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技术产业技术联盟

2022-06-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高新技术产业技术联盟

国家产业技术政策\技术创新体系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摘要]国家产业技术政策是国家为促进产业技术发展,建构产学研一体化的技术创新体系而实施的国家层面的指导性文件和纲领。国家产业技术政策与技术创新之间具有密切联系,建构产学研技术创新体系是实现国家产业技术政策的重要保障。其中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建设则是实现产学研一体化技术创新体系和落实国家产业技术政策的重要战略性举措。

[关键词]产业技术政策;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知识产权

[

国家产业技术政策是国家促进产业技术的行动纲领。一个国家基于特定时期的技术状况和市场环境,需要与其适应的产业技术政策。当下我国正面临经济转型升级,国家产业技术政策更多地需要转向于促进产业技术创新,建构产学研一体化的技术创新体系,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制度的激励、保护和保障作用,提高我国整体的产业技术核心竞争力。本文即以我国已经出台的《国家产业技术政策》为依托,论述国家产业技术政策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以产业技术联盟构建为研究对象,探讨国家产业技术政策、技术创新体系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之构建问题。

一、国家产业技术政策与技术创新之关系:以《国家产业技术政策》为解构对象

产业化环境与制度的完善是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保障。有时尽管企业专利技术本身比较成熟,技术实力强,但受到实施转化的产业化环境的影响,导致转化受阻。例如,武汉全真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拥有LCOS芯片和光机方面完整的知识产权以及整机批量生产能力,在该领域处于优势地位,但该技术在本地实施转化时一度受产业链不配套的影响。

产业技术政策与企业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战略实施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企业技术创新是在特定的产业中进行的,并且与相关产业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联系。产业技术的进步和创新是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其基础则是企业技术创新和进步。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成为国家产业政策的重要目标和内容,为此需要强化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作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作为国家产业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通过财政、税收、金融、政府采购等政策机制,支持、鼓励和引导企业重视对技术创新的投入,整合企业技术创新资源,提高技术创新效率。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提升其创新能力,进而提升相关产业的核心竞争力,而企业本身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又受到国家产业技术政策的深刻影响。国家产业技术政策能够通过科学、合理配置创新资源和融造自主创新的政策和制度环境,有力地指导和引导企业技术创新行为。

企业技术创新与国家产业技术政策两者之间具有良性互动的关系:通过企业技术创新,增强以自主创新为主的技术创新力度,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技术升级,提高我国产业技术的国际竞争力;通过落实市场需求与政策引导相结合、传统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相结合、重点突破与全面发展相结合以及近期目标与长远目标相结合的国家产业技术发展原则,瞄准世界产业技术前沿,重点开发制约产业发展的核心、关键技术,以及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设备和产品,实现重大技术装备的国产化,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着力对一批影响产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与具有巨大推广应用价值和示范作用的先进实用技术;通过培育和创建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在企业技术创新的基础上实现区域和行业创新;通过构建产业技术战略联盟和扶植促进产业发展的技术联盟,支撑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同时促使国家创新资源的整合和互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我国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产业技术水平。另外,从国家发展循环经济和绿色产业技术体系的角度看,在产业技术政策指导的下的企业技术创新还可以有的放矢地开发先进的工艺和设备,替代高消耗和高污染的落后工艺和设备,形成环境友好型和节约型产业结构,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为促进我国产业技术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科学技术部、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于2009年6月联合发布了《国家产业技术政策》。该政策对促进我国产业技术发展的对策作出了全面规范,有利于指导我国产业技术发展,提高我国产业技术水平和产业核心竞争力。该政策的构建和完善技术创新体系,也将推动产业技术升级。

《国家产业技术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发挥企业主体作用,促进产业技术研发与创新”。根据该政策的规定,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强化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大力开展企业的研发工作,促进技术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提高产业竞争能力。

一是充分发挥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作用。为此,企业需要不断增强创新意识,形成尊尚创新的企业文化和知识产权意识,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入,特别是对研究开发的投入。同时,应注重培养企业的创新型人才,使其能够胜任企业创新活动。该政策要求的确立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包括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这一点确实非常重要,现实中我国很多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成效不佳,就是因为其并没有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1]

二是支持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开发。技术开发是企业技术创新的源头和基础性工作。在我国,目前从事技术开发的主体有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从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的角度来说,需要大力强化企业的技术开发工作,特别是在我国目前的科技管理体制和人才分布格局下,企业科技人才比例偏少,创新资源不够,更需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研发中心或技术中心等研发平台,加大对技术开发的力度。同时,随着技术集成度的加大、复杂程度的提高以及基于我国现有企业技术开发能力的有限性,也非常需要通过多种形式促进我国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以及其他相关机构之间建立产学研或者企业技术联盟之类的一体化的技术创新体系,特别是针对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实施突破和集成,形成自主开发产业技术的能力。此外,在支持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开发方面,《国家产业技术政策》提出要建立和完善公共技术支持服务平台。这种服务平台不仅对扶持广大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提升其进行技术创新的水平、配套能力以及专业化生产的技术水平非常重要,而且对大中型企业而言也具有重要作用。

三是强化金融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力度,加大信贷支持力度。从企业经济行为看,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也是一个获得资金和使用资金的过程,特别是对于重大产业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研发和需要突破国外技术封锁的核心技术研发来说,需要投入的资金更多。而且,技术愈复杂,风险程度愈高。信贷支持是企业技术创新的经济命脉。对于中小企业而言,这一点同极端重要,因为中小企业尽管可能有实用的技术,但往往缺乏资金,适当增加对中小企业创新活动的信贷支持力度,探索对中小企业金融创新模式就很重要。

四是促进企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国家战略,也是企业技术创新和我国产业技术发展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根据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对于节能、环保、新能源开发、再生资源和资源的综合利用等体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循环经济的技术开发和应用,应予以重点支持。为此,在国家和地方科技计划项目立项和实施中,也应当体现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关注相关技术的发展。

五是鼓励企业发展符合《国家产业技术发展指南》的产业技术,引导企业通过产业技术的研究开发增强核心竞争力。《国家产业技术发展指南》为我国产业技术发展提供了蓝图和指引,为我国企业进行产业技术开发和实施提供了指导。根据该指南,企业可以选择符合自身特点和产业技术发展需求的产业技术研究开发,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六是支持企业加强技术改造。技术改造也是企业技术创新链中的重要内涵。技术改造可以使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和不足,提高技术的使用效率,推进技术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和市场化。企业通过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的新技术运用于技术改造之中,可以整合自身技术力量和资源,加速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进程。同时,企业技术改造也需要财政和金融的积极支持。为此,需要研究促进企业技术改造的财政金融政策,为企业技术改造提供强劲的金融支持。

《国家产业技术政策》提出,要“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加强规划和政策的引导”。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一是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涉及产业技术的法律法规是规范我国产业技术发展,使我国产业技术发展步入正规和法制化轨道之所需。围绕产业技术的法律法规需要形成一个有机的体系,以全面、系统地规范产业技术开发、运用和产业化运作行为。目前我国有《科学技术进步法》、《科技成果转化法》等涉及产业技术发展的法律法规,以及《国家产业技术政策》、《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的指导意见》、《国家科技计划支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暂行规定》等政策性规范,地方一级也有一些相应规范。随着产业技术进步和国内外市场竞争环境的变化,需要适时修改、完善现有规定。总体原则是,需要坚定不移地确定产业技术进步和创新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运用法律法规保障和促进产业技术的健康发展。

二是制定和完善产业技术发展规划。产业技术发展规划与国家科技计划和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一脉相承,需要与其有机衔接。目前我国正在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需要以此为指导,本着重点突破与全面发展的原则,对重点行业应制定专门的产业技术发展规划,以提升重点产业的技术实力和竞争力。针对重点产业技术,需要通过纳入国家重大和地方科技计划项目等形式,着力对影响产业发展的关键性、共性技术和装备的研发和开发,提高产业技术水平。

三是制定《国家产业技术发展指南》。该指南应随着产业技术发展情况和市场竞争形势的变化及时修订。通过该指南,指导各地方、行业、企业和研发机构的产业技术开发活动。在确定产业技术发展方向和思路上,《国家产业技术政策》提出,“鼓励发展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安全的战略性技术;积极发展关联性强、制约我国产业总体技术水平提升的关键技术;大力发展通用性强、应用领域广泛、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基础作用的共性技术。”

《国家产业技术政策》进一步提出了加强技术标准建设,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依法保护知识产权的措施。在技术标准建设方面,要求加强对技术标准建设的指导和协调,着力于对产业发展有重要影响的重点技术标准的建设,促进国外先进技术标准向国内技术标准的转移,协调技术创新与产业应用和技术标准的关系,加强技术标准的推广应用。在促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的研制和确权方面,指出应适应产业技术发展需要明确不同时期需要掌握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通过研制和创新取得自主知识产权,促进产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以及产业机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在依法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其提出应努力提高我国知识产权执法水平与效率,建立一定的机制促进知识产权成果的产业化,促进创新成果及时转化为生产力。同时,还提出应立足于我国产业化技术发展阶段的特点,对知识产权保护的范围和力度给以合理定位并适时进行调整,以使知识产权的保护有利于产业技术的创新、转移和扩散,创建自主品牌。当然,这一点还需要通过立法修改与完善的形式加以实现,而在当代知识产权保护国际化环境下知识产权立法确定的知识产权保护范围和水平除了考虑本国产业技术发展水平以外,还深受我国参加的国际知识产权制度的制约,因此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无论如何,在确定我国知识产权适当的保护水平和范围时,尽量考虑我国我国产业技术发展水平和需要是很必要的。

《国家产业技术政策》在“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强化技术引进消化再创新”部分指出,要立足自主创新,发展产业技术。针对创新的三种基本形式,推动原始创新是建立创新体系和实现创新跨越的重要基础,也是实现产业技术水平提升的关键。集成创新有利于整合技术资源优势,在关键领域和重点领域实现技术的突破。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则是后发企业利用全球技术资源,赶超国外先进技术水平,促进国内产业技术升级和提高的重要途径,这在日本等国家有成功的经验。[2] 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需要国家制定政策和制度加强指导和引导,对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工作进行规范和管理。该政策提出的主要对策有:①在国家重点工程项目的审批和核准中,将制定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方案作为重要依据,以利于自主产业技术成果的研发、转化和产业化。②防止和规范盲目、重复引进问题,定期发布禁止引进和限制引进技术目录,禁止或限制进口高消耗、高污染和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技术和装备。③加强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的统筹和协调,包括:国家统一组织招标以满足国内很多企业需要引进的技术和装备,协调相关的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工作。④通过国家财税政策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资金投入积极给予支持,重点是对国家急需的重大技术装备和重大产业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以及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的企业,进口国内不能生产的关键科研仪器设备、原材料及零部件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对国家支持发展的重大技术装备和产品确有必要进口的关键部件及原材料,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

在鼓励企业利用国际科技资源、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等方面,《国家产业技术政策》提出要支持企业走出去,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企业可以通过采用合资、合作、并购乃至直接投资的形式在境外设立技术研发机构,以组建研发联盟等多种形式利用海外优势的研发资源,提高技术水平。政府需要改善投资环境,鼓励和吸引国外大型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机构,支持国内外企业之间,开展技术合作,鼓励和支持“项目—人才—基地”三位一体、相互依托、互为促进的合作方式,重点突破国内紧缺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同时,通过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海外优秀科技人才来我国从事研究开发工作,提高国际科技合作水平。在促进创新成果的产业化方面,该政策还提出鼓励国外的风险投资、咨询机构参与国内产业技术的研复发和产业化工作,提出应注重提高国际技术合作的质量和水平,除了鼓励企业企业引进具有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产业技术外,强化合作渠道和措施,建构政府搭台、企业和高校及科研院所充分合作的中外合作研发格局。

最后,《国家产业技术政策》对“健全产业技术服务体系,实施创新人才战略”提出了政策性措施。①健全技术市场和加强技术市场人才队伍建设。技术市场是连接创新成果和产业化应用的信息平台和转化平台,对于实现产业技术创新、推进创新成果的及时转化具有重要意义。在健全技术市场方面,需要发挥政府对技术市场的引导、监督和管理的职能,构建行业自律、公平竞争与规范有序的技术市场环境。在技术市场人才队伍建设方面,需要大力发展和培育技术中介服务组织,规范技术中介服务行为,加强技术中介服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力培养具有复合型的高素质技术中介服务人才。②建立鼓励企业等单位和个人参与技术交易的机制,包括主动进入技术市场开展技术开发和服务活动,促进技术转移和知识分享。③建立和完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机制、激励机制与合理使用机制。在人才培养机制方面,对战略高技术人才和转化高级技能人才与优秀企业家人才予以重点培养,通过产学研等形式共同培养产业技术创新人才,加强对技术人才的继续教育和在职培训;通过对技术骨干等实现期权、股权激励等形式建立人才激励机制,特别是以促进产业技术发展为核心的人才激励机制;通过建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创新文化和氛围,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合理使用和制度创新。

从上述对《国家产业技术政策》的分析可以看出,国家产业政策与企业自主创新、技术创新以及知识产权战略实施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上述国家产业政策规定的就具体内容可以为我国企业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特别是在技术创新中推动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通过知识产权战略实施保障企业技术创新方面,国家产业政策从宏观层面进行了系统、全面的规范和指导。当然,上述《国家产业技术政策》的规范仍需要通过具体的制度去推动和落实。

二、产学研一体化技术创新体系构建之基本策略

构建以企业为主体、政府为主导、产学研一体化的技术创新体系是近些年来国家促进自主创新、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强化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重要目标和机制。2006年1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即指出,“要大力推进产学研相结合,鼓励和支持企业同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联合建立研究开发机构、产业技术联盟等技术创新组织。”产学研一体化技术创新体系具有开放性和系统性,是实现知识产权战略实施与技术创新战略融合的理想模式。其基本的作用机制是,充分发挥技术创新主体的能动性,在技术创新全过程中融入知识产权战略思维和策略,使技术创新成果和知识产权保持高度的互动性,以知识产权战略指导技术创新性活动,最终实现自主知识产权与技术创新能力同步提高。

值得注意的是,迄今为止我国长期以来存在的“科技、经济两张皮”现象并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严重妨碍了我国自主创新战略的实施,阻碍了我国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这其中有多方面的原因,除了计划经济时代的观念残余外,与我国科技体制与知识产权制度体系尚未从根本上衔接有直接关系。为建立以企业为主体、政府为主导、产学研一体化的技术创新体系,我国需要在科技管理体制方面进行深入改革,逐步过渡到知识产权管理模式上来。

产学研一体化技术创新体系的构建是企业成功实现在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战略融合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方式之一。根据笔者调查现有产学研一体化建设的情况以及一些政策性规定,构建产学研一体化技术创新体系,以下是值得重视的内容和策略。

