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2022-11-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贵州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高屋建瓴部署防灾减灾

地震、火山爆发、泥石流、海啸、台风、洪水等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所造成的危害往往是触目惊心的。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频发,尤其是2008年年初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灾害的发生,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损失。面对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频发的严峻形势,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以科学的发展观,在加强法制,完善标准,加快体制、机制、管理和技术创新等方面,高屋建瓴部署了防灾减灾具体工作方向和内容,以提高城乡建设防灾减灾能力。

健全法规和制度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面对2008年两次自然巨灾,全面强化并健全了城乡建设防灾减灾管理制度。首先,统筹考虑市政公用设施的防灾与抗震设防,出台了《市政公用设施抗灾设防管理规定》,对市政公用设施抗灾设防管理做出详细规定。其次,发布了《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建设系统抗震防灾工作要点》,对各地建设主管部门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抗震工作的总体部署提出了明确的工作要求。并印发了《关于加强城市绿地系统建设

提高城市防灾避险能力的意见》,对城市绿地系统建设与管理提出防灾要求。

2009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将进一步深化防灾减灾工作。这些工作主要是:结合修订后的《防震减灾法》,加大对《房屋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管理规定》、《市政公用设施抗灾设防管理规定》的宣传、贯彻力度,加强监督,确保各项要求落到实处:开展《建设工程抗御地震灾害管理条例》的研究起草工作,研究城乡建设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加强工程抗震管理的相关制度。加强对城乡建设防灾减灾规划的研究;建立城乡建设抗震设防部际协商机制。

推进规划编制和实施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还完善了城乡建设防灾减灾标准体系。根据汶川地震实际情况,组织修订并及时发布了《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组织制定了《镇(乡)、村建筑抗震设计规程》,为配合规程的实施还组织编制了《农村民居抗震设计图集》,规程和图集综合考虑了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对砌体结构、木结构、石结构、生土结构等四类传统民居的关键抗震措施提出了明确要求,对农村民居抗震设防起到有力的指导作用。组织编制的《镇(乡)、村防灾规划标准》已完成报批稿。支持各规范修订组做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建筑抗震鉴定标准》及《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等三个主要建筑抗震标准的全面修订工作,年底完成报批稿。组织编制《城市防灾避难场所设计规范》和《城镇综合防灾规划标准》。

在推进规划编制的同时,指导各地结合《城乡规划法》的实施和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推动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编制工作。指导有关协会、学会开展《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培训,提高各地编制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水平。按照《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管理规定》的要求,强化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技术审查和实施工作。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编制与实施。

强化新建工程监管

在对灾区进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认真编制灾后重建规划,完成了城镇体系规划、农村建设规划、城乡住房建设规划、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和风景名胜区恢复重建专项规划、灾后重建建筑节能规划等,并组织相关专家开展灾后损毁房屋权属相关课题研究,组织桥梁专家前往灾区现场指导城市道路桥梁应急检测评估处置工作。

对于灾后农民自建房的技术指导,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派出6批专家赴甘肃陇南,对灾后重建农房的选址、选图、选用建筑材料以及抗震设防等进行现场指导和帮助。并组织有关单位编制了《农村民宅抗震构造详图》、《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农民自建房设计图集》和《农村抗震节能住宅建设实用指南》。在甘肃和陕西两省受灾最严重的6个县和11个村开展了农民自建房屋过冬房示范项目,大规模组织开展了农村建筑工匠培训工作,全面提高农民自建房质量安全状况。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强调要加强重点领域和环节加强防灾工作,鼓励有条件的风景名胜区制定《风景区山洪灾害防御应急预案》。制定并出台《建设系统防御台风暴雨灾害应急预案》。同时,发布市政公用设施工程抗震设防专项论证专家库,组织制定城市轨道交通、城镇桥梁、燃气热力设施和供排水设施抗震专项论证技术要点,推动地方建立重大市政公用设施专项论证制度,加强市政公用设施抗灾设防质量监管。

在2009年计划开展的全国工程质量安全检查中,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将工程抗震设防质量作为专项检查内容。加强对超限工程抗震设防的监督管理,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开展全国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审查委员会换届工作。同时,结合《城乡规划法》的实施,推进镇、乡、村庄防灾规划工作,加强村一级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加强对农村民居抗灾设防的政策引导和技术指导,支持各地因地制宜开展农村民届抗震新技术、新材料研究与应用,加强对村镇建筑工匠的技术培训。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工程,进一步提高农村抗震、抗台风等防灾减灾能力。

科学研究和国际交流

在应对和部署防灾减灾工作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高瞻远瞩,全力支持城乡建设防灾减灾科学研究,推动国际合作与交流。

汶川地震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及时成立了城市抗震防灾规划审查专家委员会,对各地编制的城市抗震防灾规划进行技术审查,同时依靠委员会专家力量,指导各地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编制与实施。2008年10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和中国地震局在北京共同举办了第十四届世界地震工程大会,推动了中外相关领域专家的交流与合作。

完善专家咨询市几制早应对自然灾害的科学态度。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多次组织召开各种专家研讨会,促进工程抗震科学研究,为各项工作提供科技支撑。比如,“城市建设防灾减灾专家委员会”全体会议,“中美日建筑结构抗震减灾合作研讨会”、“第四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地震工程与减轻地震灾害研讨会”等学术会议。同时,继续做好中美地震工程与减轻地震灾害科技合作协调工作,支持和推进国内外学者的交流合作。

第2篇: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贯彻实施行政复议法和行政诉讼法情况的报告

省人大常委会:

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是化解行政争议、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渠道。住房城乡建设系统各行业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中面临大量的社会矛盾和问题,通过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有效化解行政争议,对于保障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平稳健康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十分重要。多年来,全省各级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在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人大的关心指导下,与人民法院密切配合,深入贯彻实施行政复议法和行政诉讼法,高度重视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工作,不断提高行政复议案件的办理质量和效率,认真做好行政诉讼案件的应诉协调工作,充分发挥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作用,有效化解了大量行政争议,有力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

一、近年来全省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案件基本情况

(一)行政复议案件情况

2008年共发生行政复议案件248件,行政复议机关受理230件。受理的案件从发生地看:杭州99件,温州26件,台州24件,宁波22件,湖州21件,嘉兴13件,金华9件,丽水8件,绍兴5件,衢州3件;从案件类别看:规划类97件,拆迁类91件,房屋登记类21件,其他类21件;从被申请人看:以设区市住房城乡建设部门为被申请人的146件,以县(市、区)住房城乡建设部门为被申请人的84件;从处理结果看:作出维持决定的153件,作出撤销决定的4件,作出驳回行政复议申请决定的14件,因申请人自愿撤回申请作出终止决定的29件,达成调解协议的2件。

2009年共发生行政复议案件446件,行政复议机关受理428件。受理的案件从发生地看:杭州257件,温州55件,宁波26件,台州18件,金华17件,嘉兴15件,湖州14件,绍兴12件,丽水7件,舟山6件,衙州1件;从案件类别看:规划类113件,拆迁类243件,房屋登记类28件,其他类44件;从被申请人看:以我厅为被申请人的1件,以设区市住房城乡建设部门为被申请人的304件,以县(市、区)住房城乡建设部门为被申请人的123件;从处理结果看:作出维持决定的321件,作出撤销决定的16件,作出确认违法决定的1件,作出限期履行法定职责决定的5件,作出驳回行政复议申请决定的24件,因申请人自愿撤回申请作出终止决定的27件。

2010年第一季度共发生行政复议案件86件,行政复议机关受理79件。受理的案件从发生地看:杭州46件,宁波8件,温州7件,台州5件,嘉兴、舟山各3件,金华、丽水各2件,湖州、绍兴、衢州各1件;从案件类别看:规划类37件,拆迁类30件,房屋登记类7件,其他类5件;从被申请人看:以设区市住房城乡建设部门为被申请人的55件,以县(市、区)住房城乡建设部门为被申请人的24件;从处理结果看:作出维持决定的28件,作出撤销决定的1件,作出驳回行政复议申请决定的2件,因申请人自愿撤回申请作出终止决定的4件。

(二)行政诉讼案件情况

2008年全省法院共受理涉及住房城乡建设系统的行政诉讼案件1000件。从发生地看:温州331件,杭州231件,宁波139件,台州96件,金华58件,嘉兴46件,丽水31件,绍兴26件,湖州、衢州备16件,舟山10件;从案件类别看:房屋登记类405件,拆迁类273件,规划类180件,其他类142件;从处理结果看:作出维持判决的64件,作出确认合法或者有效判决的3件,作出驳回诉讼请求判决的137件,作出撤销或者部分撤销判决的69件,作出确认违法或者无效判决的38件,作出限期履行法定职责判决的12件,作出赔偿判决的2件,作出不予赔偿判决的1件,作出驳回起诉裁定的267件,原告主动撤诉的305件,被告改变原具体行政行为原告撤诉的30件,移送的17件,终结的1件,以其他方式结案的45件。

