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教育(通用11篇)
1多媒体技术在哈医药专业中的作用
1.1对多媒体教学的效率高
随着社会的进步,传统的教育观念要转变,多媒体教学可以穿插大量的文本、药物及药草图片、音频、视频等素材,增加了教学信息量,多媒体多维结构的信息群,彻底改变有计划地过渡到“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上去,充足和完整了教学内容。把教师从书写板书中解放出来,避免了课堂时间的无谓占用;如在哈医药的教学中,给以大量的植物、药物图片、药物采摘、炮制的视频及现代医学对哈医药的研究结果,配以教师生动的讲解,不仅丰富了教育教学内容,而且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2多媒体技术促进教学目标最优化,改变教学方法与模式
现代教育技术论告诉我们:教学媒体选择与运用最基本的原则是根据教学媒体对教学目标的完成所具有的潜在能力来选择媒体,使每种媒体对应的每一教学环节充分发挥其特长和优势。多媒体课件是为实现教学目标而服务的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只有很好选定教学课题和教学目标,并能创作出符合教学实际的多媒体课件,发挥多媒体特长,才可以有效地调动和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3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提高其思维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单纯利用理论式教学不仅教师教课难度较大,同时学生在听课时往往会觉得枯燥无味,而采用具有娱乐性、趣味性、科学性的多媒体教学方法,可通过静态或动态的图像形象的呈现课堂知识,促使学生通过诸多感知方法获得信息。同时,多媒体教学可将通过语言表达难以准确描述的抽象复杂理论予以直观表现,使得教学活动更为生动形象、新颖别致,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对于开阔学生思维十分有利。
2结语
首先我们明白植物的拉丁名是由双名法, 由属名+种名再加上命名人。植物学名包括属名、种名和命名人。并规定属名和命名人的第一个拉丁字母必须大写, 如威灵仙的植物学名是Clematis chinensis Osbenk, 其中, Clematis为铁线莲属的属名, chinensis (中国的) 种名, Osbenk系命名人, 而命名人多缩写。拉丁学名框定了每个物种的来源, 拉丁名是唯一能确定植物真正身份的标准用名, 也是其学名。拉丁学名主要依据为《Flora of China》和《中国高等植物》。作为药学类的专业教材, 应该与最近出版的2010版《中国药典》保持一致, 这是必须的。
1 内容欠妥及有误
(1) 第13页倒数第17行的“Radix Ginseng人参”不妥。因为2010版《中国药典》人参拉丁名改为“Ginseng Radix”;另外翻译为“人参根”较妥, 因为中药人参是指人参根部, 本书在此未对中药拉丁名做出注明, 显得有点欠妥。2005版《中国药典》与2010版《中国药典》的中药材拉丁名有变化。2005版拉丁名是属名或属名+种加词在后, 药用部位在前, 2010版拉丁名是属名或属名+种加词在前, 药用部位在后。因为2010版以前《中国药典》拉丁名的排序与国外药典和植物界名称有别, 从技术角度, 为使《中国药典》更规范、更好地开展国际交流, 新版药典按国际习惯做出了全面修改。而本教材是在2010版《中国药典》出版之后一年出版的。
(2) 第13页倒数第12行的“Panax ginseng C.A.Mey”欠妥, 应该是“Panax ginseng C.A.Meyer”或是“Panax ginseng C.A.Mey.”。后面的C.A.Mey.是定名人的缩写, 不能省掉“Mey”后面缩写符号点。另外课本上把它翻译成“五加科植物人参”是不对的。上面没有“五加科”拉丁文, 五加科的拉丁文是“Aralliaceae”, “Panax”是“人参属”的拉丁文, “Panax ginsengC.A.Mey.”正确的翻译应是“人参属的人参”。
(3) 第42页第3行是一段牛黄解毒丸的成分组成, 翻译为:
Main ingredients
Bezoar (Calculus Bovis) , Borneolum, Radix Platycodi, Radix Glycyrrhizae, rhubarb
其不妥之处是现在牛黄解毒丸中的牛黄为人工牛黄, 而不是天然牛黄, 所以“Calculus Bovis”应翻译为“Bovis Calculus Artifactus;”牛黄解毒丸中的冰片为合成龙脑, 而不是天然冰片, 所以“Borneolum”应翻译为“Borneolum Syntheticum”;而“Radix Platycodi”应翻译为“Platycodonis Radix”;甘草的药用部位为根及其根茎, 所以“Radix Glycyrrhizae”应翻译为“Glycyrrhizae Radix et Rhizoma”;大黄“rhubarb”应翻译为“Rhei Radix et Rhizoma”。
(4) 第44页第16行至第18行是一段六味地黄丸的成分组成翻译:
Ingredient
Radix Rehmanniae Preparata, Cornus, Cortex Moutan, Rhizoma Dioscoreae, Poria cocos, Rhizoma Alismatis
其不妥。上面除了中药拉丁名的书写没有遵循2010版《中国药典》外。还有“Cornus”写法是不对的, 在六味地黄丸中的山茱萸的药用部位为果实, 那么其正确的拉丁文翻译应该是“Corni Fructus”。书中整个过程翻译应该一致, 不要拉丁名与英文名混杂。应翻译如下才对:
Ingrdients
Radix Praeparata Rehmanniae, Corni Fructus, Moutan Cortex, Dioscoreae Rhizoma, Poria, Alismatis Rhizoma
目前在国际上普遍存在这几种植物分类方法, 主要有恩格勒系统, 克朗奎斯系统, 塔赫系统等, 其中科学界比较认同的就数恩格勒系统和克朗奎斯系统, 这两个分类系统的分类依据有所不同, 因此所分的植物科属也就不同, 例如某些豆科植物, 在另一个分类系统里面, 也可以被分为苏木科。所以就出现了拉丁名不同的情况了。现行用拉丁文为生物命名的体系是由林奈 (Carl von Linne, 通常用其笔名Linnaeus) 250年前提出来的。他的《植物种志》 (Species Plantarum) 1735年出版。这个体系称作林奈双名命名体系 (Linnaean binomial system of nomenclature) , 其中生命, 如植物, 采用两个拉丁化的名字 (拉丁双名) 来命名。第一个名代表“属” (genus) 名, 第二个名代表“种加” (specific epithet) 词。由属名 (generic name) 和种加词组合起来构成了物种名 (species name) 。
2 一点建议
书中其它地方还有几处存在专业翻译不妥的地方, 《医药英语》教材属于专业英语, 非药学专业人士对药学专业性内容翻译的把握还是有一点不能尽美。希望本书再版时, 能有药学专业人员的参与, 可以对其一些药学专业名词的翻译提出一些指导性的建议, 与近版的《中国药典》相一致, 以有利于教材更加完善。
摘要:主要对2011年出版的全国医药中等职业教育规划教材《医药英语》里面一些药材拉丁名进行探究, 对书中药材拉丁名写法及翻译不妥之处进行了指出, 并为教材再版提出参考建议。
关键词:医药教材,《医药英语》,药材拉丁名
参考文献
[1]马建德.医药英语[M].第1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1.
