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政府耕地保护制度

2023-02-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制度不仅是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也是国家与社会互动的竞技场,持续规训着各类主体的思想和行为,具有引领、规范、促进和保障等重要作用。那么,制度如何发挥其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您收集的《县政府耕地保护制度》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1篇:县政府耕地保护制度

完善耕地保护制度的法律对策

在中国改革开放后30多年的发展中,工业化和城市建设步伐加快,我国的粮食安全也将面临严峻挑战,城市建设用地与保护耕地政策的矛盾日益尖锐。对土地中的耕地保护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必须合理和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耕地资源,正确处理好城市建设与耕地保护政策的关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耕地被占用的越来越多,鉴于我国耕地保护制度的缺陷,我们应加强对耕地的法律保护,使我国的耕地得到有效利用,并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城乡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本文从耕地保护的含义、特点、内容等方面阐述了耕地保护的重要性,以及耕地法律保护的基本制度与措施。

1. 耕地保护概述

耕地保护是指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手段和措施,对耕地的数量和质量进行保护。耕地保护包括耕地数量(面积)和耕地重量保护,其中耕地中的数量保护是指在使用开发利用耕地的过程中要保护耕地数量的绝对稳定和相对稳定,防止耕地数量的减少,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耕地的质量保护是指在耕地的使用开发利用过程中对其保护生产能力、发展潜力等方面进行的保护措施和手段。

2.耕地的数量保护包括以下几方面

2.1实行耕地占用补偿制度,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为了保护耕地,避免其数量减少,《土地管理法》规定,国家实行耕地补偿制度。非农业建设经批准占用耕地的,由占用耕地的单位负责开垦与所占用耕地的数量与质量相当的耕地;没有条件开垦或者开垦的耕地不符合要求的,应当按照相关的规定缴纳耕地开垦费,专款用于开垦新的耕地。

2.2确保耕地总量不减少的措施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采取措施,确保本行政区域内耕地总量不减少。

2.3节约使用土地,禁止闲置、荒芜耕地 非农业建设必须节约使用土地,可以利用荒地的,不得占用耕地;可以利用劣地的,不得利用好地。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闲置,荒芜耕地。

2.4鼓励开发利用者合理开发未利用的土地 国家鼓励单位和个人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开发未使用土地,国家依法保护开发者的合法权益。

3.耕地质量的保护内容

耕地质量的保护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改良土壤,提高地力,防止土地沙漠化、盐渍化、水土流失和污染土地。县、乡(镇)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农村集体组织,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耕地采取综合整治,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

4.我国耕地保护的基本法律制度

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和土地复垦制度是我国耕地保护的基本法律制度,也是众多保护制度的核心。

4.1基本农田保护制度 基本农田的含义:根据《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的规定,指根据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以及对建设用地的预测,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而确定的长期不得占用的耕地。 基本农田保护制度的内容主要包括基本农田的规划、划定、保护、监督管理,以及违反有关规定的处罚办法等,即具体规定了划定的原则、各项保护措施、监督管理办法及各级人民政府的责任和违反规定的处罚办法;基本农田的范围。根据《土地管理法》第34条的规定能得出其基本范围是城市蔬菜生产基地;农业科研、教学实验田;有良好的水利与水土保持设施的耕地,正在实施改造计划以及可以改造的中低产田等;基本农田划定的方法。以乡(镇)为单位进行划区定界,由县级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同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实施。实行进行划区定界,确定具体范围,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区的档案;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的耕地分为两级:生产条件好、产量高、长期不得占用的耕地,划为一级基本农田;生产条件较好、产量较高,规划期内不得占用的耕地,划为二级基本农田划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区。

4.2土地复垦制度 土地复垦是指土地行政主管单位根据土地的特点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等情况对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的土地破坏按“谁破坏,谁复垦”的原则采取措施使其恢复到可供利用的一种状态的一种土地保护措施制度。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土地破坏,用地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负责复垦;没有条件复垦或复垦不符合要求的,应当缴纳土地复垦费,专项用于土地复垦。复垦的土地应当优先用于农业;因从事开采矿产资源、烧制砖瓦、燃煤发电等生产建设活动,造成土地破坏的,应当采取有效措施,使其恢复到可供利用的状态;人民政府应制定土地复垦计划,且该计划应当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协调,并根据经济合理的原则和自然条件及土地破坏的状态,确定复垦后的土地用途;国家鼓励生产建设单位优先使用复垦后的土地;用于农、林、牧、渔业生产的,减免农业税。

5.我国耕地保护制度的缺陷

我国的现有耕地利用制度具有一定的缺陷,既有历史遗留问题,也有人们观念的问题,还有随着社会的发展,在耕地利用的保护中出现的一些缺陷。

5.1农民耕地所有权的概念内涵模糊不清 从理论层面上讲,“农民集体所有是由一定社区内的全体农民组成的集体组织,作为权利主体享有和行使集体耕地的所有权,作为集体成员的农民不能以个人享有和行使集体土地所有权。”

5.2履行耕地征地手续形式化 据测算,建设用地占用耕地中经国务院审批的只占到少数。面对难以有效抑制的耕地占用现实,不得不让人思考。

5.3耕地侵占具有行政行为特征 作为耕地直接管理者的地方政府,更是没能承担起保护耕地的责任,随意圈地,建立各种名目的开发园区,在有些城镇,动则圈地几十平方公里,形成“开而不发”成片晒太阳的开发区。

5.4为政绩的需求大量进行农用地转用 我国地方政府官员的任期一般为3~4年,长期以来,对于一届地方政府的政绩评价,都集中在当地的经济发展上,于是,政府对土地需求的“胃口”越来越大,结果是大量的耕地被圈占。

6.完善耕地保护制度的法律对策

6.1加强耕地保护的立法 从法律方面做好保护耕地的准备,使耕地受到破坏的时候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当耕地受到损害可以通过法律途径得到解决。

6.2加强行政审批手续 在审批手续这个环节加强管理力度,严格履行征地手续,实行先征后用,严格杜绝政府为求政绩而象征性的办手续,提高土地行政管理部门的级别,使征用土地变得更加正式。

6.3强化全社会的耕地保护意识 保护耕地成本不能由拥有耕地的农民集体和承包耕地的农民来全部承担,中央政府、省政府同样应承担相应的成本,从事第二、三产业的人们也要承担一定的成本,人们也要在思想上加强耕地保护的意识。

6.4完善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机制 彻底改变只注重经济发展数量的政府政绩考核机制,把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思想真正落实到政府考核之中。

作者:李玲

第2篇:耕地保护视角下的农地产权制度

摘要:农地产权制度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和基础,是稳定农村经济发展和国家社会经济秩序的关键因素。文章透视了我国农地产权制度历史变革的轨迹,对我国农地产权制度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农地产权制度对耕地的影响及进一步改革的方向。

关键词:农地产权 农地承包经营权 耕地保护

农地,指我国农村中农业用地,主要是耕地,不包括农村中的森林、水面等。农地产权是农地财产权利的简称,它是由农地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及处置权这4种权利组合而成的一组权利束。与此相对应,农地产权制度指的是农地财产的这4种权利的不同分配和组合的结构及其性质。农地产权的界定及功能根据现代产权理论,农地产权就是在一系列与农地有关的可选择的排他性行为中做出选择的权利。产权有别于所有权,主要在于所有权强调的只是归属,是法权;而产权则是指除了归属权之外的其他3项权利,即财产的使用权、收益权与转让权。由此,判定农地产权的明晰与否的标准应当是:农地权利所有者对其所拥有的权利是否具有排他的使用权、收益的独享权、自由的转让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将18亿亩耕地保有量确定为约束性指标。目前我国耕地面积为18.31亿亩,这意味着今后5年我国耕地减少量必须控制在3000万亩以内。要使指标成为现实,国土资源部门肩上的担子不轻。2005年全国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460万亩,与全国建设占用耕地2081万亩相比,实现了数量上的补充大于占用。但是,在质量上却一直存在着占优补劣的问题。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我国通过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的潜力十分有限,补充耕地特别是优质耕地的难度越来越大。这充分表明,我国耕地面积现在已经到了入不敷出的境地,而且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逐渐深化,农地非农化速度将进一步加快,人地矛盾进一步加深。虽然我国采取世界上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且把农地保护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并实行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制度,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和土地征用管制制度等一系列耕地保护政策,但耕地保护政策的运行并未取得预期的效果,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濫占乱用土地的行为。农地产权作为耕地保护的前提和基础,对耕地保护至关重要。本文以农地产权作为切入点,从我国现有的农地产权制度探求保护耕地措施的关键。

