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国读书笔记摘抄

2022-10-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理想国读书笔记摘抄

理想国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

借口:

1,如果你真的想知道正义是什么,你不应该只是问问题,而是回答别人的问题,你不能只是反驳他们并要求帮助,你需要有自己的看法,因为有些人们只能提出问题而没有回答问题的能力。 P13

2,其他人问你的问题,你是躲避不想回答积极,用嘲笑或隐藏的方式在过去隐藏。 P14

3,如果你真的能做到的话,我承认我的无知,我必须以开放的心态向聪明的人学习。我认为这是对我最惩罚的。 P14

4,Sera叙利亚Hawes:苏格拉底多么聪明!他拒绝个人教导,也周围与人交往学习,从来不会对那些人说谢谢。

苏格拉底:我承认我正在向别人学习,这是真的,我不应否认。但是,从其他人学习后不表示感激,但这是我的构架。但因为我没有钱,只有通过对口头赞美的赞美,这是我能做的唯一的事情。 P15

5,邪恶的头脑必须有一个邪恶的经理,好心必须有一个好的经理。 P34

6,如果有一个个人的信念,正义是最好的,但也不会恨那些不义的人,那么这个人经常准备原谅那些不只是说他做了什么,因为他知道没有人是谁。从心中练习正义,除非偶尔存在这样的人的奉献精神激励那些讨厌不公正或掌握真相的人。 P45

7,城市的统治者喜欢医生,为了城市的利益,统治者可以向他们的敌人和人民说谎。其他人没有权利干预这些事情。普通人说谎统治者像一个病人躺在医生,运动员不告诉他的教练他的病,一个水手不告诉船长,情况与其他水手相同,是一种犯罪。 P72

8,除了统治者自己以外,无论是先知,医生还是木匠,一个正在撒谎的人。因为一些骗子的行为就像一个谎言 水手摧毁了船员,会毁灭一个城邦。 P72

9,我们任何关心培养的人,任何人,我们认为应该是一个好人,我们不能允许我们模仿一个女人,不论年轻人或老人与她的丈夫争吵,为自己的幸福和不尊重精神。模仿他们面对不幸,整天伤心,哭泣不止。更不能模仿那些生病的女人,爱的女人,女人的分娩。 P79

10,当节奏和旋律进入孩子的心,并且根深蒂固,那么孩子就会变得礼貌;如果孩子受到错误的教育,结果与前者相反。此外,接受正规教育的孩子,无论是艺术或自然艺术的缺点和不足都会非常敏感,连同这种完美的感觉,他会欣赏所有的好东西,并感到高兴,他灵魂将被净化由美国和好;对于任何坏事,他会不喜欢和谴责。 P85

11,这是我们对音乐教育的讨论,得到了很好的结论音乐教育的目的是培训我们 爱美。 P87

12,坚强的身体不一定形成良好的头脑和性格,相反,一个好的心态和性格会使身体更加坚强。 P87(如果我们做人的心灵的充分训练,然后让这成熟的心理管理我们的身体)

13,我们将告诉公民,虽然他们被投入不同的事情像上帝,但他们出生的兄弟。有些人被注入身体的金子,成为统治者,并享有至高荣誉;一些身体被注入银子,从而成为统治者的助手;那些成为农民和熟练工人的人就是进入铁和铜;他们的这些金属的身体将传给他们的子孙,但仍然会有钱的父亲,或这样的东西的银色父亲。 P99

14,一个人的激情可以抵抗幸福的诱惑和痛苦,总是坚持为什么教义应该害怕什么,不应该害怕什么信仰,那么这个人可以称为勇敢的人。 ........这个人也因为他的身体与领导和教授这样 信条的真理被称为智者。也许我们也可以说,他的性格有自己的明确分裂和和谐,所以他是一个聪明的人。 P130

15,除非哲学家成为统治者,或统治者有智慧,使政治天赋和智慧成为一个,照顾平庸者不应该是统治者;否则,城市永远不会出于邪恶,人类的生命永远不会。 P162

16,他们(诡辩)没有教给人任何东西,只是其中的一些看法,有些人可以发表时的集会的意见。我必须将它们作为育种者进行比较,育种者在培养凶猛的野兽时必须了解它的处置,知道它何时接近它,什么时候,什么样的事情,什么样的声音可以使它变得如此温柔,凶猛,在所有情况下它听起来像什么样的电话。育种者必须熟悉保持它的过程,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智慧,一套可以教给他人的技能。至于他所说的,正义和不公正的原则和利益,善与恶,高尚和低 ,他什么也不知道,他只知道这些是基于野兽的脾气本性总结,野兽喜欢他称之为好的东西,野兽不喜欢他称之为邪恶的东西。他不能说大话,只是知道正义和贵族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他没有亲眼看到,没有两个性质的良好口才或两者之间的区别解释给别人。 P181 17,现在,让我们谈合理性,没有理由做对比。想象一下,人类生活在一个地下洞穴中,有一个洞可以让光线照射整个洞穴,有些人从童年时代就住在洞穴里,头颈部被绑在一起,不能移动,因为他们不能回头,他们只能看到他们面前的一切,他们远远落后于火的地方,火与这些囚犯之间有一条路,如果你能看到,你会看到沿着有一个低墙在这条路上,像一个木偶戏在敌人和观众之间。 P202

18,我觉得世界终于看到了,花了很长时间看事情,但是想法好。一旦我们 要看到这种好的主意,它必须能够得出这样的结论,确实是所有事物都美丽和正确的原因的原因,我们可以看到光创造者和大师的世界,是知道世界的理性和真理的来源;任何人在私生活和公共生活中都能理性地行动,必须看到善的观念。 P204 19,几何将导致心灵找到真理,也产生哲学的精神,哲学向上,而不是作为哲学在下层。 P215

