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丹寨小镇调研报告

2024-07-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贵州丹寨小镇调研报告

贵州丹寨小镇调研报告 篇1

审判流程管理工作调研报告

◎唐永刚

自2010年开始,我院实行审判流程网上管理,通过“法院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对所有案件进行管理、统计和考评。两年来,共录入案件近千件,对我院案件质量的提升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在审判流程管理实践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为此专门对此项工作进行调研和总结,目的在于推动审判流程管理体系不断完善。

我院承担审判流程管理工作的部门为审判监督庭,因该部门仅1人,且承担了全院的审判流程管理及案件质量评查工作,工作量相对较大。从年龄上看,从事审判流程管理的该名法官已超过50岁,年龄偏大,精力不足;从专业知识程度上看,该法官非全日制法学类院校毕业,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专业知识培训,知识结构不够全面;但从工作经历上看,该法官在审判业务部门从事审判工作已超过二十年,具有丰富的审判实践经验。

我院将审判流程管理信息系统应用于全院审判流程的无纸化管理,从立案、审判到最终结案归档,全部实现网上管理。领导可随时通过领导决策辅助分析系统查看案件每一

个环节的详细信息,统计部门可以根据已录入的案件信息直接生成司法统计报表。我院在实践中,由审判管理部门(审监庭)对案件流程信息进行监督和评查,并将评查结果以百分制的比例直接纳入本院案件质量考评结果。

自我院启用法院综合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审判流程管理以来,从最初的“不懂、不熟”到“摸着石头过河”,最终实现了案件承办人完全独立录入案件信息,网上信息与审理情况同步,领导不必到业务部门询问,通过该系统即可掌握各类案件的审理情况。但由于我院法官老龄化比较严重,对计算机软件运用不是很熟练,因此对法院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主要还体现在“选择式”和“填空式”的信息录入。全院所有案件信息均存放在服务器中,服务器设置在机房,由网络管理员负责管理,个人电脑损坏不会导致案件信息丢失。但我院目前尚无专职网络管理员,仅由一名从事财会工作的干警兼任,因承担的工作较为繁杂,加之不是对口专业出身,导致在解决软件问题上力不从心,业务庭案件信息系统出现问题时经常不能得到及时快速的解决。

为了进一步规范审判流程,我院相继出台了《案件质量考评办法》、《关于<案件审理期限制度的若干规定>实施细则》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对审判流程作出了详细的规范,并在法定时限内有所缩减,以提高办案效率。我院将审判流程

管理纳入案件质量考评体系,在对具体案件进行考评时,审判流程占有一定的分值,最终将会影响到案件的总体得分。

借助“法院综合信息管理系统”,我院对每个案件都建立了电子档案,将案件信息、证据材料及庭审笔录、裁判文书等资料全部录入案件信息管理系统,需要查看案件材料时无需调卷,登陆该系统即可查看该案的所有材料,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通过两年来的不断摸索和实践,我院审判流程管理工作逐步迈入正轨,案件质量得到提升。但由于“小法院,人员少、兼职多”以及历史原因,从事该项工作的人员少、法律专业知识不够扎实、年龄偏大且工作量大,这些原因仍然制约我院审判流程管理工作的进步。尽管受客观条件限制,我院仍通过自身努力,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认真地开展审判流程管理工作,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提炼和完善,将审判流程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推动审判管理实现科学化和现代化,审判质量不断提升。

贵州丹寨小镇调研报告 篇2

调查时间:2013年1月19日—2013年2月28日

调查目的: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情况的调查, 对问题的分析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调查地点:丹寨县及其周边苗寨的留守儿童

调查方法:教学工作参与、家访、访谈

我国有1.2亿农民常年在城市务工经商, 产生了近2000万留守儿童, 其中14岁以下占86.5%.他们失去父母庇护, 身心、学习、成长都面临着失管、失教和失衡, 由此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 同时, 也引起了社会各界对这个群体的关注。2013年1月19日到2013年1月28日, 我们到了丹寨县第三中学进行为期10天实习支教生活。在这段时间中, 我们在平时休息的过程中走访了一些家庭, 对农村留守儿童也有了一定的了解!结合此次调查, 现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现状、成因及对策, 提出如下调查意见。

一、基本概况

我们实习的地方是相对较贫困的农村地区。这个地方生活条比较艰苦, 自然环境也较为恶劣, 人民的生活水平不高, 很多人为了改变这中现象, 在社会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 年轻人纷纷外出到沿海发达地方打工。在这些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中, 有很大一部分是“上有老, 下有小”的这一类型!年轻人外出大工就把家里的孩子留给父母和亲戚来照顾!这就是大部分“留守儿童”的来源!