我国现行农地产权制度的局限性

1978年以来,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改革取得了辉煌成就。然而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许多新问题逐渐凸显,现有的土地产权制度开始呈现出以下方面的局限性,影响到耕地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一)土地所有权主体内涵不清,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制主体虚置

事实上,我国土地集体所有的权力受到国家的限制。按现行法律法规的规定,村组织和农户基本上只有土地所有权中的使用权,而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租让权、交易权和抵押权。耕地转变为城市建设用地被国家严格控制,耕地和宅基地基本上不允许交易。由于制度供给不足,直接导致了土地征用权的滥用。非公益性质征地的制度安排剥夺了集体土地所有者的土地发展权,用地单位和政府则分享了这部分土地增值的收益。依照现有法律规定,我国现行集体所有制下的土地所有者主体存在4种形式:村农民集体所有、乡(镇)农民集体所有及村以下农业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民集体所有。所有者主体的代表机构是相应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委员会。这就使得土地所有权的归属还没有特别明确,模糊界区过大,土地产权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从本质上说,所有权主体不明确、产权主体多元化乃是一种产权主体缺位,它必然会引发如下结果:各“所有者”竞相伸手要利,却不关心自己应尽的义务。目前,相当多地方农地得不到有效保护,耕地锐减趋势得不到遏制,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年久失修,土地沙化和盐碱化严重等种种令人焦虑的农地现状,正是农地产权主体缺位所导致的直接后果。

(二)农地流转属性不明显,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属性不明确

目前,土地的最终处分权既不属于所有者——集体,也不属于直接使用者——农户,限制了土地流转的可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抑制了农业剩余劳动力在更大范围内脱离土地的可能性。同时我国特殊的城乡户籍制度、社会福利制度对农民脱离土地进入城市也是难以逾越的障碍。因此,尽管工农产品之间的“剪刀差”使土地产出率相对于工业十分低下,但土地所包涵的福利机制给予农户基本的生存保障,也阻碍了土地流转。要么是自发产生缺乏制度约束,要么是政府推动(如土地规模经营),农民没有积极性。同时,权责关系不稳定,土地承包引起了“两权分离”,但这种分离从土地产权的角度看是不完整和不清晰的。严格地讲,目前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仅是一种在土地上耕作的权利,除了承包土地的行为权利明确归属农民外,有关转包、租赁、抵押、转让等其他的土地权利均未进行设定,农民承包的土地产权是严重残缺的。另外,农民在土地承包中获得的土地应该具有物权的特征,但目前却在很大程度上以债权的形式给予保障。这种缺乏法律依据和法律保障的土地关系是难以稳定的。

(三)农地收益权功能不强

土地收益权的界定是基于土地的收入在国家、集体和农户之间的分配,界定其是否能够实现三方利益最优化,主要在于土地制度对土地经营者的激励功能。除了技术因素、国家和集体在公共产品上的投入外,农户的积极性最能影响土地的产出效益。从这个角度来看,农民应该得到绝大多数剩余额,以激励其更好地经营土地。而实际情况是,国家和集体获得收益的比例较高,这就降低了激励作用。另外,由于农业产生的经济效益远远低于工业经济效益,造成国家和集体对公共品投入偏好于工业和第三产业,导致对农业公共产品投入不足。再者,农地的收益主要来源是土地产出物的收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的成本高低是影响收益的重要因素。当前我国农村税费配套改革措施虽然有所加强,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了免收农业税,但由于农资价格不稳定,成本上涨的可能性极大,因此农产品收益的风险仍然较大。

(四)集体土地产权制度安排不合理,土地资源配置困难

我国《宪法》和《土地管理法》都规定,国有土地和集体土地可以依法转让,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另行规定。然而到目前为止,农村集体土地转让的具体可操作性规定仍没有出台。农地的转让也难以合法地进行,造成土地资源流动、配置困难。产权的可交易性是产权的重要属性,也是产权发生作用或实现其功能的内在条件,但产权是否进行交易除国家为公益事业征地外,都应该是产权主体权衡利弊后的自主行为。而现行的农地平均承包使用及土地定期或不定期的调整制度,使农民对土地的预期收益难以稳定地实现,从而出现粗耕粗种掠夺式经营,导致耕地质量下降,耕地难以实现可持续利用。

农地产权制度不完善的后果

(一)妨碍了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

由于土地所有权不明晰,农民对于集体所有的土地承包关系不稳定,导致农民要么普遍不愿意做长期投资,甚至出现掠夺性经营;要么采取撂荒的形式,使宝贵的土地资源白白浪费。

(二)农户经营规模小且在继续变小,地块零散

由于土地承包关系不稳定,村自治组织经常以土地所有者主体的身份频繁地调整农户的承包地,形成农地使用权高度分散经营的格局,加大了农产品的经营成本,妨碍了农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三)农民土地权益得不到保障

由于土地产权模糊和集体所有权的逐渐上移,自上而下的侵权行为经常发生。特别是由于制度供给的缺陷,农村基层干部事实上决定着土地发包、费用收取、宅基地分配等权力,而作为土地所有权主体的农民则没有对其实施监督和制约的权力,这就在客观上为这些乡村官员滥用权力进行“寻租”活动提供了一个体制空间。

(四)土地的征用制度不健全

近20年来,国家通过土地征用,从农民手中拿走了2万亿元的土地资产,其中大多用于非公益性建设,从中获得了十几倍乃至几十倍的差价收益。目前征地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一是征地范围过宽,远没有限制在“公共利益”上。典型调查显示,在征用土地的总量中,真正用于公共利益的土地不到10%。二是征地补偿没有充分考虑土地所有权及其经济属性,标准偏低。三是安置无着落,对农民的补偿过低,对失地农民的安置办法根本无法解决其后顾之忧和长久的生计。众多的失地农民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不仅没有享受到土地增值的级差收益,反而丧失了赖以生存的土地资源。

深化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对策建议

(一)明晰土地集体所有权的主体

集体所有权的实现形式必须改革与创新。集体土地为组、村或乡集体所有,以组拥有所有权为主要形式。有关土地承包、流转等重大问题,必须由村民小组讨论,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决定,以保障每个村民在如何配置农地的各项权益上有更多的参与权和决策权。要通过立法,尽快取消村委会的经济权力,包括事实上的土地所有权、征收费用的权力等,还村委会的本来面目,使其成为一个纯粹的农民自治组织,从而彻底杜绝村干部以所有者代表的身份侵犯农民的土地权益。要积极探索农民以最终所有者的身份拥有委托权,按照一“户”一票制选举村社经济组织作为拥有土地管理权和处置权的代理人,重建社区合作经济组织,以代替目前的村自治组织行使农村集体所有权主体的职能,切实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

