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心理学效应

2022-09-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常见的心理学效应

传播心理学理论分析“点赞”行为背后的心理效应

【摘  要】社交网络近年在我国高速发展,丰富了人们的社交方式和社交渠道,其BBS式的参与方式让更多的人开始通过社交网络表达自我。现代社会节奏加快,快文化现象让意见的表达趋向于更加简单,因此,国外Facebook最开始在页面中添加了一个大拇指的图标,用于用户简单表达意见,由此催生了如今社交网站基本必备的“赞”功能。而随着“赞”这一按钮在越来越多的社交网站的出现,“点赞”也就成了越来越普遍的行为,近月来,一个新名词横空出世,用来形容点赞不停的人——“点赞党”。随着“点赞党”群体的扩大,越来越多话题围绕“点赞”这一行为展开。本文关注“点赞党”所热衷的“点赞”行为,通过小组深度访谈和文本分析的研究方法对“点赞党”的“点赞”行为及其背后反映的传播心理学效应进行解析,对“点赞”行为发生的外部原因进行浅谈,以启发人们对“点赞”行为和“点赞党”的理解和关注。

【关键词】点赞;表达;访谈;传播心理效应;快文化

一、问题引入

在网站顶个评论、在豆瓣给个星级、在微博点个赞,时下社交网络发展的趋势越来越倾向于鼓励用户表达。“点赞”是时下盛行的社交网络中一种典型的意见表达行为,最早出现在国外社交网站Facebook中,后被腾讯QQ空间引用,现火热于各大社交网站,尤其是以新浪微博、腾讯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平台中,“点赞”者群体的日益扩大,“点赞”功能的不断使用,催生了许多社交网站使用者对于“点赞”行为的热爱与习惯。在百度搜索“点赞”,不难看出,这是对(网络上的)某个内容(比如一条帖子、一篇文章或者一条微博等)表示赞同、喜爱。然而这本是出于赞同喜爱的感情,所意味和被赋予的感情越来越复杂,“点赞”逐渐从一种简单行为变成社交现象,大批“点赞党”的“点赞”行为背后伴随的不同心理值得我们去探讨和思考。为了收集和了解关于“点赞”动作发生时点赞者内心的真实心理反应,作者在新浪微博、腾讯微信朋友圈中发起了《推荐你身边的点赞党》微活动,经过一周实名推荐,在网友及朋友推荐来的社交网络点赞者中选取了二十位作为采访对象,对其进行了小组深度访谈和特定对象采访。

二、采访点赞者心理及其心理效应

解析

在采访安排中,作者选定了二十个资深社交网络“点赞”功能使用者,对进行小组深度访谈和个体采访,经过汇总分析,得出以下具有代表性的点赞心理,并分析了其心理中所包含的传播心理效应。

1.真实态度的表达——“支持,赞许”。在二十名受访者反应中得知,其最初的点赞行为发生均出于对对象内容的喜爱、支持等积极观点表达,是出于认同心理的点赞行为。

2.他人行为感染下的无意识行为——“不知道为什么,就想点赞了”。——“我有时在刷新微信朋友圈的时候,看到有人的状态下好多歌赞,就会不自觉的也点上一个。”这种心理下的点赞行为来源于受到他人行为的影响下的无意识行为。在社会传染效应作用中,日常生活里,有时当一个人打哈欠、咳嗽或是笑的时候,周围的人也会在无意识情况下做出同样的举动。看到别人点赞,自己无意识的跟随点赞,这种行为的产生反映了社会行为传染的作用。

3.对他人点赞的模仿欲望——“很有趣,我也赞一个”。——“看到别人点赞,我觉得很有意思,心想‘我也点一下好了’。”点赞者在点赞时,有时不是出于主观始驱的行为,还有可能是对其他人点赞的模仿。有受访者表示:“一开始我不知道什么是点赞,有一次看到朋友在微信朋友圈里给别人的照片点个‘心’,觉得挺有意思的,后来知道那就叫‘赞’,于是从那以后我就也开始点赞了。”这种模仿效应影响下,个人在非控制的社会刺激(如他人的行动、观点和情绪等)影响下无意识地、自发地引起类似行动、观点和情绪等的趋向。点赞的行为最开始发生于模仿行为,后来才逐渐从模仿行为上升到主观欲望驱使下的行为。

4.存在感证明,被关注的期待,参与欲望——“我希望被点赞的人看到我的存在”。——“有时候说话的话怕别人不会回复,感觉很尴尬也很失落,点赞就不用担心了,能让他知道我在关注他,也不用让别人有必须回应你的压力。”——“有些时候和人的关系不那么好的阶段,给别人留言会觉得不自然,但是我也害怕被别人察觉我们关系出现问题了,所以我就点个赞,不让别人多想。”在社交网站上活跃的人中,有些在现实生活中也在社交环境里游刃有余,但有些人则在现实环境中不那么自在,这些人常选择在虚拟的社交环境中寻找与人交往的机会和感觉,在这些人身上,可以发现对于正面社交关系的发生所感到的恐惧和尴尬,这类人的常常在生活中缺乏自我存在感,于是对近距离关系非常渴求,一旦受到冷落,就会产生不安情绪。“点赞党”中的一部分人,就是典型的“缺乏自我存在感”的人,他们渴望通过点赞与人保持联系、维护关系,用频繁地点亮图标,来证明自己存在着。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分为以下几个层次: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当人们的第几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人们开始寻求高层次的满足。在“点赞”行为中,点赞者对于“被关注”的期待和急切的“存在感”的自我证明,可以从马斯洛原理中的两个层面来分析:(1)寻找归属感:马斯洛认为人在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得到很好的满足后,归属与爱的需要就会产生,人们会需要如朋友、爱人等,渴望在团体中与别人建立起深厚的关系等。点赞者在给别人点赞的过程中,也是在进行一种关系的维护,用无言的方式与他人保持联系,并反馈给别人“我知道了”和“我在关注你”的信息,是一种归属感的需要。(2)自尊需要:马斯洛认为自尊需要是建立名誉或威信、赏识、关心、重视和高度评价等。在微博和微信中给朋友的点赞会以名字的形式显示出来,作为一种关系存在的证明,一些人社交关系出现问题时,不想被察觉自己与他人关系的恶化和破坏,认为是一种耻辱,于是以点赞的形式维持表面的和谐,是对尊重的渴求和对外在尊严、面子的在乎。

5.从众心理使然——“跟随大众脚步不能落后”。——“我看见有很多人给一个状态点赞的时候就也想跟着点赞,那么多人赞,肯定有他们的道理,有值得赞的地方。”——“现在不是流行点赞吗,我就点赞呗。”——“我朋友都点了,我也点一下,就算是为了保持队形也好。”在微博上,“今天,你点赞了吗?”一度成为热门话题,显示了“点赞”在微博环境中的流行行为,而许多人给别人点赞是为了跟随大众的脚步。这种带有从众心理和追逐流行心理的点赞行为无疑是从众效应的体现,在从众效应中,个体在群体中往往会不自觉地受到群体的影响与压力,因而在知觉、判断与行为上趋向于跟多数人相一致的现象,赶时髦便是其中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引起从众效应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在情境方面,有事情的性质、团体的荣誉、群体人员的成分、群体的凝聚性和一致性、群体的情绪气氛、群体间的网络结构关系等。在人格方面,有智力的高低、情绪的稳定性、自我概念、人际关系的概念、社会态度和价值观等。从众现象在群体生活中到处可见,诸如入境随俗、随行就市、赶时髦、随大流等等都是。

