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业评价的电子专业论文

2022-04-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木雕设计与制作是培养非遗传承人才的特色专业,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大学在木雕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上取得丰硕成果,木雕档案在专业建设中发挥着特殊作用。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学业评价的电子专业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学业评价的电子专业论文 篇1:

高职应用电子专业学业评价体系的构建与探索

摘要:文章从企业社会对高职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出发,以研究学生的基本素质、专业理论、职业技能、个性特长等评价因素为基础,建立以能力为本位的学业评价体系的框架,分析确定学生学业评价的类型与内容,制定校企共同参与的考核评价的标准,并提出有效评价工具和典型评价方法,以实现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及个性发展等整体素质的正确价值判断。

关键词:发展性学业评价;评价体系构建;校企评价标准;评价工具和方法

高职学业评价是指借助学业考核工具的测量有效地检查教学效果与质量,从而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及个性发展等整体素质进行价值判断。《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在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的今天,高职院校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存,而对学业评价的改革力度不够,不如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那样放在相对重要的地位,高职学业评价存在着形式单一、内容片面、机制失衡等弊端,对学生职业素养与能力考核及评价也缺少系统研究。因此,改革传统学业考核评价机制,建立体现高职教育特点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提升自身办学水平的迫切需要。高职教育强调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这种模式下对学生的学业评价势必由学校自主评价方式向学校、社会、企业相结合的方式转变。本文研究高职院校学业评价体系就是在完善校企合作平台和学校内部的各项机制的基础上,从企业、社会对高职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出发,研究评价学生的基本素质、专业理论、职业技能、个性特长等评价因素,以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为例,建立以能力为本位的学业评价体系的框架,分析确定学生学业评价的类型与内容,制定校企共同参与的考核评价的标准,并提出实施评价主体的有效评价工具和典型评价方法。围绕学业评价的中心目的,以实现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及个性发展等整体素质的正确价值判断,以构建新的“发展性学业评价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及综合职业能力的提高。

一、以能力为本位高职学业评价体系的框架构建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16号)中指出: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高职人才培养是紧密围绕“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目标,因此对学生的学业评价体系应是以岗位能力为导向,能全面反映学生综合素质并体现多维发展目标。针对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我们构想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学生学业评价体系,包括学习能力评价、实践能力评价及职业能力三个方面。各评价部分都涉及到各学习阶段、相应的学科、专业学习领域,有不同评价标准、形式和方法。学习能力评价包括的评价项目有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项目学习评价、公共基础课程学习评价和专业理论课、专业技能课程学习评价。评价形式有诊断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和成果展示性评价,目的就是根据专业的培养目标对学生获得知识、掌握技能、培养学习能力和职业习惯等情况进行价值上的判断,以引导学生对各阶段的学习、实习情况进行反思,明确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促进学生的不断发展。从而充分展示学生才能,激发其内在发展的动力,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实践能力评价是指典型工作任务下的项目化教学的综合评价,常采用过程性评价和成果展示性评价方式,它是对每个学习情境下的实践过程的考核评价,对学生每个项目学习任务完成后的成果评价,以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促进学生职业行动能力养成。职业能力评价包括工作态度、职业道德等基本素质评价、专业技能和职业岗位能力的评价以及交流沟通、团队意识等适应及发展能力评价,是为了增强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环节的实效性、锻炼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促进学生将专业知识技能与综合职业岗位技能联系起来以成整体化的职业行动能力。

目前高职教学制度多数以学分制为主,人才培养方案规定学生必须修够规定学分方可毕业。上述各体系评价组成部分在基本学分中所占比例可以是:学习能力评价占30%,实践能力评价占30%,职业能力评价占40%。这种体系构建正是探索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以职业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的相结合、课堂学习与社会实践社会考评相衔接的评价标准,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激发学生内在发展的动力,使学生的课业知识以及知识的转化能力得到全面发展,从而促进学生实现个体价值。