第一,探讨多种促进产学研合作的有效形式,建构产学研创新战略联盟。企业可以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合,利用各自的优势和资源,联合建立研究院、研发中心和博士后工作站等形式构筑产学研创新基地和实体;通过合作开发、委托开发、知识产权转让与许可、共建专利池等多种形式组建产学研创新战略联盟;对产业、行业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共性技术联合攻关,联合申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项目和其他重要技术研发项目,在若干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提高企业和产业竞争力;企业可以场地、资金、设备和部分技术为要素,高校和科研院所以人才、技术和智力支持位要素,通过合资、合作、联营、入股等多种形式整合技术创新资源,建设实体性的产学研技术创新机制。

第二,创建和加强产学研成果转化基地建设。实践证明,产学研成果转化基地是产学研技术创新体系运行的重要保障,通过构建与运行产学研成果转化平台,能够使产学研成果及时得到改进、完善,更好地适应市场需要。例如,共性产业技术创新基地建设,可以带动企业的工程研究开发、信息交流、产品分析检测以及人才培养;立足于高新技术产业的高校科技园建设培植为产学研成果的中试和孵化基地。还如,建立大中型企业中试基地,采用试点和示范等形式,通过其与高校和科研所所的深度合作,在技术装备、技术工艺和系列新产品等方面能够为企业提供全方位支持。

第三,政府从政策和制度上加强对产学研的组织和引导,支持企业与地区科技计划项目嫁接,在企业提出研发课题基础上,组织高校和科研院所联合攻关;对地区重点产业和共性关键技术项目,政府委托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同时,政府相关部门加强对产学研活动中的协调与合作,建立由科技、教育、金融、人力资源、经济等部门参与的产学研协调与合作机制。政府在制定和实施科技计划项目时,适当向产学研项目倾斜,也有利于产学研技术创新活动。另外,政府通过政策和制度,引导民间资金和风险投资,以入股、合资、合作等形式建立产学研科技成果孵化器,以联营、兼并、重组等形式发展孵化器。

第四,重视服务于产学研的科技服务和创新平台建设。在政府支持下,建立和完善科技基础平台,包括科技信息服务平台、技术研究院、科技开发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建立和完善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等,为企业参与产学研技术创新活动提供良好的基础和保障。

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产学研技术创新一体化机制的有效模式

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不同的市场经济主体,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在研究开发中共同投入,互利互惠,共担风险,建立联合研发机构,成立合作实体,共同进行研发活动和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作为企业实施技术创新的重要形式,对参与联盟的企业和其他主体来说均具有独到的优势。具体地说,主要体现于:一是降低、分散创新的风险。创新是一种存在较大风险的探索性活动,特别是就原始创新而言,创新的难度更大、不确定性更强,技术开发失败的风险和创新成果进入商业化运作的风险均较大,在战略联盟的情况下则可以分散和降低这些风险。二是整合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和利用。技术创新活动需要大量的创新资源,单个的创新机构的创新资源终归是有限的,在战略联盟内则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取长补短,提高创新的效率。三是降低创新研究和创新成果运用的交易成本,获取创新知识外溢的效益。战略联盟可以以共享的创新资源提高创新资源的利用效能,增加单个创新主体难以获得创新资源总量,从而降低创新资源的获取成本。同时,通过运用联盟内部的共享资源,在创新成果运用上也可以节省交易成本。

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企业以集群的形式实施技术创新的组织形式。作为“联盟”,技术创新战略具有参与主体的多样性和多元性。由于战略联盟通常是在一定的产业环境下进行的,是在特定产业或产业间形成技术创新合作组织,以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和技术创新能力为重要宗旨,我国近几年颁发的有关促进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部门规章和政策性文件就主要是从规范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角度作出规定的。这方面主要有:《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的指导意见》(国科发政[2008]770号)、《国家科技计划支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暂行规定》(国科发计[2008]338号)、《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与发展的实施办法(试行)》(国科发政[2009]648号)。此外,《国家技术创新工程总体实施方案》(国科发政[2009]269号)等也涉及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构建等问题。因此,以下关于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探讨,也主要以上述规范为基础、从产业技术战略联盟的角度加以分析。

不过,这里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与企业技术创新及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之间的关系。笔者认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企业技术创新及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主要体现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以企业为纽带和核心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立足于企业技术创新,离开这一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将失去基础和前提。同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不过是以联盟的形式在产业环境下实施技术创新的组织形式,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实施技术创新同样需要在知识产权战略的指引和指导下适时对创新成果进行知识产权确权和科学管理,将及时将创新成果进入产业化轨道。另外,与企业单个的技术创新不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还涉及产业内不同创新主体之间就未来创新成果归属和利益分配的约定、对创新成果的保密,以及创新成果产业化、市场化风险的分摊等问题,直接涉及知识产权问题。

具体言之,战略联盟上述优势的发挥,需要充分运用知识产权战略,将知识产权战略融入技术创新联盟的每一个环节,其中特别重要的是战略联盟内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战略联盟建立时,先需要签订联盟协议,其中知识产权的保护是其重点内容。战略联盟协议至少应对知识产权问题做出如下规定:联盟内各方提供的知识产权的数量、类型和产权归属,利用知识产权的利益分配;合作研发成果的权利归属、风险负担与利益分配;战略联盟内知识产权制度的建立和管理机构与人员;战略联盟内商业秘密尤其是核心技术的保密和风险防范;合作研发成果市场化的风险和利益分配等。以知识产权归属和收益为例,战略联盟在建立之初,参与联盟的各方需要提供一定的技术、资金以及人力资源,对其中知识产权在联盟中的使用权应作出约定。更重要的是,在联盟运转阶段,会产生大量智力创造性成果,需要事先根据联盟各方合作的方式、投入资金和人力资源的情况约定创新成果的权利归属和未来收益分配。

根据《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与发展的实施办法(试行)》(以下简称《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实施办法》)第1~3条的解释,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指,“由企业、大学、科研机构或其他组织机构,以企业的发展需求和各方的共同利益为基础,以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契约为保障,形成的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技术创新合作组织。” 该组织是,“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的重要载体。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和发展,是整合产业技术创新资源,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的迫切要求,是促进产业技术集成创新,提高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其主要任务则是,“组织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等围绕产业技术创新的关键问题,开展技术合作,突破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形成产业技术标准;建立公共技术平台,实现创新资源的有效分工与合理衔接,实行知识产权共享;实施技术转移,加速科技成果的商业化运用,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联合培养人才,加强人员的交流互动,支撑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提升。”实际上,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也可以视为一种产学研合作机制,它是以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以及其他机构为依托的技术创新合作组织。

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构建成为《国家技术创新工程总体实施方案》重要任务之一。根据该实施方案的规定,产业战略联盟应将目标定位于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重点是围绕十大产业振兴和战略性产业发展,形成布局合理的联盟组织。建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应当立足于产业技术创新的市场需求,从战略高度促进产学研技术创新链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重视联合攻关和技术标准建设,共享知识产权,建立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已整合创新资源。同时,重视创新人才的联合培养,建立于市场需求接轨的创新成果产业化机制。

根据前述规范,从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角度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构建与发展需要重视以下几个问题:

(1)从政策和制度上加强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规范和引导,探索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构和发展的有效方式和措施。上述规范无疑为我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建设提供了规范和指导,但由于产业发展、技术创新的动态性以及市场竞争环境的变化,政策和制度规范也需要与时俱进。加之现有规范总体上仍稍嫌原则和抽象,需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之上逐步完善。另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技术创新实践是我国技术创新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也是落实技术创新战略的的重要形式,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技术创新实践可以为探讨国家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各类政策提供实证依据。

(2)立足于企业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实施办法》第6条规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构建,要以国家重点产业和区域支柱产业的技术创新需求为导向,以形成产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以企业为主体,围绕产业技术创新链,运用市场机制集聚创新资源,实现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等在战略层面有效结合,共同突破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之所以需要以企业为主体,是因为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在国际创新体系中处于主体地位,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所产生的技术成果,最终也需要通过企业进入产业化和市场化运作。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角度来看,正因为其本身缺乏技术创新的产业化、市场化机制,需要通过与企业联手,以战略联盟的形式开展合作,实现产业领域核心技术的突破和创新,从而实现各方之间有所互补、利益共享的结果。

(3)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构建应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提升我国核心竞争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和要求。同时,应充分重视政府在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运转中的作用,包括政府制定和实施促进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展的制度和办法,发挥政府引导和指导作用,建立有利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展的政策和法律环境,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技术创新活动从创新环境、制度规范、财政税收政策、产业化实施配套建设等方面提供支持和条件。

(4)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建构和运转,应高度重视其中的包括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在内的诸多法律问题,建构充分、有效的法律运行机制,全程保障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法律保障之下稳步发展。具体地说,主要涉及以下问题:①在成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方面,由于其属于松散型的合作创新组织,需要通过具有法律效力的联盟契约形式确定参与联盟各方的权利与义务关系,既对联盟各方的行为进行约束,也对其利益予以保障和体现。由于该联盟是基于技术创新而构建的,联盟契约应当有明确的技术创新目标和任务。这也是该联盟契约与其他契约的不同特点。②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和运转中涉及知识产权问题[3]方面,除了总体上需要以知识产权战略为指导,从技术方案立项、研发、产权确认到创新成果的产业化过程中实施知识产权的全过程管理,以及营造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知识产权文化氛围以外,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在创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方面,除了满足上述几项原则以外,还应从满足和适应产业发展需求出发,有利于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有利于形成和掌握核心技术与自主知识产权,提升以知识产权为重要内涵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也应有利于促进产业技术创新链的形成以及重点产业、支柱产业的发展。

●在审查联盟成立的条件上,除了审查参与主体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建立有效的组织机构和经费管理制度以外,还应着重审查是否建立创新成果知识产权利益分享和保障机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实施办法》即规定,“联盟研发项目产生的成果和知识产权应事先通过协议明确权利归属、许可使用和转化收益分配的办法,要强化违约责任追究,保护联盟成员的合法权益。”

●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时,应依照《科学技术进步法》、《关于国家科研计划项目成果知识产权管理的若干规定》等的规定,明确对国家科技计划形成的知识产权的权属和实施的权利与义务。《国家技术创新总体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支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组织实施科技计划项目,开展重大产业技术创新活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具有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能力和条件,在实践中承担了很多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实施这些项目取得的成果必然涉及知识产权的归属、利益分配和相应的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管理问题。根据《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实施办法》第27条规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形成的知识产权,由项目(课题)承担单位依法取得。该联盟在组织申报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应依据联盟协议在项目申请书和任务书中约定成果和知识产权的权利归属、许可实施以及利益分配,以及联盟解散或成员退出的知识产权处理方案。并且,联盟对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形成的知识产权,有向国内其他单位有偿或无偿许可实施的义务,向境外转让或许可独占实施的,须报科技部批准。另外,建立成果扩散机制也是促进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技术创新的重要机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实施办法》规定,对承担政府资助项目形成的成果有向联盟外扩散的义务。《国家技术创新工程总体实施方案》则提出,“推动联盟建立和完善技术成果扩散机制,向中小企业辐射和转移先进技术,带动中小企业产品和技术创新”。

(5)通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试点,总结实践经验,是促进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展的重要途径。与企业知识产权战略试点、示范工作类似,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试点工作有利于以点带面、总结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实践经验并加以推广。按照《关于推进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工作的指导意见》的要求,可以选取一批具有代表性、成长型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试点,探索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运行及产学研合作的新机制和新模式。《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实施办法》第10条则明确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试点的内容和目的,即“通过试点工作,支持试点联盟探索建立产学研合作的信用机制、责任机制和利益机制;探索承担国家重大技术创新任务的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探索发挥行业技术创新的引领和带动作用;探索整合资源构建产业技术创新平台,服务广大中小企业;探索率先落实国家自主创新政策等。充分调动和发挥联盟各成员的优势和积极性,使试点联盟为更多联盟的建立和发展积累经验”。

(6)为促进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健康发展,在国家和地方科技计划和重大科技创新项目中需要重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作为承担主体。

(7)重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体制机制创新与资源配置的有效结合。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运转需要大力资金投入,为此需要通过多种途径保障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资金和融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实施办法》第18条规定,“在联盟先行投入的基础上,国家科技计划积极探索无偿资助、贷款贴息、后补助等方式支持联盟的发展。经科技部审核并开展试点的联盟,可作为项目组织单位参与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组织实施。”第22条规定, “鼓励银行、创业投资机构参与联盟,向联盟企业提供多样化的融资支持和金融服务。创业投资机构对联盟企业的投资符合条件的可在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中优先支持。”这些规定体现了贷款优惠、补助和金融机构融资等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资金保障。

(8)发挥地方和行业协会的在促进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展的作用。对此,《国家技术创新工程总体实施方案》提出,应“指导和鼓励地方结合当地实际,构建支撑本地经济发展的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鼓励行业协会发挥组织协调、沟通联络、咨询服务等作用,推动本行业联盟的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实施办法》第29条、第32条则分别要求各地方和行业协会,“紧紧围绕本地经济发展规划确定的支柱产业,突出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特色,运用市场机制推动本地区重点领域联盟的构建。”“各有关行业协会围绕本行业的重大技术创新需求,充分发挥组织协调、沟通联络、咨询服务等作用,推动本行业重点领域联盟的构建。”这些规定旨在强调充分发挥地方和行业协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冯晓青. 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第3版)[M]. 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129.

[2]冯晓青. 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第3版)[M]. 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210.

[3]张平. 技术创新中的知识产权保护评价——实证分析与理论探讨[M]. 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3:4-6.