[2]丁景和.药用植物学[M].第1版.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5.
【关键词】中医药文化教育 德育 渗透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211-01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多属于非专业特色的思想政治工作方式,而非专业特色工作方式虽然带有普遍性可操作性,但与具有专业特色的工作方式相比较,缺乏因材施教,与人为本的教育原则,所以,笔者认为对于相同专业的学生可以采取具有专业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方法,才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此对我校来说,因该以中医药文化教育为依托,把中医药文化教育渗透进平时的学校德育工作中去,丰富思想政治的工作内涵,开展以中医药文化教育为特色的德育工作。
一、医药卫生教育渗透学校德育的可行性分析
1.中医药文化教育和德育的关系
德育作为一个大概念涉及范围很广,可以指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心理健康等教育,其内容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行为规范、伦理道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等内容,方式多种多样。而中医药文化教育根基于中国传统文化伦理道德,中国哲学内容只涉及人道主义仁爱精神公益思想博容理念,因此从范围上来讲,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较德育要狭窄的多,德育和中医药文化教育是包容与被包容的关系,中医药文化较教育是中医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2.中医药文化教育和职业道德的关系
职业教育是我们从事的行业对社会所承担的道德责任和义务,是我们职业成功的保证,职业道德就是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每一个行业都有相应的职业道德,作为现代医护人员,其职业道德就是救死扶伤、热爱专业、廉洁奉公、关心病人、工作严谨、精益求精。而这一切和我们丰富多彩的中医药文化一脉相承。中医药文化强调医者仁心,悬壶济世,致中仁和,大医精诚等等,都和现代职业医护人员的道德相吻合。因此,中医药文化教育其实质就是古代的职业道德教育。中医药文化教育核心价值观和职业道德的价值观具有一致性,中医药文化教育不仅没有过时,而且具有现代意义。
从中医药文化教育和学校德育关系和医护人员的职业道德关系的分析中我们看出中医药教育是德育的组成部分,其实质就是医护人员的职业道德。因此,中医药文化教育具有德育功能。中医药文化教育可以作为有特色的教育方式,渗透进学校的德育中去。克服传统德育工作中死搬硬套灌输说教等方式,化被动为主动,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开展德育工作。
二、渗透教育的内容
1.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是中医药文化渗透教育的核心。主要包括中医文化源流,中医药学的观念系统如世界观、生命观、疾病观、养生观、治疗观,中医药学的思维方式,中医药学的方法论,中医道德精神等。
2.规制文化:规制文化是中医药文化健康运行的制约导向因素。包括中医法律法规、中医药规章制度、中医伦理、中医药学运行的社会机制等。
3.行为文化:行为文化是中医药文化在个体上的折射,是中医药文化的外在表现。主要包括中医传统行为习惯、名老中医医德医风,始祖祭典、拜师带徒等中药传统礼仪,中医药行业各个领域不同职业序列从业人员的行为规范、职业礼仪及形象等。
4.物质文化:作为中医药文化载体的中药资源、器具设施、文化典籍中蕴涵着丰富的中医药文化信息,是中医药文化教育的中医内容和重要载体。这些物质既有自然之物也有人造之物,人们在发现、营造这些物质的过程中,给其加载了许多中医药文化的主观信息。
中医药文化几千年来沉淀积累下来的精神、物质、行为、规则、文化都是渗透教育的内容,都能在德育过程中把这些内容有机的融入并在整个德育教育过程中起到积极的发展作用。
三、渗透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1.发挥主渠道作用,进行中医药精神文化的渗透。
所谓主渠道就是中医药学课程教育。我们要求中医药老师在提升专业素质的同时,优化课程结构,突出中医药伦理教育,进行中医药精神文化的渗透。要求老师在备课过程中都要结合中医药的起源、学术流派观点、医药名家救死扶伤的名人轶事进行伦理道德。例如“孙思邈大医精诚”、“范彬救人”、“何澄医德高尚”、“张仲景望诊侍中”。中医药文化教育渗透到各学科课程中,使教育更生动直观,取得良好的效果。
2.以医药企业文化贯穿实践教学过程中,强化医药职业规则文化教育。
实践教学也是进行医药职业道德教育的关键,每一项实践内容都包含着医药职业岗位职责与规范。加强校内实践环节的医药职业道德教育,要求实训老师在备课时必须结合企业的岗位的职责、专业特点,结合中医药的法律法规、中医伦理、中医药规章制度渗透中医药规则文化教育。如在我校中药房实习点,在实习中指导老师不仅要介绍药品的性状、产地、功效等知识,还要给学生增加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的经营理念规则文化。中医药规则教育使学生养成了严谨、规范、尽责、求真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
3.精心组织校园文化活动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渗透中医药行为文化教育。
校园文化活动形式多样生动活泼,易于广大同学接受。我校用校园文化活动这一特性,在活动中渗透了中医药文化教育,强化了医药行为文化。如我校每年开展的医药科技节,在科技节中,不仅有各种操作技能大赛,还请老中医到校进行医德医风、中医药传统礼仪的宣讲,反映了中医传统习惯。这些活动的开展规范了学生的行为规范,充实了中医药的行为文化,使学生养成文明礼貌、谦逊和蔼、待人热情等职业礼仪形象。
4.以中医药文化为背景,实施校园文化工程,强化物质文化渗透。
校园物质文化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的校园文化不仅丰富了环境,更重要的在这种物质文化的熏陶中,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了道德规范,把中医药文化渗透进校园文化中,更具有感召力,能使医药学生形成共鸣。我校在这方面进行了有效地尝试,在教学楼、教师、宿舍统一悬挂中医药名人画像,名言谨句。几栋教学楼也以时珍、仲景、思邈古代名医大家等名字来冠名。学校在绿化过程中,也增加了一块药用植物园,种植了桔梗、桑树、决明子、无花果、万年青等药用植物。并且标以品名、产地、功效。这些物质文化渗透绿化、美化、亮化、药化了环境,学生在这环境中处处体会到了中医药风格。学生耳闻目染起到了影响熏陶作用。
总之,在医药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目的依托中医药学校的优秀资源,开展以中医药精神物质行为规则文化为特色的德育工作,德育工作更有效更有针对性,更丰富具体易于接受。这有利于中医药学生敬畏生命热爱生命形成健康的生命观,大医精诚恻隐之心,符合现代职业的道德观。不为良相,便作良医,形成爱国主义、理想主义的精神境界,也有利于全面提升大学生审美情趣,提升修养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刘力,屈榆生.弘扬传统中医药文化,提升中医药高校办学实力[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8(7)6-8
糖尿病(消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和消瘦为特征。多由素体阴虚、饮食不节、情志内郁、劳欲过度所致,与肺、胃、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密切关系。根据三多症的偏重分上消、中消、下消,临床辩证分燥热伤肺、胃燥津伤、肾阴亏虚、阴阳两虚和阴虚阳浮。西医学中的糖尿病、尿崩症和神经性多饮多尿症。
