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理想与信念》精彩读书笔记(精选11篇)
阅读完肖川教授撰写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这本书后,使我对“教育就是服务”的观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书中写到:“《学记》有云:‘能为师然后能为才,能为长然后能为君。’由于这种文化逻辑,教育只不过是师之恩惠、师之恩荫,学生只有对教师崇拜,敬仰的份,根本不可能奢望教师为其服务。今天,人们提出了名曰“教育消费”的概念。显然,消费者就是那些有教育需求的民众。作者认为,教育成为第三产业的一员,并非教育尊严的失落,而不过是培养、造就能够 “建国君民”的“君子”“士大夫”“接班人”的教育真正成为“使每一个人成为他自己”的教育。因此,我认识到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不应该摆出“居高临下” “师道尊严”之态,而要牢固树立“教育就是服务”的观念,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孩子,向他们提供最恰切的教育,使具有不同天赋,不同气质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都能得到他们相应的位置,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捧读《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没有“误尽苍生”的负罪感,没有“走进死胡同”的沉重感,也没有被驳得一无是处无所适从的惶惑。肖川博士是一个可敬的建设者,而不只是一个睿智的批评家,
游历他教育思想的家园,在深刻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的同时,常能得到“原来可以这样做”的启迪。凭着对国内外教育的广泛研究,凭着对教育使命的深刻认识,凭着对教育规律的准确把握,肖川博士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幅教育的美好蓝图:从这里,我们可以读到对教育传统的尊重和扬弃,可以读到对教育现状的.剖析和反思,可以读到对域外教育的研究和借鉴。因为这是从教育现实的土壤上开出的理想之花,读她的感觉才能这样的亲切。
在肖川博士的教育辞典里,没有强制只有引导,没有说教只有熏陶,没有抱怨只有欣赏,这本书使我体会到在教育上我们不能忽视学生的情感教育。书中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精神萎靡,麻木不仁,得过且过,心如死灰,这都是教育的大敌,而情感充沛,精神饱满,潜心投入,心无旁骛,信心十足,追求卓越,则是学生获得更充分发展的心理基础和人格品质。”作为教师的我们,培养学生敏感的心灵、丰富的体验、细腻的感受是完整人的教育所需要的。因此,在学校教育中,让学生有更多的活动,更多的参与,更多的平等交往与对话,更多的美感熏陶,更多的与自然界交融,更多的感受到被人欣赏,被人关爱的温暖与幸福,这都是情感教育的现实途径。
1 关于医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的思考
1.1 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主旨
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主旨是什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强调:要“使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 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 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 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由此可见, 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主旨就是帮助大学生树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最高共同理想信念。
1.2 医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主旨
医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主旨具体是什么?国家教委高教司[1991]106号文附件四《医学生誓言》对医学生的奋斗目标做出了完美的诠释:“我决心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 助健康之完美, 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救死扶伤, 不辞艰辛, 执着追求, 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由此可见, 医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主旨就在于, 帮助医学生树立大学生共同理想信念的同时, 帮助其在医学的道路上坚定“救死扶伤, 不辞艰辛, 执着追求, 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的理想信念, 实现中华民族医学事业的伟大复兴。
1.3 医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面临的特殊挑战
1.3.1 医学事业使命的崇高性与现实压力之间的矛盾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虽然不能保证每一位医学生到最后都能成为医生, 但是对于绝大多数医学生来说, 成为一名医生是他们从踏入医学院校大门第一天就怀揣的梦想。然而在我国, 医生承受着多方面的巨大压力, 主要来自我国当前不健全的医疗卫生环境与法治环境以及不正常的医患关系。如果法律制度健全、医疗体制健全、社会风气纯正, 即使医疗卫生行业充满了高度的风险性, 也断然不会动摇医学生成为优秀医生的决心。但是, 近年来, 医患矛盾升级, 患者对医生不信任甚至暴力伤医事件屡屡发生, 社会没有给予医生应有的地位与尊重, 严重打击了每一名医学生奉献医学事业、救死扶伤的积极性。
1.3.2 医学学习的艰苦性与现实世界的多彩性之间的矛盾
相比其他专业学生, 医学生的学程长, 课业负担重。2014年教育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6部门印发了《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 要求从2015年起, 大力推进以“5+3”为主体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这意味着一名医学生至少需要8年时间, 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临床医生。
现实世界中网游、动漫、韩剧、大片、购物、美食等丰富的生活方式充斥在我们周围, 尤其是当下国内外敌对势力以各种更加隐蔽的方式将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资本主义腐朽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渗透到青年一代。医学生成为医生的过程堪比大浪淘沙, 里面是苦行僧式的刻苦学习, 外面便是五彩缤纷的诱惑。因此, 在艰苦漫长的求学过程中, 如何能耐得住寂寞, 坚守“救死扶伤, 不辞艰辛, 执着追求, 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的理想信念, 本身就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2 当前医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教育理念陈旧, 缺乏时代性
如果说医学教育是船, 那理想信念教育就是舵, 而教育者就是掌舵人, 只有方向对了, 船才能驶向胜利的彼岸。然而, 当前医学院校医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还存在一定陈旧的、与时代要求不符的功利性理念。
传统的重医轻文理念在医学院校依旧存在。相比人文素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学校更倾向于把人力、财力与物力投入医学专业教育、临床教学以及医学科学研究上, 对医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不够重视。大医精诚德为先。当前医学院校的另一个陈旧的教育理念, 就是没有把医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看作是一个需要全员参与的首要任务来抓, 而是局限性地认为医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与高校辅导员的工作。
2.2 教育模式落后, 缺乏针对性
关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从来没有一个放之四海皆准的模式, 医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亦如此。如何克服医学教育专业性强、学程长、课业负担重、课余时间少等带来的现实困难, 在普遍矛盾中抓住特殊矛盾, 有针对性地根据医学教育规律以及“90后”医学生的个性特点, 开拓创新, 探索医学生特有的理想信念教育模式, 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然而现实工作中我们发现, 医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模式还局限于思想政治课堂, 在形式上仍然采取传统理论灌输与说服教育, 并没有将医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作为一个专门的课题进行系统研究与实践。
2.3 教育效果不佳, 缺乏实效性
鉴于以上两点, 同时受我国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 加之医学学习的艰苦, 一些医学生步入大学后, 极易出现理想信念模糊、学习目标缺失、急功近利以及面对困难容易退缩或逃避的不良状态。由于缺少理想信念的支撑, 加之社会各种不良风气的影响, 医学生学习也存在一定的功利性与投机性, 如重视医学专业知识学习而忽视思想政治素质、人文素质以及个人道德修养的提升, 重视分数而忽视实际能力的培养。
3 推进医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的对策
我院在遵循医学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前提下, 结合多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与服务经验, 在理顺个人理想信念、行业理想信念以及全社会共同理想信念之间关系的基础上, 借助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机制、内容以及实现目标上的相通性, 在传统课堂教育之外, 探索出了符合当代医学教育特点的“1+4”理想信念教育模式。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最高共同理想信念落实到“为中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的行业理想信念以及每个医学生具体理想目标的实现过程中。多措并举, 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方式将医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内容内化为学生个人意识, 并最终外化为其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该举措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3.1“1”就是利用好每学年的第一堂主题班会
