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部编七年级历史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2017年8月14日至15日,我有幸参加了由甘肃省教育厅历史教研室举办的2017年新编初中历史教材培训活动,虽然只有两天的时间,但是通过聆听专家的讲座,感觉收获颇丰,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观看了教育部朱之文副部长的讲话视频,朱之文副部长提出了对于历史教学的一些要求。在视频中,朱之文副部长提出历史教学涉及面广、意义重大。老师在保证吃透教材的前提下,需要重点培养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此次培训也要从政治方向、价值导向、主要内容等方面进行培训,充分认识到“三科”教材的重大意义,是落实教育方针,办好中国特色义务教育、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工作部署。新时期的我们也应适应新时期、新要求,立德树人,把好意识形态关,为提升义务教育质量奠定基础,从基层做起,扎实走好每一步。在教学中,既强调历史学科体系,保证教学的质量,又注重学生成长,帮助学生学会学习,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在培养学生兴趣的同时,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及时反馈,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同时深化呈现方式的改革,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设备逐渐健全,老师教育的观念也应随之提升,加强设立材料阅读,相关史实,知识拓展等环节的教育,培养学生对于历史的兴趣。让学生能够在掌握课堂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自身特长,去进一步探索浩瀚神秘的历史长河。在课堂上,要强调中华文化传统教育,关于法治教育。要扎实抓好三科统编教材的使用,高度重视,加强教研,争取达到更高层次的素质教育。
首先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培训团专家、新疆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教学教材研究中心主任、特级教师刘新宇教授发表了重要讲话,她说:“教材与学术著作有何不同?是每一位老师必须思考的问题。”接着,她对这一问题做了剖析:学术专著是指作者根据在某一学科领域内科学研究的成果撰写成的理论著作,该著作应对学科的发展或建设有重大贡献和推动作用,并得到国内外公认。而教材是对国内外已有的科学成就和资料进行汇总整理编排而成的系统化教学资料。在历史学科教学当中,教材编排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学生正确的思想和价值观,因此它更是重中之重。在历史学科中,学术专著主要是根据考古发现以及史实记载进行分析整理出自己的思想,更多的是作者本身对于历史的思考,尽管历史讲求客观性,但有很多的史实资料都多少带有作者的主观因素影响。而教材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民族文化、核心态度价值观在教材中有突出的表现;国家声音通过教材、课堂传递到学生,它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在教材的使用中,要让学生了解到客观的历史,有着正确的史实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做到历史教学的真正目的。之后,她再次强调各位教师要明确认识到新编教材推广使用的重要性。她说:由于教材的属性原因,需要在教材的设臵上考虑课时、师生关系、学生学习的方式等问题,教材是系统的,它更倾向于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了解到真实的历史,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因此,通过刘新宇老师的探究活动,参训者能够有很多收获。在教育学生中,要更注重培养学生对于历史的兴趣,让学生通过教材了解历史的概况,鼓励学生学思结合,培养学生正确的史实观,弘扬爱国思想;通过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近代的没落和世界文明的发展,树立自身的信心,为将来祖国的建设增砖添瓦。老师只有正确了解教材的意识形态特征,才能在未来的教学中正确的传授知识,而这一点,对于历史老师更是尤为重要。新编教材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实现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因此,教材工作事关重要,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教材建设,对意识形态属性较强的教材,涉及国家主权和安全的教材,涉及民族问题的教材,要不断强化统筹管理。作为历史学科的教师,要高度关注部编教材的意识形态特征,深入学习,高度重视教材研究。
培训第二时段,新编历史教材编者来自乌鲁木齐市第三中学的霍俊峰老师对新编七年级《中国历史》教材做了深刻、详实的介绍,并提出了新编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通过霍老师对于部编七年级《中国历史》教材进一步细致的介绍,在了解历史教材改革的大方向下,我们对于历史教材改革的细节有了更细致的了解。首先,历史教材的基本架构采用“点——线”结合的方式编写,“点”指重要的历史史实,“线”指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因此,在今后的历史教学中,要注重以“线”穿“点”,以“点”连“线”。在叙述清楚历史脉络的情况下,让学生着重了解到那些重要的历史史实,同时让学生在认识理解那些重要史实的情况下,能够建立一条清晰的逻辑线,什么时间发生了什么事,是什么样的原因导致事件的发展,事件发生后又有了怎样的影响和意义,从而进一步让学生以辩证的思想去看待历史,有正确的史实观。因为在此次结构中“点”增加的少,删减的多,所以留下的重要历史史实更是需要了解的重点,要在教学上进一步深化,让学生了解的更透彻。而重要知识“点”都是根据历史的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两条“线”来安排的,因此在教学中也要让学生建立起相应的知识网络,从每单元到每节课,再到每个子目,将一节课教学的基本内容完整的呈现给学生。同时运用好课文辅助部分,激发学生兴趣,拓展知识,提供材料,让学生能够不断巩固提高。例如在课文前设——导演中设臵情境与问题,让学生在思考中学习,锻炼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和丰富的思维网络;在课文旁设——相关史事、人物扫描、材料研读、问题思考中,让学生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同时,了解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史事,作为知识的补充,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思考:最后在课文后设——课后活动、知识拓展中留给学生课下的作业,进一步复习巩固所学,并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引起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要注意新的提法,纠正一些字眼上的差错,力求清晰准确;注意一些史事的表述强调了核心内容,要使学生在学习中进一步深化理解。关于教材的一些重要问题,要考虑到政治思想导向的问题;要对学生有正面的教育意义;要充分发挥历史课程的教育功能。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这既是历史教学的任务,也是党和国家交给我们教师的任务,我们一定要完成好任务,不辜负国家对我们的期望,培养出更多国家的建设人才。注重引导学生从文化的发展看历史的进步,形成文化自信,要注意中华文化的本土性、多样性、吸纳性、凝聚性、连续性。谨慎处理一些历史上的问题,要注意从历史的角度讲解这些,既要看到这些事件的意义,也要分析事件的缺陷,在日后加以摒弃。尤其宗教上的问题更是要从历史的角度来概述,要将其讲解透彻,同时注意不能随意阐发引起歧义。其次,在使用部编教材中,也要注意一些问题。在使用教材时,要把握好三个原则:1.在课标指导下认真钻研教科书:历史教师要用好教课书,必须在钻研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认真研究教材的体例、结构、脉络和内容。这就要求教师要吃透教材,有清晰的知识脉络,并且精心地进行教学设计,将自己的知识网络阐述给学生,让学生理解,并且进一步构建学生自己的知识体系,达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效果。2.理清逻辑,形成正确的历史认识。这个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历史的发展,瞻前顾后,融会贯通,让学生能够体会历史发展的必要性,在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上认识每个时期的发展,有整体系统的思想,形成整体性、全局性的历史认识。3.用教材教历史,发展核心素养。这个原则更注重的是培养学生对于历史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从而培养出学生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这也将成为学生毕生受益的品质与能力。在教学中,要处理好三个关系:1.正文与辅助系统的关系。2.文字与图片的关系。3.教与学的关系。在教学设计中不断分析、设计、评价。在处理好三个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反馈,使教学不断优质化、进步化、标准化。制定教学目标,建构流程,分析评价总结反馈,贯彻好部编教材使用的理念。同时,要注意部编教材教学内容的调整,立足时序,建立时空观念,在教学设计时注重运用史料,各环节衔接紧凑,过渡自然。确定好教学任务,做好准备,展示教学过程的逻辑,从而达成历史教学的目的,达到历史教学改革的目标。
这次兰州之行,听了专家的讲座后深深地认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我要学习课例设计者认真钻研,精心备课的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认真阅读笔记,加强消化理解,在新的课程、新的学习方式、新的教学氛围下,与学生共同成长,不断进步!
