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总结报告提纲(精选6篇)
一、工作总结报告
1、项目概况(项目来源、背景、实施年限、合作研究情况、变更情况等);
2、项目目标任务及完成情况
(1)合同指标
(2)完成指标:项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3、研究工作概况
4、简述主要解决的关键技术与创新点 5、国际交流合作情况
6、引进人才和培养人才情况
7、项目取得的主要成果(获奖情况、论文发表情况等)8、社会经济效益
9、项目总体资金情况,省国际科技合作计划拨款经费使用情况及引进国外资金情况
10、项目主要研究人员及各自承担的工作情况
11、存在问题及改进意见
二、技术总结报告
1、立项背景及意义
2、项目主要研究内容
3、详细论述主要解决的关键技术与创新点
4、取得的社会经济效益及推广应用前景
5、存在问题及改进建议
三、附件
1、项目合同书复印件; 2、授权和申请专利证书;
3、已发表并标注山西省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项目资助的相关论文、论著的复印件;
4、产品检验证书、产品使用证明、出口证明等;
八盘峡水电站位于甘肃省兰州市以西50km黄河干流上,电站总装机容易180 MW,其中1#、2#为国产机组(哈尔滨电机厂制造,2台×36MW);3#、4#、5#为进口机组(瑞典ASEA公司制造,3台×36MW)。机组基本资料及有关参数如下:
(1)电站最大水头19.6m、最小水头11.6m、设计水头18m;
(2)下游正常尾水位1560.30m、最低尾水位1558.35m、机组安装高程为1552.00m;
(3)电站多年平均气温9.7℃,极端最高气温43.0℃,极端最低气温-20.3℃,月平均最高气温22.6℃,最低气温度5.4℃。
(4)电站多年平均水温11.20℃、最高水温25.2℃;
(5)河流多年平均含沙量35kg/m3、实测量大含沙量306kg/m3、汛期平均含沙量4.55kg/m3;
(6)五台机组冷却水总计1129.3m3/h。详情如表1。
1.1 电站原有供水方式及存在的问题
电站原设计有两种技术供水方式:沉淀池供水和坝前(或蜗壳)供水。
(1)汛期机组技术供水方式为沉淀池供水方式,即从坝前工业取水口取水,由供水泵抽至沉淀池(沉淀池产水量1200 m3/h),经沉淀池沉淀后自流分配给各台机组;
(2)非汛期机组技术供水方式为坝前供水方式,各台机组坝前(或蜗壳)取水,单元自流供水。
以上两种机组技术供水均属于敞开式供水方式,即机组冷却水取自上游,经机组冷却器后直排尾水,此种供水方式既不经济(耗水率高),又不可靠,其弊端表现在:
1)由于汛期直接从坝前取水口取水,河水中的泥沙及杂物较多,经常造成工业取水口拦污栅、供水系统滤过器堵塞,影响机组冷却水供给,严重时导致机组不能供水而被迫停运。
2)由于汛期黄河泥沙含量较高,对供水系统供水设备及机组冷却器造成磨损破坏,设备故障频发,设备维护工作量增大,严重影响机组安全稳定运行。
3)电站每到汛期都要面临大规模的冷却水系统及其管路的清理,特别是湟水河(八盘峡上游黄河一大支流)来洪水时,机组供水系统水质及冷却设备的效率较差,造成机组各部轴承和发电机温度升高而被迫停运,最严重的一次是1995年9月1日全厂仅靠1#机运行(推力轴承为塑料瓦)带负荷4MW,全站几乎面临停电的危险,所以在汛期机组的供水系统对全站安全生产影响极大。
八盘峡水电站在汛期由于上游来水含沙量高,引起冷却水压降低,特别是湟水河来洪水时由于机组冷却水问题使机组被迫降低负荷甚至停运。表2是近几年汛期因机组冷却系统故障在汛期典型来洪水日造成的当日损失电量和年均损失电量的统计情况。