National Industrial and Technology Policy, Technology Innovation System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Strategic Alliances for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 On the Mechanism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Strategy

Feng Xiaoqing

(Management of Intangible Assets Research Center,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Beijing 100088,China)

Key words:industrial technology policy;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trategic alliances; intellectual property

(责任编辑:张丹郁)

作者:冯晓青

第2篇:技术链\产业技术链与产业升级研究

摘要:近年来国内外部分外学者开始尝试从技术链理论出发,研究发展中国家产业升级的问题,为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升级研究提供了崭新的视角,本文尝试以产业技术链理论框架为指导,对全球半导体照明产业技术链的空间分布、空间特征及治理结构进行剖析,以便对我国半导体照明产业升级进行指导,产业升级关键是地方产业的技术系统要与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体系对接,融入全球技术链,不断进行渐进性技术创新,准确把握产业技术的极限,及时研发产业替代技术,实现产业技术链的链间升级,

关键词:技术链;产业技术链;产业升级

文献标识码:A

半导体照明产业是光电子产业的重要分支,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关键性产业,但由于它是新兴的产业领域,国内外学术界关于半导体照明产业升级问题的研究寥寥无几,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深入,产业间分工逐渐转化为产业内及产品内的分工,以纵向分离和横向协调为重要特征的全球生产网络已经逐渐形成,在全球生产网络中,产品的价值创造环节分散于不同国家和地区,价值高的环节往往被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领先公司占据,价值低的环节一般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完成,不仅如此,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领先公司还通过技术封锁、市场渠道垄断等手段对发展中国家的制造商实行不同程度的控制,使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升级被锁定在有限的范围内,21世纪初,国内外部分外学者开始尝试从技术链理论出发,研究发展中国家产业升级,为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升级研究提供了崭新的视角,

1、技术链

国外文献虽然未曾出现技术链(technology chain)的概念,但其思想由来已久,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产品或产业技术时,都体现了技术链的思想,如Prencipe将与产品有关的知识分为元素知识、架构知识和系统知识三类;张宗臣和苏敬勤提出的技术平台概念也是一种技术链的表述,他们认为技术平台由核心技术、中间技术和基础技术三个梯级的技术构成;温珂和林则夫基于产业技术流动将数字视频产业的技术分为核心技术、实现技术、制造集成技术以及产品和服务技术四个环节,而林淼等从资源配置视角在研究技术链、产业链和技术创新链的关系时,认为技术链是包括选题分析能力、研究开发人力资源、研究开发手段资源、研究开发资金资源和研究开发集成能力五个部分的连续过程,高汝熹等明确给出了技术链的界定,认为发展某个产业所需的技术常常是由若干不同技术构成的技术链,既包括基础技术,也包括大规模生产、装配等商业化技术;虞锡君提出产业的三链分析法,即产业链、价值链和技术链的分析框架,产业分析要分别找出产业链的瓶颈环节、价值链的关键环节和技术链的薄弱环节,三链之间存在关联性,最后落实到技术链上,技术链是按产品生产过程的科学程序来考察的技术结构,一般包括装备技术、检测技术、研发技术和工艺技术等重要方面,从以上研究可知,技术链的本质是指产业发展过程中涉及的一系列相关技术的序列链接,这些技术支撑着整个产业活动的完整开展。

一般而言,技术链有两种含义:①各种技术本身可能存在承接关系,即一种技术的获得和使用必须以另一种技术的获得和使用为前提,因此相关技术之间形成了一种链接关系;②产品之间存在上下游的链接关系,因此物化于上下游产品中的各种技术依据产品的链接关系形成了一种技术链,

王兴元和杨华指出,现实中,第一种技术链往往表现为星状结构,即一种核心技术处于中心节点,其应用领域可以向多个领域拓展,并形成多个分支节点,每个分支节点又有多个细分领域(如图1所示),例如,纳米技术可以拓展到新型建材及涂料、电子信息、生态环保、新能源、生物医学工程等领域,新型建材及涂料领域包括建材业、化工业、纺织业和制造业等,

第二种技术链实质上是对应于产业链而言的,即产业链中每个环节乃至每个环节上的不同产品都要运用不同技术,更一般地,某种产品的生产往往是多种技术(技术束)组合的结果,物化于不同产品中的技术(束)依据产品的上下游关系链接成链;另外,考虑到技术本身的承接关系,技术束中某种技术的使用可能又必须以某些上游技术的使用为前提,如此一来,对应于产业链的技术链的结构形态极其复杂,考虑一个简化的例子,假设某种半导体设备的产业链仅仅包括原料(硅晶片)、冷芯片、冷半导体设备三个环节,硅晶片的生产只需要晶片制造技术,芯片生产只需要晶片加工技术和晶片装配技术,这两项技术又以集成电路设计技术为前提,半导体设备生产需要半导体生产技术和半导体装配技术,而这两项技术又以半导体设计技术为前提,从图2可以看出,对应于产业链的技术链,其某个环节或产品可能需要一种技术,也可能需要多种技术(技术束),如需要多种技术,这些技术可能是平行关系,也可能是前后承接关系。

2、产业技术链

国内学者远德玉教授最早提出产业技术链概念,他认为产业技术链是一个具有某种内在联系的产业集群的链条,并从技术形态论角度分析了产业技术链,生产技术只能完成产品生产的一部分或一个环节,只有产业技术才能生产出完整的产品,柳琦和丁云龙指出产业集群的本质是产业技术链的空间集聚,产业集群是产业的一种关联,这种关联主要是通过产业技术链来实现的,在一条产业技术链上,上游和下游节点之间在技术上相互联系、互为依存,产业之间连接性的内在根源之一在于产业系统的技术关联制约并决定了产业之间的关联,产业系统的技术链像一条“肋骨”,将生产过程中的有关企业链接起来形成一个网络,进而突破了严格的产业边界,把整个经济系统有机地统合起来,因此,可以定义产业技术链(industrial technology chain)是产业内部以及产业之间在技术上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衔接的一种技术“链条”,是产业内部和产业之间为生产最终交易的产品或服务所经历的一系列过程,它涵盖了产品或服务在创造过程中所经历的从原材料到最终消费品的所有阶段,事实上,正是“产业系统的技术链”为“生产过程中的有关企业链接成网”架设了结构,奠定了基础,

产业技术链的纵向联系是指一个企业的投入是另一个企业的产出,这是一种投入产出关联的关系,有前向与后向联系之分,前向联系是指生产原材料的企业进而经营第二次加工阶段的业务,或一般制造业进而经营流通等阶段的业务,后向联系指装配或制造企业向零件或原材料生产等阶段发展,处于这种纵向联系状态的企业可以依据这种关系共享终端产品市场,使用共同技术、技巧和经验,以及通过交易关系连接链条中的各个节点,

产业技术链的横向联系是指产业技术链上某核心企业与其外部企业之间的关系,这些外部企业为核心企业提供各种服务,在新技术、新思想的推动下,大型公司大多会依据自身的战略地位而不断将其非核心业务外包出去,即不再一味追求完整地掌握一个产品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所需的科学技术,而是根据自身的综合实力和比较优势只保留那些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环节,并将产业技术链上其他节点的生产过程分离出去形成独立的部门或企业,或者外包给具有比较优势的企业,而那些企业就依据自己的比较优势

生产大型公司所需的中间产品并为其提供服务,这样该大型公司就理所当然地成为所在区域的主导产业。

3、产业技术链与产业升级研究

人类的产业发展史实际上也是一部人类产业技术进步史,而产业技术进步的关键在于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产业系统演进的基础,产业系统的演进是技术创新带来的必然结果,20世纪初熊彼特提出了旨在解释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的分析框架,用要素重组和扩张的创新理论,以及“内生性变迁”和“创新推动的自我转换过程”来解释经济周期中繁荣与萧条的循环运动,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演化经济学的理论则认为,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有关产业的演化是在竞争过程中展开的,其演化动力是多样化的产生及其选择机制,在现实经济系统中,技术创新与产业系统的发展相互作用,技术创新能够通过多种途径对产业系统的演化产生影响,反过来,产业系统的演进也会影响技术创新的活动与过程,两者的协同作用机制和演化过程具有复杂性。

3.1 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协同机制

技术创新按其对产业的影响方式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突破性(或根本性)和改良性技术创新,产业的不同发展阶段其创新的机会和能力是有差异的,这使得技术创新在产业的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速度和强度,因而也使产业在其演进过程中具有不尽相同的生产率增长速率,当产业系统大量吸收创新成果时,产业生产率就快速上升,高的生产率带来了高的收益率,使产业得以迅速成长和扩大规模,突破性技术创新往往能够促进新的产业兴起,当产业进入成熟期后,突破性技术创新逐渐被改良性的技术创新所取代,生产率提高速率和成本降低速率趋于减缓,因此,产业升级的实质是产业由低技术水平和低附加值状态向新技术水平和高附加值状态转变的过程,它是资源在各产业之间以及相同产业的不同部门和不同产品之间流动的结果。

产业的技术链,在形成与演化过程中不断被结构化,这是产业技术发展完善的必然,但同时由于技术创新的不断加入,产业已形成的结构又不断解构,不断形成“粘着区”吸附新的技术,体现了产业技术链的弹性和嵌人性,产业技术链的不断解构、结构化过程事实上是技术创新的过程,新技术纳入原有的产业技术链中,与原系统进行整合导致产业技术系统的进化,原产业技术系统由于添加了新要素而得以发展,新技术在纳入系统的过程中不断得以完善,逐渐显现出新的功能,进而实现了技术创新。

产业技术链中主干技术、辅助技术和配套技术之间的作用常常表现为共生与协同演化,现实生活中也同样如此,产业技术体系中,一项技术的创新离不开与之伴生的配套技术和共生技术的发展,如果没有这种配套技术和共生技术的协同发展,这项技术就不可能得到发展,甚至产业与产业之间亦如此,一个产业的进化离不开互补产业和共生产业的发展,没有互补与共生产业的繁荣,这个产业就不可能得到发展。

3.2 产业技术链拉伸与产业发展融合

根据产业成长曲线,产业发展到成熟阶段其维持时间很长,原因是第一代产品、工艺创新之后,产业技术要经过新一轮创新,出现第二代、第三代产品,延续不断,保证产业的旺盛发展,产业的这种发展,有的是技术范式和技术轨道的变化,这样的产业技术创新称为根本性的创新,也称重大创新,通过产业技术的深度开发,可以开发出技术含量更高、性能更好的产品,形成产品集群,若从技术链的角度看,等于拉长产业技术链,使产业技术链向纵深延伸,如石油和煤炭等能源产业,依靠技术创新对石油、煤炭进行深度开发,就可以开发出价值更高的产品,使产业价值最大化,产业技术链的拉长还表现为向产业上游即原材料、零配件的方向延伸,向辅助、配套技术的侧向延伸,提高供应件、辅助件和配件的技术含量,使产业技术链不断分裂、延长。

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发展有时由于地区分割、信息不畅,使得产业技术自成独立体系,表现为地方产业的独自发展,这种地方产业技术极易被片断化而游离于全球主导技术链之外,随着全球技术链的出现,发达国家为了在全球整合利用生产加工能力和技术资源,常常整合利用那些游离于全球技术链之外的支链、短链,使之成为全球技术链的一部分,从而使片断化的支链融合到全球技术链中,通过制造过程外包,先进产业技术进入发展中国家后,对发展中国家同样会产生影响,发展中国家可以学习、模仿,特别是成为跨国公司的供应商、配套商和协作商,这时就可以融入发达国家的主流技术体系,提升其产业技术水平;若发展中国家无视主流技术而不重视学习借鉴,不能跟随发达国家主流技术的发展,很可能就被主流技术排斥在外而逐渐被边缘化,最后遭到淘汰。

3.3 产业技术链与产业升级

产业技术链的升级分为渐进性升级和根本性升级两种,根本性升级又可分为链间升级和链间跨越升级,渐进性升级是渐进性技术创新的结果,是工艺技术、产品设计、制造技术的渐进创新,表现为链内即同一条产业链内节点问的移动,由较低层次的技术升级为较高技术层次,渐进性升级主要是渐进性的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带来的,其技术范式和技术轨道没有变化,表现为产品的改进和生产效率的提高,根本性升级是根本性创新的结果,是技术的突破产生重大产品,伴随技术范式和技术轨道的改变,有时重大技术的出现甚至带来新产业的诞生,根本性升级是技术的跨链升级,由一条产业链变迁为另一条产业链,是产品设计、制造技术的根本性创新带来的,是技术范式、技术逻辑、技术轨道的跃迁,称为链间升级;如果链间升级跨过了中间的技术链,直接跃迁到最先进的技术链,则称为链间跨越(参见图3)。

图3中,链内升级是产业技术总体水平的提升,链条各节点技术通过改进不断向前发展,沿着产业链不断向高端攀升,不过这种技术创新是渐进性的,虽然产品在性能、外观设计和内部结构上都有所改进,但其技术范式与技术轨道没有变化,不属于根本性或重大的技术创新,如计算机由286、386到586,其基本设计思想、技术逻辑、技术原理、技术范式都没有发生变化。

3.3.1 技术间断 根据产业成长曲线,产业发展到成熟阶段其维持时间很长,技术的发展则经历由产生到成熟再到淘汰的过程,其发展呈s型曲线,这是由技术发展规律决定的,在技术发展的初创阶段,技术的发展速度非常缓慢,涉及技术的攻关,无数难题需要克服,随着技术的日益完善且被人们所接受以后,技术的成长与扩散则相当快,等到这项技术成熟以后,再想获得重大改进则非常难,到达了它的极限(参见图4)。

如图4所示,一项技术到达它的极限后,投资效率是很低的,甚至无法收回投资,好多产业内的企业感觉不到这种技术极限的到来,在这时候投资进行原有技术创新则会导致企业投资的失败,跌入创新陷阱,产业技术到达技术极限时,出现创新陷阱,表现为旧技术的投资边际报酬率极低,而此时新技术的起步极其艰难,而且带有极大的不确定性,所以在新旧技术交替过程中,无论是旧技术还是替代技术的创新都存在极大的风险,技术间断期也是创新陷阱期,从整个产业来看,产业技术链出现不连续,存在间断期,这种产业技术间断正是产业升级到来的象征,其直接原因是根本性技术创新的出现。

3.3.2 链间跨越升级 “技术跨越”(technological leapfrog—ging)这个概念最早是由荷兰学者Soete通过对新兴国家为主的一种新的技术一经济范式考察研究后提出来的,Nawaz认为“技术在发展过程中,从一个s曲线跳到另一个S曲线为技术跨越”,Lee Keun和Lim Chaisung在对韩国D—RAM芯片、汽车、移动电话、电子、个人电脑以及机械工具产业的技术进步分析的基础上,认为产业技术跨越是产业链的整体跃迁。

国内学者王伯鲁认为,产业技术跨越是指沿着产业技术由低到高的顺序,一次跨越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技术发展阶段,直接进入更高效率的技术发展阶段的产业技术升级;陈德智则认为技术跨越是一种非连续的技术进步方式,旨在迅速提高技术水平,缩短与技术领先者的差距,赶上或超过技术领先者,并获取持续自主创新能力,间断、不连续是技术跨越的基本特征,其表现为技术或产品的代际或阶段的跨越。

产业发展包括由于技术范式的根本改变而导致新的产业技术出现,或由于根本性的技术创新而使技术链不断跃升从而实现产业的跳跃式发展(如图2所示),由于人的主观能动性,人们可以利用产业跳跃式发展规律,使得一个企业可以通过根本性技术创新,越过产业的某些技术发展阶段,直接进入最前沿的产业技术系统,参与全新的产业竞争;也可以使一个国家或地区,通过技术创新发展高新技术,绕开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历史轨迹中产业发展的某些中间过程,实现跨越式发展,从而缩短工业化进程,直接进入产业现代化阶段。