第三单元综合测试
姓名 得分________ 卷后分________ 评价________
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衙门,分理天下庶务(政务)。”历史上开始设“丞相”与废除丞相制度的皇帝分别是(
) A.秦始皇、明太祖
B.汉武帝、明成祖 C.秦始皇、雍正帝
D.汉武帝、乾隆帝
2.科举制在我国延续了1 300多年,考核的科目和内容几经变革。考试内容仅限于四书五经始于(
) A.唐朝
B.宋朝
C.明朝
D.清朝
3.毛佩琦在《百家讲坛》主讲的《明十七帝疑案之朱棣》引起了观众对朱棣的关注。下列与朱棣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 A.设东厂
B.废丞相设三司
C.建立锦衣卫
D.设六部
4.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在几千年的历史传承中,它常盛常新。在印度尼西亚某市有这样一副对联:“继张班立功异域,开哥麦探险先河。”此联称赞的是(
) A.张骞通西域
B.郑和下西洋
C.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
D.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
5.连环画伴随着很多人的童年,是人们了解历史,汲取文化的重要途径。与右图连环画封面人物有关的事迹是(
) A.反击匈奴
B.大败金军 C.荡平倭寇
D.收复台湾
6.有这样一本神奇的书,法国著名的汉学教授儒莲称其为“技术百科全书”,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把它称为“中国的狄德罗”——宋应星所作的“17世纪工艺百科全书”。它是(
) A《齐民要术》
B.《本草纲目》
C.《资治通鉴》
D.《天工开物》
7.清朝的时候,有位外国使节来到中国,他先声明自己不会向中国的皇帝下跪。但当他走到太和殿前时,这位使节“扑通”一声跪在了地上。他说:“我跪的不是中国的皇帝,我跪的是中国伟大的建筑。”此处“伟大的建筑”应指(
) A.紫禁城
B.圆明园
C.颐和园
D.天安门
8.宋朝时期,从越南引进了优良品种占城稻;明朝时期,从外国引进了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这些举措产生的共同作用是(
) A.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B.提高了农民的社会地位
C.加强了同海外各国的联系
D.导致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9.小明在暑假期间到北京旅游了一趟,回来后,爸爸考了他一个问题:今天我们看到的长城主要修筑于什么朝代(
) A.秦朝
B.汉朝
C.明朝
D.清朝 10.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政权,也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帝制国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下列关于这个王朝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是由女真族建立的
B.前身是阿骨打建立的金 C.皇太极改国号为清
D.逐步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
11.某同学在做历史课堂笔记时,整理出下边的大事年表。据此判断他学习的应是清朝(
) 1653年顺治册封“**喇嘛” 1690年康熙亲征击溃噶尔丹叛军 1727年雍正设立驻藏大臣 1762年乾隆设立伊犁将军
1792年乾隆制定“金瓶掣签”制度
A.君主专制强化
B.边疆地区巩固
C.抗击外来侵略
D.盛世帝国危机
12.有“红毛城”之称的赤崁楼是我国台湾省高雄市最著名的古迹之一,右图为赤崁楼一侧表现郑成功当年接受荷兰人投降的雕塑。这一事件发生于哪一年(
)
A.1624年
B.1660年 C.1662年
D.1684年
13.清朝思想家、文学家龚自珍的诗:“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形容的是当时思想界的沉闷气氛。回顾历史,出现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焚书坑儒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八股取士与文字狱
D.“闭关锁国”政策
14.戏曲艺术发展到明清时期,又有了新的发展——昆曲的出现。昆曲在明朝的代表人物是(
) A.孔尚任
B.马致远
C.洪昇
D.汤显祖
15.“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通过描写贵族青年的爱情悲剧,封建家族的衰败历程来揭示中国近代前夜危机和封建社会没落的文学作品是(
) A.《窦娥冤》
B.《三国演义》
C.《红楼梦》
D.《西游记》
16.山西人擅长经商。有人说,凡有麻雀的地方,就有山西商人的足迹,晋商的足迹遍及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甚至远到外蒙、俄国和日本。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晋商形成于明清时期
B.晋商资本雄厚,经营的物品齐全
C.晋商经商范围广泛,远至海外
D.“晋商精神”是开拓创业、讲究诚信
17.孟德斯鸠是18世纪法国著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在他的著作《论法的精神》中有关中国的论述:“中国式的专制主义,用自己的锁链武装了自己,变得更加凶暴。”这种凶暴达到顶峰的标志是(
) A.东厂的设置
B.丞相的废除
C.文字狱兴起
D.军机处的设置
18.美国汉学家费正清在谈到明清时期某一政策时说:“归根到底,它是倾向倒退,眼光向里,防守和排外的。”他评论的是(
) A.“重农主义”政策
B.汉化政策
C.闭关锁国政策
D.休养生息政策
19.在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仅留一地与外国通商。该地是(
) A.广州
B.上海
C.南京
D.武汉
20.有四位同学分别用一词组概括了1368~1840年的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总的历史特点。你认为哪一项概括的最准确(
) A.繁荣与开放并存
B.多元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C.繁盛与危机并存
D.政权的分立与民族汇聚
二、非选择题(第21题14分,第22题10分,第23题14分,第24题12分,共50分) 21.读图,回答问题。(14分)
(1)图一中的人物是谁?他有什么壮举?该壮举始于哪年?(3分)
(2)图一人物的壮举有什么重大意义?(4分)
(3)图
二、图三中的人物分别是谁?(2分)
(4)图
二、图三中的人物在反侵略方面有什么重大贡献?我们该如何评价这两个人物?(5分)
22.清朝前期,国力比较强盛,清朝采取多种措施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维护了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和国家的统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康熙二十二年讨平之,改置台湾府,属福建省。 材料二:清军追至伊西洱库尔淖尔,将叛军围在山岭上,一面施放火器,一面大呼招降。叛军“降者蔽山而下,声如奔雷,小和卓木手刃之不能止也”。
材料三:五世**朝见顺治帝(右图)
(1)材料一中“康熙二十二年”是哪年?“讨平之”指的是什么事件?(2分)
(2)材料二讲述的是什么历史事件?之后,清政府设置了什么机构来加强对这一地区的管辖?(2分)
(3)材料三中,顺治帝赐予五世**什么封号?后来,清朝哪位皇帝册封五世**?封号是什么?(3分)
(4)蔡英文当选台湾地区领导人之后,“台独”势力有所抬头。面对分裂祖国的行径,你最想说什么?(3分)
2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国古代科技成就灿烂辉煌。某历史兴趣小组以《古代中国灿烂的科技成就》为主题编辑一份历史手抄报,下面是他们设置的部分栏目和整理的图文材料。(14分) 【栏目一】杰出的古代工程建筑
