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共交通基本知识(精选8篇)
土木104冯华强学号10404010436
虽然学习的时间并不多,但对城市公共交通有了一些了解。城市公共交通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无时无刻不伴随着我们。下面是我对城市公共交通的一些理解:
城市公共交通是由公共汽车、电车、轨道交通、出租汽车、轮渡等交通方式组成的公共客运交通系统。城市公共交通对城市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发展影响极大,也是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城市公共交通首先开始于1819年巴黎市街出现了的为公众租乘服务的公共马车,这是建立城市公共交通的里程碑。1870年伦敦出现了轨道马车。世界上第一条以蒸汽为动力的地下铁道于1863年在伦敦建成通车。
后来,随着工业的发展,公共交通越来越显得重要,于是一些发达国家开始重视交通工具和技术设备的发展,加速了城市公共交通现代化的进程,性能落后的交通工具逐渐被淘汰。公共马车和轨道马车先后被有轨电车、无轨电车和公共汽车取代。以蒸汽为动力的地下铁道被电气化地下铁道代替。此后,公共汽车在城市公共交通结构中逐步发展成为主体。20世纪50年代,有轨电车在一些国家中发展缓慢,在美国和日本的一些城市中甚至拆除停驶。但是由于有轨电车仍具有一定的优点和使用价值,因此在中国及欧洲一些国家,仍适当地保留它在城市公共交通中的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比利时和联邦德国先后对旧式有轨电车逐步地进行了技术改造,使它变成速度快、载量大、安全舒适的快速有轨电车。60年代以来,大城市的交通量迅速上升,地面交通矛盾日益严重,从而促进了地下铁道的建设和发展。80年代初期,世界上约有60个城市建有地下铁道或快速有轨电车线路,营业线路总长度共3280公里,其中地下线路总长度为2080公里。年客运量约 150亿人次。
80年代初期,在有些国家的大城市中,已建成由多种交通工具综合配套,地面、地下和高架线路多层结构,干线交通与支线交通相互衔接,比较完善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
自1949年以来,中国城市公共交通事业发展迅速。客运量平均年增长率约为 8%。1983年客运量已经超过200亿人次。为了发展城市公共交通,中国于70年代后期在几个主要城市设立了公共交通研究单位,从事城市公共交通方针政策、技术方案和发展规划等方面的研究。目前,我国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中,公共汽车、电车占主体,承担了城市80%以上的客运量。从一些城市的发展情况来看,有些城市的轨道交通筹建速度在明显加快,但是由于投资巨大,总的来说尚处于起步阶段,发展缓慢,城市要形成以大众运量轨道交通为主的综合运输体系,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就我国目前的经济情况来看,大城市的交通客运量还是以地面常规公共交通为主要运输方式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的经济一直持续高速增长,而城市公共交通的建设和发展一直滞后于社会经济和居民生活的需要。为此,我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明确了以公共交通为主的城市交通发展战略。但由于财政体制、经营机制、管理水平以及道路通行条件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现状不尽如人意。具体情况如下:
(1)城市交通设施与城市交通需求严重失衡。虽然我国一直在致力于城市交通设施的建设,但其建设速度远远滞后于机动车辆和交通流量的增长。随着机动车的快速增长,交通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我国机动车交通已
成为城市主要的大气污染源和噪声污染源。
(2)混行交通状况加剧交通拥挤。我国城市的道路交通拥挤程度大大高于同等机动车拥有水平的国外城市。大量非机动车与机动车混行,不仅造成了道路交通复杂化,增加了管理难度,而且降低了原本薄弱的交通设施的使用效率,影响了车辆和公共设施的使用效益,增大了使用者的负担。
(3)公交企业普遍亏损,缺少科学合理的财政补偿机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交企业无疑应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但又不能以盈利为唯一目标,还必须体现社会效益。尽管政府给予公交企业以减免税费等许多优惠政策,但由于体制改革带来诸多问题,企业本身经营管理不善,再加上缺少科学合理的财政补贴机制,这使得公交企业普遍亏损。
(4)发展缺少法律、法规的保障。在法规不完善的情况下,公共交通的发展依赖于政府的行政手段,在某些问题的处理上依赖政府机关的协调和行政干预,无法可依的现象影响了城市公共交通事业的健康发展。
(5)结构不合理。缺乏中长距离出行的快速交通工具,减少了公交车的吸引力。
(6)公共交通发展不充分。所谓公共交通占主体,其承担的出行比例至少应在40%以上。而我国大城市目前公交承担的客流比重很低,一般在10~20%,现实与需要差距很大。
(7)交通管理手段落后。
但以上这些并非是最根本的问题所在,最根本的原因是由于我们国家是一个多人口国家,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水平无法跟上人口发展水平,于是使得我们国家城市公共交通的诸多问题都不能有效顺利地解决。从而出现了我们国家严重的交通拥堵、“乘车难”等现象,特别是发达城市更为严重。
为缓解城市公共交通拥堵现象,我们必须提倡公交优先,以大客运量,小占用城市道路空间的公交代替少客运量,相对大占空间的私家车。只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为解决以上问题,促进城市交通与城市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现就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重大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公共交通有了较快发展,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扩大,一些城市交通拥堵、出行不便等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和城市的发展。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不仅是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有效措施,也是改善城市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公共交通优先即“人民大众优先”。各地城市人民政府要充分认识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重大意义,把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为城市居民提供安全、方便、舒适、快捷、经济的出行方式,作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一项重要工作,摆到重要位置切实抓紧抓好。要在全社会广泛宣传实施“公交优先”的重要意义,营造有利于城市公共交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社会氛围。
二、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主要任务和目标
按照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协调发展的要求,坚持政府主导、有序竞争、政策扶持、优先发展的原则,加大投入力度,采取有效措施,争取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基本确立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中的主体地位。公共汽电车平均运营速度达到20公里/小时以上,准点率达到90%以上。站点覆盖率按300米半径计算,建成区大于50%,中心城区大于70%。特大城市基本形成以大运量快速交通为骨干,常规公共汽电车为主体,出租汽车等其他公共交通方式为补充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建成区任意两点间公共交通可达时间不超过50分钟,城市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总出行中的比重达到30%以上。大中城市基本形成以公
共汽电车为主体,出租汽车为补充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建成区任意两点间公共交通可达时间不超过30分钟,城市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总出行中的比重在20%以上。
三、强化城市规划的指导作用
要认真编制《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确定城市交通发展目标和战略,划定公共交通基础设施用地的范围,保证城市公共交通设施发展的用地需求。要认真编制《城市公共交通专项规划》,明确不同的公共交通方式的功能分工、线网及设施配置、场站规模及布局等。拟建轨道交通的城市要认真编制《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明确远期目标和近期建设任务以及相应的资金筹措方案;明确轨道交通的线路站点选址、沿线用地规划控制以及与其他交通方式的衔接。