(二)稳定和完善以土地承包权为核心的农地产权体系

土地承包权是集体土地所有权下的一个完整、獨立的土地产权形态,是农地产权制度的核心。土地承包使用年期为100年,本集体经济组织内的农民有优先获得承包和使用土地的权利。承包土地使用权按不动产特性给予法律保障,将土地承包权依法物权化为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农地使用权,由主要依靠政策手段调整过渡到依靠法律手段规范上来。集体只保留法律上的最终所有权,并通过逐渐弱化土地所有权的方式,强化土地承包权。在土地承包的有效期内,农户有权决定承包地流转、抵押、入股等。改革现行的征地制度。必须设置一套制度安排,使农民能够通过合理合法的渠道分享工业化的成果。一是缩小征地范围。除非公共利益的需要,经营性项目用地绝不能启动国家的征地权。要通过立法,明确规定政府及其部门不得从事土地经营,土地经营由市场主体承担。如果做到这一点暂时还有难度,可以考虑土地交易的行政监管部门实行垂直领导。二是要改进征地补偿办法。征地补偿必须以土地的市场价格为依据,实行公平补偿,包括公益性征地也要以市场价对农民予以补偿。三是要完善征地程序。要通过严格的认证程序来防止国家强制性征地权的滥用,把征地过程纳入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四是健全土地市场。要从法律上明确国家所有权和农村集体所有权为平等的财产性权利,允许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以使用权入股、租赁等方式参与经营性建设项目的开发,允许农民承包的土地使用权进入一级市场,从制度上保证农民能获得土地增值的收益。

(三)建立市场化的农地使用权流转机制

土地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只有在流转中才实现增值,提高其边际效益。为了促进土地使用权流转并制止以土地作为资产保值手段或其他不合理利用行为,还应规定拥有土地使用权证的具体要求,即土地使用权人履行保护和合理支付土地出让金、缴纳土地使用税等义务;土地使用权人不得擅自变农地为非农用地,只有务农的劳动力才有资格拥有农地使用权,对土地使用权人造成土地闲置或荒芜的,要课收土地特别税;土地使用权发生流转时,原使用者对土地的投资应得到相应的补偿,使土地在使用过程中的增值效益得到相应体现。

(四)加速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农地流动和相对集中的前提是不断提供新的就业机会,让一部分农民从土地上转移出去,从而减少农业人口,扩大农业的经营规模。按目前的户籍制度统计,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70%左右,尽管其中包括1亿多从事其他非农产业的人口,农业人口仍然过多,这是农地集约化程度低的重要原因之一。从我国实际看,减少农业人口除有赖于大工业和大中城市吸收一部分外,主要依靠发展农村第二、三产业和小城镇建设。因此,保持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推进、农村发展与城市发展相同步,应当成为我国跨世纪农地产权制度变革所必须创设的重要条件。

(五)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在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中,尽快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如失业保险制度和养老保险制度。有了失业保险,可以使已转入非农产业的劳动力与承包地脱钩。养老保险是促使农民转让土地的可靠保障。

(六)规范国家对集体土地的征地程序

为了保护我国有限的农业用地,增强农民对土地的稳定感,至关重要的是要规范国家对集体土地的征用程序。现在不少地方不让农民直接参与土地交易过程,只是由基层政府、少数村组干部说了算,这是没有任何道理的。在今后要建立并执行以下法规:

1、任何政府机构或集体若要征用某个农户(或其他使用者)已经拥有使用权的土地必须与现有使用者直接对话,就赔偿问题与使用者达成协议,然后交土地所有者批准。在这方面英国和我国香港的征地法规值得我国借鉴。英国和香港的强制性征地程序分两部:第一步决定征地是否合适,第二步决定失去土地各方的赔偿额。无论哪一步,都通知被征土地的全部所有者、占有者和租用者。

2、强制性征地的范围也应仅限于非商业性的公益事业,如公路或学校。如果征地用来建工厂、加油站或其他企业,首先土地的农转非必须得到法律的许可,其次征地者必须与农民谈判,要让农民自愿出售,并得到土地所有者的批准。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

参考文献

1、袁铖.关于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新制度经济学思考[J].经济与管理论丛,2004(1).

2、钱钟好.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产权残缺与重建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2002(2).

3、杨德才.我国农地制度变迁的历史考察及绩效分析[J].南京大学学报,2002(4).

4、张德元.赋予农民土地持有权,培育农村土地流转市场[J].财政研究,2002(5).

作者:潘照安

第3篇:18亿亩: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一定要坚持

18亿亩: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一定要坚持

我国首个全国性国土空间开发规划《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构建高度、协调、可持续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下称《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于2010年12月21日由国务院正式印发。《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包括规划背景、指导思想与规划目标、国家层面主体功能区、能源与资源、保障措施、规划实施等6篇,共13章,全文7万多字,将是我国未来国土空间开发的战略性、基础性和约束性规划。《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按开发方式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四类,还提出构建“两横三纵”为主体的城市化、“七区二十三带”为主体的农业和“两屏三带”为主体的生态安全 “三大战略格局”。值得注意的是,《规划》针对不同的主体功能区提出了不一样的地方绩效考核评价办法,绩效考核结果将作为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培训教育、奖励惩戒的重要依据。在《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出台后,相关专家指出,该规划出台将产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自此中国将告别“唯GDP论”的考核体系,未来将进一步增加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的考核。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出台背景

2011年6月8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了《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有关情况。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徐宪平介绍了《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的背景和过程、目的和意义以及规划的主要内容。徐宪平副主任强调,2010年底,国务院印发了《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领域的一件大事,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举措,是科学开发国土空间的行动纲领和远景蓝图。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是我国国土空间开发思路和开发模式的重大转变,是国家区域调控理念和调控方式的重大创新,对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6月8日,中国政府网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通知》(下称《通知》),并全文刊载了《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该《通知》指出,《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是我国国土空间开发的战略性、基础性和约束性规划。编制实施该《规划》,对于推进形成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对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长远目标,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包括规划背景、指导思想与规划目标、国家层面主体功能区、能源与资源、保障措施、规划实施等6篇,共13章。《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还收录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名录、国家禁止开发区域名录和20幅图等3个附件,全文7万多字。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按开发方式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四类。《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将推进实现主体功能区主要目标的时间设定为2020年,规划范围为全国陆地国土空间以及内水和领海(不包括港澳台地区)。《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提出,我国未来将主要构建“两横三纵”为主体的城市化战略格局,集中全国大部分人口和经济总量,在优化提升东部沿海城市群的基础上,在中西部一些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好的区域,培育形成一批新的城市群,促进经济增长和市场空间由东向西、由南向北拓展,在发展中逐步缩小区域差距。还要构建“七区二十三带”为主体的农业战略格局,保障全国耕地数量质量和农产品供给,为进一步增强农业政策的针对性发挥导向作用。此外,还要构建“两屏三带”为主体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约束盲目无序的开发行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在现代化建设中保持必要的“净土”。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徐宪平在新闻发布会上指出,目前国土空间开发存在一些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如耕地减少过多过快、资源开发强度过大、环境问题凸显、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等。因此,必须统筹谋划未来国土空间开发的战略格局,形成科学的国土空间开发导向。徐宪平说,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有利于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有利于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有利于制定实施更有针对性的区域政策和绩效考核评价体系。

为更好的贯彻和落实《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国务院要求各地尽快组织完成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工作,调整完善财政、投资、产业、土地、农业、人口、环境等相关规划和政策法规,建立健全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全面做好《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的各项工作。

国家发改委秘书长杨伟民在接受《中国投资》杂志的采访时表示,今后《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落实还是要靠政策,包括财政政策、投资政策、人口政策、环境政策、土地政策、应对气候变化政策等,这些政策中最重要的是财政政策和绩效考核。具体来说,财政政策,就是要提出明确的达到均等化程度的时限,并随财政收入的提高逐步加大力度,要落实对农产品主产区的均衡性财政转移资金,整合现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支出,向重点生态功能区倾斜。投资政策, 要实施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修复工程,每5年统筹解决若干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民生改善、区域发展和生态保护问题,根据《规划》和建设项目的实施时序,按年度安排投资数额。优先启动西部地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修复工程。产业政策,要对不同类型的主体功能区实行不同的鼓励、限制、禁止目录,原来不加区别都鼓励的项目,今后对优化开发区域和限制开发区域将列入限制目录,有些属于允许的项目,可能在优化或限制区实行限制等。重大项目特别是依托国内资源的项目优先在中西部的重点区布局。还可以进一步细化,如对同一类不同的主体功能区实行差别化的产业政策,如高耗水项目不能布局在环渤海等。绩效评价方面,今后要建立健全符合科学发展观并有利于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如重点生态功能区,不考核GDP,这将对当地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据有关资料显示,《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在2010年6月就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审议通过,于2010年底由国务院印发全国各省份和国务院有关部门,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第一个全国性国土空间开发规划。