4、实证研究:以我国半导体照明产业为例

4.1 半导体照明产业全球技术链的空间分布

半导体照明是一种基于半导体发光二极管(1ight emitting diode,LED)新型光源的固态照明,它正逐步替代传统照明,成为人类照明史上继白炽灯、荧光灯之后的又一次飞跃,按照产业链环节,LED产业链可以分为衬底材料、外延片、芯片、封装及产品应用,与之相对应各个技术链,半导体照明外延片、芯片呈现以日、美、德为第一方阵,中国台湾地区、韩国紧随其后,中国(大陆)等国家积极介入这样一个梯次分布状况,日、美、德掌握着外延片和芯片的核心技术以及高端产品生产,日本的Nichia(日亚化工)、ToyodaGosei(丰田合成),美国的Geleore、Lumileds、Cree Lighting,德国的Osram,这些企业拥有高端蓝光和白光半导体发光二极的核心技术,其中,Nichia在总体技术上具有领先水平,在紫光外延片和芯片生产方面Cree处于国际领先地位,Gelcore重点发展白光半导体发光二极管,在半导体发光二极管灯具设计方面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外延片和芯片产品的中低端生产主要由中国台湾地区和韩国完成,中国大陆等国家只占据芯片产量的很小份额,日、美、德以技术创新为突破口,通过其所控制的核心技术,周期性地提升芯片的性能,从而控制全球半导体照明产业的发展进程,同时也控制了整个市场的利润流向,从表1可以看出,日本外延技术、芯片结构专利申请量占全球份额的82.25%、64.21%,美国分别占9.2%和19.43%,德国占2.1%和7.28%,中国台湾地区占1.8%和2.48%,中国(大陆)仅占1.3%和0.6%。

中国台湾地区、韩国是全球LED外延片和芯片的主要产地,21世纪以来,中国台湾、韩国得到日、美、德等领先公司核心专利的授权,以低廉的成本优势,使LED外延片和芯片产量显著提高,2004年,中国台湾地区芯片月产量达873KK,超过日本成为LED芯片产量最大的地区,占全球份额42%;其次是日本,芯片月产量达581KK,占全球份额28%,但业界人士一致认同,高质量的芯片多出自日本之手;再次是韩国,全球份额达14%;中国(大陆)也逐渐参与到全球半导体照明芯片环节中,但份额很小,芯片质量也不高。

封装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与市场结合紧密,技术含量相对较低,投资强度较低,收效较快,近年来,迫于成本压力,中国台湾地区和韩国等逐步将封装向中国(大陆)转移,中国(大陆)己成为全球LED封装业的大国,但大部分都是传统封装,功率型的批量封装仍然留在中国台湾地区和韩国。

总体看来,全球半导体照明产业技术链中,外延片和芯片的研发和品牌端主要分布在日本、美国、德国,外延片和芯片的生产主要集中于韩国、中国台湾地区等国家和地区,高端封装仍主要集中于台湾地区,低端封装则主要在中国(大陆)完成(见图5)。

4.2 半导体照明产业技术链的全球治理

半导体照明产业技术链由拥有外延片和芯片制造核心技术的领先公司所控制,属于生产者驱动技术链,治理结构是典型的半层级结构,半导体照明技术问世以来的十多年间,国际上形成了美国、日本和德国少数几家外延片和芯片生产领先的厂商掌握着LED外延片和芯片的核心专利,获取超额垄断利润,主导着产业发展方向,它们是半导体照明产业技术链的治理者,近年来,为达到迅速占领市场、提高市场控制力的目的,也迫于技术快速发展的压力,领先公司不约而同地放弃了独自发展的念头,一改以往专利诉讼的强硬态度,转而趋向多边技术合作,纷纷通过专利交叉授权结成联盟,更加巩固领先集团的优势地位。

2002年以前,Nichia公司凭借1991年至2001年间取得的74件基本专利,涵盖了LED结构、外延、芯片、封装制造的全过程技术及荧光粉等相关原材料技术,在半导体照明领域具有绝对垄断地位,这个时期,Nichia主要依靠构建专利壁垒及专利诉讼阻止其他厂商进入市场与其竞争,以获取高额的独占市场利益,随着Osram、ToyodaGosei等公司在LED领域拥有的专利数的增加,2001年起Nichia在专利诉讼方面遭到挫败,不得不更改专利授权的态度,分别与上述公司达成了专利和解和授权协议,进行专利交叉授权,企图共同垄断高端半导体白光照明市场(如图6所示),其宣布放弃404件专利,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出于这种考虑,同时,领先集团还一改以往专利封锁的做法,纷纷通过专利授权扩大半导体照明市场影响力,通过向中国台湾及韩国企业授权代工,扩大产品的市场份额,获取“权利收入”,更加“理所应当”地控制整条技术链。

4.3 基于产业技术链的我国半导体照明产业升级

4.3.1 我国半导体照明产业发展概况我国半导体照明产业起步于1993年,1993-2005年我国LED销售量和销售产值年平均复合增长率分别为30%和39%,产值快速增长,据光电子行业协会负责人透露,2005年我国LED产量330亿只,销售量290亿只,产值210亿元人民币,销售额156亿元人民币,但从世界高亮LED出口情况看,日本、美国和中国台湾占到世界出口市场的86%,中国(大陆)仅占3%,可见,我国半导体照明产业在产业规模和高档次产品的出口上都与日、美等领先国家有很大的差距,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

就外延片、芯片环节来说,蓝、绿光及功率型LED所用的外延片和芯片主要从美国、日本和台湾地区

等地进口,外延片、芯片的研究和开发虽取得一定成果,但关键性的技术问题尚未解决,与国际领先国家和地区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总体上看,我国与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差距在3-5年之间,在产业化水平方面,差距还更大一些,目前相关企业约50家,70%的企业在1999年后成立,规模普遍较小。

在封装领域,低成本的优势吸引台商在大陆投资建立封装厂,我国在普通封装技术方面已经成熟,产业规模发展很快,但功率型封装还未完善,国内封装企业250余家,规模以上企业已超过20家,与国外相比,我国封装行业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1)封装产品档次低,国内功率型封装企业少,封装产品大多是传统的中低档产品,高档产品依靠外企供应,由于没有高质量的封装芯片,显示屏用LED主要从Niehia和Cree公司购进。

2)封装企业规模小,国内封装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年封装能力也仅2-4亿只,而一般认为封装产能超过10亿只/年才会有国际竞争力。

3)产业化装备不足,由于进口全自动生产设备价格非常昂贵,多数企业无力承担,大部分的内资封装厂采取手动生产线,只有少数有实力厂家在关键工序上配置了全自动生产设备,无法实现高品质和大规模产业化生产,以月产品10KK LED生产线为例,国产手动设备需要100万元人民币,而进口全自动设备需要800万元人民币。

4)封装测试不健全,国内绝大部分厂家不具备测试分析的设备和手段,且缺乏配套的测试分析机构和统一的标准。

从区域产业分布特点来看,国内半导体照明产业已初步形成“珠三角、闽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四个产业相对集中的区域,并呈现出北方研发机构相对集中、研发力量较强,而南方产业化能力强、应用发展快的产业格局。

4.3.2 基于产业技术链的我国半导体照明产业升级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半导体照明产业可谓经历重重波折,冲破层层困扰,如今,实现了从封装制造到外延、芯片制造的升级和蜕变,并以低成本优势确立了其在全球半导体照明制造领域的重要地位。

1)抓住应用突破点,引进高技术人才和高技术公司,打破技术壁垒,缺少外延片生产、芯片制备的核心技术,是束缚我国半导体照明产业升级的头号大敌,一方面是缺乏具有核心技术专利,更为甚者,核心技术的获取也异常艰难,外延片生产和芯片技术是半导体照明产业的关键性技术,在这方面,我国相关专利都基本处于空白,大多是基于核心技术的外围专利,未能在根本上取得突破,另一方面,国内的外延片生长技术,主要来自美国,主要通过进口美国有机金属化学气相沉积(MOCVD)设备实现,但进口MOCVD设备并不是美国一流的设备,没有达到引进先进技术的目的。

以上海蓝光科技有限公司为例,公司最初的技术基础是北京大学承担的国家"863"计划光电子领域重大科技成果,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成功实现向产业化技术的转化;在此基础上,2003年和2006年公司通过引进美国、中国台湾地区技术团队,以提高技术水准及产品质量,但外延片的制备工艺仍是公司产能、产品质量的瓶颈。

通过引进高技术公司和高技术人才,促进领先公司与本地产业的融合,扩大领先公司的技术溢出,实现“过程升级”和“产品升级”,对我国半导体照明产业来说最为紧迫,引进技术的方式多种多样,引进核心人才、兼并国外具有核心技术的公司、国外领先公司的专利授权等都是可行有效的方式,上海已经成功引进了具有世界一流核心技术的邵春林及其技术团队,他们回国创立的上海字体光电公司,主要从事对外延片等技术含量要求更高、普及白光照明要求更迫切、波长小于400nm的近紫外和紫外LED的量产,填补了国内空白,对我国半导体照明产业来说具有深远的影响,但我国半导体照明产业的发展和升级需要更多的“邵春林及其技术团队”,需要更多地引进核心人才。

通过兼并提高技术能力,实现产业技术升级,2003年,大连路明集团斥资l 000万美元兼并技术水平处于世界第四位、全球五大LED生产企业的美国AXT公司,引进了整套先进设备和顶尖人才,最重要的是通过兼并掌握了高亮度LED发光芯片的技术和专利,从而使其技术水平一跃而升,仅次于欧美和日本,超过韩国和中国台湾,并成为国内发展半导体照明产业的领头羊。

通过国外领先公司专利授权的方式,取得“过程升级”和“产品升级”相对容易,但值得注意的是,要加强合作的多元化和市场多元化,积极利用在为不同领先公司生产时所获得的知识来供应和开发其他市场,以便平衡与领先公司、不同客户的关系,最大限度地降低领先公司的控制,如大连市已计划到2010年引进资金100亿元,培育出亿元产值的光电企业30家,10亿元以上产值企业8至10家,形成我国(大陆地区)乃至全球半导体照明的研究开发、生产制造、人才培养、技术交流的重要基地。

2)加大政府扶持力度,鼓励公共平台建设,国内外的研究一致表明,公共政策支持对产业的功能和链条升级至关重要,政府的扶持不可小觑,我国应借鉴国内外发展半导体照明产业的经验,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

鼓励公共平台建设,建设开放的研发平台与公共检测平台,充分发挥全球技术链下我国半导体照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作用,加强产学研紧密合作,针对半导体照明领域的前沿高端技术进行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以获得核心专利技术,保障半导体照明产业未来拥有核心竞争力,此外,整合现有分散且使用频率较低的检测试验设备,为相关企业提供必要、公正、高水平的检测平台,为企业提供产品性能的标准检测服务,最大程度地降低LED产业化中的共性技术建设成本,形成面向全国的开放式半导体照明行业检测试验平台,提高资源共享度,同时,还应努力搭建半导体照明产业的信息交流、产品展示与国际交流平台。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增加巨额资本投入,半导体照明产业属于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进行技术研发,更需要大量的资金实行规模化生产,日、美等国家的领先企业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进行原创性技术研发,从而取得半导体照明产业的技术优势,与美国、日本的技术驱动方式不同,我国台湾地区LED产业主要以“资本驱动”的方式迅速发展起来,以规模效应达到成本上的竞争优势,从而在世界半导体照明产业界占有一席之地,这值得借鉴,台湾地区企业在全球高技术产业中,习惯于快速打乱价格,往往通过产能的急剧扩大,导致全球价格下降,例如,让晶元光电公司快速崛起的三星手机用蓝光LED,很快就有另一家台湾厂商向三星报价,第一个月就下降20%,第二个月再下降20%,不到五个月,晶元光电公司就退出这场价格竞争,转而开发新客户。

半导体照明产业的核心技术研发,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和时间,但国内涉及半导体照明产业的高校、研发机构、企业,都无力独自承担这么高昂的代价,大规模扩张产能,也需要大量进口生产设备,然而我国半导体照明的企业融资渠道不畅,资金缺乏,目前,我国从国外进口的外延片生产设备MOCVD机40台,仅相当于台湾地区一个普通LED芯片厂商所拥有的设备,国内一个LED芯片厂商的设备配备仅

相当于国外和台湾地区大厂的中试线,外延片的生长不但需要一流的MOCVD设备,更重要的是在衬底材料上生长出50来层的外延片,要求每一层的外延片原子排列和衬底一致,生产过程中相关的参数有上千个,调试这些参数更需要大量时间、金钱的投入。

3)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以我国台湾地区半导体照明产业升级为借鉴,良好的创新环境和体制也是我国半导体照明产业升级的重要因素或条件。

在产学研合作方面,台湾工研院负责执行产业技术开发前阶段的研究工作,或者与厂商合作开发,一

②邵春林师从著名学者梅野正义、氮化物之父赤崎勇,他见证了日本光电子产业发展并领先世界的20年,是光电子研究领域世界一流的圈内人。他领导的技术团队既具有很高的理论水平,又真正熟练地掌握了半导体光电器件的整套生产技术,能做出世界一流的产品般是3-5年的研究计划,厂商主要从事后阶段的商品化工作,一般是1-2年的研究计划,如果说台湾地区LED产业体系如同一个虚拟的大型公司,那工研院就类似于这个虚拟大公司的中央研究所,产业内的厂商类似于各部门,通过连接研究结构丰富的研发资源提高本身的研发水平,从而与全球领先的LED公司抗衡,工研院把大部分资源放在较前瞻的技术领域,以科技专案的形式从事较尖端的技术研发,企业先投入少量的资源参与,等到技术逐渐成熟又有可能商品化的时候,企业才投入大量的资源从事产业化批量化生产的工作。

为了加强合纵联盟与整并布局,并加速扩展半导体照明产业的发展,在半导体照明相关领域,上海集聚着一批研发实力雄厚的大学、科研机构,如复旦大学电光源研究室、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理工大学光学研究所、同济大学视觉与照明艺术中心、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上海光机所、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以及863上海光电子技术研发中心、GE(中国)研发中心等一批知名的中外研发中心,在市科委的领导下,由上海科学院等12个单位发起成立了上海半导体照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通过产学研紧密合作的方式,整合技术、人才、设备、市场等资源,为科研、生产构筑高层次开放式的技术支撑服务平台,促进上海半导体照明产业的技术提升。

5、结 语

近年来有关地方产业的研究成果颇丰,这主要是因为地方产业对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来说,都特别重要,直接决定地区乃至国家的经济实力与竞争力,所以有关地方产业升级、地方产业集聚的讨论很多,并呈方兴未艾之势,目前讨论的热点是把地方产业升级与全球价值链对接或两者结合起来以实现产业升级,但通过本文的讨论可知,地方产业融入全球价值链并不能真正使一个地方的产业升级,两者融合并不能使地方产业的技术水平、制造能力得到提升。

