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业水平模拟试题

2024-09-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历史学业水平模拟试题(精选8篇)

历史学业水平模拟试题 篇1

1.根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确定政治等级,以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是()A.禅让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郡县制

2.西汉武帝时,为加强中央集权而采取的措施是()A.平定“七国之乱” B.平定“安史之乱” C.颁布“推恩令” D.实行“九品中正制” 3.三省六部制创立完善于()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4.“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这反映了()A.手工业生产方式 B.妇女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C.小农经济生产方式 D.农村的商品经济发展较快 5.中国古代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时期有()① 商周 ②西汉 ③明 ④清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6.某班设计“太平天国运动”的网页进行自主学习,页面设置了“历史背景”、“重要文献”、“历史人物”、“学习测评”等四项链接。如果再添一项新的链接,最合适的是()A.鸦片战争 B.天国兴衰 C.李鸿章 D.《天朝田亩制度》

7.下列历史人物中,把反封建内容与白话文有机结合创作小说的人物是()A.蔡元培 B.鲁迅 C.胡适 D.陈独秀

8.为完成“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国民革命任务,国共两党发动了()A.新文化运动 B.五四运动 C.北伐战争 D.抗日战争 9.“七七事变”后,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始了全民族团结抗战。其中姚子青和谢晋元二位英雄出现在()

A.淞沪会战 B.太原会战 C.徐州会战 D.武汉会战

10.解放战争的胜利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前后共持续约()A.38年 B.48年 C.30年 D.22年 11.清代一位军机大臣写诗形容自己的工作:“依样画葫芦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该诗说明了()

A.军机处的设置提高了办事效率 B.军机大臣掌握了处理军国大事的实权 C.军机大臣在皇上心目中没有地位 D.军机大臣揣摩皇帝的意思来拟发谕旨 12.清末一首名为《报馆》的竹枝词写道:“是非曲直报中分,一纸风行四海闻。振聩发聋权力大,万般提创总由君。”对该词的恰当解读是()

A.当时报刊的言论不受限制 B.当时民众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 C.当时报刊已成为宣传民主和科学的工具 D.当时报刊的舆论功能已被社会认知 13.我国第一条电报线架设在()

A.台湾

B.北京

C.香港

D.上海

14.19世纪80年代初,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通车,这条铁路是()A.唐胥铁路 B.京张铁路 C.淞沪铁路 D.成渝铁路

15.在一张标注为“大日本陆军总部绘制”的中国湖南某地的地图上,比例尺是五万分之一。每一座山丘,每一个村庄,每一条小路,每一片树林都在图上画得清清楚楚。图上标示日期为“昭和三年”,也就是公元1928年。这说明()

A.日本对中国的民众生活很感兴趣 B.日本想对中国的地理开展学术研究 C.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 D.日本陆军总部帮助中国勘测地理 16.20世纪50年代,我国推动民主制度建设的主要举措是()A.召开政治协商会议 B.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D.普遍推行村民自治、民主选举 13.明确提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国家领导人是()A.邓小平B.周恩来 C.叶剑英 D.毛泽东 18.中共八大提出,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

A.变落后的农业国为先进的工业国 B.实行社会主义改造 C.对国民经济进行全面调整 D.迅速恢复国民经济

19.下列曲线图反映了我国1953—1958、1959—1964、1970—1975、1979—1984四个时期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的变化。其中与1979—1984年相对应的是()A B C D

20.在《春天的故事》里有这样的几句歌词:“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的崛起座座城,奇迹般的聚起座座金山„„”这里“画了一个圈”是指()

A.划海南省为经济特区 B.在广东、福建沿海设经济特区 C.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D.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21.雅典民主的“黄金时代”开创于()

A.梭伦 B.庇西特拉图 C.克里斯提尼 D.伯利克里 22.建立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的法律文件是()A.《大宪章》 B.《权利法案》 C.《独立宣言》 D.1787年宪法 23.新航路开辟的历史影响有()

①欧洲商人开始同世界各地直接建立商业联系 ②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由此迅速发展 ③世界各地日益连成一个整体 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正式形成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24.下列工业革命的成果,按照发明的时序排列正确的是()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①③②④ D.②①④③ 25.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扮演非常重要角色的国家是()

A 英国和法国 B 俄国和日本 C美国和德国 D 美国和英国 26.《共产党宣言》的问世,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但不应包括()A.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B.使无产阶级有了科学理论指导 C.促进了社会主义运动发展 D.促进了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建立 27.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下面的评述不正确的是()A.推翻了统治俄国的罗曼诺夫王朝 B.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权力转归苏维埃 C.是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D.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28.美苏冷战“开始”的标志是()

A.杜鲁门主义提出 B.马歇尔计划实施 C.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 D.华沙条约组织成立 29.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日益明显,主要是因为()A.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 B.若干政治力量的发展壮大 C.联合国实力得到加强 D.人们对和平的向往

30.罗斯福新政为资本主义开辟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核心是()A.通过谈判缓解社会矛盾 B.鼓励消费发展经济 C.加大市场调节经济的作用 D.国家干预经济 31.下图所示的图案是()

A.联合国会徽 B.东盟标志 C.APEC会标 D.欧盟旗帜 32.APEC的成员国是()

A.发展中国家 B.亚洲国家 C.环太平洋国家 D.西方国家 33.中国古代四大名著包括()

①《西游记》 ②《水浒传》 ③《三国演》 ④《儒林外史》 ⑤《聊斋志异》 ⑥《红楼梦》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⑥ C.③④⑤⑥ D.②③⑤⑥ 34.京剧是由哪些戏曲进京演出互相融合形成的()①越剧 ②黄梅戏 ③徽剧 ④汉剧 ⑤川剧 ⑥粤剧 A.①② B.③④ C.⑤⑥ D.①③ 35.被称为大众传媒中的“第四媒介”是()A.报纸 B.互联网 C.电视 D.广播

36.新经济政策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主要新在()A.国家控制经济命脉 B.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 C.利用市场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调整发展经济 D.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37.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

A.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 B.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积重难返 C.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的发生 D.美国的军事实力远强于苏联 38.美国财政部长福勒得意地宣布:“各个行星围绕着太阳转,各国货币围绕着美元转。”此话反映的情况是()

A.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建立 B.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形成 C.北美自由贸易区成立 D.亚太经合组织成立

39.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是()A.《氾胜之书》 B.《齐民要术》 C.《农书》 D.《农政全书》 40.下列观点反映出人文精神的是()

①人是万物的尺度 ②认识你自己 ③朕即国家 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 41.发表《物种起源》,建立生物进化理论的科学家是()A.达尔文 B.赫胥黎 C.哥白尼 D.伽利略 42.建立经典力学基本体系的科学家是()A.托勒密 B.哥白尼 C.牛顿 D.爱因斯坦

43.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共同点是()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 ②以是否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判断是非的标准 ③强调实事求是,实践检验真理 ④以阶级斗争为纲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①③ 44.有西方学者认为:“近代世界赖以建立的种种发明与发现可能有一半来源于中国。”传入欧洲并对近代世界产生深远影响的宋代科技成就是()

A.地动仪 B.造纸术 C.雕版印刷术 D.指南针 45.下列有关表述不正确的是()A.诗经是中国诗歌的源头

B.楚辞是屈原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的一种新体诗歌 C.赋是战国后期出现的一种文采华丽的带韵散文 D.元朝的汉族文人经常用散曲来抒发愁闷情怀

46.西欧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巴黎圣母院》的作者是()A.雨果 B.巴尔扎克 C.雪莱 D.狄更斯

47.苏联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我国曾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作者是()A.奥斯特洛夫斯基 B.高尔基 C.列夫•托尔斯泰 D.普希金 48.法国浪漫主义画家德拉克罗瓦的代表作是()

A.《马拉之死》 B.《拿破仑加冕》 C.《格尔尼卡》 D.《自由引导人民》 49.现实主义美术作品的代表作《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的作者是()A.米勒 B.列宾 C.莫奈 D.凡高 50.歌剧《茶花女》的作者是()

A.约翰•施特劳斯 B.贝多芬 C.威尔第 D.比才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50分)

本卷共3道大题,51题18分,52、53题各16分,共50分。

51.(18分)在中国近代历史上,不同历史时期奉行不同的外交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周恩来说:“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中国一百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结合所学知识试概括从清末到民国时期中国外交的基本变化情况和特点。(6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试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什么在外交上要采取“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6分)

(3)20世纪70年代后,中国在外交上出现哪些重大突破?出现这种新局面的原因是什么?(6分)

52.(16分)以下是民国时期荣氏企业发展历程,回答下列问题。

资料一:荣宗敬、荣德生是江苏无荣巷人,1913年,荣氏兄弟出资4万元和别人合资在上海创建福新面粉厂,开工不到一年,盈利3.2万元。盈利率达80%。到1921年为止,荣氏兄弟经营开设的面粉厂共有12家,分布于上海、无锡、汉口、济南等地,各厂面粉畅销全国,更远销英、法、澳及东南亚国家。成为中国有名的“面粉大王”。同时、面粉业经营的成功,进一步促进了他们投资实业的浓厚兴趣。1915年荣氏兄弟出资18万元创办申新纺织公司。1922年止申新已有四个厂、产纱锭达13万余枚,成为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纺织企业公司。纱锭生产率甚至超过了在华日商纱厂。被誉为“棉纱大王”。