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和《城市公共交通专项规划》,应由省级以上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组织专项技术论证和审查后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并按《城市总体规划》的规定程序报批。《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应由省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初审后,报送建设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审查,报国务院审批。
四、建设公共交通专用道路系统
“公交专用道”是实现公共交通优先的主要载体。要把公共交通专用道路系统建设作为近期建设的重点,通过设置和划定公共交通专用道路、优先单向、逆向专用线路等,保证公共交通车辆对道路的专用或优先使用权。公共交通专用车道要配套设置完善的标志、标线等标识系统,做到清晰、直观。要加强宣传教育,保证公共交通专用道不受侵犯,真正专用。要建立公共交通专用车道的监控系统,对占用专用道、干扰公共交通正常运行的社会车辆要严肃处理。
要通过科学合理设置公共汽车优先通行信号系统,减少公共交通车辆在道路交叉口的停留时间。在城市主要交通干道,要建设港湾式停车站,配套建设站台设施,并合理规划设置出租汽车停靠站。
大运量快速公共汽车运营系统(BRT)是利用大容量的专用公共交通车辆,在专用的道路空间运营并由专用信号控制的新型公共交通方式,具有交通运量大、快捷、安全等特点,工程造价和运营成本相对低廉。具备条件的城市应结合城市道路网络改造,积极发展快速公交系统。
五、制定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相关经济政策
城市公共交通是社会公益性事业,其发展要纳入公共财政体系,统筹安排,重点扶持。对城市发展具有全局性影响的轨道交通、综合换乘枢纽、公共交通停车场站以及政府确定的公共交通建设项目、车辆更新等,政府应给予必要的资金保证。
要建立规范的公共财政补贴制度。城市公共交通票价的确定,既要考虑企业经营成本,也要考虑居民的承受能力,充分利用价格优势,吸引客流,最大限度的提高城市公共交通工具的利用率,促进城市公共交通的优先发展。各种城市公共交通方式之间也要建立合理的比价关系,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各城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配合财政、价格部门建立规范的企业成本费用评价制度和政策性亏损评估制度,对企业的成本和费用进行评价,核定企业的合理成本。因价格限制因素造成的政策性亏损,政府应给予补贴。要建立公共财政补偿机制。对城市公共交通企业承担社会福利(包括老年人、残疾人、学生、伤残军人等实行免费或优惠乘车)和完成政府指令性任务增加的支出,应予经济补偿。
要制定有利于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的经济政策。各城市在实践中已经形成的优惠政策应继续实行,并逐渐予以规范与完善。
六、积极稳妥推进城市公共交通行业改革
要按照建设部《关于加快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进程的意见》(建城[2002]272号)要求,进一步打破垄断,开放城市公共交通市场,实行城市公共交通特许经营制度,逐步形成国有主导、多方参与、规模经营、有序竞争的格局。
要深化国有城市公共交通企业改革。在产权明晰的基础上,引导社会资金和国外资本参与企业改革和重组,优化企业的资本结构,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要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深化企业内部人事、用工和收入分配三项制度改革,分流安置富余人员,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创造企业改革发展的良好环境,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我完善的市场主体。进一步提高企业服务能力和水平,增强其在行业内的影响力和带动力。
七、全面提高行业科技水平和服务质量
各地要增加科研资金投入,加强城市公共交通的科学基础和应用研究,推动以智能交通为重点的城市公共交通行业科技进步。要利用高新技术对传统城市公共交通系统进行改造,以现代通讯、信息技术为依托,促进出行者、交通工具、交通设施以及交通环境各要素间的良性互动,形成信息化、智能化、社会化的新型城市公共交通系统。
城市公共交通企业要加大科技投入,尽快形成公共交通出行查询系统、线路运行显示系统、营运调度系统、站点和停车场站管理系统,并通过各种信息传播媒体,使出行者能够及时准确地了解城市公共交通出行的有关信息。
要加强文明行业建设,强化职业技能和道德教育培训,提高城市公共交通的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城市公共交通企业要加强营运安全管理,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为乘客提供安全、便捷、舒适的乘车条件。要进一步加强地铁安全监管和保卫工作,加快地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能力建设。
八、建立健全城市公共交通法规标准体系
要从实际出发,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加快立法进度,建立完善的法规政策体系,为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提供法制保障。要进一步完善城市公共交通技术标准体系。在场站建设、车辆配备、设施装备、服务质量等方面,严格按照标准实施建设,提供服务。
1. 武汉市城市交通公共设施的现状分析
1.1 武汉市城市交通公共设施缺乏系统性
当代城市公共设施的系统化设计, 成为实现城市生活和公共空间的人性化和效率化运作的基本保障。涉及城市公共设施领域的系统化设计, 在视觉的“标识”意义与文化的“符号”意义方面同时承担着双重的角色和作用。
武汉市的公交站牌、道路指示牌、公交候车站等重要的交通公共设施, 从系统性方面来说, 这些分散在各地的无美感可言的交通公共设施并未经过统一的设计, 各自孤立的占据某个地方;形式和功能也没有统一;也没能体现武汉当地的文化特色, 与周围的环境未能融为一体。这给包括本地人在内的广大市民造成许多困惑和麻烦, 更不用说享受公共视觉设计艺术带来的审美愉悦和心理的满足。
世界各地的交通公共设施都有体现当地文化和地域特征的系统化设计的例子都可以成为我们借鉴的典范。
1.2 武汉市交通公共设施色彩运用的问题
色彩在公共交通中发挥重要作用, 合理的色彩设计能够帮助行人更加便捷、有效地完成公共交通行为。相反, 不合理的色彩设计不仅起不到任何作用, 还会给行人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色彩使用不恰当, 缺乏整体性是公共交通设施色彩使用的常见问题, 也是存在比较广泛的问题。武汉也有这样的问题, 例如说一些公交站指示牌的文字与底色色彩对比较弱, 行人辨认费力, 特别在晚上更加不容易识别。武汉的公共交通设施中用色不恰当还表现在其它的一些方面, 如用色不够美观, 与周围环境不和谐等等, 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在进行城市公共交通设施色彩设计改善时应注意的问题。
1.3 无障碍设计的严重缺乏
武汉作为中部较大的城市, 交通设施中的无障碍设计十分缺乏。武汉市目前很多残疾人专用交通设施被破坏、占用甚至根本没有;大部分公交等候亭都是台阶, 配备轮椅缓坡的很少;在公交车或轻轨站进不了站或上不了车;换乘不方便;建筑物的入口有台阶, 不方便进入;无法使用过街天桥或地下通道。
色彩的使用在无障碍环节的考虑主要是针对色觉有障碍的人群。武汉市在公共交通设施的用色中, 只用色彩一种语言传递信息, 那么色觉有障碍的行人可能就无所适从。
1.4 视觉导向系统的现状分析
视觉导向系统就是给人们提供有效的视觉传达与引导, 以便在不同的陌生场所及交通路口获得便利并具有美感的可识别性引导物。
武汉市区内很多重要的街道上一整条街没有任何指示牌引导路人和司机, 例如, 游人坐公交到了司门口, 可是没有任何指示牌指向武汉有名的户部巷;初次到武汉来的游客因为没有指示牌也很难找到黄鹤楼停车场在哪。
此外, 武汉市指示牌也存在语言的单一问题。武汉作为一个大都市, 和国外交流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在重要导向的视觉导向指示牌上运用外语和通用的图片是一个必然趋势。
1.5 生态设计理念的缺乏
公共设施的设计中的生态问题一直是设计研究中极为重要的领域, 而交通公共设施的生态问题应作为生态设计的先行环节, 因为交通设施是人们使用频率最高的设施之一。目前武汉市的交通公共设施的生态问题仍存在许多问题。例如武汉市的交通公共设施所使用的材料涉及钢铁、化工、木材、玻璃等, 有的使用了人工合成的化学材料, 耐久性差, 对人体有害。
1.6 值得提倡的地方
武汉市近年来也在交通公共设施方面做了很多完善, 例如, 免费自行车出租点分布在大街小巷, 设计合理, 绿色的环保色运用得恰到好处。有些单位还设计并施工了自己的屋顶立体停车场。武汉市还采用了世界上第一批全磁悬环保路灯, 在任何天气条件下都能自行发电, 环保美观。
