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师事务所制度

2022-12-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地方需要使用制度,这是各种行政法规、章程、制度和公约的总称。我想学习制定制度,但我不知道该问谁?下面是小编的《会计师事务所制度》,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1篇:会计师事务所制度

会计师事务所轮换制度研究

【摘要】近年来众多舞弊案件的时有发生,使得各国先后推出了审计轮换制度。审计轮换制是指对被聘请的会计师事务所或者实施具体审计的注册会计师,在一定的年限内实行强制更换的一项制度。本文通过“贵糖股份”案例,研究探讨了会计师事务所轮换制度在我国应用,以期为该制度在我国的实践与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轮换制度 审计独立性 审计质量

一、引言

安然事件及世界通信公司的财务丑闻,引起了美国监管方对注册会计师任期的重视,认为这些财务丑闻之所以会发生,与会计师任期过长从而导致独立性下降有着必然的联系。因此,美国国会于2002年通过了SOX法案。法案规定:“会计师事务所为某一审计客户提供审计服务时,审计项目合伙人担任该审计项目负责人的任期不得超过五年”。在我国也发生了类似的案件,如银广夏、蓝田股份等。我国监管部门也制定了有关审计轮换制制度。2002年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布了《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指导意见》中规定,为了维护独立性,事务所应“定期轮换项目负责人及签字注册会计师”。但这一规定并没有给出操作性的要求。2003年中国证监会颁布的《关于证券期货审计业务签字注册会计师定期轮换的规定》,明确了签字注册会计师具体的轮换方式。规定自2004年1月1日起,签字注册会计师、审计项目负责人连续为某一上市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证券公司、证券及期货经营机构、证券及期货交易所、证券投资基金及其管理公司、证券登记结算机构等相关机构提供审计服务不得超过五年。表明我国监管部门也开始实施注册会计师定期轮换制度。由于我国轮换制度实施的强制性不够,同时对轮换的规定并不彻底,类似案件还是时有发生。

二、会计师事务所定期轮换案例分析

(一)案例简析

2013年4月,致同会计师事务所对贵糖股份的内部控制出具了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这是继新华制药之后我国第二家被出具否定意见内控审计报告的上市公司。致同在报告中指出,被审计单位在蔗渣、原煤等大宗原材料的成本核算方面基础薄弱,部分暂估入账的大宗原材料缺少原始凭证,从而影响了该等存货的发出成本结转与期末计价的正确性,与此相关的财务报告的内部控制运行失效。然而在贵糖股份2012年的内部控制评价报告中,这些重大缺陷并未显示出来,而且在2012年,这些缺陷导致了贵糖股份未经审计的财务报表的本期和前期数据比较中“营业成本”、“应付账款”、“存货”等项目存在重大会计差错,通过追溯调整,致使被审计单位2011年的净利润调减了5251.2万元,年初留存收益调增了11663.42万元。

贵糖股份如此大金额的会计差错更正以及如此长的追溯重述期间令人震惊。但其前任会计审计机构——上海东华会计师事务所广西分所历年给出的审计意见均为标准无保留意见。经调查自贵糖股份上市至今,东华广西所为其提供年报审计服务年限已经长达15年,其中主审注册会计师廖元珍先后负责贵糖股份年报审计累计长达8年。在2001到2003年,廖元珍参与了贵糖股份2000——2002年3年的年报审计,在2008到2012年,廖元珍连续5年为贵糖股份提供2007——2011年的年报审计服务。不难发现,2012年末新更换的会计师事务所致同经审计发现的重大会计处理差错及内控运行失效恰恰发生在廖元珍为贵糖股份提供审计服务的连续5年期间。这不经使人发问:为什么这位资历深厚的注册会计师未能发现这些会计差错,并及时的提醒被审计单位关于其内部控制系统的漏洞同时提出专业的建议呢?

这一事件爆出,即刻引起了许多关于企业内控制度的思考,相伴而来的就是大家对注册会计师独立性和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的质疑。甚至有人觉得,不能及时发现如此重大的会计差错,会计师事务所每年收取数十万的审计费,但并不真正根据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而是年年出具标准意见的报告,告诉公众一切安好。实质上,其独立性和职业判断已荡然无存。

(二)贵糖股份未进行会计师事务所定期轮换动因分析

(1)更换成本昂贵。会计师事务所无论是从会计师事务所的角度还是被审计单位的角度来看,更换会计师事务所都会对他们带来昂贵的成本。经美国审计总署调查,几乎所有的会计师事务所和《财富》1000的公众公司都认为,会计师事务所更换成本可能高过收益。本文认为,这里所说的更换成本既包括事务所也包括被审计单位。对熟悉的客户进行审计无疑会得到较高的审计质量,由于新的事务所对客户缺乏了解,其审计工作的开展必然会受到影响。对于会计师事务所而言,新接手一个客户,必然会花费大量的资源以及时间来对新的客户进行熟悉,这一过程即会付出更多的审计成本。而既定的审计时间,对审计的质量也会产生威胁,由于事务所的定期更换,会使得事务所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资源去推销自己,这也构成了更换成本。对于企业而言,对于新聘用的会计师事务所,企业需要配合事务所对自己公司的业务进行了解。同时,为了寻找新的会计师事务所,企业也要付出相应的寻找成本。无论是寻找合适的会计师事务所以保证对公司的审计可以顺利的进行,还是为了得到审计质量较高的报告,而付出的人力、财力和资源,都必然会给企业带来相应的成本。对于贵糖股份和上海东华会计师事务所广西分所来说,更换事务所无疑会给其带来不必要的费用,而监管部门又没有明确要求事务所和客户之间的合作年限,因此,不更换是最好的选择。

(2)更换会计师事务所会导致外界猜疑。上市公司可能会通过更换会计师事务所来获得自己期望的审计意见,即通常所说的“购买审计意见”。因此,企业如果更换会计师事务所,就很容易使得大家猜疑其更换动机,怀疑其是否借助更换事务所来掩盖自己公司的一些缺陷,或者是由于与前一任会计师事务所沟通不畅出现问题而导致更换等等,这些猜疑往往会引起股票价格的下跌的负面影响。为了不引起上述所述情况,企业往往不会轻易的更换其聘用的会计师事务所。贵糖股份长期没有更换事务所,也会有这方面的考量。

(3)会计师事务所与企业长期合作 “默契”。从上述案例中可以发现,在上海东华会计师事务所广西分所为贵糖股份提供审计报告的15年中,注册会计师廖元珍对其报告负责有8年,而此次事件正是发生于廖元珍对被审计单位进行连续审计的最近5年。长期的合作会导致会计师事务所和被审计单位之间持有一种“有事好商量”的态度;长期的沟通,致使会计师事务所与被审计单位在很多问题上可能都产生了一种“默契”;对很多事件的处理,由于长时间的合作、磨合,也有了默认的一种方式。这些使得如果更换会计师事务所,将会导致所谓的“默契”需要重新培养,会计师事务所与被审计单位还需要新的磨合,而是否还能达到企业预期的“默契”,即成为了企业更换会计师事务所需要承担另一个风险。通过事后对该事件的回顾,不难发现,东华广西所的注师廖元珍为该企业服务多年,但作为一个经验丰富的审计人员却没有发现其内部控制的漏洞,其与企业之间是否已经达成了某种不合规的“默契”值得怀疑。

三、会计师事务所定期轮换意义与作用

(一)会计师事务所的定期轮换能够提高审计的独立性

会计师事务所与被审计单位之间的长期合作关系会使得事务所和客户的利益相关性提高。由于事务所长期为同一被审计单位提供审计服务,则其相关的注册会计师乃至此会计师事务所的收益都会与签约企业高度相关。虽然会计师事务所的职责是检查被审计单位报告与事实情况的符合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企业的行为,但会计师事务所的收益还是来源于企业,企业毕竟是会计师事务所赖以生存的资源,这种矛盾关系的存在会影响到审计的独立性。而长期的合作致使审计人员对客户的不正当要求做出妥协,更有甚者可能会为客户掩盖真实情况,以达到“双赢”局面。这些情况的出现,无疑会对审计质量造成影响。因此,会计师事务所的定期轮换,是提高审计独立性的重要手段。

(二)会计师事务所定期轮换可以有效防止审计人员职业懈怠

由于审计人员长期对同一被审计单位进行审计,关于客户的经济业务、企业政策、以前年度情况以及内部控制情况等方面都熟悉。这些“经验”会使得注册会计师形成一种思维定式,这种思维定式容易导致审计人员会在以前年度审计程序的和审计底稿的基础上来制定新一年的审计计划。新的审计计划可能会更有效率,但却不可避免的失去了一些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和应有的职业谨慎。当企业出现新的情况时,审计人员将会很难发现,或者当其发现时会很容易就相信企业的解释从而不了了之,这些都会带来审计风险,影响审计质量。实行会计师事务所的定期轮换制,新的会计师事务所会对企业进行全面的审计,并且不同的思维模式,也更易于新晋会计师事务所发现前任会计师事务所未能发现的问题,从而提高审计质量。

(三)会计师事务所定期轮换可以约束审计人员的不当行为

当会计师事务所与被审计单位长期合作关系形成并且预计还会持续下去时,审计人员由于对被审计单位各种情况熟悉,了解被审计单位的问题所在,与此同时审计人员知道在今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企业都是自己的客户,不管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还是为了会计师事务所留住客户,容易引发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的合谋,甚至会导致两者串通舞弊。欺骗报告使用者从而造成损失。而如果存在关于审计年限的相关规定,审计人员会明确知道自己将会在若干年后离开,而新的会计师很可能会发现自己的问题,这在很大程度生会对现任注册会计师形成约束,为了保护自己的名誉,注册会计师也会保持应有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谨慎。

(四)会计师事务所定期轮换可以提高审计水准

每年都会有关于会计师事务所的排名,而对于广大投资者来说,越好的会计师事务所提供的报告会更值得信任。定期轮换制使得会计师事务所知道每一个客户都不是永远的,在几年后将会失去现有客户,因此会计师事务所会不断的做大做强,以显示实力来吸引更多的企业。倘若在其离开后,接任的会计师事务所发现了其在任时的审计问题,这无疑会对其今后的审计生涯造成不可磨灭的影响。因此,定期轮换制在无形中督促会计师事务所严格要求自己,在成本合适的情况下,提供审计质量更高的审计报告。

