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察公共关系案例分析

2024-06-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警察公共关系案例分析(共8篇)

警察公共关系案例分析 篇1

旅游行业有句老话,叫做“人人都是旅游形象”,意指参与服务、接待,甚至于景区内的每一个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景区的文明与质量,直接关系到游客对景区的评价。我们在警察队伍中提出“人人都是警察形象”,也正是出于同样的考虑。一名警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体现着警察队伍的整体形象。

“人人都是警察形象”其实也是警察公共关系理念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运用。警察公共关系强调的是通过警民之间的良性互动,让警察了解民众的呼声,提高执法、服务水平,同时,也让民众增进对警察的了解和理解,从而产生信赖,支持、配合警察工作。“人人都是警察形象”是开展警察公共关系最基础、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其运用效果将直接影响到警察公共关系活动开展的成败。本文拟从为什么要开展警察公共关系活动,“人人都是警察形象”这一提法在警察公共关系活动中的涵义以及如何实践“人人都是警察形象”等三方面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一、关于为什么要开展警察公共关系活动

这个问题很简单,也很重要,俗话说,思想决定行动,有什么样的思想就会有什么样的行动,只有让每一位警察都认识到开展警察公共关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才能使警察公共关系变成每一个人自觉、习惯的行为,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一个人在警察公共关系中的作用。有的同志认为,我们公安民警,打击犯罪,服务群众,一切按章办事,依法执法,该怎么干就怎么干,工作如此繁忙,哪还有空搞什么警察公共关系,树什么警察形象?所以,认识问题不解决,也就不可能会有真正意义上的警察公共关系!笔者认为,公安机关开展警察公共关系,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1、公安工作特殊性的原因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公共关系活动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商家也好,小商家也好,都在用各种各样的招数推销自己及产品,以求建立信誉,树立品牌。何况你这么大的警察队伍,做的事又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利益,关系到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公安机关是多少社会问题,多少社会矛盾的焦点啊,打架了,着火了,被偷了,被抢了,被骗了,发生交通事故了,他不怪自己,也不怪别人,就怪你公安,怪你工作没做好,怪你打击不力,防范不当,服务不周!你不公关,不主动与老百姓联系、沟通,不争取大家的了解、理解和支持,行吗?

比如说巡警、交警和110民警,他们的工作非常辛苦!三班倒,正常工作的时间,必须强迫自己休息,正常休息时又必须强迫自己打起精神上班,不停地倒时差。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无论寒暑日夜,不分刮风下雨,也不管是不是节假日,反正轮到你值班,你就得去!110调度室的同志,有哪个没失过眠,又有哪个神经没衰弱过!这还不算什么,他们还经常要承受各种指责、误会,甚至谩骂!民警们心中的委屈与痛苦,你不说,谁知道呢?不知道,理解、支持、关心又何从谈起?

公关公关,公关的对象是什么呢?是人,公关实际上是攻心!古人云:攻城为下,攻心为上,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得民心着的天下!警察公共关系活动也就是争取民心的活动。在整个警察队伍里,一线民警最难当!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他们每天都与群众正面打交道,每天都在公关,攻心,面对复杂多变的问题必须迅速做出反应。千难万难,跟人打交道最难!因为人千奇百怪,性格各有特点,问题各不相同,要争取他们的理解、支持谈何容易!与他们打交道你必须要懂法、懂礼仪、能说、会说,还要有组织、指挥能力、处理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等,只有这样才能打动人心。

群众一报警,民警就得去,而且每次面对的人和事都不相同,每次处警都有一批人围着,你说什么、你怎么说、你风度如何等等都直接关系到整个警察队伍的形象!你如果没有一点公共关系了理念和方法,随意、盲目处理问题,行吗?

有一天,两名民警骑一辆摩托车巡逻,因为塞车,民警按了一下喇叭,旁边有一位开车的群众不肯,说吓了他,拦着民警要求道歉,态度十分恶劣,民警从大局出发,当着围观群众的面向他道歉,他还嫌声音小,又要求大声点,没办法民警只好照做。这件事在队伍当中产生了巨大的反响和争论,有的说该道歉,有的说不该,问题是,如果当事民警掌握了警察公共关系的理念和方法,会不会有更加恰当的处置呢?

有一基层派出所,有一次接到报警,说有人死在垃圾桶旁边。赶去一看,人还活着,赶紧送医院抢救。治好后,既不付钱也不出院,结果医院不高兴了,找到派出所,说医药费我不要了,请警察同志一定帮忙把这人弄出去!警察去了,那人说,出院可以,但你得好事做到底,给500元钱,就走!没办法,所里几位同志硬凑了500元给他。可没过几天,又来要钱了,躺在派出所大堂,不给钱不走,民警拉他走,他说民警打人。

警察每年死伤那么多,一天到晚值班、巡逻、破案、追逃,既辛苦又危险。为什么行风评议还经常列在后面呢?就是因为群众对你不了解,没接触,没感情,即使有了解也多是负面的东西。所以,开展警察公共关系是公安工作特殊性决定的,警察面对的问题太多,太复杂,如果没有一点警察公共关系的能力,工作便容易陷入被动。

2、形势发展的需要

有的人认为公关就是宣传,就是拉关系,吹呐吧、说好话、歌功颂德,将这一工作庸俗化,将说与做对立起来,认为只要做得好就行了,说那么多干嘛?形势的发展要求你警察既要做,还要说,既要做得好,还要说得好!由于公安工作事关民众的切身利益,公众愈来愈强调对警务工作的知情权,加上新闻媒体的迅速发展,为满足民众的知情需要,警务工作必定成为媒体竞争的焦点,现在媒体如此发达,你靠封锁是不行的。发了大事,如果你警方保持沉默,各种猜测、炒作、小道消息就会跳出来占领市场,扰乱人们的思想,给社会稳定带来影响。所以,既然你是公众关注的焦点,你与群众的利益关系密切,就不要躲,也不要怕,躲不掉,怕没用,只有积极行动起来,主动掌握警察公共关系的理念和方法,全面拓展警察公共关系,积极主动开展公关活动,主动引导舆论,牢牢掌握公安新闻舆论的主动权,提高警务工作的透明度,以正视听。公安机关新闻发言人制度、警情通报制度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出台运作的,并且规定只要不涉及秘密,不影响公安机关破案,发生的重大、突发事件都应该及时向社会通报。

去年12月6日,XX镇接连发生两起绑架勒索案,当时连续有两个小孩被绑,全镇一时流言四起,大人、小孩人人自危,搞得人心惶惶。经过民警努力,几天后,案破了,小孩被安全解救,公安分局在XX市场专门搞了个案情介绍会,数千群众前来参加,了解事实真相后的群众自发为民警鼓掌、鸣鞭炮,场面感人。

二、关于“人人都是警察形象” 这一提法在警察公共关系活动中的涵义

警察公共关系的拓展不是哪一个部门的事,也不是哪几个人的事,它体现在每一个民警日常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人人都是警察形象”是指警察的整体形象要靠个体去体现,要全员出击,人人都来参与警察公共关系建设。公安民警这么多,群众不可能都认识你,他可能只跟几个打过交道,只认识几个人,而这几个人的言谈举止,执法服务水平,很有可能就是他眼中的警察形象。哪个交警服务热情,态度好,外地司机见了,得出的结论是,民警很友善,很亲民!不是说你一个人很友善,很亲民,而是说整个地方的警察。一个人的表现可能会影响到他对整个公安队伍的印象!同样,如果他遇到一位态度粗暴,素质低下的民警,他就有可能对整个队伍得出相反的结论。

所以,不管你属于哪个警种,哪个部门,也不管你是男是女,只要你是一位公安民警,你在日常工作甚至在日常生活中就要有强烈的公关意识。因为你与群众打交道时的一言一行都蕴含着公共关系,都体现着警察形象!

近年来,我们搞警务公开、警务规范,提高执法和服务水平,其实也是从深层次上开展警察公共关系,展示新时代的警察形象。要真正实现警务规范的目标,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民警从维护警察形象的大局出发,在执法和服务的各个环节,一丝不苟的做好工作,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警务规范。

无须讳言,在我们的警察队伍中,没有警察公共关系意识,或者有之却不愿为之努力的人还大有所在。有的人不注意自己的言行,在群众面前大喊大叫,咋咋唬唬;有的人不注意自己的形象,执行警务时警容不整,邋邋遢遢,让人看了厌恶;有的人特权思想严重,开车横冲直撞,乱停乱放,随意闯红灯;去别的单位办事,有人就是不愿按人家单位的规定登记,人家说两句,就要动手打人;这边交警对群众骑摩托车不戴头盔查得很严,那边却有人穿着制服,大摇大摆,不戴头盔骑摩托车上路等等,不要小看了这个别民警的所作所为,俗话说,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点点滴滴,潜移默化,有时会从最广泛的角度,最深的层次上毁掉人民警察的形象!

