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EMS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发展建议
物流1101 王东豪
【摘要】本文分析了陕西EMS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借鉴日、美等国政府发展现代EMS的经验做法,提出了陕西发展现代EMS的几点建议。摘要:本论文的目标就是通过对国内外物流企业的发展状况及趋势的深入研究,探求提高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机理,寻找中国物流企业的发展战略。现代物流对于宏观经济的重要性自不待言,而对于中国的物流企业,究竟以何种方式提升竞争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确是一个很好的研究课题。随着EMS务市场竞争形势的日趋严峻,物流要稳定并扩大市场份额,就必须要加快发展速度,整合区域内的物流企业,精心打造物流“航母”,提升区域物流的“核心”能力,以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关键词】现代物流,EMS;发展;供应链
目录
一、中国邮政........................................................................................................1
二、物流信息化发展现状与趋势........................................................................1
(一)国内物流信息化建设现状................................................................1
(二)物流信息化发展趋势........................................................................2
三、陕西EMS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2
(二)与国际接轨的物流标准化体系尚未建立起来................................3
(三)物流企业的信息化程度低................................................................4
(四)物流市场体系有待进一步规范、完善............................................4
(五)物流人才缺乏....................................................................................4
四、国外发展现代物流给EMS的经验.............................................................5
(一)日本政府发展现代EMS的做法.....................................................5
(二)美国政府发展现代EMS的做法.....................................................5
五、陕西发展现代物流业给EMS的建议.........................................................6
(一)建立健全法规政策体系,引导和扶持行业发展............................6
(二)培育和规范物流市场体系,推进物流产业化................................7
(三)积极推进物流标准化、信息化建设................................................7
(四)加强物流人才的培育与引进............................................................8
(五)大力倡导绿色物流............................................................................8
六、结束语............................................................................................................8 致谢........................................................................................................................9 参考文献................................................................................................................9
EMS陕西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发展建议
一、中国邮政
在中国境内现有的快递企业中、中国邮政无论从历史、规模还是影响力方面都当之无愧地坐第一把交椅。在中国邮政没有进行改制之前,一直是中国最大的快递企业和政策制定者,兼任着运动员和教练员的角色。但是从去年年底邮政改制之后,中国邮政成为了快递市场上一个完全独立的主体.具有了平等竞争的资质。但是随着外资企业的进人和中国民营快递企业竞争力的发展.中国邮政住快递市场的地位开始动摇。邮政快递业务(EMS)是中国邮政产业中最快捷的信息和实物传递方式,其收入已经占中国邮政总收入的12%.是邮政的传统业务中唯一盈利的业务。中国邮政在国内快递中建市_,318个城市陕递邮件的查询和跟踪系统.占据了国内快递业务的70%左右的市场份额.处于绝对领先的地位。但是在城际快递和同城快递市场上民营企业以灵活的经营方式和较低的价格对中国邮政构成了巨大的威胁。而在围际快递市场上.中国邮政仅仅占据了22%的IH场份额。不仅如此.在服务的质量和业务类型方面中国邮政主要承揽文件类和一般物品类的快递,而对于精细快递和特殊要求的陕递大部分由外资企业来承揽。
二、物流信息化发展现状与趋势
(一)国内物流信息化建设现状
由《国际商报》主持的《来华跨国公司物流服务需求调查报告》的结果显示,中国物流服务理念以及信息服务水平有待提高,中国物流企业的竞争力急需增强。这次调查涵盖了近百家来华外商投资企业,高达80%的企业对目前物流服务商的满意度的评价为“一般,受访企业认为物流服务商需要改进的方面依次为信息传递效率、运作成本、满足需求的波动能力、作业速度、服务内容和服务态度等。关于中国物流环境的调查显示,目前中国社会化仓库的运作管理水平,多于三分之一的企业还是采用“手工信息处理",仅有不足2%的企业是“机械化作业、信息化处理”。
由于我国的物流业起步较晚,再加上观念滞后,硬件老化,成本较高,管理体制落后等原因,物流过程的各个环节还处于独立、分割的状态,离一体化、信息化、规模化的现代物流业还有一定差距。面对拥有资金、技术和管理优势的外
国物流企业的挑战,中国的物流企业通过应用现代物流信息技术来提高物流服务水平,应对物流市场的国际化竞争是非常必要
(二)物流信息化发展趋势
通过运用物流信息技术和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实现物流管理的战略目标,具体可以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1、缩短物流管道,这意味着寻找减少周转时间和存货的办法。存货包裹中间存货和最终存货两类,他们可以出现在供应链的不同节点上。中间存货是指零部件、在制品、制成品的存货,作用是当供应链出现问题引起波动时,可用作缓冲。
2、增加物流管道的透明度物流管道的透明度是指知道在供应管道中,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多少数量的货物可以到达目的地。传统上,这些信息是不清楚的,最多只是明白部分属于自己企业范围的信息,以至于物流管道中的瓶颈是不容易发现的。而企业实行物流信息化以后,就可以更好的控制整个物流过程,掌握物流管道的实时信息。
3、具有及时决策和结果的能力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供应链管理者在进行经营革新或决策结果的时候可以利用大量有效的信息,供应链管理者基于这些信息可以对物流进行有效的管理。
4、具有全球化管理能力和基于消费者要求的大量生产能力经营的全球化一方面要求企业在全球市场进行经营活动,另一方面要求企业对应当地的需要、习惯、文化等从事经营活动。物流企业和其他企业一样,要依靠信息化,发展信息系统才能实现协调和管理世界各地的经营活动
三、陕西EMS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全球化、信息化、经济一体化三要素的推动下,商品和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以空前的速度和广度自由流动,现代物流产业逐渐发展成为一个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的新型服务系统。作为“第三利润源泉”,现代EMS通过运用先进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技术实施供应链管理,成为城市和国家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和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日本、台湾、香港、新加坡、韩国等都制定了新的EMS发展规划及措施,陕西也将构建“两大类型、五大园区”的物流发展格局,即建设西北、西南两大内陆口岸型综合物流园区和浦东空港、外高桥、海港新城三大沿海口岸型综合物流园区,形成布局合理、层次多元、功能配套、有机链接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旨在通过现代EMS的发展拓展陕西新的经济增长空间,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提高陕西的国际化、信息化、市场化水平。
目前,陕西现代EMS发展迅速,并已崭露头角。2001年末,EMS产业从业人员达45.24万人,增加值为663.45亿元,占当年GDP的13.4%,比1990年增长了6倍,超过了发达国家10%的平均水平。2002年陕西物流总量在超过5亿吨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其中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达到861.3万标箱,比2001年增长了35.8%,排名跃居世界第四。同时,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也具有一定规模和档次,建成了与港口、航空、公路和铁路等相关联的综合运输网络体系,信息港建设的阶段性计划——“1520”工程已经实现,高速、宽带、大容量的信息网络平台已基本建成。但是,陕西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物流企业,国内大型海运企业的运作也仅仅停留在运输和配送服务,基本上处于物流发展的初期,陕西EMS的发展还存在许多问题。
(一)没有形成有利于现代EMS发展的政策法规环境
由于物流的各项作业分属于交通、工商、税收、信息等不同部门管理,而物流企业的发展在我国刚刚起步,过去由有关部门制定的众多的法规很难适应现代物流发展的需求。陕西虽然在海关通关方面实行了“提前报关、实货通行”模式,但是在公路、铁路、航空货物运输,包装、仓储业方面的管理办法以及涉及物流企业的工商、税务、海关、检验、企业登记规则及单证的有关法规和规定方面已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现代物流发展的需要。现代EMS作为一个新兴的、亟待发展的、知识密集的行业,政府如何在政策上予以扶持,确立统一的政府主管部门,理顺管理体制,创新管理方法,目前还缺乏明确的规定。
(二)与国际接轨的物流标准化体系尚未建立起来
物流系统是流通系统的“桥梁、纽带”,连接着生产与再生产、生产与消费,物流系统的运行需要多地区、多部门、多行业相互衔接,多种设施、多个操作系统分工协作,因此需要统一的标准化体系。由于制造物流装备的厂家分属各部门,以致目前各个部门、各个地区、各个物流作业环节使用的设备,如各种运输工具、包装容器、托盘、集装箱、仓库等物流设施和装备的标准还没有形成有利于物流
活动的标准化体系;在包装、运输和装卸等一些流通环节,缺少必要的行业规范和行业标准;物流用语、计量标准、技术标准、数据传输标准、物流作业和服务标准等基础标准的制定工作还未完全开展起来,特别是没有形成一个与国际接轨的标准体系。这种状况导致物流成本上升和服务质量降低,影响了陕西物流活动的质量、效率和效益的提高以及国际物流活动的通畅。
(三)物流企业的信息化程度低
