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基础知识刑法

2024-07-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公共基础知识刑法(精选7篇)

公共基础知识刑法 篇1

A.由人民法院决定并由公安机关执行的

B.由人民法院决定并由法警执行的

C.由人民检察院决定并由公安机关执行的

D.由公安机关自行批准和自行执行的

答案:AC

2.犯罪客体是( )。

A.犯罪对象

B.社会利益或权益

C.刑法所保护的而为犯罪行为所侵犯的社会关系

D.犯罪构成的必要条件

答案:CD

3.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负刑事责任

B.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抢劫、贩卖毒、放火

C.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的单位必须是公司、事业单位、企业、机关、团体

D.醉酒的人犯罪应负刑事责任

答案:ABCD

4.犯罪的时候,( )不适用死刑。

A.不满十八周岁的人

B.患有精神病的人正常情况下

C.审判时怀孕的妇女

D.醉酒的人

答案:AC

5.有关犯罪预备,正确的说法是( )。

A.犯罪预备包含着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B.刑法规定对犯罪预备予以必要的处罚

C.犯罪预备尚未造成犯罪客体的实际损害

D.刑法规定对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公共基础知识刑法 篇2

一、刑法信仰的客观基础

1. 刑法理性之诠释

(1) 刑法理性的历史维度。在古希腊罗马时期, 思维敏捷的法学家把法律提到伦理性的高度加以赞扬;同时, 他们十分重视从社会文化伦理角度解读法的精神本质, 将其看成是深藏在实定法之后的最高价值主体, 从而确立法律的至高无上的地位, 并有力地保护了当时城邦自由民从事商品经济的活动。不容质疑, 法学家们对法律的崇高追求并达到适应当时经济状况的需要, 很大程度激发了当时城邦人民对法律的崇高情感, 即对法律的信仰之理念。而这种信仰的产生, 无疑促成了当时城邦社会法治精神的形成, 加快了罗马城邦国家告别原始共同体的人治模式, 进入依法而治的法治化的历史进程之中。

综观古希腊罗马和西方国家的法治历史, 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国家公众的法律信仰的培养对于其法治化的形成, 其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培养社会公众的法律信仰就能很好地促成一国法治精神的形成, 从而达到一国法治化状态的确立。而上述的古希腊罗马和西方对法律的崇高追求之情以及信仰之理性认识正是我们应该借鉴的, 这对于我国法治国家的构筑以及法制现代化的建设是不无裨益的。

(2) 刑法理性的哲学蕴意。康德、黑格尔哲学都根基于理性, 黑格尔甚至认为理性是世界的灵魂, 理性居住在世界中, 理性构成世界的、内在的、深邃的本性, 或者说理性是世界的共性。理性反映在思想领域就是要求人们不受约束的情感、欲望走向理智, 用清醒、冷静的眼光对待世界, 表现为人们对权力运作的警惕以及因此而来的对正式的、制度化的 (尤其是法律) 社会规则的期盼, 表现为人们对人类共同命运、人类共同需求的基本认同, 表现为对某些普适性价值、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的承认。刑法理性, 不仅仅是对刑法基本范畴的理性认识, 更重要的是在理性认识的基础上, 对刑法目的的执著追求和对人类报复情节的自觉节制。从这个意义上讲, 刑法理性就是国家在制定和适用刑法时所表现出来的自觉设定目的、不断寻求合理有效的惩罚方式以及自我克制的特性。

刑法本身是人类理性的产物, 理性之于刑法所以重要, 是因为无论是刑法的产生还是刑法的存续, 都须臾不能离开理性的指引, 而且在评价刑法优劣的标准上不可或缺。阿奎那认为, 法律在依赖于理性的范围内自有其指导性力量和支配行为的权威性。正是如此, 立法机关的宣示才设定了义务, 并且才能作为该社会的有效法律而存在。从刑法的本性来看, 它的产生本身就是为了把基于人类本能的报复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以便使没有犯罪的人不受报复行动的伤害, 使犯罪的人不受其应得的报复之外的伤害。

2. 正义之弘扬

正义是法律产生的理性根源, 法律实现的理性基础, 法律的最终归宿。当人们将正义作为一种价值取向标准, 并且成为获得一定社会认同的理念时, 总要想法使它能够在生活中得到最大的目标实现。而达到这一目的就要借助一定社会中人们共同认同的一种手段。“法律与宗教一荣俱荣, 一损俱损;如果我们希望法律继续有效, 我们就不能不重视人们对法律的献身激情 (这种情感本质上是宗教的) , 正是此类激情使法律具有了仪式、传统、权威和普遍性。”因而刑法现代化的过程, 也就是刑法神圣化的过程。只有刑法神圣, 才能唤起公民对刑法的热爱, 确立公民对刑法的忠诚。刑法的神圣不是来自刑法的强制和威慑, 而是来自刑法现代精神与品格的塑造, 那就是正义——一个永恒不变的主题。

二、刑法信仰的主观基础:公众的认同和信任

一个高度发达的法治社会对人们所要求的不仅仅是遵守法律, 而且更重要的是应该信仰法律。刑法信仰不仅仅甚至主要不是指对现行刑事法律规范的信仰, 而在更深层次上意味着对刑事法律在整个社会的有效运行的信赖, 对法治这种社会治理模式的有效性的信任, 以及对法治状态下的符合社会正义、公平、理性和秩序的行为的心理认同和自愿遵从。诚然, 一项法律要获得完全的效力, 就必须使人们相信法律是他们自己的, 而要使人们相信和信仰, 法律则必须具有神圣性和权威性。保持刑法与市民感觉、国民规范意识之间的一致性, 以保持刑法的亲和力, 并使之获得公众对刑法的认同感, 这是刑法信仰的关键所在。

1. 公众对刑法规范的认同

在公众的刑法认同中特别强调规范的重要性, 规范之所以被市民所接受, 主要是由社会关系以及利益的相互所决定的。刑法规范有效性的切实发挥和价值性的充分体现, 公众对刑法的认同尤为重要, 刑法的存在才有意义, 所以, 行为、规范、刑法、公众认同之间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公众对刑法规范的认同感主要是对法规范、法秩序重要性的抽象体认 (对规范重要性的认同) 。每一个人在希望他人放弃使用暴力或做出合理行为时, 自己首先必须保证放弃使用暴力或做出合理行为。所以, 市民刑法感觉产生于这种对利益、规范和惩罚相互性的平衡和计较之中。