6.热点事件中作为旁观者推波助澜的欲望——“凑个热闹,顺便表达一下意见”。——“我看到一些热点新闻的时候会很想点赞,例如好人好事,我觉得是一个公民对社会正能量的力挺。”——“王菲离婚的消息我也点赞了,娱乐新闻嘛,不用太严肃,已经有两万多网友点赞了,我也点一下,凑个热闹。”在微博与微信的社交环境所构成的大信息环境中,许多事件的发生作为公众事件和新闻会引起广泛关注,而许多网友在大事件发生和传播的过程中更多的是作为旁观者,但同时也有着参与和发表意见的欲望。在新浪微博中,每一小时更新的热门微博榜中,“赞”的数量是评定新闻热度的重要尺标,于是“点赞”功能在这里便为网友提供了推动某个事件成为大事件的可能性,让群众力量参与到事件和新闻传播中,调动了群众参与热情,满足了群众“造就大事件”、“参与重大事件新闻传播”的心理需求。而“凑热闹”的心态在微博和微信的大信息环境下,也同样存在于很多网友身上。这时,新浪微博的热门微博榜主要利用的便是传播心理学中的马太效应,利用群众对于新闻事件和重大社会事件的参与欲望,来促使更多网友给新闻点赞,从而让事件和微博话题在网友的推波助澜中滚雪球般获得更多关注,小事件变大事件,小新闻变大新闻。

7.点赞成瘾——“点赞习惯了,根本停不下来”。——“我的朋友们叫我‘点赞狂魔’,因为我给他们每一条朋友圈状态和微博都点赞,我已经习惯了,根本停不下来。”——“我每天睡前也要打开微信朋友圈和微博,把这一天内朋友的状态全都点一遍赞,就像是玩网游做任务一样,不完成任务就总感觉有什么事没做。”许多年前互联网刚刚进入我国社会,没过几年,青少年上网成瘾的相关案例便成讨论焦点。而今,“点赞党”不断的“点赞”行为出现,许多点赞党表示:已经不是故意的了,是上瘾了,根本停不下来。“瘾”,被现代心理学家认为是马斯洛当初没能指出,并解决的问题。我们知道,当初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了几级,但里面没有安放“瘾”这个东西的位置。现在,人更容易被引导进某一种特定的行为方式,这类特定的行为方式,就是瘾。瘾较为通俗讲就是“强迫症”。点赞成瘾的“点赞党”们对“点赞”行为的上瘾是长期行为养成的习惯性行为催生的产物,最终形成一种心理强迫,难以遏制。

三、引发“点赞”行为的外部作用浅析

从对点赞者采访和其行为的观察过程中,我们发现:“点赞党”的“点赞”行为的发生除了受到自身的心理因素影响外,受到的来自外部因素的影响同样重要。

1.网络“快文化”现象的发展和影响。为何网络上会有这么多“点赞”族?为什么无论是积极意义的事件,还是悲剧性的事件,总有人点“赞”?他们的“赞”到底是什么意义什么心态?互联网观察家丁道师表示,“点赞党”的催生,源于网络“快文化”的特点。“在真实社交中,当不好用语言回应时,我们会选择肢体或者面部表情表达关注,但在网络中我们必须要找到替代品,最好的方法当然是用文字。”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点赞”既表达了意思,又不会因词不达意带来分歧,更不需要担心语言逻辑,这样的事情何乐而不为呢?

同理,对于悲剧性事件,“点赞”行为中的赞则具有更多种含义,在新浪微博发起的对“点赞”含义的解释中,许多网友表示,“点赞”除了支持外,还有戏谑、同情、激动、愤慨等多种情绪含义,但由于表达不方便,就都用“赞”这个按钮来替代表达了。从这个角度看来,网络“快文化”的环境下,显然一“赞”被赋予了多义。但是同时我们也需要反省的是,“点赞”虽简单而快速,但其实也反映了一种快文化环境下逐渐退化的人际表达,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含义模糊的“赞”,而拒绝稍微多用些时间来表达清楚的意见和感情。这是一种社会人际表达能力的退化,我们需要从中得到警示。

2.微博与微信具体内容的影响——“看到的东西觉得很有同感”。——“当我看到微博上有些话说的很像我当时心情的时候,就想要点赞表示认同,算是于发布者握握手的意思吧。”——“有很多心灵鸡汤、星座占卜之类的微博,尤其是星座类的,我觉得有的说的很准,就想点个赞。”——“有的朋友在微信朋友圈发我们的合照,或者我们以前一起去过的地方的照片,这个时候好多回忆会想起来,但又觉得千言万语说不完,就简单点个赞来表达一下对回忆的珍视。”据受访点赞者表述,在点赞行为发生的条件中,除了热点新闻、事件等,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就是该微博或微信所发布的内容对于点赞者具有吸引力。通过采访和调查总结相关数据发现,除了社会热点新闻和事件外,点赞数量最多的微博类型以星座占卜、心灵鸡汤、名人哲理等感情型微博为主。

四、结论

在上述对于“点赞”行为和“点赞党”形成原因的采访和分析中,我们发现许多值得思考和反思的问题:互联网时代快文化的影响下,人们表达能力的退化对于现实社会人际交往点亮了警示灯;“点赞党”一类行为群体对于虚拟网络社交和现实人际社交的界限和适应状况敲响了警钟;“点赞”行为发生的无原则,甚至对于悲剧性事件的点赞,对社会伦理认知形成了拷问。从上述采访结论的分析中,我们得知“点赞”行为的产生和“点赞党”群体的形成过程中受到许多传播心理效应的作用,而这种群体行为的形成在模式上具有科学理论的原理可循,随着研究“点赞”行为和“点赞党”群体形成模式的深入,这种行为和行为模式现已被一些商业组织所用,从微薄上的“点赞促销”,到2013年12月正天影城在微信朋友圈展开的“集点赞数量赢成龙见面会门票”,我们可以看到,“点赞”行为和“点赞党”群体的作用力在不断被重视,想必在不久的将来,相应的商业模式的成熟将会在广告业、营销行业内展开新一轮的模式战,大众传播过程中的心理效应将会在更多领域被实战应用。

参考文献:

①刘京林.传播过程中的心理效应解析[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作者:孔媛媛 蒋宁平

第2篇:教育管理中的积极心理学效应

积极心理学要求人们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探索人类幸福和快乐的奥秘,并帮助人们获得快乐和幸福。心情的好坏可以影响我们做事情的效率。学生学习也是一样,没有好的心情,学习效率会下降。快乐的学习,不仅记忆深刻,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且积极的师生关系对教育教学也有很多益处。但这种关系并不是简单的几个微笑、几句鼓励、几次表扬就能建立的,它需要计划、时间、努力、技巧及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坚持。积极心理学将师生关系比作是一个银行账户:在和学生交往的过程中,如果教师表现出关心、尊重等积极行为,就有机会在自己的账户上存上一笔;但如果教师做了一些让孩子痛苦的事情,如责骂、体罚、羞辱等,就要从自己的账户里取出一笔。研究发现:使我们的“账户”收支平衡的比例为8:1。也就是说,假如有一些消极行为导致我们从账户里取出一笔款的话,那么我们至少需要8倍或者更多的积极行为才能抵消掉这些消极行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即使某些批评是有道理的,也会伤害到师生关系。由此可见,在与学生的互动中,教师对学生的肯定和鼓励要远远多于对他们的指责和批评,才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甚至会发生意想不到的奇迹。

