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病的中医药防治探讨

2023-01-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风是一种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伴有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为主症的一种疾病。它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及治愈率低等诸多特点。其中, 我国是中风病的高发地区之一, 而且, 在这几年中, 发病率逐渐上升。因此, 在我国中医药领域中, 中医药对中风的研究已经积累了数千年的经验, 具有一定的特点和优势, 并且在临床工作者的实际探索中, 也有了较大的突破。

1 中风的辨证要点

1.1 辨证经络与中脏腑

中医有中经络、中脏腑之分, 而神智障碍的有无是其划分的标准。中经络的病位浅, 病情相对轻, 中脏腑的病位深, 病情较重。

1.2 辨病程的不同阶段

可以分为急性期、恢复期、后遗症期三个阶段。急性期指发病后2周以内, 中脏腑类可至1个月;恢复期是发病的2周或1个月~半年以内后遗症指发病半年以上。

1.3 辨病势顺逆

一般起病急骤, 病变迅速, 辨证尤多, 且意出现各种病危之症, 所以应该密切观察病情, 及时掌握病逝趋向。采取相对措施。

1.4 辨闭证与脱证

中脏腑有闭证与脱证之分。根据热象的有无又有阳闭和阴闭之分。闭证多见于中风骤起, 病性以实为主, 脱证则多由闭证恶化转变而成, 病性以虚为主[1]。

2 中风的病因病机

头为“诸阳之府”“清阳之府”, 五脏之精血、六腑之清气皆上注与脑。若年老体衰, 积劳内伤, 劳欲多度, 致使机体阴阳失调, 气血逆乱, 脑脉为之淤阻不畅, 脑失濡养而形成本病, 或阴亏与下, 肝阳暴张, 阳化风动, 血随气逆, 夹火夹痰, 血不循脑脉, 反逆于脉外, 形成本病症候。该病的病机主要有以下几点: (1) 正气虚弱, 内伤积损; (2) 情志过及, 化火生风; (3) 饮食不洁痰浊内生。

3 中风的辨证论治

3.1 中经络

3.1.1 肝阳暴亢临床表现:

半生不遂, 肢体强痉, 口舌歪斜, 言语不利, 伴随头晕头胀, 面红目赤, 口干口苦, 尿黄, 舌质红, 苔黄燥, 脉弦数。治则:平肝息风潜阳。方药:天麻钩藤因加减。临床头晕者加葛根、赤芍。肢麻者加全虫、地龙。

3.1.2 风痰阻络临床表现:

半生不遂, 肢体拘急, 口舌歪斜, 言语不利, 肢体麻木, 伴头晕目眩。口粘, 舌红, 苔白腻。脉弦滑。治则:清热化痰、熄风通络。方药:化痰通络方加减。若眩晕甚者加全虫, 钩藤、菊花。若舌紫暗者, 可加桃仁、红花、赤芍。若烦躁不安, 苔黄腻, 脉滑数者, 家黄芩、栀子。

3.1.3 痰热腑实临床表现:

半身不遂, 肢体强痉, 言语不利, 口舌歪斜, 便秘腹胀、头晕目眩、口粘痰多、面红烦热。舌红、苔黄燥、脉弦滑。治则:同腑泄热化痰。方药:星娄承气汤加减。午后热者加黄芩、石膏, 栀子;痰盛者加竹沥、川贝母、天竺黄;头晕头痛, 目眩耳晕者加石决明、钩藤, 天麻、菊花;若口舌干燥者加玄参、麦冬、生地黄、

3.1.4 气虚血瘀临床表现:

半身不遂, 肢体瘫软, 言语不利, 口舌歪斜, 气短乏力, 心悸自汗、舌暗淡、苔白腻。脉细缓。治则:益气活血通络。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气虚者加党参或人参;口角流涎, 言语不利者加石菖蒲、远志;心悸、气喘者加炙甘草、酸枣仁、龙眼、桂枝;小便频或失禁者加金樱子、益智仁、桑螵蛸;质软无力或肢麻者加杜仲、牛膝、桑寄虫。

3.1.5 阴虚风动临床症状:

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不利、手足心热, 肢体麻木、失眠、眩晕耳鸣。舌红、苔少或无苔。脉细数。治则:滋阴潜阳, 镇肝息风。方药:镇肝息风汤加减。若潮热盗汗、五心烦者加黄柏、知母、地骨皮;若腰膝酸软者加旱莲草、女贞子、枸杞、杜仲、何首乌;兼痰热者加瓜蒌、胆南星、天竺黄;心烦失眠者加夜交藤、珍珠母。

(二) 中脏腑

3.2 闭证

3.2.1 风火闭窍临床症状:

突然昏厥, 不醒人事, 半身不遂, 肢体强痉, 口舌歪斜, 两眼斜视或直视。面红耳赤, 两手拘急, 舌红, 苔黄燥或焦黑。脉数。治则:清热息风、醒神开窍。方药:天麻钩藤饮配合紫雪丹或者安宫牛黄丸鼻饲。肝火盛者加龙胆草、黄连、夏枯草, 抽搐者加僵蚕、全蝎、蜈蚣;夹痰热着加竹黄、水牛角;腹胀便秘者合大承气汤。