公众规范认同感对犯罪的影响是双重的:一方面, 部分市民感觉的异化促进了犯罪。经济发展、社会转型导致各种冲突不断出现, 个人的认同感被撕裂, 一些基本的权利, 如宗教信仰、经济平等权、表达自由权、文化权利等受到直接威胁或间接地被侵害, 而“认同感被伤害的人, 比那些拥有稳定的认同感的人”更易有犯罪行为。换言之, 认同的问题“促进”了犯罪。另一方面, 公众认同感总体上对认定犯罪提供支援。虽然刑法与文化传统以及价值系统的联系特别密切, 但是, 几乎所有的法律文化对大多数刑事犯罪形态的认定都是一样的, 至少从汉穆拉比法典以来的成文法中我们得知, 法律所关注的利益, 一直以来都是刑法所保护的。对此, 国民规范意识是普遍地给予承认的。充分发挥国民规范意识的作用, 对于恢复被犯罪所破坏的社会秩序是比较重要的。

2. 法益之维护

法律是伴随着利益的分化、私有制和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 因此, 法律与利益是密不可分的。无论任何时代、任何国家的法律都是围绕如何调整和保护一定的利益 (主要是统治阶级的利益) 而展开的。但是, 法益的概念不是自古就有的, 它是西方刑法学者在探讨犯罪本质的过程中, 作为“法益侵害说”被提出来, 并逐步得到公认的。

保护法益是刑法的首要任务, 刑罚的制裁目的, 在于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 保护法益, 故有法益即刑法保护客体之说。因此, 从刑法法益的作用上讲, 西方刑法学者认为, 保护法益是刑法规范存在及其强制制裁权力的正当根据, 德国刑法学者甚至认为刑法就是一部“法益保护法”, 无论个人利益还是社会利益和国家利益紧密相关, 国家必须运用禁止规定和命令规定保护各种利益。刑法目的与犯罪本质有对应性, 唯有如此, 刑法才能符合公众的一般信念。在公众确认生活利益的重要性以后, 立法者也会据此以刑法典的形式固定、确保这些利益即公众认同的重要利益, 实现刑法的法益保护机能。确知法益保护和公众认同之间的关联性尤为突出, 从而使得刑法法益具有决定刑法存立和发展方向的重要作用。

三、结语

法律得到遵守并不是来源于它的强制力, 而是它能够成为一种社会信仰, 成为社会的基本价值观念。只有树立对刑法的信仰才能激发起人们心中自觉遵守刑法的意愿, 使公众与法律处于一种良性合作的关系中。当公众与法律处于良性的合作关系时, 其内心的情感与刑法的要求一致时, 他就会积极主动地遵守刑法, 甚至把刑法看作是自己生存的必要条件。

摘要:刑法信仰是社会主体对社会法的现象的一种特殊的主观把握方式, 本文从客观和主观两方面对刑法信仰进行深刻审视, 并深入研讨“刑法信仰的哲学基础”这一鲜见命题, 从而探言只有刑法信仰的客观基础——理性、正义以及主观基础——认同、信任的有机统一, 才是实现中国刑法现代化的必由出路。

关键词:正义,理性,刑法认同、信任

参考文献

[1]田宏杰.中国刑法现代化研究[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 2000.78-85.

[2][美]E.博登海默著, 邓正来译.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9.90-101.

[3][美]哈罗德·J.伯尔曼著, 梁治平译.法律与宗教[M].北京:三联书店, 1991.89-96.

[4][美]昂格尔著, 吴玉章, 周汉华译.现代社会中的法律[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4.78-86.

[5]谢晖.法律信仰的理念与基础[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7.156-160.

公共基础知识刑法 篇3

[关键词]公共安全;不特定;重大财产安全;公共危险

一、理论界对“公共安全”的内涵界定

刑法意义上的公共安全,我国刑法学界存在不同看法,主要有以下几种代表性的观点:

(一)指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或者重大公私财产安全

有学者认为,此种界定意味着“特定多数人”的安全不属于公共安全,不当地缩小了危害公共安全罪的范围。根据刑法分则对危害公共安全罪确定的罪名,部分犯罪可能既不侵犯重大公私财产安全,也不侵犯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安全。例如,在明知有10人的房间里放置爆炸物,是否构成爆炸罪?按照该种观点,由于10人是一个特定的数,不涉及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安全,同时该房间只是一个密闭的空间,危及的最多是这10个人的生命,并没有危及公共安全,因此不构成爆炸罪。

(二)指特定或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身体或者财产安全

该观点涵盖了特定多数和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重大公私财产安全,将“不特定少数”排除在公共安全范围之外,这与我国的立法和司法实践不相符合。例如,交通肇事侵犯的是某个人的生命健康,而这个受害者通常也是不特定的,对于交通肇事致人死亡的行为,司法机关一般认定为交通肇事罪而不是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而交通肇事罪属于我国刑法分论中危害公共安全犯罪中的个罪。

(三)指不特定人的生命、身体或者财产安全

按照此种观点,公共安全包括两个方面: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财产安全以及不特定少数人的生命、财产安全。该观点也将“特定的多数”排除在了公共安全的范围之外,显然也有缩小公共安全的范围之嫌,正如上述第一种观点所举的关于爆炸罪的例子一样,易导致此种行为被认定为不构成爆炸罪。

综上可见,我国理论界四种主要观点的分歧,其实质都表现在对“不特定”、“多数人”这两个关键性词语的应用和表达上。

二、 本人对“公共安全”的内涵分析

(一)“公共安全”中的“公共”,理应是指“不特定”“或者”“多数人”

“不特定”,既包括侵犯对象的不确定性,也包括危害结果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特定”是一种客观判断,不以行为人主观有无确定的侵犯对象为转移。司法实践中,被认定构成危害公共安全犯罪的两种情况是:该行为针对的对象是特定的,但实际造成的后果却是行为人所没有预料也不能控制的;另一种情况是行为针对的是不特定的对象,这些犯罪一经实施就会对公共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并且其危害结果是行为人事先没预料到的、也是不特定的。一般来说,危害公共安全罪中,行为对象大多是特定的,而实际危害到的对象却是不特定的,比如,甲以爆炸的方法杀害乙,但实际却牵涉到了周围邻居的安全,实际承担爆炸行为的对象是不特定的。

“多数人”,难以用具体数字表述,行为使较多的人(即使是特定的多数人)感受到生命、健康受到威胁时,应认为危害了公共安全。对于“多数”的理解不能过于绝对化,应结合危害公共安全罪的本质特征来确定。

(二)关于重大公私财产安全的理解

当财产属于公私重大财产,行为人以放火、爆炸等具有公共危险的行为方式实施毁坏行为时,故意“毁坏”行为与故意“危害公共安全”行为竞合,最终应当评价为危害公共安全罪而不是侵害财产罪;过失“毁损”价值重大的公私财产,也应当评价为过失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从而让行为人对过失“毁损”他人财物的行为和结果负责,这是符合罪刑相适应原则的要求的。