一、培养自主意识,塑造独立人格

现在的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对于孩子的期望很大,希望他们都能出人头地、望子成龙。从小,家长就帮孩子把以后要走的路都铺好了,上什么样的小学、中学、高中、大学,一步一步都是家长安排好的。孩子要做的,就是学习,除了学习以外,孩子不会做任何事情,一些孩子都缺乏自主意识,不能独立生存,对于家长有很强的依赖性。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会出现无法适应社会生活、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所以,要培养他们的自主意识,实行自我管理,塑造独立人格。

著名的存在主义心理治疗家弗兰克尔认为,人最终是自我决定的,尽管在很多时候,外部环境支配着人,但是怎样对环境进行反应却是由个人决定的。无论外部环境如何,我们都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道路,选择改变的方式和立场。我们自身的决定很重要,如果孩子懂得运用自己的选择自由,就能促进自己的人格健康发展;如果他们放弃自己的选择权利,只会跟着父母的意识走,就会妨碍人格的健康成长。自我选择后,还要学会自我管理,当孩子选择了一条路,他们还需要学会独立面对和处理一些生活、学习中的事情。要学会从四个方面进行管理:目标管理、时间管理、技能管理和财务管理。

二、坦然面对挫折,学会乐观自信

人在遇到挫折的时候,往往会感到缺乏安全感,心烦气躁,学习和生活都受到了很大影响。当代学生,从小父母就铺好道路,他们遇到挫折的时候,比普通人的反应更大。学生主要存在哪些方面的挫折呢?主要是学习上的挫折,人际关系上的挫折,以及情感上的挫折。

很多学生在遇到挫折的时候,往往不敢面对,有的还消极处理这些挫折,使得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受到了很大影响,形成恶性循环,完全消极。人的一生不可能只有顺风,有时候也会有逆风。父母虽然都安排好了,但是意外总是会出现。顺利,我们能够面对,同时要学会面对挫折。乐观自信是打败挫折的最好武器,化悲观自卑为乐观自信。首先要改变消极的思维方式,在遇到挫折的时候,能够看到它的光明的一面。其次要改变消极自卑的行为方式。在生活和学习中,坦然面对任何事情,主动和别人交往、公共场合大方不回避等,积极融入集体当中。

三、和谐人际关系,创造积极环境

和谐的人际关系,对每个人来讲都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是生活的需要,更是走向社会的需要。交往效果直接影响我们的生活学习、心理健康和成长发展。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可以尽快消除彼此之间的陌生感,适应人际环境。如果能主动交往,热情待人,豁达处世,尽快与大家融为一体,就可以顺利打开局面,尽快消除陌生感,适应人际环境。同时,可以增进团结,有利集体。和谐的人际关系会使学生之间齐心协力,学习高效而愉快。反之,人际关系紧张,必然内耗丛生,强散无力,缺乏生机。怎样做才能建立有很好的人际关系呢?

自信的态度,于相对成功的人士而言,他们不会随波逐流或唯唯诺诺,有自己的想法与作风,却很少对别人吼叫、谩骂,甚至连争辩都极为罕见。他们对自己了解相当清楚,并且肯定自己,他们的共同点是自信,日子过得很开心,有自信的人常常是最会沟通的人。体谅他人的行为,这其中包含“体谅对方”与“表达自我”两方面。所谓体谅是指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并且体会对方的感受与需要。在经营“人”的事业过程中,当我们想对他人表示体谅与关心,唯有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由于我们的了解与尊重,对方也相对体谅你的立场与好意,因此做出积极而合适的回应。

四、正确认识自我,充分发挥潜能

认识自我是自我意识的认知成分。它是自我意识的首要成分,也是自我调节控制的心理基础,它包括自我感觉、自我概念、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自我分析是在自我观察的基础上对自身状况的反思。人认识自我,不仅要认识自己作为人是何以存在、已经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和怎样存在的,而且要探索自己作为人在未来的发展中应当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和应当怎样存在。通过这种探索,以便进行自我塑造,更好地生存下去。人是这样一种存在物,他并不满足于既有的现实生活和现实存在状况,并不停留在已经成为的东西和已经成为的样子上;而总是力求创造新的生活,创造新的存在状况,在规定性上不断得到充实和丰富。

任何成功者都不是天生的,成功的根本原因是开发了人的无穷无尽的潜能。只要你抱着积极的心态开发潜能,你就会有用不完的能量,能力就会越用越强。相反,如果你抱着消极心态,不开发自己的潜能,那么只有叹息命运不公,并且越来越无能。开发潜能有个前提,就是认识自我,当你看清楚自身之后,才知道自己拥有哪些潜能,把它开发出来,就能成功。

五、实现多元价值,幸福胜于成功

我们的人生价值是什么?有的学生认为是好的成绩,有的认为是好的生活,有的认为是有金钱和地位,等等。我们的人生价值只有一方面么?不,我们可以拥有多元价值。我们在实现这一个价值的时候,也可以实现另外一个或者多个价值。这样,就有多个支柱支持我们获得幸福感。

人的生存是为了得到幸福,可是在现代社会中,很多人认为幸福就是拥有很多物质财富,其实,幸福是我们的感受,可能一句话一个动作,都能让我们获得幸福的感觉。成功是我们的追求,可能成功了,我们也感受不到幸福,甚至会觉得失落。幸福,胜于成功。

幸福胜于成功,那么我们只需要享受幸福,不追求成功了么?不是的。成功是目标,幸福是过程,是成功的源泉。幸福带给我们快乐、满足等积极情绪,让我们有更大的力量为自己的目标而努力。

作者:潘劼

第3篇:班级管理中运用心理学效应的路径探索

作为教师,在进行班级管理教学的过程中,由于每一个学生无论是从成长环境,还是性格等方面均有着很大的差异,所以如果想要从根本上解除学生的心里困惑,这就需要以心理层面为切入点,通过对学生进一步的理解,使得每位学生都可以明显的体会到教师对其的关怀。笔者此次将从学生心理为研究对象,对教师在进行班级管理中所涉及的诸多情况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和探寻,旨在对各学校的教师们提供具有实际意义的参考价值。

班级管理 心理学效应 应用

就当前而言,心理咨询室在众多的学校正在快速的普及,用以解决学生内心的各种困苦,协助班级管理的顺利进行。因此,在教学的管理中科学、有效的运用心理效应无论是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还是对其未来目标的进一步明确均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除上述之外,对学生职业技术、专业兴趣等也会起到相应的帮助。

1.深析当前学生心理潜存问题

(1)厌学情绪普遍。在学校中,绝大多数的学生由于中考失利进入该校,其在初中阶段成绩不是十分理想,对学习目标缺乏明确的认识,且没有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由不会学到不想学,如此一来,若想取得理想的成绩则异常艰难,学生出现厌学和逃学的情况。

(2)学生性格的不同。由于学习成绩不理想以及各种家庭问题,大部分学生产生自卑心理,常常表现在精神上的萎靡不振,对其正常的学习、生活将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加之诸多学生家长在教育方式、方法上的不科学,致使学生的心理愈发的扭曲、失衡,其整个内心的承受能力越来越脆弱。

