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部门内部控制制度

2024-07-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政府部门内部控制制度(精选8篇)

政府部门内部控制制度 篇1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本公司项目投资运作和风险管理,保证投资资金的安全和有效增值,实现投资决策的科学化和经营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使本公司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稳健发展,赢取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特制定本制度。作为一家独立、客观的第三方理财顾问机构,我们会为客户提供全面的理财规划和方案,我们涉及到的产品领域是较为广阔的,主要包括银行理财产品、基金、期货、外汇、PE投资、信托投资、境外投资等各个方面,理财师会根据客户的理财需求以及财务状况,对这些理财产品进行专业的分析、评估和筛选,为客户量身定做一套最优化的理财规划,从而帮助客户实现财富安全、稳健的成长

第二条 本公司及属下各项目小组在进行各投资理财资时,均须遵守本制度。

第三条 本公司及属下各单位的重大投资项目由总经理和董事会审议决定,由总经理和各项目经理负责组织实施。

第四条 本公司项目职能部门为公司理财部,其职责范围和分项另文规定。

第二章 客户为本

第一条 各项目的工作应以本公司的战略方针和长远规划为依据,综合考虑客户公司及个人利益结构平衡,以实现投资组合的最优化。

第二条 应对客户情况进行充分调查研究,并提供准确、详细资料及分析,以确保资料内容的可靠性、真实性和有效性。分析内容包括:

1、市场状况分析;

2、投资回报率;

3、投资风险(*风险、汇率风险、市场风险、经营风险、购买力风险);

4、投资流动性;

5、投资占用时间;

6、投资管理难度;

7、税收优惠条件;

8、对实际资产和经营控制的能力;

9、投资的预期成本;

10、投资项目的筹资能力;

11、投资的外部环境及社会法律约束。

第七条 各投资项目依所掌握的有关资料并进行初步实地考察和调查研究后,由投资项目提出单位(下属公司或公司投资部)提出项目建议,并编制可行性报告及实施方案,按审批程序及权限报送公司总部主管领导审核。总部主管领导对投资单位报送的报告经调研后认为可行的,应尽快给予审批或按程序提交有关会议

审定。对暂时不考虑的项目,最迟五天内给予明确答复,并将有关资料编入备选项目存档。

第三章 项目的审批与立项

第八条 投资项目的审批权限:100万元以下的项目,由公司主管副总经理审批;100万元以上200万元以下的项目,由主管副总经理提出意见报总经理审批; 2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项目,由总经理办公室审批;1000万元以上项目,由董事会审批。

第九条 凡投资100万元以上的项目均列为重大投资项目,应由公司投资部在原项目建议书、可行性报告及实施方案的基础上提出初审意见,报公司主管副总经理审核后按项目审批权限呈送总经理或总经理办公室或董事会,进行复审或全面论证。

第十条 总经理办公室对重大项目的合法性和前期工作内容的完整性,基础数据的准确性,财务预算的可行性及项目规模、时机等因素均应进行全面审核。必要时,可指派专人对项目再次进行实地考察,或聘请专家论证小组对项目进行专业性的科学论证,以加强对项目的深入认识和了解,确保项目投资的可靠和可行。经充分论证后,凡达到立项要求的重大投资项目,由总经理办公室或董事会签署予以确立。

第十一条 投资项目确立后,凡确定为公司直接实施的项目由公司法定代表人或授权委托人对外签署经济合同书及办理相关手续;凡确定为二级单位实施的项目,由该法人单位的法定代表人或授权委托人对外签署经济合同书及办理相关手续。其他任何人未经授权所签定之合同,均视无效。

第十二条 各投资项目负责人由实施单位的总经理委派,并对总经理负责。

第十三条 各投资项目的业务班子由项目负责人负责组阁,报实施单位总经理核准。项目负责人还应与本公司或二级单位签定经济责任合同书,明确责、权、利的划分,并按本公司资金有偿占有制度确定完整的经济指标和合理的利润基数与比例。

第四章 项目的组织与实施

第十四条 各投资项目应根据形式的不同,具体落实组织实施工作:

1、属于公司全资项目,由总经理委派项目负责人及组织业务班子,进行项目的实施工作,设立办事机构,制定员工责任制、生产经营计划、企业发展战略以及具体的运作措施等。同时认真执行本公司有关投资管理、资金有偿占有以及合同管理等规定,建立和健全项目财务管理制度。财务主管由公司总部委派,对本公司负责,并接受本公司的财务检查,同时每月应以报表形式将本月经营运作情况上报公司总部。

2、属于投资项目控股的,按全资投资项目进行组织实施;非控股的,则本着加快资金回收的原则,委派业务人员积极参与合作,展开工作,并通过董事会施加公司意图和监控其经营管理,确保利益如期回收。

第五章 项目的运作与管理

第十五条 项目的运作管理原则上由公司分管项目投资的副总经理及项目负责人负责。并由本公司采取总量控制、财务监督、业绩考核的管理方式进行管理,项目负责人对主管副总经理负责,副总经理对总经理负责。

第十六条 各项目在完成工商注册登记及办理完相关法定手续成为独立法人进入正常运作后,属公司全资项目或控股项目,纳入公司全资及控股企业的统一管理;属二级企业投资的项目,由二级企业进行管理。同时接受公司各职能部门的统一协调和指导性管理。协调及指导性管理的内容包括:合并会计报表,财务监督控制;经济责任目标的落实、检查和考核;企业管理考评;经营班子的任免;例行或专项审计等。

第十七条 凡公司持股及合作开发项目未列入会计报表合并的,应通过委派业务人员以投资者或股东身份积极参与合作和开展工作,并通过被投资企业的董事会及股东会贯彻公司意图,掌握了解被投资企业经营情况,维护公司权益;委派的业务人员应于每季度(最长不超过半年)向公司公司递交被投资企业资产及经营情况的书面报告,应随附董事会及股东大会相关资料。因故无委派人员的,由公司投资部代表公司按上述要求进行必要的跟踪管理。

第十八条 公司全资及控股项目的综合协调管理的牵头部门为企业管理部;持股及合作企业(未列入合并会计报表部分)的综合协调管理的牵头部门为公司投资部。

第十九条 对于贸易及证券投资项目则采用专门的投资程序和保障、监控制度,具体办法另定

第六章 项目的变更与结束

第二十条 投资项目的变更,包括发展延伸、投资的增减或滚动使用、规模扩大或缩小、后续或转产、中止或合同修订等,均应报公司总部审批核准。

第二十一条 投资项目变更,由项目负责人书面报告变更理由,按报批程序及权限报送总部有关领导审定,重大的变更应参照立项程序予以确认。

第二十二条 项目负责人在实施项目运作期内因工作变动,应主动做好善后工作,如属公司内部调动,则须向继任人交接清楚方能离岗。属个人卸任或离职,必须承担相应的经济损失,违者,所造成之后果,应追究其个人责任。

第二十三条 投资项目的中止或结束,项目负责人及相应机构应及时总结清理,并以书面报告公司公司。属全资及控股项目,由公司企管部负责汇总整理,经公司统一审定后责成有关部门办理相关清理手续;属持股或合作项目由投资部负责汇总整理经公司统一审定后,责成有关部门办理相关清理手续。如有待决问题,项目负责人必须负责彻底清洁,不得久拖推诿。

第七章 附 则

政府部门内部控制制度 篇2

一、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特征

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类型有很多种类。其中, 政府组织是行使国家权力的机构, 是立法、司法、行政等机关的总称, 包括中央、省、市、县、乡等各级政府机构。非营利组织指的是不以营利为目的、介于政府和社会个体之间向社会或集体提供社会服务的组织。非营利组织由于各国国情不同, 它所包括的组织类型在各国所指也有所不同。在美国, 非营利组织包括文化与休闲、教育与研究、卫生、社会服务、环境、发展与住房、法律、民权推促与政治、慈善中介与志愿行为鼓动、国际性活动、宗教活动和组织、商会、专业协会和工会等12类组织。在我国, 通常所说的非营利组织主要是指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社会团体、基金会和民办非企业单位, 也称为民间非营利组织或私立非营利组织。我国的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由各级政府批准设立, 由国务院及各级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审查登记, 其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和经费来源均主要由政府决定和财政供给, 在现实生活中属于依赖于国家拨款的准政府组织。但是, 从广义上和发展趋势来看, 这两类组织也可以看作是非营利组织, 可称之为国有非营利组织或公立非营利组织。