我们所教的3班中一共有96个学生, 其中就有30多个孩子是“留守儿童”同时还有12个是孤儿院的孩子。这些孩子很多都是班里的问题学生!学习成绩普遍偏差、自信心不足、有孤独感倾向、不愿与其他同学特别是异性交流、不过心底都是十分阳光的……

二、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这些孩子由于父母长年在外务工, 留守在家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戚朋友作为临时监护人 (比如身体有残疾的大伯) , 由他们照管孩子的一切, 根据留守儿童家庭状况, 家庭环境及临时监护人的文化素质, 年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留守儿童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 无能为力, 只管“吃”的放纵型。 (较多)

(2) 隔代教育, 只顾“给”的溺爱型。 (很少)

(3) 寄居他家, 无法管的放纵型。 (较少)

了解当地实情, 掌握一手资料。我们在24日, 进行了全天的集体调研活动, 我们小队10人在丹寨县展良村作了深入走访, 得出以下结论:

1、在子女教育方面, 丹寨县的大多家庭有相似的情况。

父母常年在外打工, 在过年期间会有一大批从城市回来过年。而在家上学的孩子面临的是, 父母长时间不在家, 大多由爷爷奶奶, 或者身体有残障的大伯等照顾, 在学业上处于无人照顾的状态。如果在学习上面有什么疑问最多问问邻家的哥哥姐姐。没有出外补习的机会, 在家里平时也要帮奶奶等务农。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 由于父母出外打工, 见识到了知识的重要性, 因此大多数的家庭还是想要让孩子们好好学习, 虽然不能在学业上给予太多的帮助, 不过也改掉了以往孩子初中一毕业就想让其打工务农的情况, 这对孩子们的教育起到了一定积极的作用。而当我们问家长希望孩子读到那一步时, 家长总是这样回答我们的, “只要娃娃想读, 学习好, 我们就一直供到最后。这里的“最后”有两层含义, 一是供到考上大学, 二是供到家里再也供不起了。这也是对当地普遍经济的一个侧面反映。当我们谈起快乐学校时, 很多家长都希望我们能带上他们的孩子接受学习。

通过调查总结我认为丹寨县周边的教育处于观念转变, 和高速发展的状态, 不过想要彻底改变落后地局面仍需要较长时间。

2、在走访中另一个关注的问题就是医疗救助, 因为在丹寨这

样刚刚发展起来的城市来说, 孩子和家里老人的健康问题是尤其关键的。在走访过程中我们了解到, 当地人对于医疗方面的教育和认识还是比较缺欠的。对于一些疑难病症也没有多少了解。不过因为适当的劳作, 当地人的身体健康相比城市会普遍好一些。村民告诉我们, 一般一年家里人也就生一些小病, 可以在县里医治, 在100元左右政府同时也会给与相应的补助。这样这类小病就几乎花不了多少钱。

不过对于大一点的病症却实值得堪忧, 首先在县城里的医院设施不是十分完善, 无法得到有效救治。其次, 村民们的医疗常识不足, 这样就会使很多疾病在早期无法医治甚至发现, 因为时间问题导致病情的恶化。在经济上对于大病像展良村的村民就得花出家里的大部分积蓄才可以。如果是家里的劳动力得了病对于家里更是问题连连。值得重视!

