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会计制度新旧对比(精选8篇)
新修订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原制度相比较,主要有以下八个方面的变化:
第一,配套新增了与国库集中支付、政府收支分类、部门预算、国有资产管理等财政改革相关的会计核算内容,实现了会计规范与其他财政法规政策的有机衔接,有利于促进各项财政改革政策的贯彻落实。
第二,创新引入了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新制度要求事业单位按照事业单位财务规则或制度规定确定是否计提折旧,并规定了“虚提”折旧和摊销的创新性处理方法,即在计提折旧和摊销时冲减非流动资产基金,而非计入支出。这一处理兼顾了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双重需要,既不影响事业单位支出的预算口径,又有利于反映资产随着时间推移和使用程度发生的价值消耗情况,促进事业单位落实“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结合”的资产管理理念和原则,为事业单位进行内部成本核算提供会计数据支持。
第三,明确规定了基建数据并入会计“大账”。原制度下,事业单位的基本建设投资执行《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与基本建设相关的资产、负债及收支都只在基建账套中反映,基建账数据长期“游离”会计“大账”。新制度要求事业单位对于基建投资,在按照基建会计核算规定单独建 账、单独核算的同时,将基建账相关数据定期并入单位会计“大账”。这一规定有助于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完整性,为事业单位全面加强资产负债管理、防范和降低财务风险发挥会计信息支撑作用。
第四,着力加强了对财政投入资金的会计核算。新制度重新界定了财政补助收入的核算口径,要求在“事业支出”科目下单独对财政补助支出进行明细核算,增设了“财政补助结转”、“财政补助结余”两个净资产科目,对于财政补助收入、支出情况以及财政补助结转和结余的形成过程设计了清晰的账务处理流程,对于实施部门预决算管理、加强财政资金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将发挥更为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第五,进一步规范了非财政补助结转、结余及其分配的会计核算。新制度严格区分财政补助和非财政补助结转结余,通过设置“非财政补助结转”、“事业结余”、“经营结余”等科目,进一步将非财政补助资金区分结转和结余分别核算,并对非财政补助结余的形成及其分配情况设计了科学的账务处理流程。这些规定符合“财政拨款结转结余不参与预算单位的结余分配、不转入事业基金”、“专项资金专款专用”等部门预算管理规定,有助于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的支出和分配行为,促进事业单位健康、可持续发展。
第六、突出强化了资产的计价和入账管理。新制度针对事业单位实务中普遍存在的对于接受捐赠、无偿调入资产计2 量口径不统一、相关资产不入账等问题,进一步明确了该种情况下资产的计量原则,要求在没有相关凭据、同类或类似资产的市场价格也无法可靠取得的情况下,将所取得的资产按照名义金额入账,并要求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以名义金额计量的资产情况。这些规定有利于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有利于促进取得的资产及时入账,通过资产的账实核对手段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确保国有资产安全完整。
第七,全面完善了会计科目体系和会计科目使用说明。新制度按照此次改革要求,对现行制度下的科目体系进行了全面梳理和改进,新增、取消了部分科目,对个别科目名称进行了修改,同时全面完善了各科目核算内容、明细科目设置、确认计量原则、所涉及经济业务或者事项的账务处理等内容,为事业单位会计实务操作供了更为科学、全面的依据。
关键词:医院会计制度,医院会计管理,新旧对比
近年来, 医疗体制改革日益深入, 国家财政拨款已从全面支持医院转而主要支持卫生保健等医疗卫生服务领域, 不仅范围大大缩小, 而且财政拨款力度也大大降低, 医院要实现生存与发展, 必须更多地依赖医院服务水平的提升和市场竞争力的提升, 医院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显得更加突出。在此情况下, 从1998年开始实行的医院会计制度越来越人难以适应现实需要, 为适应新时期医院发展需要, 卫生部于2010年12月31日颁布了新的《医院会计制度》。对新旧两代《医院会计制度》进行对比, 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医院会计制度》, 推动医院会计管理工作上水平, 为医院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本文将对新旧《医院会计制度》进行详细对比, 深度解读新《医院会计制度》
一制度的试用范围有所调整
旧《医院会计制度》的适用范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各类采用独立核算的公立医院, 其中包括各级综合医院、专科医院、疗养院、卫生院及门诊部等。新《会计制度》的适用范围则发生了改变, 主要体现在不包括城市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同时规定, 其他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它的非营利医院也可以参照新医院会计制度执行。这种强调公立医院与其他非营利性医疗机构适用同一部会计制度的做法, 可以很好地保证同性质会计核算的一致性。但相对而言, 新的《医院会计制度》的适用范围有所缩小, 不再包括城市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从而使这些医院机构的会计管理存在一定的漏洞, 这可能是新《医院会计制度》存在的较大问题。
二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的方法发生改变
在原有的《医院会计制度》中, 固定资产购置时会一次性列为支出, 并且在其有效的使用期限内不计提折旧, 同时也不做减值测试, 固定资产账面反映的只是固定资产的原值。当固定资产报废或是处置时, 由于没有可供参考的依据, 很难真实反映其会计信息, 不符合会计信息的真实与可靠的客观需求。这种不计提折旧的规定可能带来的后果就是:由于缺乏必要的会计核算与监督, 医院对固定资产的处置会比较宽松, 固定资产的提前报废或处理, 会带来实际上的固定资产流失。这种制度上的漏洞无疑与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的保值增值要求不相符合。在医疗体制改革日益深入的今天, 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已成为医院降低医疗成本, 提高资金利用率的重要内容。
正是基于此, 新《医院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的计提折旧做了比较显著的变化。一是将原来的计提固定资产斧修购基金改为计提固定资产折旧。这样一来, 可以借鉴其它企业固定资产的管理模式, 真实完整地反映固定资产的损耗、折旧以及时间点的固定资产净值。二是将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直接计入医疗成本, 而不是以前的那种计入专用基金科目。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方面, 可以防止医院成本费用的重复计算。另一方面:是可以真实反映客观情况, 固定资产的使用本身就是医院医疗成本的一部分, 医院的经济利润应该减去固定资产采购、折旧的一部分。三是将图书列入固定资产管理人, 但对图书并不进行计提折旧。四是根据资金来源的不同, 对固定资产采取不同的折旧会计处理方法。其中, 对于使用财政补助收入、科教项目收入而获得的固定资产, 在进入计提折旧时, 不计入医疗成本, 但增加累计折旧, 这样的做法是对医疗成本与医疗收入配比关系的体现, 有利于更加真实地反映医院医疗成本, 并且实现了医疗成本核算范围的明确。