20,一个自由人不应该被迫学习任何知识。强迫身体工作不会对身体造成伤害,但强迫学习不能抓住心灵,得到祝福的心。

第2篇:读理想国名言名句摘抄 读书笔记

1.教育是约束和指导青少年,培养他们正当的理智。每个人最初所受教育的方向容易决定以后行为的性质,感召的力量是不小的。

2.为着品德而去眷恋一个情人,总是一种很美的事。

3.只有驱遣人以高尚的方式相爱的那种爱神才是美,才值得颂扬。 4.征服自己需要更大的勇气,其胜利也是所有胜利中最光荣的胜利。 5.真理永远在少数人一边。 6.思想永远是宇宙的统治者。

7.我们若凭信仰而战斗,就有双重的武装。 8.无论如何困难,不可求人怜悯! 9.耐心是一切聪明才智的基础。

10.我一息尚存而力所能及,总不会放弃爱智之学。 11.开始是工作的最重要部分。 12.意志不纯正,则学识足以为害。

13.技艺没有知识,他对于那种技艺的语言和作为,就不能作正确的判断了。 14.不知道自己的无知,乃是双倍的无知。

15.许多胜利都会为胜利者带来杀身之祸,过去如此,将来也一定如此。 16.子女教育是社会的基础。

17.未出生比未受教育好,因为愚昧是灾患的根源。

18.除非男女受着一样的教育,否则就不能使妇人有同男人一样的责任。 19.舍善而趋恶不是人类的本性。

20.好人之所以好是因为他是有智慧的,坏人之所以坏是因为他是愚蠢的。 21.智者说话,是因为他们有话要说;愚者说话,则是因为他们想说。

22.语言的美、乐调的美以及节奏的美,都表现好性情。所谓好性情并不是人们通常用来恭维愚笨的人的那个意思,而是心灵真正尽善尽美。 23.美是真的光辉。

24.当美的灵魂与美的外表和谐地融为一体,人们就会看到,这是世上最完善的美。 25.最有道德的人,是那些有道德却不须由外表表现出来而仍感满足的人。

26.身体最强健的人不容易受饮食或劳动的影响,最茁壮的草木也不容易受风日的影响。 27.凡具有知识者皆较诸缺少知识者为猛敢;且其人于既学习以后则较诸其在未学习以前为更猛敢。

28.凡勇敢、克制、公正,比诸真德皆惟依智慧而立。 29.美具有引人向善的作用和力量。 30.美是一种自然优势。 31.公正即强者的利益。

32.在短暂的生命里寻找永恒。

33.一个人的价值,是要看他有权利时候的所作所为

34.爱是美好带来的欢欣,智慧创造的奇观,神仙赋予的惊奇。缺乏爱的人渴望得到它,拥有爱的人万般珍惜它。

35.爱情,只有情,可以使人敢于为所爱的人献出生命;这一点,不但男人能做到,而且女人也能做到。

36.尊重人不应该胜过尊重真理。

37.时间带走一切,长年累月会把你的名字、外貌、性格、命运都改变。 38.拖延时间是压制恼怒的最好方式。 39.初期教育应是一种娱乐,这样才更容易发现一个人天生的爱好。

40.人心可分为二,一部较善,一部较恶。善多而能制止恶,斯即足以云自主,而为所誉美;设受不良之教育,或经恶人之熏染,致恶这一部较大,而善这一部日益侵削,斯为己之奴隶,而众皆唾弃其人矣。

41.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

42.一切背离了公正的知识都应叫做狡诈,而不应称为智慧。

43.没有什么比健康更快乐的了,虽然他们在生病之前并不曾觉得那是最大的快乐。 44.我们应该尽量使孩子们开始听到的一些故事必定是有道德影响的最好的一课。 45.法律是一切人类智慧聪明的结晶,包括一切社会思想和道德。 46.只有死者能看到战争的结束。

47.每天告诉自己一次:我真的很不错。 48.生气是拿别人做的错事来惩罚自己。 49.每个在恋爱中的人都是诗人。

50.无论你从什么时候开始,重要的是开始后就不要停止;无论你从什么时候结束,重要的是结束后就不要悔恨。

51.只要有信心,人永远不会挫败。

第3篇:教师读书笔记摘抄《教海漫记》读书笔记摘抄

教师读书笔记摘抄《教 海漫 记》读书 笔记摘抄 教师读书笔记摘抄《教海漫记》读书笔记摘抄 近日来,我拜读了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教海漫记》是于永正老 师几年教育的经验集粹,是于老师教学生涯的记录,也是于老师内心情感的真 实坦露。其中蕴含着理论的活力和人格的魅力。我开卷一读,竟不忍释手。书 中每篇文章不长,都有一个中心,几十篇文章又贯穿一个大的中心。内容平实, 文笔流畅,像是跟读者娓娓谈心,又像是讲故事。许多生动的事例,不少幽默 的话语,能让你忍不住笑出声来。掩卷沉思,又感到在幽默风趣的行文中,有 一种历尽人生沧桑的凝重感。 于老师在几十年的教育生涯中,风风雨雨、坎坎坷坷,"不戚戚于贫贱,不 汲汲于富贵",以教为荣,以教为乐。 于老师认为,在教学中,教案应烂熟于心,应将百分之八十的注意