四、会计师事务所定期轮换的对策建议

(一)定期轮换作为强制性的制度规范

证监会要求上市公司的主审注师至少5年更换一次,但这一要求可以说是“换汤不换药”。有可能会计师事务所只是在签字是使用另一个注册会计师,而真正实施审计程序的人员,仍然与以前年度相同。可见仅仅更换主审人员,并不能在根本上达到轮换制最初提高审计的独立性,提高审计质量的目标。实施会计师事务所轮换制度可以避免这一情况,会计师事务所的更换在带来新的审计视角的同时,因为首次与企业接触,会计师事务所也会更加谨慎和小心的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审查,以免在接受审计后受到不必要的损失。由此看来,定期轮换会计师事务所更加能够满足轮换制的要求。必须作为强制性制度加以实施。

(二)会计师事务所轮换应找到权衡

定期的轮换会计师事务所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提高审计的独立性,从而带来更高质量的审计报告。但相伴而生的是更高的审计成本,由于轮换会计师事务所,被审计单位和审计机构都会重新寻找合作对象,找到后还要对对方重新进行熟悉、沟通,这期间就会产生很多成本。在成本和收益不能够合理配比的时候,轮换会计师事务所就不能够达到预期的结果,甚至会背道而驰:企业会选择低价会计师事务所,而不关注其审计报告的质量如何;相应会计师事务所会为了弥补被更换而付出的成本会与企业串通,用一些额外的收费来使企业得到其想要的结果。因此,如何在事务所更换带来的成本和较高的审计质量之间进行权衡,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三)会计师事务所应加强内部质量控制

审计独立性的丧失,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审计人员丧失了必要的职业道德和应有的职业谨慎而造成的。如果审计人员不能保持应有的职业素养,即使定期轮换会计师事务所,也不会达到提高独立性的目的。因此,会计师事务所内部应该加强对审计人员职业道德的培养,并进行适当的惩罚和激励来促使相关从业人员保持其职业过程中的独立、客观、公正。会计师事务所内部应该监督与制衡共存,同级别人员间的相互制衡以及上下级之间的监督可以有效的避免审计人员的职业懈怠或者是舞弊、串通行为,从而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

(四)加强对会计师事务所定期轮换的监管

监管部门应根据企业的行业特点、规模大小、信用情况等特点,对企业进行分级并权衡成本和收益,制定不同级别企业最合理有效的更换年限。对会计师事务所也应该根据其以前年度的表现、出具审计报告的质量、审计经验以及规模等进行分级,为不同级别的会计师事务所配备不同级别的企业,每个企业都会有与其相当的可供选择的轮换会计师事务所列表,从而有效避免由于更换成本而造成的企业与会计师事务所“不适合的搭配”。要求企业对轮换会计师事务所的相关事项进行充分的披露、说明,并对其进行核查。对于企业是否按照相关规定定期更换其聘用的会计师事务所,以及所聘用的会计师事务所是否符合条件,相关的收费是否异常等,也应加强监管。

参考文献:

[1] 赵韵,李世涌.审计强制轮换与审计质量相关性研究综述[J].审计研究,2009(6).

[2] 陈信元,夏立军.审计任期与审计质量: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J].会计研究,2006(1).

[3] 李兆华.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实行定期轮换制的博弈分析[J].会计研究,2005(3).

[4] 熊剑,罗晨燕.我国实行审计定期轮换制的若干思考[J].审计月刊,2003(6).

[5] 刘启亮.事务所任期与审计质量——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J].审计研究,2006(4).

[6] 刘骏.会计师事务所轮换制与审计独立性[J].审计研究,2006(6).

编辑:晓斌彭秋龙

作者:朱丹

第2篇:会计师事务所治理:文化高于制度

【摘 要】 会计师事务所治理是事务所发展的瓶颈。我国会计师事务所之所以治理失效,是因为主要依靠行政特别是制度的力量;然而,治理制度的频频失效使人们看到了更深层次需要关注的文化元素,即文化的力量其实高于制度的力量。在现代社会,文化高于制度的独特社会价值需要人们重新审视。在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发展壮大,应当重点考虑塑造一系列的文化符号,以解决事务所治理中的各种难题。

【关键词】 会计师事务所; 注册会计师; 治理; 文化

目前,“公司治理”一词已经变成一个炙手可热的词汇;而会计师事务所治理,仍然是一个鲜为人知的词汇。在这里,讨论会计师事务所治理,笔者并不去套用李维安教授将“公司治理”理解为“一个由主体和客体、边界和范围、机制和功能、结构和形式等诸多因素构成的体系”,因为这是一个过分复杂的表述。笔者试图认为,会计师事务所治理其实就是一种对会计师事务所各种资源控制活动进行有目的调适的行为。在会计师事务所治理方面,如果说“文化”高于“制度”,似乎是一个与现代法制社会基本理念相悖的命题。因为按照法制社会的理念,只要有规则,一切行为以及行为之间的复杂关系,就能够秩序化;而文化,只是被视作一个支持这个秩序的手段。其实不然,从本源上讲,文化高于制度;文化比制度更有意义。文化是生活性的,制度是保障性的,制度也不过是一种手段而已。远古时期没有法制,人们是靠礼仪文化规范个人行为的;在现代家庭,成员之间不必做到“约法三章”,但是,大多数家庭的秩序依旧井然。现代社会建立了法制,人们靠法律来规范个人的社会行为,而人们靠文化获得了乐趣,享受着人生的终极意义;从这点看,法律与制度其实都服务于文化,文化处于最高境界。在会计师事务所的整体建设方面,仅仅考虑制度的力量,从而忽略文化的力量,是肤浅的、短见的,也是有害的,可能使会计师事务所误入歧途,危及其发展,应当纠正。

一、会计师事务所治理之憾:制度改革对文化存在冷漠

我们在会计师事务所历次治理制度的改革中,的确重视制度的巨大力量,但是,却忽略了文化的建设与作用。实际上,这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情。历史地看,我国曾经进行过多次会计师事务所管理体制和治理制度的重大改革,但是,对文化的建设基本上视而不见。那些改革所选择的路径,基本上是渐进式的,虽有一定的成效,也不免包含权宜之计。从传统的单一的国有制会计师事务所,到后来的有限责任制会计师事务所和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并存,再到将来建立以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为主体的组织体系,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经历了从挂靠体制下的行政依附,到私有化经营下的独立发展,从一个体系到另一个体系的转轨,意味着需要建立一套与之相互适应的治理制度。可是,在现实中,这个需要探索的治理制度在文化方面却存在着明显的缺失。

(一)传统国有事务所的发展存在固有的文化缺失

改革开放伊始,由于我国从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开始过渡到一定程度上的市场经济体制,会计师事务所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作为审计体系的补充,民间审计主要解决对“三资企业”的审计鉴证问题。由于业务量比较少,从业者大多是退休人员,会计师事务所的生存能力比较困难,生存空间都比较窄小;又由于会计师事务所在行政上隶属于所“挂靠”的单位,业务主要依靠所挂靠单位“介绍”,这导致了会计师事务所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一个为挂靠单位解决职工福利的营业性组织。当然,这样一个被边缘化的组织,它基本上不考虑文化建设,如果说存在某些刻意的文化建设,其主要内容也是局限在依附于挂靠单位特色的行政命令的基础上。在这种会计师事务所中,文化建设具有很多计划经济的特点。所谓的文化建设,也仅仅是高度集权条件下的“服从意识”与“服务观念”的培养,个人价值观基本上以“奉献”为核心,不考虑索取,甚至主流媒体与某些高层管理者宣传“以索取为耻”的价值观。总之,在“文化大革命”之后“红色价值观”的惯性下,对个人利益的关注基本上是不够的。在比较封闭的人才流动制度与信息传输环境下,会计师事务所的从业人员基本上没有什么浮躁心理,工作状态与情绪处在高度稳定的状态。从某种意义上看,会计师事务所基本上没有考虑独特组织文化的建设问题,而主要是依靠行政管制取代了文化调节的作用。

(二)有限责任事务所对行政管制的依附多于对文化的重塑

在我国,有限责任事务所只是有限地培育和融合了个人主义的职业文化,但是,注册会计师个人力量的影响力还远远没有表现出来。来源于计划体制下的国有制事务所的行政管理模式,还经常性地存在于事务所的日常管理中。所谓的个人权威,不是来源于业务,而是来源于行政授权。1994年我国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以后,会计师事务所的主要形式是有限责任事务所与合伙制事务所两种形式,其中,以前者为主。因此,真正能够代表会计师事务所主流文化特征的,自然应当属于有限责任制会计师事务所的文化。从国有制事务所转制到有限责任制事务所,一个重要的转折是产生了一定的风险压力,从国有资产偿付负债,到以事务所出资人个人资产偿付负债,所有权风险的转移,就在某种意义上增加了事务所实际控制人的经济风险。然而,在近20年中,却鲜见会计师事务所因为巨额赔偿而倒闭的事例。显然,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与我国法律体系不健全、客户索赔意识不高和业务契约的不完全性等有着直接的关系。在这种特殊的环境下,会计师事务所文化的建设对风险控制的关注往往是不够的。实际上,事务所对监管层的畏惧多于对客户风险的畏惧。因此,事务所在文化建设方面,考虑监管风险的要求比考虑客户风险的要求应当更多。整体上看,在会计师事务所中,所谓的文化建设,可能主要通过一些业余文体活动体现出来,而有意识的文化建设或者文化氛围的形成——具有特色的组织文化的形成,实际上是比较稀罕的事情。当然,这里不排除部分事务所在提高凝聚力方面实施的团队文化策略、在预防执业风险方面实施的自律文化策略、在提高工作效率方面实施的激励文化策略、在人事管理方面实施的示范文化策略等。应当看到,可能是由于业务本身的原因,同样采用了“事务所”组织名义这一外壳,但是,“会计师事务所”远远没有“律师事务所”那样依靠单个律师的个人能力或者影响力来提升事务所的影响力,个人的影响力(除了完全依靠行政权威)在会计师事务所显得微不足道。其结果是,会计师事务所的文化塑造显得比较困难。

(三)合伙制事务所对文化的需求还没有自觉地被激发

合伙制事务所虽然将文化的需求推到了高潮,但是,大多数合伙人及其核心控制人还缺少系统的文化建设意识。合伙制创造了一个合伙人的利益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合伙人“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显然,在这个共同体中,没有合伙文化,合伙人将是一盘散沙。在合伙文化中,包含了“患难文化”,它要求合伙人之间包容与合作,更重要的是,合伙人之间应当相互监督与制衡。由于合伙人负有无限责任与连带责任,迫使合伙人基于风险的担忧而需要培养和优待忠诚的注册会计师,这时,合伙人与执业人员的关系将更为融洽,形成了“尊重人格”的平等文化。这种文化的形成,不是一个个人选择,而是机制使然。在合伙制事务所,可能对文化的要求达到了更高的境地,这使那种理论上认为“有限责任制事务所更加重视文化建设”的判断出现错误。在一般情况下,规模较大的组织应当更加注重文化的力量,这的确是一个正确的判断,但是,这种判断应当建立在同一类型的组织(如,要么是合伙制,要么是有限责任制),而不是缺乏可比性的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事务所之间的比较。

