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学名著

2022-12-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中国古典文学名著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英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从分析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中的丰富文化蕴涵及其翻译中的三大障碍入手,用韦努蒂“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理论重新审视中国古典文学翻译中不同的翻译方法和策略。

文化归化异化文化负载词一、引言

上世纪80年代,西方文论研究中发轫的文化转向也开启了西方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西方的翻译理论家们开始关注文化、政治、权力关系、主流诗学等因素对翻译的影响,文化成了翻译研究的重心,从而使翻译研究摆脱了静态的语言学分析和长期以来的“直译”与“意译”,“忠实”与“通顺”等无休无止的争论。文化研究学派在90年代后主导了翻译研究的潮流。其中,韦努蒂在讨论译者隐身的现状后,提出了“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策略,开始要解决“翻译对原作中原语语言和文化汲取的多少和译作对原作文本差异的保留多少的问题”(Steiner 2001:148)。虽然韦努蒂倡导的“异化”主要用于从弱势文化向英美强势文化译入时英语的翻译者应采用的翻译策略。但这也给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来分析和认识中国古典文学典籍翻译实践中“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策略的运用及其实际效果。本文对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两种最常见的译本(杨宪益译本和霍克斯译本)中“归化”与“异化”策略的使用及效果进行个案对比,从而对此类翻译中的翻译方法和策略的使用进行有益的探索。

二、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中丰富的文化蕴涵及其翻译障碍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集中反映了中国古代两千多年灿烂的文化积淀从而充满恒久的魅力,被翻译成各种语言介绍到世界各国。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中所涉及的文化既有共时文化也有历时文化。所谓共时文化就是这些文学名著成书时的中国文化,所谓历时文化就是书中涉及与赖以为背景的在成书之前到成书之时的中国历史文化。这些文化包括姓名文化、职官文化、器物文化、建筑文化、园林文化、医药文化、地理文化、民俗文化、语言文字文化、文学艺术文化、各种宗教文化等。

翻译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至少有三大障碍: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和文化。就语言材料而言,《红楼梦》用的并不是古代汉语材料,严格的说,是用浅近的古代汉语写成的,夹杂着古代汉语成分。尽管如此,它所使用的语言文字和现代汉语的语言文字还是有很大的差异,从而成为翻译的一大障碍。另外,作者的写作艺术手法也是翻译的一大障碍。《红楼梦》的写作艺术手法出神入化,有时候成为翻译中不可逾越的障碍。首先,该书采用对称结构,一干多枝的情节布局,前文伏笔、后文交代的连接方式,人物姓名、语言、诗词歌赋都与情节相关联等手法,将真事隐去用假语、村言演绎历史事实。从而创下了我国古典小说艺术手法纷繁复杂之最。其次,曹雪芹笔下的人物的姓氏排行、雅名俗称、言谈举止、诗词歌赋、社会交往甚至活动空间都完全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暗示了人物必然要走向悲剧结局的命运。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中深厚的文化蕴涵无疑成为翻译的最大障碍。《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集大成者和中国古典文学最高成就的扛鼑之作。《红楼梦》同样涉及了成书时中国清代的历史文化,也涉及清代以前的历史文化。清代是我国的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由少数民族满族入主中原。满族文化虽然逐渐与中原文化融合,但其本身的文化特色并没有完全消融。另外,《红楼梦》还有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例如中国的儒家文化、道教文化和虽从印度引入但已经本土化了的佛教文化等。还有对《红楼梦》成书期的清代康、雍、乾时期的文化研究。康、雍、乾虽是清王朝的鼎盛时期,但由于当时西方已经历了工业革命和文艺复兴的洗礼,中国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清王朝已开始走向衰落。《红楼梦》全书和书中的许多描写都要结合这些情况来理解。因此,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翻译时,译者必须面对以上所述的诸多翻译障碍。而不同的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的采用也将产生大不相同的效果。

三、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翻译中翻译策略分析:归化与异化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翻译的翻译方法和策略在当今文化派翻译理论视角下,呈现出新的面貌。无疑,韦努蒂的归化与异化论对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处理有独特的借鉴意义。

根据韦努蒂的翻译理论,《翻译学词典》将归化定义为:在翻译中采用透明、流畅的风格,以最大限度的淡化译入语读者对原文的陌生感的翻译策略。(Shuttleworth&Cowie,2004:43-44)韦努蒂把归化看作是英美的主导翻译传统。韦努蒂认为归化是一种对原文文本的种族中心主义删减以符合欧美译入语文化价值观,所以极力反对归化策略。(Venuti 1995:20)奈达可以说是归化论的代表人物。他提出“最贴近的自然的对等”理论把译文读者置于首位。他认为译文读者从译文中获得的感受应尽可能接近原文读者从原文中获得的感受。因此,译者有责任帮译文读者将一些有可能难与理解的信息“改头换面”,从而使译文的阅读与理解轻松自如(Nida,1993:121)。

另一方面,韦努蒂极力倡导异化的翻译策略。毫无疑问,文化派眼中的异化决不是简单的直译。因为异化的概念以远远超出了语言的层面,上升到了文化、诗学、以及政治的层次。韦努蒂对异化的定义是:偏离本土主流价值观,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Venuti,2001:240)根据韦努蒂的理论,《翻译学词典》把异化定义为: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原文的异域性,故意打破目标语言常规的翻译(Shuttleworth&Cowie 2004:59)。韦努蒂认为采用异化策略将呈现“在当今的世界事物格局中的一种战略性的文化互相认可”。因为异化翻译将挑战欧美主流文化的心理,而这种心理倾向与排挤翻译文本中的“他者”。把异化翻译看作是一种使目标语种族多样性的手段,韦努蒂认为它具有“保留原语文本中的语言和文化差异,把读者送到国外”的作用。这种策略涉及的不仅是摆脱了对目标语语言和文本限制的绝对遵从,而且可以选择不流畅的、不透明的风格,以目标语的古文来再现原文的真实。这些方法的使用将会给目标语读者一种“异域的阅读体验”(Venuti,1995:20)。