2. 武汉市城市交通公共设施的改进建议
2.1 利用城市形象进行系统化设计
对于交通公共设施系统化设计, 可以从武汉的城市形象、文化底蕴和历史内涵入手, 对于候车亭、指示牌、导向标、路牌等交通设施进行统一设计。也可以对某些地段进行特定的设计, 体现更浓厚的特色。例如, 武汉大学附近的交通设施就可以体现武大浓厚文化底蕴;汉口的交通设施就可以利用汉口老房子的设计理念进行系统设计;黄鹤楼周围的交通公共设施则可以借鉴黄鹤楼的历史内涵, 不仅体现城市形象, 也让游客体味到浓厚的文化特色。
2.2 色彩的整体设计
色彩管理混乱, 缺乏整体性是从城市整体的角度来看公共交通设施用色的, 用色混乱相对较多地存在于无标准色的公共设施系统中。如果能配合公交车的用色对不同公交线路进行色彩区分, 那么公交站指示系统的用色就能大大方便候车人群对各条公交线路的识别, 不用很紧张地怕错过车次而密切注视每辆公交。公共交通安全、警示等等有国家用色标准的公共交通设施系统用色相对规范。相反, 无用色标准的公共交通设施用色往往更能体现所在城市的独特性, 代表当地独特的人文地域文化, 但往往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支撑, 这就要求从公共交通设施的使用功能出发, 从城市的整体色彩环境出发, 考虑大众审美, 建立健全公共交通设施用色管理机制, 科学合理地对公共交通设施用色混乱状况进行合理改善。
对于有色觉障碍的人群并不是对所有色彩都毫无感觉, 最常见的是红绿色盲和黄蓝色盲, 并且对所有色彩的明度感觉都相当敏锐。我们可以在公共交通设施的用色上考虑明度的变化, 或用其他的一些辅助方法帮助色觉障碍人士获得公共交通中的必要信息。
2.3 借鉴国外经验进行无障碍人性化设计
人性化无障碍设计更需要设计师在设计中更多考虑残疾人及老人的切实需要, 我们可以借鉴海外的经验建设无障碍城市。日本各地随处可见为残障和高龄人士设计的各种便利设施。红绿灯及拐弯处都有盲文提示和过街发声指示器, 地铁售票均有盲文系统, 特别是全社区盲道无缝覆盖, 使得盲人畅通无阻。
2.4 公共标识的“家具”化设计
作为一个家庭而言, 家具的不完善往往会导致生活的不便, 作为全体市民的大家庭的城市, 公共标识的“家具”化设计, 就是要最大程度给出行的人们带来最大的方便, 在陌生的空间迅速有效地引导人们达到目的地。公共标识一般设置在人流较集中的地区, 因此也是构成城市景观的一项不可忽视的重要设施。它不仅要有简单的指引道路方向的功能, 而且应该具有增强环境美感的功能。设计时对其体量尺度和造型色彩, 及与周边环境的关系都应该进行充分的研究。设于筑波市中心的标有区域地图的公共标识台, 造型和色彩都简洁大方, 而且其大小、高度、倾斜度都非常适宜人的观看, 为了增强照明效果, 又不影响环境, 在标识台内部都设置了日光灯。
2.5 生态设计以“自然为本”
生态设计要以“自然为本”去进行设计, 这不仅仅要求设计师追求公共设施形态外观上的标新立异, 更重要的是要将设计的中心放到这些交通公共设施与自然环境的亲和力的创新上, 遵循生态设计的原则, 在设计的每一个环节考虑到环境因素, 减少资源浪费, 降低对环境的破坏, 尽量使用再生材料, 延长使用寿命, 少用或不用有害材料, 使人类与自然环境共同形成一个互动的生态网, 只有生态的平衡, 才有人类社会的进步, 从而顺应发展的方向。
3. 结语
场站设置是城市重要基础设施建设。场站建设是城市公用事业方面的重大投资建设项目,对城市各方面影响较大。我国人口众多,能源土地资源紧张,环境污染较严重。所以,场站建设应充分考虑节约用地;营运维修应减少各种能源消耗,加强环境保护和安全卫生。
根据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的要求,场站建设应与公共交通发展规模相匹配,用地有保证,时间有保障。
2.场站规模发展的特征
城市公共交通物质基础的主体-运营车辆和为保证运营生产必须的场站设施在建设发展过程中具有完全不同的特点。运营车辆以满足城市居民的公共交通方式行业需要为目标,车辆逐年增置更新,不断扩大规模。场站设施以保证车辆正常运营生产为目标,一次性建成投产。场站设施一旦形成保养维修生产规模则不能因车辆的增加而随之随意扩展规模,只能按阶梯式地发展建设。
由于城市公共交通能够实现正常运营,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场站设施功能保障上,所以场站设施建设必须与车辆发展规模相协调。然而根据场站规模发展的特征,车辆与场站设施的建设必须统一规划、系统建设的前提下,前者逐步实施,后者分步实施。
3.场站规划必须与建设周期相适应
城市公共交通规划期限必须与城市总体规划的期限相同步。规划期限一般分为近期、中期、近期。随着时间的推移,中期向近期转换,远期向中期转换直至规划期届满。
场站建设是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的保障,同时又是投资大,建设周期长的工程建设项目。所以,要确保城市公共交通的正常发展,在规划时必须考虑建设周期对场站建设实施的影响。
某城市建设公共交通第×保养场,从提出项目申请到审计项目结束,历时12年。其中项目申请就经历了四年。工程项目办理涉及的政府部门局、委、办各级职能部门十三个,申报办理项目11年,而实际工程项目建设于8月18日开工,至次年6月30日竣工,历时10个月12天。如果以有效申报到工程竣工为止,也要历时五年半。
为了确保场站建设能跟与城市公共交通规划发展,场站规划应该提前一个规划期,即在编制近期公共交通规划时就需要制订中期场站详细规划。
4.场站规划应能纳入城市建设规划中去
场站建设规模和位置应根据城市公共交通生产的特点和居民业行的方便性要求进行设计。场站用地应根据城市建设发展规划,人口发展规模与分布以及土地利用等作相应的规划,并且对规划中的公共交通场站用地应做好有效的规模控制。
某城市公共交通因现有场站设施不能满足近期营运车辆快速增长的需求。根据公共交通规划,准备筹建第×保养场。由于该规划对近期场站建设仅作初步规划,虽然整个公共交通规划已经获市政府的批准,但其中场站用地并未纳入城市建设用地规划控制之中。所以目前只能在规划定点之前作用地性质变更处理。因为该保养场所需之地已经做了居住用地的详细规划。这样就因在规划是点中增加变更用地性质工作,应大大地延长了项目建设的周期。
所以,场站建设的用地规划很有必要及时纳入城市用地建设规划中去。同时,场站建设项目本身也应列入城市建设规划中去。这样可以简化场站建设申报程序,缩短场站建设周期。
5.场站建设应能纳入城市建设管理中去
城市公共交通场站建设是城市中重大投资建设项目,是城市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所以,该项目的实施,前期工作繁多,涉及许多政府职能部门的管辖。为了提高工作效率,缩短项目实施的周期,不仅场站建设的规划应能纳入市政府以及有关职能部门的日常管理工作中去,以加强政府对城市客运交通建设的组织领导,确保城市公共客运交通场站规划的顺利实施。
6.场站规划设计
场站规划设计主要有两个内容。一是建设用地的计算。二是场站选址。
场站设施建设的依据是车辆发展规模:
首末站是行车调度人员运营、司售人员休息的地方,也是车辆夜间停放或者白天客运高峰过后车辆停放的场所。所以,首末站的规模按该站所属线路拥有的营运车辆来确定。按营运最低要求,每处用地面可按1000~1400平方米计算。但须考虑在不作夜间停车的情况下,首站停止坪用地面积应不小于该站所属线路拥有的营运车辆全部车位面积的60%,末站停车坪用地面积按线路营运车辆车位面积的10%计算。
停车场是为线路营运车辆下班后提供合理停放空间的必要设施,并按规定对车辆进行低级保养和重点小修作业。根据经验,停车场的规模一般以停放100辆铰接式营运车辆或200辆标准车辆为宜。
保养场主要承担车辆的高级保养任务及相应的配件加工、材料和燃料的储存、分发等工作。由于保养场200辆标准车辆规模的情况下,其车辆的保修设备有较高的机械的和现代的水平,车辆进出空驶里程较程,且可节约成本。所以,一般推荐保养场以保养能为200辆标准车辆为宜。
场站布局应根据公共交通车种,车辆数,服务半径和所在地区的用地条件设置:
首末站宜置在全市各主要客流集散点附近较开阔的地方,不宜在平面交叉口处。为解决大型住宅區居民的业行,凡具有3~5万居民的住宅区应安排一个公共交通首末站。首末站的设置应与住宅建设“三同步”,即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竣工。首末站的选址还应纳入旧城改造,新区开发,城市大型客运交通枢纽规划建设中,并应与其它客运交通方式衔接。
停车场宜按辖区就近使用单位布置,选在所辖线网的重心处,使其与线网内各线路距离最短。
保养场应建在城市每一分区线网的重心处,使之距所属各条线路和该分区的各停车均较近,应避免建在交通复杂的闹市区,居民小区和主干道内。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现状与发展
公共客运交通是城市赖以生存的必要基础设施,它把市民的居住地与工作地联系起来,把生产与生活联系起来,把市区与郊区联系起来。是城市综合功能的一部分、是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决定了公共交通具有鲜明的社会公共使用性和为社会服务的性质。因此,安全生产是城市公共客运交通永恒的主题,也是公共交通运输企业、政府行业管理部门生产、监管的首要任务。
一、贵阳城市公共客运交通的基本情况:
贵阳市作为贵州省会,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中心。在全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城市公共客运交通又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1、经统计,截止2010年6月,贵阳市中心城区共有城市公交线路140条、大型城市公交车 2561 台,线路长度1944千米,主要由贵阳公交总公司经营管理;