①这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它使四川成都平原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②这是明清两代皇宫,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③这是明朝在北部地区修筑的军事防御工程,亦称边墙,区别于由秦始皇所修筑的万里长城。
(1)栏目一的三段材料分别是介绍了我国古代哪三项建筑?(3分)
【栏目二】辉煌的文学艺术 它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盛衰过程为背景,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没落的历史命运。 (2)“它”指的是我国古代哪一部小说,作者是谁?你对“它”作何评价?(4分)
【栏目三】光辉的科技巨著
(3)分别写出栏目三三幅图片中人物的代表性著作。(3分)
(4)综合上述三个栏目的内容及相关问题,你有何认识?(4分)
24.我国古代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确立于秦朝,此后历朝历代不断强化。到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空前加强。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明朝、清朝的建立者分别是谁?(2分)
(2)为进一步强化皇权,明朝废除哪个中央官职?清朝在中央增设什么机构?始于哪位皇帝?(3分)
(3)为加强思想控制,明朝、清朝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何共同危害?(4分)
(4)明清时期,我国历史发展显著的社会特征是什么?(3分)
第一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1. 人类从何而来?人类由古猿逐渐进化而来的。 2. 中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
3. 我国境内的最早的古人类是什么人? 元谋人,距今170万年,云南省元谋县,位于长江流域。 4. 元谋人的生产生活特征:已经知道制造工具,会使用火。 5. 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会不会制造和使用工具 6. 北京人的生活时间、地点、发现时间、体质特征?
生活在距今约70—20万年,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发现于1921年,体质上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位于黄河流域。
7. 北京人的生活生产特征:①工具:使用打制石器,②生活:过着群体生活,共同劳动,③会用火,会保存火种。 8. 北京人遗址的地位: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
9. 意义:通过对北京人的研究,可以发现早期猿人向现代人类演进和发展变化的规律,为人类起源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证据。
10. 火对原始人类有什么用途和意义?
用途:烧烤食物,防寒照明,驱兽,改善生存条件
意义:学会用火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 11.什么是旧石器时代?北京人处于什么时代?
使用打制石器的时代就是旧石器时代,北京人就处于旧石器时代,也就是原始社会早期。 12.遗址:位于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
13.特征:距今约3万年、具有现代人类的特征、掌握钻孔技术和磨制技术、有了审美观念、已会人工取火
第二课:原始农耕生活
1. 原始农耕生活的代表:半坡人和河姆渡人
2. 半坡人:距今时间约6000年,生活在黄河流域;河姆渡人:距今约7000年,生活在长江流域。 3. 半坡人的生活生产特征:①房屋: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②工具:使用磨制石器,还制造骨器、角器,
③食物:种植粟,饲养家畜,食物来源多样化,④制作陶器,最具特色的是彩陶, ⑤乐器:陶埙,⑥会简单的纺织、制衣。
4. 河姆渡人的生产生活特征:①房屋:干栏式房屋,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②水井,迄今最早的木结构水井,
③工具,使用磨制石器,骨耜最为典型,
④食物,种植水稻,饲养家畜,
⑤制作陶器玉器,乐器骨哨,⑥掌握雕刻技术,使用天然漆,有中国最早的象牙雕刻。
5. 半坡人和河姆渡人在生活上有什么不同?原因是什么?
居住的房屋不同,半坡人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河姆渡人是干栏式房屋; 种植的农作物和食物不同,半坡人是粟,河姆渡人是水稻
原因是生活的地域不同,自然环境不同。半坡人在黄河流域,河姆渡人在长江流域。 6. 新旧石器时代的区别:旧石器时代是打制石器,新石器时代是磨制石器 7. 原始农业兴起的地域:黄河,淮河和长江流域。
8. 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标志: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和聚落(定居生活),以及磨制工具的发展。 9. 原始农业发展的意义: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10.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第三课:远古的传说
1 / 6
1.华夏族是由什么形成的? 华夏族由炎黄联盟形成的 2.人文始祖是指:炎帝、黄帝
3.我们为什么自称“炎黄子孙”?因为炎帝和黄帝是我们的祖先。 4.阪泉之战:炎黄之间。 涿鹿之战:炎黄与蚩尤之间
5.传说中炎帝的贡献: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蔬菜,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教人们通商交换,制作乐器,具有最早的天文历法知识。
6.传说中黄帝的贡献: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会炼铜,发明弓箭和指南车,仓颉创造文字,伶伦制作音律,隶首发明算盘,嫘祖缫丝纺织。
7.远古传说的意义:这些远古传说,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发展水平,并通过考古发现印证了我国原始社会晚期的社会发展水平。
8. 从传说中我们可以看出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传说有没有科学依据? 反映了当时原始农业的兴起和发展,以及人们衣食住行的变化。有一定的科学依据。 9.禅让制的含义:通过民主推举将部落首领的位置传给贤德之人(即原始的民主) 10.禅让的顺序:尧 舜 禹
11.说说远古传说和真实历史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我们该如何对待这些传说?
区别:远古传说是人们对远古历史的一种夸张的记载,包含有神话成分。历史则是对事实的如实记载; 联系:远古传说来源于历史事实,包含着一些可靠的历史资料,我们可以从传说中找出合理的成分,来证明历史。
我们不能把传说当成历史,也不能用历史来衡量传说
第四课:夏商周的更替
1. 夏朝的建立:时间公元前2070年,地点阳城,建立者禹。
2. 夏朝概况:在阳城修建城池,社会逐渐产生阶级分化,建立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制定历法,称为夏历。 中心地区在今山西南部,河南中西部一带
3. 夏朝灭亡:最后一个王桀,被商所灭。灭亡原因:统治残暴。
4. 二里头遗址的意义:反映了夏王朝的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反映了夏朝时期的文明进程。 5. 夏朝建立的意义?
① 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②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③标志着原始社会结束,奴隶社会开始。 6. 世袭制的确立:禹死后,禹的儿子启继承了禹的位置,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天下为公变为天下为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7. 天下为家的“家”指的是什么,家天下的“家”呢?
