过的最低分是1分。

1982年,他参加了高考。一个数学这么差的人,竟然充满雄心地在第一志愿栏目填写了“北京大學”,结果,不用问,地球人都知道,他落榜了。

落榜后他和表弟一起,到一家宾馆应聘服务员,结果由于他长得实在太另类,人家不要他。后来,通过关系,找到了一份给出版社送书的工作。他就这样,边送书边复习,19岁的他又参加了一次高考,结果又落榜了。

中国人爱说“事不过三”对吧,马云第三次参加高考,这回考上了,考了个专科——杭州师范大学外语系的专科——天上掉馅饼的事来了,那一年,正好赶上外语系本科学生没招满,于是,他这个专科生就转成了本科生。

他的英语有天赋啊,加上他的性格天生不安分,他跟同学混得很熟,当选为校学生会主席,之后又当选为杭州市学联主席。这对于一个三四流学校的学生来说,可以说,史无前例。1988年大学毕业,马云被分配到杭州电子工业学院当老师。他的课很受学生欢迎,他本人还被评为杭州十大杰出青年教师。

后来,他搞了个翻译的公司——海博翻译社。再后来,创办了网站“中国黄页”。1999年2月,阿里巴巴公司正式成立。阿里巴巴从成立到赢利只花了3年。2002年开始,他着手组建后来大名鼎鼎的C2C(顾客对顾客)网站“淘宝”。“淘宝”网于2003年7月正式上线, “淘宝”的免费模式可以说是一招制胜。

马云,一个草根出身的大学英语教师,仅仅花了15年就把公司从自家的单元楼做到了美国——成为新一代的中国首富,当然,“中国首富”总是轮流坐庄的,各领风骚三五天吧,这个故事听起来很励志。

马云长得就很有“中国特色”,是吧?身材矮小,外表和魁梧、英俊这些词汇都有一定距离。有人调侃说,人家都长成那样了,你还不让人成功么?

生活中有些草根,与其说活着是为了改变命运,不如说是为了避免悲剧。毕业后若干年,同学聚会,你会发现,大家变化都比较大:有的同学活成了大家的励志故事,有的同学则活成了旁人的警钟。生于穷困并不可怕,但是,生于穷困,又死于穷困,就成了警钟和悲剧了。这个就是关于“强”的哲学。

孔子在《易·系辞》里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就是阴阳。太极是什么?太极在《易》系统中是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也是中医里面一个相当关键的概念。阴阳从哪里来的?就是从太极来的。

现在练太极拳的人相当多。什么叫太极?有必要说说。太极拳的最高境界是无我,无己。“我”里有个“戈”。按照《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我”字表示一只手握着一件武器。武器都是会伤人的,锋利的,这违背太极拳的理念。

太,是个象形字,最早与大本是一个字,后来才分成两个字。太,最早写作夳,是泰的古字。太,隶书写作泰。这个泰字,下面是水,本意是滑溜,意思是水在手中往下滑。

刘向在《战国策·秦策》中说:“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这里的太,就是过分的意思。《韩非子·说疑》中说:“是故监禁之法,太上禁其心,其次禁其言,其次禁其事”。林觉民在《与妻书》中说,“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这里的太,就是极的意思。

大字加上一点,就是太字。大,有多大呢?古人说,其大无外,大到没有边界。加上一点,这一点就代表大且未尽。大且未尽,大到没有办法来形容,大到没有边际。按照太极图的观点,大到极点就是小了。有多小呢?古人说,其小无内。小到你在里面都看不到。

宇宙之中,什么东西“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呢?太极。太极就是阴阳,亦阴亦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易经》中的六十卦,无非就是阴阳两个符号的排列组合。太极生两仪(阴和阳),两仪生四象(阴、阳、阳中有阴、阴中有阳),四象生八卦(地、天、山、泽、水、火、风、雷)。你看太太这个词,在外面很小,但回到家,关上门,在老公面前,就是最大。

过去,比方说在明朝,给皇帝看病的医院,叫什么,叫太医院。皇帝的儿子、被钦定为皇帝接班人的,叫什么,叫太子。我们管日叫太阳。这是自然界的太阳。什么是我们身体的太阳呢?是心。《灵枢·九针十二原》说:“阳中之太阳,心也”。为什么把心比喻为太阳呢?张介宾说:“心为阳中之阳,故曰太阳。”王冰说:“阳气盛大,故曰太阳。”如果用文学一点的语言来说,因为心的意思是爱情,与此有关的还有想念、忧伤和疼痛。所以,心容易上火。

阳气这个气,即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中医讲勿失气宜。《黄帝内经·素问》第九篇“六节藏象论”中有这样一段话:“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什么意思?就是说不知道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能去当医生。这个气,你用肉眼能看到吗?不能。这个气,既可以大且未尽,又可以其小无内。

你看太学这个词,多好。汉武帝时代影响最为久远的文化政策,是确定了儒学在百家之学中的主导地位。他贬抑黄老刑名等百家之言,起用文学儒者,儒学之士于是在文化史的舞台上逐渐成为主角。汉武帝时代实行了史称“罢黜百家,表章《六经》”、“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的重大文化变革。

汉武帝时代在文化方面的另一重要举措,是兴太学。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创建太学。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正式官立大学于是出现。太学的兴立,进一步有效地助长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对于文化的传播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大官僚和大富豪子嗣垄断官位的情形有所改变,一般中家子弟入仕的门径得以拓宽,一些出身社会下层的“英俊”之士,也得到入仕的机会。

上面我们说了太。那么,什么叫“极”呢?《说文解字》里面说,“极”就是“栋”。“栋” 是什么?不是我们今天说小区里面A栋、B栋的栋,栋原本的意思是屋脊,就是房屋的最高点。现在说脊梁,就是身体的最高点。“极”已经是最高点,那么“太极”呢?就是比最高点还要高的地方。到了“太极”,就是一大劫,“生数皆终”,生数已经终了,能量消耗尽了。这个就是一个极变。那是不是没有生命了?不是,是另一个极变的春天来了。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么?于是,“万物复始”。就像冬至之后,天寒地冻,开始数久,一九二九不伸手,三九四九冰上走,寒风刺骨,一天寒似一天,一直到六九,到了一个寒冷的“太极”之后,春打六九头,立春了,万物开始生发、复苏。虽然立春之后,还是寒冷,但春风毕竟是春风,就像鹰飞得再低它还是鹰,不是鸡。春风再冷,它还是春风,不是刚烈的西风和凶寒的北风。吹面不寒杨柳风。然后,九九杨花开,十九寒不来。

“太极”的“生数皆终,万物复始”这个过程,在古印度哲学中叫作“成、住、坏、空”。宇宙先经历成、然后到住,再到坏,到空。就是这么循环往复的。宇宙形成之后,叫“住”世,漫长的“住”世,膨胀增大,到了“太极”之后,生数终了,进入坏灭,进入空亡。这个过程叫作一劫。一劫之后,是劫后重生,万物复始,新的生命诞生。新的一劫产生了,宇宙又进入另一个“成、住、坏、空”的周期性循环。“太极”就是这么一个空空的圆圈,而不是那个阴阳鱼圈圈。那个阴阳鱼圈圈,纯属对“太极图”的误解。《易经·系辞》有云“生生之谓易”。“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易是什么?就是“生生”,就是产生生命的那个道。这个道,就是太极。

以上通过对“太”和“极”这两个字的分析,我们大概对“太极”这个概念有了大致的了解。中国文化会产生太极拳这么一个“哲拳”“文化拳”,一点也不奇怪。

《笑傲江湖》中,华山派剑宗的老前辈风清扬说,天下武学,有招便必有破绽,有破绽就必有破解之法。他教给令狐冲的剑法就是专门找人破绽的独孤九剑,不管你打法如何,我就看准你的破绽一击致命。独孤九剑讲的是速度。而太极拳讲究的是不争、不躁,行云流水、连绵不断,推来挡去、试其虚实,毙敌于无形之间,看似绵软却招招凶险。

