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教研制度

2024-09-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教学教研制度(精选8篇)

教学教研制度 篇1

(一)、教学研究组织

1、教导处为学校教学研究管理机构,各学科任课教师在主任领导下,进行教学、教研工作。

2、为了加强教学研究,发扬集体优势,树立研讨之风,学校成立学科教研组,文理科教研组各设组长一人,负责本教研组的教学教研工作和日常工作。教研组受教导处领导。

(二)、学科教研组长职责

学科教研组长负责本组的学科教学和教研工作。

1、开学一周内,制定出本组学科教学研究计划。学期或学年结束写出学科教学研究总结。

2、组织本学科教学教研活动、竞赛活动及艺术活动。

3、经常深入课堂听课(每周不少于2课时),经常组织教师参加教学研究活动(每周一次)。

4、负责本学科教学成果的征集和评优。

5、对学科教学存在突出问题的教师,向教务处提出调整或解聘建议;对优秀的教师和典型的教学经验报请教务处表彰、推广。

(三)、教研活动

1、开学一周内,由教研组长及备课组长主持制定教研计划。教研计划包括指导思想、教研重点、教改课题和各项活动的内容及形式等,要定人员、定地点、定时间,坚持按计划开展教研活动,并作出详细记录。期末教研组长写出教研活动总结;计划、总结在规定的时间内分别报送教务处。

2、每周有两节课是学校安排的统一教研活动时间。

3、每次活动都要有充分的准备,主题明确,计划周密,有中心发言人,记录详细,总结及时,每位教师都要有专用的教研活动笔记。

4、教研活动要有严明的纪律和要求,组长应做好考勤,教师不得随便请假,确保全员参加,严禁无故迟到早退。教务处要经常到教研组参加教研活动。

5、全体教师在教研活动中都要积极参与、踊跃发言,认真记录,及时写出心得体会和小结,使教研活动落到实处。

6、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读一本教育教学理论专著,并作好读书笔记;每学期至少撰写一篇教学论文或教学经验总结。

(四)、听课评课

1、实行课堂开放制度,任何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校内人员或上级领导及来宾进入课堂听课。

2、各教研组或备课组每学期都要认真制定听课计划,听课不能集中于少数人、集中于某段时间,要使每个人都经常听课、被听课。一般每周都要有听课活动。

3、学校鼓励非教学人员进课堂听课,以了解我校的教学情况,宣传我校的教学实力。

4、实行“推门听课”制度。推门听课是对教学进行针对性调研、指导的重要途径。

5、实行学校领导听课制度。校长、教务处的领导要深入课堂,了解课堂教学及教学改革情况,指导课堂教学和教学改革健康发展。校长每周听课不得少于2节,教导处领导每周听课不得少于3节。

6、实行教师互相听课制度。每位教师每周听课不少于1节,要诚心邀请他人听课评课;每学期每人至少举行1次公开课。

7、听课人员要尊重授课教师的劳动,全面听、认真记。不得迟到、早退,要遵守课堂纪律,不得作任何影响教师上课和学生学习的事情。

8、学校举行的公开课或观摩课,应由专人负责召集听课教师评课,并认真做好评课纪录,写出评课总结,存入业务档案。

9、听课教师要认真评课,实事求是,在肯定成绩和优点的同时,指出失误、不足及需商榷的问题,提出改进教学的建议;被听课教师要认真做好记录,虚心听取各种意见,不断改进教学。

教学教研制度 篇2

关键词:教研组,同伴指导,教师合作

1 两种制度的比较研究

1.1 形成与含义

1957年, 我国教育部为加强学校教学工作, 仿前苏联教育体制颁布了《关于中学教学研究组工作条例 (草案) 》, 要求各地试行。《条例》提出, 统一学科或相似学科的教师组成各个教研组;教研组是教学研究组织, 不是行政组织的一级, 其任务是组织教师进行教学研究工作, 总结交流教学经验, 提高教师思想、业务水平, 以提高教育质量, 而不是处理行政事务等等。随着小学规模的扩大, 教研组也开始在小学出现。自那时起, 我国中小学逐渐建立了统一的学科教研组织系统。目前, 教研组活动早已在我国中小学里制度化了。每个学科都有各自的教研组队伍。它的形成旨在抓好教师工作的各个环节, 将工作细致化, 对学科教师进行规范化管理, 并在此基础上, 对教师的工作表现、教学质量等进行考核及价值评定。