实际上,当行为人针对不特定的公私财产实施“毁坏”行为时,是随时会造成重大财产损失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会造成不特定或是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安全;当行为人针对的是特定的公私财产,并以放火、爆炸等具有公共危险的行为方式实施毁坏行为时,仍然存在随时转向对不特定或多数人的生命、健康、重大财产的侵害和损坏。我们也可以对此种情形如前述理解为是故意“毁坏”行为与故意“危害公共安全”行为竞合,最终评价为危害公共安全罪,从而达到罪行相适应原则的要求。

三、“公共安全”的具体内容——结合我国刑法分则条文的规定

通过上述分析,笔者认为,“公共安全”的具体内涵界定大致可以分解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不特定或者多数人的生命、健康、财产安全

前文已有关于“不特定或者多数人”的相关阐述,这里不再赘述。刑法分则第二章规定的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各罪,从本质上说都是侵害了不特定或者多数人的生命、健康、财产安全。只是有的犯罪是直接针对“不特定或者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而有的犯罪是间接侵害了不特定或者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或者说是对不特定或者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安全隐患。如放火罪、决水罪、爆炸罪、投放危险物质罪、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失火罪、过失决水罪、过失爆炸罪、过失投放危险物质罪、过失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破坏交通工具罪、破坏交通设施罪、破坏易燃易爆设备罪、过失损坏交通工具罪、过失损坏交通设施罪、过失损坏易燃易爆设备罪、劫持航空器罪、劫持船只、汽车罪、暴力危及飞行安全罪、交通肇事罪等都是可能直接或间接侵害不特定或者多数人的生命、健康、财产安全的。

(二)重大公私财产安全

认定某种侵害重大公私财产的行为构成危害公共安全罪,其实质是看“行为人的危害行为是否具有公共危险”。行为人的侵害行为造成了重大公私财产的严重损失,并且随时有可能向更惨重的损失转移,并具有造成不特定或多数人的生命、健康遭受危险和侵害的很大可能性时,行为人的行为就具有了公共危险。例如,以放火、决水、爆炸等危险方法侵害国家集体所有的财产或特定个人所有的重大财产,具有公共危险的性质,理应成立危害公共安全罪。

(三)重大生产责任安全

将危害重大生产责任安全的犯罪规定在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章节中,是我国刑法所特有的。虽然危害重大生产责任安全的结果往往会危害多数人的生命、健康,但这是行为人违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所产生的间接的客观后果,并不是行为直接侵害的客体;其所造成的财产损失也并不与不特定或者多数人的主体产生联系,其损失的财产多数为国有财产或特定私人的财产。在我国刑法分则中,危害重大生产安全的罪名有:重大飞行事故罪、铁路运营安全事故罪、重大责任事故罪、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罪、危险物品肇事罪、工程重大安全事故罪、教育设施重大安全事故罪、消防责任事故罪等。

(四)公共生活的平稳与安宁

我国《刑法》第115条至第130条规定的是关于违反枪支、弹药管理规定从而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之所以将这类犯罪规定为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是由枪支、弹药、爆炸物、危险物质这类物品的特殊性质所决定的。这类物品是极具危险特性的物品,极易被不法分子所利用,一旦这类物品出现、流通于社会,将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所造成的危害是无法估计、预料的。此类以枪支、弹药等违禁危险物品为对象的行为以及组织、领导、参加恐怖组织的行为,所侵害的是公共生活的安宁,即广大社会群众对于周围生活环境的安全感,这种公共安全感并不直接体现在生命、健康上,也不体现在财产价值上。将此类犯罪行为所侵犯的直接客体抽象化为“公共生活的平稳与安宁”,是一种学理上的理解,这样的理解与归类,并不影响司法实践。司法实践认定犯罪,是严格根据危害公共安全的事实和法律规定来认定的,是根据行为的公共危险性来认定行为所具有的危害公共安全性。

(五)重大公共利益安全

公共利益是广大民众所能享受的利益,它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是全体社会成员为实现个体利益所必须的社会秩序,是随着现代民主政治国家而出现的。其实现需要国家制度的保障,国家通过设定各种公共机构、公共设施、公共秩序保障广大民众公共利益的实现和安全。

对于我国《刑法》第118条规定的破坏电力设备、过失破坏电力设备罪、第124条规定的破坏广播电视设施、公用电信设施罪等,笔者认为,该类犯罪侵害的客体并不直接是“不特定的或者多数人的生命、健康或重大财产安全”,也并不是“公众生活的平稳与安宁”。比如,盗窃广播电视设施、公用电信设施的行为表面上是看不出其侵害了不特定或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安全的,尽管其侵害了一定价值的财产,但当其危害了公共安全,则应以破坏广播电视设施、公用电信设施罪定罪处罚。因为,此种行为侵害的客体实质上可以抽象为一种“重大公共利益安全”。我国刑法规定的破坏电力设备、过失破坏电力设备罪、破坏广播电视设施、公用电信设施的行为实质上就是对国家所设定的实现公众公共利益的公共设施的破坏,因此,该种破坏行为就是对“重大公共利益安全”的破坏。

以上对“公共安全”内容的分类,主要是结合我国刑法分则关于危害公共安全罪规定的各罪所侵害的主要客体、直接客体,进行的一种理想化的学理分类。这样分类主要是便于自身对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理解。事实上,每个各罪所侵害的客体并不是绝对单一的,从其最终的危害性看,都存在侵害不特定或多数人的生命、健康、重大财产安全或是其他公共利益、公共秩序等的可能性。

四、结语

尽管对“公共安全”的内涵界定,理论界存在各种不同见解,但是公共安全本身所具有的内涵关键是看“行为是否具有公共危险”,这也是行为最终被认定为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实质。司法实践中,对危害公共安全罪的认定,是严格根据行为的公共危险性并结合我国刑法规定来认定的。

[参考文献]

[1]高铭暄,马克昌.刑法学(第四版)中国法制出版社.

[2]王作富.刑法分则实务研究(上).

[3](日)藤木英雄,板仓洪.刑法的论争点.

[4]陈兴良.刑法全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5]杨春洗,杨敦先.中国刑法论(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

[6]赵秉志、吴振兴.刑法学通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7]曲新久.论刑法中的“公共安全”.

[8]张明楷.刑法学(第三版).法律出版社.