2009年全省法院共受理涉及住房城乡建设系统的行政诉讼案件1208件。从发生地看:温州374件,杭州274件,宁波184件,台州80件,嘉兴73件,金华67件,绍兴47件,丽水42件,湖州38件,舟山17件,衢州12件;从案件类别看:规划类207件,拆迁类330件,房屋登记类452件,其他类219件;从处理结果看:作出维持判决的71件,作出确认合法或者有效判决的2件,作出驳回诉讼请求判决的179件,作出撤销或者部分撤销判决的60件,作出确认违法或者无效判决的32件,作出限期履行法定职责判决的12件,作出赔偿判决的2件,作出驳回起诉裁定的190件,原告主动撤诉的380件,被告改变原具体行政行为原告撤诉的28件,移送的28件,以其他方式结案的97件。

(三)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案件的主要特点

一是数量持续增长。从行政复议案件情况看,2009年发生案件数量较2008年增长79.84%,受理案件数量较2008年增长86.09%;2010年第一季度案件数量虽然略低于2009年季度平均数,但是考虑到2009年杭州市白杨街道景园地块房屋拆迁许可案件对统计数据的影响(104人就同~房屋拆迁许可行为分别申请行政复议,按国务院法制办统计标准作为不同案件分别计算),案件数量实际仍有增长。从行政诉讼案件情况看,2009年案件数量较2008年增长20.80%。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案件数量持续增长,反映住房城乡建设系统仍是社会矛盾比较集中的领域,行政争议高发态势短期内难以根本转变;同时,也表明全省各级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和人民法院贯彻实施行政复议法和行政诉讼法取得实效,人民群众对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认知度和信任感逐步提高,行政争议越来越多地进入到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渠道。

二是热点问题突出。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案件都集中于规划、拆迁和房屋登记领域。行政复议案件以规划、拆迁类案件为主,行政诉讼案件中房屋登记类案件最为突出。从行政复议案件(受理)情况看,2008年规划类案件占案件总数的42.17%,拆迁类案件占案件总数的39.57%,房屋登记类案件占案件总数的9.13%;2009年规划类案件占案件总数的26.40%,拆迁类案件占案件总数的56.78%,房屋登记类案件占案件总数的6.54%;2010年第一季度规划类案件占案件总数的46.84%,拆迁类案件占案件总数的37.97%,房屋登记类案件占案件总数的8.86%。从行政诉讼案件情况看,2008年房屋登记类案件占案件总数的40.50%,拆迁类案件占案件总数的27.30%,规划类案件占案件总数的18.00%;2009年房屋登记类案件占案件总数的37.42%,拆迁类案件占案件总数的27.32%,规划类案件占案件总数的17.14%。

三是案发地区集中。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杭州、宁波、温州三地案件数量占全省案件总数的六成以上,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案件最多的地区分别为杭州和温州。从行政复议案件(受理)情况看,2008、2009年和2010年第一季度杭州、宁

波、温州三地案件占全省案件总数的比例分别为63.91%、78.97%和77.22%。从行政诉讼案件情况看,2008年和2009年杭州、宁波、温州三地案件占全省案件总数的比例分别为70.10%和68.87%。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丽水、衢州等地,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案件数量也较少。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案件数量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联性,一方面表明经济社会和城乡建设的快速发展给住房城乡建设系统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工作带来了更大的压力;另一方面,也体现了经济发展与法治建设的同步推进,经济越发达,法治越进步,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保障作用也越明显。

四是群发案件较多。拆迁、规划领域的行政许可行为,往往涉及成百上千的行政相对人;拆迁领域的行政裁决行为、规划领域的行政处罚和行政强制行为,虽然针对不同行政相对人分别作出,但是同一地区往往类似情况较多。因此,住房城乡建设系统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案件很多是群发性的,大量申请人或是共同申请行政复议,或是以相同、相似的理由分别申请行政复议,被拆迁人不服房屋拆迁许可行为和规划许可行为、相邻利害关系人不服规划许可行为的群发案件高发,如近年来发生的杭州市清河坊拆迁系列案件、钱江新城拆迁系列案件和百井坊巷拆迁系列案件等。这类群发案件涉及人数众多,持续时间较长,社会关注度高,对行政复议机关和人民法院来说办理压力很大。

五是层级分布集中。全省行政复议案件中,不服设区市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具体行政行为的案件占2/3以上,不服县(市、区)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具体行政行为的案件仅有1/3,不服我厅具体行政行为的案件至今为止只有1件。案件集中于设区市,有几方面原因:一是县(市)法治建设与设区市仍有差距,人民群众对行政复议的了解和认同程度较低,行政争议多进入信访渠道;二是与县(市)相比,设区市建设速度更快、建设规模更大,伴随城市快速发展产生的拆迁、规划等方面的行政争议也更多;三是市辖区部门很多情况下是受市级部门委托行使行政职能,并不以自己的名义作出具体行政行为,一旦发生案件也是以市级部门为被申请人;四是与市、县(市、区)住房城乡建设部门相比,我厅承担的更多是政策制定、行业指导和行政监督职能,在规划、拆迁和房屋登记等案件高发领域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情况较少。

二、贯彻实施行政复议法和行政诉讼法的主要做法

(一)健全机构,加强工作力量。厅党组十分关心行政复议机构建设,2008年听取行政复议工作专题汇报后,在人员编制非常紧张的情况下,为负责行政复议工作的政策法规处增加一名工作人员,保障了行政复议工作的顺利开展;2010年初,厅内设机构重新定编定岗定员时,将政策法规处编制增加到4人,再次充实了工作力量。我厅在不断加强厅机关行政复议机构建设的同时,还大力推动市、县(市、区)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行政复议机构建设。11个设区市的24个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包括建设、规划、房管、城管、市政园林等部门,不含城管执法部门),除温州市建设局、温州市市政园林局、绍兴市规划局和台州市建设规划局外,都已成立专门的法制工作机构,配备了精通法律、熟悉业务的法制工作人员,专职从事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等工作。我厅还十分注重法制工作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法制工作人员素质。2007年10月,组织全省住房城乡建设系统法规处(科)长培训,邀请省法制办专家讲授《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2009年8月,组织全省住房城乡建设系统行政复议工作人员参加住房城乡建设部举办的行政复议工作培训班。

(二)专题研究,推进工作开展。我厅每年召开全省住房城乡建设系统法制工作会议,都将深入贯彻实施行政复议法和行政诉讼法作为重要工作研究部署。2007年开展“建设系统行政争议产生原因及解决机制”课题研究,通过对2004年至2006年全省住房城乡建设系统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案件的调查统计,分析近年来行政争议产生的重点领域、发展趋势和主要原因,对建立更为合理、高效的行政争议解决机制提出了具体建议。2007年9月,组织召开全省建设系统依法行政工作会议,专题部署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贯彻实施工作。2009年5月,针对省高级法院《2008年全省法院行政案件司法审查情况报告》提出的问题与建议,邀请省高级法院、省法制办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全省住房城乡建设系统行政争议的成因和有效预防与化解行政争议的对策。2009年7月,我厅与省法制办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建设系统预防和化解行政争议工作的意见》,要求市、县(市、区)住房城乡建设系统部门进一步加强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工作,切实提高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水平,加强与人民法院的配合。

(三)积极受理,畅通救济渠道。2008年、2009年和2010年第一季度全省住房城乡建设系统行政复议案件受理率分别达到92.74%、95.96%和91.86%,保持在较高比例。面对案件数量持续增长的严峻形势,我厅克服困难,坚持畅通行政复议渠道,对申请人不推、不避、不为难,认真对待每一件行政复议申请,做到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应。对于符合法定条件的,及时发出受理通知书;对于基本符合法定条件,但是形式不规范的,受理后再指导申请人在案件审理过程中补正;对于在申请时限、利害关系认定等方面存在争议的,先予受理,在案件审理过程中根据双方主张和举证情况进一步调查,必要时征询法律专家和人民法院意见;对于主要申请材料不齐全、关键表述不清楚的,先与申请人电话沟通,再发出补正通知书,指导申请人按照法定要求补正申请材料;对于不符合法定条件的,在法定时限内作出不予受理决定,并明确告知申请人救济途径;对于不属于我厅职责范围的,书面告知申请人向有关行政复议机关提出申请。

(四)主动创新,提高办案质量。一是开展实地调查。对于情况复杂,需要通过现场查勘了解建设项目实际情况,或者双方证据存在较大分歧的案件,在书面审理的基础上进行实地调查,全面查清事实。二是进行案件会审。对于在专业问题认定、法律适用等方面存在较大争议的疑难案件,法制工作机构与业务处室进行会审,必要时邀请有关专家、人民法院参加。三是评估办案效果。对于矛盾十分尖锐、社会影响较大的重要案件,调查了解同地区、同类型案件以及相关争议情况,提出多种处理方案,对备方案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进行评估,反复比较作出决定。四是发挥调解作用。2008年以来全省共有62件案件以调解方式促成当事人和解,达成调解协议或者申请人自愿撤回申请终止复议。对于调解未能促成各方达成一致的,在依法作出行政复议决定的同时,继续做好协调工作,加强与申请人的沟通,消除申请人的抵触情绪。对于群发案件,妥善处理个案的同时,针对普遍性问题召集相关部门专门协调。