(3)网络影响日益加剧。沉迷网络的虚幻世界是学生当前存在极为严重的现象。该类学生在现实中的各种挫败,使其只好通过网络游戏来寻求成功和认可,可以得到现实中无法得到的满足感,也正因此使得他们越来越沉迷于网络,无法自拔,也不愿自拔。

(4)存在逆反、叛逆等負面情绪。由于学生青春期情绪方面产生一系列变化,事务辨别能力的欠缺等原因,很容易在心理上造成一定的逆反情绪,常常表现在言语、态度方面,当教师对其进行管理时,就会出现不重视、屡教不改等情况,严重者会对教师进行言语上的冲突,抵触情绪十分的严重。

2.班级管理中心理学的具体运用

(1)帮助学生重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通常情况下,世人为学生贴上了一系列标签如:成绩不好、品行不佳等,往往事实情况也确实如此。诸多的学生存在教师及家长无法容忍的陋习,如:学习不思进取、不遵守学校纪律、沉迷网络,更有甚者会出现打架滋事等情况,除此之外,早恋现象也尤为突显。心理不健康是学生普遍存在的现象,其总会被一些负面情绪如自卑、自负、抑郁等影响。而大部分的学校及家长在对该类学生进行管教时所采取的方式方法不是十分的恰当,绝大多数以批评和谴责为主,无视其它方面的优点。正因为学生在该时期处于学习成长的关键阶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开始渐渐形成,因此,作为教师而言,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需融入学生心理效应的作用,给予学生正确的疏导,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他们充分的体会来自教师和家长对其的关怀,由内心产生被人关爱的幸福感。通过该时期对学生心理的正确引导,一方面可以有助于学生自身负面情绪的调节,另一方面对良好观念的形成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树立和加强学生自信心的建立。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即在学校随机抽选数名学生,而后对他们的教师说,所选取的学生均有异于常人的智商,并且日后在学业上有着非凡的成就。教师对这批学生愈发关注,无论是在学习过程还是日常生活中都给予了悉心教导和鼓励,致使这批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极大的信心,在后续的学习及工作中尤其努力。在日后一系列考试以及测验环节中,这批学生果真应验了心理学家的判断。心理学家对此次的实验成果进行了分析和汇总:这批学生之所以可以取得优异的成绩,是因为教师给予的重视以及对他们的期待。该心理学效应就是著名的“匹克马利翁效应”。当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给予足够的信任时,受教育者在学业上就会获取相当大的成功。作为教师,在班级管理中充分的运用该心理效应,不要因为学生的一时失利就失去对其的信任,如果只是一味的讥讽、苛责学生对其学习的过程中不仅没带来任何的益处,还会造成适得其反的作用,让其变得更加消极、更加叛逆。通常情况下,只要外部环境可以说达到对学生引导提供一定的刺激和积极时,每一位学生的智能均可以达到相应程度的强化。

(3)在管理中充分合理的运用“鲶鱼效应”。一名挪威渔夫在运输沙丁鱼的过程时,为防止沙丁鱼死亡,在鱼槽中放入了几只鲶鱼,因为鲶鱼好动的性格,当鲶鱼不断的来回游动会带动沙丁鱼跟其一起变得活跃,降低了沙丁鱼在运输过程中的死亡量,而该种现象则被人们称之为“鲶鱼效应”。由于鲶鱼的存在,使得生性安静的沙丁鱼变得活跃起来。这对班级在教学管理也是一样,可以将该效应融入其中,借助少量学生促进班级学生的整体学习气氛,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可以通过组建班委会实现对班级各项工作的管理;通过课代表的方式实现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目的;对少数学生为表率,通过不断的激励等措施达到对全班学生学习兴趣的调动。

参考文献

[1]陈枫叶.柔性管理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J].网友世界,2014.

[2]李倩.推敲学生心理,提高班级管理效率[J].现代职业教育,2016.

[3]郭守科.营造德育课教学的“鲶鱼效应”[J].文教资料,2015.

作者:耿丽娜

第4篇:一些常见心理学的效应

一些生活中常常碰到的心理学效应

“踢猫效应”描绘的是一种典型的坏情绪的传染所导致的恶性循环。 “皮格马利翁效应” 暗示在本质上,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皮革马利翁效应相传古代塞浦路斯岛上年轻的国王皮革马利翁精心雕刻了一具象牙少女像,每天都含情脉脉地注视“她”,迷恋“她”,后来象牙少女竞真的活了起来。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属于心理学范畴,是指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他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本质上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认知上的偏误。在偶像方面比较常见。 “投射效应”投射使人们倾向于按照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来知觉他人,而不是按照被观察者的真实情况进行知觉。,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并强加于人,即推己及人的认知障碍。比如,一个心地善良的人会以为别人都是善良的;一个经常算计别人的人就会觉得别人也在算计他等等。 “布里丹毛驴效应”决策过程中这种犹豫不定、迟疑不决的现象称之为“布里丹毛驴效应”。 责任分散效应(旁观者),要求一个群体共同完成任务,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的责任感就会很弱。 “出丑效应”(仰巴脚效应)是指才能平庸者固然不会受人倾慕,而全然无缺点的人,也未必讨人喜欢。最讨人喜欢的人物是精明而带有小缺点的人

“黑暗效应”在光线比较暗的场所,约会双方彼此看不清对方表情,就很容易减少戒备感而产生安全感。在这种情况下,彼此产生亲近的可能性就会远远高于光线比较亮的场所。 “拆屋效应”先大后小。鲁迅先生曾于1927 年在《无声的中国》一文中写道:“中国人的性情总是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说在这里开一个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天窗了。”这种先提出很大的要求来,接着提出较小、较少的要求。

“懒蚂蚁效应”20%的“懒蚂蚁”指导80%的勤劳蚂蚁,难道动物界也遵循着效率法则?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如果已经站到了“懒蚂蚁”的位置上,那不妨定下心来,好好“偷懒”。埋头苦干不如游手好闲! “瓦伦达心态”。走钢丝的,为了达到一种目的总是患得患失的心态导致失败。 “墨菲定律”如果事情有变坏的可能,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 “证实偏见”,人们普遍偏好能够验证假设的信息,而不是那些否定假设的信息当我们在主观上支持某种观点的时候,我们往往倾向于寻找那些能够支持我们原来的观点的信息,而对于那些可能推翻我们原来的观点的信息往往忽视掉。

“逆火效应”结果又一次发现,如果更正的消息与人原本的看法相违背,它反而会加深人们对错误信息的信任。人们总是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东西。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一些奇怪、荒诞的理论会拒绝科学、理性和事实。你越是和那些伪科学拥趸讲科学,他们越觉得你是欲盖弥彰;你越是和愤青讲理性,他们越是觉得你是卖国贼。同样的,你也永远不可能在网上赢得一场口水战。你越是引经据典,摆事实,讲道理,就越是让电脑另一头的家伙更确信他的观点;同样的,你也会对对方的数据和论证作出类似反应,结果是双方都不肯退让,越来越顽固不化,谁都说服不了谁。

“路西法效应”在一定的社会情境下,好人也会犯下暴行。这没有绝对的好人,环境影响一个人。(电影,死亡实验) “巴纳姆效应”认为每个人都会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他。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仍然认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哪怕自己 根本不是这种人。