下面我说一下太极拳。陈式太极拳源于明末清初,发源于河南省焦作市温县陈家沟(古称常阳村)。陈家沟陈氏第九世陈王廷,晚年隐居陈家沟终日以《黄庭经》为伴,汇集《河图》《洛书》太极阴阳之学说,融入中医经络学和道家导引吐纳术,创编了太极拳,并世代相传,距今已三百多年。在漫长的传承过程中,渐由陈氏独家之秘籍衍变成陈式、杨式、吴式、武式、孙式、和式等诸多流派。

凝神静气,形神合一,舒展筋骨,吐故纳新,柔和舒缓,行云流水,“隔山打牛”。以陈式太极拳的经典“十三式”来说,无论是预备式、揽扎衣、六封四闭、单鞭、云手、玉女穿梭、白鹤亮翅、左右擦脚、右蹬一跟、披架子、掩手肱拳、金刚捣碓,还是最后第十三式的收势,无一不是:以形为辅,以心为主,方法存于心中。心清静,身才舒坦。以意引气,意超然,气腾然。外形千变万化,都要恭敬于内在的心意气力。

太极拳的一招一式,都是非物质参量,不以物理量为评价指标。这和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的西方的文化理念不同。中国的太极拳视生命为一个整体,更重视虚实结合的“神”,强调人身心合一、形神一致、灵与肉的统一,似春蚕吐丝,不强调精确性,也不追求身体的最大数值,而是“绵里藏针、柔中有刚、以柔克刚”、“人打我时苍茫大地无踪影,我打人时神兵天降难提防”、“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这里面蕴涵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正是老子说的“上善若水,利万物而不争”境界。你看那些太极拳高手,到了七八十岁,依然昂首挺胸、眼神清亮、气宇不凡,为什么?得益于中国哲学的滋养。

太极拳是“道”。太极拳有三大理念,即:“太极共生、生命整体、圆道运动”。不是为了竞技,而是和谁都不争,就为强身健体。

“太极”是由“无极”而生发出的、自然运用的姿势。古人说,“当万化而未始有极也,夫孰足以患心!”就是说没有固执,没有偏见,心病、身病就都会祛除了。正如《黄帝内经》中所说:“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从这个角度来理解,所谓太极拳,就是修正偏执心态和身姿,用顺其自然的姿势演绎拳术。

习练太极拳,要求体松、心静,松而不懈,静而不怠。身心合一只是小道,天人合一,身心合一,神形兼备,才算参悟了大道。

外形不平衡是吧,那就调整。每一个动作不断地调整,再调整,调整到最佳位置,调整到身体最舒适,阴阳协调,身体平衡,身心“和谐”才好。仅仅身心“和谐”不够,万事万物,大到宇宙,小到细胞,都要在太极拳旋中实现“和谐”。太极拳旋就是一种移的“圆道”运动,用身体去效仿天道,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体会刚柔、虚实、动静、快慢、开合、曲伸,一生一世都在体会这个动作,没完没了,因为,你永远达不到极点。同样一个动作,你50岁练时,和60岁练时,那感觉肯定不同。身体不断转动的八卦步也好,含胸拔背的站桩也好,都是内心慢慢调整的过程。讲究的就是动静有序,刚柔相济。你看李小龙的电影,背后挂的都是太极图。原理还是内家太极之理。

太极拳内涵着中国的传统哲学,不是拳打脚踢,并不注重拳脚,而是注重内气、内劲,每招每式都贯穿着阳极生阴,阴极生阳,阴阳转化的原理,是一种典型的内家功夫。太极拳激发的是内在的能量,内练的是一口气;用的不是蛮力,而是内气、内劲、缠丝劲。陈鑫的《陈式太极拳图说》也把它叫内精。练太极拳时,用意念想动作、内气内劲,用时,疏通经络,引动内气,以意导气,以气运身,打通小周天大周天,练到一定程度,你根本不用想,身体会形成一个自动反应。

什么叫小周天、大周天呢?按传统经络学说的观点,人体的任脉和督脉,在人体上半身,一前一后,是人体经络主脉。从双腿间的会阴穴起,沿着身体正中到上唇承浆穴,这条经脉是任脉;从会阴穴向后,沿脊椎往上,到达头顶再往前穿过两眼之间,到达口腔上颚的龈交穴,这是督脉。打通任督二脉,可以促进内在循环,强身健体。小周天是指内气从丹田开始,逆督脉而上,沿任脉而下,作周流运转。

大周天是在打通小周天的基础上,内气再向全身的经络走,上至头顶的百会穴,下至脚底的涌泉穴,两手的劳宫穴,周身循环。

俗话说,太极十年不出门,形意一年打死人。就是说,外家拳刚开始就要“外练筋骨皮”,起始练法就跟内家拳相反。陈氏太极拳第11代嫡宗传人陈正雷说,依我的经验,最不容易过的关,小周天是脑后的玉枕关,大周天最难过的关是膝关节后的委中穴,玉枕和委中都是肌肉和毛细血管最薄弱的环节,不容易通过。我自己的经验是,第一步在手上,有手指发麻发胀手心发热的感觉;第二步在丹田,丹田有沉重饱满的感觉,但这种感觉会时有时无,忽隐忽现,没有很深厚的内功,不可能自然渗透你的五脏百骸。做到自然连贯,随心所欲。内气运行大周天,就是过头顶的百汇,脚下的涌泉,两手的劳宫,一呼一吸,周身穴位和毛细血管,都有收缩扩张的感覺。打通以后,在练功时,头顶蓝天,脚踏黄土,一呼一吸,确有将天地间阴阳二气融会贯通、天地人融为一体的感觉。没有十年勤学苦练,能达到这种地步?要掌握正确的太极拳练功方法,才不会产生问题。中医讲,血为营,气为卫;血为气母,气为血帅。相辅相成。我守我疆,莫失我界。以守为主,以静制动。太极拳技击讲“有方而无方”。太极拳有个基本技击原则,叫做引进落空合即出,先把对方引进来,再化掉他的劲,借力用力击他。这是随心所欲,随机应变,是没有方法的方法。不管他用僵劲还是缠丝劲,只要不接触我的皮肤和身体,都没用。在接触到我身体的一瞬间,把他的招式和力道都化掉,就没用了。练本不练标,跟中医的道理一样,不要从手、脚、腿上去解决问题,要找到根源,叫“培其根则枝叶自茂,润其源则流脉自长”,这就是“培根润源”的方法。练身不练招,把功夫、功力练在身上,身体内劲强大,下盘稳固,才能实用,才能派上用场,不是光去琢磨那一招一式干什么用。那都是小术。(见2014年3月31日南方周末《陈正雷大师对话〈南方周末〉——解密陈氏太极拳》)

太极拳就是从普通生活里逐渐产生的一种东西,手势尽量地准确,做到“招熟”,动作熟练,这是基本功。其次才是“技艺”,要好看,让人欣赏到运动的美。最高层次是“道艺”,要得到大道,要身心两忘,感悟到宇宙万物,实现“天人合一”。太极拳没有那么玄乎,更不像武侠电影、小说描写的“借力用力”盖世武功,就是大隐居世,强身健体。这个就是太极拳的原点。

《黄帝内经·金匮真言论篇第四》有云:“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谓得道”。

什么是道?道是中国文化区最崇高的概念。金岳霖在《论道》中则说,每一个文化区都有它的中坚思想,每一中坚思想有它最崇高的概念、最基本的源动力。对于中国文化区来说,这个最崇高的概念就是道。

道是个虚位概念。韩愈在《原道》中说:“仁与义有定名,道与德为虚位”。比方说,天、地、人,在《周易》中称为“三才”,三才合一,用一个字来表示就是“王”。三才各有其道:“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易·说卦》)。

孔子周游列国,差点被杀,颜回又和大家走散了,等到颜回终于赶上大家,孔子说:“以为你死了呢。”颜回怎么说?颜回这样回答老师:“子在,回何敢死。”颜回的存在,就是為了传道,传老师的道。