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在诸多方面体现出与营利性企业不同的特征。美国学者弗里曼和肖尔得斯 (Freeman, Shoulders) 认为:“政府及非营利组织在以下几个方面与其他组织不同: (1) 获利不是它们建立或运作的动机; (2) 它们通常由其委托人集体所有, 其所有权不是由个人拥有可出售或交换的权益份额认定; (3) 它们的财务资源提供者未必能对他们所提供的货物或劳务获得直接或部分回报; (4) 通常, 它们的政策决策和一些运营决策都是通过一个选出的或指定的管理委员会一致投票做出的。”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 (FASB) 在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四辑《非营利组织编制财务报告的目的》中指出:“识别非营利组织 (包括政府机构) 的主要特征有: (1) 绝大部分资财来自资财提供者, 它们并不期望按照其所供资财的比例收回资财或获得经济利益; (2) 业务营运的目的, 主要不是为了获取一笔利润或利润的等同物而提供货品和劳务; (3) 不存在可以出售、转让、赎买, 或一旦机构清算, 可以分享一份剩余资财的明确的所有者权益。”

二、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必要性

营利性企业建设内部控制制度是源于审计人员、企业管理者、企业投资者和监管者的需要, 是内部强化管理和外部强化监管的必然结果。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运行环境与营利性企业组织相比, 既存在许多相似性, 也存在很多差异性。正是这些差异性决定了政府与非营利组织比营利性企业更具有建设内部控制的必要性。

(一) 组织目标决定了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建设内部控制制度的必要性

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目标是在其财力允许的范围内向公民提供尽可能多的产品或服务。政府与非营利组织每年尽可能多地去筹集可用资源的目的, 是为了能够向其公民提供更多更好的产品或服务, 而不是为了增加组织自身的财富。政府与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的重点是资源的取得和使用过程, 而不是净利润或每股收益这样的事后目标。因此, 政府与非营利性组织只有通过建立和执行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 才能实现对其运行的过程控制, 才能及时有效地防止其组织目标的偏离, 最大程度地实现其组织目标。

(二) 资源来源决定了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建设内部控制制度的必要性

营利性企业资源提供者——企业投资者为了实现资源保值和增值的目标, 必然要求企业管理者建立健全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 以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 防止舞弊和欺诈行为。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税收收入、收费收入和捐赠收入分别来源于纳税人、缴纳人和捐赠者。纳税人、缴纳人和捐赠者经常怀疑政府与非营利组织滥用职权, 贪污和浪费这些财务资源, 未能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 为公民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原因之一就是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缺少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 无法对这些财务资源的取得和使用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控制。

(三) 运行方式决定了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建设内部控制制度的必要性

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向消费者提供的许多产品或服务具有垄断性, 许多消费者在获取政府与非营利组织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时, 不需要付费或只需要象征性地付一部分费用。这些消费者无法用“货币选票”来表示他们对政府与非营利组织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满意程度, 因此, 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不会自动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来防止对资源的浪费和滥用。为了确保政府与非营利组织能够合理规范地分配和使用有限的资源, 避免不经济和无效率的运营活动无限制地继续下去, 需要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从而有效监控其提供的每一个产品与服务的每一个环节。政府与非营利性组织比营利性组织更加迫切需要建设其内部控制制度。

(四) 诚信责任决定了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建设内部控制制度的必要性

当市场经济对人们的道德、价值观念带来巨大冲击的时候, 社会要通过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诚信精神来弥补市场经济的不足, 这样社会才能稳定发展, 良性运行。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 肩负塑造诚信精神的主要责任。一旦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公共责任和道德缺失, 不仅会影响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功能的正常发挥, 相反还会加剧人们道德的沦丧。当前我国的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发生了个别诚信危机事件, 诚实信誉受到了挑战, 政府与非营利组织需要恢复和重塑其诚实守信的良好形象。如果政府与非营利组织能够建立起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 对所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进行有效的监督, 将可以重塑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诚信精神。

三、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 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认识缺乏深度, 对建立内部控制制度不够重视

一些政府与非营利组织领导人的内部控制意识淡薄, 往往重事业的发展, 轻内部的管理, 缺乏对内部控制知识的基本了解, 认为内部控制是财务部门的事, 个别领导甚至认为加强内部控制, 会对自己权力的行使造成阻碍。一些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尚未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有的即使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 或有关内容不够合理, 或只强调灵活性, 或不从本单位实际情况出发生搬硬套;有些单位用一般财经制度代替内部控制, 有些单位则直接以工作经验代替内控制度。

(二) 已建立的一些内部控制制度不够严密, 甚至是流于形式

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堵塞漏洞, 但一些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内部控制制度残缺不全, 不够全面, 存在一些授权和监控的漏洞;一些政府与非营利组织虽然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 但“有章不循, 有律不依”, 内部控制制度成为应付检查的条文, 未能发挥其有效作用;一些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建立了很多的内部控制制度, 但往往缺乏系统性, 需要进行系统的整合。

(三) 内部控制制度执行过程比较困难, 执行效果比较差

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效果差主要表现为授权审批不按制度执行, 岗位分工不合理和预算执行弹性太大等。有些组织事项的决定权、审批权、执行权集于一身, 重大事项决策的执行程序有一定随意性;有些组织资产处理、资金调度和其他重要事项的决策与执行缺乏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机制;有些组织部门预算在实际执行中对单位约束力度不够, 或不按预算执行。有些组织领导凌驾于内部控制制度之上, 自身不注意遵守内控制度, 使用例外原则, 致使内控制度的执行效果下降。有些组织执行人员素质不高, 执行力度有限, 造成内部控制失控。

(四) 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监督体系, 内部控制实施效果反馈不及时

一方面, 外部监督机制弱化, 监督范围不全面。财政部门重预算分配, 轻资金使用的监督, 忽视了预算单位的财务管理;审计部门只重视会计核算资料真实性合法性的审计, 对查出问题的处罚, 往往就事不就人, 执法的刚性被扭曲。对于被审计单位是否建立有效的内控以及内控是否得到有效执行都较少进行实质性检查。另一方面, 内部监督机制失效, 很多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内部审计机构形同虚设, 能起到对会计工作和经济活动进行监督作用的较少。由于内审机构和人员均是单位领导委任, 其隶属关系、经济利益均受到单位领导人的制约, 内审人员的监督行为必然受到约束。

四、加强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若干措施

(一) 增强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认识, 强化领导人的内部控制责任

按照《会计法》的规定, 单位负责人应该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合理性、有效性负主要责任。在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中, 要明确领导人应负的责任, 只有这样, 才能使组织由上而下共同执行内部控制要求, 从而推动内部控制的健康发展。还可以在领导层中推行责任制, 将责任风险直接与决策层挂钩, 即按领导分工予以纵横监控, 规定职责, 相应授权, 从而实现各尽其职、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控制目的。要真正确立起政府与非营利组织领导人对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第一责任主体意识, 必须强化主要领导及一些相关领导在内部控制方面的培训学习。财政部门应当分期分批和分类型地对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主要领导及相关领导举办相关的研讨班, 使他们在了解把握内部控制基本知识的基础上, 提高对内部控制制度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二) 健全内部控制体系, 规范组织内部行为

参照《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一个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应该包括5个方面: (1) 内部环境, 组织的核心是人和他们所处的环境, 环境是组织发展的基础和引擎。 (2) 风险评估, 组织必须确立识别、分析和管理风险的机制以了解并应对其面临的风险。 (3) 控制措施, 组织必须建立和执行控制政策和程序, 以确保减少风险的措施得以执行。 (4) 信息与沟通, 围绕在控制活动周围的是信息和沟通系统, 它可以帮助组织员工获得及交换与运作、管理和控制组织有关的信息。 (5) 监督检查, 整个控制过程必须得到必要的监控和修订, 内控系统才能对环境的变化自动反应。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可以参照这个框架建立一个结构完整的内部控制制度, 并注意随着新业务的不断发生, 及时制定相应新的制度, 经济业务在运行过程中发现漏洞要及时修改、补充、完善, 不适应的制度要及时废止, 使内控制度覆盖各个角落和环节, 不留漏洞, 形成一个相对独立和完整、科学的控制系统。