以下这段文字所有人通用“你祈求受到他人喜爱却对自己吹毛求疵。虽然人格有些缺陷,大体而言你都有办法弥补。你拥有可观的未开发潜能尚未就你的长处发挥。看似强硬、严格自律的外在掩盖着不安与忧虑的内心。许多时候,你严重的质疑自己是否做了对的事情或正确的决定。你喜欢一定程度的变动并在受限时感到不满。你为自己是独立思想者自豪并且不会接受没有充分证据的言论。但你认为对他人过度坦率是不明智的。有些时候你外向、亲和、充满社会性,有些时候你却内向、谨慎而沉默。你的一些抱负是不切实际的” “破窗效应”“认为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会诱使人们仿效,甚至变本加厉。” “马太效应”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 “刻板效应”,它是指人们用刻印在自己头脑中的关于某人或事、某一类人或事的固定印象,作为判断和评价人或事的依据的心理现象,比如说河南人,安徽人 “羊群效应”羊群效应”也叫“从众效应”:是个人的观念或行为由于真实的或想像的群体的影响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的判断、 “木桶效应”木桶定律是讲一只水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它最短的那块木板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目睹或遭遇到一个或多个涉及自身或他人的实际死亡,或受到死亡的威胁,或严重的受伤,或躯体完整性受到威胁后,所导致的个体延迟出现和持续存在的精神障碍。

第5篇:20个常见的心理效应

1. 蝴蝶效应

20个常见的心理效应

细节决定命运。亚马逊流域热带雨林中的一只蝴蝶,偶尔煽动几下翅膀,两周后可能在美国德克萨斯州引起一场威力巨大的龙卷风! 2.布里丹毛驴效应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在很多情况下,机会稍纵即逝,人们难有足够的时间去反复思考、缜密斟酌。决策者必须审时度势,果断决策,避免成为布里丹的毛驴! 3.多米诺骨牌效应

第一棵树遭砍伐,可能导致森林的消失;一日的荒废,可能是一生荒废的开始„„一个很小的力量引起的或许只是察觉不到的渐变,但它所引发的连锁反应可能是翻天覆地的! 4.皮革马利翁效应

美好的期许,不懈的耕耘,加上百分百的真诚,即便不能创造奇迹,也能获得成功——只要认准了目标,选对了道路,就要持之以恒,加倍努力! 5.木桶效应

任何事物都是一个综合体,任何局部的缺陷,都会影响整体作用的发挥。当缺一不可时,一就是一切。 6.边际效应

如果一个人的精神生活构成了生活圆圈的内核,幸福感受是生活圆圈的边际的话,那么,幸福的边际将随着内核的扩大而扩大,随着内圈的缩小二缩小。 7.乘数效应

创新,是一个民族生错和发展的动力,创新也是最有价值的乘数效应。一项科学发明,会带动行业效益乃至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一向新技术的突破,会创造巨大的深灰财富„„ 8.南风效应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其实,人们都乐意接受正确的批评,所不愿接受的,往往是批评的方式方法。方法不当,解决问题的初衷,可能成为制造麻烦的根源。 9.晕轮效应

日常生活中,人们并不总是能够实事求是地评价一个人,而往往是从其所具有的某个特征出发,对他的其他方面进行推测,进而推人及物。于是就有了铁杆“粉丝”们狂热与失态。

10.过度理由效应

为了使自己的行为看起来合理,人们总是喜欢为其行为寻找原因,一旦扎弄到足够的原因,就很少再继续找下去。而且,在寻找原因时,总是先找那些显而易见的外在原因。

11.龟兔效应

世界上没有永远的胜利者,也没有永远的失败者。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潜在的优势,在人生的赛跑中,暂时的落后不是失败者,只有那些失去斗志的人才是失败者。 12.从众效应

一味盲目地从众,会扼杀一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能否减少盲目行为,运用自己的理性判断是非,并坚持自己的判断,是成功者与失败者的分水岭。 13.马太效应

现实生活是残酷的,并不遵从公平原则。一个想成就一番事业的人,不能总是停留在抱怨上,而应该直面“赢家通吃”这一现实,增强心理承受能力,自觉地在逆境和磨难中锻炼成长。 14.超限效应

物极必反,当过度的时候,最适宜的东西也会变成最不适宜的东西。因此,每个人都要学会见好就收,即便是讲话,也要适可而止,能少说就不多说,留点精力给自己,多点时间给对方。 15.麦穗相应

麦地里肯定有一棵最大的麦穗,但自己未必能碰见它;及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其实,麦穗并不在于大小,最关键的是它是不是你最想要、最喜欢的那一棵。 16.米格-25效应

凡是个体都存在差异,尊重差异是脑力合作、集思广益的本质。只有尊重不同个体的不同心理、情绪、智能,才能相互取长补短,做到资源整合,发挥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优势。 17.马蝇效应

人的欲求是千差万别的,有的人比较理想化,可能更着重精神上的东西;有的人比较功利,可能更看重物质上的东西。要想让马儿欢快地跑起来,就必须针对不同的需求,对症下药,投其所好。 18.蚁群效应

人们的工作过程或多或少存在着多余的环节。提高工作的效率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发现和减掉那些多余环节。在这个问题上,蚂蚁堪称人类学习的榜样。 19.鲇鱼效应

人的潜能是十分巨大的,我们能做的比我们想到的要多得多。人挪活,树挪死。适当引入竞争者,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人体内的潜力。 20.围城效应

知足常乐。珍惜曾经和现在拥有的是智者的表现;为了远方的蔷薇,不惜踩坏眼前的玫瑰,是愚蠢者的行为!

第6篇:几种常见的教育心理学效应

下面几种心理效应是我们进行班主任培训时总结整理的,全部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还比较通俗.班主任感到很新鲜,对于指导工作,撰写论文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什么是罗森塔尔效应?这一效应对班主任工作有何指导意义?

1968年,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来到美国的一所小学,对该校18个班的学生做了未来发展预测,然后将最优秀的学生名单通知校长和任课老师,并再三交代不要把名单外传。在老师看来,名单中的学生有优秀的,也有学习不尽如人意的。8个月后,罗森塔尔对名单中的学生进行复试,发现名单上的学生各方面都有了明显的进步,他们与老师的感情也特别深厚。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是“期望”这一神奇的魔力在发挥作用。罗森塔尔教授是著名的心理学家,在人们心中有很高的权威,老师们对他的话都深信不疑,因此对他指出的那几个学生产生了积极的期望,像对待聪明孩子那样对待他们;而这几个学生也感受到了这种期望,也认为自己是聪明的,从而提高了自信心,提高了对自己的要求标准,最终他们真的成为了优秀的学生。

在班主任工作中,要经常鼓励你的学生,培养他们的自信,你的期望和鼓励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孩子的未来;要多给学生贴上一些积极的标签,发挥标签的暗示和引领作用,促进孩子向着我们期待的、积极的方向发展;要坚决禁止给孩子贴上诸如“大脑迟钝”、“不可救药”等消极的标签,防止负罗森塔尔效应的出现。

2、什么是异性效应?在班级管理中如何发挥异性效应推动工作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异性效应是指异性同学之间相互吸引,相互促进的一种心理效应,其表现是两性共同参加的活动,较之只有同性参加的活动,参加者一般会感到更愉快,干得也更起劲,更出色。异性效应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也是一种正常的、健康的、积极的心理效应。这种效应在青少年中表现尤为明显。“男女搭配,干活不累”是异性效应的最通俗的说法。 异性效应的产生的原因是,当有异性参加活动时,异性间心理接近的需要得到了满足,因而会使人获得程度不同的愉悦感,并激发起内在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男性和女性一起做事、处理问题都会显得比较顺利。