三、关于如何实践“人人都是警察形象”

要实践“人人都是警察形象”,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立足岗位,从小事做起

要树立警察公共关系意识,实践“人人都是警察形象”,关键还在于立足岗位,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不要小看了这些小事,小事可以说明大问题,有时征服一个人就靠几件小事,有时毁掉一个人也就是因为几件小事。在处理群体性事件时,往往一笑泯恩仇,但也有因为一句话没说好,而将小事酿大,不可收拾的!古人云:不因善小而不为,不因恶小而为之。民警应该珍惜自己的一言一行,因为这其中蕴含着的可能是事关人民警察形象的大事!特别是与群众直接打交道的一线部门,民警在和群众打交道过程中的一次标准的敬礼、一个和善的微笑、一句亲切的话语,都将极大的温暖群众的心!

2004年,我局出入境管理科办理各种证件90多万证次,无一例群众投诉!有的只是各方的赞誉,他们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在全市、全省甚至全国都小有名气,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呢?关键是全科民警形成了一种共识,那就是要依法、文明、热情服务,大家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服务其实也是警察公共关系活动,为了提高服务水平,他们请专业人士进行礼仪培训,还开展了“假如我是一名办证群众”的换位思考活动,真诚为民服务的思想真正体现在每一位民警的日常工作中。以前XX分局XX派出所有个民警叫XX,辖区老百姓都说她好,是不是她做了什么轰轰烈烈的事呢?没有。其实,她每天的工作就是帮人办办身份证,户口本什么的,简单、枯燥,但XX没有因为工作简单、枯燥就随便、马虎,相反她对简单、枯燥的工作注入了极大的热诚,群众来了她笑脸相迎;群众有疑问她仔细回答、耐心解释;遇到行动不方便的老人,她又主动利用休息时间上门服务,可以说,她所做的都是所谓的小事,但群众就是从这些琐碎的小事中看到了一个人民警察为民服务的精神!不少群众把XX当成了自己的女儿,将派出所当成了自己的家,辖区警民关系非常融洽。

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如果我们每一位民警都能像出入境科民警和XX那样,立足岗位,从小事做起,依法、文明执法,热情为民服务,这种力量集中起来,将汇聚成多大的能量啊!

2、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自身素质有外在、内在两方面的含义,外在素质要求民警掌握一定的社交礼仪,穿着打扮得体,待人接物、行为举止大方恰当等。而内在素质则要求民警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身体、心理健康等,而内在、外在素质综合表现出来的素质,笔者认为主要可以用以下几个词来表达:

一是微笑: 一个善于用目光和笑容传达美好感情的人,可以使自己富于魅力。微笑是一个人拥有自己、推销自己最理想的名片。一个面带微笑的人,永远受欢迎,没有人愿意和那些整天愁眉苦脸得打交道,更不愿相信、帮助那些人。与群众打交道,不能没有真诚的微笑。警察的微笑,可以帮助警察在威严中透着一种强烈的亲和力!

二是聆听:聆听是一种美德,是对他人的一种尊重。在公安实际工作中需要聆听的地方很多,来报案、有投诉等,都需要我们耐心的聆听。不要急着和人争辩,先听完别人想要说的,要有耐心,即使他在骂你,你也要先听他骂完,让他先出气再说。要淡化矛盾,而不是激化矛盾。

前几年被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曝光的山西运城交警乱罚款一事九很荒唐可笑。交警随便拦个运煤车,二话不说,罚款!司机问一句罚款翻一倍,再问一句,罚款再翻一倍。完全没有别人说话的余地。

三是沉着:遇事冷静,不慌张、不急躁,特别是与有重大、突发警情,参战民警更不能紧张、慌乱,群众都眼巴巴看着你,在紧急情况下,公安民警就是靠山,就是安全感,民警要用自己的坚毅、沉着感染群众,如果你也跟着大家一起紧张,束手无策,群众就会对你失望,场面肯定失控。

在笔者参加的某次重大恶性案件的处置中,发生了民警因紧张走火两枪的事件,虽然没产生严重后果,但已向我们敲响了警钟!

四是尊重:人有贫富的差异,但人格是平等的,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尊重别人,会给你带来乐趣和帮助。有的民警在处理警务时,不是人人平等,而是因人而异,见到有钱、有身份的人就热情无比,见到一般群众,特别是见到外来打工人员就态度粗暴。

五是真诚:不要高高在上,充当救世主;为群众做了一点是,不要老想着要别人感激你、称赞你。警察公共关系的拓展讲究的是互动,不是你说我听,而是互相沟通。

要心里装着群众,真正对群众有感情,不要装样子,欺骗群众的感情。任长霞的事迹为什么感人?就因为她是真心关心群众,能够沉下心来听老百姓述说,替老百姓解决问题。

警察公共关系案例分析 篇2

1当前我国警察公共关系现状

警察公共关系是将公共关系的基本原理、方法与公安管理相结合的产物。它是以树立良好形象来提高自身知名度和美誉度, 促进警察组织与公众良性互动, 从而争取最大社会效益的一种管理职能和活动过程。

警察公共关系的理论是在公共关系理论有了较大发展之后, 才开始起步。警察公共的实践活动起步则更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警备改革的深入进行, 警察个体及警察组织的社会角色、职能、工作重心等都不同程度地发生了变化。警察组织开始重视对塑造警察形象、协调警民关系的研究, 并希望在实际中发挥效用。

在理论研究方面, 警察公共关系的模式想着新的方向发展, 别且越来越受重视。传统的警察公共关系活动主要包括加强内部公共关系活动、加强与外部的沟通联系和利用新闻媒体加强警务宣传三个方面, 其主要目的是将警察的良好形象介绍给公众, 是一种“推销警察形象”警察公共关系。但是公共关系需要的是双向互动, 这种“推销警察形象”的警察公共关系是单向的传递工具。因此, 现今警察公共关系开始把“重视公众利益”和重视传播很好的结合在一起, 在提供服务时树立自己的良好形象。这种新的公共关系模式称之为“公共服务式的公共关系”。在实践方面, 2004年3月1日武汉市公安局成立公共关系处, 这标志着公共关系管理在地方公安系统中开始运用。该处设有公关策划部, 负责全市公安机关对外联系、大型活动的宣传策划, 这是我国公安战线第一个公共关系处, 体现了中国警察管理的一种新是管理理念。随后, 我国的其他公安局成立了公共关系科, 广东、云南、海口等地还建立了“警察公共关系实践基地”。这些都是我国警察公共关系建设不断加强的一个标志。

2虚拟警察在加强警察公共关系中的作用

2006年, 虚拟警察在深圳首次出现, 它以“警警”“察察”的卡通人物形象展现在网民面前, 可以说是对传统警察形象的一种颠覆。随着网络虚拟社会的发展和现实社会对虚拟社会管理的需要, 2007年公安部将虚拟警察推广到青岛、武汉、深圳、成都等八个城市实行。虚拟警察让警察在公民心中的形象不再是那样严肃冷酷, 而是变得更加亲切、平易近人。虚拟警察在加强警察公共关系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卡通形象更容易为网民所接受。由于传统警务工作中警察扮演都的是高高在上的统治者和管理者的角色, 以一副庄严威武的形象出现在民众面前, 这就形成了警察与民众之间的阶级距离。但是在现在的警务工作中我们提倡的是建立服务型警察组织, 要求警察在惩治违法犯罪, 维护社会治安的同时为民众提供服务, 这是加强警民关系, 促进警民和谐的着力点, 因此在网络这个虚拟警察以卡通形象出现在民众面前, 更符合当今网民的口味, 更容易被民众接受, 卡通警察可以逐渐改变警察在民众心目中长期形成的威严冷漠的刻板印象。虚拟警察卡通警察形象的亲民性决定了其在加强警察公共关系中的所具有的独特的优势。