资料二 :1937年,荣氏企业遭到空前的浩劫,其中如申新八厂、茂新一厂在战火中化为一片废墟。8年中,约有1/3的纱绽、一半以上的布机及1/5的粉磨均被破坏毁损,幸存下来的机器和设备,也大都被“军管”劫夺。

(1)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一战期间荣氏企业发展迅速,为什么?(2分)

(2)从材料中我们可以得知,荣氏企业主要在什么领域发展?(4分)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时的中国社会有那些因素促进了荣氏企业的发展?(6分)

(4)材料中可以看出30年代后期开始荣氏企业发展状况如何?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4分)

53.(16分)北美第一届大陆会议在《致魁北克人民书》中写道:“把几个权力分开,分配给不同的机构,以便互相抑制”的办法,是“人类智慧所能想出来的可以促进自由和繁荣的最有效的方式”。(美国人戈登•伍德《美利坚合众国的创立》;转引自《刘祚昌史学文集》119页)(1)依据材料分析,什么办法是“促进自由和繁荣的最有效的方式”?结合所学回答,美国哪一年的宪法开始把这种“最有效的方式”变成了现实?这部宪法是如何对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结构“互相抑制的”?(7分)

早期维新派郑观应在《盛世危言•议院》中说:“故自有议院,而昏暴之君无所施其虐,跋扈之臣无所擅其权,„„然博采旁参,美国议院则民权过重,因其本民主也。法国议院不免叫嚣之风,其人习气使然。斟酌损益,适中经久者,则莫如英、德两国议院之制。”(转引自郑彭年《西风东渐》373页)(4分)

(2)依据材料分析,近代中国早期维新派倾向学习哪些国家的政治体制?为什么?

历史学业水平模拟试题 篇2

我国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是衡量高中学生在各学科所达到的学业水平的标准, 也是衡量普通高中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 更是各级教育厅部门对普通高中课程管理的重要依据, 其起着规范教育教学行为、为各高校提供招生录取依据的重要作用。

我自治区的做法是:每年制定两份普通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试题, 以供各学校高一学生选用, 测试成绩可作为学生完成其高中历史课程阶段性学习的学业成就的依据。通过对测试试卷进行数据分析可知:测试卷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学习要求相比, 2011年两份普通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都过于注重对“政治制度史”的考查, 而对“思想文化史”的考查力度显得不足;而在认知维度上, 强调对历史“识记”层次的考查, 对“运用”, 尤其是对“理解”认知层次考查十分不足。

二、问题反思

首先, 根据新课改理念, 试题和课程标准内容的不吻合会影响课程标准教学目标的全面落实。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的教学目标是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 只有当考试评价与历史课程标准一致时, 教学才有可能实现与历史课程标准相一致, 反之则会对教学产生消极影响, 也会大大影响课程改革的进程。我区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 是对我区高中学生历史学习最基本的评价考试, 受到绝大多数高中学生以及教师的极大关注, 其与课程标准之间所保持的一致性程度不高, 必将对我区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产生不良影响。

其次, 根据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 “必修课每个模块为36个学时, 2个学分, 共108个学时, 6个学分;选修课每个模块为36学时, 2个学分”,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任选若干个模块进行学习。而对于“人文社会科学方向发展的学生而言, 应至少选修3个模块”, 言下之意, 历史选修部分内容并不只是针对文科方向学生而设置, 其他方向发展的学生也应该有所涉猎。但目前我区的普通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中只包含对必修部分的内容考查, 却不包含选修知识内容, 在这种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导向影响下, 现阶段我区的高中历史学习过程中, 参加学考的学生并不参加选修部分内容的学习, 而学考之后, 除了文科方向学生之外, 其他学生就不再接受历史学科教育, 从而造成学生历史知识结构不完整, 可能会对学生步入社会或在大学中深造产生负面影响, 也不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满足学生的终生发展需求。

再次, 我国各省市在考试命题方面均尚未建立起一支专业性强、技术过硬的命题队伍。而如今我国在这方面的命题基本由各省市相关教育部门负责, 命题质量的高低不一, 会直接影响到相关地区高中历史教育改革的进程。

三、建议

(一) 提高我自治区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命题与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之间的吻合程度

高中学业水平测试考试对我自治区的高中历史学习以及教学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我们不得不承认, 在高考体制的影响下, 我们的学校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具有很强的功利性。而在这种思维的影响下, 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更多集中于考试考试的重点。举例来说, 如果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关注对历史必修Ⅰ的考查, 而轻视对历史必修Ⅲ的考查, 那么在实际的教学中, 教师就会把主要精力放在对历史必修Ⅰ的热点和重点方面, 而在教学中也会淡化对必修Ⅲ内容的学习, 这样就很难实现对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教学目标的落实, 更重要的是这也会导致学生头脑中的历史体系残缺, 不利于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 促进我自治区高中学业评价方式改

革, 实现学业评价形式的多样化, 充分落实课程标准对三维学习目标的要求

自2001年颁布了各学科的新课程标准以来, 教学目标主要体现在由“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组成的“三维目标”上。但在如今的高中学习过程中, 一提到“评价”, 人们更多会联想到分数和名次等。普通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虽然不趋向于甄别和选拔功能的考查, 但其仍然是传统的纸质考试考试形式, 而这种考查形式并不能全面达成教学目标的要求, 只能关注到对历史“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考查, 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查作用却微乎其微。如今, 在现阶段本自治区的高中历史学习中, 除了纸笔测验以外, 对于学生历史学业评价并不存在其他形式的行之有效的考查方式。所以, 建立完善的高中学业评价体系, 构建合理的历史学业评价体系, 将对我区高中历史教育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

(三) 建立起专业化程度高的高中历史学业水平命题组织

我国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是在国家的领导下, 由各省组织命题人员进行命题的考试。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命题具有专业性和学术性较强的特点, 一份高质量的高中学业水平测试题不仅可以为学校教育教学提供正确导向, 更能为国家和相关地区科学地掌握各学校实施新课程的情况提供可靠依据, 同时也为我国刚刚开始实施, 尚在探索、建设、完善过程中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今后的修改和完善提供思路。因此, 建立起一支合理的、专业化的高中历史学业水平命题组, 不仅是我区也是全国各省在进行评价命题与测评过程中需要为之努力的事情。

四、结语

我自治区今后需要提高历史课程测量与评价的专业化和科学化程度。而且, 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命题需要严格基于课程标准, 才符合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要求, 并对高中历史教学进行正确方向的引导。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实施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指导意见[S].2011.

[2]教育部关于实施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指导意见 (征求意见) [S].201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实验)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历史学业水平模拟试题 篇3

历史作为一门考查学科,自2005年纳入我市中考,用开卷的形式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理解,分值为60分,成为学生升学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市初中而言,历史已经不再是边缘学科,它的重要性正在逐步体现,各学校都在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然而纵观近几年的中考,不难发现,学生历史学业成绩城区和农村学校存在明显的差距,以2011年刚刚结束的我区中考为例:我区共有初中学校28所,其中城区学校5所,总均分48.24分,农村学校(街道)23所,总均分45.27分,我区均分为45.76分,低于区均分的农村初中有15所,而城区初中只有1所。由此不难看出农村初中学生历史的的学业水平普遍不高。

二、形成原因

1.学校教学传统的影响

在长期的应试教育指挥下,学校管理、考核的标准都是围绕考试成绩这一终极目标,教师的能力高低,学生的好坏都是以成绩说话,成绩的组成只包括考试学科,非考试学科得不到重视。历史学科长期处于“副科”状态,在课程节次分布,教师人员构成上得不到保障,我校历史课大都排在下午第一、二节,非专业历史教师又占大多数(近两年有所改观),尽管2005年以后有了一些改变,但作为学校的教学习惯,改变是需要过程的,就目前而言还没有完全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学校的管理重点仍然在语数外这类“主科”身上。

2.教师教学惰性的影响

历史教师工作量要与语文等学科教师持平,需要教到6个班,学生数一般达到240人左右,工作关注点不容易集中,上课总节数又不比其他学科少,在农村学校还担任不到班主任,难以参加班级管理,再加上长期处于边缘学科的位置,教师一般研究教学得多,研究学生的少,更谈不上关注每位学生的学业水平这一层面了。历史教师的疏于对学生的个体关注惰性,对学生学业水平的提高影响巨大。

3.学生学习习惯的影响

学生仍不能完全摆脱对教师的依赖。学生长期以来形成了习惯,改变不了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有问题不能自己动手去解决,而要等着老师来处理。历史学科是考查学科,要求学生具有很强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而学生对自主学习程序和方法还不了解。平时只注重知识的学习,不注意能力的提高,甚至有的学生考查时需要哪些材料都不知道,也不准备,对历史科目停留在开卷考试的理解上,不重视。