三取消了药品收入科目
在旧《医院会计制度》中, 医院的业务收入分为两大块进行核算, 分别是药品收入与医疗收入, 这样区分的做法是为了将药品的收入、支出与结余和医疗服务的收入、支出与结余分别进行考核, 从而更加清楚地反映药品收入结余、医疗服务的亏损, 以及药品收入结余对医疗服务的弥补额。这种做法实际上会导致一种思路:从药品上下工夫, 可以获得更高的药品收入与药品利润, 从而可以弥补医疗服务收入的不足, 从整体上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水平。如此一来, 医院患者的医药费负担将会大幅增加, 这与国家医疗体制改革减轻人民群众看病贵的总体目标不相符。为了适应这种变革需要, 新的《医院会计制度》改变了做法, 将医疗收入与药品收入进行合并, 统一成为“医疗收入”, 并且将药品支出与医疗支出合并成为医疗业务成本。这样的改变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有效解决了医院管理费用在药品支出与医疗支出上的分摊问题。而深层次的好处则是解决了医院长期以来重药轻医的思想, 避免了医疗与药品的不配比问题, 可以有效减少不必要的药品过度使用, 有利于减轻患者的看病费用。
四完善了财务报表
旧的医院会计制度下, 医院的财务报表主要包括财务情况说明书、医院会计报表组成。医院对外使用的主要包括财务报告的内容、会计报表的种类及格式, 由会计制度决定, 医院对内使用会计报表种类、内容等则由医院自己规定。这样的做法, 在给了医院一定自由权的同时, 也造成医院报表的不完善、不统一, 对于医院财务管理的标准化与规范化不利, 无助于医院财务管理水平乃至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新《医院会计制度》对医院财务报告进行了规范, 明确医院财务报告是医院一定时期内的财务状况和收入费用、现金流量等的书面报告文件。医院的财务报表主要包括: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 在此基础上还增加了现金流量表、财政补助收支情况表和各科室成本表。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方面, 通过规范化做法可以大大提升医院财务报表的通用性, 从而更加符合国际惯例, 有利于不同医院之间的交流, 也便于上级部门对医院财务情况的检查与掌握;另一方面, 新《医院会计制度》对医院报表的规范, 考虑了医院财务管理的实际需求, 更便于医院使用, 也更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医院会计管理情况, 并且与原有的会计报表体系相比, 形成了更加完善的医院财务报表体系。
五初步建立了医院财务评价体系
财务评价是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 也是发挥财务管理在企业科学决策的信息支撑作用的重要体现。财务评价在现代企业中已经得到十分广泛的运用, 积累了相当的经验。但一直以来, 一些医院的财务评价还停留在非常初级的阶段, 其评价工作不仅开展较少, 而且从旧的《医院会计制度》中对医院财务评价的相关描述来看, 仅仅重视人均业务量的做法, 显然很难科学客观地评价医院财务指标, 对医院科学管理与决策的支撑作用十分有限。在新的《医院会计制度》中, 以附件的形式对医院财务评价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列举。主要包括六方面共19项医院财务评价指标, 涵盖了从资产运营、收支结构、结余与风险管理, 再到预算管理、成本管理、医院发展能力指标。新的财务评价指标借鉴了企业财务评价的有益经验, 更加全面、科学, 也更加实用。通过财务分析指标的完善, 有效地补充了医院财务评价体系, 一方面, 有助于对医院的财务状况与经营管理业绩进行科学的评价, 及时掌握医院财务情况, 进而采取一些科学的举措, 保持医院财务状况的健康与稳健运行, 实现医院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 更加完善且科学的财务分析指标, 在使外界加强对医院财务状况进行掌握的同时, 也有助于加强对医院的约束, 使医院用更好的业绩表现来获得外界的信赖。这种无时不在的激励与约束, 无疑将极大地提升医院财务管理水平, 有助于医院的长远发展。
六加强了医院成本管理
在旧的《医院会计制度》中, 医院成本核算上仅对医院制剂产品的成本进行核算, 没有提供成本核算所需要的会计信息。在此情况下, 医院要进行成本核算, 就必须建立多个辅助账才能进行。这种复杂性不仅使医院进行成本核算十分不便, 而且会从根本上促使医院不愿意进行成本核算, 这显然与现代医院经济管理的要求不相符。新《医院会计制度》中明确了医院作为成本核算的事业单位对医疗服务与药品成本分别进行成本核算管理, 并且借鉴企业财务制度的“制造成本法”进行成本核算。具体做法是, 将医疗成本、药品成本划分为直接费用与间接费用 (管理费用) 。直接费用包括医疗科室、药品科室的人工成本、药品费、修缮费等费用支出;间接费用包括医院行政管理部门和后勤部门发生的各项支出, 以及职工教育费、坏账准备金等多个费用。其中管理费用在医疗支出与药品支出进行分摊, 从而准确核算成本。新《医院会计制度》更加注重经济核算, 对于医院经济效益的提升具有十分明显的导向作用。在医疗体制改革深入的今天, 医院经济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成本核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而且医药分业管理的做法也契合了医疗体制改革的根本需求, 有利于医院竞争力的提升和可持续发展。
七强化全面预算的功能
旧的《医院会计制度》下, 医院基本建设资金是通过在建设银行开设账户管理, 执行基本建设会计制度的方式进行, 比较宽泛也比较笼统, 具体到医院管理实践上, 是医院预算管理的缺失。无论是管理者的预算理念, 还是医院员工对预算管理的认识与执行都比较差。新《医院会计制度》对此作了较大的改变, 将基建会计与医院会计合并, 将基建支出纳入预算统一管理, 从而更好地反映预算资金的真实全貌。在新《医院会计制度》下, 医院所有的收支全部纳入到预算管理中来, 实行的是全面预算管理。从预算编制、预算审批到预算执行、预算分析、预算调整, 以及决算考核等全面预算管理的各个环节, 都有相应的方法、原则和程序, 使医院的全面预算管理成为现实的可能。不仅如此, 新制度建立的医院全面预算管理, 还补充完善了一直以来医院预算中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医院主体职责不明确的问题, 使这些部门在全面预算管理中各行其职, 各负其责, 有助于医院预算管理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孙筱芬.医院新旧会计制度衔接研究[J].金融经济 (下半月) , 2012 (4)
[2]丁小春.新颁《医院会计制度》和《医院财务制度》的执行准备[J].西部财会, 2011 (6)
[3]马小菊.浅谈新医院会计制度下的医院成本管理[J].企业文化 (下半月) , 2012 (4)
关键词:医院;新旧会计制度;衔接;分析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2-0164-01
一、引言
在日新月异的今天,我国的医学事业不仅拥有了更多的机遇,也面临着更多且更为艰巨的挑战。在2010年12月31日,我国财政部特印发了新的《医院会计制度》,并且决定从2011年7月1日起首先在我国的各个公立医院改革国家联系试点城市施行这项新的制度,而新的《医院会计制度》真正在全国范围内施行是在2012年1月1日。
与旧的制度相比,新制度在进行独立核算的医院会计核算上做了一定的规范,且效果比较显著。新制度还有很多其他的优点,比如加强了关于医院预算、成本核算以及绩效考核等方面的管理,更注重对医院收支与资产状况反映的真实性与准确性等。但是新制度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解决,新旧会计制度的衔接上也有些困难需要克服,为了促进新制度的顺利施行,笔者将对医院新旧会计制度衔接上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自己一些自己的见解。