(五)认真总结,加强监督指导。一是切实履行监督职责。对行政复议案件审理中发现其他违法违规行为或者群

发案件需要妥善做好维稳工作的,向下级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发出行政复议意见书,提出具体意见和措施,要求限期落实。2008年以来我厅共发出8份行政复议意见书,每件都得到了回应和落实。加强对下级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行政复议工作的监督,2009年纠正不当的不予受理行政复议申请决定1件。二是及时进行总结分析。以定期总结与群发案件专题总结相结合的方式,对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案件情况进行系统分析,梳理案件中反映的典型性、规律性和倾向性问题,提出预防和化解行政争议的具体措施。高度重视省高级法院每年撰写的《全省法院行政案件司法审查情况报告》,针对报告中提出的问题与建议逐项研究落实。三是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建立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案件统计报告制度、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败诉案件报告制度等长效机制,全面了解本系统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工作情况和存在问题,及时研究提出指导意见。

三、当前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法律规范缺乏可操作性引发的案件难以处理。如物权法规定拆迁应当是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但该法和《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等相关法规均未对“公共利益”如何认定作出明确规定。拆迁类案件中的申请人(原告)很多从公共利益的角度质疑拆迁行为的合法性,行政复议机关和人民法院因缺乏依据,对此实际难以审查,即使作出合法性认定也难以使人信服。再如城乡规划法将违法建设行为分为“尚可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对规划实施的影响”和“无法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影响”两种情形设定不同的法律责任,但并未对这两种情形的判断标准作出规定,实践中违法建设行为人、行政执法部门、行政复议机关和人民法院的认识都不统一,对行政执法工作造成很大的困扰。

(二)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的衔接问题始终存在。一是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关于时效的规定不统一,容易造成行政相对人的误解。关于时效起算时点,行政诉讼法司法解释规定为行政相对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诉权或者起诉期限之目,行政复议法规定为行政相对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具体行政行为之日;关于最长时效,行政诉讼法司法解释规定涉及不动产的20年、其他5年,行政复议法则无相关规定。二是利害关系的认定缺少标准。对于具体行政行为的非直接相对人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案件,如预售商品房买受人不服规划许可变更、建设项目非直接相邻人不服规划许可等案件,申请人(原告)与具体行政行为是否有利害关系,不同行政复议机关和人民法院的理解不统一,造成行政相对人和行政机关都无所适从。

(三)机构、人员、经费等因素制约案件办理质量的进一步提高。我厅2008年共办理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案件100件,平均每周2件;2009年共办理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案件216件,达到每周4件,而承办案件的政策法规处仅3人(2010年增至4人),且承担草拟法规、指导执法、复议应诉、政策研究、法制宣传等多项职能,实际能够用于办理案件的人力,精力十分有限,实地调查、听证、调解等方式只能在部分案件得以应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行政复议案件的审理深度和行政复议作用的充分发挥。市级住房城乡建设部门也面临类似的情况,如杭州市规划局2008年行政应诉案件50件、2009年行政应诉案件85件,实际承办人员却只有1人,而且还要承担其他法制工作,长期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

(四)各地各部门对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同,能力和水平也参差不齐。一是有的领导对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工作不够重视,认为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是走形式,对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法律制度缺乏必要的了解和正确的认识,更不善于运用法律手段解决矛盾和问题。二是有的地方对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工作推诿应付,受理行政复议申请不积极,将一部分行政争议排除于法定渠道之外;处理行政应诉案件不主动,不能积极配合人民法院的协调工作。三是有的部门办理行政复议案件时存在畏难情绪,因为怕担责任、怕做被告草率作出维持决定,没有充分发挥行政复议“定纷止争,案结事了”的作用,有损行政复议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四、进一步深入贯彻实施行政复议法和行政诉讼法的打算与建议

(一)加强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制度建设。总结近年来贯彻实施行政复议法和行政诉讼法的经验做法,制定全省住房城乡建设系统行政复议工作规程,规范案件受理、审查、决定等程序,完善案件集体讨论、征求专家意见、听证等制度,切实提高行政复议案件办理的透明度和公正性。加强对市、县(市、区)行政应诉工作的指导,健全行政败诉案件报告和通报制度。

(二)加强与全省各级法院的沟通与配合。建立行政案件办案联系制度,在案件审理中积极配合人民法院的协调工作,在行政争议高发、法律问题突出的领域开展合作调研,在典型、疑难案件的审查尺度、法律适用等问题上争取一致,共同研究预防和化解住房城乡建设系统行政争议的思路和做法。

(三)加强对行政执法工作的监督和指导。完善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工作考核评价标准,将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案件办理情况作为依法行政的重要考核指标。积极推行行政处罚裁量基准制度,统一执法尺度和标准,规范行政执法中自由裁量权的行使。加强行政执法人员培训,不断提高行政执法人员的能力和水平。

(四)对省人大的意见和建议。人大一直十分关心和支持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在立法、监督等方面给予极大支持,有力推动了全省住房城乡建设系统依法行政工作。建议省人大进一步加大对住房城乡建设系统的监督和支持力度,关注法律实施中的难点问题,开展专题调研,在地方立法中完善法律规范的可操作性,减少因法律规定模糊或者缺少可操作性引发的行政争议。

(五)对省高级法院的意见和建议。全省各级法院与住房城乡建设部门一直具有良好的合作关系,在依法、公正审理案件的同时,也能充分考虑住房城乡建设系统实际情况,积极协调化解矛盾,认真研究提出建议,为住房城乡建设部门排忧解难、提供指导,对提高全省住房城乡建设系统依法行政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建议省高级法院进一步加强对规划、房屋登记类案件的研究,指导市、县(市、区)法院统一审理标准。

我厅多年来认真贯彻实施行政复议法和行政诉讼法,充分发挥了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在化解行政争议、推进依法行政、维护社会稳定中的重要作用。全省住房城乡建设系统深入推进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工作,着力化解行政争议,不断规范行政行为,切实保障了住房城乡建设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下一步,我厅将继续扎实工作,积极开拓创新,掀起本单位、本系统贯彻实施行政复议法和行政诉讼法的新高潮,把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工作推上一个新台阶。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

第3篇:某集团公司诉D市A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行政处罚案

【基本案情】

某集团公司系D市A区阳光嘉城三期的施工单位,该工程于2013年竣工,同年业主入住。2015年底,业主向D市A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投诉案涉房屋存在墙体、梁、楼板多处裂缝等质量问题。2016年6月,某集团公司对案涉楼房裂缝问题委托鉴定,结论为“房屋楼板的裂缝为施工阶段所致,属非承载性裂缝,暂不影响结构安全。建议对该楼板的裂缝应进行修补整改处理,以保证结构的耐久年限及结构质量。该裂缝的修补整改,必须是有相应加固补强资质的施工单位实施。”2017年7月,该工程开发单位对房屋质量问题委托鉴定,结论为“房屋部分轴梁构件截面尺寸、楼板厚度、钢筋间距、保护层厚度,均超出规范允许的偏差范围,不符合规范要求。”A区住建局就房屋质量问题多次組织业主与某集团公司调解未果,于2017年6月12日向该公司发出责令改正通知书。后经调查、收集证据、现场检查、告知、听证、负责人集体讨论等程序,根据《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规定,于2017年8月11日对该公司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处以工程合同价款4%罚款。某集团公司不服,提起行政诉讼,请求撤销A区住建局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

【裁判结果】

D市A区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根据某集团公司和工程开发单位委托所作的两份鉴定报告,可以认定涉案工程出现的质量问题,是由于施工阶段未按照标准技术规范施工而造成。根据《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第六十四条规定,施工单位在施工中不按照施工技术标准施工的,责令改正,处工程合同价款2%以上4%以下的罚款。A区住建局对某集团公司处以工程合同价款4%的罚款,符合法律规定,其提供的立案审批表、处理审批表、听证会记录、会议纪要等证据,可以证明行政处罚程序合法。故被诉行政处罚决定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法规正确,符合法定程序。判决驳回某集团公司的诉讼请求。某集团公司不服,提出上诉。D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典型意义】

本案是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履行法定职责的典型案例。本案中,涉案工程为商品房住宅,施工单位未按照施工技术标准进行施工,导致房屋存在质量问题,且在业主投诉后,处理不积极、不及时,导致业主群体性上访。D市A区住建局作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建设工程质量实施监督管理,既是其法定职权,又是其应履行的法定职责。该局依据《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的规定,对某集团公司未按照标准技术规范施工、损害业主权益的违法行为,在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和幅度内,按罚款数额上限作出行政处罚,符合相关立法目的和精神。法院判决对于支持行政机关依法履职,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司法需求,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公共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责任编辑/胡蕊

作者:黑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

第4篇:贵州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文件

黔建房通【2010】189号

关于明确商品房交付与前期物业管理衔接有关问题的通知

各市(地、州)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房管局):

近年来,随着我省房地产市场的不断发展,购买商品房的居民越来越多,物业管理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但是,由于在商品房交付与前期物业管理衔接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如一些房地产开发企业将达不到条件的房屋交付使用,房地产开发企业与前期物业服务企业对物业的承接验收不规范,以及物业收费不规范等等,引发矛盾纠纷。为进一步规范商品房交付与前期物业管理衔接工作,解决居民买房的后顾之忧,创造良好的居住和工作环境,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各地应要求房地产开发企业严格按照《贵州省城镇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条例》第三十九条的规定,必须在办理商品房交付备案后,才能将商品房交付购房人使用。商品房交付后,物业服务企业才能向购房人收取物业服务费。