从表2统计情况看,每年汛期都对机组运行有很大的影响,其中1995、1997、1999、2001年影响最大,主要原因一是拦污栅压差较大、降低了发电水头;二是机组冷却水供给不足而被迫减少出力。空冷器、水导、集油槽、上导、下导、推力等处温度升高,直接威胁机组运行安全。从洪水期水能利用和系统运行情况看,八盘峡水电站是甘肃省在黄河干流上的第三个梯级电站,当湟水河来洪水时,因冷却水系统问题使机组负荷带不上去,在系统调度上直接影响到上游电站(刘家峡、盐锅峡)的正常运行,给甘肃电网带来较大的损失,大量的弃水降低了水能利用效率,影响了电站的经济效益。仅2001年7月9日一10日,八盘峡水电站减少出库流量约500m3/s,上游盐锅峡水电站少发电量约700万kwh,刘家峡水电站少发电量约1890万kwh。按每年一次洪水过程,根据洪水期间机组运行、状态及出力减少情况进行电量损失估算,从1995-2001七年中,仅八盘峡水电站共损失电量约14776万kwh.若加上刘、盐两站,因八盘峡出力减小而影响上游电站正常发电的损失,则电量损失更大。
汛期机组技术供水一直是影响八盘峡水电站机组安全运行的主要因素,为改善汛期机组技术供水条件,使其在汛期不受泥沙等杂物的影响,提高机组运行安全和可靠性,我们对四川大学高新技术研究中心设计的电站闭式循环水系统进行了认真考察和评估,根据我厂实际情况,认为这套系统适合我站情况,有必要实施及对现有技术供水系统进行改造。
1.2 机组技术供水系统改造的基本方案
经过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施工设计后,对方案进行讨论和优化,并对其严格审查,最后决定采用清水闭式循环供水方式。
(1)汛期((5月至9月)机组冷却水采用清水闭式循环供水(主要改造部分),沉淀池作为备用供水水源。
(2)枯水期(10月至次年4月)机组冷却水采用蜗壳自流单元供水,坝前取水作为备用供水水源。
(3)机组主轴密封用水连接到原供水系统上,根据运行的不同情况,选择沉淀池、清水池和坝前取水三种方式之一向其供水。
(4)全厂消防系统用水由清水池供给。
1.3 机组技术供水系统改造的基本原则
(1)技术供水系统的改造要充分考虑其可靠性,经济性和可行性,要深入研究施工的可行性方案。
(2)基本保留现有的机组技术供水系统,把现有的机组技术供水系统作为将,来改造后新供水系统的备用供水系统。
(3)在改造施工过程中,要保证不影响机组正常运行.
2 机组技术供水系统改造的基本情况
2.1 机组技术供水系统改造基本构成及工作原理
该系统由尾水冷却器、循环水池及泵房、循环水泵及电气控制柜、供水总管、回水总管五部分组成。在清水期将循环水池充满清水,在汛期利用循环水泵将池内清水打入位于尾水渠的冷却器,经过冷却后进入机组供水母管,分配至各台机组冷却系统使用,各台机组冷却后的回水汇入回水母管,返回循环水池,从而形成封闭循环。
2.2 机组技术供水系统改造的主要设备
(1)尾水冷却器:共5台。为保证冷却效果,单台冷却器的散热容量按单台48MW水轮发电机组容量进行设计,由四川大学高新技术研究中心设计,四川锅炉厂制造。冷却器通过托架安装于尾水渠斜坡上。
(2)循环水泵:共4台。型号为KQW200/400-75/4,由上海凯泉泵业集团公司生产。扬程:50m,流量:400m3/
(3)主要管路:供水、回水总管采用φ529×10螺旋焊接钢管,共26根×12米=312米,重约40吨。
供水总管自循环房至主厂房右侧,在沉淀池出水阀门之后接入机组供水总管,并装设两台DN500的电动阀门,从而实现两套供水系统的隔离,并可方便进行切换。
回水母管自主厂房水轮机层至循环水池,各台机组冷却系统出水由直排尾水改至汇入回水母管。
(4)泵房及循环水池:泵房及循环水池布置在尾水渠右岸,为两层棍凝土框架结构,下层为循环水池,上层为循环泵房,在泵房内布置循环泵及电控盘。
循环水池容积:1)总容积:177.7立方米;2)有效容积:156.8立方米〔溢流管底以下至循环水池底部的容积);3)有效可用容积109.8立方米(溢流管底以下至水泵底阀以上部分容积)。
2.3 机组技术供水系统改造施工情况简介
根据施工方案,整个改造工程施工分为五个部分:
(1)尾水冷却器设计制造及安装。本部分工程外包给四川大学高新技术研究中心完成。冷却器在出厂前,逐台进行打压,并做了泵通试验;在现场安装前,冷却器与托架进行了整体预装,并在现场进行了打压试验。冷却器用50T吊车整体吊装下水.