二、新制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在与旧的制度相比较的时候,新的《医院会计制度》表现出了比较多的优点,比如其具有更完善的财务报表体系、更透明的医院成本核算与预算、更严明的绩效考核体系等。但是在新的《医院会计制度》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首先,作为企事业单位的医院来说,权责发生制在医院的成本核算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我们也意识到权责发生制在执行时力度并不够,应用范围也有限。我们知道,在新《医院会计制度》中规定医院要准确划清资本性与权益性的支出的界限,并且也要完全使用待摊费用,但这必须建立在权责发生制执行到位的基础之上,在执行不到位的权责发生制之下,以上情况都是难以实现的。
其次,新制度取代旧制度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但有些会计人员还是不能很好地做到与时俱进,在学习与运用新制度的时候产生了一定的困难,这无疑会对医院的财务工作带来不利影响。
最后,医院往往会做一些科教项目,其离不开资金的支持,为了使资金使用情况的反映更加明晰,新制度要求科研项目资金的使用情况要在财政补助收入、科教项目等方面都得以反映,散乱的局面不利于医院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几点措施来进行解决。
第一,加大权责发生制的执行力度,扩大其的应用范围。确保医院资本性与权益性支出划分的准确性以及待摊费用得到充分使用。
第二,加强对会计人员学习新制度的培训,在比较新旧制度差异的基础之上,加深会计人员对新制度的了解,帮助其掌握新制度的精神内涵。
第三,为医院科教资金来源以及使用情况专门设立一项新的辅助账,对其进行统一且详尽的记录。
三、新旧制度衔接中存在的困难
新《医院会计制度》无可置疑会与旧的会计制度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所以其在施行起来也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困难。而新制度的顺利施行的前提条件,就是首先实现新旧制度之间的良好衔接过渡,这同样也是摆在医院财务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一旦处理不好,就势必会引起人们对新《医院会计制度》的质疑,导致新制度优于旧制度的众多优点无法显现出来。存在于医院新旧会计制度衔接中的困难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难题。通过调查发现,在我国大多数医院中所应用的管理软件存在着一个普遍的问题,即在医院里的每个部门所应用的是由不同的软件公司所开发的不同的管理软件,这些管理软件独立存在、各司其职,在各自的应用部门里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因为各个软件的程序模块之间的数据接口不是相互连接的,所以就导致在信息收集的时候花费很多的时间,也增加了更多的工作量,而且软件的独立性导致了互相之间失去了约束。
在新制度中规定不再计算药品买进与销售之间的差价,药品的存储与计量成本只需根据其进价来核算即可,这就需要相应的库房管理程序在输出数据的时候对以往模块加以修改。然而各个管理模块之间是独立的,即使是管理需求发生了变化,各模块之间也难以修改与其他管理程序数据之间的对接。除此之外,在新制度中还对固定资产进行了定义,致使应重新划分固定资产,还要为其设定相应的折旧计提的年限与方法,但是目前的医院信息化管理水平还不足以满足这种需求。
(二)医改政策上中存在的难题。通过大量的调查显示,在我国很多医院都存在着医保资金坏账损失的问题,巨大的财务亏损对于医院来说压力不小,而且对于那些存在流动资金借款的医院,这无疑会对在向银行借款的时候面临更大的困难,从而对医院的健康持续性发展带来了严重的不利影响。在新旧制度衔接的时候,如果采取一次性处理的方式来解决这项难题是不妥当的。
四、克服新旧制度衔接困难所需采取的措施
(一)建立更为完善的网络化管理体系。为了,在新旧制度衔接之前就实现医院管理软件上的升级与整合,从而克服医院信息化管理中的难题,需要在医院中建立更为科学、完善的网络化管理体系。具体的措施可以有:为医院的各个部门的管理程序模块之间建立好数据接口,从而建立各个部门之间的数据联系,实现信息管理系统的综合性改革;对固定资产进行网络化管理,比如采用条形码技术来实现固定资产单件或是局部区域内的管理,对固定资产的相关信息进行电脑录入等。
(二)建立更为健全的医保资金管理制度。为了帮助医院减少医保资金坏账上的财务损失,保证新《医院会计制度》的顺利施行,可以在各个医院里建立起一套更为健全的医保资金管理制度,并且借助医院自身的经营收益定期地对一段时间内的医保资金坏账进行消化处理等。
五、结语
做好医院新旧会计制度的衔接工作,对医院的财务管理至关重要。我们应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分析新旧会计制度间的差异,发现其中的问题,并科学合理的解决,最终实现医院新旧会计制度的顺利衔接。
参考文献:
[1]赵珺玲.医院新旧会计制度的比较与分析[J].财经界,2011,10
[2]刘瑞文.公立医院新旧会计制度之比较[J].新财经(理论版),2011,7
[3]冯金刚.把握原则、简化流程:新旧医院会计制度衔接的另外一种操作思路[J].中国卫生经济,2011,12
1.“现金”科目变为“库存现金”科目。
2.新准则取消了“短期投资”、“短期投资跌价准备”科目,设置了“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科目,并在“交易性金融资产”科目下设置“成本”、“公允价值变动”两个二级科目。
3.新准则取消了“应收补贴款”科目,并入“其他应收款”科目核算。
4.“物资采购”科目变为“材料采购”科目。
5.“包装物”科目和“低值易耗品”合并为“周转材料”科目。
6.新准则取消了“长期债权投资”科目,而重分类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科目。(教材第六章金融资产)
7.新准则增设了“投资性房地产”科目,核算为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或两者兼有而持有的房地产。(教材第五章投资性房地产)
8.新准则设置了“长期应收款”和“未实现融资收益”科目。企业采用递延方式分期收款、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的经营活动,已满足收入确认条件的,应按应收合同或协议余款借记“长期应收款”科目,按其公允价值贷记“主营业务收入”等科目,按差额贷记“未实现融资收益”科目。
9.新准则设置了“长期股权投资”科目,但其核算内容和核算方法与原制度相比有所变化。
10.新准则增设了“累计摊销”科目。用来核算无形资产的摊销额。
11.新准则增设了“商誉”科目,从“无形资产”科目分离出来,产生于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
12.原制度要求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进行所得税会计处理的企业设置“递延税款”科目,而新准则设置了“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科目,其核算方法与原制度相比有所变化。(教材第五章所得税)
递延所得税资产=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税率
递延所得税负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税率
13.新准则取消了“应付短期债券”科目,而设置了“交易性金融负债”科目。核算直接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
14.“应付工资”和“应付福利费”科目合并为“应付职工薪酬”科目。
15.“应交税金”和“其他应交款”合并为“应交税费”科目。
16.新准则中设置的“预计负债”科目,其核算内容与原制度相比有所变化。
17.“盈余公积”科目取消了法定公益金有关的核算。
18.新准则增设了“库存股”科目,核算企业收购、转让或注销本公司股份金额。