目前,多数物流企业采用传统运作方式,完善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电子数据交换技术和货物跟踪系统等尚未得到普遍应用,信息传输的速度和准确性得不到较大提高,单据处理成本、库存成本、差错成本、人事成本不能有效加以控制,有的企业的通讯手段甚至还停留在使用电话、传真方式上,影响了物流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提高。虽然陕西目前在建设“三港、三网”、发展电子商务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EMS的信息化建设和经营效率一直没有较大改进,网上交易、通关、代理、保险、银行支付、信息反馈等都没有广泛应用,商流、物流、信息流不能实现及时化传达,现代物流系统要求的服务、快速及时、节约、规模化、库存调节五大目标无法实现,因而极大地影响了企业运作效率和行业竞争力的提高。
(四)物流市场体系有待进一步规范、完善
目前,许多企业物流部门附属于企业内部,物流部门规模小、效率低、成本高,流通费用占生产成本的比例居高不下,社会化、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尚未真正发展和普及。少数规模较大的专业化物流公司也仅仅服务于企业自身或较大型的企业,其他中小企业的物流服务基本上处于自营的初级发展阶段。而目前在美国、欧洲使用第三方物流服务的企业分别达到了58%、76%。
公平竞争的物流市场环境也有待进一步完善。国有、集体物流企业在土地租金、税收、贷款方面受优待的局面必须随着中国加入WTO而逐渐消除。打破条块分割和垄断,创建公平合理的市场环境,增强企业的自主经营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才能促进EMS的现代化。
(五)物流人才缺乏
现代EMS的发展需要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运输、调配人员,而是一批熟悉服务对象的生产、经营和销售,熟悉物流服务组织、运输组织管理相关业务,熟 4
悉市场营销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及物流信息开发维护等多方面的专业人才。物流企业的竞争实质上也将是人才的竞争。而目前陕西物流人才培养不力,原有从业人员已无法适应现代物流发展的要求,人才供需矛盾突出。因此,要使陕西物流实现跨越式发展,尽快培育、引进物流人才已是当务之急。
四、国外发展现代物流给EMS的经验
在一定程度上,现代社会生产的总体效率和效益已主要不是依赖于生产过程本身,而是依赖于与生产过程相伴的物流活动。物流活动的畅通与否,直接影响社会生产过程的持续性和有效性。现代化的EMS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对一国的经济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各国政府都非常重视,纷纷制定相关政策规范促进本国EMS的发展。美、日两国EMS的发展非常迅速,已走在世界的前沿,形成了现代化的物流体系,他们的经验对陕西发展现代EMS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一)日本政府发展现代EMS的做法
日本政府对EMS的发展无论是在规划布局、硬件设施,还是在软件开发、规范管理等各方面都采取了有力的支持措施。日本政府从本国国情出发,在大中城市、港口、主要公路枢纽都对物流设施用地进行了合理规划,并且以很低的价格将土地卖给物流企业集团,银行也向物流企业提供低息甚至无息贷款。并且,政府对已确定的物流团地积极加快交通设施的配套发展,在促进物流企业发展的同时,促使物流团地的地价升值,使投资者能得到回报。
此外,日本也非常重视学习美国的经验与技术和自身的科学研究,成立了专门的物流研究所、物流学会等机构,经常召开全国乃至国际会议,提高EMS的战略地位和科研管理水平。日本物流管理学会和日本物资流通协会,通过举办定期性的物流大型讲座,为社会培养了大批物流管理人才。
(二)美国政府发展现代EMS的做法
美国是世界上物流创立最早和物流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之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物流发展更为迅速。美国物流的发展,除了依托于经济不断发展、发达的信息技术和宽松的法制环境外,还与政府的支持分不开。政府从战略上调控EMS的发展,从政策上向运用高新科技的企业倾斜,并鼓励物流企业向国际化发展。如美国为了物流基础设施的发展,制定了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种运输方式效率为 5
中心的协调发展政策,于1991年通过了《陆运多式联运效率法》,计划在6年中花费1510亿美元改善公路和大宗货物运输的设施系统,旨在形成美国参与全球竞争的一种经济高效、环境良好的基础。美国运输部长罗德纳。斯拉特提出的《美国运输部1997—2002财政战略及规划》,反映了美国政府长期持有的主张,即运输不再只是适应水泥、沥青、货物和钢铁运输需求,最大的挑战是建立一个以国际为所及范围、以多种运输方式联合运输为形式、以智能为特征,并将环境包含在内的运输系统。这一规划成为美国物流现代化发展的指南之一。
五、陕西发展现代物流业给EMS的建议
世界各国物流发展的经验表明,市场和企业是物流发展的主要力量,而政府的扶持和导向作用对现代EMS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陕西EMS的发展不仅仅是企业客户服务行为,同时也需要政府的积极引导和参与,为现代EMS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和政策法规环境,促进行业跳跃式发展。
(一)建立健全法规政策体系,引导和扶持行业发展
陕西现代EMS的发展需要组织形成交通运输、贸易、海关、工商、税务等政府职能部门和行业管理部门参加的协调和统一管理机构,专门负责研究、制定和协调物流产业发展的各项法规和相关政策,形成相互协调、有机统一的整体。同时,通过部门协调积极推进大通关建设,提高陕西口岸的通关效率。
结合政府“两大类型,五大园区”发展规划,研究制定有利于EMS发展的支持措施和具有前瞻性的现代物流发展专项规划,并与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交通规划等结合起来考虑,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如借鉴日本的经验,对物流园区的开发运营成立股份制专业公司,政府实行地租减免,并为其提供低息或免息贷款。专业公司统一规划和建设园区的建筑物和基础设施,各参股企业或集团可以根据自身业务大小以优惠价格向专业公司承租建筑物和设施,以保护各投资者利益和避免投资主体之间的相互竞争,保证物流设施的充分利用。
同时,EMS覆盖的区域广,各有关主体之间关系复杂,政府应该做好协调工作,形成相互促进、互惠互利的发展局面。特别是通过区域协调,有力地推动长江三角洲物流企业的合理布局、物流环节的合理衔接,形成多式联运有机结合、信息处理通畅、现代物流园区功能互补的大物流圈联动发展体系。
(二)培育和规范物流市场体系,推进物流产业化
陕西现代物流的发展要运用现代网络技术,实现联通内外的大贸易、大流通,构建开放性、互联互通的社会化物流配送网络,尽快建立以第三方物流企业(TPL)为主导的社会化、专业化的物流服务体系。通过改造和提升,培育大型、超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和企业集团,促使传统物流企业经营模式转换、升级。通过积极引导和鼓励工商企业剥离物流部门,实行EMS务外包,实现物流活动社会化和物流服务的高效、优质、柔性化。
同时,政府也应鼓励引进物流发展资金、技术和管理,加强对外合作,实现“经济全球化”、“物流无国界”,使陕西的EMS在短期内实现跳跃式发展,迅速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并且逐步取消对国内特别是国有物流企业的保护措施,对所有物流企业,不论国有、民营还是外资,都采取同等的税收、银行贷款、地租优惠,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此外,政府还应大力倡导物流企业集约化和协同化发展,通过建立企业联盟型或合作型新体系,实现综合物流链管理,共享物流设施,提高物流效率,最大限度节省社会投资和经营成本,实现系统最优化、整体成本最小和效益最大化。
(三)积极推进物流标准化、信息化建设
要尽快淘汰已落后于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的标准,大力推行EMS的标准化体系建设,实现物流标准的国际化和体系化,并在统一标准的基础上,不断改进物流技术,实现物流活动的合理化。
同时,通过政府牵头,加快EMS信息平台的建设。通过鼓励国有、私营企业、外资和个人等多重投资主体参与物流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企业共建、共享信息基础设施,推广EDI、GPS技术系统在EMS的应用,加速陕西EMS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特别要依托信息港的建设,将现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作为陕西城市信息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建成EMS务宽带信息网络和大中型企业健全完善的物流信息网络,为电子商务提供广泛、及时、准确的国内外物流信息和相关增值业务,实现速度(Speed)、安全(Safety)、可靠(Surely)和低费用(Low)的3S!L原则。通过集物流企业和航空公司、港口物流代理等一体化的进出港快递联合处理、多式联运网络体系和运用现代信息系统提供及时的组织、中转、分拣、包装、配送等综合服务,实现通关、支付、保险、代理、反馈 7
等各项业务的网上交易。
(四)加强物流人才的培育与引进
陕西现代物流的发展对物流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而目前能满足市场需求的物流人才严重短缺。因而政府在制定EMS发展规划的同时,也应该重视物流人才的培养与引进,通过采取长期培养与短期培训相结合、正规教育和在职培训相结合的多层次、多方面培养方针,扩大高素质物流人才的供给,尤其是精通国际物流的复合型人才,如物流企业经理、物流部门经理、物流策划人员和物流信息系统开发人员。
同时,积极面向全国和全世界引进高素质物流人才,通过人才的引进,加速陕西物流技术更新、管理更新和人才的培养。还可采取召开全国或国际物流研讨会的方式,提高EMS的战略地位和科研管理水平。
(五)大力倡导绿色物流
绿色物流是物流发展的又一趋势。物流虽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是物流的发展同时也会给城市环境带来不利的影响,如运输工具的噪声、污染排放、对交通的阻塞等,以及生产及生活中的废弃物的不当处理所造成的对环境的影响。21世纪提出了绿色物流的要求,即对物流系统污染进行控制,在物流系统和物流活动的规划与决策中尽量采用对环境污染小的方案,如采用排污量小的货车车型,近距离配送,夜间运货(减小交通阻塞,节省燃料和减小排放)等。陕西EMS的发展应高瞻远瞩,在规划、发展初期就制定相关环境保护措施,建立工业和生活废料处理的物流系统,大力倡导绿色物流,将物流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降至最小。
六、结束语
本文根据物流企业管理的相关理论,浅析了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相关概念,提出了构建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要素和途径。最后根据这些要素和途径,列举了几点提高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建议 本文目标就是通过对国内外物流企业的发展状况及趋势的深入研究,探求提高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机理,寻找中国物流企业的发展战略。现代物流对于宏观经济的重要性自不待言,而对于中国的物流企业,究竟以何种方式提升竞争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确是一个很好的研究课题。本报告通过对整个物流企业全面系统的认识,重点研究了物流企业发展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组成因素和作用机理,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 8
义和理论价值。
致谢
当论文即将撰写完成之际,心中不由得感慨万分,有对各位老师深深地感激,还有对这三年求学生活的眷恋与不舍,千言万语难以表达。在论文的撰写过程中,自始至终得到了沈艳丽老师的悉心指导,她在论文选题、结构、内容等方面提供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并在百忙之中对论文进行了审阅、修改,没有她的帮助与监督,论文不可能如期顺利完成,借此机会,谨向沈老师表示最诚挚的谢意。同时,我还要感谢教授我各门课程的老师们,在各种课程的学习中,他们给予我悉心的教导和无私的帮助,使我系统掌握了各学科的理论知识,为今后的个人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有幸和这么多优秀的良师益友相处人生最好的时光,我感到莫大的荣幸和自豪。感激之余,衷心祝愿各位师长健康快乐!我还要感谢各位同学对我的帮助和支持,大家互勉共进,度过了人生中最美好、难忘的一段时光。最后我要感谢我的父母和爷爷奶奶在我的求学生涯中给予的精神上、生活上的支持和鼓励。感谢家人对我的个人发展的理解和支持!