两者意思相同,即世袭制 8. 商朝的建立:时间公元前1600年,建立者汤,都城亳,后盘庚时迁到殷
9. 商朝发展概况:汤任用贤才,很快强大起来。设置监狱,制定酷刑,加强对奴隶和平民的控制;
长期对外征战,控制范围不断拓展。
10. 商朝的灭亡:最后一个王纣,统治残暴,被周武王所灭。
11. 西周的建立:建立时间公元前1046年,经过牧野之战,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12. 灭亡:①公元前841年,周厉王与民争利,发生国人暴动,厉王逃亡,西周衰落。
②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在位,西周被犬戎所灭。
13. 分封制:
⑴目的: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⑵内容:①标准和对象:周王根据血缘关系的远近和功劳的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
②权力:授予诸侯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诸侯有较大独立性,可在自己封地内进行再分封;
2 / 6
③义务:向周王进纳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
⑶作用: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 14. 西周社会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平民、奴隶。 15. 夏商周灭亡的共同原因:统治者的暴政。
第五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1、青铜器的出现时间:原始社会后期. 繁荣时期:商朝以后。具体表现:数量增多,种类逐渐丰富;功能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2.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时期:商周时期,
特点: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制作工艺高超,已准确掌握了铜、铅、锡的比例。 铸造技术:泥范铸造法。
代表作:商朝的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大的青铜器。 3. 甲骨文: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 发现者:1899年,清朝人王懿荣首次发现甲骨文。
记载内容: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 造字特点:象形、指事、会意、形声。
4. 甲骨文的特点: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很多字体至今仍在使用,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5. 甲骨文的地位: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6. 甲骨文的影响: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明确了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7. 夏商西周三代是我国的青铜时代,夏商西周的奴隶制文明也被称为青铜文明。
第六课:动荡的春秋时期
1. 东周建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2.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因《春秋》而得名。
3. 春秋农业发展: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代表了生产力的发展。商业的发展表现在金属货币更多的被使用。 4. 王室衰微:
原因:①春秋时期社会动荡,②各种制度遭到破坏,③分封制瓦解。
具体表现:①周王室控制力大减,②只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势力衰弱,③地方诸侯崛起。 影响:王室地位衰弱,大的诸侯势力崛起,操控政治局面,实际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 5. 诸侯争霸:
⑴原因:①各诸侯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②周王室控制力和实力衰弱; ⑵口号:尊王攘夷;
⑶霸主: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等,长江下游的吴国和越国。 ⑷影响:有利于局部地区统一,促进民族交融;但也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和动荡。
第七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1.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因《战国策》得名。 2. 田氏代齐:战国时期,齐国由大夫田氏取代。 三家分晋: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 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
3. 战国战争特点:规模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大、持续时间长。
3 / 6
著名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结果:兼并战争越来越激烈,各诸侯国的势力此消彼长;秦国逐渐成为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
4. 春秋时期战争性质为诸侯争霸战争,战国时期战争性质为诸侯兼并战争。中国历史在争霸与兼并的过程中,逐渐走向统一。
5. 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原因:
①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 ②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变法的目的: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富国强兵。 影响:各国经过变法,封建制度逐渐确立起来。 6. 商鞅变法时间及支持者:公元前356年,秦孝公 7. 商鞅变法的内容:
政治:①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②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③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④严明法度,严禁私斗。
经济:①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②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③统一度量衡。 军事: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8. 商鞅变法的地位:在各国变法中成效最大。
意义:使秦国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军队战斗力增强,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9. 都江堰:公元前256年,李冰主持修建,岷江。
组成:由渠首和灌溉网组成,渠首分为鱼嘴、宝瓶口和飞沙堰三个部分。 作用: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
意义:建成之后,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地位:2200多年以来,都江堰一直都在发挥着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充分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
第八课:百家争鸣
1. 老子:春秋后期楚国人,道家学派创始人,《道德经》
2. 老子的思想:哲学: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政治:主张无为而治。
3. 孔子:春秋后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论语》。
4. 孔子的思想:核心思想是仁,提出仁者爱人,即有同情心和爱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以德治国,反对苛政。
5. 孔子的教育成就: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重视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 6. 百家争鸣:
⑴背景: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崩溃,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
⑵含义:战国时期,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既展开辩论,相互抨击,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这一思想文化繁荣局面,历史上称为百家争鸣。
⑶影响: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称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4 / 6
第九课:秦统一中国
1、秦灭六国的背景:
①战国以来的连年战争,影响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人民希望结束战乱,过上安定生活; ②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力超过东方六国,具备了统一六国的条件; ③秦王嬴政为灭六国做了充分准备。
2. 秦朝:时间公元前221年,嬴政建立秦朝,定都咸阳。 3. 秦朝建立的意义: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4. 秦朝建立后巩固统治的措施有哪些?这些措施有何作用?
①确立中央集权制度(君主专制制度),
②统一文字,
③统一货币,
④统一度量衡, ⑤统一车辆和道路,
⑥巩固边疆,北修长城,南开灵渠。 作用:巩固了统治和国家统一,促进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5. 中央集权制度: 内容:①皇帝至高无上,总览全国一切军政大权,
②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 ③地方建立郡县制(这是秦朝影响最为深远的制度)。
目的: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影响: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6. 巩固统一的措施:
目的: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 措施:
⑴统一文字,将小篆作为全国的通行文字。作用: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够顺畅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⑵统一货币,将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作用:改变了以往币制混乱的状况,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
⑶统一度量衡,以秦制为基础。作用:便利了经济的发展。 ⑷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加强了各地的交通往来。
⑸巩固边疆:开凿灵渠,便利南北水运;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修筑长城。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7. 秦朝疆域: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 8. 文字的发展历史: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
第十课:秦末农民大起义
1. 秦的暴政:①沉重的赋税,②繁重的徭役和兵役,③残酷的法律,④焚书坑儒。
2. 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
⑴根本原因:秦的暴政
⑵直接原因:戍边误期,按律要被处死。 3. 起义概况:公元前209年,大泽乡,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建立张楚政权,后失败。 4. 起义地位: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5. 起义的意义:虽然起义失败,但在陈胜吴广等人的革命首创精神的鼓舞下,反秦浪潮继续高涨。陈胜吴广起义为秦的灭亡奠定了基础(推动了秦朝的灭亡)。 6. 项羽刘邦在秦朝灭亡中的作用:
5 / 6
项羽: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歼灭秦军主力;
刘邦:公元前207年,攻入咸阳,灭亡秦朝。引发楚汉之争。
7. 楚汉之争:项羽—西楚霸王,刘邦-汉王,争的是帝位,垓下之战项羽失败。双方的战争性质已由农民起义转变为统治阶级争夺帝位的战争。
胜败的原因:①项羽虽势力强大,却刚愎自用,一味依赖武力;
②刘邦注重收揽民心,善用人才,力量逐渐由弱变强。
第十一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1.西汉建立:公元前202年,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 2.汉初的社会状况: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到处是荒凉残破的景象; 原因: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
3.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是: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新的王朝。 采取的措施:休养生息政策。 4.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是什么?