3、最后关注的问题就是经济来源问题, 也就是生活中最根本的问题。

在走访中, 大多数家庭的成员还是比较齐全的, 但家中年一代都不在家中, 其中的很多都是去了广州等地外出打工, 充当城市中的廉价劳动力, 一个月省吃俭用可以为家中贴补1千元左右。而地里的农活主要由剩下的老人和孩子负责, 家中成年人常年不在家是为了贴补家用, 不过同时也带来了孩子的教育问题, 当地经济的发展问题等一系列弊端。

三、思考与建议

当前, 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不单是外出务工人员的家庭问题或者是留守儿童自身的问题, 更是一个全社会都不容忽视的综合性问题;不单是一个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更是一个其自身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的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关注和解决, 家庭与社会都将会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

鉴于目前留守儿童群体客观存在的现实, 我们建议近期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应该从下面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1、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工作机制。

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是全社会的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努力。建立以市、县 (市、区) 、乡 (镇) 政府为主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工作责任制, 县 (市) 、乡 (镇) 政府成立“关爱留守儿童工作”领导小组, 制定“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行动计划和具体措施, 实行属地管理为住的原则, 将留守儿童工作纳入对县 (市、区) 、乡 (镇) 政府全年工作考核目标, 形成政府、学校、社区、家庭、邻里多方协同的工作格局。丹寨县在这个方面做得不错。

2、完善和落实相关法律政策, 保证农民工子弟在工作地享有同等受教育权益。

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完善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弟在工作地接受教育的制度和机制, 使农民工子弟在其父母工作地真正享有同当地儿童同等的受教育权益。对已有的政策在实施过程中要加强监督和落实。享受均衡的现代教育, 是每一个孩子包括农村孩子应有的权力, 也是我国政府的总体教育目标。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进城农民工子弟在其父母工作地入学的门槛, 保障其享有与当地儿童相同的接受同等教育的权益, 使长期在外务工的父母能把孩子带在身边上学, 从源头上减少或消除留守儿童群体。

3、结合展良村的实际情况, 我认为加大对贫困地区的经济扶持, 提高优化投资机制、政策。

鼓励像这种地区进行开发, 从而发展当地经济, 改善生活结构。留住当地主要劳动力, 对于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是最为有效的!

全面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发展农村经济, 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途径。目前, 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 新农村建设可以说是热火朝天, 农民工的思想也在一步步的转变当中。但是, 很多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示范片都是在基础较好的地方锦上添花更上一层楼的新型政绩工程, 真正基础差经济落后的地方却无人问津从而导致留守儿童群体和留守儿童问题有增无减。因此, 落实党中央的加快新农村建设任务, 我们应该坚持全面发展观, 不仅注重修道路建楼房, 而且重视办好教育提高人口素质;不仅发展经济提高收入, 而且关注民本民生优化社会环境。总之, 就是要建设全面和谐的新农村, 最终实现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这一重大社会问题的目的。

摘要:本文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情况进行调查研究, 深入分析, 对其问题的现状、成因及对策, 提出如下情况报告和调查意见。

密云希望小镇调研报告 篇3

打造首都模式密云版希望小镇

密云县穆家峪镇位于密云县城东北部,与密云水库相连,处于平原和山区的交接地带,是北京市42个重点镇之一。2010年11月,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密云县与华润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确定在穆家峪镇建设华润希望小镇。希望小镇建设共涉及六个行政村,3296户、6435人,沟峪总面积33084.6亩,其中村庄建设用地3343亩,整个布局在穆九沟峪经济产业带里,全长4.36公里。希望小镇的建设是以党的建设为引领,党组织、政府、企业、农民“四位一体”合作共建北京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次创新,开创了“党组织引领,政府支持,企业参与,农民主体”的新农村建设首都新模式。

一、首都模式密云版希望小镇的特色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全市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北京农村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也要清醒地看到,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深入发展,首都农村改革发展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深层次矛盾依然突出,城乡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水平差距依然较大,农民持续增收困难依然较多,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 1 续扩大,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显现,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基层组织建设和社会管理任务繁重。解决好这些矛盾和问题,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多点支撑、均衡协调的城市发展格局,率先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这是新形势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也是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努力使首都各项工作走在全国前列的必然要求。

小城镇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区域。加快建设和发展小城镇,是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加快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推进小城镇建设,有利于推动人口集中居住,集约利用土地资源,为全市发展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有利于集约高效配置公共服务资源,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利于推动郊区非农产业集群发展,转移农村劳动力,实现城乡劳动就业的一体化;有利于促进城市外迁人口和农村转移人口在小城镇集中居住,实现城乡社会管理的有效衔接;有利于改变当前中心城一枝独大的发展格局,在全市范围内科学布局产业、合理分布人口,加快形成“国际化中心城——现代化新城——特色化小城镇——社区化新农村”的新型城镇体系。