据《中国经营报》披露称,《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前后历时8年才出炉,编制过程历经曲折。2003年,国家发改委在起草“十一五”规划时,正式提出了“主体功能区”战略构想,这一构想在2006年3月通过的“十一五”规划中得到了确认。2007年7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意见》,要求从全国和省级两个层面编制功能区规划。在经历了复杂的自然环境与区域发展调研、漫长的央地博弈后,《规划》于2010年12月底由国务院正式发文,并已在2011年初下发到省部级。《中国经营报》记者称,从最初提出战略构想,到《规划》全文正式公布,已经过去了8年之久。但到目前为止,还有15个省份没有按规定时间上报省级层面的主体功能区规划。

国家发改委秘书长杨伟民表示,当前,国家发改委在抓紧衔接确认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联合或督促有关部门尽快制定更加细致的、可操作的政策。这无疑需要各部门、各个省区市的思想共识和群策群力。

权威人士认为,《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若能良好执行,对解决中国经济社会面临的复杂问题将大有裨益。此间,需要财政、投资、产业、土地、人口、环境和绩效评价等政策通力配合,共同护航。在马凯看来,这正是实现共同富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并将有利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最终目的的实现。

耕地逼近保障农产品供给安全“红线”

要制定和实施一国的国土空间开发战略首先就要明确该国在国土土地资源、水资源、环境等一系列自然条件方面的特点和评估。作为我国第一个国土空间开发规划——《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在开篇就明确论述了我国国土空间的自然状况。《规划》指出,我国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地理位置独特,地形地貌复杂,气候类型多样。

地形方面,我国地势西高东低,自西向东呈现海拔差异明显的三大阶梯。地形种类多样,山地、高原、盆地、平原和丘陵均有分布。西部高山广布,以山地、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平坦低缓,以丘陵和平原为主。

气候方面,我国受地形地貌和季风环流影响,既有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季风气候,也有温带大陆性、高原山地和海洋性气候。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水热条件空间分异明显。青藏高原为高寒气候,热量不足;青藏高原以东地区为大陆性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青藏高原以北地区为干旱气候,降雨稀少。

植被方面,我国植被类型丰富,有森林、灌丛、草原、草甸、荒漠和草本沼泽等。森林覆盖率较低,主要分布在南方和东北地区,草原主要分布在北方和青藏高原地区。

灾害方面,我国自然灾害种类多,区域性、季节性和阶段性特征突出,并具有显著的共生性和伴生性。自然灾害发生频繁,除现代火山活动导致的灾害外,其他自然灾害几乎每年都有发生。

海洋方面,我国海域辽阔,跨越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大陆海岸线长达1.8万多公里。海洋资源种类繁多,海洋生物、石油天然气、固体矿产、可再生能源等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指出,经对全国陆地国土空间土地资源、水资源、环境容量、生态系统脆弱性、生态系统重要性、自然灾害危险性、人口集聚度以及经济发展水平和交通优势度等因素的综合评价,从工业化城镇化开发角度,我国国土空间具有五大特点:

(1)陆地国土空间辽阔,但适宜开发的面积少。我国陆地国土空间面积广大,居世界第三位,但山地多,平地少,约60%的陆地国土空间为山地和高原。适宜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的面积有180余万平方公里,但扣除必须保护的耕地和已有建设用地,今后可用于工业化城镇化开发及其他方面建设的面积只有28万平方公里左右,约占全国陆地国土总面积的3%。适宜开发的国土面积较少,决定了我国必须走空间节约集约的发展道路。

(2)水资源总量丰富,但空间分布不均。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28%。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水资源分布与土地资源、经济布局不相匹配。南方地区水资源量占全国的81%,北方地区仅占19%;北方地区水资源供需紧张,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达到了48%。水体污染、水生态环境恶化问题突出,南方一些水资源充裕地区出现水质型缺水。水资源短缺,既影响着经济发展,也制约着人口和经济的均衡分布,还带来了许多生态问题。

(3)能源和矿产资源丰富,但总体上相对短缺。我国能源和矿产资源比较丰富,品种齐全,但主要化石能源和重要矿产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难以满足现代化建设需要。能源和矿产资源主要分布在生态脆弱或生态功能重要的地区,并与主要消费地呈逆向分布。能源结构以煤为主,优质化石能源资源严重不足,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潜力巨大。能源和矿产资源的总量、分布、结构与满足消费需求、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

(4)生态类型多样,但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我国生态类型多样,森林、湿地、草原、荒漠、海洋等生态系统均有分布。但生态脆弱区域面积广大,脆弱因素复杂。中度以上生态脆弱区域占全国陆地国土空间的55%,其中极度脆弱区域占9.7%,重度脆弱区域占19.8%,中度脆弱区域占25.5%。脆弱的生态环境,使大规模高强度的工业化城镇化开发只能在适宜开发的有限区域集中展开。

(5)自然灾害频繁,灾害威胁较大。我国受灾害影响的区域及人口较多,巨灾风险很大。部分县级行政区位于自然灾害威胁严重的区域范围内。频发的自然灾害,加大了工业化城镇化的成本并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许多隐患。

与此同时,国土空间开发利用方面,也存在很多必须高度重视和着力解决的突出问题。《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重点强调了五个方面,包括耕地减少过多过快、生态损害严重、资源开发强度大、空间结构不合理、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协调等。其中,全国耕地面积从1996年的19.51亿亩减少到2008年的18.26亿亩,人均耕地由1.59亩减少到1.37亩,逼近保障我国农产品供给安全的“红线”。

数据显示,我国陆地国土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是世界第三大国。但在我国广大的陆地国土中,山地面积占比33.3%,高原占比26%,盆地占比18.8%,平原占比12%,丘陵占比9.9%。而国土资源部的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也显示,截止到2008年,全国有耕地18.26亿亩,园地1.77亿亩,林地35.41亿亩,牧草地35.41亿亩,其他农用地 3.82亿亩,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4.04亿亩,交通运输用地 0.37亿亩,水利设施用地0.55亿亩,其余为未利用地。

18亿亩耕地是一条红线。但近几年来,各地的土地违法违规问题实在令人不安。国土资源部公布的《国家土地督察公告(2010年)》显示,2010年开展的土地卫片执法检查发现违法违规用地3.42万宗,涉及土地面积73.35万亩,其中耕地27.45万亩,有13个省(区)违法占用耕地超过1万亩。国家和省级重点工程项目违法用地33.04万亩,其中耕地15.02万亩,分别占全国违法用地面积和违法占用耕地面积的45.05%和54.72%。交通运输项目违法用地面积33.93万亩,其中耕地15.62万亩,分别占全国违法用地面积和违法占用耕地面积的46.27%和56.89%,主要集中在公路、铁路两个行业。以推进“新农村建设”、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名违法建设等类型的农村违法用地量大面广。该《公告》指出,在部分省份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已逼近规划目标。有的省份耕地后备资源不足,落实耕地占补平衡越来越困难,实施难度加大,补充耕地质量偏低。

翻阅这几年国土部公布的土地督察公报,类似于上面的这类违法占用耕地的事情已经不胜枚举。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底,我国耕地面积约为18.26亿亩,比1997年的19.49亿亩减少1.23亿亩,已经逼近18亿亩红线。

全国土地利用状况(2008年)

数据来源:国土资源部,《2008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

全国耕地面积变化情况(2001~2008年)

数据来源:国土资源部,《2008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

不仅仅是耕地的问题,水资源紧缺更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中投顾问发布的《2011~2015年中国水务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指出,我国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尽管淡水总量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水资源只有23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随着未来我国人口的不断增长、城市化的加速,预计水资源短缺的影响将越来越大。不久前,发改委发布数据显示全国655个城市中有将近400个城市缺水,其中约200个城市严重缺水。北京水务局发布信息,北京人均水资源量降至100立方米,远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1000立方米缺水警戒线。