当然,在现实中,也不乏没有文化意识的会计师事务所领导者,这些领导者依靠近于封建专制的管理手段进行管理,有时甚至无所不能。这可能是暂时的,因为在人才流动频繁的会计师事务所,消极怠工与用脚投票可能成为解决鄙视没有文化的领导者的最可能的回击,其结果损失最大的肯定是事务所的领导者。

二、会计师事务所治理之惑:文化缺失导致治理制度低效

由于会计师事务所治理制度的设计与运行,涉及到许多利益关系,而改变原来的制度方案,则成为一件十分艰难的事情。尽管注册会计师协会提供了一些指导性的制度文本,它的积极意义固然不可低估,但是,对其实际效果却不能抱过高的期望。原因是,会计师事务所文化建设的滞后,可能导致治理制度失效。

会计师事务所治理制度的失效来源于:

(一)制度扭曲

任何制度都具有被滥用的可能性,而滥用的最大动力是利益驱使,抑制利益冲动的最有效手段是文化及其所带来的自我道德约束。在我国,有限责任制会计师事务所基本上已经沦落为个别实际控制人的私人组织,现代企业意义上的权力制衡,如完善的治理结构所体现的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对经营者的监控,似乎已经荡然无存。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的所有权理应归合伙人共同拥有,究竟特定合伙人拥有多大权利,应当与事先的契约约定有关;然而,在现实中,一个或者几个合伙人掌控事务所而排斥其他合伙人的做法,于契约(有些事务所甚至没有契约或者虽然有契约但是不详尽)而不顾,在缺乏“合作文化”的中国特色文化背景下,比较盛行。会计师事务所的实际控制人,不论他冒多大道德风险,可能在没有或者很少得到惩罚的情况下,违规行为比比皆是。如果会计师事务所的既定制度被刻意曲解,一个或者几个利益主体的权利又缺乏控制,制度必然就失效了。制度意义上的“法治”开始蜕变为“人治”,制度就失去了原本的意义。

(二)制度虚置

忽略制度的实施,一般与制度实施者基于个人利益的考虑有关,这种现象在现实中被称为“选择性执法”;会计师事务所在有关制度的执行中,也同样可能出现这种情况。形同虚设的治理机构(如事务所的董事会)是消耗效率的,它将事务所出资人个人或者合伙人与注册会计师个人之间利益的直接博弈,转变为集体决策模式下的组织(如董事会等治理机构)与个人(注册会计师和一般执业人员个体)之间的矛盾,注册会计师在事务所中变为弱势群体,掩盖了利益冲突的合理对抗,实际上比专制更可怕。以组织名义对注册会计师的不公,不会视为事务所管理者的个人偏见,因为其具有权威性,从而可能更容易扼杀一个注册会计师的个人前途。在会计师事务所中,监控的指向只对下,不对上,对上监控的制度基本上是虚无缥缈的,可望而不可及。这时,事务所的等级森严,唯我独尊,其结果是,没有现代企业文化氛围的会计师事务所,其管理者损伤了员工的尊严,导致管理者与注册会计师的矛盾上升,工作效率必然下降。

(三)制度欠缺

这里的制度欠缺,主要表现为制度设计真空或者制度设计的不合理。制度欠缺,或许与制度设计者的知识层次和思维习惯有关;会计师事务所在治理制度设计上的有意或者无意的疏忽,都可能带来一些不良的后果,当然,没有什么比忽略注册会计师的个人利益更糟糕的事情。一个突出的例证是,注册会计师及其助理人员对事务所合伙人或者管理者的监督常常被忽略。这里包含的一个简单逻辑是,合伙人或者出资人认为,事务所的所有者是自己,事务所的所有管理活动应当完全由自己作出决定,而不需要其他人——员工参与,这时,民主被抛弃。现代企业管理的实践证明,没有员工意识的企业,没有“以人为本”的企业注定是要失败的;同样,不考虑员工生存环境的会计师事务所也是要失败的。另一个例证是,在不少会计师事务所中,合伙人或者高管与注册会计师的薪酬过分悬殊,而注册会计师无法通过有效的治理制度所规定的路径进行申诉,以维护个人权益。那种忽略作为一线执业者——注册会计师利益的事务所,是短视的。因为一旦注册会计师面临重大不利局面,可能采用“用脚投票”的市场化办法解决自己的出路问题,其结果是人才发生流失,影响事务所的规模与实力。

总之,一个明显的结论是,会计师事务所治理制度的失效,不是“天灾”而是“人祸”。事实证明,解决人的问题十分困难。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言:“人是政治的动物”;人的社会性是必然的,人的思想活动可能表现得无法捉摸,对人的管理也必然具有不确定性,对会计师事务所的管理——尤其是对注册会计师的管理同样复杂多变。我国目前正处在转型时期,社会遍布的浮躁情结与侥幸心理促成了会计师事务所实际控制人对治理本身所体现文化的漠视。社会转型的结果难以预料,市场环境瞬息万变,这些都增加了会计师事务所控制人对注册会计师行业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的预期,因此,他们对近期利益的追求存在着重要驱动力,这可能是会计师事务所治理制度失效的核心根源。

三、会计师事务所治理之路:文化建设优于制度建设

会计师事务所治理制度应当以“规则”为基础,而“规则”是一组外部化于人的意识的教条而又僵硬的东西。规则的执行,必须以文化为基础。因此,文化建设优于制度建设。

(一)治理制度的实施,必须文化先行

就治理制度的实施而言,文化可能有利于利益博弈的各方妥协,在意识上接受这个制度。与西方国家会计师事务所治理结构制度的形成源于各种相关利益集团之间的长期博弈不同,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治理制度的形成,基本上源于政府依靠行政力量推进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在我国,不解决制度实施者的意识觉醒问题,制度的实施将十分困难。而所谓意识觉醒,则来源于文化素养。我们需要做的是,让会计师事务所参与治理过程的所有人,都能够认识到治理制度是让所有人或者至少是大部分人能够获得实惠。做到了这一点,意味着治理者可以接受治理制度,制度的实施就有了先决条件。会计师事务所的控制人应当明白,“善治”其实是一种文化,无论治理制度的初始动机多么友好,如果注册会计师与合伙人或者管理者之间已经形成了对抗关系,那么,这种基于“善治”的治理制度的公平性同样受到怀疑。文化具有渗透性,它改变了人的意识,甚至能够消除对抗,使注册会计师更容易接受某些治理制度的推行。

(二)治理制度的实施,文化常常作为“软约束”手段

规则是一个标杆,每一个会计师事务所的管理者在行动时,应当首先考虑规则是什么,并以这个规则为准绳。不要迷信以“四大”为代表的国际会计师事务所的优秀治理结构,因为这些治理结构是长期渐进过程产生的以制度为特征的结果;经过制度与文化的互动,制度已经潜移默化在了治理者的意识之中。有了这个制度,会计师事务所的利益分配、人员任用和合并重组等决策,都是依照规则办事,即便是合伙人的晋升、管理与退伙也都是依照规则办事的。如果在处理事务所管理事务时,首先想到的是制度,而不是“我认为如何”,说明事务所的治理者有了规则意识,文化发挥了作用。为什么“四大”国际会计师事务所的运行比较有效,因为它们有良好的“规则文化”。这个文化的特征是规则意识,即“一切行动服从规则”的意识。如果没有文化作为基础,制度不能转化为意识,意识又不能形成自觉行动,这时,制度就无法执行。在大多数情况下,文化可以固化为一种潜意识,这种潜意识能够形成思想上的自律,从而使违反制度的一闪念及时熄灭,进而实现对违反制度行为的预防。从这种意义上看,文化的无形力量甚至优于制度的有形力量。

(三)治理制度的实施,文化可以弥补制度缺陷

在事务所治理制度不可能尽善尽美的情况下,制度的缺陷可能带来许多纠纷或者冲突。比较常见的制度缺陷可能是管理权利划分不够明晰、管理责任不够确定、考核标准不够公平,或者利益分配的契约不够具体等。从严格意义上讲,制度的缺陷是任何时候都难以避免的,这意味着,这些缺陷所引起冲突的发生也在所难免。那么,在这个时候,文化的独特魅力就出现了。在会计师事务所中,文化建设胜过制度建设的意义在于在没有制度或者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文化发生了作用;具体表现可能是礼让、宽容和自责等文化符号可以变成一种自律的协商态度,这时,会计师事务所的内部秩序在文化调节下变得有条不紊。文化解决了“义”的问题,而制度只是平息“利”的纠纷。制度不是万能的,它所能够解决的问题是很有限的。一套冰冷的制度,固然是有用的,但是它只是一个行为底线,对于高于这个底线的大多数事务所的管理者而言,它可能是无用的;而对于几乎所有的执业人员来说,文化却是必不可少的。

四、会计师事务所治理之重:文化建设的构架

会计师事务所治理应当以制度为本,以文化为根,本以根生,本根同命。在会计师事务所的发展中,不能仅仅关注制度建设,而忽略文化的功能。因此,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文化建设是近期应当关注的重中之重。

在一个会计师事务所,基于治理理念的文化建设应当重点考虑以下内容:

(一)人格文化

应当考虑事务所控制人的“人格魅力”和事务所员工的“人格尊严”。一方面,事务所的控制人应当德高望重,有自己的人格魅力,有对集体成员的号召力,这种力量可以使注册会计师在意识中嵌入了“服从”的意识,这种结果是足以弥补各种制度缺陷的;在依靠“精英文化”所完成的事务所治理中,虽然包括了更多的专制,但人际之间的凝聚力很强,执行力很高,也有一定的可取性;另一方面,事务所的控制人应当在人格上尊重注册会计师,给予“平等关系”,并且在待遇上达到作为一个雇员感到相对满意的水平。

(二)集体文化

注册会计师的鉴证业务,一般是依靠团队作业完成的,由于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利益分成关系,将注册会计师与事务所整体利益以及合伙人个人利益、助理人员个人利益捆绑在了一起,可以培养执业者的集体主义意识;但是在“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特殊运行模式下,事务所的控制人还不能将所有注册会计师的执业热情与事务所的荣衰紧密联系起来。如果注册会计师认为自己只是一个雇员,没有明显的归属感,这个事务所的文化建设肯定是失败的。同样,如果注册会计师认为事务所为个人执业行为提供了平台,注册会计师的执业是为个人的事业和价值而努力,那么,这个事务所的文化建设可以认定为成功的。事实上,会计师事务所治理所解决问题的核心是“对人的控制”问题,如果以“文化”来控制注册会计师的思维模式,就抓住了对人控制的关键,其他问题将迎刃而解。