2、贵阳市南明、云岩、小河区共有出租汽车3069台,城市小公共汽车(俗称中巴)运营线路8条,运营车辆126台,城市微型小公共汽车(俗称面的)运营线路12条,运营车辆74台,线路总长度263.6千米。城市出租汽车除586台为贵阳公交出租汽车公司经营外,剩余的2483台出租汽车、126台中巴及部分面的为个体经营,公司化起步较晚。
3、国有独资贵阳市公交总公司是全市公共客运交通的主力军,承担了全市约70%的客运量,年运送乘客达到6.07亿人(次),运营里程达到2.3亿公里,年实现运营收入5.17亿元。
4、贵阳城市出租汽车、小公共汽车、微型小公共汽车等公共交通方式承担全市约30%的客运量,年运送乘客达到0.954亿人(次),运营里程达到
4.47亿公里,年实现运营产值1.83亿元。
5、截止2010年上半年,全市城市客运行业的经营者、从业人员已达到1.8万人。
二、贵阳城市公共客运交通的特点
贵阳的城市公共客运交通与其他城市具有共性:
1、活动范围局限于城市及近郊;
2、服务的对象不具有专一性;
3、属于营业性交通;
4、主要以人为服务对象而非货物及其他。
与此同时,由于经济和历史的原因,贵阳市城市公共客运又与其他城市具有不同的特点:
1、自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由国有公交向社会办公交、民营公交等多元化转变。因此公交企业经营性质、形式多样;
2、由于受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限制,贵阳市至今没有轨道交通、地铁及水上交通等公共交通方式;
3、全市各城市客运企业安全生产经费投入、人员教育培训、安全防范设施、设备各不相同;
4、由于从业人员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安全生产知识普及率、知晓率滞后于城市公共客运发展要求。
三、贵阳城市公共交通安全生产及监督管理现状
由于贵阳城市公共客运交通运营线路多、里程长、客运车辆多、客流量大、道路交通运输任务十分繁重。因此安全生产、安全监管工作呈现出范围广、难度大、可控性较弱、发生安全事故、道路交通事故的可能性大等特点。
鉴于这些特点,贵阳的城市公交生产企业、出租汽车行业协会和政府行业主管部门,从道路交通运输安全管理工作三要素,即“人、车、路”入手,有针对性的开展了一系列的安全管理工作,防止了各类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采取的主要措施和方法有:
(一)、严把入门关、强化教育培训、提高防范处置能力
首先,从申请进入城市客运行业开始,行业主管部门就将从业人员的安全知识学习,纳入岗前和在岗教育培训和考试、考核中,以此使每一位经营者、司乘人员在学习客运服务知识的同时,熟悉客运车辆的安全营运常识、车辆的火灾危险性、预防措施和扑救、处置方法;另外,还定期组织在岗人员学习客运行业发生的安全生产责任事故及重大道路交通安全事故案例,通过分析找出事故发生的原因、吸取事故教训、找出预防事故发生的方法,进一步提高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增强防范和处置安全事故的能力。最大限度的从源头上把好入门关,强化岗位安全生产职责。经
统计,每年城市客运行业安全教育培训经费投入达到15万元,参训人员达到3.6万人次。
其次,是强化日常安全监管。对在营运服务中违反安全规定,如行车中吸烟、打手机等影响行车安全的现象,均从严处罚并追加违法计分。(注:政府行业主管部门于2007年6月1日实行了《城市客运行业考核计分管理办法》。该办法规定了经营者、驾驶员、车组每一自然有12分基础分,如违反法律、法规、安全规章的行为,除按法规规定实施行政处罚外,还要追加记负分。反之,如有好人好事、见义勇为等行为的记正分、予以奖励。)以此来进一步约束从业人员的营运服务行为,规范安全操作规程,减少和避免因人为因素造成的安全生产及道路交通安全事故。
(二)、加强营运车辆安全检查、督促公交企业、行业协会切实履行安全工作主体责任
城市客运车辆的安全技术状况直接关系到运营安全,关系到乘客生命财产,关系到城市客运行业的发展和稳定。因此,抓好城市客运车辆维护、保养、安全检测,是公交生产企业、出租汽车行业协会安全工作的主体责任。
在行业主管部门的督促和指导下,全市公交生产企业、出租汽车行业协会及各分行从以下五个方面开展安全工作:
1、以客运车辆的“二级维护”为突破口,进一步完善了城市客运车辆安检制度,细化检测标准,强化了安检工作责任。每年按季度对客运车辆的转、传、制动系统,以及灯光、雨刮器、灭火器等设备逐项进行检查,对发现的故障及时进行修复和排除,并实行维修人员实名负责制,用法律责任来规范维修人员的行为,确保检修质量,防止车辆“带病”上线运营。
2、市公交总公司还与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于2008年8月联合组建了凤凰村机动车检测站。该检测站主要对已进行了“二级维护”、大修及年审的公交车辆,按照标准进行技术检测,验证客运车辆的实际性能和安全指标。另外,市公交总公司还投入1千多万元建立了GPS调度系统(即“卫星定位智能公交运营调度系统”)。该系统除对公交车辆的营运调度起到积极作用外,还对客运车辆的安全行车进行时时、动态的监控,能及时将行
车数据(包括车辆所在位置、车速、故障情况、行车间距)等传回调度中心,使营运全过程处于数据监控之下,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服从和服务于公交企业的安全生产。
3、加强危险化学物品、易燃易爆及有毒有害物品检查,严防市民携带“三品”乘车,是公交车辆安全营运的重要保证。贵阳公交总公司的此项工作走在了全行业的前列。在贵阳中心城区的各个公交站点,都有该公司专职安全人员值守。一方面,引导市民有序候车;另一方面,做到“逢包必问、大包必检”,对发现携带“三品”的乘客进行劝阻和制止,对可能发生的安全事故起到提前预防的作用。同时,站点专职安全员还能及时发现可能破坏公共交通工具或制造恐怖袭击的犯罪行为,起的协助公安机关打击犯罪,保障公共安全的作用。
4、贵阳市出租汽车行业协会指导各分会,每月对全市3069台出租汽车、126台小公共汽车进行以车容、车貌和安全技防设备的检查,在保持客运车辆干净整洁的同时,适时检查营运车辆必备的安全器材,强化驾驶员安全行车意识。
5、政府行业主管部门、全市公交生产企业、出租汽车行业协会,还根据各自的职能、职责和安全工作义务,制定了安全生产、重大事故、防恐、反恐以及突发公共交通安全事件的应急处置预案,并定期组织演练。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促进行业有条不紊的应对各种安全事故和突发公共交通安全事件。
(三)、协调各方、优化结构、合理布局、市民出行更便捷、减少道路交通事故发生
由于受贵阳中心城区地理环境、自然条件和道路交通状况的影响,城市公共客运交通的发展曾受到一定的限制,市民的出行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实施建设大贵阳战略和生态文明城市以来,贵阳中心城区道路交通状况得到了根本的改善。这为改变城市公共客运交通状况,方便市民出行提供了有利的物质基础。城市客运行业主管部门和贵阳公交企业协调建设、公安、市政、城管等职能部门,优化资源结构、合理设置公交线路、站点、专用道以及出租汽车起落点,既方便了市民的出行,又最大限度的减少城市客运车辆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使贵阳市城市公共客运车辆的行车责任事故、伤人事故严格控制在1次/100万公里、死亡事故控制在1次/2000万公里以内。自2000年以来,由于措施到位、责任落实,全市城市公共客运车辆未突破责任事故指标底线。
四、贵阳城市公共交通安全生产发展探讨
随着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不断深入,西部地区将逐步缩短与东部地区、发达地区的差距。其中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城市的规划和建设。而城市公共客运交通又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环节。结合地理环境、自然条件,贵阳市的城市公共客运将会向多元化、多层次、立体交通方式发展。这将对城市公共客运安全生产管理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轨道交通主要是轻轨建成后,安全管理任重道远。
众所周知轨道交通具有快速、便捷、舒适、环保等特点,但安全问题也不容忽视。其中主要是:
1、由于高峰期人数过多,容易导致在站台、上下车过程中因拥挤引发旅客挤伤、踩踏等事故;
2、高密度、大流量的轻轨站台、车厢容易成为恐怖分子袭击、破坏的目标,继而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不良政治影响;
3、轻轨站台、候车区属人员密集场所,一旦发生事故或火灾,人员疏散缓慢,处置和扑救困难;
(二)受地理环境和历史原因的影响,贵阳绝大部分公交车辆夜间都是露天停放,且多停放在城市道路上,存在发生火灾、被盗、被犯罪分子破坏等安全隐患。
(三)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乘车需求量的增大,安全生产、防恐、反恐以及应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能力还需进一步得到加强。同时,还要加大高科技装备的投入和使用。
(四)公交企业的多元化改革,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一些企业对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认识不足,缺乏安全生产自律意识,进而会加大政府行业主
管部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难度。