(2) 虚拟警察更加有助于开展警民互动。加强警民互动是加强警察公共关系中的重点。公共关系必须是以公众利益为出发点, 通过与公众的沟通, 求得公众的理解和支持, 在维护社会利益的前提下, 实现自身利益和公众利益的协调统一。虚拟警察的任务包括接受网上求助, 处理网上报警事件等, 其日常工作活动满足以公共利益为出发点和良好警民互动两个要件, 且与现实世界中的警民互动相比, 网络上的警民互动更为高效和便捷。首先, 当今“宅男”“宅女”开始普遍存在。针对足不出户的“宅族”们, 虚拟警察在虚拟社会中进行警民互动最好的一种方式。其次, 现实中的警民互动受到时间、场地、人力物力等的限制, 具体落实的往往都有一定的难度, 且参与警民互动活动的人员有限。网上警民互动则可以解决现实中所面临的问题, 虚拟警察可以在网站上举办一定的活动, 摆脱了时间地点范围上的限制, 民众不论是在何处, 不论是户外族还是宅族, 只要能上网就能参与到警民互动中来。

(3) 虚拟警察能够更好地开展公共服务式的新型警察公共关系。虚拟警察的职责不仅是为维护网上治安秩序和打击网络犯罪, 更主要的是接受和处理网民的在线求助、宣传网安全法律法规。网络虚拟社会初步兴起, 还有许多不足的地方。网络侵权、网络诈骗、网络色情等现象严重污染着虚拟社会, 影响着虚拟社会的安全。网民对虚拟社会的安全服务需求越来越大, 虚拟警察的产生很好的迎合了网民的需求。同时, 这也是警察职责应有的内容。通过提供网络安全服务, 虚拟警察可以在网民心中树立好较高知名度和美誉度, 通过虚拟警察形象的提高进而提升现实生活中的警察形象。

同时, 虚拟警察可以提供的更加便捷的网络安全服务。由于, 虚拟警察是24小时都在公共页面上进行在线巡逻, 网民随时向正在巡逻的虚拟警察求助, 缩小现实社会中备案、出警所需要的时间, 使得警务服务更加快捷方便, 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有困难找警察”。

(4) 虚拟警察能够起到更好的宣传作用。充分利用媒体改善警察公共关系是开展公共关系活动的重要途径。媒体以其受众面广, 传播速度快, 可信性强、社会影响大等特点毋庸置疑的成为警察公共关系中加强警察与公众关系的桥梁和纽带。但是这种途径也存在着弊端:一是还是没有摆脱警察公共关系传统理念, 即以警察为主体、以公众为客体, 认为警察主导警察公共关系, 视警察形象为核心的陈旧思想。二是不能充分引起观众对于警务信息的关注度, 警察把相关信息公布出去, 但民众不一定会在意。同时, 只是单方面的大肆宣传还有可能因其民众的反感, 因此常因互动不足而事倍功半。网络的宣传力度及波及范围远远比传统媒体大的多, 虚拟警察出现公共页面上并及时提供一定的安全服务, 这既是警察扩大自己影响力, 加大对自己宣传力度的好途径, 也容易被群众接受, 且在网上为民众提供一定的服务, 可以树立警察在民众面前的良好形象。

3开展警察公共关系活动中虚拟警察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虚拟警察在开展警察公共关系活动方面具有自身的优势, 但是由于当前我国虚拟警察建立的时间还很短, 虚拟警察无论是从机构组织还是实际的运行来说, 都存在着需要完善的方面。

(1) 对虚拟警察的权力进行有效地限制。

虽然虚拟警察在净化网络环境、维护网络安全方面成绩显著, 受到多数网民的欢迎, 但是也有网民存在着诸如虚拟警察会限制网民言论自由、侵犯隐私权利等顾虑。因此有必要对虚拟警察的权力进行限制。参照现实社会, 我们认为虚拟警察的活动范围应该是在门户网站、社区论坛等公共网页上, 而不应该进入网民的私人空间, 如设限QQ空间、个人博客等。如果不对虚拟警察的权限进行限制, 虚拟警察很可能在群众心中形成一个暴力干涉公民自由的不好形象。

(2) 注重提升虚拟警察的综合素质, 培养一支高素质的虚拟警察队伍。

虚拟警察24小时都在网络社会进行巡逻执勤, 随时都在会与网民打交道。虚拟警察的综合素质如何直接影响到虚拟警察在网民心目中的形象, 甚至会影响到现实生活中公民对警察的形象。因此, 虚拟警察的素质尤为重要。虚拟警察的素质不仅包括警务专业素质、网络技术素质, 还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法律法治意识等。特别是后者, 网络社会存在很多诱惑, 加上虚拟警察自身的特权, 如果虚拟警察自己抵制不住诱惑就会出现一些违法侵权行为, 影响整个虚拟警察形象。所以, 培养一支高素质的虚拟警察队伍十分必要。

(3) 完善立法, 为虚拟警察行使职权提供执法依据和保障。

随着许多网络新生事物的出现, 使得对网络及虚拟世界的管理及规范变得日益迫切, 虚拟警察工作中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无法可依, 法律没有对其管理作出相关规定, 虚拟警察只能依靠《警察法》和《治安管理处罚法》等的有关条款比附类推。此外, 缺少法律的规范, 虚拟警察在行使职权的过程中极易越权, 侵犯公民的隐私, 引起网民的不满, 损害虚拟警察的形象。因此, 制定一部完善的虚拟警察法律法规十分必要。

(4) 加强对虚拟警察本身的宣传。

据统计, 现在很多网民都不知道有虚拟警察的存在, 更不用说虚拟警察可以提供网络安全服务, 所以虚拟警察在改善警察公共关系中的作用就不能够很好的发挥。因此, 有必要在对虚拟警察本身进行的宣传, 让更多的网民了解虚拟警察, 认识虚拟警察, 而不失流于形式。

(5) 定期更改虚拟警察的卡通形象。

在实际中, 很多地方的虚拟警察卡通形象都是长期没有改变。这样就使虚拟警察在改善警察公共关系中的优势得不到发挥。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 如果定期对虚拟警察的卡通形象进行更换, 能够更加吸引网民的关注, 更加有利于树立一个勤政的警察形象。

4结语

虚拟警察在开展新型警察公共关系中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同时, 由于虚拟警察开展的时间还不是很长, 存在着许多需要完善和改进的地方。这就需要我们在今后的运行中, 进一步的趋利避害, 使虚拟警察这一新兴事物既能够充分发挥为维护网络安全的需要, 同时也促进对现实警察形象的改善。

参考文献

[1]冯威, 王光, 魏永忠主编.公共服务——警察公共关系的新模式.和谐社会与警民关系[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34-37.

[2]曹文安.警察公共关系现状调查与思考[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 2006, (3) .

[3]李鹏飞.浅谈构建和谐警察公共关系的网络媒体策略[J].甘肃警察职业学院报, 2006, (12) .

《警察公共关系》课程教学创新论 篇3

【关键词】警察公共关系 课程教学 理论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010-01

在社会经济转型与治安模式转换的大背景下,建构良性警察公共关系成为公安机关有效开展工作、完满完成任务、维护公众利益的必要前提与重要基础。相应地,《警察公共关系》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在公安高等院校亦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我们应结合新形势与新问题,围绕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警察公共关系》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一、加强相关理论创新及增强理论指导的作用

基于各种因素,以往的公安相关课程教学更加注重实战能力的培养而忽视相关理论的研究、传授与应用。然而,随着社会形势的不断发展,这种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客观需要。对于警察公共关系的教学模式也是如此。理论的威力在于预见。如果我们还是延续以往的教学模式,仅仅着眼于传统警民关系,在课堂上向公安专业学生讲授一些民警与群众如何相处的事例,则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警察公共关系》作为一门课程能够给公安专业学生带来的益处。事实上,这样做降低了这门课程的应有层次。必须明确,在当今的社会中,警察公共关系早已超出了所谓警民关系的范畴,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社会关系系统,内容上繁复庞杂,效应上又变化难测。加强警察公共关系相关理论创新,并使公安专业学生初步具备建构良性警察公共关系的理论思考与逻辑思考能力,才能使学生进入公共机关后可以更加全面、更加系统地思考与对待警察公共关系相关工作。只有使学生深入理解了警察公共关系的基本内涵与基本工作方法,才能使其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超越警民关系的固有观念,在全局与规范的层面来科学考量相关工作、有效处理相关问题。

