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业质量评价

2024-06-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学业质量评价(精选8篇)

学业质量评价 篇1

初中数学学业质量评价小结

《新课标》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对学生学习数学的行为、态度和所取得的进展的判断,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获得真实的成就感;引导和鼓励学生继续努力学习,切实改善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在个性方向上充分发展、不断进步;同时使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程度和需要,进行正确的教学决策,切实改进教学

一.课堂评价效果

数学学习中激励性评价的实施,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合作交流能力,培养了创新意识,带来了数学课堂的新变化。学生从原来的不会说、不想说,到现在的会想、会讨论;从原来的被动听课,到现在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通过讨论、查资料等途径,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无不体现着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教师的观念也发生了变化,评价学生不只是依赖分数,而是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综合评价学生,激励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不同的发展。二,成长记录袋法效果

成长记录袋法一般采用每个月评价一次,展示一次,期末作总结性评价,学生通过成长记录看到自己进步的轨迹,发现自己的不足,并通过成长记录加强自我反省和自我评价能力

三、反思式的学生自评效果

反思式的学生自评是学生自我认识的过程,它能有效地促进学习的深化,促进孩子的自我评价功能的完善,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自我成长能力的活动。为此,要求学生在学习态度、表现活动等方面加以自评。例如一堂课结束时,他们对自己能否积极、认真地听课、是否积极乐于参与活动、能否敢于发表自己不同见解等几个方面进行自评。

四、交流式的学生互评效果

交流式的学生互评,避免了个别学生学习的失败,体验到了合作的快乐。杨振宁博士指出,进入信息社会以来,没有人们的共同参与、相互合作,任何重大发明创造都是不可能的。未来社会是需要合作的社会,小组评价法倡导的合作精神是与学生的未来生活相适应的。五.达标式的争章评价法效果

通过合理的评价不但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更能发掘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特长,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对不同的个体采取不同的方法和评价尺度,给不同的机会,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使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在原有基础上不断进步

学业质量评价 篇2

1. 课业负担过重与课业负担过轻

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 作为一种存在的事实, 已经不需要解释了。但是多年来关于减轻课业负担的那么多理论、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那么多规定、各层次教育实践者的那么多措施, 的确没有创造出多少理直气壮的效果。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依然是个问题, 而且是个不容易解决的问题。

我们究竟是如何认定“课业负担过重”这个事实的?是指与选拔性考试评价直接相关的那些课的“课业负担过重”吗?那么德育课、音乐课、美术课、体育课、劳动技术教育课呢?这些课的课业负担是否也过重?无需严格的科学论证, 谁都知道这些课的课业根本就不存在负担过重问题, 相反, 这些课的课业负担普遍很轻, 轻得几乎无足轻重!而且它们都是中小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课业。

所以完整地来看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问题, 不仅要看到“过重”, 还应该看到“过轻”, 事实是很清楚的, 这主要是个认识问题。

2. 课业负担过重实质上只是“考业”负担过重

无论是因循传统的, 还是延续经验的, 或者是被规约于选拔性考试评价制度的课业或学业的认识, 都会让我们画地为牢地想问题, 也让我们对“减负”问题的思考局限于“过重”, 不去想是否还存在某些课业负担“过轻”的问题。

全社会都在关注课业负担过重、减轻课业负担问题, 竟然漠视了许多课的课业负担过轻的事实!而且这种漠视几乎让马克思说的教育三件事严重弱化了两件半!这是因为在这个事实背后, 有一种积淀在家长、教师、教育管理者的教育认识和判断习惯中的传统偏见, 一种类似集体无意识的偏见。这种偏见认定, 只有考试的课业才称得上是课业, 不考的或者没纳入选拔性评价的课业称不上是课业。我们撇开那些不考的或者没有实质性地纳人选拔性评价的课业, 无视这些没有负担的课业, 坦率地讨论课业负担过重、减轻课业负担问题, 所依据的竟然只是“考业”的负担, 显然, 我们是以狭隘的“考业”, 代替了完整性的课业。

二、归因:减轻“考业”负担为什么如此艰难

1. 朴素的责任心和教育道德

我们减轻课业负担的许多努力, 仿佛都是在做无用功, 这是因为我们以“考业”替代课业, 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办法试图减轻所谓课业负担的缘故。

我们面对的问题, 实际上从来就不是个简单的“减负”问题, 而是个减负是否增效的问题。以是否增效来对待“减负”, 这无论如何也是一种朴素的责任心;以朴素的责任心造成的“违规”, 这无论如何都是个道德判断两难问题。这从人们的主观愿望来看无可置疑, 但不幸的是, 这句话把实践中的功能关系颠倒了。这种颠倒忽视了两个事实:一是减负未必就能增效。二是人们的选择意愿。

2. 减负增效的思维路径和价值取向

那么既减负又增效究竟难在哪里?这个话题必须面对两个不同层面的难题:一是减负以增效为前提, 减负容易, 增效却有着百倍的艰难;二是如果解决了这个难题, 大家都增效, 面对选拔淘汰的考试竞争, 势必还会有水涨船高的新的负担。

解决第一个难题, 需要改变思维路径。如果把“减负增效”的提法颠倒过来, 确立“增效减负”的宗旨, 明确主张减负不是目的, 引导人们把关注的重心从减负转向增效, 或许还有些实在意义。

解决第二个难题, 需要改变的是价值取向。人的发展有差异, 竞争不可避免, 只是基础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 为着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应该淡化竞争。

三、解释:课业负担偏重与学业质量评价失衡

1.“课业负担过重”是个以偏概全的说法

我们说“课业负担过重”, 也就等于说学业负担过重。人们在单独使用“课业”这个词的时候, 通常习惯于把它与课程联系起来, 所以也可以说课业就是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全部课程, 它包括课程的内容和过程。

依据这样的解释, 讨论课业负担的轻重问题, 首先就应该审慎地研究课程设置、课程标准, 看看它们是否超越了学生身心发展的可承受性。从课业的规定性上看, 可能不存在负担过重问题。所谓课业负担过重, 是个以偏概全的说法, 事实上是“部分课业负担过重”、或者就是课业负担“偏重”。这种“过重”或者“偏重”, 不是课业规定性本身的问题, 而是由“违规”的课业实践产生出来的问题。

2. 学业质量评价失衡的教育伤害

学业质量评价失衡, 造成沉重的“考业”负担, 这只是浅层次的教育伤害, 它毕竟以某种方式鼓励了儿童青少年学习这些课业, 只不过让他们学得有些褊狭, 滋生了他们的厌学心理, 影响了他们的身体健康。但学业质量评价失衡, 漠视或者没有同样重视其他课业, 造成它们的无足轻重, 这可能是深层次的社会伤害。事实上, 我们的学业质量评价, 偏重了学会知识技能的学业, 但在考上重点、录取名校之类的光环背后, 它漠视或者没有同样重视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的学业, 致使有些享受过所谓优质教育的学生, 顶着成功的光环, 失落甚至荒废了这些同样重要的学业。