二、物业服务企业在承接物业前,应当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对物业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进行检查和验收,以确保承接的物业符合交付使用条件。

三、物业服务企业不得违反前期物业服务合同的约定擅自扩大收费范围、提高收费标准或者重复收费。

四、按照《贵州省城镇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条例》第三十九条规定条件交付使用的新建商品住房,物业服务费应按以下规定执行:

1.对于“精装修”住房,从房屋交付使用之日起,免收一个月的物业服务费,一个月后可全额收取物业服务费;

2.对于非“精装修”商品住房,房屋交付后,应当给购房人半年至一年的时间用于房屋装修,该期间物业服务企业不得全额收取物业服务费,应当按不高于50%的标准收取物业服务费,超过该期限后,可全额收取物业服务费,具体比例和期限在前期物业服务合同中约定。

二0一0年五月四日

第5篇:贵州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印发贵州省建设工程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实施细则的通知

贵州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印发贵州省建设工程安全生产事故隐

患排查治理实施细则的通知 (黔建施通〔2009〕351号)

各市(州、地)建设局,各有关单位:

为了建立健全我省建设工程安全生产事故隐患和重大危险源排查治理长效机制,强化建筑施工企业和监管部门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加强事故隐患监督管理,防止和减少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贵州省安全生产管理条例》、《贵州省建筑市场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我厅制定了《贵州省建设工程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实施细则》,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1.贵州省建设工程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实施细则

2.贵州省建设工程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报表(略)

二○○九年八月五日

贵州省建设工程安全生产事故隐患

排查治理实施细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建立健全我省建设工程安全生产事故隐患和重大危险源排查治理长效机制,强化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和监管部门监管责任,加强事故隐患监督管理,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贵州省安全生产管理条例》、《贵州省建筑市场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 在我省从事建筑活动以及实施监督管理的,应当遵守本实施细则。

法律、法规对建设工程安全生产事故隐患和重大危险源排查治理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条 本规定所称建设工程安全生产事故隐患和重大危险源(以下简称事故隐患),是指因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规定,或者因其他因素在建设工程施工活动中存在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物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

事故隐患分为一般事故隐患和重大事故隐患。一般事故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小,发现后能够立即整改排除的隐患。重大事故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大,应当全部或者局部停工,并经过一

定时间整改治理方能排除的隐患,或者因外部因素影响致使建筑施工企业自身难以排除的隐患。

第四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事故隐患,均有权向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有关部门报告。

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接到事故隐患报告后,应当按照职责分工立即组织有关人员核实和处置;发现所报告事故隐患应当由其他有关部门处理的,应当立即移送有关部门并记录备查。

第二章 建筑施工企业职责

第五条 建筑施工企业是建设工程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和防控的责任主体。

第六条 建筑施工企业应当建立健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和监控等制度,并落实从主要负责人到每个从业人员的隐患排查治理和监控责任制。

建筑施工企业主要负责人对本企业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全面负责。建设工程项目负责人是本在建项目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的第一责任人。

第七条 建筑施工企业应当建立事故隐患排查治理资金使用专项制度,保证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所需资金。

第八条 建筑施工企业应当定期排查事故隐患。对排查出的事故隐患,应当按照事故隐患的等级进行登记,建立台帐,并实施监控治理。

事故隐患登记台帐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事故隐患发现时间、发现人;

(二)事故隐患的种类、部位等现状描述;

(三)事故隐患产生的原因;

(四)事故隐患整改责任人;

(五)事故隐患整改时限;

(六)事故隐患整改措施;

(七)事故隐患复查结果及复查人员;

(八)其他内容。

第九条 建筑施工企业应当建立事故隐患报告、举报和奖励制度,鼓励职工发现和排除事故隐患。对发现、排除和举报事故隐患的有功人员,应当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表彰。

第十条 建设工程实行施工总承包的,总承包单位对施工现场的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负总责。

建筑施工企业将工程项目依法分包的,应当与分包单位签订安全生产管理协议,并在协议中明确各方对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和监控的管理职责。建筑施工企业对分包单位的事故隐患排查治理负有统一协调和监督管理的职责。

施工现场有多家施工企业同时施工的,建筑施工企业应当明确分包单位在交叉施工、工序交接、配合协调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隐患排查和监控职责。

第十一条 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有关部门的监督检查人员依法履行事故隐患监督检查职责时,建筑施工企业应当积极配合,不得拒绝和阻挠。

第十二条 建筑施工企业应当每季度、每年对本单位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分别于下一季度第一个月5日前和下一1月31日前向企业工商注册所在地县级以上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有关部门报送书面统计分析表。统计分析表应当由建筑施工企业主要负责人签字,并加盖公章。

对于重大事故隐患,建筑施工企业除依照前款规定报送外,应当在发现后12小时内向工程监理单位、直接监管该工程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有关部门报送重大事故隐患报告,并随后补报重大事故隐患治理方案、事故隐患治理实施情况等。

重大事故隐患报告内容应当包括:事故隐患的现状及其产生原因;事故隐患的危害程度和整改难易程度分析等。

第十三条 一般事故隐患由建筑施工企业项目部负责人立即组织人员实施整改。

第十四条 重大事故隐患由建筑施工企业主要负责人组织制定并实施事故隐患治理方案。

重大事故隐患治理方案应当包括以下内容:治理的目标和任务;采取的方法和措施;经费和物资的落实方案;负责治理的机构和人员;治理的时限和要求;安全措施和应急预案;验收和评估方案等。

第十五条 达到规定规模的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的重大事故隐患治理方案,建筑施工企业应当组织专家进行论证。实行施工总承包的,由施工总承包单位组织召开专家论证会。下列人员应当参加专家论证会:

(一)专家组成员;

(二)建设单位项目负责人或技术负责人;

(三)工程监理单位总监理工程师和监理工程师;

(四)建筑施工总承包单位和相关分包单位的技术负责人、分管安全负责人、项目负责人、项目技术负责人、专项方案编制人员、项目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五)勘察、设计单位项目负责人和相关人员。

其中专家组成员应当从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建立和公布的专家库中抽取。本项目参建各方的人员不得以专家身份参加论证会。

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范围和规模划分执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办法〉的通知》(建质〔2009〕87号)。

第十六条 参与重大事故隐患治理方案论证的专家应当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一)有15年以上的设计、施工、勘察、监理、项目管理工作经历;

(二)具有高级技术职称或相应专业一级注册执业资格(不分级别的除外);

(三)诚实守信、作风正派、学术严谨。

建筑施工企业专家还应当持有安全生产考核合格证书。

第十七条 重大事故隐患治理方案论证专家组在对重大事故隐患治理方案的内容、计算书和验算依据是否符合有关强制性标准和规范,是否完整、齐全,以及是否有可操作性等进行论证后,应当提出书面论证审查报告。每名专家应当在书面论证审查报告上签字,并加盖执业章或附具职称证书复印件。

建筑施工企业应当根据论证审查报告完善治理方案,并经施工企业技术负责人、总监理工程师签字加盖单位公章、执业印章后,方可实施。专家组书面论证审查报告应当作为治理方案附件,在实施过程中,建筑施工企业应当严格按照通过论证的方案组织施工,不得随意变更。

第十八条 建筑施工企业在事故隐患治理过程中,应当采取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制定应急预案,防止事故发生。事故隐患排除前或者排除过程中无法保证安全的,应当从危险区域内撤出作业人员,并疏散可能危及的其他人员,设置警戒标志,暂时停工或者停止使用,防止事故发生。

第十九条 建筑施工企业应当加强对自然灾害的预防。对于因自然灾害可能导致事故灾难的隐患,应当按照有关法律、法规、标准和本实施细则的要求排查治理,采取可靠的预防措施,制定应急预案。在接到有关自然灾害预报时,应当及时向下属单位和项目部发出预警通知;自然灾害可能危及人员安全时,应当采取撤离人员、停止作业、

设置安全警示标志、加强监测等安全措施,并及时向当地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报告。

第二十条 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及有关部门挂牌督办并责令全部或者局部停工整改的重大事故隐患,整改工作结束后,建筑施工企业应当组织本单位的技术人员、有关专家和工程监理单位对重大事故隐患整改情况进行现场复查;经复查合格后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建筑施工企业应当向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或有关部门提出复工书面申请和整改合格报告,经其现场复查并审查同意后,方可恢复施工。

申请材料包括:

(一)复工申请;

(二)整改合格报告(建筑施工企业分管负责人、技术负责人签字,并加盖单位公章);

(三)重大事故隐患整改实施情况复查报告(专家现场检查意见和检查人员签字);

(四)工程监理单位复查意见;

(五)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或有关部门要求的其他材料。

第三章 其他单位职责

第二十一条 工程监理单位在实施监理过程中,发现存在事故隐患的,应当要求建筑施工企业整改;情况严重的,应当要求建筑施工

企业暂时停止施工,并及时报告建设单位。建筑施工企业拒不整改或者不停止施工的,工程监理单位应当及时向工程所在地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第二十二条 工程监理单位应当审查重大事故隐患治理方案,经总监理工程师签字同意,加盖执业章和单位公章后,才能实施。