(三) 强化关键内部控制程序, 提高内部控制执行效果

首先, 要有明确的授权批准程序, 在授权批准控制时, 一定要明确授权批准的范围、授权批准、权限、授权批准责任和授权批准程序。同时要把授权批准权限的分解和审批额度的分配与核算管理制度的建立、财务公开制度的建立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以防止滥用职权审批情况的出现。其次, 要有科学的职务分工和岗位分离, 通常情况下, 任何业务都可以划分为5个步骤, 即授权、主办、批准、执行和记录, 其中任意两个步骤都是不相容的职务。设置岗位时, 做到按事设岗、按岗设人, 做到职责明确, 相互牵制。最后, 应该执行严格的预算控制制度, 在预算编制环节, 努力做到零基预算和细化预算, 应当结合当年财力状况, 核定具体支出额度, 明确各项支出的方向和用途。在预算执行环节, 应进一步强化预算的刚性约束, 防止随意调整追加预算以及超预算、扩大预算范围等行为的发生。

(四) 内部审计和外部监督相结合, 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监督机制

政府与非营利组织要健全内部审计部门, 强化内审部门的监督职能, 提高内审部门人员的素质, 内部审计部门的职能不仅仅是对财务资源进行监督和检查, 还应该监督内部控制各项政策和程序的执行情况, 了解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并及时进行反馈完善。国家财政部门是内部控制工作的主管部门, 国家审计部门是高层次的政府监督体系, 在健全完善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内部控制体系的过程中, 各级财政和审计部门应当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 加强对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组织与指导, 并拨出专项经费, 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提供经费支持。

(五) 参照企业内部控制规范, 制定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内部控制规范

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与实施效果, 需要有一套科学合理的规范体系来支持和保证。财政部2008年颁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适用于营利性企业, 2001年颁布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虽明确指出其适用范围包括政府与非营利组织, 但实际上仍然是针对企业制定的。由于没有考虑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特点, 也没有体现政府与非营利组织资金和经费管理体制上的特殊性, 诸如收支两条线管理、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国库集中支付和国库直接支付等, 实际上对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适用性是比较差的。鉴于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内部控制规范体系不健全、不完善的状况, 财政部门应当组织有关专家学者, 尽早研究制定体现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特点的《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内部控制规范》, 促进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建立健全内部控制, 并不定期地进行监督检查。

摘要: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组织目标、资源来源、运行方式和诚信责任决定了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建设内部控制制度的必要性。政府与非营利性组织应该增强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认识, 强化领导人的内部控制责任;健全内部控制体系, 规范组织内部行为;强化关键内部控制程序, 提高内部控制执行效果;内部审计和外部监督相结合, 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监督机制;参照企业内部控制规范, 制定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内部控制规范。

关键词: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内部控制制度,监督

参考文献

[1][美]厄尔.R.威尔逊, 苏珊.C.卡特鲁斯, 等.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M].第12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2]张砚, 杨雄胜.内部控制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审计研究, 2007 (1) .

[3]刘秋平.我国非营利组织内部控制制度探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06 (5) .

政府部门内部控制制度 篇3

关键词:制度伦理;政府制度伦理;政府制度伦理化;政府伦理制度化

中图分类号:B8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07)12-0102-04

所谓政府制度,指的是政府的组成、体制、权限、活动方式等方面的一系列的规范和惯例。所谓政府制度伦理,是关于政府制度的伦理,就是政府制度伦理化与政府伦理制度化的统一,是从政府制度伦理化走向政府伦理制度化。

一、制度伦理与政府制度伦理

当前学术界对制度伦理探讨方兴未艾,但是,人们对制度伦理的认识存在着很大的分歧。总结各位专家学者的观点,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种:

第一,制度中心说。这种观点认为制度伦理即是伦理制度化,也就是一种制度化、明文化了的伦理道德规范。在概念上,这种观点常把制度伦理表述为“伦理制度”、“道德制度”等。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主张应以制度为参照系,制度伦理必须致力于从制度方面来解决社会发展的伦理问题,具体表现为制定、完善并执行各种符合伦理要求的规则和规范,并使之明文化、外部化,成为带有某种强制作用的制度性社会道德规范。制度伦理是与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经济制度并存的,并且借助于这些制度力量所形成的“道德法庭”,是针对组织或个人行为的道德约束、监督和激励机制。这种观点突出了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强调伦理道德建设必须走制度化的道路。

第二,伦理中心说。这种观点认为制度伦理也就是指制度伦理化,强调制度本身的伦理性、合道德性。在概念上,有“制度伦理”、“制度道德”、“制度德性”、“体制伦理”、“制度性伦理道德”、“体制的道德性”等不同的表述。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主张应以伦理道德为参照系。提出制度伦理具有两个方面的内涵,其一是“制度的伦理”;其二是“制度中的伦理”。前者指对制度的正当、合理与否的伦理评价。后者指制度本身内含着一定的伦理价值追求和道德理念。

第三,双向互动说。这种观点是在总结“制度中心说”和“伦理中心说”两种观点的基础上提出的,认为制度伦理是制度伦理化和伦理制度化两个方面双向互动的统一。制度伦理化是指制度的合道德性,伦理制度化是指人们把_定社会伦理原则和道德要求提升、规定为制度,因而制度伦理应该被理解为存在于社会基本结构和基本制度中的伦理道德要求和实现伦理道德的一系列制度化安排的辩证统一。在制度与伦理的双向互动过程中,要求社会制度本身应是合乎伦理道德要求的,而实现这种道德要求则需要通过一系列的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律化的措施和途径。简而言之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制度伦理建设包括对制度的道德合理性问题的解决和伦理道德的制度化、法律化两方面的内容。对于道德建设来说,制度伦理和伦理制度都是不可或缺的。“伦理制度”是“制度伦理”的前提,“制度伦理”为“伦理制度”营造适宜的外部环境。 “制度中心说”从伦理制度化人手,探讨道德建设的途径,不啻为一种有益的探索; “伦理中心说”从制度伦理化人手,着力研究制度本身的伦理性和合道德性,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但以上两种观点均有片面性,笔者比较倾向于双向互动说,即制度伦理是制度伦理化与伦理制度化的统一。照此推理,政府制度伦理是政府制度伦理化与政府伦理制度化的统一,因此我们可以分别从政府制度伦理化和政府伦理制度化这两个方面来阐释政府制度伦理。

对于政府制度伦理化,可以做以下理解:

第一,政府制度伦理化就是追问“政府制度中的伦理”,即体现政府制度本身的伦理性。具体地说,它考察和求证政府制度中可能蕴涵的伦理追求、道德原则、价值判断。任何一项政府制度在建立之前,总会做出“对准有利”之类的伦理判断和道德思考,在建立的过程中又总会运用道德价值判断的方法,将建立之前的伦理判断和道德思考具体化为价值观念和准则,融合在政府制度中并通过政府制度的形式表现出来。“一定的制度蕴含着相应的道德观念和道德意识,制度以道德性为基础。”虽然政府制度本身并不是具体的、直接的道德规范,但在政府制度设计与政府制度运行时往往要依据特定的伦理要求和道德原则,这就使得政府制度具有一定的与伦理道德相关甚至相同的内容。同时,伦理道德对政府制度的要求、政府制度对伦理道德的追求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得以体现。关于这一点,许多学者都有论述。例如,诺思曾把一定的伦理道德当作制定规则的规则;美国法学家埃德加·博登海默认为制度是包含着道德涵义的广义概念,如诚信、良心等等,否则就是值得怀疑的;富勒则指出,一个真正的制度包含着自己的道德性,即内在道德或程序自然法,一旦国家所施行的制度没能蕴含道德性质,就会导致一个根本不宜称为制度的东西。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政府制度中所蕴涵的道德原则以及所体现的伦理要求,其本身必须尽可能地适应时代的要求,这样的道德原则和伦理要求使得政府制度能够指向于特定的伦理目的,并且能够代表时代的主导伦理精神和价值观念,从而可能产生一定的具有伦理意义的结果。因此,政府制度伦理虽然不等于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经济制度等等,但却可以使这些制度具有最大限度的道德意义。