公共基础知识刑法 篇4

模拟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 25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事最符合题意)

1、“时势造英雄”是 A.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 B.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C.唯意志论的观点 D.宿命论的观点 2、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相继建设了几条由山西省通往沿海港口的铁路,如大秦线,其原因是__。A.增强晋煤外运能力 B.增强京九线的分流能力 C.完善华北铁路路网

D.加快中西部的经济发展

3、逾期贷款率是指__。

A.逾期贷款期末余额与各项贷款期末余额之比 B.逾期贷款与各项贷款之比

C.逾期贷款与各项贷款期末余额之比 D.逾期贷款期末余额与各项贷款之比

4、列宁称__为“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A.普希金 B.屠格涅夫 C.契诃夫 D.托尔斯泰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是()。

A. 创新性应该是学术的生命力所在,同时也是需要培育的,揠苗助长必然会导致创新性的丧失,进而导致一些跟风、模仿的“山寨品”屡禁不止。

B.一条新路,供水部门挖开路面,安装水管;刚填完,煤气公司又挖开安装煤气管;不久,环卫部门又来埋设排污管……如果几个部门协调一下,可节省多少劳力和资金啊!C.各级党组织要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出发,认真考察和识别干部。D. 把文化遗产定性为旅游资源,进行竭泽而渔式的开发,是一种极其不负责的行为。

6、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职权和法定程序,将法律规范用于具体事件或案件的活动,称为__。A.法的遵守 B.法的适用 C.法的解释 D.法的宣传

7、甲、乙二人为夫妻。在一次车祸中,乙当场死亡,甲于二日后死亡。甲、乙生前未立过遗嘱,也无子女。甲无父母,只有一个孪生弟弟丙;乙的父亲已亡故,其母丁健在,乙还有一个亲生妹妹戊。乙的遗产: A.应当由甲、丙继承 B.应当由丁、戊继承 C.应当由甲、丁继承 D.应当由甲一人继承

8、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差距现象是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中出现的,是打破平均主义分配方式、强调市场竞争的必然产物。______是通过诚实劳动和守法经营而产生的收入差距,______具有合理合法性。__ A.只要就 B.只有 才 C.即使 也 D.因为 所以

9、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调节__的供应量和需求量的平衡,是调节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平衡的关键。A.货币 B.资本 C.商品 D.纸币

10、某市公安局刑警李某下班期间发现有人斗殴,即予以制止。正巧打架的马某与李某有矛盾,便对李某出言不逊。李某大怒,拔枪将马某击伤。下列关于赔偿责任说法正确的是__。

A.应由李某赔偿,因其行为属于与行使职权无关的个人行为

B.应由李某赔偿,因其是刑警,无治安管理职权,且是在下班时问作出 C.应由公安局赔偿,因李某的行为是在执行职务

D.应由公安局赔偿,因李某的行为属于违法使用武器、警械造成公民身体伤害的情形

11、对下列加点的字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__。A.不刊(刊登)之论、遍体鳞(鱼鳞)伤、舍本逐(追逐)末 B.引吭(喉咙)高歌、蜕(脱皮)化变质、责无旁贷(借贷)C.所向披靡(倒下)、披(打开)肝沥胆、休(喜乐)戚相关 D.移风易(改变)俗、措(安排)置失当、铤(利剑)而走险

12、工作日绝对延长生产出的剩余价值,是__。A.绝对剩余价值 B.相对剩余价值 C.超额剩余价值 D.超额利润

13、农村税费改革的实质是,改革农村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上层建筑的某些环节,最重要的是__。A.减轻农民负担 B.精简机构和人员 C.进一步深化土地改革 D.创立新的税收方式

14、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个突破口是__。A.农村实行的家庭承包经营 B.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 C.兴办经济特区

D.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15、根据民事法律制度的规定,下列各项中,不会导致诉讼时效中断的是__。A.当事人提起诉讼 B.当事人一方提出要求 C.当事人同意履行义务

D.发生不可抗力致使权利人不能行使请求权

16、国家开发银行的软贷款包括特别贷款和__。A.股本贷款 B.基本建设贷款 C.技术改造贷款 D.外汇贷款

17、公务员录用的首要原则是__原则。A.平等 B.公开 C.竞争 D.择优

18、某食品店被人举报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经工商机关查实,该店两年前确有出售不卫生的食品的行为,获得2000元。对此行为,工商机关应怎样处理__ A.不再给予行政处罚

B.给予行政处罚,但应从轻处罚 C.给予行政罚,但应减轻处罚 D.给予行政处罚

19、哲学为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这是因为__。A.哲学是对各门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B.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基础

C.哲学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D.哲学是科学的理论体系

20、科学发展观形成的根本依据和立论基础是()。A.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 B.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C.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 D.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

21、根据我国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下列选项哪一个是正确的?__ A.县级以上各级人大选举本级人民法院院长,须报上级人民法院院长提请该级人大常委会批准

B.县级以上各级人大罢免本级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须报上级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提请该级人大常委会批准

C.县级以上各级人大罢免本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须报上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提请该级人大常委会批准 D.县级以上各级人大选举本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须报上级党委批准

22、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和再就业__。A.是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内容 B.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 C.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

D.损害了人民群众的目前和长远利益

23、下列关于具体行政行为的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__。A.具体行政行为所涉及的是少数人的权利和义务

B.具体行政行为既有单方行政行为,也包括双方行政行为 C.具体行政行为在一般意义上属于对抽象行政行为的具体执行

D.具体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针对特定的对象,就特定的事项作出的处理决定

24、胡锦涛在中央党校重要讲话中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务是______,核心是______,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__ A.发展 以人为本 B.发展党的领导 C.科学 以人为本 D.科学党的领导

25、我们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保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是__。A.着重从思想上建党 B.坚持批评与自我批评

C.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 D.真正做到“三个代表”

二、多项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有2个或2个以上符合题意,至少有1个错项。错选,本题不得分;少选,所选的每个选项得 0.5 分)

1、关于法律的溯及力问题,我国刑法采取__。A.从旧原则 B.从新原则 C.从轻原则

D.从旧兼从轻的原则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是有机统一的,其中主要是指__。

A.发展生产力不断增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

B.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不断加强和谐社会的政治法律保障 C.发展先进文化不断巩固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撑

D.和谐社会建设不断为以上“三个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

3、下列不属于各种变现途径的现金来源(资产类)的是__。A.现金

B.从中央银行拆入现金 C.短期证券

D.证券回购协议

4、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形成科学体系的标志是__。A.党的十二大 B.党的十三大

C.邓小平南方讲话和党的十四大 D.党的十五大

5、新世纪党的三大历史任务是__。A.建设和谐社会 B.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C.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D.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

6、根据法律规定,下列民事主体中享有优先购买权的是__。A.抵押权人 B.合伙人

C.房屋承租人 D.按份共有人

7、甲创作的一篇杂文,发表后引起较大轰动。该杂文被多家报刊、网站无偿转载。乙将该杂文译成法文,丙将之译成维文。均在国内出版,未征得甲的同意。也未支付报酬。下列哪一观点是正确的__ A.报刊和网站转载该杂文的行为不构成侵权 B.乙和丙的行为均不构成侵权

C.乙的行为不构成侵权,丙的行为构成侵权 D.乙的行为构成侵权。丙的行为不构成侵权

8、银行证券投资的主要功能有__。A.保持流动性,获得收益 B.为银行提供新的资金来源 C.合理避税 D.分散风险

E.提高资产质量

9、在Excel中,公式“=SUM(B1:B5)”等价于______。A.=SUM(A1:B5 B1:C5)B.=SUM(B1,B2,…,B5)C.=SUM(B1+B2,B3+B4,B5)D.=SUM(B1,B2,B3,84,B5)