穆家峪镇华润希望小镇就是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中的一次全新探索和尝试,是“三个北京”发展战略的有力实践。希望小镇既是密云县的一号工程,也是北京 2 市的重点工程。在市领导的亲切关怀、市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县镇村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项目进展顺利,初步探索出一条党组织引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路子。密云希望小镇建设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承担首都城市功能的小城镇建设。北京作为一个特大型城市,城市产业和功能需要不断向郊区扩散。密云希望小镇地处密云水库生态涵养区,具备了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希望小镇积极发展资源节约、技术密集、功能多样、品质安全的都市型现代农业,以及适合农村特点的服务业和制造业,满足城市商品市场对鲜活农副产品的需求,而且充分利用城市的资本、人才和科技等资源优势,使农业由生产拓展到生态、社会和生活等多方面。

二是体现人文、科技、绿色理念的小城镇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是首都新的发展目标。休闲农业是人文北京建设的重要表现形式,精品农业是科技北京的重要内容,生态农业是绿色北京的必然要求。希望小镇建设充分考虑当地区域优势和环境特点,在住宅建设中,大量应用新能源技术和节能环保材料;在产业规划中,大力发展休闲观光、林下经济、特色养殖等产业,走出了一条绿色、低碳、和谐、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之路。

三是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立足点的小城镇建设。希 3 望小镇在建设过程中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和立足点。在新民居建设初,就充分考虑到了农民的居住习惯和后期开发利用,努力把改善居住条件和发展民俗旅游联系到一起,统筹考虑,精心实施。农民的集中居住,带来的不仅是农民生活条件的改善,更有利于公共服务资源集约配置,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同时,通过宅基地置换,为后续产业发展提供了空间。随着后期各项产业项目的落成,可以有效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提高农民收入。

二、以党组织引领构建新农村建设新模式

首都模式密云版的希望小镇,始终把党的建设放在首位、作为核心,充分发挥党建结合产业、聚合组织、整合资源、融合力量的优势,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通过理念先行、组织覆盖、作用贯穿、功能辐射实现党的建设和农村经济社会建设的同步与合一,通过党组织引领确保项目建设把农民利益放在首位、把农民满意作为评价的重要标准,扩大党在群众中的影响,让农民的幸福生活和党紧密联系在一起,切实让农民感觉到“有了共产党,就是不一样”。“党组织引领,政府支持,企业参与,农民主体”的新农村建设新模式,基础是党组织重构,关键是党组织引领,核心是实现农民利益,根本目的是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一)高起点顶层设计,在统筹谋划上引领。首都模 4 式密云版的希望小镇是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吕锡文同志在学习借鉴广西百色希望小镇经验做法的基础上引入建立的,作为组织部长推进这一项目,旨在破解郊区农村党组织的执政能力建设难题,扩大党在农村的群众基础,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因此,党组织引领是希望小镇建设的“魂”。一是理念驱动。为了探索党组织如何引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希望小镇建设按照“统筹协调、全面发展”和“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进行总体设计,根据首都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形势任务,立足小城镇建设,引入国有企业优质资源,以“党组织+产业”为发展模式,重塑组织结构和经济结构,创新经营模式和治理模式,在党的建设引领下建立政府、大型央企、农民合作共建新农村的新机制,从起点上实现党的建设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同一。二是组织驱动。为把希望小镇建设成极具发展活力和鲜明特色的首都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区,党组织通盘考虑、超前谋划,统筹设计了组织框架和发展模式。建设过程也立足各级党组织发挥主导作用,市领导密切关心,按工期指导协调;市有关部门全力帮助,积极选派干部、人才并配置各种资源;密云县镇村各级党组织植入到希望小镇建设的全过程,在工程的各个环节和每个节点上主动作为。这样,党组织和项目紧紧“捆绑”在一起,党组织的引领作用切实体现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始终。三是 5 目标驱动。希望小镇建设突出农民主体,项目决策、民居设计、产业规划、社会管理等各个方面都尊重农民的意愿,最终实现农村“住房根本改善,集约土地入股,整体环境提升,产业融合发展,民生保障加强”,实际上是一项民生工程。民生连着民心。党组织引领发展,将建设目标进一步深化为“住有宜居、劳有多得、业有支撑、地有增效、基层组织建设得到加强”的多赢目标,就从根本上将党组织和农民、党的建设和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农民利益、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和服务群众的核心任务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变民生工程为民心工程,通过新农村建设充分坚定广大农民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