第二,政府制度伦理化还包含对政府制度的伦理评价,即对政府制度的正当、合理与否也就是善恶的伦理评价。对政府制度的伦理评价是由政府制度中的伦理性质决定的,表明社会对政府制度的“伦理效应”所持的态度。邓小平认为,制度问题是带有根本性、全局性和长期性的问题,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这里所讲的“制度好”和“制度不好”,实际上就是根据制度本身公正、合理与否所做的伦理评价。

对于政府伦理制度化,可以做以下理解:

其一,政府伦理制度化是指“制度化的政府伦理”,即以制度形式存在的对政府的伦理要求。和道德价值目标。它把相对抽象的对政府的伦理要求、道德价值目标具体化为政府所必须遵循的一系列可操作的道德规范,或者说,是将抽象的、神圣的、不确定的道德情感、道德理想与现存的政府制度相结合,使其“物化”,成为具有强制性的、普遍性的约束政府行为的现实制度力量,这就形成了政府伦理制度。政府伦理制度化

的典型形式是政府伦理立法。政府伦理制度作为制度化的政府伦理,不同于政府制度的伦理,即不同于政府制度中的伦理。政府伦理制度中的“制度”,是直接的道德规范;而政府制度伦理中的“制度”,则是非伦理的、非直接的道德规范。的组合。政府伦理制度依附于政府制度而存在,因而。必须把对政府的某种伦理要求和道德价值目标直接以政府制度的形式表达出来并确定下,来,以便使当下的政府实践能达到预期的伦理目标。政府伦理制度不再是隐性的了,而减为制度化了的、外部化了的、明文了的政府行为规范它关涉到对政府的合理的伦理要求能否实现,关涉到政府制度伦理能否实现。因此,“制度化的政府伦理”是政府制度伦理的题中应有之义。

其二,政府伦理制度化还包括贯彻执行制度化了的政府伦理准则的过程。任何政府制度确立以后,其贯彻、实施就成了关键,否则,政府制度将成为无意义的东西。那么,靠什么来保证制度化了的政府伦理准则得到执行和实施呢?答案是靠监督和惩罚。尽管伦理道德对政府行为有着一定的约束力和导向力,但是,伦理准则和道德规范是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人们的内心信念起作用的,这种特性决定了它的调节作用是有限的,因此需要一种与道德相关的制度来进行伦理性的监督和惩罚,这就是政府伦理制度。从这一点看,政府伦理制度是对道德准则或规范的有力保障,这种保障既有“监督”的方面,也有“惩罚”的方面。

概而言之,政府制度伦理化和政府伦理制度化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双向互动的辩证统一关系,是政府制度伦理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没有政府伦理制度化,政府将难以有明示的道德规范,政府伦理功能也将难以实现;没有政府制度伦理化,政府基本制度结构将缺乏伦理精神的支撑,必将影响政府制度的合理性。由此可见。政府制度伦理化和政府伦理制度化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正是在这一互动的过程中完善政府制度伦理,并且推动政府伦理的建设。

二、政府制度的伦理功能

从政府制度伦理化到政府伦理制度化,可以清晰地看到政府制度所承担的伦理功能。政府制度的伦理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它能够整合政府伦理规范,能够约束或激励政府行为的选择。

第一,政府制度能够整合政府伦理规范。杨清荣教授把制度的伦理功能归纳为四个方面,即凝聚功能、演示功能、调节功能和规范功能。从政府制度的运作来看,制度伦理的这些功能,对提高政府行政能力、解决政府伦理问题、整合政府伦理规范,具有非常明显的作用。其一是政府制度的凝聚功能。通过政府制度的设计和安排,使政府制度中所内含的伦理价值对政府组织以及公务员个体产生感召力,形成政府制度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其二是政府制度的演示功能。政府制度的具体运作和实施过程,实际上是政府伦理规范在政府实践中的具体演示,如公平、正义、责任等观念,都会在政府行为中表现出来,从而对社会大众产生示范作用。其三是政府制度的调节功能。通过政府制度调节社会关系和利益关系,使之达到最大程度的默契与和谐。其四是政府制度的规范功能。政府制度对政府行为所要达到的伦理目标予以确定,并通过程序化、具体化的条文,将必须遵循的伦理规范固定下来。使政府组织和行政人员具有制度所认可的行为方式和思想境界。由政府制度的以上四个方面的功能可知。它具有整合政府伦理规范的功能。政府制度整合政府伦理规范,主要“通过两种基本方式发挥作用:明示和默示”。所谓“明示”,是指政府制度通过规范公开昭示政府伦理要求,主要表现为法律规范、各种行政法规以及有关政府组织和公务员的章程、守则、承诺等。所谓“默示”,是指政府制度所内含的伦理精神和价值意义,通过组织形式、运作程序以及基本的权利、义务安排等方式,给政府以伦理价值的暗示。并展现出一条基本的行为之“道”。明示和默示是政府制度发挥其伦理功能的两个不可或缺的方式,真正健全的政府制度应将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相比而言,默示比明示对政府伦理规范的整合作用更为明显。明示使“民免而无耻”,默示则能使人“有耻且格”。

第二,政府制度能够约束或激励政府行为的选择。就政府的行为而言,它总是体现了当下的那个社会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的内容。因为政府制度以规范的方式表达了那个社会的经济生活、政治关系和文化价值观,并以强制性的力量强迫政府按照制度规范选择行为,所以政府制度对政府行为的选择具有约束或激励的作用。这种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政府制度确定政府行为的基本框架,限制其选择的范围和机会。罗尔斯将“制度理解为—种公开的规范体系,这—体系确定职务和地位及他们的权利、义务、权力、豁免等等”。政府制度是对政府行为的规范。政府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拥有什么权力、享有什么利益、承担什么义务,都是由政府制度规定的。政府只能在制度提供的基本框架内开展工作。不能脱离或超越制度的基本框架。第二。政府制度对政府行为的选择有巨大的导向作用。制度是一种广义的利益激励机制,不仅包括物质奖励,而且还包括精神褒奖、舆论赞扬、职位升迁。这种利益激励“是个人所能感觉到的在结果上的积极和消极变化”。政府制度向政府组织和公务员传达了一种信息,应该按照政府制度规范去做。如此行为的收益是明确的和巨大的,不如此行为是没有任何收益的,而且还将付出不小的代价。霍奇逊认为:“惯例与正式制度,通过建立或多或少是固定化的人类行为的范式,或者设置人类行为的界限,或者订立人们行为的规则,或者约束人类行为,实际上都提供给当事者以信息。”制度“给”政府“当事者以信息”的结果,就是对政府行为的选择起到导向的作用。制度之所以对行为能够起到导向作用,就在于制度性安排所表达的行为预期收益。第三,政府制度影响政府的价值目标和偏好,使政府从被迫遵守外在的制度约束转化为自觉的自我约束。政府制度的强烈作用使政府组织以及公务员养成一种行为习惯,乐于自我约束。

三、政府伦理立法

从政府制度伦理化到政府伦理制度化,一个终极性的标志是“政府伦理立法”。政府伦理立法是以立法、制度的方式确立对政府组织以及公务员的伦理要求,并以此规范政府行为。

有观点认为,伦理和立法是互不相容的,把伦理和立法连接在一起是不正确的。某一种行为一旦进入立法程序,就不再是伦理问题,而成为法律问题了。按照这种观点,一个人如果只是被法律强迫以某种特定的方式行动,而不再能够将自己的价值观运用于处理具体的问题,那么,任何法律能够管辖的行动就被从伦理领域驱逐出去了。伦理与法律虽然有着严格的区别,但是二者具有同质性,都是关于权利和义务的规范,在内容上也是相互渗透和相互贯通的。伦理是立法的依据,立法则是一定伦理精神的体现。在现代社

会,二者的功能和目标也趋于一致,都是为了维护公平、公正的社会秩序,实现人的自由和权利。博登海默曾指出: “那些被视为社会交往的基本必要的道德正义原则,在一切社会中都被赋予了具有强大力量的强制性质。这些道德原则约束力的增强,是通过将它们转化为法律规则而实现的。禁止杀人、强奸、抢劫以及人体伤害;调整两性关系;制止在合意契约的缔结与履行过程中欺诈与失信等等,都是将道德观念转化为法律规定的例子。”人是具有有限理性的“经济人”,具有自利的动机和认识事物的局限性,因而,如果没有某种约束。个人的自利动机就会导致自私心的膨胀和责任心、良心的弱化。政府伦理立法在它管辖的范围内规范政府的行为。