4.社会环境缺失的影响

近年来,新的读书无用论在社会上,尤其是在农村甚嚣尘上,农村家庭对孩子的期许不高,只要将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和收入即可,但太多的大学生毕业就失业的现象让家长看不到希望,他们平时忙于生计,对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健康心理基本不懂,“留守儿童”在农村普遍存在。

三、解决策略

1.改变传统,强调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这对于学校改变教学传统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再是一门学科的任务,所有学科都应参与其中,学校在课程安排,教师配备上面一视同仁,消除了过去“主副科”之分,用力均衡。学校两年来对学校学科教师进行梳理,对原来教师配备不齐的历史、地理、生物学科进行了必要的补充。我们历史教研组目前有专业教师4人,对于只有15个教学班的学校而言,力量足够强大了,因此2011年我们的历史学科学生学业水平有了大幅的提高,有2∕3的班级均分超过区均分,为学生整体学业水平的提高做出了贡献。

2.加强学习,致力学力研究,提高教师教研能力

学力研究即加强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传统课堂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能力和情感的培养。在教师的教学行为上,教师过多地讲解、分析和说明,学生总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缺少思维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很容易养成思维的惰性,从而丧失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教学观念上,教师仍然把自己作为教学的中心,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是不利于学生的潜能开发的。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重结果轻过程”特别突出,具体表现在教师在教学中大量讲授课本的显性知识,重记忆轻探究,重结论轻推理,有意无意地压缩了学生对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这样造成学生的思维断层,降低了教学质量。新课改要求历史学科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学习能力,我们可以将其与历史学科的考查紧密结合起来。目前,我们采取了利用导学案的形式进行课堂教学,致力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对历史教师而言需要学习如何合理运用导学案来贯彻新课改精神,提升学生学业水平。

3.营造氛围,培养良好习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这里所说的“坏习惯”是指学生将应试教育的学习习惯不自觉地带入历史课的学习,形成被动学习的“坏习惯”,而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是指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习惯。为此,我们尝试了两种做法:

(1)指导学生讲故事促进学生良好习惯养成

历史课堂的趣味性和故事性很强,研究表明,附带有情节的叙述,往往能够引起人的注意,激发人的兴趣,初中学生尤其能被吸引,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给学生以适度的、一定的激励,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激励每一位学生不断大胆尝试,就能满足学生的成就感。中国古代史中有许多很好的素材,例如文言小故事,成语故事,学生通过讲历史小故事,能更好地掌握历史基础知识,而这些素材又极有可能成为是后历史考查中的阅读材料,学生在叙述中熟悉知识,在熟悉后又能根据故事背后的意义总结整理相关的有效信息,从而达到提升历史学业水平的目的。

(2)指导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养成良好习惯

导学案使用后,学校要求导学案提前发,为的是给学生留有充分的课前准备时间,我们利用这样的机会布置学生的预习,因为预习可以培养自学能力。预习一般是独立地阅读和思考。如果一个学生能坚持进行预习,自学能力就会提高,阅读的速度会加快,思维变得敏捷,分析综合能力、发现问题、抓住问题本质的能力都会提高。我的导学案预习部分的问题既有梯度,又有难度,几乎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层次的切入点,一般我不会要求学生全部完成,要求是完成自己能完成的。通过一个阶段的运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明显提高。

复习的优点在于可加深和巩固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消化、记忆,能够达到举一反三。通过复习能够对知识,对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提炼,进行归纳整理,使零碎的知识,分散的记忆得到一个串联,从而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重点化,避免前后知识的脱离与割裂。特别是历史这一学科更要如此。

4.转变观念,消除负面影响,形成家校促学合力

学校教育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但学校教育不能取代家庭教育,更不能缺少良好的社会教育氛围,学生学业水平的提升应该在学校、家庭、社会的合力下才能达到,不能失衡。历史学科的学业水平提升也要置于这种合力之下,所以,历史教师对来自家庭、社会的不良影响不能置之不理,置身事外,要积极地配合学校,班主任扭转家长的观念,消除负面影响,这是作为教师的责任心的体现。再者付出总有回报,参与其中本身就会提高历史学科教师在学生以及家长心目中的地位,帮助了家庭,帮助了学校,也成就了自我,成就了历史学科。

广东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题 篇4

(1)根据材料一,概括18京师同文馆所译书目的特点。这反映了怎样的时代需求?

(4分)

(2)根据材料二,与传统的“天朝”观念相比,《最新地理教科书》对世界的认识发生了什么变化?用材料中的信息加以说明。(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这类教科书的时代意义。(4分)

(4)综合以上三则材料,谈谈你对教科书的认识。(2分)

33.(14分)语言的传播和发展,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息息相关,可以反映历史的变

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英语的发展过程看,每一个重大历史阶段都会产生大量反映鲜明时代特征的新词。

不同时期英语新词

材料二 17世纪初,英语作为英国的民族语言,第一次远离欧洲本土,开始了征服全世界的旅程。伴随着英帝国的殖民扩张,英语的地理平台扩展到世界每一个角落,成为名副其实的“日不落英语”,英语的地理平台语言霸权地位最终确立了起来。

——摘编自郭蔷《英语霸权的历史演变研究》

材料三 大多数中国人在翻译中国特有文化名词时,往往自动放弃了命名的权利和机会,这种做法是自信心不足的表现。比如,向外宾介绍“白酒”时,他们总是将其译为不伦不类的wine(葡萄酒)、alcohol(酒精)、Chinese vodka(中国伏特加)或Chinese whisky(中国威士忌)等等。然而韩国人坚持沿用soju(音译汉语的“烧酒”),最终soju一词在被权威的《韦氏词典》认可并收录。同时,日本也还在坚持使用shochu(源于汉语的“烧酒”)。

——摘编自张勇先《英语发展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1、2、3组英语新词中任选一组,指出该组新词的

出现与哪一重大历史事件相关,并结合史实加以简单说明。(6分)

示例:

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

说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参战各国将最新研制的武器装备投入战场,坦克、机关枪、防毒面具等新词进入英语。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英国英语“地理平台语言霸权地位”确立的

主要原因。(6分)

(3)根据材料三所述英语翻译中存在的问题,谈谈你对语言文化交流的认识。(2分)

20广东省历史真题(答案)

一、选择题

1~5ACCDD 6~10CABC B 11~15AAD BD

16~20CBBBA 21~25 BCDAD 26~30BDCAA

二、综合题(本大题3小题,31题12分,32题14分,33题14分。共40分)

31.

(1)袁崇焕考中万历己未科进士。(4分)

(2)历史人物所处时代背景的变化;统治者的政治立场:对历史研究的不断深入等。(答出两点即可,一点2分,共4分)

(3)中国已完全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先进知识分子探索救亡图存道路;“实业救国”思潮下中华民族工业艰难发展。(答出两点即可,一点2分,共4分)

32.

(1)特点:以西方科学技术、法律制度以及历史文化为主。(2分)时代需求:学习西方,变法图强。(2分)

(2)变化:不再认为中国是天下之中。(2分)说明:中国和日本、運罗、波斯诸国一样是亚细亚洲的一部分。(2分)

(3)有利于中华民族的觉醒;有利于巩固抗日民族统-战线;有利于民众认清日本侵略者的残暴本质;对于鼓舞中国人民战胜日本侵略发挥了重要作用。(答出两点即可,4分)(4)教科书是传播科学文化的重要媒介;教科书对于促进民众思想启蒙有重要作用;教科书往往体现了当时的时代特色。(答出两点得2分)

33.

(1) [第1组]

事件:新航路的开辟。(2分)

说明:新航路开辟后,世界逐渐连成一个整体,促进了各大洲之间的物种交流,美洲的土豆、香蕉、玉米等新词进入英语。(4分)

[第2组]

事件:第二次工业革命。(2分)

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标志着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电的广泛利用,促使电话、电报、电子等新词出现。(4分)

[第3组]

事件:第三次科技革命。(2分)

说明: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特别是20世纪后期,互联网在全球普及,与互联网相关的电子邮箱、网址、博客等新词也开始兴起。(4分)

(答其中一组即可)

(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辟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随着英国的殖民扩张,英国在世界建立了广阔的殖民地,成为日不落帝国: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6分)

(3)语言文化交流中要对自身文化保持自信,注重保持自身文化特色。(2分)

评分说明:

1.文字表述不要求与参考答案完全一致。

历史学业水平模拟试题 篇5

广东省2020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题

说明:

1.全卷共8页,满分为100分,考试用时为8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在答题卡填写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座位号。用2B铅笔把对应该号码的标号涂黑。

3.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上。

4.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5.考生务必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时,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个是正确的。请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所选的选项涂黑。

1.河南安阳发掘的“妇好墓”(商王武丁夫人墓)中的玉器,经化学成分分析,与新疆和田

玉的成分一致。据此推测合理的是()

A.中原与西北地区存在联系 B.中外科技交往历史悠久

C.丝绸之路的开辟始于商朝 D.商朝统治中心远及新疆

2.“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意思是百姓之所以难以治理,恰是因为统治者“有为”。这体现的是()