老子完全站在礼乐秩序之外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是对混沌的肯定。到了许慎,非常慎重又具体地否定了混沌,他在《说文解字》里明确地说:“道,路也,一达谓之道”。道的本意是路。

我们常说道路,其实,道和路是不同的。从知道到觉道、悟道,这是三个不同的层次。另外,道家和道教,也不是一回事。早在战国时代,齐国稷下黄老学派,已经把黄帝、老子结合成一个体系。所谓:“道家之学起源于黄帝,集成于老聃”。在老子之前加了一个黄帝,即“黄老学”“黄老新学”或“黄老道家”。“黄老”一词,在文献上有根有据,《史记》中就有:申不害之学“本于黄老”,韩非也“归本于黄老”,慎到、田骈、接子、环渊皆“学黄老道德之术,因发明、序其旨意”。还有盖公“善治黄老言”、陈平“本好黄帝、老子之术”等几十处“黄老”连称(参见《史记》有关列传、世家)。汉武帝时出现了黄老道论的集大成著作《淮南子》。

道家和道教的概念是二十世纪以后的说法。道家特指以老庄为代表的哲学思想,道教特指天师道以来的宗教现象。东汉张道陵在四川创立一个原始道教——五斗米道,即天师道,亦称正一道。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宇宙万物的本原。五斗米道以《老子》为主要经典,定为教徒的必修课。据《后汉书·刘焉传》和《三国志·张鲁传》注引《典略》说:“主以《老子五千文》使都习”。五斗米道除把《老子》宗教化注释作为教义外,还掺揉了神仙、方术、数术、神咒、符录、内外丹法等等。你看《水浒传》的第一回: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开篇就说,话说大宋仁宗天子在位,嘉祐三年三月三日五更三点,天子驾坐紫宸殿,受百官朝贺。当有殿头官喝道:“有事出班早奏,无事卷帘退朝。”只见班部丛中,宰相赵哲、参政文彦博出班奏曰:“目今京师瘟疫盛行,伤损军民甚多。伏望陛下释罪宽恩,省刑薄税,祈禳天灾,救济万民。”天子听奏,急敕翰林院随即草诏,一面降赦天下罪囚,应有民间税赋,悉皆赦免;一面命在京宫观寺院,修设好事禳灾。不料其年瘟疫转盛,仁宗天子闻知,龙体不安,复会百官计议。在那班部中,有一大臣,越班启奏。天子看时,乃是参知政事范仲淹,拜罢起居,奏曰:“目今天灾盛行,军民涂炭,日夕不能聊生。以臣愚意,要禳此灾,可宣嗣汉天师星夜临朝,就京师禁院,修设三千六百分罗天大醮,奏闻上帝,可以禳保民间瘟疫。”仁宗天子准奏,急令翰林学士草诏一道,天子御笔亲书,并降御香一炷,钦差内外提点殿前太尉洪信为天使,前往江西信州龙虎山,宣请嗣汉天师张真人星夜来朝,祈禳瘟疫。

这做法的张真人是谁?就是道教的创始人张天师。道教的历史,至今不过两千多年,但道家的历史早了去了,女娲、伏羲、黄帝、伊尹、列子、庄子、关伊子、鬼谷子、徐福、东方朔、葛洪、陈抟、邱处机、王重阳、张三丰、诸葛亮、李时珍等,这些人都是道家。像女娲、伏羲、黄帝、伊尹这些人,他们在老子之前,早就存在了上千年甚至更久了。老子这个人神秘得很,最后“西渡流沙莫知所终”。

现在说的“道者”,就是让自己能够顺应天地的人。

在老子看来,有无相生,“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思考这类问题,先找“路”,在有和无之间,有一条路,那就是道。无中生有,无是看不见的东西,比如中医中的气呀神呀,风呀寒呀等等,这些看不见的东西能让人生病。有是能够看得见的物质。

老子说,道是“万物之始”,所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把道看作天地万物的本原。道还是畜养天地万物的“万物之母”,所谓“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大道是相通的。《圣经》新约全书约翰福音第一章说:“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这道太初与神同在”。在希腊哲学中,“道”是推理的原则,或是仍在意念中的思想,希腊文为LOGOS。

到了庄子,虽然一样把道看成天地万物的本原,但庄子理解的道,“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诙诡谲怪,道通为一”,更加注重心灵深处的虚无和大通。《金刚经》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庄子正是这样。

和儒家强调“正名”之学、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道秩序不同,庄子明确说“大道不称”、“道不当名”。在《齐物论》中,庄子说:“有有也者,有无也者,有未始有无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庄子彻底打破分别心、差别意、甚至高低界限、等级对立等等,他用了“齐物观”看待一切,类似佛家的众生平等。庄子用“齐物论”打破了儒家的“名教”之说,他说人到了齐物这个境界,人可以超越世俗的追求和儒家传统,彻底逍遥,完全可以无己无功无名,从而超然物外。原来,生命还有另外一种可能性,那就是顺万物的自性,用庄子的话说,那是“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庄子·天下》)。福楼拜说得好:“如果你以艺术决定一生,你就不能像普通人那样生活了” 。

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教授、博导王博在《人民论坛》撰文《“道”的文化精神》(见2013年第29期)中说:诸子论道,大体可以分为两家四系。两家是儒家和道家,每一家内部又分两系。道家之中,老子强调秩序,从宇宙秩序到政治秩序;庄子则突出境界,从宇宙境界到生命境界。儒家内部,以《诗》学和《礼》学的解释为中心,偏重在从心性和礼乐角度论道,孔子、孟子和荀子都有类似的倾向;《易》学则以阴阳论道,发展出形而上和形而下的区分。

孔子论道最大的特点,一是限制在人的领域,二是强调内心的世界。其内容则以礼和仁为主,礼是人伦的秩序,仁是礼乐重建的基础。孔子之后,孟子和荀子各有偏重,如孟子道性善,以仁义礼知为人性之固有,体现为恻隐、羞恶、辞让和是非之心。荀子论性恶,隆礼义,以心之大清明状态为道可以在生命和世界之中确立的基础。孟子论道突出仁的意义,“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孟子·离娄上》)。荀子论道则突出礼的价值,“礼者,人道之极也”(《荀子·礼论》。但总体来说,孟子和荀子论道都体现出强烈的人文色彩。孟子论天不过是循着尽心、知性、知天的思路,所以才有“诚者,天之道”的说法。荀子则把天视为雕琢和教化的对象,以人心治天性,主张“化性起伪”。

先秦之后,宋明时期是论道的又一个高峰,儒家、道家和佛教三足鼎立,互相批评和激荡,使三家的理论面貌更加清晰。就儒家而言,这个时代最重要的思潮就是道学。大体来说,此时期儒家的道论大体可以分为三系,一是气学,一是理学,一是心学。气学以张载和王夫之为代表,理学的代表是二程和朱熹,心学的代表是陆九渊和王阳明。

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都具有“道不远人”的特点,天道和地道最后都要落实为、归结为人道。《中庸》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庄子》认为道无所不在,与物无际。在这种认识之下,世界的每一个存在都与道密不可分,生命被赋予了超越食色或生存的意义,而道就是生命意义的基础。生活不是生命的自然延续,而是道的展开和完成。孔颜之乐、庄子之至乐,都是生命和道融为一体的结果。长得那么美那么帅气,自己却不知道,这就是气质;那么有钱那么有才华,别人却不知道,这就是修养。

现在很多人谈养生。其实,这个说法很不准确。按照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个自然之道,养藏,那是冬天的事。现在是春天,应该养生才对。把脾气拿出来,那叫本能;把脾气压下去,那叫本事。

一定要笼统地说养生的话,最靠谱的养生办法就是“节能减排”,少折腾,内心不声不响,急迫中不紧不慢,努力做一个尽量天真的人。健康的源泉不在于身体,而在于心性。天真是什么?就是顺道而行。一切都要随缘才好,离开的是风景,留下的才是人生!最美的你不是生如夏花,而是在时间的长河里,宠辱皆忘,波澜不惊。