【日常护理】
1、加强锻炼,注意劳逸结合。
2、给予糖尿病饮食,熟悉糖尿病饮食计算法。
3、入院后立即测身高、体重并记录,计算饮食量及胰岛素用量,按病情
需要记录24小时出入量,每周定时测体重。
4、出现糖尿病急性并发症者,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及时转送医院。
【饮食调护】
1、严格按医嘱进食,根据患者的体重、病情等供给热量,制定饮食餐单,三餐妥善安排。
2、用餐要定时定量,如能少量多餐则更佳。外出时应携带必要的食物,以保证按时进餐。
3、禁食糖、烟酒和高淀粉食物,如薯类、香蕉等,少食煎炸食品。可适
当增加蛋白质如瘦肉、鱼、牛奶、豆制品等。可食用洋葱、黄瓜、南瓜。茭白、山药等有治疗作用的蔬菜。按规定进食仍感饥饿者,应以增加水煮蔬菜充饥。按辩证指导饮食。
中医药高等教育与市场:定位与措施
从教育成本的.市场化诉求和学生就业体制改革两方面剖析了中医药高等教育发展策略市场化定位的必然性;从专业设置实用化、管理人员专业化、中医药高等教育品牌化三方面论述高等中医药教育市场型定位的具体措施.
作 者:林湘 作者单位:甘肃中医学院,甘肃,兰州,730000 刊 名:甘肃中医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GANSU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年,卷(期): 26(5) 分类号:G64-3 关键词:中医药高等教育 市场 定位 措施2007年8月9日印发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浙江省中医药继续教育基地(以下简称“继续教育基地”)的管理,提高继续教育基地的教学质量和效益,全面推动中医药继续教育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浙江省《中医药继续教育规定》及《浙江省中医药攀登工程实施方案》等,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继续教育基地是实施各类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的培训机构,其建设目的是在中医药行业内持续推进中医药终身教育理念,全面优化中医药人员的知识结构,切实提高中医药在农村和社区卫生工作中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提升的中医药医疗保健需求。
第三条 继续教育基地根据“分布合理、分工明确、特色突出”的原则开展建设工作,区别不同的培训内容和培训对象,确定基地的类别和任务。
第四条 继续教育基地应当建立在具有相应中医药学科优势的医疗、教育、科研机构。
第二章 类别和任务
第五条 继续教育基地根据承担的任务分四类:
(一)中医药优势学科培训基地:主要任务是实施浙江省中医药继续教育委员会核定学科的省级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培训中高级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
(二)中医类别全科医学教育培训基地:主要任务是实施全省中医类别全科医学培训项目,提高中医药对城乡社区卫生服务的贡献率。项目内容包括中医类别全科医师岗位培训、规范化培训、继续教育和全科医学知识教育等。根据培训内容及对象不同分理论培训、临床实践和社区实践等三类培训基地。其中规范化培训和岗位培训的理论考试由浙江省中医药继续教育中心统一组织实施。
(三)农村中医药人才培养基地:主要任务是实施全省各类农村中医药人才培训项目,开展以县中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贯穿县、乡、村三级的中医药人才培养。项目内容包括县级中医医院专科(专病)技术骨干培训、乡镇卫生院中医临床骨干培训、乡村医生中医学历教育项目等。
(四)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主要任务是对中医类毕业生实施以提高临床能力为主的系统、规范培训。理论培训与考核由浙江省中医药继续教育中心统一组织实施,使培训对象达到任职条件规定的中医主治医师水平。
第三章 申报条件
第六条 申报中医药优势学科培训基地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一)具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认定的硕士或博士授权点,或省厅级以上重点学科建设点,或省厅级以上重点实验室,或省厅级以上重点专科(专病)、示范中医科;
(二)近三年内至少承担二项省厅级课题或承担一项省(部)级科研课题,或获得一项省厅级以上科技成果;
(三)连续三年举办过本学科相关的国家级、省级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的;
(四)具有满足培训需要的、相对稳定的继续教育师资队伍、现代化教学设施以及良好的教学环境;
(五)具有明确的继续教育基地管理部门、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和健全的管理制度。
第七条 中医类别全科医学教育培训基地必须具备以下基本条件与必备条件。各单位可视条件分类申报或兼报各类社区人才培训基地。
(一)基本条件:中医类别全科医学教育培训基地分三类。
中医类别全科医学理论培训基地的基本条件:已开设全科医学教育的高等中医药院校,或开展全科医学理论教学两年以上的单位。
中医类别全科医学临床实践培训基地基本条件:县级以上中医医院,科室设置基本齐全。
中医类别全科医学社区实践培训基地基本条件:经卫生行政部门批准设立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二)必备条件:除上述基本条件外,各类中医类别全科医学培训基地还必须具有满足培训需要的师资队伍、教学设施;具有明确的分管领导、职能部门、管理人员和管理制度;有能满足社区人才培训的经费,并专款专用。
第八条 申报农村中医药人才培养基地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一)具有教育部认定的大专以上学历教育资质的医学院校,或县级以上中医医疗机构,涉及中医专科(专病)技术骨干培训的,必须具有相同专业的市(地)级及以上重点学科、重点专科(专病)建设点。
(二)近三年来承担卫生行政部门下达的中医药人才培训项目。
(三)具有满足培养需要的师资队伍、教学设施、临床基地。
(四)具有明确的分管领导、管理部门、管理人员和管理制度。第九条 申报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一)县级以上中医医疗机构。
(二)开展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五年以上。
(三)有明确的分管领导、专门的管理机构和人员;制度健全,职责明确;有满足培训需要的师资队伍、科室设置及相应的条件、设施。
(四)具有承担本地区基层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能力。
第十条 符合申报条件的单位可同时兼报各类继续教育基地。
第四章 申报与评审
第十一条 各申报单位根据本管理办法有关要求,并结合本单位业务建设和发展规划,组织申报相应的继续教育基地。
第十二条 申报部门提出申请,按申报类别分别填写《浙江省中医药继续教育基地申报书》(一类一书),由所在单位进行初审,经所在市卫生局审核合格后,上报浙江省中医药继续教育委员会。
第十三条 浙江省中医药继续教育委员会组织专家对提出申请的继续教育基地进行综合评审,必要时进行实地考察。
第十四条 浙江省卫生厅根据浙江省中医药继续教育委员会的评审意见,综合评定后确认基地资格并予以公布。
第五章 管理与职责
第十五条 继续教育基地实行属地管理。所在市卫生局要重视对各类继续教育基地培训工作的调查研究、支持、协调和质量监控。继续教育基地接受浙江省中医药继续教育委员会的指导与监督。
第十六条 各类继续教育基地应根据其承担的任务要求,认真做好继续教育项目的申报与执行工作。
中医药优势学科培训基地实施浙江省中医药继续教育委员会核定学科的省级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应当按要求制定下一的培训计划,填写的《浙江省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备案表》,并上报省中医药继续教育委员会备案。实施其他学科的省级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应当向省中医药继续教育委员会申报,经批准后方可组织实施。