A.法家的“法治”思想 B.儒家的“仁政”思想

C.道家的“无为”思想 D.墨家的“非攻”思想

3.题3图是战国时期主要农业地区分布图,其中农业发达区主要分布在()

A.农牧分界线以北 B.汉水流域

C.黄河中下游地区 D.长江以南

4.湖北云梦出土《睡虎地秦墓竹简》中有一篇《封诊式》,记载了一个乡村里长发现麻风

病疑似患者并向上报告的事例。通过此则材料可以了解秦代()

A.休养生息的政策 B.分封制度的排行

C.法律制度的严酷 D.基层管理的状况

5.东汉梁太后之兄梁冀独揽朝政20余年。梁冀一门“前后七封候,三皇后,六贵人,二大将军……其余卿、将、尹、校五十七人”,宗室姻亲充斥朝廷和郡县。这说明当时()

A.官僚机构腑肿 B.宦官把持朝政

C.豪强地主横行 D.外戚势力膨胀

6.章学诚指出,简牍时代书写载体空间狭小,书写不便,文章普遍短小精炼;纸本时代书写载体容量扩大,书写便利,文辞多显冗长枝蔓。由此可知,章学诚认为()

A.使用简牍成本较高 B.专制统治禁锢思想

C.纸的应用影响文辞 D.纸张促进文化交流

7.魏晋南北朝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一般被泛称为“五胡”吕思勉《中国通史》讲到“一到

隋唐时代,而所谓五胡,便已泯然无迹”,意在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A.民族交融加强 B.商业贸易繁荣

C.政治清明稳定 D.中外交流频繁

8.白居易在《隋堤柳》中写道:“西自黄河东至准,绿阴一千三百里……上荒下困势不久,宗社之危如缀旒(liü)。”与诗句描绘相关的是()

A.贞观之治 B.大运河开通

C.安史之乱 D.隋朝的统一

9.唐太宗时期增订完成“十部乐”,分别为燕乐、清商乐、西凉乐、扶南乐、高丽乐、龟兹

乐、安国乐、疏勒乐、康国乐、高昌乐。这体现出唐代()

A.皇帝安于享乐 B.奢靡之风盛行

C.文化兼容并包 D.尚武风气流行

10.孟元老所著《东京梦华录》和张择端所画《清明上河图》反映了同一座都市商业繁荣的景象。这座都市是()

A.唐代长安 B.北宋开封

C.南宋临安 D.元代大都

11.《马可·波罗行纪》记载:“(泉州)乃不少船舶辐装之所,诸船运载种种货物至此,然

后分配于蛮子全境。所卸胡椒甚多,若以亚历山大运赴西方诸国者衡之,则彼数实微乎其微,盖其不及此港百分之一也。”这说明元代泉州()

A.海上贸易繁荣 B.外国使节增多

C.造船技术发达 D.文化生活丰富

12.明太祖时期将《孟子》一书中“非臣子所宜言”的内容尽行删去,纂成《孟子节文》,颁行天下,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这反映了明初()

A.君主专制加强 B.科举制度完善

C.儒家地位提升 D.图书出版发达

13.1750年,清政府的财政收入约75%来自于田赋,而到清末田赋所占比重降至3%,造

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赔款大量增加 B.大片领土丧失

C.农业全而衰退 D.经济结构变动

14.有学者研究,现代意义上的“资本家”一词直至20世纪初仍极少使用,但该词在1919年前后的《新青年》190多篇文章中出现使用高峰,与对应的“劳动者”一词使用频率基本一致。这种现象反映了()

A.民主共和观念流行 B.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C.官僚资本不断膨胀 D.社会主要矛盾改变

15.1927年2—3月,全国工会会员由此前的120万人迅速发展到200万人,许多城市组

织了工人武装纠察队,上海工人甚至从北洋军阀手中解放了上海。这一现象的背景是()

A.统一战线破裂 B.国民革命失败

C.工农武装割据 D.北伐战争进行

16.题16图是徐悲鸿1940年前后创作的鸿篇巨作《愚公移山》(局部),作者采用西洋写

实主义技法表现劳动者形象,气势磅礴。在当时的背景下,这幅作品旨在彰显()

A.远古传说的神秘气息 B.乡村社会的纯朴民风

C.民族团结的强大力量 D.农耕时代的家庭生活

17.题17表为1951年6月至1952年底全国捐献战斗机统计情况。这一情形出现的原因是()

A.土地革命 B.抗美援朝战争

C.三大改造 D.人民公社化运动

18.题I8图是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立初期,苏联专家正在给中国工人讲解“古斯—150”型气车。这一场景出现在()

题18图

A.解放战争时期 B.“一五计划”时期

C.国民经济调整时期 D.“-”时期

19.改革开放初期有学者认为,经济特区会沦为过去的“租界”,利用外资创办中外合资企

业是西方国家资本输出、经济侵略的表现。这反映出当时()

A.经济全球化的逆转 B.对特区的认识存在分歧

C.全面开放格局形成 D.国有经济失去主导地位

20.1964年10月17日《光明日报》社论指制:“中国发展核武器,不是由于中国相信核武器的万能,要使用核武器。恰恰相反,中国发展核武器,正是为了打破核大国的核垄断,要消灭核武器。”该社论评述的是中国()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C.神舟一号无人飞船升空 D.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

21.题21表反映的是我国工农收入差距状况,与表中差距变化趋势紧密相关的是()

题21表

A.农村土地改革的推进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C.沿海开放城市的设立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22.在古希腊神话中,神的动机和行为与人类别无二致,只是他们比现实中的人更为俊美

健硕或性感魅惑。这说明古希腊神话()

A.是商品经济发达的结果 B.迷信色彩十分浓厚

C.具有神人同形同性特征 D.是民主政治的产物

23.中世纪欧洲大学可以主办学术讲整,控制人员编制,有权审查并发放各种证书和学位,甚至享有赋税、司法等方面的特权。这说明中世纪欧洲大学()

A.具备政府管理职能 B.享有充分言论自由

C.受到世俗权力支配 D.拥有较大的自治权

24.威尔·杜兰《世界文明史》称,美第奇时代(1328—1464)意大利的心灵从宗教转向哲

学,从天堂转向地上;为学术疯狂的人们研究的题材是人,是人潜在的力量和身体的美,是人感官和感情的欢乐、痛苦。该作者描述的现象体现的是()

A.人文主义 B.专制思想

C.神权思想 D.写实主义

25.开普勒发现行星椭圆运动规律后,天文学家仍面临一个问倾:行星为什么总是围绕太

阳做规则运动而不脱离其固定轨道?这一疑问得到解决主要得益于()

A.蒸汽机的发明 B.进化论的问世

C.太阳中心说诞生 D.万有引力的发现

26.题26图描述的情景发生在()

A.17世纪的俄国 B.18世纪的法国

C.19世纪的德国 D.20世纪的美国

27.1927年苏联的粮食收购量比上年减少30%,斯大林认为这是小农经济分散性导致的结果。为了解决这一向题,苏联()

A.实施新经济政策 B.发展商品经济

C.大力推行工业化 D.实行农业集体化

28.1932年12月4日《纽约时报》报道:“在现有谷物价格的条件下,家庭和机关中利用谷物作燃料要比用煤砖更合算。”对上述现象理解正确的是,当时美国()

A.政府加强经济干预 B.能源危机全面爆发

C.农业危机十分严重 D.“罗斯福新政”全面推行

29.1950 年美国联合英、法、意、澳等国,建立了“对共产党国家出口管制委员会”,共同对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实施经济制裁和出口管制,这表明()

A.美苏冷战加剧 B.两极格局形成C.西欧走向联合 D.殖民体系加溃

30.题30表显示的是苏联五年计划执行情况。导致表中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

题30表

A.经济体制僵化 B.中苏关系破裂

C.欧共体的扩大 D.社会性质改变

二、综合题(本大题3小题,31题12分,32题 14分,3题14分。共40分)

31.(12分)袁崇焕,明末著名军事将领。历史上,人们对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代进士题名碑和《袁崇焕年谱》

材料二

材料三 若夫以一身之言动、进退、生死,关系国家之安危、民族关系之隆替者,于古未始有之,有之,则袁督师(袁崇焕)其人也。

——梁启超《明季第一重要人物袁崇焕传》(1903年)

(1)材料一为两种不同类型的史料,提取其中可以相互印证的历史信息。(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影响历史人物评价的因素(至少两个)。(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梁启超写作此文的时代背景。(4分)

32.(14分)教科书是课程的承载,不同时期的教科书体现出不同的时代特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光绪二十四年(1898)京师同文馆所译书目

材料二亚细亚洲,占全球全陆三分之一,其面积之广大,为五大洲……然多分属欧洲诸国,主权丧尽,其号称独立自主者,只我中国及日本、道罗、波斯诸国而已。

——摘自《最新地理教科书》(1905年)

材料三

1931~1945年教科书部分章目

(1)根据材料一,概括1898年京师同文馆所译书目的特点。这反映了怎样的时代需求?