综上所述,城市公共客运交通安全监督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公交生产企业完善和落实安全工作主体责任,需要政府行业主管部门强化安全监管,需要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也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才能减少和避免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作者姓名:蔡勇
工作单位:贵阳市城市公共客运交通管理局
通讯地址:贵阳市飞山横街33号 邮编:550003
联系电话:281328
场站设置是城市重要基础设施建设。场站建设是城市公用事业方面的重大投资建设项目,对城市各方面影响较大。我国人口众多,能源土地资源紧张,环境污染较严重。所以,场站建设应充分考虑节约用地;营运维修应减少各种能源消耗,加强环境保护和安全卫生。
根据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的要求,场站建设应与公共交通发展规模相匹配,用地有保证,时间有保障。
2.场站规模发展的特征
城市公共交通物质基础的主体-运营车辆和为保证运营生产必须的场站设施在建设发展过程中具有完全不同的特点。运营车辆以满足城市居民的公共交通方式行业需要为目标,车辆逐年增置更新,不断扩大规模。场站设施以保证车辆正常运营生产为目标,一次性建成投产。场站设施一旦形成保养维修生产规模则不能因车辆的增加而随之随意扩展规模,只能按 阶梯式地发展建设。
由于城市公共交通能够实现正常运营,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场站设施功能保障上,所以场站设施建设必须与车辆发展规模相协调。然而根据场站规模发展的特征,车辆与场站设施的建设必须统一规划、系统建设的前提下,前者逐步实施,后者分步实施。
3.场站规划必须与建设周期相适应
城市公共交通规划期限必须与城市总体规划的期限相同步。规划期限一般分为近期、中期、近期。随着时间的`推移,中期向近期转换,远期向中期转换直至规划期届满。
场站建设是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的保障,同时又是投资大,建设周期长的工程建设项目。所以,要确保城市公共交通的正常发展,在规划时必须考虑建设周期对场站建设实施的影响 。
某城市建设公共交通第×保养场,从提出项目申请到审计项目结束,历时。其中项目申请就经历了四年。工程项目办理涉及的政府部门局、委、办各级职能部门十三个,申报办理项目,而实际工程项目建设于8月18日开工,至次年6月30日竣工,历时10个月12天。如果以有效申报到工程竣工为止,也要历时五年半。
为了确保场站建设能跟与城市公共交通规划发展,场站规划应该提前一个规划期,即在编制近期公共交通规划时就需要制订中期场站详细规划。
4.场站规划应能纳入城市建设规划中去
场站建设规模和位置应根据城市公共交通生产的特点和居民业行的方便性要求进行设计。场站用地应根据城市建设发展规划,人口发展规模与分布以及土地利用等作相应的规划,并且对规划中的公共交通场站用地应做好有效的规模控制。
某城市公共交通因现有场站设施不能满足近期营运车辆快速增长的需求。根据公共交通规划,准备筹建第×保养场。由于该规划对近期场站建设仅作初步规划,虽然整个公共交通规划已经获市政府的批准,但其中场站用地并未纳入城市建设用地规划控制之中。所以目前只能在规划定点之前作用地性质变更处理。因为该保养场所需之地已经做了居住用地的详细规划。这样就因在规划是点中增加变更用地性质工作,应大大地延长了项目建设的周期。
所以,场站建设的用地规划很有必要及时纳入城市用地建设规划中去。同时,场站建设项目本身也应列入城市建设规划中去。这样可以简化场站建设申报程序,缩短场站建设周期 。
5.场站建设应能纳入城市建设管理中去
城市公共交通场站建设是城市中重大投资建设项目,是城市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所以,该项目的实施,前期工作繁多,涉及许多政府职能部门的管辖。为了提高工作效率,缩短项目实施的周期,不仅场站建设的规划应能纳入市政府以及有关职能部门的日常管理工作中去,以加强政府对城市客运交通建设的组织领导,确保城市公共客运交通场站规划的顺利实施。
6.场站规划设计
场站规划设计主要有两个内容。一是建设用地的计算。二是场站选址。
场站设施建设的依据是车辆发展规模:
首末站是行车调度人员运营、司售人员休息的地方,也是车辆夜间停放或者白天客运高峰过后车辆停放的场所。所以,首末站的规模按该站所属线路拥有的营运车辆来确定。按营运最低要求,每处用地面可按1000~1400平方米计算。但须考虑在不作夜间停车的情况下,首站停止坪用地面积应不小于该站所属线路拥有的营运车辆全部车位面积的60%,末站停车坪用地面积按线路营运车辆车位面积的10%计算。
停车场是为线路营运车辆下班后提供合理停放空间的必要设施,并按规定对车辆进行低级保养和重点小修作业。根据经验,停车场的规模一般以停放100辆铰接式营运车辆或200辆标准车辆为宜。
保养场主要承担车辆的高级保养任务及相应的配件加工、材料和燃料的储存、分发等工作。由于保养场200辆标准车辆规模的情况下,其车辆的保修设备有较高的机械的和现代的水平,车辆进出空驶里程较程,且可节约成本。所以,一般推荐保养场以保养能为200辆标准车辆为宜。
场站布局应根据公共交通车种,车辆数,服务半径和所在地区的用地条件设置:
首末站宜置在全市各主要客流集散点附近较开阔的地方,不宜在平面交叉口处。为解决大型住宅区居民的业行,凡具有3~5万居民的住宅区应安排一个公共交通首末站。首末站的设置应与住宅建设“三同步”,即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竣工。首末站的选址还应纳入旧城改造,新区开发,城市大型客运交通枢纽规划建设中,并应与其它客运交通方式衔接。
停车场宜按辖区就近使用单位布置,选在所辖线网的重心处,使其与线网内各线路距离最短。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发展城市公共交通,规范客运活动秩序,保障运营安全,维护乘客、运营者和从业人员的合法权益,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城市公共交通的规划、建设、运营、服务、安全及其相关管理活动,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城市公共交通,是指利用公共汽车、电车、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等交通工具和设施,在城市人民政府确定的范围内,按照核定的线路、站点、时间运营,为社会公众提供出行服务的客运活动。
第三条 城市公共交通是社会公益性事业,是城市交通的主体,应当优先发展。
第四条 省人民政府制定公共交通扶持政策,建立规划、建设、管理、资金投入等方面的保障体系和合理的补偿、补贴、价格等机制,鼓励社会资金投资城市公共交通建设、综合开发,鼓励城市公交企业使用环保节能型车辆以及智能化交通系统等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
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县(市)人民政府(以下简称城市人民政府)应当将城市公共交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完善基础设施,优化运营结构,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落实各项补助、补贴、补偿等经济政策,并及时拨付相关费用。
第五条 省、州人民政府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城市公共交通的业务指导工作;城市人民政府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城市公共交通监督管理工作。
住房城乡建设(规划)部门按照职责做好城市轨道交通的规划、建设、运营安全工作;其他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城市公共交通的相关管理工作。
第二章 规划和建设
第六条 城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应当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综合运输体系规划,并与电车、轨道交通等交通方式的基础设施相协调。
省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编制全省综合运输体系规划,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城市人民政府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编制城市公共交通整体规划和专项规划,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并公布后实施。
第七条 城市人民政府应当优先安排公共交通设施建设用地,将公共交通场站和配套设施纳入城市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计划。
国土资源、住房城乡建设(规划)等部门应当预留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停车场、枢纽站、首末站、保修场等城市公共交通服务设施用地。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可以划拨供给。
新城区开发、旧城区改造、居住小区建设和体育场馆、飞机场、火车站、长途汽车站、码头,以及大型商业中心、大型文化娱乐场所、旅游景点等工程项目的规划、建设,应当按照城市公共交通整体规划预留公共交通设施建设用地;