二、研究制订校企共同参与的考核评价的标准

高职院校培养的目标是培养生产一线的生产、销售、服务等技术和管理高素质的高技能人才,高职院校努力联系企业,加强与行业企业紧密合作,目的就是要强化对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与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但是目前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评价主要还是停留在以学校评价为主,虽然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上,通过企业调研对学生的培养质量有了明确的目标,但最后对培养结果的评价却缺乏用人单位的参与,显然存在着明显的缺陷。所以,高职院校在制订学生学业评价体系时,应积极争取得到企业的参与及支持,将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的机制与学校评价体系结合起来,共同制订出合理的评价标准。在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是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最关键的环节,我们通过大量的企业调研和专业发展研讨制定了《“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标准》,既考核学生工作态度、团队意识及适应能力等职业素养,又考核评价其所掌握的专业基本能力、专业核心能力、岗位操作技能等专业素养。顶岗实习中的职业能力评价,主要由学生与实习单位来完成。学生实习结束后,要对自己的顶岗实习进行总结,由学生所在实习单位根据《学生职业能力评价标准》对实习情况做出评定。学生最终顶岗实习成绩可结合单位评分(占80%)、学生自互评(占10%)及实习指导老师评价(占10%)三部分进行综合评定。

三、应用科学有效的评价工具与方法

评价工具是指为了收集评价对象的信息进行评价判断时所采用的手段。目前学生成绩评价除了采用试卷测试、行动观察记录、实验实训报告等传统意义上的评价工具外,还积极发挥网络教学平台在学业成绩评价上的巨大作用。以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为例,借助Moodle教学平台,对于《电路与电工技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等专业基础主干课程,根据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能力要求及本专业课程标准设置网络教学资源,包括课件、项目任务、作业等单元设计和整体教学设计内容,并建立起专业主干课程试题库。充分利用平台强大数据统计、汇总功能,这样既可以按照用户登陆时间、次数、操作内容等多种条件查看用户在课程中的活动情况,也可以将学生历次作业与测验的成绩进行加权计算生成课程成绩,每次考核从试题库随机抽取,随时检测阶段性学习的效果。进行教考分离课程资源库及试题库的建设及使用,既可以督促学生加强平时过程的学习,又能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也使评价结果能够更加客观公正。

科学的学业评价方法,可以使评价者能更加有效地完成学生的学业评价任务、实现学业评价的目的,更是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业评价结论的信度和效度。笔者认为在高职学业评价中应多提倡应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如标准化测验、展示性评价、真实性评价等),将评价与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从而使得评价的过程也成为优化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这样才可以提高评价的质量和可信度。其中真实性评价可在教改中与广泛应用的“以工作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法紧密结合起来,避免过分重视学科理论知识而轻视实践教学。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评价就是基于真实任务情境的评价,要求学生应用专业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去完成真实情境或模拟真实情境中的某项任务,让学生在获取项目信息、制定计划、实施计划、检查评估等的实践过程中巩固专业知识,掌握职业技能。

综上所述,本文以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为例子,从对评价体系的框架构建、校企评价制度的完善创新、评价工具与方法选择等方面对高职学业评价体系进行研究与探讨,就是要去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从而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明确努力方向、建立自信,以充分发挥学业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得到发展提高。多元、全面、发展、科学地评价学生,不但是实现高职教育目标的必然要求,而且对于推进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对高职学生学业评价的研究既顺应了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也是真正落实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切入点,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2]国家教育行政学院.职业教育法律法规文件选编(1996-2009)[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

[3]吕啸.基于发展性评价理念的网络教学平台学习评价系统设计[J].电化教育研究,2011,(2).

[4]王丽娜,杨亭亭.国内外高等教育学习评价现状研究综述[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2,(2).

[5]周祥龙.学分制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研究[J].江苏高教,2009,(5).

[6]曲滨.高职院校学生学业考核与评价体系研究[J].职教论坛,2009,(3).

[7]张良.职业素质本位的高职教育课程建构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2.

[8]崔清源.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9.

[9]张晋.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10]祝士明.高职教育专业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6.

作者:翁芸

学业评价的电子专业论文 篇2:

木雕档案在专业建设中的作用研究

摘 要:木雕设计与制作是培养非遗传承人才的特色专业,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大学在木雕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上取得丰硕成果,木雕档案在专业建设中发挥着特殊作用。针对木雕专业建设的现状和木雕档案收集特色,分析了木雕档案在专业建设中各方面的作用,阐明要加强木雕教学档案归档管理,加强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深入挖掘校外木雕档案资源,发挥档案为专业建设服务、为人才培养服务、为高校发展服务的作用。