四、思考:平衡学业质量评价与减轻课业负担

1. 学业质量评价的失衡与平衡

我们的学业质量评价, 是面向哪些学生的?适合学生的教育, 不是一句空话, 关键是看它适合哪些学生。基础教育学业质量评价的根本责任, 是培养负责公民, 不是培养考生, 如果优先考虑全体学生、未来普通劳动者的学生, 以适合他们为起点, 规定他们可望可即的学业质量评价标准, 其实很容易寻求平衡。

2. 减轻课业负担的“减法”与“加法”

就减轻课业负担而言, 我们不只是可以用“减法”, 也可以用“加法”。这里说的“减法”, 不是指那种治标不治本的办法, 而是指适当降低“考业”的难度, 坚持能力为重, 端正“考业”目标的办法。这里说的“加法”, 也不是指简单“增负”, 而是指适当增加一些课业, 减轻局限性的“考业”负担。所以减负固然可以用“减法”, 但也要学会用“加法”, 这是解决减轻课业负担问题的辩证法。

3. 我们需要一种正常的教育观念

正常的教育观念指的是一种积极健康的教育观念, 它体现着对教育与人发展关系的理解。在这种教育观念下, 实施完整性学业质量评价标准, 是培养每一个负责公民不可或缺的, 而是否首先把学生培养成为能自食其力的普通劳动者, 是解决“大学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之问的根基。同时, 我们为此所作的努力, 即使未能让学生在以“考业”为标准的“起跑线”上显赫, 但是在起跑以后的过程中, 在终点线上, 也具有不可替代的可持续发展意义。

呼唤数学学业质量绿色评价 篇3

[关键词]数学学习 学业质量 绿色评价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3-010

发轫于本世纪初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六个基本目标,“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择功能,充分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是其中之一。这种要求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有了明确的体现:“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十几年过去了,六个基本目标中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管理改革可谓风生水起,而课程评价改革却举步维艰,尤其是对学生学业质量的评价,前进的步伐不大。在不少基层学校,对学生数学学业评价还是“一张试卷”说了算。尽管教师都将学生的考分折算成“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等等级,但有些学校甚至于教育主管部门还是要拿学生的考分来“说事”——教师的考核、绩效、评优、职称晋升等都和自己任教班级分数排序有关系。说起来非常荒唐,在对学校和教育部门的大大小小各种门类的督导、视察、创建中,人人都对“按照分数排名”深恶痛绝,都知道这是国家明令禁止的违规行为,然而,它却像不死的阴魂一样弥散在都市和乡村的角角落落。曾经有一位乡镇的教育管理干部谈及此事,他说得很直率:“要是再不用分数排名,有些教师恐怕整天连人影都找不到了。”言下之意,是有的教师工作不在状态,整天混日子,拿他们实在没办法了。以前,人们嘲讽应试教育:“分,分,分,学生的命根”。现在,分数变成了教师的“命根”,那就不难设想,他对学生的学业评价除了分数至上其他还能有多少关注。

这种用学生的分数来考核教师的现象具有多大的普遍性现在还不得而知。回过头来看,对学生数学学业评价采用“一张试卷”说了算的方法也问题多多。一方面,制卷本身有问题,不同的制卷人的出题难度、风格差别较大,同一个年级,有的卷子平均分九十七、八,有的卷子均分八十二、三,张三出是这个风格,李四出是那个风格,原因很简单,就是出卷子的人拥有“生杀大权”,随意性较大。理论上讲,《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学生学习、学业评价的唯一标准,但是,课程标准的文字篇幅毕竟有限,表述也比较笼统和概括,对制卷更没有提出要求。个人以为,如果能配套出台一个考试命题指导纲要,或许制卷的水准会更好一些。另一方面,学生数学学习的质量应该包含数学学习的方方面面,知识和技能方面比较容易通过笔试检测出来,而动口讲述、动手实践、情感态度等难以通过笔试来表达,故而,笔试只能作为数学学业评价的一种形式,且只能评价某些方面的数学学业。

当然,不少学校也尝试进行“考试+考查”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数学学业评价,考查项目包括口算、操作等,体现了一定的多样性和综合性,但是,在考查项目设计以及评价尺度、区分度、科学性等方面稍显欠缺。还有的地区,是根据数学课程四大领域(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来对学生进行学业评价(右图为素质发展报告书数学学科的评价栏目),看起来很科学、很全面,殊不知学生的数学学习是整体的、综合的,纯粹的“领域”划分是不应该的,也是没有意义的。

总的说来,数学学业评价是每个学校、每个数学教师、每个学生都必须面对的日常工作。尽管在课程改革初期就提出了课程评价、教学评价、学习评价的诸多新要求,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学生数学学业评价改革起色不大。2014年,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审,417项获奖成果中有15项涉及评价改革,除了山东潍坊市教育局张国华等人的《基于初中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考试与评价体系研究与实践》,对初中生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内容、结果呈现方式等进行了长期实践探索,建立起依据学生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高中学校招生制度,其余的都是从“教”的角度谈教学评价。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说明学生学业质量评价的成功经验还比较少。学业评价是一根具有神奇魔力的“指挥棒”,对日常教学工作具有很强的引导性,当科学的绿色的学业质量评价体系没有建立时,教师很容易走上传统学习评价的老路。

值得关注的是,2003年以来,国家层面上一直在寻找学业质量绿色指标,推进教育质量“健康体检”,通过各种途径积极绘制教育质量“健康图谱”。影响青少年成长的教育环境如何?作为教育成果最集中体现的教育质量是否健康?能否确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能否形成不断促进教育质量健康发展的体制与机制,直接关系每一个未成年人、每一个家庭、每一所学校直至一个民族的未来!