中投顾问能源行业研究员任浩宁认为,水资源紧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水情。我国目前人均水资源量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1/3,正常年份全国年缺水量达500多亿立方米,近2/3的城市不同程度缺水。

中国水利部应对气候变化研究中心教授王国庆博士的研究表明,气候变暖将使中国主要的产粮区面临更大挑战。最不利的情况或许在2030年前后,中国东北三省、华北的河南、河北地区或因水资源减少2%~7%,而使粮食生产减产。

2011年4月29日,国务院公布了《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该《决定》指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全国年用水总量控制在6700亿立方米以内,基本建立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基本建立有利于水资源节约和合理配置的水价形成机制。该《决定》指出,将建立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县级以上地方政府主要负责人,对本行政区域水源管理和保护工作负总责。

而从水资源时间分布来看,降水年内和年际变化大,60%~80%主要集中在汛期;从空间分布来看,北方地区国土面积、耕地、人口分别占全国的64%、60%和46%,而水资源量仅占全国的19%。缺水的同时,我国水生态环境问题十分突出,2009年全国废污水排放总量达到768亿吨,水功能区达标率仅为47.4%,北方部分地区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已超过100%,河湖湿地严重萎缩,地下水位持续下降。

另外,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已探明矿产资源总量居世界前列,矿产资源开采总量居世界第二位,成为世界矿产资源大国之一。据统计,目前我国已发现矿产171种,其中有探明储量的159种、矿产地2万多处,铅、锌、钨、锡、锑、稀土、菱镁矿、石膏、石墨、重晶石等储量居世界第一位。我国已探明矿产资源总量居世界前列,矿产资源开采总量居世界第二位,成为世界矿产资源大国之一。我国目前90%左右的一次能源、80%以上的工业原材料、70%以上的农业生产资料、30%以上的工业和居民用水来自于矿产资源。目前,全国建成大中型矿山企业1万多个,小型矿山企业11万多个,从业人员800多万人。

然而,由于我国人口众多,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占优势,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8%,居世界第53位。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矿产储量消耗较大,中国已经成为矿产资源消费大国,对外贸易中出口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矿产资源附载于出口产品流往国外。另一方面,国内后备资源储量增长速度明显滞后于消耗速度,新探明的矿产储量又不足以弥补每年消耗的储量。因而,整个中国矿业面临矿产资源储量不足的问题。

相关资料显示,我国矿产资源的综合平均回收率不足50%,仅约为20%,而金属尾矿的平均利用率不足10%,工业固体废弃物总利用率在60%左右。据专家测算,对现堆存尾矿中的有价元素进行回收,可回收2.1亿吨金属铁、300吨黄金、200万吨铜,以及大量的金属钛和其他稀有金属,每年可创造数千亿元的产值,但由于缺乏关键性技术,致使资源流失浪费,经济损失明显。

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委员、中国地质调查局原局长孟宪来的研究表明,过去10年,我国能源消费量增长118%,粗钢消费量增长300%,铜消费量增长394%,钾盐消费量增长50%,矿产资源消费量之大、增速之快,是历史上任何国家所不曾有过的。孟宪来表示,未来10年,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将进一步拉动对煤炭、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钾盐、水泥等资源和原材料需求的大幅增长。“十二五”时期,我国矿产资源需求快速增长的基本态势不会发生改变。孟宪来由此得出结论,未来5到10年,我国矿产资源供需矛盾最为突出,短缺矿种范围将进一步扩大。

与此同时,中国能源研究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量为32.5亿吨标准煤,同比增长了6%。而这个数字也意味着,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一能源消费大国。中国能源研究会的数据还显示,目前,我国从中东和非洲进口的原油占到我国原油进口总量的60%左右。去年,我国原油进口2.39亿吨,同比增长17.5%左右,对外依存度接近55%,石油安全形势进一步加剧。

长期以来,中国能源消费主要以化石能源为主,而化石能源中更是以煤炭为主。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由1990年的76.2%,下降到2002年的68%,但近些年来,煤炭占能源消费的比重有所上升,2009年达到70.4%,煤炭在我国占据了能源消费的绝对地位。

从能源利用效率看,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据统计,我国的综合能源效率为33.4%,比国际先进水平低10%;单位产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多,比美国、欧盟、日本、印度分别高2.5倍、4.9倍、8.7倍和43%;我国8个行业(石化、电力、钢铁、有色、建材、化工、轻工、纺织)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平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0%;燃煤工业锅炉平均运行效率比国际先进水平低15%~20%;机动车每100公里油耗比欧洲高25%,比日本高20%。有关研究表明,按单位产品能耗和终端用能设备能耗与国际先进水平比较,目前我国节能潜力约为3亿吨标准煤。

中国石油生产和消费量(2001~2009年)

数据来源:国土资源部,《2009国土资源公报》。

中国矿产品进出口贸易情况(2001~2009年)

数据来源:国土资源部,《2009国土资源公报》。

资源税改革新疆、青海地方财政受益匪浅

资源税是对在我国境内开采应税矿产品和生产盐的单位和个人,就其应税资源税数量征收的一种税。一般资源税就是国家对国有资源,如我国宪法规定的城市土地、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根据国家的需要,对使用某种自然资源的单位和个人,为取得应税资源的使用权而征收的一种税。

1984年,为了逐步建立和健全我国的资源税体系,我国开始征收资源税。鉴于当时的一些客观原因,资源税税目只有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三种,后来又扩大到对铁矿石征税。

2010年5月17日至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新疆工作座谈会在北京举行。温家宝总理指出,为推动新形势下新疆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必须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中央决定,在新疆率先进行资源税费改革,将原油、天然气资源税由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对新疆困难地区符合条件的企业给予企业所得税“两免三减半”优惠;中央投资继续向新疆自治区和兵团倾斜,“十二五”期间新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将比“十一五”期间翻一番多;鼓励各类银行机构在偏远地区设立服务网点,鼓励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到新疆设立分支机构;适当增加建设用地规模和新增建设用地占用未利用地指标;适当放宽在新疆具备资源优势、在本地区和周边地区有市场需求行业的准入限制;逐步放宽天然气利用政策,增加当地利用天然气规模等。

2010年6月,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制定了《新疆原油天然气资源税改革若干问题的规定》规定原油、天然气资源税实行从价计征,税率为5%。中央财经大学税务学院副院长刘桓指出,目前资源税改革在新疆试点,是把它作为支持西部大开发的一个措施,因为征收资源税后,相当部分要返回给当地政府。公开资料显示,2008年新疆原油产量为2700万吨,天然气产量为230亿方,是中国最大的油气产区,据测算,仅此一项就有可能让新疆地方财政增收上百亿元。

继新疆实行资源税改革试点后,2010年12月又将资源税改革方案扩大到内蒙古、甘肃等12个省区。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税局统计,改革一年来,新疆共新增税收35.78亿元。新疆地税局总会计师方章荣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说,“今年全年资源税预计将达45亿左右,比改革前增加6倍多。”截止到今年6月底,青海省资源税累计实现税收7.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93%,拉动全省地税收入增长9.2个百分点。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

第4篇:2013年政府职能转变之保护耕地

“核心是下放权力”,但该管的必须管好

“转变政府职能的核心是下放权力。”全国政协委员、中组部副部长王秦丰日前表示。在他看来,“政社分开”,就是向社会下放权力,提高社会“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以耕地保护为例,政府是保护耕地的“第一责任人”,但是,通过社会组织、广大群众“自我管理”,构建共同责任机制,保护耕地的权力下放或者转移,不仅大大减轻了政府的压力,而且筑牢了第一道防线,顺利实现了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制衡,推动了依法依规管地用地。当然,并不是所有权力都要下放或简化,该加强的要加强,对下放权力后的监管必须及时跟上。据了解,当前,很多城市向国土资源部提出了城市批次用地审批制度改革的意愿。