产业升级实质上是技术升级,技术升级有三种形式:①链内升级,由产业链的低端向高端攀升,由渐进性的技术创新带来产业的技术进步;②链间升级,表现为一条技术链升级到另一条技术链,由根本性的技术创新导致;③链间跨越,是发展中国家依靠根本性创新,越过技术发展的几个阶段,由较低的技术链向更高的技术链跃迁,跨过中间技术链,这也是由根本性的技术创新导致,后两种升级都伴随技术范式和技术轨道的改变,涉及技术原理、技术逻辑和技术范式的改变,因此,地方产业升级关键是地方产业的技术系统要与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体系对接,融入全球技术链,融入国际技术体系,不断进行渐进性技术创新;并能与国际技术发展保持同步,关注国外产业技术的走势与变化,预测产业技术的变化趋势,准确把握产业技术的极限,避免跌入产业技术的陷阱,及早感知产业技术的变革,及时研发产业替代技术,实现产业技术链的链间升级。

作者:王发明 毛荐其

第3篇:论传统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的互动

摘 要:中国产业政策存在明显的高新技术产业偏向,尽管这种政策导向有助于高新技术产业比重的快速增加,但同时也出现了中国高端产业低端化、制造能力提升缓慢以及地方政府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无序竞争等相关问题。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之间存在内在的互动关系,正是通过和传统产业的互动,高新技术产业才能促进生产率增长,推动经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互动,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的新产品、新技术应用或扩散于传统产业,并不是一个自然而然的平滑过程,存在巨大的产业政策空间。未来中国产业政策需要进一步明确政策的着力点、调整中央和地方产业政策的分工、构建地方产业政策的协同关系。

关键词:高新技术产业;传统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生产率

一、引言

“产业政策要准”是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推进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五大政策支柱之一,也是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一方面,中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阶段,未来的增长不可能建立在增加要素投入、实施技术模仿的基础上,提高生产率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另一方面,第三次工业革命已经拉开帷幕,产业间技术经济关系面临本质改变,赶超的“机会窗口”和结构调整的巨大压力同时存在。中国产业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痼疾以及并不理想的实施效果,也亟待产业政策调整。

中国产业政策存在一个明显倾向:非常强调和重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相对忽视传统产业。①例如,《中国制造2025》列出了未来要大力发展的制造业重点领域,这些领域全部集中在信息技术、新材料以及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另外,国家“十三五”规划提出了“优化现代产业体系”,其中着重强调“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而传统产业只是高新技术产业的改造对象。不仅中央政府的产业政策存在明显的高新技术产业倾向,地方政府的产业政策也是如此。根据对各地“十三五”规划的统计,23个省(市、区)强调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并将其作为主要规划目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产业政策的高新技术产业偏向,的确有助于快速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是信息革命的核心行业,也是具有代表性的高新技术产业。1980—2010年,该行业在制造业增加值中的比重上升了17.13%,在所有制造业行业中,比重增长最快。②但是,比重快速增长的背后是中国高端产业低端化的现实,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增加值率是23.19%,远低于意大利(32.17%)、加拿大(34.16%)、英国(38.16%)、日本(38.17%)、德国(40.15%)、美国(41.12%)。③另外,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增加并不意味着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以及制造能力的提升。世界银行的报告显示,中国自1992年以来,出口产品的技能密集程度并没有显著变化。大量高性能制成品的背后是复杂精密的制造工艺,这些工艺能够以经济可行的成本大规模生产出高品质产品。比重的增加并不必然带来制造能力的提升。过分强调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还使得地方官员经济上的“财政收入竞争”和政治上的“晋升竞争”具体体现为:不顾当地经济水平、技术状况和要素禀赋,片面追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形成区域之间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竞争,造成要素低效配置、区域产业同构,贻误当地经济发展。这些都需要重新审视我国当前的产业政策,重视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互动,适时做出产业政策调整。

二、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互动是产业政策的核心

高新技术产业是各国产业政策重点关注的对象,但是,无论实践上还是理论上都对高新技术产业存在严重误读。片面强调高新技术产业在整体经济中的比重,背离了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上升促进经济增长的基本原理。与此同时,传统产业被严重忽视,最终影响高新技术产业的健康发展和传统产业升级。片面强调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增加并不可取,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互动是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

1.高新技术产业并不在产出数量上占优势

从产出数量上看,高新技术产业只占经济总体很小一部分。和实践中以及理论界片面强调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相称的是,高新技术产业在整体经济中的比重较低。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2011年的统计,OECD国家中,美国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最高,达到21.2%④,然而,当年美国制造业占GDP的比重大约为12.13%⑤,其高新技术制造业在整体经济中的比重不超过3%。对中国而言,这一比例更低。2010年中国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占制造业总产值的比重仅为12.3%。⑥在中国国家标准产业分类的37个工业门类中,高新技术产业只有7个。

2.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分类模糊

从产业分类的角度看,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分类并不十分精确,采用这种分类的最主要原因是统计便利。产业分类基于生产活动之间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主要体现在两个维度:一是所生产的产品和服务,二是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技术和工艺流程。需要注意的是,随着经济和技术的不断发展,产业间边界逐渐模糊,因为,技术和工艺流程具有溢出效应,最初产生于某个产业的新技术,最终会扩散到它所能够带来收益的一切产业。随着时间推移,产业分类在学术研究中的作用越来越小。⑦例如,丹麦在传统部门(食品加工业)中具有比较优势,但是,其生产过程却是传统部门中大量运用高新技术的典范。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分类并不能帮助我们准确把握不同生产活动的技术特点。目前,各国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划分大多以OECD界定为基础。OECD依据研发支出强度定义高新技术产业,研发支出强度大于5%的产业被认为是高新技术产业。2015年,中国制造业研发投入强度最高的行业是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但也只有2.3%。⑧所以,高新技术产业更多是从统计角度提出的分类标准,科技进步以及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的差异,使得這种分类只具有参考价值。

3.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存在复杂的技术经济联系

产业间的联系也决定了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发展互为前提、相辅相成。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产业间联系并不仅仅意味着里昂惕夫投入产出理论中的物质关联。投入产出表所关注的是在某一特定时间点产业间的相互依赖性,主要从静态资源配置角度将经济描述为一个跨部门的均衡系统。但投入产出表并未涉及知识、知识产权和信息在不同产业间流动的事实。实际上,产业间的无形联系对产业的发展和创新更为重要。知识、技术和信息在不同产业间的流动,使得不同产业如同线条一般相互交织,最终构成了复杂网络。“任何人,只要曾拉扯过毛线衫上一根松线头,就会知道这种联系产生不可预测的结果。”⑨产业间关联如此重要,以至于工业行业发展类似于生物学物种发展,都是在错综复杂的生态系统中进行。一个健康协调的制造业生态系统有助于促进产业良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要传统产业的配合。蒸汽机车的发明离不开对热力学领域的深刻理解,也离不开纺织机械产业所推动的精密机床的技术进步,而机床性能的提升需要高强度钢的供给,这样才能保证生产出不易变钝的切削工具。

传统产业并不必然意味着是低技术的停滞产业,可以说,传统产业这一分类本身就是一种贴标签的做法。传统产业是制造业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高新技术产业之间并非泾渭分明,界限清晰。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占经济体绝大部分的传统产业的发展,并且,产业间知识和技术的联系决定了传统产业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基础平台,高新技术产业是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动力来源。总之,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之间健康协调的互动,才是产业发展、经济增长的关键。

三、高新技术产业促进经济增长的渠道分析

片面强调高新技术产业主要基于以下理由:高新技术产业是技术进步速度比较快,生产率增长率比较高的行业,有着较高的利润率和人均收入水平,因此,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能够快速提高国家(或区域)的经济增长速度。这一认识背后的经济逻辑是:快速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就是用生产率增长比较快的产业替代生产率增长比较慢的产业。通过这种替代,整个经济产生一个相对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基于这种逻辑,快速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就成了产业政策的核心。实际上,这种认识是片面的,高新技术产业促进整个经济体生产率增长的作用,主要通过直接渠道和间接渠道两个渠道实现。

1.高新技术产业促进经济体生产率增长的两种渠道

第一,直接渠道。高新技术产业通过其比重增加促进经济总体生产率快速提高。高新技术产业中创新机会较多,技术进步速度快,有着较高的生产率增长率。某一经济体中,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增加,也就意味着要素不断从低边际产出行业流向高边际产出行业,即便是要素投入数量不变,这种调整也会促进整体经济生产率增长率的提高,从而带来经济发展和人均国民收入增加。对“高新技术产业”的误读,就是持这一观点,忽略了高新技术产业促进经济增长的间接渠道。

第二,间接渠道。间接渠道主要是指高新技术产业的新产品或新技术作为投入品,带来其他产业生产过程、生产工艺的改变,以及新产品的出现,促进其他产业生产率增长率的提高,进而推动整体经济增长。具体来说包括两个方面,首先,“与用户相关的外溢”,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品作为投入品进入下游产业的生产过程,在快速技术进步的背景下,高新技术产业产出价格不断下降,将其作为投入品带来的产出增加,并未被成本增加所抵消,这就提高了下游产业的生产率。这种生产率增长并非来自该产业自身的技术进步,而是来自生产投入品的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进步。其次,高新技术产业的新产品或新技术作为中间投入品进入下游产业,必然带来生产组织方式和管理方式创新、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这些创新也会推动生产率的快速提高。发电机取代蒸汽机的过程,对企业而言是革命性的流程再造;同样的,传统产业企业信息化的过程,也是企业生产过程的全面改造和重新组织。

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增加促进生产率增长的不同机制对应不同的产业政策。如果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增加更依赖直接渠道促进生产率增长,那么产业政策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增加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如果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增加对生产率增长的促进作用更多来自间接渠道,那么就不应片面强调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增加,产业政策重心应是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新产品和新技术向其他产业扩散和使用。因此,确定产业政策的重心,需要首先把握哪种渠道在结构变动促进经济增长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

2.高新技术产业主要通过间接渠道促进生产率增长

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经济强劲复苏的原因是指向信息技术制造业的结构调整,4个信息技术制造产业占美国GDP的3%,贡献了这一时期美国经济复苏的25%;17个密集使用信息技术的产业占美国GDP的25%,贡献了经济复苏的25%。⑩OECD国家1973—1990年指向高新技术产业的结构变动,也是通过间接渠道促进生产率增长,也就是说,仅从直接渠道来看,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上升,并未对整体经济的生产率增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其原因是:尽管以信息技术制造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速度很快,有比较高的生产率增长率,但其在整体经济中所占的比重相对有限,因此,通过直接渠道促进生产率增长的作用比较微弱。以信息技术制造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主要通过间接渠道促进生产率增长,也就是说,作为投入品改造其他产业生产组织方式和管理方式、引发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等促进其他产业生产率增长,进而带动整体经济增长。?单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并不能推动经济增长,对一个大国而言,其生产率增长并非主要来自高生产率增长产业,而是来自所有组织和产业,甚至低生产率产业。实际上,一个经济体生产率增长的80%是来自正在提高自身生产率的组织,只有20%是来自更高生产率的产业替代低生产率的产业。单纯依靠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增加只能带来非常有限的生产率增长。?

四、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產业互动的复杂性与产业政策空间

高新技术产业的新产品、新技术应用或扩散于其他行业,并不是一个自然而然的平滑过程。19世纪末期的电气化过程中,有关电的基础理论以及早期的用电设备等更多出现在英国和欧洲大陆,然而,电气化进程最快的却是美国。结构调整过程中,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互动是一个复杂的运作系统,这里着重强调理论和实践中容易忽视的两个关键节点,而在这两个关键节点上存在产业政策进一步调整和发挥作用的巨大空间。

1.传统产业在互动过程中占据主体性地位

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互动,一方面表现为传统产业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支撑性作用;另一方面表现为传统产业吸收高新技术产业的新成果进行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这里强调的是,传统产业在高新技术产业新成果基础上进行产品创新是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互动的重要形式,并且传统产业是实施这种产品创新的主体。

首先,传统产业的产品创新是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互动的重要形式。现有产业政策把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互动默认为是:传统产业采用高新技术产业的新技术或者新产品,改造生产过程或生产工艺,通过过程创新降低成本,以此获得竞争优势。实际上,降低成本的竞争最终变成是“比赛谁最先触底”,低成本并不能维持长期的竞争优势。利用高新技术产业的新产品和新技术进行产品创新,而非过程创新,才是两者互动的关键。例如,汽车产业在信息产业发展基础上进行的产品创新,尽管现代汽车仍然是复杂的机械构造物,但是从发动机运行到气囊配置等各种功能全部由计算机控制实现,可以说,汽车早已演化为一种离不开复杂软件的机电结合体。

其次,传统产业是推动这种产品创新的主体。现有产业政策往往把高新技术产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互动”的主体和推动者,其措辞往往是“以高新技术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孙喜通过研究1970年以来柴油机吸收ICT进行产品创新的过程发现,实施这一产品创新的主体并非是ICT行业,而是柴油机行业。一些柴油机企业经过漫长的实验、试错、改进等,将ICT技术和柴油机工作原理相结合,将柴油机由机械结构转变为电控系统。?