在学校生活过程中,我们也会发现,同学们为了使异性产生好感,总希望自己在异性面前表现好一点,希望给异性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当与异性在一起时,会更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因而出现女孩的好打扮,男孩在女孩面前的“英雄行为”。在运动会的体育比赛中,来

自异性的加油声会给人带来更大的鼓舞和力量。因此,异性交往和相处会使人变得更积极,更高尚。

在班主任工作中,要多组织一些集体活动,让男女同学更多的在集体活动中接触、认识、感应,促进异性同学之间正常情感的释放和建立;在组织各项活动是都要坚持男女搭配的原则,切不可担心出现异性交往问题而故意把男同学或女同学分成一组,那样的效果会适得其反。

3、什么是鲶鱼效应?班主任如何在班级管理中科学地运用鲶鱼效应原理推动工作? 从前,挪威人在海上捕得沙丁鱼后,如果能让它们活着抵港,卖价就会比死鱼高好几倍,但只有一条渔船能做到带活鱼回港。后来,人们发现这条船的鱼槽内不过是多了一条鲶鱼而已。原来当鲶鱼装入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就会四处游动,而沙丁鱼发现这一“异类”后,也会因紧张而加速游动。如此一来,沙丁鱼便延长了寿命。这就是“鲶鱼效应”。

运用鲶鱼效应,通过个体的“中途介入”,对群体起到竞争作用,它符合人才管理的运行机制。目前,一些机关单位实行的公开招考和竞争上岗,就是很好的典型。这种方法能够使人产生危机感从而更好地工作。这一原理在教育上也有很好的应用。比如班级中新转入非常优秀的个体时,经常可以激发班级一部分同学甚至是全体同学的学习动力,我们也可以在班级管理中引进一些竞争机制,制造一些鲶鱼效应,激活班级管理的平稳状态,促进班级快速发展。

4、什么是角色效应?在班级管理中如何利用角色效应?

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扮演着各种角色,而且会通过对角色规范的理解,力求使自己的行为合乎角色的规范,这就是角色效应。

人的角色的形成是建立在社会、他人和自己对角色的期待上的。由于很多班主任普遍存在着对学生社会角色期望的偏差,比如好学生的标准就是学习好,而学习好的标准就是成绩好,这对学生的成长和角色发展都带来了很多消极的影响。学生也经常出现角色概念的偏差,一些学生常以我的爸爸是经理、我的爷爷是高干等为炫耀,把自己与长辈的角色等同起来,颠倒了角色概念的关系,致使这类学生养成狂妄自大、目中无人的畸形心态。

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合理地确定学生的角色,通过采取角色扮演、角色创造等形式实现学生的角色行为。班主任还要善于利用角色效应的积极作用,用适当的角色来改变某些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如有的学生纪律性较差,不太好管理,对此就可以让他负一点责任,当个小组长、科代表或某种临时负责人什么的,有了这样一个“头衔”以后,他就会在心理上把自己列入学生干部的行列,就会觉得自己某方面的能力得到了班主任老师的

承认和肯定,就应该好好表现自己在这方面的能力,而不应该带头违反纪律给老师添麻烦。干部轮换制、值周班级管理、课本剧表演等都是角色效应的应用。

5、什么是破窗效应?破窗效应对班级管理有什么启发?

多年前,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詹巴斗进行了一项实验。他找了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的一辆停在帕罗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布朗克斯街区。他把停在帕罗阿尔托社区的汽车保持良好状态,把停在布朗克斯街区的那一辆车牌摘掉了,并且把顶棚也打开。结果停在布朗克斯街区的那辆车一天之内就被人偷走了,而停在帕罗阿尔托的那一辆,停了一个星期也无人问津。后来,詹巴斗用锤子把停在帕罗阿尔托那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仅仅过了几个小时,车就不见了。后来,人们把这一现象称为破窗效应。

破窗效应形成的原因是,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繁荣。

在班级管理中也会出现“破窗效应”,比如,班级环境比较杂乱,很多同学就会无意识地随地乱扔东西,如果班级环境非常干净、整洁,就会出现相反的效果。我们经常感受到的一种现象是在非常干净的星级宾馆内,我们很难发现随地吐痰的现象,这就是“破窗效应”发挥了作用。“破窗效应”不仅表现为环境方面的功能,班级同学的行为习惯等也会受到“破窗效应”的影响,所以,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一定要防患于未然,警惕“破窗效应”的发生。

6、什么是责任分散效应?对班级管理有何指导意义?

1964年3月13日夜3时20分,在美国纽约郊外某公寓前,一位叫朱诺比白的年轻女子在结束酒吧间工作回家的路上遇刺。当她绝望地喊叫:"有人要杀人啦!救命!救命!"时,听到喊叫声,附近住户亮起了灯,打开了窗户,凶手吓跑了。当一切恢复平静后,凶手又返回作案。当她又喊叫时,附近的住户又打开了电灯,凶手又逃跑了。当她认为已经无事,回到自己家上楼时,凶手又一次出现在她面前,将她杀死在楼梯上。在这个过程中,尽管她大声呼救;她的邻居中至少有38位到窗前观看,但无一人来救她,甚至无一人打电话报警。这件时引起纽约社会的轰动,也引起了社会心理学工作者的重视和思考。人们把这种众多的旁观者见死不救的现象称为责任分散效应。

对于责任分散效应形成的原因,心理学家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调查,结果发现:这种现象不能仅仅说是众人的冷酷无情,或道德日益沦丧的表现。因为在不同的场合,人们的援助行为确实是不同的。当一个人遇到紧急情境时,如果只有他一个人能提供帮助,他会清醒地

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对受难者给予帮助。如果他见死不救会产生罪恶感、内疚感,这需要付出很高的心理代价。而如果有许多人在场的话,帮助求助者的责任就由大家来分担,造成责任分散,每个人分担的责任很少,旁观者甚至可能连他自己的那一份责任也意识不到,从而产生一种“我不去救,由别人去救”的心理,造成“集体冷漠”的局面。如何打破这种局面,这是心理学家正在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一定要注意责任明确,职责分明,否则容易出现责任分散现象,管理的效率明显降低。魏书生在班级管理中提出的“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的管理原则就可以避免责任分担效应的出现。

第7篇:常见的心理效应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临洮县椒山初级中学李永忠740500

我们在大学里学习到的心理学主要是高深的理论,而教学中需要的是可操作的有效案例和成功经验,以下心理效应在教育教学中有很好的可操作性,以供同仁借鉴。

一、U型记忆——系列位置效应

例如“肥皂、氧、枫叶、蜘蛛、菊花、啤酒、舞蹈、雪茄烟、火星”。开头和最后的容易记住。系列位置效应表明,如果学习材料中各部分的位置不同,学习效果就不同。每个人的记忆能力都相差不大,不一样的是记忆的方法不同。

启示:

1.教师在课堂的开始和结尾要讲重要的内容,处理重要的事情。课堂中会发生很多意料之中、意料之外的事情,但要记住,只有最重要的事情才占据最重要的时间。

2.学生要重视,一节课的开头和结尾。上课前准备好相关学习用具,不要让上课的前10分钟在找练习本的过程中度过,也不要让快下课的后10分钟在想象课后如何玩耍中度过。情景导入(问题生成)、归纳提升(解决问题)的两个环节非常重要。

3.背诵文章、单词时变换开始位置。背诵单词或文章,在正背之后适当的从中间开始背,克服正背时有系列位置效应引起的中间部分记忆率低的问题。

4.合理安排学习资料的顺序。同一学习资料的学习时间不要过长,前后两段时间学习的材料要不一样,这样可以避免材料之间的相互干扰。

二、联想记忆的神奇效应

我们常常被“神童”或记忆专家的神奇记忆术所感动。其实,他们神奇的记忆术主要没来源于联想记忆的合理运用。例如,“肥皂、氧、枫叶、蜘蛛、菊花、啤酒、舞蹈、雪茄烟、火星”。转换为“用肥皂吹氧气泡泡的儿子和一边喝啤酒、一边抽着冒火星的雪茄烟的父亲在落下枫叶的树下跳舞,一不小心他们踩着了蜘蛛和菊花”。例如英语banana(香蕉),用联想记忆的方法是爸(ba)拿(na)了又拿(na)(爱吃的)香蕉(本意)。

启示: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这是考验每个教师的智慧高低的。将抽象的内容变为形象的内容所产生的神奇记忆令人惊叹!