可以看出无论归化还是异化,以韦努蒂为代表的文化派已经将翻译中不同的文化差异处理置于相当重要的地位。把对文化差异的削弱或保留看成是文化侵略或对文化侵略的抵制。尽管韦努蒂的归化与异化的讨论是针对弱势文化向欧美强势文化翻译过程。但这种基于文化因素的划分和界定无疑会对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翻译具有相当的借鉴意义。因为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翻译负载着向不同文化传播和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我们采用不同的归化或异化的翻译策略,也将深深影响这种文化交际的最终结果。

四、结语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艺术魅力绝非仅仅限于语言本身。其丰富的文化、艺术、哲学、社会学内涵更是弥足珍贵的。另外现代西方译论尤其是近年来的功能目的论、交际功能论、文化学派给我们的翻译策略的选择提供了充分的理论支持。鉴于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翻译的特殊性,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充分考虑:(1)翻译的目的;(2)译文的目标读者群:是普通的国外读者还是西方的精英读者;(3)交际功能。运用异化策略翻译无疑会对中国古代灿烂文化在全球范围内传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同时要考虑到此种策略可能给普通目的语读者带来的阅读障碍。但保留文化的特性应是此类翻译的主要目的,因此异化的使用应多于归化。

参考文献:

[1]曹雪芹,高鄂.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2]程永生.汉译英理论与实践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3]王东风.归化与异化:矛与盾的交锋[A].中国翻译,2002,(9).

[4]杨宪益,戴乃迭.A Dream of Red Mansion [Z].Beijing:Foreign Languages Press,1994.

[5]George Steiner.After Bable:Aspects of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作者:梁君

第2篇: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影视改编现象研究

摘 要: 近年来,我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影视改编出现热现象,各影视媒体纷纷热衷文学名著改编。在此背景下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实例分析法,详细分析了我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影视改编热现象原因,详细分析了现当代文学名著影视改编存在的问题和相应策略,旨在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影视改编现象研究提供有效参考。

关键词: 文学名著;影视改编;特征;价值

1936年英国建成第一个电视发射台后世界正式进入影视时代,随之中国也开始了影视改编事业的发展。我国先后经历了发展阶段、成熟阶段、禁锢阶段和繁荣阶段,改编从最初的忠于原著到颠覆性改编原著,影视改编与名著关系从跟随名著到狂热的改造名著,这些现象体现出现当代大众对文学名著解构的强力。本文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影视改编热现象的原因为切入点,寻找更加符合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影视改编自身价值的策略,进而促进我国影视改编和文学名著的发展,增强市场竞争激烈的当代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影视改编的生命力。

1、现当代文学名著影视改编热现象原因分析

1.1视觉文化盛行。

现当代我国的社会文化语境以视觉文化为主,视觉文化最显著的特征是将本身非视觉性的文化视像化,但是视觉文化并非一味强调视觉而排出其它所有方式的文化。视觉文化起初流行于西方国家,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逐渐进入中国市场,并逐渐兴盛。事物存在即合理,兴盛即有其可行性和必然性,视觉文化也不例外。视觉文化在我国兴盛的主要原因是消费时代需求的产物,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消费文化兴盛为视觉文化的诞生提供了机会,为视觉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推动力。消费时代的核心是享乐主义,在享乐主义的推动下人们不断寻找新刺激,作为以画面、影像为主的视觉文化开始被人们关注和青睐。二是消费文化的消费动机是科技进步的推动力,在消费文化的推动下我国电视、电脑等现代科技不断发展,为视觉文化的到来提供了技术支持。三是视听是人类追求的先天本能,它能给人类的感官带来前所未有的享受,因此人类青睐画面、影像的视觉文化是必然结果。视觉文化的兴盛势必影响传统文化的发展,与简单快捷、形象直观的视觉文化相比,传统文化显得比较沉闷枯燥。尤其是现当代,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没有时间坐下来慢慢品读传统文化,他们需要的是娱乐至死的快感。视觉文化的兴盛势必给传统文化带来困境,在这种背景下传统文化只有改变、适应、融合进视觉文化,否则只能成为历史被后人缅怀。

1.2可行性与必然性分析。

影视改编的主要依据是剧本,剧本主要有两个来源,分别是原创和其它艺术门类的改编,其中以文学名著改变最受电影界青睐。将影视与文学名著结合起来在我国已经成为常态,比如:我国四大名著《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和《三国演义》都曾被多次改编。这些改编并不是每一部都成功,有经典之作如87版《红楼梦》,也有毁经典之作如蒋梦婕饰演的新版《红楼梦》。虽然改编质量参差不齐,但是这并没有影响我国影视界对文学名著影视改编的热情。虽然现当代文学名著影视改编炙热,但是文学名著以文字述说故事情节,影视作品却以视听语言呈现故事,二者差异非常大。将它们糅合在一起是否可行?现在二者已经完美糅合在一起,显然是可行的。其可行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文学名著与影视都侧重故事和艺术,二是二者在美学形态上极为相似,三是为求雅俗共赏二者必须追求艺术性和娱乐性。偏爱视听享受是人的自然属性,对影视文化的热衷是人为追求感官刺激的必然选择,因此影视文化盛行是大势所趋。但影视文化是一门比较年轻的综合艺术,与文学相比其内容太过匮乏,为了弥补不足,影视文化从诞生起便依附于文学名著,从文学名著中汲取营养,编剧从文学名著中寻找艺术灵感和素材,因此中国现当代文学文学名著影视改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2、现当代文学名著影视改编自身价值以及存在的问题与相对策略