艾,在《说文解字》中是这样解释的:艾,冰台也。艾,是一种冰台草。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苹即陆生皤(pó)蒿,俗呼艾草。在《尔雅》中郭璞注:“今艾蒿”。艾草,也叫艾蒿。《本草图经》中说:“艾,初春布地,生苗,茎类蒿而叶背白。以苗短者为佳。采叶暴干,经陈久方可用”。意思是说,艾是一种草本植物,又名艾蒿,叶背有白毛。艾叶,又名艾蒿和艾蓬,是可以入药入馔的一种香蒿。至今,在湖北蕲春李时珍的墓园里,当地人前来给李时珍上香祭拜时,还不忘采一把墓头草,说可医百病。还有人随地采艾。

艾草,是农村一种常见的草本科植物,性温和有奇香。艾草一點也不高贵,就像一个乡下的野丫头。它就长在房前屋后的边角,或田岸、山坡,或路边、水塘边,长在农村大大小小的沟壑里;绿茸茸的羽叶,生着精致的波叠式边缘线,叶片如放大的菊花叶儿,青青地蒙上一层浅浅的绒毛,浓浓的香味带着淡淡的苦涩。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民间传统的端午节,端午,即端五,这是古人有“值五曰午”之俗的缘故。晋代周处《风土记》释:“仲夏端五,端,始也。”端午是五月第一个五日,故又称“重午”或“重五”,至于“端阳”则取其阳气始盛之意。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赛龙舟,还有悬艾草和菖蒲等习俗。

“端午端午,雄黄兑酒,风调雨顺,以威邪魅”。端午时节正值春夏之交,蚊蝇等害虫进入孳生高峰期,村民们插艾草辟邪消毒、点雄黄驱蛇虫。端午时节,老人说,给孩子们的额头、耳朵和手指缝抹一点雄黄,蛇啊虫啊就不去咬他们。至今很多地方还保持着这样的习俗:端午节,以雄黄“辟邪”,在房前屋后洒些雄黄酒,这样家里就不受虫蛇侵扰。这是一种传统端午习俗,村民说这是祖上传下来的。看过电视剧《新白娘子传奇》的朋友应该还记得这个桥段:许仙就是用雄黄酒,让白娘子变回蛇形。据了解,雄黄是一种胃毒剂(雄黄有毒性,雄黄酒可以用来涂抹,一般不能喝),蛇对它的反应非常敏感,加入白酒配成雄黄酒挥发后,雄黄的驱蛇驱虫功效更明显。

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家家户户都洒扫庭院,洒雄黄水,激浊除腐,杀菌防病。大人们则给小孩子烧艾草水洗澡,或用于夏夜熏蚊子。

端午节上山采药,将采来的菖蒲、艾草插于门眉,悬于堂中,有辟邪祛病之功能。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古代的妇人还将艾草制成花环、佩饰,佩戴在身上,用以驱瘴。

采艾这种习俗,早在2千多年前的《诗经》时代就存在了。《诗经·王风·采葛》有这样的话,“彼采艾兮”。艾草不仅是药材,也是一种很好的食物。人们外出踏青时,采取野外的嫩艾与青蒿,取汁染面食用,那味道,就是一种春天的气息。在中国南方传统食品中,有一种糍粑,就是用艾草作为主要原料做成的。即用清明前后鲜嫩的艾草和糯米粉按一比二的比例和在一起,包上花生、芝麻及白糖等馅料,再蒸熟即可。艾与蒿一样,也可以取汁液染米面食用。客家人说艾蒿是香艾,要打艾草吃艾草食品。在广东东江流域,当地人还将在冬季和春季采摘鲜嫩的艾草叶子和芽,作蔬菜食用。《本草纲目》转引《食疗本草》的内容说:“春月采嫩艾作菜食,或和面作馄饨如弹子,吞三五枚,以饭压之,治一切鬼恶气,长服止冷痢”。

白居易的诗中有这样的句子:“种兰不种艾,兰生艾亦生”。艾,“采叶暴干,经陈久方可用”,就是说,艾必须放久一点才能用,急不得。《孟子·离娄上》中有这样的话:“今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这些年,忽然流行起艾灸来。艾灸时使用的艾条,是怎么制成的呢?就是将艾叶晒干捣碎,筛选出“艾绒”,卷制而成。陈艾提取的“艾绒”颜色土黄,含有少量的青绿色。所以,当你在淘宝上买了号称是用3年陈艾、5年陈艾、7年陈艾制成的艾条,大多不可信。如果颜色是青绿或青黑,这肯定是当年艾,或者是一两年的陈艾,不可能是3年以上陈艾。原因很简单,当年的艾草颜色青绿,味道浓烈。当年艾草提取的“艾绒”也是青绿色、青黑色。经过1年以上存储后,艾草逐渐由青绿变黄,即为陈艾。为什么有人说蕲艾好?除了产地地道之外,还有一个原因,湖北蕲春是李时珍的故乡,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提到过蕲艾。李时珍说,原产于靠近黄河的汤阴一带者称北艾,产于宁波一带的为海艾。风水轮流转,想不到从明成化年后,医家开始重视鄂东之艾,名曰蕲艾。有商家便借此来炒作,因此蕲艾出了名。

艾草,用于治病已有3千多年的历史。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艾叶取太阳真火,可以回垂绝元阳。服之则走三阴,而逐一切寒湿,转肃杀之气为融合。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疴之人为康泰,其功效大矣”。艾以叶入药,性温、味苦、無毒、纯阳之性、通十二经、具回阳、理气血、逐湿寒、止血安胎等功效,亦常用于针灸。“艾叶能灸百病”,故又被称为“医草”。李时珍的父亲李言闻还著有一本《蕲艾传》,称艾蒿“产于山阳,釆以端午,治病灸疾,功非小补”。现在很多地方流行的“药草浴”,大多就是选用艾草。如果患有口腔溃疡、口腔炎、中耳炎、咽喉肿痛等症——这些都是由于体内虚火或者寒火过于旺盛导致,有经验的老人都知道,出现这些症状,就将艾叶和水一起熬煮后泡脚,等全身出点微汗就可以得到很好的缓解。

艾叶具有很强的祛寒作用,使用艾叶泡脚能够有效地促进体内的血液循环,令体内的湿寒之气排出体外。艾叶能够疏通我们的十二经络,调理身体中的阴阳平衡。体内的经络疏通了,气血循环自然就变得顺畅起来。气血健康了,体内的寒气自然而然就会消失了。

无论是以花色取胜的牡丹,以花语取胜的玫瑰,还是以时令取胜的梅花,到最后都比不上以药性取胜的艾蒿。因为艾蒿的“艾”与爱心的“爱”谐音。

说起“爱”,不由想起一件事:2013年4月10日,从中央电视台辞职的著名主持人白燕升,4月7日晚以香港卫视副台长的身份现身清华大学,为学子们举办了名为《重新学会爱》的讲座。3个小时内,他以过往的采访故事为例,详解了爱的内涵,强调心态的重要性。

为何要讲《重新学会爱》?他说应试教育缺乏对传统文化的讲授,缺乏对经典的敬畏和对爱的表达,于是造就了急功近利,很难培养出大家、大师。

“爱”字,在古代是有“心”的。现代好多人真的丢了“心”。在这大数据时代,好多人被虚拟了,从早到晚拿着手机,通过微信朋友圈刷“存在感”。连“存在”都需要去“感”了,活得多么虚拟。虚拟化的生存,好多人不会爱了。或者说,对爱,麻木了。

无论你将来做什么,无论多么成功,没有了爱,那么,你赚多少钱也不会快乐。

从今天起,让我们从爱汉字开始,做一个有爱的人吧。领略汉字之美,做个心灵达人。

作者:西门杏庵

第3篇:马应龙:故事里的品牌

作为一家中华老字号企业,从治痔第一品牌地位的确立,到介入相关诊疗产业,再到以药妆为突破,寻求大健康领域的发展机遇,马应龙呈现给外界的形象一直是创新求变的。

创始于明朝中叶的马应龙,最早以眼药起家。创始人马金堂以河北定州地区传统眼药组方为基础,在选材用料、炮制工艺上进行了一番深入研究,以麝香、牛黄、珍珠、琥珀、硼砂、硇砂、炉甘石、冰片为主料,创立 “八宝组方”。其继承者马应龙设店定州北街,一时声名鹊起。二十世纪初,马应龙后人马岐山南下武汉,在武昌设立“马应龙定州眼药店”。从此马应龙扎根江城,揭开了发展的新篇章。

