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主要大国关系

2022-05-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中国与主要大国关系

结盟-不结盟-伙伴关系:当代中国大国关系模式的嬗变

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大国关系根据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经历了冷战时期的“结盟模式”、“不结盟模式”以及冷战后的“伙伴关系模式”三个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时正逢美苏两大集团间“冷战”,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使新中国选择了与苏联结盟。然而,在现实国际关系中,弱国选择与强国结盟就需要承认并接受结盟中事实上的不平等关系,显然新中国成立前后的毛泽东等中国领导人并不情愿如此。1980年代,伴随中关苏关系的变化及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国确立了不结盟外交政策。不结盟政策的实施,不仅使中国在外交上更加独立自主,在纷繁复杂的世界舞台上,可以权衡利弊,审时度势,作出自己正确的决策,而且使中国赢得了更多的朋友,为开展全方位外交和实行全面开放创造了条件。1990年代中国的伙伴关系外交是中国随着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大幅度提高,为了更好地维护和实现自身的国家利益,积极应对复杂的国际环境而作出的外交选择。伙伴关系模式的精神实质是追求国际关系中的民主平等、合作、共赢。这与冷战后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日益增强和世界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需要加强国际合作的背景相吻合。

关键词:大国关系;结盟;不结盟;伙伴关系

一、新中国成立后特殊历史时期的“结盟模式”

结盟是一种古老的国家关系模式,在中国春秋时期的诸侯会盟就是这一古老模式的肇始。结盟的载体是盟约,其具体表现为军事、政治、经济领域的合作,一般是通过军事手段的联合实现政治上同盟的目的。冷战时期国家的结盟一般采取条约的形式,以共同的目标、相似的意识形态和一致的利益为基础。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时正逢美苏两大集团间“冷战”,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使我们选择了与苏联结盟。

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困难,帝国主义和国民党政权给我们留下了一个烂摊子。由于长期恶性通货膨胀,物价飞涨,国民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1949年全国解放时,粮食和大豆的产量比历史最高年的水平降低了25%,棉花的产量降低了48%。工业生产损失更重,生产资料生产降低了53%,消费资料生产降低了50%;主要工业品产量与解放前最高年比较,降低的百分比是:钢83%,生铁86%,原煤48%,电28%,水泥71%,棉布32%,糖52%。交通运输几乎陷于瘫痪状态,内外贸易滞塞,物资匮乏。就国内政治环境而言,国民党盘踞在台湾岛伺机反扑,大陆还潜伏着上百万武装土匪、特务和反动党团骨干等进行反革命颠覆活动,严重威胁着新生的人民政权。

新中国迫切需要得到国际承认和支持,尽快恢复和发展经济,稳定政局。毛泽东当年曾设想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对立,努力在平等互利、互相尊重的基础上与美国进行合作,他甚至认为“美国不但是援助中国发展经济最适当的国家,也是能够充分参加中国发展经济仅有的国家”。然而,美国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却采取了单方面援蒋和反共的政策,致使蒋介石在1945年8月以后得以借助美国的援助,在华南、华北和东北等地抢占战略要地,造成战后初期中国空前的内战危机。仅从1946年3月至6月间,驻华美国海军就帮助国民党运送了8个军到东北和华北,并通过一系列军事物资为国民党输血打气,使蒋介石得以在6月底挑起了全面内战。1949年初,伴随着美国对国民党政府的大规模援助和国共内战的持续发展,中国共产党(以下简称中共)同美国进入了一个深刻对抗的时期。1949年春夏,中共虽一度同美国外交官进行了短暂的接触,仍因双方根本利益的冲突而没有任何结果。此后,美国对新生的社会主义中国采取敌视政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战略包围,并积极策动台湾的蒋介石集团及其残留在大陆的反动势力以各种方式从事捣乱和破坏,妄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之中。

而苏联在新中国成立前夕,一度对中共的政策弹性很大,非常犹豫。1948年毛泽东提出去莫斯科商谈中苏问题,斯大林不同意,他决定派米高扬来西柏坡,而不希望毛泽东亲自去苏联,他认为毛泽东还处于“游击队领导人”的地位,而不是一国的领袖。1949年4月,罗申还向美国公使克拉克说:“中国的局面,包括共产党在内,谁也控制不了,共产党即使最后接管,也不见得比国民党成功。”不相信中共能够胜利。5月31日,苏联居然还与名存实亡的国民党政府签订了《中华民国交通部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邦民用航空总管理局延长合办中苏航空公司(哈阿)线之协定》,延长期5年。尽管这样,苏联在具体做法上还是偏袒中共的。解放战争时期,苏联帮助中共在东北奠定了稳定的根据地。到新中国成立前夕,斯大林开始认真地看待中共,并明确表示了愿意援助中共搞建设的态度。5月30日,罗申离开广州回国,标志着苏联完全放弃了对国民党残余政权的支持和利用,转向支持中共。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第二天,苏联即宣布予以承认。

面对美国错误的对华政策以及美国对日本政策的逐渐改变(由原来的削弱日本,逐渐演变为不过分削弱日本、扶植日本、使日本成为美国在远东地区对抗共产党的岛链部署的重要一环),中共除了联合以苏联为代表的一切反帝力量奋起反击外,别无选择。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联合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自由的国家和人民,首先是联合苏联、各人民民主国家和各被压迫民族,站在和平民主阵营方面,共同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以保障世界的持久和平。1950年2月新中国同苏联签署了为期30年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条约第一条就规定:缔约国双方保证共同尽力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期直至日本或其他直接间接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任何国家之重新侵略与破坏和平。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略,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该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苏同盟关系的建立。毛泽东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谈道:“这次缔结的中苏条约和协定,使中苏两大国家的友谊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使得我们有了一个可靠的同盟国,这样就便利我们放手进行国内的建设工作和共同对付可能的帝国主义侵略,争取世界的和平。”中苏正式结盟,使刚刚诞生的新中国能够更加有效地反对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的封锁和侵略政策。中苏签订友好条约后,受苏联影响的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国家也先后承认了新中国,与中国建立了友好的外交关系。同时,苏联代表于1950年8月1日在联合国安理会上建议,中国应当由共产党政权代替国民党政权加入联合国。这一建议在以后的各有关委员会和联合国大会上被屡次提出,而且苏联代表在会下还在各国代表中积极开展工作。其间,尽管中苏之间有一些分歧,但苏联驻联合国代表自始至终为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和安理会的合法权利

进行着不妥协的斗争。这种在国际上、政治上的声援以及在道义上、原则上的支持,使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借“承认”问题对新中国施加压力、迫使新中国就范的企图彻底失败。

1950年2月14日中苏双方在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同时,签订了苏方以1%的低利息给中方12亿卢布贷款的协定,这项贷款作为偿付苏联所同意交付给中国的机器设备及其他器材之用,从1950年到1954年分5年交付。贷款的偿还从1954年到1963年分10年进行。贷款和利息是以中国大量出口的普通商品作价来偿付的。1954年10月,双方又签订苏联给与中国5.2亿卢布长期贷款的协定。这些贷款,增加并扩大了对中国工业设备供应的范围,对加速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起到了极大的推进作用。

1950年4月,中苏双方又缔结了《中苏贸易协定》、《易货协定》,为两国间的经济合作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从《中苏贸易协定》签署到1955年,中方从苏方进口的物资中,95%以上都是中国工业建设最必须的生产资料,其中包括很多成套的工厂设备和各种优良的工作母机。中国“一五”计划的核心——苏联帮助设计的156个工业企业中,50%~70%的主要设备由苏联供应。如鞍山大型轧钢厂、哈尔滨量具刀刃厂、沈阳风动工具厂等新建企业的成套设备,都是苏联供给的。而中国供给苏联的是各种农产品、副食品、茶叶、丝绸、手工艺产品等,这些物资对苏联的生产建设和改善人民生活起着很大的作用。

科学技术合作是中苏经济合作关系的另一重要形式。苏联所提供的技术资料、图纸,大大提高了中国的设计水平,提高了工程和产品的质量,节省了人力物力,降低了产品成本。另外,苏联应中国的邀请派遣了大量专家到中国来,这些专家的建议在中国的建设中起着重大作用。鞍钢的中国第一个完全自动化的无缝钢管厂、大型轧钢厂和自动化炼铁炉等三大工程的迅速建成,并能在1953年底开始生产,就是因为苏联先进经验、贯彻苏联专家建议的结果。