10、甲对乙享有10万元到期债权,乙对丙也享有10万元到期债权,三方书面约定,由丙直接向甲清偿。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__ A.丙可以向甲主张其对乙享有的抗辩权 B.丙可以向甲主张乙对甲享有的抗辩权 C.若丙不对甲清偿,甲可以要求乙清偿 D.若乙对甲清偿,则构成代为清偿

11、下列属于财物的是__。A.应付票据 B.运输工具 C.库存商品 D.原材料 12、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的第__年。A.一 B.二 C.四 D.五

13、根据《巴塞尔协议》,银行资本划分为__两类。A.核心资本 B.附属资本 C.注册资本 D.实缴资本

14、下列关于劳动争议的解决方式的表述哪些是正确的__ A.调解原则适用于劳动仲裁和诉讼程序 B.在劳动仲裁前必须先行调解 C.劳动争议仲裁的裁决是终局的

D.在当事人提起诉讼之前,必须先进行劳动仲裁

15、在神码版综合业务系统中,复核柜员可有下列哪些业务类型权限()。A.现金业务 B.事中复核 C.查询业务 D.特殊业务

16、关于加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 A:利率上调,增加企业融资成本,将抑制社会投资规模 B:加息可抑制通货膨胀

C:利率上调,抑制居民消费,将增加储蓄用于未来消费 D:加息将导致收入分配更加合理

17、属于货币政策远期中介指标的是__。A.汇率

B.超额准备金 C.利率

D.基础货币

18、甲因盗窃被公安机关逮捕。在审讯期间,甲主动交代出曾实施过抢劫犯罪。甲交代抢劫犯罪的行为属于__。A.自首 B.坦白 C.立功 D.悔过

19、根据被审计单位实际情况,选择以下方法对应付账款执行实质性分析程序__。A.将期末应付账款余额与期初余额进行比较,分析波动原因

B.分析长期挂账的应付账款,要求被审计单位作出解释,判断被审计单位是否缺乏偿债能力或利用应付账款隐瞒利润;并注意其是否可能无需支付,对确实无需支付的应付账款的会计处理是否正确,依据是否充分

C.计算应付账款与存货的比率,应付账款与流动负债的比率,并与以前相关比率对比分析,评价应付账款整体的合理性

D.分析存货和营业成本等项目的增减变动,判断应付账款增减变动的合理性

20、每股收益

21、在Excel中可以插入背景,当待插入的背景图片的大小小于整个工作表时,该图片不会__。

A.在整个工作表中居中显示 B.以平铺的形式填满工作表 C.显示在工作表的左上角 D.无法插入

22、要想选用Word 2000系统提供的模板或用户自已建立的模板编辑Word文档,应该用下列哪些方式打开Word文档窗口______。

A.单击Word窗口中“常用”工具栏中的“新建”按钮 B.选择“文件”菜单中的“新建”命令

C.单击Windows 2000的“开始”菜单中“文档”子菜单中的Word文档 D.单击“开始”菜单中的“新建Office文档”命令

23、不需清退的文件包括__。A.绝密文件 B.群众上访信件 C.过时的文件

D.仅供领导传阅或审阅的文件

24、下列______操作可实现不同窗口(任务)之间的切换。__ A.单击任务栏的按钮 B.按Alt+Tab键

C.单击应用程序图标 D.双击鼠标

25、按照岗位职责分工要求,银行业从业人员不得将如下物品交予同事()。A.自己保管的印章 B.自己保管的重要凭证 C.自己保管的交易密码

公共基础知识刑法 篇5

一、单项选择题(共 25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事最符合题意)

1、银行汇票金额起点为__元。A.200 B.300 C.400 D.500

2、下列关于法律关系表述不正确的是__。

A.法律关系是以法律规范为前提而形成的社会关系 B.法律关系是以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 C.法律关系是以国家强制力为保障的社会关系

D.法律关系是以主体、客体和事实为三要素的社会关系

3、居民委员会向__负责并报告工作。A.全体居民 B.居民会议 C.居民代表 D.居民小组

4、银行对于信用卡客户的透支取现及过了免息期的透支消费,要按日计收利息,通常按日利率万分之五计息。如果钱先生于2008年5月30日透支取现1000元,到该年6月30日他应支付给银行透支利息__元。A.16.00 B.15.50 C.15.00 D.14.50

5、古有一父,为解决家中鼠患,买了一只猫,猫抓老鼠的同时,却也偷吃了鸡。其子甚怨。父道:“宁无鸡,也不能无猫,因无鸡不会挨饿受冻,而无猫,则会挨饿受冻。”其子遂不再怨。这件事启示我们在处理和解决问题时要注意()。A.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B.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C.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D.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6、张某与范某有仇,遂寻机报复。一天张某得知范某一人在家,便身带匕首向范家走去,途中突然腹痛,便返回家中。张某的行为属于__。A.犯罪中止 B.犯罪预备 C.犯罪表示 D.不构成犯罪

7、计算可供分配的利润时,无关的项目是__。A.提取法定盈余公积 B.净利润

C.年初未分配利润 D.其他转入

8、国际贸易中所形成的“剪刀差”__。A.使剩余价值大量流向发展中国家

B.使剩余价值大量流向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C.对发展中国家有利

D.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不利

9、出票人在本票上未记载出票地的,应当__。A.以出票人的营业场所为出票地 B.以付款人的住所地为出票地 C.以出票人的住所地为出票地 D.以本票签发地为出票地

10、下列不属于推定的行政首长的是: A.国家环保总局局长 B.中国人民银行行长 C.县工商局局长 D.区长

11、下列关于政府部门公文行文规则的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__。A.政府各部门依据部门职权可以互相行文

B.政府各部门依据部门职权可以向下一级政府的相关业务部门行文

C.除以函的形式商洽工作、询问和答复问题、审批事项外,政府各部门一般不得向下一级政府正式行文

D.政府各部门内设机构可以对外正式行文

12、下列哪个组织的职位与人员属于人事行政的管理范畴__ A.全国总工会 B.省民政厅 C.县人民法院 D.人大财经委

13、法律的公布是指__将通过的法律用一定形式予以正式公布。A.国家权力机关 B.国家最高人民法院 C.国家司法机关 D.法律制定机关

14、SARS病毒研究属于__。A.现代生物技术 B.绿色技术 C.信息技术 D.复杂性科学

15、我国南北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之间由于各种原因会产生许多的差异,其中在住房的建筑构造上形成了比较有趣的“南尖北平”现象,即住房屋顶的坡度由南往北逐渐减缓,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__。A.南方的年降水量大,气候炎热,高而尖的屋顶既利于排水,又利于通风散热;而北方降水少,建成平顶,既可以节省建筑材料并保温保暖,还可兼作晾晒作物的场所