①汉初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到处是荒凉残破的景象, ②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
③吸取秦亡教训。
5.休养生息政策的内容:①让士兵还乡务农,②释放奴婢,增加劳动力,③鼓励耕织,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 6. 休养生息政策的作用: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为接下来的文景之治奠定了基础。 7. 文景之治的措施: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①注重农业生产,②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③重视以德化民,
④提倡勤俭治国。
8. 名词解释:文景之治
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有了很大增强。这一时期被称为文景之治。(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治世,奠定了汉代民富国强的物质基础,为西汉鼎盛时代的到来创造了条件)
第十二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1、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
⑴政治上,①实施推恩令,②削夺诸侯爵位,③建立刺史制度; ⑵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⑶经济上:盐铁专卖,将铸币权统一收归中央。
目的:加强中央集权,加强思想控制,掌握国家经济,巩固统治。 意义:使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2.推恩令实施的原因:两股势力导致社会秩序混乱,一是诸侯王势力,二是地方地主豪强势力。因而接受主父偃的建议,实施推恩令。
3.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原因:一是统治者奉行无为而治,二是诸子百家的学说影响中央统治。 内容: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把儒家学说作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称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 措施:在长安兴办太学,将儒家的《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材。
目的: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影响:从此以后,儒家学说称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4.盐铁专卖的原因:一是私人铸币权没有完全禁绝,二是富商控制了国家重要的经济命脉。
措施: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意义: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我国封建社会出现第一个鼎盛局面。
6 / 6
12
唐诗五首
【教材分析】
《野望》是隋末唐初诗人王绩的作品。此诗描写了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孤独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也是现存唐诗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首联借“徙倚”的动作和“欲何依”的心理描写来抒情;颔联写树写山,一派安详宁静;颈联中用几个动词“驱”“返”“带”“归”进行动态式的描写,以动衬静;尾联借典抒情,情景交融。全诗言辞自然流畅,风格朴素清新,摆脱了初唐轻靡华艳的诗风,在当时的诗坛上别具一格。
《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这首诗首联巧用典故由仙人乘鹤归去引出黄鹤楼;颔联紧承首联,说自从仙人离去,黄鹤楼已经历经千百年之久;颈联诗意一转,进入景物描写,写晴日在黄鹤楼所见之景;尾联以写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嘹亮而不拗口,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使至塞上》是唐代诗人王维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所作的一首纪行诗,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首联两句交待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颔联两句包含多重意蕴,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颈联两句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尾联两句虚写战争已取得胜利,流露出对都护的赞叹。此诗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
《渡荆门送别》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青年时期在出蜀漫游的途中写下的一首五律。此诗由写远游点题始,继写沿途见闻和观感,后以思念作结。全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以其卓越的绘景取胜,景象雄浑壮阔,表现了作者少年远游、倜傥不群的个性及浓浓的思乡之情。
《钱塘湖春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描写西湖颇具盛名的七律。此诗通过写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钱塘湖风景的喜爱,更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尤其是中间四句,细致地描绘了西湖春行所见景物,形象活现,即景寓情,准确生动地表现了自然之物的活泼情趣和雅致闲情。全诗结构谨严,衔接自然,对仗精工,语言浅近,用词准确,气质清新,成为历代吟咏西湖的名篇。
1.了解诗意,体会情感,背诵诗篇。
2.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3.明确写景手法,积累写景手法的专业术语。
一、导入新课
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巅峰时期,名家辈出,佳作迭现。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唐诗中,感受律诗的格律之美。
二、教学新课
野 望
目标导学一:了解常识,疏通文义
1.学生自由朗读,指名朗读。教师指导:一定要让学生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义。
3.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目标导学二:理解诗句,概括内容
1.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明确:描绘了诗人临近黄昏时徘徊在东皋之上,四处眺望,走走停停,不知止于何处,一副若有所思又若有所待的画面。
2.颔联和颈联运用了何种手法?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
明确:这两联运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颔联写作者举目四望,山、树一片秋色,在夕阳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颈联表现牧歌式的田园气氛,牧人与猎马的出现,使静谧的画面活了起来。这四句宛如一幅山林秋晚图,在闲逸的基调中,透露出几分忧郁和苦闷。
目标导学三:品味分析,体味感情
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明确: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第二句呼应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2.请从“景”与“情”的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明确: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3.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人的落寞心绪。
黄鹤楼
目标导学一: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谈谈你所了解的江南三大名楼及与之有关的著名诗文。
明确:湖北:黄鹤楼 崔颢 《黄鹤楼》
湖南:岳阳楼 范仲淹 《岳阳楼记》
江西:滕王阁 王勃 《滕王阁序》
目标导学二:朗读古诗,分析探究
1.读了这首诗,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明确:生1:我喜欢“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因为这两句对仗工整,用词优美,我眼前好像也出现了这么一幅令人陶醉的画面。
生2:我也喜欢这两句。“历历”“萋萋”两个叠词读起来流畅、舒缓,感觉非常宁静。
生3:我喜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这两句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它讲述了一个美丽的传说。
2.诗中引用神话传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3.诗人在最后感叹道:“烟波江上使人愁。”他为何而愁?愁什么呢?
明确:诗人由黄鹤楼的名字由来想到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鹤而去,只留下这座楼和千年不变的悠悠白云;再眺望眼前汉阳城一带,草木茂盛苍翠;继而想起自己的故乡,不禁发出怀旧、思乡的感慨,一股世事苍茫的愁绪涌上心头。
4.第五、六句写看到的繁荣景象,而第七、八两句却写清冷的思乡之情,运用了什么手法?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反衬手法,传达出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对归宿的向往。
三、板书设计
黄鹤楼愁
使至塞上
目标导学一:了解常识,朗读诗歌
1.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作者简介:王维,字摩诘,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不仅是作诗的妙手,而且是绘画的行家,所以苏轼盛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浓郁的诗情画意是王维诗作最大的艺术特色。
写作背景:开元二十五年(737年)的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以监察御史的身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这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使至塞上》所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2.教师范读诗歌,要求学生听读,把握节奏和韵律。
3.全体学生配乐齐读,并感知诗歌内容。
目标导学二:梳理诗义,概括内容
1.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中颔联和颈联的画面。
明确:地上随处可见飘飞的蓬草,天空偶尔出现一队北归的大雁。只见灿黄无垠的大漠上,挺拔着一柱直冲云霄的烽烟,绵长如带的黄河边,一轮火红的落日显得异常浑圆、壮丽。
2.这是一首律诗,你能简要概括每一联的内容吗?