毛泽东在《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5周年时充分肯定了苏联对新中国经济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他说:“五年来,中苏两国间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合作有了广阔的发展,苏联政府和苏联人民给了我们正在从事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国人民以全面的、系统的和无微不至的援助。苏联政府先后帮助中国新建和扩建共达156项的巨大工业企业,派遣大批优秀专家帮助中国建设,几次给予中国优惠贷款,将中苏共同管理的中国长春铁路和苏联机关于1945年在中国东北境内由日本所有者手中所获得财产无偿地移交中国,将中苏合营企业的苏联股份出售给中国,并决定把中苏共同使用的旅顺口海军基地和该地区的设备交由中国完全支配,最近,又建议在促进原子能和平用途的研究方面给予中国以科学、技术和工业上的帮助。这种友好的合作向全世界显示了这种新型国际关系的伟大生命力。”同时,《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的签订,为中国与帝国主义抗争提供了坚强后盾。正如毛泽东所说,中苏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者如果打我们的时候,我们就请了一个好帮手”。正是有了苏联这一帮手,中国的国防力量得到极大加强,国防建设得到有效改善。从新中国成立前夕开始,应中方的要求,苏联帮助中国建立了空军和海军。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朝鲜战场上,苏联对中国提供各方面的大量的武器装备,并协助中国建立制造飞机、坦克、军舰和雷达等军事工厂,提升了中国的国防实力。

然而,既然中苏是结盟关系,就会产生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要承担同盟义务,二是如果盟友有民族私利就会损害于己。从理论上讲,在《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中,明确规定了中苏遵照平等、互利、互相尊重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及不干涉内政的原则,发展和巩固中苏两国之间的经济与文化关系,但是在实践中,却难以完全遵循以上原则。因为结盟就有受制于人的地方,自己不能完全按自己的意愿办事,中苏结盟的实际情况正是如此。由于苏联并没有完全抛弃大国主义,并不是在所有问题上都能平等地对待中国,而中国则相对较弱,而且较多地有求于苏联,致使中国在处理中苏双边关系的过程中,不得不在某些方面迁就苏联,放弃自己的正当要求。应该说,中苏结盟的战略选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时中国的综合实力。在现实国际关系中,弱国选择与强国结盟就需要承认并接受结盟中事实上的不平等关系,显然新中国成立前后的毛泽东等中国领导人并不情愿如此,只有当综合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增强了在世界舞台上的自信心后,中国才可能提出真正的不结盟外交战略,从而使自己超脱于“冷战”之外。

二、1980年代~1990年代中期的“不结盟模式”

中苏同盟从1950年代后期就开始出现了越来越严重的分歧和矛盾,主要是因为苏联不能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中国,而是实行大国沙文主义,最后走上霸权主义的道路。苏联不仅在军事上控制中国,还要中国在对外政策上服从苏联的全球战略。这是坚持独立自主原则的中国所不允许的。1960年代,中国挣脱了中苏同盟的束缚,实行既反美又反苏的“两个拳头打人”的政策,坚决捍卫了独立自主的地位。但由于中国同美苏两国的关系均趋于紧张,国际环境十分险恶。1960年代后期起,苏联在世界上推行进攻性扩张战略,对中国的威胁也进一步加大。1969年3月的“珍宝岛事件”加剧了中国领导人对国家安全问题的忧虑,如何摆脱受美苏腹背夹击的局面成为重要课题。此时美国因为越南战争国力衰落,试图改善同中国的关系,以便借助中国的力量抗衡苏联。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调整了“两个拳头打人”的政策,在1970年代初打开了中美关系的大门,并从1970年代中期始,同美国建立起战略关系,这就是所谓的“联美抗苏”。“联美抗苏”是1970年代毛泽东“三个世界”的理论在中国国际战略中的具体反映。这个理论的核心就是认为苏联已经发展成同美国一样的超级大国,并且是比美国更危险的战争策源地。所以在国际斗争中,中国要联合第三世界以及第二世界甚至包括第一世界的美国在内,组成一个广泛的反对苏联霸权主义的国际统一战线,当时毛泽东把这个政策形象地概括成“一条线”战略。

实施“一条线”战略,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使中国改善了同美国以及欧洲、日本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关系,对于遏制苏联咄咄逼人的扩张势头,缓解我国面临的严重的安全压力,具有重大意义。1979年1月1日中美建交,两国重申反对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在亚太和世界任何地区建立霸权的努力。柬埔寨问题和阿富汗问题发生后,中国同世界上广大国家为制止侵略进行了不懈斗争。1979年4月中国决定《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期满后不再延长,果断地终止这一条约,显示了同苏联霸权主义毫不妥协的决心。

然而,中美建交不久,美国国会于1979年3月通过《与台湾关系法》,并由美国总统签署。它提出美国要保卫台湾的“安全”和“社会经济制度”,并向台湾提

供“防御性武器”,公然把台湾当局当做国家政府,严重违背“一个中国”的原则。尤其是在中美建交一年后,美国恢复向台湾出售先进武器。美国的行为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也损害了中美战略合作的基础,促使中国不得不重新审视中美关系。在中美关系出现危机的时候,苏联向中国发出了改善关系的信号。1982年3月24日勃列日涅夫在塔什干发表讲话,承认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并突出强调了中国对台湾拥有主权,表示愿意同中国讨论改善关系的措施。

中国领导人敏锐地抓住这一信息,冷静分析世界形势的变化,并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经验,认识到“一条线”战略所建立的两大前提——苏攻美守的战略态势和世界大战不可避免并且迫在眉睫的判断,在1980年代都发生了变化。一是美国在里根上台后开始同苏联进行激烈的争夺,并逐步扭转了1970年代以来的颓势状态,美苏争霸形成了互有攻守、战略僵持的态势。这样中国就没有必要再同美国保持战略关系以应对苏联的扩张。二是中国通过对世界形势的长期观察,作出了世界大战在较长时期内打不起来的重要论断,并进一步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中国对外政策的首要任务就是维护世界和平,要维护世界和平就必须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而不管这种霸权主义来自苏联还是来自美国。同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新中国实行对外开放,广泛发展同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客观上需要缓和同一些国家的紧张关系,包括同苏联、东欧的关系。这也要求我们破除影响对外关系发展的框框,果断放弃“一条线”战略和保持战略关系的做法。

在反思过去处理同大国关系的失误时,中国领导人认识到结盟政策包括搞战略关系的政策给我们带来了不小的弊端。1984年5月18日胡耀邦在欢迎南共联盟代表团的讲话中指出:“对我们来说,同大国结盟有两个不好:第一,中国主张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交往,而同大国结盟可能妨碍、或者至少影响我们广交朋友;第二,它会妨碍我们抑制对方可能有的越轨行动,甚至还有可能给对方利用去反对另一些友好的国家。”的确,当时中国在不同程度上确实存在着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论亲疏的偏向和“以美划线”、“以苏划线”的现象,一些国家因为被冠之以“亲美国家”或“亲苏国家”的帽子而不能同他们发展正常关系。苏联在中苏同盟中曾经试图控制我们,美国则利用战略关系打“中国牌”,“踏着我们的肩膀到莫斯科”,特别是在台湾问题上搞“小动作”都给我们很深的教训。也正是这些问题的发生,使同盟关系和战略关系难以为继,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必须坚决实行不结盟政策。

1982年9月的中共十二大是新中国对外政策调整的一个重要转折点。邓小平在十二大开幕词中指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任何外国不要指望中国做他们的附庸,不要指望中国会吞下损害我国利益的苦果”。这就旗帜鲜明地阐明了新中国对外关系的根本原则立场。至此,“一条线”战略正式终结,不结盟政策正式确立。

1984年5月29日,邓小平在会见巴西总统菲格雷多时指出:“中国的对外政策是独立自主的,是真正的不结盟。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中国对外政策的目标是争取世界和平。在争取和平的前提下,一心一意搞现代化建设,发展自己的国家,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结盟是真正的独立自主,以服务于国家自身利益为最高原则。1989年10月,正当中美关系处于极为严峻的时刻,邓小平与来访的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谈话时指出:“考虑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主要应该从国家自身的战略利益出发。着眼于自身长远的战略利益,同时也尊重对方的利益,而不去计较历史的恩怨,不去计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并且国家不分大小强弱都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我们都是以自己的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来谈问题和处理问题的。在这样的大问题上,我们都是现实的,尊重对方的,胸襟开阔的。”在邓小平看来,不结盟包括不与任何大国结盟,不参加任何集团,不做任何国家的“卫星国”,不屈从于任何压力,也不把一些中小国家拉到自己身边,自己当盟主。当第三世界的一些国家感受到美国为首的大国行强权政治、霸权主义逆流,希望中国出面当头时,邓小平明确指出:“我们千万不要当头,这是一个根本国策。……中国永远站在第三世界一边,中国永远不称霸,中国也永远不当头。”然而,真正的不结盟并不是闭关自守,自我封闭,孤军作战,而是要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积极发展与各国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实行对外开放,共同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繁荣。因此邓小平主张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与所有国家从容地发展经济、文化及政治和外交关系。1984年10月1日邓小平在新中国成立35周年庆祝典礼上讲:“我国将长期实行对外开放,愿意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一切国家建立、发展外交关系和经济文化关系。”1990年3月3日他又进一步指出:“坚持同所有国家都来往,对苏联对美国都要加强来往。不管苏联怎么变化,我们都要同它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从容地发展关系,包括政治关系,不搞意识形态的争论。”以争取有利的外部和平环境。