B.我国北方土壤有利于建筑材料的烧制,因此砖瓦结构是民居的主要特点,而这种建筑材料适合建成平顶或坡度不大的房屋;南方土壤酸性物质居多,不宜作为建筑材料,故竹木材料较盛,而竹木材料适合造成尖顶房屋

C.北方的风沙比较大,平顶房屋可以有效减少房屋与风沙的摩擦系数,延长房屋寿命;南方则日照比较频繁,房屋材料又多取自竹、木、草,尖顶房屋可以有效分散受热面积,减少因光能积聚引起自燃的几率

D.北方历史上受北方少数民族统治的时期比较长,而北方少数民族多居住于帐篷之中,平顶房屋实际上是“穹顶毡帐”的延续;南方人则多由汉人南迁,在与当地民族融合过程中,保留了自己的坡型房屋并吸收了当地少数民族“尖顶竹楼”式的建筑风格,所以房顶比较尖

16、权力机关对行政机关的监督不包括__。A.政治监督 B.法律监督

C.对行政立法、执法、司法活动的监督 D.市场监督

17、下列行为中,符合未成年人保护法要求的有__。A.国家有关执法部门查处并没收毒害青少年的淫秽光盘 B.某营业性歌舞厅向未成年人优惠开放

C.某父母因购买“六合彩”负债累累,强迫其就读初二的孩子辍学,外出打工 D.某同学违反课堂纪律,其任课老师把他赶出教室

18、新时期我国爱国主义的主题是__。A.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B.实现国家统一 C.加强民族团结 D.增强民族凝聚力

19、关于社团法人的下列表述,正确的是__。A.社团法人是社会团体法人的简称 B.社团法人以人的集合为成立基础 C.社团法人均以社会公益为目的

D.社团法人的设立行为属于单方民事法律行为

20、行政责任是基于__关系而产生的。A.行政 B.行政法律 C.法律 D.他法

21、物质从一般反映特性到人类意识产生所经历的三个决定性环节是__。A.概念、判断、推理

B.实践、感性认识、理性认识 C.客体、主体、客体

D.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人类的意识

22、金融租赁是____经济活动方式。A:信托投资的 B:信用放款的

C:金融资产管理的

D:融资与融物相结合的

23、以下说法正确的是__。

A.通知的标题可简写为《通知》

B.批复具有专业性,一般由专业主管部门在一定业务范围内发布

C.决定的正文部分由制发决定的根据、执行要求、结尾三大部分组成 D.通知的标题必须由发文机关名称、事由、文种组成

24、社会主义社会保持总需求与总供给之间的大体平衡是指__。A.消费资料的总供给与劳动者对消费资料的总需求之间的平衡 B.生产资料的总供给与生产单位对生产资料的总需求之间的平衡 C.社会总产品的价值量和实物量之间的平衡

D.社会可供购买的商品总量与社会有支付能力购买的商品总量之间的平衡

25、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损害要求赔偿的诉讼时效期间为__,自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益受到损害时起计算。A.4年 B.3年 C.2年 D.1年

二、多项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有2个或2个以上符合题意,至少有1个错项。错选,本题不得分;少选,所选的每个选项得 0.5 分)

1、写出如下命令语句:

(1)在MS-DOS环境下,对D盘进行快速格式化:

(2)在D盘下新建立一个目录pthk:

(3)将D盘dat目录下的所有隐藏的系统文件去掉其系统属性与隐藏属性:

(4)将D盘dat目录下的所有文件复制到新建的pthk目录下:

2、孔子是我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思想家,也是儒家思想创始人,下列属于孔子思想内容的是__。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民贵军轻”,“政在得民” C.“兼爱”,“尚贤”

D.“以法为本”,“法不阿贵”

3、对行政系统的存在和运行起影响作用的各种自然因素的集合或统称是__。A.人造行政环境 B.自然行政环境 C.天然行政环境 D.人为行政环境

4、下列属于我国的金融调控监管机构的有()。A.中央银行

B.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C.证券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D.保险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E.银行业公会

5、在西方国家被称为“桥式融资”的是__。A.浮动利率债券 B.票据发行便利 C.银行承兑汇票 D.短期商业票据

6、××厂干部商调报告

[2010年]调字第5号

××局人事科负责同志:

我厂工程师庞××同志,男,现年30岁,1999年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为我厂车间主任和技术骨干。该同志工作一贯认真负责,积极肯干,具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丰富的实际操作经验。现因家庭困难,且每天上下班需要2个小时等车,因此,拟调往你所工作,以照顾家庭。

××厂长(印章)厂长:×××(私印)一○年九月二十一日

7、依我国法律规定,下列合同中可能发生留置权的有__。A.委托合同 B.行纪合同 C.保管合同

D.加工承揽合同

8、下列有关二进制的论述,正确的是______。A.二进制数只有0和1两个数码 B.二进制数只有两位数组成

C.无符号二进制整数从右向左各位的权值分别是0,1,2,4…… D.二进制加法的运算规则是“逢二进一”

9、根据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的规定,下列所得中,以每次收入额为应纳税所得额的有__。

A.财产转让所得 B.稿酬所得

C.股息、利息、红利所得

D.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承租经营所得

10、各级机构、部门对重要空白凭证如何保管

11、赠与行为是__。A.单方法律行为 B.双方法律行为 C.单务法律行为 D.双务法律行为

12、商品的垄断价格__。A.是和价值完全一致的 B.仍然是以价值为基础的 C.可分为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

D.是垄断企业获取垄断利润的主要手段 E.仍然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13、注册会计师判断审计证据是否充分、适当,应当考虑下列主要因素__。A.审计风险

B.具体审计项目的重要程度

C.注册会计师及其业务助理人员的审计经验 D.审计过程中是否发现错误或舞弊

14、我国现行《宪法》规定,行使国家立法权的机关有__。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省人民代表大会 C.国务院

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15、“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出自白居易的__。A.《琵琶行》 B.《长恨歌》 C.《卖炭翁》 D.《秦中吟》

16、由境外启运,由船舶、航空器载运进境并由原运输工具继续载运出境的货物是:

A.过境货物 B.转运货物 C.通运货物 D.直运货物

17、下列因素中会导致一国货币升值的有__。A.高通货膨胀 B.提高利率

C.国际收支顺差

D.总需求增长快于总供给

18、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要建立健全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大市场、大流通。继续实施__等工程,落实农产品批发市场用地按工业用地对待的政策。A.“万村千乡” B.“双百市场”

C.“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 D.“菜篮子”