3.2.2 痰火闭窍临床症状:

突然昏厥, 不醒人事, 半身不遂, 肢体强痉拘急, 鼻鼾痰鸣、面红目赤, 抽搐, 两眼直视, 相背身热, 燥扰不宁, 大便秘结, 舌红绛, 苔黄腻厚干, 脉滑数有力。治则:清热涤痰, 醒神开窍。方药:羚羊角汤配合至宝丹或安宫牛黄丸鼻饲。痰热盛者加竹沥汁、胆南星、猴枣散;火盛者加黄芩、山栀子、石膏;烦扰不宁者加石菖蒲、郁金、远志、珍珠母;大便秘结, 口臭, 腹胀, 合大承气汤。

3.2.3 脱证临床症状:

突然昏厥, 不醒人事, 汗出如珠, 目合口张, 肢体瘫软, 手撒肢厥, 气息微弱, 面色苍白, 瞳神散大, 二便失禁, 舌淡紫, 舌体微卷苔白腻, 脉微欲绝。治则:益气回阳, 扶正固脱。方药:参附汤。汗出不止者加黄芪、煅龙骨、煅牡蛎、五味子;兼有瘀滞者加丹参, 赤芍。

3.3 后遗症

3.3.1 半生不遂临床症状:

偏身瘫软不用, 肢体麻木, 口舌歪斜, 甚则感觉完全丧失, 少气懒言, 纳差, 面色萎黄, 肢体强痉而屈伸不利, 肢体浮肿, 舌淡紫或紫暗, 苔白腻, 脉涩或无力。治则:益气活血, 化瘀通络。方药:补阳还五汤。若口斜明显加白栀、全蝎、僵蚕;肢体浮肿者加茯苓、泽泻、防已;上肢偏废甚者加桂枝、桑枝;下肢瘫软无力甚者加桑寄生、川牛膝、杜仲、鹿筋;若侧体强痉拘挛, 头晕目眩, 面赤耳鸣, 舌红绛苔薄黄, 脉弦者为肝阳上亢, 当用镇肝息风汤加减。

3.3.2 言语不利临床症状:

言语不清或失语, 舌强, 口舌歪斜, 口角流涎, 偏身麻木, 舌暗苔腻, 脉滑。治则:祛风化痰, 宣窍通络。方药:解语丹。若言语不利兼心悸气短、腰膝酸软, 潮热盗汗者, 为肾虚精气不能上承, 可用地黄饮子加减[2]。

4 中医中风的康复与护理

4.1 针灸、推拿辨证施治

半身不遂:针灸治以疏通经络, 调和气血。以大肠胃经腧穴为主, 以膀胱、胆经腧穴为辅。常取穴位有肩髎、曲池、合谷、外关、内关、环跳、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解溪、昆仑等、多采用补发或平补平泻发;推拿:常用的手法有推、按、捻、搓、拿, 擦等以患者侧颜面部、背部、肢体为重点, 常取穴有风池、肩井、天宗, 肩髎、曲池、手三里、合谷、环跳、阳陵泉、委中、承山等。言语不利:针灸:以治祛风豁痰, 通窍活络。常取穴位有内关、通里、廉泉、三阴交、哑门、风府、金津, 玉液等[3]。

4.2 中风康复

三分治疗, 七分护理:由中风病病症特殊性原因, 除采取特定的急救处理外, 必要护理方案起也对今后是否治愈而必不可少的。的好因此要注意以下几方面:对病人细致护理, 使其精神舒畅, 心情愉快;保持正确的体位;保持皮肤清洁, 及早预防皮肤并发症;合理调整饮食, 预防消化道出血;保持呼吸道通畅, 防止肺部感染;保持二便通畅。

摘要:中风是中医四大难症之一, 起病急骤, 变化迅速。它的临床上发病率、致死率、致残率极高的一种疾病, 其病因以内伤积损为主, 以情志过级、饮食不节、过度劳逸、气候变化为诱因。病位在脑, 与心、肝、脾、肾有密切相关。其病机则不外风、火、痰、气、虚、淤六端, 导致机体阴阳失调, 上冲犯脑。其治疗当根据其病类、病期及辨证特点风别采用平肝息风、育阴潜阳、清热化痰、通肺泄热、益气活血、醒神等开窍方法。

关键词:中风病,中医防治,症状

参考文献

[1] 张鹤年.中风病因及对脑梗塞先兆症的防治[J].北京中医学院学报, 1990, 13 (4) :25.

[2] 王永炎.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4, 17 (3) :64.

[3] 杨树德, 薛轴, 杨金菊, 等.中西医结合对中风理论与治则的新认识[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2, 12 (2) :111.

上一篇:冲刺2016谱写发展新篇下一篇:配网带电导线绝缘测径杆研究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