2014年3月下旬,《光明日报》、《人民日报》先后报道了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公布全国首套区域教育质量健康状况“体检指标”。对照这套指数体系,社会公众可以像观察经济形势分析图、气候及空气质量走势图一样,直观地对一个地区整体教育质量进行全面分析和判断,相关部门也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诊断反馈、问责与督导。报道说,“区域教育质量健康指数”从“学生发展的维度”“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两大方面构建起首套区域教育质量健康体检分析框架。该指数由学业成绩标准达成指数、高层次认知能力发展指数、学业均衡指数、学校归属感指数、学习压力指数、学习动力指数、艺术体育兴趣指数、教师教学方式指数、校长课程领导力指数、学生家长亲子关系指数、师生关系指数和学生品德行为指数等12个指数构成。

其实,早在2012年8月28日,《文汇报》就曾以《“绿色指标”引领学生健康快乐成长——上海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绿色指标”综合评价解读“经典版”》为题报道了上海开展绿色评价的经验和做法,他们的“绿色指标”,涵盖学业及其相关要素的体系,有十大指数:①学生学业水平指数;②学生学习动力指数;③学生学业负担指数;④师生关系指数;⑤教师教学方式指数;⑥校长课程领导力指数;⑦学生社会经济背景对学业成绩的影响指数;⑧学生品德行为指数;⑨学生身心健康指数;⑩跨年度进步指数。可以看出,该指标以学生学业质量的分析、评价为切入口,全面关注学生获得结果的过程;关注学生学习的体验与感受;关注学生学习的负担与健康;关注学生的重要心理素质,如积极的内部动机、自信心;关注积极健康的师生关系;关注课堂教学的改革;关注校长的课程领导力;关注学校如何为家庭社会经济背景不利的学生提供更好的服务等,力图构建一个体现素质教育理念的质量评价体系,进而从制度层面扭转多年来完全以分数论质量的局面,引导全社会建立正确的质量观,营造实施素质教育的良好秩序和环境。

总的看来,上述有关“绿色评价”“健康体检”比较多的还是从学校教育的层面提出来的,特别是近几年随着教育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好多省市开始了更为全面的教育评价,评价由政府委托第三方进行,范围和内容更加广泛,仅调查问卷就有六、七种,如《学生对学校的多样化和选择性课程的满意度调查》、《义务教育学生课业负担指数调查》、《中小学人才培养模式调查问卷》、《学生、社会对学校满意度调查》、《中小学对政府管理和服务满意度调查》等,被调查对象有学生、教师、家长、校长等。以下是《学生对学校的多样化和选择性课程的满意度调查》样卷:

1.你认为学校开设的课程丰富多样吗? ( )

A.丰富 B.较丰富 C.一般 D.不太丰富 E.不丰富

2.你对学校按规定开齐开足课程方面满意吗?( )

A.满意 B.比较满意 C.一般 D.不太满意 E.不满意

3.你所在学校开发供学生选择的校本课程或选修课程多吗?( )

A.4本以上 B.3~4本 C.2本 D.1本 E.没有

4.你按自己兴趣爱好自主选择课程的机会多吗?( )

A.多 B.较多 C.一般 D.很少 E.没有

5.你对学校音乐课的开设情况满意吗? ( )

A.满意 B.比较满意 C.一般 D.不太满意 E.不满意

6.你对学校体育课的开设情况满意吗? ( )

A.满意 B.比较满意 C.一般 D.不太满意 E.不满意

7.你对学校美术课的开设情况满意吗? ( )

A.满意 B.比较满意 C.一般 D.不太满意 E.不满意

8.你所在学校为学生提供的社团活动或兴趣小组多吗?( )

A.多 B.比较多 C.一般 D.很少 E.没有

9.你所在学校开设的课程能满足你的兴趣爱好吗?( )

A.满足 B.比较满足 C.基本满足 D.不太满足 E.不满足

10.你选择的课程能帮助你的特长发展吗? ( )

A.有帮助 B.比较有帮助 C.一般 D.不太有帮助 E.没有帮助

11.你能经常通过网络平台学习吗? ( )

A.经常 B.比较多 C.有一些 D.很少 E.没有

12.你对学校实施的选修课程、兴趣活动和社团活动总体满意吗? ( )

A.满意 B.比较满意 C.一般 D.不太满意 E.不满意

毫无疑问,寻找教育质量“绿色指标”,推进教育质量“健康体检”,绘制教育质量“健康图谱”正在成为一项“政府工程”。只是,这项工程实施的角度还是比较宏观的,没法具体到某一学科学业质量评价。对广大一线数学教师而言,会有些启发,但很难“移植”。我们所研究的数学学业质量的绿色评价,需要从学生数学学习的内容、实际出发,更加具体化、学科化,体现阶段性和引导性。

从数学学科教学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学业质量评价,应该突出“标准为导,素养为重,多样并举,逐步抬高”的总体方向。

所谓标准为导,就是以数学课程标准中对学科教学评价的要求为基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学生的学业评价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比如,“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评价应以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为依据,体现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全面评价学生在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表现。”“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应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恰当呈现并合理利用评价结果,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通过评价得到的信息,可以了解学生数学学习达到的水平和存在的问题,帮助教师进行总结与反思,调整和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应该说,这些要求和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出的要求差别不大,只是这么多年来,我们在实际教学中有意无意地忽视了这些要求,缺乏深入的研究,更没有形成普遍认可和推广的经验。而今,要开展学业质量评价研究,首先要回到课标提出的要求上来。

所谓素养为重,就是通过数学学习所获得的数学素养是学业质量评价的重点。著名物理学家劳厄先生在讨论教育问题时曾说: “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能力,教育无非是一切已学过的东西都遗忘时所剩下的东西。”2014年以来,“核心素养”成为高频词,其中“学科核心素养”成为学科教学和学生学习评价的方向。就数学学科而言,除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与掌握,数学思考、数学思维能力的形成,数学经验的积累与运用,数学思想方法的感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基于学习者自身的数学理解、数学表达与数学创造等都是“一切已学过的东西都遗忘时所剩下的东西”,是学生离开课堂、离开教师、离开学校后还能“带得走的东西”。有了好的学科素养,数学学习才是有用的、高效的,反之,数学学习将是无用的、失败的。

所谓多样并举,就是要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和评价方式的多样,要突破单一纸笔测验的评价模式,探索融学科水平测试、课堂观察、问卷调查、体质监测、自我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于一体的评价,初步构建以学业水平为基础,结合学习经历与学习过程评价的综合评价办法。2002年出版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刘兼、孙晓天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中曾提到“评价手段和形式应多样化,且以过程性评价为主,既可以用书面考试、口试、活动报告等方式,也可以采用课堂观察、课后访谈、成长记录、作业分析、数学日记、建立学生成长档案等方式”,并对评价结果的呈现提出了“评分或等级+评语+成长记录”的方法。2011年版的课程标准修订稿中,还特地增加了“可以综合运用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家长评价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全面的考查”、“多种评价方法的运用,包括书面测验、口头测验、开放式问题、活动报告、课堂观察、课后访谈、课内外作业、成长记录等。在条件允许的地方,也可以采用网上交流的方式进行评价。每种评价方式都具有各自的特点,教师应结合学习内容及学生学习的特点,选择适当的评价方式”等内容,现在看来,这样的建议是非常恰当而且可行的。

所谓逐步抬高,就是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实际,逐步提升评价的要求、方向、目标等。比如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第一学段主要考查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是否乐意与同伴进行交流和合作,是否具有学习数学的兴趣;第二学段则可以更加重视学生思维的合理性和灵活性,考查学生是否能清晰地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等,学生成长档案的内容也更加丰富,如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的数学问题、收集的有关资料、解决问题的方案和过程、活动报告、图文资料、解决问题的反思、学习感悟等。总的来讲,就是要教师引导向学生自学为转变,从关注外在向关注内心转变,从技术指导向思想改变转变。只有当学业质量评价真真切切地将过程和结果、群体和个体、当下和未来有机融合在一起,这样的评价才是绿色的。

我们呼唤着数学学业质量绿色评价的春天早日到来!