19、信用社缴纳所得税后的利润,除国家另有规定者外,按照分配顺序为__。A.提取盈余公积 B.弥补以前亏损 C.提取公益金

D.向社员分配利润

20、行政权的特点有__。A.自由裁量性 B.主动性和广泛性 C.强制性

D.单方性和优益性 E.参与性

21、下列有关活期储蓄挂失换折的说法正确的有[ ] A.只能在原开户网点办理 B.活期储蓄挂失换折有反交易 C.不改变原账户的账号 D.更换账户的凭证号

22、导致商品的供给曲线发生移动的是__。A.商品自身价格的变化 B.相关商品价格的变化 C.生产技术条件的变化

D.生产这种商品的成本的变化 E.消费者偏好的变化

23、下列财产哪些可以作为抵押物?()A.抵押的房屋

B.抵押人的交通运输工具 C.抵押人的耕地 D.抵押人的自留地

24、BOT融资模式转让的是经营期内项目的__。A.建设阶段 B.运营阶段 C.持有阶段 D.转让阶段

公共基础知识刑法 篇6

网络知识产权是传统知识产权基于网络载体而存在的形式。因此,网络知识产权犯罪并不是一类独立罪名,而是以计算机信息网络为手段实施的网络犯罪和侵犯知识产权犯罪的一种交叉犯罪形态。

②学界对于网络知识产权犯罪有不同表述。有的学者认为网络知识产权犯罪是指以互联网为工具而实施的严重危害他人知识产权的行为,包括以承载知识产权的网络为攻击目标的犯罪活动,通俗的提法是互联网环境下的知识产权犯罪。有的学者认为侵犯网络知识产权犯罪是指通过互联网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情节严重,依照刑法规定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结合刑法对犯罪概念以及知识产权罪的表述,笔者认为网络知识产权犯罪是指利用互联网为手段,侵犯他人知识产权,依据刑法规定,适用刑罚处罚的行为。

其行为一般包含两种情形:

(1)以互联网为工具实施的侵害他人知识产权犯罪。主要是指利用网络的.通信、资源共享、远程传输等功能实现的侵害知识产权的犯罪行为。通常假冒型、流通型、复制传播型知识产权犯罪在网络环境下均是利网络环境作为场所,通过正常的网络技术应用而实现的。(2)侵害承载知识产权网络信息的犯罪。主要是指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手段侵害他人信息安全的知识产权犯罪。例如网络中使用P2P软件上传、下载侵权作品,这种非法获取型犯罪行为便是通过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破坏或者非破坏地进入他人计算机网络,非法获取他人信息。

二、网络知识产权刑法保护的机理

信息网络技术促进了社会的繁荣和经济的发展,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其提供的互联网平台为我们搭建了新的社会关系,成为当今社会生活秩序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网络技术的这种重要性就决定了充分发挥刑法的行为规制功能、社会保障功能来对其保护的必要性。

(一)网络知识产权犯罪对知识产权制度的危害是刑法介入的客观基础

刑法的保障功能就体现在通过制裁侵犯某种社会关系的犯罪行为而使该社会关系不再受到侵犯。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模式,促进了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的调整,改变了世界整体经济结构,网络经济时代已然来临。同时,网络技术渗透到社会各行各业,跨越时间和空间,突破国界与地域造就了一个与现实世界相连又相对独立的虚拟世界。承载着知识产权的网络技术,以及其构建的互联网信息传递平台,使得网络与知识产权密不可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性也使网络知识产权侵权行为构成了对现实社会经济秩序的危害。国家为了推进科技进步和发展建立的知识产权制度,是维护国家和社会利益的重要保障。如果对该制度的破坏达到一定程度,即符合我国《刑法》第13条关于犯罪的的定义,应当以刑罚手段进行制裁。

(二)刑法的强制性和严厉性是网络知识产权保护的必要手段

国家制裁违法犯罪行为的方式一般包括行政制裁、民事制裁和刑事制裁等。这些法律制裁方式中,刑法制裁方式是最严厉也是对犯罪分子最具威慑力的一种制裁手段。刑法可以直接运用刑罚来惩罚犯罪,能够对网络知识产权提供有力保护。而且,刑法是其他法律部门的救济和保证,是维护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和公民利益的最后救济和保障手段,其威慑力和保护性远比其他法律手段更加有效。

(三)网络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的完整性决定了必须配置刑法手段

用法律手段来保护知识产权应该是全方位的。民事、行政等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固然十分重要,但刑事制裁方式也是用法律手段调控知识产权领域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首先,刑法天生就具有强烈的社会保护的功能,即保护国家、社会和个人的权利免遭犯罪侵害的作用;其次,刑法的性质也决定了其是社会关系的最终调节手段和最终保护手段。

公共基础知识刑法 篇7

一、《俄罗斯联邦刑法典》规定的侵犯知识产权犯罪分析

在严峻的形式下, 1996年《俄罗斯联邦刑法典》在146、147、180条规定了侵犯知识产权的犯罪。2003年4月8日、12月8日和2007年4月9日俄罗斯联邦分别对刑法典第146、147条进行修改。这些修改结果扩大了法律规范的适用范围, 进一步加重对犯罪行为的惩罚。从俄罗斯知识产权刑法立法趋势来看, 侵犯知识产权犯罪罪名体系趋向完整、保护对象越来越广泛、行为界定日益细致, 刑罚种类趋向多元、程度趋向轻缓, 基本上与当代刑法发展的趋势相一致。但是, 部分侵犯知识产权犯罪, 尤其是其中的侵犯著作权犯罪的社会危害性, 伴随着新技术的发展而有加大的趋势, 因而刑罚措施也日益加重。

(一) 刑法规范越来越严密细致

1. 罪名体系趋向完整。

从立法上来看, 经过多次的修改与完善, 俄罗斯有关侵犯知识产权犯罪的罪名体系均可谓内容丰富、罪种多样, 凡是实践中所出现且有刑事规制必要的侵犯知识产权的严重危害行为, 均在刑法典或者附属刑法规范中有相应的罪名可资适用。《俄罗斯联邦刑法典》将146条侵犯著作权和邻接权、147条侵犯发明权和专利权的犯罪规定在第19章《侵害人和公民的宪法性权利和自由的犯罪》中, 而将180条非法使用商标犯罪、183条非法获取和泄漏构成商业秘密、税务机密或银行机密的信息纳入第22章《经济活动领域的犯罪》中, 而我国却将三种犯罪都纳入《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

2. 保护对象越来越广泛。

随着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在进一步巩固知识产权制度在知识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的同时, 也使知识产权制度不断面临新的挑战。这种挑战首先表现在新的受保护客体类型的不断出现。受此影响, 俄罗斯知识产权刑法保护对象的范围也呈日益扩大之势。最近,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出现和飞速发展, 有关技术措施和权利管理信息的法律保护不仅已被提到著作权国际保护的层次, 而且被俄罗斯纳入到其著作权刑法保护体系之中。