美国早在1853-1864年间,为了解决公共权力被滥用的问题,就通过了第一部利益冲突法规。将立法视为处理和解决政府伦理问题的方法,在美国已有150多年的历史了。自美国之后,其它国家纷纷仿效,开始对政府伦理问题进行了法律方面的规定,把越来越多的政府伦理规范纳入到法律规则的体系之中。加强政府伦理立法,通过法律的强制力量来维护政府伦理。已经成为现代国家共同的发展趋势。

政府伦理立法的优点在于:第一,它为政府解决伦理冲突和伦理困境提供了一般性的指导,这种指导“是对政治共同体道德最低标准的规范性陈述”。第二,它也为惩罚那些违背最低道德要求的行为提供了依据。“尽管伦理有其被动的本性——通过给行为设立道德最低标准实现其‘抓小偷’的主要功能,而不是树立最高的理想——但也确实提供了一个树立反面教材的方法。”

政府伦理立法的缺点则表现为:第一,由于它停留于一般性的原则的指导,在具体的政府工作实践中往往难以操作。对于具体问题的法律解释某种程度上有其固有的模糊性和疑问,“因为法律解释本身取决于先前的大量的判例和解释者自己的知识水平。本意不坏的公共行政人员很容易会误解法律,想把政府组织雇员的明显违法行为举报出来的人也很可能会对‘法律是否适用某一具体情形’不太有把握”。第二,由于伦理立法漏洞的存在、政府执行机制的不健全、举出有力证据的困难以及公务员对于举报自己同事涉嫌违法行为的不情愿等方面的原因,使得政府伦理立法通常难以实施。第三,如果更为有效地实施政府伦理立法,可能会使政府伦理立法的数量庞大而且无处不在,这就会在政府组织内部造成一种压抑的怀疑气氛,导致内讧、自保和恐惧意识,也就不再有公务员敢于冒险进行创新性行为和合法性行为。

尽管政府伦理立法并不是完美无缺的。而且完善它还需要漫长的时间,但是有一点不可否认,政府伦理建设必须从政府制度伦理化走向政府伦理制度化。

政府采购业务内部管理制度 篇4

一、岗位工作责任制

政府采购中心的工作主要包括负责人、采购受理、采购操作、履约验收四个岗位。

1、负责人岗位的主要工作是:人员管理,制度建设,岗位培训,业绩考核,签批对外文书,审核报告。

2、采购受理岗位主要工作是:接受采购人委托、审核项目资料、根据项目的特点、类别、合理确定项目负责人、协调采购会议时间安排、采购文件审核、发送中标通知书等。

3、采购操作岗位主要工作是:沟通采购人、发布采购信息、制作并发售采购文件、组织评标活动、整理已办结项目档案等。

4、履约验收岗位主要工作是:督促、指导和服务采购人签订采购合同;对重大的集中采购项目,与采购人共同组织有关技术专家进行验收、制作验收报告;一般项目由采购人验收并填制合同履行情况表作为验收报告;受理质疑和投诉。

工作岗位相互分离,各负其责,互相制约与制衡。即采购受理岗位不负责采购操作和档案管理;采购操作岗位不负责履约验收和档案管理,履约验收岗位不经办采购受理和档案管理。

二、回避和轮岗制度

1、建立回避制度。在政府采购活动中,采购人员及相关人员(包括招标采购中评标委员会的组成人员、竞争性谈判中谈判小组的组成人员、询价采购中询价小组的组成人员)与供应商有利害关系的,必须回避;

2、建立轮岗制度。采购中心受理业务后,对中心人员工作分配要全面,工程、货物和服务类都要经手,大、小项目尽量平均,促进全体人员都能掌握采购操作的全流程业务。

三、文明办公制度

1、实行政治和业务学习制度。每周除参加区政府办公室统一组织的政治学习外,每月还安排两个下午,组织全体人员进行业务学习,特别是学习与政府采购相关的法律、法规,进一步提高工作人员的政策业务水平。

2、提倡文明用语,对来电来访者,应做到热情、大方、得体,一律使用文明语言,树立良好服务观念。

3、严格执行考勤制度。全体人员应遵守作息时间,坚守岗位,做到不无故迟到、早退和旷工,请假须按规定办理。工作期间一律不得从事与工作无关的事情,比如上网淘宝、炒股、打游戏、看电视剧等等。

4、注意安全和保密。平时注意保管文件、资料和办公用品,重要文件及时归档,对涉及国家机密、工作秘密、供应商的商业秘密,必须妥善保管,不得泄露。

5、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杜绝一切不必要的开支,自觉爱护公共财物,努力减低采购成本。

四、印章管理制度

1、日常工作所需,比如招标文件、中标通知书等,需启用印章,经办人在“公章使用登记表”上签字并填写清楚文件材料名称、份数、时间和需要说明的事项,确保无误后方可盖章。

2、凡涉及到财务、人事、工资等内容的各类型报表、文件、报告、申请、便函、介绍信等必须由单位负责人签字后方可盖章,否则,不予盖章。

3、凡涉及个人事项需加盖公章的`材料,如贷款、担保、落户口等一律由单位负责人同意签字后,方可盖章。

4、外单位需采购中心出具证明等之类情况,需经单位负责人签字后方可盖章。

5、单位公章由专人负责管理,财务印章由财务人员负责管理,未经单位负责人批准不得私自转交他人代管,凡是出现未经单位负责人同意后盖章的情况,责任由公章管理人员自行承担。

五、档案管理制度

1、文书档案和专业档案应按照档案资料的内容进行收集整理,编写归档目录,交由档案室登记装订保存。文书档案一般在每年年底全部收集完整,次年三月底前完成全部整理、立卷、归档工作,专业档案一般在项目完成后一周内归档。声像档案随时归档。

2、档案人员要严格执行档案的查借阅制度,任何单位或个人借阅、复印档案资料,均需填写《档案查询申请表》,经单位负责人签字批准方可查阅,借出的档案要及时归档、核实。

3、档案人员要增强保密观念,经常检查设施安全保密情况;离开档案室时,必须锁好文件资料柜,关好门窗。

4、销毁档案要登记造册,须经单位负责人签字批准后方能进行,销毁时要有监销人,并履行签字手续。

5、档案人员熟悉档案库藏情况,完善档案检索工具,对库藏档案和资料的保管情况定期进行检查核对,切实做好防盗、防火、防潮、防尘、防高温、防强光、卫生等工作,室内禁止存放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

六、财务管理制度

1、财务报销程序

①、报销人需把报销的票据整理完整。

②、报销票据上应由承办人用钢笔或碳素笔签字,标明经手人。

③、会计人员必须认真审核原始票据的合法性,大小金额是否一致,戳记是否清晰等。对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凭证,有权拒绝办理,并向单位负责人说明情况。

④、财务人员审核领导签字、财务印章及报销金额,据实予以报销。

⑤、聘请的专家在参加政府采购中,如需申请工作用餐、去现场勘察或制定技术参数所发生的费用,必须如实的填报审批单、报销单,由项目负责人签字确认,经主任审批后,财务人员方可报销。

⑥、所有报销票据、财政受权支付票据、报销审批单,均需单位负责人签字后加盖财务公章及法人私章,方可生效使用。

2、收取、退付保证金工作程序

①、投标及履约保证金的收取

供应商前来交纳保证金时,要核实缴款人公司名称及办理人员身份证明、开具湖北省非税收入一般缴款书,进行收款、盖章,并将票据交给交款人。不接受以个人名义和现金形式交纳的保证金。

②、投标及履约保证金的退付

根据申请退款人提交的领款单,核实项目负责人、档案管理人员签字及退款信息(注意核实退款信息必须与缴款人一致,否则有权拒绝办理),且核实并完善相关手续后办理退款事宜。一律以转账方式退还,不退付现金。

七、廉政管理制度

严格实行工作人员廉政八不准:

1、不准违反工作程序,违规操作;

2、不准滥用权利、谋私、玩忽职守、假公济私;

3、不准在工作中扯皮、推诿或无故拖延;

4、不准在政府采购过程中替供应商向招标代理机构、采购人或评标人员说情、打招呼。

5、不准将招标保密事宜透露给他人;

6、不准利用职务之便接受采购人和供应商的财物或其他好处;

7、不准与采购人或供应商串通进行损害第三方利益的活动;