19.新准则增设了“研发支出”科目,核算企业进行研究和开发无形资产过程中发生的各项支出。
20.新准则增设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核算企业交易性金融资产、交易性金融负债,以及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等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应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或损失。
21.“其他业务支出”科目变为“其他业务成本”科目。
22.“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科目变为“营业税金及附加”科目。
23.“营业费用”科目变为“销售费用”科目。
24.新准则增设了“资产减值损失”科目,25.“所得税”科目变为“所得税费用”科目。
第一条为了规范职工薪酬的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的披露,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职工薪酬,是指企业为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或解除劳动关系而给予的各种形式的报酬或补偿。职工薪酬包括短期薪酬、离职后福利、辞退福利和其他长期职工福利。企业提供给职工配偶、子女、受赡养人、已故员工遗属及其他受益人等的福利,也属于职工薪酬。
短期薪酬,是指企业在职工提供相关服务的报告期间结束后十二个月内需要全部予以支付的职工薪酬,因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给予的补偿除外。短期薪酬具体包括:职工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职工福利费,医疗保险费、工伤保险费和生育保险费等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工会经费和职工教育经费,短期带薪缺勤,短期利润分享计划,非货币性福利以及其他短期薪酬。
带薪缺勤,是指企业支付工资或提供补偿的职工缺勤,包括年休假、病假、短期伤残、婚假、产假、丧假、探亲假等。利润分享计划,是指因职工提供服务而与职工达成的基于利润或其他经营成果提供薪酬的协议。
离职后福利,是指企业为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而在职工退休或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后,提供的各种形式的报酬和福利,短期薪酬和辞退福利除外。
辞退福利,是指企业在职工劳动合同到期之前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或者为鼓励职工自愿接受裁减而给予职工的补偿。
其他长期职工福利,是指除短期薪酬、离职后福利、辞退福利之外所有的职工薪酬,包括长期带薪缺勤、长期残疾福利、长期利润分享计划等。
第三条本准则所称职工,是指与企业订立劳动合同的所有人员,含全职、兼职和临时职工,也包括虽未与企业订立劳动合同但由企业正式任命的人员。
未与企业订立劳动合同或未由其正式任命,但向企业所提供服务与职工所提供服务类似的人员,也属于职工的范畴,包括通过企业与劳务中介公司签订用工合同而向企业提供服务的人员。
第四条下列各项适用其他相关会计准则:
(一)企业年金基金,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10号——企业年金基金》。
(二)以股份为基础的薪酬,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11号——股份支付》。第二章短期薪酬
第五条企业应当在职工为其提供服务的会计期间,将实际发生的短期薪酬确认为负债,并计入当期损益,其他会计准则要求或允许计入资产成本的除外。
第六条企业发生的职工福利费,应当在实际发生时根据实际发生额计入当期损益或相关资产成本。职工福利费为非货币性福利的,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计量。
第七条企业为职工缴纳的医疗保险费、工伤保险费、生育保险费等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以及按规定提取的工会经费和职工教育经费,应当在职工为其提供服务的会计期间,根据规定的计提基础和计提比例计算确定相应的职工薪酬金额,并确认相应负债,计入当期损益或相关资产成本。
第八条带薪缺勤分为累积带薪缺勤和非累积带薪缺勤。企业应当在职工提供服务从而增加了其未来享有的带薪缺勤权利时,确认与累积带薪缺勤相关的职工薪酬,并以累积未行使权利而增加的预期支付金额计量。企业应当在职工实际发生缺勤的会计期间确认与非累积带薪缺勤相关的职工薪酬。
累积带薪缺勤,是指带薪缺勤权利可以结转下期的带薪缺勤,本期尚未用完的带薪缺勤权利可以在未来期间使用。
非累积带薪缺勤,是指带薪缺勤权利不能结转下期的带薪缺勤,本期尚未用完的带薪缺勤权利将予以取消,并且职工离开企业时也无权获得现金支付。
第九条利润分享计划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企业应当确认相关的应付职工薪酬:
(一)企业因过去事项导致现在具有支付职工薪酬的法定义务或推定义务;
(二)因利润分享计划所产生的应付职工薪酬义务金额能够可靠估计。属于下列三种情形之一的,视为义务金额能够可靠估计:
1.在财务报告批准报出之前企业已确定应支付的薪酬金额。2.该短期利润分享计划的正式条款中包括确定薪酬金额的方式。3.过去的惯例为企业确定推定义务金额提供了明显证据。第十条职工只有在企业工作一段特定期间才能分享利润的,企业在计量利润分享计划产生的应付职工薪酬时,应当反映职工因离职而无法享受利润分享计划福利的可能性。
如果企业在职工为其提供相关服务的报告期间结束后十二个月内,不需要全部支付利润分享计划产生的应付职工薪酬,该利润分享计划应当适用本准则其他长期职工福利的有关规定。
第三章离职后福利
第十一条企业应当将离职后福利计划分类为设定提存计划和设定受益计划。离职后福利计划,是指企业与职工就离职后福利达成的协议,或者企业为向职工提供离职后福利制定的规章或办法等。其中,设定提存计划,是指向独立的基金缴存固定费用后,企业不再承担进一步支付义务的离职后福利计划;设定受益计划,是指除设定提存计划以外的离职后福利计划。
第十二条企业应当在职工为其提供服务的会计期间,将根据设定提存计划计算的应缴存金额确认为负债,并计入当期损益或相关资产成本。
根据设定提存计划,预期不会在职工提供相关服务的报告期结束后十二个月内支付全部应缴存金额的,企业应当参照本准则第十五条规定的折现率,将全部应缴存金额以折现后的金额计量应付职工薪酬。
第十三条企业对设定受益计划的会计处理通常包括下列四个步骤:
(一)根据预期累计福利单位法,采用无偏且相互一致的精算假设对有关人口统计变量和财务变量等做出估计,计量设定受益计划所产生的义务,并确定相关义务的归属期间。企业应当按照本准则第十五条规定的折现率将设定受益计划所产生的义务予以折现,以确定设定受益计划义务的现值和当期服务成本。
(二)设定受益计划存在资产的,企业应当将设定受益计划义务现值减去设定受益计划资产公允价值所形成的赤字或盈余确认为一项设定受益计划净负债或净资产。
设定受益计划存在盈余的,企业应当以设定受益计划的盈余和资产上限两项的孰低者计量设定受益计划净资产。其中,资产上限,是指企业可从设定受益计划退款或减少未来对设定受益计划缴存资金而获得的经济利益的现值。
(三)根据本准则第十六条的有关规定,确定应当计入当期损益的金额。
(四)根据本准则第十六条和第十七条的有关规定,确定应当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额。在预期累计福利单位法下,每一服务期间会增加一个单位的福利权利,并且需对每一个单位单独计量,以形成最终义务。企业应当将福利归属于提供设定受益计划的义务发生的期间。这一期间是指从职工提供服务以获取企业在未来报告期间预计支付的设定受益计划福利开始,至职工的继续服务不会导致这一福利金额显著增加之日为止。
第十四条企业应当根据预期累计福利单位法确定的公式将设定受益计划产生的福利义务归属于职工提供服务的期间,并计入当期损益或相关资产成本。