第二十三条 工程监理单位对发现或告知的重大事故隐患的整改过程应当进行旁站监理,并建立相应重大事故隐患登记台帐。

第二十四条 建设工程各方责任主体应当积极配合重大事故隐患治理。

建设单位应当依据合同和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按时足额拨付建设工程安全生产费用。

第四章 监督管理

第二十五条 建设工程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监督管理实行分级管理。

省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我省建筑工程施工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监督、协调和指导。省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委托省建设工程安全监督总站具体实施我省建筑工程施工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

市(州、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在本行政区域内建筑施工企业和所管项目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以及对县(市、特区、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层级监督、指导工作。

县(市、特区、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在本行政区域内建筑施工企业和所管项目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

第二十六条 建设工程事故隐患治理和整改实行属地管理,即建设工程事故隐患治理和整改由直接监管该工程的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或受其委托的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负责检查、督促、落实、复查、销号等。

第二十七条 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指导、监督建筑施工企业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和规程的要求,建立健全和实施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等各项制度。

第二十八条 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建立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监督检查制度。检查重点是近两年来发生过生产安全事故、有安全不良行为记录或被挂牌督办的企业或项目和发生生产安全事故较多的地区。

县(市、区、特区)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每月至少要组织一次对在本行政区域内从事建筑施工活动的建筑施工企业和在建项目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的监督检查,检查数量每次分别不少于本行政区域内在建项目和建筑施工企业总数的20%。

市(州、地)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每季度至少要组织一次对在本行政区域内从事建筑施工活动的建筑施工企业、在建项目以及县(市、区、特区)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监督检查,检查数量每次不少于3个县(市、区、特区),年覆盖率应达到100%,并不少于本行政区域内在建项目和建筑施工

企业总数的10%。

省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每季度至少要组织一次对县级以上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监督检查和指导。检查数量每次不少于3个市(州、地),每个地区至少抽查1个县(市、区、特区)、5家企业和5个在建项目。

第二十九条 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对发现或告知的重大事故隐患,应当按管理权限下达限期整改或停工整改通知书,并书面督促有关责任主体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事故的发生。

第三十条 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对发现或告知的重大事故隐患,应当建立建设工程重大事故隐患管理台账。重大事故隐患台帐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事故隐患单位、发现时间、发现人员或报告时间、报告单位和人员;

(二)事故隐患的种类、部位等现状描述;

(三)事故隐患产生的原因;

(四)事故隐患的整改责任人;

(五)事故隐患整改时限;

(六)事故隐患整改措施;

(七)事故隐患复查结果及复查人员;

(八)其他内容。

第三十一条 实行重大事故隐患报告制度。

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在24小时内将发现或告知

的重大事故隐患逐级上报至省建设工程安全监督总站,并在每季度第一个月15日前将本行政区域内重大事故隐患的排查治理情况和统计分析逐级上报至省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省建设工程安全监督总站。

第三十二条 建设工程重大事故隐患实行挂牌督办制度。各级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按照项目管理权限对本行政区域内存在重大事故隐患的项目下达督办通知书,实行督办制度。并在在建项目的醒目位置悬挂“重大事故隐患项目”警示牌,警示牌标明存在重大事故隐患场所、隐患内容、整改期限和整改责任人。

第三十三条 被挂牌单位不得以任何方式人为遮挡、隐蔽、转移、破坏重大事故隐患单位警示牌。

第三十四条 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挂牌督办的建筑施工企业的监督检查,并及时按照《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动态监管暂行办法》(建质〔2008〕121号)和《贵州省建设厅关于建立建设工程安全生产不良行为记录制度的通知》(黔建施通〔2007〕588号)的要求,提请安全生产许可证颁发机关依法暂扣其安全生产许可证和作不良行为记录。

第三十五条 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收到重大隐患整改合格报告等复工申请材料后,应当在3日内对重大隐患整改情况进行现场核查。核查合格的,对事故隐患进行核销,同意复工;核查不合格的,依法责令改正或者下达停工整改通知书,对在规定时限内达不到整改要求或者拒不整改的,应当依法实施行政处罚。

第三十六条 建立重大隐患公告制度。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每季度在公共媒体上对重大事故隐患和整改销号情况进行公告,以接受全社会监督。

第三十七条 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依法实施建设工程事故隐患行政处罚制度。对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不落实,并导致发生生产安全事故的,应当依法予以处罚。

第五章 附则

第三十八条 本实施细则所称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是指负有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和机构,包括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受其委托实施施工现场安全监督检查的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等。

第三十九条 水利、电力、公路等专业建设工程和从事专业建设工程施工活动的建筑施工企业的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参照本实施细则执行。

第四十条 本实施细则由省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解释。

第四十一条 自2009年10月1日起施行。

第6篇:湖北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细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推进和规范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获取政府信息,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促进依法行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工作的意见》、《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府信息公开实施办法》、《湖北省政府信息公开规定》等有关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厅实际,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本细则适用于厅机关及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厅直单位,在依法履行行政管理职能和提供公开服务过程中,依法向社会公众以及管理、服务对象公开相关政府信息的活动。

第三条 本细则所称的“政府信息”,是指厅机关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制作或者获取的,以一定形式记录、保存的信息。

第四条

政府信息公开工作遵循“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坚持“一事一审,先审查、后发布,谁公开、谁负责”的原则,应做到“合法、真实、便民、及时”。

第五条

政府信息公开属性认定和保密审查工作实行源头管理,与公文运转、信息发布程序同步实施。

1 各类信息形成前,按照“谁制作、谁公开、谁负责保密审查”的原则,由主办处室(单位)在提交办公室审核的同时,就是否公开、公开的范围、公开的形式等提出初步意见,对拟公开的政府信息进行保密审查。未经保密审查的政府信息不得公开。所有以厅名义发文的文件,在拟稿环节必须标注公开属性,即标注“主动公开”、“依申请公开”、“不予公开”中的一项。不予公开的,应当说明理由。文件正式印发时,应标注信息公开类别。

一般信息由办公室审核确认;规范性文件和重要的业务信息经办公室审核后,报厅分管领导审定;涉及敏感问题或者重大事项的信息,应当经厅务会议研究决定。如有必要,由厅办公室上报省保密局和住建部进行认定。

第六条 保密审查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的规定,涉及国家秘密的事项和内容一律不得公开;

(二)对是否属于国家秘密不明确的事项,应报有确定权限的保密行政管理部门确定;

(三)涉及业务工作的,要听取相关业务主管部门的意见;

(四)遇有可能涉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大拟公开事项,要与有关部门协调会商;

(五)对密码电报、标有密级的文件等属于国家秘密且尚未解密的政府信息,一律不得公开。密码电报确需公开的,

2 经发电单位批准和保密审查后只公开电报内容,不得公开报头等电报格式。

第二章 组织领导和职责分工

第七条 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在厅政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组织实施。领导小组组长由厅主要领导担任,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厅机关各处室、厅直各单位主要负责人任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厅办公室。

第八条 厅政务公开领导小组负责研究部署、指导推进、协调监督全厅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审定相关工作计划和规章制度;研究解决信息公开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第九条 厅政务公开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厅政府信息公开的日常工作。主要职责是:

(一)拟定政府信息公开相关规章制度,建立健全相应工作机制,组织编制政府信息公开指南和主动公开基本目录;

(二)组织协调各处室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

(三)受理、分办政府信息公开申请;

(四)负责厅政府信息公开的保密审核和依申请公开答复文书的审核;

(五)督促、检查厅政务公开领导小组决定事项的落实情况,推动厅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规范运行;

3

(六)承担厅政务公开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事项。 第十条

厅政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的具体职责为:

(一)信息中心负责厅门户网站的技术保障,收集、编辑、发布、更新各类政府信息,在厅办公室的指导下,编制、发布厅政府信息公开报告;

(二)厅法规处负责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答复的合法性审查,协调、配合相关处室、单位做好政府信息公开引起的行政复议、行政应诉工作;

(三)各处室负责职责范围内政府信息公开的保密审查、办理因政府信息公开引起的行政复议、行政应诉工作。各厅直单位按照各自职责负责本单位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

第三章 公开内容与范围

第十一条 厅机关主动公开下列政府信息:

(一)机构职能类:厅机关机构设置、机构职能、领导分工、权责清单、人事任免、公务员招考录用等(责任单位:办公室、法规处、人事处);

(二)规范性文件:厅机关制定发布的规范性文件及其解读,包括业务文件和政策解读等(责任单位:法规处、文件的起草牵头处室、单位);

(三)规划和计划类:

4 1.省域城镇体系规划(责任单位:规划处);

2. 厅机关组织编制的省内跨行政区域规划(责任单位:规划处);

3.省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中、长期专项规划(责任单位:计财处、行业主管处室和单位);

4.计划:厅机关制定的各行业工作要点或工作计划(责任单位:行业主管处室、单位)。

(四)行政执法监督类:

1.厅机关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书(责任单位:行业主管处室、单位);

2.行政处罚、行政复议、行业普法的有关制度规定(责任单位:行业主管处室和单位、法规处);

(五)行政许可类:

1.行政许可事项、依据、条件、数量、程序、期限、办理机构及其地址和联系方式、需要提交的全部材料目录、申请表格或者示范文本、审批结果(责任单位:审批办、注册中心及相关行业主管处室、单位);