2.1问题分析。

我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影视改编存在的问题很多,总结起来大致有两类,分别是历史性问题和当代性问题。文学名著是我国历史的产物,每一本名著都有鲜明的历史印记与时代精神,影视文化既然依附于文学名著,就应尊重文学名著的历史印记和时代精神,遵守文学名著特有的社会历史语境,对名著所在的历史进行有效还原。有些学者说每一段历史都是一段当代史,虽然这种观点过于偏激,但是历史确实以不同形式呈现于当代。现当代文学名著影视改编应如历史学家还原历史一般,用当代语言重新阐释历史,这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需要改编者深入文化名著中体验名著时代背景下书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以更好的重述历史,更好的阐释名著特有的时代精神。原著还原的难度高是历史遗留的问题,我们无法从根本上抹除问题。但是当代性问题则是由当代人过分追求感官刺激,过分追求娱乐与享受所致。现当代人们的节奏比较快,对影视文化的要求越来越低俗,快餐文化逐渐成为影视文化的主流。很多影视媒体为了迎合观众,不断颠覆文学名著,将名著改编成迎合大众口味的雷剧,使原本文学名著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被贬低,或者几乎看不到,严重损害了原著的历史精神和自身价值。

2.2策略分析。

为解决影视改编存在的两大问题,应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引导影视业走向正规。我们可以改造名著,但是不能过于曲解或者歪解名著。在改编时应侧重文学名著的自身价值,不能忽略或者故意贬低其自身价值。提高我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影视改编质量,提高其自身价值的具体做法是忠于原著,充分尊重原著所特有的历史语境和时代精神。改编者应深入到名著所在的历史背景中,真正了解书中人物的世界,了解其行为所体现的精神与精髓。做到任何一次改编,都是用当代性语境对历史的重新阐释,是对名著所体现历史的再次重构。此外,不能完全按照名著来改编,在改编时应考虑大众的接受能力。如果完全按照名著语境和精神翻牌,很多大众可能无法正常吸收。为了不损害原著精髓又能雅俗共赏,要求改编者带着现当代的思想感情去体验名著,去体验历史。以当代人的历史评价为参照物,改编出符合当代人审美情趣体现历史时代精神的影视作品,真正做到在现当代视野下激活文学名著,借文学名著表达当代人的思想感情和精神。将改编作为历史与当代相连接的桥梁,引导观众拥有正确的情绪指向和审美需求。最能体现当代性与历史性改编现象的是我国第3、4、5代电影人,第3代电影人最忠实于原著,这一代电影人在不改变原著语境与精神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二次创作,改编出一批经典作品,其中最为成功的是84年凌子风导演改编的《边城》。比如:为了还原原著散文般抒情意境和诗情画意,凌子风从原著中抽取几段比较精美的段落稍加改编成为电影旁白,使改编《边城》具有散文诗一般的美感。第四代侧重诗情画意,第五代侧重民主特色。第四代的代表作品有《城南旧事》、《那人那山那狗》和《白狗秋千架》等,代表第五代的作品有87年的《红高粱》、《黄土地》等。

结束语:

影视改编是对文学名著的再次重构与阐述,它加大了对原著的宣传,促进了原著的普及,同时也是对名著不同角度的解读,既为影视提供素材和经验也为名著的研究作出贡献,是文学名著在现当代的一种延伸生命,无论是文学名著、影视改编还是观众都具有重大意义。但是我国影视改编普遍存在不能忠实于原著,对历史精神、艺术韵味阐述先天不足等问題,针对这些问题电影人应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改编,重视二者之间的差异,避免改编的影视作品损害原著,降低其自身价值。

参考文献

[1] 黄斯文,尹睿.名著的影视改编——以中国四大名著的改编为例[J].声屏世界 2015(11):37-38.

[2] 袁应该.浅谈中国现当代文学民族影视改编现象[J].牡丹, 2016(9):119-120

[3] 宋文静.网络小说影视改编剧热播现象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 2016(20):173-173.

[4] 李克.从 《三国》 看文学名著改编的当代性[J].现代交际,2016 (425):181-185.

[5] 冯秀林.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影视改编现象研究[J].传媒文化,2018(2):87-89.

作者:李小彦

第3篇:中国古典造园名著《园冶》的生态美学释义

【摘要】 《园冶》作为中国造园艺术的传世经典,被欧美学者奉为“生态文明圣典”,在生態文明已经全面到来的当代社会,《园冶》及其生态美学思想对于构建宜居城市、推动生态文明发展仍然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文章通过对《园冶》中关于中国传统造园思想的解读,分析古代造园家对人居环境和生态文明的认知,从《园冶》的生态审美观、生态审美思想及其对当代生态文明社会的指导意义等方面着手,将中国古典造园理论与当代生态美学理论相结合,为当代城市人居环境的构建和城市生态环境的重塑提供一定理论基础。