学业质量评价 篇4

(校长卷)

尊敬的校长:

您好!我区于2013年教学工作会上提出要逐步推进学业质量评价改革,并于

本学期期末首先启动了一年级语文、数学和三年级英语评价改革的试点研究。现就您对本项改革工作的看法与意见进行调查。本次调查采取不记名方式,相关数据只作为研究之用,我们会严格对有关信息进行保密,请您根据自己的真实情况填写(不要代答),谢谢合作!

1.对今年我区一年级语文、数学、三年级英语学科的评价改革,您的看法是:(单选题)________

A.是教育改革的形势所趋,很有必要。

B.不符合现今小升初、中招、高招等考试制度背景,应等国家出台相关政策之

后再进行。

C.不太了解具体情况。

D.其他:(请填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我区学业质量评价改革工作的推进,您的意见是:(单选题)________

A.还是区统一命题的考试方式比较好。

B.保持这三门学科即可,不可做大范围改革。

C.力度可再大一些,推行到其它年级其他学科。

D.其他:(请填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您认为学业质量评价改革对教学的实际影响是:(可多选)________

A.改变教师只注重知识与技能的现状,使其也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 观的教育。

B.会促使教师更加关注平时每一节课目标的完成,注重学习过程。

C.只会对参与年级教师有一定触动,对其他年级教师的教学不会有太大影响。

D.不会有什么影响,评价与教学实施的关系不大。

4.您所在的学校开展本次学业评价改革的情况是:(可多选)________

A.效果很好,教师和家长都很支持,学生参与情况良好。

B.效果一般,遇到了比较大的阻力。

C.完全以行政要求布置下去,教师没有参与评价方案制定,但执行还不错。

D.教师都参与了评价方案的制定,执行积极主动。

E.教师工作任务加重。

F.对业务领导的指导能力提出了很大挑战。

G.和以往评价没有什么大的不同,教师、家长没有什么反映。

H.其他:(请填写)

5.针对本学期一年级语文、数学、三年级英语学科的评价结果,作为校长,您准备怎么运用?(对班级、教研组、教师、学生的评价)

6.在推进学校的学业质量评价改革过程中,您的困惑是什么?

7.“支持二七区进行学业质量评价改革”成为郑州市2014年教育工作的重点项目。那么,对我区学业质量评价改革工作,您有何建议?

二七区教学研究室

有效学业评价 篇5

学业评价是指以国家的教育教学目标为依据,运用恰当的、有效的工具和途径,系统地收集学生在各门学科教学和自学的影响下认知行为上的变化信息和证据,并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学业评价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的,运用一切可行的方法,系统地搜集信息,对教学所引起的学生在认知行为上的变化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简言之,就是测定或诊断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及达到目标的程度。传统的学生学业评价主要是以学生的考试分数和班级名次为依据,这是一种狭隘的、片面的不科学的评价方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加强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学业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考试命题要依据课程标准,杜绝设置偏题、怪题的现象、不得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并按考试成绩排列名次。这些都要求我们更新评价观念,与时俱进,实施有效的学业评价。个人认为,有效地学业评价一定要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

一、评价必须有清晰的目标。

所谓促进学习,实际上意味着学生在达成预定目标的过程中的进步。没有目标作为参照,学生的学习是否得到促进就缺少判断的依据;没有与目标的比较,任何评价结果都是没有意义的。

首先,从教学角度看,教师必须有清晰的教学目标。即关于学生学习结果的清晰的愿景,并且认识到教学的目标也就是要进行评价的目标。其次,要让评价有效促进学生学习,教师拥有清晰的教学和评价目标当然十分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同样清楚地了解这些目标,并将之转化成自己的学习目标和自我评价目标。从学习的角度看,学生更需要清晰的学习目

标。这种清晰的学习目标能够引导学生学习的方向,并且能够为学生提供自我评价的依据。

二、评价必须有学生的主动参与。

教师传统的思路是,对学生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对其进行排名,认为这样就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因此也就能促进学生学习;这种思路其实明显存在问题。它把评价想简单了,忽视了评价在学生视角中的复杂性,也忽视了学生对学习效能的决定性,毕竟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应当成为评价的全过程的主体。

三、评价需要教师自身具有高度的评价素养。

学业评价总结 篇6

学生的学业评价要体现 “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评价学生学业要遵循素质教育的评价原则,评价方式要民主多样,评价内容要丰富,充分体现多元性和开放性,使学生在群体互动中学会合作、借鉴,勇于创新,形成愿学、乐学、会学、善学的品格。本学期我依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制定的由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多元评价体系。本学期的实施初步取得了预期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一、恰当选择评价的方法

1.评价方法的恰当选择,是有效地进行小学生语文学习质量评价的重要条件。

根据小学语文的教学要求和小学生语文学习质量的评价目标,我在测查中,主要可通过 几个结合予以实施。传统的小学生语文学习质量评价,重笔试轻面试,这是一个人所共知的事实。但是,学生的许多语文能力通过笔试是检验不出的,比如“听”和“说”,就需要通过面试的方式进行测查。在小学生语文学习质量的评价中,学生除了一张书面卷,还应参加朗读能力与听说能力的测查。综合性是语文固有的基本特性之一。在测查字、词、句、篇基础知识的“语言积累”和测查听、说、读、写基本能力的“语言运用”中,我们既可实施分项测查,更要实施综合测查,将字、词、句、篇的基础知识渗透于听、说、读、写语文能力的测查中。

2.平时与阶段相结合。

仅仅凭借

一、两次测试,说已完全评价出学生的真实语文水平往往会出差错。我们应该注重平时的测查,一方面反映出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进步、发展情况,另一方面也可淡化学生对阶段性考试考查的“恐惧意识”,从而能增加测查的可信度。

3.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大部分测查应在课内进行,以保证评价的准确性。但某些测查则可在课外实施,通过游戏、活动的形式(如成语接龙、传话、即兴演说、辩论赛等等)进行,寓测查于活动之中,从而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检测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使用能力。本学期我设计了语文课外学习评价表。该表用于评价学生每天的语文课外学习活动,同时方便家长辅导和督促孩子开展有意义的语文学习和活动。其内容包括:预习课、课外阅读、诗文背诵、实践创造,共五项。运用该表评价的过程主要在家庭完成。教师对学生的表现主要采取星级奖励。学生在每次的语文课堂学习和课外学习中,每积5分教师奖励一颗红星,积3颗红星,可到老师手中领取“金星”一颗。此活动受到家长的好评,学生的参与面广,效果令人满意。全班有23个学生领取了“金星”。