当职工后续的服务将导致其享有的设定受益计划福利水平显著高于以前时,企业应当按照直线法将累计设定受益计划义务分摊确认于职工提供服务而导致企业第一次产生设定受益计划福利义务至职工提供服务不再导致该福利义务显著增加的期间。在确定该归属期间时,不应考虑仅因未来工资水平提高而导致设定受益计划义务显著增加的情况。
第十五条企业应当对所有设定受益计划义务予以折现,包括预期在职工提供服务的报告期间结束后的十二个月内支付的义务。折现时所采用的折现率应当根据资产负债表日与设定受益计划义务期限和币种相匹配的国债或活跃市场上的高质量公司债券的市场收益率确定。
第十六条报告期末,企业应当将设定受益计划产生的职工薪酬成本确认为下列组成部分:
(一)服务成本,包括当期服务成本、过去服务成本和结算利得或损失。其中,当期服务成本,是指职工当期提供服务所导致的设定受益计划义务现值的增加额;过去服务成本,是指设定受益计划修改所导致的与以前期间职工服务相关的设定受益计划义务现值的增加或减少。
(二)设定受益计划净负债或净资产的利息净额,包括计划资产的利息收益、设定受益计划义务的利息费用以及资产上限影响的利息。
(三)重新计量设定受益计划净负债或净资产所产生的变动。
除非其他会计准则要求或允许职工福利成本计入资产成本,上述第(一)项和第(二)项应计入当期损益;第(三)项应计入其他综合收益,并且在后续会计期间不允许转回至损益,但企业可以在权益范围内转移这些在其他综合收益中确认的金额。
第十七条重新计量设定受益计划净负债或净资产所产生的变动包括下列部分:
(一)精算利得或损失,即由于精算假设和经验调整导致之前所计量的设定受益计划义务现值的增加或减少。
(二)计划资产回报,扣除包括在设定受益计划净负债或净资产的利息净额中的金额。
(三)资产上限影响的变动,扣除包括在设定受益计划净负债或净资产的利息净额中的金额。
第十八条在设定受益计划下,企业应当在下列日期孰早日将过去服务成本确认为当期费用:
(一)修改设定受益计划时。
(二)企业确认相关重组费用或辞退福利时。
第十九条企业应当在设定受益计划结算时,确认一项结算利得或损失。设定受益计划结算,是指企业为了消除设定受益计划所产生的部分或所有未来义务进行的交易,而不是根据计划条款和所包含的精算假设向职工支付福利。设定受益计划结算利得或损失是下列两项的差额:
(一)在结算日确定的设定受益计划义务现值。
(二)结算价格,包括转移的计划资产的公允价值和企业直接发生的与结算相关的支付。第四章辞退福利
第二十条企业向职工提供辞退福利的,应当在下列两者孰早日确认辞退福利产生的职工薪酬负债,并计入当期损益:
(一)企业不能单方面撤回因解除劳动关系计划或裁减建议所提供的辞退福利时。
(二)企业确认与涉及支付辞退福利的重组相关的成本或费用时。第二十一条企业应当按照辞退计划条款的规定,合理预计并确认辞退福利产生的应付职工薪酬。辞退福利预期在其确认的报告期结束后十二个月内完全支付的,应当适用短期薪酬的相关规定;辞退福利预期在报告期结束后十二个月内不能完全支付的,应当适用本准则关于其他长期职工福利的有关规定。
第五章其他长期职工福利
第二十二条企业向职工提供的其他长期职工福利,符合设定提存计划条件的,应当适用本准则第十二条关于设定提存计划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第二十三条除上述第二十二条规定的情形外,企业应当适用本准则关于设定受益计划的有关规定,确认和计量其他长期职工福利净负债或净资产。在报告期末,企业应当将其他长期职工福利产生的职工薪酬成本确认为下列组成部分:
(一)服务成本。
(二)其他长期职工福利净负债或净资产的利息净额。
(三)重新计量其他长期职工福利净负债或净资产所产生的变动。
为简化相关会计处理,上述项目的总净额应计入当期损益或相关资产成本。第二十四条长期残疾福利水平取决于职工提供服务期间长短的,企业应当在职工提供服务的期间确认应付长期残疾福利义务,计量时应当考虑长期残疾福利支付的可能性和预期支付的期限;长期残疾福利与职工提供服务期间长短无关的,企业应当在导致职工长期残疾的事件发生的当期确认应付长期残疾福利义务。
第六章披露
第二十五条企业应当在附注中披露与短期职工薪酬有关的下列信息:
(一)应当支付给职工的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及其期末应付未付金额。
(二)应当为职工缴纳的医疗保险费、工伤保险费和生育保险费等社会保险费及其期末应付未付金额。
(三)应当为职工缴存的住房公积金及其期末应付未付金额。
(四)为职工提供的非货币性福利及其计算依据。
(五)依据短期利润分享计划提供的职工薪酬金额及其计算依据。
(六)其他短期薪酬。
第二十六条企业应当披露所设立或参与的设定提存计划的性质、计算缴费金额的公式或依据,当期缴费金额以及期末应付未付金额。
第二十七条企业应当披露与设定受益计划有关的下列信息:
(一)设定受益计划的特征及与之相关的风险。
(二)设定受益计划在财务报表中确认的金额及其变动。
(三)设定受益计划对企业未来现金流量金额、时间和不确定性的影响。
(四)设定受益计划义务现值所依赖的重大精算假设及有关敏感性分析的结果。第二十八条企业应当披露支付的因解除劳动关系所提供辞退福利及其期末应付未付金额。
第二十九条企业应当披露提供的其他长期职工福利的性质、金额及其计算依据。第七章衔接规定
第三十条对于本准则施行日存在的离职后福利计划、辞退福利、其他长期职工福利,除本准则三十一条规定外,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8号——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的规定采用追溯调整法处理。
第三十一条企业比较财务报表中披露的本准则施行之前的信息与本准则要求不一致的,不需要按照本准则的规定进行调整。
第八章附则
摘要:为能够实现事业单位财会工作的进一步细化与规范,我国在原有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革与完善,在2012年颁布了事业单位新的会计制度,并于2013年1月1日正式开始施行。新制度的颁布一方面规范了新时期事业单位的财会工作,另一方面也表明事业单位财会工作进入了全新阶段。基于此,本文就以新会计制度作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了新旧制度的联系与差异,旨在促进事业单位更好的实现新旧制度的衔接,以便顺利开展日常会计核算等工作。
关键词:事业单位;新会计制度;比较;差异;衔接
为规范事业单位的财会工作,我国于1997年7月颁布了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以下简称旧制度)。虽然旧制度在应用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随着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事业单位会计管理要求的提高,旧制度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的财会工作要求。基于此,我国于2012年正式出台了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以下简称新制度),新制度在旧制度的整体框架上进行了细化与完善。为实现事业单位新旧制度的高效衔接,规范会计核算,本文以新制度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新旧制度的联系与差异,并从政府会计改革的角度谈到新会计制度的重要性。
一、新旧制度会计核算基础的比较分析
(一)旧制度完全以收付实现制为会计核算基础
会计核算基础方面的差异是本次新修订中最为重要的修订内容,旧制度完全以收付实现制作为会计核算基础。收付实现制是以现金的实际收付为标志来确定本期收入和支出的,在当期实际收到的现金收入和支出,均作为当期的收入和支出,不属于当期的现金收入和支出,均不作为当期的收入和支出[1]。采用收付实现制作为会计核算基础,无法真实反映出事业单位资产、负债、权益等情况,无法准确区分事业单位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造成不能准确核算事业单位提供服务的成本。如此,收入和成本无法有效匹配,不利于行政效率等的测算。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巨大变化,完全以收付实现制作为会计核算基础已经难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2]。国际上一些发达国家,比如美国、英国、新西兰、澳大利亚、日本等,都不同程度地进行了事业单位会计改革,也都引入了权责发生制,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因此,针对旧制度收付实现制会计核算基础存在的核算内容偏窄等负面问题,新制度逐步引入了权责发生制的核算模式。