我深知学习永无止境,由于时间及篇幅的限制,参考资料的不足,特别是由于我的能力有限,该论文研究的深度还远远不够,在许多方面还存在不足,这些都需要在今后的学习中进一步深化研究和修正。带着对各位的深深感激,将大家所给我的帮助,转化成动力,在接下来的研究生生活中,努力学习、深入研究,不辜负学校对我的培养,努力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李明.物流企业的资源整合[J].商场现代化, 2007,(3).[2]王之泰.物流领域: 需要资源整合[J].物流科技, 2002,(29).[3]曾伟.中邮物流资源整合对策研究[J].物流技术, 2005,(12).[4]高詹, 孙宏岭.基于博弈论的物流资源整合分析[J].商品储运与养护, 2006(3).[5]王佶伶.浙江中小型物流企业现状浅析及其对策[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 2006, 19.[6]夏正荣.论中国服务企业核心竞争力[J].社会科学,2002(9)
[7]国家经贸委,南开大学.2002年中国现代物流发展报告[M].北京:机械 9
工业出版社,2003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 (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GNSS) 又称PNT (Position、Navigation、Timing) 系统, 是指利用在太空中的导航卫星对地面、海洋和空间用户进行导航定位的一种空间导航定位技术。当今GNSS系统不仅成为各国重要的空间和信息化基础设施, 同时也成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由于GNSS在国家安全和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世界主要军事大国及经济体都竞相发展独立自主的卫星导航系统。
目前全球有四大已经建成或正在建设的全球导航卫星系统:美国的GPS、俄罗斯的GLONASS、欧盟的GALILEO和中国的COMPASS。各大系统的建设发展, 虽然极大地促进了导航定位理论与应用的变革和相关产业的发展, 但是随着应用环境的不断复杂和用户需求的不断提高, 各大系统的发展都面临着新的问题与挑战。
2 GNSS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近几十年来GNSS理论与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但是仍然不能满足军、民用户日益提高的服务要求。本节先总结军、民用户对GNSS的服务要求, 然后指出当前GNSS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PVT精度
随着GNSS被引入到各种精细作业领域, 当前的PVT精度已经越来越难满足要求。人们迫切希望GNSS能提供更高精度的PVT解算结果。
PVT解算精度的提高受到测量误差的影响, 给出了几种主要的测量误差类型及其引入的伪距测量误差。
除以上测量误差外, 影响PVT解算精度还有星座的空间几何布局, 即通常所说的DOP, DOP越大, 对PVT精度衰减越大。以GPS为例, 根据理论仿真, GPS在全球绝大部分地区的PDOP≤4 (95%, 遮蔽角取5°) , 但是在实际应用环境中, 受地形或建筑物的遮挡, 可见卫星数明显下降, 引起DOP变大和PVT精度的降低。
PVT精度可以表示成伪距测量误差与DOP的乘积。目前民用用户得到的水平定位精度在10米以内 (95%) , 垂直定位精度在20米以内 (95%) , 授时精度约为40ns (95%) , 这一精度水平显然无法满足各类精细作业领域的精度要求。
2.2 可用性
GNSS的可用性是该系统的服务可以使用的时间的百分比, 是系统在某一指定覆盖区域内提供可以使用的导航服务的能力的标志。GNSS的可用性与某个位置、某个时刻的可见卫星数量和卫星的几何分布有关。
影响可见卫星数的因素有两个:遮蔽角和应用环境的地貌地物。一般来说, 降低遮蔽角, 可以看到更多的卫星, 但同时产生的大气延时和多径问题也会更严重。地貌地物的影响因地而异, 在一些地面高低起伏较大或高楼大厦密集的地区, 即使卫星仰角高于遮蔽角, 仍有可能接收不到卫星信号。目前, 各个GNSS系统都无法很好地单独解决这一问题。
卫星的几何分布对可用性的影响表现为空间分布的均匀性。空间分布越均匀, GNSS在覆盖区域内的可用性越一致。另外, 如果星座中存在中断服务的卫星, 也会影响空间分布的均匀性, 造成部分地区的可用性不达标。
2.3 完好性
完好性指GNSS出现故障时能及时警告用户, 以免用户被非正常工作的定位系统所误导。目前, GPS已经被批准作为美国空域内航路、终端区和非精密进近 (Non-Precision Approach, NPA) 三个飞行阶段的辅助导航系统, 在大洋航路和偏远地区可以作为主用导航系统。但是在精密进近飞行阶段, 单独的GPS还不能满足完好性要求, 从而只能继续依靠陆基导航系统的引导。
2.4 抗干扰能力
抗干扰能力一直是军事用户非常关心的GNSS性能。在导航战理论问世后, 更是把GNSS的抗干扰能力提到了战略高度。GNSS容易被干扰的原因如下:
(1) 卫星信号到达地面后功率非常小, 非常容易受到干扰。试验证明, 使用干扰功率为1W的干扰机, 在GPS 1.6GHz频带上实施调频噪声干扰, 就能使GPS接收机在22km范围内无法工作, 并且干扰功率每增加6d B, 有效干扰距离就增加1倍。
(2) GNSS信号频段和民用导航码都是公开的, 敌方就可以有目的性地产生各种干扰信号或伪信号。
(3) 接收机难以区分真信号和伪信号。
目前, GNSS受到的干扰包含潜在干扰和人为干扰。潜在干扰包括带内射频干扰、带外射频干扰和环境干扰。人为干扰主要包括转发式干扰、虚假伪码干扰、相关干扰、阻塞式干扰和压制式干扰。虽然针对以上干扰, 已经发展出了许多相应的抗干扰技术, 但是这些抗干扰技术主要集中在用户段, 从空间段和控制段出发来提高抗干扰能力的技术目前尚未成熟。
除了上述人为干扰外, 在当今多个GNSS并存的情况下, GNSS之间也会形成相互干扰, 这也是在下一步GNSS建设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2.5 弱信号下接收能力
灵敏度是用来衡量接收机能接收到多弱的GNSS信号, 它直接决定着接收机在室内、高架下、树林中等弱信号的环境下能否完成定位。弱信号环境下的GNSS接收机的设计面临以下问题:
(1) 穿过房顶、墙壁或门窗而到达室内的GNSS信号强度通常非常微弱, 很难达到接收机的捕获门限值。
(2) 虽然接收机可以通过回升相干积分时间来提高信噪比, 但是这样会损失掉首次定位所需时间 (TTFF) 。
(3) 即使微弱信号被接收机捕获, 可是接收机在较低信噪比情况下的导航电文数据比特解调会出现较高的误比特率, 因而接收机有可能根本不能成功解调出定位计算所必需的一整套卫星星历参数和卫星钟差参数, 或者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完成。
3 解决办法
3.1 优化星座布局
优化星座布局, 不仅可以降低DOP以提高PVT精度, 而且可以提高GNSS的可用性与连续性。
以GPS为例, 虽然目前有30颗在轨工作卫星, 但是由于有的卫星之间靠得太近, 其空间不理想, 在45°~60°地形坡度的山区, GPS常常被遮挡、中断。如果对这30颗卫星进行合理的空间布局, 则在相同遮挡情况下, 每天不能使用GPS定位的情况可以减少到20分钟左右。
3.2 采用更先进的卫星测轨技术
GPS III卫星都拟安装激光棱镜反射器, 这样可使GPS卫星轨道追踪成果和GPS卫星无线电信号追踪成果相互独立, 同样也可使GPS卫星的星钟差和GPS卫星的星历误差在观测数据中彼此不相关, 从而可以分别独立解算。安装激光棱镜反射器的试验已在两颗老的GPS卫星 (35号和36号) 和GLONASS卫星上进行过, 今后, GALILEO卫星也准备安装此类装置。
3.3 提高信号发射功率
提高信号发射功率能带来以下好处:帮助接收机实现快速捕获和稳定跟踪;降低导航电文的解调误比特率;缩短首次定位所需时间;提高整个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将目前弱信号环境变成非弱信号环境, 扩大接收机的使用范围。
除了提高整个覆盖的信号发射功率外, 还可以有针对性地提高对某一特定地区的信号发射功率, 这种功能被称为局域射频功能, 或侦察射频功能。这一方法可在局部战争中起到重要的支撑任用。
3.4 增加信号发射频段
增加信号发射频段, 不仅可以提高系统的抗干扰能力, 而且可以利用多频信号建立起更精确的电离层延时模型, 获得更小的电离层延时误差, 进而提高PVT解算精度。
增加发射频段, 也意味着可以传递更多的信息, 如时间信息或载波相位信息, 这此辅助信息可以用来提高定位速度和精度。