(4分)

(2)根据材料二,与传统的“天朝”观念相比,《最新地理教科书》对世界的认识发生了什么变化?用材料中的信息加以说明。(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这类教科书的时代意义。(4分)

(4)综合以上三则材料,谈谈你对教科书的认识。(2分)

33.(14分)语言的传播和发展,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息息相关,可以反映历史的变

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英语的发展过程看,每一个重大历史阶段都会产生大量反映鲜明时代特征的新词。

不同时期英语新词

材料二17世纪初,英语作为英国的民族语言,第一次远离欧洲本土,开始了征服全世界的旅程。伴随着英帝国的殖民扩张,英语的地理平台扩展到世界每一个角落,成为名副其实的“日不落英语”,英语的地理平台语言霸权地位最终确立了起来。

——摘编自郭蔷《英语霸权的历史演变研究》

材料三大多数中国人在翻译中国特有文化名词时,往往自动放弃了命名的权利和机会,这种做法是自信心不足的表现。比如,向外宾介绍“白酒”时,他们总是将其译为不伦不类的wine(葡萄酒)、alcohol(酒精)、Chinesevodka(中国伏特加)或Chinesewhisky(中国威士忌)等等。然而韩国人坚持沿用soju(音译汉语的“烧酒”),最终soju一词在2008年被权威的《韦氏词典》认可并收录。同时,日本也还在坚持使用shochu(源于汉语的“烧酒”)。

——摘编自张勇先《英语发展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1、2、3组英语新词中任选一组,指出该组新词的出现与哪一重大历史事件相关,并结合史实加以简单说明。(6分)

示例:

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

说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参战各国将最新研制的武器装备投入战场,坦克、机关枪、防毒面具等新词进入英语。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英国英语“地理平台语言霸权地位”确立的主要原因。(6分)

(3)根据材料三所述英语翻译中存在的问题,谈谈你对语言文化交流的认识。(2分)

2020年广东省历史真题(答案)

一、选择题

1~5ACCDD 6~10CABC B 11~15AAD BD

16~20CBBBA 21~25 BCDAD 26~30BDCAA

二、综合题(本大题3小题,31题12分,32题14分,33题14分。共40分)

31.(1)袁崇焕考中万历己未科进士。(4分)

(2)历史人物所处时代背景的变化;统治者的政治立场:对历史研究的不断深入等。(答出两点即可,一点2分,共4分)

(3)中国已完全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先进知识分子探索救亡图存道路;“实业救国”思潮下中华民族工业艰难发展。(答出两点即可,一点2分,共4分)

32.(1)特点:以西方科学技术、法律制度以及历史文化为主。(2分)时代需求:学习西方,变法图强。(2分)

(2)变化:不再认为中国是天下之中。(2分)说明:中国和日本、運罗、波斯诸国一样是亚细亚洲的一部分。(2分)

(3)有利于中华民族的觉醒;有利于巩固抗日民族统-战线;有利于民众认清日本侵略者的残暴本质;对于鼓舞中国人民战胜日本侵略发挥了重要作用。(答出两点即可,4分)(4)教科书是传播科学文化的重要媒介;教科书对于促进民众思想启蒙有重要作用;教科书往往体现了当时的时代特色。(答出两点得2分)

33.(1)[第1组]

事件:新航路的开辟。(2分)

说明:新航路开辟后,世界逐渐连成一个整体,促进了各大洲之间的物种交流,美洲的土豆、香蕉、玉米等新词进入英语。(4分)

[第2组]

事件:第二次工业革命。(2分)

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标志着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电的广泛利用,促使电话、电报、电子等新词出现。(4分)

[第3组]

事件:第三次科技革命。(2分)

说明: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特别是20世纪后期,互联网在全球普及,与互联网相关的电子邮箱、网址、博客等新词也开始兴起。(4分)

(答其中一组即可)

(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辟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随着英国的殖民扩张,英国在世界建立了广阔的殖民地,成为日不落帝国: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6分)

(3)语言文化交流中要对自身文化保持自信,注重保持自身文化特色。(2分)

评分说明:

1.文字表述不要求与参考答案完全一致。

2.符合题意,意思相近,可酌情给分。

历史学业水平模拟试题 篇6

(二)高一 历史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I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1.1871年4、5月的巴黎当局颁布了一系列措施:取消市场经济自由交换的原则;禁止企业克扣工人工资;没收逃亡富人的住宅,供无家可居的工人居住;对贫困的劳动者实行社会救济等。这些措施()A. 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B. 是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C. 体现出政权的无产阶级性质D. 表明法国已是社会主义国家

2.天干地支是中国先民较早掌握的初步的天文历法知识。商代君主多以天干为名,如太甲、盘庚等,这体现了商朝()

A. 天干地支知识已经在群众中普及B. 王权的自我神化 C. 董仲舒“君权神授”观念的巨大影响D. 经济繁荣,文化发达

3.秦汉的三公九卿制中,政府官员明显具有皇帝家仆性质;隋唐的三省六部制,把皇帝家仆正规化、权力化;明清取消宰相制,皇帝直接指挥六部,把家族式统治扩大到整个国家机器。这一过程主要体现了()A.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B. 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C. 宗法制度不断加强D. 郡县制度不断强化

4.1921年,列宁在纪念十月革命胜利四周年时指出:“我们比谁都更彻底地进行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我们完全是自觉地、坚定地和一往直前地向着社会主义革命前进,我们知道社会主义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之间并没有隔着一道万里长城。”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二月革命的完成非常有助于十月革命的展开 B. 二月革命是一场最彻底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C.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可随时转为社会主义革命 D. 两场革命都充分体现了列宁高超的领导艺术

5.杨成武将军在《开国大典和开国大典阅兵式》中写道:“开国大典和开国大典阅兵式,给我留下了莫能淡忘的壮观图景……”开国大典除了给个人留下壮观图景外,它还标志着()A.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B. 国民党统治在祖国大陆的彻底结束 C. 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D. 完成了祖国的统一

6.1977年10月12日,国务院发出了恢复高考的文件。学生报考资格的政治审查主要看本人表现,破除唯“成分伦”。这则材料的历史背景是()

A.平反昭雪工作已在全国展开B. “文化大革命”的动荡局面结束

C. 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路线D. 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开始 7.古代雅典在众多文化领域都取得了辉煌成就,主要是因为()A. 亚非文明成就的影响B. 浩瀚海洋给人的灵感 C. 城邦民主制度的促进D. 希腊人丰富的创造力

8.20世纪80年代,中国邮政总局针对台湾问题发行了一套纪念封(如下图)。结合时代背景及图片涵义,请为其拟定一个贴切的标题()

A. 海峡两岸盼通邮B. 和平统一,反对台独

C. 海峡两岸坚持“一个中国”原则D.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

9.1788年,美国革命家帕特里克·亨利说,新体制的原则是“极其有害、失策和危险的”,新宪法“偏向于君主制”。此观点主要是依据新宪法()

A. 确立了分权制衡原则B. 赋予了总统军政大权 C. 联邦法官实行终身制D. 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

10.2015年9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启程访美。有关专家评论习近平此次访美的意义不亚于36年前邓小平的访美。以下有关邓小平访美的历史背景的描述最为贴切是()

A. 美苏两极格局面临崩溃B. 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C. 中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D. 中国“复关”谈判取得成功

11.下图是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封面上方的英文是:China:A Whole New Game;下方的英文是:U.S.Ping Pong Player sat Great Wall。符合该封面内涵的主题是()

A. 另起炉灶B. 体育交往 C. 破冰之旅D. 中美建交 12.下表说明的根本问题是()

A. 新闻报道的基础是国家实力 B. 新闻报道追求客观性和时效性 C. 新闻报道中意识形态观念削弱 D. 新闻报道受外交关系的变化影响

13.有人认为,“同为农民运动,太平天国运动却比义和团运动更好地推进中国的现代化”。这主要因为()A. 建立了自己的农民政权 B. 动摇了清朝统治的政治基础 C. 沉重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D. 实施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14.19世纪末,外资银行开始落户北京东交民巷。1896年,盛宣怀在《自强大计折》中提出:“西人聚举国之财,为通商惠工之本,综其枢纽,皆在银行。”上述言论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 列强已控制中国的政治中心 B. 中国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C. 列强对华进行资本输出 D. 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15.1932年1月9日,临时政治局通过了由张闻天起草的《关于争取革命在一省与数省首先胜利的决议》,号召“为占领几个中心城市以开始革命在一省数省首先胜利而争斗”,同日,电令苏区中央局“急攻赣州。”这表明()

A. 井冈山道路遭受了重大失败 B. 中国革命必须从城市开始 C. 苏联对中国革命的影响浓厚

D. 国民党在城市的力量薄弱

16.《墨子·鲁问篇》记载:“鲁之南鄙人有吴虑者,冬陶夏耕,自比于舜。”这一史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 春秋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确立B. 自耕农经济在当时已经出现 C. “礼崩乐坏”的现象向社会下层转移D. 生产关系的变革是自下而上的