明确:首联叙事,颔联写景且蕴含感情,颈联描绘出一幅经典的画面,尾联叙事。
目标导学三:赏析诗句,把握情感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王国维赞叹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明确: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再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再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其次,它讲究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线条简约,物态毕现。第三,色彩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辽阔的边塞风光如在眼前。
三、板书设计
使至塞上
渡荆门送别
目标导学一:译诗,解说内容
请结合文中注解自译全诗。
提示:我驾轻舟一叶,顺流而下,一直远渡到荆门之外,来到楚地游览。山峦从我的视野中一点点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还是故乡的水好啊,它不远万里把我送到江汉平原。
目标导学二:评说,深入赏析
1.《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
明确: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2.颔联中的“随”和“入”字用得好,请说说好在哪里。
明确:一个“随”字化静为动(或“以动写静”),将群山与平野位置的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了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一个
“入”字形象生动,写出了气势的磅礴,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
3.颈联的描写有何妙处?
明确: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海市蜃楼喻云之奇特,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4.赏析尾联,并思考:本诗题为《渡荆门送别》,清代诗人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送别’二字可删”,你有什么看法?
明确:诗的尾联的妙处在于:诗人明明有离乡惜别的情思,而又不直说,反而采用拟人化手法,说“故乡水”对自己怀有深情,不辞劳苦,从四川一直送他到荆门外,即“万里送行舟”。采用这种拟人化的手法,比直抒胸臆陈述离乡之情显得更曲折含蓄,更有诗味和情趣。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诗中并无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沈德潜认为“送别”二字可删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三、板书设计
钱塘湖春行
目标导学一:初读诗句,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正音正字。
2.学生自由朗读全诗,要求读准节奏,读出情感。
3.学生借助注释和参考资料,疏通诗文大意。
目标导学二:感悟全诗,质疑释难
1.通过朗读诗句,你体会到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里看出来的?
明确:早春。从“水面初平”“早莺争暖树”“新燕啄春泥”“乱花”“浅草”看出。
2.诗人是步行还是骑马观赏景致?通过哪句诗可以看出?
明确:骑马。从“浅草才能没马蹄”看出。唐时,西湖上骑马游春的风俗极盛。
3.诗人骑马游西湖,所以诗里提到了游踪,但诗里写游踪跟散文不一样,是用不着做细致交代的,要仔细想,才看得出来,试诵读全诗两遍,然后说说诗人的游踪。
明确: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公亭,一路行来,到最后湖东的白堤。
4.在所有的景物中,诗人最喜爱的是什么呢?(品读末尾两句)
明确:诗人最爱湖东的白堤,因为这里绿柳成荫。相比较其他地方的景色,白堤的景色更是美不胜收,使人久久不忍离去,诗人不禁赞叹道:这才是我最爱去的地方啊……对西湖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三、板书设计
钱塘湖春行
可取之处
紧扣文本特点,对五首诗的教学都紧扣住朗读这一环节,以读来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人的情感。
不足之处
学生由于缺乏对诗歌艺术的领悟,很难提起一定的兴趣。在教学的过程中,没有合适的引起学生兴趣的引导,是一大遗憾。
第20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工业革命发生的背景, 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 瓦特与蒸汽机,蒸汽机发明的作用,交通技术的革新:火车的发明
过程与方法:
正确理解工业革命过程中各个环节相互促进的连带关系和工业革命的影响。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 说出工业革命在英国发生的前提条件,能用语言准确表达工业革命对我们的启示,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珍妮机,万特发明蒸汽机,火车的发明 难点:工业革命的背景及其影响
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合作、多媒体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恩格斯说:“当革命风暴横扫整个法国的时候,英国正在进行一场比较平静的但威力并不因此减弱的变革。” 这场“变革”指的是什么?本课将学习这些内容
(二)讲授新课 一 、纺织技术的革新
1、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也叫产业革命,是资本主义时期由工场手工业向大机器生产的一次飞跃。主要是以机器取代人力,它既是生产领域里的一场大变革,又是社会关系方面的一场革命,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
2、背景: 政治原因:
17世纪末,英国君主立宪制建立以后,政局稳定,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随着国内外市场的不断扩大,于是工业革命兴起。
直接原因:
(经济原因)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国内外对棉纺织品需求迅速增长,工场手工业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 ,必须在技术上突破。
3、过程:
①最早的国家——英国;
②最早的部门——棉纺织业。1733年,凯伊发明了飞梭,提高了织布速度。“飞梭”的发明使英国出现了“棉纱荒”。
约翰凯伊
(机械师)“飞梭”的发明使英国出现了“棉纱荒”
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纺纱机,将它命名为“珍妮机”。
珍妮机 哈格里夫斯
珍妮机一次可以纺出多根纱线,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珍妮机的发明引发了生产领域的一系列发明,出现了更多更先进的纺织机器。珍妮机的发明代表工业革命的开端;
③瓦特改进蒸汽机;④进入19世纪,传统的手工工场逐渐被大工厂所代替代,现代工厂制度最终确立。
二 、蒸汽机和工厂制度的确立
1、瓦特改造蒸汽机
1785年,瓦特改进的蒸汽机首先在纺织部门投入使用。
2、意义:蒸汽机的广泛应用是生产领域的一次意义重大的飞跃,它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使工业革命得以更快地向纵深发展。
它解决了工厂对水力能源的依赖问题。
到19世纪30年代,蒸汽机成为主要的动力来源。传统的手工工场逐渐被大工厂替代,现代工厂最终确立。
3、工厂与工场的区别:
工厂以机器生产为基础,工场以手工劳动为基础。工业革命正是以“工厂”取代“工场”,以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的过程。
三 、火车与铁路
1、1825年,由__史蒂芬孙__设计的蒸汽机车正式试车,标志着铁路时代的开始。
1825年,史蒂芬逊制造的火车机车
2、铁路时代的到来
铁路时代的到来为社会提供了更为快捷、廉价、便利的交通,使__生产__和__市场__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密切。
1830年、英国掀起了投资铁路的狂潮
到1851年时,英国建成了总长约1万千米的铁路网。铁路时代的到来为社会提供了更为快捷、廉价、便利的交通,使生产和市场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密切。
3、工业革命的影响:
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水平,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19世纪中期,英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