【关键词】 生态文明;生态美学;《园冶》;园林景观;人居环境

1972年斯德哥尔摩国际“人类环境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人类社会已从工业文明时代进入生态文明时代,而这一全新时代到来的前提和背景,却是工业革命以来由于工业发展而造成的面目全非的全球生态环境。目前,国际社会普遍面临地球生态环境恢复的压力,当代生态美学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正是立足于全球生态环境的普遍不断恶化的背景,试图从人的思想本源出发,把人们对生态美、环境美的追求作为改善生存环境的最高价值,重新构建人类的生态审美观和生态审美思想,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良性发展方式。

中国古典园林素来以追求“天人合一”为最高境界,以最少的人工干预达到居住环境和生态环境融为一体的目的。中国明代造园家计成,以其著作《园冶》流芳百世,用一个造园家的工匠精神和唯美意趣向我们展示了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精妙绝伦,同时集成了中国传统宜居思想的精华,书中一句“虽由人作,宛自天开”道出了中国传统造园思想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美学精髓。

一、《园冶》的生态观

以儒、道、释为代表的诸子百家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有不同的见解。儒家推崇“和合”思想,“认为‘和合’是人与自然的一种不自觉的合理状态,只有当人与万物的关系在一个合理范围内的时候,才会和谐”。①老庄之道则以“道法自然”为指导思想,倡导人类摒弃杂念、回归自然本性,以“无为”为前提随着自然与生态的发展而发展。而佛家理念则以“善”字为先,如星云大师所言“唯有人类持有生态保育的观念,尊重其他物种的生存空间,我们的地球才能活的长久……” ②儒道释作为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最大的三个流派,虽然对待这一问题有各自不同的出发点,但却得到较为相似的结果——人与自然之间一定是共生关系,这正是中国传统生态观中“天人合一”的思想根源。

《园冶》一书的作者计成,字无否,号否道人,生于明万历年间。其好友郑元勋在《园冶》的题词中说“常以剩水残山,不足穷其底蕴”,认为规模太小的园林营建不足以使计成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计成造园能力可见一斑。无论多宏大的场地、多么破败的条件,计成都能够手到擒来,将其中的花草树木、层山叠嶂、鸟兽鱼虫按照一定的美学规律进行重新布置和修整,最终“使大地焕然改观”,然而这种改观必须建立在对原有自然要素的利用上。“然则无否能大而不能小乎?是又不然……略为区画,别现灵幽”,正是因为计成在造园中始终坚持从宏观层面的大视角去观察和思考问题,以至于小型庭院也可以在有限的空间内最大化利用自然景观的方法营造咫尺园林的意境之美。而计成所认为的园林的意境之美,需“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功”,需“景到随机”“意随人活”,需“按时景为精,方向随宜”……计成将自己的造园实践加以总结和思考,并逐步上升为一套特有的园林美学理论,这套理论中蕴含着中国古人对自然生态和居住环境之间的辩证思考,将居住环境完全建立在自然生态的基础上,其美学标准亦是以欣赏原始美、自然美、意境美为主,反而把园林中的人工要素放到相对次要的位置,例如建筑应做到“堂虚绿野犹开,花隐重门若掩”,这是对中国古代“生态宜居”思想的最佳诠释。

因此《园冶》一书中所蕴含和秉持的生态观,与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即“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二、《园冶》中的生态美学思想

(一)“盘根嵌石”“依水而上”的生态审美观

美学要解决的是人类对美的看法和选择问题,生态学要解决的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怎样保持健康长久的问题,而“所谓生态美学首先是指人与自然的生态审美关系” ③。受传统文学与绘画艺术的影响,中国古代对“风景”的审美总是建立在可遇而不可求的自然化审美上,是一种友好的自然化生态审美观,这与西方古典园林严谨几何化形态的追求完全不同。

在古代中国,计成能成为一名出色的造园家,首先需要是一位出色的画家且必须具有较高的艺术造诣,这在其好友阮大铖和郑元勋为《园冶》做的序以及题词中均有所提及,计成自序中亦有表述。“盘根嵌石”与“依水而上”出自《园冶 · 自序》,原文“合乔木参差山腰,蟠根嵌石,宛若画意;依水而上,构亭台错落池面,篆壑飞廊,想出意外”。该语意为将高大乔木错落有致的栽植在山腰上,树木之间布置奇岩怪石,使树石之间相互交错;同时将原有水系和池塘稍加整理,沿水建造亭台楼阁,形成水系蜿蜒而倒影错落的画面。

从这段话不难看出,计成对园林的营建,几乎完全建立在中国古代艺术家对“风景”的审美标准上,意图假借人工之力,模仿山林野间的天然状态,将本应该联系在一起的元素布置在一起,构建一幅颇具意境之美的“中国画”,而非完全依照人类审美规律,盲目堆砌设计要素且添加过多人工干预。

同时,在《园冶 · 相地 · 山林地》中,计成指出园林景观应达到“好鸟要朋,群麋偕侣”的效果,即鸟兽鱼虫均应合理的出现在园林中,如此则可达到鸟语花香、莺歌燕舞的境地,与自然要素共存、与世间万物共生,这体现出中国古人在人居环境改造中对自然元素和自然规律的尊重,是《园冶》生态审美观的体现。

(二)“千峦环翠,万壑流青”的生态发展观

生态环境的美是与生俱来的,也理应是长久存在的,但是生态平衡一旦遭到破坏,美便走向消亡。“为自然万物营造良好栖居环境的最终旨归在本质上要求人文社会科学——尤其是美学——在规划与建造过程中提供审美上的指导。” ④