(二) 刑种多元、刑度轻缓

1. 侵犯知识产权犯罪作为法定犯罪, 其刑事责任归责的主要依据, 是其刑事违法性以及社会危害性。

综观世界各国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刑事罚则, 绝大多数呈明显的轻刑化态势, 自由刑与罚金刑并重, 侵犯知识产权犯罪刑事责任的承担以短期自由刑为核心。侵犯知识产权犯罪作为法定犯罪, 由于其应受社会道德谴责性和主观恶性不如自然犯罪那样强烈, 所以一般认为其社会危害性较后者为小。因此, 本着“罪刑等价相适应”原则, 侵犯知识产权犯罪的法定刑自然较轻。同时, 近年来西方轻刑化的法律思潮的兴起, 不可避免地使得西方国家的刑事立法以及借鉴西方国家立法经验的俄罗斯的刑事立法受到影响。因此, 从整体上来看, 俄罗斯侵犯知识产权犯罪的刑罚体系中, 短期自由刑占据了核心地位。俄罗斯刑法中针对侵犯知识产权犯罪规定了强制性公益劳动、拘役、剥夺自由的刑罚种类。

2. 普遍规定罚金刑, 并将其与自由刑并科或选科。

俄罗斯刑法在注重对侵犯知识产权犯罪规定短期自由刑的同时, 十分注重罚金刑的运用。侵犯知识产权犯罪尤其是其中侵犯工业产权的犯罪基本上是带有营利性目的的 (当然并不排除有其他毁誉之目的的存在) 。行为往往不仅使犯罪行为人获得极大的收益, 而且还带给权利人极大物质损失和精神损失。所以, 对此类犯罪立法上普遍规定、司法上大量适用罚金刑, 应该是一项必然的选择。

3. 开始注重资格刑在惩治侵犯知识产权犯罪中的作用。

例如, 针对183条非法获取和泄漏构成商业秘密、税务机密或银行机密的信息犯罪, 就规定了“3年以下剥夺担任一定职务或者从事某种活动的权利”的刑罚。

(三) 部分犯罪的刑罚有加重趋势

值得注意的是, 近些年来, 与侵犯知识产权犯罪的刑罚整体轻缓趋向不同的是, 侵犯著作权犯罪以及商业间谍犯罪的刑罚在俄罗斯有日益加重的趋势。通过对1996年刑法典的修订, 加重了侵犯商业秘密犯罪和侵犯专利权犯罪的法定最高刑。

二、俄罗斯知识产权保护的刑事司法问题

“徒法不足以自行”, 如果说立法是法律实践理性的最初环节, 那么司法就是这一法律实践理性的最后保障。知识产权的刑法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 不仅需要完善的立法, 也需要完善的司法。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发达国家知识产权刑法保护制度的良好运行, 除了其完善的立法体系以外, 还与其高效的执法及司法密切相关。从世界各国知识产权刑法保护的基本发展趋势来看, 立法保护与司法保护并重, 两者相得益彰, 共同构筑了知识产权刑法保护体系。

俄罗斯在民事法律和刑事法律领域都对知识产权给予保护, 可是司法实践的结果却不容乐观。1985年, 俄罗斯和中国专利部门所接收的专利申请数量几乎相等———大约5万份;而2005年, 俄罗斯接受了大约9万份的专利申请, 而中国这个数字接近60万。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 俄罗斯缺乏促进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其他创新活动机制, 未能给予知识产权成果有效的法律保护[2]。在一个国家, 如果新思想、新工艺、新科学及其智力成果无法实现, 就为非法犯罪商业活动在这个领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非法使用知识产权致使知识产权所有人和其他相关权利人遭受亿万美元的物质和精神损失, 国家为此遭受的损失则更加巨大。侵犯知识产权犯罪行为所带来的消极后果通常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够显现出来, 且对于降低俄罗斯国家信誉这样的损失, 是难以用货币来衡量的。高水平的侵犯知识产权犯罪行为不但阻碍了其他国家对俄投资, 同时也使贸易伙伴在知识产权问题上难以互信。

三、俄罗斯知识产权的刑法保护对我国的启示

(一) 刑事立法上的借鉴

《俄罗斯联邦刑法典》规定的侵犯知识产权犯罪对我国具有极高的借鉴意义。俄罗斯刑法将侵犯著作权和邻接权、侵犯专利权纳入第19章《侵害人和公民的宪法性权利和自由的犯罪》中, 是《俄罗斯联邦宪法》第44条“保证了文学, 艺术, 科学, 技术和其他种类的创造性, 教学自由”的反映。可见俄罗斯将著作权和专利权作为俄罗斯公民的基本宪法性权利给予保障。我国对于著作权和专利权仅从财产性权利的角度给予保护, 境界相差太远。我国宪法虽然也规定了公民有言论、出版的自由和进行科学研究的自由, 可却将其置于单纯的经济角度考虑, 确实有待修改。我国刑法应该专章设立《侵害人和公民的宪法性权利和自由的犯罪》, 而不是仅专章设立《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 造成我国刑法规定的好些罪名存在逻辑错误。

(二) 刑事司法引以为戒

俄罗斯的刑事立法很不错, 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司法机关, 导致知识产权保护状况的恶化。既要重视知识产权刑事立法保护, 也要重视刑事司法保护, 两者共同构筑起完善的知识产权刑事保护体系。完善的立法是正确司法的前提和基础, 而严格的司法是保证立法意图得以实现的关键, 同时, 将司法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及时予以总结、提炼, 提出立法议案, 还可以推动立法的进步。中俄两国都存在严重的腐败, 如何使司法机关更加有效的执行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刑事法律就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四、加强中俄在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犯罪领域的刑事司法合作

由于刑法一向被认为是“地方性知识”, 与国家主权紧密相连, 传统的侵犯知识产权犯罪也主要发生于一国国内, 因此, 知识产权的刑法保护主要是一国国内的问题, 由各国司法机关依照本国刑事法律进行侦查、追诉乃至定罪处罚。也就是说, 在知识产权刑法保护中, 无论是立法还是司法, 主权国家的立法和司法机关都扮演着主要角色。

但是, 随着互联网络的兴起和国际经济贸易交流的深入, 20世纪90年代以后, 知识产权犯罪开始跨过国界, 发展为国际犯罪, 并被联合国规定为“17类跨国犯罪中最严重的犯罪之一”。可以预见, 在经济全球化和犯罪国际化的总体趋势下, 知识产权领域跨国 (境) 犯罪现象还将呈现增加趋势。为打击越来越严重的跨国知识产权犯罪, 中俄两国应该更加重视国际合作, 在双边条约和国际公约的基础上开展司法协助, 共同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犯罪活动。

参考文献

[1]А.Г.莫罗佐夫.在著作权及相关权利领域的犯罪:社会危害性与专业规则[M].诺夫哥罗德:2004:3.

上一篇:关于尊重他人的优秀作文下一篇:黄沙买卖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