部门制度管理制度 篇5

部门制度管理制度

1、公司档案管理部门,设置档案专管岗位,由专人全权负责。

2、文书结案后,原稿由档案专员归档,经办部门视须要留存影本。如为特别案件因业务处置须要,原稿须由经办部门保管者,应经档案管理主管引导批准后妥为保留,档案管理部门以影本归档,原稿用毕后仍应送档案管理部门归档并换回影本。

3、检讨文件的本文及附件是否完全,如有短少,应即追查归入。

4、文件的处置手续是否完备,如有遗漏,应即退回经办部门补办。

5、与本档案无关的`文件或不应随案归档的文件,应即退回经办部门。

点收文件后,应依下列方法收拾:

1、中文直写文件以右方装订为原则,中文横写或外文文件则以左方装订为原则。

2、右方装订文件及其附件均应对准右上角,左方装订则对准左上角理齐钉牢。

3、文件如有皱折、破损、参差不齐等情况,应先整补,裁切折叠,使其整齐划一。

档案分类应视案件内容、部门组织、业务项目等因素,按部门、大类、小类三级分类。先以部门别区分,部门别之后依案件性质分为若干大类,再在同类中依序分为若干小类。

档案分类应力求切合适用。倘因案件较多,前款三级不敷利用时得于第三级之后另增第四级“细类”。如案件不多,亦可仅应用“部门”及“大类”或“小类”二级。

同一小类之案件以装订于一档夹为原则,如案件较多,一个档夹不敷应用时,得分为两个以上的档夹装订,并于小类(或细类)之后增设“卷次”编号,以便查考。

每一档夹封面内页应设“目次表”,案件归档时依序编号、登录,并以每一案一个“目次”编号为原则。

档号之表现方法如下aa―bbccd―ee,aa为经办部门代号,bb为大类号,cc为小类号。d为档卷卷次,ee为档案目次。

档案各级分类应赋予一名称,其名称应简明简要,以能充足表现档案内容性质为原则,且有必定范围,不宜笼统含糊。

各级分类、卷次及目次的编号,均以十进阿拉伯数字表现;其位数应用视案件多寡及增加情况而考虑决议。

档案分类各级名称经断定后,应编制“档案分类编号表”,即将所有分类各级名称及其代表数字编号,用必定次序依次排列,以便查阅。

档案分类各级编号内应预留若干空档,以备将来组织扩展或业务增繁时,随时增补之用。

政府部门内部控制制度 篇6

制度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建立权责一致的决策机制,促进行政决策科学化、规范化、合理化,防止和减少决策失误,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暂行规定的通知》(中办发〔2009〕25号)及有关法律法规,结合眉山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本制度所称决策失误是指在决策过程中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规章和市政府关于行政决策的相关规定或超越权限决策,致使国家、集体和个人合法利益受到重大损失或者造成恶劣影响的行为。

第三条 本制度适用于市政府组成部门(含直属事业单位和派出机构)及其内设机构的领导成员。

第四条 决策失误的检讨和公开道歉。

(一)在市政府常务会议或市政府召开的相关工作会议上作检讨。

(二)在市级媒体上公开道歉。

1.在《眉山日报》刊载公开道歉书。

2.在眉山电视台公开道歉。

第五条 决策失误涉及多个部门的,由牵头部门作出决策的责任领导作检讨和公开道歉;受部门委托的组织决策失误的,由委托部门和受委托组织作出决策的责任领导作检讨和公开道歉。

第六条决策失误部门须据实制定整改措施,限期完成整改,最大限度地挽回决策失误造成的损失或影响。整改结果限时报市政府。

第七条 一年内两次以上(含两次)因决策失误进行检讨和公开道歉的,对作出决策的责任领导给予停职检查、提请免职等组织处理;需要追究纪律责任的,按有关规定处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第八条 决策失误问责由市政府或监察机关提起,并按照干部管理权限进行。

中美政府部门内部控制比较研究 篇7

政府部门内部控制是政府部门高效持续稳定运作的基础。目前,加强政府部门内部控制建设已经成为全球范围的一项重要任务,各国都开始致力于政府部门内部控制的研究工作。其中,美国是较早关注政府部门内部控制的国家,其政府部门内部控制框架也相对比较健全;而我国政府部门内部控制的建设和研究工作起步较晚,鲜有较为成熟的研究成果。因此,我国迫切需要建立适应国情的政府部门内部控制规范体系,以促进我国政府部门防范风险、转变职能,实现政务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和创新发展,树立诚信负责的社会形象,推进我国政府部门高效持续稳定运行。

二、中美政府部门内部控制比较研究

(一)中美政府部门内部控制立法比较

1. 美国政府部门内部控制立法进程。

美国开始重视政府部门内部控制可追溯到1948年美国审计总署 (GAO) 成立会计系统局并提出“适当的内部控制是联邦机构会计系统整体的一部分”;1950年美国国会颁布了《预算与会计程序法案》,要求联邦政府部门建立并完善内部控制系统,并承担内部控制方面的责任;1978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督察长法案》,要求联邦政府主要部门设立督察长办公室,初步建立了督察长制度;1982年美国国会又颁布了《联邦管理者财务诚信法案 (FMFIA) 》,重申了机构管理层具有建立和完善有效的内部控制的责任,要求联邦政府加强内部控制的维护,并持续地评估和报告其内部会计和管理是否适当。

美国政府部门内部控制法律法规与制度框架的健全完善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1990年的《首席财务官法案》直接促成了联邦政府的首席财务官 (CFO) 制度;1994年的《政府管理改革法案》又进一步扩充了CFO的财务报告责任,增强了联邦政府首席财务官在提供完整准确的财务信息方面的责任。此外,1999年GAO发布了全新的基于风险导向的《联邦政府内部控制准则》,该准则认为政府内部控制是管理层为实现目标所采取的计划、方法和程序。进入21世纪后,最重要的是2008年国会颁布的《督察长改革法案》,该法案新设了督察长公平与效率委员会,进一步加强了督察长的独立性,提高了其专业胜任能力,增进了督察长之间的协调。

综上所述,美国联邦政府在颁布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建立健全督察长制度、CFO制度和其他配套制度,构建了较为完善的联邦政府部门的内控体系,为联邦政府的长期稳定发展奠定了基础。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改革,美国政府部门内部控制框架逐步趋于完善,其经验和教训都值得我国思考和借鉴。

2. 我国政府部门内部控制立法进程。

在我国特殊国情的影响下,政府部门内部控制方面尚无专门的规范出台,仅相关法律法规条款中笼统的涉及到政府部门内部控制、内部监督的规定。1999年修订的《会计法》规定,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要求做到职责分离、授权批准、相互制约和监督检查,强调了内部会计控制;2002年颁布的《政府采购法》规定,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是负责政府采购监督管理的部门,依法履行对政府采购活动的监督管理职责,各级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依法履行与政府采购活动有关的监督管理职责。集中采购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内部监督管理制度,审计机关应当对政府采购进行审计监督;2006年修订的《审计法》规定,审计机关对本级各部门和下级政府预算的执行情况和决算以及预算外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审计监督。各部门、国有金融机构和企事业组织的内部审计工作,应当接受审计机关的审计,以指导我国政府部门内部控制框架体系的构建研究和监督。《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规定,各级总预算会计应加强各项财政资金的核算管理与会计监督;各级总预算会计应自觉接受审计及监察部门的监督。

此外,2006年7月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成立,并开始构建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标准体系。2008年6月,我国五部委联合颁发《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至2010年4月《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发布,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完整建立。虽然这次内控建设主要针对企业进行,但相关部门在研究内部控制规范的过程中已关注到政府部门的内部控制问题。

综上,我国《会计法》着重从会计控制的角度对内部控制进行规范,《审计法》从审计监督的角度对政府部门内部控制进行了相关规定,《政府采购法》和《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等,分别从某项业务对政府部门内部控制进行规范。虽然这些法律法规对推动我国政府部门内部控制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暴露出其对政府部门内部控制的要求不明确,对内部控制的认识不充分等缺陷。