中医类别全科医学教育培训基地和农村中医药人才培养基地应当根据省中医药继续教育委员会下达的各类指令性培训项目的要求,切实做好项目实施工作。同时,各基地可根据建设要求制定下一的培训计划,填写《中医类别全科医学培训项目备案表》与《农村中医药人才培训项目备案表》,经所在市卫生局审核后,上报浙江省中医药继续教育委员会备案后组织项目实施。
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在做好本单位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的同时,还应承担本地区基层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工作。
第十七条 继续教育基地应当根据浙江省中医药继续教育委员会下达的各类培训项目的具体要求与计划,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控。要重视教材建设,要执行考试(考核)制度、项目评估制度,不断提高办学水平。第十八条 继续教育基地应当创新培训模式,采用先进教学手段,积极开发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创造条件实施中医药继续教育网络项目。
第十九条 继续教育基地师资,按照专兼职结合、以兼职为主的原则;继续教育基地管理人员,按照专兼职结合、以专职为主的原则,择优聘任具有较高专业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逐步建设一支高水平的中医药继续教育师资队伍和管理队伍。
第二十条 继续教育基地实施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应当按照颁布的《浙江省中医药继续教育学分管理办法》的规定授予相应的学分。凡授予I类学分,均由浙江省中医药继续教育中心统一组织实施。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按有关规定进行考核。
第二十一条 继续教育基地应当加强基地建设的规范化与科学化管理。
(一)继续教育基地应制定基地管理办法、和中长期工作计划、实施方案。
(二)继续教育基地应当实行登记制度和统计制。应用现代化管理手段,加强信息化建设和档案管理工作。
(三)经费实行多途径筹集。实施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收取学习费用时,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加强和完善财务管理,保证专款专用。
第六章 检查与评价
第二十二条 继续教育基地应当进行自查自评。每将继续教育基地工作总结和自查自评报告经所在市卫生局,上报浙江省中医药继续教育委员会。
第二十三条 继续教育基地实行动态管理。浙江省中医药继续教育委员会定期组织专家对继续教育基地进行评价。对评价优秀的继续教育基地和所在单位予以表彰和奖励。凡管理不善、教学质量差、评价不合格的继续教育基地,限期整改;逾期达不到要求的,由浙江省中医药继续教育委员会报省中医药管理局审核后,撤销其资格。连续二年未承担任何继续教育项目的基地,将自动取消基地资格。
第七章 附则
第二十四条 各市卫生局可参照本办法开展本地区中医药继续教育基地建设。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由浙江省卫生厅中医药管理局负责解释。
一、中医药院校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十八大指出:“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 但同时, 世界仍然很不安宁。”由于全球性问题及其负效应危及到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全球发展不平衡扰乱了大学生正确人生观的确立;国际经济、金融局势波及大学生的切身利益;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文化渗透和入侵, 使发展中国家在文化认同等方面面临巨大挑战, 因此, 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以增强民族凝聚力及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是时代及国家的迫切要求。
十八大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回归自然的浪潮使中医药越来越受到重视, 但是“中医伪科学”的叫嚣从来没有停止, 不能不引起中医药院校的反思。中医药学是科学, 也是文化, 与传统文化血脉相连。因此, 传统文化教育在中医药院校有着不可估量的地位和作用, 是其自身发展的需求, 是促进文化与科技融合的途径, 更是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宝贵资源。
再者, 大学是学生人生观确立的关键时期, 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博大精深, 从修身养性到为国为民、着眼全球无所不容, 可以让大学生活、学习等各方面的困惑得以消融。况且中医药大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修养, 才能掌握中医的思维方法及其理论精髓。可见传统文化教育是中医药大学生健康成长、提高专业思想和综合素质的需要。
二、中医药院校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
传统文化教育, 不单是传播文化知识, 更要根据时代的发展, 培育出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医药人才。
(一) 爱国主义教育
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爱国情感, 如顾炎武的“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等, 激励着代代中国人。中医药是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 深受中医药文化影响的大学生更能体会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从而更坚定对民族、对国家的热爱。因此, 传统文化教育能使他们懂得:爱国爱民是一个人应有的崇高品德及立身之本。
(二) 生态文明教育
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种文明形态。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学说体现了与现代相契合的生态智慧, 指导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繁衍生息, 经久不衰。在气候变暖及生态危机的严峻形势下, 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让大学生树立生态文明的思想, 并付诸行动, 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三) 自强不息精神教育
“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是传统文化的主旋律, 无论是国家强盛之时还是民族危难之际, 都曾激发全民族的斗志, 培育了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精神。盘古、大禹的积极进取、勇于探索, 铸就了中华创新之魂。医史上开拓中医先河的医学鼻祖、大家楷模使中医药大学生更加坚信:刚健自强、勇于创新是其必备素质, 因为开拓创新不仅是科学发展的精神力量, 更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四) “和”的理念教育