有凝 神寄照的内心体验。他认为,什么艺术都在一个"心"字上。教学作为一种艺术, 对学生情感的催发,心弦的拨动,教学节奏的调控以及对学生及时反馈的变通 处理等等,全都"乎存一心"。 于老师说,教师也是一本教科书。在阅读教学上于老师主张要以问促读, 面向全体学生。 在阅读教学方面,许多老师都是为读而读,包括我在内,阅读课文时,往 往一开始让学生自己读两遍,不懂的字词查一查字典。老师再领读两遍,然后 让水平高的好学生读一读,提出的问题也只是让聪明的同学回答,免得读得磕 嘴绊牙的学生耽误教学时间。有时候学生轮读课文,轮到读不成的同学,我总 是不耐烦地把他隔过去,对这个同学尴尬、为难的情绪丝毫不关心。现在我读 了于永正教学《月光曲》的一段文字,深深为自己的行为自责。于老师请一位 学生读课文的 1--4 小节,这位学生第一句就丢了一个词,一段未了,重复了

三、 四处。于老师微笑着说:"你只读了两遍,能在这么多老师同学面前读成这个样 子,就很不简单了,请你再读一次,这一次肯定会更好。注意不要紧张,慢一 点,看准每一个字。"该生又读了一遍,这一遍比第一遍流畅多了。于永正老师 在阅读教学中提倡以问促读,培养全体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边读边想的习惯。比 如《月光曲》中的一句话"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 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了出来,弹的正是他的曲子。"于老师问学生从"断断续 续"中看出了什么,开始没有几个学生举手,于老师没有急于让学生回答,而是 让学生再读一遍,边读边想,他相信每个学生都能看出来。终于许多学生举起 了手,于老师先让学

习不好的学生回答,再让学习好的补充,一个比一个理解 得深刻。于老师说,阅读不是为了找答案,单纯为了找答案还不容易?我们的教 学应该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少数人。 微笑教学是教学的最佳境界。 在教学中,于老师的微笑教学更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在课堂上于老师始终 保持着欢愉的心境,用微笑和诙谐去化解班里偶尔出现的令人不快的事。举个 例子来说吧:作文课上,大家都在专心致志地写作文,只有小涛在摆弄橡皮--把 橡皮从桌子的一角推到另一个角,然后绕着作文本转圈儿。于老师没有生气, 而是走到他跟前,轻声说,当心,别开到山沟里去。小涛慌忙抓起橡皮往抽屉 里放,于老师笑着说,橡皮又没有犯错误,干吗藏起来呢?再说还要用它呢!于 老师一边说一边笑着拍拍他的肩。小涛赶紧动笔写起作文来,直到下课也没有 抬头。这件事要是一般的老师都会毫不客气地没收小涛的橡皮,然后责令小涛 写作文,但是这样做的后果会是什么呢?小涛会去认认真真地写作文吗?说到这 儿,我想起了我处理的一件事,班里的一个小男孩,一次在我讲课的时候玩玻 璃球,我气呼呼地走过去,一把抓过来扔到窗外,然后继续讲课。他不敢吭声, 怯怯的,可是眼睛一直向窗外瞟,直到下课也没有认真听。假如我是这样处理 的:我微笑着说摸摸他的脑袋说,小朋友,把玻璃球放到抽屉里,先认真听讲, 咱们下课再玩好不好?那么这个小朋友就不会老往窗户外面看了。 我看了这本书中的好多事例,于永正老师都把微笑教学贯穿始终,他认为 微笑的背后需要有老师宽容的品格,善良的心地,宽广的胸怀,豁达的气度, 开朗的性格,丰厚的知识,诙谐的谈吐以及

端正的教学思想做支柱。正是这种 阳光般的微笑,正是这种无私的爱,才使他成为一代名师,成为众多老师和学 生心目中的永远闪亮的灯塔。 近日来,我拜读了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说实话,刚开始是在校长督促 之下读的,但读后却感觉就像品着一杯浓浓的香茶。它是于老师几十年教育的经 验集粹,是于老师教学生涯的记录,也是于老师内心情感的真实袒露,其中蕴 涵着理论的活力人格的魅力,我开卷一读,竟不忍释。 《教海漫记》书中每篇文章不长,都有一个中心,几十篇又贯穿一个大的 中心。内容平实,文笔流畅。像是与读者娓娓谈心,有像是讲故事,许多生动 的实例,不少幽默的话语。能让你忍不住笑出声来。掩卷沉思,有感到在幽默 风趣的行文中,有一种历尽人生沧桑的凝重感。 读完这本书,我有两点感悟:首先,我从书中感悟到素质教育是充满情感的 教育,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够 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离开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而爱孩 子就要无微不至地关心他们成长中的每一个细节,为他们的每一点微小进步而 衷心喜悦,感知他们的苦恼和困惑,并且为解决这些问题而费尽自己的心血, 爱孩子就要把学生当成有灵性的人,而非"学习机器"发自肺腑地爱每一位学生, 而不仅仅是少数"尖子生"把自己视为学生在人格尊严和情感上平等的朋友,爱 孩子就要尊重学生在性格,情感,思想等方面的独特性。特别应尊重学生的精 神世界。我的第二点感悟是:我觉得作为新时代的人民教师应该像于永正老师那 样有着一种对事业永无止境的追求精神,要不断地去追求教育教学的最

后境界。 因为只有你有了这种追求,你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你才会不断地去 学习,去探索,去创新。你才会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体会到不平凡的乐趣。有 了这种追求,你的生命的火焰会快乐的跳跃,生命的蜡烛在照亮别人的同时也 照亮了自己。你的人生会因此而美丽,充实,你的心灵会永远年轻,你会淡泊 而致远的人生境界。 …《教海漫记》确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它是于老师人生的积淀,智慧 的结晶,是爱心与奉献绽开的奇花。艺术与创新结出的硕果,读了书中的文章, 你会感到中国也有马卡连柯,也有苏霍姆林 翻开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我便迫不及待地读起 来。全书虽然有 482 页,可读起来一点也不觉得累。于老师按"教育篇、教学篇、 修养篇、其他篇"的顺序编写,共计68 篇文章,从他参加工作一直写到退休。 每一篇文章都那么朴实,没有理论的说教,有的只是用心对教育教学成败的总 结,很多地方,于老师还勇敢地把自己的短处披露出来了,让我觉得他就生活 在我们中间,没有特级教师"特殊"、"不易接近"、"不可学习"的感觉。他对教 育的爱,对学生的爱是建立在一些实实在在的教学工作上的。他爱学生,爱自 己的工作,他有机会离开教学工作,可他舍不得。他善于发现,善于改进,善 于总结。爱学生这是他成功的基础。他多才多艺,他牢记家乡名言:"谁也说不 准哪块云彩会下雨"。所以,只要有时间,他学京剧,拉京胡,弄丹青,爬格 子…他的人格魅力不仅仅是因为他和千千万万优秀教师一样有着优秀的师德。 于老师对学生那分纯朴真挚的爱心,深深的启发着我,我不是也同样很爱 自