工程项目建设时,应当配套建设公共交通场站,并实行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竣工、同步交付使用。
第八条 有关部门在审批城市公共交通建设工程项目设计方案前,应当征求城市人民政府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工程竣工后,城市人民政府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参与验收。
第九条 新建、改建、扩建城市道路时,应当根据城市公共交通线路、客运服务设施建设、道路交通安全等专项规划设置港湾式候车站、始发站场。对符合公共交通车辆通行条件的旧居住区,应当设置公共交通线路及相应的站点。
具备条件的城市主干道可以设置城市公共汽车专用车道,保证公共汽车优先通行。
第十条 城市公共交通运营者应当设置公交站牌,并按照规定和标准标明线路名称、行驶方向、始末班车时间、沿途停靠站点和票价等内容。
第十一条 在城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活动中,禁止下列行为:
(一)侵占规划预留的公共交通设施建设用地或者擅自改变其使用性质;
(二)随意挤占公共交通设施用地或者改变土地用途;
(三)擅自改变公共交通场站设施的用途;
(四)擅自设置、迁移、拆除、占用、关闭公共交通停车场、站点、站牌、候车亭等客运服务设施;
(五)损坏公共交通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
第三章 运营许可
第十二条 从事城市公共交通运营的企业,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良好的银行资信、财务状况及相应的偿债能力;
(二)具备满足运营要求的流动资金、运营车辆;
(三)有符合规定的驾驶人员和相应的管理人员;
(四)有健全的运营服务、安全生产、应急处置等管理制度。
第十三条 从事公共交通运营的车辆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符合规定的车型,技术性能和设施完好;
(二)符合相关技术标准和机动车安全、环保、卫生要求;
(三)配备有效的消防设备和器材。
第十四条 城市公共交通驾驶人员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年龄在21周岁以上,60周岁以下;
(二)身体健康,无职业禁忌症;
(三)持有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核发的与准驾车型相符合的机动车驾驶证;
(四)3年内未发生负有主要或全部责任的重大交通事故。
第十五条 从事城市公共交通运营的,应当依法取得线路运营许可。申请线路运营许可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客运企业法人资格;
(二)具备满足线路运营要求的停车场地和配套设施;
(三)符合城市人民政府规定的运营车辆数量、车型;
(四)有合理可行的线路运营方案;
(五)符合城市公共交通客运规范的要求;
(六)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十六条 申请线路运营许可的,应当向城市人民政府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提交下列书面材料:
(一)申请书;
(二)企业营业执照;
(三)线路运营方案和拟投入车辆、服务质量承诺书;
(四)驾驶人员名册;
(五)专用停车场地和配套设施证明;
(六)运营服务、安全生产等方面的管理制度。第十七条 线路运营许可采取招标等公平竞争或者直接授予的方式确定。
同一城市有3个以上运营企业申请同一线路的,城市人民政府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应当通过招标等方式实施线路运营许可,并将安全生产、服务质量等作为招标主要内容。城市人民政府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中标通知书发出之日起10日内,与中标的企业订立中标合同,核发线路运营许可证。
采取直接授予方式确定运营线路许可的,城市人民政府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20日内作出是否直接授予的决定。
第十八条 公共汽车、电车等的线路运营许可期限最长为10年,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运营许可期限为30年。
城市公共交通线路运营期限届满,需要延续运营的,应当在该线路运营期届满6个月前提出申请。城市人民政府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对符合运营安全、服务质量等规定要求的,应当在运营期限届满3个月前予以批准。
线路运营权终止的,由城市人民政府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依法收回运营许可。
第十九条 取得线路运营许可的企业,应当与城市人民政府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签订运营服务协议,协议内容包括线路名称、走向、运营期限、站点、首班车和末班车时间、线路配置车辆的最低额度、票制、票价、服务质量承诺、安全保障措施等。
第二十条 获得线路运营许可的企业确需调整线路、站点、时间的,应当提前10日向城市人民政府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提出书面申请,经批准后实施。城市人民政府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于实施之日的5日前向社会公告。
运营期限内申请减少运营车次的,应当提交客流状况调查、拟减少车辆的数量、车型对市民出行可能造成的影响等材料,并按照前款规定办理相关手续。
有关部门和单位因市政工程建设、大型公益活动等特殊情况需要临时变更线路和站点的,建设或者主办单位应当提前10日书面告知运营企业。运营企业应当提前5日在站点张贴公告,并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告。
第二十一条 运营企业在运营期限内需要停业、歇业或者停开线路的,应当提前6个月向做出许可的城市人民政府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办理相关手续,并向社会公告。未经批准,不得停运。
第二十二条 运营企业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伪造、涂改、出租、出借或者转让线路运营许可证;
(二)超出核定的线路、站点运营;
(三)擅自调整、延伸运营线路或者中断运营。
第四章 运营服务
第二十三条 运营企业应当严格执行服务承诺确定的客运服务标准,按照城市人民政府交通运输、价格等主管部门核准的线路、运营期限、站点、班次间隔、首班车和末班车时间、车辆数、车型、票制、票价、服务质量、安全保障措施等运营,并遵守下列规定:
(一)依法运营,服从管理;
(二)执行行业标准、规范,保证服务质量,接受社会监督;
(三)开展安全教育,加强行车安全管理,保证运营安全;
(四)对运营设施进行维护和修理,保证其处于良好的运营服务状态;
(五)执行价格主管部门核准的客运价格;
(六)按照《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国标GB7258-2004)核定的人数载客;
(七)遵守城市公共交通的其他服务规范。
第二十四条 客运车辆应当按照规定的期限和标准进行维护,保持车容整洁、设施齐备完好,色彩、标志符合要求,在规定位置标明票价、线路站点、安全乘车须知和投诉电话等内容。
在城市公共交通车辆和设施设置广告、进行商业开发和其他运营活动的,广告的色彩、图案、标志、位置、面积、声响等应当符合广告管理的有关规定,不得影响城市公共交通运营服务和安全。
第二十五条 运营企业对达到报废标准的车辆应当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及时向公安机关办理机动车报废手续。不得使用报废、擅自改装拼装、检测不合格的车辆以及不符合国家强制标准要求的车辆从事公共交通客运运营。运营企业应当建立车辆技术档案和管理档案,对相关内容的记载应及时、完整和准确,并妥善保管。
第二十六条 城市公共交通从业人员运营服务时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衣着整洁,文明礼貌;
(二)按照核准的收费标准收费;
(三)根据乘客需要,提供有效的报销票证;
(四)执行有关优惠或免费乘车的规定;
(五)正确及时报清公共汽车线路编号、行驶方向和停靠站名称,提示安全注意事项,为老、幼、病、残、孕乘客提供可能的帮助;
(六)按照核定的运营线路、车次、时间发车和运营,不得到站不停、滞站揽客,中途甩客、不得擅自站外上下乘客、中途调头;
(七)按规定携带、佩戴相关证件;
(八)合理调度、及时疏散乘客;
(九)遵守城市公共交通的其他服务规范。第二十七条 乘客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遵守公共道德,服从管理;
(二)不得携带易燃、易爆、有毒等危险品乘车;
(三)不得携带宠物以及易污染、有碍乘客健康物品乘车;
(四)不得在车厢内吸烟、吐痰、乱扔垃圾、向车外抛掷物品、散发书面广告;
(五)不得有影响车辆正常行驶、乘客安全和乘车秩序的其他行为;
(六)学龄前儿童、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醉酒者、精神病患者乘车应当有人陪护;
(七)身高120厘米以上的乘客应当按照规定付费乘车。乘客违反上述规定情形之一,经劝阻拒不改正的,驾驶员、乘务员可以拒绝对其提供服务。
第五章 运营安全