17.“西周时期,实行了垄作法;西汉时实行代田法,还采用轮作倒茬和间作套种方式;宋代以后,江南地区形成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和一年三熟制。”这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农业()

A. 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B. 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 C. 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D. 农业技术的变革创新

18.李鸿章曾赞叹一种西方发明:“无智愚长幼之别,无学习译录之难,人手而能用,着而能得声。坐一室可对百朋,隔颜色而可亲声咳。此亘古未有之便宜,故创行未三十年,遍于各国。其始之达数十里,现已可通数千里。”结合所学判断此项发明应为()A. 火车B. 电话C. 轮船D. 电报

19.进入近代,中国电报事业开始发展起来。中国人自行架设的第一条有线电报线是在()A. 台湾B. 天津C. 广东D. 湖北

20.汤因比指出:“1931年,世界各地所有的人都在认真地思考并坦率地议论着西方的社会制度也许会失败和不再起作用的可能性。”这是基于()A. 胡佛的措施使人们对西方社会失去信心 B. 资本主义制度的固有弊端不可消除 C. 经济危机使资本主义世界日渐萧条

D. 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繁荣隐含着巨大的危机

21.美国在罗斯福新政中,既直接提高就业率,又为经济发展开拓空间的措施是()A. 恢复银行信用B. 调整农业 C. 调整工业D. 举办公共工程

22.由于立场观点的不同,人们对历史事件的解释或评价往往会有差异,甚至截然相反。如对哥伦布远航美洲就有不同的解释和评价。下列哪一种说法最能体现欧洲殖民主义者的立场()A. 发现了“新大陆”B. 开辟了“新航路” C. 证实了“地圆说”D. 找到了“无主地” 23.中国近代资本主义企业之“近代”的实质是()

A. 不是工场手工业而是机器生产 B. 产生和发展于中国近代

C. 主要由私人投资兴办

D. 受外商企业的刺激而产生

24.“当辑里大经(加工蚕丝)蜚声欧美之时,大约以一百零六七两之白丝摇为纯经百两,故其时货品均高,外洋甚有信仰,每年出口达一千余万元之谱。”这对当地产生的直接影响是()A. 原材料大量出口B. 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D. 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25.“它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其主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结果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零零碎碎的,是零卖的,不是批发的。”符合材料描述思想特点的历史人物是()A. 林则徐

B. 曾国藩

C. 洪仁玕

D. 孙中山

26.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那才是民族致命伤。倘使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移到道光、咸丰年间,我们的近代化就要比日本早二十年。”这次发生在“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

A. 实现了中国政治制度的根本性变化 B. 使中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C. 推动了中国早期现代化 D. 促使西方民主自由思想的传播

27.“前年卖粮用箩挑,去年卖粮用船摇,今年汽车装不了,明年火车还嫌小。”这是一首江西民歌。它可能产生于()

A. 1950年

B. 1956年C. 1958年

D. 1979年

28.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原因,一言以蔽之是“世界需要中国,中国需要世界。”其中“中国需要世界”体现在()

A. 中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地位举足轻重

B. 可以直接参与21世纪国际贸易规则的决策过程,摆脱被动接受规则的不利状况 C. 发展中的中国有着广阔的市场和无限的商机

D. 中国与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加强,对外依赖程度日益加深

29.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的一些农村吹哨上工,农民听到“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这一顺口溜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农村的生产关系中已经出现了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 B. 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C. 这是由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 D. 经济建设的速度超越了客观规律

30.下表为某国际经济组织对中国的援助战略和主题内容,该国际经济组织是()

A. 世界银行B.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C.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D. 世界贸易组织

分卷II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5分)31(15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美国联邦党人当年设计政治制度的基本精神是什么呢?简单地说,就是两个字——“制衡”。政治制度的“制衡”包括两层含义:其一,不同权力之间的相互制衡;其二,不同利益之间的相互均衡。

——《论政治文明的内在灵魂》

材料二 “美国实行联邦制……中央政府只从州政府的权力中拿走了若干明确列举的权力,州政府则保留着中央政府拿走的权力之外的所有权力。” 材料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是如何实现政治制度“制衡”的,这种“制衡”的目的是什么?(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观点的理解。

(3)材料三图片中的人物,如果穿越时光隧道,能否出现在美国第一届联邦政府中?为什么?

32(15分).老照片凝固了历史的瞬间,再现了历史的真实,是我们探究历史的珍贵资料。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一组老照片

材料二中国共产党为工人和贫民的目前利益计,……在这个联合战线里奋斗的目标是:

(一)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

(二)推翻国际帝国主义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

(三)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请回答:

(1)材料一中图一与哪次侵略战争有关?给中国带来的根本影响是什么?

(2)材料一中图二所涉及的战争,因为毛泽东与蒋介石“欢笑言和”而取得了胜利。“欢笑言和”指什么?为什么说这场战争的胜利奠定了中华民族复兴的起点?

(3)根据材料二,分析中共一大,中共二大的革命目标发生的变化。有何进步意义?

(4)材料一中图三所示人物开创了一条什么样的革命道路?指出这条道路的中心问题及其依据。

33(10分).2015年伊始,中央纪委监察部官方网站推介了“新年第一书”——《历史的教训》,响应习近平的号召,牢记历史经验、历史教训和历史警示,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现在俄国的社会主义,正在恢复个人主义的激励机制,以使得这个体制拥有更大的生产动力。……同时,资本主义也经历了与之相关的过程,它借助于类似于半社会主义的立法,通过财富再分配政策,来限制个人所得。……对资本主义的恐惧,迫使社会主义不断扩大自由;而对社会主义的恐惧,则迫使资本主义不断增加平等。

——《历史的教训生物学与历史》(美)威尔·杜兰特 阿里尔·杜兰特1968年著

请回答:材料中俄国“正在恢复个人主义的激励机制”有哪些表现?它是否使民众实现了真正自由?为什么?

34(15分).伴随着世界贸易的发展,世界经济秩序不断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965~1985年世界贸易示意图

本协定的组成部分,对所有成员方均具约束力。”第15条又规定:“各成员方都要保证使其法律、规章与管理办法均符合本协定附件中规定的义务。”从而奠定了WTO法律制度或规则优于各国国内法的宪法性原则。——赵维田《世界贸易组织(WTO)》

(1)材料一反映了世界贸易的基本特点是什么?并分析其成因。

(2)依据史料二,分析世界贸易组织成立的必要性。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积极作用。

材料二 关贸总协定只是……一个“临时协定”。它只是一个准国际组织……在解决国际贸易纠纷方面,关贸总协定的主要手段是协商,没有具备法律约束性的强制手段。

WTO协定第2条规定:“包括在附件1、2、3中的各项协议及附属法律文件(以下简称“多边贸易协议”)是

答案解析

1.【答案】C

【解析】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巴黎公社维护工人和劳动者的利益,没收逃亡富人的财产,体现出政权的无产阶级性质,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2.【答案】B

【解析】根据“商代君主多以天干为名”可知这与君主有关,没有体现天干地支知识已经在群众中普及,排除A项;董仲舒“君权神授”观念是在汉代提出,排除C项;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商代君主以天干为名行事,将自己的行为与天的意志有意识地联系在一起,以神化自己的统治地位,使王权具有了神秘色彩。故选B项。3.【答案】B

【解析】材料内容反映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的君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而不是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所以A、D项不正确。C项与史实不符,宗法制度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瓦解了。所以答案选择B项。4.【答案】A

【解析】十月革命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形成了两个阶段不同性质的革命紧密相连的特点,与材料中“我们知道社会主义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之间并没有隔着一道万里长城”相符,故A项正确。5.【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B是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C是三大改造;祖国统一大业没有完成,排除D;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所以答案选A。6.【答案】B

【解析】学生报考资格的政治审查主要看本人表现,破除唯“成分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则材料的历史背景是“文化大革命”的动荡局面结束,因此选B。A、C、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排除。7.【答案】C

【解析】雅典民主氛围创造的空间,使雅典在精神文化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8.【答案】A

【解析】图中信鸽,体现了通邮的信息。9.【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1788年”“新宪法”等,本题实际上考查对美国1787年宪法的相关认识。据此,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C、D三项的表述本身正确,但不符合题干材料意思,体现不出材料里“偏向于君主制”,排除A、C、D。进一步判断可知,B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故本题正确答案选B。10.【答案】B

【解析】根据题目中的关键词“2015年”“36年前”,故得知题目中指的是邓小平1979年访美。此次访美能够成行,其背景是1972年尼克松访华,实现了中美关系正常化,故B项正确。11.【答案】C

【解析】“China A Whole New Game”的含义是“中国一个全新的游戏”,“U.S.Ping Pong Player sat Great Wall”的含义是“美国乒乓运动员坐在长城”。图片是1971年4月26日美国乒乓球运动员在长城的合影。这是中国展开乒乓外交,与美国接近的一个策略。这里的Game不是指乒乓球的Game,而是美国将与中国形成一个新的国际关系,二者要展开一个与以前不同的Game。很明显正确答案为C。A出现于建国初期,B不是实质,D出现于1979年。12.【答案】D