2.基础设施在互动过程中发挥潤滑剂功能

广义的基础设施包括制度基础设施、经济基础设施和社会基础设施。其中,制度基础设施包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法律、政策法规等约束和协调人们行为的一整套上层建筑;经济基础设施是广义的社会运输系统,包括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等;社会基础设施主要包括文化教育、卫生等。各种基础设施在产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已经毋庸置疑。这里强调的是,基础设施的及时调整和发展能够协调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互动,发挥润滑剂的作用。

首先,制度基础设施的调整和转变能够降低两个产业互动的交易成本。可以把经济体中的任何一个产业看作是准独立的子系统,准独立是指不同子系统有着自身的发展变化规律,但是这一规律并不完全由产业自身决定,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因此称之为“准独立”。产业间的经济技术联系决定了不同子系统间存在互动和耦合。子系统间的顺畅耦合能够促进整个经济系统生产率的快速提高,由此带来经济增长。相关的制度建设是产业间顺畅耦合的关键。例如,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完善,互联网等技术创新应用于教学或照顾老年人是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互动趋势。这种产业间的结合不仅能够提高学生或者老年人的能力和福祉,还能降低教育和看护费用。但是,现有相关制度并不允许学校采用互联网的教学替代传统课堂教学,也不允许医院等相关机构采用互联网技术实施看护。也就是说,现有法律法规使得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互动的交易成本无穷大,导致这种互动不能发生。

其次,完善的经济基础设施能够降低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互动的生产成本。例如,在电力革命的背景下,覆盖广泛的电力网络,降低了企业转变动力来源的生产成本,加速了电力在全社会的应用和扩散。

最后,社会基础设施发展有利于建立健全要素市场,促进产业间的互动。在19世纪末期的电力革命中,美国把握技术范式转变的机会实现经济赶超,英国在这一过程中发展迟缓,其原因是英国滞后的教育体系并没有为新兴工业的管理和技术发展提供技能型人力资源。1870—1890年代,美国建立了新的技术教育机构,为经济生产活动提供了大量高素质的工程师,英国并没有为中低水平的技术工人提供系统的教育和培训。英国的非全日制培训和在职教育传统,对于以机械技巧为基础的早期工业革命技术是适用的,但是越来越不适用于和电力技术相关联的技能。新产品和新技术在其他行业应用的速度常常取决于相关条件的成熟程度,当新的基础设施建立起来,拥有合格技能的技师随处可见,消费者态度和法律环境对新技术更有利的时候,新技术或新产品就迅速扩散开来。

目前,中国在利用产业政策促进结构调整过程中,更侧重于采用目录指导、市场准入、项目审批等直接干预措施,给予符合条件的企业尤其是一些高新技术企业信贷、税收和土地优惠。这一方面忽视了传统产业吸收、利用高新技术产业新成果的主要形式以及主体性地位,另一方面忽视基础设施尤其是制度基础设施在产业互动中的重要性。其最终造成的结果是,产业政策着力点存在偏差,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产业政策缺乏层次性,以及地方政府产业政策目标的趋同性、手段的对抗性等。

五、未来中国产业政策的调整方向

未来中国产业政策调整需要进一步明确政策着力点,调整中央和地方产业政策分工,构建地方产业政策的协同关系。

1.产业政策着力点调整:注重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互动发展

现有产业政策更为注重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把高新技术产业作为改造传统产业升级的主体,未来产业政策应注重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互动,尤其要重视传统产业利用高新技术产业成果的主体性地位。具体来说做到以下两点:

首先,产业政策尽可能模糊产业的界限,从针对性地支持制造业中的特定产业转变为支持某种特定的制造能力。特定的制造能力不仅包括高新技术,还包括传统产业的工艺、产品和技术,并且,制造能力还体现为两者之间的配合与连接程度。可以说,支持特定的制造能力是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互动发展的具体体现。

其次,注重提升传统产业的吸收能力。传统产业是吸收高新技术产业新成果的主体,其吸收能力是影响两个产业互动的重要因素。提升传统产业的吸收能力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通过创新券推动传统产业的企业与大学以及科研机构合作,“购买”来自大学等知识生产机构的专业知识,这有利于企业提出合理的技术创新项目、评估创新项目的可行性、把握新技术的发展趋势等。二是针对传统产业创新的特点,提供相应的税收抵扣,刺激传统产业的创新投资,例如,企业培训费用、购买设备等项目的税收抵扣。传统产业的创新并非只体现为研发支出,更多体现为更新机械设备、提高人员技能等,上述税收抵扣有助于增加传统产业创新的积极性。三是强化传统产业企业间的创新合作,尤其是以通用技术为基础的合作,通过整合相关的研究人员、大学以及相关研究机构,推动整个产业的技术升级。

2.产业政策分工调整: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产业政策各有侧重

中央政府产业政策的重心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投资基础科学研究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具体来说包括谨慎选择相关基础研究项目、增加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强化高端科研人员的培养、通过研究津贴促使产业和大学形成合作研究的伙伴关系等。二是改革教育体系,尤其是确定未来的教育战略,通过调研大量企业,了解未来企业需要的技能类型,在此基础上,提出教育体系改革的目标,以便未来的毕业生能够支撑以创新为核心的产业发展战略。三是改革政府管理体制,强化对相关政府部门的监管,降低政策的寻租空间。转变政府工作程序,扩大参与政策制定的主体。协调不同政府部门的政策目标、手段等,提升产业政策的一致性和系统性。构建政策的绩效评估机制,适时调整政策目标和政策手段。

地方政府产业政策侧重于推动本地需要的应用性和开发性研究,对支撑当地产业发展的技术能力投资;对本区域所面临的技术难题给予竞争性的科研资助;积极促进学术界和区域工业界的产学研合作网络;制定针对制造业一线工人的培训政策,培育当地劳动力市场,构建良好的区域产业生态系统。

3.地方政府产业政策调整:构建区域间产业政策的协同關系

作为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中国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显著异质性,发展技术进步速度比较快的高新技术产业或者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并不是每一个区域唯一的、必然的选择,并未发展这些产业的区域仍然可以通过吸收高新技术产业的新成果,享受到快速技术进步的高新技术产业对当地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具体来说要做到三方面:一是改革地方政府考核体制,从原有的最终绩效考核转变为过程考核,侧重考核地方政府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推进制度创新、教育改革以及提供相关基础设施的进展状况。二是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以规范区域间的竞争,限制区域间的竞争手段、竞争行为,严禁区域之间“重商主义”式的无序竞争。三是中央政府设立针对传统产业的创新基金,奖励传统产业创新活动表现突出的区域,以此激励各个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互动。

注释

①张明之、邱英汉:《后发国家产业结构知识化跨越:路径探索与制度保障》,《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3年第3期;郭怀英、王昌林:《实践科学发展观需要高技术产业全方位支撑》,《中国科技论坛》2004年第5期。

②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计算所得,2012年之后国家统计局不再公布工业分行业的增加值和总产值数据,因此,本文的计算截至2011年。

③高莉:《OECD国家高技术产业增加值率的影响因素——对中国高技术产业转型升级的启示》,《科技管理研究》2010年第23期。

④《中国高技术产业数据2013》,中国科技统计网,http://www.sts.org.cn/sjkl/gjscy/data2013/data13.pdf,2016年11月11日。

⑤《美国经济统计》:OECD数据库,http://stats.oecd.org/,2016年11月11日。

⑥中国2011年之后的统计年鉴并未提供制造业分行业的增加值和总产值数据。

⑦[挪]詹·法格博格、[美]戴维·莫利、[美]理查德·纳尔逊:《牛津创新手册》,柳卸林等译,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第399页。

⑧《2015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611/t20161111_1427139.html,2016年11月11日。

⑨[美]加里·皮萨诺、[美]威利·史等:《制造繁荣》,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战略与规划研究所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年,第76页。

⑩[美]戴尔·乔根森、[美]何民成、[美]凯文·斯德尔:《生产率:信息技术与美国增长复苏》,荆林波、冯永晟译,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88—96页。

?Jan Fagerberg. Technological progress, structural change and productivity growth: a comparative study. 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2000,Vol.11,No.4.

?[美]罗伯特D.阿特金森、[美]史蒂芬J.伊泽尔:《创新经济学:全球优势竞争》,王瑞军等译,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175页。

?孙喜:《传统产业高技术化过程的替代性逻辑——以车用柴油机技术进步为例》,《科学学研究》2013年第7期。

参考文献

[1]杜传忠,王霄琼,郭树龙.制造业结构变动和生产率增长——基于不同影响机制的实证研究[J].财经科学,2013,(7).

[2]李悦,李立,郎立君.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必经之路——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J].财经问题研究,2004,(1).

[3]劉铁,王九云.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过度趋同问题分析[J].中国软科学,2012,(2).

[4]潘文卿,李子奈,刘强.中国产业间的技术溢出效应:基于35个工业部门的经验研究[J].经济研究,2011,(7).

[5]熊勇清,李世才.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良性互动发展——基于我国产业发展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5).

[6]王伟光,马胜利,姜博.高技术产业创新驱动中低技术产业增长的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5,(3).

[7]王志华,陆玉梅,刘文霞.长三角高技术产业低端同构现象的现实考查[J].科技管理研究,2016,(7).

The Core of China′s Industrial Policy: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raditional Industries and High-Tech Industries

Wang Xiaoqiong

Key words:high-tech industries; traditional industries; structural adjustment; economic growth; productivity

作者:王霄琼

第4篇:大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科技产业

大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科技产业 推进中心2016部门决算

目 录

第一部分 大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科技产业推进中心概况

一、 主要职责

二、 部门决算单位构成

第二部分 大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科技产业推进中心2016部门决算报表

一、2016收入支出决算总表

二、2016收入决算表

三、2016支出决算表

四、2016财政拨款收入支出决算表

五、2016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收入支出决算表

六、2016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基本支出决算表

七、2016政府性基金预算财政拨款收入支出决算表

八、2016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三公”经费支出决算表 第三部分 大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科技产业推进中心2016部门决算情况说明

第四部分 名词解释

1 第一部分 大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科技产业推进中心

概况

一、主要职责

(一)软件及信息服务业规划编制、特色产业推进政策研究制定;

(二)高新区新兴特色产业筹划、特色产业功能区划与规划、特色产业基地筹划与推进、特色产业集群建设;

(三)软件及服务外包试验区、创新型特色园区建设的推进工作,包括方案制定、文件起草、进度安排、协调咨询机构、起草汇报材料等文字综合、日常协调联络沟通、项目申报组织、方案落实、跟踪验收组织等;

(四)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中园区生产型服务业体系建设、产业推进、试点日常工作;

(五)科技信息综合管理、科技项目库建设与维护;

(六)区校一体化办公室工作,包括计划编制、推进跟踪、项目申报、政策制定与落实等。

二、部门决算单位构成

纳入大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科技产业推进中心2016年部门决算编制范围的二级预算单位包括:

大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科技产业推进中心(无二级预算单位)

2 第二部分 大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科技产业推进中心2016

部门决算公开报表

一、2016收入支出决算总表

二、2016收入决算表

三、2016支出决算表

四、2016财政拨款收入支出决算表

五、2016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收入支出决算表

六、2016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基本支出决算表

七、2016政府性基金预算财政拨款收入支出决算表

八、2016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三公”经费支出决算表

第三部分 大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科技产业推进中心2016

部门决算情况说明

一、收入支出决算总体情况

(一)收入总计 193.65 万元,包括:

1.财政拨款收入193.65 万元,其中:公共预算财政拨款收入 193.65 万元,政府性基金收入 0 万元。

2.其他收入 0 万元。 3.上年结转和结余 0 万元。

(二)支出总计193.65 万元,包括:

1.基本支出 193.65 万元,主要是为保障机构正常运转、完成日常工作任务而发生的各项支出,其中:工资福利支出 113.74

3 万元,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 36.09 万元,商品和服务支出 42.83 万元,其他资本性支出 0万元。

2.项目支出 1 万元,主要包括 一般公共服务支出 等业务支出。

(三)年末结转和结余0 万元

主要是部分未完成项目需下继续使用的资金。

二、财政拨款支出决算情况

(一)总体情况

财政拨款支出决算反映大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科技产业推进中心2016年整体财政拨款支出情况,既包括使用当年财政拨款发生的支出,也包括使用以前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资金发生的支出。2016财政拨款支出 193.65 万元,其中:基本支出 192.65万元,项目支出 1 万元。

(二)具体情况

2016财政拨款支出 193.65 万元,按支出功能分类科目分,包括一般公共服务支出 156.95万元,教育支出 0万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0万元,医疗卫生支出 10.64 万元,住房保障支出 26.06 万元,其他支出 0万元。

1.一般公共服务支出 156.95 万元,包括:

(1)事业运行 155.95万元,主要是 行政事业单位人员支出及保障机构正常运行等支出。

(2)一般行政管理事务 1万元,主要是相关机构事务等支出。

4

2.医疗卫生支出10.64万元,包括:

事业单位医疗10.64万元,主要是事业单位人员医疗保险缴费等支出。

3.住房保障支出 26.06万元,包括:

住房公积金 17.58万元,提租补贴支出8.48万元,主要是按规定比例为职工缴纳的住房公积金等支出。

三、其他需要说明事项

1.关于“三公”经费支出说明。

2016公共预算财政拨款安排的“三公”经费支出 0万元,其中:因公出国(境)费 0万元,公务接待费 0 万元,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维护费 0万元。2016“三公”经费支出比2015年减少 0万元,下降 0%,主要是 没发生项目等 原因。

1.因公出国(境)费 0万元,主要 等,2016年参加出国(境)团组 0 个,累计 0 人次。

2.公务接待费 0 万元,主要用于按规定开支的各类公务接待费用等,2016年国内公务接待累计0 批次 人, 0 万元。

3.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维护费0 万元,其中:本发生公务用车购置费0万元,公务用车运行维护费0 万元。年末公务用车保有量0辆。

2.关于机关运行经费支出说明。机关运行经费是指行政单位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使用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安排的基本支出中的日常公用经费支出。市直部门应当按照如下格 5 式说明:本部门2016机关运行经费支出0万元(与部门决算中行政单位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事业单位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基本支出中公用经费之和保持一致,即部门决算中“填报说明附表”—“部门决算相关信息统计表”中数据一致),比2015年增加(减少)0万元,增长(降低)0%。主要原因是:……(具体增减原因由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填列)。机关运行经费支出口径应在专业名词解释中予以说明。

3.关于政府采购支出说明。高新区各单位政府采购事项由财政局统一管理,无需要说明的事项。

4.关于国有资产占用情况说明。各部门应当按照如下格式说明:截至2016年12月31日,本部门共有车辆0辆,其中,一般公务用车0辆、一般执法执勤用车0辆、特种专业技术用车0辆、其他用车0辆,其他用车主要是……;单位价值0万元以上通用设备0台(套),单价100万元以上专用设备0台(套)。

第四部分 名词解释

1.财政拨款收入:指市级财政当年拨付的资金。

2.上级补助收入:指单位从主管部门和上级单位取得的非财政性补助收入。

3.事业收入:指事业单位开展专业业务活动及辅助活动所取得的收入。

4.经营收入:指事业单位在专业业务活动及辅助活动之外开

6 展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取得的收入。

5.附属单位上缴收入:指单位附属的独立核算单位按照规定上缴的收入。

6.其他收入:指除上述“财政拨款收入”、 “上级补助收入”、“事业收入”、“经营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等以外的收入。

7.用事业基金弥补收支差额:指事业单位在当年的“财政拨款收入”、“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资金”、“上级补助收入”、“事业收入”、“经营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其他收入”不足以安排当年支出情况下,使用以前积累的事业基金(事业单位当年收支相抵后按国家规定提取、用于弥补以后收支差额的基金)弥补本收支缺口的资金。

8.上年结转和结余:指以前尚未完成、结转到本年按有关规定继续使用的资金。

9.基本支出:指保障机构正常运转、完成日常工作任务而发生的人员支出和公用支出。

10.项目支出:指在基本支出之外为完成特定行政任务和事业发展目标所发生的支出。

11.上缴上级支出:指事业单位按照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的规定上缴上级单位的支出。

12.经营支出:指事业单位在专业活动及辅助活动之外开展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发生的支出。

13.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指事业单位用财政补助收入之外的收入对附属单位补助发生的支出。