抓住每学年第一堂主题班会, 形成以“实现中华民族医学事业伟大复兴中国梦”为中心思想的系列主题班会, 扎实推进理想信念教育循序渐进地开展。同时, 在每次主题班会上, 辅导员都要引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 制定以及修改完善自己本学年的职业生涯规划书, 促使学生明确自身职业生涯规划并付诸实践, 为理想信念的实现创造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载体。
具体而言, 大一以“画梦”为主题, 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信念为指导, 引导学生稳定专业思想、认识自我、认识专业和时代使命, 并勾勒出自己的理想愿景。大二以“铸梦”为主题, 引导学生根据一年来的医学学习经历, 科学分析, 合理定位, 使理想目标清晰化。大三以“誓梦”为主题, 鼓励学生大声说出自己的理想目标, 辅导员给予科学引导与修正, 鼓励学生结合现实情况与国家大政方针, 在学习实践中锻炼成长, 使综合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大四以“追梦”为主题, 带领学生用SWOT分析法、平衡单法等方法分析个人、家庭、社会环境以及国家政策, 明确最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 并自觉地将目标规划转化为行动潜心学习, 追逐梦想。大五以“圆梦”为主题, 实习动员时, 带领学生重温医学生誓词, 坚定医学理想信念, 在临床实习中克服困难、提升医术、仁爱奉献, 为5年磨砺、一朝圆梦做最后冲刺。
3.2“4”就是4项保障措施
医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 单纯依靠主题班会教育与引导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在实践中还探索了建立学生成长档案、网络教育、实践育人以及朋辈帮扶4项配套措施, 与第一堂主题班会无缝衔接。
3.2.1 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库, 跟踪学生成长过程
从新生入学之日起, 建立学生成长档案, 包括自然情况、学习、奖惩、资助、任职、志愿服务、辅导员谈话记录以及与家长沟通记录等信息, 并对以上所有信息进行动态更新。这样做的优势在于:促使辅导员对每名学生都有一个全面、立体、真实的把握并及时根据学生的成长轨迹给予指导;同时也可以促使学生不断明确和完善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使之得到落实。
3.2.2 加强网络建设与监管, 努力把握“互联网+”时代网络阵地的主动权和话语权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手机的普及, 国内外敌对势力与我们争夺祖国下一代的网络战已经打响, 网络上到处充斥着多元的文化、价值观和意识形态。2014年百度《“90后”洞察报告》中, 将“90后”学生比作“互联网原住民”, 因为他们平均每天上网11.45小时, 人均关注24个贴吧。他们喜欢上网, 喜欢网络游戏、网络动漫, 喜欢玩空间、刷微信、刷人人网。因此, 我们抓住“90后”大学生的这个特点, 利用QQ、飞信、微信朋友圈、人人网等网络平台, 从大一开始, 与学生在虚拟世界中建立联系, 关注学生网络动态, 及时发现并指导其解决思想、学习、就业、心理、情感等实际问题;通过网络公共平台, 发布学生关心的时事政治、国家与学校的大政方针、院系活动、考研就业信息以及学生身边的先进典型事迹。通过培养网络领袖, 科学引导, 激励学生明辨是非, 自觉抵制网络虚假、不良信息, 从而快速成长进步。
3.2.3 充分发挥实践育人的功效, 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建功立业“90后”大学生社会阅历少, 容易出现理想信念与现实脱节。
对此, 我们本着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在实践中建功立业的理念, 将主题党日活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常态化, 逐年、分批、分主题组织学生走进社会, 学以致用, 有意识地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知识, 锤炼意志, 增长才干, 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2.4 注重同辈的影响力, 充分发挥朋辈帮扶在学生成长中的重要作用
俗话说, 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相比以往的大学生, “90后”大学生有一个明显的特点, 就是“不信权威爱自由”。教师、家长过度的说教只会引来学生的逆反, 相反, 他们更喜欢在朋辈群体中相互影响。因此, 朋辈之间的帮扶作用显得尤其重要。我们利用学生的这些特点, 把学生干部、学生党员、宿舍长培养成辅导员工作的得力助手, 利用他们在同学中的影响力与号召力, 采取内紧外松的策略, 安排他们陪伴在学习、心理、情感等需要帮扶的同学周围, 依靠朋辈之间的友情, 默默关心、帮助他们, 并将存在的问题及时反映给辅导员, 充分锻炼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与自我服务能力。尤其是实习阶段, 精心完善党支部组织构架, 保证每个实习点上都有党员, 充分发挥党员学生在实习点的模范带头作用, 及时预见、发现、反馈与解决同学在实习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同时依靠学生干部、党员考核与奖励机制, 将朋辈间的帮扶工作落到实处。
摘要: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针对新形势下医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面临的特殊挑战与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提出医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要依据医学教育规律与医学生特点及成长规律。以徐州医学院“1+4”理想信念教育模式为例, 从抓住每学年第一堂主题班会、建立学生成长档案、网络教育、实践育人以及朋辈帮扶等方面, 探讨医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群体;宗教信仰;理想信念教育
大学阶段是青年大学生选择和确立自身信仰的关键时期。研究大学生信仰状况,分析高校理想信念教育遇到的挑战,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具有现实意义。
一、关于大学生群体宗教信仰状况的调查
(一)调查基本情况
2009年9月至10月,课题组面向无锡某高校发放了关于大学生群体宗教信仰状况问卷1100份,回收有效问卷1072份。其中男性51%,女性49%;汉族98%,少数民族2%;入学前居住在城市的35%,居住在县城的17%,居住在乡镇的15%,居住在农村的33%;政治面貌为群众的有3%,团员83%,党员14%;本科生占94%,硕士研究生占5%,博士研究生占1%。调查的学生中无论是性别比、民族比、入学前居住区域分布,还是政治面貌、学历分布等,均与该校学生总体状况大体一致。问卷调查还采取信教学生与不信教学生分别作答方式,方便信仰不同的大学生作出符合自身情况的回应,作出一定程度的比较。
(二)调查基本结论
在获取数据之后,研究者认真研读、反复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大学生信教人数不少,信仰选择多元化。本次调查中,有19%选择了“有宗教信仰”,其中信“佛教”的占45%,“基督教”25%,“伊斯兰教”12%,“天主教”9%,“其他”9%。调查中另有72%的学生回答“身边有宗教信仰者”。基于上面数据可以推测信仰宗教的青年学生存有一定的人口基数。
2.大学生对于宗教信仰心态平和、态度同情。认为宗教“它就是迷信”的占5%,“它不是科学”占12%,“它是一个团体,有自己的组织,有教义教规”占74%,“它在我脑中很模糊,我说不清楚什么是宗教”占9%。对宗教总体看法中,选择“有好处”占12%,“有好有坏”占83%。55%的不信教学生认为,与身边的信教者相处不感觉特殊或在意,“非常理解”和“基本理解”宗教徒占82%。
就“宗教信仰会对思想和生活产生何种影响”,选择“使人乐观”的占27%,“会增长智慧”占27%,“会影响工作”占9%。近半数人认为宗教会对思想和生活产生积极影响,这种认可同样也表现在不信教学生身上,33%的人选择“会尝试接受宗教信仰”。
3.渴望理解未来,同时缺少唯物論(哲学)批判精神。对于“宗教信仰与构建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有无抵触”,选择“两者相互补充”占23%,“大部分可以并存,局部对立”占59%,“大部分对立,局部并存”占18%。72%的学生认为“宗教信仰与共产主义信仰没有冲突”,进一步显示大学生群体对宗教的理性认知的同时,大学生群体对于共产主义信仰与宗教信仰的区别缺乏认识,思想立场不明确。同样,青年大学生表现出对宗教知识的渴望,89%的大学生认为学校教育缺乏宗教信仰教育,41%的人“想”读一读宗教典籍;20%的人“曾经想过”读一读宗教典籍。
就“是否相信命运”,“相信”占72%,“不相信”占28%。这一数据让人有些意外。研究者进一步考察分析后,认为可以理解为大学生对未来的憧憬和渴望以及对自身发展把握不明确的倾向。这一点,可以反映在大学生群体大部分不把宗教理解为“迷信”,对于迷信是持有排斥态度的。
4.信教学生目的单纯,宗教活动场有所限制,活动趋私人化。在“参加宗教活动最主要目的”的选择中,选择“学习宗教知识”占13%,“表达信仰”占29%,“服从权威”占5%,“求神的保佑”占21%,“获得回报”占7%,“其他”占25%。信教学生参加宗教活动最主要的目的是“表达信仰”,其次是“求神的保佑”。与之相对的是,不信教学生对于参加宗教活动的主要原因,“参观浏览”占25%,“祈福”占25%,“好奇”占19%,“陪同他人参加”占14%,“兴趣”占9%,“忏悔”占4%,“其他”占4%。不信教学生半数的也只是因为“参观浏览”和“祈福”。
关于宗教活动场所,信教学生选择“家庭聚会”占15%,“教友聚会”占22%,“正式宗教场所”占35%,“其他”占28%。至于活动频率,“经常”占16%,“偶尔”占57%,“从不”占27%。值得注意的是,有7%的信教学生选择“经常与境外人士一起”参加宗教活动。
5.接受信仰途径多样公开,社会性趋势明显,家庭影响巨大。信教学生就了解宗教最主要途径,选择“选修相关课程,阅读相关宗教书籍”占26%,“通过网络和收听境外福音广播电台”占17%,“通过与教会以及与教职人员的接触”占41%,“私人聚会散发的小册子和传单”占16%。就家人对其信教的态度,选择“漠然置之”的占17%,“坚决反对”占10%,“自己也参加”占36%,“理解、默许”占37%。对于不信教的学生,关于途径的选择,“家人”占11%,“朋友”占12%,“传教士”占9%,“学校”占8%。信教学生和不信教的学生对于家庭的作用和影响都作出相当比例的回答。
通过调研可以得出,目前信教的大学生占一定比例。大学生对宗教的兴趣在增加,接触机会在增多,对宗教信仰的态度更加开放。他们倾向于用平和的方式来把握宗教,对待教徒,看淡无神论与有神论世界观的区别,甚至放弃唯物史观批判精神。有学者用“宗教暧昧”概念来表述人们对于宗教缺乏科学理性的批判态度,甚至在心理上和行为上趋于认同的态度。这次调查研究的结果,虽属一所高校内部学生群体现象的特征,但在很多相类似的调研中都得到进一步的验证。有理由相信,这次调查及其结果具有一定代表性,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当前我国大学生群体信仰现状。