不结盟政策的实施,使中国在外交上更加独立自主,在纷繁复杂的世界舞台上,可以权衡利弊,审时度势,作出自己正确的决策。同时中国严格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处理国家关系,把国家的独立和主权放在首位,不允许任何国家干涉中国的内部事务,坚决抵制任何有损于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行为。中国在国际事务中高举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旗帜,坚定地站在和平力量一边,谁搞和平,我们就拥护,谁搞战争和霸权,我们就坚决反对,从而大大增强了反霸的灵活性和斗争效果,有力地制约了来自美国或苏联的霸权主义政策和破坏世界和平的行为。

不结盟政策的实施,使中国赢得了更多的朋友,为开展全方位外交和实行全面开放创造了条件。中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同谁都来往,同谁都交朋友”,国际上一切和平的力量都是我们的朋友。中国认为第三世界是维护和平的主力,中国实行不结盟政策和放弃“以苏划线”的做法,受到第二世界国家的欢迎,也使中国同一些第三世界国家之间消除了疑虑和隔阂,增进了了解,加强了团结合作。中国还注意到“欧洲是决定和平与战争的关键地区”,“只要欧洲,包括东欧和西欧,不绑在别人的战车上,战争就打不起来”,而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欧洲也不希望战争,因此中国不仅努力发展同欧洲国家的关系,而且支持欧洲不断发展壮大。需要指出是,长期以来中国同东欧的关系深受中苏关系的影响,1980年代中国认为东欧在对苏关系上是有自主倾向的,中国尊重东欧国家自己确定的内外政策和它们同苏联在历史上形成的特殊关系,使中国同大多数东欧国家的关系先于中苏关系实现正常化。此外,中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关系也在维护和

平与发展的目标下得到进一步发展。

由于采取了不结盟的大国关系战略,在国际关系是是非非的漩涡中抽身而出,使中国在中美苏大三角关系中远离了美苏对抗的主战场,最大限度地保证了中国的国家安全。使中国能够把更多的精力集中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发展经济,提高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改善人民生活。

但是,不结盟战略在实行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足。最主要的就是由于要和美苏两个超级大国都保持距离,所以在开展不结盟外交中难免出现保守的思想倾向,在某些具体的国际事情上保持了低调和不作为,使我们在国际舞台上的声音显得很微弱。

三、1990年代中期以来的“伙伴关系模式”

顺应冷战后国际形势的新变化,中国领导人在1990年代中期确立了伙伴关系战略。

19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势头猛增,世界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相互依存程度不断加深,各国利益相互交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形成了不以人们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局面。经济实力的发展成为各国提升其政治地位的后盾,而各国的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于融入国际经济体系的程度。同时,冷战结束后,国际社会摆脱了美苏争霸造成的战争威胁,国际局势总体上开始从紧张趋向缓和。随着国际形势趋向缓和,各国都把发展经济提到了越来越突出的地位,也都希望为本国的经济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稳定的国际环境。就中国自身而言,改革开放后确立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在这一战略的指导下,中国的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持续上升,国际地位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是一个“正在兴起的大国”,但中国在很多方面与全球性大国还有相当的差距。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中国社会也出现了一些不稳定因素,如东西部地区的收入、增长率和生活质量差距不断拉大,在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出现大量的失业人员,社会贫富差距也在拉大,等等。中国综合国力的进一步提高及中国国内问题的解决只能依靠大力发展经济,坚持把发展社会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发展生产力的要求,反映在对外政策上,就是要营造一个稳定的有利的国际环境。

然而,冷战后国际力量对比严重失衡,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差距持续拉大,原来两极格局掩盖着的矛盾与冷战结束后新产生的矛盾相互交织,世界各地因民族、宗教、资源、价值观、战略利益等因素引发的对抗和冲突此起彼伏,恐怖主义和各种非传统安全因素的危险性日益增强,应对上述矛盾与冲突,营造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需要国际社会特别是大国的合作与协调。

另外,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中国威胁论”也不断出现在西方的一些媒体上,并成为西方国家一些政客提出要遏制中国的借口。“中国威胁论”者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当国家变得富有和强大的时候,它们不仅寻求与其能力相称的、更大的、世界范围的政治影响(对于领土、其他国家行为和世界经济的控制),而且更能扩张它们的利益,如果必要,进行大规模的争霸战争来猛烈地修正或者完全推翻现有的秩序。”1992年,罗斯·芒罗在美国传统基金会刊物《政策研究》上发表的《觉醒的巨龙:亚洲的真正威胁来自中国》一文,最先提出了“中国威胁论”。1990年代中后期,“中国威胁论”在西方及中国周边地区影响逐步扩大。西方国家担心中国崛起会挑战现行的国际秩序,一些周边国家也担心中国的崛起会对其带来威胁。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下,中国除了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国际社会表明中国的发展不会威胁到任何国家,中国是维护世界和亚太地区和平与稳定的一支重要力量外,还要开展一系列的外交活动,促进中国与相关国家的互信,为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伙伴关系外交就是在这样背景下的一种战略选择。

从1994年开始,中国逐步与一些大国建立了不同层面的伙伴关系。1994年9月,江泽民访俄,双方都认为两国关系已达到建设性伙伴关系的水平。1996年4月,叶利钦总统第二次访华期间,中俄将两国关系提升为“平等信任的、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之后,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断得到充实和加强。1998年11月,江泽民访问俄罗斯时,两国领导人为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确立了九条原则。两国还按照有关协定,建立了高层定期会晤和热线电话联系等机制,为两国战略协作关系增加了制度保障。

在中俄建立伙伴关系后,1996年11月24日,国家主席江泽民同美国总统克林顿在马尼拉进行了会晤。在会晤中,克林顿总统表示:美中两国在许多问题上有着共同的战略利益,美方愿意同中国建立起一种合作伙伴关系。1997年11月,江泽民访美期间,双方发表了《中美联合声明》,两国决定通过增进合作,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共同致力于建立中美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1998年6月25日~7月3日,克林顿访华期间,双方表示同意继续努力,向建立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的目标加速迈进。双方决定将首脑、内阁、次内阁级别官员互访定期化,并建立两国首脑电话热线等联系机制,以促进双边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中法伙伴关系是在1997年法国总统希拉克访华期间确立的。1997年5月,法国总统访华时,中法两国领导人签署了联合声明,明确表示:“在21世纪即将来临之际,中法两国应承前启后,建立长期的全面伙伴关系”。冷战结束后欧盟不断调整对华政策,于1998年3月通过了《与中国建立全面伙伴关系》文件,提出应把对华关系提升到与对美、对俄关系同等重要的位置。欧盟这一姿态得到了中国政府的积极回应。1998年4月,在伦敦召开第二届亚欧会议前夕,中国总理朱镕基与欧盟轮值国主席英国首相布莱尔和欧盟委员会主席桑特举行了首次中国一欧盟领导人会晤,并发表了联合声明,双方表示“希望在中国与欧盟之间建立面向21世纪的长期稳定的建设性伙伴关系”。

1998年11月,在《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署30周年之际,江泽民作为中国国家元首首次访日。访日期间,中日双方发表了《联合宣言》,宣布“面向21世纪,建立致力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

此外,中国与韩国、加拿大、南非、巴西、印度等国也都建立起了伙伴关系。

中国与这些国家建立的“伙伴关系”之前加有不同的修饰词,但并不意味着中国与不同国家关系的远近亲疏,只是表明不同的伙伴关系在合作的领域、程度和方式上有差异而已。如中俄之间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是中国伙伴外交中内容比较充实、发展程度较高的一对伙伴关系。主要是因为冷战后中俄之间存在广泛的共同战略利益,使两国通过伙伴关系这种外交形式可以在处理重大的国际、地区或双边问题时共同磋商、相互协作或配合。又如中法“全面合作伙伴关系”、中韩“全面合作伙伴关系”,双方虽然已宣布建立伙伴关系,但下一步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具体落实合作内容,同时,在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上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中国同各国建立的伙伴关系不同于冷战时期的结