4.教师评定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

教师评定学生的语文学习质量,准确性高,但有时也会“武断”。采用学生个人自评、同桌互评、小组评议等学生自评的方式,尽管较难控制,但适合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两者结合使用,能促使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处于主动、积极的状态之中。

二、采取民主多样的评价方式

1、教师评价学生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立足过程,重视形成性评价。

(1)学习兴趣的评价。美国的爱伦博士曾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这就是说,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是成功的前奏,有了兴趣,“被动”会变为“主动”,因此,我们在平时注意观察学生是否喜欢语文学科,是否愿意上语文课,课外是否爱好读书。

(2)课堂表现的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听讲、思考、回答问题、评价别人的见解、组织和表达语言的能力及表达过程中的文明礼貌等等。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差异给予恰当的激励性评价。

(3)作业质量的评价。评判主要内容有:作业是否独立、认真、按时完成;书写是否规范;答案是否正确,是否有独到的见解,不大众化等等。教师应针对不同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给予动态评价。

2、教师指导学生自我评价及同学之间的相互评价,要着重培养学生学会发现自己的不足与错误,善于欣赏、借鉴别人长处的品格。

(1)课堂教学中学生自我及相互评价。课堂上学生对某一个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并对自己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自我评价,然后学生相互之间进行评价,找出成功和失败的原因。

(2)知识技能考查后学生自我及相互评价。每次测试后让学生根据口试或笔试题型得分、失分情况先进行自我总结,然后同学之间相互找一找错误的原因,指出今后应注意的问题,怎样去改进学习方法。

(3)学习过程中学生自我及相互评价。每天、每星期、每月定时让学生回顾并和同学交流自己一天、一个星期、一个月的学习情况和学习体会,相互评价在学习上的投入、收获及不足等,养成良好的学习反思习惯。

学业质量评价 篇7

关键词:绿色评价,学习动力,学习投入,学习动机,学习自信,微成长

当前, 初中阶段学业质量评价存在诸多问题, 如“重考试分数轻学生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重最终结果轻进步和努力程度”等。为改变这种单一、片面、忽视学生身心发展的评价方式, 笔者所在学校以课标为基准, 开展了学业质量绿色评价研究, 以有效落实课改要求和课程目标。所谓学业质量绿色评价, 是指学生在学习课程的过程中, 教师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结合多种发展性评价理论, 运用多种评价手段, 促使学生在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不断发展的评价活动。实施绿色评价, 是为了更好地落实“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 改善教师教学”的课标要求, 做到以生为本, 关注学生的现状, 着力解决学生在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让学生发现自我, 成就自我, 完善自我, 促进学生快乐学习、幸福生活、健康成长。本文着重从学习动力方面分析学生现状, 试图通过实施绿色评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促进学生的学习, 以不断提高学业质量。

一、学生学习动力现状分析

上海闵行区学业质量分析系统将“学生学习动力”分为“学习投入度”“学习自信”“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四个维度。2014 年6 月, 笔者所在学校对538 名八年级学生进行了该项目的网上问卷调查, 现进行举例分析。

1.学习投入度。

从“学习投入度”维度来看, 调查数据说明, 51.02%的学生在学习上的投入度较好, 28.57%的学生在学习上的投入度一般, 同时还有20.41%的学生在学习上的投入度较差。

2.学习自信。

在“学习自信”维度中, 如关于“我现在成绩不太好, 但是我相信以后成绩会好的。以下选项最能反映你的实际情况的是什么?”调查结果显示:主观上, 大多数学生相信自己会改变现状, 但还有8.16%的学生不相信自己能成功。关于“在课堂上我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以下选项最能反映你的实际情况的是什么?”调查结果显示:34.69%的学生自信心强或较强, 敢于表达, 但还有40.82%的学生不敢表达, 其自信心严重缺失。

3.学习动机。

在“学习动机”维度中, 如关于“我喜欢学习, 因为在学习中能产生成就感。以下选项最能反映你的实际情况的是什么?”调查结果显示:46.94%的学生喜欢学习, 而24.49%的学生不太喜欢学习。关于“我觉得, 我是个有理想、有追求的人。以下选项最能反映你的实际情况的是什么?”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还是有理想、有追求、有梦想的。

4.学习兴趣。

在“学习兴趣”维度中, 如关于“我觉得学习是一件有趣的事。以下选项最能反映你的实际情况的是什么?”调查结果显示:42.86% 的学生认为学习有趣, 而22.44%的学生认为学习无趣。关于“我在听课时, 常常会分心, 注意力集中不起来。以下选项最能反映你的实际情况的是什么?”调查结果显示:57.14%的学生能集中注意力上课, 但还有22.45%的学生上课时容易分心, 学习投入度差。

整体分析, 学生的学习动力有待进一步激发。教师可从学习投入度、学习自信、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四个维度进行诊断, 围绕“苏式教学、灵动课堂、幸福教育”, 在“学习、研究、反思、提高”中通过改进教师的教, 不断激发学生的动力, 促进学生的学习。

二、激发学习动力的绿色评价策略

1.乐于学习投入的评价策略。

学习投入理论提出, 学习投入包括行为投入、情感投入和认知投入。所谓行为投入就是指个体参加在校期间的学业或非学业活动的高度卷入。情感投入指面向学业任务或他人的积极情感反应及对学校的归属感。认知投入包括学生在学习时使用的认知策略和心理资源的高度卷入。影响学生学习投入的因素很多, 如学校的课程设置、文化特色, 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 家庭的氛围与家长期待, 同学关系以及个人的发展目标等。

例如, 脱口而出的“主科与副科”现象根深蒂固地存在于校长、教师的观念中, 有些家长只重视中考课程的功利性, 直接影响了学生对课程学习的投入度, 甚至有些学生会将副科当作“休息课”。《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 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 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 学生的兴趣和需要, 开发和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培根在《论读书》中说, “读史使人明智, 读诗使人聪慧, 学习数学使人精密, 物理学使人深刻, 伦理学使人高尚, 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 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因此, 绿色评价应关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对学生的促进作用, 要建立鼓励学生“上好每一节课, 学好每一门课程”的评价指标, 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所有课程的学习, 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优秀的学习品质。