(三)规则文化

这种文化的要求是一切行为都纳入规则的约束范畴,包括事先制定可靠的规则,事中依据规则办理业务,事后依据规则进行评价。从规则体系视角看,“四大”国际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的差异是比较大的,但是,它们的注册会计师所具有的“规则意识”却是相同的。事实上,当在现实中无法找到一个十分完美的制度时,就只剩下了“服从这个存在一定缺陷的制度”的选择。这意味着在“规则文化”中,首先应当包含遵守规则的意识。

(四)正义文化

这种文化倡导注册会计师为人正直、富有正气并且能够公正办事,具有敢作敢为的精神。它与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内涵具有一致性。讲正义的执业者厌恶“假账”,反感“违规”,是矫正事务所治理失效的“克星”。

会计师事务所文化建设,一个不能忽略的问题是,中国式传统文化存在许多与现代会计师事务所治理不相容的消极因素。这些因素主要包括:“和为贵”的处世原则,与注册会计师查找错误与舞弊的职业属性相去甚远;“缺乏合作精神”的国人情节,也与注册会计师团队式作业的执业方式相互背离;“性本善”的传统意识,可能更容易纵容客户的违规或者缺乏应有的职业怀疑态度……。在中国特殊文化环境下进行会计师事务所的文化建设,是需要付出极大努力的,因为那些消极文化的成分可能会抵消优秀的现代文化的影响力,进而降低注册会计师执业的质量。从这种意义上讲,会计师事务所的文化建设,必须付出更大的甚至难以想象的努力。

总之,从“文化”与“制度”对会计师事务所及其注册会计师的约束来说,文化的约束是内在的、自觉的,而制度的约束则是外在的、被动的,两者之间,前者虽然不能取代后者,但比后者更为重要。

【主要参考文献】

[1] 李维安,武立东.公司治理教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2] 冯均科.审计关系契约论[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3] 于海.西方社会思想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

[4] 西北大学课题组.陕西省会计师事务所治理结构研究(研究报告)[R].2009.

作者:冯均科

第3篇: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控制制度体系初探

摘要:审计质量控制是关系到会计师事务所能否履行其社会职责,能否创声誉、求生存、谋发展的大事。建立健全有关制度控制体系是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得以健康、高效运行的基础。本文从审计质量控制制度体系的角度初步探讨了制度子体系的整体结构,分析了各主要制度的内容和功能。

关键词:会计师事务所; 审计质量控制; 制度体系

一、 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控制制度的基本结构

由于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历史很短且走过一段弯路,大多数会计师事务所不太重视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建设,突出表现为审计质量制度体系不完善、不健全。我国目前审计质量普遍低下的局面与此不无关系。加强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建设,是提高审计质量、促进会计师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任务。

事务所审计质量控制制度体系为整个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的健康、高效运转提供制度保障:在组织方面,其规定了体系中人的机构设置、人的职责,这是体系运行的基础;在体系的日常运行方面,规定了体系运行的基本制度,比如体系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质量监控政策、信息收集与处理方面的规定、项目组如何产生、争议的处置、计算机体系的使用管理、保密、奖惩等;在具体项目的执行方面,规定了审计项目执行方式;在体系的维护方面,规定了体系运行效果的评估方式、体系的定期检查和改善等。因此,制度子体系的整体结构主要由体系组织制度、体系管理制度、体系执行制度和体系维护制度组成。

二、 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控制制度的主要内容

(一) 组织制度

1. 事务所的组织机构设置。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是一个一个的项目,各个项目的内容不完全相同。项目具有一次性的特点,事务所的组织结构应体现这种特点。因此,事务所内部的组织结构一般是以项目负责人职权为主要权力的项目式矩阵结构。在职能上,会计师事务所的组织体系应满足决策、执行、监督的分立与协调,既体现分工的专业化效率,又确保互相牵制确保质量控制的有效。

2. 事务所的职责分工。组织分工主要解决事务所管理层级的设置和职责的分工安排等问题。事务所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及不同的发展阶段设置、调整组织架构。目前,会计师事务所内部的组织分工一般采取所长负责制和董事会(或管理委员会)领导下的主任会计师负责制,其主要区别为:前者是由所长对会计师事务所的行政和业务负全面责任;后者则是由董事会(或管理委员会)为事务所的最高权力机构。两种组织形式的组成人员都包括:主任会计师、副主任会计师、部门经理、注册会计师、业务助理和其他工作人员。

(二) 管理制度

1. 坚持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①独立原则。注册会计师执业时,应以超然独立的心态在实质和形式上独立于委托人或其它机构。为保证独立性,当存在《职业道德基本准则》所述的各种利害关系时,注册会计师应当坚决回避。建立注册会计师个人家庭关系、投资参股行为的登记及变更登记制度,特别注意不应因某一注册会计师工作能力强且效率高,或因某一客户是由其自行联系的,而放弃对独立原则的考虑。与客户存在某一利害关系时,也不能因这一关系比较隐秘而心存侥幸地放弃对独立原则的遵循。②客观原则。注册会计师执业时,对相关审计项目的调查、判断及据以形成审计结论时,一定要尊重客观事实、克服主观臆断、注重调查研究,从而作为恰当的专业判断。不应因利益的驱使、客户的许诺、权力方的保证而放弃专业判断或改变审计结论。③公正原则。注册会计师执业时,应以正直、诚实的品质,公正地对待相关利益各方,不为权势和利益所动,以严谨的态度、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过硬的执业本领从事各项审计工作。没有公正的执业态度,便没有客观的判断。坚持公正原则,是保证执业质量的起码要求。

2. 质量控制政策。从管理制度方面来阐述会计师事务所为了确保审计质量符合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应从以下方面来制定和运用质量控制政策。①全面提高执业胜任能力。注册会计师执业胜任能力是指注册会计师应当达到和保持专业胜任能力,应该以应有的执业谨慎态度执行审计业务。会计师事务所应确保全体执业人员达到并保持履行其职责所需要的专业胜任能力。②合理的工作委派制度。在日常审计业务工作中,会计师事务所应将审计工作分派给那些环境所要求的具有技术训练和业务熟练水平的人员。③完善的督导机制。会计师事务所应该建立起完善的分级督导制度,所有层次的工作均应当得到充分的指导、监督和复核,以合理保证完成的工作符合我国有关《注册会计师质量控制准则》的具体规定。④健全的咨询制度。会计师事务所认为有必要时,可以咨询事务所内部或外部具有适当知识和技能的有关专家和学者,并且要善于利用专家的工作。⑤完善业务承接制度。会计师事务所在对外承接审计业务时,应该量力而行,既要考虑到自身的实力、经营范围和独立性,也要仔细分析和研究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的信誉度和品行。⑥有效运行监控机制。会计师事务所应当监控质量控制政策的持续性和其运行的有效性。

3. 知识管理与人员调配制度。会计师事务所要重视员工的组织学习。由于事务所从业人员需要大量的专业知识并需要不断地补充以跟上准则和相关财务制度的修改,因此,加紧对员工的培训以及对CPA的后续教育是注册会计师保证执业能力的前提。事务所应当有步骤、分层次地开展员工培训。对有执业资格的注册会计师、部门经理等依据独立审计准则开展后续教育,加强对新知识、新制度和准则的学习,以跟上实际需要。在对员工的培训中应加强职业道德培训,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风险意识和进取意识。通过员工培训,使员工接受事务所文化的熏陶,将事务所文化根植于每位员工的心中,并用事务所文化统一员工的意志,使其才智得到充分的发挥。

4. 事故处理制度。建立质量事故处理制度,即对审计工作中发生的质量事故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法进行处理。当审计工作中发生质量事故时,可根据会计师事务所内部的职责划分找到相应的负责人,并依据事故的严重程度与其考评挂钩。此外,不少事务所存在质量事故是由于各层次人员之间的同步协调出现问题。同步协调是指事务所中所有相互依赖的环节协调起来,并与事务所的整体目标相联系。当环境发生变化时,同步协调就会对各个环节的工作进行调整,对资源进行重新配置。这种协调需要事务所高层管理者的参与。因此,为了减少事故的发生,事务所应加强人员之间的同步协调工作。

5. 考评与奖惩制度。会计师事务所是一个知识密集性的行业,优秀的人才是事务所发展的重要基础。会计师事务所管理人员需要从观念上把注册会计师当作资产而不是成本,在考评与奖惩制度的制定上充分考虑员工的利益,不要处处讲求企业利益的最大化,而要实现双赢的目标,力求事业和员工的共同成长。考评与奖惩制度包括建立合理的分级绩效考评体系和在此基础上建立的激励机制。

(三) 业务执行制度

1. 承接与保持业务。会计师事务所业务的承接是审计服务循环的起点,保持业务即决定客户持续的过程,也是会计师风险管理计划最重要的一项要素。业务的承接与保持在于确保所承接与保持的客户符合会计师事务所的标准:高品质的企业与高品质的管理阶层。对于会计师事务所而言,最大的单一风险可能是与会计师事务所发生关联的客户的品质不符合事务所的标准。因此,识别客户是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是防范审计风险的第一道防线。对以前曾接受委托业务的委托人,会计师事务所应结合以往的实际情况,考虑此次委托的目的是否与以往一致及对审计过程及结果的影响;对初次接受委托的委托人,应初步考查其业务性质、所处行业及内部控制制度状况,并考虑本所完成该审计业务的实际能力。对即使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也无法获得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支持审计结论的业务,应考虑拒绝接受委托或解除业务约定;对近期已更换管理人员的委托人,应着重考查管理当局的人品是否正直诚实。对频繁更换重要管理人员的委托人,应重点考查更换的原因、委托人目前的经营状况及是否已陷入财务困境。对委托人示意出具不当或不实证明的,应拒绝接受委托。因此,在接受新客户或继续接受原有客户的委任前,应对该客户进行评估。决定接受或继续接受委任时,应考虑客户内部控制制度及管理阶层的品德、本身的超然独立性、会计师事务所自身服务客户的能力和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的观念、其他风险因素。其中客户的内部控制制度及管理阶层应考虑的因素包括:管理阶层品德即客户的诚信;管理阶层对正确财务报告及有效内部控制之承诺与重视;企业之未来性或生存能力。会计师事务所自身的服务客户的能力包括:具备执行业务必要的素质、专业的胜任能力、时间和资源。承接与保持业务的程序为预备性调查;形成记录;持续考察与评价。