上世纪80年代以前,马应龙的主要产品还是眼药。后来有患者得了痔疮,情急中用眼膏涂抹患处,结果还治愈了。这些信息传到马应龙(当时的武汉第三制药厂)后,马应龙传人马惠民非常重视,他通过优化配方,成功研制出治痔药,马应龙一跃为全国最大的痔疮外用中药生产企业,而眼膏反被人们淡忘了。直到近年来,有关使用马应龙痔疮膏可以消除黑眼圈的信息盛传,这些消费者的需求再次引起了马应龙的高度关注。历经数年的研究,并且经过军事医学科学院等权威科研机构的功效论证,马应龙于2009年推出了专门针对眼部护理的“马应龙八宝”去黑眼圈眼霜系列产品,2012年又推出了产品线更为丰富的“瞳话”眼部护理系列,这些产品一投放市场,就获得了消费者较高的认可。

深入探究马应龙不断“变化”的故事不难发现,马应龙“不变”的是始终坚持品牌经营战略,始终精心于医药健康领域的追求。从1996年正式恢复“马应龙”商号以来,公司即明确品牌经营战略,通过系统化的品牌力建设,深入挖掘老字号品牌价值,实现马应龙的品牌竞争力、品牌增值力和品牌拓展力的不断提升。

在巩固肛肠领域核心地位的基础上,实现向肛肠诊疗、医疗服务等领域的积极延伸,构建集药品经营、诊疗技术、医疗服务于一体的立体化产业架构,实现“从药到医,从医到药”的良性互动循环。按照“单体完善、复制扩张、连锁经营”的发展思路,马应龙先后在武汉、北京、西安、南京等地开设六家肛肠专科医院,目前已形成“特色鲜明、诊断一流、直营规模最大”的肛肠连锁专科医院格局。同时,马应龙积极介入诊断技术领域,研发面向肛肠疾病的基因诊断试剂,实现产品由治疗性制剂领域向诊断制剂领域延伸。

而对于药妆产品这一完全不同于医药工业和医药商业的新兴产业,马应龙始终坚持“一个故事、两个支撑、全新模式”的发展思路,即以八宝组方四百年传承的故事文化为内涵,以“马应龙眼药制作技艺”这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军事医学科学院等权威科研机构的功效论证为支撑,以不同于药品的功能性化妆品的全新营销模式为着眼点,实现药妆产业发展的辩证统一的 “变”与“不变”。目前,公司已拥有以去黑眼圈眼霜为代表的眼霜系列、以祛痘消痕为代表的护肤系列、以婴儿护臀为代表的婴童护理等系列产品40余种,初步实现统筹布局、发展互补、分工推进的药妆产业发展新格局,并以此为突破口寻求大健康领域的发展机遇。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说:“由服务、管理和客户需求所带来的模式改变常常会带来企业更大的发展。”在世界品牌实验室评选的2013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中,马应龙连续第十年入选,并以95.55亿元的品牌价值位居前列,品牌经营战略硕果丰硕。

作者:谷学禹

第4篇:森林里的故事

森林里的故事 ——除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初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能解决实际问题,初步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难点:

1、初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能解决实际问题,初步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小动物们要在美丽的大森林里举行一次有趣的聚会,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主题图)

二 、讲授新课:

1、好热闹的聚会啊!仔细观察主题图,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自主发言,并进行交流

2、同学们真了不起,发现了这么多信息。请同学们猜猜看,接下来小动物要干什么?他们会遇到什么问题?

让小朋友相互讨论,发表自己发现的问题 教师板书学生发现的问题

3、现在我们就来帮助小动物们解决这些问题吧!猜猜看这两只大熊猫会怎样分这10个竹笋呢?为什么会这样分?

小组讨论,交流分法

4、同学们能想出这么多分法,真不简单,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其中的一种分法------平均分。

板书:平均分

5、你能用学具分一分,试一试吗?(教师巡视,指导)

让同学展示一下是怎样分的?

教师板书并总结学生的分法:有1个1个分的,有2个2个分的,还有3个3个分的,4个4个分的,5个5个分的,都是分完为止。在同学们的分法中,你能发现什么?

每份分的同样多就叫做“平均分”。(板书)

刚才我们帮熊猫解决了问题,瞧,小猴子正着急呢!你能用“平均分”的方法,帮小猴子分一分他们摘到的桃子吗?

小组讨论,展示小组的不同分法

三、巩固练习

通过同学们自己动手分一分,懂得了什么是平均分,现在你能用“平均分”的方法,帮其它小动物分一分他们喜欢的食物吗? 结合主题图,用平均分解决其他问题。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同学们都有什么收获呀?如何在生活中应用我们这节课所学的知识?

延伸拓展:

把今天学到的知识讲给爸爸妈妈听,告诉父母你是怎样进行平均分的;在生活中我们哪些地方能够用到平均分?

板书设计:

认识平均分 1个1个分的, 2个2个分的, 3个3个分的, 4个4个分的,

5个5个分的,

每份分的同样多就叫做“平均分”。

教学反思:

在教学“平均分”的过程中,教师通过让学生用学具摆一摆、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并加以适当的点拨,让学生牢固建立了“平均分”的概念。

第5篇:动物王国里的故事

表达指导4:动物王国里的故事

许多动物都成了童话中的主角,这些动物有的狡猾,有的可爱,有的懒惰,有的勇敢…请你也试着写一片以动物为主人公的童话。

写作要求:本次习作的内容是写一篇以动物为主人公的童话,主人公的选择可以是一种动物,也可以是几种动物,大胆想象,几种动物之间发生的什么事,运用拟人化的手法,让动物说话、办事、思考等等,在童话中能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或愿望。

写作重点:写动物童话,虽然动物可以像人一样的说话,做事,但要让动物的动作,语言都有自己的特点,让人读了难以忘怀,能受到一定的启发,这是本次写作的重点。

写作误区:以动物为主人公的童话,有些同学写作时过于注重拟人化,把动物完全写成人而违背了动物的特征,比如,把食草动物的牛羊写成喝酒吃肉的人样,这就偏离了童话的基本要求。 拟题思路:《小刺猬请客》《小象种香蕉》《长颈鹿找工作》《助人为乐的小猴》《勤奋好学的小兔》《智救小山羊》 构思点拨:1选择熟悉的小动物,构思童话的写作意图。

写童话,首先,要选择自己熟悉的小动物,结合小动物自身的特点,想一想,通过这篇童话,你想告诉读者什么?是关于爱的,助人的故事,还是要传递百折不挠、战胜困难的困难的故事,是要说明动物常识的故事,还是启迪读者做人的故事。

2构思曲折动人的故事,确定写作意图后,围绕题目,围绕写作目的,大胆想象。先写动物的出场和活动情况,再写动物遇到的波折,最后写在其他小动物的帮助,问题得到解决。 写作引路:

一、故事有趣,叙事有序,富有意义。

编写童话古诗要大胆想象,和幻想,夸张合理,编写曲折有趣的故事情节,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有哪些动物,它们之间发生了哪些事,遇到了哪些困难,最后是如何解决的,一一写清楚,并能让读者从故事中明白道理,受到教育。

二、写好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等细节。

细节能使故事更加生动,要想一想:故事发展过程中,小动物们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有会做些什么,写好动物的语言,动作和心理,要抓住几处细节描写。

例文:

《狐狸借油》

春天,森林里到处是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在童话王国206号大街上,却发生了一件发人深思的事。 这天,狡猾的狐狸家里的油没有了,它听说鸡妹妹家里的油非常多,便嬉皮笑脸的来到鸡妹妹的家。到了门口,它故作亲切的对鸡妹妹说:“亲爱的鸡妹妹,我家油没了,请您借我一瓶吧!” 鸡妹妹听了,气不打一处来:“你这人不讲信用,前年借我的半瓶油还没还,今年还想捞便宜,没门!” 狐狸听了,胸有成竹地说:“鸡妹妹,你放心,现在你借我一瓶油,以后我还你两瓶。若是我说话不算数,你到森林法庭上告我去!” 鸡妹妹听了,觉得有便宜可占,左思右想了一会,便答应了狐狸的请求。它让狐狸写个借条,作为凭证。狐狸照做了,于是,鸡妹妹就给了狐狸一整瓶油。 过了一个星期,狐狸真的来还油了。鸡妹妹很是激动,心中还抱怨到:别人都说狐狸不仅狡猾而且向来都是不讲信用的,他好像并不是这样嘛!鸡妹妹便高高兴兴地请狐狸进了门,但当她看到狐狸手里拿的是两个眼药水一样大小瓶子装着的油时,嘴都快气歪了。“你,你……你不是说借一瓶还两瓶的吗?现在怎么……”鸡妹妹就嚎啕大哭了起来。狐狸却笑嘻嘻地说:“是呀!可我并没说用多大的瓶子装呀!”说完他便得意洋洋地走了。 鸡妹妹上了当,坐在门前大哭起来。正巧聪明善良的小白兔经过这里,看见鸡妹妹哭得那么伤心,急忙上前问明原因,鸡妹妹连忙把事情一五一十地都告诉了小白兔。小白兔听后忿忿不平地说:“别哭,别哭,我去把你的油回来。” 小白兔快步来到狐狸家,喊道:“狐狸大哥,我家的油用完了,你能借瓶油给我吗?还时我会还两瓶的!”狐狸暗想:你也想用这种把戏哄我,我才不会那么傻呢!于是,狐狸就对小白兔说:“油,可以借给你,但还的时侯瓶子要和借给你的一样大小才行!”“行,行,行。”小白兔也写了张保证书给狐狸,便把借来的油给了鸡妹妹。 没过几天小白兔提了两个借油时一样大的油瓶来到狐狸家。狐狸一见就乐坏了。可他接过油瓶一看就傻了眼,只见瓶里只装了一丁点的油。气得直骂小白兔不讲信用,再也不和他交朋友了。“我说借一瓶还两瓶,但没说还多少呀!”小白兔笑着说。 通过这次教训,狐狸终于懂得了诚信的可贵。如果一个人失去诚信,他肯定会失去朋友,失去信任。那是多么可怕呀!于是,狐狸拿了两瓶油来到鸡妹妹家道谦,鸡妹妹原谅了他。从此,两人成了相互信任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懒惰的狐狸

森林里住着一只狡猾的狐狸和一只老实的熊。他们生活在一起。

春天来了,他们要播种玉米。狐狸说:“熊兄弟,你去播种,我去把树上的小鸟赶走。要不然,它们把我们的种子给吃了怎么办。”狐狸说完,就走了。它来到一棵大树下睡觉。熊播完了种子,狐狸刚好也睡醒了,他揉着眼睛对熊说:“我赶走了好多小鸟,它们都想来吃我们的种子的。”熊相信他的话。

熊种的玉米发芽了,并渐渐越长越高,还结出了玉米棒子。到了该收获的季节,狐狸说:“兄弟,你去收玉米,我到山上去打野兔来改善改善我们的生活。”老实的熊同意了。狐狸出去了,他又找了一棵树躲在下面美美地睡上一觉。他回家的时候,熊把玉米收完了。狐狸摊开手说:“兄弟,抱歉!今天运气不好,一只野兔也没打着。”熊还是相信他的话。

秋天到了,他们种的稻子熟了。狐狸又说:“兄弟,你去收稻子。我在家看着玉米,要不然让小偷把玉米偷了。”熊走后,狐狸在家里又睡了一觉。他睡完觉,熊也收完稻子回来了。“有小偷来偷我们的玉米,被我给赶跑了。”狐狸对熊说。熊依然相信他的话。 到了分东西的时候,他们请邻居狼作证人。狐狸说:“熊老弟,你干活这么辛苦,我也没闲着。这样吧,我分九份,你分一份,怎么样?”老实的熊爽快地答应了。邻居狼对熊说:“狐狸是骗你的,其实每次你干活的时候,他都在睡大觉。”熊听了抢过东西,把狐狸赶走了。

冬天到了,到处冰雪覆盖,狐狸找不到吃的,就饿死了。

骄傲的鹅

从前有只骄傲的鹅,他的名字叫“傻个儿”。鹅的颈很长,个子长得高大,羽毛也很洁白,长得非常强壮,因此,他很骄傲,在他的眼里,这个世界上就没有比他更美丽,更优秀的动物了。

一天,这只大鹅遇到了一只小金鱼,小金鱼欢快的向他打着招呼:“嗨!美丽的大鹅,你好啊!”傻个儿心想“哼,我这么漂亮怎么会跟你这种小东西说话呢!”金鱼似乎看出了傻个儿的心思,便说道“你是不是觉得自己很有优越感啊?我给你出个谜语吧!你敢猜吗?”傻个儿心里想:我有什么不敢的,我这么优秀,竟然会有人想考我,哈哈,真是太好笑了!就说道:“好啊,你出题吧”小金鱼顺口就出了一个谜语,傻个儿愣在原地一动不动,嘴也是张了合,合了张的,结结巴巴说不出来。

最后不得已,只好说:“那这次算我输好了,我明天跟你比赛游泳,你敢来吗?”小金鱼爽快的答应道:“好啊,一言为定。”

第二天上午,就有鸡妈妈、狗伯伯、猪兄弟还有许多的小鸭子来观看他们的比赛,他们还找来了兔子婶儿和蜗牛兄弟来当裁判。裁判一声令下,“哗~~~~哗~~~~”只见傻个儿一下就跳到了水里,拼命的往前游,生怕输了比赛,他还时不时的望一望被他落在身后的小金鱼,用得意的表情看着小金鱼,似乎在说“我得让你输得很惨。”小金鱼倒是不紧不慢的游着,说也奇怪,傻个儿越游越慢,小金鱼越游越快,不一会儿就超过了傻个儿了,结果可想而知了,裁判判定小金鱼胜!

傻个儿还是输了,他惭愧的低下了头,脸涨得通红。从那以后,大鹅傻个儿就变得谦虚了许多,再也不敢那么骄傲,那么瞧不起人了。

送伞

小花猫正在院子里玩,忽然天下起大雨来,小花猫一下子就被淋成了“落汤猫”,还“阿嚏、阿嚏”地打了两个大喷嚏。

小花猫想,如果别的小动物来不及回家,一定会被淋湿的,淋湿了雨要感冒,那可就麻烦了,我得给来不及回家的小动物们送伞去。

说干就干,小花猫立刻拿着伞来到大门口,它伸长脖子向远处望去,只见从南边跑过来四个小动物,它们分别是小青蛙、小乌龟、小鸭子和小公鸡。青蛙最小,淋了雨一定很危险,我就先把伞送给它吧!小花猫想着,忙向小青蛙跑去,当它把伞遮到小青蛙的头顶上的时候,小青蛙笑笑说:“呱呱呱,谢谢你,小花猫,我天生喜欢水,是不怕浇的,你还是把伞送给需要它的人吧!”

原来是这样,我说小青蛙怎么一点都不着急呢。小花猫想着,又把伞举到小乌龟的头顶上。小乌龟抬起头,眉开眼笑地说:“谢谢你,小花猫,我也不怕水,更何况我的背上还驮着房子呢!必要的时候我可以钻到屋子里面去,你还是把伞送给更需要它的人吧!”哦,原来小乌龟也不怕浇啊,小花猫想着,又把伞递给后面的小鸭子。小鸭子看了看小花猫,用欢快的语调说:“嘎嘎嘎,谢谢你,小花猫,我的毛上涂满了油脂,是不怕水的,我还很享受在雨中漫步的感觉呢,你还是把伞送给更需要它的人吧!”