3.5 使用抗干扰能力更强的导航码
在当前使用的C/A码和P (Y) 码的基础上, GPS现代化计划中将播发一种新的军用码:M码。该码具有比C/A码和P (Y) 码更稳健的信号捕获方法, 同时还能提供更加安全的专用性、机密生和密钥分配。M码是自助的, 即用户可以在直接接收M码后, 完成PVT解算, 不依赖C/A码和P (Y) 码。
M码的使用将大大提高GPS的抗干扰能力, 更好地保障美军的安全使用。
3.6 发展差分增强系统
差分增强系统包含一个或多个安装在已知坐标位置点上的GNSS接收机作为基准站接收机, 通过测量计算出差分校正量, 然后将差分校正量播发给差分服务范围内的用户接收机。差分增强系统是一种提高定位精度的非常有效的方法。根据系统服务的地理范围来分, 差分增强系统分为局域和广域两大类。
局域差分系统一般是在单一基准站上计算误差, 播发的改正数为位置或者伪距误差, 作用范围约几十到几百公里。局域差分系统能显著削弱接收机间共有的、空间相关性小的误差对定位的影响。典型的局域差分系统有美国的海事差分GPS (精度达1~3m, 95%) 、LAAS (水平与竖直方向精度均达1m以内, 95%) 和联合精密进近与着陆系统 (JPALS) 。
广域差分系统包括一个基准站网, 用于精确测定卫星星历、大气层延迟和卫星时间标记之间的偏差。与局域差分系统不同的是, 广域差分系统把总伪距误差分解为各个分量, 并在整个差分覆盖区域估计各个分量。广域差分系统能够消除空间相关性大的误差因数, 改善性能与作用距离无关, 作用范围可以覆盖全球。典型的广域差分系统有美国的广域增强系统WAAS (水平和竖直精度7m, 95%) 、日本的MSAS和欧洲和EGNOS。
4 GNSS未来方案建议
4.1 空间段
未来的GNSS空间段, 应该具备以下特点:
⑴卫星轨道多样化。未来的GNSS星座, 可以尝试多种轨道的组合, 多轨道组合的优点有:便于照顾重点区域, 有助于提高系统可用性与连续性, 便于建立星间链路。
⑵网络化。星座内部的卫星通过建立星间链路, 实现信息的传递, 完成星座时间保持和精密轨道测定功能, 降低对地面控制段的依赖, 并可以进行较长时期的自主导航。
⑶协同化。GNSS系统的空间段之间可以实现协同作业, 以期获得更高的守时和测轨精度, 同时也为用户段提供更好的精度、可用性、连续性和完好性。
除以上各点外, 空间段还可以选择其他信息载体来向用户传递信息, 比如量子通信。
4.2 控制段
未来GNSS的控制段可以在以下几方面加以改进:
⑴保持对所有卫星工作状态的实时监控, 以提供更好的系统完好性。
⑵采用更先进的定轨、测轨技术, 提高的卫星位置的预报精度。
⑶采用精度更高的原子钟, 以维持更精确的系统时。
4.3 用户段
未来GNSS的用户段应具备以下特点:
⑴支持多系统兼容。
⑵实现软件无线电, 提供更灵活的导航解决方案。
⑶留有与4.8节中的各辅助导航手段的接口, 使用户灵活选择组合导航方式。
⑷作为一个传感器单元, 能方便地集成到其他系统中。
摘要:本文先简要叙述了当前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 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最后对未来的全球导航卫星系统的设计方案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农机化;发展;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2-0129-1
1 农机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财政投入不足
虽然在财政投入中,中央资金和省级配套资金都较多,但是市级拨款就减少了,县区投入就更少了。因此,市以下财政投入少,造成政府的投入总额不足,不能有效发挥对农民的引导作用,制约了农民购买农机的积极性。
1.2 农业基础设施建管压力大
农机设备陈旧老化、技术性能下降、成本增加,制约了效能的发挥。另外,机耕道路况差,大中型农机无法开到田间,农民只好望“机”兴叹。
1.3 缺乏人才
由于农机工作条件不好,待遇较差,技术人员流失很严重,年轻人才更是很少进入农机口工作,技术更新较慢。严重影响农机工作的正常开展。
1.4 社会服务体系脆弱
乡镇机构改革后,乡镇农技推广服务站管理权下放,基层农机管理推广体系人员缺位、经费无保障、体制不顺、工作缺位等问题日趋突出。
1.5 农艺和农机结合整体水平不高
某些工序如烘干等的机械化尚属空白,大宗农作物如水稻生产等的全程机械化水平还较低;小型机械多、大中型机械少,动力机械多、配套机具少,单型机械多、复合机械少的结构性矛盾突出。
1.6 农机服务市场不完善
农机作业服务的组织化、市场化、规模化程度不高、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信息网络不健全,不能满足农机作业服务产业化的要求。
2 促进农机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2.1 健全配套政策法规
认真研究《农业机械化促进法》2004年实施以来所存在的问题,制定与之相配套的政策法规,健全和完善加快农业机械化的法律法规体系。
2.2 发展规划要突出重点
因地制宜,根据地区的特点,抓住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难点、重点。制定农机化发展规划时,应把难点和重点摆在突出位置,重点谋划,从政策上给予倾斜扶持。应建立农机化综合示范基地,围绕提升大宗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示范推广新技术、新机具,推动农机化全面发展。
2.3 完善市场服务
政府应加大对服务组织的培训,加强农机推广许可证制度、标准化建设,大力开展农机产品质量监督和农机化作业、服务、经营等环节的质量监督,大力培育农机化中介服务组织,走出一条“农民+中介+农机化作业服务组织”的新路子。
2.4 对农业用油实行优惠政策
对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作业用油实行减免税和价格补贴。燃油税改革应对农业用油实行免税政策并通过转移支付的方式,对田间作业用油实行30%—40%的价格补贴。政府及其农机部门应做好农机油料补贴管理,协调好农机用油供应和落实价格政策,指导农机供油网络建设以及农机节油工作。
2.5 加大农机购置补贴力度
一要实行低门槛、普惠制政策。尽可能扩大补贴范围,取消项目区的限制,补贴比率根据当地实际和农机化发展需要来确定。二要选重点、尊民意。对平坝地区重点补贴高性能收割机械、经济作物或农产品精深加工机械等,对山区重点补贴适宜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需要的小型多功能机械等。制定购机补贴政策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三要定项目、配经费。建议安排购机补贴项目时,应按5%—10%安排相应的培训工作经费,确保相关部门有钱办事。
2.6 加强农机科研开发及成果推广应用工作
建立农机科技开发专项基金,重点开展市场需求大的标准化、多功能、性价比优的短缺产品,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科研、推广部门参与的农机化科技创新体系。积极推进农机化技术创新和农机新技术、新机械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抓好农机化综合示范基地建设。
2.7 积极培养农机人才
利用现有培训体系,强化培训手段,增强培训能力。恢复高校农机设计、农业机械化等专业,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农机人才。进一步理顺基层农机推广体系的管理体制,科学设置机构编制,切实解决人员财政预算和医疗、养老保险问题。
参考文献
[1] 韦文虎.我国农业机械化新形势的剖析[J].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3年03期.
[2] 李德林.农机化发展的新途径与对策[J].农机化研究,2003年02期.
[3] 吴红伟,高春明.农机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J].科技咨询导报,2007年20期.
[4] 冯文海.农机化发展的方向[J].青海农技推广,2009年02期.
[5] 周永.提高农机化发展水平 着力建设现代农业[J].农业装备技术,2010年02期.
[6] 彬彬.农机化技术推广体系的发展趋势[J].中国农机化,1994年08期.
[7] 刘宪.农机化发展趋势与发展方式的转变[J].农机市场,2010年05期.
[8] 汪泽.农机化发展趋势与发展方式的转变[J].农业装备技术,2010年03期.