20世纪70年代以来, 教师专业化与“教师即研究者”的呼声日益增高, 其核心理念就是要建立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伙伴关系, 由教师本人来研究和解决自己教学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同一时期, 美国从事教师培训的研究者们发现, “理论呈现-展示-实践-反馈”这一传统的教师培训模式十分低效, 为提高教师培训效果, 研究人员尝试让教师同伴群体之间互相听课、评课, 结合成互助小组, 互相提供教学反馈、意见和建议, 结果发现, 这种教师培训模式的效果极佳。这些促成了教师同伴指导的出现。它是一个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价值导向的活动形式, 为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供一个相互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它鼓励教师之间以合作的方式互助互学, 并为彼此提供持续的技术性的支持, 包括反馈意见, 分享专业技能、知识和实践智慧, 合作研究等。

1.2 合作的组成及其参与主体之间的关系

1.2.1 合作的参与主体及合作方式

教师同伴指导强调教师参与的自愿性原则。教师可以自由的选择搭档伙伴, 可以是本学科的其他教师, 也可以是其他学科的教师, 甚至是外校、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等, 组合的行为方式灵活, 把合作的主动权下放给教师个体, 突显了教师在合作中的主体性地位。这样首先有利于培养教师寻求自我发展的自觉意识, 从而提高合作的有效性;其次合作的动力来自于教师本身, 并且建立在相互支持和信任的基础上, 使得合作行为易于维持;最后它对教师选择合作对象的范围无严格限制, 教师可以根据自我发展的需要任意选择, 灵活性很大, 这有利于教师打破学科界线, 开阔专业视野。

1.2.2 合作中教师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教师同伴指导中, 合作的双方是平等的, 不存在等级上的差别和主次之分。参与各方排除了年龄、教龄、教学经历、经验以及身份、职务等的差别。在开展活动时各方是互助、友好的伙伴关系。因此, 教师在合作过程中, 注重的是彼此之间地位上的平等, 对话上的民主、交流上的开放。为保证教师能抱着一种开放的心态平等地与他人交流, “学校行政组织不可利用任何同伴指导过程中的资料来作为对教师进行评价或奖惩的依据”。活动不涉及对教师的价值判断, 注意营造无威胁的、合作的教师专业发展氛围。

1.3 合作的内容与实施方式

1.3.1 合作的内容及确定方式

在教师同伴指导活动中, 合作内容以教师需求为基本出发点, 自上而下, 关注教师教学实践情境中的真实性问题, 这是维系集体合作的重要影响因素。合作目标是教师自行进行判断和确定的, 通常是经集体的商讨后来共同确定合作小组所要完成的任务, 达成合作的愿望。并制定相应的行动计划, 从而实施他们认为有价值的改进。这实现了教师真正参与到一项学习现象的理解和意义建构, 从而使合作变得极有价值。充分体现了教师行使专业自主权的独立行为, 凭借自己的专业自信和审慎判断对外界作出反应。教师同伴合作的关注点及确定方式有利于调动教师合作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学校仅给予协调, 彰显了教师在专业发展上的自主性意识。但这种合作方式可能会带来合作行为的盲目性, 受限于教师的有限水平, 故学校需学校的适度引导和调控。

1.3.2 合作的实施方式及其过程

教师同伴指导是一种以问题为先导的自觉行动研究, 强调问题的真实性和情景性, 并注重教师的专业问题意识。合作活动强调教师集体智慧的共享。活动中, 明确教师任务、责任和角色担当, 凸显教师的参与性和合作目标的实践操作性。强调合作活动的连续性和跟踪性, 为教师提供持续的支持。同时重视活动的后续工作, 重视培养教师的反思意识。

2 反思与启示

教师同伴指导制度和教研组制度都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和策略, 但在教师合作的参与程度及效果上, 教师同伴指导明显要好于教研组活动。因此, 我们要利用教师同伴指导制度的元素来完善教研组制度建设, 提高教师合作的有效性,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教研组制度建设:

首先, 必须淡化教研组的行政职能。教研组长尽量少担任行政职务, 注意发挥教学突出者的“带教”或“指导”作用, 避免或少用旨在评优、提级和晋升的教师评价方式, 增加指向专业发展的教师自评和同伴评议等方式, 促进教师群体间的互相支持、协助及专业共享行为, 还教研组教学研究组织的原貌。

其次, 应打破教研组的学科界限。不同学科间的教育原理和教学法也是相通的。新课改强调综合性、整体性的课程建设, 强调课程融合, 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来开展教研组活动不仅有利于纠正传统分科课程中存在的弊端, 更有利于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教师突破学科界限进行教研, 可以跨学科地选择教师作为自己的伙伴, 互相听课、评课和交流, 有利于开阔教师专业视野。

最后, 分散教研组的集体性活动。教师们不要完全倚赖集体的、统一的教研组活动, 有些教学问题是教师通过个人努力或个别交流所能够解决的, 如果仍旧通过集体性活动 (如集体备课) 来解决的话, 会造成活动的低效。所以应该打破常规, 根据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需要需求来灵活机动地开展教研活动, 增加和提高活动的弹性和灵活度。希望我国的教研组制度能够吸取同伴指导制度的优点, 不断地完善自己, 成为一种人性化的融教学、研究、进修于一体的组织形式, 更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丁钢.同侪互助:教学创新的内在动力[J].课程与教学, 2003.