己的学生吗?我在对学生教育时为什么就没有于老师那么细,方法上有时还不 够恰当,用于老师的话说,我可能还是个"青年教师"。我在想,人怎能用"年轻、 不够成熟、经验不够"来为自己的不实在学找理由呢?所以,我真感到自己书读 得太少。我们经常鼓励学生:"活到老学到老",我也真希望自己从现在起,抓紧 时间多读书,读好书。 于老师对语文教学的一些观点、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特别是他在全 国各地上公开课时那种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他的关怀,他在一节课上能让一 个学生通过8 次读书,最后读到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他在作文教学中善于写 下水文。作文批改中善于写激励性语言的评语,使得多少得益于他的学生从此 不再为写作而苦恼,他一直坚持在教学一线,指导青年教师。读着他 68 篇文章, 我很佩服他善写的精神。文章中写的有的是六十年代刚工作时的事例,可读起 来却那么亲切,他也一直说他记忆力不好,可他善于记日记。 读《教海漫记》,让我看到了一个特级教师许许多多平凡的地方。教师的 工作本身就是平凡的,可怎么在平凡中创造不平凡呢?这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的 境界。

第4篇:理想国读书笔记

寓居理想,泰然现实

——读柏拉图《理想国》有感

关于公平与正义的问题,千百年来被中外学者津津乐道。论语云:“不患寡而患不均。”孔子关于公平与正义的忧虑与一个世纪后的苏格拉底不谋而合。作为《理想国》的核心议题与思想闪光点,公平与正义毋庸置疑的给予人们高尚的哲学养料。苏格拉底热情的讴歌正义之人与正义之事,诚恳的与他人探讨正义的本质与作用,用一颗赤子之心创造出“哲学家即政治家”的“理想国”。

但我在怀着崇高的敬仰之情拜读这一传世经典时,仍在用我未开化的大脑努力探索以下问题:什么是正义?所谓“不义”是否有其合理性?存在绝对的正义或不义吗?这些问题长久以来困扰着我,在阅读过程中这种求知欲愈发强烈,我将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加努力探索。

一、 什么是正义?

在《理想国》一书中,关于正义的定义,共有三个人给出了他们的解释,分别是波策马尔科、特拉需玛科和格劳康。他们各自的观点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仍需要批判性接纳,接下来我将他们的观点予以整理并提出我的看法。

波策马尔科根据西蒙尼代“正义就是将所负之物还之于人”的观点,提出正义就是“为善于友,为恶于敌”的观点。不过这一观点有个很明显的破绽,即对说话之人的身份没有一个清晰的界定,若你是人民公仆,“友”便是人民大众,“敌”可为犯罪势力、恐怖分子等;但你若是抢劫银行的罪犯,“友”便是市井无赖,“敌”却是“正义之师”。是敌是友本身就由主人公角色而定,而正义作为第三方上帝视角,显然不能由参与主体的立场而定。因此波策马尔科紧接着又提出了正义就是“归善于善,作恶于恶”的观点。这又让正义陷入了模糊概念。显然,善与恶都是道德范畴。而道德标准受到时代、民族、宗教、政治体制、传统文化、个人角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内涵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例如,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若有女性喜爱涂脂抹粉或喜爱钢琴等西方艺术,则会被认作不良恶习,被革了“资本主义的尾巴”。但如果放到现代社会,非但不会被指责,反会被大加赞赏。因此,如果以善恶作为评判标准,则正义的定义无疑是主观的,甚至世界上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正义。不过苏格拉底的看法则更极端,他认为任何事物都应具有单一性质,一旦正义之人作恶于恶,行为本身便是不正义的,因此他自己也成为了不义之人。这种倡导“以德报怨”、“仁义”、“博爱”的观点可以说与孔子不谋而合。但实质上,这种关于正义与不正义的阐释并没有从本质上给出善与恶的定义,因此也无法进一步解释正义与不正义的定义,无法使我信服。 特拉需马科给出的答案是,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论述过程是正义在生活中的物化即为法律、法规。而事实上,城邦的法律法规是由统治阶级制定的,目的是巩固现有利益,攫取更多利益。照此看来,人们努力维护的法律、捍卫的正义从一开始就是强者的利益。马克思说:“国家是统治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统治阶级建立暴力机关监狱,制定一系列法律,以维护其对被统治阶级的统治。如此说来,正义就是强者的观点似乎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我们也忽略了一个事实,法律与正义并不等同。例如,近年来饱受舆论争议的法律上“同命不同价”问题。在2003年发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29条规定:死亡赔偿金按照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标准,按20年计算。以2006年为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759元,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为3587元,据此计算,城乡居民死亡赔偿金可相差16万多元。这条规定常被视为“同命不同价”的问题根源。可见,在某些方面,部分人并不承认法律即是公正,甚至认为它在某种程度上是不公正的。因此,特拉需马科将法律等同于正义进行论证的这一前提是欠妥的。

苏格拉底关于这一观点的辩驳是,统治阶级制定法律其实是考虑全体社会成员利益,而非首先考虑自身利益的。这就像医生在医治病人的过程中考虑的是病人的利益一样,国家的管理人员以实现全社会成员利益为目的行使管理职能。但对于这一说法我仍然存在怀疑。孟子云:“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古往今来,统治阶级一系列裕民富民政策的根本目的都是维护自身统治。就像牧羊者精心照料小羊,其真正目的难道不是那美味的羊羔和温暖的羊皮吗?