作者简介:王莹(1980-),女,汉族,就职于抚松县农业和畜牧业局,研究方向:农机化发展。
(一)资金难充足。
一是银行惜贷。由于企业信用评价体系不够完善,企业与金融机构信息不对称,以及征信工作的不全面,造成银行巨额储蓄不敢放贷,大量具有发展潜力、有行业优势、有广阔市场和受专业政策支持的企业“望储兴叹”,很多好的项目和新开发的产品只能“胎死腹中”。如朝阳纺织2005年因棉花收购旺季资金不足,致使企业放弃了一半的订单生产计划,企业因原料不足只能半停产半开工运行;环星油脂加工企业,因缺1000万元资金,致使日产100吨的扩规项目搁浅,造成数百万元配套生产装置作废的损失;鸿新食品和世贸公司因柑桔采摘旺季和龙虾收购旺季无资金,致使与外商签订的出口合同不能按时足量交货,造成近百万元违诺赔偿损失和信用损失。[找材料 到大-秘-书-网--互联网服务最好的文秘资料站点]
二是担保运作不到位。由于**鑫源亨信两家担保公司面世伊始,资本金不足,运作经验不足,谨慎观望有余,配套风险机制也不健全,致使信用担保对多数企业而言不过是“画饼充饥”而已。
三是利用资本市场融资辅导培训不够。时至今日,在**100多家规模企业中,尚无一家上市公司,就连在中小板上市融资的企业也没有1家,这对一个平原工业强市来说是一个遗憾,但**境内的优质公司和优质资产却并不少见。以**酒业为例,今年按净资产1元增资扩股以后,股本总规模可达到1亿股以上,以日前沪深股市二级市场白酒类上市公司的平均收盘价作参照,每股发行价格价如果定在10元以上(以**酒业的高收益、高成长性应该还不止这个价),那么一次性融资额至少在20亿元以上,(国有股部分一次性可变现4亿元左右);如果将**酒业的协作配套企业整合捆绑上市,则上市融资额还要远远高于这个数,况且这些资金不需要支付任何利息,也不需要还本,因此,日前迫切需要上级有关部门加强对我市有条件的企业通过进行上市融资辅导,争取一两家企业上市获得发展资金。
(二)竞争难公平。
一是打假难。**大曲系列白酒已获省多年的著名商标,且已获得国家驰名商标司法认定,“**”品牌凝聚了无数人的辛勤和智慧,也付出了巨大代价,但在省内不少的地方,不法生产厂家走“假冒伪劣”的捷径,打着“**”牌子或仿照“**”的品牌到处招摇撞骗,既损害了“**”品牌形象,又造成了**酒业巨大的直接经济损失。据不完全统计,撇开宜昌市境内几家假冒厂家不谈,仅随州曾都区一个制假窝点,年仿制品达20万件以上,给**酒业造成500万元的损失。枣阳、武汉、襄樊的仿制品也分别达到几万件到几十万件。今年初**酒业打假办在武汉一次就查出假冒包装物上百万件,十堰、孝感、神农架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假冒现象。此外,省外河南、湖南假冒品也开始泛滥,查处难度更大。
二是价格竞争不公。以**南辉电子为例,南辉电子与宜都东阳光公司的产品、技术、管理及规模在全国化成箔同行业中所占权重都比凯普松电子要大,但在市场上竞争不过凯普松,其根本原因就是凯普松的同类产品在市场的销价远低于南辉和东阳光的价格。业内人士都知道,电价成本在化成箔总成本构成中占有40%以上的比重,而凯普松生产用电价格每千瓦时仅有两角多,只有南辉电价的一半。
三是市场壁垒重重。我们的白酒、啤酒、化肥、水泥等骨干企业的产品,在很多地方限制进入,已经进入了的又限制销售,地方封锁严重,亟待形成一个规范透明的省内统一市场秩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公平竞争。
(三)效益难提高。
一是资源匮乏。**境内既无旅游资源,又无煤矿、磷矿、石油及其它金属非金属矿产资源,也无电力资源,发展工业先天不足,成本昂贵。以助力水泥为例,与周边兄弟县长阳三源水泥厂相比,三源水泥厂以300万元买断了矿山5年的经营权,每年的矿石总成本是60多万元,按日前年产量60万吨计算,每吨矿石成本仅有1元,加上该厂建在矿山边,投料皮带传输机就接在矿山上,运输装卸费为零;而我们的助力每吨矿石购进价是13元,每吨到厂运费是15元,合计为28元,与三源水泥厂每吨1元的成本相比,排除长阳本地有小水电的电价优势和生产环节费用、助力水泥每吨成本要高二十多元,占每吨销价的10%以上。这对于微利的水泥行业来说,提高效益谈何容易?我们的三宁化工所需的磷矿石也是一样受制于人,省化的用煤同样也需要长途运输,费用都相当高。
二是原材料涨价带动劳动力涨价。煤、电、油、水、运输价格不断上扬,人员工资上涨,使企业的综合成本不断抬升,利润空间遭到挤压,很多企业只能在微利和亏损边缘上挣扎。
摘要:素质教育注重全面发展,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异,强调终身教育,突出创新精神,对农村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农村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正确解决农村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提高农村素质教育水平,促进农村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字: 素质教育 农村小学 课程改革
一、素质教育的含义与内容
素质教育就是要促进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充分自由、主动的发展,就是要促进人的各方面才能和兴趣、特长的和谐统一的发展,同时包括人的道德水平和审美情操的发展,因此素质教育应该是全面的教育。
素质教育的内容是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保证。它规定着素质教育的范围和程度,是素质教育活动展开的基本依据。人的素质是由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三个层面构成的,因而,素质的内容也相应的包括生理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这三个方面。
二、农村小学实施素质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较应试教育,素质教育是更科学的合理的先进的教育。但是农村中小学在实施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时却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和阻力。主要表现在:
(一)、教育理念匮乏、落后
沿袭传统教学,教师处于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学生无条件地接受教师的一切灌输,教学中注重死知识的传授,教师是课堂的中心,学生围绕教师转,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不平等的地位。教师片面地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减负,减少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内容。在素质教育实践过程中,部分中小学出现了这样的现象:教师像卸了包袱一样,不再像以前那样认真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学生像泄了气一样,学习放松了。其次把发展学生的特长理解为素质教育的全部,但是在实施过程中演化成了形式主义,放手发展学生但却不给予指导和培养,课外活动和兴趣小组成了学生摆脱枯燥无味的课堂学习的“自由玩耍”的天地。另外打着素质教育的旗帜来搞应试教育,仍然把升学率当成评估质量的硬指标,节假日补课有增无减,把班级分为快慢班,实验班,这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这些问题都是对素质教育的不理解,吃不透精神而引起的弊病。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以达到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教育。在农村中小学中很多教师不愿把过多的精力 投入到素质教育中去,原因是要应付每学期的竞赛考试,升学率。这与个人荣誉,职称的评定有直接的关系。这不仅仅是教师们的过错,也是教育体制不够完善所造成的素质教育下的日趋强化的应试教育的局面。
(二)、教育资源配置失衡
经济发展水平是实现教育供给的决定性因素。城乡收入差距扩大是我国城乡之间教育供求失衡的重要原因。它直接导致了农村教育的资金投入不足。而且教育政策的制定往往是以城市教育的发展为基点,教育投资向城市一边倒。而广大的农村遭到有意或无意的忽视,这样使本来有限的教学资源分配得不合理,导致教学资源配置严重失衡。
(1)、教育经费及教学设施
农村中小学教育经费短缺。税费改革前,农村教育费附加和各种教育集资几乎能占到整个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45﹪。但改革后逐步取消了这两项资金,这使本来就不宽裕的农村中小学面临很大的经费困难。为此,2005年12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的通知》,以保障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但由于我国农村义务教育长期积弱积贫,有限的经费不能立竽见影。在资金分配上,县财政是以中心学校为单位进行支出预算。下发后归中心学校管理。历史遗留债务,危房的改造等使有限的资金能用于隶属学校的也已不多。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获得的教育经费能投入到学校设施和教学设备上的也不多。大多用于日常教学工作中去。绝大部分中小学校没有图书室,阅览室,活动室,实验室等。甚至有些学校连个像样的操场都没有,体育课形同虚设。农村中小学校设有微机室电教室的也是凤毛麟角。
(2)、师资力量薄弱
目前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整体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从教师来源来看,有的是民办教师转正的,有的是“学历合同”转正的,有的是向社会招收的;从学历层次来看,第一学历合格率低;从年龄结构上看,老教师和年轻教师居多;从职称结构看,高中级职称的少,绝大部分是初级的;从学科结构上看,音体美和农技教师缺乏。(2)、教学科研水平偏低。对新课程改革感到“水土不服”。加之受农村文化的内在影响,经验主义文化模式占主导地位,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对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文化冲突普遍感到不适应。(3)、农村教师队伍不稳定。由于城乡学校差距悬殊,农村教师受利益驱动,工作不安心,千方百计想调入城镇学校。城镇教育又发展迅速,亟需调配师资,于是通过招考等方式从农村学校挖走了大批优秀的教师。农村教师队伍呈现出不稳定的态势。
(3)、课程资源单一
目前农村与城市一样执行国家统一的课程方案,使用单一的课程标准,出现“校校同课程,生生同课本”的局面。农村学校教学内容单一化,其实施的目标也是唯一的,即参 加中考或高考,仅仅追求升入高一级的学校。加之农村受条件的限制,很少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开发校本课程,很少使用乡土教材,致使农村课程设置单一,严重脱离农村生产生活的实际。课程与教学跟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存在着严重的不适应。
(三)、教育教学管理水平不高,教学效果不明显
一些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为了显示政绩,搞形象工程,过分重视“示范性学校”,“重点学校”的建设和管理,而把农村学校当成“弃儿”,疏于管理。加之一些学校领导教学观念陈旧,教学管理水平不高,工作责任心不强,相当部分校长和教导主任就如何进行教学管理心中无底,无章可循。有些学校或沿袭已制订的制度,学校教学工作缺乏激励机制,目标管理不明确,跟现代教学管理理念很不适应。有些学校领导不思进取,学校干脆不设什么管理制度,农村学校教学管理非常松散。学校没有引进竞争机制,工作既无动力又无压力,教师工作积极性普遍不高,对自己的职业产生倦怠情绪。平时教学只重数量而不重质量,作业批改的越多,越能得高分。教案写的越详细越能证明工作积极性高,检查者却不看看教师的教案是怎么写成的。多年来写一次教案却能从容应付许多年,今年抄去年的,明年抄今年的。现在网上教案多如牛毛,教师为了“钻研教材”也都在网上“认真备课”了。