关键词:木雕档案;专业建设;档案利用;档案资源开发

木雕设计与制作专业(简称木雕专业)是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大学(简称广厦大学)于2008年创办的、独具地方特色的高职专业。到2020年,共培养了10届共796名毕业生。木雕专业的毕业生广受社会欢迎,广厦大学对东阳木雕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做出了贡献。木雕专业成为学校的特色专业,广厦大学“以东阳木雕为代表的我国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具有不可替代性。优秀人才的培养得益于优秀专业的建设,而木雕设计与制作专业的建设和木雕档案的多年积累是分不开的。现有的研究文献中,关于档案对高职院校教学工作的作用进行研究的不多,特别是对专业建设方面的研究更少,根据广厦大学木雕专业建设的实践,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类的高职专业建设,档案的作用是必不可少的,甚至可以说,没有档案的积累,就没有专业建设的良好发展。本文就木雕特色档案在木雕专业建设中所起的作用做一个探讨,以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和专业建设能有所启示。

一、广厦大学木雕专业建设现状

广厦大学于2008年设立木雕设计与制作专业,12年来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道路上多方探索,日益完善,围绕木雕专业人才培养标准、教学、评价、文化和素养等五大核心要素,形成了“五引领”木雕非遗传承人才培养路径,即“大师引领,构建校企协互融的培养平台;巧匠引领,开发木雕技艺传承的教学资源;比赛引领,创建学业作品认证的评价方法;文化引领,打造工学美育交替的创意课堂;榜样引领,开启工匠精神传承的培德途径。”在木雕专业建设中独具特色,独领风骚。该“五引领”木雕非遗传承创新人才培养教学成果获浙江省人民政府颁发的2016年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木雕设计与制作专业作为浙江省高校“十三五”特色专业建设文化艺术项目,广厦大学的东阳木雕传承项目为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基地,《以技能比武为抓手,推动木雕文化传承创新》被评为2015年浙江省非遗传承基地优秀案,广厦大学江浙木雕文化艺术研究所被评为第三届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机构。2018年3月和刚果共和国签订了委托木雕人才学历培养的意向书,第一届刚果(布)木雕专业留学生于2018年11月举行了隆重的开学典礼,共22名留学生专程到广厦大学进行为期4年的木雕专业学习。广厦大学木雕专业教师主持了教育部职业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雕刻艺术设计专业国家教学标准制订项目。参与国家职业技能标准《木雕工》制订。2018年木雕专业被浙江省教育厅推荐为国家级教学成果评选项目。可以说木雕专业建设成果显著,成为广厦大学最具特色的高职专业之一。并且,以东阳木雕为代表的传统技艺传承创新与发展输出,也是实现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木雕专业档案收集的特色

第一,根据木雕专业这一文化传承专业教学的特殊性,在档案收集方面,木雕档案也具有与其他教学档案不同的归档特殊性。除了常規的理论教学档案收集外,木雕专业还特别围绕过程模块教学、技艺操作、作品竞赛、大师教学视频、电子档案、实物档案等方面进行了收集。木雕教研室十分重视收集日常教学和专业建设等各方面形成的档案,加强了相关管理制度的建设和整理。从浙江省人民政府、地方政府、东阳市工艺美术协会和广厦大学校内,有关木雕专业建设方面的管理制度共有25项之多。第二,加强了教学运行过程的档案收集。和行业协会签订的合作协议,校企合作协议书,“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的协议书,聘请大师为客座教授,木雕专业毕业创作管理规定,木雕设计与制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工匠精神教育案例读本等,共积累了19项教学运行文件档案。第三,对木雕非遗传承人才培养进行了全景记录。包括各方领导关怀人才培养、大师引领专业建设、巧匠引领专业教学、比赛引领技能训练、文化引领作品创意、榜样引领工匠精神、服务地方发展经济、扩大影响示范推广的各类场景的照片档案、视频档案,应有尽有,尽数归档。第四,加强了专业建设理论研究的档案收集。主要表现在研究论文、研究课题、研究著作、自编教材方面。广厦大学自木雕专业设立以来,从2010年到2017年共有木雕相关研究论文53篇,研究课题33项,出版著作1本,自编教材6本。其中省部级以上木雕有关课题完成6项,有1项课题获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立项,开了广厦大学在国家级课题立项的先河。第五,关于专业建设成效的档案。共有相关档案17项,其中社会服务典型案例档案又包括了11项的典型案例。第六,广厦大学还加强了人才培养成果推广方面的档案收集。其中新闻媒体报道类档案共有12项,电视栏目采访类档案6项,兄弟院校来校交流档案若干,共有34个兄弟院校与木雕专业进行了交流考察。木雕档案收集的全面性和多样性,是其他专业教学档案所不能比的。