盟关系,而是求同存异的不结盟国家关系,是对1980年代不结盟政策下中国大国关系的继承和创新。

所谓继承主要表现在伙伴关系坚持不结盟原则,突出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共十四大报告指出:“中国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是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中共十五大报告再次强调:“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对于一切国际事务,我们都要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中国与各国的伙伴关系,是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的。

所谓创新就是指在处理与大国关系的方式上,适应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特征,既以维护和平与发展为目的,又以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根本目标;既坚定地坚持独立自主的基本原则,又更加坚持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相结合;在国家关系上,既注意到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又不树立敌人特别是主要敌人。而是在平等、互利和彼此尊重主权的基础上,通过接触、对话、协商等途径建立长期友好的伙伴关系,追求互利共赢、竞争共存。中国同西方国家在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价值观念、人权问题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西方国家据此曾经对中国进行了多次的制裁,造成国际关系紧张。中国坚持正确的外交政策,一方面同干涉中国内政的强权政治、霸权主义行为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努力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另一方面没有采取断绝关系的作法,而是对矛盾和分歧采取灵活务实的态度,推动双方从战略的高度,着眼于长远的利益,求同存异,建立“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通过对话和协商的方式去解决相互矛盾和分歧。伙伴关系模式的精神实质就是用对话代替对抗,追求国际关系中的民主平等、合作、共赢。这与冷战后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日益增强和世界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需要加强国际合作的背景相吻合。因此中国与一些大国伙伴关系的建立,有利于国际关系民主化目标的实现,也有利于冷战后中国外交目标的实现。

冷战后,中国外交战略的一个主要目标是为国内的经济建设营造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而这一时期中国的伙伴关系外交在建立与其他国家间稳定的合作关系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首先,广泛的各种层次的伙伴关系的建立,推动了中国更加全面和深入地融入国际社会,广泛地参与世界事务,参与国际体系,进一步发挥中国“和平、友好、合作、负责任的大国”的作用,从而树立更加良好的国际形象。

其次,伙伴关系外交对稳定和加强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起到了推动作用。在中国一东盟睦邻互信伙伴关系的框架下,中国与东盟的关系得到了较快发展,双方的理解和信任逐步增加。比如在以前双边协调机制的基础上,1997年12月,中国、东盟建立首脑非正式会晤机制,这一机制使中国一东盟的各种协调机制能够在得到全局统率和全面照应的情形下进行。冷战结束后中亚地区成为民族分裂势力、极端宗教势力及恐怖主义势力活动猖獗的地区,中国倡导建立的上海五国元首会晤机制以及后来成立的上海合作组织,对稳定该地区的局势起到了积极作用。五国元首会晤机制正是在中俄战略协作关系的影响和推动下发展起来的。

再次,通过开展伙伴关系外交,中国与一些大国的战略协作关系得到了迅速发展,并出现了良性互动的局面。中俄关系从1994年起迅速发展,直至达到历史上的最好水平。中俄关系的迅速发展对美国调整其对华政策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1996年下半年,克林顿政府开始调整对华政策,提出美中两国也应考虑建立伙伴关系的建议。随后两国领导人的互访使中美两国自1989年以来的不正常关系得以改善,并推动两国就致力于建立面向21世纪的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达成共识。中美关系的改善进一步推动了中日、中英关系的发展。

然而,我们也应该注意到“伙伴关系”是一种合作关系,这种关系的基础是合作双方存在共同利益、对共同利益的认同以及为寻求共同利益而开展合作的动机。因为各国的国家利益有着丰富的内容,一国选择优先实现哪一项国家利益在不同的条件下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而且对国家利益的理解和认识也是一个主观性很强的过程,因此,基于伙伴双方某种共同利益基础上的伙伴关系外交是有一定风险性的。1990年代以来中国的伙伴关系外交就面临一些挑战。如中美关系,1997年两国宣布致力于建立面向21世纪的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然而不到两年时间,由于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使两国关系出现波折。乔治·w·布什第一任期之初,就把中国定为战略竞争对手,2001年4月,中美撞机事件使两国关系又陷入低谷,美国还通过提升对台军售规模及性能和加强与中国周边国家的战略同盟关系来遏制中国。虽然“9·11”事件使美国的战略重点发生了转移,但美国防范中国的心理没有改变,再加上冷战后美国的霸权主义、强权政治行径,使中美两国间潜在的战略分歧日益增多,这无异是对中美两国建立面向21世纪的战略性伙伴共识的挑战。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就否定中美建立战略性伙伴关系的共识的积极意义。这一共识的达成从深层次讲,是两国希望为有着不同文明和不同社会制度、处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两个大国谋求建立一种前所未有的新型合作关系而做出的努力,表达了双方不希望走向对抗而希望实现双赢的良好愿望,因而具有不可低估的战略意义。再如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俄间在能源合作等问题上不时会出现一些不和谐之音,这对于中俄两个大国的关系发展来说是正常的。两国因存在共同战略利益而建立了这种关系,同时,两国还有许多各自的特殊利益,这又使两国关系存在变数。如果能够妥善处理变数,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就能够得到健康稳定的发展。

综上所述,1990年代中国的伙伴关系外交是中国随着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大幅度提高,为了更好地维护和实现自身的国家利益,积极应对复杂的国际环境而作出的外交选择。中国的伙伴关系外交是一种新型的合作外交,它是对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新发展,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具体坚持,对中国外交目标的实现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作者:李葆珍

第2篇:中国与其他大国的关系

今年,在纷繁复杂和动荡多变的国际形势下,中国在国际政治经济舞台上十分活跃,令世人注目.这一年里,中国在处理国际性危机事件中,既坚持了原则立场,又寻求各方的对话与协商,发挥了建设性的作用.面对中国活跃而从容的多边外交,世界各大国也越来越重视与中国搞好关系,中国在世界的舞台上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突出。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基本国情是在尤其需要搞好与世界各大国之间的关系,争取和维护国家利益,促进现代化建设。

中国与美国关系良好,但是彼此一直是竞争对手,为了经济所以很少交恶,所以美国拉日本韩国台湾菲律宾越南印度围堵中国,其中印度是最大的变数,不过他基本上保持墙头草的左右逢源的政策,中国则拉俄罗斯抗衡美国,拉朝鲜抗韩国,拉缅甸,斯里兰卡,巴基斯坦压制印度,重点通过与俄罗斯军事合作增强自身的武器制造水平,但是表明上一直与美国日本韩国保持很好的关系,与印度淡化敌视的关系。同美国的关系是大事没有 小事不断 互补性也非常强两国贸易在2000亿 美金以上 中G继续保持着对美国的巨额贸易顺差 这是因为我们想要进口的大部分产品被美国拒绝 美国的对华科技 军售禁运还会很久 在经济上导致了不平衡 科技交流有限 美国一方面寻求同中G的合作 一面忌惮中G的崛起 心情比较复杂 关系比较微妙 但在地区问题 和全球合作上 有很大合作空间 在对亚洲稳定上两国有者决定行因素

俄罗斯能与中国暗地结盟的关节在于美国对俄罗斯的敌视和不信任更强,但是俄罗斯对中国也是有戒备的.俄罗斯与印度的合作就是明显防范中国,总体上中国与各大国关系良好,但是不得不防帝国主义的本质很野心,要做到长期防止美国,俄罗斯,日本,印度等大国的威慑,做到自强则和平的方式.中俄关系在加强 双边贸易达到400多亿 军售有所下降 因为国产化 提高 互补性很强 合作领域很广 比较军事 政治 技术 防恐 反分裂 联手制恒单边主义 当然俄国也戒备着中G的崛起 日本嘛 这几年两国元首互有访问 可见在历史问题影响了双边经济发展 两国都认识到这样的弊端 抛开分歧 共同合作 发展应该是未来的主题东海问题有了转机 历史问题日本这些年比较克制 新领导人也不拜鬼了 总体来讲 两国关系还是不错的,当然相互戒备是有的

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和平和发展是当今社会的两大主题","世界向多级化方向发展"的总体战略思想,在如今纷繁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下,仍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台海问题,中美关系问题,中日关系问题都是发展中的问题,"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时代的必然,要紧紧把握这一主题。

第3篇:中国与大国关系——中国与澳大利亚(在线党课考试答案)

中国与澳大利亚

A.澳大利亚的首都是悉尼

B.澳大利亚是一个人口小国,人口约有2千万

C.考拉是澳大利亚象征性动物的一种

D.澳大利亚属于英联邦国家

(5.0 分)4. 澳大利亚的自治领地有( )。

A.北部领地

B.塔斯马尼亚岛

C.西部领地

D.堪培拉特区

(5.0 分)5. 2004年,中国和澳大利亚的双边关系已经达到了一个战略的高度,其原则主要有( )。

A.高度互信

B.长期友好

C.互利双赢

D.全面合作

(5.0 分)6. 中国加强地区合作的主要目的包括( )。

A.服务于国内的改革和现代化建设

B.在合作发展中确保国家的核心利益

C.在合作发展中发挥建设性的作用

D.支持联合国和提倡多边合作

单选

题目说明: 总共10题,每题4分

(4.0 分)7. 澳大利亚元首的称谓叫( )。

A.总统

B.总理

C.首相

D.总督

(4.0 分)8. 澳大利亚的人口约为( )。

A.2千万

B.4千万

C.8千万

D.1亿

(4.0 分)9. 澳大利亚的农牧产品、矿产品主要用于( )。

A.内部深加工

B.换取外汇

C.存储备用

D.出口

(4.0 分)10.下列关于澳大利亚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

A.澳大利亚的主体宗教是伊斯兰教

B.墨尔本是澳大利亚最大的城市

C.澳大利亚属于东南亚国家

D.澳大利亚盛产羊毛和铁矿石

(4.0 分)11.中国和澳大利亚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是哪一年?