14.“三公”经费:指用财政拨款安排的因公出国(境)费、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和公务接待费。其中,因公出国(境)费

7 反映单位公务出国(境)的住宿费、旅费、伙食补助费、杂费、培训费等支出;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反映单位公务用车购置费及租用费、燃料费、维修费、过路过桥费、保险费、安全奖励费用等支出;公务接待费反映单位按规定开支的各类公务接待(含外宾接待)支出。

(以上名词解释全部保留,其他的名词解释按各单位使用的功能科目填写,可参照预算公开文字说明或者去年决算文字说明)

(事业单位不填)15.机关运行经费:为保障行政单位(含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运行用于购买货物和服务的各项资金,包括办公及印刷费、邮电费、差旅费、会议费、福利费、日常维修费、专用材料及一般设备购置费、办公用房水电费、办公用房取暖费、办公用房物业管理费、公务用车运行维护费以及其他费用。

(各单位如果有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可以自行添加,但以上四个部分是硬性规定不得擅自减少,有条件的单位可以将公开文档转换为pdf格式进行公开)

第5篇:大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科技产业

大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科技产业 推进中心2016年度部门决算

目 录

第一部分 大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科技产业推进中心概况

一、 主要职责

二、 部门决算单位构成

第二部分 大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科技产业推进中心2016年度部门决算报表

一、2016年度收入支出决算总表

二、2016年度收入决算表

三、2016年度支出决算表

四、2016年度财政拨款收入支出决算表

五、2016年度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收入支出决算表

六、2016年度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基本支出决算表

七、2016年度政府性基金预算财政拨款收入支出决算表

八、2016年度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三公”经费支出决算表 第三部分 大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科技产业推进中心2016年度部门决算情况说明

第四部分 名词解释

1 第一部分 大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科技产业推进中心

概况

一、主要职责

(一)软件及信息服务业规划编制、特色产业推进政策研究制定;

(二)高新区新兴特色产业筹划、特色产业功能区划与规划、特色产业基地筹划与推进、特色产业集群建设;

(三)软件及服务外包试验区、创新型特色园区建设的推进工作,包括方案制定、文件起草、进度安排、协调咨询机构、起草汇报材料等文字综合、日常协调联络沟通、项目申报组织、方案落实、跟踪验收组织等;

(四)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中园区生产型服务业体系建设、产业推进、试点日常工作;

(五)科技信息综合管理、科技项目库建设与维护;

(六)区校一体化办公室工作,包括计划编制、推进跟踪、项目申报、政策制定与落实等。

二、部门决算单位构成

纳入大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科技产业推进中心2016年部门决算编制范围的二级预算单位包括:

大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科技产业推进中心(无二级预算单位)

2 第二部分 大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科技产业推进中心2016

年度部门决算公开报表

一、2016年度收入支出决算总表

二、2016年度收入决算表

三、2016年度支出决算表

四、2016年度财政拨款收入支出决算表

五、2016年度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收入支出决算表

六、2016年度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基本支出决算表

七、2016年度政府性基金预算财政拨款收入支出决算表

八、2016年度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三公”经费支出决算表

第三部分 大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科技产业推进中心2016

年度部门决算情况说明

一、收入支出决算总体情况

(一)收入总计 193.65 万元,包括:

1.财政拨款收入193.65 万元,其中:公共预算财政拨款收入 193.65 万元,政府性基金收入 0 万元。

2.其他收入 0 万元。 3.上年结转和结余 0 万元。

(二)支出总计193.65 万元,包括:

1.基本支出 193.65 万元,主要是为保障机构正常运转、完成日常工作任务而发生的各项支出,其中:工资福利支出 113.74

3 万元,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 36.09 万元,商品和服务支出 42.83 万元,其他资本性支出 0万元。

2.项目支出 1 万元,主要包括 一般公共服务支出 等业务支出。

(三)年末结转和结余0 万元

主要是部分未完成项目需下年度继续使用的资金。

二、财政拨款支出决算情况

(一)总体情况

财政拨款支出决算反映大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科技产业推进中心2016年整体财政拨款支出情况,既包括使用当年财政拨款发生的支出,也包括使用以前年度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资金发生的支出。2016年度财政拨款支出 193.65 万元,其中:基本支出 192.65万元,项目支出 1 万元。

(二)具体情况

2016年度财政拨款支出 193.65 万元,按支出功能分类科目分,包括一般公共服务支出 156.95万元,教育支出 0万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0万元,医疗卫生支出 10.64 万元,住房保障支出 26.06 万元,其他支出 0万元。

1.一般公共服务支出 156.95 万元,包括:

(1)事业运行 155.95万元,主要是 行政事业单位人员支出及保障机构正常运行等支出。

(2)一般行政管理事务 1万元,主要是相关机构事务等支出。

4

2.医疗卫生支出10.64万元,包括:

事业单位医疗10.64万元,主要是事业单位人员医疗保险缴费等支出。

3.住房保障支出 26.06万元,包括:

住房公积金 17.58万元,提租补贴支出8.48万元,主要是按规定比例为职工缴纳的住房公积金等支出。

三、其他需要说明事项

1.关于“三公”经费支出说明。

2016年度公共预算财政拨款安排的“三公”经费支出 0万元,其中:因公出国(境)费 0万元,公务接待费 0 万元,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维护费 0万元。2016年度“三公”经费支出比2015年减少 0万元,下降 0%,主要是 没发生项目等 原因。

1.因公出国(境)费 0万元,主要 等,2016年参加出国(境)团组 0 个,累计 0 人次。

2.公务接待费 0 万元,主要用于按规定开支的各类公务接待费用等,2016年国内公务接待累计0 批次 人, 0 万元。

3.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维护费0 万元,其中:本年度发生公务用车购置费0万元,公务用车运行维护费0 万元。年末公务用车保有量0辆。

2.关于机关运行经费支出说明。机关运行经费是指行政单位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使用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安排的基本支出中的日常公用经费支出。市直部门应当按照如下格 5 式说明:本部门2016年度机关运行经费支出0万元(与部门决算中行政单位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事业单位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基本支出中公用经费之和保持一致,即部门决算中“填报说明附表”—“部门决算相关信息统计表”中数据一致),比2015年增加(减少)0万元,增长(降低)0%。主要原因是:……(具体增减原因由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填列)。机关运行经费支出口径应在专业名词解释中予以说明。

3.关于政府采购支出说明。高新区各单位政府采购事项由财政局统一管理,无需要说明的事项。

4.关于国有资产占用情况说明。各部门应当按照如下格式说明:截至2016年12月31日,本部门共有车辆0辆,其中,一般公务用车0辆、一般执法执勤用车0辆、特种专业技术用车0辆、其他用车0辆,其他用车主要是……;单位价值0万元以上通用设备0台(套),单价100万元以上专用设备0台(套)。

第四部分 名词解释

1.财政拨款收入:指市级财政当年拨付的资金。

2.上级补助收入:指单位从主管部门和上级单位取得的非财政性补助收入。

3.事业收入:指事业单位开展专业业务活动及辅助活动所取得的收入。

4.经营收入:指事业单位在专业业务活动及辅助活动之外开

6 展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取得的收入。

5.附属单位上缴收入:指单位附属的独立核算单位按照规定上缴的收入。

6.其他收入:指除上述“财政拨款收入”、 “上级补助收入”、“事业收入”、“经营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等以外的收入。

7.用事业基金弥补收支差额:指事业单位在当年的“财政拨款收入”、“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资金”、“上级补助收入”、“事业收入”、“经营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其他收入”不足以安排当年支出情况下,使用以前年度积累的事业基金(事业单位当年收支相抵后按国家规定提取、用于弥补以后年度收支差额的基金)弥补本年度收支缺口的资金。

8.上年结转和结余:指以前年度尚未完成、结转到本年按有关规定继续使用的资金。

9.基本支出:指保障机构正常运转、完成日常工作任务而发生的人员支出和公用支出。

10.项目支出:指在基本支出之外为完成特定行政任务和事业发展目标所发生的支出。

11.上缴上级支出:指事业单位按照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的规定上缴上级单位的支出。

12.经营支出:指事业单位在专业活动及辅助活动之外开展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发生的支出。

13.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指事业单位用财政补助收入之外的收入对附属单位补助发生的支出。

14.“三公”经费:指用财政拨款安排的因公出国(境)费、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和公务接待费。其中,因公出国(境)费

7 反映单位公务出国(境)的住宿费、旅费、伙食补助费、杂费、培训费等支出;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反映单位公务用车购置费及租用费、燃料费、维修费、过路过桥费、保险费、安全奖励费用等支出;公务接待费反映单位按规定开支的各类公务接待(含外宾接待)支出。

(以上名词解释全部保留,其他的名词解释按各单位使用的功能科目填写,可参照预算公开文字说明或者去年决算文字说明)

(事业单位不填)15.机关运行经费:为保障行政单位(含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运行用于购买货物和服务的各项资金,包括办公及印刷费、邮电费、差旅费、会议费、福利费、日常维修费、专用材料及一般设备购置费、办公用房水电费、办公用房取暖费、办公用房物业管理费、公务用车运行维护费以及其他费用。

(各单位如果有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可以自行添加,但以上四个部分是硬性规定不得擅自减少,有条件的单位可以将公开文档转换为pdf格式进行公开)

第6篇:高新技术产业

一.创业的历程

科技工业园区从本世纪五十年代起步以来,对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培育创新型的高科技企业和企业家,孕育新的技术革命和新兴产业,推进新经济的发展进程发挥了根本性的推动作用,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有效方式和重要手段。

1998年8月,中国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计划-火炬计划开始实施,创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被明确列入火炬计划的重要内容。在火炬计划的推动下,各地纷纷结合当地特点和条件,积极创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991年以来,国务院先后共批准建立了53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区以来,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得到了超常规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道路。

二.鲜明的特色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智力密集和开放环境条件为依托,主要依靠国内的科技和经济实力,充分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科技资源、资金和管理手段,通过实施高新技术产业的优惠政策和各项改革措施,实现软硬环境的局部优化,最大限度地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而建立起来的集中区域。

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中国经济和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成果,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高新技术产普的有效途径。现阶段要进一步依靠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强化功能建设,营造吸引优秀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者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成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化发展重要基地,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辐射和带动作用。

三. 丰富的内涵

1. 建立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基地;

2. 加速成果转化和科技创新创业的示范区;

3. 深化改革和加快体制创新的试验区;

4. 实施科技兴贸战略和对外开放的展示区;

5. 培养、造就高新技术企业和企业家的学校;

6. 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辐射源;

7. 体现社会主义现代文明的新社区。

四. 发展的领域

1.电子与信息技术

2.生物工程和新医药技术

3.新材料及应用技术

4.先进制造技术

5.航空航天技术

6.海洋工程技术

7.核应用技术

8.新能源与高效节能技术

9.环境保护新技术

10.现代农业技术

11.其他在传统产业改造中应用的新工艺、新技术

五. APEC科技工业园区

自1997年至今,国务院先后批准北京、西安、苏州、合肥、烟台、武汉、上海、深圳、成都和杨凌十个高新区向APEC成员特别开放的科技工业园区,以促进APEC成员与中国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的合作与交流,显示出中国高新区走向世界的决心。

六. 国家有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

选择有条件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立国家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是实施科技兴贸战略的重要内容。发挥园区内高新技术产业集中、机制灵活、人才密集的优势,充分利用园区的良好发展环境,积极引导高新技术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促进出口产品结构的优化,加快园区的国际化进程。2000年以来,科技部和外经贸部联合认定北京、天津、上海、深圳、苏州等20家国家高新区为"国家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

七. 火炬软件产业基地

为加速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科技部自1995年开始依托国家高新区组建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集中地区软件产业优势,创造适合软件产业发展的优化环境,推进软件技术创新、产品开发、企业孵化、人才培训和出口创汇。先后认定东大软件园、齐鲁软件园、西部软件园、长沙软件园、北京软件园、天津华苑软件园、湖北软件基地。杭州高新软件园、福州软件园、金庐软件园、西安软件园、大连软件园、广州软件园、上海软件园、南京软件园、长春软件园、厦门软件园、合肥软件园和南软件园等19个园区为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这些基地已经成为全国软件产业的支柱力量。

八. 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名单

编 号 高 新 区 名 称 编 号 高 新 区 名 称

1中关村科技园区28 苏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2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29 无锡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3南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30 常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4沈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31 佛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5天津新技术产业园区32 惠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6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33 珠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7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34 青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8威海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35 潍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9中山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36 淄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10 长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37 昆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11 哈尔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38 贵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12 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39 南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13 福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40 太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14 广州新技术产业开发区41 南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15 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42 乌鲁木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16 重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43 包头稀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17 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44 襄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18 桂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45 株洲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19 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46 洛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20 兰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47 大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21 石家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48 宝鸡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22 济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49 吉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23 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50 绵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24 大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51 保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25 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52 鞍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26 厦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53 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27 海南国际科技工业园

九. 科技创新孵化体系

中国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是在吸取国外孵化器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国国情建立的一种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训高新技术企业和企业家为宗旨,为科技企业创业发展提供必需的各项服务,推动科技企业快速成长的社会公益性科技服务机构。

中国高新区以各种类型的科技企业孵化器为核心,不断建立和完善相应设施与机构,提供包括研发、信息、投融资、贸易、法律、担保、财务、评估、人才资源、国际交流与培训、

产权及技术交易等多种创业发展所需要的服务,初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创新孵化体系。

创业中心已成为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的基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企业家的学校;联结创业者与大专院校;联结创业者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大中型企业的纽带;科技创新孵化体系的核心和高新技术产业支撑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十. 高新企业与人才

企业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行"以自主研究发创新为主,以引进吸收创新为辅"的产业发展方针,在加强与境外机构合作的同时,重点扶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园区内诞生了一批以联想、方正、海尔、长虹、华为、远大等为代表的著名高新技术企业集团,形成了具有各自优势和特色的支柱产业。至2000年底,高新区内技工贸总收入超亿元以上的企业已达1252家,其中超十亿元企业已有143家。一大批机制灵活,适应市场经济需求、技术创新能力强的中小高新企业在园区迅速发展。截止2000年底,据统计国家高新区内有企业20796家。

人才荟萃

高新区是世界新技术革命和中国改革开放的产物,以人为本,依托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发展。高新区拥有一大批具有开拓创业精神、高速事业心和责任感、团结精干的高素质管理团队和高素质人才。高新区聚成了56万科技人员,吸纳了52103名硕士,9358名博士和5615名留学人员,建立了一批博士后流动站和250余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一批批经过拼搏创业,专业技能强、有创造性、有经营管理经验、志向远大的复合型人才和职业企业家在高新区茁壮成长。