[2]姜兴明.中小学教研组现状分析与对策[J].教学与管理, 2004.

建设园本教研保障制度 篇3

管理者听课兼课制度

一方面,我们认真反思现有听课制度的不足并进行调整。以往。我们有专人(教科室成员、年级组组长等)检查教师的备课笔记和课后反思。但没有把备课、上课、课后反思联系起来整体考评。我们认识到这种孤立的检查评价制度价值不大。所以现在主要采取预约听课和随堂听课的方式,根据实际情况与教师开展一对一的交流。预约听课的具体做法是:管理者在听课前一天中午通知被听课教师,让她有一定的准备。在听课当天中午该教师会把活动设计、课后反思发到听课者的邮箱。然后听课者一般会在当天下午或第二天中午结合活动设计、教学实施、课后反思与该教师交流,分优点、缺点、建议三部分反馈给教师。尽量发现该教师教学中的闪光点。随堂听课则事先不通知教师,课后的交流程序与预约听课相同。

另一方面,管理者实行兼课制度,目的是深入了解一线教学工作,获取幼儿发展和教师成长的信息,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去研究和解决。基于此,管理者要进班。具体做法是:管理者每周二上午轮流参与中班的角色游戏,与班级教师分工负责,观察和记录幼儿在游戏中的状况,同时加强对幼儿创造性游戏的个别指导。另外,管理者分成两个工作小组,每周二下午分头轮流组织大班幼儿的美术、打击乐兴趣小组活动。每周四下午则参与组织全体幼儿的散步观察活动,引导幼儿接触大自然,等等。这样管理者可以对幼儿的发展情况和教师的教学情况有较全面和感性的了解。为顺利开展园本教研活动奠定基础。

教师自主学习制度

园本教研的核心是从实际出发。帮助教师获得实实在在的发展。所以管理者给教师自主选择的机会,满足教师的学习需求非常重要。几年来,我们坚持给予教师自主选择发展方向、指导师和学习培训的机会。

首先。我们要求教师根据自身条件和团队成员(年级组)的实际情况制定发展计划,确定某一领域作为重点研究的方向。在每学年初,我们会组织全体教师自主选择本年度重点研究方向,并要求教师在本年度内向大家展示。

其次,每个教师既可以自主选择同伴作为自己的指导师。也有可能被别入选为指导师,这样同事之间互相寻找亮点,互相肯定对方,激励教师努力发挥自己的特长。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这种制度打破了等级观念,教师共同备课、上课,相互观摩,相互交流课后反思、论文撰写等经验。共同成长。

第三,我们会把所有学习信息收集起来向全体教师公告,由教师自主选择学习地点和学习内容。为了避免信息单一化,我们规定每次最多去4人,以做到个人学习需求和组织需要的统一。

年级组组长、学科组组长工作制度

年级组组长和学科组组长是园本教研工作的骨干力量。在我园,年级组组长和学科组组长每年聘任一次,是在民主推选的基础上由园务会议讨论决定的。年级组组长负责制订本组教研活动计划并认真实施。他们隔周召集组员开展业务学习。讨论并确定教育主题、教学内容与目标等。论证其必要性和可行性。他们还要在每学期根据本组实际情况开展2~3个专题研究,同时指导新教师。学科组组长与年级组组长的职责类似,重点探讨领域教学。

教师学习经费保障制度

田付村中学中学部教学教研制度 篇4

为了充分发挥教学教研,教师进修、在我校实施新课程改革,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等方面的作用,努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一、教学教研制度的核心要求。

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团队的同伴互助,专家名师的专业引领,是开展教学教研,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三个核心要求。

1、自我反思。反思是指教师通过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反思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及教学效果,并进行活动研究,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克服教学工作的被动性和盲目性。

2、同伴互助。教师在自我反省的同时,开放自己,加强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协调合作,共同分享经验,达到互相支持,共同提高。

3、专业引领:为使教学教研工作向纵深,可持续发展,学校主动邀请局教研员、名师等人员定期指导学校的教学教研制度。在他们的支持、指导下更好的开展教学、教研工作。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三者具有相对独立性,同时又有相辅相成,互相补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作用,在实际工作中要充分发挥各自作用并有机整合,促进教学教研工作的开展。

二、教师队伍的管理:

1.积极参加上级部门举办的各类教研培训活动,教师应做好学习笔记,作为学校教学教研的第一手材料。

化学教研组教研制度 篇5

一、关于集体备课制度

1、集体备课的时间:每周五第七、八节。

2、集体备课的范围:下一周要完成的课程内容。

3、集体备课的组织形式:以教研组或备课组为单位,由组长负责主持,每周定一个中心发言人以说课的形式进行。

4、组长在学期初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集体备课计划,按教学进度定好每一周集体备课的内容和中心发言人。

5、集体备课时,老师们要继续开展“问题、探究、发展”和“先学后教”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中心发言人说课内容规范为“六必说”,即一说教学内容,二说学习目标,三说教学重点难点,四说本节课分几个小节进行学习及每一小节自学需要的时间,五说学生自学后设计哪些问题来充分暴露学生存在的问题,六说配置课堂检测作业。

6、集体备课必须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进行。在集体研究后,任课教师根据集体备课的意见,结合本班实际,认真修改,制定既要有共性,又要有个性的学案,并把修改后的课件挂上校园网上,老师们可进行多次参考与修改。

7、注重知识、方法、价值观的三维教学,渗透品德教育,注重化学环保教育。

8、备课要做到四有:脑中有“标”、手中有本、心中有数、目中有人。

二、关于推门听课制度

为全面促进教师备课、授课质量,从而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师业务水平,开放所有教师的课堂教学,教师之间可以随时推门听课,让新教师有汲取经验的直接感观站,老教师的优质教学资源有共享的舞台,从微观层面服务每一个教师。同时,要求每堂课都听必有研,研必有果,使推门听课成为教师课堂教学水平提高的催化剂。

教研组长每学期听课不少于20节,工作1-5年的教师听课不少于25节,中级以上职称的教师听课不少于15节。

三、关于青蓝帮扶制度

1.指导教师要全面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促进青年教师加强师德建设,提高职业道德素养,在学生面前身正为范。

2.指导教师要十分重视对青年教师教学过程的辅导、帮助和督查,提高青年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写教案的水平和课堂教学效率。

3.青年教师要虚心向指导教师学习,尊师重道,教案要经过指导教师同意签字后使用,先听课后上课。

4、团结合作,取长补短,坦诚相待,共同成长!

四、关于开展活动课程制度

1、积极开展《我与化学》、化学乐园、竞赛辅导3个主题的化学校本课程,组织高中各年级的化学小组的活动。

2、主管该小组的教师,每学期初订好全学期的活动课程计划。

3、辅导老师在每次课外活动之前都应作好认真的准备,努力提高活动课程的质量。做到有计划、有内容、有效率。

5、认真做好课外兴趣小组参与学生的出勤并作详细记录。

6、全面抓好第二课堂、课外选修、校本课程、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工作。

五、关于化学实验课程制度

1.学生实验,任课教师应在一周前填好通知单送报实验室;演示实验应在三天前填报实验室。2.学生实验、演示实验之前,教师应到实验室检查实验准备情况并实验一次,如有改进之处,应及时通知实验员。

3.凡课程标准要求做的实验都应该认真完成,如有新的仪器和装置应及时使用,力求取得最佳实验效果。

4.实验课时,教师应以实验室规章制度严格要求学生,如实验中有仪器损坏应及时请学生填写报损单。实验结束后,每位学生必须按时完成实验报告,教师应作实验总结。

5.对每一次演示实验的成败关键,教师都应做到心中有数,演示时做到操作规范、准确,演示实验结束后,应及时把实验仪器和用品归还实验室,并填写好实验报告单送报实验室。

6、多做实验,做好试验,交流技术,注重安全环保!

六、关于教师进修制度

每位教师都要积极进行自学进修,多方位提高自己驾驭教学的能力,教学相长,每学期都完成一篇教学论文,争做学者型的教师,争创学术型的化学科组。努力实现学校提出的“教师科学成功,学生科学成材,学校科学发展”的整体目标。

化学教研组

校本教研培训制度 篇6

王家厂镇中心小学

课程改革的成败关键在教师,只有教师切实转变教育教学行为,进一步提高自身业务水平,课程改革这一宏伟工程才能得以顺利实施。我校以“校本培训、教学研究、教育科研”三位一体的研究机制,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为使学校校本研训工作进一步落实,特制定本制度。

一、校本研训的意义

学校是教师职业生涯的重要场所,是教师成长的摇篮。学校理应为教师的自我实现、专业发展而服务。根据教师的教学实践,开展校本研训活动是全面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校本研训包含三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必须以学校发展为本”,强调必须从学校实际出发,围绕学校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研训工作,为学校的教育发展服务。第二层含义是:“必须以教师发展为本”,必须确立教师在校本研训中的主体地位。让教师成为研究的主人,通过校本研训来培养教师、提高教师素质,为教师的自我发展、价值实现服务。第三层含义是:“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教育是培养人、发展人的事业,校本研训要研究学生,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尤其要解决学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疑难问题,要有针对性,讲求实效性,反对形式主义。