(2)水池及水泵房的建设及管路沟混凝土开挖。工程严格按照《工业与民用建筑标准和规范》施工,工程质量达到技术规范要求。
(3)水轮机层机组油、水、风三系统管路的移位。
(4)供水管路和回水管路的焊接安装。
(5)循环水泵及电气柜安装。
2.4 机组技术供水系统改造后的运行状况
八盘峡水电站机组技术供水系统改造工程于2002年3月22日正式开工,于7月18日施工结束,从7月19日系统正式充水、通电,并开始全面消缺,到8月22日16:45分正式投入运行。在历时5个月的改造过程中,我们精心组织、严格把关、从源头控制施工质量,对遇到的问题逐一排查解决,广大施工人员克服了施工中遇到的种种困难,使这项工程得以顺利竣工,并投入运行。
闭式循环系统投用后,机组进口水压0.2MPa,回水压力0.07MPa,机组各部位温度及水压均正常。四台循环水泵正常为三用一备,运行稳定,基本参数均达到设计标准。电气控制柜及动力柜运行正常,符合技术协议要求。
3 机组技术供水系统改造后遗留的问题
八盘峡水站机组技术供水改造工程的成功实施,不但在安全生产上彻底扭转了因技术供水带来的被动局面,而且在经济上也带来了巨大好处,但是工程因为涉及面较广,施工难度大,竣工后仍有诸多不完善之处:
(1)循环水泵的控制回路还未引至中央控制室接入计算机监控。
(2)供水管路的水压不能自动控制,如系统出现过水压时不能自动调节或停泵,导致机组冷却器有可能过压而破裂。
(3)尾水冷却器客观原因不能完全排空,防冻措施及方案不甚满意,目前确定有两种防冻方案:一是启动一台循环水泵供一单元一台机组进行小范围闭式循环,其它机组坝前自流供水;二是在尾水冷却器进口母管加装DN200的排水管(带阀门)至尾水,倒流机组坝前技术供水至闭式循环系统,经尾水冷却器后从加装的DN200排水管排走。
(4)机组水系统的某些阀门关不严而漏水,导致闭式循环系统漏水,漏水量约为4m3/h,目前暂时采用消防水等量补给的临时方案,以后结合组大、小修,对机组水系统阀门逐一排查,消除漏水的死角,最终取消临时补水方案。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下一步将存在的问题逐个进行改进和完善,使这项改造工程更架趋于合理的完善。
4 结语
八盘峡水电站机组技术供水改造工程的成功实施,彻底解决了电站在汛期机组技术供水的不可靠性,大大减少了因机组技术供水问题导致停机或降低负荷次数,避免造成大理的弃水,从而提高水能利用效率,经济效益非常显著,而且也极大地提高了发电的可靠性,对我站的安全生产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赵国发.水电站运行规程[S].甘肃省电力工业局.