二、注重培育学生的职业素质及执法为民理念的树立

在常态的警务工作中,警察公共关系的良好建构依赖于民警整体与个体职业素质的充分具备。只有将公安工作作为一项高度职业化的特殊工作来进行对待,警察公共关系相关活动才可能被纳入到规范、高效的轨道中来。因此,在警察公共关系课程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明确提出职业化目标及职业化操作流程。要向学生充分强调,建构良性的警察公共关系首先要从职业素质的培养入手,应明确自身的职责所在,更要明确自己工作的最终目的何在。公安机关的一切公务活动或称警务活动,都要坚决贯彻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基本理念。良性警察公共关系的建构是执法为民理念贯彻的必然结果。要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传输一种基本的观念,就是处理警察公共关系相关问题要以人民群众、社会公众、公共利益、社会秩序为价值核心,不论采取何种具体的工作方法、采用何种具体的工作手段,只要将群众的利益、公众的利益放在首要位置,就把握住了开展警察公共关系相关工作的核心要素与基本原则。

三、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及改良案例教学模式

在警察公共关系教学中强调理论的重要意义,并非是要排除在此门课程中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相反,警察公共关系教学的最终目的与基本核心正是在于培养公安专业学生的相关实践能力。公安高等院校对学生传授警察公共关系相关知识,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警察公共关系基本知识及相关基本技巧,使其步向工作岗位后能够正确、恰当地处理警察公共关系方面的常见问题,并使学生掌握一种思维方式,采取适当的方法来考量工作中遇到的公共关系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应改良警察公共关系课程中的案例教学模式。以往的案例教学往往局限于教师对典型案例或事例的讲述,缺乏学生的主动参与。故应对固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改良,实现创新,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例如模拟新闻发布会、带领学生深入基层派出所实习、组织专题讨论会等等。如何建构警察公共关系课程中的新型案例教学模式是实现这门课程教学创新的关键环节。

四、法治意识的确立及灵活原则的掌握

在警务实践中处理警察公共关系相关问题,一方面要守住法律的底线,另一方面要注重方式方法的灵活多样。这就需要我们在警察公共关系课程教学中,同时向学生传授两种基本思路与基本观念。一方面,我们要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严谨的法治意识。要使学生铭记,在未来的公安工作与警务活动(包括建构良性警察公共关系工作)中,任何环节与言行都不可逾越法律的鸿沟、都不能触及法律的底线。这就需要学生主动、全面地学习法律知识,熟悉法律规定,不仅对于刑法、治安管理法、行政强制法、行政许可法、行政处罚法等公法进行全面掌握,也需要其对民法、商法等私法具有深刻的理解。此外,警察公共关系相关工作的特殊性要求学生在未来实际工作中灵活、机动地处理特定问题,而不能僵化、固化地进行处置。如何在实践工作中实现法制与灵活的平衡,是建构良性警察公共关系相关工作的关键问题之一,也是我们在警察公共关系课程教学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五、警务礼仪的养成及行为规范的贯彻

良好的警察公共关系必须以日常工作与日常生活中民警力行规范、得体的警务礼仪为基础。警务礼仪包括民警在日常社会交往中应该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也包括民警在执法执勤活动中必须遵守的工作规范和工作程序,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与显著的职业特色。警务礼仪在建构良性警察公共关系的警务实践中极为重要,兼具沟通感情、协调关系、维护和谐、舆论引导、展现形象、满足期待等多重功能。因此,我们在传授警察公共关系课程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警务礼仪意识及警务礼仪习惯,使其可以在未来的警务工作中贯彻行为举止的规范性要求,并养成持之以恒的工作习惯。针对这一目标,要求教师围绕日常工作中民警的着装、仪容、文明用语、行为举止等方面向学生进行全面的介绍,并采取模拟执法活动、参与执法见习、日常表现考评等多种方式有效培养学生在此方面的职业意识与执业习惯。

参考文献:

[1]崔北方,祝大安,孙国恩,于晓光.警民关系学[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

[2]李祖华.警察公共关系[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2.

浅论我国警察公共关系 篇4

“二十公”提出:“发扬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的传统,大力加强警察公共关系建设。”这是警察公共关系产生的背景, 同时也体现了近年来警察公共关系的意义。当前公安队伍越来越多地展现在公众面前,因此全国各地公安机关正在加强警察公共关系建设,在这种大形势下,我们应该如何认识警察公共关系,使之有效地对我们所开展的工作起到促进作用,现阐述以下几个观点:

一、警察公共关系的定义

公共关系是社会组织为了寻求良好合作与和谐发展,通过形象塑造、传播管理、利益协调等方式,同相关的公众结成一种社会关系。它包括政府与社会关系、企业与消费者及有关客户的关系、领导与员工的关系等。而警察公共关系则是警察或是警察组织为了公共利益和各种公众建立的良性的联系。活动中主要是通过不同的传播方式,获得更多的公众支持并有效地维护公众利益和树立良好的组织形象及更好行使管理和服务职能。

二、警察公共关系的形象塑造

警察组织形象是指社会公众对警察组织综合认识后形成的印象和评价。警察组织形象对于社会组织来说至关重要。在现代社会中,一个组织的形象如何,会直接影响到组织的生存和发展。因此,树立良好的警察组织形象,是当前警察公共关系的重要任务和首要目的。警察组织形象的塑造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对内宣传。靠民警共同实现,先向民警宣传本部门的工作目标和改革方向,让他们成为警察形象向外推广的主力军。二是对外推广。对外推广必须针对不

同的公众,选择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媒体与手段。最常见的就是利用人际传播在人与人、人与群体之间传播,比如:通过街头宣传、讲课等形式。另外还通过大众传播方式向公众进行警察组织形象宣传,如新闻媒体、传单等方式。

三、警察组织与公众的协调

公众是警察公共关系的客体要素,是警察组织开展公共关系工作的对象。建立和谐的公共关系,不但是警察公共关系工作者追求的理想目标,而是警察公共关系的基本内容。协调警察组织与公众的关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利益的协调,无论社会组织还是公众,都有自身特定的利益,不同的组织和公众有不同的利益。警察组织之所以能与公众形成联系,根本的原因就是相互之间存在利益上的互补。而促进派互利互补关系的顺利实际,就是需要警察组织自觉经常进行自身和公众利益需求及利益关系的调整、调节。主要表现在社会治安、交通管理以及社会服务等方面。另外,社会也要给予警察组织适当的生存环境。二是态度的协调,搞好态度协调,一般应当要求警察组织从认识、情感、意向三个方面入手,这就要求民警在对公众服务中要热情服务,要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工作的宗旨。三是行为的协调,要求警察组织和公众自觉对自身的行为进行调整和调节,以便双方相互配合、相互支持、互助合作,在很多工作中,警察组织或公众的行为不当也会造成相互关系的不协调。

四、警察组织的媒体传播管理

媒体传播主要依靠媒介,一是报纸,它种类繁多,传播面广。二是期刊,它又称杂志,是一种重要的印刷性的大众传播媒介。三是电

视,它在时间上存在同一性,在空间上存在同位性。三是广播,它的传播快,一般不受时空限制,能较及时、广泛地传播到受者,有效范围广。四是互联网,它是人类社会当今拥有的全新的传播媒体,是21世纪信息调整公路的雏形。媒体作为大众传播的主要执行机构,在绝大部分时候都充当着公关活动的重要环节和载体,也是展现良好公众形象的重要渠道。处理好和媒体的关系,需要对公关手段进行科学化、艺术化的运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警察组织要尊重新闻媒体及其工作人员,尊重客观事实,不能粗暴地干涉、指责他们;二是对于警察组织要抓住一切与媒体接触的机会,扩大与新闻媒体的交往,为日后的合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三是出现媒体的负责报道,首先要自查自身工作是否不足,如果是自身原因要勇于承担错误。如果是不实报道,则以合理的方式、正当的程序妥善处理。四是要进行一些必要的信息控制,由于警察工作的特殊性,有一些信息应在一定的时间和范围内进行必要的控制。

五、警察组织对危机的公关

在当前,中国经济改革不断深入,但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如恐怖暴力事件、劫持人质案件、群体性事件、公共安全事件等,这些问题处理得好处坏,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健康发展,这也对民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们对民警的期望也就更大,民警自身也存在能否得到群众认可形象问题,这些都是可能导致危机的爆发,而把握危机公关的处臵策略也就势在必行。针对危机的出现,处理得好,不仅能解决危机,还能树立包括警察组织在内的政府形象,使警民关系、政府同人民的关系更加密切,使整个社会更加和谐、稳定、健康的发展。