“和”是传统文化的基调, 是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和衷共济”“协和万邦”深深植根于我国各个领域及日常生活中, 对调节人际关系和社会矛盾等起了积极作用。中医“持中”“平衡”“损余补缺”等正是“和”的体现。因此, 夯实“和”的民族理念, 利于大学生对中医理论的掌握、自身发展及和谐校园的建设更有利于国内建设及国际发展。
(五) 道德修养教育
十八大强调:“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以道德为重的传统文化视立德、立功、立言为人生价值的三种体现;传统文化的义利观, 提供了为人处世的坐标, 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及内在修养为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 结合“杏林暖春”等典故, 更有利于他们个人品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的养成。因此, 我们要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导向作用, 加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敬重与认同, 以培养大学生胸怀天下的高尚情操, 推己及人的博大胸怀,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六) 专业思想教育
传统文化的“仁”决定了“医乃仁术”的医学价值定位和“仁爱救人”的思想境界, 古代医家非常重视职业道德操守。因此, 传统文化教育旨在加强中医药大学生专业思想教育, 使他们正确认识中医药学, 树立热爱祖国医学、献身中医事业的信念。且传统文化包罗万象, 有助于拓宽学科口径, 开阔视野。可见, 传统文化教育能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 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 优化其职业道德及文化素养。
当然, 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我们应坚持批判继承、立足现实古为今用的原则, 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 保持民族性, 体现时代性只有这样, 才能营造有利于高素质人才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以培育中医药大学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造就一批名家大师及民族文化代表人物。
摘要:中医药文化与传统文化有着天然的、密切的联系, 传统文化教育是促进中医药文化发展、培养新时代中医药人才的必需。
关键词:中医药,传统文化,教育
参考文献
[1]黄海波.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
[2]马英华.中医药院校学生思想特点及几点建议[J].中医教育, 2008 (1) .
摘要:根据中医药学科发展规律和广东省中医药卫生行业的需求,在行业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加强制度建设和科学管理,开展多种形式的中医药继续教育工作。
关键词:行业特色;中医药;继续教育
中图分类号:G726文献标识码:A
中医药继续教育是继续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支高素质中医药人才的成长,既需要在院校接受扎实的基础性专业教育,更需要在执业过程中不断接受继续教育,在实践中锻炼成才。因此,中医药继续教育是培养造就高素质中医药人才的必由之路。在行业主管部门的指导下,以高等中医药院校优质的教学资源为平台,不断充实教育内涵,以多种方式、多种途径开展中医药继续教育。在形成制度,完善运作机制的基础上,使继续教育不仅是制度的规定,也是个人提升能力的自觉需要。
近几年来,广州中医药大学运用科学发展观,根据中医药学科发展规律和广东省中医药卫生行业的需求,在行业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加强科学管理,开展多种形式的中医药继续教育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
一、健全中医药继续教育的管理制度,实现中医药继续教育工作法制化、管理规范化
1998年广东省中医药局出台《广东省中医药继续教育暂行规定》,《广东省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申报、认可办法》和《广东省中医药继续教育学分授予办法》等文件,提出中医药在职从业人员应定期接受与执业相关的继续教育,接受新知识、新技术、新理论、新信息,并规定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统一使用继续教育证书,建立中医药继续教育登记制度,连续记载专业技术人员个人接受中医药继续教育的情况,规范管理,建设和完善了适应中医药事业发展需要的中医药继续教育体制。
1998年我校出台了《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药继续教育暂行规定》、《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申报、认可办法》和《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药继续教育学分授予办法》等文件。同年我校成立了中医药继续教育领导小组,加强了对中医药继续教育的领导和管理,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和条件,加强协调沟通,发挥各个相关单位的作用,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二、整合资源,多形式、多途径构建具有中医药特色的继续教育内涵
开展中医药继续教育应有明显的行业特色,结合行业实际、突出行业特点。构建中医药继续教育模式,其内涵既是针对不同的培养需要,实施不同的培养途径。根据中医药人才培养的自身规律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途径。
(一)多形式、多层次开展中医药继续教育
1开展国家和省级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2001~2006年,我校共举办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106项,省级继续教育项目43项,涵盖了包括中医药理论、临床、护理、管理等各级人才的培养。2006年12月举办的第六期“全国经方运用高级研修班”,参加学员有来自全国15个省市自治区和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区的280多位各级医疗机构医师的医师和教师等。
2开展针灸班、推拿班、中医美容班等短期培训班,满足了各类社会人员的中医药继续教育需求。
3乡镇卫生院中医临床技术骨干培养与队伍建设。2005年广州市卫生局委托我校分两期举办广州市乡镇卫生院中医临床技术骨干培训班,2007年广东省中医药局委托我校承担广东省乡镇卫生院中医临床骨干培训班的理论培训任务。
4西医学习中医高级研修班。不拘一格地培养中西医结合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是《广东省中医药发展“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建设中医药强省、全面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的一项战略目标。我校积极开展对广东省地市(县)级中医院西医人员进行系统的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训,提高各级中医院西医人员的中医诊疗水平,从而从整体上提升了医院服务病人服务社会的能力。
5校企联合,利用高等中医药院校和医药企业的优势,积极和医药卫生企事业单位合作举办各种类型的继续教育培训班。