从18世纪后期起,其他西方国家纷纷开始学习英国的先进技术和生产经验。法国、美国、德国等西方国家先后进行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件坏事:1840年,英国侵略者向古老封建的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由独立的封建国家逐步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中华民族开始了一百多年屈辱、苦难、探索、斗争的历程。
工业革命造成环境污染、大气污染、全球气候变暖等一系列环境问题。
(三)本课小结:
工业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以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的革命,其影响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作用。我们要趋利避害、扬长避短、造福人类。同时,也启示我们: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要使国家繁荣富强,我们必须大力发展科技,我们要坚持“科技兴国”战略;②我们要学习科学家们勇于创新、探求科学奥秘的精神。
(四)课堂练习:
1.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是( ) A.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
B.海外贸易和殖民掠夺积累了大量资本 C.圈地运动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 D.市场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2.使工业革命得以更快地向纵深发展的是( ) A.哈格里夫斯发明纺纱机 B.凯伊发明飞梭
C.瓦特蒸汽机的广泛应用 D.火车的出现
3.下列发明家,发明火车的是( ) A.哈格里夫斯 B.瓦特 C.富尔顿 D.史蒂芬孙
4.19世纪中期,当时世界上工业最先进的国家应是( ) A.美国 B.英国 C.德国 D.法国
(五)板书设计:
第21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
《朝花夕拾》复习题
一、选择题
1.(2017·山东临沂卷)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是英国诗人普希金的诗作,为世界各国人民广为传诵。他的诗篇名作还有《自由颂》《致大海》《致恰达耶夫》等。
B.蒲松龄是清代文学家,代表作有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是郭沫若对蒲松龄及其作品的高度评价。 C.《阿长与(山海经)》是《朝花夕拾》中的名篇。《朝花夕拾》是鲁迅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经历与体验的一部小说集。
D.《我的叔叔于勒》作者是法国作家莫泊桑,其代表作有《羊脂球》《悲惨世界》等,他与俄国的契诃夫和美国的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2.(2017·北京卷)在鲁迅博物馆,四位同学观看了《朝花夕拾》的展品,联想这部散文集,颇有感触。下面是他们分别在参观记录本上写下的感受,其中比喻句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百草园见证了“我”美好的童年岁月,拔何首乌、摘覆盆子、捕鸟„„那多彩的生活场景,好像色彩斑斓的图画,让“我”沉醉其中。
B.长妈妈给童年的“我”讲故事,还为他买来《山海经》„„这些小事如同涓涓细流,流淌在鲁迅的记忆里,也让“我”看到了一个普通人的淳朴与善良。 C.藤野先生的无私帮助和真诚关怀,对于遭遇困境的“我”来说,犹如冬曰的暖阳,这样的老师让“我”肃然起敬。
D.《朝花夕拾》在平静的叙述中富有深长的韵味,如同一首热烈而激昂的乐曲,令“我”回味无穷
二、填空题
3.(2017·浙江杭州卷)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 》一文,饱含着“我”对一位潦倒的同乡旧友的思念与同情;《二十四孝图》一文表明了“我”对封建孝道 持的态度。 4.(2016·广西桂林卷)“虽然背地里说人长短不是好事情,但倘使要我说句真心话,我可只得说:我实在不大佩服她。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叙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手或自己的鼻尖。”以上文字出自鲁迅散文集《 》,文段中的“她”是 (人物)。
三、简答题
5(2017·浙江衢州卷)从《朝花夕拾》的阅读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童年鲁迅?结合内容简要作答
6.(2016·福建福州卷)某班级开展《朝花夕拾》阅读交流活动,同学们踊跃发言,畅谈自己的阅读心得。小明抢先说:“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真切地感受到小主人公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请你从《朝花夕拾》其余的篇目中选择你熟悉的一篇,简述你的阅读心得。
四、阅读题
7.(2016·广东卷)阅读下面的名著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他蹲在席子上,我发言大抵就反对;我早觉得奇怪,注意着他的了, 到这时才打听别人:说这话的是谁呢,有那么冷?认识的人告诉我说:他叫范爱农,是徐伯荪的学生。
我非常愤怒了,觉得他简直不是人,自己的先生被杀了,连打一个电报还害怕,于是便坚执地主张要发电,同他争起来。结果是主张发电的居多数,他屈服了。其次要推出人来拟电稿。 “何必推举呢?自然是主张发电的人罗~~”他说。 „„ 从此我总觉得这范爱农离奇,而且很可恶。天下可恶的人,当初以为是满人,这时才知道还在其次:第一倒是范爱农。中国不革命则已,要革命,首先就必须将范爱农除去。 然而这意见后来似乎逐渐淡薄,到底忘却了,我们从此也没有再见面。直到革命的前一年,我在故乡做教员,大概是春末时候罢,忽然在熟人的客座上看见了一个人,互相熟视了不过两三秒钟,我们便同时说: “哦哦,你是范爱农!” “哦哦,你是鲁迅!”
不知怎地我们便都笑了起来,是互相的嘲笑和悲哀。他眼睛还是那样,然而奇怪,只这几年,头上却有了白发了,但也许本来就有,我先前没有留心到。他穿着很旧的布马褂,破布鞋,显得很寒素。谈起自己的经历来,他说他后来没有了学费,不能再留学,便回来了。 (1)联系原文,概括“我”与范爱农交往的三件事。
(2)作者开篇从和范爱农的矛盾冲突写起, 这是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 (3)选文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来突出范爱农的性格?请举一例分析。
模拟演练
1下列作者课文及其出处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 A海伦·凯勒——《再塑生命的人》——《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B安徒生——《丑小鸭》——《安徒生童话》 C鲁迅——《社戏》——《朝花夕拾》 D.蒲松龄——《狼》——《聊斋志异》
2.下列关于《朝花夕拾》的说法,不正确的项是( ) A.《朝花夕拾》《野草》都是鲁迅先生所写的回忆性散文集。 B.从《朝花夕拾》的《阿长与〈山海经〉》一文中,鲁迅先生明明赞扬长妈妈,却从她的缺点说起,这是欲扬先抑的手法。
C.《朝花夕拾》是鲁迅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经历与体验的一部散文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狗·猫·鼠》《藤野先生》等都是其中的作品。
D.《范爱农》一文中的范爱农和“我”是同乡,都在日本留过学,但他们在对徐锡麟等人被杀要不要发电报到北京痛斥满政府的无人道时持不同意见。
3.《朝花夕拾》原名《 》,共有 篇,是鲁迅先生的一部回忆性散文集。 4.在《朝花夕拾》中,鲁迅描写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如《阿长与<山海经>》中的阿长, 《从百草屋到三味书屋》中的 ,又如《 》中的 。 5.下面是有关《朝花夕拾》的两幅插图。请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请根据画面内容,任选一幅写出相关文章的篇名。 选图 ,文章名称为《 》。
(2)有人说,《朝花夕拾》包含了作者“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根据与图1相关的文章,分别写出一处能够表现作者“温馨的回忆”或“理性的批判”的内容。
6.阅读下面文段,并按要求回答问题。 “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
这所谓“书”,是指我开蒙时候所读的《鉴略》,因为我再没有第二本了。我们那里上学的岁数是多拣单数的,所以这使我记住我其时是七岁。 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 “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一一而且要背出来。
(1)上面的文字出自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 》。 (2)说说上面文段表达了当时的“我”什么样的心理感受。
《西游记》习题
中考这样考常识
1.(2017·湖南衡阳卷)阅读下面一段话,回答问题。
裙钗本是修成怪,为子怀仇恨泼猴。行者虽然生狠怒,因师路阻让娥流。„„罗刹无知轮剑砍,猴王有意说亲由。女流怎与男儿斗,到底男刚压女流。这个金箍铁棒多凶猛,那个霜刃青锋甚紧稠。劈面打,照头丢,恨苦相持不罢休。
(1)这段文字节选自 (人名)创作的《 》(作品)。
(2)文中的“裙钗”指的是 。她因何“为子怀仇恨泼猴”?