这就要求我们处理危机时把握好国家的政策,并根据不同的原因和后果进行了不同处理,处理好可能出现的后果和影响。

六、警察公共关系的策划

策划是指策划者利用手中的有限资源去创造性地谋定有效而可行的实施方案,以图实现组织预期目标的思维全过程。警察公共关系策划程序就是公共关系人员通过调查研究和综合分析,确定公共关系目的、制定公共关系计划方案的过程。它是公共关系策划能力充分展示与形成决策的阶段,也是实际操作的过程。一是要确定策划目标,是要让公众了解警察组织的政策、方针,还是针对性地改善警民关系等,都是要在警察公共关系目标上体现出来。二是落实策划人员,警察公共关系策划人员可以是警察也可以是聘请有经验的专家。三是提出并选择策划方案,在公共关系策划中要广泛运用创造性的思维方式,选择各种有效地方法,以保证策划方案有新意、具体可行,能够收到预期效果。四是分析并确定策划方案,这是警察组织领导人确定和同意策划人员的策划方案的过程。五是策划方案的实施,警察公共关系策划方案的实施是最为复杂多变的过程,因此警察公共关系人员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必须把握其动态多变的特点,发挥其创作性,实现方案目标。

七、警察公共关系的评估

警察公共关系的效果评估是公共关系的最后一程序,它起着对公共关系的总结、衡量和评价的作用。同是又是对警察公共关系改进的一个有效依据。一是了解公众的信息及受影响的公众数量;二是了解方案实施后改变观点和态度的公众数量;三是评估方案实施后达到目

标和解决的问题;四是对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起到作用。在实施评估中,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法:一是警察公关人员的自我评价;二是根据新闻媒体报道进行评价;三是根据公众舆论和民间测验来评价;四是组织公共关系方面的专家就公共关系效果进行评价。最后写成正式的评价报告上报给决策层、留着备案或是通过媒体对外宣传。

五大措施推进警察公共关系建设 篇5

为了充分展现公安机关的良好形象,促进警民之间的沟通交流,赢得人民群众对公安工作的理解支持,多年来,XX县公安局积极采取有力举措,扎实推进警察公共关系建设,有力地推动了警民和谐关系建设的进一步深化,公安工作取得显著成果。

(一)严格队伍管理,塑造良好形象。民警的一言一行都代表着公安机关的公共形象,该局要求全局民警牢固树立‚形象代言人‛的理念,并从执法服务规范、为民服务意识、细节养成等方面加强教育管理。一是重点加强窗口民警的管理。我局对派出所、治安、交警、110指挥中心等窗口单位制定了具体的执法服务规范,公布了‚提倡用语‛和‚禁忌用语‛,要求民警对待群众要热情大方、文明礼貌、服务周到、执法规范;公布县局纪委、督察大队的投诉电话,引导群众正确选择投诉渠道,避免在更大范围产生不良影响,并将群众投诉情况作为对单位考核的重要依据。二是重点加强新进民警的管理。县局对每期新警认真上好‚克服特权思想,践行为民宗旨‛第一课,有新警的部门按照一帮一的模式为新进民警一一落实指导老师,负责帮助新进民警提高业务水平和思想素质。三是重点加强形象细节的管理。县局制定了内务管理规范,对警容风纪、警车管理、作风建设、执法执勤、内务设置等方面进行了严密细致的规范约束,从细节上保障了公安良好形象的树立。同时,该局局党委领导班子认真分析近年来队伍发生变化的情况,积极实施‚公心、交心、关心、联心、恒心‛‚五心‛工程,用情感带队伍,以业绩论英雄,实现队伍管理‚零‛违纪。在2009年3月召开的全省公安思想政治工作大会上,该局作为全省5个公安基层思想政治工作优秀单位之一,介绍了经验。

(二)强化公安宣传,增进群众了解。一是领导重视,完善软硬件建设。该局历来都十分重视公安宣传工作,把公安宣传工作作为加强和促进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抓住不放。早在2004年年10月,就率先在全省县级公安机关成立了第一个警察公共关系股,负责做好宣扬公安、宣传法律、与各新闻媒体、内部单位、社区民众沟通的职能。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县局拨款数万元购置办公用具设备,购置电脑2台、扫瞄机、传真机等设备,拥有摄相机2台、照相机3台,开通了互联网、公安网。配有专职民警3名,聘用大学毕业生2名。专门拨出一辆警车给该股作工作用车,设备先进完备,提高了工作效率。在日常工作特别是在各项严打整治斗争中,局领导亲自指导过问宣传报道工作,做到公安工作与宣传报道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同奖励,执行用稿奖励制度。为保守公安秘密,建立了发稿审查制度,严格宣传报道纪律,专门发文制定了宣传报道工作纪律,对稿件的发稿、审稿权限、发稿程序、责任追究等,都作了严格的规定,严防泄密、失实和有损公安机关、公安民警形象的发生。凡发送涉及公安机关活动的新闻稿件,统一由宣传部门把关,重大题材由局长、政委审核把关签发,宣传工作没有发生失实、失密、泄密现象。警察公共关系股被省厅评为‚2008全省公安宣传工作先进基层单位‛。

二是精心策划,打造新闻精品,强化宣传教育力度,推进宣传工作再上新台阶。首先是提前介入,精心策划。每逢全局性的公安专项斗争,公安宣传部门做到提前介入,精心策划,根据专项斗争任务的要求,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宣传报道工作的任务、重点和方法。反映该局2008年7月15日多警种联合作战,快速出击,一举抓获涉嫌违法犯罪人员61名,现场缴获自制猎枪1支,子弹5发,成功摧毁一个特大的流氓恶势力团伙的报道《警民联手摧毁一流氓恶势力团伙》在《XX公安报》、《XX日报》、《XX公安报》上刊登后,在社会上引起良好反响,人大代表对我局扫黑除恶,保障人民群众利益,维护社会治安稳定工作十分满意。其次是深入一线,随警作战。斗争中,宣传民警紧密结合斗争实际,充分发扬不怕艰苦,连续作战,无私奉献的拼搏精神,与一线民警一样深入一线,随警作战,随案采访,积极以文字和影视等多种形式,全面及时地反映XX公安民警在打击犯罪、保护人民的斗争中所展现的精神面貌。他们还充分发挥摄影摄像在新闻报道中的作用,形象直观地报道。2009年8月9日在该县XXXX西路发生一起两伙社会青年持自制猎枪、砍刀,驾驶车辆互相追打的寻衅滋事案件后,宣传民警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及时捕捉案件民警侦查镜头。获悉专案组民警在短短的10天内,辗转XX、XX等地,先后抓获古某彬、程某等14名犯罪嫌疑人,缴获作案工具汽车4辆、火药枪2支、子弹17发、砍刀6把后,积极与新闻媒体沟通、协调,在XX电视台、XX电视台跟踪报导,第一时间向广大市民报导案件进展情况,牢牢掌握话语权;2009年12月10日,该局依法查处XX镇XX村民钟某富、徐某香等人为达到私利的目的,组织、策划、煽动XX村民到县政府缠访闹访案件,宣传民警及时跟踪,收集了大量XX村征地问题举牌匾聚集在县政府门口,无理取闹、大声喧哗、谩骂国家工作人员、堵塞县政府大门,妨碍车辆通行,严重扰乱了政府机关的正常工作秩序的镜头,并将查处情况制作成新闻,第一时间在XX电视台报出,让广大市民了解真相。主动与媒体联系,商请《XX日报》记者到该局采访,写出了《铁拳打出群众安全感》、《‚散班子‛不见了,老百姓高兴了》等报道文章在《XX日报》等刊出,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再有是加强策划,宣传效益实现最大化。该局根据不同时期公安工作的特点要求,宣传民警坚持围绕中心,以宣传的客体主题,媒介环境等内容超前策划,研究制定思路、题目、宣传方式以及宣传规模,适时组织宣传攻势,做到‚日有安排,月有计划,年有规划‛,使宣传工作做到‚常流水,不断线‛,为各项工作鸣锣开道。同时不断巩固和发展公安宣传阵地,加强对外宣传力度与深度,做到公安机关的重大决策、专项行动和重点部署,在实施前坚持宣传先行,让群众了解背景和意义,赢得理解;实施中坚持宣传同行,让群众感受成效和作用,争取支持;实施后坚持宣传续行,让群众看到公安民警的奉献和付出,进而密切警民关系。2009年,该局宣传部门紧密配合公安中心工作,以《XX公安》、《XX日报》、《XX电视台》、《XX公安》、《XX电视台》、《中国XX网》等报纸、网络、电视以及各级新闻媒体为公安宣传阵地,组织宣传民警深入一线,将最新的公安工作动态,以及侦破的大要案件、公安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事迹,以专题片、消息、通讯、图片新闻报道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报道,向广大群众全方位展示人民警察‚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良好形象,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应,为各项公安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了扎实的群众基础,公安工作进一步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如‚创平安、迎国庆‛重点打击行动的有效工作报道——《‚四大举措‛(大打击、大防控、大整治、大维稳)增强群众满意度》在《XX公安》、《南粤警察网》、《XX日报》、《XX警视网》等刊出;《‚五心工程‛暖警心出战斗力——XX县公安局用情感带队伍、以业绩论英雄,近期频破大案要案、连打漂亮仗》一文在《XX日报》头版头条刊出,反响强烈!《XX公安报》头版位置刊登了我局通讯员拍摄的公安民警大走访新闻图片《田边地头走访促和谐》,并在《人民公安报》刊出。2010年6月10日,该局通讯员撰写的通讯《960平方公里的出色保护神——XX县公安局荣获‚全省优秀公安局‛记述》在《XX公安报》专版刊出,反响很好。