三、木雕档案在专业建设中的作用

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的重中之重,建设好一个优势特色专业,才能为培养优秀人才提供保障,才能吸引更多的学生到该专业学习。广厦大学木雕专业充分利用木雕档案为专业建设服务,为非遗专业教学探索出了一条可行之路。

1.木雕文件制度档案,为专业建设提供政策依据和发展保障

省政府、市政府、市工艺美术协会和广厦大学等各层面,与木雕专业建设有关的文件,如涉及产业发展、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人才引进、外聘兼职教师、专业建设管理办法、校内外实训基地管理、学生实习管理等,这些文件制度档案是专业建设的政策依据和保障,如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扶持木雕根雕石刻产业传承发展的指导意见》,指明了要进一步推进木雕等产业的传承发展,使我省成为全国重要的木雕、根雕、石刻产地,广厦大学要做大做强木雕专业也是响应了省政府的号召,专业建设就有了明确的发展保障。

2.木雕专业教学运行档案,为专业建设提供实践依据和精神力量

一方面11年来的木雕专业教学,形成了一整套教学运行档案。如与行业协会的合作协议,木雕专业所有的校企合作单位名单及合作协议书,校企合作“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协议,聘请木雕大师为客座教授的文件、名单及聘任书,木雕专业作品认证和成果奖励管理办法,木雕专业毕业创作管理规定,木雕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包括课程标准修订)。青年教师与企业大师结对制度实施办法、技能大师工作室管理规定、工匠精神教育案例读本等,这些教学运行档案一方面是专业建设过程的历史记录。另一方面又对专业的下一步建设和发展提供实践依据,因为这些档案都是专业建设的实施过程记录,是专业建设的良好基础。如《工匠精神教育案例读本》是木雕教研室编写的木雕精彩人物汇集,分祖师卷、大师卷、导师卷、学长卷四部分,一个个木雕工匠的人物记录为木雕师生提供了学习木雕的良好榜样和精神动力。

3.木雕非遗传承人才培养全景记录,为专业建设提供了成长档案

领导视察、专业建设、巧匠引领、技能比赛、作品创意、服务地方,影像、照片档案直观记录了木雕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大师授课、指导学生训练,和企业的合作加工,学生木雕作品捐赠中国木雕博物馆永久珍藏,学生作品展示,木雕学生参加中国教育台少年工匠节目录制的记录,都是专业建设的足迹和历程,一张张图片和影像,就是一幅幅生动的人才培养画面,记录了木雕专业的发展过程。

4.木雕教科研档案,反哺专业教学改革创新

木雕专业注重教师科研教研,不断探索理论和实践教学,推动教学改革和创新,提升教学水平。利用高校行业资源成立江浙木雕文化艺术研究所,改变以往东阳木雕相关课题少有成果的状况,填补东阳木雕理论、文化、历史、技法、风格流派等方面研究的不足,推动木雕文化的发展。同时,把理论研究成果与实际木雕产品的开发相结合,进行木雕工具、雕刻工艺等木雕技术标准和应用方面的研究,参与国家职业技能标准《木雕工》的制订,主持教育部木雕专业教学标准制订。这些教科研成果,促进了专业教学改革,为专业建设带来活力。

5.木雕专业建设成效档案,为专业成果的申报提供了材料支撑

2016年“五引领”木雕非遗传承创新人才培养成果获浙江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木雕专业被教育部列为第二批全国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立项浙江省“十三五”特色专业建设项目、高等职业教育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项目,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基地、优秀案例等等,一项项荣誉的获得记录了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的历史业绩,为专业建设再上台阶提供了有力的材料支撑。2017年,在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申报书中,五百多页的支撑材料完整再现了木雕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一份份原始档案,让评审专家一目了然,让档案说话,档案为专业建设和发展添上了无形的翅膀。

6.木雕专业成果推广,为专业建设建立了宣传档案

媒体宣传报道和电视栏目采访档案,也是专业建设不可忽视的力量。广厦大学木雕专业是全国第一个高职类木雕专业,各类媒体关注度很高,如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在线、浙江新闻客户端、新浪网、网易新闻等,争相报道木雕专业建设成效。2018年11月广厦大学又迎来了浙江省首批木雕专业刚果(布)留学生,外国友人体验中国木雕和留学生在中国学习木雕技艺,成为媒体关注热点,这也为木雕专业对外宣传提供了良好平台,为专业建设添砖加瓦.