(二)新制度引入了权责发生制为会计核算基础
权责发生制是以取得收取款项的权利或支付款项的义务为标志来确定本期收入和费用的会计核算基础。也就是说只要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已经发生的或应当承担的费用,无论款项是否收付,均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便是款项已在当期收到或是支付,也不可以确认为本期的收入或费用[3]。此种会计核算基础具有以下几点作用:第一,将权责发生制作为会计确认基础能科学、全面、准确地核算事业单位资产负债,有利于强化事业单位资产负债管理。其次是将权责发生制作为会计确认基础能准确、规范地核算事业单位成本费用,有利于降低事业单位运行成本、提升服务效率,有助于事业单位开展绩效评价。第三是有利于建立权责发生制的事业单位财务报告制度,全面反映事业单位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现金流量等。引入了权责发生制为会计核算基础有助于科学、完整、准确地提供财务信息,有利于合并报表,编制出政府综合财务报告,从而完善政府财务报告的审计制度、公开制度和分析利用制度。
虽然从整体来看,权责发生制可取得显著的会计应用实效,尤其是在财务会计方面,但收付实现制在预算会计上是有优势的,被权责发生制完全取代是不可能的。所以新制度先在部分内容中逐步引入权责发生制,新的会计制度仅对部分经济业务要求采用权责发生制。权责发生制的引入要坚持循序渐进、逐渐完善的原则,一步一步扎实地推进引入工作,实际的推进也应按照先紧后缓的原则进行。
二、新旧制度会计科目的比较分析
(一)增设部分会计科目以满足现实需要
新制度虽然整体框架源自旧制度,但除了对一些原有会计科目进行修订外,还增设了一些新的会计科目。例如:为了细化投资核算,新设了“长期投资”以及“短期投资”的科目;为了优化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计提折旧以及无形资产摊销的核算,分别增设了“累计折旧”以及“累计摊销”的会计科目;针对事业单位的资产转让、出售、报废等资产处置的核算,新制度又增加了“待处置资产损益”的会计科目。新制度还设置了“在建工程”、“长期应付款”等新的会计科目。这些科目的新设主要就是为了适应当前实际情况,并从提升会计信息完整性准确性的角度出发,实现了会计科目的规范、科学、统一。
(二)根据现实需要删除部分旧科目
新制度除增设部分新科目外,还删除了旧制度中不适应当前发展实际情况的原有科目,例如新制度将“材料”以及“产成品”这两个科目删除了,并将这些科目的核算内容归入到新增的“存货”科目之中,通过这一科目对事业单位消耗的各类材料、产成品等进行核算。新制度同时还取消了“专款支出”以及“拨入/拨出专款”等科目。新制度下专项资金的收入是根据其来源和性质,分别在财政补助收入、事业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以及其他收入中所下设的二级科目进行核算。这大大提高了会计核算的科学性、准确性和规范性。
三、新旧制度会计要素方面的比较分析
(一)新制度对于资产管理及核算方面的强化
新制度在原有旧制度的基础上加入了风险管控方面的内容,例如对于超过三年或以上、有确凿证据表明确实无法收回的应收款项,按规定报经批准后核销,但必须记录到备查簿中。此外存货成本细化为采购成本、加工成本以及其它成本等。如果某一存货核查结果为盘盈,旧制度中以实际成本进行计价核算,而新制度是根据公允价值进行计价核算,根据同期市场价入账。此外,新制度所增设的在建工程科目,可用于事业单位基建相关信息数据并入,这一科目的新设为基建账并入会计大账提供了依据,使事业单位的核算信息得到进一步完善。
(二)新制度对于负债管理及核算方面的强化
为强化负债方面的管理,新制度根据负债的具体情况将其分成了非流动负债与流动负债两种类型,同时还根据借款期限,将原有的借入款项科目分解成长期和短期两种借款科目进行核算。此外新制度还首次引入了应付职工薪酬的会计核算科目,使新制度在人员薪酬管理方面有了核算依据。另外新制度还规定应付票据到期,对方无力支付时,应当以票面金额按短期借款进行核算,或按应付账款核算,并设置登记应付票据备查簿。
四、新旧会计制度中会计报表方面的差异
新制度中规定会计报表中除了含有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财政补助收支表等报表以外,还应包含附注。列报财政补助收支表是新制度的全新要求,这一报表明确反映了财政补助资金的收支情况,进一步完善了会计报表体系,满足了新时期事业单位对于财政资金管理方面的更高要求。此外新制度还对财务报表的结构、排列进行了修订,例如取消了资产负债表的支出及收入项目,其余项目按流动性以及非流动性的顺序排列;收入支出表则改为多步式结构。从整体形式来看,新制度的会计报表更加贴近企业会计报表,增强了报表的通用性和可比性,便于公众阅读、分析、利用。新制度中财务报表列示的进一步规范,有利于财务报表的合并,编制出一级政府综合财务报告,最终经专业部门审计后向社会公众披露,促进政府更好地履行受托责任。从更深层次上说,新制度中对会计报表的新要求,有利于形成信息完整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
从前文分析可以看出,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较以往有了很大程度的转变,除对新旧制度的联系与差异展开分析研究以外,还应提高会计人员对新制度颁布重大意义的认识。无论是2012年事业单位新的会计制度还是2013年的科学事业单位、高等学校、中小学校、彩票机构等行业会计制度都是在《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基础上制定的。从政府会计改革的层面来讲,这些制度的制定都是为了建立健全我国政府会计标准体系,有利于政府决算报告和财务报告的编制,从而完善报告的审计制度、公开制度、分析利用制度。
五、结束语
我国于2012年正式推出的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是在旧制度的整体框架上进行的细化与完善。综上所述,为促进事业单位更好的实现新旧制度的衔接工作,迅速实现改革过渡,顺利开展日常会计核算工作,本文分别从会计核算基础、会计科目设置、会计要素以及会计报表等方面对事业单位新旧会计制度的联系与差异展开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希望能为事业单位的财会人员提供些许参考和帮助。
参考文献:
医院资产按其流动性分为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是医院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 在医院资产总额中占绝对比重, 是医院开展医疗、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的物质基础, 也是反映医院综合经济实力、物质技术力量和医疗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 加强医院固定资产的管理与核算, 对于促进医院固定资产管理规范化, 保障医院医疗、科研、教学业务活动的顺利进行, 提高医院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保证医院财务信息的真实性, 使医院国有资产更好地服务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新旧医院财务、会计制度下固定资产管理与核算进行了对比分析。
一、新旧医院财务制度下固定资产管理的对比
(一) 固定资产的概念、分类及计价的对比
1、固定资产的概念
新制度下, 医院固定资产是指单位价值在1000元及以上 (其中:专业设备单位价值在1500元及以上) , 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 (不含一年) , 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标准, 但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 (不含一年) 的大批同类物资, 应作为固定资产管理。