三是加强与媒体的沟通,把握宣传报道方向。该局指挥中心宣传部门不断加强与新闻媒体的良好沟通,策划不定期邀请媒体记者进行座谈,与新闻单位领导及记者进行交流,在虚心倾听他们对公安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的同时,取得他们对公安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共同配合做好我局对外宣传工作。我局有重大的工作成果及重大事件需开展大规模对外宣传时,指挥中心邀请媒体记者事先介入了解报道题材,讨论宣传方案,汲取媒体的宣传和策划经验,听取媒体记者的意见和建议,并通过引导媒体报道节奏和报道方向,围绕我局中心工作开展有目的有计划的宣传策划,全面、形象地向社会宣传该局公安工作成果和队伍建设情况,将该局的对外公安宣传报道工作引领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宣传民警策划、总结的 ‚公安民警大走访‛爱民实践活动、社区警务、治安防控、群防群治等工作经验和取得的实效报道中,警察公共关系股先期策划,同时邀请了《XX日报》、《XX公安》、《XX电视台》、《XX电视台》等相关单位媒体记者提前介入,进行多侧面、多角度地宣传,取得了很好的宣传效果。2008年8月11日,XX市委书记XX等领导到XX县调研时,对该局公安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称赞XX公安局近期打了几个漂亮仗,进一步增强了群众的安全感,营造了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警察公共关系部门民警又及时写出了《XX市委书记盛赞XX县公安工作》一稿在《人民公安报》、《XX公安报》、《XX公安报》等新闻媒体登出,反响很大。

(三)关注网络舆论,化解形象危机。该局充分认识网络舆论对加强警察公共关系建设、促进警民和谐的重要性,主动抢占网络舆论阵地,及时化解警察形象危机。该局在全市率先组建了由网监中队全体民警、指挥中心宣传民警和有关部门、派出所民警组成的兼职网评队伍,当互联网上出现将给公安工作带来负面影响的帖子时,及时以普通网友的身份进行跟贴回贴,进行正面舆论引导,降低负面影响,将形象危机化解于萌芽状态。同时,切实抓好规范执法工作。针对在刑事、治安执法过程中容易产生的负面舆情,要求民警能在现场应对的案件、纠纷尽量当场予以实事求是的答复,告知群众具体情况,及时消除不良影响。同时,要求民警在执勤执法过程中对一些轻微违法行为做到以说服教育、化解矛盾为主,处罚为辅,对群众提出的问题,耐心说明讲解,做到说得清、讲得明、运用法律条款准确,依法办事,文明执法,减少在工作上的失误,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切实避免负面舆情的出现。

(四)抓好公安门户网建设,加强警民互动。该局‚网上公安机关‛设置了政策法规、办事指南等服务模块,广大群众通过‚网上公安机关‛可在线预约申办第二代居民身份证等涉及公安户政、消防、交通、治安、出入境和网监行政许可审批业务。广大群众还可以在线举报违法犯罪线索,了解掌握警情信息,增强防火、防盗、防骗等安全防范意识,从源头上减少各类案(事)件的发生。同时,还设置了局长信箱、网上调查、热点问答、网上回复、百姓论坛等警民互动交流板块。群众可在网上向公安机关反映情况、建言献策、互动交流,公安机关将在最短时间内受理并及时回复。此外,还开通网上评议系统,群众可以在网上评议公安机关窗口服务单位,接受群众监督,由此拓宽公安机关与群众交流的互动平台,进一步密切警民关系。今年6月20日,该县发生一宗大货车与一辆摩托车碰撞,造成摩托车驾乘人员4人当场死亡,车辆损坏的较大道路交通安全事故后,该局在积极做好事故调查、善后处理的同时,第一时间在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媒体上发布事实真相、事故调查和善后处理情况,避免了群众盲目猜测,稳定了家属情绪,赢得了舆论发言权。

警察公共关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篇6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充满活力的社会,也是团结和睦、诚信友爱的社会。如何主动适应新形势下社情民意变化的新趋势、新特点,大力加强警察公共关系建设,树立人民警察良好形象,促进警民关系和谐发展,对于促进整个社会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公安机关重点探索和实践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树立公共关系理念,把警察公共关系建设纳入公安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

警察公共关系是以提高警察自身影响力为基点,促进警察组织与公众良性互动,以争取最大社会效益的一种管理活动。良好的警察公共关系是赢得公众理解、支持和合作,提升公众满意度的有效途径,也是最大限度获得公安事业成功的一种管理功能和工作艺术。近年来,武汉市公安局党委把警察公共关系建设纳入公安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全国率先成立警察公共关系专门机构──武汉市公安局警察公共关系处,提出“每个民警都是公安形象,每个警种都有其公共关系建设任务”,把打造武汉公安良好形象的作为全体民警共同奋斗的战略目标。通过不懈努力,全体民警公关意识明显增强,警民关系明显改善,队伍建设也迈上新台阶。

(一)树立服务理念,打牢执法为民的思想基础。公安机关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警察公共关系建设的一切内容也必须紧紧围绕这个服务对象来展开。近年来,武汉市公安机关把开展警察公共关系建设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组织开展群众观点、群众路线学习实践活动,教育广大民警真正理解公仆的含义,自觉摆正自己的位置,端正对人民群众的态度,增强对人民群众的感情,强化服务意识,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多办利民之事,把树立“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理念转化为严格、公正、文明执法的自觉行动。

(二)树立策划理念,塑造亲民务实的良好形象。公共关系建设的过程是一个全面策划的过程。武汉市各级公安宣传部门把策划理念贯穿始终,无论是开展“大讨论”、“大练兵”、“大接访”,还是在侦破命案专项行动、打击“两抢一盗”专项斗争,都同时进行相应宣传策划,公安宣传活动不仅数量多,频率高,且在内容和形式上更具亲和力。特别是紧密结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要求,加强典型人物的形象塑造,近年来,毛建东、桂红林、方文等一批公安战线英雄人物不断涌现,成为武汉公安“亲民务实”的形象代表。实践中,逐渐摸索出加强素质教育以立本、抓好典型示范以立标、加强规章建设以立制、加强环境建设以立形、加强载体建设以立轨的警察形象建设总体思路。

(三)树立沟通理念,争取公众的理解的支持。公共关系作为一种组织管理方法,主要依靠各种信息传播媒介来实现与公众之间的有效沟通。实践中,武汉市各级公安机关架设警民理解互信的桥梁,听民意、顺民意、解民忧、暧民心,了解群众的冷暖疾苦,拉近与人民群众的距离,增强同人民群众的感情。同时,认真落实警务公开制度,提高公安工作透明度,让群众了解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增强彼此信任,促进警民合作。

二、把握警察公共关系的科学内涵,明确新时期公安队伍建设的发展方向

警察公共关系是指公安机关与其相关的社会公众之间的相互关系,它是由警察组织(公安机关)、公众和信息传播三个基本要素组成。只有准确把握警察公共关系建设的科学内涵,才能选准突破口,把握关键环节,以警察公共关系建设的新成效来推动公安队伍建设的新发展。