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承认,虽然任何国家都有其阶级性,但法律的制定者即统治阶级为了实现其长远利益,会尽可能全面考虑全体社会成员或统治阶级内部各成员的利益,适当照顾弱者利益,从第三方上帝视角制定较为客观合理的规则维持社会健康发展。以“同命不同价”为例,如果刻意强调生命的形式平等,便会陷入另一种极端。不论在矿难中,还是在工程事故或者交通肇事中,所有生命一律赔偿20万。这样一视同仁、不分你我的赔偿标准是否就是我们所崇尚的“公平”呢?中国的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发展等各个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距,相同的金额在农村可能颇为富足,可在城市却只能解燃眉之急。这便是绝对公平所导致事实上的不公平。每个人的生命固然是平等且无价的,但既然民事赔偿的是经济损失,不同人的死亡带来的“经济损失”,却各有不同。在判定民事赔偿时,不能不兼顾这种差异。由此可见,不管是正义还是法律,都是强者利益与弱者利益协商考虑的结果,特拉需马科认为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的说法,仍然是错误的。 格劳康关于正义起源的观点,是我个人最为赞同的。他认为,由于人们公认掠夺他人能获得好处,而受到伤害会遭到损失。实际上,人们的心理感受普遍偏向受到伤害带来的损失比掠夺他人获得的好处多,而没有人的能力足够大到只获得利益而不受伤害。因此人们决定订立契约,制定不随意伤害他人的规则。在我看来,这种观点与功利主义的观点有一定联系,即将伤害减少到最小,将幸福扩大到最大,实现利益最大化。在各利益集团冲突对立下,每一项举措的实施都不可避免的会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而使另一部分人受益,而正义则要求从客观上尽可能使承受损失的人群损失降到最小,同时尽量维持现有利益,实现正负相抵下的利益最大化。虽然这一观点也不可避免的存在以下缺陷,即如果一个人的权利足够大,如暴君、僭主等,他完全可以随心所欲的通过掠夺受益而不受惩罚和契约约束。但我觉得它在我们判定事物是否正义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正义在一定程度上应该是综合考虑各方面利益诉求后利益最大化的结果。

二、 不义是否有其合理性?

马克思哲学认为,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其合理性。我想从这一观点出发,希望探索不义的合理性,以此能以一颗慈悲之心感化不义行为,也能端正心态释怀暂时无法解决的社会不公正现象。

当代中国,最令老百姓担忧的问题之一就是日益严重的贫富差距问题。我想以这一问题为案例,探讨不义的合理性。据世界银行有关报告,中国的基尼系数已超过0.465,超过0.4这一国际贫富差距的警戒线。当老百姓辛辛苦苦几十年才能拥有一间五十平米的小屋时,“房哥”、“房姐”、“房祖宗”自得逍遥自在。官方报道周永康之子周滨已遭没收900亿资产,那么如果按一个月薪7500元的青年计算,他需要工作一百万年不吃不喝才能挣到这笔钱。严重的贫富差距让许多社会底层人士愤愤不平,并由此引发许多社会问题。“东方时空”就曾有过这样一则报道,各地监狱女性暴力重犯中,杀死丈夫的比例很高,实际上她们却是家庭暴力的主要受害者。由于这些妇女的丈夫普遍是进城务工者,他们拿着微薄的工资,抱怨社会贫富差距与不公,无法宣泄不满的他们将怒火转向自己的妻子和子女,由此引发最终悲剧。

于是,人们纷纷呼吁建立完善税收制度,健全社会保障制度,调节过高收入,提高最低收入,实现再分配。但如果我们从自由主义观点出发,或许会有新的思考。自由主义反对社会财富的再分配,保护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自由主义者认为,我们不应该只关注财富分配的结果,而应该关注其过程。只要财富拥有者占有财富的途径是合法的,他们竞争的市场是自由的,那么就不应干涉财富分配的最终结果。如果硬是要将富者财富强行分配给穷人,那么这种行为无异于偷盗。虽然这种思想过于偏激,但同时也告诫我们富者之所以为富,有其背后付出的辛劳,他们收获的果实理应被尊重。比尔盖茨作为世界首富,其投资的时间、智力、决心绝对比前面提到的每天酗酒家暴领微薄工资的丈夫多。如果这样考量,那么所谓不义的巨大贫富差距也具有其合理性,复杂纠结的心情也会更加宁静。

但同时我们也理应看到,自由主义者所谓的自由竞争市场及机会平等本身就是难以实现的。机会平等被看作是实现社会收入公平的根本途径,这种源于现代福利经济学的观点,把社会成员的经济平等规定为机会平等和结果的公平。机会平等的意思是,所有具有工作能力的人,其就业、投资、职务升迁、赚钱盈利的机会都是均等的,作为竞争主体他们都处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它意味着对身份特权的否定、对财产权的有效保护、对未来均等机会的开放。但现实生活中所谓“官二代”“富二代”、行业垄断、家族企业等对机会平等重重的关上了大门。 英国有个纪录片《人生七年》,片中访问了12个来自不同阶级阶层的小孩儿,然后每七年再回去重新访问这些小孩儿,到了影片的最后我们可以发现,富人的孩子还是富人,穷人的孩子还是穷人,社会的阶层似乎已经固化,不同阶层的人都在沿着既定的轨迹前行。因此,从之前我们讨论过的正义就是全社会的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出发,垄断一定权力的社会上层阶级有责任让出部分利益,作为他们获得更多机会的牺牲。

三、 存在绝对的正义或不义吗?