二、大学生群体宗教信仰状况带给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挑战
(一)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带给理想信念教育中的主导价值导向功能的挑战
调查显示,大学生群体对于宗教认知和情感方面趋于理性化。同时要审慎地把握的是,宗教信仰和文化在我国改革开放事业逐步深入的背景下,随同各种文化观念、生活方式,借助于全球化趋势和信息化手段渗透到社会、家庭以及大学生群体中,尤其是在影响后的家庭继续发生效应,共同作用于大学生群体观念结构的形成,影响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的选择,冲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功能发挥。
(二)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带给大学生接受理想信念教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的挑战
在本次调查中,青年大学生大部分呈现出很高的信仰追求。信教学生有两成,同时不信教学生中,超过三成会尝试接受宗教信仰。受教育者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新的历史时期有了新的变化,对大学生接受理想信念教育则提出较高的挑战。如何呵护大学生追求远大理想的自觉性、激发他们信奉马克思主义的主动性是非常迫切的一项工作。
(三)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折射出理想信念教育工作环境的复杂性带来的挑战
调查结论显示,大学生宗教信仰途径具备多样公开、社会性强的特征。正处于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结构变更中的中国,构成了当代大学生信仰选择的广阔社会空间。同时,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迅猛发展,又为大学生成长提供了一个新的活动空间。青年学生欣赏并认同这种开放性、多样性的社会氛围,纳入自身文化心理特征中。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中坚持方向,审时度势,找到理想信念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便是一项重要的课题。
(四)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给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
本次调查中,信教学生人口基数不少,其中国内宗教派别大体都有分布,大学生群体在信仰方面出现了一定的差异性。对于不同的信仰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应该更为细致而全面地分析,实事求是地开展教育工作。同时,高校大学生群体信仰的差异性呼唤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具有教育公平、依法治教的新视野。如何在国家有关法律条例下,对于信教大学生开展扎实有效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也是当前高校理想信念教育面临的挑战之一。
三、关于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对策的思考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一直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构成,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高举共同理想,高扬核心价值,积极引导,依法管理
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无论现实怎么变化,旗帜必须高举,道路必须鲜明。应该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对宗教渗透的演进历程、表现特征等作出理论概括,善于用唯物主义观点说明宗教文化,在大学生中培养起实事求是、尊重真理、反对迷信的科学精神。
对于信教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主题主要表现为如何使宗教信仰与社会主义发展相适应。在尊重信仰基础上,进一步开展耐心细致的引导工作,不人为地造成隔阂或对立,引导信教学生立志成才,共同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同时,高校依照国家有关法律和政策,建立健全相应制度,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宗教事务管理,坚决制止和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
(二)呵护追求理想主动性,打造理想信念教育的亲和力
调查中显示,青年大学生大部分仍有很高的信仰追求,同时当代大学生信仰追求带有强烈的时代特征,他们呼唤理想信念教育具有时代感的亲和力。
当前,个体广泛参与社会变革,在不同成长阶段中进行主体问答、主体选择,真诚地呼唤主流参照系的出现,这是理想信念教育最大的人本基础。理想信念教育要紧紧抓住大学生成长成才及其实践这一主线,尊重个体,正视多元,包容差异,加强导向,及时解答大学生成长中的疑點、难点和热点,激发他们志存高远的主观愿望和需求。真正成功的理想信念教育必须是善的教育、美的教育,同时又是和谐的教育。
(三)开发德育资源,全程做好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规划
高校的理想信念教育排斥牛顿式静态时空观,它强调的是环境各因子共生共存。环境不再是理想信念教育过程之外的无涉状态或者被动的因素,而是作为教育双方生活中的蕴含无穷资源的生态环境。
大学四年互相贯通,有机结合。结合大学生发展阶段的特征和主要任务,建立在大学生个体成长成才的内在需要基础上,将大学生个人的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与社会共同理想、最高理想统一起来,努力构建全程化理想信念教育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赵斌.对大学生宗教暧昧现象的透视[J].东华大学学报,2001,(2).
[2]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研究回顾与展望[J].中国青年研究,2008,(11).
基金项目:2010年江苏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重点课题《大学生宗教与信仰问题研究》(SGSY2009ZD047)阶段性成果
带着梦想去追寻,带着理想去实践,带着渴望去阅读,我见到了教育的理想和理想的教育。
教育是神圣而崇高的,教育是育人的事业,理想也是神圣而崇高的,理想是行为的动力;教育因为有了理想而更有目标,更有理性。理想因为有了教育而薪火相传,色彩斑斓;教育的理想要坚持面向现代化,理想的教育要有舆论支持。(朱永新教授语)
一、理想的德育
1、理想的德育,应该重视在自然的活动中养成学生的德行,让学生在游戏和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中体验和感悟道德的境界。
2、理想的德育,应该重视让学生与书本为友,与大师对话,在人类优秀文化遗产中净化自己的灵魂,升华自己的人格。
3、理想的德育,应该重视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情趣和才艺,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在美的氛围中推进善的教育。
4、理想的教育,应该注重为学生寻找生活的榜样,用真实、感人的道德形象极力学生,培养学生的英雄主义精神。
5、理想的德育,应该科学合理地设置循序渐进的德育目标,使其兼具现实性和理想性的双维视角,形成层次递进、不断完善的德育目标体系。
6、理想的德育,应该重视心灵的沟通,建立起温馨的对话场景,使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活动能在学校的教育中安营扎寨。
7、理想的德育,应该教给学生自警、自诫、自励等自我教育的方法,使学生在陶冶情操、磨砺意志的过程中形成“不教之教”的自律习惯。
8、理想的德育,应该在全社会形成“做人为本”的共识,建立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合力网络,使各种力量形成时空交叉影响的德育优势力量。
德育是整个教育的灵魂。学生的德育教育让学校领导和老师们筋疲力尽,为之也操碎了心。为什么学校的德育会如此苍白无力? 朱教授告诉我们:
首先,道德教育要结合平时的活动,潜移默化地进行,重要的是行为的熏陶,实践的感染,习惯的坚持。使道德教育达到润无心无声的境界。
其次,让学生的心灵在经典中憩息,在阅读书籍中净化灵魂。其实就是让学生有健康的思想,与经典中的人物对话,在书中自然地呼吸,得到新鲜的空气,使自己的整个心空都明亮起来。
然后,我们的道德教育体系没有层次性。小学与大学的德育目标简直颠倒,对小学生的教育太过空洞,太过远大。应该向苏霍姆林斯基当时所在的学校那样:对刚入学的孩子就是进行“爱妈妈的教育”,只有爱自己的妈妈,才能去爱别人,爱社会,爱祖国。
最后,我们的道德教育太过于说教,太不注重环境的创设。德育更需要一种宽松、宽容和温馨的环境。我们应该联合社会、家庭建立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形成德育优势力量。重要的是让孩子形成良好的习惯,让孩子在好习惯中时刻反省自己的行为,完善、教育自己,达到自我教育的效果。
二、理想的智育
1、理想的智育,应该超越知识,走向智慧,激发创造,健全人格,为学生将来拥有终生幸福的精神生活打下坚实的知识能力基础。
2、理想的智育,应该充满民主精神,真正“以人为本”,把“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体现于教学的全过程。
3、理想的智育,应该面对个性,没有失败,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让学生快乐地学习,让每个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享受学习的快乐。
4、理想的智育,应该注重协调和谐,融德智体美劳诸育于一体,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着力于“合格+特长”的个性养成。
5、理想的智育,应该教学活动走出分数的误区,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使学生成为人类文明之花的传薪者。
6、理想的智育,应该具有开放性,注重实践性,与生活相联系,与社会相沟通,使学生关注窗外的世界、校外的天空。
7、理想的智育,应该让课堂充满活力、情趣与智慧,让课程具有丰富性、回归性、关联性和严密性,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
8、理想的智育,应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更新学习工具,拓宽智育途径,让学生在网络世界的时空中纵横驰骋。
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注重“因材施教”,让每个孩子在自己原来的基础有所进步;既要保证考试取得高分,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的学校,离这样的目标有多远?我们的老师,敢不敢说分数是次要的,我注重的是能力的培养?不追求分数的高低,不以
分数论英雄,让每个孩子愉快地享受学校生活,这样的理想离我们有多远?