(四)、课程改革流于形式
学习应该使学生发展能力,善于解决问题,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通过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学习,旨在使学生形成对生活的适应力,培养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目前我国农村教育沿袭传统教学,课程改革只是口头上的旗号,依然是重视应试,忽视学生的能力发展;重一刀切,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好学生是学出来的而不是教出来的。通过给学生搭建平台,创设情境,使学生主动地学习。而在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学中教师却不是按照这样的思路去让学生学习的。依旧把讲授作为重点和中心。一个班级有四五十个孩子,教师讲授使一部分学生能够听懂,或者没有问题便认为这一节课是授课成功了。殊不知还有一部分学生根本不知道教师讲的是什么,或者有问题,或者有其它的想法思考等都被教师扼杀在摇篮中了。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很好的发展,学生不善于解决问题,创新能力更别提能够得到培养。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是决不会放心这样做的。会认为学生把课堂搞乱,教学任务完不成。教师引导学生也只是很短暂的一个环节,学生智慧的火花不可能在与教师的交流目光中一瞬间爆发。教师认为如果不给学生设计好一堂课的“框架”,让学生在里面去“填实”,那么这节课就是失败的。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教师讲到哪里学生要跟到哪里,这样才行,才能说学生们很听话,很配合教师。听课的也会评上个“好”字,一堂课下来,教学目标完成的好,学生积极主动,课堂气氛活跃„这些实际上都是做出来让别人看的。实质是把学生当木偶来演戏。新课程也可以为学生们做个“框架”,但这个框架可不是像电影的剧本一样,它不是个死的而是个活的。也可以让学生们去“填”,但这个填法却完全不同,学生们填,主动权就交给了学生,教师是在一 边做欣赏者和点评者的。把舞台还给他们,不用你教,他们会跳更好看的舞蹈。只有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实现,新课程改革才能在农村基础教育中生根发芽。
三、解决农村小学素质教育的建议
(一)、转变观念
《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党和政府的重要职责,各级领导班子干部要转变教育观念。充分认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1]转变哪些观念呢?就是做好三个转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由只重智育向“五育”并重全面发展转轨,由单一的升学型办学向综合型办学转轨。作为即将成为教育工作者的我认为应该在以下几方面来转变观念:
1、更新学生观: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了解和研究学生。确立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性地位,理解信任尊重爱护学生。认识到学生的独创性,鼓励学生发挥特长,发展个性。
2、更新教师观: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是学生的诊断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是学生生活与心理的辅导者,是评价者和激励者,是学生的管理者,是教育共同体的协调员,同时教师又是一个研究者,是一个不断进取的人。
3、更新教学观:教学方式由以讲为主转向合作探究为主,教学内容由封闭转向开放,教学组织形式由单一时空转向灵活时空,教学手段由黑板粉笔转向多样化综合,教学评价由重结果评价转向多元评价。
(二)、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要积极地为农村教师创造条件,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鼓励农村教师参加在职或脱产进修,提高学历层次,提升教学水平。精心组织农村教师进行全面的新课程理论培训,使他们能够认真理解,理会和把握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教育观念,改革目标以及相关的政策措施和各学科课程标准的解读。精心组织农村教师参加信息技术培训,提高信息技术素养。让农村教师定期分批到城镇学校“拜师学艺”,由专家引领,促进专业成长。
(三)、加强农村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高教书育人水平
农村教师在师德方面要不断的学习和总结,不断的约束自我,提升自我。教育主管部门可将师德建设作为学校办学质量和水平评估的重要指标,加强对教师师德的考评,坚持师德考核与业务考核并重,建立教师自评,教师互评,家长评教师,学生评教师相结合的考评机制。重点考核教师教书育人的实绩和职业道德状况,教学态度和育人效果等。把师德考核结果作为教师职务聘任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
(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关键。
新课程强调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走向教师,课程不只是官方文本,教学不再只是忠实地实施课程计划的过程,而成为课程知识的建构与开发的过程。这样,课程与教学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彼此有机地融为一体,教学真正成为师生追求主体性、获得解放与自由的过程。推进素质教育改革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科学探究的教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应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以改变教学过程中过分依赖教材、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与表达,爱护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大力开展探究性教学。
2、提倡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互动,就不存在或发生教学。因此通过交往重建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倡导合作学习,并因此建立起新的“学习共同体”。把教学定位为交往,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教学关系,不仅在理论上超越了历史上的“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以及“特殊认识论”,而且在实践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增强师生之间多维互动。互动可能缩小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教师个人与全体学生的互动,教师个人与学生个人的互动,教师个人与小组学生的互动等。不同类型的互动也是不同文化在不同水平上的交往,促成的是文化间的交融与整合。在这种文化交融与整合中,学生既有机会学习成人的价值和态度,为进入成人世界打下基础,同是也使自己的需求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
4、注重学习方式的引导,让学生学会学习。科学有效的学习方式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保障,教学生学会学习是学习连续性发展的重要支撑。新课程标准为适应终身学习时代的要求,积极致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因为学生的认识活动是学生独立完成的。教法不能代替学法,今天所学的知识不一定就是未来所实用的。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才能终身受用。从某种角度讲,“教学生会学”比“教学生学会”意义更为深远。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优化学习方式,教学中要刻意引导学生发挥学习的主体性,让他们明确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进行自主选择,对学习过程进行自我监控、自我指导、自我强化,并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评价。教师要善于关注学生的心理认知规律,善于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获得知识和提高能力。课堂中,倡导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发表看法,培养质疑的习惯。组织学生进行必要的讲座,留给学生自我思考、探究和自我开拓的时间与空间,鼓励和指导他们主动地、独立地钻研问题,并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讲座及其他学习活动,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教师要有意识地实施教会学生会学为目的的教学活动,指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会阅读、学会观察与思考、学会发现与归纳,并能通过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创新问题,提高获取新知的能力,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充满活力与灵气。
四、结论
陶行知先生曾经指出:“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他教人离开乡下向城里跑,他教人 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做房子不造林。他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他教人分利不生利,他教农夫的子弟变成书呆子。”这说明我国农村教育缺少三农性。当前,三农问题成为我国突出的问题,党和国家花很大的力气去解决也成效不大,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农村教育没有提供积极的智力支撑也是重要的原因。三农问题的解决首先必须要有解决的人才,而人才必须靠教育。教育内容是农村教育的根本,是改革和发展农村教育的关键。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要依靠农村教育培养。农村教育的内容要为三农服务,就必须改革过去农村教育内容中脱离农村实际,脱离农业需求,脱离农民需要的内容,使农村教育为农村的发展和振兴做贡献。
另外农村教育的改革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和关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而新型农民需要通过农村教育的发展来培养。从目前农村教育的现状来看,其改革和发展又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艰巨的系统工程,只有在全社会的重视下,通过持续的投入和长期不懈的努力,才有可能实现。