2. 计划与执行业务。执行审计业务有相当多的步骤,通常把整个审计过程分为审计准备阶段、审计计划阶段、审计实施阶段和审计报告阶段,并把审计实施阶段称为审计外勤工作阶段,把审计报告阶段称为完成审计工作阶段。①审计计划。审计计划阶段是整个审计过程的起点。科学、合理的计划可以帮助审计师有的放矢的去审查、取证、形成正确的审计结论,从而实现审计目标。计划阶段的主要工作包括: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信息体系的基本情况;与被审计单位签订业务约定书;初步评价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确定重要性;分析审计风险;编制审计计划、最后审核审计计划。②审计执行业务。审计执行业务是根据计划阶段确定的范围、要点、步骤和方法,进行取证和评价,借以形成审计结论,实现审计目标的中间过程。它是审计全过程的中心环节,执行业务出于对质量控制制度的持续考虑与评价,调整审计方案、进行实质性测试。主要内容包括: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的建立及遵守情况进行符合性测试,根据测试结果修订审计计划;对交易处理、会计报表项目的数据及其它数据结果进行实质性测试,根据测试结果进行评价和鉴定。上述两项工作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③审计完成阶段。审计完成阶段是实质性的项目审计工作的结束,其主要工作有:整理、评价执行审计业务收集到的审计证据;复核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期后事项;汇总审计差异并提请被审计单位调整或适当披露;形成审计意见;编制审计报告。

3. 利用专家工作。在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以及针对评估的风险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时,注册会计师可能需要会同被审计单位或独立获取专家的报告、意见、估价和说明等形式的审计证据。实施利用专家工作的监控需要清楚地回答如下的问题:什么是专家;要专家干什么;事务所是否需要专家;所聘请的专家能否有专业胜任能力;这些专家是否客观、独立;如何评价专家工作的结果;如何在审计结论中反映专家的工作。只有对利用专家的工作进行适时监控和规范,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才能满足审计的需要。

4. 获取证据。审计证据是审计中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形成审计意见的基础。审计证据在数量上应满足充分性的要求,在质量上应满足相关性和可靠性要求。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运用各种方法如:检查、监盘、查询与函证、观察、计算和分析性复核获取证据,并对获取的审计证据要进行综合的整理、分析和评价,以确保审计证据能满足审计目标的要求,形成客观正确的审计意见和结论,并且整个审计过程都必须记录在案即形成审计工作底稿。

5. 形成工作记录。审计人员从接受审计任务,到后续审计时检查对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意见、审计决定的落实情况,都应当形成工作记录。这些记录反映了审计人员的详细的工作过程、分析判断、收集到的审计证据、审计结论与意见等,构成了审计工作底稿。

6. 编制和发出审计报告。审计报告是审计业务的最终产品,报告的编制应当符合审计准则的规定,做到证据充分、意见适当;审计报告在签发之前必须经过三级复核;签发审计报告必须符合规定的程序。

7. 复核。项目负责人要对助理人员所完成的审计项目过程和结果进行分析复核。复核的内容主要包括:①项目负责人依变化的审计事项对总体审计计划的修订是否适当有效,助理人员是否已及时修订并实施了具体审计程序。②对委托人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评估是否准确,对检查风险的确定是否满足可接受的最低审计风险水平的要求。③根据符合性测试结果对委托人内部控制制度的描述及执行情况的判断是否正确,助理人员据此所确定的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范围及具体方法的采用能否保证发现已存在的重大错误及舞弊,结合管理层对已存在的重大审计问题的态度、采取措施的方式及最终对审计结论的影响程度,复核审计意见的表达类型及方式是否恰当。

(四) 维护制度

1. 定期或不定期评估制度。会计师事务所应定期或不定期对质量控制政策和程序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估。评估的目的是为了保证事务所质量控制制度和程序的执行,减少生产次品和提供低服务的可能性。目前会计师事务所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执行。执行是一种暴露现实并根据现实采取行动的体系化的方式,执行的核心在于三个流程:人员流程、战略流程和运营流程,它们之间彼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制定一个方面的流程时,必须考虑到其他方面。定期或不定期评估制度需要评估考虑事务所现有的人员能力、事务所的发展战略和其具体的管理操作方式。事务所最高管理者也必须亲自参与评估过程中,以保证评估的顺利进行和有效性。

2. 检查与调整制度。事务所应当制定检查计划,项目负责人要对助理人员执行的审计程序及所形成的审计结论实施必要的检查,以确定其所完成的具体审计工作是否遵循独立审计准则及本所业务规范的要求进行;是否对已完成的审计工作获得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并予以记录;是否存在尚未解决的重要审计问题或重大审计事项并判断其对审计结论的影响程度。如审计范围受到限制,决定是否追加或实施替代审计程序,从而达到最终审计目的。检查计划通常包括检验和复查两个方面。检查通常是由会计师事务所的员工完成的,也可以委托所外人员来执行。检查程序主要依赖于会计师事务所的内部控制制度和权责划分。事务所应设计、制定检查程序的目的和程序表,有关检查范围的指引,建立检查活动的时间表及为检查者与审计小组提供解决异议的程序。

三、 结论

制度体系是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的重要子体系之一,建立健全有关制度是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得以健康、高效运行的基础。本文首先探讨了制度子体系的整体结构,认为制度子体系主要由体系组织制度、体系管理制度、体系执行制度和维护制度等四个方面组成,然后阐述了各类制度应包含的主要内容。从体系的角度加强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建设,是提高审计质量、促进会计师行业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孙强.信息体系审计:安全、风险管理与控制[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2]陈思维,石盈,巫丽兰.现代审计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3]余玉苗.审计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4]乔春华等.审计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5]常勋,黄京菁.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6]张连起.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 杨小民

作者:汪名友

第4篇:会计师事务所保密制度

公司员工保密制度

第一条:保密范围

一、凡属国家未公开或规定了保密要求的,不论知情人从任何渠道获得, 均不得向其它机关第三人通报、告知、扩散,也不得见诸任何公开媒体;

二、凡属本公司未公开或规定了保密要求的

不论知情人从任何渠道获得,均不得向其他无关第三人通报,告知、泄漏、扩散,也不得见诸任何公开媒体;

三、本公司具体秘密主要有:

组织结构状况,人员分布情况,财务会计管理资料,人事档案管理资料,业务工作档案资料,股东会决议、记录、纪要、决定,内部劳动报酬管理资料,本公司的各种文件资料,以及其他需要保密的事项;

四、本公司全体从业人员对在执业工程中知悉的委托人的全部或部分秘密,任何人均不得向本公司以外的任何部门、组织、单位、个人通报,告知、泄露、扩散,也不得见诸任何公开媒体;

五、对因在本公司执业过程中知悉的本公司未公开或规定了保密要求的全部或部分秘密,任何人均不得向本公司以外的任何部门、组织、单位、个人通报,告知、泄露、扩散,也不得见诸任何公开媒体;

六、对公司领导交办的尚未公开或规定了保密要求的事项,不扩散,不议论,不传播,不评说;

第二条:对与己无关的事情不打听、不扩散、不议论、不传播、不评说; 第三条:其它按照国家有关保密的法律法规及

《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关于保密的要求的规定及本公司规定应保守的秘密未经批准任何人均不得向本公司以外的任何部门、组织、单位、个人通报,告知、泄露、扩散,也不得见诸任何公开媒体;

第四条:公司员工故意违犯公司保密制度的从重处罚。

第5篇:会计师事务所三级复核制度

为进一步提高我所执业质量水平,加强执业质量内部控制,依据《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准则第5101号——业务质量控制》的规定,特制定本制度。

执业质量是会计师事务所的生命线。我所执业质量实行三级复核制度。其流程为:项目组复核——部门复核——事务所复核。

一、复核的总体性要求

1、复核的范围

(1)复核财务报表或其他业务对象信息及报告,尤其考虑报告是否适当; (2)检查与项目组作出重大判断及形成结论是否正确;

(3)复核在审计过程中识别的特别风险以及采取的应对措施是不恬当; (4)检查是否已就存在的意见分歧、其他疑难问题或争议事项进行了适当咨询,以及咨询得出的结论的执行情况;

(5)复核执业人员所作出的判断,尤其是关于重要性和特别风险的判断是否存在偏差;

(6)在审计中识别的已更正和未更正的错报的重要程度及处理情况; (7)审计工作底稿是否反映了针对重大判断执行的工作,是否支持得出的结论;

(8)与管理层、治理层以及其他方面沟通的情况。

(9)检查审计日记、审计总结是否完整并能反映其工作轨迹。

部门负责人应当全面复核执业报告,部门负责人以上人员可以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进行重点复核,但不能减轻其复核责任。

2、业务方案、工作计划的复核程序

一般项目的业务方案、工作计划由项目经理编制,部门负责人审核批准。 规模较大的项目,业务方案、工作计划由项目经理编制,部门负责人复核, 1 副主任会计师或主任会计师审核批准。

3、业务报告的复核程序

项目完成后,由项目负责人编写项目完成总结报告,送所在部门负责人复核,部门负责人复核并签署意见后,送副主任会计师或主任会计师复核签发。各级复核人员逐一在复核表上签字。

二、各级复核人员的要求

执业人员克尽责守,履行既定工作程序是质量保障的灵魂。执业人员必须认真履行自己的岗位职责。同时,事务所鼓励全体人员尽可能地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一)项目组复核内容

1、业务报告(审计报告、税务代理报告、其他查账报告) (1) 标题、报告文号是否正确 (2) 被审单位名称是否正确 (3) 审查时期是否正确 (4) 审查范围是否明确

(5) 报告类型或审查结论是否恰当

(6) 报告的结构是否符合准则或相关部门规定

(7) 报告的形式是否符合我所规定(字号、字体、页眉、页脚…) (8) 报告的落款是否正确

2、业务报告附件——报告附表及附注 (1)常用附表

A. 报表的单位名称是否与业务报告一致,报表日期是否正确 B. 资产负债表是否平衡

C. 资产负债表中的未分配利润是否与利润分配表中的未分配利润一致 D. 利润表的勾稽关系是否正确

E. 现金流量表中的现金净增减额是否等于货币资金期末与期初数的差额

2 F. 现金流量表中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净额是否与补充资料一致 G. 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的净利润是否与利润表中的净利润一致 (2)会计报表附注

A. 会计报表附注的单位名称与业务报告的单位名称是否一致 B. 会计报表附注的范围、期间与业务报告的范围、期间是否一致 C. 有关会计项目的金额注释与会计报表相关栏次金额是否一致 D. 关联交易、重大事项、承诺事项、日后事项的披露是否齐全、真实

3、业务工作底稿 (1)综合类工作底稿 A. 业务约定书是否具备 B. 业务计划是否具备 C. 工作总结是否具备

D. 与客户交换意见记录是否具备 E.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调查是否具备 F. 分析性复核工作底稿是否具备 G. 未审会计报表是否具备 (2)业务类工作底稿

A. 货币资金中的银行存款询证函是否收集齐全

B. 库存现金是否进行了抽查、盘点 C. 存货监盘、抽查资料是否具备、齐全 D. 存货的计价测试是否完成

E. 应收、应付款项的发出询证函汇总表及其记录是否具备 F. 应收、应付款项未回函的替代程序是否完成 G. 长、短期投资的协议、章程、合同等是否收集齐全 H. 固定资产的折旧及摊销是否经过测算及检查

I. 无形资产的摊销是否经过测算及检查

3 J. 长期待摊费用的摊销是否经过测算及检查 K. 长、短期借款的合同、银行询证函是否收集齐全

L. 长、短期借款利息的测算是否进行,记入费用及工程是否进行了检查 M. 收入的确认依据是否充分 N. 收入截止日的测试是否完成 O. 成本计价的测试是否完成

P. 现金流量表的审计是否按其审计程序执行

Q. 关联交易事项是否收集到相关资料并在报表附注中披露 R. 或有事项是否收集到相关资料并在报表附注中披露 S. 期后事项是否收集到相关资料并在报表附注中披露

(二)部门复核内容

1、是否对项目组制订的工作计划进行审核(包括对委托单位情况是否全面了解,风险评估是否恰当,重点审查领域或项目的判断是否恰当,重要性水平的确定是否合适,审计执行人员是否胜任,时间预算是否适宜等)?