2.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的目录、依据、标准(责任单位:行业主管处室和单位)。

(六)其他:

1.厅工作总结(责任单位:办公室);

5 2.厅机关财政资金信息,包括部门预算、决算,三公经费、专项资金分配使用情况,政府采购、招标采购、集中采购、招标公告、中标公告等(责任单位:计财处);

3.依法应当公开的住房城乡建设行业相关统计数据信息(责任单位:计财处、行业主管处室和单位);

4.各类评比、表彰结果(责任单位:评比、表彰的组织处室和单位);

5.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应当公开的其他住房城乡建设信息(责任单位:各处室、单位)。

第十二条

除本细则第十一条规定的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外,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根据自身生产、生活、科研等特殊需要,可向本厅申请获取相关政府信息。

第十三条 法律、法规、规章和其他文件规定不得公开的政府信息,不予公开。

第十四条 对主要内容需要公众广泛知晓或参与,但其中部分内容涉及国家秘密的政府信息,应经法定程序解密并删除涉密内容后,可以予以公开。

虽涉及商业秘密、个人隐私,但经权利人同意公开或者不公开可能对公共利益造成重大影响的政府信息,可以予以公开。

第四章 主动公开方式、时限和要求

6 第十五条 属主动公开范围内的政府信息,各处室、单位应当在该信息形成或者变更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予以公开。法律、法规、规章对政府信息公开的期限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十六条 对属于主动公开范围的信息,应当根据信息的内容和特点,采用下列一种或多种方式予以公开:

(一)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门户网站;

(二)新闻发布会、新闻通气会或者其他相关会议;

(三)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

(四)公告栏、公开栏、电子屏幕、触摸屏等;

(五)政务公开指南或办事指南;

(六)其他便于公众获取信息的方式。

第十七条 信息中心和厅直单位的网站管理部门要建立政府信息发布登记制度。在门户网站上发布政府信息,承办单位应向网站管理部门提供保密审查机构的审查意见和单位负责同志的审批意见。网站管理部门要做好相应记录备查。

第五章 依申请公开信息的办理程序和要求

第十八条 厅“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窗口”(以下简称窗口)设在厅政务服务大厅,并由专人负责。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以下简称“申请人”)根据本细则第十二条申请

7 获取政府信息时,可以在窗口当面提出书面申请(申请人采用书面形式确有困难的,可以口头提出,由窗口代为填写),也可采用信函、传真、电子邮件等书面形式提出。

政府信息公开申请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申请人的姓名或者名称、联系方式;

(二)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的内容描述;

(三)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的形式要求。

申请人申请提供与其自身相关的政府信息时,应当出示有效身份证件或者证明文件。

“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表”的电子文本格式可在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门户网站下载,以方便申请人提出申请。

第十九条

厅办公室负责受理申请人的申请。窗口接到申请后,应在当日内将申请送厅办公室办理。

第二十条

厅办公室接到申请后,应及时提出拟办意见送分管厅领导批示,并在2个工作日内交相关处室、单位办理。

第二十一条

承办处室、单位应根据相关规定,对申请提出办理意见,经本单位主要负责人签字确认、厅法规处合法性审查、厅办公室审核、分管厅领导审签后,于收到申请后13个工作日内答复申请人。

第二十二条

承办处室、单位要在规定期限内作出答

8 复。因正当原因不能在规定的期限内作出答复或者提供信息的,经分管厅领导同意,可以将答复或者提供信息的期限适当延长,并书面告知申请人,延长期限最长不超过15个工作日。

申请人补正信息或调整申请的时间不计算在规定期限内。

依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涉及第三方权益的,征求第三方意见所需的时间不计算在规定期限内。

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法定事由不能在规定的期限内作出答复的,期限中止,障碍消除后恢复计算。

第二十三条

申请处理:

(一)收到申请后,承办处室、单位要对申请内容进行审查,对申请内容不明确的,要书面告知申请人作出更改、补充;

(二)对属于本机关掌握的政府信息,并明确可以依申请公开的,应在办理期限内书面答复申请人;

(三)申请获取的信息如果属于本机关已经主动公开的,应书面告知申请人获得信息的方式和途径;

(四)对不属于本机关掌握的信息,应及时书面告知申请人。如果知晓掌握该信息的其他机关,告知申请人联系办法;

(五)属于不予公开的政府信息,应书面告知申请人不

9 予公开的理由;

(六)申请公开的信息中含有不应当公开的内容,但是能够作区分处理的,应向申请人提供可以公开的信息内容;

(七)申请公开的信息不存在的,应当书面告知申请人;

(八)同一申请人无正当理由重复向本机关申请公开同一信息,已经作出答复的,应当书面告知申请人不再重复受理。

第二十四条

申请公开的信息涉及第三方合法权益的,应书面征求相关权利人意见;第三方不同意公开的,不予公开。但是,经承办处室、单位提请厅务会议研究决定,不公开可能对公共利益造成重大影响的,应当公开,并将决定公开的内容和理由书面通知第三方。

第二十五条

依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应按照申请人要求的形式予以提供;无法按照申请人要求的形式提供的,可以通过安排申请人查阅相关资料、提供复制件或者其他适当形式提供。依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应按该信息存在的实际状态提供,一般不承担为申请人汇总、加工或重新制作政府信息,以及向其他行政机关和申请人搜集信息的义务。

第二十六条

政府信息已移交省档案馆的,依照有关档案管理的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六章 政府信息公开的监督和处理

10

第二十七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不依法履行政府信息公开义务的,可以向上级行政机关、监察机关或者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主管部门举报。

第二十八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厅机关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中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第二十九条

每年对不予公开的信息以及依申请公开较为集中的信息进行全面自查,发现应公开未公开的信息应当公开,可转为主动公开的应当主动公开。

第三十条

厅办公室组织信息中心每年对各处室、单位信息主动公开情况一次总结通报。厅人事处要将政务公开工作纳入绩效考评体系,所占分值权重不低于4%。

第三十一条

厅机关各处室、单位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公开条例》和本办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厅政务公开领导小组给予批评教育并限期整改;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不依法履行政府信息公开义务的;

(二)厅门户网站信息公开对应栏目空白或未按时间节点更新的,依申请公开承办超时或不愿办理的;

(三)违反规定收取费用的;

11

(四)通过其他组织、个人以有偿服务方式提供政府信息的;

(五)公开不应当公开的政府信息的;

(六)违反信息公开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行为的。

第三十二条第三十三条

第七章 附则

本细则由厅办公室负责解释。 本细则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第7篇: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实施方案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9‟27号)和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湖北省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鄂办发[2009]43号)精神,有效治理工程建设领域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确保工程建设领域市场交易行为和行政权力规范运行,促进反腐倡廉建设,现结合我厅工作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集中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是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决定,省委、省政府和省纪委高度重视,把它作为湖北促进科学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维护群众切身利益、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重要举措。切实有效地开展专项治理工作,十分重要和必要。

指导思想:坚持以中央和省一系列方针政策为指导,以2008年以来政府投资和使用国有资金的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项目为重点,用两年左右的时间,对照标准和要求进行全面排查。严肃查处一批违纪违法案件,完善一批规章制度,强化监督管理,堵塞管理漏洞,着力解决城乡规划管理、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管理有关文件和规章制度在工程项目中不健全、不落实,履行

1 工程监理职责不到位,施工中擅自变更工程设计,质量检测弄虚作假,工程质量低劣,不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以及行政监管薄弱等问题;着力解决房地产开发中违规变更规划和调整容积率等突出问题,确保工程建设质量,促进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科学发展。

工作目标:建立完善城乡规划、工程建设和管理法规制度体系,深化城乡规划、工程建设领域改革,规范建设市场行为和行政行为,使较大以上生产安全事故明显减少,房地产开发规划审批环节腐败问题易发多发势头有效遏制,逐步实现权力行使安全、资金运用安全、项目建设安全、干部成长安全。

二、工作任务、主要措施和责任单位

(一)规范工程建设项目决策行为

工作任务:积极配合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着重解决未批先建、违规审批等突出问题,促进项目规划和审批公开透明、依法实施。

主要措施:

1、加强对执行法定工程建设程序的监管。严格执行勘察设计、施工图审查、施工合同备案、委托工程监理合同备案、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施工许可、竣工验收备案等法定工程建设程序,确保建设项目依法建设。

2、加强建筑节能评估审查。严格执行建筑节能相关制度,强化对建筑节能标准的监管。

3、健全重大项目决策制度。推行项目审批专家评议和论证制度、公示和听证制度、责任追究制度。

责任单位:厅城市规划处、村镇建设处、勘察设计与科技处,省建筑工程管理局

(二)规范招标投标活动

工作任务:积极配合招标投标活动的规范化、标准化,着重解决招标投标从业机构、人员的规范管理。

主要措施:

加强对招标投标活动各方主体和从业人员的规范管理。加强中介组织管理,规范招标代理行为。

责任单位:省建筑工程管理局

(三)规范城乡规划管理工作

工作任务:着重解决违反法定权限和程序,擅自改变城乡规划、改变土地用途以及在房地产开发中违规调整容积率等突出问题。

主要措施:

1、严格落实省建设厅、省监察厅《关于印发<湖北省房地产开发中违规变更规划调整容积率问题专项治理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深入开展专项治理,进一步完善对相关违法违纪行为的责任追究办法。