(二)大纵深体系重构,在组织领导上引领。在希望小镇的建设过程中,区域内农民集中上楼,产业升级转型,新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不断涌现,农村社会治理结构的新变化对农村社会治理模式提出了新要求,也必然要求从纵深上进行体系重构,整合各方力量构建纵到底、横到边的组织体系,以党的组织全覆盖实现党的工作全覆盖。密云县围绕希望小镇的建设、管理、服务、运营等创新设计党组织架构。在县级层面,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政委、县长任总指挥的希望小镇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组织、发改、土地、规划、住建等相关部门成立综合、党建工作、产业发展、政策集成、新农宅建设、社会建设、市政建设 6 协调等职能工作小组,负责总体协调推进希望小镇建设。在镇级层面,组建希望小镇党委(管委会),由穆家峪镇党委书记任书记,镇长、镇党委副书记、华润项目经理、副镇长任副书记,在县委总指挥部领导下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并成立项目宣传、组织建设、民主建设、产业建设、人才培养、项目协调、信访维稳协调等工作组(党小组),协调项目建设。同时,建立党委联系会议制度、工作例会制度、党员干部培训机制、人才培养和使用机制,保证项目建设的顺利推进。在村级层面,根据小镇建设和产业发展需要,拟在区域范围内成立村级党总支,下设村党支部、专业合作组织党支部、“两新”组织党支部等,在产业链上依托企业建立党支部并成立党总支,社会公共服务组织也相应建立党总支和党支部,实现在项目建设的每个节点上都有党组织,每一个党组织都能够发挥作用,并将各类新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紧密团结在党组织周围。结构决定功能,系统构建职能,希望小镇纵向的三级结构、横向的各个节点、党建制度和机制的保障,为充分发挥党组织作用、顺利推进项目建设,形成以党组织为核心、各种组织共同参与的社会治理模式,有效实现农民主体、切实维护农民利益,提供了坚实的组织基础和坚强的组织保证。

(三)多方位组织共建,在实施推进上引领。创新组织设置形式为党组织发挥引领作用打下了静态的结构基 7 础,而创新组织建设模式则为党组织发挥引领作用创造了动态的功能机制。希望小镇按照“以服务促建设、以共建促党建、以党建促发展”的理念开展党的建设,以组织共建整合资源,以组织示范推进项目,在希望小镇整体设计、分步推进的过程中,党组织始终做到空间方位和时间节奏上的引领发展。一是党委共建。项目开工伊始,华润置地(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和穆家峪镇党委结成共建对子,积极探索全方位、多领域的战略合作模式,将华润集团资金优势、品牌优势、管理优势、人才优势与穆家峪镇资源优势、环境优势有机结合,转化成促进双方共同发展的优势,实现党的建设与经济建设“共促进”、“双提高”。二是党支部共建。华润置地(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基层党支部也和穆家峪镇阁老峪村、西穆家峪村党支部结对共建,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条件和党员在各个领域的先锋模范作用,通过“展示新风采,共建新农村”主题党日等活动,教育引导双方党员要树立“务实、高效、创新”的团队精神,为项目建设提供党建助力。三是党组织示范。“希望小镇”项目是在农村开展小城镇建设,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快速转变让农民接受起来并不容易,他们往往存在着顾虑、表现出观望。在希望小镇前期筹备和一期建设中,镇村党组织在涉及到农民的土地流转、房屋拆迁和农村的产业发展、结构调整中,通过组织共建等时时处处示范引 8 导,以党组织先行带动各种组织和广大群众后效。通过党委与支部层面的组织共建,实现以工补农、以城带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相互促进,构建了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以基层党建新格局带动和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党的建设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融合。