小花猫疑惑了:“怎么,难道只有我是怕浇的吗?”它一边又把伞送给紧跟在后面的小公鸡,一边自言自语:“小公鸡,是不是你也喜欢水,不怕雨来浇呢?”小公鸡接过伞,非常感激看着对小花猫说:“谢谢你,小花猫,我可没有它们三个的本事,我很怕水,瞧,我都成了„落汤鸡‟了,你可真是雪中送炭啊!”

小花猫听了小公鸡的话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它想:“如果我知道谁需要伞,谁不需要伞,早一点把伞送给小公鸡,它就不会成为落汤鸡了,看来,光有一颗善良的心还不行,我还要努力多学一点知识,才能更好地为伙伴们服务啊!”

漂亮的金鱼

那只拥有银色尾巴的金鱼生活在普普通通的鱼缸里,就像这只鱼缸似的,这只金鱼也没什么特别的,除了它的银尾巴。于是它便时常看着自己的尾巴幻想着自己有多么的高贵,也因此瞧不起那些红尾巴金鱼。这样一来,它孤立了,那些被它数落过的鱼儿们都对它冷眼相看。在主人喂食时它也因为此而夺不过食物导致它饥肠辘辘。

这样饿着一天又一天,银尾巴金鱼几乎昏厥过去,眼毛金星着。而它的银尾巴也随着它营养不良,渐渐一天一天的变成了红色,它这才明白自己其实与别人并没有什么区别,自己是如此的普通。

曾有银尾巴的金鱼后悔了起来,“我不应该这样对待其他金鱼呀。”这样懊恼的话在它的脑海中一遍遍的想起。它回头看看自己仿佛褪了色的尾巴,已经失去了银光灿灿的美丽。这样的打击,加上它已经饿了好多天,它眼前一黑,躺了下去…… “你瞧瞧这只金鱼真是漂亮,平常怎么都没见过它。怎么还昏过去了,真可怜。看样子是好多天都没吃东西了。” “呀…它醒了!”金鱼张开眼观望,自己已经被鱼群里三层外三层的围着。大家咿咿呀呀的议论着这只来历不明的小金鱼。这时,不知是哪只金鱼忽然来了句:“你还没告诉我们你是谁呢!”这一说,其他的小金鱼就跟着起哄:“是啊是啊你是谁?”“我…我……”那只金鱼不敢开口说自己是那只曾经有着银尾巴总数落其它鱼的金鱼。或许在它看到有这么多金鱼围着它看它关心它时,在它心中的那个高傲的自己已经死去了。它需要的是友谊。

“没关系,无论你是谁,我们都欢迎你加入我们的家园!”一只金鱼喊着,其他的鱼儿们便也赞同的跟着它喊起来。金鱼羞红了脸,它默不作声,心中甜滋滋的。

许久以后的今天,当你定睛看这个普普通通的鱼缸时,你会发现这里面所有的金鱼都是红色的尾巴。可它们却都有一颗银光灿灿的心。

第6篇:冬天森林里的故事

在芬兰北部的一个茂密大森林里,并排长着两棵巨大的松树。它们的年纪非常非常大,没有一个人,即使是白发的老人,说得清它们幼小时的样子。

在森林边缘的一个小山岗上,有一座小屋,屋顶是用泥和草盖成的。这屋里住着一个穷农民和他的妻子。他们有一小块种粮食的田和一个不大的菜园。

冬天,农民以森林为生,砍伐木材,送到锯木厂,卖得的钱买牛奶和牛油。

农民有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男孩叫西尔维斯特,女孩叫西尔维娅。这名字是从哪里来的?一定和森林有关。因为西尔维这个词,在古代拉丁语里表示森林。

有一年冬天,兄妹俩到森林里去看看,是否有什么野兽和鸟落入了他们张开的网里:走到那里一看,一张网里有只白兔,另一张网里有只沙鸡。兔子和沙鸡都是活的,它们在网里用脚爪乱划,还吱吱地叫着。

放走我吧!兔子说。放走我吧!沙鸡说。

兄妹俩感到十分惊奇,他们从来没听到过野兔子和野沙鸡会说人的话。

我们放了它们吧!西尔维娅说。于是,兄妹俩着手解开捕兽网。兔子一获得自由,就逃进森林里去了。沙鸡也拼命地扇动着翅膀,飞走了。

你们去找擎天柱,你们去找擎天柱!它什么都能做到,随便你们要求什么!兔子一边跑,一边叫。

你们去请求抓云婆!你们去请求抓云婆!你们要什么,就会给你们什么!沙鸡一边飞,一边说。

森林里又恢复了宁静。

西尔维斯特说:擎天柱、抓云婆是什么人?

我可从来没听说过这么奇怪的名字,会是谁呢?西尔维娅说。这时,一阵强风在森林里刮过,老松树顶上发出了响声,在这响声里西尔维斯特听出了声音。一棵松树对另一棵松树说:朋友,你为什么还站着?为什么还要撑住天?怪不得森林里的野兽叫你‘擎天柱’!

我就是要站着!就是要撑住天!另一棵松树说,那么你呢,老太婆?你老是同云斗来斗去,这是为了什么?怪不得人们叫你‘抓云婆’!

我已经不中用了。现在风吹断了我上面的树枝,看来,我真的老了!

你这么说是有罪的!你才三百五十岁!还是个孩子!十足的孩子!我已三百八十岁了!

老松树深深地叹了口气,另一棵松树说:你看,风又来了,在风声伴奏下唱起歌来特别好听!我们一起唱支歌,回忆古代,回忆我们年轻的时候,我们回忆的东西真是太多了!

第7篇:动物王国里的故事教学设计

动物王国里的故事

一.教材分析

本次习作是在以“童话”和“动物拾趣”为主题的单元阅读学习之后,学生对童话的内容、特点有了基本的了解,对童话故事有了一定的兴趣。学生们都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可以通过本次习作──写童话故事,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童话的特点,进一步培养学生读童话、写童话的兴趣;初步领会编童话的方法;培养学生想象与表达的能力,让学生乐于表达,易于表达;感受童话的魅力及编童话带来的快乐。

二.教学目标

1、能展开丰富的想象编童话故事

2、把故事情节写得生动有趣。

3、学习修改自己的习作和欣赏评价他人的习作,感受编童话带来的快乐。

三.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让想象变得丰富。

童话,犹如一颗闪闪发光的宝石,照亮了我们成长的道路。童话,又像一位知心的朋友,伴随着我们一起欢乐与痛苦。(播放课件)这些童话故事伴随着我们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旅程。我是一个很爱读童话的人,你们喜欢读童话吗?

可是我们已往所读的都是别人的作品,今天,让我们也来编一编童话故事好吗?我们读过的许多童话都是以动物为主人公的,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动物王国,看看那里有什么样的故事发生吧,播放课件同时(板书“童话”)上周我们已经学习了两篇童话,还记得他们的主人公是谁吗?看一看,我把谁带来了?谁能向老师汇报一下故事中的主人公是谁?内容是怎样的?表达了怎样的情趣?也就是告诉了我们什么?《骑在白鹅的背上》是一篇童话,那你能告诉我什么是童话吗?童话有哪些特点呢? 既然我们对童话有了这么多的了解,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编童话吧!要想将一篇文章写好我们首先一定要认真审题。

(二)审题意,明要求

1、审内容。写一篇有关动物的童话故事,基于小动物自有的特点展开想像的翅膀,赋予小动物“人”的性格特点,创编一个内容新奇有趣的故事,让人读后难以忘怀。

审主题。童话故事的思想一定要积极向上,在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或愿望的同时要体现“真、善、美。” 审题目。

a、以主人公的名字命名。(《白鹅》《黄狗和花猫》;《小白兔》) b、以主人公的特征命名。(《勇敢的壁虎》、《善良的大象》) c、以文章要表达的中心命名。(《小猪照镜子》、《蛇穿裤子》) 作文题目要求我们已经搞清楚了,那就让进入下一个环节吧!