试验比较和展示采用拜耳公司产品组合和解决方案,防除黄淮海地区旱地小麦田主要病虫害的药效及对作物的安全性,核算和对比不同解决方案的增产效果和经济效益等。
二、试验设计及处理
1.供试材料
(1)奥拜瑞31.9FS(拌种剂)拜耳公司生产
(2)世玛+伴宝+苯磺隆拜耳公司生产
(3)2.5%敌杀死EC拜耳公司生产
(4)70%艾美乐WG(吡虫啉)拜耳公司生产
(5)75%拿敌稳WG(25%肟菌酯50%戊唑醇)拜耳公司生产
(6)20%三唑酮乳油江苏建农农药有限公司
(7)2.5%高效氯氟氰菊酯江苏景宏生物科技公司
(8)40%戊唑·多菌灵悬浮剂(FS)江苏剑牌农药厂
(9)24%菌刀水剂武汉科诺生物科技
(10)16%易莎阔(双氟·氯氟吡氧乙酸)+伴侣(56%二甲四氯)山东农冠清源植保公司
(11)黄金组合(克百威·多菌灵)河南科大绿野公司
(12)3%苯醚甲环唑天津科润
(13)30%甲基异柳磷
2.试验处理及设计
试验采用随机区组排列,重复三次,小区面积13.5米×20米=270平方米。邻近试验区外有示范面积20010平方米,试验处理见表1:
三、试验地基本情况
本试验安排在西华县黄桥乡东斧柯村,王新安责任田,土质沙壤,肥力中等,前茬大豆,每667平方米产150千克。小麦播种整地前,667平方米施15~15~15复合肥50千克,加尿素10千克。
按照试验方案要求,2014年10月24日下午拌种,10月28日上午播种,667平方米播量为13公斤。小麦品种为周麦26,播种时气温11~18℃,多云天气。2014年11月3日小麦出苗。与对照相比,处理3晚出一天,处理2晚出2.5天。11月18日基本苗调查,处理1平均基本苗为34万株/667平方米,处理2为37.3株/667平方米,处理3为34万株/667平方米。
四、试验结果及分析
1.除草效果比较
本试验因冬前小麦播种偏晚,杂草出苗晚而小,故冬前未施药,冬后3月2日进行施药,施药时大多阔叶杂草5~10叶期,主要种类是荠菜、播娘蒿、婆婆纳和野燕麦。按方案要求,处理3(当地植保)用16%易荷阔(双氟·氯氟吡)30克+伴侣(56%二甲四氯)30克+24%菌刀15毫升/667平方米+15%炔草酯60毫升/667平方米喷雾。没667平方米喷液量:处理2和3均为30千克,即每667平方米两桶水(药量增加一倍)。
药后11天,即3月13日观察,处理2和处理3两区内的荠菜、播娘蒿、猪秧秧中毒明显,叶片发黄、扭曲(而婆婆纳稍差)。药后19天,即3月21日观察,上述杂草枯黄、萎蔫,即将死亡。用杂草盖度目测法统计,处理2、3与对照相比,其除效均达100%,处理2和处理3两者之间差异不明显。
2.病虫害防治效果
按原试验方案要求,春季防病虫综合施药仅一次,即在小麦齐穗期。但因今年我县3~4月份降水偏多,麦田湿度大,小麦纹枯病、白粉病、蚜虫发生重。为安全起见,故第一次施药提前,即在4月11日开始施药。后期为预防小麦赤霉病和叶枯病,5月11日又增加了一次用药。
第一次用药(即4月11日)处理2按原方案进行。处理3用20%三唑酮100毫升/667平方米+10%吡虫啉20克/667平方米+2.5%高效氯氟氰菊酯50毫升+利达30克,混合喷雾。药后12天,即4月23日采用大区五点取样法调查,每点20株,共查100株,调查结果如下表:
由表2看出,处理2和处理3对小麦蚜虫防效较好,均达100%。对纹枯病看不出明显防效,调查发现此时纹枯病病株率较高,而严重度不高,多为二级。去年对不同处理进行了详细的分级调查,今年未能拔出麦株逐个分级。在后期进行的枯、白穗调查时,因对照差异不大,也未能统计出不同处理的防治效果。这也正是目前西华县麦田存在的一项技术难题。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
小麦白粉病、锈病因对照区未发现,也无法统计其效果。事实上,今年我县小麦白粉病大发生,而本试验区,对照发病轻,分析原因可能对照区太小,在临近其他小区施药时造成一定影响。
3.小麦扬花灌浆期,即进入5/1日后,我县接连出现3次降水天气,特别是5月6日的一场大风大雨,使我县局部乡镇小麦倒伏严重,本试验区也有小面积倒伏。为防止后期小麦白粉病、叶锈病严重发生,处理2和处理3均采用40%戊唑·多菌灵悬浮剂100毫升/667平方米喷雾。5月20日调查,小麦白粉病、锈病及赤霉病发生很轻。而生产大田中,今年后期小麦叶锈、白粉病严重流行,施药失时的地块较常年减产15%以上。
小麦全蚀病今年在西华县重流行,主要原因与今年西华县3、4、5月份降水有关。而在本试验区未见小麦全蚀病发生,原因与综合施药有关。