旧制度下, 固定资产, 是指一般设备单位价值在500元以上, 专业设备单位价值在800元以上, 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 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医院为开展医疗服务活动购置和建设上述各种房屋设备、仪器的投资, 形成固定基金, 而固定基金的实物形态则是固定资产。
由于新制度下固定资产价值标准提高, 旧制度中作为固定资产核算的实物资产, 将有一部分要按照新制度转为低值易耗品。
2、固定资产的分类
新制度下, 医院固定资产分为四类:房屋及建筑物、专业设备、一般设备和其他固定资产。医院的图书参照固定资产进行管理, 不计提折旧。
旧制度下, 医院的固定资产按照其自然属性, 结合经济用途和使用情况, 共分五大类:房屋及建筑物、专业设备、一般设备、图书和其他固定资产。
3、固定资产的计价
旧制度下, 医院固定资产的计价采用以下两种标准: (1) 原始价值 (又称历史成本、固定资产原值) ; (2) 重置完全价值 (又称现时成本重置价值) 。而新制度下, 固定资产按实际成本计量, 从而使医院的收入与费用配比更合理, 医院经营成果的核算更真实。
(二) 固定资产管理的对比
旧制度下, 医院固定资产按其账面价值的一定比率计算提取修购基金, 用于固定资产的更新和大型修缮。具体比率由医院根据固定资产原值和使用年限核定, 且一经确定, 除有特殊情况外不得随意变动。
新制度下, 医院原则上应根据固定资产性质, 在预计使用年限内, 采用平均年限法或工作量法计提折旧。医院计提固定资产折旧不考虑预计净残值。这样, “累计折旧”科目和“固定资产”科目相抵后就是医院固定资产的净值, 从而真实地反映了医院的财务状况。
(三) 固定资产处置的对比
旧制度下, 医院固定资产的清理报废和转让, 一般经单位负责人批准后核销, 其变价净收入转入修购基金。其弊端是医院固定资产处置随意, 报废固定资产清理不及时, 造成账实严重不符。
新制度下, 医院出售、报废、毁损的固定资产, 以固定资产对外投资, 或无偿调出、对外捐赠固定资产时, 应按照国有资产管理规定处理。从而保证了医院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二、新旧医院会计制度下固定资产核算的对比
(一) 新旧制度衔接有关固定资产的核算
新制度设置了“固定资产”科目, 核算医院固定资产的原价。由于固定资产价值标准的提高, 原作为固定资产核算的实物资产, 将有一部分要按照新制度要求转为低值易耗品。在新旧会计制度衔接过程, 应根据新的固定资产目录, 结合固定资产清理状态, 对原账“固定资产”科目分别做以下会计核算:
1、达不到新制度下固定资产确认标准的, 应借记新账“库存物资”科目, 贷记原账“固定资产”科目, 同时, 借记原账“固定基金”科目, 贷记新账“事业基金”科目;对已领用出库的, 还应同时借记新账“事业基金”科目, 贷记新账“库存物资”科目。
2、符合新制度下固定资产确认标准, 因出售、报废、毁损等原因已转入清理但尚未从原账核销的, 应借记新账“固定资产清理”科目, 贷记原账“固定资产”科目, 同时借记原账“固定基金”科目, 贷记新账“固定资产清理”科目。
3、符合新制度下固定资产确认标准且未转入清理的, 应将相应余额直接转入新账中“固定资产”科目。
(二) 新旧制度下固定资产核算的对比
新医院会计制度取消了“修购基金”、“固定基金”科目, 增加了“累计折旧”、“固定资产清理”、“待冲基金”科目。为了核算、反映和监督固定资产的增减变动和结存情况, 设置了“固定资产”科目, 核算医院固定资产的原价。同时, 医院应对除图书外的固定资产计提折旧, 在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年限内系统地分摊固定资产的成本。现就新旧制度下固定资产的核算对比如下:
1、固定资产取得的核算
旧制度下, 医院购入固定资产, 应根据资金的不同来源, 分别借记“医疗支出”、“药品支出”、“专用基金——修购基金”等科目, 贷记“银行存款”科目;同时, 借记“固定资产”科目, 贷记“固定基金”科目。固定基金一般应与医院固定资产账面原值相等。
由于旧制度没有明确规定列支方法, 在实际操作中, 有的医院发生大量的资本性支出, 从修购基金和事业基金中列支, 有的医院从医疗支出或药品支出中直接列支, 即直接列入当期成本。提取修购基金时, 借记“医疗支出”、“药品支出”等科目, 贷记“专用基金——修购基金”科目。这种核算方法, 必然造成支出的加大, 是成本的一种虚增。这样, 医院当期甚至当年的收支结余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从而影响医院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同时, 固定资产计提修购基金, 医院资产负债表上固定资产项目只反映原值, 不能反映固定资产使用过程中提取的修购基金, 由此形成的固定资产总额、资产总额、净资产总额和资产负债率等财务指标失真。
新制度下, 为了将医院使用财政补助、科教项目收入和自有资金形成的固定资产区别开来核算, 新设置了“待冲基金”科目。医院使用自有资金购入固定资产时, 借记“固定资产”科目, 贷记“银行存款”、“应付账款”等科目;使用财政补助、科教项目资金购入固定资产时, 借记“固定资产”科目, 贷记“待冲基金”科目;同时, 借记“财政项目补助支出”、“科教项目支出”科目, 贷记“财政补助收入”、“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银行存款”等科目。按月提取固定资产折旧时, 按照财政补助、科教项目资金形成的金额部分, 借记“待冲基金”科目, 贷记“累计折旧”科目;按照自有资金形成的金额部分, 借记“医疗业务成本” (医疗及其辅助活动用固定资产) 、“管理费用” (行政及后勤管理部门用固定资产) 、“其他支出” (经营出租用固定资产) 等科目, 贷记“累计折旧”科目。
2、固定资产处置的核算
医院固定资产处置, 主要包括出售、报废、毁损、对外投资、调出和捐赠等。医院发生上述业务, 应分别不同情况, 进行核算。下面仅对新旧医院会计制度下
固定资产出售、报废、毁损的核算进行对比。
旧制度下, 医院出售不需用固定资产时, 按实际收到的价款, 借记“银行存款”科目, 贷记“专用基金”科目, 同时按固定资产原价借记“固定基金”科目, 贷记“固定资产”科目;且固定资产的报废和毁损均需进行资产清理, 其清理费用和变价收入, 列“专用基金”中的“修购基金”处理, 同时借记“固定基金”科目, 贷记“固定资产”科目。
关键词:基本准则;对比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了修订后的企业会计准则一基本准则,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同日,财政部亦发布了一系列新的和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一具体准则,这些具体准则自2007#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新会计准则的发布,标志着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与国际惯例趋同的中国会计准则体系正式建立。
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简称新基本准则)是对1992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简称旧基本准则)的继承、发展和完善。基本准则规范具体会计准则的制定以及没有具体会计准则规范的交易或事项的会计处理,是为了规范企业跨及确认、计量和报告行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而制定,属于准则体系中的最高层次,起统权作用。相比较而言,新旧基本准则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对比情况如下:
一、整体结构