为人民服务是永远的宗旨

国土资源部针对一些事关经济发展全局、关系群众切实利益和队伍建设的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做了大量改进示范工作。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营造改革发展环境、加大试点力度并不断规范、服务改善民生、改进工作作风等方面。

在破解地方反映强烈的土地计划指标紧方面,国土资源部提出了“超前部署——试点示范——政策储备——总体提升——制度供给”的试点思路,推动各地积极探索试点。

在激发地方政府保护耕地、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的积极性方面,国土资源部推动实施土地行政责任追究,开通了12336举报电话,设计了重大典型案件公开通报和挂牌督办制度,并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和信息公开,以阳光执法、阳光行政主动接受外部监督。

但保护耕地离不开改革的推进,需要燃起热情,需要凝聚共识,更需要担当和行动。正如总书记所言,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要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和利益固化的藩篱,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以开放的最大优势谋求更大发展空间。保护耕地也是如此。

第5篇:市镇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贯彻落实《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的实施意见》和《中共嘉峪关市委嘉峪关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的实施意见》,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守住耕地保护红线,严格保护永久基本农田,建立健全镇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制度,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和《市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办法》等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各镇人民政府对《嘉峪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方案(2006-2020年)》(以下简称《方案》)确定的本行政区域内的耕地保有量、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以及《嘉峪关市土地整治规划(2016-2020年)》确定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负责,镇长为第一责任人。

第三条由市国土资源局会同三区、市农林局、市统计局负责组织开展各镇人民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履行情况的考核检查工作。

第二章考核原则和考核标准

第四条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遵循客观、公开、公正的原则。考核标准是:

(一)各镇行政区域内的耕地保有量不低于市政府下达的耕地保有量考核指标。

(二)各镇行政区域内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和保护率不得低于市政府下达的考核指标。

(三)各镇行政区域内的各类非农建设经依法批准占用耕地和基本农田后,补充的耕地和基本农田的面积和质量不低于已经占用的面积和质量。

同时符合以上三项标准要求的,考核认定为合格;

否则,考核认定为不合格。

第三章考核办法及程序

第五条镇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在耕地占补平衡、高标准农田建设等相关考核评价的基础上综合开展,实行自查、期中检查、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方法。

自查每年开展1次,由各镇人民政府自行组织开展;

从2016年起,每五年为一个规划期,期中检查在每个规划期的第三年开展1次,由市国土资源局组织开展;

期末考核在每个规划期结束后的次年开展1次,由市国土资源局组织开展。

第六条自查

由镇级政府每年组织检查本行政辖区内本的耕地数量变化、耕地占补平衡、永久基本农田占用和补划、高标准农田建设、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耕地动态监测等方面情况。

镇政府于每年11月底前向市国土资源局报送自查情况,市国土资源局向市政府上报考核情况报告。

第七条期中检查

镇级人民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期中检查按照耕地保护工作任务安排实施,主要检查规划期前2年各镇耕地数量变化、耕地占补平衡、永久基本农田占用和补划、高标准农田建设、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耕地保护制度建设等情况。

各镇政府按照本办法和市国土资源局期中检查工作要求开展自查,在期中检查年的上的11月底前向市国土资源局报送自查报告,并由市国土资源局向市政府上报考核情况报告。

第八条期末考核

镇级政府耕地保护目标期末考核内容主要包括耕地保有量、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耕地数量变化、耕地占补平衡、永久基本农田占用和补划、高标准农田建设、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耕地保护制度建设等方面情况。

各镇政府按照本办法和市国土资源局期末考核工作要求开展自查,在规划期末年的11月底前向市国土资源局报送耕地保护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自查报告,并由市国土资源局向市政府上报考核情况报告。

第九条全市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提供的各镇耕地面积、生态退耕面积、基本农田面积以及分等定级的数据,作为考核参照依据。

各镇人民政府要将基本农田保护责任落实到地块和农户。按照国家、省、市的统一规划,加强对耕地及基本农田的动态监测,在考核年如实向市国土资源局、市农林局上报耕地、基本农田的面积和等级情况的监测调查资料和报告。

第十条市国土资源局对各镇耕地保护责任目标履行情况进行全面抽查,根据自查、实地抽查和自查、期中检查等对各镇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落实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形成期末考核结果报送市政府,经市政府审定后,向社会公布。

第四章奖惩

第十一条市政府根据考核结果,对认真履行镇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成效突出的镇政府给予表扬。考核发现问题突出的镇政府,要明确提出整改措施,限期补充数量、质量相当的耕地和补划数量、质量相当的基本农田;

对整改不合格的镇政府,市国土资源局报请市政府追究镇政府第一责任人责任。

第十二条镇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结果,列为镇政府主要负责人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自查、期中检查和期末考核结果抄送市委组织部、市纪委(监委)、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审计局、市粮食局等部门,作为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领导干部问责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重要依据。

第五章附则

第十三条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实行。

第6篇:乡镇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办法

第一章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省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办法〉的通知》(国办发〔2018〕2号)、《中共XX省委

XX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的实施意见》(X发〔2018〕X号)、《XX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XX省市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办法的通知》(X政办规〔2018〕4号)和《中共XX市委

XX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的实施方案》(X发〔2018〕X号)、《XX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XX市县市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办法的通知》(X政办规〔2019〕X号)精神,健全乡镇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制度,切实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和《XX省土地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各乡镇人民政府应与县人民政府签订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书,对《XX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本行政区域内的耕地保有量、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以及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负责,乡镇长为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为直接责任人。

第三条

县人民政府对各乡镇人民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履行情况进行考核,由县自然资源局会同县农业农村和科学技术局、县统计局(以下称考核部门)负责组织开展考核检查工作。

第四条

乡镇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在耕地占补平衡、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有关考核评价的基础上综合开展,实行自查、期中检查、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方法。

自查每年开展1次,由考核部门组织各乡镇开展;从2016年起,每5年为一个规划期,期中检查在每个规划期的第3年开展1次,由考核部门组织开展;期末考核在每个规划期结束后的次年开展1次,由县人民政府组织考核部门开展。

第五条

考核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根据《XX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有关指标,以及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补充耕地任务、补充耕地调剂流转、生态退耕、灾毁耕地等实际情况,对各乡镇耕地保有量、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等提出考核检查指标建议,经县人民政府批准后下达,作为乡镇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

第六条

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提供的各乡镇耕地面积、生态退耕面积、永久基本农田面积、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数据以及耕地质量调查评价与分等定级成果,作为考核依据。

乡镇人民政府要按照国家统一规范和各级有关要求,建立耕地质量监测网络,合理布局耕地质量监测网点,加强对耕地、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情况的动态监测,在考核年向考核部门提交监测调查资料,并对数据的真实性负责。

考核部门依据国土资源遥感监测“一张图”和综合监管平台以及耕地质量监测网络,采用抽样调查和卫星遥感监测等方法和手段,对耕地、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情况进行核查。

第七条

乡镇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遵循客观、公开、公正,突出重点、奖惩并重的原则,自查、期中检查和期末考核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结果采用评分制,满分为100分。考核检查基本评价指标由考核部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和《XX省土地管理条例》等共同制定,并根据实际情况需要适时进行调整完善。

第二章

自查

第八条

县人民政府按照本办法规定,结合考核部门自查工作要求和考核检查基本评价指标,每年组织自查。主要检查本行政区域乡镇上一的耕地数量变化、耕地占补平衡、补充耕地调剂流转、永久基本农田占用和补划、高标准农田建设、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耕地质量动态监测以及本行政区域监测报告编制发布等方面情况。

第九条

各乡镇人民政府应于每年5月10日前向考核部门报送上一的自查情况。考核部门根据自查情况和有关督察检查情况,将有关情况向各乡镇通报,并纳入乡镇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期末考核。

第三章

期中检查

第十条

乡镇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期中检查按照耕地保护工作任务安排实施,主要检查规划期前2年各乡镇耕地数量变化、耕地占补平衡、补充耕地调剂流转、永久基本农田占用和补划、高标准农田建设、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耕地质量动态监测、耕地保护制度建设等方面情况。