6承担全省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理论课统考工作。我校根据省中医药局的要求精心组织每年度广东省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统考工作,在实施过程中强化了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监管。
7做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培养工作。从2001年开始,我校第二附属医院率先请进全国的中医名师,开展“名师带徒”活动。这一活动至2007年6月已开展三批,先后共有79名优秀骨干医生拜师邓铁涛、任继学、路志正、唐由之等39位全国名老中医。
82005年,适应中医药事业发展和建设中医中药强省的需要,开展我省高层次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受广东省中医药局委托我校承担了在全省范围内启动遴选“优秀中医临床人才”项目。2007年《广东省中医药发展“十一五”规划》提出由省中医药行政主管部门牵头,以省内有关高校为依托,培养100名中医优秀临床人才,并列入“十百千万”人才培养项目。今年,我校进行了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经典理论培训工作。这是广东省建设中医药强省、全面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的一项重要举措。
(二)多途径、重特色的中医药继续教育模式
1教学方式方面。采取远程教育与面授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利用当地的教学资源与专家送教上门的方式;专题讲座与培训相结合的方式,使学员能够方便、有效的学习。
2课程设置方面。根据中医药人员继续教育对象中住院医师、优秀临床人才、专科专病人才、实用适宜技术人才以及乡镇基层骨干医生等不同要求制定相应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
3多层次教育方面。在省中医药局指导下,广州中医药大学为依托,充分利用我校及各教学、实习医院的优质教学资源,通过地市、县卫生局和乡镇卫生所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向市、县、镇三个层次医院辐射,构建广东省中医药行业在职从业人员开展中医药继续教育的立体网络。
4突出中医药特色方面。培养目标制定、实施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检验都保持和发扬中医药特色。
三、今后中医药继续教育的思考和展望
(一)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基层中医药服务人员人才的培养和队伍建设是开展基层中医药服务的关键环节。因此提高基层中医药服务人员队伍的整体素质,是当前中医药继续教育的首要任务。
(二)基地建设是当前中医药继续教育工作的一个薄弱环节。国家和省中医药管理部门要组织建一批布局合理、分工明确、特色突出、管理规范的中医继续教育基地,逐步形成由多层次、多类别中医药继续教育基地组成的中医药继续教育实施网络。
一是中医药优势学科继续教育基地,以中医药院校和省会大型医院为依托的中医药学科理论和临床技能培训以及中医药优势科学研究。
二是农村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基地,面向县乡镇村三级医院的中医药人员培训,农民中医药健康保健知识普及以及中医药适宜技术的推广,全面提高中医药在基层医疗卫生保健中的能力。
三是城市社区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基地,面向社区中医类别全科医生培训,提高社区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医药人员的对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能力。
基地的建设,要利用现有教育资源,依托中医药医疗、教育、科研机构,提高教学资源的使用率;定期组织基地评估和考核,实行动态管理。
(三)发挥中医院校学术优势和大中城市中医技术优势,充分利用网络的辐射作用,建立中医药继续教育远程教育平台。开展中医药远程教育,使相当多的在职在岗人员因种种原因无法离职离岗学习共享高等中医药院校的许多优秀教学资源,特别是基层医生及老、少、边、穷地区的中医药工作者能够与大城市的医师享有同等的学习机会,同时可极大地降低教育成本,从而使中医药队伍的整体素质得以提高。
(四)实施农村和城市社区中医适宜技术培训,是农村和城市社区开展中医药继续教育的重点之一。中医适宜技术,充分显示了中医特色和优势,特别在农村和城市社区有广阔的前景。应不断完善中医适宜技术遴选标准,扩大适宜技术推广数量,探讨建立中医适宜技术推广的运行机制、激励机制和效益评价制度,在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卫生机构全面推广普及中医适宜技术,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优势和作用。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信息系统越来越多元,如何识别信息、获取实用有效的信息成为信息超载问题解决的根本手段。因此,应不断获取信息技术发展程度的相关信息,积极学习信息获取的最新技术,不断提高自己的信息查询、信息处理、信息鉴别以及信息管理的能力,善于运用信息处理的方式,明确需求信息的`方向和类别,并且从心理上正视、重视信息社会出现的一系列问题,避免面对信息过于多元情况下的心理问题,才能使信息问题影响最小化,进一步避免信息危害的扩散。
3.2对于医药信息承载方来说,应进一步优化医药信息搜索引擎,净化医药文化素养教育环境
比如信息过滤技术的研发和发展,就可以有效缓解信息负荷的问题,从信息传递源头上尽最大限度杜绝不良信息、垃圾信息的传播和扩散。技术的进步开始追求对信息搜索的效率和准确性,因此从网络技术研发的角度来说,应紧跟信息快速增加的现状要求,推动可操作、可兼容的搜索引擎,避免无效、不良信息的随意散播,有效减少可能会造就污染的信息随有效信息通过传播途径进行扩散和相互传递。同时,信息犯罪的手段和技术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备,应对这一系列信息危害也需要技术层面的支持和不断创新发展。
3.3对于医药信息监控方来说,应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宏观管制
医药卫生环境下信息问题的出现主要是由于信息市场秩序的相对混乱和信息交易的缺乏统一规范,因此,一方面应规范、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为信息素养教育的有序运行保驾护航;同时应在网络管理制度上加强对信息网络的管理工作和运营信息交易的规范性。另一方面,在规章法律制定的基础上,应加强信息安全和信息伦理的思想教育,普及大众信息伦理的意识。可以进一步从知识产权、避免歧视、诚实可靠等几个角度给计算机用户制定伦理道德和职业行为规范,从而在硬性规定的基础上培养对信息规范的意识。
4结语
大数据背景下,循证医学的深入发展为现代医学信息素养教育的提升与发展提供了有利契机。21世纪是医学与生命科学的世纪,医学已成为科技领域发展进步最迅速的学科,医学信息呈几何级数增长,医学知识“老化”进程和更新周期不断加快,信息技术在医学领域日趋广泛应用,临床医疗和医学相关科研工作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未来医生及研究人员面临着不断扩大的工作领域和日益复杂的临床诊疗和科研等工作。以医学信息获取、评价和利用等处理能力为核心的信息素养是大数据时代医学人才综合素养的核心,信息素养能力将成为今后临床医疗及医学相关科研工作的重要条件和必备素养。立足当下,面对医药文化环境中的信息问题,要不断提高信息素养教育水平,培养学生在信息开发与利用中的高层次批判性思维和理论联系实践的意识能力,这样才能为临床诊治决策提供具有高度准确、极具应用价值的“最佳证据”,从而推动大数据时代医学信息素养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张辑哲.信息社会的信息问题[J].档案学通讯,(6):1.