二、校本研训的具体规范

1.学习提高———努力做好校本培训工作

(1)培训工作日常化。我们把校本培训当作学校常规工作来抓,与平时的教研活动、业务学习相结合;与青年教师的培养相结合;规定每周五晚上为全体教师的雷打不动的业务学习时间,使校本培训工作制度化、日常化。

(2)培训内容广泛性。培训内容力求做到全面、丰富、详实。具体有课程通识培训、各科课程标准的学习、实验教材培训、教科研培训、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等。如仅数学学科就包括数学教学理论选讲、学习理论与小学数学教学、数学教育科研、数学课堂教学、特级教师教学思想、数学思想方法、案例研究与写作、数学教育展望等专题,力求教师对当前的数学教育改革与研究有一个比较全面系统的了解。

(3)培训形式多样化。在校本培训中,我们力求做到形式多样,贴近教师工作实际。具体有专家讲座、案例分析、反思教学、参与式讨论等研讨形式,在培训效果上体现了“新、活、实”三个字:内容新──新课程理念,新课程标准的目标、教学方式和新型的师生关系;方法活──采用专家讲座、案例分析、反思教学、参与式讨论等研讨形式;效果实──备课时要想到、教学中要做到、课后要反思到。

2.反思交流———积极开展多形式的教研活动

(1)教研行为自主化

制度上保证:学校规定每周三为语文学科教研日,周二为数学与其他学科教研日。教研活动中要求做到“三个有”,即有主题、有中心发言、有活动记录。组织上到位:教研组是开展校本教研的中间力量与基本组织。我校非常重视教研组的建设,根据学校实际分成3个教研组,其中包括语文教研组、数学教研组再加综合教研组。明确各教研组长的职责,加强对教研组的指导与考评。行为上跟进:要求教师主动参与各类教研活动,主动与同事交流实验中的成功与失败。广大教师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由“被动研究”变为“主动研究”,学校教研氛围日渐浓厚。

(2)教研主题专题化

在开展教研活动时,我们要求事先定好计划、确立研究主题,做到“两个结合”。一与课题研究相结合。即要求学校各级教研活动要与课题研究相结合,要与课改实验中遇到的问题相结合。二是与校本培训相结合。根据培训主题、培训内容开展教研活动,如课程通识培训、实验教材培训等。

(3)教研内容系列化

我们认为开展系列的主题教研,有助于教师更加深入系统地研究问题。为了加快青年教师的成长,我校提出上好“三课”的做法。即老教师、优秀教师给青年教师上好示范课,青年教师上好汇报课,课题研究上好研讨课。

(4)教研形式多样化

从教研性质上分有注重操作的参与式研讨、同课异构的比较式研讨(师徒上对比课)、自我申报的沙龙式研讨、提高层次的课题式研讨、诸多学科的交叉式研讨(音美等综合科教学研讨)、多渠道多反馈的交流式研讨等。具体组织形式有课堂观摩、说课评课(实话实说)、主题沙龙、课题研究、观点展示(头脑风暴)、热点评说、读书交流等。

(5)教研科研一体化

我们认为教研科研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而服务,为了实现学校、教师、学生三者的最大发展而服务。为了提高教研科研的实效,我们的做法是教研活动科研化、科研活动教研化。学校教导处、教研组经常协同组织开展教研活动。

3.协作交流———大力开展集体备课制

积极探索备课制度改革,试行集体备课制,总体思路是“分块备课、集体评议、个人修改、注重反思”16个字。即教师先分块备课,然后是教研组集体评议,在此基础上教师根据教学实际修改,课后必须要有反思。这样既加强了教师之间的学习交流,做到资源共享,同时又减轻了老师的工作负担,提高了备课实效。

4.专业引领———搭建教师学习对话的平台

没有专业引领的研究活动,教师的研究很难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或者至少耗费比较多的时间。除了教师个人的学习钻研之外,还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给教师提供学习机会。

(1)校内:开展新老教师传帮带活动。一是采用新老挂钩师徒结对的方式,要求教龄未满6年的教师必须拜一名老教师为师,全面学习老教师的优秀经验和敬业精神。二是成立校学科指导组,校长任学科指导组组长,教导主任任副组长,全面负责各学科的教学指导工作。学校实行“推门听课制”,要求学科指导组成员每期听课不少于10节,教师每学期听课不少于15节,并定期汇报交流教学情况。形成大家都深入课堂,研究教学的良好氛围。

(2)校外:走出去请进来。走出去,一是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外出学习,尤其是青年教师在政策上要给予倾斜,让他们接受高层次、全方位的系统培训,促使他