三、遗忘曲线—不要等墙倒塌再来造墙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初次记忆学习的内容,2个小时后遗忘60%左右,尤其1小时后遗忘最快,遗忘达50%. 9小时以后遗忘速度减慢,但是记忆的内容只有20%左右。

俄国伟大的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不要等墙倒塌了再来造墙。”这句话生动地描绘了遗忘曲线应用的精髓。

启示:及时复习。例如“学案导学强调预习、听讲、自学、合作,展示、总结”,始终贯彻及时复习的这一概念。遗忘曲线规律要求我们学习之后要立即进行复习,多次复习。第一天后进行第一次复习,三天以后再复习一次,下次的复习复习则可安排在一周之后,以此类推。不管间隔时间多长,总之要在发生遗忘之前及时复习,克服遗忘。复习也有技巧:发现新问题、拓展延伸、归类总结、温故知新。

四、短时记忆72法则与过目不忘的专家记忆优势。

将一串识字摆放,看一遍一般能记住5到9个数字;或者将一把

+

钉子撒在地上,一下子能看得到的钉子大约是5到9个,这就是瞬间短时记忆。启发:优秀教师讲课妙趣横生,新的知识内容一般不超过7个,大多时候是5左右,学生易学易记、学习效率高。既然短时记忆量很小,可是专家过目能记住几十个数字。为什么?

启示: 知识组块与经验结合是专家的记忆优势。也就是说,如果能够找到将大量可用的信息组成少量的组块,自己的记忆的广度将会大大地增加:通过训练,人的短时记忆容量可以扩大。例如,我们记忆手机号码是采用3个或4个一组来记忆。或者,把记忆任务赋予一定的意义,例如,“7-4-7”可以记成波音747,1-1-4可以记成114查询台。

五、连锁塑造效应——小步子,大目标。

恩爱夫妻,妻子引导丈夫做家务。“学案导学”教学模式需要学生上台讲解、展示。这就需要学生有胆量,利用连锁塑造能够很好地锻炼学生的胆量。

启示:后进学生由小步子走,到达大目标。

六、阳光效应——阳光与风的比赛。

《伊索寓言》中有一则寓言:寒冷的北风与太阳打赌,谁能把穿大衣的人衣服脱掉。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待“摘花的学生”。

启示:感人心者莫乎情,用惩罚和大声责备很难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错误,或者暂时改变,说必定学生那天又犯同样的错误。如果要让学生从根本上改正错误,“阳光温暖”是有效地方法。

七、罗森达尔效应——皮革马利翁效应(谎言成真)。

罗森塔尔实验:一个36人的班级,随机确定了18 个人,指出这18人聪明伶俐、前途无量。结果,一年之后,这些给予厚望的学生性

格活泼开朗、自信心强、求知欲旺盛、更乐于与别人打交道,成绩进步大。

启示:大凡成功的人士,他们的内心有一种积极向上的自信心理和由此产生的力量在激发着不断努力,取得成功。自信心的树立需要别人的激励和赏识。

八、沉锚效应——美味“陷阱”

两个小吃店,其一对顾客说:“煎鸡蛋外黄里嫩,味道很好,您要一个还是要两个”,其二对顾客说:“煎鸡蛋外黄里嫩,味道很好,您要不要尝尝”。结果前者的顾客不是要一个就是两个,而后者要与不要各占一半。生意收入高低显然不同。

启示:作文范文,有利有弊。面对试题,要多角度分析,避免“先入为主”,防止沉锚陷阱。对于疑难解决不了的问题,需要给个“锚”,也就是与这道难题相关或先类似的,但是又稍微容易一些的题,这样学生就容易找到正确的解题思路。

九、学生教别人记住知识的95%——教师讲学生记住5%

教育心理研究:教师讲授时学生记住率5%,学生阅读的记住率10%,教师演示的记住率为30%,学生讨论的记住率为50%,学生实践的记住率为70%,学生教别人的记住率为95%,但是,实际的情况是教师讲授为95%,学生阅读为80%,教师演示为65%,学生讨论为45%,学生实践为20%,学生教别人5%。

启示:教学中要减少教师的“满堂灌”,充分发挥学生“兵教兵”的作用,只有这样才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最有效途径。

第8篇:心理学的效应

罗森塔尔效应:罗森塔尔效应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提出的。他们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到一个学校,从校方手中得到了一份全体学生的名单。在经过抽样后,他们向学校提供了一些学生名单,并告诉校方,他们通过一项测试发现,这些学生有很高的天赋,只不过尚未在学习中表现出来。其实,这只是从学生的名单中随意抽取出来的几个人,并没有真的实施测验。有趣的是,在学年末的测试中,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的确比其他学生高出很多。研究者认为,这就是由于教师期望的影响。由于教师认为这个学生是天才,因而寄予他更大的期望,在上课时给予他更多的关注,通过各种方式向他传达“你很优秀”的信息,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因而产生一种激励作用,学习时加倍努力,因而取得了好成绩。这种现象说明教师的期待不同,对儿童施加影响的方法也不同,儿童

罗森塔尔效应在学校教育中表现得非常明显。受老师喜爱或关注的学生,一段时间内学习成绩或其他方面都有很大进步,而受老师漠视甚至是歧视的学生就有可能从此一蹶不振。一些优秀的老师也在运用期待效应来帮助后进学生。

罗森塔尔效应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能量,它能改变人的行为,当一个获得另一个人的信任、赞美时,他便感觉获得了社会支持,从而增强了自我价值,变得自信,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并尽力达到对方的期待。

得寸进尺效应: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得曼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他让助手去访问一些家庭主妇,请求被访问者答应将一个小招牌挂在窗户上,她们答应了。过了半个月,实验者再次登门,要求将一个大招牌放在庭院内,这个牌子不仅大,而且很不美观。同时,实验者也向以前没有放过小招牌的家庭主妇提出同样的要求。结果前者有55%的人同意,而后者只有不到17%的人同意,前者比后者高3倍。后来人们把这种心理现象叫作得寸进尺效应。

上述心理效应告诉我们,要让他人接受一个很大的、甚至是很难的要求时,最好先让他接受一个小要求,一旦他接受了这个小要求,他就比较容易接受更高的要求。

在教育领域的启示是:差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其身心素质和学习基础等方面都低于一般水平。转化差生,也要像弗里得曼一样善于引导,善于“搭梯子”,使之逐渐转化;应贯彻“小步子、低台阶、勤帮助、多照应”的原则,注意“梯子”依靠的地方要正确、间距不宜太大、太陡,做到扶一扶“梯子”,托一托人。