根据前面的讨论,如果将正义看作一种道德范畴,那么道德标准受到时代、民族、宗教、政治体制、传统文化、个人角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内涵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例如,日本侵华战争从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角度看便是一场非正义的侵略战争,但从日本民族的道德观念来讲,是军国主义下为寻求本民族更为广阔的生存空间、建立大东亚共荣圈而进行的正义之战。从法西斯主义受害者的角度看,美国对日宣战是正义的援助,而从人道主义的角度看,美国向日本的广岛长崎投射原子弹却让许多与侵略战争毫无瓜葛的妇女和儿童饱受折磨。因此,从道德的角度讲,没有绝对的正义。

而如果从功利主义的观点出发,将正义定为各利益集团的利益最大化的话。那么正义与不义的界限同样难以界定。桑德尔的公开课《justice》就曾讲述过一个经典案例,发生在十九世纪的英国,四位的水手被困大海失去食物供给,为了生存,三人合伙杀其中一位十七岁的男孩而食,最终活了下来。从功利主义理论看这是合理的, “better to kill one and survive three.” 实现了整体利益最大化,但从道德层面,仍然难以接受。因此,我认为不存在绝对的正义或不义。

苏格拉底认为,政治家应该是哲学家,哲学家应该努力成为政治家。他将一生都奉献给了公平与正义,用一颗赤子之心铸造了“理想国”。在理想的国度里,人们用音乐教育军人与孩童,在音乐里,人们歌颂神的美德,鄙视欺罔;人们拒绝沾染市井之气,将一切不义念头扼杀在萌芽之中;人们心中无畏地狱、独立坚强;人们抵制奢靡狂笑,追求思维沉静温和……

我对这样的理想国肃然起敬,愿沉醉寓居于此。但我也清醒的意识到,没有绝对的正义或不义,因此追求绝对正义的理想只能是梦想。虽然如此,我们仍要向考琳·麦卡洛笔下的荆棘鸟那样,用我的一生追求我心中的正义,去探寻正义的本质。同时,对于“不义”,要能以一颗慈悲之心感化,也能端正心态释怀暂时无法解决的社会不公正现象。

第5篇:理想国 读书笔记

理想国

——读书笔记

劳动关系专业 XXX

理想国一书中,在我看来,带有一种启蒙意义。对于国家的建立,国家教育体制的建立等等都有一种引人深思的启蒙意义。全文以一种对话的形式展开,于我而言,捕捉想法的时候,着实有一种流水账的意识流感觉,所以,我就只以自己感兴趣的几点,谈谈感想。

一 从克法洛斯到当下的青年

在苏格拉底开始讨论关于正义的问题之前,苏格拉底和克法洛斯的寒暄,也给了我一些启发。克法洛斯说“到了年龄的确使人心平气和,宁静寡欲。到了清心寡欲,弦不再绷得那样紧的时候,这境界真像索福克勒斯所说的,像是摆脱了一帮子穷凶极恶的奴隶主的羁绊似的。”而所谓奴隶主的羁绊,以我的理解,大概就是那些压得人喘不过气的责任和欲望吧。大多数人到了晚年,离死亡更近了一些,也就少了那种对名利的渴望,少了像青年人一样的热血激情,多了对死亡,对未知的恐惧。但假使他平生没有做过什么亏心事,没有对不起他人,也没有对不起自己,那么那份对死亡,对未知的恐惧,也会相应减轻很多吧。

克法洛斯的晚年,却让我想到了国考,想到了现在的年轻人。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去考公务员?原因之一就是公务员是一份收入还算不错的稳定工作。对于年轻人来说,一味的求稳,根本就不是一个年轻的状态。再说现在的大学生。大学生活,很多人都是浑浑噩噩的混日子。在大学里波澜不惊,不争名,不争利,不翘课,却也不听课。过着仿若世外高人,没有考试就没有压力,淡定非常的日子,似乎就像克法洛斯的晚年,宁静寡欲了。但我想说,我们是年轻人啊。我们还可以拼搏,还可以为了一个梦想,为了一个目标去奋斗,去激情澎湃!不要给自己留下遗憾,不要让自己在年老的时候回首过去才发现,竟然浪费了那么一段可以挥洒热血的时光。不要让混混噩噩的生活磨灭我们年轻的心!我们是年轻的,我们可以乘着青春的翅膀飞翔!在这样一段不怕流血也不怕燃烧的岁月里,我们就应该绽放光彩啊!

克法洛斯还说“上面所说的许多痛苦,包含亲人朋友的许多不满,其原因只有一个,不在于人的年老,而在于人的性格。假设他们是大大方方,心平气和的人,年老对他们称不上是太大的痛苦。要不然的话,年轻轻的照样也少不了烦恼。”性格帮我们选择如何处世为人。就像乐观开朗的人,永远看到事物积极的一面,永远热情并微笑着,而消极羞涩的人,永远看到事物消极的一面,担心这,担心那,总是严肃甚至哀伤抱怨着。而性格塑造,分为先天和后天。我们可能一出生,就被赋予了某种性格,但这种性格,会在后天的环境中继续塑造。环境影响我们的性格,或者说,这种决定着我们处世态度的性格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实现,而在后天的教育中,则要求我们只教导那些对性格形成“善”的东西。