第二十八条 城市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城市公共交通安全管理,督促有关部门履行安全监督管理职责,及时协调、解决安全监督管理中的重大问题。
城市人民政府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开展安全检查,督促企业消除安全隐患,开展应急救援演练。
安全生产监督、公安等有关部门应当依据职责对城市公共交通安全实施监督管理。
第二十九条 运营企业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安全管理,并履行下列职责:
(一)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二)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车辆定期例保检验等安全管理制度,定期检查,消除安全隐患;
(三)建立并实施从业人员安全教育培训制度,保证从业人员熟悉安全运营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
第三十条 城市轨道交通经营者应当定期对城市轨道交通安全保障系统以及消防、防汛、防护、报警等器材和设备进行检测、维修、更新和改造,保证其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
城市人民政府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置城市轨道交通安全保护区。在安全保护区内进行作业的,作业单位应当制定有效的安全防护方案,报城市人民政府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三十一条 运营企业应当在公共交通车辆及公共场站醒目位置设置安全警示标志,并保持灭火器、安全锤、车门紧急开启装置等安全应急装置的完好。
城市公共交通场站经营者应当建立安全巡查制度。遇到危及运营安全的紧急情况,应当及时采取疏散或者限制客流等临时措施,确保运营安全。
第三十二条 城市人民政府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城市公共交通应急预案,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运营企业应当根据城市公共交通应急预案制定本企业的应急预案,定期进行演练。
第三十三条 城市公共交通突发事件发生后,城市人民政府应当启动应急预案,采取应急处置措施。
遇有抢险救灾、突发性事件以及重大活动等情况时,运营企业应当服从城市人民政府的统一调度和指挥。
第六章 监督管理
第三十四条 省人民政府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城市公共交通安全行车、服务质量、车容车貌等方面的标准和规范。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城市公共交通活动的监督检查,及时查处违法行为。
第三十五条 城市人民政府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举报、投诉制度,公开举报、投诉电话、通信地址、电子邮箱,接受社会监督。
第三十六条 城市人民政府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当定期组织对运营企业的服务质量、运营安全、岗位培训等事项进行考核。
城市人民政府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可以对公交线路运营服务质量进行考核评议,并向社会公布考核评议结果。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七条 国家工作人员在城市公共交通管理工作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八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法律法规已有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法律法规没有规定的,由城市人民政府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按照下列规定处罚:
(一)擅自设置、迁移、拆除、占用、关闭公共交通停车场、站点、站牌、候车亭等客运服务设施的,责令改正,限期恢复原状,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二)损坏公共交通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的,处5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三)未取得运营线路许可从事城市公共交通运营活动的,责令停止运营,并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
(四)运营企业未经批准擅自停业、歇业或者停开线路的,责令改正,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
(五)出租、转让线路运营许可证的,处3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
(六)擅自调整运营线路、站点的,责令改正,处2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
(七)聘用不符合规定的人员从事公交运营驾驶活动的,按照每人次处以5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
(八)未执行服务承诺确定的客运服务标准,或者未按照核准的线路、运营期限、站点、日总班次、班次间隔、首班车和末班车时间、车辆数、车型、服务质量、安全保障措施等运营的,责令改正,处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
(九)城市公共交通从业人员在运营中,到站不停、滞站揽客、中途甩客、违反规定中途调头的,予以警告,可以并处50元以上200元以下的罚款。
第八章 附 则
1 目前几种城市公共交通的特点
当前的几种公共交通方式有:公共汽车,无轨电车,有轨电车,轻轨,地铁,出租车,轮渡,索道和缆车,公共自行车等。
公共汽车:目前公共汽车主要有双层公车士、车厢链接公车、单层中型公车、小型公车、长途巴士、快速公交系统(简称BRT)。主要优点是:覆盖率广,方便,灵活机动,建设成本小因此价格也相对便宜。它的缺点是:速度较慢,受交通情况影响较大(BRT除外),而且相对比较拥挤,乘客乘坐环境不佳。
快速公交系统(简称BRT)是公共汽车的新发展,它具有专门的特殊路段,普通公交车的拥挤和延迟等问题都可以因它而解决;它所配备的车辆系统先进设备高级、安全性高、效率高、节能环保、舒适卫生且成本低,目前在我国北京、天津、成都等几个城市都有运行。
无轨电车是一种架空、有接触网供电、电动机驱动,不依靠轨道行驶的公共交通工具。它与公共汽车相比较,节能环保、噪音小、舒适卫生;与轨道交通相比较,方便灵活、廉价。但其缺点在于:在规划投资上,需要整流变电站和接触网,前期投入比汽车要高,且占用城市空间、影响街道净空、线路调整复杂;由于没有固定轨道,对驾驶员技术要求高。在冬季温度很低的地区,需驾驶员进行预热启动、水箱注放水等额外工作。在一些坡路较多、道路陡峭的地区如美国的西雅图和旧金山,需要无轨电车发挥较高的攀附能力的优势。
有轨电车是采用电力驱动并且具有自己专门的轨道的轻型轨道交通车辆,属于轻铁的范围。车辆轻、速度快、节能环保、舒适卫生,无需在地下挖掘隧道,并且可以改造原有有轨电车轨道或者废弃铁路,甚至可与干线铁路共享轨道,极大地节约了成本,而且交通意外率低。除去建设成本,与地下铁路相比较,效率低、速度慢、载客量小,并且需要设置架空电缆。
地铁是是沿着地下铁路系统的形式逐步发展形成的一种用电力牵引的快速大运量城市轨道交通模式。它可以修建在地下或采用高架的方式,是街道以外的一种强有力的快速大运量公共交通工具,与其他交通完全隔离。其优点是:节省土地资源、噪音少、节约能源、污染少、干扰少,运量大,单方向输送能力在3万人次/h以上,准时、速度快、安全性高。但它建设成本高、前期建设时间长、建设时要考虑地震、水灾、火灾等情况。
轻轨是跨座式单轨上运行、利用自动化信号系统运行的列车。包括准地铁(运量略小于地铁)和现代有轨电车(铰接式)两种形式。一般地,轻轨要求有至少40%的轨道与道路完全隔离,以避免拥挤,这也是它不同于有轨电车之处。与地铁相比较,投资费用低,客运量小(单向小时客流1.5万~3万人次),属于中运量快速轨道交通方式,一般车站设施比较简单,与地面道路可以部分混行,也可以完全隔离。
出租车、公共自行车等公共交通主要以满足不同乘客出行要求,在城市公共交通中起着辅助和补充的作用,最大限度地促进各种交通资源的合理利用。出租车它的优点在于省时、高自由度高灵活度;缺点:费用高、受交通影响。公共自行车的特点:环保便捷、高效地集散客流,提高城市交通的整体运行效率,同时运动有助于强身健体,改善城市人民的身体素质;为城市提供1-5公里的短途出行解决方案,提高道路资源的利用率,缓解道路交通拥堵,解决公交出行“最后1公里”的难题;与公共汽车相比,自行车重量体积小、操作灵活、投资少。
轮渡和索道及缆车属于特殊公共交通工具,由于其受地理条件约束,一般在特殊条件下使用。轮渡一般用于有河湖流经的城市,而索道与缆车适用于山区城市。比如我国重庆的长江索道。