《园冶》所追求的园林营建不是“一次性”“快餐式”的人居环境建造,而是一个能够借助生态环境的自我修复和发展,随着时间推移而逐步回归到“原始”状态的整体环境,这是对生态“原始美”的追求。正如《园冶 · 山林地》所言“千峦环翠,万壑流青”——将翠绿的山峰和涓涓细流作为最佳居住环境的基本配置。纵观近年来城市及城郊自然环境,山体退化、溪流干涸的情况屡见不鲜,虽然我们所有人都尝到了环境恶化带来的恶果,却在这个追名逐利的浮躁社会中,把“千峦环翠,万壑流青”沦为一种美好的希冀。

那么什么样的发展才是美的生态环境应该有的发展方向呢?《园冶 · 园说》中写道:“紫气青霞,鹤声送来枕上;白萍红蓼,鸥盟同结矶边……清气觉来几席,凡尘顿远襟怀”。这是一位造园艺术家对人居环境的美好向往,而如果我们从辩证的角度来看待《园冶》中的这一论述,计成所言正是一个健康生态栖居地本来应有的面貌。人类最能保持健康的方式就是置身自然、远离污染,而目前却仍然在相反的道路上渐行渐远——“紫气青霞”被雾霾遮挡,“白萍红蓼”被污水吞噬,“鹤声”“鸥盟”被噪声覆盖,无奈之下只能用空调代替“清气”,为逐名利将自己置身“凡尘”,而这些对生态环境几乎不可逆的改造,最终导致地球生态的畸形发展,彼时的城市也许将会变为埋葬人类的墓地。

(三)“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的生态节制观

人工环境的塑造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向来是一对难以调和矛盾,既想无限提高生活质量,又碍于过度改造造成环境破坏,因此需要在其中寻找一个平衡点。生态节制观的内涵即人类为优化栖居地而进行的改造活动中,始终将改造活动限制在一定限度内,以达到不违背自然规律、保证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从而实现改造和保护的“双赢平衡”。但随着人类对地球生态环境改造的日益频繁和猖獗,生态节制观已经变成“在双赢平衡的前提下向自然利益倾斜的生态观” ⑤,如此才能保证地球生态的自我修复机制能够平稳运行。

“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出自《园冶 · 相地 · 山林地》,意为园林营建应该善于利用自然条件,不必过多的进行人工改造,以达到最少的干预获得最佳的效果的目的。亦可用《园冶 · 相地》中“高方欲就亭台,低凹可开池沼”一语加以理解,这句话是说地形较高的地方就建设亭台建筑,地势较低的地方就疏浚引流形成池塘。在中国传统园林美学理论中,亭台等观景建筑一般建于高地之上以便于俯瞰全景、畅抒胸怀,水则由于重力作用更易于在低洼的地方汇集以形成水面。所以对环境的改造,要善于发现和利用已有的自然条件,避免费尽人力却难以达到预想效果,反而由于对自然山体原始状态的破坏而产生其他后果。再如《园冶 · 相地 · 郊野地》中讲“须陈风月清音,休犯山林罪过”,此语意要最大限度地保留郊野风光和自然界的天籁之音,不可破坏自然形成的山林野趣和清幽意境。计成用自己对大自然的充分尊重,降低了人类在环境塑造中的决定性作用,不仅没有超出必要的限度而打破平衡,反而最大限度地保证了自然生态的自身完整性,正是中国古代生态美学中生态节制观的最佳体现。

(四)“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的生态设计观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 ⑥,自上世纪下半页以来,人类提出诸多例如“海绵城市”的生态设计理念,城市环境与城郊环境设计开始往生态化、自然化、恢复性的方向发展,生态设计观正在深入人心。

然而,虽然早已将此定义为环境设计的基本原则之一,但在设计过程中仍然经常出现为片面追求视觉效果以达到“设计”目的的情况,导致过度设计的产生,歪曲了生态设计的本质。

正如《園冶 · 兴造论》所讲“园林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即园林景观设计应该巧妙的因地制宜,借助周边可以利用的景色,结合园林中大小合适、相得益彰的元素布置,共同构成园林景观。借景手法素来是中国古典园林高超的造景手法之一,极目远眺,步未移而美景至,园林本身反而暂时被忘却,这正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巧妙之处。

同时,造景在精不在多,设计在合宜而不在盲目堆砌,巧于因借而精在体宜,如此可避免过度设计带来的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

避免过度设计的根本在于最大限度地尊重自然万物,为自然万物的生长栖息留下余地。“让一步可以立根,斫数桠不妨封顶”,出自《园冶 · 相地》,是说当原有树木影响建筑的建造时,如果重新考虑房屋位置即可保留老树,或者简单除掉部分枝叶不影响房屋封顶即可。百年成一树何其难,数日建一屋何其易,况且这是大自然留给我们的最好设计元素,“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的美景有时不必专门设计营造,应该有在自然生态条件下发现美的能力。“景到随机”“意随人活”,需要做的不是一定要多么丰富的美学理论和设计手法,有时平心静气置身自然就是一种最为原始的美,自然可以达到中国古人所言“天人合一”的境地。即使有必要进行重新规划和设计,也要做到“量其广狭,随曲合方……未可拘率”(《园冶 · 兴造论》),根据现实条件合理规划、合理利用,任何人工活动都不能超出必要的限度,如此也符合“生态节制观”的要求。

三、《园冶》对当代生态文明社会的指导意义

当代西方人文主义地理学家段义孚提出“审美剥夺”理论,认为“人是具有巨大力量的动物,在先进的文明社会里滥用权势的现象比比皆是”,而且“破坏植物自然生长的园艺是人类为满足自己的娱乐需求、为了炫耀权势而滥施暴力的另一种方式” ⑦。西方园艺学追求人工美的创造,用数学原理和几何关系塑造园林风景和人居环境,借以表现西方园艺美学的理性关系。美本无对错,但是这种为追求美而将自身凌驾于自然万物之上肆意枉加修饰的做法并不值得提倡,即段义孚先生所言之“审美剥夺”。