教育需要理想支撑,理想需要教育实现。虽然理想显得那么遥远,可是有理想就有希望,带着理想快乐地前行,我清楚地知道我的方向。
在新世纪第一缕阳光投来的时候,我们需要教育的危机感和忧患意识,只有对未来有忧患意识的民族,才会奋力拼搏,战胜危机,摆脱和超越困境,我们需要教育的自信心和崇高理想,只有对未来有崇高理想的民族,才会消除恐惧,抛却悲观,乐观地拥抱未来。——朱永新教授语
三、理想的体育
1、理想的体育,应该能体现奥林匹克精神,培养学生在人生路途上追求“更快、更高、更强”,并能完善自我,体现人性之崇高。
2、理想的体育,应该注重磨练学生的意志,使学生永不言败,永不停歇,养成坚忍不拔的品质。
3、理想的体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集体情怀和爱国情操,使体育活动成为德性养成的重要途径。
4、理想的体育,应该是注重培养学生遵守规则,学会公正、公平的观念,远离弄虚作假,形成诚实的品格。
5、理想的体育,应该培养学生坦然面对竞争和胜不骄、败不馁的心态,学会自我心理调节和科学训练,养成健全的心理素质。
6、理想的体育,应该在注重体能训练的同时,为学生打开世界体育之窗,感受力和美的和谐。
7、理想的体育,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长,不把体育作为惩罚学生的手段,而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发现自我,享受自我。
8、理想的体育,应该使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有机联系起来,充分利用社区或民间的体育资源,同时向社会开放学校的体育设施,体现体育发展的社会化、生活化、终生化的趋势。
体育,代表着力量、竞争,体现着拼搏,谦让,为我们展现了无数美的瞬间,定格了无数美的永恒,也让无数人为之疯狂,为之倾倒。可是,目前学校的体育教学,真的做到了对学生的意志品质,心理素质等能力的培养吗?应该是微乎其微的吧。现在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众星捧月的被小心呵护着,在学校的体育课上,天热怕晒着,下雨怕淋着,跑步怕摔着,游戏怕撞着,怎不令人担忧?
四、理想的美育
1、理想的美育,应该是一种“自然之美”,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怀,让学生亲和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2、理想的美育,应该是“生命美育”,应该引导和教育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享受生命,优化生命,激扬生命。
3、理想的美育,应该是“生活美育”,应该引导和教育学生热爱生活,创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与生活的主人。
4、理想的美育,应该是“艺术美育”,应该引导和教育我们的学生热爱艺术,欣赏艺术,并具有一定的才艺。
5、理想的美育,应该是“立体美育”,应该树立大美育观,形成立体化、网络化的美育模式,构建浓郁的美育氛围。
6、理想的美育,应该是“示范美育”,它必须紧紧依靠具有审美素养的教师,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走向美丽的人生。
7、理想的美育,应该是“精神美育”,应该注重通过美育让学生形成完美的人格,拥有美的心灵。
8、理想的美育,应该是“创造美育”,应该注重在美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创造的冲动与欲望,享受创造的快乐。
初春时柳树枝头的一抹新绿,盛夏里透过树梢的斑驳光影,秋日里梧桐树下飘落的第一片叶子,寒冬中草丛上的一层薄霜,都是美丽的。但是,在我们的学生眼中,可能就觉得习以为常了,感受美的能力有些欠缺,发现美的眼睛少之又少。
要说现在的孩子没有机会接受艺术美育,那肯定没人同意。瞧瞧双休日的少年宫里,琴行里,到处都是孩子们忙碌的身影,学声乐、钢琴、舞蹈、书法、绘画比比皆是,真恨不得孩子们“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啊!如此强化下的艺术多少带上了功利性,失了一些真,失了一些美。
五、理想的劳动技术教育
1、理想的劳动技术教育,应该注重在劳动中培养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以劳动为荣的观念和态度,让学生经常体验到劳动的艰辛与喜悦。
2、理想的劳动技术教育,应该鼓励和教育学生从学会自我服务入手,积极参加各种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3、理想的劳动技术教育,应该注重劳动实践活动的多样性,增强劳动的智力含量,引导学生手脑结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使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得到充分的施展。
4、理想的劳动技术教育,应该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在立足学校课堂教育的基础上,让学生尽可能多地走出校门,接触社会,并通过富有特色的劳技教育基地,培养学生的劳技特长。
5、理想的劳动技术教育,应该注重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内在联系,在劳技教育中“树德”“增智”“强体” “审美”,形成学生的良好品德和个性心理素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6、理想的劳动技术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个性和年龄差异,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项目课程和行为引导教学发”,培养学生的计划、工作、社交等“关键能力”。
7、理想的劳动技术教育,应该注重学校、家庭和社会齐抓共管的合力作用,构建“大劳育”的教育体系。
8、理想的劳动技术教育,应该有一支优秀的劳技师资队伍和一套具有实用性、特色性的课程教材,为实施劳技教育提供基本的保证。
劳动最光荣!这话耳熟能详,可是现实中的情景却极具讽刺意味。你听,“不好好学习,你长大当扫垃圾的!”“你又打架了,给班级扣了分,罚扫一周!”听着这些“名言”长大的孩子,还能感受到“劳动是光荣”的吗?还会信服“劳动是光荣”的吗?