(三)聊话题,定选材

1.选动物

你最熟悉的是什么动物?他们有什么特点? 母鸡会下蛋

鸭子会游泳

孔雀会开屏 马会拉车

青蛙吃害虫

乌龟爬得慢 兔子短尾巴

狐狸很聪明

大象鼻子长 你选谁?

2.想情趣——意义、情感

A学生想象

B教师启发想象:咱们还可以让想象更丰富一些,来,老师给你们一些启发。(课件出示图片:生日送礼——赞美友谊 互相比美——赞扬心灵美 比谁聪明——称赞有智慧 长处和短处——要正确看待自己 我来帮你——赞扬助人为乐

环境保护、文明礼貌、团结友爱、战胜邪恶、勤奋努力、孝敬父母、知错能改

3.编故事

主要动物:青蛙、蛤蟆 内容:青蛙过生日,蛤蟆送礼物 情趣:朋友的真情最可贵

故事情节:青蛙过生日——蛤蟆要送礼——做件衣服吧——把布剪坏了——改作背心吧——可又剪坏了——再改帽子吧——还是剪坏了——做成了手帕——蛤蟆有歉意——青蛙很感激

2 ——礼物很特别——真情最可贵

(四)如何才能把故事编得内容曲折离奇,情节吸引人又可以教育人或者说明一定的道理呢?

1.理思路 学写法

比较下面两句话,哪一句写得更具体?

(1)丑小鸭来到沼泽地,望着天上的白天鹅,惊呆了。

(2) (受尽欺负的)丑小鸭来到(一望无际的)沼泽地,(眼巴巴地)望着天上(自由自在飞翔的美丽)的白天鹅,(不由得)惊呆了:“(难道世界上会有这么漂亮的鸟儿?)”(他自言自语地说:“我要是能和他们一起飞该多好哇!)

(3)写法指导:运用拟人、夸张的手法写

把动物人格化,让你故事里的每个事物都变成一个会说话、会思考的“人物”形象;同时,把好的坏的、勇敢的生怯懦的、公正的和自私的、聪明的和愚笨的、美丽的生丑陋的、善良的生邪恶的,都通过强烈的夸张而显得特别突出。

2、范文引路 狐狸和小兔

在一座美丽的森林里,有一只非常狡猾的狐狸。

一天,天气晴朗,它唱着歌蹦蹦跳跳地向前走着。突然,歌声停了,狐狸的眼睛盯前方流下了口水,它看见一只小兔子在采蘑菇,它就想:怎样才能吃到兔子肉呢?咦!有了,“兔妹妹”,狐狸笑眯眯地说,“你在采蘑菇呀!”小兔子皱起眉头想:“这个狡猾的狐狸又在耍什么诡计,肯定没什么好事,不行我得教训教训它,为森林里的小动物出气。”

小兔子镇静地说:“狐狸先生,你找我有事吗?”

“也没什么事,就是想和你聊聊天。”狐狸笑嘻嘻地说。

“哦,对了我听说有一种蘑菇,吃了会变成大力士,狐狸先生你不是梦想成为大力士吗?”小兔子一本正经地说。狐狸半疑半信地说:“真的吗?”

“当然啦!”小兔子点点头说。

“那......”狐狸吞吞吐吐地说,“好吧!为了我的梦想,我拼了!”狐狸一口就吞了下去。小兔子见狐狸吃了,高兴得一蹦三尺高,说:“你中计了!”话音刚落,狐狸就倒在了地上。

从那以后,小兔子用智慧战胜狐狸的故事就在森林传开了。

(写法借鉴:写童话必须有生动的故事情节,写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这样会使习作脉络清晰;鲜明的对话更能突出人物的性格;人物没有了神态就会变得呆板,在故事发展的过程中,主人公的喜怒哀乐除了靠语言来展现,还要通过主人公的神态进行烘托。写童话不单单要写一个故事,更重要的是思想内容要健康向上,反映出生活中的“真、善、美”)

(五)学生编故事、讲故事

(六)为本次习作列提纲 (七)小结

附:板书设计

选动物——熟悉

想情趣——有趣、有意义 编故事——起因、经过、结果命题、写成文

第8篇:《科学王国里的故事》读后感

《科学王国里的故事》是一种科普知识系列丛书,内容数不胜数。大到天文地理,小到生活琐事,每一篇文章都告诉我们一个科学的小道理。它不仅能帮我开阔视野、增长知识,还能提高学习的兴趣,真是我的好帮手。以前,我根本不知道九大行星和银河。《科学王国里的故事》向我们介绍了天体的形成过程。我知道了金星、水星、土星、木星、火星、地球、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是太阳系里面的九大行星。而银河则是许多像太阳系一样的星云构成的。我们人类居住的地球只是宇宙当中的一颗“小星星”。《科学王国里的故事》当中经常给我们介绍一些有趣的自然现象,比如说一年中的“四季”是怎样形成的?

海底下是什么颜色?海水为什么发蓝?等等。从中我发现了许多科学的道理,解开了我心中的一些谜团。在这本书中,我最感兴趣的一篇文章是“打蛇为什么要打三寸和七寸?书上说的是打蛇打三寸是因为三寸是蛇的脊椎骨最容易打断的地方,所以,一但被打断,后面的器官也被破坏。打七寸是因为七寸是蛇的心脏所在部位,心脏被打碎,蛇当然没命了。假期里,我经常随爸爸妈妈去山里旅游,听说山里有很多蛇,万一碰上了,就知道怎么对付它了。《科学王国里的故事》里面还解答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如:为什么苹果既能通便又可以止泻?原因是苹果含有丰富的有机酸和特别多的果蔬胶;为什么晚上要刷牙?因为口腔里的细菌会使食物碎屑腐败发酵。总之,《科学王国里的故事》是一本好书,它让我认识到世界是那么丰富多彩,知识是那么益智有趣;它让我知道了科学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财富。我喜欢《科学王国里的故事》,当你翻开书卷,趣味盎然的知识故事让你扑朔迷离;我喜欢《科学王国里的故事》,这套丛书集趣味性、知识性、启发性于一体,深深地吸引住我。在大自然的原野上,有多少条通往大自然知识高峰的小路,我将沿着这条小路,在知识的海洋里徜徉,做个有用的人。

第9篇:音乐教案-森林里的故事-教学教案

森林里的故事——《猜一猜》

一、大森林的早晨背景音乐《快乐的小熊猫》,教师边描述,边给学生戴上头饰:经过了一个长长的夜晚,森林爷爷终于睡醒了,它伸了个大大的懒腰,理了理它那长长的胡子,觉得该叫小动物们起床了,于是,它对着周围大声喊:孩子们,该起床了,孩子们,该起床了!这下,森林里可就热闹起来了。听:(课件展示各种动物的叫声)学生模仿动物叫声和动作。并将小动物图片贴上黑板。师:小动物们今天都特别高兴,因为,有三位小客人要来到大森林里作客。

二、客人一:《狮王进行曲》

1、听赏《狮王进行曲》

2、教师引导学生猜一猜:从动物的大小,以及活动的地方及特点来引导

3、再次听赏,学生跟随音乐表现动作。

4、给音乐起名。

三、客人二:《猜一猜》

1、教师跟节奏读歌谣,边将歌词贴在黑板上。(歌词贴成蘑菇形)学生猜一猜,教师将歌词连线成蘑菇状。

2、感受歌曲:播放歌曲,学生画蘑菇。

3、红绿灯辨节奏:在弱起部位加红绿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节奏。跟节奏齐读歌词。

4、欣赏范唱

5、学唱歌曲:分句学唱跟琴齐唱跟伴奏演唱。

四、客人三:《蓝猫》

1、师改编歌词:有一个小客人坐在飞船上,他身上穿着一件蓝大衣,你可知道他是谁,聪明勇敢又机灵,他有一个好朋友叫淘气。

2、播放蓝猫画面,学生欣赏主题曲,并跟唱。

五、美丽的大森林无边无际,前面,还有很多的奥秘在等待着它们。

上一篇:历史教研组长教学反思下一篇:安全生产督查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