[2]柯平.全球信息问题剖析[J].新世纪图书馆,(2):3-7.
[3]刘金玲.信息生态建设的社会问题及对策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6):34-37.
[4]张云秋,冀惠玲.医学本科生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策略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9):8-10.
根据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江苏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办法》(苏办发〔〕46号)和市委办、市政府办《泰州市事业单位进人管理办法》(泰办发〔〕98号)文件精神,结合高新区实际情况,按照“总量控制、科学设岗、按需补充”的原则,经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批准,决定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教师。现将有关事项公布如下:
一、招聘计划
详见《泰州医药高新区20公开招聘教师计划一览表》。
二、招聘对象及报考条件
(一)招聘对象
1、2010至届全日制普通高校高新区生源(指高校入学前户籍所在地为现泰州医药高新区辖区范围内的生源,即明珠街道、凤凰街道、寺巷街道、沿江街道、野徐镇)大专及以上师范类毕业生;
2、2010至2012届全日制普通高校泰州户籍(生源)本科及以上学历并取得学士及以上学位师范类毕业生;
3、入学前户籍所在地为现泰州医药高新区辖区范围内的2010至2012届学前教育(幼师)专业毕业生;2012年1月1日前纳入“江苏省幼儿园信息管理系统”教职工电子档案管理的高新区辖区范围内幼儿园在职幼儿教师,年龄不超过30周岁(即1982年7月1日以后出生);
4、在高新区内幼儿园担任园长或副园长职务一年以上,年龄不超过40周岁(即1972年7月1日以后出生)。
(二)报考条件
1、热爱教育事业,遵纪守法,品行端正。
2、符合《泰州医药高新区2012年公开招聘教师计划一览表》所规定的.招聘要求和专业资格条件。
3、报考“小学语文”、“学前教育”学科的考生须取得二级甲等以上普通话等级证书,其他报考人员须取得二级乙等以上普通话等级证书。
4、身体健康,符合江苏省教师资格认定的体检标准。
5、具有各招聘岗位所要求的其他资格条件。
三、招聘程序及办法
本次招聘工作由泰州医药高新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科技教育局统一组织。
按照发布招聘简章、报名与资格审查、笔试、面试、体检、考核、公示、聘用等八个步骤实施。具体程序和办法如下:
(一)发布招聘简章
按照“事前告知,公开透明”的原则,通过泰州教育网、泰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网、泰州人才网、泰州晚报、高新区教育网等向社会发布《泰州医药高新区2012年公开招聘教师简章》。
(二)报名与资格审查
1、报名时间:2012年7月18日-24日上午9:00-11:30,下午15:00-17:00。
2、报名地点:泰州医药高新区行政办公楼1305室(药城大道商务一号楼)。
3、报名方式:本次招聘采用报考者本人现场报名方式进行(不接受网上、信函、电话等方式报名)。报考人员报名时须提交以下资料:
(1)本人有效居民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
(2)户口簿或户口所在地派出所出具的高校入学前户籍证明原件及复印件;
(3)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原件及复印件;
(4)《毕业生双向选择就业推荐表》原件及复印件;
(5)教师资格证书、普通话等级证书原件及复印件;
(6)本人近期同底免冠2寸彩照四张。
摘 要:中医药文化是我国两千多年历史的传统医学的灵魂和基石,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本文分析了新媒体文化冲击下,高等教育院校的中医药文化传承工作存在的问题和机遇,为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中医药人才,探索新媒体视野下中医药文化传承教育方式。
关键词:新媒体 高等教育 中医药文化传承 人才培养
课 题:河南中医学院2014年度辅导员工作精品项目,项目编号:2014JPXM23;2014年度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项目(辅导员专项),项目编号:2014-MFD-124。
习近平总书记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讲话中强调:“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杰出传统文化中体现中医药本质与特色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伴随中华文明的发展,中医药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多元化、个性化等特质的互联网、移动通信技术为代表的新媒体飞速发展,世界已经进入了新媒体时代。高校大学生是目前接触新媒体最前沿的人群,同样也是促进新媒体文化繁荣和发展的生力军。新媒体文化在高校的传播中已经迅速融入到校园多元文化体系之中,为高校文化建设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中医药文化是我国两千多年历史的传统医学的灵魂和基石,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观念,决定了中医药未来发展的方向。在新媒体时代和高等教育院校的校园多元文化背景下做好中医药类人才文化传承培养,是时代赋予我国中医高等教育院校教育工作者的任务。
一、高等教育院校在当下文化传承工作中存在问题和挑战
在现代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院校教育”已经成为目前高等教育的主流方式,而中医药传承的重要方式如“师承教授、三因制宜”在不断地弱化甚至丧失。具体表现在课堂教学中忽视了传播传统人文思想,单纯以西方具象化思维对中医药理论进行比对,导致了中医自身文化传统和传承方式被冲淡。目前我国院校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中医人才存在两大缺陷:一是中医药文化底蕴不足、中医经典理论理解能力下降;二是中医临床分析思维能力缺陷,而中医临床思维能力缺陷又与高校忽视培养中医药文化底蕴不足有关。加强中医药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大学生的中医药文化自信度与文化自觉度是高等中医药教育工作者需要着力解决的重要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制度改革加深,人民群众对于健康保健、疾病防治的要求愈来愈高,目前较为单一的“有病治病”医疗卫生服务理念与群众的全面健康保健的社会需求产生了矛盾,从而促使寻求新的医学思维。传统中医药文化中的“不治已病治未病”医疗思维对这种矛盾的挑战有着独特的解决办法并且被全球医疗行业所认同。中医药文化中以患者为中心、多时空多方位实施辨证论治已经深入人心,目前医疗研究趋势正在从单纯研究病原病理、解决已发疾病角度向中医传统医学“整体辨证、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转变。中医药文化中的生命观、生活观、养生观、治疗观,尤其是治未病的理念为中医核心文化价值的传承与传播创造了新的机遇。
二、新媒体视野下高校中医药文化传承教育面临的新机遇
1.新媒体丰富了中医药传统文化的教育途径
移动通信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我们进入“以网络为平台,数字化传播为基础,新媒体技术为支撑”的新时代。传统高等院校教育中的课堂授课分析、课下答疑解析、远程教育讨论,已经无法解决当代大学生随时随地学习的需求问题。与传统的院校教育模式相比,新媒体优势更加明显:手机短信、微博、飞信等以其灵活迅捷的特点,使中医药传统文化教育的形式也可以更加多样;QQ、MSN、博客等社交平台的应用可以开展人群中的多方向与多维度的交流,延伸了中医药传统文化教育模式的空间和时间。