2 我国城市交通目前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公共交通的选择和发展并不是不分轻重各种交通方式均衡发展,而是要针对城市发展速度、人口基数、道路实际情况采取合适的公共交通方式。比如公共汽车灵活机动,成本相对较低,可以是绝大多数城市的公共交通的主题。无轨电车目前我国北京、上海、武汉等几个城市有运行,日本、北美及欧洲有部分发展。对于中型城市来说,路面电车是实用且廉价合宜的选择,我国沈阳、长春、大连、上海等几个城市有使用有轨电车。目前城市轨道交通是以地铁和轻轨为主。由于轨道交通运载量大、速度快、可靠性高,可以促进城市土地开发及商业经济带的形成,所以普遍出现在我国一些特大城市,但造价很高,一般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的骨架。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机动车的快速增长、交通需求显著、交通设施规模不断地扩大,伴随着一系列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具体表现在,道路承载力低下、道路拥挤阻塞、停车设施不完善造成停车难、交通噪声污染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影响居民区居民生活、交通事故频繁、忽视行人出行需求(1)。而按地区看,我国东中西部城市交通发展严重不平衡,东部人口多,道路资源稀缺交通拥挤,而西部地区可用道路资源丰富但人口稀少。
3 我国未来交通发展方向
我国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是缓解道路紧张、机动车辆带来的高能耗高污染问题。切实规划公共交通方面,在解决拥堵问题的同时更要注重乘客舒适度问题,使公共交通成为人们出行的优先选择,充分发挥公共交通高效率高速度低资源消耗的优势。
针对城市道路资源紧张交通堵塞(因为城市私家车数量的急剧增多)和污染严重的情况,拥有近200项发明专利的民企老板宋有洲先生提出了“立体快巴”这个概念。
20世纪60年代初法国巴黎提出“公交优先”这一概念,后来得到欧美国家广泛的认可推广,这种交通方式极大地节约了资源、保护环境、实现了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的高速增长(2)。“立体快巴”的概念有一个很重要的基础就是“公交优先”。
“立体快巴”类似于奔跑在高架桥上的轻轨,但又建立在立交桥之下,不占用道路资源并且可以高速度的运载乘客及货物。但比起轻轨它又可以节约更多成本,无需专门铺设轨道(可引用自动驾驶技术),车厢上层用来运输,下层为空,真正所占的空间只是两条车道两边的车道线的宽度,只要高度不超过两米的车辆均可以在下方行驶,相当于穿梭隧道,并且具有激光扫描自动监测报警系统来提示误闯车道的超高车变换车道,很好的避免了公交车和私家车争夺道路的现状。“立体快巴”完全依靠市政的电力和太阳能供电系统来驱动行驶。市政的电力驱动是利用车自身做导体,车厢顶部设置两条滑轨,使用充电桩供电的接力直给电式(新发明);或者采用超级电容实现快速充电,可彻底实现有毒气体的零排放。与普通公共汽车相比,承载的人数多几十倍,平均速度也快15至20公里左右。还配备有先进的逃生系统。
“立体快巴”的创新点主要是充分利用城市现有交通干道立体的空间,以减少公共交通对道路资源的占用量。在不占用道路资源的情况下,又为群众提供方便快捷低廉的交通运输服务,极大地缓解了道路拥挤情况,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提高了城市交通效率,因此“立体快巴”未来的发展势不可挡。
摘要:目前城市公共交通类型多种多样,主要分为公共汽车,无轨电车,有轨电车,轻轨,地铁,出租车,轮渡,索道和缆车,公共自行车等。中小城市一般以公共汽车、无轨电车、有轨电车为主要交通运载工具,特大城市由于道路资源缺乏,客流量大,运输交易频繁,一般以轻轨、地铁为主。一些具有特殊地理条件的城市比如山区城市或者有河湖流经的城市的交通方式还会以索道、缆车及轮渡为交通工具。公共自行车的出现解决了城市交通“最后一公里”的难题。总之,目前城市公共交通方式类型多且有各自特点,每个城市会根据地理条件及人流量来选择分配交通工具的比例,将公共交通类型侧重分类使用,让公共交通发挥最大最优的作用。针对大型城市普遍出现道路资源紧张的情况,宋有洲先生提出“立体快巴”这一概念,很好的解决了城市交通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关键词:公共交通,优点,缺点,立体快巴
参考文献
[1]郑长江,张小丽.城市公共交通[M].国防工业出版社,2013.
[2]左忠义,邵春福.城市公交优先发展政策研究[J].综合运输,2012,04.
[3]刘文丽.我国城市公共交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对策[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8,03.
[4]陶希东.香港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的主要经验[J].浦东开发,2015,12.
在人类迈进信息社会的时候信息网络化水平成为衡量国家现代化和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在国家信息化的定义中也有对各个领域都要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的要求。
在各行各业加快信息化步伐的今天我们来重新认识公共交通系统的信息设计是十分有必要的。因为发展公共交通是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的唯一方法,而公共汽车站是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说公共汽车站的信息设计在整个公共交通系统的信息化设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北京每天约有上千万人次在使用公共汽车站。然而就是一个拥有这样庞大使用人群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却没有受到重视。那么是不是现有的公共交通系统的视觉传达设计已经满足了所有人的需求呢?
从以往的经验来看我们过多的强调了它的造型、材质、色彩,忽视了它的另外的一个作用——作为使用人群获取需要信息的媒介作用。
一、现有的平面传播媒介存在的问题
版面的问题:汽车站牌的大小是一样的,没有根据汽车线路的长短变化,这样一来有的站牌在显得拥挤,相应的字号就会变小,不方便人群的查询。
尺度的问题:站牌通常是几个排在一起,最高处在2400的地方,最低的距地只300高,看站牌时需要仰头低头。在光线强烈的时候会产生眩光对眼睛造成伤害。
秩序的问题:通常一个站台会有几家的客运公司的站牌在位置排列上没有统一的规划安排,使站台秩序显得混乱。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泛滥的社会里,从清晨睁开眼睛到晚上进入梦乡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接受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使信息的数量更多,传播速度更快,使人们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信息,然而,当我们真正想找到一些对自己有用的信息时却发现有用的信息不仅匮乏而且我们很难在铺天盖地的信息海洋里找到它。所以我们发现信息的数量的增加并没有满足人们对信息的真正需求,那么人们对信息的真正需求又是什么呢?
人们在汽车站最关心与自己行程相关的信息,所以即时信息的提供很重要,如果能及时获得相关的路况信息,人们就可以相应调整自己的行程避开拥堵路段节省时间,而且还可以有效减轻拥堵路段压力。
换乘信息与地区导航信息是优化行程的重要指导,如果在公共汽车候车亭可以明确提供相关信息,就可以很容易的在下车时找到自己的目的地或者换乘车站。
在人们等车的时候可以提供一些服务类的信息,例如政府的通知,天气预报,生活小窍门,乘车知识等。这类信息服务除了方便人们的生活外还可以缓解人们在等车过程中产生的烦躁情绪。
公共汽车候车亭是人们停留时间很短的地方,根据传播学中对人们接受信息的心理所分析人们在短时间内不会接受内容繁杂的信息,所以提供的信息不宜冗长否则会影响传播效果。
二、公共汽车候车亭使用人群行为分析
设计是为人服务的,所以分析使用人群的需求来进行设计是从事任何设计的出发点,最大限度的满足使用人群的需求是设计的根本目的。
我们把在公共汽车候车亭中的人群分为三类:
A.通过乘车可以直接抵达目的地
B.通过乘车再换乘其他车辆或地铁到达目的地
C.通过乘车后再走路到达目的地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现有的公共汽车候车亭在信息设计上存在很多的问题,传播信息的媒介构成单一,传播信息数量少,信息内容不够丰富,远远不能满足信息社会人们的要求,所以我们必须重新认识公共汽车候车亭在信息社会的重要作用,对它进行重新设计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三、现有相关内容的调查与分析
地铁站和火车站都是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功能和公共汽车站是相同的,通过调查与分析可以总结出地铁站和火车站在信息设计上的一些优点,从中我们可以得到很多启发。
在火车站即时信息的传播最为出色,内容包括到站车次信息,检票信息,开车信息,票务信息,提示信息等。传播媒介的构成也很多元化,除了传统的平面媒介外还包括电子显示屏,广播,这些传播媒介的多元化保证了信息的有效传播。
【城市公共交通基本知识】推荐阅读:
道路运输管理规范-城市公共交通管理部分05-26
城市公共安全论文11-21
城市公共汽车乘坐守则06-22
城市公共绿地设计规范07-18
城市公共文明指数说明09-13
城市公共安全的思考09-23
城市公共安全管理论文10-20
包头市城市公共汽车客运条例06-03
城市公共物品供给现状及其对策10-17
山东省城市公共供水服务规范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