2、是否对项目组的工作进行指导并帮助解决了执业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对重大问题已向所负责人请示并获解决?

3、是否已审核过项目组编写的业务工作总结和工作底稿复核记录?

4、是否对重点审查领域和重要审查项目的工作底稿进行了详细复核?

5、经过审核是否认为项目组已充分执行了工作计划要求的审查程序?

6、工作底稿的编制是否符合要求并足以支持最后的审查结论?

7、在计划、内控和审查中发现的较大问题是否已被查清并作了恰当的处理?

8、是否已对重大事项(如关联交易、持续经营、期后事项和或有负债等)予以必要的关注?

(三)事务所复核内容

1、项目组、部门复核人是否按规定进行了工作底稿复核?

2、项目计划是否经过核准?

3、内部控制评价及风险的评估与控制是否恰当?

4、重点审查领域是否取得充分适当的证据?

5、重大问题的请示与处理是否恰当?

6、审定会计报表及其他附表是否不存在重大错报、漏报的可能性?

7、业务报告表述的意见或结论是否恰当?

三、本制度自二○一一年一月一日执行。

第6篇:会计师事务所业务报备制度

河南省会计师事务所业务报备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维护社会公众利益和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的合法权益,预防和打击假冒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报告的违法行为,全面提升执业能力、促进行业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在河南省境内依法设立的会计师事务所(含外省会计师事务所在河南省设立的分所)以及在河南省执行法定业务的外省事务所均适用本方法。

第三条 省内会计师事务所到省外执业应当遵守当地业务报备的相关规定。

第四条 会计师事务所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规定开展的注册会计师法定业务,即财务报表审计业务、专项审计业务等其他鉴证业务均属于业务报备的范围。

财务报表审计业务:是指以被审计单位整体财务报告为鉴证对象、以通用目的为财务报告编制基础,对财务报告整体发表审计意见的审计项目,包括年报审计、中报审计、季报审计、月报审计、IPO审计、发行债券审计、基准日报表审计等。审计报告的用途既可以是法律法规规定的,也可以是司法鉴证目的、银行放贷目的或其他目的的情形。

专项审计业务:是指以部分财务指标为鉴证对象、或以特

1

殊目的为财务报告编制基础,对个别或部分财务指标发表审计意见,或通过个别或部分财务指标对专门事项进行认定并发表意见的审计项目,是除财务报表审计、验资以外的其他鉴证类业务。

第五条 会计师事务所业务报备采用网上实时报备方式。各会计师事务所应当在业务终了时,出具业务报告时,实时将有关业务信息录入省注协网上业务报备系统,填报完成后由系统生成防伪验证码和二维码。

第六条 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业务报告时应将带有二维码的防伪报告封面作为业务报告书的首页,并将获取的防伪验证码完整无误的打印至对外出具的鉴证报告正文每页的右上角。会计师事务所出具鉴证业务报告时建议采用不可拆卸装订技术以保证鉴定报告的完整性。

第七条 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业务报告上打印有防伪验证码及二维码仅证明此业务报告是经依法批准设立的事务所出具并经河南省注册会计师协会业务报备系统备案,业务报告的法律责任主体仍然是会计师事务所,注册会计师协会不承担业务报告的任何法律责任。

第八条 在河南省内执业的外省会计师事务所,每承接一项业务需向省注协提交会计师事务所营业执照复印机、事务所介绍信和申领人有效身份证件,到省注协申请临时登录帐户,登

2

录业务报备系统进行业务报备获取防伪验证码及二维码。

第九条 会计师事务所将业务报备信息录入业务报备系统的,原则上不予撤销。

如会计师事务所和委托人达成解除鉴证服务协议的,会计师事务所应提交双方签署的解除该项服务的证明及相关鉴证报告的复印件,经所属注协审核后,可以撤销。

第十条 会计师事务所操作人员录入报备信息错误、需要修改的,应向所属注协提交加盖会计师事务所公章的修改申请和相关鉴证报告复印件,修改申请中应注明申请退回鉴证报告报备的原因。经所属注协审核同意后,可以退回修改。

会计师事务所修改后,应于3个工作日内完成再次报备信息申请。

第十一条 会计师事务所一旦将报告信息录入报备系统且已经产生防伪验证码,并通过所属协会确认,该报告随即具备了外部可以查询的条件。

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等鉴证报告使用人可扫描报告封面二维码获取该报告的基本信息,如需详细了解报备的基本数据,则需使用防伪验证码登陆省注协网站查询验证该报告真伪及报告详细内容。

第十二条 省注协根据工作需要,可向有关部门提供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报备信息。

3

第十三条 会计师事务所应当建立健全业务报备管理制度,并指定专人负责,加强业务报备管理。

第十四条 会计师事务所的主任会计师为业务报备制度的第一责任人,对本所上报的相关业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

第十五条 会计师事务所受到省及省以上行政机关作出暂停执业行政处罚的,暂停防伪验证码使用权限。

会计师事务所暂停执业期满后由会计师事务所提出申请,经省注协同意后恢复其防伪验证验使用权限。

第十六条 会计师事务所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停止防伪验证码使用权限:

1.被撤销行政许可的; 2.被吊销营业执照的; 3.自行终止的;

4.注册地址迁出河南省的。

第十七条 会计师事务所未在规定时间内进行报备、虚假报备、报备类型不实或不报备的,未按照要求使用防伪验证码及二维码的,申请变更报备信息后未及时再次提交报备申请的,省注协将依据行业惩戒办法和《行业自律公约》对相关责任人予以惩戒,同时将有关惩戒信息计入行业诚信档案。

第十八条 省注协负责审核省直管会计师事务所业务报备

4

信息,各市注协负责本市会计师事务所业务报备信息的审核。省、市注协根据相关行业管理规定对会计师事务所业务报备信息的真实性进行审核。审核中应重点关注:业务报备类型是否正确、出具审计报告的编号是否规范是否连续,是否存在低价竞争,事务所人员规模和业务规模是否相匹配等内容。

第十九条 协会工作人员对在业务报备中了解到的会计师事务所重要信息及其客户情况负有保密责任。未经批准,擅自对外提供会计师事务所业务报备信息的,将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第二十条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试行。2011年11月9 日豫会协【2011】63号文发布的《河南省会计师事务所业务报备及防伪验证码管理办法》同时作废。

第7篇:会计师事务所档案管理制度

第一章 总则

一、 为了规范本所业务资料的分类、整理、立卷、归档工作,实现档案管理科学化、制度化,根据《安徽省会计师事务所业务档案管理办法(试行)》的有关规定,结合本所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二、 本所的业务资料,主要指执业人员,在执行各项咨询业务中形成的工作底稿和出具的报告书。办理培训形成的资料,也列入业务资料范围。

本所的一般文件和会计核算资料(包括会计凭证、帐簿、报表),不属于业务资料范围,应分别按文书档案和会计档案管理的有关规定进行管理。

三、 业务档案管理的基本内容是,按照规范化、科学化的要求,对业务资料进行分类、归集、整理、立卷、编目、保管、利用、鉴定与销毁,并形成制度。

四、 业务档案由本所统一管理,并接受各有关部门和档案业务管理部门的业务指导和监督。

第二章 业务资料的分类

五、 本所办理各项业务形成的工作底稿,应分别业务性质,划分为综合类、业务类、备查类三类,并结合实际,制定分类工作底稿的具体目录和索引系统,便于整理、利用。

六、 本所的培训业务,包括受托和自办的各种培训班。办理前述培训形成的资料,主要包括委托培训的协议、教学大纲、自编教材、试题、参考答案,评分办法、学员名册、成绩单和培训工作总结等,应分别不同培训项目和期次进行归类。

第三章 业务档案的形成

七、 执业人员在完成一项咨询业务后的两个月内,应由主办人员(或由承办部门指定人员)对业务资料进行分类、归集、整理,并按一个委托单位一项业务立一个案卷的要求立卷,不得将多个委托单位同一项业务合立成一个案卷。

八、 立卷人员对咨询业务资料进行分类、归集、整理、立卷时,应按下列顺序排列:综合类工作底稿,业务类工作底稿,备查类工作底稿。业务类工作

1底稿,凡编有序号的,按序号排列,没有编序号的按形成报告的内容的顺序排列。

对培训形成的资料,按协议、教学大纲、自编教材、各科试题、参考答案、评分办法、学员名册、成绩单、培训工作总结等顺序排列。

九、 为便于对业务档案调阅、鉴定和销毁,案卷可采用袋装式。立卷人员在对业务资料进行分类、归集、整理、立卷后,可分类进行简易装订,并在每页右上角顺序编上页号,再外套档案袋。档案袋上必须填写下列项目(代案卷目录):

1. 委托单位名称:一律填写全称;

2. 委托单位经济性质:企业单位按国有、集体、私营、股份制、外商投资等分别填写,行政事业单位按行政、事业分别填写;

3. 业务项目:按验资、会计报表审计、专项审计、投资评估、资产评估、工程造价、项目可行性研究等分别填写。其中:验资须填明设立验资、变更验资或年检验资;专项审计须填明具体项目,如承包经营终结审计、厂长(经理)离任审计、工程造价审核、经济案件证据鉴定、财务大检查、小金库检查、破产清算、企业合并、分立事宜中的审计业务等;

4. 报告书发文时间和编号;

5. 承办部门和主办人员;

6. 收费金额;