学校可以按基础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 (如社团活动、兴趣小组、社区服务、实践活动) 来实施绿色评价。基础性课程可分等级, 按进步程度进行评价, 拓展性课程可按参与情况与活动成效进行评价。此外, 在组织学生进行课程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 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氛围, 采用学生喜欢的方式, 使学生乐于投入学习, 不断加大课程学习的行为投入 (如学习注意力集中, 愿意付出努力, 无问题行为发生) 、情感投入 (如对学习有强烈的兴趣和热情, 不感到焦虑、厌倦和气愤) 和认知投入 (如能使用多种学习策略, 能积极地进行自我调整) 。

2.激发学习动机的评价策略。

所谓学习动机是指引起学生学习活动、维持学习活动, 并指引学习活动趋向教师所设定的目标的心理倾向, 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人具有社会性, 除了基本需求外, 还有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满足学生合理的需求, 让学生在团队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逐步实现自己的价值, 促进学生成就感不断提升。

爱德加·戴尔提出的“学习金字塔”理论也显示, 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 学习效果明显不同。“听讲”方式, 学习效果最差, 两周以后学习的内容只能留下5%;其次是“阅读”方式, 可以保留10%;用“声音、图片”的方式学习, 可以达到20%;“示范”方式, 可以记住30%;“小组讨论”, 可以记住50%的内容;“做中学”或“实际演练”, 可以达到75%;效果最好的学习方式是“教别人”或者“马上应用”, 可以记住90%的学习内容。学习效果在30%以下的几种传统方式, 都是个人学习或被动学习;而学习效果在50%以上的, 都是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因此, 实施绿色评价, 可以结合多种评价方式, 不但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也要鼓励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同时, 不但要重视结果性评价, 还要重视过程性评价。

如“问题学习卡”评价方式, 可以帮助学生发现自我, 实施自我管理、自我提升。在自主学习过程中, 学生可以记录自己发现的问题, 并跟踪自己的学习状况, 如, 问题是否得到解决?如果已解决, 那么解决方式是怎样的?是经过自主学习解决的, 还是在老师、同学或其他人的帮助下解决的?如果没解决, 可以寻求哪些人的帮助, 自己、老师、同学或其他人?采取哪些方式, 查阅资料、实验、调查、测量或观察?在合作学习中, 可以记录其他同学或老师提出的问题, 或者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并且以相同的程序进行观察、分析与评价。“问题学习卡”评价方式, 为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 甚至家长与学生之间开展评价建立了良好的平台。总之, 通过建构绿色评价机制, 建设团队文化, 熔铸团队精神, 在“与书交友, 与人交友, 与大自然交友”中, 引导学生学会合作、交流、分享, 在此过程中体验快乐、激发动机。

3.增强学习自信的评价策略。

“自信心是一个人对自身力量的认识、评价所形成的稳定的内心体验, 是一种强大的内部动力, 能激励人们积极行动, 追求一定的目标, 坚持不懈地去实现自认为可达到的成就。自信心是人的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 是培养学生各种良好习惯的动力基础, 更是良好人格品质的核心”。确实, 自信的人善于自我肯定, 自我鼓励, 即使遇到困难与挫折, 也能微笑着面对。与自卑的人相比, 自信的人更容易走向成功。

在探索绿色评价、苏式教学、灵动课堂、幸福教育的过程中, 实施“ETPS”教育是培养学生自信心的有效方法。 所谓“ETPS”, E:ENCOURAGE (鼓励) , T:TRUST (信任) , P:PROGRESS (进步) , S:SUCCEED (成功) 。E——鼓励学生取得成功;T——相信学生能够成功, 这是帮助学生树立自信、走向成功的前提;P——进步能让学生尝试成功, 体验快乐, 这种快乐又会进一步激发学生追求成功的渴望, 促使学生自己去争取成功——S。皮格马利翁效应给我们的启示是, 教师期望对学生的成长有明显影响。因此, 实施绿色评价,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要勇于创造机会让学生发展并展示自己的兴趣、爱好与特长, 要乐于搭建平台让学生留下“成长的足迹”, 以培养学生的成功心理, 激发学生的成功愿望, 提高学生的幸福感, 从而进入层层提升的良性循环 (如下图) 。

如“微成长”评价方式, 可以让学生通过“微观察”“微阅读”“微实验”“微创新”“微服务”等“微行动”, 积累自己的点滴进步;利用照片、视频、文字等方式将这些“微行动”记录下来, 见证自己的点滴成长。大家都知道, 从“1”到“1.01”或“0.99”, 变化是极其微小的, 但是“1.01 的365次方是37.8”而“0.99的365次方是0.03”, 差距就明显了。这启示我们, 假如初一入学的第一天为“1”, 那么, 只要每天进步一点点, 一年后, 三年后, 甚至更久之后, 学生的收获就完全不同了。关注微成长, 让学生体验进步, 享受成功, 树立自信, 幸福成长。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中, 规定了给予学生各种知识, 却没有给予学生最重要的东西, 这就是:幸福。理想的教育是:培养真正的人, 让每一个从自己手里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这就是教育应该追求的恒久性、终极性价值。”——也许, 这正是实施绿色评价的终极目标和最高价值。

观点链接

走向整合的评价:评价与学习的三维视角

美国国家评价、标准及学生考试研究中心主任Herman教授基于对评价与学习二者关系的整体思考, 提出了系统地理解评价的理想模型。

遵照该模型, Herman教授认为好的教师应该做到:评价始于学生的学习目标;教师对评价的管理聚焦于那些与学习目标相关之处;教师对评价做出解释——学生的反应或成绩, 是为了理解学生做得有多好, 也是为了利用这些解释来促进教学。除了利用评价结果促进后续教学外, 好的评价还应该具有以下特征:评价与学习目标保持很好的匹配;能引出学生给出符合学业预期的回答;总结出恰当的评分机制, 以可靠地解释学生与学习目标相关的反应 (回答) ;为后续的教学改进行动提供较高信度和效度的证据。

为了更好地说明评价与学习之间的关系, Herman教授提出了评价的三个维度, 即关于学习的评价 (Of the learning) 、为了学习的评价 (For the learning) 、作为学习的评价 (As the learning) 。其中, 关于学习的评价关注的是“学生习得了什么”。为了学习的评价则关注“在后续教学与学习进程中如何帮助学生达成学习目标”。这两者尽管都关注学习, 但却属于来自决策者、管理者、教师的外部评价。而作为学习的评价则把学生置于学习与评价的中心。

基于对三种不同功能和定位的评价的理解, Herman教授提出了如何把三种评价贯穿于各种具体类型的评价活动中。并对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辩证关系作了梳理。Herman教授认为, 在关于学习的评价中, 所测的就是所教的;在为了学习的评价中, 所教的就是所测的。在这两种情形中, 评价都应该是同步的, 而且要关注于未来需要学生掌握的能力。

学业质量评价 篇8

关键词:教育改革;学业质量评价;大数据;维度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03-0019-04

一、研究背景

教育质量评价是教育综合改革的关键环节。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是推动中小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是引导社会和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营造良好育人环境的迫切需要,是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加强和改进教育宏观管理的必然要求。