重叠效应:在一前一后的记忆活动中,如果识记的东西是相类似的,对于保存来说是不利的。这是因为重复出现内容相同的东西时,相同性质的东西由于互相抑制,互相干涉而发生了遗忘的结果,柯勒把这种现象命名为重叠效应。记忆是相当微妙的东西。表面上看来类似的内容,实际上也许并不一样。而性质相同的内容集中在一起时,记忆很容易混合,因此就很难造成再生的现象。重叠效应一出现,记忆也就失败了。可见,我们在学习汉字、外文单词以及其他材料时,一定要注意不要把相类似的东西集中在一起,这样容易产生重叠效应。如果要放在一起学习时,最起码有一些材料是很熟的,这样可能会产生同化作用,把生疏的材料同化于已熟记的材料之中。

重叠效应给我们的启示可以表现在做笔记上。大部分学生做笔记的时候,都是一个科目用一个笔记本,在老师上课的时候,这种方法还可以用,但在整理笔记内容而做复习的准备时,这未必是一种好办法。为了防止这种重叠效应,可以使用一本笔记本记多种内容的办法。比如说,笔记本的第一页到第十页,作为记英语单词用,第11页到第20页则月用来记数学笔记公式,第21到第30页,作为记历史的内容用。也就是说,把一本笔记本多元化,会增加记忆的效果。假若翻阅笔记本,每一页都是英语单词,音标,英文,句子,看了都会使人头痛。如果硬是记忆,也会因为重叠效应而使记忆被抑制,即使花了很多时间效果依然很小,这就是所谓的事半功倍。一本笔记本多项内容,可以避免心理感受达到饱和的状态,可以使记忆鲜明而持久。

巴纳姆效应:心理学的研究揭示,人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他。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他仍然认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曾经有心理学家用一段笼统的、几乎适用于任何人的话让大学生判断是否适合自己,结果,绝大多数大学生认为这段话将自己刻画得细致入微、准确至极。下面一段话是心理学家使用的材料,你觉得是否也适合你呢?

你很需要别人喜欢并尊重你。你有自我批判的倾向。你有许多可以成为你优势的能力没有发挥出来,同时你也有一些缺点,不过你一般可以克服它们。你与异性交往有些困难,尽管外表上显得很从容,其实你内心焦急不安。你有时怀疑自己所做的决定或所做的事是否正确。你喜欢生活有些变化,厌恶被人限制。你以自己能独立思考而自豪,别人的建议如果没有充分的证据你不会接受。你认为在别人面前过于坦率地表露自己是不明智的。你有时外向、亲切、好交际,而有时则内向、谨慎、沉默。你的有些抱负往往很不现实。

你是不是也觉得这些话用来描述你的话会很准呢?这其实是一顶套在谁头上都合适的帽子。巴纳姆效应多少解释了为什么有些星座或生肖书刊能够“准确的”指出某人的性格。原因在此,那些用来描述性格的词句,其实根本属于“人之常情”或基本上适用于大部分人身上的。换言之,那些词句的适用范围是如此的空泛,以至往往说了等于没说。例如:水瓶座理性而爱好自由,巨蟹座感性而富爱心;然而巨蟹座的人就永远没理性,水瓶座的人就缺乏爱心吗?

社会惰化效应:社会心理学把一个人在群体中工作不如单独一个人工作时更努力的倾向称为社会惰化效应。按预想,合作学习是“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即整体效果大于部分之和的效果;但在合作学习中,往往能发现小组成员你推我让,抱怨所分配的任务太多或不喜欢,习惯把困难推给其他成员,最终不能完成任务,造成整体小于部分效果的社会惰化效应。

造成惰化的原因之一是不公平感。人们常常习惯把自己付出的努力和所得的奖励与别人(或过去的自己)付出的努力和所得的奖励进行比较,如果比较的结果证明是公平的、合理的,那么就会心情舒畅地继续努力工作,如果比较的结果得出相反的结果,就会产生不公平感,影响其积极性的发挥。

原因之二是“责任分散”。所谓责任分散是指在与他人共同工作时,个人有责任感下降,将工作推给别人去做的倾向。产生责任分散的原因是指:群体的责任压力在群体中分散开来,落到每一个人身上的责任就很少了。因此,个人没有什么责任压力,而是互相依赖,所以产生推诿。我们看到,人越多,责任分散得越厉害,个人的责任感越低。而减少人数,会增强责任感。

总之,如果学生认为自己的贡献无法被衡量时,合作小组的合作效率就会下降。所以为了削弱社会惰化效应,在合作学习中,应该增强学生的公平感,公平、客观地测量小组的每个成员所完成的任务质量和数量;同时在安排小组合作学习之前,应该使学生明确学习的共同目标,进行明确细致地分工,责任落实到每个小组成员,强化学生的角色意识,增强人们的责任感,严格检查、个别测试验收和反馈,使学生感到虽然在小组中学习但不能依靠他人,另外还要缩小小组人数的规模,从而避免责任分散。

第9篇:神奇的心理效应

心理效应(定律)是社会生活当中较常见的心理现象和规律;是某种人物或事物的行为或作用,引起其他人物或事物产生相应变化的因果反应或连锁反应。同任何事一样,它具有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意义。因此,正确地认识、了解、掌握并利用心理效应,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当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比如:刚才我们讲的埃蒙斯可否被看作是詹森效应:有一名运动员叫詹森,平时训练有素,实力雄厚,但在体育赛场上却连连失利。人们借此把那种平时表现良好,但由于缺乏应有的心理素质而导致竞技场上失败的现象称为詹森效应。

也许你会问:“虽然拥有很多东西,可我为什么一点也不快乐,根本感觉不到幸福?”很简单,因为你不知道什么是“幸福递减定律”。我们从获得的物品中所得到的满足和幸福感,会随着所获得物品的增多而减少。事实上,幸福之所以打了折扣,并不是幸福减少了,而是由于我们内心起了变化。

也许你会问:“为什么周围的人都那么优秀,而我却如此平庸?”很简单,因为你不知道什么是“马蝇效应”。没有马蝇叮咬,马就会慢慢腾腾,走走停停;如果有马蝇叮咬,马就不敢怠慢,跑得飞快。人也是一样,适当给自己一些激励和刺激,才不会松懈,才能不断进步。

也许你会问:“刚入职场,我便全心全意付出,努力工作,为什么得不到领导的器重?”很简单,因为你不知道什么是“蘑菇定

律”。对于职场新人来说,一般都会像蘑菇一样被置于阴暗的角落、不受重视的部门,或做些打杂跑腿的工作,这是许多组织对初出茅庐者的一种管理心态。如果你懂得平和面对,不过早暴露自己的锋芒,做“蘑菇”该做的事,你很快就可以突破这种境遇。

也许你会问:“我和竞争对手卖同样的商品,我的价位低很多,为什么顾客偏偏去买对手的商品?”很简单,因为你不知道什么是“凡勃伦效应”。一件商品的价格定得越高,就越能受到消费者的注意与青睐。其实,消费者购买这类商品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直接的物质满足和享受,更大程度上是为了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上一篇:钢筋混凝土挡土墙下一篇:写景的作文600字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