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中华传统文化传承教育提供了深厚广阔的平台和繁多的手段,同时对中医类院校人才文化素养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互联网、电子杂志、数字电视等传播媒体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动性,使高校中医传统文化教育工作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
2.传统文化丰富了新媒体文化的教育内容
2005年8月,全国第八届中医药文化研讨会召开。在会上,我国中医药届首次明确了“中医药文化”含义: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体现中医本质与特色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近10年来,传承中医药文化的学术研究得到全面重视,全国30多所高等中医院校开设了中医药文化课程。高校中医药传统文化教育的学科建设取得了一些进展:中医药理论形成的文化社会背景研究、中医学、中药学发生发展的历史及其规律研究、中医学区别于世界其他医学的文化特征研究、中医药未来的发展方向研究、名医名家历史文化背景研究、名家经典学术思想形成的条件及传承研究等。高等中医院校教育逐步从中医药传统学科特色入手,以培育和发展“承古拓新”大学精神为重点,注重把文化建设成果及时转化为优质的教育资源,在中医药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创新方面,形成了具有鲜明的中医药类大学文化与传统中医药文化。
三、新媒体视野下中医药文化传承工作目标初探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给经济全球化进程添上了信息传递加速码。与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相比,新媒体具有更多的优势:信息传播速度快、信息传播方式广阔、信息内容全面充分、信息内容生动活泼等等。要保持中医药高校教育中的中医传统文化传承,就需要克服新媒体时期带来的非传统文化信息的不利影响,选择合理实用的传统文化教学内容,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文化教育势在必行。
为适应新形势下中医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笔者建议中医药高校教育工作应该重视以下几方面。
首先,在新媒体多元文化并存的环境下,培养大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是大学生文化传承教育的关键。中医药文化推崇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同时倡导大医精诚、天下为公。这些优秀思想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建构提供了丰富养料,使中国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血脉相连。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药文化二者崇尚的都是道德为最高价值追求。药王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论述:以“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感同身受的心,策发“大慈恻隐之心”,进而发愿立誓“普救生灵之苦”。历代医家所倡导“医乃仁术”也正是医德与医术的统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仁”“德”的精神写照。高校人文教育更应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医药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endprint
其次,在新媒体移动通信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下,加强大学生中医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平台建设。比如校内网或新浪、搜狐等公共门户网页平台,主动地占领新媒体网络舆论阵地,选择“政府重视、百姓关心、普遍存在”的社会文化热点问题和事件,抓住舆论导向,坚持“用事实说话”的方针,真实反映和推动解决中医药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新媒体平台上积极主动地利用中医药治疗疾病的成功案例传播中医药传统文化的魅力,如2003年的“非典”事件中,在西方现代医学无法控制疾病的危机情况下,我国医药工作者在“整体辨证、三因制宜”传统中医药文化思想指导下认为SARS属于中医的“温病”范畴,利用清开灵等清热解毒类中药及时挽救了大量病患。2003年4月10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了《非典型肺炎中医药防治技术方案》,供各地医疗机构治疗参考。这类事例的宣讲充分证实了中医药文化的价值,批判盲目西化、片面否认中医药传统文化的思潮。新媒体是把双刃剑,我们只有培养大学生的全面深刻看待问题以及理性分析问题的能力,才能牢牢掌握在新媒体时代中医传统文化教育工作主动权。
再次,在新媒体开放的环境下,建立新媒体传播中安全有序的监管制度。美国《连线》杂志对新媒体的定义:“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这不是句口号,而是一种真实的状况的反应。与以往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旧媒体相比,新媒体传播信息的特点具有交互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特别是在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下,新媒体特性包括空间、环境、现实状况、身份等的虚拟。但是虚拟空间并不是与现实世界完全脱离的,需要制定合理安全的行为规范来保证海量信息传播的运行。为保证新媒体下高校信息传播的健康文明的发展,建议制定了校园网站登记备案、公用计算机上网登记等信息监管制度,对一些恶意丑化和反对中医药的言论进行监督管理,及时引导强化中医药专业大学生专业思想。
最后,加强新媒体视野下的高校宣传舆论导向作用。根据当下新媒体教育的需要,培养网络中医药专业精英作为舆论领袖,通过利用大众关注的媒体人的影响力以及文化领域专家的资深专业优势,把论坛、博客、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上的中医药文化传承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扩大理性成熟的舆论氛围,增强高校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百家争鸣达到传承中医药传统经典文化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段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传承体系构建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2).
[2]李晓红.新媒体文化环境中的高校文化生态建设[J].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13(3).
[3]徐玉芳,张云芳,郭小磊.中医药文化是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优质资源[J].中医学报,2012(7).
[4]何继勇,何佳,韩东海等.中医青年与中医文化传承[J].科技信息,201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