4.安全性评估。本试验从小麦拌种开始,在麦田除草及后期综合施药过程中,处理2和3均未见小麦药害发生,所有药剂及配方都是安全的。
5.收获测产
(1)理论测产,按照方案要求进行。每667平方米有效穗数:每点取一米双行,查总株数,除6求得。理论产量(千克/667平方米)=有效穗(万/667平方米)×平均穗粒数×千粒重×0.0086。
(2)实际产量,每个调查点实收0.4平方米即一米双行),待晒干脱粒后,称其重量,计算实际产量。
理论测产和实产调查结果见附表4。
由表4看出,无论是理论测产和实产,均以处理2产量最高,与对照相比,理论产量和实际产量分别增产35.7%和50.5%;与处理三相比,分别增产10.4%和13.4%;处理3(常规植保)与对照不施药相比,理论测产增加22.9%,实际产量增加32.4%。
6.问题及讨论
西华县是国家重要的小麦生产基地县,全县小麦播种面积大,产量高,各级领导重视。但随着作物产量提高和栽培条件,气象因素的不同和改变,麦田病虫害发生种类多,损失重,特别是小麦全蚀病、纹枯病、白粉病、锈病、赤霉病和麦穗蚜发生严重。且年度间变换不等。因此,在制定防治方案时不能固定太死,应根据不同病虫发生特点,做到科学合理用药。
国内外与该项目有关的研究进展和取得的成果,项目进一步研究的意义或项目实施的目的。(即目前在某一地域范围或某一领域存在某一方面的不足之处,通过项目的实施要解决某一个问题或者要达到某一目的〈提高产量、品质,降低成本,解决危机等〉。)针对问题→提出方案→达到目的
例如:苹果病害严重,品质低价格底→项目实施→品质高,收益好
二、项目任务指标
即合同规定的具体研究内容,技术指标、效益指标及工作指标。
三、合同指标的完成情况
完成合同约定的具体研究内容,技术指标、效益指标及工作指标的实际情况。
四、项目工作总结
即完成项目过程中所做的主要工作,(如宣传、动员、组织、协调〈同级各部门、上下级〉、培训、等活动),及遇到了怎样的问题(非技术)是怎样解决的。
五、项目关键技术总结
即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关键技术方法(关键技术点)和难点;
六、项目效益分析
包括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成果市场推广应用前景分析
研究成果的市场推广应用条件和应用前景,对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意义。
七、项目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和创新点
八、存在问题、建议及下一步研究工作设想
项目研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对该领域或专题研究的设想和建议
技术规程 项目试验报告
1.会议名称、时间、地点、主题,主办单位和学术牵头人; 2.与会中外宾实到人数,收到中、外论文数;
3.国际上本学科的动向、趋势、水平介绍和评价; 4.与会国内外著名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动向;
5.通过会议反映出来的我国在该学科领域内的水平和国际水平的差距,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6.会议中涉及有关政治问题的情况、处理经过和结果及经验和教训(内容务必详细,讲清来龙去脉)。7.会议论文集出版情况。
注:
1.总结报告请在会议结束后两周内完成,经单位负责人审阅后,送国际合作与交流处综合科,并请同时发送到如下电子邮箱qinweih@mail.sysu.edu.cn。(附上一至二幅会议照片)
1 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 毕业考试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
本着“综合考核, 注重质量, 突出特色, 有所创新”的基本思路, 我校对各专业毕业考试进行了大胆改革。改革始终贯穿以人为本的理念, 坚持把质量放在重要位置, 把促进人才全面发展作为改革的主要目标。实践证明, 我校毕业考试改革是成功的, 效果是令人满意的。主要体会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 学员专业理论考试成绩稳步提高