二 理想国的教育到现实中的教育

在一个理想的城邦里,要有合格的守卫者,而合格的守卫者,源自完美的教育体系。 首先,一个国家的守卫者的教育要从小开始。而在他所接触的东西中,由于要把他教导成一个正义的好人,一个既勇敢又智慧的人,对于教育所用的类似荷马史诗的故事们,要做一个大清扫。荷马史诗中有些故事,说神明是恶的,有嫉妒心,有哀伤,有忧愁,有欲望。神明是普通百姓的信仰,是百姓心目中的典范,是用来崇拜尊敬的,如果神明都有这些不正义的品格,又教普通百姓如何自处呢。所以,关于神明那些不正义的故事都要清除掉,都要限制在这个城邦之外。在小孩子的教育里,就不能出现那些关于不正义的行为和故事,不然小孩子就可能以此为榜样,去学习那些不正义的品质。

教育从娃娃抓起,而好的教育,从教材开始整顿。针对现在小孩子的教育,其实课本已经不是他们唯一学习的途径。网络、电视中的人物,都会成为他们模仿学习的对象。但现在荧屏上,却有很多脑残、暴力、价值观不正确的作品存在。就像现在小孩子们非常喜欢的喜洋洋和灰太狼,里面有很多暴力画面,这不是在教小孩子,用暴力决解问题吗?再说熊出没,动物和人类和谐共处才是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动画片里,两头熊和人类却总是针锋相对,甚至有的时候,熊还会主动去找人的麻烦,只因为觉得日子过得太无趣了。这样的动画片,首先是中国动画市场的缺失,再一个,就是国家对于儿童教育问题的疏忽。小孩子的兴趣点就在动画片,而我们国家,怎么能让这样有损于幼儿教育的动画片出现在屏幕上呢。诚然,我们不可能做到像理想国中那样,觉得什么是不对的,就把他剔除,但我们可以尽量去剔除那些对小孩子教育不利的东西,尽量完善我们的教育。在教育资料这方面,再下下苦功夫,整顿整顿。

一个守卫者,必须是勇者。对于勇者来说,如果他懦弱了,其根源一定是对死亡的恐惧。文中提供的解决办法,就是不去渲染地狱的恐惧,也不渲染英雄的哀伤。当一个人对死亡都无所畏惧的时候,还有什么是他不能战胜的呢。这突然就让我想到了老子。我们语文老师曾经讲过这样一个关于老子的故事:老子的妻子死的时候,他没有哭泣,却手舞足蹈,因为他觉得人活着一口气,而死了,不过是变成了一团气。没有死亡的恐惧,没有悲伤,这样的勇士,这样的国家守卫者,是一个理想国需要的。但就以老子的举止为例,如果真实出现在你的眼前,恐怕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都无法叫人理解吧。因为那是对既有观点的一种挑战。在现在这样一个有着丰富而复杂的文化背景下,那样的教育,也只能是一种不能实现的理想了。

三从音乐到文化侵略

关于守卫者的教育,分成两个部分,身体的教育和音乐的教育。身体的教育,教会他们勇敢,音乐的教育,则教会他们在亲人朋友面前柔情。由此就引来了关于音乐的净化问题。文中认为曲调不能过于悲哀,也不能过于萎靡,所以好的曲调不外乎就是多利亚调或者佛里其亚调——两者一刚一柔,相得益彰。乐器也应该只留下七弦琴和短笛。

而音乐在这里,却又不仅仅代表着一种可以欣赏的美,它代表着一个国家的风貌。文中有句话“国家若非根本大法有所变动,音乐风貌是无论如何也不会改变的。”音乐代表着一种文化,一种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改变人的文化,也可以是一种由于不同时代不同社会背景,所产生的折射社会的文化。谈及潜移默化中影响人,则不免联想到文化渗透,一种从内部瓦解一个民族的侵略方式。文化的交流在世界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可避免,但我们却不可以在各方文化交流中,丢失我们中华流传了上千年的美好文化。应该在文化交流中,切实的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以日本的动画为例,中国喜欢日本动漫的人不在少数。蜡笔小新,大概是大家都比较熟悉的一部日本动画作品吧。但它的内容,有些却不免低俗了些。动画片也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传播的方式,而类似蜡笔小新的低俗作品,带给我们的是什么呢?会不会潜移默化的,就让我们的思想,蒙上了一层阴影?

文化交流中,我们要守住自己文化中的精华,要牢记复兴中华文化这个时代任务。

四所谓国家

国家是一个复数形式的名词,因为它由不同的人组成,有不同的利益群体,存在着许多矛盾。而想要一个国家强大,就是解决这些矛盾,让所有的人一体化,只有一体化,真正团结的国家,才是最强大的国家。这是理论上的强国,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文中又说到,有两个原因能让技艺退化,即贫与富。贫穷会使一个工人没有好的生产工具,富有,却会催生这个工人的懒惰心理。由小及大,贫与富也是一个理想社会的阻碍。太穷了,这个国家无法维持,太富有了,这个国家会没有前进的动力,甚至死于安乐。而一个既有贫穷又有富裕的国家,则容易因为社会的不公平现象,出现更多的矛盾,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对于一个理想的国家,这种危险的情况是不允许存在的,但我们中国,却恰巧处在这样一个环境中,一个两极分化很严重的阶段。之所以称之为阶段,是因为我相信,两极分化的弊端,谁都看得到,而作为领导者,也一定在想尽办法,扭转这种局面。在中国发展的道路上,这种局面的出现有其必然性,但希望,未来的发展,可以尽快缩小两极分化,在全国人民一体化的道路上走的更远,让中国更强大。

以上的一些感想,显得颇有些杂乱,但其实他们在系统内部还是有所联系的。所有的这些想法,都是为了构建一个理想的国家而服务的,都是为了让我们的国家可以建设得更好。

第6篇:理想国读书笔记

君主论读书笔记

如果不是因为诞生在那么久远的年代而导致无数的人因此对名字望而生畏的话,我想他一定是一本如果世界上最为风靡的小说。马基雅维利,这个伟大的人,居然能如同海上的一盏指引灯一样,看透重重的迷雾,把政治的真谛带给广大的人民。