(四)全过程发挥作用,在服务管理上引领。“希望小镇”是新农村建设的试点工程,也是党组织引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样板工程,目标大、要求高、任务重、困难多,推进工作既要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也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将党组织引领作用落实在服务管理职能上。一是服务农民。穆家峪镇阁老峪村建立了干部联片、党员和村民代表包户的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在宣传发动、土地流转、地上物补偿、维护稳定等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组建了党员服务队,党员根据项目建设的进展实行动态承诺;党组织严格推行民主决策“八步法”,以票决方式通过“希望小镇”建设项目,几上几下征求群众在建设方案、户型设计、产业规划等方面的意愿,切实保证农民利益。二是服务企业。将企业方党员纳入希望小镇党委成员并担任副书记,将建设方党员纳入项目组党支部,并选举出代表出席镇的党代会,以组织方式吸纳企业参与项目运营;建立党员质量监督队,与村务监督委员会一起监督保障新民居建设工 9 程质量,服务企业做好工程建设;通过党组织集成政策、制定机制为投资企业、施工企业等提供服务,激发企业的积极性。三是服务项目。以次序动员机制推动项目开展,党员带头签订协议,并积极做好亲朋好友的工作,顺利完成土地流转,没有出现抢栽抢种和上访,确保项目顺利开工;党支部通过专业合作组织,积极和企业进行沟通协调,按照“一均等三优先”原则(即村民利益均等化、优先安排土地已流转的劳动力就业、优先安排企业所在村民小组的劳动力就业、本村的劳动力就业优先)达成用工协议,既满足了企业的劳动力需求,又解决了农民的就业。在希望小镇建设中,在党组织全程植入和党员网格化服务管理的基础上,全过程切实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以党组织在服务管理上的引领保障维护农民的主体性、调动激发企业的主动性,具体实现“党组织引领,政府支持,企业参与,农民主体”。

三、希望小镇探索实践的思考与启示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牵动全局的系统工程,既涉及思想观念和政策措施的转变,也涉及城市发展方式的转型;既涉及生产布局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也涉及利益冲突和社会矛盾的调试。希望小镇的建设是党组织引领新农村建设的典型范例,我们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来加以研究,探索新农村建设的新思路、新模式和新途径。主要有以下几 10 个方面启示。

(一)坚持党组织引领,是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和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核心力量。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如何破解“三农问题”,如何进行新农村建设,已成为关系国家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北京虽然整体发展格局是“大城市、小农村”,但农村、山区面积大,农民比重和整体素质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三农”工作仍然是最薄弱的环节,尤其要重视发挥党组织的规划统筹作用。通过规划来拓展空间、配置资源,大力推进首都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是我们的责任所系和使命所在。希望小镇按照“党组织引领、政府支持、企业参与、农民主体”的新农村建设模式,始终把党的建设放在首位,把产业支撑作为关键,把基础建设和建设美好家园作为重点,通盘使用党建阵地,加强社会领域党建工作的整合,进而获得更为广泛的社会资源、政治资源与执政基础。在北京新农村建设工作中,我们要狠抓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把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转化为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推动力,积极探索新农村建设特别是农村产业发展的新路子。各级党组织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站在全局和新的历史高度认识北京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好党组织的政治、思想和组织优势,11 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把全社会的力量和智慧凝聚起来,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引领农村政治、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发展,带领农民走上富裕之路。

(二)坚持农民主体地位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根本途径。在新形势下,只有把党组织对城乡统筹的主导作用转化为促进农民群众为自己的幸福生活而努力奋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优化配置城乡资源要素上的基层作用,统筹城乡发展的各项建设实践,才有事办功倍的效果。希望小镇坚持从解决农民群众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把工作着力点放到充分发挥农民群众主体作用,最终实现增进农民群众民生利益的目标。我们认为,在建设首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中,一是要组织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党组织按照转变增长方式的要求和区县功能定位,按照自愿、民主原则把农民组织起来,成立多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社,积极发展资源节约、技术密集、功能多样、品质安全的都市型现代农业,适合农村特点的服务业和制造业。二是要工作创新,在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程和产业中拓展党的工作。在发展产业过程中,因地制宜,或跨区域联合建立党组织,或在产业链上建立党组织,或“结对共建”,创新组织设置,创新党组织活动载体和活动方式,延伸党建触角。三是要推动 12 发展,把党员先进性体现在产业上。“群众要致富,党员来引路”。党员带头致富,并在联系服务群众、助推产业发展、引领群众致富增收中充分彰显党员先进性。四是要加强培训,把农民培养成人才。使农民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增强他们在农村改革发展中发挥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能力和本领。