A.1971

B.1972

C.1973

D.1974

(4.0 分)12.澳大利亚有几个州和自治领地?

A.6个州,2个自治领地

B.5个州,2个自治领地

C.7个州,1个自治领地

D.6个州,1个自治领地

(4.0 分)13.澳大利亚的国土面积约为( )。

A.约997万平方公里

B.约854万平方公里

C.约770万平方公里

D.约660万平方公里

(4.0 分)14.下列地理信息描述中属于澳大利亚的是( )。

A.世界第二人口大国

B.位于南半球

C.世界面积最大的国家

D.热带雨林面积最大

(4.0 分)15.当中国欢度国庆节时,澳大利亚的季节为(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4.0 分)16.下列关于澳大利亚的表述中,错误的是( )。

A.澳大利亚的首都是悉尼

B.澳大利亚是一个人口小国,人口约有2千万

C.考拉是澳大利亚象征性动物的一种

D.澳大利亚属于英联邦国家

判断

题目说明: 总共10题,每题3分

(3.0 分)17.按照现在所能查到的澳大利亚的历史,约有四五万年的历史。

( )

正确

错误

(3.0 分)18.中国和澳大利亚在亚太地区的发展有很多共同的愿望,双边合作很密切。 ( )

正确

错误

(3.0 分)19.目前,中国已经成为澳大利亚最大的贸易伙伴,而且也是最大的出口来源国。 ( ) 正确

错误

(3.0 分)20.澳大利亚是中国对外投资比较集中的一个地方。

( )

正确

错误

(3.0 分)21.澳大利亚国土面积很大,但人口却很少,是一个典型的地广人稀的国家。

( )

正确

错误

(3.0 分)22.澳大利亚的两个自治领地是指北部领地和首都领地。

( )

正确

错误

(3.0 分)23.澳大利亚是南太平洋最大的岛国。

( )

正确

错误

(3.0 分)24.澳大利亚有丰富的矿产资源,素有“坐在矿车上的国家”之称。

( )

正确

错误

(3.0 分)25.澳大利亚是发达国家中少有的几个承认中国是市场经济国家的成员。

( )

正确

错误

(3.0 分)26.澳大利亚远离西方国家,它既不在欧洲也不在北美,而是在南太平洋上,所以它不属于西方国家。 ( )

正确

错误

第4篇:不断调整大国关系与中国外交政策举措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美国、俄罗斯等大国对外政策酝酿新的调整,大国关系进入了一个深度调整期。大国力量对比发生重要变化,越来越多的新兴大国在大国关系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以欧美为中心的大国关系地缘重心面临调整,尤其是近期,美、俄、欧围绕乌克兰危机进行了多轮博弈,地缘战略博弈进一步加剧。

美国总统奥巴马上台后,提出“重启”美俄关系,美战略界甚至提出联合俄罗斯构建“大西方”构想。美俄关系一度回暖。然而,2012年普京第二次出任俄罗斯总统以来,俄美在裁军、导弹防御和人权问题上龃龉不断,终于在2013年引渡斯诺登事件上,使俄美关系重启几近失败。 2013年底以来,俄美更围绕乌克兰问题发生冷战以来最激烈的地缘政治博弈。乌克兰危机在对俄美关系产生一系列复杂影响。2.中美在相互适应中积极探索构建新型大国关系

2014年是中美建交35周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同美国总统奥巴马就中美共同构建新型大国关系达成重要共识。当前,亚太地区成为中美探索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重要试验田。近年来,美国加紧推进亚太“再平衡”战略,推动与亚太地区盟友关系“现代化”,明确支持日本解禁集体自卫权,确认年内将完成美日防卫合作指针修订;重申对韩国安全承诺,推迟移移交战时作战指挥权;同菲律宾签署加强防务合作协议,扩大美军在菲轮换驻扎。2014年上半年,中国海军首次派舰艇编队参加美国主办的“环太平洋”多国海军军事演习,中美举行战略与经济对话,奥巴马下半年将访问中国并出席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两国高层和各领域保持对话沟通势头。中美能否在亚太形成良性互动、合作共赢的战略态势,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未来。

中俄两国都处在民族复兴的重要时期,两国政治关系成熟牢固,进入了互相提供重要发展机遇、互为主要优先合作伙伴的新阶段2014年2月,习近平主席应邀赴俄罗斯索契出席冬奥会开幕式。5月,中俄两国签署了《中俄东线天然气合同项目备忘录》和《中俄东线供气购销合同》,这是中俄加强全面能源合作伙伴关系、深化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又一重要成果,充分体现了互信互利原则。 可以说,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仅给两国关系发展带来了现实和长远利益,还促进了本地区和平、稳定与发展,为大国间和谐共处树立了典范,对维护世界和平稳定更加具有深远影响。

2014年中国外交新举措 : 2014年是中国外交的全面开拓之年。下半年有六方面的重点工作:一是进一步构建良性互动、健康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深入推进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建设,用更多合作成果充实其内涵。扩大中俄各领域务实合作,确保中俄关系始终在高水平上运行。加强中欧发展战略深度对接,提升中欧关系的全球影响力。进一步加强同发展中大国的团结合作。二是进一步构筑稳定友好繁荣的周边战略依托。深入贯彻中央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精神,打造紧密的周边命运共同体。坚定维护国家的主权与尊严,通过对话谈判解决领土和海洋权益争端。办好阿富汗问题伊斯坦布尔进程第四次外长会,促进阿政治和解和经济重建。三是进一步深化同广大发展中国家传统友谊。扩大中非各领域务实合作,推动中非经贸合作取得新突破。积极加强同拉美国家关系,推动中拉整体合作迈出新步伐。为妥善解决叙利亚、伊朗核等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更多发出中国声音、提出中国倡议、发挥中国作用。四是进一步加强经济外交,为国内全面深化改革服好务。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治理体系改革,不断提高中国的规则制定权和话语权。五是进一步办好主场外交。办好APEC峰会,推动构建面向未来的亚太伙伴关系,为亚太的持久发展与经济繁荣注入新动力。六是大力开展公共外交。积极向世界诠释惠及世界的中国梦、坚持和平发展以及正确义利观等思想理念,培育和

第5篇:当前中国周边形势及大国关系

政治与行政学院

2012级2班

201203140240 杨皎

摘要:当前,国际格局正处于"一超多强"向多极化的巨大转变之中,大国关系也显露出明显的变化,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冷战后,世纪之交的世界处于“一超多强”格局。美国凭借其超级大国的实力暂居主导地位,中美关系既是影响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最大变数 ,也是最重要的因素。中国是世界上邻国最多的国家之一,当前中国周边安全环境虽然比较稳定 ,但仍然存在一系列的潜在危险。当前中国周边安全环境面对的最大挑战有朝鲜半岛安全问题、中日钓鱼岛主权问题等。

关键词:合作共赢,和平发展,战略互惠,朝核试验,六方会谈 中美关系发展现状及特点

中美两国,一个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明显的成本优势,广阔的市场和无可限量的发展潜力;另一个是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经济,科技实力的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中美两国的关系,直接影响到世界经济的发展。

我国正处于经济相对快速发展的时期,因此我们渴望拥有一个和平的,繁荣的国际环境与经济环境,所以我们真诚地希望能够发展好中美关系,以展开更多经济,军事,文化,教育上的合作,以便发展自己。相比之下,美国处于一个世界超级大国的地位,其政府更关心维护国家利益和他的霸主地位,美国现阶段的对华战略方针应该在大体上维持现状,尽量将中国融入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轨道,同时防止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崛起。

