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知识分子”视域下高校团干部立德树人式微原因分析

2023-01-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目前, “公共知识分子”这个词并不陌生, 但是还没有一个公认、权威性的关于“公共知识分子”的定义, 专家学者们对于其定义也是各有侧重和不同, 本文的“公共知识分子”主要概括为:具有一定思想, 能在意识上与世俗保持距离, 为追求真理和为自己所处群体的整体利益而永不安于现状, 积极参与社会带有批判精神的人。

高校团干部是高校立德树人的核心队伍之一, 是高校大学生思想引领的重要力量。高校团干部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 眼界开阔, 思想活跃, 他们与学生接触较多, 因此他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心理素质、价值取向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目前, 高校团干部自身具有的“公共知识分子”精神逐渐被功利化的社会侵蚀, 失去了敢于站出来为公共言说的勇气和能力, 慢慢地失去“公共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意识。因此有必要在“公共知识分子”的视域下对当前高校团干部立德树人式微的原因进行分析。

一、社会因素

(一) 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使高校团干部的政治信仰逐渐弱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社会主义大学建设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社会可供个体选择的机会和经济回报增多, 人们的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化。但同时市场经济带来的消极方面, 这些消极因素强烈地冲击着高校团干部的思想内涵。过去在高校中占主流地位的无私奉献精神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 高校团干部开始以新的价值参照系统衡量与自己相关的利益分配, 衡量自己的职业, 从而改变了原有的价值取向。功利价值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合法化、现实化和表面化也延伸到道德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中。因此, 追求一定的物质利益需要, 将自身行为的投入与产出、付出与所得结合起来, 全面权衡利弊得失成为高校团干部行为选择的重要因素。当个体利益和职业道德发生冲突时, 功利的考虑重于道德的权衡, 道德意志力难以抵制外界的诱惑和干扰, 在高校立德树人的方向上就会出现偏差。

(二) 新媒体环境的冲击使高校团干部的思想逐渐被“弱智化”

新媒体传播诱发了人们成为媒介奴隶的可能性。新媒体传播的影响是复杂的, 不能否认的是新媒体的使用确实在不知不觉中实现了对人们心理的控制。而且, 尤其这种控制是在难以觉察的、潜移默化中发生的, 更加彰显新媒体反作用于人类的震撼性。新媒体网络信息虽然丰富但是良莠不齐, 这些信息以其简便、快捷的新闻代替深度报道, 人们在接受这些信息的同时也容易追随媒体的思维, 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同时在阅读的时候常常是快速地穿梭浏览, 已经完全失去了心平气和的阅读习惯, 造成现在的人们急功近利、心浮气躁、思想混乱、迷失自我、对新媒体时代的信息产生一种近似愚忠和盲从的崇拜。但是, 正像古斯塔夫·勒庞所著的《乌合之众》所说:新媒体让人们轻易地就能从网络中得到想要的知识和情感需求, 与充满缺陷的现实社会比, 他们更倾向于选择前者, 逃避现实, 消极处世。高校团干部在这种新媒体环境下一旦缺乏自控能力, 缺乏一定的职业道德规范, 其作为“公共知识分子”的思想就很容易呈现“弱智化”, 影响其立德树人的积极性。

二、自身因素

(一) 重专业素质轻政治素养的职业倾向

目前各高校对于专业素质, 在职称评定、业绩考核以及科研等方面都制定了明确的量化标准, 而思想政治素养却缺乏明确的量化标准。高校团干部奋力获得的大多数思政方面的成绩和荣誉, 在职称评定、业绩考核面前盎然失色, 没有用武之地, 面对“专业为重”高校大环境, 许多团干部不得不转而致力于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久而久之部分高校团干部中出现了重业务轻政治的职业倾向。另外, 就业压力和社会人才需求使然, 高校不得不致力于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适销对路”,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高校团干部重业务轻政治的职业倾向。