(三)创新管理模式,重塑组织设置,是扫除城乡二元制体制障碍的重要保证。随着城镇化建设,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农村经济社会结构、农民思想观念、城乡关系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对农村社会管理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加强和创新与农村社会阶段变化相适应的社会管理机制成为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和题中之义。如何处理农民身份转换、农村产权和债权债务问题,如何实现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如何维护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及如何构建新的社会管理架构,都是农村社会管理的新课题。我们认为,在首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一是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大财政对农村转移支付力度,加大政策帮扶力度,让农民合理享有土地增值收益,让更多农民获得财产性收入,成为有职业的农民和有土地的市民,过上体面的生活。二是建立、完善与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农村社会管理模式,充分调动社会、群众参与乡 13 村管理的积极性,切实提高乡村治理和农村社会管理的质量与效率,确保农村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三是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公共服务城乡均等化,强化农村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与服务,强化农村社会矛盾的调处,建立健全农村社会矛盾动态协调化解机制,妥善处理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四是加强对农民的引导和培训,使广大农民了解当前的形势、摆正心态,转变就业观念,提高自身的职业技能和综合能力,适应城镇化后的工作需要;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丰富农民文化生活,转变生活观念,引导其成为具有现代思想意识和能够适应城市生活方式的新型农民,实现“人与思想同上楼”。

(四)坚持市场机制、政策支持和产业创新,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希望小镇现代农业的建设上紧紧抓住农业方式转变这条主线,发挥其特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沟域经济,形成党政主导、农民做主、市场运作的创新性建设机制,营造出全社会共同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良好局面。北京农业的现在与未来,既要瞄准国际经济发达地区的现代农业,又要从本国国情、市情出发,发展有中国特色、首都特点的都市型农业。一是依托郊区资源发展生产,以市民的多元化需求和城市发展要求为导向,由单一型生产向生活、生态型多功能转变,培育区域特色的 14 农业产业带和产业群,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优化配置城乡资源要素上的基层作用,促进农村经济大幅度增效、农民大幅增收。二是依靠科技进步,运用现代手段,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是首都新农村成为农副产品生产基地、高新技术辐射的腹地、市民休闲旅游度假的胜地、调节城市生态环境的绿地。三是建设现代化大农业系统,使之符合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圈层布局,丰富市民生活,提高农民收入,使农业发展和城市发展相互依托,互相促进。四是加强政策支持和政策创新,积极鼓励和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北京新农村建设,充分利用首都人才、资金、技术、信息资源优势,通过开展结对帮扶、专项对口支持、资金或实物扶持、开展志愿推进行动等方式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完善新农村建设有关土地、规划、产业发展和人才等配套政策,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政策支持。

贵州丹寨小镇调研报告 篇4

曾经的贵州, 农村基础设施脆弱, 种庄稼完全靠天吃饭。近年来, 贵州各级党组织和政府因地制宜, 指导村民发展种植业、旅游业, 加大农村人力资本的投入, 这些努力悄然改变着农村贫困、落后的旧面貌, 村民们正在走向物质宽裕、精神充实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昨日的农业生产工具, 今天的农业生产机械; 昔日简陋的房屋, 今朝繁华的住宅。当前农村发展很快, 半年一个新面貌。但是, 由于历史和区域等根源, 贵州省是全国贫困问题最突出的欠发达省份之一。

2 乡镇企业与农民生活

乡镇企业在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的前提下, 生产特色产品, 使得农村村域经济繁荣发展。丹寨县黔丹公司、丹寨县俊建公司、丹寨县天然食品加工厂、丹寨县添香园茶叶加工厂等小型企业, 这些乡镇企业均是农产品加工企业, 给当地财政的贡献所占份额较大。自从2011 年丹寨县被划为黔东南州第二经济开发区后, 新型乡镇企业在开发区开始建起并运行, 在将来的年月里成为了整个县主要财政收入, 同时也带动房地产以及建筑业的发展。