通过改革, 临床医学专业平均考试成绩达82.5分, 护理专业平均考试成绩达到80.1分, 药学专业平均考试成绩达81.4分, 检验专业平均考试成绩达78.0分, 放射专业平均考试成绩达77.5分, 5个专业平均考试成绩达79.9分。与改革前 (2001年) 的专业理论考试平均考试成绩69.2分相比, 提高了15.5个百分点。
1.2 学员专业技能操作能力得到加强
改革之前, 教师从未单独组织毕业技能操作考核, 对学员经过3年培训后专业技能操作究竟掌握到何种程度心中没有底。通过改革实践, 不但检验和强化了学员的专业技能操作水平, 更重要的是将专业技能操作部分作为独立的科目纳入到了毕业考试。
1.3 学员军政素质明显提高
通过全程教育和毕业考核, 学员的思想政治素质明显提高;借助军事共同课程考核的牵引, 学员平时训练的热情空前高涨, 训练成绩不断提高, 毕业军事体能考核由2001年的达标合格率不到30%提高到2010年的95%以上。
1.4 学员对毕业考试改革成效普遍认可
自2002年以来, 我校先后组织数百名应届毕业学员对毕业考试的构建模式、考试内容、计分办法和实施程序4个方面进行问卷测评, 认为毕业考试科学性、针对性、目的性好和较好者, 占92.1%。通过对军区10多所医院和边防团队的检查调研, 他们普遍认为我校近年毕业学员的能力、素质有明显提高。
2 重组考试科目, 构建了新型毕业考试模式
2002年, 我校构建了集专业理论综合、专业技能操作、专业综合知识口试和政治理论综合、军事共同课程于一体的“3+2”毕业考试模式。自2005年起, 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 我校又将“3+2”毕业考试模式简化为集专业理论综合、专业技能操作和思想政治素质、军事共同课程的“2+2”毕业考试模式。实践证明, 现行毕业考试模式更加精炼, 更加贴近军队院校实际, 更能反映我校的办学特色。
2.1 构建专业理论综合考试科目
(1) 临床医学专业:将传统内科学、外科学2门理论考试合并为一门临床医学专业理论综合进行考试。2门课程基本内容各占40%, 综合分析类占20%。 (2) 药学专业:将传统药物分析、军队卫生供应管理学和药剂学3门理论考试合并为一门药学专业理论综合进行考试。3门课程基本内容各占20%, 综合分析类占40%。 (3) 医学检验专业:将传统生物化学检验、微生物检验和临床检验3门理论考试, 合并为一门检验专业理论综合进行考试。3门课程基本内容各占20%, 综合分析类占40%。 (4) 医学影像专业:将传统X线诊断, X线机原理、构造与维修和X线投照技术3门理论考试, 合并为一门医学影像专业理论综合进行考试。3门课程基本内容各占20%, 综合分析类占40%。实践证明, 专业理论考试改革, 有利于减轻学员的考试压力, 有利于学员巩固专业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 有利于培养学员对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毕业学员问卷调查显示, 93.2%的学员对设置毕业专业理论综合考试科目表示认同。
2.2 构建专业技能操作考核科目
改革传统操作考核项目和方式单一且不单独进行毕业考核的做法, 重新设计了各专业毕业技能操作考核的项目内容和考核方式。考核的项目内容体现了专业特色, 具有良好的代表性和针对性。采用现场考核, 按统一印制的《专业技能操作考核评分表》打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我校先后聘请军内外专家担任操作考核的主考, 全程监督操作考核。实践证明, 由于准备工作充分, 组织管理严格, 不但保证了毕业专业技能操作考核的质量, 而且还培养了学员严谨的作风和良好的实验室工作习惯。同时表明, 专门设置毕业专业技能操作考核, 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 有利于大专层次卫生人才动手能力的培养。毕业学员问卷调查显示, 98.8%的学员对设置毕业技能操作考核科目表示认同。
2.3 构建思想政治素质考核科目
设置思想政治素质考核的主要目的是重视学员平时的思想表现,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学员在校和实习期间的思想表现、政治理论学习等, 以毕业鉴定的形式, 对学员的思想政治素质进行综合评价。实践证明, 思想政治素质考核, 对坚定学员的政治信念, 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 保证人才政治上合格, 是极为有利的。毕业学员问卷测评结果表明, 95.3%的学员对设置毕业思想政治素质考核的做法表示满意。