四、加强档案管理和资源开发,主动为专业建设服务

档案记录了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历史和规律,保存了相关领域科学研究状态、基础数据,档案具有不可取代的原始凭证性作用。高校档案的功能首先是为教学科研服务,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是高职院校的重中之重,档案工作要为专业建设发挥应有的作用。

1.加强教学档案归档管理

教学档案清晰记录了学校教学活动情况,专业学科建设情况,教学改革情况。木雕专业由于教学评价方法的多维性和灵活性,教学档案内容丰富、载体多样,从招生、入学、专业教育、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課堂教学、过程模块教学和考核、核心课程的学习评价、技艺操作、阶段性教学评价以及毕业评价、作品竞赛等,每个环节都会产生大量的教学档案,其载体形式有文字、图表、视频、音像、照片、电子文件、实物等。对优秀的木雕创作作品申报外观设计专利,对这些档案材料的收集贯穿学生在校的整个教学过程,档案记录了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来自于教学,又反作用于教学,为专业教学改革服务。学校一般对红头文件的收集与整理更为重视,而缺乏对教学管理材料归档的关注,学校要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各载体档案的及时收集和归档,教学档案应归尽归,才能在专业建设需要的时候,如木雕专业这样,随时利用保存的档案,为专业建设服务,为各项成果申报提供全方位、各类型载体的档案支持,利用档案凝练教学成果,提供有力的佐证材料。广厦大学木雕专业归档意识强,不仅各类教学档案丰富多彩,每年的媒体宣传档案及时收集,专业成立以来,兄弟院校与木雕专业的交流考察都有详细地记录,充分说明木雕专业的社会认可度和同行推崇度。

2.深度挖掘校外资源,为专业建设服务

木雕专业是实践性操作性特别强的专业,只有校内教学资源是远远不能满足专业建设人才培养需求的。校外的木雕档案资源,包括木雕大师的经典作品资源;中国木雕博物馆内集中展示了东阳木雕的发展演变过程、历史上的著名东阳木雕艺人、东阳木雕的种类和技法;横店明清民居博览城是中国古民居保护基地,博览城内建筑木雕、石雕、砖雕等手工艺装饰丰富,是木雕专业学生的学习实践基地;大师工作室有木雕能人现场雕刻,作品展陈,这些校外教学资源都可以为我所用,补充校内专业教学的不足。校外巧匠引领,开发木雕技艺传承的教学资源,和校外木雕能工巧匠实行师徒结对,在做中学,学中做。

3.加强馆藏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

高校档案在服务学校中心工作、服务教学工作方面应该发挥保障作用。学校层面,应加强对教学档案保管的进一步重视,进行系统规划,加大资金投入,为学校专业建设和各方面发展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学校档案部门要主动作为,指导二级大学教学档案的收集和整理,进行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根据教学工作尤其是专业建设的需要,将馆藏的静态档案信息通过查找、筛选、加工、编辑等手段变为动态信息,将“死档案”变为“活信息”,通过档案编研,为专业建设提供用得上的档案信息。木雕专业的教学资源丰富,载体多样,为档案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了很好的基础,档案人员要和专业机构联动互通,对木雕档案资源开发挖掘,发挥档案为专业建设服务、为人才培养服务、为高校发展服务的作用。广厦大学木雕专业,开拓了非遗传承人才培养的新路径,为其他非遗专业培养人才和档案利用提供了值得借鉴的新范式。

参考文献:

[1]淡 珊.高校教学档案管理与学科建设、专业和教师发展研究[J].智库时代,2018

[2]连伊娜.独立大学专业教学评估档案建设的研究与探索[J].赤峰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3]浙江省档案局.档案工作实务[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

(作者单位: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大学)

作者简介:张雷珍(1968-),女,汉族,浙江东阳人,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高校档案和档案管理。

作者:张雷珍

学业评价的电子专业论文 篇3:

五年制高等师范学校高职专业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五年制高等师范学校的高职专业尚处草创阶段,专业要素准备不足的问题日益彰显;亟需厘定专业规划、变革课程模式、改造师资队伍、拓展实训基地、优化管理机制,藉以建立基本框架,增进内涵发展,逐步将高职专业做大、做强。