教育部2013年6月下发的《教育部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教基二[2013]2号)中明确指出教育归根结底要以学生为本,以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特质为前提:

“综合考查学生发展情况,既要关注学业水平,又要关注品德发展和身心健康;既要关注共同基础,又要关注兴趣特长;既要关注学习结果,又要关注学习过程和效益。……把学生的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养成、学业负担状况等方面作为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主要内容”。

二、大数据与教育质量评价

什么是大数据,在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和肯尼斯·库克耶编写的《大数据时代》中给出的解释是指不用随机分析法(抽样调查)这样的捷径,而采用所有数据的方法。大数据具有以下的4V特点:Volume(大量)、Velocity(高速)、Variety(多样)、value(价值)。可见大数据不仅仅是一种技术革新,更重要的是思维方式的转变,当然这种转变是依托于现在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才得以实现。现在我们可以分析与某事物相关的所有数据,而不是依靠分析少量的数据样本。现在我们可以不再探求事物间难以捉摸的因果关系,转而关注事物的相关关系。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大数据技术已逐渐被运用到学校管理与教学的各个领域,学校的管理和资源配置更加合理有效,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各项数据更加详实准确。学生的每一步学习和成长轨迹都能如实地被存储与调用,使得对每一个学生的德、智、体、美进行全面的、科学的、动态的评价成为可能,我们可以通过大数据的技术和思维构建一个以学生为本的、全面的、绿色的学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让每一个学生都享有教育信息化带来的教育公平,大数据在教育中的应用,其最重大的意义,就是能够“让我们走近每一个学生的真实”。

三、项目意义

1.了解每个学生的特质

利用大数据思维分析学生在校的学习情况,结合学生日常单元测验成绩、期中期末成绩、学习习惯与态度,辅之以科学的问卷调研分析、主题化的模拟课堂实验,从学生个体特质的角度出发,反观传统课堂下的教师教学策略和学生学习效果将会带来不一样的教学分析视角。从教师个人层面来讲,每一个教师个体从中解读自己班级学生的不同特质进行反思,自己应当如何有针对性地进行改变才能更加符合学生学习的要求,逐渐形成从“解读学生需求”出发、进而思考教育教学行为的意识与能力。由此可见,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了解学生特质都对学生的发展有着非凡意义,也是教育研究者研究的当务之急。同时,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特质,也是实现个性化教育的必经之路。

2.明确学校的定位与发展方向

对于学校来说,学生各方面水平是反映其质量的最重要指标之一。一个完备的、包含各个维度的学生数据库,能够帮助学校更好得定位自己。而通过不同数据指标的监测与比对,学校能够更好得了解到自己的优势与劣势,针对性的进行规划,从而更加发扬学校的长处,以及补足学校较为不足的地方,不断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

3.为教育决策提供依据

学生学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参考国内外中小学学生评价标准,结合学习基础素养、身心健康、学业进步、成长体验等多方面的数据信息。因此,学生数据的积累对教育决策者来说提供了准确的科学依据。不同于传统的教学调研,学生学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可以让教育决策者随时随地了解学校的教学情况、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既可以从横向发展上比较研究学生发展状况,也可纵向跟踪学生整体的发展情况,为教育决策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持。

四、总体框架

依据《教育部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借鉴国际上有关学生学业水平、身体健康等方面的标准化评估工具,参考国内其它地区在学生学业质量评价方面的有益尝试,结合前期的调研工作和我市的具体情况,建议我市学生的学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总体框架如下图所示。指标体系涵盖了学习基础素养、身心健康、学业进步、成长体验四个顶层维度和若干个分层维度,根据重要性和地区情况的不同,将各维度区分为一期进行和后续展开两类。

五、分层维度设计

1.学习基础素养

学习基础素养是反映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指标,因此纳入顶层维度。

(1)认知能力

认知能力包含记忆、逻辑与注意,作为学生学习基础素养之一,已在上海受到较为广泛的重视。在前期的调研中,也发现了学生认知能力与学业成就的高相关性。在上海,对于提高认知水平的相关课程在不断被开发中,针对不同认知水平学生的教育策略也有了一定的积累。因此,非常有必要将学生的认知能力纳入评价的指标体系。

(2)语言能力

语言能力包含理解与表达,同样也是学生学习基础素养中非常重要的因素。我市属于多民族地区,由于学生民族差异较大,对于理解与表达的测评方式较为不统一,会影响到数据的一致性,导致数据应用与分析时产生较大偏差,且不能真实代表学生能力。因此暂时不纳入一期建设中,但在后期建设中应考虑纳入到总体框架中。

(3)身体机能

1)精细动作

精细动作更多指代学生小肌肉群的发展程度。精细动作不但与学生良好的手眼协调有关,同时研究还发现,它对于学生的学业成就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2)体能素质

本项指标采用中国体能测试新国标。

2.身心健康

身心健康是监测学生健康状况,影响其可持续性学习的重要指标,因此纳入顶层维度。

(1)身体健康

在身体健康评测中,BMI指数与裸眼视力是较为客观的指标。对于学生BMI指数与裸眼视力的纵向跟踪,能够较好地表现出学生整体身体健康状态的变化趋势,发现这两方面的关键期,更加科学的进行干预与提升。

1)BMI指数

Body Mass Index,身体质量指数,简称体质指数,又称体重指数,它与体内脂肪总量密切相关,主要反映全身性超重和肥胖情况,是目前国际上常用的衡量人体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的一个标准。计算公式为:

BMI=体重/身高的平方(国际单位kg/m2)

之所以采取BMI而不用肥胖指标,因为健康水平不只需要考虑肥胖,营养不良等反向极端也需要纳入考虑。而BMI计算出来的得分可以检查营养不良的状况。

2)裸眼视力

国家卫生局发布关于近视的解释为,眼球在调节静止的状态下,来自5米以外的平等光线经过眼的屈光后,其焦点落在视网膜前,不能准确地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像。我国青少年学生近视率逐年增加,据统计小学近视率在40%左右,中学近视率在65%左右,高中近视率在80%左右,其中因为学校学习压力而造成近视的学生不在少数,因此需要把学生的近视率作为考核的指标之一。

3)其他医疗数据

参考美国纽约健康与心理卫生部门联合教育部门设计的《儿童青少年健康检查表》,对于在校学生的身体健康情况,许多有效数据是由提供医疗服务的人员提供的,包含既往病史、生理检查、外科(如:眼耳口鼻、脊柱、语言、行为等)、发展情况(如:认知、社会性、身体机能等)等。这对于深入调查学生的健康状况和疾病隐患大有帮助。

(2)心理健康

1)自尊水平(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从广义上讲,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