十一.新世纪的曙光

在高新区完善体系、优化功能、促进产业发展基础上,国家高新区技工贸总收入将保持在平均年增长30%的速度,2005年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2367亿元,比上年增长20.4%,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30%,其中基础研究经费135亿元。年末国有企事业单位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720万人。全年国家安排了288项科技攻关计划课题和911项“863”计划课题。新建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9个。新安排国家重点实验室改造项目16项,累计达到143项。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达到361家。全年共取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3.6万项。全年受理国内外专利申请47.6万件,其中国内申请38.3万件,占80.5%;受理国内外发明专利申请17.3万件,其中国内申请9.3万件,占53.8%。全年共签订技术合同26.5万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1510亿元,比上年增长13.2%。全年成功发射卫星5次。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取得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在一些重要科技领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2005年末全国共有产品检测实验室18932个,其中国家检测中心293个。全国现有产品质量、体系认证机构177个,已累计完成对4.7万个企业的产品认证。全国共有法定计量技术机构4037个,全年强制检定计量器具3491万台(件)。全年制定、修订国家标准1304项,其中新制定673项。全国共有各类气象台站9881个,其中自动观测站7246个;天气雷达观测站点258个,卫星云图接收站点440个。全国共有地震台站1253个,地震遥测台网31个。全国共有8376个海洋观测站、监测站位。测绘部门公开出版地图1667种,测绘图书497种。(2006年2月28日国家统计局公布)

2010年,国家高新区的建设日臻成熟,创业和产业发展环境良好,创新体系和整体功能齐备,自主创新和发展能力强劲,拥有独特的创业文化氛围,基本完成创新建设阶段的主要任务,全面实施高新区、产业带和密集区的发展战略,若干具有国际一流水平和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科技工业园区将脱颖而出,10余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将蓬勃发展,4个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区将初显轮廓,基本实现高新区点、线、面的纵深战略发展,形成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强大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从整体上优化我国的产业结构,经济总量将占到我国工业增加值、出口创汇的20%以上,为解决就业、保持社会稳定、融入经济全球化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第7篇:大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老干部管理中心2016年度部门决算

第一部分 大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老干部管理中心概况

一、 主要职责

二、 部门决算单位构成

第二部分 大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老干部管理中心2016年度部门决算报表

一、2016年度收入支出决算总表

二、2016年度收入决算表

三、2016年度支出决算表

四、2016年度财政拨款收入支出决算表

五、2016年度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收入支出决算表

六、2016年度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基本支出决算表

七、2016年度政府性基金预算财政拨款收入支出决算表

八、2016年度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三公”经费支出决算表 第三部分 大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老干部管理中心2016年度部门决算情况说明 第四部分 名词解释

第一部分 大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老干部管理中心概况

一、主要职责

1、按照中央、省、市有关离退休干部工作的方针、政策,研究部署全区老干部工作,组织落实好离退休老干部的政治、生活待遇,并注意发挥其作用;

2、负责全区离退休干部工作的宏观管理,并对基层老干部工作进行督促检查和指导,帮助协调解决难点问题;抓好老干部工作队伍建设,培训老干部工作专兼职人员;

3、负责办好老干部活动中心,丰富老干部的文体生活,组织和指导老干部的健康疗养、体检及健身活动;

4、负责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的日常工作;

5、完成上级部门交办的其他工作。

二、部门决算单位构成

纳入大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老干部管理中心2016年部门决算编制范围的二级预算单位包括:

无二级预算单位

第二部分 大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老干部管理中心2016

年度部门决算公开报表

一、2016年度收入支出决算总表

二、2016年度收入决算表

三、2016年度支出决算表

四、2016年度财政拨款收入支出决算表

五、2016年度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收入支出决算表

六、2016年度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基本支出决算表

七、2016年度政府性基金预算财政拨款收入支出决算表

八、2016年度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三公”经费支出决算表

(详见附表)

第三部分 大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老干部管理中心2016

年度部门决算情况说明

一、收入支出决算总体情况

(一)收入总计48.89万元,包括: 1.财政拨款收入48.89万元。

(二)支出总计48.99万元,包括: 1.一般公共服务支出34.00万元。 2.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3.27万元 3.住房保障支出11.62万元。

(三)年末结转和结余0万元

二、财政拨款支出决算情况

(一)总体情况

财政拨款支出决算反映大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老干部管理中心2016年整体财政拨款支出情况,既包括使用当年财政拨款发生的支出,也包括使用以前年度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资金发生的支出。2016年度财政拨款支出48.99万元,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34.00万元,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3.27万元,住房保障支出11.62万元。

(二)具体情况

2016年度财政拨款支出48.99万元,按支出功能分类科目分,包括一般公共服务支出34万元,医疗卫生支出3.27万元,

3 住房保障支出11.62万元。

1.一般公共服务支出34万元,包括:

(1)行政运行34万元,主要是事业人员支出及保障机构正常运转等支出。

2.医疗卫生支出3.27万元,包括:

(1)事业单位医疗3.27万元,主要是事业单位人员医疗保险缴费等支出。

3.住房保障支出11.62万元,包括:

住房公积金9.04万元,主要是按规定比例为职工缴纳的住房公积金等支出。提租补贴2.58万元。

三、其他需要说明事项

1.关于“三公”经费支出说明。

公共预算财政拨款“三公”经费支出决算情况

2016年度公共预算财政拨款安排的“三公”经费支出0万元,其中:因公出国(境)费0万元,公务接待费0万元,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维护费0万元。2016年度“三公”经费支出比2015年减少0万元,下降0。

1.因公出国(境)费0万元,2016年参加出国(境)团组0个,累计0人次。

2.公务接待费0万元,2016年国内公务接待累计0批次0人,0万元。

3.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维护费0万元,其中:本年度发生公务用车购置费0万元,公务用车运行维护费0万元。年末公务用车保有量0辆。

2.关于机关运行经费支出说明。无

4 3.关于政府采购支出说明。高新区各单位政府采购事项由财政局统一管理,无需要说明的事项。

4.关于国有资产占用情况说明。截至2016年12月31日,本部门共有车辆0辆,其中,一般公务用车0辆、一般执法执勤用车0辆、特种专业技术用车0辆、其他用车0辆,;单位价值50万元以上通用设备0台(套),单价100万元以上专用设备0台(套)。

第四部分 名词解释

1.财政拨款收入:指市级财政当年拨付的资金。

2.上级补助收入:指单位从主管部门和上级单位取得的非财政性补助收入。

3.事业收入:指事业单位开展专业业务活动及辅助活动所取得的收入。

4.经营收入:指事业单位在专业业务活动及辅助活动之外开展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取得的收入。

5.附属单位上缴收入:指单位附属的独立核算单位按照规定上缴的收入。

6.其他收入:指除上述“财政拨款收入”、 “上级补助收入”、“事业收入”、“经营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等以外的收入。

7.用事业基金弥补收支差额:指事业单位在当年的“财政拨款收入”、“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资金”、“上级补助收入”、“事业 5 收入”、“经营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其他收入”不足以安排当年支出情况下,使用以前年度积累的事业基金(事业单位当年收支相抵后按国家规定提取、用于弥补以后年度收支差额的基金)弥补本年度收支缺口的资金。

8.上年结转和结余:指以前年度尚未完成、结转到本年按有关规定继续使用的资金。

9.基本支出:指保障机构正常运转、完成日常工作任务而发生的人员支出和公用支出。

10.项目支出:指在基本支出之外为完成特定行政任务和事业发展目标所发生的支出。

11.上缴上级支出:指事业单位按照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的规定上缴上级单位的支出。

12.经营支出:指事业单位在专业活动及辅助活动之外开展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发生的支出。

13.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指事业单位用财政补助收入之外的收入对附属单位补助发生的支出。

14.“三公”经费:指用财政拨款安排的因公出国(境)费、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和公务接待费。其中,因公出国(境)费反映单位公务出国(境)的住宿费、旅费、伙食补助费、杂费、培训费等支出;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反映单位公务用车购置费及租用费、燃料费、维修费、过路过桥费、保险费、安全奖励费用等支出;公务接待费反映单位按规定开支的各类公务接待(含外宾接待)支出。

第8篇:南宁高新技术产业开..

南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关于广西大学 科技成果转化及创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一、总则

1、为了促进广西大学的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人员创业,实现南宁高新区与广西大学的合作双赢,扶持南宁高新区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创业,根据南宁高新区与广西大学签署的合作框架协议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的规定,决定设立南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关于广西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及创业专项资金(以下简称“资金”)。为了做好资金的管理工作,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确保资金项目顺利实施,特制订本办法。

2、该资金是一种引导性资金。通过资金的引导作用,吸引国家、企业、投资机构和个人对广西大学教师、科研人员及在校大学生创办的中小企业创业项目的投资,逐步建立相应的鼓励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新型机制。

3、资金不以营利为目的,通过对广西大学科研教学人员、在校大学生创办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项目的支持,增强其创新能力。

4、资金项目的受理、评审遵循简便、科学、规范、高效的办事原则。

5、资金的使用和管理遵守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遵守诚实申请、公正受理、科学管理、择优支持、公开透明、专款专用的原则。

二、支持对象

1、资金支持的项目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1)成果及项目在南宁高新区的孵化园区内实施;

(2)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技术含量较高,创新性较强,技术处于广西区内

领先水平以上;产品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显著、对优化我市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有带动作用;

(3)项目应通过小试。

(4)产品中试及规模生产应符合国家环保要求。

2、承担项目的企业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1)具备独立企业法人资格,由广西大学的教学科研人员或在校学生创办,列入南宁新技术创业中心的孵化企业范围,在高新区国税分局、地税分局办理税务登记并依法缴纳税款;

(2)主要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和服务业务。

(3)企业有较高的管理水平和技术开发能力,运行机制灵活高效,企业资信状况好,有较强的市场开拓能力;

(4)企业班子有较强的市场开拓能力和较高的经营管理水平,并有持续创新的意识。

(5)企业有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和合格的财务管理人员。

三、支持方式:

资金采用无偿资助的支持方式。

主要用于支持广西大学教学科研人员或在校学生到高新区创业转化的科技成果。资助数额一般在20万元以下。项目承担企业应有一定的自有资金,资助数额不大于企业的净额产数额,项目实施周期不超过两年。

四、资金的来源和组织管理

1、资金来源为高新区财政拨款,由高新区财政从2009年起至2014年止每年安排100万元用于广西大学教学科研人员或在校学生到高新区创业。

2、资金使用应遵循专款专用、每年实行零基数预算的原则。

五、管理工作机构:

1、由高新区管委会领导、经济发展局、创业中心、高新区财政局负责人组成资金管理领导小组。负责审定和修改资金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则;批准资金工作计划预算;审查资金财务决算及工作总结。

2、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南宁新技术创业者中心,负责资金日常管理工作。具体负责草拟资金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则;起草资金支持重点指南、资金工作计划;每年年初根据上一年获资金支持项目的情况,提交资金运用情况报告。资金财务由高新区财政局负责管理,设立资金专户。

3、由创业中心聘请的具有一定权威的技术、管理和财务专家组成资金专家咨询委员会,对资金政策、项目重点指南、项目执行情况及其他重大问题提出咨询意见。在资金项目立项过程中,邀请相关专业技术、管理和财务专家组成专家评审小组,对项目进行评审,评审结果作为是否立项的主要依据。

五、 项目管理

1、申请

凡符合条件的项目,可向资金管理办公室提出申请;在两年内,资金对同一个企业只支持一个项目。

2、立项和监督管理

(1)资金管理办公室对企业提交的申请材料进行形式审查。申请材料包括申请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企业营业执照和税务登记证复印件和必要的技术、市场、企业信用资料。

(2)对形式审查合格的项目,由南宁高新区经济发展局(科技局)组织和召集相关专家对其进行集中评审,申报企业对项目进行答辩。

(3)通过专家评审的项目,在资金管理领导小组复核批准后,由高新区管委会与项目企业签订《资金项目合同》。《资金项目合同》一经生效,将按合同规定高新区财政从资金专户中分期拨付项目资金。首期拨付资金资助金额的70%,项目验收通过后,再拨付30%。

(4)资金管理办公室对资金项目的实施全过程进行监督管理。

(5)资金项目随时受理,按季度评审,分批下达。

3、验收

(1)项目验收由资金管理办公室主持。资金项目在合同到期后的6 个月内进行项目验收都可视为按期验收,项目可视具体实施情况申请提前验收;

(2)资金项目验收的主要内容包括:合同计划进度执行情况;项目技术、经济指标完成情况;项目研究开发取得的成果情况;资金落实与使用情况(要求提交有资质的审计机构出具的专项审计报告);项目实施前后企业的整体发展变化情况。

(3)资金项目验收应由相关专家组成的验收组进行验收。专家应是熟悉待验收项目的技术、财务和管理的人员,由资金管理办公室在省一级专家库内选定聘请,人数一般为3至5人。

(4)对已获支持的项目不进行验收的,不再受理其承担企业其它项目的申请。

4、成果分享

项目如中试成功,其规模化生产应优先考虑在高新区实施。

六、附则

1、广西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及创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由资金管理办公室按照本办法制订。

2、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3、本办法由高新区管委会负责解释。

第9篇:大数据产业技术联盟宣言

2014年8月,大数据产业联盟成立大会暨贵阳云计算—大数据产业高峰论坛在爽爽的贵阳隆重召开。这不仅是贵州,也是中国乃至世界大数据产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

大数据产业继云计算、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之后,正逐渐成为全球信息技术的新热点和产业发展的新方向,也将成为政府宏观调控、国家治理、社会管理的重要信息基础和技术手段,可以预见,大数据产业的发展将对人类的生产与生活产生巨大影响,将会对世界经济与人类社会发展带来深刻变革。

我们一致认为,在全球经济深刻变革中,对大数据产业的发展既创造了机遇,也带来挑战。贵州大数据产业发展前景广阔,挑战与机遇并存,唯有加强合作,才能让大数据产业在自身发展及拓展世界市场的进程中取得丰硕成果。

我们的目的,是联合所有求发展的全球大数据企业、教育机构和研究机构,共享联盟内的资源,准确定位企业的竞争力,加强合作,形成共生共荣的大数据产业链,共同拓展市场。与此同时,配合政府的工作,扩大联盟的影响力,推动大数据产业的发展。

我们深知,产业联盟作为一种新型合作机制,要实现顺畅运行和预期目标,将会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我们将相互理解,相互尊重,自觉履行产业联盟的权利和义务,为贵州乃至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和国家经济建设发挥更大的作用。

大数据产业联盟作为一个开放的合作交流平台,欢迎国内外大数据企业加入及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我们有理由相信,大数据产业必将为贵州乃至中国的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卓越贡献,必将深刻地改变全球经济的发展格局,推动人类社会生活的重大变革,成为21世纪世界历史上的一大奇迹!

大数据产业技术联盟成员(签名):

上一篇:手工艺创意大赛策划书下一篇:剑雨台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