第十一条

各乡镇人民政府按照本办法和考核部门期中检查工作要求开展自查,在期中检查年的5月10日前向考核部门报送自查报告。考核部门根据情况选取部分乡镇进行实地抽查,结合各乡镇本级自查、实地抽查和有关督察检查等,对各乡镇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落实情况进行综合评价、打分排序,形成期中检查结果报告报县人民政府,由县人民政府报市级考核部门。

第十二条

期中检查结果由考核部门向各乡镇通报,纳入乡镇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期末考核。

第四章

期末考核

第十三条

乡镇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期末考核内容主要包括耕地保有量、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耕地数量变化、耕地占补平衡、永久基本农田占用和补划、高标准农田建设、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耕地质量动态监测、耕地保护制度建设等方面情况。涉及补充耕地调剂流转的,考核部门可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以及耕地保护工作进展情况,对其耕地保护目标、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等考核指标作相应调整。

第十四条

各乡镇人民政府按照本办法和考核部门期末考核工作要求开展自查,在规划期结束后次年的5月10日前向县人民政府报送耕地保护责任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自查报告,并抄送考核部门。乡镇人民政府对自查情况及有关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负责。

第十五条

考核部门对各乡镇人民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履行情况进行全面抽查,根据各乡镇本级自查、实地抽查和自查、期中检查等情况,对各乡镇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落实情况进行综合评价、打分排序,形成期末考核结果报告。

第十六条

考核部门在规划期结束后次年的6月10日前将期末考核结果报送县人民政府,由县人民政府在6月底前报市级考核部门。

第五章

第十七条

县人民政府根据考核结果,对认真履行乡镇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成效突出的乡镇给予表扬;有关部门在安排土地利用计划、土地整治资金、耕地提质改造项目和耕地质量提升资金时予以倾斜。考核发现问题突出的乡镇要明确提出整改措施,限期整改;整改期间暂停该乡镇除脱贫攻坚、重大基础设施和民生保障项目以外的建设用地报批。

第十八条

乡镇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结果,列为本级政府主要负责人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自查、期中检查和期末考核结果抄送县委组织部、县发展和改革局、县财政局、县审计局等部门,作为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责任制考核、领导干部问责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重要依据。

第六章

第十九条

各乡镇人民政府要根据本办法,结合本行政区域实际情况,制定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办法。

第二十条

本办法自2020年4月4日起施行。

第7篇:省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履行情况检查工作方案

为落实国务院关于省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要求,切实加强耕地保护工作,坚守 18亿亩耕地“红线”,特制定2009年度耕地保护责任目标履行情况检查工作方案。

一、检查依据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土地调查条例》。

(二)《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04〕28号)、《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2006〕31号)。

(三)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省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办法》的通知(国办发〔2005〕52号)。

二、组织机构

国土资源部会同农业部、统计局(以下简称三部局)负责耕地保护责任目标履行情况的检查工作。在国土资源部设办公室,负责检查工作组织实施、综合协调等日常工作。

三、检查内容和要求

根据国发[2006]31号和国办发〔2005〕52号文件规定,要重点对以下工作进行检查,并由省级人民政府组织国土资源、农业、财政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填写附件1-8表,要对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负责,并通过国土资源部综合信息监管平台将电子数据在线报送国土资源部。

(一)耕地保有量变化情况。根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和2009年度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成果,检查各省(区、市)2009年度耕地面积变化情况,重点检查自然灾害损毁、建设占用、农业结构调整、生态退耕占用耕地和补充耕地情况,并对净增减情况及原因作出分析说明。

(二)基本农田面积变化情况。依据《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及有关规定,检查2009年基本农田面积变化情况,重点检查2009年度建设占用、生态退耕、绿色通道建设、农业结构调整或其他原因减少基本农田情况;检查补划基本农田,包括补划的地类、面积、区位和质量情况。对基本农田净增减情况及原因作出分析说明。

(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执行情况。依据经依法批准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国土资源部关于在保增长保红线行动中做好扩大内需项目用地规划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土资电发[2009]48号)要求,检查2009年度省级以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情况,特别是非农建设占用基本农田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情况,包括规划调整的次数、批准机关、项目性质、涉及的土地面积、地类、区位、备案情况等。对调整情况及原因作出分析说明。

(四)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执行情况。依据《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执行情况考核办法》及有关规定,依据2009年度土地利用计划、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及2009年度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成果,重点检查2009年新增建设占用耕地计划指标执行情况,包括新增建设占用耕地计划指标安排使用情况,实际建设占用耕地情况。检查补充耕地计划完成情况,重点核实2009年实际补充耕地情况,包括使用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耕地开垦费、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土地出让收入(简称“农业土地开发资金”)以及社会资金用于补充耕地情况,并对未完成补充耕地计划情况和有关资金安排使用中出现的问题及原因作出分析说明。

(五)耕地占补平衡落实情况。依据耕地占补平衡有关规定,重点检查2009年度完成法定占补平衡任务情况,包括建设项目与补充耕地项目挂钩、先补后占,补充耕地数量、质量情况,补充耕地项目管理情况。

(六)耕地质量建设和保护情况。依据《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及有关耕地质量建设和保护的规定,重点检查现有耕地、基本农田建设情况,包括现有耕地及

基本农田整理规模及比例、损毁耕地及基本农田的复垦面积及复垦率等;依据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结果和耕地地力评价成果,考核调整补划基本农田的等级变化、补充耕地及质量建设和保护情况、耕地地力建设、耕地质量检测及相关制度建设和落实情况。

(七)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责任工作开展及本年度重点工作完成情况。重点检查省级政府落实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完善制度、实施考核、落实奖惩,以及省级政府与地市级政府分解指标、签订责任书等情况,包括将耕地保护目标纳入各级政府年度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土地违法违规政府领导干部问责制等情况。检查2009年度耕地保护责任目标履行中存在问题的整改落实情况;检查基本农田上图等本年度重点工作完成情况。

四、检查步骤

(一)省(区、市)自查。各省(区、市)政府于2010年3月31日前完成本行政区域内2009年度耕地保护责任目标履行情况的自查工作,向国务院提交书面报告,并同时抄送国土资源部。

(二)三部局抽查。三部局以日常监管情况为基础,结合各省(区、市)自查情况,研究确定抽查的重点地区,于4月30日前完成抽查工作。

(三)综合评价。三部局根据各省(区、市)自查情况、三部局抽查情况和日常监管情况,按4:3:3的权重,对各省(区、市)进行综合打分。

(四)向国务院报告。三部局汇总检查情况,对全国耕地保护责任目标履行情况作综合评价,对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原因综合分析,提出改进意见,形成2009年度检查报告呈报国务院。

(五)落实整改工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情况检查与综合评价结果将反馈给省级人民政府。三部局将对耕地保护责任目标履行情况存在突出问题的省份进行

通报批评,限期整改。各派驻地方的国家土地督察局负责督促省级人民政府落实整改情况,并向国土资源部报告。

五、检查结果的处理

对于耕地保护责任目标履行措施得力、成效突出的给予表扬,在安排2010年土地利用计划指标时给予奖励,并在安排中央支配的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时予以倾斜。

对于责任目标履行情况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并责令限期纠正,限期补充数量、质量相当的耕地和补划数量、质量相当的基本农田,酌情扣减下一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对整改不力的地区,由国家土地总督察责令限期整改,整改期间暂停该地区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审批。

2009年度检查结果将同时抄报(送)组织、监察和审计部门,分别作为政绩考核、领导干部问责、离任审计的参考依据。

第8篇:省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履行情况检查工作方案

为落实国务院关于省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要求,切实加强耕地保护工作,坚守 18亿亩耕地“红线”,特制定2009耕地保护责任目标履行情况检查工作方案。

一、检查依据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土地调查条例》。

(二)《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04〕28号)、《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2006〕31号)。

(三)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省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办法》的通知(国办发〔2005〕52号)。