们尽快成长。二是给青年教师搭建一个展示锻炼的舞台,让他们在一些大型研讨会上展露风采等。请进来,邀请本县内其他学校优秀教师来校上示范课、办讲座。

5.资源整合———教研、科研、培训一体化

(1)整合资源。教研、科研、培训三者并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有机的整合。要把教研、科研、培训统一纳入校本教研的范畴,统一规划,统一实施。

(2)突出“校本”二字。即校本研训要结合学校、教师、学生的实际开展工作。

6.激励保障———发挥学校服务导向功能

(1)组织到位。将学校形成一个校长亲自抓、教导主任负责抓、教研组具体落实的管理网络。

(2)制度到位。学校制定出各项教学常规制度(候课制)、听课评课制度、教师外出学习汇报制等,从制度上保证并激励了教师参加校本教研活动,提高活动质量。

(3)人员到位。一是实施教研活动组长负责制、学校领导联系制。即各教研组的活动由组长负责,学校领导各联系一个教研组,指导并参与各个组的教研活动。二是学科指导组成员要深入课堂、研究教学,全面负责各学科的教学指导工作。

(4)经费到位。为了提高校本教研的成效,学校在经费上予以大力支持,做到四个保证:保证教研经费、保证课题研究经费、保证外出学习经费、保证校内奖励经费。

加强中学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探索 篇7

然而中学校本教研制度的建设与运行现状不容乐观, 教师校本教研扶持力量不足, 教科室作用发挥不力, 教研经费投入不足, 教研活动内容、形式单一, 低水平的教研活动带来的结果是教师的发展跟不上新课改的步伐, 因此, 我们要积极探索, 寻求对策, 使校本教研制度有效地推动新课程改革。

一、完善校本教研制度的基本原则

1. 可操作性原则。

校本教研制度的订立必须符合本校实际, 使教师作为制度执行者能清晰地认识它的理念和意义, 进而认可、接纳它。校本教研制度是需要教师在领会校本教研理念的基础上践行的, 如不能付诸行动, 就不是可操作的“制度”。

2. 以教师为本原则。

制度不在于约束教师, 而在于为教师的教研提供指导与服务。学校要为教师的教学研究指明方向, 搭建平台。校本教研制度的制定要有一定比例的教师参与, 避免过于量化、细化而导致僵化, 校本教研制度的完善, 是学校文化的重建, 它创造的是一种崇尚研究、共同探讨、共享经验的氛围, 是有利于每位教师发展的机制, 在这种机制和氛围下, 教师间关系和谐, 互惠、双赢, 共同提高。

3. 公平性原则。

校本教研制度要为每一位教师提供平等的发展机会, 不能有特权。如只有少数教师有外出学习机会, 只有骨干教师才能做课题研究等类似这些现象就不符合公平性原则。当然, 公平不排斥竞争, 良性的竞争是发展的动力, 如激励教师参与教科研的奖励制度等, 这些竞争必须在公平的基础上进行。

4. 开放性原则。

全体教师都是校本教研的主体, 而不应仅局限于部分骨干, 还应与外界保持密切的联系, 外界因素包括学生家长、校外的专业研究人员等, 他们的作用不容忽视, 将他们整合在校本教研制度之下将有利于这项制度有效地开展。

二、完善校本教研制度的主要内容

1. 完善校本教研组织领导机构。

建立高效的组织领导机制是校本教研制度能否规范实施的首要保证, 校长是学校建立校本教研制度的第一负责人, 但校本教研并不是事无巨细都由校长过问。校长应充分调动其他领导成员, 分学科、分课题, 参加活动, 分工明确, 各尽其职, 帮助教师解决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校长要确立“科研兴校”的理念, 确保教师参加教研和培训所必须的经费投入, 要整合教科室、教研组、备课组的力量, 建立校本教研立体组织体系, 形成教学、教研一体化格局。

2. 完善校本教研常规管理制度。

确立教科室的教研管理职能, 加强教科室对课题组、教研组和备课组的管理, 组建对学校发展和教学改革有重大意义的课题组, 组织教研组、备课组开展教研活动, 为课题研究提供服务和指导, 总结和推广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的先进经验, 树立先进典型。

3. 完善教研组、备课组管理制度。

明确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的职责, 制订详细的工作要求。还可以交叉设置校本课程等适应新课程的综合教研组, 改变学科本位的倾向, 开展形式多样的集体备课和听课、评课活动, 形成学习共同体, 加强集体研究, 分享经验与成功, 让教师在集体活动中快速成长起来, 建立一种有利于促进学校发展和教师合作的教研组文化, 建立真诚的沟通, 形成团结、向上的教师文化。