六、理想的学校
1、理想的学校,应该是一所有特色的学校。
2、理想的学校,应该是一所有品味的学校。
3、理想的学校,应该有一个富有人格魅力、有远大理想的校长。
4、理想的学校,应该有一支创新型的、有活力的教师队伍。
5、理想的学校,应该拥有一批善于探索、具有良好习惯的学生。
6、理想的学校,应该有一个面向所有学生的校本课程体系,7、理想的学校,应该有一个永远对学生开放的图书馆和计算机房。
七、理想的教师
1、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
2、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
3、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
4、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
5、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
6、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
7、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
8、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
八、理想的校长
1、理想的校长,应该是一个能够清晰认识自己的价值与使命,具有奉献精神和人文关怀的校长。
2、理想的校长,应该是一个珍惜学校的名誉胜过爱护自己的眼睛和自己生命的校长。
3、理想的校长,应该是一个不断追求自己人生理想和办学理念,具有独特办学风格的校长。
4、理想的校长,应该是一个具有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具有极强的感召力和凝聚力的校长。
5、理想的校长,应该是一个善于协调上下左右关系,能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以促进学校发展的校长。
6、理想的校长,应该是一个十分重视教育科学研究,并能成为学校教育科研工作出色的组织者和身体力行的校长。
7、理想的校长,应该是一个能够给教师创造一个辉煌的舞台,善于让每一位教师走向成功的校长。
8、理想的校长,应该是一个能够使学校具有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浓厚的文化氛围的校长。
学校、教师、校长,这三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一个理想的学校,一定有一个理想的校长,而有了理想的校长,也一定有理想的教师。
一个理想的校长,必定是时刻想着为学校谋发展,让教师更快更好的成长,让学生轻松快乐地生活,让校园充满人文充满阳光。对于曾经引领我成长行进的校长,心存太多的感激,对于现在正努力引领我们走向未来的校长,充满着诗意的期待。
很希望,所有的校长都能像李镇西那样,放下身姿,与教师平等地谈心、交流;很希望,所有的老师都能像薛瑞萍那样,融入孩子,与孩子们心平气和地对话;很希望,所有的学校都能像巴学园那样,宽容而温情地接受一个个淘气的“小豆豆”。
九、理想的学生
理想的学生应该是品行端正、善解人意、热爱生活、富有理想、朝气蓬勃的学生;应该是积极进取,敢于创新,敢于标新立异,富有个性,富有自己独特见解和思想的学生;应该是自信自强,永不放弃,在困难和挫折面前永不低头,充满旺盛斗志和乐观精神的学生;应该是有丰富的精神生活、广泛的兴趣爱好和一定特长的学生;应该是一
个善于和人合作,善于和人相处,有着和谐的人际关系,受人欢迎的“人缘儿”;应该是有着扎实的基础知识,善于学习,勤于思考,有丰富的想象力,并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用最少的时间赢得最高学习效率的学生。
这真是唯美的理想呵。如果每个学生都能如此完美,那老师真的显得多余了。
十、理想的父母
1、理想的父母,应该是把孩子的人格健全、道德完善放在首位,努力培养孩子追求卓越、独立自主、持之以恒、勤俭节约等个性品质和良好的父母。
2、理想的父母,应该是永远保持年轻心境,懂得把童年,童心还给孩子,让孩子轻松、自由、愉快成长的父母。
3、理想的父母,应该是善于发现孩子天赋,善于挖掘孩子潜能,善于培养孩子特长的父母。
4、理想的父母,应该是以大朋友的平等身份来对待孩子,而不是以长辈的身份来压制孩子和以棍棒的方式教训孩子的父母。
5、理性的父母,应该是有着和谐家庭关系,能以身作则,一诺千金的父母。
6、理想的父母是永不对孩子失望,决不吝啬自己的表扬和鼓励,决不使用侮辱性批评的父母。
7、理想的父母,应该是善于学习,具有教育理性和自觉性,能够善于利用各种教育情景,富有教育机智的父母。
8、理想的父母,应该是努力配合学校、社区对孩子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从而促使孩子健康、快乐成长的父母。
业余时间我阅读了朱永新教授的理论专著:《我的教育理想》。这本书内容丰富,知识全面,是朱永新对教育的理解和感悟,许多见解都是针对现实教育生活中的问题提出的,以及发达国家有关教育的具体的政策和做法,是一本很不错的书。
但是这本书对我们一线的教师来说,我感觉总的来说作用不大,尤其是不能解决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具体的问题,书中提到的只是一些教育的理想,理想是脱离现实的,有些甚至和现实是背离的,所以对于一线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遇到的困惑的解决时没有多大的作用的。在这里我不是说我做到了我心中理想的教师的要求,只是我感觉作为教育来说,他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尤其是在学生成长中的作用,不是每个教师自身能决定的,这要取决于整个中国大的教育环境。中国现在高考制度不变,教师,尤其是高中的任课教师,就只能踏踏实实地搞应试教育。用简单的学习挤占学生的时间,挤占学生的休息时间,挤占学生的玩耍时间,让学生在宿舍、教室和餐厅三点一线之间奔忙,所有这些都是为了分,为了考试中学生的分数能高一点,在学生的生命力除了分,其他什么都不是,什么都不该想,但是正是这些分,给学生造成了多大压力,每次考试后,看着那些成绩下降的学生,他们苦闷,他们情绪低落,甚至痛苦失声,我能做的是什么嫩,只能好意安慰他们、鼓励他们,让他们的心情好受一些,缓解一下他们的压力。但是安慰之后,一转身,我就又开始给他们压力,上课提问他们,不会了抄写10遍,我会继续给他们发卷子,催他们及时交作业。不光是我,每个老师都是这样在做,谁也不会心慈手软的,看看我们祖国的花朵吧,一个个十七八岁的生命,本应该是活泼的生机勃勃的生命,一个个变得老气十足,小老头(太婆)似的,我看着他们的样子,一阵阵心痛,但是我没有办法,心痛得只想丢下手中的粉笔,心痛得甚至不想干教师,但是我知道,即使我离开讲台,还会有人补上,别人可能比我做得更过火。所以,我还是不能走,我要留下来,我要想办法,让我的学生在我的课堂上能学得快乐点,让他们的成长不只伴随着压力,不只伴随着永远也舍弃不掉的分数。
所以我一直在努力,想让自己成为一个受学生欢迎的教师,想让他们知道,他们因为分数下降带来的痛苦,我愿和他们一起承受。只要我的存在,能让他们的痛苦减轻一点,能让他们成长得相对快乐一点,我就心满意足了。
“写作是一种告别自我的方式,过去的感受与思考凝聚在文字里,那是往昔的剪影。洗去昨日的风霜,带着不变的理想,准备着迎接明天,于是又再一次出发,只有目标,没有终点。”静静地读完了肖川博士《教育的理想与信念》的最后一段诗一样的语言,轻轻的将书合上,凝视着那淡雅素洁的封面,我仍然爱不释手。
“与经典为友”、“教育的意蕴”、“教育给了我们什么”、“审视教育目标”、“教育的灵魂”、“教师的学习与成长”、“完美的教学”、“教育的期待”、“有所执着”、“真诚的言说”,那一个个直抵内心的话题、论述,令我读后有一种痛快淋漓的感受,把我引入了作者那鲜活、灵动,洋溢着浓浓的人间情怀的教育学的世界,原来教育竟然可以这样的富有诗意!