7. 目录及起止页号:综合类工作底稿中需长期保存的底稿和备查类工作底稿,须逐个填明项目和起止页号,业务类工作底稿和综合类工作底稿中的其他部分,只须填明总的起止页号,不需逐项填写。

业务档案也可采用订本式、盒装,一个档案盒可装几本案卷。但立卷必须严格按第八条的规定办理,以便分别调阅。

十、立卷人员对不同培训项目和期次的培训资料,应按第九条第二款的排列顺序进行整理立卷,并在每项右上角顺序编上页号,再外套档案袋,并填写有关项目,其中目录及起止页号须逐项填写。

十一、 立卷人员在对业务资料进行整理立卷时,对不属于归档范围的资料(如临时记录和草稿等)以及重复的资料,应予以删除;对纸张不规格、破损、卷角或皱折的资料,应进行技术加工处理:

1. 纸张超出规格的,在不影响资料完整和字迹的前提下,可酌情剪裁,不能剪裁的,可加以折叠;

2. 破损、卷角、折皱、装订线过窄和纸张小于规格的,要用白纸予以

裱衬。

第四章 业务档案的保管和利用

十二、 本所应确定专人管理业务档案。档案管理人员因工作需要发生变动时,应向接办的人员办理交接手续。

十三、 承办部门在对业务资料整理立卷形成档案后,应及时送交档案管理人员保管,如因故需短期存放时,最长不得超过一个月。

十四、 业务档案必须设专橱存放,并进行科学管理,做到分类明确,排列有序,便于查找和利用。要加强对档案管理人员的安全教育,并采取必要的措施(包括备有必要的设施),确保业务档案的安全和完整,防止虫蛀、潮湿、损坏和散失。

十五、 要建立业务档案保密制度,对工作底稿中涉及的商业秘密保密。要设置借阅档案登记簿,本所注册会计师和其他执业人员需要借阅时,要办理登记手续,按期归还。司法机关、国家有部门和其他会计师事务所依照法律和其他有关规定需要查阅业务档案的,必须持有正式介绍信,经所领导批准后方可查阅,但一律不得借出。

十六、 查阅业务档案,查阅人不得对案卷涂改、圈划、抽取、撤换,原则上不得复印和复制,确需复印复制的,应经所领导批准。

十七、 业务档案为永久性档案和当期档案。

1. 永久性档案是指记录内容相对稳定、具有长期使用价值的档案。包括备查类工作底稿和报告书(含附件)、未审会计报表以及综合工作底稿中的业务约定书等。

2. 当期档案是指记录内容经常变化、只供近期使用的档案。包括业务类工作底稿和综合类工作底稿中的其他部分,以及会计培训档案。

十八、 业务档案保管年限如下:

1. 当期档案自报告书签发之日起保存十年,其中培训档案自培训结业之日起保存五年;

2. 永久性档案长期保存;

3. 委托单位撤销和不再由本所执业的单位,其永久性档案的保管年限与最近一年当期档案的保管年限相同。

4. 资产评估业务档案的保管期限,按《资产评估操作规范意见(试行)》第132条的规定办理。

第五章 业务档案的鉴定和销毁

十九、 业务档案保管期满需要销毁时,应由本所档案管理人员提出销毁意见,编造档案销毁清册,经原承办部门会同鉴定。参加鉴定人员认真进行鉴定后应在档案销毁清册上签名盖章,然后报本所领导批准销毁。

十、 本所按规定销毁业务档案时,应报请主管部门派员监销。监销人员在对档案销毁清册认真审查核对后,应在清册上签名盖章。档案销毁清册应存入档案长期保存。

第六章附则

二十二、本制度自公布之日起执行。

第8篇: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检查制度

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检查制度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

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检查制度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和指导注册会计师协会对会计师事务所(以下简称事务所)的执业质量检查工作,引导和督促事务所强化质量控制体系建设,防范系统风险,提升事务所及其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和执业质量,维护公众利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章程》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本制度所称执业质量检查,是指注册会计师协会组织开展的对事务所、注册会计师遵循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准则、中国注册会计师业务准则、职业道德守则等情况的检查,包括检查工作的组织实施,以及检查结果的评价和处理。 第三条 执业质量检查应当遵循风险导向的理念,对事务所的系统风险进行检查。系统风险检查的内容包括质量控制体系检查和业务项目检查。质量控制体系检查涉及事务所的职业道德规范,质量控制环境,合伙人机制,客户关系和具体业务的接受与保持,人力资源,业务规范,业务执行,监控,总分所管理和信息系统等要素。

执业质量检查应当坚持事务所质量控制体系检查与业务项目检查并重,以质量控制体系检查结果指导业务项目检查,以业务项目检查结果支持质量控制体系检查的结论,并对事务所质量控制体系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以及事务所的执业质量水平作出整体评价。

第四条 执业质量检查应当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以事实为依据,以准则为标准,严格检查,严格惩戒,切实实现帮助、教育、督促、提高的目的。

第五条 执业质量检查应当注意区分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充分尊重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

第六条 注册会计师协会可以根据事务所执业质量的整体评价结果,对事务所进行分类分级监管,加强与有关监管部门的沟通协调和信息共享,以优化配置监管资源,提高监管效能。

第七条 注册会计师协会建立执业质量检查公告制度。

第二章 检查的职责分工

第八条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以下简称中注协)负责全国事务所执业质量检查标准和政策的制定以及组织协调工作,并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注册会计师协会(以下简称省级协会)的执业质量检查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

第九条 中注协直接组织对具有从事证券期货相关业务资格会计师事务所(包括分所,以下简称证券所)进行执业质量检查,并根据检查结果对存在执业违规行为的证券所实施惩戒。各省级协会按照中注协的统一部署,组织对本行政区域内的事务所进行执业质量检查。各级协会应加强沟通协调,安排好证券所的检查工作。

第十条 省级协会对本行政区域内事务所跨区域执行的业务进行执业质量检查,必要时可商请业务所在地省级协会协助检查。省级协会发现外地事务所在本行政区域内执行业务涉嫌存在违规问题的,可以提请事务所所在地省级协会进行查处。

第三章 检查周期

第十一条 注册会计师协会应当每年组织开展事务所执业质量检查。 证券所每3年内应当至少接受一次执业质量检查,其他事务所每5年内应当至少接受一次执业质量检查。

中注协每年应当对获准从事H股企业审计业务的事务所实施抽查。

第十二条 对存在下列情形的事务所,注册会计师协会可以考虑在一个检查周期内安排两次或两次以上的检查:

(一)受到行业惩戒或行政处罚的;

(二)在以往的执业质量检查中存在问题较多,执业质量整体评价结果较差的;

(三)未按照注册会计师协会的要求进行整改或者整改不力的;

(四)注册会计师协会认为需要检查的其他情形。

第四章 检查计划

第十三条 注册会计师协会应当制定年度检查计划或检查方案,明确检查依据、检查目的、检查对象、检查内容、检查方式、检查工作安排和要求等。 第十四条 省级协会的年度检查计划或检查方案,应当报送中注协备案。

第十五条 在确定被检查事务所名单时,注册会计师协会应当对存在下列情形的事务所予以重点考虑:

(一)新承接的业务可能存在重大审计风险的;

(二)股东(合伙人)之间纠纷较大,可能影响执业质量的;

(三)采用不正当竞争手段承揽业务的;

(四)诋毁同行、损害同行利益的;

(五)受到投诉举报较多且反映问题严重的;

(六)业务收费违反收费管理办法或显著低于行业平均收费水 平的;

(七)新批准设立的;

(八)承接业务数量与事务所人力资源、规模明显不匹配的;

(九)存在第十二条规定情形的。

第五章 检查人员和咨询专家

第十六条 注册会计师协会应当合理选择和确定检查人员,组成检查组。检查组应当由不少于3名的检查人员组成,实行组长负责制。

检查组受注册会计师协会的委派,在注册会计师协会授权范围内开展检查工作。 第十七条 检查人员应当由职业道德好、专业素质高、实践经验丰富的注册会计师和注册会计师协会工作人员担任。

第十八条 担任检查人员的注册会计师应当同时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一)担任或曾经担任事务所项目负责人以上的职务;

(二)在事务所从事审计工作5年以上;

(三)熟悉会计、审计等专业理论和实务;

(四)最近3年没有因执业违规行为受到行业惩戒或行政处罚。

第十九条 注册会计师协会应当建立相对稳定的兼职检查人员队伍,有条件的可以建立专职检查人员队伍。注册会计师协会应对检查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 第二十条 检查人员的权利主要包括下列内容:

(一)对被检查事务所的质量控制制度及相关的内部治理、内部管理制度,业务档案,财务会计资料,以及其他与检查相关的资料进行查阅、记录和复印,包括对相关信息系统的查阅和记录;

(二)对事务所有关人员进行询问或发放调查问卷;

(三)必要时,可对涉嫌严重违规或双方争议较大的业务报告和相关工作底稿调回注册会计师协会查阅。

第二十一条 检查人员的义务主要包括下列内容:

(一)对检查中了解到的国家机密、事务所及其客户的涉密信息应当保密,不得用于与检查工作无关的任何用途,也不得泄露给与检查工作无关的任何人员;

(二)与被检查事务所有利害关系的,应当主动回避;

(三)保持客观公正、廉洁自律,不得接受被检查事务所的宴请、礼品或礼金等。 第二十二条 注册会计师协会建立专家咨询制度,成立专家咨询组。

专家咨询组主要由事务所负责技术或质量控制的合伙人和注册会计师协会负责监管工作的人员组成。

第二十三条 咨询专家负责在执业质量现场检查、检查结果论证、惩戒过程中提供技术指导和援助。在现场检查期间,咨询专家对检查组遇到的重大疑难问题提供技术咨询,为检查组开展检查工作提供技术支持。检查结束后,咨询专家参与检查结果论证工作,复核检查结论、检查工作底稿、检查报告和整改建议书等。 咨询专家应遵守第二十一条规定的义务。

第二十四条 检查人员和咨询专家参加执业质量检查的时间可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继续教育制度》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非执业会员继续教育暂行办法》的规定折合为本年度的继续教育学时。

第二十五条 注册会计师协会可向检查人员、咨询专家所在单位及个人支付一定的费用,并对表现优秀的检查人员予以表彰、奖励和重点培养,对违反检查纪律的上述人员予以相应的处分。

第二十六条 事务所应当积极推荐符合条件的相关人员参加检查,并支持其工作。 事务所应当保证检查人员、咨询专家在参加注册会计师协会的执业质量检查期间的业绩考核与评价、薪酬待遇等不因参加检查工作而受到影响。