4. 完善教师教学研究制度。

教师是校本教研的主体, 建立和完善教师教学研究制度是构建校本教研制度的根本, 为进一步凸显教师的教研主体地位, 学校要建立具体、明晰的教师教学研究制度, 包括理论学习制度、教学反思制度、备课制度、作业布置与批改制度、学生辅导制度等。

5. 建立课题规划及管理制度。

校本教研制度要求学校建立起鼓励和帮助教师进行课题规划与管理制度, 要制订包括课题规划、立项、开题、过程管理、结题、档案管理等内容的管理制度, 增强研究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6. 深化学校教研的交流制度和师徒结对制度。

为了使同伴互助得到落实, 学校要建立相应的制度为教师的合作和交流提供平台, 如开展师徒结对活动, 骨干教师帮带青年教师, 明确规定师徒的义务, 建立师徒档案, 使新教师尽快成长。老教师在与新教师的交流中学习新思路。强调教研组的学术研究职能, 改变教师教学研究各自为阵的状态, 组织学术报告会、经验交流会、校际观摩课、沙龙、教师论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营造浓厚的学术研究气氛。

7. 强化教研服务制度。

校本教研制度的落实与完善必须建立在学校提供良好服务的基础上, 包括校本培训、专业支持、信息、经费等多方面的服务保障。保证课题研究经费、外出学习经费和奖励经费, 建立教研网络平台, 设置教研活动专门场所等。学校要积极主动地和专业研究组织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 聘请专业研究人员做学校的教研指导, 开展专题研讨、学术报告、名师讲课等活动, 发挥专家的专业引领作用, 提高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的能力和学校教研的层次, 使学校成为真正的学习型组织。

8. 改进教科研的评价与奖惩制度。

略论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支持系统 篇8

一、教育行政政策支持

1.教学研究政策

建国以来我国推行统一的国家课程模式,几乎不能给学校和教师留下自主的研究空间。

新一轮课程改革奠定了我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三级课程管理模式,学校和教师开始成为教育教学实践的真正主体,而教学研究作为教育教学实践的一部分也不再是学府深斋里专家的“特权”,教师也应成为“研究者”,成为专家。国家的大政方针以及教育理念的转变使教师成为研究者并参与教学研究成为可能,但如果没有配套的教师教学研究的政策和措施,教师的教学研究也不能真正落到实处。因此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制定相应的教学研究政策来鼓励、支持、规范、约束教师的教学研究。如规定教学研究的方式、内容、方法,规定教师的培训方式等,使校本教学研究规范化,条理化。

2.教师评价政策

在我国教育政策体系中关于教师评价政策,相对较少并缺乏科学性。教师评价似乎只停留在教育研究者的理论探讨和学校为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而把教师分为三六九等的简单评估中,并且两者存在明显的分离状态。

在学校中倡导教师评价的新理念、新标准,把教师评价的理论研究新成果运用到学校教育实践中,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相关的教师评价政策起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借鉴教师评价研究的理论成果,吸收教育理论专家的参与来制定教师评价的政策和措施,把“教师是专业人员、是研究者”这一理念作为制定教师评价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以此制定相关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指标,鼓励教师进行能动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为以校为本、以师为本的学校教育实践和教学研究提供政策支持。

3.相关配套政策

校本教研的计划、组织、实施、监督和评价等一系列工作,需要一定的经费,适当的场地设施和必备的资料和素材,这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出台相关的经费、物质、人事甚至宣传等方面的配套政策和措施为校本教研提供保障。

二、信息技术支持

1.建立信息技术培训和学习制度

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的培训,其目的是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提高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问题的能力。教师的教育信息能力对教师的校本教研将起着重要的支持作用。教师在教学研究中通过信息技术如多媒体、网络等获得信息资源便捷而迅速,能够尽快掌握当前有关自己研究课题的前沿问题和资料。因此在学校中建立信息技术培训和学习制度,让老师掌握和形成教育信息能力,是推动校本教研的重要因素。