2.4 构建军事共同课程考核科目
设置军事共同课程考核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员良好的军人素质, 把平时训练与毕业考核相结合, 检验学员的平时训练水平和体能状况。实践证明, 这种做法突出了军队院校的办学特色, 有利于培养学员良好的军事素养和过硬的军人作风。毕业学员问卷测评结果表明, 90.8%的学员对设置毕业军事共同课程考核的做法表示满意。
3 改革成绩评定办法, 优化了毕业考试成绩结构
毕业考试是对平时教学效果的检验, 是平时考试的延续。没有平时考试的高水平, 就不会有毕业考试的高质量。毕业考试与平时考试, 是一个过程的不同阶段, 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 必须把2者有机结合起来, 发挥考试的整体效果。毕业考试与平时考试之间的最佳结合点是把平时考试成绩按一定比例计入毕业考试的总成绩。结合军队院校实际, 我们采取了以下3种办法。
3.1 分类计算, 区别对待
对学员毕业理论考试成绩的计算, 采用平时考试成绩占40%, 毕业专业理论综合考试成绩占60%的办法;专业技能操作考核、思想政治科目考核和军事共同科目考核, 按毕业考核的成绩单独计算。
3.2 控制计算平时考试成绩的门数
基本原则是, 将核心课程列为计算平时考试成绩的主要选择对象, 即把各专业实习前考试的2~3门课程作为计算平时课程考试成绩的科目, 如医学检验专业的生物化学检验、微生物检验和临床检验学基础等。
3.3 保证平时考试的质量
我校的做法是, 建立相关课程考试题库, 规定凡是参与毕业考试成绩计算的平时考试课程, 由考试中心统一命题, 实行教考分离, 以切实保证平时考试的质量。
4 加强统一领导, 实现毕业考试的规范化管理
毕业考试改革是一项重大的管理行为。管理出效益, 管理促质量。只有坚持管理的高起点, 才能保证改革的高质量, 只有把毕业考试的改革与实施纳入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的轨道, 才能保证改革的顺利实施和健康发展。我校的主要做法包括以下几方面。
4.1 加强统一领导, 明确责任分工
我校毕业考试改革实行党委统一领导、领导小组负责组织、职能工作小组具体承办的三级管理体制。毕业考试改革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进行, 领导小组根据党委的安排部署, 负责组织实施, 成立督察、命题、考务、监考、阅卷5个工作小组, 明确各工作小组的工作范围和任务职责。
4.2 科学组织实施, 严格考务管理
我校提出毕业考试与组织实施实行“三三制”管理。一是抓好3个落实, 即抓好考前教育、考前辅导和考前培训的落实;二是做好3项准备, 即做好命题组卷、考场和阅卷场地的准备;三是明确3项任务, 即明确巡考、主考和阅卷人员的任务职责。“三三制”管理的主要特点是, 责任划分具体, 职责分工明确, 质量标准严格。
4.3 开发毕业考试题库系统, 实现教考分离
为了配合毕业考试改革, 我校开发了毕业考试题库系统。该系统的建立, 使毕业专业理论考试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教考分离, 对保证毕业考试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4.4 开发试卷质量分析系统, 保证试卷质量
通过对试题的难度指数、区别度指数等参数的计算、分析, 及时补充、更新试题, 调整命题组卷的难易度, 这样保证了题库质量, 提高了命题组卷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技术总结报告提纲】推荐阅读:
工作总结报告和技术总结报告撰写提纲07-25
技术中心总结报告10-05
课程设计技术总结报告10-13
技术工作总结报告11-09
直流系统技术总结报告11-09
技术年终工作总结报告06-19
餐饮管理技术个人总结报告07-10
焊工技师技术工作总结报告09-16
技术员年终个人总结报告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