冷战后的中美关系也曾经出现了多次起伏和危机,但是中美关系并未破裂,反而加深了。其深刻的原因就在于,中美之间存在着许多共同的战略利益。在新的国际形势下,中美之间在许多全球性和区域性的重大问题上具有共同利益,存在着广泛的合作基础,中美经济合作的前景更是不可限量。影响两国关系的负面因素也不容忽视,诸如人权问题、贸易问题、军售问题和台湾问题等,其中台湾问题事关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影响中美关系改善和发展的最大障碍,也是最容易导致中美两国发生直接冲突的敏感问题。中美关系的现状似乎还跟一件事有关系——“911事件”。在911事件之后,布什似乎略有收敛,因为他推行的“单边主义”已经引起了很多国家,甚至是盟国的不满。美国人也意识到:脱离整个世界,美国是无法生存与发展的。因此,美国与中国的关系进一步好转,以利用中国加强他在亚太地区的利益,并帮助他进行反恐斗争。

稳定同美国关系,是中国外交的关键。同舟共济、合作共赢是中美关系新航程的显著特色。 新的航程展现新的前景。只要中美两国坚持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合作共赢的原则,尊重和照顾彼此核心利益,妥善处理分歧和敏感问题,中美关系就能长期健康稳定发展,就能为世界的和平、稳定与繁荣不断作出贡献。 中日战略互惠关系

日本是中国的近邻。无论是从地缘政治、地缘经济还是从地缘文化来说,中日两国人民的利益都是紧密相关的。中日关系的发展走向,影响并制约着中日两国政治、经济、安全和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全面发展,还影响着亚太地区特别是东亚地区的和平、稳定与繁荣。 中日关系现存在的主要特点有四:一是经济合作日趋密切,政治摩擦接连不断;二是重要性上升,信任感却下降;三是合作与摩擦并存,但双方都努力防止关系的破裂;四是中日关系的发展变化受制于中美关系和日美关系的发展变化。

由于是东亚邻国,又存在着难以解扣的“历史情结”,中日之间在战略层面上的“不信任”短时间内难以消除,“安全困境”的作用较诸中美关系更形明显。同时,两国又都处在国家发展战略的转型期,中国正在崛起,而日本正在争取成为“正常国家”。经济崛起的中国与政治崛起的日本之间“不信任”与“安全困境”的消极作用,使两国在政治及军事安全领域的战略互信短时间内尚难建立。

在国家层面,中日关系中的“认同危机”反映在两国国民心理上,表现为情绪对立和感情龃龉。日本右翼政治势力的推波助澜,加大了两国民众的感情距离和心理落差,应有的友好求同气氛渐渐为国家利益碰撞的现实所替代。钓鱼岛问题、东海油气田问题、台湾问题、两国军事力量发展及今后各自战略动向等问题相互交错,使中日关系的复杂性及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几乎超越了中美关系。

近年来,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日本国家战略的转变和对外政策的调整,中日两国关系正从“特殊”向“普通”的方向转变。通过两国首脑互访,中日关系出现了改善和发展态势,为缓解双方相互疑虑,增进战略共识与合作提供了新的机遇。因此,外界舆论把2006年10月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访华和2007年4月温总理访日分别形容为“破冰之旅”和“融冰之旅”。福田首相2007年年底访华和2008年5月胡主席访日,启动了国家最高层次对话,为构筑日中战略和解与合作“双赢”的“战略互惠关系”起到了“铺石垫路”作用。“共同的战略利益”终于催生出中日两国间的战略互惠关系。

当代,和平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主流。中日两国也会在这个大前提下发展两国关系,和平发展在相当长一段时内是两国关系的重点。我们要努力使两国关系向好的方向发展,合作发展中达到共赢。以更长远的眼光和更具战略性的视角寻求两国共同利益。共同致力于实现地区稳定和繁荣。克服双边关系的脆弱性,稳定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集中力量解决互利合作的现实问题,维护和发展战略互惠的长远利益,理智爱国,实现中日两国永久和平友好合作的大目标。

朝核问题及中国对策

朝鲜是世界上经济较落后、军事支出占国民收入比例较高、国民生活质量偏低的国家之一,现国家总体水平相当于中国60年代。

中国和朝鲜自古以来就是山水相连唇齿相依的友好邻邦。1949年10月6日,中朝两国建交。从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中国的抗美援朝,到1961年7月11日,两国签署了《中朝友好合作互助条约》。从朝鲜战争开始,中国克服自身经济的严重困难,向朝鲜无偿提供了几百亿人民币的资金和几百万吨的物资。中国一直还以很低廉的价格把矿产品出售给朝鲜。中朝双方宣布成立罗先经济贸易区管理委员会和黄金坪、威化岛经济区管理委员会。 朝鲜与中国是一体的。甚至可以说,朝鲜是中国打的牌。朝鲜是中国在东北亚的缓冲,中国不会轻易丢掉它。可以这么说朝鲜为中国的“小兄弟”。

然而,由于出于国家安全、经济建设、社会信心、外交突围等多因素的原朝因朝鲜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一再的在领土上进行了危险的核武器研究和试爆。严重危害了中国周边及国际环境的安全。自2002 年10 月以来,朝核问题一直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朝鲜核试验带来的影响:

1、朝鲜核试验破坏了中国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

2、朝鲜核试验使东亚地区成为了潜在的战争策源地。

3、朝鲜核试验使美日关系更加紧密。

4、对中国东北的边陲的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

为解决解决朝鲜核危机朝鲜、韩国、中国、美国、俄罗斯和日本六国共同参与六方会谈。会谈于2003年8月27日开始,到2007年9月30日为止,共举行过六轮会谈。2009年朝鲜宣布退出之后,六方会谈至今一直没有复会,被普遍认为已经名存实亡。但是,即使在目前形势下,包括美国在内的各国仍坚信必须通过和平方式和外交手段解决朝核危机。从这个意义上讲,六方会谈虽然并非完美有效的方式,但仍是在目前形势下外交解决朝核危机的唯一为各国接受的现实方式。

为了维护中国的国家利益,中国积极参与对朝鲜核问题进行的系列国际管理。朝鲜半岛局势和平稳定符合中国战略利益,中国不可能置身事外。中国坚持和平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参与调和朝鲜核问题争端。中国政府明确对朝鲜核问题的立场。即 主张实现朝鲜半岛无核化,以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符合有关各方的共同利益。;维护核不扩散体制符合国际社会共同利益;希望各方保持冷静,避免采用使局势进一步升级的行动。走和平崛起的道路!

在当今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趋势下,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和摩擦会更加激烈,但和平、合作是历史发展的主流。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将是整个世界共同追求的目标。中国的经济外交,既为中国利益而来,更为中国和世界的共同利益而来。 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丘吉尔。

时殷弘:中美关系与中国战略【J】,《现代国际关系》2007年第1期

.韩一敏:试论中美关系正常化与台湾问题【J】,《理论导刊》,2006年第11期

郭震远:中美关系中的台湾问题变化与影响【J】,《国际问题研究》,2007年第2期 .时殷弘:中国崛起和中美关系的战略形势【J】,《国际经济评论》,2007年7月 巴殿君:21世纪中美双边关系中的台湾问题【J】,《东北亚论坛》,2007年9月 黄大慧:《日本对华政策与国内政治--中日复交政治过程分析》,当代世界出版社2006年版,第123-203页

黄大慧:《日本大国化趋势与中日关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102页。 史桂芳:《近代日本人的中国观与中日关系》丛书名:中国社会科学院中日历史研究中心文库,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77页。 朝核问题-百度百科

第6篇:浅论当前中国国际外交中的大国关系

摘要:外交,作为一个主权国家的重要职能,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方面。全球化趋势下,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作为一个新型大国,中国同其他大国的关系,备受关注。针对新情况,我国对外交工作做出了调整,提出外交工作要建立“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关系是重要舞台”的战略格局。明确提出中国外交中关键之处便是要处理好中国同大国的关系。认清国际外交格局,把握中国外交中的大国关系,对于中国自身的发展至关重要。

关键字:国际外交;典型大国关系;新格局 正文:

一、中国国际外交中大国关系的意义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综合国力不断发展,国际地位不断提升,逐渐成为国际上的新兴大国。但在新形势下,中国国际外交的形势依然严峻,中国需处理好同大国,周边和多边的国际政治外交关系。而其中,中国同大国间的国际外交关系是中国外交关系的关键。