用肖川博士自己的话说:这本书是作者“基于个人经验,用心血、用生命、用道义和良知写成的,是十多年来集腋成裘的产物。”的确,透过那亲切自然、热情中肯且又散发理性和诗意的文字,使我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他对于教育、人生与社会独到而细腻的洞察与体会。首先,阅读《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一书,使我对“教育就是服务”的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教育就是服务”的观念与我校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书中写道:《学记》有云:„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由于这种文化逻辑,教育只不过是师之恩惠、师之恩荫,学生只有对教师膜拜、景仰的分,根本不可能奢望教师为其服务。今天,人们提出了名曰„教育消费‟的概念。显然,消费者就是那些有教育需求的民众。”作者认为,教育成为第三产业的一员,并非教育尊严的失落,而不过是培养、造就能够“建国君民”的“君子”、“士大夫”、“接班人”的教育真正成为“使每一个人成为他自己”的教育。因此,我认识到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不应该摆出“居高临下”“师道尊严”之态,而要牢固树立 “教育就是服务”的观念,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一个孩子,向他们提供最恰切的教育,使具有不同天赋、不同气质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以便他们在社会生活中能够找到他们相应的位置,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其次,我体味到在教育上我们不能忽视学生的情感教育。书中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精神萎靡、麻木不仁,得过且过、心如死灰,这都是教育的大敌。而情感充沛、精神饱满,潜心投入、心无旁骛,信心十足、追求卓越,则是学生获得更充分发展的心理基础和人格品质。”因此我认识到培养学生敏感的心灵、丰富的体验、细腻的感受,是完整人的教育所需要的。因此,在学校教育中,让学生有更多的活动、更多的参与、更多的平等交往与对话,更多的美感陶冶、更多的与自然界交融,更多的感受到被人欣赏、被人关爱的温暖与幸福,这都是情感教育的现实途径。
一、企业文化与理想信念教育的关联
1.从功能上看, 企业文化作为现代企业文化管理模式, 对企业生存和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主要有导向功能、教育功能、凝聚功能、约束功能、激励功能、融合功能、审美功能以及辐射功能等。而高职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则是学校用符合社会、行业和企业需要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学生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企业文化在思想导向、价值导向、行为导向上有很强的理想信念教育内涵, 二者在人才培养目标、服务学生可持续发展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2.从培养途径看, 企业文化强调对全体员工进行有形或无形的渗透, 引起员工主体主动认知和反思, 推动员工思想、态度和情感的转变, 并最终落实于符合企业目标要求的行为上。高职理想信念教育过程中学生理想信念的形成过程也是高职学生内在知、情、意、信、行五要素不断成熟、均衡发展的过程。二者都包括知、情、意、信、行的培养。
3.从目标上看, 企业文化的着力点在于实现员工的全面发展, 注重员工开拓创新精神和团体意识的培养。经济新常态下现代企业只有敏锐把握市场, 在产品技术与服务上不断创新才能求得生存之道。团体意识的培养使每个员工都把自己的工作和行为看成是实现企业目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愿意为实现企业的目标而共同奋斗。高职理想信念教育则坚持育人为本, 提高学生专业技术能力的同时关注其内在思想品德修养, 以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二者都追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二、企业文化在理想信念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1.企业文化有利于培养高职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企业选择人才看中的不仅是学生拥有的文凭和技能证书, 更看重的是其综合素养。学校通过引入优秀的企业文化, 使学生密切接触企业文化, 亲身体验企业激烈竞争的现实, 切身感受专业知识和技能在企业生产实践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可以激发其学习专业知识的内在动力。高尚的企业伦理道德能激发高职学生自觉加强个人思想道德修养, 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认知, 正确认识“个人———企业———国家———社会”之间的道德伦理关系, 引导学生在创造个人价值的同时实现社会价值。
2.企业文化有利于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企业核心价值观是企业精神文化的主体。通过企业价值观的渗透, 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理想、信念和荣誉感。在高职教育中渗透企业精神, 加强对高职生的职业态度、纪律、责任教育, 增强职业意识, 端正个人作风。优秀的企业价值观能够引导高职生将个人价值与社会、行业、企业需要结合起来, 从内心深处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以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三、企业文化与理想信念教育对接的路径
1.在教育教学中积极融入
在高职德育课程内容中包含了《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等多个模块, 这为引入企业文化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德育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企业, 了解企业文化。让学生感悟优秀企业文化的内涵和魅力, 感悟优秀企业文化给企业和员工带来的变化, 从而有意识地培养自身正确的理想信念, 使之落实到日常行为规范中。
2.在校企合作中积极吸纳
全方位开展校企合作, 实现学生与企业员工的无缝对接。企业安排培训人员到校上课, 企业专家将学生最关心的信息、企业选择人才的态度和标准有效传递给学生, 在增强企业认同感的同时也增加了学生日后走向社会的信心。学校安排学生到企业见习和实习, 学生以“员工”的身份出现在企业的工作岗位上, 在零距离接触的过程中, 学生更能够感受企业文化氛围, 梳理吸收企业文化精髓。用企业精神和企业形象影响学生、激励学生, 帮助学生从中体验、认知、感知, 并最终提升学生的职业品格。
3.在校园文化中积极渗透
在学校内特别是校企联合办学班级内营造企业文化氛围, 实现班级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和企业文化的有机结合, 能够让学生在学校直观感受企业文化, 拉近学生与企业、社会的距离。将学校的各项文化活动有机与企业文化活动结合起来, 在活动展开的过程中加深对企业文化的认同。
关键词:高职农业类 专业教育 理想信念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实践性、创新性教育模式。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其发展水平将决定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竞争力。随着近几年国家高度重视现代农业发展,作为现代农业建设生力军的高职农业类专业学生,在高职教育发展道路上,备受关注。在高职农业类学生中加强思想教育,提高学生道德修养,加大理想信念教育力度,尤其是对农业思想的巩固,是培养我国高素质农业技术性人才的客观需要,也是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经济增长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职农业类学生教育现状
(一)高职农业类学生特点
高职农业类学生具有一般高职学生的共性:自我约束能力、适应能力和挫折承受力较差,不能吃苦耐劳,思想容易产生波动;学习热情不高,学习习惯不好,信心不强,会产生自己不如别人的想法;社会和企业盲目追求高学历给高职的学生造成的心理压力较大;但高职学生社会活动能力普遍较强,头脑活络,兴趣爱好广泛,动手、实践能力突出,个人特长明显。
同时,高职农业类学生也有自己的特性:第一,部分同学对学习农业类专业有自卑心理,对学习和以后的就业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第二,高职农业类学生普遍对农业类专业认识不明确,学习动力严重不足;第三,部分高职农业院校专业教育特色不明显,社会和学生对高职农业专业教育缺乏正确的了解,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就业前景没信心,担心所学专业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缺乏学习热情,产生厌学情绪。
(二)高职农业类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现状[1]
其一:作为现代农业发展建设的主力军,农业专业学生身上担负着十分重大的责任。但是由于社会认知、家庭认知不足的原因,导致目前很多学生家长,乃至学生本身对农业专业缺乏学习热情。由于当代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生活优越,缺乏危机意识。部分学生自我要求不严,没有责任感,缺乏远大的理想抱负及克服困难的毅力;学习上不刻苦,学习方法欠缺,不求上进,不能有效的把思想与行动紧密联系起来;知识储备欠缺,判断能力不强,个别学生上课迟到、早退,吸烟、打架斗殴,直接影响到教学的秩序和校园的稳定;逆反心理严重,以自我为中心,经受不了挫折,不服从学校严格制度的管理;心理问题日渐明显,感到迷茫、烦躁、焦虑等,面对压力,很多学生采取了消极回避的态度。
其二:目前,作为施教方一些农业类高职院校对农业专业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农业类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和其思想实际脱节;理想信念教育方式单一,不能对其进行行之有效的引导;专业教育与理想信念教育结合度不够,导致学生对专业认知度不高。
以上因素使得目前许多高职农业类学生表现出的思想信念是不愿奉献,怕吃苦,贪图享乐。同时对农业专业不热情,对投身农业事业不甘愿。
二、加强专业教育与理想信念教育相结合的途径
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理想信念教育是现今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基本素质的主要内容之一。正确的理想信念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对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力。我们应清楚地看到,虽然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是,我们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深入,潮水般涌入的各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某些腐朽落后的生活方式也侵蚀着大学生的心灵,西方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大学生的影响不可低估。所以,只有将理想信念教育融入到专业教育之中,不断完善教育模式,才可能使我们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才可能使高水平的人才不辱使命,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2]
(一)使思想政治教育走入课堂,用理论武装学生
专业技能的学习和实践是每一个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但是在此之中,许多学生并不具备很强的思想政治学习能力。因此,我们要让思想政治教育走入课堂,与我们的专业教育相结合。通过具体而全面地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使学生逐步的认识和了解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力求学生能够树立起坚定的信念和理想。通过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让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更加坚定,对自身理想信念有更加明确的目标和方向。[3]
(二)引入红色资源,拓宽理想信念教育内容
如何把个人理想与共产主义理想相统一,是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在开设专业课程和政治理论课程的同时,应当积极地把红的资源引入到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和开发一些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实践教育课程,把一些红色经典、红色事迹案例讲述列入到教学计划中,创新专业课堂教育模式,丰富教学内容。通过红色资源这一载体,让理想信念教育在内容上得以提升,也为专业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树立正确人生信念[4]
在专业教育中融入理想信念教育并不完全是课程设置上的改变。在专业思想教育中更加应该有所体现。作为高职农业类学生目前出现的专业忠诚度不高,职业素养不强的现象。我们应该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信念。通过专业课的日常教学和教师的榜样作用强化学生的诚信和敬业精神,促进专业能力水平与职业道德水平的同步提高。教师应多注重讲授职业文化及职业素养知识,通过一系列教学方法,引领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对自身的专业文化以及本专业的职业道德修养有更加正确和深入的认知。
(三)将人文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提升学生文化素养
高职农业类学生比较重视技能操作实践,淡化了人文素质教育。但是作为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素养有其独特的作用。通过人文素质养成,可以使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对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陶冶高尚情操、传递专业文化知识等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们要认真开设好人文素养建设培养课程,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在专业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不仅教了具体的专业知识,更是将人类优秀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等教育过程,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气质、修养。请让我们时刻铭记,我们的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人”而不是可以“方便使用的工具”。
(四)增强专业教师的理想信念教育水平,更好地发挥教师教书育人作用
在做好理想信念教育体系“软件”的同时,我们也要注重“硬件”队伍的建设。为了更好地将理想信念教育于专业教育相结合,我们的专业教师应当提升自身理想信念高度,做到有榜可依。同时我們的教师还应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转变以往单一的专业知识授课形式,丰富课堂内容,将理想信念内容通过各种方式进入专业教育之中,让学生在学好专业的同时,其理想信念也得到升华。
参考文献:
[1] 陈胜伟.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1):33~34.