反观中国传统园林美学,将一切审美建立在最大限度保持自然原貌的基础上,通过将人类自身融入生态环境而达到“境由心生”的目的。“红衣新浴;碧玉轻敲。看竹溪湾,观鱼濠上。山容霭霭,形云故落凭栏;水面鳞鳞,爽气觉来欹枕” ⑧(《园冶 · 借景》)这是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对美的理解,这种美绝非凌驾于自然之上,而是以自己的心境去迎合自然,从而实现“天人合一”的终极审美。生态文明首先应该建立在“文明”的基础上,即要对共生的世间万物以最起码的尊重,而不是陷入“人类中心主义”的泥潭难以自拔。“人类以自我为中心,并深信自己无所不能……而自然生态美的不断灭失就是对人类此种行为的极大讽刺。” ⑨所以必须从现在开始脱离“人类中心主义”而转向“生态人文主义”,运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园林美学思想、对“天人合一”境界的不懈追求,“尝试着将生态美学建构为关怀全人类命运、关怀地球生命共同体的关怀美学,也就是一种强调‘生态人文精神’与‘生态人文关怀’的美学。” ⑩

四、结语

当代生态美学是一个非常丰富的研究领域,其跨学科的特点、繁杂的内容、辩证的哲学关系决定了其无限的深度和广度,尤其在生态文明时代已经逐步步入正轨的当下,生态美学对改变人类因受工业发展红利而逐步僵化固守的审美观有重大意义。

《园冶》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而极尽山林野趣与自然意境之能事,虽然通篇所讲皆为造园,却为当代城市景观的营建、生态城市的塑造、宜居环境的创设提供非常有力的理论和实践支持,而且其中蕴含的关于人居环境之美的辩证思考实属生态美学研究的宝藏,应该更为深入的研读和理解,方能更好地为我所用。

注释:

①张岐:《儒家“和合之美”之于现代设计》,《缤纷》,2016年第11期,第60-61页。

②刘彦顺:《生态美学读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54页。

③曾繁仁:《试论生态美学》,《文艺研究》,2002年第5期,第11-16页。

④刘心恬:《〈园冶〉园林生态智慧探微》,《山东大学》,2010年第8页。

⑤刘心恬:《论明清园林设计理念的生态节制观》,《大众文艺》,2012年第20期,第53-54頁。

⑥张广俊:《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演进逻辑》,《理论建设》2020年第4期,第78-84页。

⑦宋秀葵:《段义孚的审美剥夺论》,《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8年第4期,第123-127页。

⑧(明)计成著,刘艳春编著:《园冶》,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5年版,第336页。

⑨张子程:《批判“人类中心主义”确立自然生态美价值》,《马克思主义研究》,2020年第8期,第9-14页。

⑩程相占:《构建生态人文主义新型美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2期,第149-152页。

参考文献:

[1](明)计成著,刘艳春编著.园冶[M].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5.

[2]李欣复.论生态美学[J].南京社会科学,1994,(12):

53-58.

作者简介:

张岐,男,汉族,山东济南人,硕士,山东管理学院,艺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作者:张岐

第4篇:世界十大传记文学名著中国古典名著

阅览室开放时间

1-2年级星期二下午5:00——6:00

3-4年级星期三下午5:00——6:00

5-6年级星期四下午5:00——6:00

第5篇:中国十大古典文学名著

《中国十大古典名著》代表了中国文学的最高成就,深受各个时代的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喜爱,是中华民族广为流传的经典之作。体现了千古文学名著的古色古香和高档典雅的品位。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中国十大古典文学名著,希望有所帮助!

1.《红楼梦》

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高度艺术性的伟大作品,曹雪芹以坚韧不拔的毅力专心致志地从事小说《红楼梦》的写作和修订,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写出了这部把中国古典小说创作推向巅峰的文学巨著。

2.《东周列国志》

以惊世骇俗的见解,鲜明的.个性特色,卓绝的艺术成就,写下了我国思想史、文学史上璀璨的篇章。冯梦龙以其对小说、戏曲、民歌、笑话等通俗文学的创作、搜集、整理、编辑,为我国文学做出了独异的贡献。

3.《三国演义》

一部历史演义小说,以描写战争为主,大概分为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在广阔的背景上,上演了一幕幕波澜起伏,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成功刻画了几百个人物形象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4.《三言》

明代冯梦龙纂辑的短篇小说集。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的合称。"三言"为通俗世情小说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它从单纯的伦理说教或色情描写中走出,成为一部儒雅与情俗,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高度融合的杰作,在中国小说史上闪耀着永恒的光辉!