新基本能准则分为总则、会计信息质量要求、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会计计量、财务会计报告、附则共十一章,旧基本准则分为总则、一般原则、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财务报告、附则共十章,新基本准则较之旧基本准则增加了第九章“会计计量”,第二章名称由“一般原则”改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二、总则
在准则效力方面,新基本准则规定具体准则的制定应当遵循本准则,而旧基本准则规定制定企业会计制度应当遵循本准则。
在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方面,新基本准则规定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旧基本准则规定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满足有关各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旧准则的规定明显有计划经济色彩,不符合市场经济的需求,且对会计信息的具体用途未作出明确规定。而新准则对会计信息的具体用途作出了明确规定。
在会计假设方面,新基本准则第九条明确规定企业仍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较之旧基本准则增加了权责发生制假设。
在计量单位方面,新基本准则规定企业会计应当以货币计量。旧基本准则规定会计核算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业务收支以外币为主的企业,也可以选定某种外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但编制的会计报表应当折算为人民币反映。境外企业向国内有关部门编报会计报表,应当折算为人民币反映。新基本准则较之旧基本准则,货币计量假设,不再要求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
在适用范围方面,新基本准则适用于设在境内的所有企业,而旧基本准则适用于设在境内的所有企业,以及设在境外的中国投资企业。新基本准则不再要求设在境外的中国投资企业应按基本准则编报财务报告。
三、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在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新基本准则更加强调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新增了实质重于形式的要求,并对谨慎性原则和重要性原则重新做了概念性表述,谨慎性原则所涵盖的内容更加明确。
较之旧基本准则,新基本准则第十六条明确规定,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突出会计核算中注重经济业务实质,而不仅仅停留在法律形式上,增加了实质重于形式的要求
四、会计要素
在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这六大会计要素方面,新基本准则较之旧基本准则,在定义上有较大的差异。
在资产的定义上,新基本准则规定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进一步列举或定义了“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企业拥有或者控制”、“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等概念的含义。旧基本准则规定资产是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新基本准则在资产基本概念表述与旧准则有本质差别,与《企业会计制度》定义相同,并规定了资产确认的控制原则、资产确认的未来经济利益原则。
在负债的定义上,新基本准则规定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旧基本准则规定负债是企业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需以资产或劳务偿付的债务。较之旧基本准则,新基本准则负债定义与旧准则有本质区别,强调过去形成、现时义务、预期经济利益流出,同时,新基本准则对现时义务作出明确规定,“现时义务是指企业在现行条件下已承担的义务;未来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义务,不属于现时义务,不应当确认为负债”。并增加了负债的确认原则,规定:“符合负债定义的义务,在同时满足以下条件时,确认为负债:与该义务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未来流出的经济利益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在所有者权益方面,新基本准则对所有者权益进行了重新定义,采用剩余权益的概念,新增利得和损失,引入国际会计准则的“利得”和“损失”概念,新的所有者权益的确定方法与定义相匹配。新基本准则规定“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公司的所有者权益又称为股东权益。来源包括所有者投入的资本、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留存收益等。利得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损失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所有者权益的金额取决于资产和负债的计量。”。而旧基本准则对所有者权益的定义为“所有者权益是企业投资人对企业净资产的所有权,包括企业投资人对企业的投入资本以及形成的资本公积金、盈余公积金和未分配利润等”。
在收入和费用的定义方面,新基本准则与旧准则不同,更加强调经济利益的可能流入流出及可靠计量,对收入和费用的确认原则作出更为明确的规定,并对费用确认作了延伸表述。
在利润的定义方面,同所有者权益一样,涵盖了利得和损失。
五、会计计量
较之旧基本准则,新基本准则新增了会计计量这一章节,增加了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及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并分别进行了定义,同时规定计量属性的选用原则。而旧准则没有对会计计量作出一般性规范,只是在会计一般原则中,对历史成本原则作了原则性规定。
在新基本准则第四十一条规定“企业在将符合确认条件的会计要素登记入账并列报于会计报表及其附注时,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计量属性进行计量,确定其金额。”并于第四十二条对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进行定义,同时对上述会计计量属性的选用进行了规定,“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采用其他计量方式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
六、财务会计报告
在名称上,旧基本准则第九章的名称为“财务报告”,而新准则则改为“财务会计报告”,在定义上,新基本准则规定“财务会计报告(又称财务报告)是指企业对外提供的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的文件。”,旧基本准则规定“财务报告是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B面文件。”,新准则增加现金流量叙述,明确“会计信息”概念。
【医院会计制度新旧对比】推荐阅读:
新旧会计准则的对比07-18
新医院会计制度题目07-21
新旧会计制度比较06-01
《医院会计制度》的不足及改进建议07-27
新旧会计制度对照表09-19
新医院会计制度考试继续教育答案11-30
医院财务会计工作计划06-12
会计实务辅导:关于新旧会计准则差异的探讨07-13
医院学习制度05-26
康复医院制度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