(二) 迎合社会和学生需要的“庸人”心态

越来越多的高校, 为了体现人性化、服务化的教育理念, 要求高校团干部为满足学生的需要做好服务, 部分高校团干部为了迎合社会和学生需要, 不断降低标准, 一味地支持和鼓励学生的自主观点和行为, 而不是批判地去引导和影响学生, 缺乏睿智的学术精神。尤其是刚毕业进入工作岗位的年轻团干部, 没有足够的经验和能力, 更容易落入迎合社会和学生需要的现实俗套之中。

(三) 工作角色定位迷失, 心有余而力不足的“阿Q精神”

高校团干部是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和服务学生的主力军, 生活学习、党团建设、就业创业, 做人做事样样都要抓, 样样都要硬, 需要扮演好很多角色, 也需要承担很多责任。部分被繁杂、琐碎的事务性工作绑住了手脚的高校团干部自嘲为“保姆”, 加之多为年轻女性的属性, 常常因照顾孩子和家庭备感时间与精力不济, 胜任不力的焦虑已成为少数新晋团干部存在的不良心理负荷, 也有部分团干部因完成好事务性工作和立德树人这种距离而深感心有余而力不足, 久而久之滋生出无能为力、无所适从、听天由命想法, 甚至出现放任自流、自甘平庸的负面想法。

(四) 基本需求得不到满足导致的自主动机弱化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人类激励理论》中提出人类需求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 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其中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高级需要, 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稳定的社会地位, 要求个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 能够实现个人理想、抱负, 发挥个人的能力到最大程度。高校团干部因其在教师队伍中承担着多重“特殊角色”, 无论在社会中, 还是在校园里以及学生面前, 其职业认同感和受尊重程度较专职教师是相对较低的, 从生活体验的自然角色出发, 高校团干部的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在很大程度上是得不到满足的, 势必导致高校团干部的自主动机弱化, 自主动机不足必将出现潜在的消极被动心态, 部分团干部甚至分散精力去寻求更好的发展, 游离在管理岗和专职教师的边缘, 这也正是高校团干部业务骨干连续流动的主要原因, 自然也是立德树人意识式微的自身原因之一。

综上所述, 在公共知识分子视域下高校团干部立德树人确实存在式微的倾向, 探悉出现问题的主要成因可以归结为社会因素及自身因素两个方面。在公共知识分子视域下高校团干部立德树人式微的现状有待于进一步改善和提升。

摘要:当前, 广大高校团干部主体积极健康向上, 但新形势下社会非主流思想的渗透, 影响了高校团干部本应承担“公共知识分子”的社会角色, 其“民族良知”的脊梁有些式微。本文主要从社会因素和自身因素两方面深入剖析高校团干部立德树人式微的成因及表现, 以期对提升和完善高校团干部立德树人观念的路径有所启示。

关键词:公共知识分子,高校团干部,立德树人,原因分析

参考文献

[1] 张磊, 李跃.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11 (2) :56-58.

[2] 吴玲, 李翠霞.市场经济视角下的高校教师职业行为选择[J].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7 (10) :110-111.

[3] 刘荣.当代西方思潮对大学生思政工作的影响和对策[J].出国与就业 (就业版) , 2010 (6) :14-15.

[4] 任晓婷, 邓辉.浅析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在青年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泛化与渗透[J].今日中国论坛, 2013 (13) :193-195.

[5] 梁颐.新媒体传播对人心理和行为的负面影响探略[J].东南传播, 2010 (10) :37-39.

[6] 张荷花.新媒体的负面影响与控制措施——以互联网和手机为例[J].今传媒, 2011, 19 (2) :94-95.

[7] 石兵兵, 曾光.解读新媒体及其负面影响[J].新媒体研究, 2016, 2 (4) :165-168.

[8] 孙海英.新形势下高校青年教师立德树人观念的提升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7 (11) :155-159.

[9] 蔡永红, 申晓月, 李燕丽.基本心理需求满足、自我效能感与教师教学专长发展[J].教育研究, 2018 (2) :103-111.

[10] 余宏亮.教师知识分子的专业化异化及其超越[J].教育发展研究, 2016 (10) :28.

上一篇:神经外科颅脑损伤昏迷病人鼻饲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下一篇:浅析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对建筑企业项目管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