5.《水浒传》

民间艺人“说话”特色的具体表现。它在群众口语基础上经过加工提炼,保存了群众口语的优点,具有洗练、明快、生动、色彩浓烈、造型力强的特色。是中国古代优秀长篇小说之一,也是世界著名的古典文学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上流传。

6.《二拍》

中国拟话本小说集《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作者凌蒙初。与“三言”合称“三言二拍”。它是我国古代白话小说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反映了中国十七世纪正在崛起的城市市民阶层的普遍要求与思想情感,从中折射出特定历史阶段的社会风貌、时代精神。

7.《西游记》

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绚丽多彩的神魔世界,人们无不在作者丰富而大胆的艺术想象面前惊叹不已。它以丰富奇特的艺术想象、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幽默诙谐的语言,构筑了一座独具特色的《西游记》艺术宫殿。

8.《聊斋志异》

中国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的著作。书共有短篇小说491篇。题材非常广泛,内容极其丰富。它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结构布局严谨巧妙,文笔简练,描写细腻,堪称中国古典短篇小说之巅峰。

9.《封神演义》

全《封神演义》书内容以篇幅巨大、幻想之奇特而闻名于世。《封神演义》的故事,深深地影响了中国民众的世界观(道教和神仙思想,佛教,等深深地互相缠绕了的中国独特的宇宙印象)。

10.《官场现形记》

尖锐地抨击了封建社会末期极端腐朽和黑暗的官僚制度。作者成功塑造了一群形形色色的官僚形象,是一幅封建社会的官僚百丑图,曲妍尽态,呼之欲出。《官场现形记》是一部优秀的谴责小说,具有诙谐讽刺的现实主义特色。

第6篇: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百科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是中国文学史上闪烁着灿烂光辉的经典性作品或优秀作品,它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令人瞩目的瑰宝。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有诗歌、散文、小说以及词、赋、曲等多种表现形式,在各种文体中,又有多种多样的艺术表现手法,从而使中国古典文学呈现出多姿多彩、壮丽辉煌的图景。

名著目录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 :

《诗经》(《国风》 《雅》《颂》) 《离骚》 《九歌》《九章》 《天问》《九辩》《周易》 《尚书》 《春秋》《左传》 《国语》 《论语》《老子》 《战国策》 《礼记》《古诗十九首》 《孔雀东南飞》 《盐铁论》《汉书》 《史记》 《三国志》《搜神记》 《诗品》 《文心雕龙》《阳春白雪》 《全宋词》 《赵飞燕别传》《沧浪诗话》 《贵耳集》 《吹剑录》《全元散曲》《西厢记》 《桃花扇》《聊斋志异》 《隋唐演义》 《红楼梦》《儒林外史》《镜花缘》 《虞初新志》《全唐诗》 《全

五代诗》 《花间集》《孽海花》 《唐宋传奇集》 《离魂记》《柳氏传》 《太平广记》 《柳毅传》《霍小玉传》《南柯太守传》 《古文观止》《三国演义》 《西游记》 《水浒传》《封神演义》 《金瓶梅》 《警世通言》《喻世明言》 《醒世恒言》 《儿女英雄传》《施公案》 《三侠五义》 《榴花梦》 《笔生花》 《饮冰室诗话》 《艺概》 。

我国的四大名著指的是:《三国演义》 《西游记》 《水浒传》《红楼梦》。

古代十大名著:《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西厢记》《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中国四大名著作者:

《红楼梦》 作者:曹雪芹, 清代小说家。名霑,字梦阮,雪芹是其号。

《西游记》 作者:吴承恩,明代小说家。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怀安山阳(江苏淮安)人。

《三国演义》 作者: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家。名本,字贯中。杭州人,祖籍太原。

《水浒》 作者:施耐庵,元末明初小说家。

第7篇:中国古典名著赏析

游士所辅用之国,为之策谋——《战国策》

最先接触《战国策》的时候是在初中,当时是在同学家看到有一本白话文的,出于好奇,借来看了一段时间。但由于当时知识范围和兴趣的有限,我对这本书的印象并不是很深。到最近,报了中国古典名著赏析后,竟然又可以用文学、历史等多个角度读它,然后我在网上找了原文和介绍看了一下,使我对它又多了解了一些。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西汉末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分为12策,共33卷,共497篇。 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前490年智伯灭范氏,下至前221年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约12万字。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战国策》是现在保存下来的不多的记载战国时代的历史文献之一。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是依次分国家编写的。比较客观地记录了当时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是战国历史的生动写照。

读《战国策》,我们会发现,众多的游说辨士都具备了两种游说本事,这就是道理游说和道理说辨。前者不辨,以道理说服为主;而后者说辨,以道理辩论为主。其不同点在于:前者的道理推理性极强,而后者的说辨逻辑性极强。其相同点在于:两者都是以道理为核心,或进行说服;或进行说辨。

比如说《战国策·雍氏之役》中,这是一则相当精彩的谋略案例。谋划和游说的精彩,在于谋划的关联和游说中的辨点都大大出乎意料之外。

案例中,苏代的谋划关联:一是将关联点与事件的大体走势相联系;一是将关联点与人为改变最终结果的判断分析相联系。这两点出乎意料的关联,非苏代莫属。

案例中,苏代的道理说辨:一是将辨点设置在“楚比韩更难”的事实上,故能将“韩不向周征粮征兵”的一般事,辨成是“替韩隐瞒战略企图”的大事;一是将辨点设置在“韩的战略利益上”,故能将“韩以地与周”为观止。

鬼谷子曰:“捭阖之道,以阴阳试之,故与阳言者依崇高,与阴言者依卑斜。此言说的就是:“捭阖的道理,在于利用‘阴阳’性质的话题。当获得‘阳’性质方面的话题机遇时,要凭借高尚的心态方式应对;当获得‘阴’性质方面的话题机遇时,要凭借鄙视的心态方式应对”。 的小利,辨成是“韩能获得整个周地”的大利。这两点令人叫绝的辨点,既让人贻笑大方,又让人叹。