2.构建网络环境下的校本教研运行机制

利用网络技术建立一套校本教研的运行机制将增强校本教研的时效性和便捷性,提高教研效率。首先可以利用网络加强教研管理。现实状态下教研的组织实施都需要人的上传下达,需要人力、物力进行指导管理,费时费力,而利用网络资源完成这些工作将大大提高效率。如教师的课题审报、实验方案、研究成果发布在网上,老师的研究过程和研究成果可以及时被别人获悉,并能接受及时的指导、评价和管理。研究课题的中期、结题和评价在网上进行,可以隐匿研究者姓名,增加公开性、公正性和透明性;各项教研规章制度、教研信息及教研活动安排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公布和传达,省时省力。其次可以实现网上资源共享。网络等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为及时获取信息资源提供了方便与快捷。对科学研究而言,通过网络可以及时获取相关研究资料和获知有关该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在校本教研中,通过网络等信息技术平台,可为教研提供及时的资源,并能在教师之间进行交流与沟通,实现资源共享。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建立相应的信息资源共享机制,为校本教研提供方便。如建立校本教研专门的网络或网页,把有关校本教研的信息资源和最新进展及时传到网上,供教师浏览、阅读和下载。再比如建立教师个人教研情况网页,每个人的研究情况都在网上发布,让研究者及时了解和借鉴别人的研究成果,并可以通过网络直接进行探讨、交流和沟通。另外,教学问题的征集、搜集,常规性的教学活动和教育研究活动等都可在网上发布供其他教师和学校参考和借鉴。再次还可以实现网上教研,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通过网络等手段进行教学研究。在常规教学过程中,利用电脑进行备课、设计教案、课件制作,运用多媒体等技术实施课堂教学。在教学研究中,可成立网上研究机构,实现网上教研,如成立“网上研究所”。这种教研的优势是拉近研究人员的距离,便于整合研究力量和研究资源,并能及时在研究人员中就某些问题进行交流。现实的研究中,一个课题组的成员往往由不同学校人员组成,课题的立项、研究过程、研究汇报、研究交流等都需要对整个课题组成员进行召集,安排场所等费时又费力。成立虚拟的网上研究机构,说“虚”其实不虚,虽然人不能直接面对面,但运用网络等信息技术,整个课题研究的过程组织协调与交流都能顺利进行,大大提高了效率。

三、专业支持

1.面向学校实践开展研究

面向实际进行教学研究需要探索多种形式,如进行专业学术讲座、听课、评课、座谈会等,专业研究者要深入学校一线探索研究的有效形式。同时,专业研究人员深入教学实践一线,不是作为旁观者,而是课堂教学的“剧中人”,是作为特殊教师参与教学的全过程,除了参加听课、评课、教研活动等,还要深入班级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心理特点,参与教师的备课、教学设计甚至定期走向讲台,作为一名中小学教师进行备课、上课,体验中小学教师的角色,获得一手的感性资料。

2.与教师开展合作研究

校本教研中专业人员与教师的合作应是全方位的。首先是教研立项的合作。教研立项要在规划研究课题,保障研究主体的权与利的同时明确责任与义务,规范研究过程,避免低水平重复。课题研究组成人员的优化组合对于课题的原创性、开拓性、针对性和实效性都有现实意义,它能够提升课题的层次、拓宽课题的内涵、增强立项成功的把握性。其次是教研过程的合作。教研过程一般包括计划、实施和总结3个基本环节,计划环节的合作将会使诊断更为准确、选题更为合理、假设更科学、方案更完整;实施过程的合作将促进双方互相监督、相互提醒,并在反思过程中集思广益,共同解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总结过程的合作能使实践得到升华,且真正理解理论。中小学教师借此合作能发展自己的科学研究中的抽象、概括、分析、归纳等理性思维能力,专业研究人员也可以借此发现理论创新的生长点。再次是教研评价的合作,这种合作能促进专业研究人员深入了解中小学教研现状,并带动中小学教学研究的原创意识,同时也使专业研究者了解基础教育的要求,调整重心、明确方向。

合作的形式可根据不同学校的教学研究特点和合作研究中何者为主体来确定,中小学教师为主体的行动研究,专业人员可作为参与者,给予指导和帮助,专业研究人员为主体的理论研究或教育实验研究中,中小学教师可作为参与者修正、补充、完善专业研究人员的理论假设,并为研究进程提供策略等。

3.合理的指导和帮助

专业人员在参与校本教研与教师合作研究的同时,还要担负起指导和帮助教师的责任,尤其是新手教师。对教师的指导需要从经验和理论两方面着手,并且这一指导过程应是动态的。首先是经验的指导,在教师还处在研究的初始阶段,需要专业人员用典型的研究案例去引导和提携,增强教师对教研的感性认识。到教师进入独立研究阶段时,更需要理论的引领,专业研究人员通过对教师进行理论的启发和诱导,提升教师的抽象、概括、归纳、演绎、推理等理论思维水平。

专业人员对教师的指导,是一种启发式的指导,要帮助教师独立思考而不是代替他思考,从而培养教师的独立研究的能力。专业人员切忌越位的指导,过多的指导,甚至包办代替,若那样做将会使教师的思维受到干扰而达不到真正指导的目的。专业人员应力戒话语霸权,在教师面前颐指气使,以一副权威和领导的姿态居高临下地下命令。尤其是对不同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更要以理解者、参与者的姿态,靠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影响教师,以理服人。

上一篇:关于成长的记叙作文600字下一篇:妇联反邪教警示教育活动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