通过前期的调研发现在三个心理维度的测量中,学生的自尊水平具有相对较大的标准差,同时其与学生的社会关系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对于学生关键时期自尊水平的监测,能够很好地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的整体情况,及时发现并干预处于风险区间的学生。

2)道德修养

道德修养是人们为实现一定的道德理想而对自己的品行进行锤炼和陶冶的行为,有时也指经过这种长期努力所形成的道德情操。国际上评价在校学生整体的道德修养水平,可以借鉴美国IES(Institute of Education Sciences)对美国校园学生道德水平评估的研究成果。包括统计校园犯罪率、辍学率、早孕率、堕胎率、霸凌率等相应指标衡量不同学校的整体平均到的水平。

由于国情不同,以上指标尚需进一步讨论与研究,筛选并形成适合我国中小学道德修养评价的具体指标。

3.学业进步

学业进步是追踪学生学习整体状态的重要指标,因此纳入顶层维度。

(1)学业水平

学业水平的提高体现在学习成绩和学生整体学习状态的活跃与否;并且据研究显示,学生在校的人际关系,包括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直接影响到学业发展。因此,该维度不仅考察学业水平和学习状态两部分,还加上了人际关系。另外,可增加一项考核指标,即考试焦虑。该指标在国际中小学校学业水平测试中广泛应用,我国的中小学绿色指标中也作为衡量学生是否喜欢学校的一项重要标准。在学业水平的考核方面,在了解学生在校综合成绩的基础上,还要记录其参与社会机构考核的成绩,如IELTS,TOFEL等。详情如下:

1)各科成绩

根据学段的差别,不同年级的学生可以指定搜集具体科目的期中、期末或随机抽取单元测试的成绩,作为综合成绩考核指标的数据来源。由于国家政策规定无法对于低年级学生进行考试测试,因此,对于一、二年级学生的学业水平数据考察可以加入情境测试,即围绕认知能力、语言表达等方面设计的小测验,根据学生完成的情况记入得分。

2)学生获奖

学生在各类活动与比赛中获得的奖项,同样是其学业成就的一部分。同时,从学生的获奖信息中,可以看出学生的优势与兴趣,帮助更好地了解个体学生的个性与技能。

(2)学习状态

1)学习兴趣

学生对于不同学科的学习兴趣,能够很好的反映出学生在各学科课堂上的状态,同时也能作为对于课堂形式与课堂内容情况的一种反馈。学生的学习兴趣已是全国共同关注并认同的需要大力培养的学习状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中不但能够较为准确得判断一位学生的特质与喜好,对于课程也具有监测与警示意义。

2)学业负担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学业负担并不是负担越低就越好。过重的学业负担,不但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与效率,也可能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心理状态,甚至创新意识;而过低的学业负担,则可能造成学生学习动力的缺失与责任心的缺失。在全球的PISA考试中,上海学生虽然在学业成绩上领先全球,但其过重的学业负担同样也成为了众人关注的焦点。学业负担更多可以作为供监测的数据,时刻调整来帮助学生保持在最佳状态。

学生过重的学习压力和学业质量之间呈现着某种负相关。学生在学习上可承受的负载是有限的,如果负载过重,会破坏和扭曲学生的发展,而且学习就成了令人生厌而又不得不为之的“负担”。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查并发现负载过轻或过重的现象,及时调整学习任务与心理辅导,对于学生健康发展很有必要。

3)考试焦虑

在前期的调研中发现考试焦虑是在各学习状态中状态最差的一项,说明考试对于学生来说普遍是一项让他们感到压力与不安的事情。而事实上,日常的考试更多是作为一种对自己学科知识掌握程度的检验。过重的考试焦虑同样也表明了教育对于应试成绩的过度重视,在后续学生的全面评价推广后,考试焦虑也可以作为对全面评价推广效果的一种检验。

(3)人际关系

1)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学习兴趣,保持学习动力的重要因素,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与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是师生关系的两个表现方面,通过师生互评能够看出师生关系和谐程度。

在前期的调研中,发现学生在师生关系与教师认同的评价中有部分指标相对较低。这其实就给老师提供了一个参考,后续在哪些方面是可以调整与加强的。在国际的研究中,师生关系也不是越高越好的,因此对于师生关系数据的采集,也可以作为后续的教育研究来展开。

2)同学关系

同学关系往往是教育中被忽视的一面。恶劣的同学关系直接影响该生在班级的生存环境,进而影响其学习状态,甚至会导致不良校园事故。关注学生成长要从他身边开始。调查了解其同学关系,包括与同学的相处情况、同学对其评价,多角度了解,还原一个立体的学生形象。

4.成长体验

成长体验是记录学生成长过程的重要指标,是必须纳入且非常有价值的一部分。学生的成长体验是多维立体的过程,它发生在家庭、社会、学校各个场域,因此该维度分为家庭、课外经历和实践活动三部分。家庭教育是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甚至最重要的部分,它能展示学生在学校以外的成长环境,这是在校期间无法获知的。课外经历是一个相对于课堂内产生的概念。实践活动是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初步练习,它可以反应学生的综合素质,反映在校期间的学习和生活是否丰富多彩,社会资源是否得到有效运用,同时学生在整个活动与实践过程中得到充分的锻炼和自主管理。

(1)家庭情况

1)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对于学生是有重大及深远影响与意义的,通过亲子关系,能够大致了解到家长的教养方式,察觉学生的家庭状态,从而能够对一些错误的做法进行引导语完善。一般通过科学的问卷调查,了解孩子与父母相处方式、遇到的问题等。

(2)课外经历

1)阅读经历

阅读经历是课外经历维度中着重考察的点。之所以看重学生的阅读经历,是因为课外阅读的书籍种类、内容、数量等数据,都能反映学生从课外获取知识的能力、其知识结构的完整程度。

2)游历经历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学生有机会随父母或自己外出游历,包括旅游、出国游学、夏令营等形式。通过了解学生游历的地点数量、广度、游历感受等,分析眼界开阔是否对学业成绩产生影响等。

3)课外培训

学生参加课外培训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学生参与课外培训的时间、内容等信息能反映学生对课外补习的需求情况,从而对教育工作者产生启发,如课堂教学量是否要提高、作业布置量是否要减少等。

(3)实践活动

包括学生在学校里参加的实践活动,以及在校外参与的各类社会实践活动,权重因素包括:频次系数、参与人系数、质量评定系数等。

六、结束语

按照教育部2013年6月下发的《教育部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应用大数据的技术和思维构建一个以学生为本的、全面的、绿色的学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将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目标,本文在指标体系的顶层维度和分层维度设计上做了一些研究和探索,不足之处,希望广大教育信息化的同行给予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英]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斯·库克耶.大数据时代[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上一篇:七年级作文:我爱家乡的四季下一篇:校运会口号押韵霸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