(二)中美政府部门内部控制概念对比

1992年,美国COSO报告《内部控制———整合框架》,制订了内部控制的统一框架。1994年修定后的COSO报告对内部控制定义:内部控制是一个受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员工影响的过程,旨在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果和效率以及现行法规的遵循。1999年GAO修订后的《联邦政府内部控制准则》,修订了内部控制的概念:“内部控制是管理一个组织的主要部分。它包括用于实现使命和目标的计划、方法和程序,并对以业绩为基础的管理提供支持。内部控制还为保护资产、防止和发现错误和舞弊提供第一道防线。总之,内部控制帮助政府管理人员通过对公共资源的有效利用实现所期望的结果”。

目前我国学术界对政府部门内部控制一致认同的较权威的内涵是审计署 (2006) 《政府部门内部控制研究》课题组对政府部门内部控制给出的理解:“政府部门内部控制是内部控制要素与过程的统一。静态上讲,内部控制是指政府部门为履行职能、实现总体目标而建立的保障系统,该系统由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评估、内部控制活动、信息及其沟通和内控监督等要素组成,并体现为与行政、管理、财务和会计系统融为一体的组织管理结构、政策、程序和措施;动态上说,内部控制是政府部门为履行职能、实现总体目标而应对风险的自我约束和规范的过程。”王光远 (2008) 认为,政府部门内部控制是为保证政府(机构或组织)有效履行公共受托责任,杜绝舞弊、浪费、滥用职权、管理不当等行为而建立的控制流程、机制与制度体系。樊行健、刘光忠 (2011) 认为政府部门内部控制定义是内部控制定义的子集,具体定义为:由政府部门(或单位)决策层、执行层、监督层和全体工作人员共同实施的、旨在合理保证实现政府部门(或单位)控制目标的过程。刘永泽、张亮 (2012) ,给出我国政府部门内部控制的定义:是指由部门领导层和全体人员共同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

综上,《联邦政府内部控制准则》对政府部门内部控制的定义与COSO报告对内部控制的定义基本一致,只是将政府部门内部控制从“一个过程”修订为“组织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我国审计署、王光远等国内学者则是从履行公共受托责任的角度来对政府部门内部控制进行定义。

(三)中美政府部门内部控制目标对比

美国1987年发布的《纽约州内部控制法案》中阐明内控的目标包括但不限于:1.资产保护;会计资料与财务报告的准确性和可靠性;2.提高运行的效果和效率;3.确保遵循有关的法律和规定;4.鼓励坚持既定的管理政策。COSO报告《内部控制———整合框架》定义的内部控制的三类目标的合理保证,即经营的效果和效率、财务报告的可靠性、法律法规的合规性。1999年GAO修订后的《联邦政府内部控制准则》,将政府部门内部控制的目标概括为应当为政府部门的下列目标提供合理保证:1.运行,包括实体资源使用的效果和效率;2.财务报告,包括预算执行报告、财务报表,以及对内和对外使用的其他报告的可靠性;3.遵循有关的法律和规章。此外,保护资产是政府部门内部控制的一个子目标,所设计的内部控制应当为一个机构防止并及时发现未经授权的资产取得、使用或处置提供合理的保证。

国内尚无专门的法规或准则对政府部门内部控制目标的内容进行界定,笔者在此总结已有研究成果中较权威的部分和美国的相应规定进行对比。审计署行政事业审计司 (2007) 认为政府部门内部控制目标包括以下四点:1.确保国家法律法规和部门内部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2.确保经济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3.确保各项财产物资的安全与完整;4确保业务记录、财务信息和其他管理信息的及时、真实、完整。张舰 (2010) 认为政府部门内部控制目标主要是为以下方面提供合理保证:1.政府部门所制定的公共政策的效率与效果性;2.政府部门财政收支报告的真实性;3.法律法规的遵循性。张庆龙、聂兴凯 (2011) 认为政府部门内部控制目标是对以下几点进行合理保证:政府部门运作的合法合规,维护公共资源安全,提高财政透明度,兼顾效率与公平,主动应对危机与风险,促进政府部门公共服务职责的履行。樊行健、刘光忠 (2011) 认为,政府部门内部控制总体目标是为政府部门发展战略目标服务的,是为控制政府部门战略目标实现过程中的风险,因此政府部门内部控制总目标即控制战略风险。刘永泽、张亮 (2012) 将政府部门内部控制的目标界定为五部分,即合理保证:政府部门运行管理合法合规、资源分配公平公正、会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效果、促进政府部门实现发展战略。并将这五个目标的细分为两个层次,其中促进政府部门实现发展战略是治理层次目标,其余四个是管理层次目标。

(四)中美政府部门内部控制要素对比

1999年GAO修订后的《联邦政府内部控制准则》,清晰界定了内部控制的要素:内部控制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五要素,并分别进行了阐述,其内容与COSO框架对五要素的阐述基本一致。如指出常用的控制活动包括:高层对实际业绩的复核;管理层对业务层面控制的审核;人力资本管理;信息处理控制;对容易受到侵害的资产的物理控制;业绩评价指标的建立和复核;职责分离;交易与事项的正确执行;对交易与事项的准确、及时记录;对资源和记录的限制接近和经管责任;对交易及其内部控制的恰当的记录等。

国内学者们对政府部门内部控制要素的研究成果中,也一致借鉴五要素框架结构,认为我国政府部门内部控制要素总体框架也应当包括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但是,尽管政府部门内控要素形式上与企业内控要素趋同,但在各要素的具体组成内容方面则有特定差异。不同学者的研究结论中,对各个要素的内涵的阐述不尽相同。樊行健、刘光忠 (2011) 认为,政府部门内部控制五要素的具体内容不仅要突出政府部门内部管理的特点,还必须进行适当简化以适应政府部门管理控制的实际需要。政府部门内部控制五要素的内在逻辑为:内部环境是影响、制约政府部门内部控制建立与执行的各种内部因素的总称;风险评估是及时识别、科学分析和评估影响政府部门目标实现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并采取应对策略的过程;控制活动是根据风险评估结果、结合风险应对策略,采用恰当的控制措施以确保政府部门内部控制目标得以实现的政策和程序;信息与沟通是及时、准确、完整地收集与政府部门经济活动相关的各种信息,并使这些信息以恰当方式在政府部门内部和外部进行及时传递、有效沟通和正确应用的过程;监督是政府部门对其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监督检查与评价并作出相应处理。刘永泽、张亮 (2012) 也给出了政府部门内部控制五要素的详细诠释,认为其内涵与企业内控五要素差异明显,这是由两者不同组织形态的特点决定的。

三、美国政府部门内部控制建设对中国的启示

(一)建立政府部门内部控制规范体系

我国目前可参照的与政府内部控制有关的内容都散见于会计、审计、财政等法律法规或文件中,主要体现不同职能领域对管理控制活动的设计和管理,并无针对性的规范体系。借鉴美国政府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经验,参照企业内部控制的理论和发展过程,我国应该从内部控制的角度建立政府部门专门的规范体系。具体来说,政府部门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包括基本规范和配套指引。基本规范在政府部门内部控制规范体系中处于最高层次,起到统驭作用,用于规定内部控制的总体框架和基本要求,是制定配套指引和完善政府部门内部控制体系的依据。基本规范主要包括如下内容:政府部门内部控制的概念、目标、要素和其他重要事项。配套指引是基本规范的具体化,包括应用指引、评价指引和审计指引。

(二)建立相关法律制度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应当建立类似于萨班斯法案的法律制度,严格规定政府部门在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时应当遵循的基本要求以及配套的实施机制。该法律的地位要高于政府部门内部控制规范体系。从内容上来说应该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1.明确政府部门内部控制工作的执行主体为政府部门及相关工作人员,以加强政府部门内控的执行力度;2.明确政府部门内部控制的主管部门为财政部、审计署和监察部,以加强政府部门内部控制的实施效果;3.明确政府部门的行政负责人和财务负责人对政府部门的预算报告、会计报告和内控报告等重要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以明晰内控制度的责任归属;4.审计署要加强对政府部门内部控制的监督检查力度,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确保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5.对政府部门内部控制的实施结果制定明确的奖惩规定。

(三)政府部门内部控制目标的借鉴

内部控制是为达到内部控制目标而产生的,明晰的目标是内部控制的方向。因此目标是政府部门内部控制体系的基础。借鉴美国政府部门内部控制发展的经验,加之我国学者的研究结论,笔者认为,政府部门内部控制目标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目标体系。为适应当前国内政府部门的发展需要,政府部门内部控制目标应在趋同的基础上适当调整,既要从战略高度定位,使政府部门内部控制由财务会计控制向全面控制转变;还要立足于现实,看到查错防弊、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和资产安全完整仍是基于现阶段会计审计需要的主要目标。此外,由于政府部门内部控制基础相对薄弱,在政府部门内部控制实践中,应关注重要的整体层面和业务层面的具体控制目标,突出重点,提高效率。