【解析】题干中1960年关于美国的消极报道是323篇,当时中美处于敌对状态;1975年对美国的消极报道减少为81篇,这种数量的减少是跟中美在1972年关系缓和有关,故选D。13.【答案】B

【解析】太平天国建立了自己的农民政权属于专制性质的政权,不利于中国的现代化(民主化)进程,故A项错误;太平天国运动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为以后清政府的灭亡埋下了伏笔,推动了君主专制走向结束的进程,而义和团运动却是盲目的排外和盲目的拥护清政府,故B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主要目标是反对封建的清政府,对外国势力的打击是有限的,而且义和团运动对外国势力的打击比太平天国运动要强有力,故C项错误;太平天国运动虽然颁布了《资政新篇》,但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实施,故D项错误。14.【答案】C

【解析】注意题干信息“外资银行开始落户北京东交民巷”“西人聚举国之财,为通商惠工之本,综其枢纽,皆在银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华设立银行属于近代列强资本输出的方式之一,因此选C。材料涉及的是列强经济侵略,A排除;中国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在鸦片战争后已经发生,而且材料无从体现,B排除;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属于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的影响,主要是中国丧失了更多的主权和领土完整,D排除。15.【答案】C

【解析】由材料“为占领几个中心城市以开始革命在一省数省首先胜利而争斗”可知,这是主张攻打中心城市以取得革命的胜利,这表明了苏联对中国革命的影响浓厚,所以答案选C。16.【答案】B

【解析】管仲和商鞅的改革承认了土地的私有,但材料与土地私有制确立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作者是战国的墨子,意思是,鲁国南边村野之地,有个叫吴虑的人,冬天做陶夏天耕田,逍遥自在好比古代的舜,可见,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耕农经济已经出现,故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礼崩乐坏”,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生产关系的变革”,故D项错误。17.【答案】A

【解析】题干材料描述的是农业技术的变革和创新,D项只是总结材料的现象没有反映实质。农业技术的进步实质上体现了我国古代农业的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的改进。18.【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人手而能用,着而能得声”,可以直接得出该发明为电器。19.【答案】A 【解析】中国第一条自行架设的有线电报线是在台湾,由此选A。20.【答案】C

【解析】注意时间“1931年”,此时正处于1929~1933年经济危机期间,经济危机给资本主义世界带来前所未有的破坏,这正是人们思考的原因。故C项符合题意。A项人们失去的是对胡佛总统的信心;B项并非当时迫切的问题;D项时间不符,且危机并未显露。21.【答案】D

【解析】罗斯福新政中,举办公共工程既可提高就业率,又可拓展经济发展的空间。22.【答案】D

【解析】欧洲殖民主义者疯狂鼓吹对外扩张,占领殖民地。“找到„无主地‟”,殖民者理所当然成了美洲新发现土地的主人,这正是殖民者所期待的。23.【答案】A

【解析】本题所考查“近代”的含义,不单是政治上的含义,要从经济范畴(主要从生产力发展水平)上考虑,选项B、D只说明了其产生的时间和原因,选项C说明了其来源,都不是“近代”的本质含义。或者,联系历史上关于工业革命的定义,可得出近代资本主义企业之“近代”的含义。选A。24.【答案】A

【解析】注意题干限制词“直接影响”,根据材料信息“每年出口达一千余万元之谱”可知其直接影响应为生丝大量出口,故A项正确;随着生丝大量出口,生丝生产也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但这是间接影响,与题干要求不符,故B项错误;C、D两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C、D两项错误。25.【答案】B

【解析】地主阶级洋务派主张通过学习西方的实用技术,来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体现了“以新卫旧”的特点。以上四位人物中只有B符合这一特点。26.【答案】C

【解析】本题实际上是考查对鸦片战争后兴起的“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的内容的理解,当时学习西方上停留在“器物”阶段,即知识界的先进人物仅仅认为中国失败的原因是由于英军“船坚炮利”,因而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27.【答案】C

【解析】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得社会上出现了“浮夸”风,是“左”倾错误的表现。28.【答案】B

【解析】“中国需要世界”说明中国加入世界大市场的必要性,中国加入世界大市场“可以直接参与21世纪国际贸易规则的决策过程,摆脱被动接受规则的不利状况”。29.【答案】A

【解析】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广大农村实行人民公社体制,高度集中管理,吃大锅饭,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反映的实质问题是农村的生产关系中出现了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30.【答案】A

【解析】世界银行的宗旨是援助全球性的经济发展,其手段是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材料信息“解决贫困问题”、“环境技术援助”正好符合世界银行要求,故A为正确选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主要着眼于稳定国际货币体系,世界贸易组织着眼于实现贸易自由化,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着眼于加强区域经济合作,都与材料不相符合,排除B、C、D。

31.【答案】(1)实行三权分立,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分立,又相互制约;实行两党制。目的:保障民主(防止专制)。

(2)中央政府与州政府实行分权,国家主权属于联邦。

(3)不能。因为1787年宪法制定之初不承认妇女、黑人享有同白人男子相同的权利。

【解析】(1)结合所学知识,美国实行三权分立:1787年宪法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部分,三者独立平等,但相互制约,防止专制和独裁,维护了美国长期的政治稳定,充分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2)结合所学知识,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各州有一定的自治权。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3)联系1787年宪法,允许奴隶制和黑奴贸易的存在,不承认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与白人同等的权利,打上了种族歧视的烙印;最初没有规定人民应有的基本权利。32.【答案】(1)八国联军侵华。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国共第二次合作

原因:人民民主力量发展壮大;民族民主意识进一步增强;民族革命取得局部胜利;收回一系列国家主权;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变化: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实现民族独立。

进步意义:正确认识了中国国情,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4)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或工农武装割据亦可)中心问题:土地问题;依据是:民主革命的性质与任务

【解析】(1)根据《辛丑条约》这一提示可知这次的侵华战争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结合所学知识,造成的影响是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分析“日本向中国政府投降的签字仪式”可知,七七事变发生后,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蒋介石答应了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主张,国共两党十年对峙局面基本结束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初步形成,两党携手并肩,共抗外敌,取得了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胜利。第二小问回答抗日战争的意义即可。(3)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中

(一)(二)的信息,可知变化是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实现民族独立。其中的进步意义是正确认识了中国国情,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4)图中的人物毛主席可知他开创的道路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或工农武装割据亦可)。结合所学知识即可知道,中心问题和依据分别是土地问题和民主革命的性质与任务。

33.【答案】表现:苏联进行了一系列鼓励物质利益原则的改革(或答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列夫改革的具体措施)。

是否实现:没有。理由:因为这次改革并未打破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民众的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较大提高,经济上、政治上的自由都是极其有限的,改革最终陷于停滞。

【解析】第一小问表现,联系1968年苏联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如鼓励物质利益原则;第二小问是否实现,由所学知识可知未实现;第三小问理由,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都未改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人民生活水平得不到提高,最终苏联解体。

34.【答案】(1)特点:发达国家一直主宰着二战后的世界贸易。(或:发达国家在世界贸易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

成因:第三次科技革命;关贸总协定建立;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调整;经济区域集团化。(2)必要性:关贸总协定只是一个准国际组织,在解决贸易争端时缺乏法律性的强制措施;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对各成员国具有法律约束力。

作用:减少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减少其成员间的不平等,重视发展中国家和贸易小国的利益;促进世界经济的繁荣。

【解析】(1)第一小问,从图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贸易所占比重,可以看出发达国家在世界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第二小问,结合二战后的相关史实,如科技革命、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区域集团化等因素回答即可。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工作初探 篇7

一、成立考试领导小组

为确保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工作的开展, 学校应成立以校长为组长, 分管副校长为副组长, 各处 (室) 负责人、九年级班主任为成员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工作领导小组, 负责对整个考试工作进行检查、指导、督促。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于九年级的年级组, 由年级组长具体组织实施。

二、强化考试工作管理

学校要充分发挥教学的整体实效性, 把主要精力放在考试工作上, 应着重抓好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管理的“精、细、严、实、恒”工作:“精”, 就是要把考试工作做细、做实、做到位、做出成效;“细”, 就是要强调考试工作在学校管理中的基础地位和窗口示范作用, 从最细小的环节抓起, 从平凡的琐碎小事抓起;“严”, 就是要高度重视考试工作管理的强制性, 不仅要做到规范化, 有章可循, 而且要做到违章必究;“实”, 就是要强化考试工作管理的可操作性和稳定性, 各项规章制度一定要明确具体, 切实可行;“恒”, 就是要求考试工作管理要在目标明确的基础上常抓不懈、常抓不放, 持之以恒, 始终如一。

三、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认真抓好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工作的教学管理工作, 定期召开“四会”: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工作教师会、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工作学生会、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工作家长座谈会、毕业班模拟考成绩分析会。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打气加油, 跟踪好考试工作的教学情况, 及时调整毕业班的教学策略。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做到有计划、有目的, 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1.春季学期初召开师生动员大会, 使学生树立“今天我以学校为荣, 明天学校以我为荣”的理想信念,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自主学习态势,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使教师深感自己身上的担子分量, 应如何挑好它, 才不愧为光荣的人民教师称号。