首先在解读这本书之前,我想先论述一下关于人性的问题。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恶,从古到今这个问题无数的人为此贡献了自己的一生。因此也有很多的人,无论伟大与否,都想把人性的观点强加到这本书之上。但是很显然,妄想这般做的人都忽略了一个前提,即这本书中的主体,即君主。这里的君主,与其说是君王这一类人,倒不如说是这一类职位。因此,无论是人性的善与恶,都是不能强加给君主的,因为它们并不是人,而是职位。对于职位来说,是不会有善恶的区别的。

只有搞清楚了这一点后,君主按照马基雅维利所说的去做了以后才不会为因此而产生的后果或者是百姓的批评而产生困扰。接下来,让我们先简要地复述下本书的章节要点,以免到需要的时候而忘记。 本书是马基雅维利在出狱后的十五年后写成的,应该说是他最引以为豪的著作之一。正因为如此,马基雅维利才托人把本书献给洛伦佐·梅迪奇,以求获得他的赏识。在本书中,马基雅维利论述了君主国的种类,分别是由什么方法取得的,以及在不同的君主国在不同的取得方法之上有什么统治上的优势或者弊端,其长盛不衰或者迅速衰

老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在此书当中,马基雅维利着重论述了军队的种类,什么样的军队才能做到胜利。如果不了解历史的话,很多人或许会认为这一点的无用。因为在当今的国际社会当中,当时获得普遍认同的雇佣军已经成为了一个历史。也正是因为如此,更是突出了马基雅维利思想的前瞻性和独到性。但是马基雅维利论述中的军队,还有一种,即援军,或者说是其他更加强大国家的军队,却还或明或暗的出现着。关于这一类军队的利弊考虑,是当今我们值得借鉴的话题话题之一。

除了上述之外,后半部分的君主论多数在寻找君主的各类特质,无论是受到赞扬的还是受到责难的,他在这里提出,那些特质是君主需要培养的,而哪些是不能得到的。在这里,我们在最前面所说的关于人性论的观点便有了用处。此处的很多特质,或者慷慨,或者吝啬,或者残酷,或者仁慈,都是不以人为主体的。因此,这些特质也是没有善恶之分的,而唯一拥有的,便只是效果了。有些特质,看起来重要,但是对君主来说却是不值一提的,或者说是会引火焚身的。而有些特质,即使被人说成损人利己,但却是保护政权的最强有力的手段。

最后,马基雅维利还论述了君主的大臣,以及命运对于人世的作用。“他们是否是良臣,取决于君主的明智”。君主应该拥有什么样的智慧,应该如何决断,如何对待各类大臣,是他谈论的主要话题。

马基雅维利的观点是如此赤裸裸的真实,使得该书遭到了无数人的批判与赞同。赞同的人认为马基雅维利是受到了上帝的指引,才会把国家的秘密透露给人世。而批判的人却认为除了魔鬼以外,不会有

其他人能邪恶的说出如此的话。当初是蛇引诱亚当和夏娃偷吃了禁果,如今却是马基雅维利把禁果抛到了人间。

而在于我认为,君主国的重要性,在于他对国家和君主的行为做了很好的解释。在君主和国家的行为中,是没有道德善恶之分的。所有的这些都是在调教国家的过程中形成的,他的对象只是人民群众而已。不管怎么样,本书的实务性是所有人都不能否认的。尽管如此,对于马基雅维利的很多话,我还是持不同观点。

一.“一切国家,无论是新的国家、旧的国家或者混合国,其主要的基础乃是良好的法律和良好的军队”

或许对很多的人来说,这句话并没有多大的错误。其实有的时候,连我都是这样认为的。但是与此同时,我还是觉得这句话是不那么正确的。因为君主国的论点都是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的,所以这更要求其有其他著作所不具有的更加优秀的严谨性。

尽管在一定层面上,这句话是没有错误的。一个国家最基础的,肯定是法律和军队。但是这就把国家归之于一个单调而简单的程度上,而在事实上,国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实体,即使是一点很狭小的谬误,都会产生不可估量的蝴蝶效应。马基雅维利的论点是如此正确,但即使明智如他,也不能穷尽影响国家的一切因素。

如果认为法律和军队是国家最主要的基础的话,那么让我们来想象下这个国家吧!因为法律和军队是最主要的,因此君主最需要做的两件事情便是修补法律和扩军。先说修补法律,这下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法律的制定过于琐碎。因为君主已经把国家的良性发展

都寄托在了法律上,因此他需要各式各样的法律来规范人民的发展以此获得国家的稳定发展。但是事实上呢?法律只是一个国家最为后面的部分,当一个国家的发展只有依靠法律才能去维系的话,这个国家已经在一步步地走向衰老。

而只有道德,只有良好健康的文化,才是一个国家最大的基石,支撑着一个国家的持续发展。军队与法律,不过是最后的保障措施而已,保障固然重要,但是没有良好的道德文化,即使有再强势的军队,也只能土崩瓦解罢了。

二.“君主除了战争、军事制度和训练之外,不应该有其他的目标,其他的思想”

在这里,马基雅维利认为作为一个君主,最重要的是懂得关于战争的艺术,或者说应该把战争和军事作为其唯一的职业。因为只有拥有并且善于指挥军队,才能得到一个国家。这一点似乎是正确的。但是请各位好好想想,如果一个君主只会行军打仗的话。或许是一个称职的统帅,但是他一定不会是一个成功的君主。中国有句老话:守业更比创业难。即使君主依靠武力取得了国家,在他统治了这个国家以后,是否单靠他的武力,他的军队还能一如既往地治理好这个国家呢?我想这个答案或许就是未知的了。

上一篇:一轮空间几何体教案下一篇:食堂培训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