教育要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能够促使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和谐统一。农村教育是为三农问题服务,是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农村基础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且任务艰巨。农村新课程的改革要寻找一条适合农村现状的道路,着眼于学生,着力于农村。倾我们的力量来共同关注农村教育,关注农村的发展和建设,做好做大做强农村教育。参考文献:
摘要:近几年来,东莞市物流业得到长足发展,正在逐步明向专业化领域经营发展,但是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论文研究的目的是找出这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论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研究法、访谈法等方式,得出东莞市物流业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方面:民营企业为主,企业规模偏小;以传统服务为主,物流功能简单;物流市场混乱,物流管理水平低。针对这些问题,论文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深化认识,加强物流基地建设;政策扶持,发展第三方物流市场;加强监管,营造规范市场秩序。
关键词:东莞 物流基地 物流市场
近几年来,东莞市物流业得到长足发展,物流总量不断扩大。经过多年的发展,东莞物流行业不断积累经验,逐步明确发展和服务定位,向专业化领域经营发展,慢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优势,成为具有相对成熟的管理系统的物流领跑者。
一、东莞市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现状
东莞市地理位置优越,具有非常完善的基础设施,东莞火车站是广九铁路、广深准高速铁路、广梅汕铁路与京九铁路的交汇点,拥有国家一类口岸虎门港,北有广州,南有深圳两个国际机场,皆有高速公路直达,这为物流交通提供了方便。
近来年东莞经济实力保持快速增长,产业规模巨大,以加工制造业为产业基础的东莞,有“世界工厂”之称,物流服务需求旺盛。有资料显示,每天从东莞出境的货柜车就有7000多辆。
总体来讲,东莞物流产业有相当稳定的基础:内部需求旺盛、地理位置优越、基础设施完善以及政策支持等,这些都极大地促进了东莞物流业的发展。
二、东莞物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东莞物流业发展迅速,但是相对莞经济的发展速度来说却相对滞后,而且与物流相对成熟的广州、深圳等地相比,也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总体来说,东莞物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民营企业为主 企业规模偏小
虽然近年来东莞市物流企业数量大幅度增长,但其中多以本地民营物流企业为主,且企业规模总体偏小。据统计,目前东莞市注册资本在千万元以上的物流企业只有为数不多的十家左右而已。东莞市的物流企业有很大一部分广州、深圳等地的大型物流企业设立的办事处或分支机构。东莞本地的物流企业思想仍旧停留在“重生产、轻流通”的观念上,缺乏做大做强的决心,不注重扩大投资,保守而驻足不前。当地民营物流企业的平均职工数、平均职工工资等远远落后后广州、深圳等地的物流企业。
2、以传统服务为主,物流功能简单
虽然近年来东莞市的物流企业服务品种正在大量增加,但服务内容却依旧是传统服务业的水平,主要以运输、仓储、搬运等服务档次和水平较低的服务业为主,没有发展新的物流增值服务。这种现象导致东莞物流业只能接零散生意,无法提供高层次的物流服务。另外,很多企业不注重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无法跟上时代发展对于现代物流技术的要求。同时,很多企业自行提供运输等服务,也从另一方面阻碍了东莞服务业整体规模的形成,导致发展缓慢。
3、物流市场混乱 物流管理水平低
目前,东莞物流管理市场存在三类物流企业:国外大型物流企业、东莞本土的物流企业以及贷代企业。东莞本土的物流企业数量众多,加上贷代企业,数量多,管理难度大,又没有相对配套完善的管理政策,导致各类公司之间恶性竞争严重,人员流动频繁,物流市场混乱无序。从物流企业自身来说,大多数物流企业都没有明确的公司规章制度和服务规范等,企业管理水平低,经营管理粗放,无法提供正规、规范而有效的物流服务,以致运作效率低,速度不高,成本上升,从而造成物流管理成本的加大和物流环节上的浪费。
三、东莞市物流业发展对策
针对目前东莞市物流业存在的问题,具体有以下几方面的发展对策:
1、深化认识 加强物流基地建设
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大宣传力度,推广现代物流技术和知识,增强工商企业采购现代物流服务和物流企业应用现代物流技术的意识。政府部门要适时适当引导物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大力发展现代化的物流技术服务,应用新技术,提升物流服务水平和管理效率。同时,要大力加强物流基地的建设,物流基地对东莞市的经济发展和长远规划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政府应带动物流企业充分发挥东莞虎门满仓、常平大京九物流和松山湖三大物流园区的.优势,加大开发建设,加速东莞经济发展。
2、政策扶持 发展第三方物流市场
目前,东莞市已经出台了针对物流市场的《东莞市现代物流业“十五”规划》,成为指导东莞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方向性文件,同时,各级政府部门在加快现代物流发展过程中,还要遵从市场规律,由市场需求决定产业发展方向,不能过分干预。针对东莞市巨大的物流需求,可以鼓励工商企业将“自营物流”分离出来,转而投向第三方市场,依靠专业的物流企业承担物流运输,提供完善的物流及配套服务。
3、加强监管,营造规范市场秩序
由于物流业的发展时间很短,但是物流业涉及的部门却非常多,这就造成了政府对于物流企业的监管不到位,再加上物流企业质量的参差不齐,导致物流市场混乱,违法违规经营、不正当竞争现象时有发生。这些不正当经营行为包括恶意压价、逃税漏税、严重超载等,这些企业牺牲公共利益,破坏物流企业的正常运营,对东莞物流业的整体环境造成了恶劣影响,阻碍了物流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因此,各级有关部门应做好物流企业的监督工作,加大执法力度,制定相应的惩罚,积极引导东莞物流企业守法诚信经营,重视企业自身的信用,在行业内构建诚信体系,营造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
总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物流企业已经成为必然的发展方向和趋势,东莞有着独特而丰富的物流资源,具备物流发展所需要的优越的地理位置、发达的交通条件、完善的物流配套设施以及发达的经济基础,相信只要克服当前东莞物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依靠政府政策的支持,只要抓住机遇、努力进取,主动更新物流技术,提升物流服务水平,提高物流服务效率,就能为打进推进东莞市的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近年来,以风电和光伏发电为主的新能源发电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得到迅猛发展。截止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风电规模最大、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1],同时我国也是光伏发电大国。
陕西具备新能源的资源优势和开发潜力,尤其是陕北榆林地区风、光资源丰富[2],结合国家能源基地和高载能煤化工基地建设,陕北榆林地区风电、光伏发展将进入快速增长阶段。截止目前,陕西列入国家风电核准计划的2 950 MW风电项目中陕北榆林地区约占90%。预计至2020年,榆林地区集中式风电、光伏发电开发规模均将达到4 000 MW以上。
大规模风电、光伏等新能源集中接入,将给陕西电网的运行、规划等带来显著影响[3,4,5]。尤其是陕北榆林地区新能源集中度高、占比大,对该地区电网影响更为突出。因此,着力解决陕北榆林地区的新能源与电网协调发展问题是解决好陕西新能源发展的关键。本文以陕北榆林地区为重点,深入分析了陕西大规模新能源与电网协调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合理的应对措施和建议,力求保障陕西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和新能源持续健康发展。
1 陕西地区新能源发展概况
1.1 陕西风电、光伏发电现状
截至2012年底,陕西已投运集中式风电装机容量达394 MW,项目均位于榆林定靖地区,其中接入陕西省电力公司电网的风电场2座,装机容量146.5MW;接入陕西省地方电力(集团)公司风电场3座,装机容量247.5 MW。截止2012年底,陕西已投运集中式光伏装机规模50 MW,均位于榆林靖边地区,接入陕西省电力公司电网。
目前接入陕西省电力公司电网的风电场和光伏电站均未出现弃风、弃光现象。其中华能龙州风电场一、二期的设计风电平均利用小时数为1 900~2 000h,而2012年下半年和2013年上半年实际平均利用小时数均达2 200 h以上。
1.2 陕西新能源发展规划概述
1.2.1 风电规划
根据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完成的陕西新能源发展规划及陕西省电力公司的调研资料,陕西地区集中式风电的可开发总规模为8 400 MW,其中约4 500 MW集中分布在榆林定靖地区,计划于2020年开发完毕。
1.2.2 光伏电站规划
按已开展的接入系统相关工作统计,陕西榆林地区集中式光伏发电2015年预计达1 200 MW;根据投资意向调查,预测2020年前后榆林光伏发电规模达4 000 MW,其中,定靖地区及榆阳区2 500 MW,小壕兔新能源产业园区1 500 MW。
1.3 陕西新能源发展规划目标
根据2013年陕西发改委《关于进一步加快新能源发电产业发展的通知》,陕西省“十二五”期间新能源装机规划由7 000 MW提高到11 000 MW,年均增速将达到32.4%。
根据2013年国家能源局《关于征求<可再生能源电力配额管理办法>意见的通知》(征求意见稿)中,陕西属于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的一类地区,对2015年可再生能源电力配额指标完成提出具体要求,目标参考值为10%。
2 陕西电网与新能源协调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新能源外送电网规划建设滞后
近年来陕西新能源高速发展,而外送电网建设相对滞后。尤其未来3年国家能源局核准的2 950 MW陕西风电计划预计将相继投运,这些项目多集中在榆林定靖地区且拟接入榆林供电公司管辖电网,就地平衡后仍需大量外送。而在2014年330 kV定边变电站投运后至2015年,通过330 kV统万变电站至陕西主网的330 kV断面不能满足已核准风电的并网外送需求[6]。同时,定靖地区规划的光伏电站并网外送也将严重受限,电网现状和新能源快速发展的矛盾突出。
2017年前,如果统万330 kV变电站至榆横750kV变电站采用2回大截面330 kV线路,全部考虑新能源,可消纳风电和光伏发电合计4 000 MW左右。之后,由于榆林地区火电、热电联产、余气和尾气利用电源项目同期也处于高速发展阶段,陕北至关中的2回750 kV线路断面也存在不满足N-1运行的可能。同时,2015年陕北电网外送关中的2回750 kV线路和2回330 kV线路组成断面,当2回750 kV线路发生异名相故障时,因暂稳极限限制,陕北电网现状不满足电源打捆外送需求[7]。