2、严格实施《城乡规划法》,完善配套法规制度。加强对城乡规划编制、修改、审批、实施的监督检查,进一步清理各

3 类规范性文件,完善《城乡规划法》相关配套法规制度,抓紧制定出台《湖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办法》,研究制定城乡规划公开公示制度及违反城乡规划行为分类及处罚量化标准。

3、加强对城乡规划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建立城乡规划管理的长效机制。继续深入开展全省城乡规划效能监察专项检查工作,不断完善规划公开、公示、听证和公众参与的程序和办法。研究制定监督检查和行政责任追究及受理投诉举报等相关制度。

责任单位:厅城市规划处、住宅与房地产业处、村镇建设处、监察室

(四)加强工程建设实施和工程质量的管理

工作任务:着重解决工程建设项目标后监管薄弱、擅自变更设计、不认真履行施工监理责任、建设质量低劣和安全生产责任不落实等突出问题,保证工程建设质量和安全。

主要措施:

1、加强工程建设质量的过程监管。推行职责明确、高效运作的劳务管理模式。积极推进项目标准化、精细化、规范化和扁平化管理。

2、加强对工程建设勘察、设计管理,规范设计变更。

3、加强对工程监理机构的管理,规范工程监理行为。

4、完善质量管理法规制度,明确质量标准,落实工程质量

4 领导责任制。

5、完善安全管理法规制度,落实安全生产领导责任制,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许可证制度,细化安全措施,防范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发生。

责任单位:省建筑工程管理局,省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总站,厅勘察设计与科技处

(五)推进建设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

工作任务:积极配合建立互联互通的工程建设领域诚信体系,着重解决工程建设信息公开不规范、搞“暗箱操作”,以及工程建设领域存在的信用缺失、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不健全等突出问题,积极推进工程项目建设公开透明。

主要措施:

1、认真贯彻《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推进工程建设重要信息公开,及时公布项目施工工程管理、合同履约情况、质量检查和竣工验收结果等相关建设信息。

2、充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拓宽信息公开渠道,利用各种媒体,建立全省统一的工程建设信息平台,逐步实现全省建设领域信息共建共享,并将相关信用信息逐步纳入全国统一的企业和个人诚信系统。

3、完善工程建设领域信誉评价、项目考核、合同履约、黑名单等市场信用记录,整合全省各有关部门和行业信用信息资源,建立全省统一的综合性数据库。

4、建立健全失信惩戒制度和守信激励制度,严格市场准入和退出。

责任单位:省建筑工程管理局,省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总站,省建设信息中心,厅办公室、城市建设处、监察室

三、工作步骤 (一)动员部署阶段

成立领导小组和办事机构。成立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治理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由厅党组书记、厅长李德炳任组长,党组副书记、副厅长占世良,党组成员、纪检组长朱建卿任副组长,领导小组成员由厅监察室、办公室、城市规划处、城市建设处、勘察设计与科技处、住宅与房地产业处和省建筑工程管理局、省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总站、省建设信息中心主要负责人组成。厅机关党委副书记曲波任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各市、州、直管市、林区建设主管部门要成立相应机构,负责本部门单位专项治理工作的组织实施。

制定工作方案。厅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实施方案,明确任务分工和工作要求。各有关部门和单位专项治理工作部署安排情况和相应领导机构、工作机构人员及工作联系电话、联系人等情况要在10月20日前报省厅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周密部署安排。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根据工作方案,制定工作计划,召开工作会议,明确工作任务,落实工作责任,精

6 心组织实施。

(二)自查整改阶段

对照标准要求严格自查督查。各相关部门和单位,要根据各自工作职责,对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认真进行自查排查。重点督促2008年以来各级所有竣工和在建的以政府投资和使用国有资金的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项目,特别是扩大内需的上述工程建设项目的建设单位开展自查。自查工作按“谁主管、谁负责”原则进行。自查时间截止至2009年12月底。各地要将自查排查情况于2010年1月底前书面报告厅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厅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将根据自查情况选择重点项目、重点环节进行督查。

认真整改解决突出问题。各部门、各单位要根据排查中发现的问题,制定和完善整改措施,明确整改时限,落实整改责任,及时进行纠正。要按照所承担的任务内容,积极推动,把各项措施落实到位。要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职责分工,切实加强对工程建设项目各环节的监管,创新监管方式,建立综合监管平台,健全各部门有效联动、密切监控的监督机制。要大力加强行政执法力度,认真查处违法违规案件。

(三)巩固提高阶段

认真开展“回头看”检查。对专项治理工作任务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对搞形式、走过场,达不到规定进度和目标要求的,要按有关规定处理。

7 加强长效机制建设。认真总结专项治理工作中创造的好经验,及时把比较成熟的措施和办法转化为规章制度;进一步提出需要完善的规章制度和加强日常监管的工作措施,建立健全长效机制。

做好总结验收。在专项治理工作临近结束时,各有关单位要对专项治理工作认真进行自我总结,市州要做好对所辖县市区工作进行复核检查,省厅在市州验收的基础上进行验收点评。各有关部门和单位根据工作步骤总结好的的做法、成效、经验、问题和解决办法,及时报厅专项治理领导小组办公室。

四、保证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有关部门、单位要认真组织学习有关会议和文件精神,充分认识开展专项治理工作的重要意义,把这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要建立健全责任机制,落实任务分工。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有关部门配合抓,形成专项治理工作合力。

(二)加强政策指导。各相关部门和单位要组织力量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认真分析研究专项治理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明确政策界限,实施分类指导,破解工作难题。要抓住专项治理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找准症结,提出对策。要拓宽视野,创新思路,认真总结专项治理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有效地推动专项治理工作。

(三)加强统筹协调。要突出重点,强化措施,查办案件,

8 解决突出问题。在专项治理工作中,要把排查问题、进行整改、加强监管、完善制度有机衔接起来,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作风建设年和能力建设年活动、对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以及加强日常监管结合起来,处理好各项工作的关系,确保专项治理实效。

(四)加强督促检查。厅专项治理领导小组办公室将加大督查力度,督促工作落实。对治理工作迟缓的,要重点督查,促其整改;对拒不自查、掩盖问题或弄虚作假的,要严格实施责任追究。相关部门和单位工作开展情况,要及时报送省厅专项治理领导小组办公室。

第8篇:辽宁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辽住建[2010]180号

关于开展2010年建设工程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工作的通知

各市建委、局,省直有关部门,厅直属各单位:

根据《关于印发2010年全省职称工作安排意见的通知》(辽人社[2010]101号)精神,经商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同意,现将2010年全省建设工程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工作的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评审范围

凡在我省从事建设工程专业技术工作,并与单位确立了人事、劳动关系的专业技术人员,不受户籍、所有制、身份、档案等限制,只要符合条件,均可申报参加高、中、初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

二、评审专业及评审标准

省建设工程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委会共开设16个评审专业,分别为:建筑学、城市规划、建筑装饰、城市景观与风景园林、结构工程、道路桥隧、工程地质、给排水、采暖通风、建筑电气、建筑机械、工程概预算、建筑施工、建筑设备安装、煤气热力、建设管理。

2010年建设工程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按照《关于印发〈辽宁省建设工程系列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标准〉的通知》(辽建发[2007]37号)及其他有关职称文件进行。

三、相关政策

1、继续对民营企业未评过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实行一步到位评审政策,只要满足相应级别学历和工作年限要求,并符合相应级别评审标准条件者,即可直接申报参加相应级别的职称评审。申报人员的工作业绩、成果、论文等主要以近5年内取得的为依据。

直接申报高级工程师资格评审者,须博士毕业满2年,或硕士毕业满7年,或本科毕业满10年;

直接申报工程师资格评审者,须硕士毕业满2年,或本科毕业满5年,或大专毕业满7年;直接申报助理工程师资格评审者,须本科毕业满1年,或大专毕业满3年,或中专毕业满5年。

2、获国家发明奖、科学技术奖、星火奖三等奖以上,或省部级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奖、星火奖二等奖以上的主要完成人,可不受学历、资历和原有职称限制,直接申报高级工程师资格

评审。

3、申报人员所提供的获奖证书,应为本专业或相近专业的奖励项目,否则无效。集体奖励项目须提供个人参与项目程度的原始材料及相关证明。

4、申报人员所提交的论文,应为国家或省新闻出版行政部门批准并公开出版发行的学术刊物上发表的本专业或相近专业的论文。对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提交的论文数量不做限制性要求,技术创新报告、发明专利、研发项目、工艺方案、技术鉴定报告、项目可行性方案、行业标准等均可替代论文。

5、职称外语政策仍按照《关于完善职称外语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辽人发[2007]11号)执行。申报高级工程师资格评审者,职称外语考试须A级合格。符合免试条件的,须提供免试证明。申报工程师、助理工程师资格评审者,职称外语不作为必备条件。对按规定可免参加职称外语考试但仍取得外语合格证书者,在评审时将赋予一定的量化分值。

6、申报高级工程师资格评审者,须取得省计算机应用能力高级证书或参加全国计算机应用能力两个模块考试合格。申报工程师、助理工程师资格评审须取得省计算机应用能力中、初级证书或参加全国计算机应用能力一个模块考试合格。符合免试条件的,须提供免试证明。