新时代,中国提出了新型大国关系的新理念。新型大国关系是以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为核心特征的大国关系,是崛起国和既成大国之间处理冲突和矛盾的新方式。2012年5月3日,这一概念在北京召开的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期间被高调推出,新型大国关系更成为各界关注的热点。

中国国际外交中的大国关系包括同发达国家中大国的关系,也包括同发展中国家大国的关系。其中中俄关系,中美关系,中日关系是中国大国关系中的重中之中。

二、几种典型的大国关系

1、中美关系:

2013年6月7日至8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同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安纳伯格庄园举行会晤。习近平主席在安纳伯格庄园用三句话对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作了精辟概括:一是不冲突、不对抗;二是相互尊重;三是合作共赢。这三句话体现了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实质内涵。

众所周知,美国是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强权,二战后一直扮演的是名副其实的“世界警察”角色。虽说美国经历过伊拉克战争,金融危机等事件的冲击,但其仍拥有无可比拟的超级实力。如何处理好与美国的关系将关系到中国未来的发展及复兴。

在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方兴未艾的今天,旧的殖民体系、冷战时的集团对抗均已成为历史,谁也无法单独主宰世界事务,多个发展中心逐渐形成,人类共处地球村,利益关系相互交织交融。中美也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依存关系,双方都承受不起对抗冲突的代价,正所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因此,中美下定决心,以实际行动打通战略互疑的瓶颈,突破安全困境的桎梏,抛弃零和思维的束缚,避免重蹈大国冲突对抗的历史悲剧,走出一条大国和平共处的新路来。

世界的多样性是人类进步的重要动力,也是全球政治的客观现实。不可能要求不同民族和国家整齐划

一、千篇一律。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无意改变美国,美国也无法改变中国。中美之间要实现和谐相处,唯有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的基本原则。虽然中美国情差异很大,所走道路也不同,但“中国梦”和“美国梦”是相通的,双方不仅可以求同存异,而且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提高。遇到问题时,应该以开诚布公和建设性的态度,通过平等对话寻找符合双方利益的解决之道。

中美作为世界头两大经济体,同为亚太大国,又都是安理会五常,对国际和地区影响举足轻重。中美应以更宽广的视野,在更大的舞台上,开展更高水平的合作,实现两国的共同发展与进步,促进世界的持久和平与繁荣。

2、中俄关系

中俄关系是中国同发展中国家的大国关系。习近平主席上任后的首访国家便是俄罗斯。中俄都是金砖国家的成员国,2013年3月27日,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五次会晤在南非德班举行,习近平主席再次与俄罗斯总统普金会面。而G20峰会正式开始之前,金砖国家领导人当日也在圣彼得堡举行了非正式会晤,习近平主席与普金总统又在这样的场合下再次会面。随后习近平主席又同普金总统在不同的场合下会面。

有分析认为,中俄领导人在国际舞台如此密切的互动,折射出中俄关系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中俄领导人在国际舞台如此亲密地互动说明:中俄互为最主要、最重要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两国关系在各自外交全局和对外政策中占据优先地位。经过双方20多年不懈努力,中俄关系发展成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中俄关系已经进入互相提供重要发展机遇、互为主要优先合作伙伴的新阶段。在发展双边关系和处理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我们两国契合点很多,合作共赢机会很多。中俄两国人民有着悠久的传统友谊,人文交流基础深厚。中俄互为最大邻国,在国家发展蓝图上有很多契合之处。中俄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一组双边关系,关系最好的一组大国关系。一个高水平、最强有力的中俄关系,不仅符合中俄双方利益,也是维护国际战略平衡和世界和平稳定的重要保障。

中俄两国是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双方关系的性质是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所以两国关系绝不是结盟关系,也不会走向结盟。但中俄两个大国不结盟,丝毫不影响两国进一步加强合作,更加紧密地携起手来加强合作,促进两国的共同发展,共同为世界和平和稳定做出贡献。

3、中日关系

在全球一体化和信息化时代,中日作为毗邻的两个东亚大国,无论哪一方的发展都不能完全排除或无视对方的存在与影响,唯有寻求重大利益与一般利益上的一致性,进而构建和谐的大国关系,才有可能充分实现自身的核心战略利益和获取有形与无形的长远正面效益。从相互影响的角度看,中日两国堪称一个“利益共同体”。中日关系友好和谐、持续发展,不仅是这个“利益共同体”的需要,也是当今和平与发展的多极化时代的需要。

然而,由于是东亚邻国,又存在着难以解扣的“历史情结”,中日之间在战略层面上的“不信任”短时间内难以消除,“安全困境”的作用较诸中美关系更形明显。同时,两国又都处在国家发展战略的转型期,中国正在崛起,而日本正在争取成为“正常国家”。经济崛起的中国与政治崛起的日本之间“不信任”与“安全困境”的消极作用,使两国在政治及军事安全领域的战略互信短时间内尚难建立。

在国家层面,中日关系中的“认同危机”反映在两国国民心理上,表现为情绪对立和感情龃龉。日本右翼政治势力的推波助澜,加大了两国民众的感情距离和心理落差,应有的友好求同气氛渐渐为国家利益碰撞的现实所替代。钓鱼岛问题、东海油气田问题、台湾问题、两国军事力量发展及今后各自战略动向等问题相互交错,使中31关系的复杂性及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几乎超越了中美关系。中日关系的主要特点有四:一是经济合作日趋密切,政治摩擦接连不断;二是重要性上升,信任感却下降;三是合作与摩擦并存,但双方都努力防止关系的破裂;四是中日关系的发展变化受制于中美关系和日美关系的发展变化。

三、大国关系至关重要

当今时代,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上升,中国的外交政策及战略日益成为牵动整个国际格局变化的重要因素,外界对中国外交的关注也日益强化。中国将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中国欢迎世界各国参与中国发展,分析中国发展机遇,将不断开拓展新的发展领域和空间,以自己的发展促进地区和世界发展,同世界各国人民共享繁荣。

中国和平外交政策中,大国外交是关键。无论是同发达国家大国外交关系,还是同发展中国家大国外交关系,对中国自身的发展和国际社会的和谐稳定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将在国际社会的外交关系中起到榜样作用。正确处理大国关系有助于提升中国国际影响力,并在地区问题中增加合作伙伴,有助于中国在处理突发事件时增强相互间的信任,降低战略误判的可能性。准确把握大国关系的趋势性变化,深刻认识大国博弈背后的利益诉求,让中国在和平下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可金.十八大后的中国外交新走向[J].社会科学.2013(07);

2. 杨洁勉. 中国外交理论创新的三重历史使命[J].国际展望.2013(01); 3. 时殷弘. 中国新领导与中国外交展望[J]. 读书. 2013(04)

第7篇:新型大国关系对世界格局及中国外交的影响

摘要:当今世界,全球化与国际化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潮流,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各国之间也形成了复杂的关系,既有紧密的贸易往来,又存在着各种贸易摩擦。深刻理解大国之间的关系,对世界格局以及中国的外交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本文将从横向以及纵向两个方向对大国关系作深入研究,并揭示出其对世界格局以及中国外交的影响。

关键词:大国关系 世界格局 中国外交 中国文化

一、引言

早在先秦以前,我们的先人就采用了两种方式来处理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分别是合纵与连横。在当今世界,虽然我们处于和平发展的年代,但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并不一定就是简单和平的关系,尤其是大国之间,这就仿佛是一张庞大的关系网,期间参杂着各种利益纠葛。中国有着深厚的儒家文化,提倡修身养性,讲究中庸之道,我们更多的是以一种谦和有礼的姿态出现在世界舞台上,通俗来说就是一种低调的华美,我们不过分夸耀我们所取得的成绩,我们在埋头苦干的同时,没有忘记帮助贫困国家,我们的文化就是这样,坚信着一人好不如人人好,同样,一个国家好不如所有国家都好。我们不求极致,凡事总求极致反而会被极致的困境困住,我们采取的是一种灵活的策略,我们留有余地,不将所有好处都占尽,因为我们认为一个人的福气终究是有限的,我们在漫长的人生中懂得适可而止,懂得惜福,这是我们的处世之道,也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几千年不倒的一个原因。

我们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征战,主要集中于现有这片土地上,很少与国际发生关系。当今世界,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距离正在显著缩小,每个国家都像是一个放射源,向其他国家发送着电磁波,这些电磁波汇聚起来就会做着各式各样的角力,最后产生一个暂时的利益平衡,稍不小心,这种平衡就会被打破,进而引发新一轮的角力。在角力的过程中,强弱不均,必然会导致各种摩擦。我们不必回避这种摩擦,我们应该深入了解研究这些摩擦,所谓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二、新型大国关系具体阐述