乡镇企业的发展大量吸取丰富的人力资源, 维护社会的稳定, 同时也提高了农民收入水平。“新生代农民工”几乎没有务农经历, 对城市的认同超过了对农村的认同, 其根源是认为家乡 “无利可图”。故而2015 年之后, 丹寨县新上任的政府重整经济建设发展, 侧重于农业和旅游业发展, 免费培训年轻一代人才, 积极鼓励外资, 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

3 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困扰

3. 1 地域环境对经济的发展的利与弊。贵州具有复杂多样的喀斯特形态资源, 长期居住在此特定地域环境内的乡民们形成的丰富的旅游文化需要进一步揭示, 近几年来贵州的推出 “多彩贵州”系列活动, 在揭示贵州旅游文化资源方面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批民间歌舞 ( 如侗族大歌、锦鸡舞、花棍舞) 、红色革命文化等构建出较强的旅游吸引力, 引起了国内外人士的关注, 进入贵州旅游的人数持续增长。因此, 一方面既要重视推行城市文化技术的下乡服务, 另一方面还需要到广阔的乡村去寻觅文化题材, 在具体的深入调查体验过程中获得新的观察与发现。

3. 2 乡村旅游的发展— “农家乐” 经济。随着我国新农村政策的逐步落实, 乡村经济复苏并取得了较快的发展, 城市人口集中的压力在得到释放的同时, 回归乡村已成为可供人们选择的发展去向。紧随着旅游经济的发展, 丹寨县的 “农家乐”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发展起来, 来自全国各地乃至世界的游客都被这里的古朴的民风特色所吸引。丹寨县的 “农家乐”极具多样化, 许多 “农家乐”给前来游玩的人提供集休闲、观光、娱乐、住宿、餐饮等 “吃、喝、玩、乐”为一体的一条龙服务。诸如 “卡拉村农家乐”主打鸟笼观光艺术, “排牙村农家乐”则以芒筒芦笙这一当地特色招揽游客, “麻鸟村农家乐”打造各式锦鸡文化体验游, 而具有 “古法造纸之乡”美誉的 “石桥村农家乐”充分打造了亲身体验传统造纸法传承技艺。总而言之, ”“农家乐”朝着多元化、传统化、特色化的趋势发展, 这也为其巨大的市场潜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乡村旅游的兴起与发展, 已从事实的层面获得了人们理解和接受, 但其概念反映的内涵以及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 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与探讨,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国内旅游研究领域内旅游理论研究与旅游行为要求之间存在的不均衡势态, 值得引起关注。

3. 3 农民面对技术进步的抉择—向技能型人才进军。政府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批有思想、有知识、有技术的农村致富带头人。2011 年, 丹寨县共举办各类农业科技教育培训112 期, 培训农民群众16000 多人 ( 次) , 新培育农村科技示范户210 户。据统计, 几年来, 丹寨县财政投入在技能型人才从事的科技事业经费逐年加大, 科技三项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三年共投入科技三项费28 万元。

如今, 南皋乡金银花种植、兴仁镇西瓜种植、扬武乡山鸡养殖、长青乡硒米种植等均有专业人深入基地指导, 通过自身学习和经验的积累也使农户逐渐自立。可是, 这样的技能人才的培养也受到传统守旧思想的束缚, 以及村民文化素质也使得他们的未能放眼看世界。这一问题需要长期教育来改善。

4 关于解决农村当前所面临的经济发展局限的意见与措施

建立健全农村信贷融资体系。资金短缺, 生产力为能充分有效发挥, 成为乡镇企业发展的绊脚石。例如贵州农村信用社推出的农村信用等级制度结合当地农村实际, 在保证信贷资金安全的前提下, 放宽前置条件, 使更多农民可以带到款。

总之, 乡镇企业的发展大大提升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生活水平的提升就意味着消费能力的提高, 进而加快农村村域经济的发展。乡镇企业管理技术和生产技术的进步, 要求农民技能水平更高, 只有自身学习技能, 才可有立足之地。虽然农村经济发展曾遇坎坷, 也会存在问题与不足, 但是与经济相并发展起来的社会保障、科教文卫事业也逐步得完善, 故而农村让生活更美好。

参考文献

[1]贾平.供应链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1.

[2]张宗义, 雷基智.关于发展贵州农村村域经济的思考.贵州农业科学, 2000.

上一篇:学校德育特色展示下一篇:高考状元谈学习方法——语文144分的高考状元学习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