(一)贴近公众需求,增强警察公共关系建设的针对性。安全是人类四大基本需求之一,近年来,武汉市公安局以“公布治安信息,普及防范知识”为切入点,精心策划一系列的公关活动:2003年10月,正式建立“武汉地区每周警情通报”制度。把与广大市民息息相关的社会治安情况在媒体上公开发布,至今已发布200余期。2004年,编印130万份《市民安全防范手册》,免费发放到江城百万个家庭。2005年,以“火场逃生”和“防盗防抢”为主题,印制《大火起兮,你能逃生吗?》消防安全自防自救知识画册和《市民防范100招》等宣传品,给市民支招。2006年,为提高出租车司机安全防范意识,印制3万份《出租车司机安全防范手册》免费发放给全市3万名出租车司机。在全市500多辆装有移动电视的公交车上每天滚动播放“民警支招”、“警方提示”、“警情通报”等专题片,向乘客普及安全防范知识。通过不断满足公众对社会治安的知情权、对自身权益的知情权,行使对公安工作的监管权,赢得公众对人民警察的信任、理解与支持。

(二)畅通传播渠道,把握警察公共关系建设的时效性。警察公共关系建设是一种信息传播活动,主要传播途径是大众传播。与新闻媒体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能极大地提高警察公共关系建设的效能。近年来,武汉市各级公安机关探索建立与媒体双赢合作制度,保证警察公共关系信息的及时、有效传播。每年在中央、省市新闻媒体上,武汉公安发稿量都在1万篇(次)以上。一是建立市公安局新闻发言人制度,定期地举行新闻发布活动,及时、准确地向媒体发布警方新闻。二是成立 “武汉地区公安记者协会”,由中央驻汉和省市新闻单位的有关领导、政法新闻部主任、记者以及公安机关专兼职宣传干部组成,共200人,建立“公安记协双月座谈会”和“金盾记者评奖”制度,加强公安宣传干部与新闻记者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三是主办公安专刊和电视专栏。在武汉电视台、湖北经济电视台开辟《江城警讯》、《武汉110》和《警方30分》等栏目,每天播报警方新闻40分钟。与武汉人民广播电台合作创办《江城警讯》电台栏目。在互联网“长江网”上开通了“江城警讯”网站,创办了内部刊物《江城警讯》,形成“江城警讯”系列。四是开展“新闻媒体聚焦武汉公安民警形象”采访活动。定期组织省、市12家主要新闻媒体记者对在全市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取得突出成绩的单位和先进典型人物进行集中采访报道。

(三)拓展警民交流空间,注重警察公共关系建设的互动性。警察公共关系建设的过程是警方与公众双向的信息交流与互动的过程。近年来,武汉市公安机关开展以“沟通、理解、互动、发展”为主题的“警营开放日”活动,组织市民参观警营办公区间、警用装备,向市民介绍警务职能、工作流程,举行警事技能

表演、防盗抢及交通、消防安全知识推广等警民互动活动。在2006年的“警营开放日”期间,还开展 “走近警营”摄影大赛。让民警贴近群众,让群众了解民警,加强警民情感交流。

(四)丰富公安文化建设内容,提高警察公共关系建设的艺术性。警察公共关系具有协调功能、监测功能、凝聚功能与形象塑造功能。公安文化建设对于弘扬人民警察精神,塑造人民警察形象,提升民警思想道德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武汉市公安机关坚持“文化育警”,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警营文化活动。以武汉市公安局专职演员和具有文艺特长的民警为主体的“武汉市警民连心艺术团”,每年创作一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优秀文艺作品,举办具有公安特色的春节文艺晚会,大年初三在武汉电视台播出,成为警民联欢的传统保留节目。2006年12月,艺术团在有关单位的协助下,成功举办“警民一家亲”警察歌曲大奖赛,300余名市民报名参赛,与公安民警同台演唱警察歌曲,歌曲大奖赛决赛在武汉电视台演播厅举行,并进行全程直播。今年以来,艺术团开展“走进警营、走进社区、走进企业”演出活动30余场,成为武汉公安开展公关活动的一张名片。

三、抓住推进警察公关建设的新机遇,实现公安队伍建设的新发展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进入新世纪新阶段,“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警察公共关系建设必须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为公安队伍建设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一)立足社会和谐稳定,实时洞察社会舆情变化。当前,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建立健全舆情汇集和分析制度,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动态性的社会信息反馈网络,及时准确把握社会心态和公众心理的发展变化,既是促进社会稳定和谐的需要,也是警察公共关系建设的需要。面对新世纪新阶段,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公安机关应当立足“三个最大限度”,重视对社会公众的心理分析,研究各个时期社会公众的安全感要求及其对警方工作的总体评价,以此为进一步优化自身形象的依据。加强对社会舆情的综合分析研判,拓宽社情民意的表述渠道,千方百计地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在疏导、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过程中,密切与人民群众的关系。

(二)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全面加强警察道德文化建设。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人民警察道德建设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支柱,通过多种形式的思想教育和养成训练,弘扬新时期人民警察精神,使全体公安民警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全面加强警营文化建设,大力营造健康向上、生动活泼、团结和谐的文化氛围。

警察公共关系案例分析 篇7

一、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中我国警察权的缺陷

(一) 重突应对处置阶段的警察权、轻突预警阶段的警察权

根据突发公性共事件的发生过程与机理, 可以该类事件分为几类:预警阶段、处置阶段、事后恢复阶段。预警阶段是指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对一定区域的社会危害已经不可避免, 并且有向更大范围发展的趋势, 若不采取措施将导致危害继续蔓延。处置阶段是指, 行政机关在对突发事件进行分析研究后, 宣布进入事件危害期, 决定采取紧急处置措施。从我国目前相关法律法规看, 主要侧重于突发公共事件处置阶段的权力, 很少规定在预警阶段。

(二) 重规制性警察应急权、轻服务型警察应急权

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中的规制性警察应急权是指公安机关依法对公民、法人的人身权、政治权、文化权等进行限制。公安机关本质是行政机关, 现代行政管理原则的一个要求便是重视行政转型, 既有管理规制向服务转型。现代行政管理的主要目标是尽可能充分地提供公共物品, 而突发性公共事件大多会使各类基础设施遭到严重破坏, 这一情况一方面使政府尤其是公安机关的预警控制工作不利展开, 另一方面打乱了人民群众的正常生产生活。对于公安机关而言, 在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过程中, 如果只重视规制型警察应急权, 而忽略服务型警察应急权是达不到目的的。

(三) 重实体性警察权、轻程序性警察权

实体性警察权是指警察行使应急性权力的类型手段及职责权限。程序性应急性权力是指警察行使应急性权力的顺序步骤和时间。目前我国的法律规定过于注重公安机关在处置应对各类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中的实体权力, 如处置各种骚乱事件中的行政强制权、行政处罚权、行政征收征用权等, 然而公安机关行使应急性警察权时需要遵循的程序性规定却很鲜见。不以法律规范的形式规定公安机关程序性权力虽然在一定意义上能够提高效率, 但带来的消极后果也是相当严重的, 这不仅无法有效地实现各类实体型应急权利, 也不利于保障相对人的合法权益。[1]

二、我国警察权之缺陷产生的原因

(一) 公安机关等执法人员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理念薄弱

我国公安执法人员长期以来, 都没有正确地认识到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应急管理的理念, 这是由于我国高度集权的政治和经济体制所决定的。我国目前正处于大规模城市化进程中, 是一个新时期的社会转型期, 在这一过程中会出现多种影响社会稳定的冲突及矛盾, 然而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的思维定势、危机决策意识等还停留在过去。处于新时期社会治安复杂的局势中, 公安机关应当充分发挥行政机关主动权的主体作用, 有效控制社会治安新局势, 才能确保社会持续稳定、乃至长期稳定的局面。

(二) 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应急法律制度缺失

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应急法律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地区在突发公共事件的预警处置恢复过程中, 用以调整公安机关同国家、公民、法人之间的法律规范总和, 属于国家整个应急法制的组成部分。[2]然而, 我国到目前为止统一的突发公共事件处置法仍未制定。尽管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戒严法》, 但这部法律的局限性也显而易见, 表现在适用范围狭窄, 只适用于严重危及国家领土统一与安全, 或不采取非常措施不足以维护社会秩序, 保护人民生命安全的紧急状态。对于其他尚未达到国家标准的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 又需要公安机关采取紧急措施的便无法使用该法。