1. 中美关系和美中关系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一山不容二虎”,世界很大,大国很多,如何在众多的大国之间获得一个容身之地并不断变得强大,是华夏儿女正在思考的问题。人类从几亿年前进化而来,无非遵循着一个永恒的道理,优胜劣汰,要想在世界上有所立足,就必须充分认识本国的特点,结合自身特点来进行发展。中美之间的关系是合作与竞争并存的关系,在现有分配格局的条件下,我们的路途并非坦途,我们不能拒绝来自美国的市场需求,我们也不能够为了市场利益舍弃我们的原则。在决策中,我们必须正视矛盾所在,客观对待合作。

美国是世界第一超级大国,中国是新世纪以来的后起之秀,这二者的关系,用总书记的话来说是合则两利斗则两伤,中美合作可以办成有利于两国和世界的大事,中美对抗对两国和世界肯定是灾难。奥巴马在书面致辞中表示两国要围绕共同利益、共同责任和共同挑战建设两国关系。总的来说,二者达成共识的前提是共同利益,共同目标,言下之意,非共同化的东西还有待商榷。

环球时报称“过去是美国制定规则,今天美国担心中国改写规则和规则竞争。"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袁鹏表示,国与国最低层次较量是军事对抗,其次吵架,高手过招才谈规则。今天中美关系发展到规则之争只能说明一事实,全世界唯一能够全方位挑战美国霸权地位的,在美国看来可能只有中国。”美国快报称“对于未来中美关系的走势,美国外交学界普遍的看法是竞争性会越来越明显,紧张和摩擦可能增多。不过对于中美关系会否恶化到“掀桌子”,直接对抗的程度,美方专家有不同看法。”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蒙代尔先生在谈中美关系,两个陷阱需注意:1)新兴力崛起与当下权势的冲突;2)发展模式趋同。现在是国家资本主义与民主资本主义的竞争,有很好的机遇帮中美合作发展,如中国的美国债务与美国基础设施改造机会,美国清洁技术与中国环保产业的重视,等等。需要智慧的途径实现这样的合作。《全球博弈:中美关系改变世界》从冷战结束至今,国际政治风云变幻。美国一如既往地稳坐世界霸主宝座,而中国则奋起直追,成为美国眼中最大的潜在挑战者。在“一超多强”的现有国际格局下,对于中国来说,中美关系是最重要的对外关系;对于世界来说,中美关系在不远的未来将成为最关键的双边关系。凤凰财经报道【金灿荣:中美关系已陷入“修昔底德陷阱”】金灿荣说,从结构上讲,中美关系现在就掉到这一陷阱中:美国是守成大国,中国是新兴大国。这就意味着中美关系基本面上其实是对抗性的,双方战略利益是有冲突的。在美国看来,中国是一个异类。早报网【彭念:中美关系仍在寒冬期】站在中国的角度来看,美国正在威胁中国的崛起,中国必须提高自身军事力量,做好万全准备。中国新一届政府上台之后对军队贪腐下狠手,对实战训练提新要求,对建造航母等新式武器下血本,都是中国应对亚太军事格局变动的举措。 从以上资料我们可以看到,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中美之间的竞争关系在所难免,但是中国一直清醒的处理中美关系。【李克强:经贸关系是中美关系的“压舱石”】中国开放的大门会越开越大,市场也将更加透明和可预期。中国政府对待中外企业向来一视同仁,将更好保护知识产权,继续为外资和跨国公司来华投资和经营提供良好环境。希望美方放宽对华高技术出口限制。

总的来说,我们的态度是不卑不亢,我们在面对竞争的同时没有放弃合作。

2. 中俄关系和俄中关系

在《中国近代史纲要》中我们学习过中国共产党与苏联之间的那段历史,现在,俄罗斯作为我国的近邻,中俄关系具有连续性和稳定性,和与美国的关系不同,中俄关系更加深入和紧密。

中国和俄国的心结长期以来的心结就是领土问题,而这一问题在2004年已经解决完毕,双方各退一步,对于争端领土双方各占一半,至此,双方的心结已经消除,双方联系的障碍也不复存在,中俄关系有什么理由不更进一步呢?

环球时报【社评:中俄越紧密,各自全方位外交越主动】中俄关系已经给两国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几乎没给各自带来什么负分。这样的国家关系比传统的“盟友”更契合冷战之后的国际政治现实。中俄友好没影响两国同任何第三方发展关系,相比之下,日美同盟就显得过时,它成了日本同中国等之间的一道障碍。【习近平概括未来发展中俄关系要点】习近平概括未来发展中俄关系要点:

1、坚定发展面向未来的关系。中俄世代友好永不为敌。中俄全面发展将为国际秩序提供正能量。

2、坚定发展合作共赢的关系。彼此取长补短,将起到1+1>2的效果。

3、坚定发展友好关系。国之交,在于民相亲。【中俄发表声明:在领土主权等问题上相互支持】习近平和普京22日签署联合声明,双方认为,中俄关系已达到前所未有的高水平,为大国间和谐共处树立典范。双方支持对方自主选择发展道路和社会政治制度权利,在涉及对方主权等核心利益问题上相互坚定支持。【中美中俄元首会晤透露大国关系新内涵】中美、中俄关系发展的实践意味着,当今时代,大国之间能够建立一种和谐平衡。这种新型大国关系,是中国为世界各国,尤大国相处之道贡献的“中国智慧”。这条守住不冲突、不对抗战略底线的新路,需要大国在新时代自我克制、管控分歧。新浪军事#中俄关系# 【中国专家:俄军APEC前罕见南海演习 暗挺中国】俄罗斯国防部5日发表明显宣布,俄罗斯导弹巡洋舰“莫斯科”号将在中国南海地区进行反潜和防空演习训练,此次演习将使用火箭、火炮和鱼雷等武器。【普京称发展中俄关系是俄罗斯政治领域优先任务 】“俄罗斯之声”广播电台4月25日报道,俄罗斯总统普京在当天的“热线活动”后向记者表示,中国与俄罗斯在国际舞台上的合作是稳定的绝对因素,发展与中国的关系是俄罗斯政治领域最重要的优先任务之一。从以上资料我们不难看出新时代中俄关系的特点,中俄之间的友好关系在两国领导人和两国人民的推动下不断加深,。

3. 中日关系和日中关系

每一个中国人都知道发生在上世纪的日本侵华战争,每个中国人都忘不了南京大屠杀,每个中国人都忘不了日军侵华时这片土地上所留下的鲜血与记忆。中日之间最大的心结就是战争,时隔几十年,我们虽然忘不了那场战争,但是我们仍然不能够逆时代发展的潮流。我们在处理与日本的关系时,强调三个坚持,一个理念,一个观,都说明我们的态度是比较友好的,我们也是本着和平发展的姿态来处理中日关系的。但是,矛盾依旧存在,我们不可能像处理中俄关系那样去处理中日关系。日本也不会像处理日美关系那样来处理日中关系,中国有句话叫做远近亲疏各有不同。

中国日报 #2014中日关系舆论调查#【高达的93%日本民众对中国的印象为负面】调查显示,中国的普通公众对日本“印象不好”和“印象相对不好”的比率仍然高达86.8%,但较2013年降低了6个百分点。而日本人的对华印象进一步恶化,认为“不好”或“相对不好”的比例高达93.0%,去年为90%。头条新闻【习近平:日方应严肃妥善处理历史问题】习近平指出,中国将一如既往致力于发展中日关系,日本军国主义侵华带来惨绝人寰灾难是铁的事实,不容否认,坚决维护战后国际秩序,决不允许否认歪曲侵略历史,日本应该严肃对待和妥善处理历史问题,认真记取历史教训,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凤凰卫视 #直击APEC#【安倍晋三多次表示希望实现两国领导人会面 中方称其需拿出诚意】中日官方和民间近月来互动增加,近期安倍晋三多次表示,希望到北京出席亚太经合会议期间实现两国领导人会面。而中方重申希望日方拿出诚意,解决影响中日关系的问题。日方正在努力争取两国领导人有10-15分钟的非正式会晤。环球时报 【日本驻美大使:相信中日两国能和平解决争端】《今日美国》刊文称,虽然中日关系持续恶化,但日本驻美国大使佐佐江贤一郎认为,中日两国能通过和平的方式解决争端。他说,我们仍然视中国为朋友,岛屿方面的争端不严重而且可控;而尽管两国政治关系上很紧张,但双方文化和旅游方面的交往仍在积极进行。从以上资料我们可以看出中日关系的矛盾和问题所在。

三、结论

上一篇:经济因素影响消费行为下一篇:信用社培训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