二、组织机构

国土资源部会同农业部、统计局(以下简称三部局)负责耕地保护责任目标履行情况的检查工作。在国土资源部设办公室,负责检查工作组织实施、综合协调等日常工作。

三、检查内容和要求

根据国发[2006]31号和国办发〔2005〕52号文件规定,要重点对以下工作进行检查,并由省级人民政府组织国土资源、农业、财政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填写附件1-8表,要对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负责,并通过国土资源部综合信息监管平台将电子数据在线报送国土资源部。

(一)耕地保有量变化情况。根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和2009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成果,检查各省(区、市)2009耕地面积变化情况,重点检查自然灾害损毁、建设占用、农业结构调整、生态退耕占用耕地和补充耕地情况,并对净增减情况及原因作出分析说明。

(二)基本农田面积变化情况。依据《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及有关规定,检查2009年基本农田面积变化情况,重点检查2009建设占用、生态退耕、绿色通道建设、农业结构调整或其他原因减少基本农田情况;检查补划基本农田,包括补划的地类、面积、区位和质量情况。对基本农田净增减情况及原因作出分析说明。

(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执行情况。依据经依法批准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国土资源部关于在保增长保红线行动中做好扩大内需项目用地规划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土资电发[2009]48号)要求,检查2009省级以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情况,特别是非农建设占用基本农田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情况,包括规划调整的次数、批准机关、项目性质、涉及的土地面积、地类、区位、备案情况等。对调整情况及原因作出分析说明。

(四)土地利用计划执行情况。依据《土地利用计划执行情况考核办法》及有关规定,依据2009土地利用计划、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及2009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成果,重点检查2009年新增建设占用耕地计划指标执行情况,包括新增建设占用耕地计划指标安排使用情况,实际建设占用耕地情况。检查补充耕地计划完成情况,重点核实2009年实际补充耕地情况,包括使用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耕地开垦费、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土地出让收入(简称“农业土地开发资金”)以及社会资金用于补充耕地情况,并对未完成补充耕地计划情况和有关资金安排使用中出现的问题及原因作出分析说明。

(五)耕地占补平衡落实情况。依据耕地占补平衡有关规定,重点检查2009完成法定占补平衡任务情况,包括建设项目与补充耕地项目挂钩、先补后占,补充耕地数量、质量情况,补充耕地项目管理情况。

(六)耕地质量建设和保护情况。依据《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及有关耕地质量建设和保护的规定,重点检查现有耕地、基本农田建设情况,包括现有耕地及

基本农田整理规模及比例、损毁耕地及基本农田的复垦面积及复垦率等;依据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结果和耕地地力评价成果,考核调整补划基本农田的等级变化、补充耕地及质量建设和保护情况、耕地地力建设、耕地质量检测及相关制度建设和落实情况。

(七)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责任工作开展及本重点工作完成情况。重点检查省级政府落实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完善制度、实施考核、落实奖惩,以及省级政府与地市级政府分解指标、签订责任书等情况,包括将耕地保护目标纳入各级政府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土地违法违规政府领导干部问责制等情况。检查2009耕地保护责任目标履行中存在问题的整改落实情况;检查基本农田上图等本重点工作完成情况。

四、检查步骤

(一)省(区、市)自查。各省(区、市)政府于2010年3月31日前完成本行政区域内2009耕地保护责任目标履行情况的自查工作,向国务院提交书面报告,并同时抄送国土资源部。

(二)三部局抽查。三部局以日常监管情况为基础,结合各省(区、市)自查情况,研究确定抽查的重点地区,于4月30日前完成抽查工作。

(三)综合评价。三部局根据各省(区、市)自查情况、三部局抽查情况和日常监管情况,按4:3:3的权重,对各省(区、市)进行综合打分。

(四)向国务院报告。三部局汇总检查情况,对全国耕地保护责任目标履行情况作综合评价,对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原因综合分析,提出改进意见,形成2009检查报告呈报国务院。

(五)落实整改工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情况检查与综合评价结果将反馈给省级人民政府。三部局将对耕地保护责任目标履行情况存在突出问题的省份进行

通报批评,限期整改。各派驻地方的国家土地督察局负责督促省级人民政府落实整改情况,并向国土资源部报告。

五、检查结果的处理

对于耕地保护责任目标履行措施得力、成效突出的给予表扬,在安排2010年土地利用计划指标时给予奖励,并在安排中央支配的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时予以倾斜。

对于责任目标履行情况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并责令限期纠正,限期补充数量、质量相当的耕地和补划数量、质量相当的基本农田,酌情扣减下一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对整改不力的地区,由国家土地总督察责令限期整改,整改期间暂停该地区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审批。

2009检查结果将同时抄报(送)组织、监察和审计部门,分别作为政绩考核、领导干部问责、离任审计的参考依据。

第9篇: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切实做好耕地保护工作的通知

【发布单位】81108

【发布文号】甬政发[1996]92号 【发布日期】1996-04-17 【生效日期】1996-04-17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切实做好耕地保护工作的通知

(甬政发[1996]92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为进一步加强我市基本农田保护工作,促进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根据国务院《 基本农田保护条例》、《浙江省 基本农田保护条例》(以下简称两个条例)和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的通知》(浙政[1995]14号)精神,结合宁波实际,现将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切实做好耕地保护工作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

一、切实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工作的领导

各级政府要把基本农田保护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认真贯彻执行两个条例和浙政[1995]14号文件的各项规定。耕地保护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并层层

签订耕地保护目标管理责任书。严格实行基本农田保护的监督、检查和考核制度,从今年开始,要组织土地、农业等部门对基本农田保护情况定期进行检查,并根据责任书的内容每年进行严格考核。对保护耕地成绩突出的,要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完不成耕地保护指标和开发复垦耕地任务的,政府和土地管理部门主要领导要承担领导责任;对超计划用地,造成耕地面积锐减或成片耕地抛荒、乱占滥用耕地严重的部门和单位,要通报批评并给予经济处罚,直至追究直接责任人和部门、单位主要领导的法律责任。

为使工作落到实处,各级政府要尽快建立起基本农田保护管理机构,配备好工作班子,把基本农田保护区的规划、划定、调整和管理等日常工作抓起来。土地、农业、计划、财政、建设、规划、水利、环保等部门应按照各自的职责,协同做好基本农田的保护、建设和管理工作。

二、

二、搞好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与调整工作

各地应根据上一级政府下达的基本农田保护指标和建设留用地控制指标,以及本地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按照《浙江省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调整实施办法》和《宁波市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调整工作要点》的规定,于1996年6月底前搞好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调整工作,并于1996年底前完成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与调整工作,以乡(镇)为单位进行,并逐级汇总验收。对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的耕地,要设立保护标志,予以公告,并要逐块登记造册,绘制图纸,建立档案,报上一级基本农田保护管理机构备案。基本农田保护区一经划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改变。

三、

三、加强基本农田的保护和管理工作

严格控制各类建设项目占用基本农田。凡需征占基本农田保护区内耕地的,建设单位在向计划部门报批建设项目时,应向基本农田保护管理机构申请领取《土地利用规划建设项目用地选址书》,一律按占用一级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定的程序和权限报批。经依法批准的,严格实行“占一补一”的政策,确保基本农田的稳定,并缴纳每亩1.5-2.3万元的基本农田保护费。其中5000元上缴市,纳入市造地专项基金,由市统一组织垦造耕地,以稳定基本农田面积。未经县级以上基本农田保护管理机构同意,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基本农田保护区内的耕地上进行各类建设,违者依法从严查处。

严格控制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占用耕地。严禁在优质高产耕地上种植多年生经济作物和挖塘养殖;对在其他耕地上挖塘养殖等严重毁坏种植条件的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应参照建设用地审批程序、审批权限及各项税费标准执行,由基本农田保护管理机构审查并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后,方可实施;进行种植业结构调整的,由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基本农田保护管理机构有计划地进行。未经基本农田保护管理机构批准的按非法占用耕地论处。

宁波市人民政府

一九九六年四月十七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上一篇:教师岗前细节培训下一篇:高处作业安全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