7、原已取得乡镇企业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凡满足现行职称评审标准条件者,可按原专业同级转评,取得新的专业技术资格。

8、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管理以及公务员身份不变的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在国家没有政策规定的情况下,不得参加职称评审。

9、专业技术人员由于工作变动等原因,现从事的专业技术工作与原职称系列发生变化时,须按新的工作岗位重新进行职称评审。专业相近的,可直接申报参加上一级别职称评审。专业不相近的,须重新评审同一级别职称。

四、组卷要求

专业技术资格申报材料分为主卷和副卷两部分。

(一)主卷装订材料按顺序进行装订

1、《辽宁省专业技术资格报评推荐表》(一式两份,装订一份,不装订一份)。破格申报人员另须填报《辽宁省破格评定人员审核表》(见附件1,一式两份,装订一份,不装订一份)。

2、学历资历证件。包括学历证书、学位证书、专业技术职称证书、继续教育证书、外语合格证书、计算机合格证书等的复印件。外语、计算机免试人员另须提交本人身份证复印件等相关证明。

3、业绩成果材料。包括取得本级专业技术资格以后所获得的业务奖励证书、科研成果证书、所完成工程项目的原始材料、经济效益(财务)证明等的复印件。证书上未标注个人姓名的集体奖励证书,须提供充分的个人参与项目的原始材料,并在个人姓名处作出明显标记。申报人员应选择3—5个规模较大、级别较高、最能代表个人水平的项目进行填报。组卷时要按《辽宁省专业技术资格评定表》第三项“主要专业技术工作业绩”填报项目的顺序进行装订(图纸等较厚的工作业绩原始材料可另外单独装订)。

4、主要论文著作。包括论文、著作、译著、教材、获奖论文证书、技术标准或技术报告等的复印件(复印件应有刊物的封面、刊号、目录和论文内容)。

5、其它材料。包括《专业技术人员考核登记表》(2007至2009年,每年1份)、国家机关分流人员人事和工资调转手续、其它有关材料复印件等。

(二)主卷不装订材料

1、《辽宁省专业技术资格评定表》(贴好照片,一式三份,不准复印,将申报人身份证号码写在首页右上方)。

2、《辽宁省专业技术资格报评推荐表》。

3、《辽宁省破格评定人员审核表》(正常晋升人员除外)。

4、省直各部门、各市建委《申报专业技术资格评审人员报卷汇总表》(见附件2,一式一份)。

5、申报人一寸免冠彩色照片1张(可贴在评定表首页左上方,用于办理职称证书)。

(三)副卷材料

毕业证书、学位证书、职称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继续教育证书、获奖证书、外语合格证、计算机合格证、论文、著作、有关证明材料、工作业绩原始材料等原件均装入副卷袋内。如装不下,可另外增加材料袋,并请作好标注。

五、申报程序

各市申报人员须经单位推荐、主管部门审核后,报市建委初审。市建委初审后统一报市政府人事部门审查,审查合格的,再由市建委按规定时间统一报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直各单位申报人员,经单位推荐、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直接报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无主管部门的申报人员,可由省、市人才中心代理审核。实行一次性报卷,不得补报。未经以上报送及审核程序的材料,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评委会不予受理。

六、报卷时间、地点

报卷时间安排如下:

7月5日:鞍山市、抚顺市、本溪市

7月6日:丹东市、锦州市、营口市

7月7日:阜新市、辽阳市、铁岭市

7月8日:朝阳市、盘锦市、葫芦岛市

7月9日:省直单位及其他人员。

请严格按规定时间将评审材料报送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过期不予受理。

报卷地点: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执业资格注册中心;

地址:沈阳市和平区南三好街93号金源大厦六楼(沈阳人民广播电台南100米),电话:024-23974387。

七、其他事项

1、申报人员学历和任职资历计算到2010年12月31日。

2、各市、各单位要对申报人员严格把关,经公示无异议的,方能推荐上报。

3、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进行资格复审后准予提交参加高级工程师评审的人员,须参加答辩。答辩时间初定2010年8月中旬,具体时间另行通知。答辩地点:辽宁省建设科学研究院(沈阳市和平区和平南大街88号)。

4、本文件已在辽宁建设信息网(网址:)上发布,相关表格请登陆网站下载。评审通过人员,也将在该网进行公示,公示时间为10天。

5、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职称办电话:024-23448627;联系人:王莉、黄宪卓

6、未尽事宜,按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有关规定执行。

附件1:辽宁省破格评定人员审核表

附件2:申报专业技术资格评审人员报卷汇总表

二〇一〇年五月十二日

第9篇:苏州住房和城乡建设信息

9

(总第62期)

苏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办公室编2010年4月19日

市住建局全面推进建设领域创新型城市建设

市住建局积极探索科学发展模式,跳出思维定势,大胆探索,先行先试,比对先进标杆查找差距创新工作,瞄准建设产业创新思路转型升级,为苏州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添砖加瓦。一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着力改变长久以来建设产业劳动密集型、粗放式的落后生产方式,通过科技创新,加快现代企业建设,采用新型施工工艺,提高机械装备水平来推动行业生产力进步,逐步实现产业由数量型向质量型、劳动密集型向科技型、速度型向效益型、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二是传承扶持特色产业。将建筑业发展与苏州悠久的历史文化、深厚的文脉底蕴和新兴繁荣的现代文明有机结合,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扶持传承姑苏建筑艺术文化的装饰、园林古建等知名专业。三是积极发展新型产业。积极发展净化、幕墙、环保、安装、智能化等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广阔 1

的新兴建设产业。实施一批重点科技项目,加快引进单元式幕墙生产线,配合做好光伏幕墙的项目建设、投产,实现幕墙生产的科技突破。四是大力培育人才高地。鼓励人才引进、培养和储备专业技术人才,推进建设行业素质升级,走产、学、研一体化发展道路,培育一批专、精、尖的地方大型房地产和建筑业企业。五是优化创新城市功能。结合城市发展的实际,将城市多个功能空间有机组合,大力发展具有商业、办公、居住、酒店等多种功能或业态的城市综合体项目,充分发挥城市综合体项目对优化区域产业结构、活跃区域市场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拓展城区发展空间,有效提升物业的商业价值,形成城市经济新的增长点。

市造价处赴绵竹为援建工程竣工结算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为加快苏州援建四川绵竹工程的竣工结算工作,苏州市工程造价处选派专人于3月底赶赴四川省绵竹市孝德镇,对已竣工的农贸市场、正在施工的体育场、体育馆等工程现场进行了踏勘,并就援建项目竣工结算过程中的有关问题和意见进行了全面了解,下一步造价处将邀请造价专家对收集的问题和意见进行讨论,协商解决办法,尽快出台专门针对援建项目竣工结算的指导意见,为援建工程竣工结算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市造价处)

市抗震办多措并举确保

工程项目抗震设防审查按时完成

据统计,今年一季度共审查初步设计项目61个大项,面积约390万平方米,较去年同比增长了165%,同时也创下了历年来一季度审查面积最大记录。面对楼市项目扎堆申报审查而专家人手又十分紧缺的突出矛盾,市抗震办积极采取措施,确保所审项目能按时保质完成。一是与专家库成员积极沟通协调,让专家们充分知晓目前的抗震审图任务的艰巨性,请专家们作好长期加班加点的准备;二是合理调配专家库成员,根据项目的大小和性质对专家组作适当调整;三是对特急项目组织专家利用晚上时间集中审图,提高效率;四是启用预备专家库成员,确保各报审项目能及时得到审查;五是做好不符合项目的咨询服务工作,确保第二次送审时能顺利通过。

(市抗震办)

取他山之石谋安全发展

市安监站调研轨道交通安全文明施工管理

为学习兄弟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安全文明施工的管理经验,进一步推动我市轨道交通2号线工程安全管理文明施工上一新台阶,4月9日,市建筑业安全监督站组织苏州轨道交通2号线工程项目经理、监理单位总监及苏州轨道交通有限公司相关部门负

责同志共50余人赴无锡轨道交通工程实地考察,取他山之石,谋安全发展。考察团听取了无锡市建设局及无锡市轨道办关于无锡市轨道交通工程安全文明施工情况的介绍,实地察看了无锡地铁1号线土建工程17标、18标两个项目的施工现场,了解了无锡地铁在安全文明和施工风险控制方面所采取的一系列的措施,如全面推行“一模两化”式管理,保持施工现场管理定置化、常态化;建立施工现场门禁系统和视频信息化监控系统,实现施工现场可视化管理;严格设备准入制度,消除设备安全隐患和事故等。苏州轨道交通2号线进入开工建设阶段,考察无锡轨道交通工程建设给苏州轨道交通建设者们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对进一步促进苏州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实践科学发展,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市安监站)

报:市委蒋宏坤书记、王少东秘书长

市政府阎立市长、朱建胜副市长、陶孙贤秘书长、徐刚副 秘书长

送:市委办公室、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市政

协办公室,市人大城乡委、市政协城乡委,省住房和城乡 建设厅办公室,市规划局、市市容市政管理局、市园林和 绿化管理局,各市、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各处室、各直 属单位。

上一篇:中班语言教学工作计划下一篇:执法检查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