此外,由于新能源建设项目存在“先核电、后核网”现象,影响适应新能源发展的电网规划的制订和落地实施。而新能源以点为主的建设周期比电网的建设周期要短很多,目前省级核准的风电场和光伏电站开工后,建设周期在10个月左右。若使电网建设与新能源装机增长相匹配,必须解决330 kV及以上电网规划和建设滞后问题。
2.2 新能源调控运行水平不高
(1)新能源调控运行管理范围有待理顺。目前,新能源并网、调控、消纳均由陕西省电力公司直接管理,地市公司参与度不大;而集中式风电、光伏发电多以110 kV电压等级并网,随着接入风电场和光伏电站数量增加,按原有调管范围划分,地市调管和运维的相关线路、系统侧间隔设备将增多;同时,新能源接入地区电网,负荷预测、电源结构、电网扩展、电能质量、保护整定、频率控制、电压调节、供电可靠性等均与地区电网关联且不可分割。因此,根据新能源运行特点,进一步理顺调控范围,分清职能,并根据不同调控层级出现的不同问题开展对策研究。
(2)现有调度自动化系统不适应新能源调度需求。陕西省调调度自动化系统为D5000和OPEN3000双系统并行,基本实现风电和光伏电站运行的在线监测,但没有风电和光伏发电应用模块及相关技术支持的高级应用软件。由于缺乏有效的技术手段支撑,目前风电场和光伏电站有功功率和无功控制等基本上仅作功能要求,无法实现闭环控制,调控过于粗放。
(3)大规模新能源并网后将使陕西电网丰水期调峰问题加重。目前,陕西电网调峰具有丰水期以火电调峰为主,枯水期以水电调峰为主,西电东送通道调峰作用显著的特点[8]。调峰压力主要体现在丰水期水电大发期,最大用电峰谷差已达5 000 MW以上;依靠现有调峰方式解决新能源并网后的调峰问题以及是否需要适当增加快速响应电源比重,需要进一步研究。还有,在现有需求侧管理模式下,负荷响应速度不快,且用户对停电过于敏感,不适应大规模新能源接入,需要创新需求侧管理模式。
(4)新能源并网后电能质量问题突出。陕西省政府计划将陕北能源化工基地打造成低电价区和具有强竞争力的以化工为龙头的高载能工业区,大力发展新能源和高载能化工业。化工企业对电能质量有较严格的要求,而新能源接入电网可能带来大量谐波以及电压闪变、电压波动等电能质量问题,而且新能源接入规模越大,问题累积越发明显。目前,全省及榆林地区电网由于电能质量监测体系不完善,建设环节设备往往不到位,使得电能质量问题责任难以厘清,治理不及时,榆林已出现化工企业针对电能质量的投诉,迫切需要开展相关分析研究。
2.3 新能源设备并网友好性鉴别能力不足
目前,陕西新能源入网检测体系尚不完善,归口管理和检测标准还不统一,新能源场站并网友好性鉴别能力不足。根据国家电网公司下发的《风电场接入电网技术规定》和《光伏电站接入电网技术规定》,入网风电场和光伏电站必须进行电能质量测试(包含电压变动、闪变与谐波)、有功/无功控制能力测试、风电场单个风电机组低电压穿越能力的测试及基于仿真的风电场低电压穿越能力的验证、光伏电站电网适应性测试(电压异常时的响应特性等),以及调度运行部门要求的其它并网调试项目等。由于技术和设备等原因,榆林风电入网检测相对粗略,多数风电场只针对电能质量进行了简单测试,部分风电场针对单机低电压穿越能力进行了测试,对有功/无功控制能力测试以及整场低电压穿越能力验证等基本都没有进行相应检测;光伏方面,由于陕西省电力公司入网管理等原因,榆林并网的光伏电站尚未实施全面的入网检测。新能源设备并网友好性鉴别能力不足、并网检测不完善的情况,将带来新能源场站涉网安全管理的隐患,直接影响新能源场站和电网安全运行水平。
2.4 缺乏电网与新能源协调发展的技术支撑
新能源建设需要电网在规划建设、试验检测、验收投运、计量结算、电量消纳等方面的协助与支持,需要电网引导新能源电源安装配置风(光)功率预测系统、有/无功功率控制系统、动态无功补偿装置、电能质量在线检测装置、稳控装置、保护装置、计量装置等设备,实现电网对新能源企业并网能力的要求。新能源的并网涉及电网公司的许多部门,传统的电源管理模式需要调整和进一步规范。针对新能源发展特点,需要加大新能源入网检测、入网验收、相关电网监测控制与诊断分析方面的专业技术力量投入,以及针对新能源外送电网规划、电源结构优化、调度控制、仿真分析、电能质量控制、新能源消纳交易策略等研究力量投入,支撑公司实现电网与新能源协调发展。
3 适应新能源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3.1 建立陕西新能源技术检测与研究平台
在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拥有“国家能源大型风电并网系统研发(实验)中心”和“国家能源太阳能发电研发(实验)中心”的基础上,国家电网公司为适应新能源快速发展,在拥有百万千瓦风电装机的省级电力公司推进检测分中心建设。目前,已有9个省级电力公司在其电科院成立相应检测分中心。
陕西电网预计在2014年接入百万千瓦风电装机,光伏发电也将面临爆发式的增长。并且陕西电力科学研究院(陕西电科院)已具备新能源并网检测技术储备和人员构成,已完成陕西、甘肃、宁夏等多项风电项目并网检测,以及青海等光伏项目并网检测,建议在陕西电科院成立陕西电网“风电检测分中心”和“光伏检测分中心”。在加快建设国网新能源检测分中心的同时,结合陕西电科院技术资源优势,整合现有技术队伍和试验设备,建立陕西新能源技术检测与研究平台,以适应陕西新能源快速增长的需要,支撑陕西新能源和电网的协调发展。
3.2 启动新能源接入电力系统仿真分析工作
风力、光伏发电的随机性和间歇性,易导致电网运行出现一系列安全、稳定问题,这些现象基本以暂态形式发生[9],电网难以实测。建议在陕西电科院开展新能源电力系统仿真分析工作,仿真平台建设基于成熟的软件模型,模拟新能源大规模接入后的电网运行状况,进行电网稳态、暂态安全分析,研究自动化保护装置在各种预想事故下的行为,以及为有功/无功备用、频率控制、电压控制等理论研究提供验证平台,为电网实际运行提供理论和数据支持,切实指导和保障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最大程度地接纳风电和光伏发电。
3.3 构建三级网络以完善电能质量监测体系
一是升级现有的省级电能质量监控主站;二是建设榆林电网电能质量监控主站;三是分别在集中式风电场、光伏电站以及重要的系统变电站、高载能化工企业的接入关口等安装电能质量监测终端设备,增加暂态量监测点,实现对电能质量长期、实时、有效的监测。同时,避免“重监测,轻分析”的现象,加强陕西电科院的监测分析职能,对监测采集的数据进行汇总、统计分析;及时发现电能质量问题,提出处理意见和改进措施。
3.4 迅速开展大规模新能源并网相关专题研究
3.4.1 开展榆林地区风光出力特性研究
大规模风电、光伏并网将给电网规划、运行带来一系列突出问题。为有针对性地研究新能源并网相关问题,必须以陕北榆林地区风光出力特性为基础。陕西电网应当提前开展榆林地区风电、光伏的自然出力特性以及其互补特性等研究,针对已运行及已核准的风电、光伏场站,通过不同水平年、不同区域、不同研究对象等组合,多方位分析定靖地区的风电、光伏出力特性,得到不同水平年榆林地区的风光出力特性,为开展输电规划、调峰备用、消纳策略等问题提供坚实的数据和理论基础,支撑陕西新能源科学发展。
3.4.2 大规模新能源接入后网架适应性研究
结合陕西新能源发展规划,对榆林电网不同时期各主要断面进行分析,从扩大内需、加强外送等多方面分析各时期的消纳能力和优化配置方案,提出电网扩容建设方案和最佳建设实施时间节点,并对调峰电源、备用容量等提出建设性意见。另一方面,应积极开展增加定靖地区750 kV变电站布点、增加建设榆林至关中特高压电源外送通道等前期研究,超前统筹电网发展规划,促进新能源健康持续发展。
3.4.3 新能源并网调控及调峰等问题研究
随着新能源并网规模的加大,必须适时调整调度模式,实现新能源调度与现有调度体系有机结合。同时,加强新能源并网运行控制的核心技术和并网标准等软指标的研究和应用。另外,需要进行新能源并网调峰问题以及电源结构优化研究,加强引导调峰电源项目的建设,尤其是区域快速响应调峰电源,实现多能互补,提高新能源并网消纳能力。
3.4.4 提高新能源消纳能力的深化研究
榆林地区电力就地消纳和平衡能力不足,预计2015年榆林地区平均富余电力约为5 000 MW,新能源就地消纳压力巨大。必须充分发挥大电网统一管理、统一调度的优势,按照先地区、后全省、再跨省的思路,寻求在更大范围内消纳,并积极开展提高新能源消纳能力深化研究:一是适应新能源的需求侧管理创新研究;二是大规模储能和高载能项目技术应用研究;三是新能源电源侧电价政策研究;四是可再生能源电力配额指标及交易机制等相关问题及对策研究。
3.4.5 新能源接入电网的电能质量问题研究
以全省电能质量监控系统和现场采集到的数据为基础,跟踪新能源和电网发展规划及滚动情况,预测大规模新能源不断接入后的电能质量发展态势,研究其对电网电能质量的影响,提出控制要求和治理措施,提高电网电能质量水平,满足敏感用户对电能质量的要求。
4 结语
本文重点从电网侧研究了陕西电网与新能源协调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给出了相关建议,对陕西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和新能源持续健康发展具有一定指导意义。同时需要指出的是,加强政府统一规划、积极引导新能源业主合理有序建设,也是保障陕西新能源与电网协调发展的重要措施和手段。
摘要:介绍了陕西集中式新能源发展现状和规划情况,并以陕西新能源最富集的榆林地区为重点,从新能源输电规划、并网检测以及电网运行水平、技术支撑等方面深入分析了陕西电网与新能源协调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促进陕西电网适应新能源发展的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新能源,陕西,电网,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宏宇,印永华,申洪,等.大规模风电接入后的系统调峰充裕性评估[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1,31(22):26-31.
[2]刘海燕,方创琳,蔺雪芹.西北地区风能资源开发与大规模并网及非并网风电产业基地建设[J].资源科学,2008,30(11):1667-1676.
[3]戴武昌,孔令国,崔柱.大规模光伏并网发电系统建模与运行分析[J].中国电力,2012,45(2):58-63.
[4]WANG R G,WANG J X,YOU S T.A Novel Transmission Planning Method for Integrating Large-scale Wind Power[C].Shanghai:IEEE Asia-Pacific Power and Energy Engineering Conference,2012.
[5]SMITH J C.MILUGAN M R.DEMEO E A.et al.Utility Wind Integration and Operating Impact State of the Art[J].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Systems,2007,22(3):900-908.
[6]陕西电力科学研究院.大唐定边风电项目输电规划专题研究报告[R].2012.
[7]陕西电力科学研究院.新能源电厂接入对陕北电网的影响[R].2013.
[8]李冰寒,孙自安.陕西电网调峰能力分析[J].陕西电力,2009,37(8):5-7.
【陕西EMS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发展建议】推荐阅读: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建议07-12
工业设计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论文11-03
西部地区统筹城乡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09-24
陕西省盐业发展十二五规划06-07
陕西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研究11-12
护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10-13
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11-08
小城镇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07-10
农业发展存在问题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