关键词:五年制高等师范学校;高职专业;要素建设

五年制高等师范学校举办五年制高职专业是其在转型期实施多元化战略、分散经营风险、增强综合实力的重要举措。

当前,高职专业作为师范学校事业新的生长点,办学政策优越,市场环境利好,拓展空间较大;许多学校陆续举办了不少五年制高职专业,对其课程设置、教学模式作了诸多有益的探索。

厘定专业规划

专业规划是学校在一定时期内对专业设置的先导性总体方案,对专业建设具有导向、统摄作用。

根据教育部2005年颁发的《普通高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在综合分析社会环境、市场需求和五年制高等师范学校资源的基础上,不妨构建起“三线、六类”的高职专业群。综合两个维度,将市场需求较旺、办学资源较充裕的专业列为一线专业,如装潢艺术设计、计算机应用技术、商务英语、市场营销、酒店管理、电子商务等;将市场需求较旺、办学资源尚欠充裕的专业列为二线专业,如电脑艺术设计、家纺设计、物流管理、工商企业管理、建筑工程管理、法律事务、数控技术等;将市场需求潜力较大、办学资源有潜可挖的专业列为三线专业,如:农业经济管理、园艺技术、音乐表演、涉外旅游等。立足做好一线专业,及时推出二线专业,适时涉猎三线专业;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遵循“宽窄并存,适度超前”的原则,构建以长线专业为主体、短线专业为辅翼的专业框架,有序建设骨干专业,着力打造特色专业,逐步累积专业资源,以期形成品牌效应。

为了提高五年制高职的社会适应性,办学层次可根据市场需求向两头延伸,上联本科,下探中专,从而增加招生吸引力和就业竞争力。

变革课程模式

高职的课程建设必须摆脱师范的窠臼,变革课程模式,体现高职特点。应根据职业岗位群的人才规格确定培养目标,遴选课程内容;遵循“宽基础,活模块”的原则确定课程结构和实施方案;突出技能训练,强调“双证”考核。

1.培养目标

五年制高职的培养目标应定位于:面向生产、服务、管理一线的职业岗位群,培养能熟练运用专业技术从事实务操作,社会适应和业务拓展能力较强的应用型高级技能人才。毕业生必须养成以下基本素养:

(1)道德素养。

乃是个体适应职业生活、安身立命的行为动力系统,它以世界观、社会公德为基础,以职业态度为归依,直接影响职业知识的学习和职业能力的发展。

(2)知识素养。

乃是个体在文化基础知识的背景上建构起来的,指向于特定职业岗位的专业知识,是生成职业能力的基础。

(3)能力素养。

乃是个体胜任一定职业岗位所必需的能力,对职业活动的效能起决定作用,是职业素养的核心因素;可分为关键能力和专业能力。

关键能力乃是个体适应职业活动及岗位的变更、发展所需的社会心理能力;可以迁移、泛化到不同职业领域。

专业能力是个体胜任某种专业活动所必需的特殊能力,它以专业技能为核心要素;具体内容应专业而异。

2.课程架构

高职专业的课程框架可厘订为公共课和专业课两大类,在此基础上衍生出选修课、职业技能鉴定和实习。

(1)公共课。旨在拓展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提高其学习能力,俾其养成现代公民必需的文化素养和积极的职业态度、职业志向和关键能力。

(2)专业课。旨在传授专业知识、培养专业能力。

(3)选修课。乃是公共课和专业课的延伸,旨在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职业能力的适应性,俾其养成一专多能的素养,胜任不同岗位的需要。

(4)职业技能鉴定。乃是专业课的衍生形式,是为了让学生适应就业准入制度,提高就业竞争力而单独设置的;可安排必要的考证辅导,不占总课时,但计学分。

(5)实习

旨在训练能力,服务就业。

3.学程安排

五年制高职专业的学程以二三分段为宜。即一二年级为预科段,三四五年级为专科段。一年级以公共课为主,适度开设专业课,强调基础,导入专业;二年级两者并重,打好专业基础。预科段的教学重点为公民素质教育、职业观教育和关键能力的培养。二年级末进行升段考试,不合格者转为中专。三年级开始以专业课为主,确立专业定位,作好就业准备。专科段的教学重点为专业技能教学和就业能力的培养。在此进程中,实训、实习、考证循序渐进,相机安排。课表排列根据专业课程的模块化特征,以块状为主。

4.教学原则

五年制高职生普遍存在学习动机不强、意志薄弱、情绪困扰、志向低调等问题,不少学生还有明显的行为障碍。这给教学刚刚从事高职教学的师范教师带来很大压力,往往产生诸多不适应,表现为学情不适应,教材不适应,教法不适应,评价不适应。