中考这样考情节
2.(2017·山西省卷)青春正是读书时,经典名著尤其值得一读再读。下面有关《西游记》的情节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在斜月三星洞,菩提祖师给美猴王起名“孙悟空”。
B.唐僧西天取经,出发时唐太宗送给他一个紫金钵盂,途中作化斋之用。 C.沙和尚在流沙河拜唐僧为师,成为唐僧的第三个徒弟。
D过火焰山时,猪八戒大战红孩儿,为最后降服红孩儿做出了很大贡献。
3.(2017·江苏苏州卷)取经路上,孙悟空因和唐僧产生矛盾曾三次离开。其中哪一次是他主动 离开的?后来又是怎样回到唐僧身边的?请简述。
中考这样考阅读
4.(2016·山东潍坊卷)阅读名著片段,回答问题。
(一)猴王只顾苦战七圣,却不知天上坠下这兵器,打中了天灵,立不稳脚,跌了一跤,爬将起来就跑;被二郎爷爷的细犬赶上,照腿肚子上一口,又扯了一跌。他睡倒在地,骂道:“这个亡人!你不去妨家长,却来咬老孙!”急翻身爬不起来,被七圣一拥按住,即将绳索捆绑,使勾刀穿了琵琶骨,再不能变化。(选自《西游记》第六回) (二)行者仔细观看,乃二郎显圣,领梅山六兄弟,架着鹰犬,挑着狐兔,抬着獐鹿,一个个腰挎弯弓,手持利刃,纵风雾踊跃而来。行者道:“八戒,那是我七圣兄弟,倒好留请他们,与我助战。若得成功,倒是一场大机会也。”八戒道:“既是兄弟,极该留请。”行者道:“但内有显圣大哥,我曾受他降伏,不好见他。你去拦住云头,叫道:‘真君,且略住住,齐天大圣在此进拜。’他若听见是我断然住了。待他安下,我却好见。”(选自《西游记》第六十三回) (1)根据提示,选择填空。
①画线部分的“受他降伏”指的是 。
A.二将军宫门镇鬼 B.小圣施威降大圣 C.真行者落伽山诉苦
②“与我助战”说的是在祭赛国,七圣帮助孙悟空、猪八戒打死了万圣龙王和 ,并帮助祭赛国王收回了佛宝。
A.黑河妖 B.黄狮精 C.九头虫
(2)根据这两段文字,分析孙悟空这一人物形象在取经前后各表现出怎样的特点。
模拟演练
一、填空题。
l.“ (东胜神洲)海外有一国土,名曰傲来国。国近大海,海中有一座名山„„有一块仙石„„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胎,一日迸裂„„”,这一文段出自四大名著之一的《 》,本书中你最喜欢的一个情节是: 。 2.《西游记》中孙悟空从菩提祖师处学到 、筋斗云等神通,又从龙宫索取 作为兵器,因大闹天宫被 压在五行山下,受苦五百年,后受观世音菩萨规劝皈依佛门,给唐僧做了大徒弟,取名 。
3.名著《西游记》中唐僧在号山枯松涧火云洞落难,徒弟 (填人物)最终请来观音菩萨降伏了红孩儿。取得真经返归途中,老鼋作梗让师徒又经受了一次磨难,它作梗的原因是: 。 4.《西游记》中“祖师闻言,咄的一声,跳下高台,手持戒尺,指定悟空道:‘你这猢狲,这般不学,那般不学,却待怎么? ’走上前,将悟空头上打了三下,倒背着手,走入里面,将中门关了,撇下大众而去。”祖师"将悟空头上打了三下”的用意是:
。
二、选择题。
1.下列对《西游记》的有关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西游记》是明代文学家吴承恩所作,与《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并称为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
B.《西游记》中,花果山上的块仙石产一石卵,见风化为石猴。石猴率先发现水帘洞,众猴称他为“千岁大王”,自此遂称美猴王。
C.《西游记》中,孙悟空在铁扇公主处未借到真扇,就偷了牛魔王的坐骑,假扮牛魔王骗得真扇,后被牛魔王所扮的唐僧骗了回去。
D.《西游记》中所写天下所分的四大部洲分别是:东胜神洲、西牛贺洲、南赡部洲、北俱芦洲。 2有关《西游记》中孙悟空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西游记》中,最能体现孙悟空反抗精神的情节是:乱蟠桃大圣偷丹,反天宫诸神捉怪。
B.《西游记》有许多以孙悟空为主角的脍炙人口的故事,如三打白骨精、大闹流沙河、真假美猴王、三借芭蕉扇等。
C在《西游记》中,孙悟空曾经发出了“皇帝轮流坐,明年到我家”的呐喊。 D.《西游记》塑造了孙悟空蔑视皇权、神通广大、敢于造反的这一英雄形象。 3.下列情节中,孙悟空不是请观音菩萨来当救兵的一项是( ) A救活人参果树 B.降伏红孩儿 C收服黑熊精 D.大战老鼠精
三、简答题。
1.《西游记》中的白骨精先后三次分别变为哪三位人物来哄骗唐僧,但都被孙悟空一一识破? 。 2结合具体情节说说《西游记》中唐僧的性格特点和这一形象的典型意义。 。 3《西游记》中的白龙马出场并不多,因此有些读者认为白龙马是小说中可有可无的角色。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相关情节说说理由。
4在《西游记》中,作者刻画的众多神魔妖魅都具有人的情感。请参照示例,另举一例,具体说明 这一特点。
示例:铁扇公主因为与孙悟空有仇,不但不愿借扇,还想加害孙悟空,可以看出她的重亲情,同时也显示出她胸襟狭窄。
四、阅读下面文段,回答后面问题。
他说那泾河龙诬告我许救转杀之事,是朕将前言陈具一遍。„„崔判官教朕回阳世,千万作一场“水陆大会",超度那无主的孤魂„„(唐太宗)榜行天下,着各处官员推选有道的高僧,上长安做会。(《西游记》第十一回)
1、请简述"泾河龙诬告我许救转杀之事”。
2推选的“有道高僧"是谁?这位高僧在“水陆大会”后发下了什么誓愿?
推荐阅读:
七年级上历史15课教案06-30
八年级历史上 第1课 鸦片战争 教学设计06-01
部编八年级历史上册10-29
八年级下册历史部编版06-12
部编七年级语文文言文06-27
八年级上历史07-09
八年级历史教案上07-11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10-31
八年级上中国历史中考06-06