[2] 吴 丹.艺术类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大众文艺.2011.(12):289.
[3] 王青峰,张泽民,李 伟,邓永超.专业教育与思想教育结合的研究生培养机制探讨[J].文教资料. 2011.(11): 191~192.
一切代价只为不解情缘
今年60岁的康岫岩出生在教师之家,和她做教师的父母一样,一辈子为教育事业而奋斗。她一直奉行这个信条:把生命融入到教育事业当中,用教育引导生命。康校长和南开有着不解的情缘,她非常重视南开这所名校的优秀传统,为了走近南开,初任南开校长,就一头扎进校史资料中如饥似渴的通读有关南开历史的书籍与文献,以致能对校史解读的如此清晰;为了秉承南开精神,学习南开的办学思想,她了解了为南开做出贡献的老校长,从他们身上,她明白了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校训的真正含义。康校长对南开的着迷,让所有的人都说她的魂被南开勾走了。她所付出的一切代价都是为了这个不解的情缘。
终身学习只求共同发展
康校长重视学习,把终生学习引到学校工作中,把南开建成学习型组织,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她强调校长、教师都要学习,学校才能可持续发展。她自己就是学习的模范。在她的书中曾这样写道:我们家就安在学校的教师宿舍,简单的家具最多的就是书。康校长爱看书,一看起书来就是不知疲倦,上班前看几页,在家睡觉前看一会儿,休息日时,更是一整天与书为伴。用她自己的话说:回忆我已走过的多半生,可用“学习”两字概括。我想我的后半生也会生命不止、学习不停。写这本书的过程是我终身学习的又一经历。
一切努力只因心中有爱
康校长对教育事业,对学生倾注了全部的爱心。她爱生如子,而且爱老师,充分理解老师的疾苦,为老师搭台唱戏,建立机制,陶铸名师。
在她做老师期间,她深爱着自己的学生,牢记母亲的教诲:要把学生看在眼里,放在心上。她关注每一个学生,学生的一个动作、一个表情甚至一句话都能引起她的注意。她总能发现学生的优点,重视发扬学生的优点,克服缺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为了挽救一个孩子,她用心灵去与孩子沟通;可当她发现自己因说错一句话而误解了学生后则深感内疚与自责。我被她的行为而感动。她理解学生,她更爱学生,一个校长经常和学生说话,能经常听取孩子们的心声。毕业班的学生们在参加运动会时会感谢她,因为是康校长看到了孩子们的快乐,看到了孩子们的发展。曾担任校长学校管理班的成员们更应感谢她,因为是康校长为他们提供了学习的机会,展示自我的平台…
作为一位校长,她更爱自己的老师。为了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他不惜一切代价送老师走出校园、走出天津、走向世界,让他们的知识与世界接轨,让他们为自己积累丰富的`知识储备,让他们对自己更加充满信心。为了使教师具有良好的心态,她关注老师生活的细节,与老师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一切努力,她赢得了学生对她的喜爱,教师对她的敬佩。
高举大旗促“整体高素养教育”
康岫岩出身于教育之家,40年的教育生涯,对教育实践不断反思,对国内外教育理论的深入探究,使康岫岩的教育思想有丰富的内涵。她秉持“整体高素养教育观”,她认为教育的实质是将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成果,通过各种显性或隐性的教育途径,再经过学生的内化、积淀,使其成为学生人生发展中持久的禀赋。教育的过程是学生内在品质、外显行为养成的过程。一个人的素养是一个多种因素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统一整体。因而决定教育有其整体性,实施高素养教育的进程,就像在弹奏教育交响曲,只有整体和谐才有教育力。康岫岩期望通过实施“整体高素养教育”,使学生达到“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身心健全、志存高远与自强不息并进,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兼备,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均强”的一代新人。她为此而不懈地追求。办学实践的成功也证明了“整体高素养教育观”的科学性。
志存高远以国际视野办教育
以国际视野办教育是当今时代对教育的要求。中国的教育只有具备国际视野才能自立于世界教育之林。要坚持“走出去,请进来”。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文化现象,不同的教育反映不同的社会文化内涵。凡世界的,必先民族的。世界知名首先是国内著名。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符合自己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教育,中国的教育也必须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必须植根于中国的文化———必须以中国为本。学校的发展目标应该定位在继续保持和发扬中国教育特色,以自己扎实的基础性、深厚的民族性、独特的创造性、持续的发展性为基础,再进一步敞开大门,吸取世界各国教育的精华,为我所用。双语教学无疑是个好的教育模式。实施双语教学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它不单是纯语言的学习过程,而是一种文化的传递、交融、共进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手段。概括来说,双语教学应该使受教育者形成“双语、双文、双能”的高素养。奥运会即将在北京举行,我校正乘奥运之风申报“奥运示范校”,并将以此为起点,以开阔的胸怀、鲜明的特色融入世界的教育的大潮。
拜读了康岫岩校长的《生命因教育而精彩》一书后,我将自己感受最深的几句话摘录如下,作为结尾:
“教育面对的是如朝阳鲜花般灿烂的生命”
“我用生命理解教育,生命因教育而精彩”
梁作武
这本书采用随笔的形式,随和,随意,随缘。对于教育中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现象,给予学理上的阐释,用诗意的语言来阐释说明。作者谈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倡导心灵教育,体现着对人性的终极关怀。
作者言由心生,以亲切的风格写作,对于教育的理想,作者说“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他用感性的文字表达理性的思考,用诗意的语言描绘多彩的教育世界。使读者在学习和掌握教育理论的同时,领略到文章的理趣、情趣和文趣。
全书分“与经典为友”、“教育的.意蕴”、“教育给了我们什么”、“审视教育目标”、“教育的灵魂”、“教师的学习与成长”、“完美的教学”、“教育的期待”、“有所执着”、“真诚的言说”十个部分,用诗意和理性的文字、心底的言说来诠释教育。包括教育的真义、教育的价值、教育与社会、教育与生活、课程与教学、道德教育、师生关系、教师的学习和成长等等。
肖川在书中谈到要“与经典为友”,教师要有明确的教育理想和教育追求,用思想陶冶学子的心灵,给学子创造一个自由言说的空间,让学生乐于分享和沟通,在思想的碰撞中深化思想、修正错误、达成共识。
我们倡导读经典,多学一些历史,就多一份智慧的薪传,以从容的态度打磨经典,达到货真价实的创新。 (这正是我们课程要达到的目标)。
作者说, “作为人文学的教育学”,我认为,教育作为公益事业,不能像自然科学一样过分去追求最佳的研究范式,很多东西也是不能进行定量研究的,教育是培养人的工作,()人的精神世界具有不可言说性。(对教育者提出要求: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这正是教育中的人道主义。)
“尊严来自实力”这句话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学科来说都是真理。“教育要研究哲学,哲学是不屑于研究教育的”就足以充分说明。我认为,非博学无以广才,教育学要赢得尊严,需从多学科、多角度、整体的把握,更多的关注现实,依托教育实践,进行理论探索,实现从思想向学术的提升。
在今后一段时期内,“90后”大学生将是高校新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主要对象。这一代个性鲜明自由的学生对高校的理想信念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90后”理想信念教育将成为高校开展新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心。
一、“90后”大学新生理想信念状况
理想信念是人心灵世界的核心,也是伴随着个体生命历程的精神支柱,体现了个体对生命价值的认识与追求。当前的大学新生多属于“90后”一代,身上带有属于这一时代的特点:个性独立,喜好自主思考与选择;思想早熟,对事物有自己的见解,更善于自我表达,并努力以“准成人”思维思考问题;自信张扬,对未来的成功毫不怀疑;对个人发展有自己的计划,不盲目跟风;注重务实,厌恶形式和空话,更有责任意识。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成长在信息时代的“90后”在思想观念和价值评断上也有一些自我矛盾的表现。
(一)理想信念的主体性
在向大学生活迈进的过程中,“90后”的主体意识进一步增强,注重个人的独立性、自主性、选择性和创造性,努力去证明自己作为社会存在个体的独立人格。这种意识的增强是个体在生命历程中伴随着年龄的增长、角色的变换及环境的调整而必然发生的,它集中体现了个体塑造自身人格的意志和欲望。
与“80后”相比,“90后”在理想信念上更强调自主意识。“80后”选择专业时多依赖家长意见,缺乏主见,对未来比较迷惘。“90后”则更多从个人兴趣乃至专业发展前景方面考虑,专业选择上更为理性,他们对自己的人生充满自信,对大学的学习生活也充满信心。另一方面,思维上的独立和表现个性的要求,导致“90后”在观念上过于崇尚自我,只重视个人价值的实现,而忽略他人价值和社会价值。这种意识体现在行动上则表现为在个人自由与外部制度纪律出现冲突时,他们会拒绝服从集体,集体意识、协作观念、奉献精神比较淡薄。
(二)理想信念的多样性