(三) 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中警察权相关学术研究滞后

在突发公共安全事件时, 警察应急权的研究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显落后。目前我国学术界针对公安机关在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中的警察权, 以及需要遵循的程序性规则等问题, 没有进行切实有效的研究。理论界关于警察权在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中的性质及适用的缺失, 使公安机关的相关应急预警处置制度得不到理论上的职称, 也无法为相关法律制度的立法提供理论保障。

三、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中警察权制度的重构

(一) 预警制度

预警制度是指警察通过信息、组织、物资等方面的预先安排以有效预防、警示和避免危机事件发生的规则。重构预警制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 制定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紧急预案。公安机关应对各类突发事件应做出一种总体规划, 明确各级别公安机关及其相关部门在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过程中的职权职责。第二, 突发公共安全事件预警情报的收集与分析。目前我国正处于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中, 新时期社会转型过程中, 很有可能会出现对社会稳定产生影响的苗头性问题, 一旦没有及时发现, 对相关情报没有及时收集预警, 就极有可能发展为重大公公安全事件。第三, 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事前准备。这包括公安机关向各类警察定期或不定期培训不同种类突发公共事件防治的应急知识和技能;建立专门应急救援队伍;储备各类应急物资及设施。[3]

(二) 应对制度

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应对制度是指突发性公共事件已经发展到实质危害阶段时, 公安机关进行指挥与决策, 通过使用警察权采取紧急措施, 及时有效地应对突发事件的体系制度。这一制度包括及时决策, 启用突发事件紧急程序, 实施多项应急性处置措施, 以及向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业务主管的指导帮助等。

(三) 恢复制度

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的恢复制度要求突发事件的社会危害性已经得到明显地控制或降低, 通过政府各职能机构的工作, 人民的生活和工作秩序已经趋于稳定。事后的恢复与重建必须要各部门共同协助, 恢复重建基础性设施;受难群众的恐惧心理抚慰工作要及时进行;对于事故的重大责任人员或蓄意制造突发事件的分子, 要严格进行打击。

摘要:面对当前越来越多的危机事件, 现代行政管理原理表明, 公安机关在应对各类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中的职能作用, 尤其是预警、处置及后期恢复作用是其他职能部门不可取代的。系统地对警察应急性行政权制度进行重构, 对促进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中警察权制度的完善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应急性行政权,警察权

参考文献

[1]戚建刚.我国应急性警察行政权制度之创新[J].法治论丛, 2006, 1.

[2]韩大元, 莫玉川.突发事件应对机制的法律问题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5:4.

警察公共关系案例分析 篇8

[关键词]公安院校;警校生;警察权利;素质

一、警民关系及警察权利现状

近年来,警察在执法过程中受到阻碍执法甚至遭受暴力抗法的现象日趋严重。人民警察权益,包括两方面内容: 一是人民警察在执行法律过程中应该享有并受法律保护的公民权利和利益,如宪法赋予公民的生命权、健康权、休息权、获得劳动报酬权、人格权等。二是人民警察在执法过程中特殊的执法权益。如警械、武器的使用及对特装备的要求等。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警察自身的原因。另一方面是当代的社会舆论倾向于对警察不力的一面。舆论是现在影响公众观念的有力工具。而媒体可以控制社会舆论的走向。但是某些媒体为寻找新闻报道的“卖点”,夸张失实地报道警界“丑闻”。不明真相的群众往往在舆论的影响下为抗法者呐喊助威,我们的警察却很少得到帮助。我们不禁要问警察权益到底该如何得到保障。

二、如何保障警察自身权利

作为在公安院校学习的警校生,我们着重从内部因素考虑,即公安院校应培养警校生的哪些能力与素质以便在今后工作中能保障好自身的权利。下面我们就从三个方面来分析。

1.心理素质。心里素质对于警校生来说无疑是最为重要的。在未来的从警生涯中,我们要面对一系列的突发问题,需要有面对困难不服输的勇气和沉着冷静解决问题的决心。因此,在平时的学习中,公安院校应着重培养警校生的心理素质。

2.身体技能。身体技能是警察所依靠的生理外在基础,因此,警校在身体技能方面的培训必不可少,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1)最为熟知的是军事方阵队列的训练,即常说的“军训”。队列的训练是警校培训的基础,从易到难分为立正稍息、停止间转法、跨立、蹲下、敬礼、齐步及正步、跑步的行进与立定等。不管是全日制本科生,还是接受在职培训的准民警、民警,都要經受队列训练的考验。类军事化的队列培训,不仅是为了单纯意义强健身体的训练。从更深层次上来讲,首先,基本的军事化正规训练,能够达到矫正身姿的目的,有利于改善原先环境所造成的各种不良姿态,从外观上改造出警察应有的严整仪容。其次,训练中所体现的身体素质的考验,着实锻炼吃苦耐劳的意志,为今后在更艰苦的环境下学习工作做铺垫。不仅如此,队列方阵的训练的成果更是集体共同作用而来,要保证整体的一致性与需要有着强烈的集体观与纪律观,这是警察队伍在现今工作中必须持有的思想观念。

2)便是日常的基础训练,形势多样化,例如各种跑步训练、耐力训练、力量训练等。有别于其他类院校,警校基础内容的训练不是一门功课,而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通过每天的积累实现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类培训技巧性相对较小,更多的是塑造个人的体魄,打好根基,由内而外的表现出警察形象,也为进行更深层次的技能学习打下基础。

3)即各种技巧性的训练学习,包括擒拿格斗、散打、各类警用武器的使用等。这类培训是警察实用技能开展的根基,也是警校区别于其他院校的特色性项目。其中,擒拿、散打等训练在于近身搏斗时能空手制敌,可根据个人情况的不同分类培训,务求实用有效。而各类警用武器的使用,如警棍、手铐、枪支弹药等则更带技巧性,尤其是枪支类的危险性大,亟需专业的指导。在现实社会,尤其是面临危险的情况下,这类培训是警察保护自己的最佳手段,至少在实际任务中能起到威慑的作用。同时,“拳脚功夫”也是人民群众所依赖警察的外在表现形式,是服务人民的强大支持。

3.法律意识。公安院校作为共和国警察的主要培育基地,更是有责任和义务让学员们树立牢固的法律意识。因为法律意识不是短时间内能够树立的,而是需要长期的学习和积累。所以,公安院校要做好法律意识的培训,我认为要做到以下三点:

1)高度重视法律意识的培养。公安院校需要随着时代和环境的改变,而适时调整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计划。改变过去对单一的或只强调对政治意识和警察业务技能的重视,要逐步加强对法律意识的重视程度。高度重视培养学员的法律知识和法律自我保护意识,并将其列入人才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切实将法律意识的培养落到实处。

2)建立健全法律知识体系。在公安院校的教育教学方面,要首先建立学员的法律知识体系,其次要学习各类法律法规,避免法律知识体系单一。公安院校应教授学院基本的法理,然后教授治安管理处罚法、宪法、刑法、行政法、民法等。

3)加强法律知识的考核与测评。法律意识培养的重要性不亚于警察技能,因此在公安院校的培训中应加强考核与测评。以结业考试的形式于每门课学完后进行测试,此外,还应开展定期与不定期的法律知识考核。同时,将考核成绩纳入学员毕业考评。以此来提高学员们对法律知识的重视。

4)加强实训课程,做到学以致用。公安院校应加强学员的实训课程,并加强在实训课程中对法律意识的运用。让学员们将平时在学校中学习的法律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来,既在实际中检测了学员的法律意识,也能让学员们对法律意识有更好的理解和认知。

公安院校着重培养警校生以上三个方面的素质,对于日后警察保障自身的权利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同时学警也应在良好的环境氛围中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学好本领。

参考文献:

[1]田秀然.人民警察权益保障问题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2011(1).

[2]包姝妹.大学毕业生就业法律保护意识现状的调查研究[J].世纪桥,2010(9).

作者简介:朱健序(1991-),男,山东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11级安全防范工程专业。

王文君(1993-),女,重庆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11级安全防范工程专业。

王鹤迪(1993-),男,河北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11级安全防范工程专业。

王顺业(1994-),男,山东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12级网络安全与执法。

高琛阳(1994-),男,山东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12级安全防范工程专业。

上一篇:母爱胜过一切作文下一篇:如何当好一个乡镇副职领导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