鉴于此,教师一方面要加强对高职生心理的研究,以资人文关怀;另一方面要加强对高职教学规律及课程特点的研究,以资技艺优化。在此过程中,要遵循以下原则:

(1)教学目标:面向市场需求,强调就业导向。

即以培养应用型高级技能人才为教学目标,突出职业能力标准,强调教育标准与企业标准的融合;力求五年制高职毕业生的文化、理论素养高于中专生,专业技能和就业能力不逊于师范生。

(2)教学内容:强调课程开发,侧重实用知识。

即在做好教材遴选的同时,要注重教材的二度开发,侧重实用知识;不求系统,但求实用,必要时可打破学科界限,尽可能与职业生活相联系。广大教师要积极参与课程研发,而不能仅停留于现成教材的传授;不仅要备教材、备学生,而且要备企业;放眼社会,主动收集、整理与企业一线工作直接相关的内容,纳入课程。

(3)教学方法:倡导项目课程,强调学用一体。

即将生产、服务、管理一线的实际工作任务作为课程内容的核心,从信息收集、计划制定、任务实施到工作评价,以项目形式指导学生自主完成,强调学用一体,俾其在此过程中获得职业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训练。这不仅要改革课程内容的结构和呈现形式,而且要改革学习方式和课程环境。学生可边做边学,半工半读,先做后懂;教学环境不限于课堂,可延伸到车间、工场等一线工作情境。

(4)学业评价:强调“双证”考核,注重过程评价。

即要求学生在修习规定课程的同时,必须报考与专业有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和技能等级证书,方能获得实习和毕业资格。

改造师资队伍

高职专业亟需建构专业化的师资队伍。目前,许多师范学校的高职专业师资队伍边界不明,数量不足,实践能力较弱,专业定位模糊,专业化水平较低。鉴于此,应从师资规划的高度,采用“培引相济,专兼结合”的策略,建设一支成员稳定、数量充裕、结构合理的高职师资队伍。

1.加速培养现有教师

有计划地组织部分现任教师进行专业培训,改造其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转化其教育理念和行为,使之尽快适应高职教学的需求,并努力成为“双师型”教师。

2.积极引进专业教师

根据高职专业教学需要与学校条件,积极从职业院校和企业引进信誉好、素质高的专门人才,改善高职师资队伍结构,提高师资队伍专业化水平。

3.适当延聘兼职教师

建立灵活开放的兼职教师制度、签约教师制度、客座教师制度。根据专业教学需要,适当聘请职教界名师和企业界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兼任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从结构上与专职教师形成互补。

拓展实训基地

拓展实训基地,是高职专业建设的一项紧迫任务。建设一批数量充足、质量可靠、合作紧密的实训基地,是确保专业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也是增加学生就业机会的有效手段,更是深化校企合作、创新发展平台的重要途径。

鉴于实训基地数量偏少且不稳定的实际,师范学校一方面要积极与本地及周边地区相关企业建立联系,大力开辟新的实训基地;另一方面要加强与现有实训基地的联系,深化校企合作,延聘企业的领导、专家、技术人员参与专业规划、课程开发和实习指导,同时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业实践,搞项目合作。在此过程中逐步形成“产教结合”的办学模式,实现招生、实训、就业一体化。

优化管理机制

目前,一些师范学校高职专业的管理机制尚未健全,职责分工模糊,责任主体不明,许多工作难以落实、推进。将高职与师范捆在一起管理,使得高职的专门需求不能顾及,办学特色难以彰显。

鉴于此,师范学校应适时将高职专业的管理从师范中分化出来,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和团队,从招生、教学、实训、实习到就业指导,系统运作。同时,改革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管理模式,建立以专业为本位的管理模式,借鉴“专业法人制”,使支撑学校发展的专业具有企业化组织特征、市场化运作机制,从而达成专业化管理,提升办学效能。

总之,五年制高等师范学校的高职专业尚处草创阶段;课程、师资、管理等各方面都面临着建设和改造的双重任务。实践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是多元化发展必须付出的战略成本:分散资源,增加管理难度,提高运作费用,加大人才缺口等。欲破解这些难题,不仅需要宏远的目标、创业的热情,更需要理性的思考、笃实的践履。

作者:樊健

上一篇:经济法专业实践工作总结下一篇:班级德育工作总结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