由上可见了,当面对周君忧患(‘阴’性质方面)的话题机遇,苏代将周君认为难以办到大事,或小看或轻视为容易办到的小事,这正是苏代的能力和自信所致。

再比如《战国策·秦策三·齐助楚攻秦》中,张仪就完美演绎了一个说客足以扭转乾坤的能力。话说齐国援助楚国打秦国,占领了曲沃。秦王想要讨伐齐国,可是齐楚邦交友善,无从下手。于是张仪自告奋勇前去楚国游说。他对楚王说:我们秦王最敬爱的是您,我们的臣子都想做您的手下,我们最恨的的君王就是齐王,我们的臣子最不想侍奉的就是齐王。可是您怎么能和他这样的人为伍呢?因为齐国太丑恶了,所以我们秦国想要讨伐他,可是贵国却和齐国相交甚欢。所以秦王无法好好听从于您,我们也不能好好侍奉您。如果您能和齐国断交,我会恳请秦王把方圆六百里的土地献给您。这样您不但削弱了齐国,交好了秦国,还增强了自身实力,岂不是一举三得?

张仪看似出了个高招,将楚王说得是心花怒放。可是当楚国与齐国绝交后,张仪却“耍赖”再也没有出现。楚国没得到土地,齐楚两国最终被秦国各各击破了。

其实,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管中窥豹”一般地看出《战国策》中的那些策士的说辞,大多都是引用生动的寓言故事,或者是暗喻、譬喻等等,他们大多步步为营,层层推进,通过一个又一个看似常理而又十分诡异的小观点,让你不断对其进行认同,小观点聚沙成塔,使得你最终不知不觉的对他的观点表示赞成。

这就是我读完全本书最大的感觉。“诡”!各色人士诡异的性格不说,最令人称道的就是说客们的诡辩了。一则又一则充满逻辑思想而又争锋相对的说辞,一篇又一篇向君王们阐述自我见地的高谈阔论,处处彰显着策士们的睿智以及语势磅礴。

不得不承认,古人的智慧完全不亚于现代人。他们的思想、智慧使我彻底折服,这是《战国策》给我带来的巨大震撼。

作为一个大学生,在现实的生活和学习中,也许有机会遇到一些棘手之事,所以从这本书中我们也可以学到,凡事要进行系统的分析、预测,提出解决的办法,从而让自己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并且要从多角度分析问题,权衡利益关系,不能被表面现象所误导,也不能被一时利益所诱惑,这样才能跟好的把握事物的本质。

第8篇: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中

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中,我最喜欢的是《水浒传 》,喜欢的理由是:它生动地描写了农民起义的发展历程,故事波澜起伏,人物很有个性,栩栩如生,很有感染力。

33.选择《西游记》中你喜欢的一个人物,结合社会生活,说说你喜欢他的原因。

我喜欢孙悟空。因为他明辨是非,嫉恶如仇,是正义、智慧、勇敢的化身。今天,能有孙悟空这样的人来执法,社会就会多一些公正。

49.名著选段阅读。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一一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1)上面这段文字出自《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品的主人公是保尔•柯察金。

(2)从整部作品看,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他是一个具有钢铁般的意志和顽强奋斗的品质,不屈服于命运,为理想而献身的英雄战士。

7.从你渎过的文学名著中列举一个能体现“吃苦经历是人成长的养分”的情节或故事,填写下表:

(1)作者:吴承恩 (2)著作名称:《西游记》

(3)主要人物:唐僧师徒

(4)相关情节或故事:相关情节或故事:唐僧师徒一路斩妖除魔,历经八十一难,取回真经而成佛

9.《西游记》是我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之一,请你写出其中你最喜欢的一个人物和他(她)的主要性格特征。

举例:

①孙悟空:聪明活泼、勇敢忠诚、敢于斗争、胸有大局的理想化的英雄。

②唐僧:虔诚执著的佛教徒。

③猪八戒:能吃苦耐劳、对师傅忠心耿耿。

④沙僧:忠厚诚恳、任劳任怨。

14.请从下列名著中选择一部,写出其中的两个人物,并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与这个人物相关的一个故事。

《水浒传》;《西游记》;《朝花夕拾》;《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朝花夕拾》。长妈妈: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藤野先生:藤野先生为我修改讲义。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保尔•柯察金:在病榻上写作。朱赫来:

引导保尔走上革命道路。

《水浒传》。武松:武松醉打蒋门神。鲁智深: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西游记》。孙悟空: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孙悟空三调芭蕉扇。猪八戒:猪八戒醉酒戏嫦娥;猪八戒背媳妇。

(2)请向你的朋友推荐一部你最喜欢的名著(教材附录中的名著).并说说推荐的理由

①推荐的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理由:这邵小说让我们懂得了人生的意义,让我们学会了用正确的心态面对人生的磨难,用钢铁般的愈志与顽强的奋斗精神迎接生活的各种挑战。

②:推荐的名著:《 鲁滨孙飘流记 》。理由:这部小说中最吸引人的地万就是鲁宾孙这个人物。他敢于冒险.勇于追求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即使流落荒岛,也绝不气馁。在荒无人烟、缺乏最基本的生存条件的小岛上.他孤身一人,克服了许许多多常人无法想像的困难,以惊人的毅力顽强的活了下来。

第9篇:中国古典名著词汇学生

中国古典名著

1. Four Classical Chinese Books 红楼梦:

西游记:

水浒传:

三国演义:

2. 四书:

论语:

孟子:

大学:

中庸:

五经:

诗经:

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3. others

孙子兵法:黄帝内经:史记:战国策:资治通鉴: 本草纲目:封神榜: 离骚:

聊斋志异:

上一篇:党组织发挥作用情况下一篇:湖南醴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