2.适时召开家长座谈会, 如实介绍学校的发展变化及取得的成绩, 以争取家长的理解和支持, 充分调动家长的力量共同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3.召开模拟考成绩分析会。教务处、教研室组织对成绩进行系统、全面、客观的分析, 找准差距, 指明下一步工作重心, 做好查缺补漏工作。

4.注重学生的思想动态。班主任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生活、学习等方面的情况, 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做好安抚工作, 使学生安心、专心、高效学习。

5.各科任教师要团结协作, 抓好班级、学生优势学科的巩固提高, 抓好弱势学科的剖析、研究, 认真做好分层教学工作, 确保目标顺利实现。

四、科学合理安排复习

因时间紧、任务重, 要求在2月底全面结束教学任务, 从3月初开始全面转入四轮复习。

第一轮复习:依纲据本, 以课本为载体。注重知识体系的复习, 要求教材必须全面、系统地复习一遍, 目的是夯实基础, 使学生对教材的基本知识结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有清晰的认识, 形成一个知识网络。

第二轮复习:目标是提升能力。对第一轮复习中的重点、难点进行总结、归纳, 进行综合性、有重点的复习。以专题复习为主, 对教材中的知识结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要有完整的认识, 对重点、难点、热点问题进行综合性强化训练。

第三轮复习:目标是强化能力。要强化训练, 丰富和积累“实战”经验, 以模拟考试为主, 针对学生存在问题做好查缺补漏工作。

第四轮复习:指导学生在知识点、生理、心理、应试技巧等方面做好准备。复习时, 教师应对所有的知识点进行归纳, 分专题进行强化训练, 复习训练要有针对性。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和考试命题趋势, 确定并采取不同的内容和方法及时有效地进行复习训练, 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五、加大监控力度, 优化教学方法

1.加大工作力度。秋季学期以年级组为单位, 实行周测月考, 并做好分析、记录工作。春季学校适时组织模拟测试, 加大监控力度, 做好毕业、升学的最后冲刺工作。每次考试结束后, 九年级应组织教师对考试情况做认真、全面的分析, 找准存在问题, 及时研究、采取应对措施。

2.强化课堂教学, 提高教学效率。以提高课堂教与学的效率, 追求有效课堂、高效课堂进而打造优质课堂为目标, 从学生的课堂状态看教师的教学效果, 从教师的课堂状态看学生的主动积极性。通过教师的“备、讲、批、辅、考”各环节来贯穿, 以课堂启发、探究、合作、交流、活动的方式来实现, 全面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3.加强考试研究。学校要适时召集教师研究、探讨近几年省、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试卷、《考试说明》等有关考试信息的研究, 准确把握学科教学的方向, 从而强化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成立各学科研究小组, 开展学科研讨活动, 加强对学科教学的指导和管理。借研讨会的东风, 组织毕业班教师研究近三年的试题及命题走向, 认真捕捉考试信息, 紧紧围绕“指挥棒”, 要求所有九年级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 对近五年的考试题认真分析、归纳、总结, 命制一份本学科高质量、高水平的试卷, 供学校统一使用。

4.开展“专题研讨”。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作用。深入探讨九年级“新授课”“复习课”“试卷评讲课”的教学模式, 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奠定坚实的基础。

5.精选考试内容。取人之长, 补己之短。把其他学校好的东西拿来为我所用, 学习借鉴, 实践检验。

6.做好“临界生”的推进工作。对各层次的“临界生”要进行重点跟踪、全程跟踪。教师要及时了解他们的学习状况, 并帮他们出谋划策, 解决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力争考试结果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7.抓两头、促中间。要求各科教师认真做好学生的摸排工作, 针对学生的薄弱学科、薄弱知识、薄弱环节, 认真做好各层次学生的分层辅导工作。

8.加强集体备课, 提高课堂效率。学校各教研组每个周举行一次集体备课, 针对下个周的教学内容进行集体研究, 达成课堂教学最有效的方式,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历史学业水平模拟试题 篇8

一、2008年-2010年普通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题的特点

1、命题紧扣《考试说明》,考查主干知识

从三年的小高考试卷考察的知识分布来看,内容都是三年《考试说明》中规定的3个必修模块25个专题中的主干知识。

2、客观题形式灵活新颖,注重考察学生的能力

客观题以大量历史图片和表格、漫画的形式呈现史实。在史料呈现方面除了上文所提到的形式之外,还有以历史人物的话、历史学家评论、诗歌、文献、最新上映的电影等形式。在10年试卷中情境式选择题占选择题总量的73%以上,判断题的40%。出题者力求试题创新的精神得到了充分体现,体现《考试说明》说的体现情境性和创新性的特点。

从考察的能力上看,《考试说明》要求学生的几种能力调动和运用历史知识、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叙述和阐释历史以及论证历史问题四大类能力都能在从客观题得以体现。对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也有涉及。

3、小高考试卷紧紧结合当前已经发生和即将发生的重大时事政治,贴近时代跳动的脉搏,充分体现出历史为现实做参考和借鉴的功能,历史为现实服务的特点。例如10年第38题以举世瞩目的上海世博会。小高考试卷还关注江苏地方史。如10年第21题以“奋进的江苏——庆祝建国60周年”。

4、考试的形式从08年开始,跨度更大、综合性更强,在选择题里常以组合型题目来综合考察知识点。主观题往往几个单元知识的整合。如10年第36题,考察了古今中外的思想涉及到了必修3的第1、2、5三个单元。

有研究者认为新课程背景下历史学科考试命题应该遵循这样一些原则:一是要全面考查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水平;二是内容注意联系现实,贴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生活;三是题型力求多种多样,如材料题、情境题等;四是多一些开放题……从上文分析来看近年来江苏省普通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试题和上述原则有着惊人的一致。

二、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复习策略

根据《考试说明》的要求以及近三年来普通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试题的题型样例,我们在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复习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 宏观把握,抓住主干

在教学过程中要认真研究《考试说明》和几年的小高考试卷,制定考点细目表,对教学内容有所取舍。下列11个专题重点复习:(1)对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经济;(2)中国近代历史的阶段性整合;(3)新中国各方面的成就(政治、经济、外交、民主法治);(4)欧美四国资产阶级代议制(5)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6)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及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7)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和经济的全球化;(8)经济危机和各国经济政策的调整;(9)中国古代思想和近代“西学东渐”的过程;(10)新中国科技与文化的进步。(11)西方人文主义思想及近代科技成就。

按照《考试说明》考察内容比例,2011年小高考必修1占40%,必修2占35%,必修3占25%,这就要求我们复习以必修1、2为重。必修3中的内容能穿插在必修1、 2中尽量穿插。如必修3中的三民主义就可以放在必修1辛亥革命这个考点中。

2、 细化知识、分点掌握

在抓住主干知识的同时,也要按照《考试说明》中对每一个知识点进行细化。在考试说明中对知识有 “了解”、“理解”、“认识”和“探讨”的四个层次的要求,这就要我们在复习能以这个位标准认真落实细化每一个考点。

那么 ,应该如何认识“了解”、“理解”、“认识”和“探讨”这几种对知识点的描述呢? “了解”是带有识记性的。包含事件的时间、原因、过程、性质等知识点。 “理解”要注意这一知识点的因果关系,分析其成因,总结其作用。 “认识”往往是带有阶段性、专题性的。 “认识”应该有三个层面,一是知识点的汇集;二是进行分类;三是提炼出观点。“探讨”带有明显的开放性,也比较少,如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3、重组知识,形成体系

了解三个模块25个专题的知识结构,把知识熟练地纵横联系,将分散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形成一个科学的网络体系,对政治、经济、文化三本书的内容能融会贯通。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要讲清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概念、核心、出现的原因、中央官职和地方制度的变迁、演变的趋势、评价等几个方面。在重组知识的时候,应该鼓励学生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让学生找到知识之间的联系。

4、创设情境,培养能力

小高考非常重视新情境的创设,注意用新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在实施评价时要注意通过创设情境来考核学生。情境的创设可以是引用原始材料,也可以是描述性的语言,或者是各种类型的图表,以及详实的数据,通过这些情境培养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及认清概念等能力。在复习中叶应该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校内测试时如果能增加一些有利于加强学生道德素养和人文素养的试题,既可考核学生的应变能力,又能加强思想教育,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5、切合现实,关注热点和地方史

复习时还要注意模块的渗透,适当关注现实生活的热点。2010-2011年社会热点有:(1)上海世博会;(2)第二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3)海峡两岸关系协会第五次领导人会谈;(40圆明园劫难150周年;(5)深圳特区成立30周年;(6)辛亥革命100周年;(7)海地地震、玉树联想到抗灾减灾、国际合作与援助;(8)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影响;(9)金融危机;(10)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大业;(11)江苏地方史等。

上一篇:排查工作报告下一篇:司法考试民诉真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