(四)政府部门内部控制要素的趋同与创新

政府部门内部控制要素到底由哪些元素构成,归根结底是一个应该从哪些方面建立、执行、监督内部控制的问题。因此,内部控制要素是政府部门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的核心。美国COSO报告将内部控制要素由《审计准则公告》的三要素论发展为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五要素,GAO发布的《联邦政府部门内部控制准则》采纳了COSO五要素的观点。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的五要素基本与COSO内部控制框架五要素趋同,但又不完全相同,即使要素名称一样,其内容界定也不完全相同。

笔者认为,研究确定政府部门内部控制要素,可以借鉴美国有关内部控制趋同、创新和融合的做法。考虑到政府部门内部控制要素与企业内部控制要素相互融合的情况,我国政府部门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建立时应借鉴《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企业内部控制五要素的整体结构。现阶段,在我国政府部门内部控制建设中,采用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五要素的结构,是符合现实的选择,也利于内部控制的学术研究工作。

(五)建立政府部门内部控制执行监督机制

美国联邦政府首先建立了督察长制度,对舞弊、管理失职等展开调查和审计评估;随后又建立了首席财务官制度,其主要职责在于提高财务报告质量,保证其财务信息及时、准确,以便为内部控制提供评估标准。借鉴美国的经验,我国应该建立内部控制执行监督机制来保障政府部门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张国清、李建发2009年在《美国政府机构内部控制的发展及其启示》中指出构建政府内部控制建设的初步设想:逐步建立政府内部控制的法律法规基础;强化政府管理层的内部控制责任;建立恰当的内部控制标准;经常性的内部控制测评;完善政府内部审计制度;强化审计署在改进政府内部控制方面的作用;进行内部控制的成本效益分析。

基于以上论述,笔者认为,我国的政府部门内部控制执行监督机制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部分:1.信息披露机制。利用社会各界监督来提高政府信息的透明度。2.内部审计机制。利用政府部门的内部监督完善内控制度。3.外部审计机制。利用外部监督保障政府部门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摘要:以中美政府部门内部控制各方面对比为主线, 从对比中归结出美国对我国政府部门内部控制建设体系、法律制度、内控目标、内控要素及执行监督机制等方面的启示, 以期为我国政府部门内部控制框架体系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政府部门,内部控制,中美对比,启示

参考文献

[1]张庆龙, 聂兴凯.政府部门内部控制研究述评与改革建议 (J) .会计研究, 2011 (6) .

[2]刘永泽, 张亮.我国政府部门内部控制框架体系的构建研究 (J) .会计研究, 2012 (1) .

[3]樊行健, 刘光忠.关于构建政府部门内部控制概念框架的若干思考 (J) .会计研究, 2011 (10) .

[4]审计署审计科研所.中国审计研究报告 (M) .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06.

[5]国家审计署审计科研所课题组.政府部门内部控制失效溯源 (J) .财经, 2007 (5) .

[6]张庆龙, 高剑芹.政府部门内部控制研究述评 (J) .中国内部审计, 2012 (2) .

[7]张庆龙.美国政府部门内部控制建设的实践与启示 (J) .中国内部审计, 2012 (3) .

[8]王光远.中美政府内部控制发展回顾与评述——兼为《联邦政府内部控制》 (中文版) 序 (J) .财会通讯, 2009 (12) .

[9]刘玉廷, 王宏.美国加强政府部门内部控制建设的有关情况及其启示 (J) .会计研究, 2008 (3) .

[10]张国清, 李建发.美国政府机构内部控制的发展及其启示 (J) .厦门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9 (4) .

[11]臧慧萍.加强我国政府内部控制的思考 (J) .会计之友, 2011 (10) .

政府部门内部控制制度 篇8

【关键词】政府会计;政府审计;动态协调;制度优化

一、前言

近几年,国家对政府的会计和政府的审计等方面都进行了改革,并且制定了权责发生制度和政府综合才报告制度,并且已经逐渐成为了我国政府部门提升其自身管理职能的重要手段和必然途径。充分认识和了解政府审计和政府会计之间存在的区别和内在的联系,有效优化和协调政府内部的运行机制,有效改进政府信息的质量和真实性,提升政府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对政府部门的运作做出实时监控,这些都是优化政府社会资源配置的方法和手段,有效维持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强力措施。

二、政府会计优化改革

在政府的整体管理过程中当中,政府会计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政府会计进行优化和改革能够有效的防止腐败的情况发生,同时还能够降低政府的成本开支,增强政府的治理能力。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第一,公共治理和政府会计之间的存在着很强的反作用,当政府整体管理系统不断发展到最靠近理想的阶段时,对于公共治理来说政府会计具有较强的制约作用,因此,可以加强廉政建设,完善政府自身所具有的公共治理能力。第二,政府管理和会计之间存在着相互制衡和相互牵制的关系,强调了相关资源的配置效率,增强信息的公开和透明度,能够真实的体现政府管理绩效的客观性。第三,背逆行为能够被政府会计有序运行在某种程度上进行管制和约束,构建完整的监督管理机制能够加强政府信息的公开机制,这是最重要的基础。

三、政府审计优化改革

政府审计是制约政府相关公共权力的重要的合法运行手段,也是受托责任的内在要求。在政府治理和政府审计之间存在的关系从另外的一个角度来看,能够充分的体现出四种角色的作用:第一,公共会计师的作用,为了能够有效的提高公共组织的透明度和受托责任等方面而提出的报告。第二,研究型组织的作用,针对区别项目运作和公共部门所提供的信息进行不断的挖掘和不断的创造。第三,管理顾问的作用,与公共组织进行有效的合作,针对组织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完善和改进。第四,裁决者的租用,对政府相关公共部门组织的行为作出合法性的评判。政府审计能够对经济活动做出科学、合理的控制、评价和审计等监督和管理的行为,并且针对于此对公共资金的安全加以保护,并且能够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良好发展和聘问的运行。

四、政府会计与政府审计的动态协调和制度优化

履行公共受托责任,协调政府会计和审计的共同发展,并实时监测公共资金转移过程,实现良好的公共治理,也需要政府会计和审计的动态协调。因此,政府需要大力挖掘政府在政府会计改革的一个不可预知的力量审计,看到政府审计在政府会计准则的建立和完善的能力,为政府和政府审计协同优化提供技术支持会计的必要性过程的参与。政府审计与会计作为一种国家政府的治理体系在不同的情况下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对双方的协同优化将不可避免地在治理体系中起到增值的好处。随着政府会计改革的深化,政府逐步建立完善的综合财务报告制度,形成了政府管理制度的基础和环境变化的相关因素,对政府审计在这样一个开放的、多变的治理环境积极进行同步优化调整,以适应时代的变化,为了实现同步优化协调监督和政府会计改革,改革是当前面临的一个主要挑战。良好的内部环境和绩效治理体系需要政府审计与政府会计的协同、整合和共同发展。政府治理不需要政府会计内部监督和制衡,需要提供有效的信息披露和绩效评价,并在基本信息机制中发挥作用。全面、完整的会计信息披露,使政府会计制度能够有效地降低政府行为中潜在的逆向选择行为,避免道德风险因素。这有助于产生和完善高效、透明和负责任的政府建设,促进良好治理的发展。

五、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能够有效的改善我姑政府部门财政相关管理的透明化,一定要坚持不懈的进行改革,有效保证从业人员和专业性和有足够的政府审计人员参与其中,从“静态”转变到“动态”的过程中去,是有效解决我国政府审计和政府会计相关制度优化和平衡性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崔学刚,叶康涛,荆新,刘子琰.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改革与国家治理——第六届“政府会计改革理论与实务研讨会”综述[J].会计研究,2015,07:92-95.

[2]蓝天龙,左良伦,张铭.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推动会计改革与发展——会计与“十三五”规划发展理念大家谈[J].会计研究,2016,01:5-18.

上一篇:五年级的生活作文下一篇:数学《认识人民币》评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