伴随着改革开放进程成长起来的“90后”大多享有优越的物质条件和多样的知识渠道,丰富的信息量使“90后”比“80后”在个人理想问题上更突出个体性。他们更关注个体的兴趣和职业发展前景,而不是盲目追逐社会所谓的“热点”专业。这也体现出“90后”价值取向的多样性,而这与社会的多元文化发展和社会思潮的影响是分不开的。社会的多元化发展使“90后”对个体的未来能以更开阔的视野和更平和的心态去看待,在成才目标的设计上,他们不愿遵循过去那种单一的、被动的、固守陈规的成才模式,而是选择多样的、主动的、打破常规的人生规划,对生命价值的追求呈现出更多元的一面。这种多元化价值观一方面体现了社会价值观念的极大丰富,另一方面也造成“90后”在价值选择上容易出现困惑和彷徨,在真善美与假恶丑的价值评判上经常产生偏差和混淆。
(三)理想信念的务实性
成长在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确立与发展时期的“90后”,目睹了社会价值对个人以合法方式获取财富的承认与肯定。这一观念体现在他们的理想信念上,则表现为在职业考虑与选择上更注重务实性。
和“70后”“80后”不同,“90后”能大方地承认自己对实际利益和物质的追求,表现出对财富获取的积极肯定的价值观。他们抛弃了那些虚幻的、理想化的成才设想,主张脚踏实地,追求社会普遍承认和能带来实际效益的价值定向。他们蔑视那些道貌岸然、言之无物的空话、大话、谎话,更看重一些中肯、深刻的分析和评价。但这种务实意识如果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则容易在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奉献与索取问题上走向极端乃至对立,在社会利益与个体价值之间找不到平衡。
(四)理想信念的二重性
在从中学生活到大学生活的角色转变过程中,“90后”的个体心理也在慢慢走向成熟与独立。这种心理状态体现在理想信念上,则表现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是每一代人都必然要经历的。其中既反映着外部社会影响的因素,也体现他们自身作为生命个体的成长背景。
在“90后”身上洋溢着强烈的成才意识,对未来发展有着美好的憧憬和幻想。但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喜欢从个体意愿出发,忽视现实条件的限制;他们有很强的主见,对成才有独立的见解与追求,但不善于对自身进行反思和自省,容易在社会中迷失价值方向。
二、对“90后”新生理想信念的引导
时代的发展对大学生的成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社会意识的本质体现,也是引领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指针。学习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引领“90后”新生理想信念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一)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作为“90后”新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思想武器
马克思主义思想以其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分析、总结和深邃的理论思考而著称。在当前对高校新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中,要坚持不懈地引导他们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认识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正确把握多元文化观念的影响,才能使“90后”在面对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时能认清本质,明辨是非。
(二)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为“90后”新生理想信念教育凝聚力量
从1978年到2008年,30年改革开放的实践向世人证明,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建设自由、繁荣、富强、民主的中华文明的核心保障。大学生作为中国社会未来的建设者,他们的思想觉悟和文明意识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我们国家在发展道路上的方向和前途。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要针对“90后”的思想特点,正确引导学生认识社会发展,关注国家前途,教育他们把个人幸福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为复兴中华而努力奋斗。
(三)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90后”新生理想信念教育鼓舞斗志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高校对“90后”的理想信念教育要坚持“两个要”:要以爱好和平、自强不息、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鼓舞“90后”,使其自觉地以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为己任;要坚持以实事求是、务求实效、无私奉献、迎难而上的时代精神激励“90后”,在面临困难和挫折时,要自觉以积极的心态来面对学习和生活,充分发挥个人智慧和创造力,积极投身于社会建设。
(四)用社会主义荣辱观为90后新生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价值评判标准
随着知识积累的增长、社会交往面的扩大、社会活动能力的增加,“90后”开始努力用成人的视角和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事物,形成自己独立的见解。但因其社会阅历不足,在对外界事物的评断上难免带上一些片面、不成熟的烙印。因此,对“90后”新生的理想信念教育要坚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价值评价标准,引导他们分清荣辱、明辨善恶美丑。在时代发展和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在面对利与义、得与失、奉献与索取的冲突时,要坚持社会与个人利益并重。“90后”要从我做起,带动全社会的公德意识和文明意识,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三、“90后”新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途径
(一)重视“两课”课堂教学效果,打好思想基础
“两课”课堂是高校对大学生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工作的主渠道。课堂教学对于教育效果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要坚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体现在“两课”的课堂教育内容中,提高教学实效。要结合社会多种力量,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帮助他们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二)关注学生组织和社团发展,创造课余提升空间
学生组织和学生社团是学生在课余生活中根据个人特长、兴趣、爱好而成立的组织,是用来提高自我、实现自我的一种成长途径。其中学生党组织、共青团组织和学生会组织在学生中影响力大、号召力强,对于强化大学生理想信念具有积极意义。社团以其丰富多样的活动与自由活跃的氛围,让新生内心深处的梦想萌芽,尊重他们的个性意愿,为他们提供一个实现理想的平台。
(三)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和良好校风熏陶
校园是大学新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也是对大学新生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空间。校园文化自身所蕴含的育人环境和人文氛围对新生养成优良学风、学到扎实知识、培养创造精神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要充分利用校园各种传媒渠道,把握好对校园文化的价值引领,把核心价值体系观念贯穿于报刊、电视台、讲座、展览活动等宣传途径中,强化新生对理想信念的认识和认同,提高他们的责任意识,自觉把专业技能与服务社会结合起来。
(四)注重实践锻炼,深层内化价值行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种价值标准,属于外在的社会规范。只有把它融入到人们的实践中才能起到内在的价值作用。“90后”新生中独生子女所占的比重很大,社会实践对于促进理想教育的内化具有重要作用。要通过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如志愿者服务、社区互帮互助、爱心家教等来提高新生的动手参与能力,加深他们对社会现实的认识,促进新生把价值标准向价值行为转变。有助于新生确立理想信念,提高对自我能力的认识,达到知与行的有机统一。通过实践环节,他们会意识到理想的实现需要经过一点一滴的奋斗,脚踏实地、循序渐进,认真做好每一项工作,才能实现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陈秉公.21世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理论体系[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
[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精彩读书笔记】推荐阅读:
理想信念教育月总结06-16
中学理想信念教育教案11-12
理想信念教育实施总结12-17
理想信念教育理论宣讲10-13
理想信念心教育心得体会10-28
“理想信念 廉政纪律教育”心得体会10-04
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问题研究11-27
理想与人生演讲稿与理想与信念的演讲稿10-16
理想与信念作文素材09-26
柏拉图理想国读书笔记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