第六章 现场检查

第二十七条 在实施现场检查前,注册会计师协会应当提前15个工作日公布被检查事务所名单,并提前5个工作日以书面形式通知被检查事务所。 第二十八条 被检查事务所应当在接受检查前进行自查,形成自查报告,并按照检查通知要求做好接受检查的准备工作。

第二十九条 被检查事务所应当依据下列要求积极配合检查工作:

(一)及时全面地提交检查所需的全部资料,并保证所提交资料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二)为检查组提供必要的工作场所和办公条件;

(三)确定专人负责与检查组的联络;

(四)妥善安排股东(合伙人)、注册会计师和其他相关人员配合检查组开展工作;

(五)如实回答检查人员的询问,准时参加检查组召集的会议,及时进行意见反馈。

对于被检查事务所及其注册会计师不配合检查工作,不按时提供相关资料,经提醒或敦促没有效果的,检查组在请示注册会计师协会并经其同意后,可以撤出被检查事务所。注册会计师协会将对相关事务所予以公告并给予相应的惩戒。 第三十条 注册会计师协会应当制定检查纪律并传达到检查人员。检查组进驻检查现场时要向被检查事务所告知检查纪律。检查人员、被检查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应当遵守检查纪律。

第三十一条 检查组一般应对事务所进行现场检查,必要时也可调阅事务所有关资料进行非现场检查。

第三十二条 检查组应当在对事务所质量控制体系检查的基础上,确定业务项目检查的重点。在实施业务项目检查时,一般应当抽取事务所当年度执行的业务。对于自上次接受检查后执行的以往年度或期间的业务,可以按照一定比例进行抽查。抽样时应当考虑事务所质量控制体系检查的结果,并考虑样本选取的充分性和代表性。

第三十三条 检查组应当就检查中发现的问题与被检查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进行充分沟通,听取并吸收其合理意见。

第三十四条 检查组应当收集检查证据,保证检查证据的充分性和适当性,并根据检查证据形成检查意见,向事务所出具检查意见书。事务所应在规定的时间内向检查组提交反馈意见。检查组从事务所获取的检查证据、反馈意见和重要的沟通事项及结果,应由事务所盖章和相关人员签名确认。对于事务所及其相关人员拒不盖章或签名确认的,检查组应及时向注册会计师协会报告,由注册会计师协会作出相应处理。

第三十五条 检查组应当及时向注册会计师协会汇报检查进展情况以及检查中遇到的重大问题,接受注册会计师协会的指导和监督。

第三十六条 检查组应当按照注册会计师协会确定的检查标准实施执业质量检查,编制检查工作底稿。

第三十七条 检查组应当在完成检查工作后向注册会计师协会提交执业质量检查报告。

执业质量检查报告的内容主要包括:

(一)被检查事务所概况;

(二)检查工作的开展情况;

(三)被检查事务所执业质量整体评价结果;

(四)质量控制体系检查情况及发现的问题;

(五)业务项目检查情况及发现的问题;

(六)被检查事务所的反馈意见。

第三十八条 检查组应当在检查工作结束后,及时归整检查工作底稿,形成检查档案(包括电子档案),统一交注册会计师协会。 注册会计师协会应当组织专家验收检查档案。检查档案的所有权属于注册会计师协会。

第七章 检查结果的处理

第三十九条 注册会计师协会应当从以下方面对检查组提交的检查报告和检查工作底稿进行复核:

(一)执业违规事实是否清楚,检查证据是否确凿,事实的认定是否有充分、适当的检查证据;

(二)检查工作是否符合检查程序;

(三)适用的法律、法规、职业准则是否恰当。

第四十条 注册会计师协会应当组织专家对检查组的工作结果进行论证。

第四十一条 注册会计师协会应当建立相应的惩戒制度,设立惩戒委员会或相应机构,对检查中发现存在严重问题的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给予相应的惩戒。 第四十二条 注册会计师协会实施惩戒,应当以事实为依据,与执业违规行为的性质、情节以及社会影响程度相当,并遵循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坚持惩戒与教育相结合。

第四十三条 注册会计师协会应当维护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合法权益,保障其陈述申辩和申诉的权利。

第四十四条 注册会计师协会应当责成受到惩戒以及其他存在质量控制缺陷的被检查事务所在规定时间内整改并提交整改报告。注册会计师协会应当对事务所整改情况跟踪检查,督促其切实整改。

第四十五条 注册会计师协会应当对年度检查工作进行总结。省级协会应当在年度检查工作结束后,在规定时间内向中注协报送年度检查工作总结。 第四十六条 注册会计师协会应当向社会公告每年检查的事务所数量、检查对象、检查内容、检查重点、检查处理结果以及检查发现的主要问题。

第八章 附 则

第四十七条 注册会计师协会开展专案检查、专项检查等其他检查工作,可参照本制度的规定执行。

第四十八条 注册会计师协会应当将年度检查总体情况及检查结果录入中注协行业管理信息系统。

第四十九条 各省级协会可以按照本制度,制定本地区的实施办法,并报中注协备案。

第五十条 本制度自2011年7月16日起施行。

第9篇:XXXX会计师事务所管理制度

为了进一步体现按劳分配原则,建立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内部管理体制,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业务开拓的主动性,加强质量控制和内部管理,特制定以下管理制度。

一、人事管理制度

(一)、组织机构及岗位设置 主任会计师(董事长) 总经理

(二)岗位任职条件

1.主任会计师:具备优秀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经营理念,能团结带领全体同仁共同奋斗,使事务所得到健康稳步发展;同时,具备较高的管理水平和业务素质,能有效地控制事务所的执业风险,并能为事务所经营风险承担主要责任。

2.总经理: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先进的经营理念;具备优秀的组织、管理、协调能力;具备很强的业务开拓能力和客户工作经验;具有优秀的团队管理和项目管理经验。业务知识广博,能全面领导事务所的各项业务工作。

3.副主任会计师、副总经理:具备精湛的业务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能有效协助主任会计师和总经理制定全所各项管理规范;具备很强的组织、管理、协调能力和业务开拓能力;在分管范围内,能有效地开展各项工作。

4.部门经理: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团队精神,具备相关执业资格;有较强的业务开拓能力和较高的业务素质;具有丰富的项目管理经验,能很好的组织、协调、指导本部门人员完成所里分配的各项业务。

5.高级项目经理: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相关执业资格;具备丰富的执业经验和精湛的执业水平,能有效控制风险;具备较强的协调和沟通能力,能够担任项目负责人完成大型的审计或评估等项目。

6.项目经理: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相关执业资格;具备较高的执业水平和风险控制能力;具备一定的组织、协调和沟通能力,能够担任项目负责人完成各类审计或评估项目。

7.项目助理: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通过执业资格考试或取得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资格或具有相关专业大专以上学历并具备二年以上工作经验,具有敬业合作精神和一定沟通能力。

8.办公室主任/付主任: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文字处理能力,熟悉办公自动化和档案管理,并具备一定财会知识;能有效协助主任会计师处理事务所日常事务性工作。

9.会计和出纳:具备较强的敬业精神,能胜任岗位所要求的工作内容,熟悉办公自动化、档案管理等;具备一定行政管理、人事管理和财会专业知识,能协助办公室主任/付主任做好各项后勤和办公室事务性管理工作。

(三)、岗位职责根据岗位设置和任职条件,对各岗位所赋予的职责规定如下:主任会计师上级主管:股东会

1、负责制定、组织和实施本所的业务发展计划,对外开拓业务,保证全所年度目标的完成;

2、负责制定本所内部管理制度,加强对各部门工作的检查、监督和考核,保证全所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

3、负责事务所的质量控制和执业质量,负责业务报告的终审复核和签发,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和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把好质量关,降低业务风险;

4、定期组织全体人员学习党和政府的有关政策、法规以及相关业务知识,不断提高全所人员政策业务水平,培养一批有较好的专业水平、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的执业队伍;

5、负责召集股东会,并向股东会报告工作。

二、总经理上级主管:主任会计师

1、协助主任会计师制定事务所业务发展计划、内部管理制度、质量控制制度;

2、具体负责全所业务的开拓、组织和实施,协助主任会计师把好业务质量关,降低业务风险;

3、负责对各部门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和检查,保证各部门工作正常开展;

4、根据事务所内部分工,负责中证评估XX分公司的工作。

三、副主任会计师/副总经理上级主管:总经理

1、协助总经理组织实施本所业务发展计划,积极对外开拓业务,保证全所年度目标完成;

2、参与所内重大业务项目审计工作,协助主任会计师把好业务质量关;

3、协助总经理加强对各部门工作的检查和监督,保证全所各项工作正常开展;

4、根据事务所内部分工,负责分管部门的工作。

四、部门经理上级主管:总经理

1、积极对外开拓业务,与客户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负责组织、实施本部门各项业务工作,确保本部门业务指标的完成;

2、严格遵循注册会计师执业规范,对本部门出具的业务报告的工作底稿进行二级复核并签署意见,严格控制业务风险;

3、负责本部门人员的日常管理,严格执行事务所内各项规章制度,保证本部门日常工作的正常开展;

4、负责本部门的业务安排、调度和员工的工作业绩考核;

5、负责本部门业务档案的整理、装订、归档工作;

6、完成主任会计师和总经理交办的其他工作。

五、高级项目经理/项目经理上级主管:部门经理

1、积极对外开拓业务,维护客户关系,协助部门经理完成本部门的各项工作目标;

2、担任项目负责人,组织具体项目的实施,严格遵循执业规范,控制业务风险;

3、负责对项目组成员的工作分工、业务指导,并对项目小组成员的工作底稿进行审核,撰写审计报告;

4、完成部门安排的其他工作。

六、项目助理上级主管:部门经理/项目经理

1、协助项目经理积极对外开拓业务,做好客户关系;

2、严格按照执业准则和执业规范做好分配的项目工作,并协助项目经理出具业务报告;

3、完成部门交办的其他工作。

七、办公室主任/付主任上级主管:主任会计师

1、负责拟订办公室管理规定,办公用品和设备的采购领用规定、考勤规定、业务档案管理规定等相关内部管理规定,报主任会计师和总经理批准后组织实施。

2、负责日常行政性管理工作;

3、负责人力资源方面的管理工作;

4、负责业务档案、文秘档案的登记和归档等管理工作;

5、办理主任会计师和总经理交办的其他工作。

八、会计(兼业务和人事助理)上级主管:办公室主任

1、严格按照财政部《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税务师事务所会计核算办法》对事务所的财务会计事项进行审核和账务处理,办理税务申报,编制会计报表;

、具体负责业务考核统计、工资计算和业务档案的登记、归档工作;

3、具体办理人力资源方面的工作(劳动合同的签定和鉴证、社会保险事务、人事档案委托和劳动关系的变更等);

上一篇:手机业务员述职报告下一篇:中学爱卫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